医学生个人简历范文
时间:2023-03-15 18:2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个人简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 无照片
姓
名: DD先生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75 cm 65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4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医院/医疗/护理/美容保健类:临床医学、
工作年限: 2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1000--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广东省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起止年月:2008-01 ~ 2009-01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实习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起止年月:2005-01 ~ 2006-01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篇2
关键词:西方人格理论;大学生人格培养;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34-02
一、引言
健康人格教育日益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那么究竟应如何界定理想人格,影响理想人格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呢。笔者通过对传统、现当代著名的人格理论范式进行研究,探寻标准与方法,外为中用,以期对高校积极人格的培养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从弗洛伊德发表的《潜意识》一文至今,诸家流派对人格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关于人格理论的学派也有几十种之多。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哪一种理论能涵盖所有,并为众家所一致认同。这是因为,每一种理论范式都有其独特之处,有其精华所在;同时,又都存在着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对诸多有影响的理论进行研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二、西方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借鉴意义
在西方,具有一定影响的人格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特质论、人本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等,它们分别阐述了理想人格的标准及其本质,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弗洛伊德完美人格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1.弗洛伊德完美人格理论
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学派创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其对于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及变态人格的矫治等观点都是首创的,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丰富的理论,其影响力也是最大的。
(1)弗洛伊德眼中的理想人格是具有生殖型特征的人格
弗洛伊德把性心理看做人格发展的动力,他依据性心理所处的不同时期,把人格发展分割成口腔期、期、性蕾期、潜伏期以及生殖期等。生殖期是性心理发展的最后时期,与生殖期相对应的人格特征被称为生殖型特征,具有生殖型特征的人格即为理想人格——他们在性心理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克服了各个时期的种种阻碍,其心理发育进入了完美的境界,他们有能力建立完美的婚姻爱情生活,也有能力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并为生活所认可。
衡量生殖型人格特征的指标有两个:一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二是具有爱与适度发挥各种功能的能力。
(2)人格问题产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大多数人很难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因为人们很难顺利冲破早期发展中的种种阻碍,绝大多数人会在矛盾冲突中产生停滞和倒退,比如一个在口腔期产生停滞的人,长大后就具有口腔型人格特征,如依赖型人格等。应该说,人格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发展的不顺畅造成的。
2.弗洛伊德完美人格理论的深远借鉴意义
(1)提出潜意识的概念,在心理学史上具有历史性的突破
弗洛伊德完美人格理论启示我们,在开展人格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外在的意识层面,同时还要关注潜意识层面,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较深层次上对人格问题进行探究。有关潜意识的理论对于探讨人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创建了人格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虽然夸大了人格动力——里比多的功能,但他把人们的研究视角引入了性心理领域,从性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人格动力理论,对于探究大学生不健康人格产生的根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3)创建了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清晰明了,这为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方法,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尤其是他所提出的超我的概念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极具启发性。
(二)奥尔波特成熟人格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1.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1)成熟的人格才是健康理想的人格
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格应具有如下特征:自我扩展的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自我接纳能力与安全感、实际的现实知觉、自我客观化和统一的人生哲学。
(2)人格是一种网状的、相互牵连的、重叠的特质结构
人格特质理论家认为,特质是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奥尔波特强调个体是以特质的形式外显于现实世界的。特质有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之分,个人特质有首要、中心和次要之分,它们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人格动力是机能自主
所谓机能自主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动机应是现实的,而不像精神学派所认为的那样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特质是动机的衍生物,特质驱动人去寻求刺激的情境。因此,特质引导行为,使一个人的行为有所指向,并不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向特质。
2.特质论的借鉴意义
特质论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构造的整体性。特质论把人格细化为诸多基本单元,强调各种特质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人,所以人的差异性来源于特质的不同组合。该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心理测量中,利用特质来区分不同人格时会非常鲜明、醒目,但特质无法预测未来。
(三)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人格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1)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
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者具有如下特征:1)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2)越来越重视存在的经验;3)对自己机体的信赖不断增加。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聪明、敏锐、机智、强健,他正处于最佳状态,是富有创造性的人,因而表现得胸有成竹,毫无怀疑、踌躇等心态。
(2)人格动力是源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即每个人都有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长、变化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独一无二的,它引领着人的行为。
篇3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59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本科生进行了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的调查。结果:1.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维度表现出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最高,其次是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最后是过去的危机。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尺度的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和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两个维度与SCL-90的8个维度,EPQ的P、N、L维度均显著负相关,与EPQ的E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08—03
本文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建思政与高教管理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Z201309ZD)。
收稿日期:2014—04—10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由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于1963年首创,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领域。Kovel认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20世纪系统描述人类发展的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同一性有时指结构,有时指过程,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的潜意识追求。[2]
大学生是处于青年末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期。大学时代正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要时期。[3]健康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作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格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处于青少年后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阶段,处于“规范性危机”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完成的情况究竟如何,有什么特点。二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有什么相关性。三是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大一到大四的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5份,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93%。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20岁,男性421人,女性38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测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定大学生人格状态。
1.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
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由加藤厚1983年编制,张日昇教授1989年修订。[4]本量表共计12个测查项目,测查项目由“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量表尺度组成,根据各量表尺度得分的组合,决定6种同一性地位。该量表的信度(分半信度0.88~0.91)和结构效度均达到了满意水平。[5]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CL-90系20世纪70年代由Derogatis.L.R编制,8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咨询。量表共90个条目,通常评定一周以来被试者的各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每个项目按“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等级以1~5评分。[6]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为保证作答质量,本研究保留8个因子,即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3.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问卷由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艾森克教授于1952年开始设计,1975年定名为EPQ,选取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和社会掩饰性四个维度对人格特征加以分析。[7]该问卷简明易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并被广泛使用的测定个性的一种标准量表。1980年,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教授对EPQ进行了修订,共88个题目,选项回答分“是”或“否”两种,在1985年鉴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定这项成果达到了国际水平。
(三)研究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统一发放问卷,不要求填写姓名以消除被试心理压力,被试者独立按照指导语逐项回答问卷上的所有问题,测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采用spss16.0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本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一般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维度的平均分数显现如下态势: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大于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大于过去的危机。
(二)本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
从表2中的总体上看,大学生在六种同一性地位上分布很不均匀。其中,同一性扩散地位的人数最多,占45%,同一性形成与权威接纳地位次之,占29%;其次为积极延缓地位占11%,权威接纳地位占7.8%,同一性形成地位占4.6%,同一性扩散与积极延缓阶段地位占2%。但比较而言,处于同一性形成地位上一年级人数是最多的;同一性形成与权威接纳阶段和积极延缓地位者四年级居多,二年级处于权威接纳地位的人数是最多的,而三年级中处于同一性扩散地位的人数是最多的,达到53%。
(三)本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SCL-90问卷进行统计,其8个因子的均分见表3。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达到中度以及痛苦水平(各因子≥3)的人数在1.3%~3.5%,由重到轻的排序是强迫(3.5%),人际敏感(2.8%),偏执(2.6%),敌意(2.2%),抑郁(2.0%),焦虑(1.7%),精神病性(1.3%)。
(四)本研究大学生人格状况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个性的P维度(精神质)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5),性格的精神质略高;E维度(内外向)平均值高于中值(中值=13),性格偏外倾;N维度(神经质)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9),情绪易冲动,不太稳定;L维度(掩饰性)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10.5),性格具有一定掩饰性。
EPQL2.0019.0010.573.43
(五)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尺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关于“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从表5中可以看出,“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255至-0.409之间。关于“过去的危机”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从表中可以看出,“过去的危机”与抑郁、偏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92、0.094。关于“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从表中可以看出,“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23至-0.337之间。
(六)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尺度与人格的相关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与P维度(精神质)和N维度(神经质)有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78、-0.311,与E维度(内外向)和L(掩饰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7,0.177。“过去的危机”与P维度(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95。“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与P维度(精神质)和N维度(神经质)有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5,-0.274,与E维度(内外向)和L(掩饰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7,0.141。
三、讨论
(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总体情况分析
从总体状况来看,被试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维度表现出现在的自我投入愿望最高,其次是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最后是过去的危机。主要原因有:一是社会转型加快对个人和高校都存在影响,大学生毕业去向日趋多元,岗位任职需求日趋多样,使他们对今后工作的不确定预期增强,恐慌感和能力危机感也相应增强。所以,相对于充满变数的未来,大学生更倾向于在校期间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二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入党、就业以及深造等现实问题,关乎其切身利益,他们更倾向于靠加大现实投入来积极争取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三是大学生入校后,基本实现了脱离父母和家庭、开始群体生活的心理转变,这代表了过去阶段性心理决策的终结。随着心理年龄增长和人生阅历增加,大学生对过去危机中的经历和矛盾逐渐培养起理性思辨能力,使自己对现实与未来的投入明显高于过去的危机。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被试大学生的现在和将来自我投入愿望与心理健康诸因子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主要原因有:一是对现在和将来自我投入较多且愿望强烈的大学生自信心较强,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不断收获着阶段性成果带来的心理满足,形成了良性的心理激励循环机制。二是此类群体对自己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决不好高骛远。三是此类群体对周围的人和事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和激情,遇到困难与挫折能够迅速振作,自动消除偏执的隐患。
(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格的关系
结果显示,内外向与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呈极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过去的危机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呈极显著负相关。这是由于外向性格往往伴随着正面情绪,倾向于对现在持乐观态度并在将来保持积极的心态;而内向性格往往伴随着负面情绪,对现在和将来信心不足,投入较低。高精神质的大学生通常表现的孤独、固执和具有攻击性等,导致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者误将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分析解决,使得负面情绪扩大。精神质低的大学生较倾向于保持克制负面情绪,能够较快融入群体,靠努力获得稳定的预期未来。神经质高的大学生一般表现为焦虑、紧张、担忧等,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情绪起伏较大,高校管理者一般会区别对待。神经质低的大学生常常表现为成熟、自信、积极,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较强,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在做人做事以及做学问上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认识,对未来的投入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实践。
[
参考文献]
[1]Kit Welchman.Erik Erikson:Is Life,Work and Singificance[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2]韩晓峰,郭金山.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学探新,2004(2).
[3]EH Erikson.Dimensions of New Identity[M].New York:Norton,1974.
[4]张日昇.自我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4).
[5]陈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1.
篇4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人格;心理健康;大学新生;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1-00743-04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被认为是20世纪系统描述人类发展的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现象,它的发展是青少年期的首要心理社会任务。马西亚继艾里克森之后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分为两个独立的维度,探索和投入。探索代表着对自我认知的修正和提炼,投入代表对特定的目标、价值和信念的追求。马西亚根据两种维度高低水平的不同构建起自我同一性的四种不同状态,每一种状态代表特定水平的探索以及特定水平的投入。这四种状态分别是成就型、延缓型、排斥型和扩散型。成就型代表个体在经过探索时期之后形成了自我的稳定认识,是最高级的同一性状态;延缓型代表积极探索之后没有进行投入,这一状态往往会演变为成就型同一状态;排斥型代表不经过审慎思考,直接从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那里获得目标、价值和信念;弥散型代表个体冷漠、缺乏兴趣和目标的一种状态。在马西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性别差异研究,自我同一性与自恋、防御机制的关系研究等。自我同一性与人格间的关系是近来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揭示不同的同一性状态的多维度人格特点。但缺乏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根据埃里克森的同一性危机理论,如果在特定时期达不到相应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就可能会出现心理危机,预示心理症状的产生。本研究以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一新生为对象,探讨自我同一性、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2006级本科新生所在的五个院系中,每个院系随机抽取一个班,其中基础医学院53人,药学院42人,护理学院35人,预防医学系35人,医学英语系33人,共抽取198人;有效问卷188份,问卷回收率94.9%,其中男生91人,女生97人;独生子女114人,非独生子女70人(4人未标出)。
1.2 工具
1.2.1 心理健康量表测量心理困扰的症状,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退缩、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12个维度,共100个项目,某一维度的分数越高,表明存在该症状的可能性越大、程度越重。
1.2.2 人格量表 有68个项目,7个维度: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随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并在全国182所高校的五万余名大学生中实测,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常模。
1.2.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EOM-EIS-2)该量表共64道题目,包含4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ACH)、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MOR)、排斥型同一性状态量表(FOR)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DIF),每个分量表又有两个子量表,共同构成了8个子量表,即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IDACH)、延缓型(IDMOR)、排斥型(ID.FOR)和弥散型(IDDIF)同一性;人际关系领域上的成就型(INACH)、延缓型(INMOR)、排斥型(INFOR)和弥散型(INDIF)同一性。采用6点计分,1代表非常符合,6代表非常不符合。四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45~0.86之间,各子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63~0.86之间。
1.3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频数分布 表1显示意识形态领域处于弥散型状态的人最多(43.1%),人际关系领域处于成就型状态的人最多(42.7%),就总的自我同一性来说,所研究的医学新生中处于成就型同一状态的人最多(43.1%),其次是弥散型,再次是延缓型,排斥型同一状态的人最少(5.9%)。
2.2 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生的同一性、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男生的成就型同一性状态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但弥散型和排斥型同一性状态得分低于女生;独生子女的成就型同一性状态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延缓型同一性状态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见表2)。认为,女生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比男生更复杂,要额外承受传统的性别歧视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家庭和社会对不同性别形成的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等。同一性状态的差异也正反映了两性性格特点的差异,本研究显示,男生比女生目标更加明确、坚定执著,更关注个人利益,更“社会化”。男女生在心理症状上的差异性,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使用的工具不同、症状维度的含义有所差别、目标人群存在异质性等有关。本研究还显示,独生子女相对非独生子女,同一状态更成熟和高级,国内外尚没有该方面的研究结论,但有研究提示独生子女更加经验开放、活泼愉快,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本研究并未显示在心理症状方面,二者有显著差异。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为开展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医学院校贫困生128名、非贫困生252名进行测评调查,并进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分析。 结果 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中的一些因素以及应对方式的选择应用,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非贫困生不容乐观,情绪不稳定程度颇为显著,面对困难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 :贫困生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 是实行招生并轨和学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方面的负性变化,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经济贫困将导致“心理贫困”[1] ,而陷入“心理贫困”的大学生势必更难以成才。本研究分别以医学院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在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及应对方式方面做了对比,并分析差异,以期为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江苏省某医学院校2001、2002级各专业846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学生工作部门提供的贫困生128人作为贫困生组,再从贫困生所在班级随机抽取学生252人作为非贫困生组。
1.2 研究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 共有90道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该量表被广泛的应用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应用因素分 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
测验从乐群性(A)、智慧性(B)、稳定性(C)、影响性(E)、活泼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想象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变革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16个相对独立的性格维度进行评价,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人的性格特点。
1.2.3 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共有62个条目,由6个因子构成。分别是自责、幻想、退避、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用来解释贫困生的应付方式类型和应付行为特点。
1.3 方法 测评调查以团体测试方式进行,测查时统一组织,由同一位心理学老师主测。施测前由主测向被测说明问卷的目的和回答方式,然后开始答卷。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问卷均采用EPIdata3进行资料录入,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比较分析,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贫困生SCL-90总分及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其中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得分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因子的比较
2.2 人格特征的比较 贫困生在兴奋性(F)、有恒性(G)、敏感性(I)、想象性(M)、紧张性(Q4)5个特征上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恒性(G)、敏感性(I)、紧张性(Q4)上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兴奋性(F)、想象性(M)上得分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其他11项人格特征无显著差异。见表2。
2.3 应对方式的比较 医学院校大学生较多使用 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贫困生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的应对方式得分低于非贫困生,其中求助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自责、幻想、退避的得分高于非贫困生,其中自责、退避得分与非贫困生有显著差异。见表3。 表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特征(16PF)的比较
3 讨 论
本组SCL-90调查表明,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非贫困生不容乐观。贫困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精神病性等方面与非贫困生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此项的高得分表明贫困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紧张的人际关系会进一步引发焦虑、抑郁、敌对等情 绪障碍与心理障碍。
在16PF的结果中,本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11项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了共性,如乐群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自立自强等;但同样存在着一些差异,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如有恒性、敏感性、紧张性得分高于非贫困生,但是兴奋性、想象性比非贫困生得分低。显示出贫困生冷静严肃、做事谨慎、较少幻想,比非贫困生更加现实,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得他们个性特征中的敏感性、紧张性比非贫困生要高一些。
CSQ测评结果显示,2组研究对象在面临困难时均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但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更多采用自责、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同时,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由于长期承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自卑感较强,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因而较少采取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
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经济上,应多渠道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在思想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贫困观[2] ,“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3]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大学生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让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传授心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其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
[1] 王东华.高校贫困生中的“心理贫困”问题的分析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47-51.
篇6
【论文关键词】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人格
近年来.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成瘾障碍(IntemetAdditionDisorder。IAD)的高发人群。以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社交成瘾两种亚型最为常见.1AD成为损害大学生心身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表明.大学生的IAD个体常表现出广泛的心身症状和社会功能损害。包括焦虑、抑郁: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现实人际关系淡漠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等。由于上网聊天的主要目的是无目的地打发时间和回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因而网络社交成瘾者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心身症状和现实人际关系受损。而网络游戏高手可通过自己娴熟的操作技巧来获得同伴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游戏成瘾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的网络成瘾内容可能导致个体沉迷或过度卷入程度存在差异,从而对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关于不同亚型IAD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国内尚未见有研究涉及。
对大学生IAD成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体的易感素质、认知方式和情感激活程度等内因方面,其中以人格特质的作用最受重视。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大学生IAD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情绪不稳定、高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接触网络后更易发展成为IAD=61。IAD个体常表现出某些适应不良的人格和心理特征如爱幻想、低自尊、社交恐怖、抑郁、焦虑、缺乏自信和更具好奇心等。由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同的IAD亚型,可以假设,不同IAD亚型的促发因素以及人格特质在不同IAD亚型的预测作用可能存在差异。然而,国内外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却相对缺乏。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考察大学生中网络游戏成瘾者和网络社交成瘾者的分布情况,比较两种IAD亚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质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人格在不同亚型IAD中的预测作用,以期为针对性干预策略的实施和有效性评估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商学院三所高校的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其中男性297人,女性357人,平均年龄20.29+_1.39岁。大一176人(26.91%),大二195人f28.82%),大三119人f18.20%),大四164人(25.08%)。各年级男女比例和专业基本匹配。
1.2工具
1.2.1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GeneralizedPathol-ogicalIntemetUseScale.GPIUS)中文版GPIUS由Caplan编制,李欢欢等修订,量表共27个条目,包括6个维度:过度使用、网络渴求、社交认知和收益、功能损害、心境转换和网络社交。量表采用利克特五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量表得分>73,表明个体存在网络社交成瘾倾向,分数越高,成瘾倾向越明显。
1.2.2大学生网络游戏认知一成瘾量表(Internet GameCognition—additionScale,IGCAS)为自编量表I,条目来源于网络成瘾的临床表现、DSM一1V的病理性赌博和物质滥用诊断标准,以及参考CaplantTl编制的一般性网络成瘾量表(GeneralizedPathologicalIntemetUseScale,GPIUS)中关于网络功能的认知条目。量表包括13个条目。采用利克特五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量表在654名大学生样本中使用获得比较满意的信效度,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d系数在0.90~0.94。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量表包括2个维度:游戏非适应认知和成瘾行为,可解释方差61.63%。量表得分>32,表明个体存在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分数越高,成瘾倾向越明显。
1.2.3症状自评量表(SeIfratingChecklist,SCL-90)由Derogatis编制,王征宇等修订。量表共包括90个条目,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低对、恐怖和精神病性等9个方面的心理和生理症状描述。
1.2.4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EysenckPersonalityQuesitonnaire,EPQ)由钱铭怡等修订。问卷包括48个条目,划分为神经质、精神质、外向性和掩饰性4个维度。
1.2.5 Young成瘾量表(中文版)共包括8个条目:突显性、过度使用、戒断反应、控制失败、情绪调节、分心、隐瞒和忽视社交生活。当被试对8题中的5题回答“是”,且能够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所导致,则被诊断为IAD。
1.3施测程序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主试为有经验的教师和经过系统培训的研究生。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包。
2结果
2.1大学生两种IAD亚型的发生率
以Young量表分>5,GPIUS得分>73,IGCAS得分5。GPIUS得分32为网络游戏成瘾的人组标准。以Young量表分
2.2网络社交成瘾组、网络游戏成瘾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的SCL一90得分差异比较
在非成瘾组大学生489人中随机选取89人,作为对照组。通过One—WayANOVA,考察网络社交成瘾组、网络游戏成瘾组和对照组之间的SCL一90得分差异,并采用Seheffe进行事后比较。结果显示:三组的SCL一90各因子分和总分的总体比较差异显著(P
2.3网络社交成瘾组、网络游戏成瘾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的EPQ得分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在精神质得分上的总体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2.4大学生IAD倾向、人格特质和心理症状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PIUS量表分与SCL一90各因子和总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值为0.21~0.32,有统计学显著性fP
2.5大学生的两种IAD亚型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以及人格特质在两种亚型IAD中是否具有预测作用。以性别、年龄、专业、每周上网时间、精神质、神经质和外向性作为自变量,以GPIUS量表分和ICGAS量表分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网络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而每周上网时间、精神质和外向性对网络社交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详见表3和表4。
3讨论
3.1大学生中网络社交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的分布特征
国外早期有研究报道大学生IAD发生率为6—15%,国内朱克京等的研究则报道为9.9%。但是,并未见研究报道不同IAD亚型在大学生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成瘾和游戏成瘾发生率分别为13.6%,为11.6%.略高于朱克京等的研究数据。提示随着网络逐渐步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IAD的发生率可能存在增高的趋势,而网络社交成瘾和游戏成瘾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IAD的主要亚型。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社交成瘾的分布无性别差异,表明男生和女生在使用互联网非特定的社交服务功能包括网络聊天.BBS和BLOG时,均存在发展成为网络社交成瘾者的危险性。而在游戏成瘾者中,男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可能的原因是,当前的网络游戏主要包括动作类,格斗类,赛车类,角色扮演类(MMRPG),即时战略类,回合式战略类,模拟类和体育游戏类等,游戏的内容和挑战性对于男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更易成为男生获得同伴或社会赞许,满足好奇心和冒险渴望的虚拟载体,继而导致其成瘾行为的产生。提示性别是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男生发展成为游戏成瘾者的危险性要高于女生。
3.2大学生网络社交成瘾者和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质差异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大学生相比,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社交恐怖因子分显著增高.而网络社交成瘾者的SCL一90各因子分均显著增高,表明网络社交成瘾者和网络游戏成瘾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行为和生理症状,两种亚型的IAD大学生均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除恐怖和偏执因子外,网络社交成瘾者的SCL一90其余因子分也显著高于游戏成瘾者。GPIUS得分与SCL一90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IGCAS得分仅与强迫和恐怖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社交成瘾者所表现的心理症状更为广泛,网络社交成瘾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损害程度较网络游戏成瘾严重。此外,行为缺乏控制、害怕或回避社交、敌对和易紧张为两种亚型IAD者共同的心理行为症状。表明今后干预策略的实施应更关注网络社交成瘾的大学生人群,而指导IAD大学生学会适当的处理人际关系、降低负性情绪水平和加强行为控制能力是普适性的干预策略。
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人格与IAD的关系.如罗天玉等的研究发现:成瘾者在大五人格问卷中的开放性和宜人性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神经质、外向性和严谨性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雷雳等的研究则发现,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未进行网络成瘾亚型的划分,使得不同研究中的网络成瘾样本有明显的异质性.可能是导致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在亚型划分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IAD亚型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结果发现,网络社交成瘾者的精神质得分要显著高于游戏成瘾组和对照组.而网络游戏成瘾组在精神质、神经质和外向性得分上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种亚型IAD的人格易感因素存在差异,精神质得分高的个体通常表现出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不友好和喜欢寻衅滋事等行为特征,存在现实人际关系不良。对于此类型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提供了他们一个与现实环境有很大差异的社交平台.网络聊天成为他们回避现实的人际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和不适的主要方式。此外,由于网络聊天的匿名性特点.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网络上的言论承担责任,网络聊天甚至成为他们进行言语攻击和发泄不满情绪的虚拟载体,并因此获得满足感,使得他们更愿意投入到网络的社交功能服务当中.从而更易发展成为网络社交成瘾。而本研究未发现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格易感因素,提示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到发展为游戏成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除人格因素以外的其他中介变量。此外,本研究发现,GPIUS总分、精神质与SCL一90各因子分和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精神质的个性特征是导致网路社交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