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事范文

时间:2023-04-08 00:3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更重要的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因为家境较好,一到周末,他就会到几百里之外的市区购物,每次都是满载而归。不少同学都请他从市区捎一些数码产品。父辈的熏陶影响,造就了他极其敏锐的市场嗅觉。他发现,由于学校距离市区比较远,同学们购买电子产品十分不方便,而英语四六级学习考试所需要的学习工具英汉电子辞典很受在校生的欢迎。于是,他筹集了3000钱作为启动资金,在学校内开设电子辞典商铺。

商铺开张后,生意很快火起来,但同时引起了一些在校生的“眼红”,他们纷纷卖英汉电子辞典。眼看同行增多,销量下降,他赶紧求变,对每一个来店购买的同学进行资料登记,如果有人通过了英语四六级,凭成绩单将能在他的店面获得一二百元的助学金;如果有人过生日,当天会获得他赠送的贺卡与祝福语。由于进行了“人性化”促销,他的其中一个品牌创造了980台的月销量,而且成为了该品牌在海南商中的销售冠军。此次经历不仅为他赚得了第一桶金,也为他后来的创业经验积累下了宝贵的“第一桶金”。

大三那年,他在网上浏览信息时,意外发现:美国2亿人,礼品销售占世界的25%,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不说,海南的礼品行业整整落后广州10年,落后香港20年。这一组数据又刺激了他敏感的商业神经。

大学毕业后,所有人都为他已经拥有一家每月可以赚得两万多元的商铺而啧啧羡慕时,他却放弃了这份生意,进入一家工厂打工。父母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打来电话,说已经帮他在厦门安排了一份月薪6000元的工作。但他坚定地告诉父母,现在自己要的不是这些,有些东西比赚钱更重要。工厂每月1000块钱的工资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活。他在工厂勤学苦干,熬过了最艰苦的一年后,他对礼品的加工流程、材料成本等相关细节都烂熟于心。

他觉得是时候出手了,于是,他与朋友合伙成立了礼品公司。2008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他一个人的销售额就占了60%。但是时间一长,他在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朋友的想法越来越不一致,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2009年,他的礼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张,专门从事礼品业务。公司刚起步时的第一笔大订单,是与国内某知名商业银行合作,当时,那家银行公开投标,他挤进了竞标的队伍。有朋友劝他不要白费工夫,因为有家公司与该银行已经合作了20年,别人不可能轻易去,可他偏不信那个邪:“我觉得这对于我是个机会,但比机会更重要的是抓住机会的决心。”招标那天,他出乎意料地赢了。走出门外的时候,后面有人酸酸地说:“这小子的运气真好,16万元就这么给他了。”他只是摇头一笑,因为只有自己知道这里面的理所当然。

篇2

太意外了。在我的印象里,朋友是一个优雅沉稳的人,遇事不急不躁,处变不惊,待人宽容和蔼。我曾亲眼看到一个外乡人,在挤车的时候在他的脚上踩了―下,那可是一双崭新的皮鞋,朋友也只是大度地笑笑而已。怎么对自己的孩子,竟然会如此失态?如此大的火气?

问及才知,朋友的孩子这次期末考试又没考好,不但离他设想的班级第一、年级前五十的想法遥不可及,而且比平常的成绩还下滑了一大截,朋友忍无可忍,终于大发雷霆:“念小学的时候,还能考个班级第一,上了中学以后,不但保持不住第一,而且成绩越来越差,这样下去怎么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还能考进好的大学吗?念不成好的大学将来到哪儿找工作?最重要的是,一点儿荣辱心都没有,争取第一才是一个学生最重要的事。”

朋友的孩子,是一个十二、三岁的青葱少年,文弱、白净,鼻梁上架一副眼镜,他放下手里的书,看了朋友一眼,说:“第一不是最重要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如此掷地有声的话,不禁令我刮目相看。谁知朋友渐欲平息的怒气又被勾起,他拍案而起:“现在的孩子只注重自我感受,根本没有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争第一有什么不好?这么点想法都没有,还能做好什么?”

那个孩子有些委屈,放下手里一本正看的书,很平静地说:“别发火,有碍健康。不是我不想争第一,谁不想做最好的最优秀的人?说不想那是自欺欺人或者大脑短路,可是根本不可能人人都拿第一。你也看到了,我每天晚上11点半睡觉,早晨5点半起床,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我很努力了,可是我的成绩却是平平,在班级里只占中等,我接受这个现实。因为这个现实,所以平常我尽可能地不惹你和妈妈生气,努力给你们温暖和关爱,比如打个洗脚水,提醒你们吃早餐等,以弥补我不能实现你们给我制订的目标所带给你们的失望。第一,除了和后天努力有关,也和先天资质有关,你总不能逼着一只羊像鸟一样飞翔吧?”

篇3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的增长,烦恼也不期而致。现在我已经是中学生,学科也随着知识的需要在不断增加,作业也忙着赶来凑热闹。每天需要做的作业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尤其是快到考试的时候,为了给父母一个满意的分数,只好拼命地学。真是“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呀!”。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而变,原来的大公无私荡然无存了,取缔它的是自私自利。原来那种助人为乐的行为,如今也被人视为是傻瓜、弱智。而我在学习上虽不能称之为优秀,但在我十二年的人生生涯中,始终保存着乐于助人的本性,姥姥和爸妈都教育我:“为人要善良纯朴、诚实可靠、助人为乐。”正因为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养成了我从小爱帮助别人的习惯,造就了我为人善良的性格。走过了十二个春夏秋冬,件件往事历历在目,唯有一件使我刻骨铭心。

那是我八岁那年盛夏的一天,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落在屋顶上、地面上,溅起朵朵雨花。爸爸搂着我望着窗外给我讲起了动人的故事:“很多年前,也是一个雨天,街头人烟稀少,一位盲人赶着回家,忽然被一个倾斜的下水道井盖绊了一下,险些摔倒。当时,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弯下腰,放下拐杖,蹲下去一边用粗糙的手不停的摸索,一边托起井盖艰难的将它移回原位,之后,站起来,缓缓的继续向前走去……”听爸爸讲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位可敬可爱的盲人的身影: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欣喜的笑容,无欲无求安然的慢慢的离开了。从他细微的举动中,不难看出他那颗金子般的纯洁无暇的心灵,那是一颗时刻为别人着想的心!是我们一个正常人、一个有良知的新一代青少年所要学习和借鉴的,更需要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啊!

我顿时感到,浑身的血在沸腾、在燃烧,窗外的雨仍在不停的下着,淅淅沥沥的。正是那位盲人的纯真善良,时刻教育我、提醒我,对于身边的任何人有困难向我求助时,我都会毫不犹豫的伸出热情的双手去帮助,就像弟子规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

生活中充满了阳光与希望,也充满了艰辛与磨炼,让我们心怀助人为乐的善良之心,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迎接多姿多彩的生活故事,勇往直前的走完人生绚丽多彩的旅途。

篇4

我分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金牌总数多于俄罗斯,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体育实力已经超过俄罗斯而稳居世界第二。俄罗斯在雅典奥运会的失利,有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的原因。因此,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对中国队的“夺金”实力不要估计过高,对俄罗斯队“争二保三”的努力不要估计不足。这与今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对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面临严峻形势的分析是一致的。崔大林认为,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上升至第二是超水平发挥的结果。他说:“随着经济复苏,俄罗斯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比前两个奥运周期都有着成倍的增长。俄罗斯对北京奥运会相当重视,设立了普京总统直接领导下的体育运动委员会;俄罗斯奥委会动员国内大企业和财团出资成立了体育基金,大幅提高了备战北京奥运会运动员的训练津贴。”

“请广大媒体不要预测北京奥运会的金牌。你们预测不准,弄不好还会误导老百姓,使运动员的压力增大,不利于他们备战。”崔大林向媒体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据悉,俄罗斯将把北京奥运会奖金金额提高2倍,一枚金牌奖励10万欧元。俄罗斯奥委会副主席瓦辛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露了俄罗斯奥运军团“至少比东道主多拿一枚奖牌”的最新目标。

中国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优势,多拿金牌,无疑是展示中国体坛实力、衡量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重要标志,对于凝聚民族精神、激发全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也不可低估。但把中国队夺金的“胃口”吊得过高,则弊多利少。因为我国一些优势项目夺金点已经接近饱和。以金牌论英雄、论成败,势必增加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影响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夺金的弦绷得太紧,也会影响赛场内外的中国人对比赛胜负保持平和心态和大国国民的应有风范。有官员担心“没有赢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和赢得金牌的外国运动员是否都能赢得同胞们的掌声”,不是没有道理的。

2008奥运会17天,世界注目中国,聚焦北京。这样的“中国广告”机会千载难逢。赛场胜负固然重要,但它的影响是一时的、短暂的;抓住机遇,诠释“人文奥运”理念,自信地向全球几十亿观众展示中国,意义更加重大、深远。

篇5

有一天,柴静去北京市一所中学就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采访一位姓江的模范教师。这是一次很普通的采访任务,她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结束了。当柴静准备离开学校时,一个女学生跑过来低声告诉她:“柴静姐姐,你刚才采访的江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得了癌症……”话没有说完,女学生就哽咽了。

柴静猛然意识到采访还没有结束,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题材,她马上返回办公室。

看见柴静回来,江老师憔悴的神色里露出些疑惑,说:“柴记者还有事?请坐吧。”

柴静坐下后,犹豫了一下说:“江老师,您身体还好吗?”江老师不由得怔了一下,当即明白了她话里的意思。

江老师望着窗外操场上几个正在跳皮筋的女学生,慢慢地说:“我还行,身体硬朗还扛得住……”他的眼角分明闪着泪花。

柴静虽不忍心,但职业习惯还是让她继续追问下去:“我刚刚听说了您患病的事情……您为什么不住院接受治疗呢?”

江老师欲言又止。

这时,上课的铃声响了,操场上的学生们都向教室跑去。江老师隔着窗户用手指着跑在最后面的一个女学生,说:“那是我女儿,她叫江珊,过几天就要参加高考了……”

柴静向窗外看时,一个欢快曼妙的少女身影跃入了她的眼帘。“江珊孝顺、乖巧。”江老师望着窗外已经空空的操场,“我不想让孩子因担心我的病情而误了考试。”

柴静的双眼模糊了,透过迷蒙的眼帘,她看到了一个父亲刚毅的身躯里流动着的柔情,无须太多的表白,就足以让人心碎。

柴静忽然想起了刚才那个女学生和她说的话,江老师的学生、同事都知道了他的病情,唯独他的女儿不知道,偌大的一个秘密就只为了她一个人而守……柴静合上采访笔记本,其实她一个字也没有写,她觉得应该把江老师的故事做成一期节目,不是为了新闻得奖,而是为了世间的感动。

辞别了江老师,正要离开学校时,柴静在学校门口远远地看到一个女孩子独自蹲在角落里哭泣。这不是刚才操场上那个欢快的身影吗?是江珊!

柴静走到女孩的身边,递给她一块手帕,说:“你是江老师的女儿吧?有什么事和姐姐说说,姐姐帮你。”

江珊抬眼看了她一下,哽咽着说:“我知道你,你来采访我爸爸。可是你不知道,我爸得了癌症。他不想让我知道,我也装着不知道,可这太难了。”

江珊抹着眼泪说:“柴静姐姐,这件事我只告诉你,你要替我保密,等考完试我就带爸爸去医院。”

篇6

但是,现行的美术教育大部分还是我行我素,在教学中重点还是放在技法的训练上,在训练上又以模仿到逼真的程度为最终目的。一味地模仿,把模仿当做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创作的过程,导致出现在目前美术教学中,多年沉积起来并且日益显著老化的现象――缺乏思想性的手艺式的传授与创造手段的一元化教学趋势。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环节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教”与“训练”的意义雷同。训练可以培训出技能,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

为此,通过学习、我研究了美术学校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教育。美术艺术是纯化人的心灵的,我国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他们热爱生活,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其作品才能具有高雅的艺术品味。他们对待艺术的严肃和执着的态度以及对艺术的献身的精神,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今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培养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以及学习前人的优秀艺术品质,才能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个正确地立足点,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激情。

第二、注重创作主体―――将学生的气质,心理特征与现代美术表现类型的结合,是国外现代心理的介入美术教育的一些新观念和新的教育实践方式,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无疑有助于我们拓宽思路、激活思维,并摆脱长期以来纯粹依赖于感性的教育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造。而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加以引导,通过创作美术作品,或评价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的名作,或参观艺术宝殿,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创作,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逐步养成美术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当代美术教学不仅是简单的开拓新专业、添置新设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称职的教师队伍。要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要有高素质、创造性、综合性的教师。当代美术要以它的独特方式来打破常规、颠覆固有结构,让人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作为教学,西方和中国的专业教师相比,中国的教师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权威性。在西方,面对学生的作品时仅仅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其发展路线上引领而已。由于在没有基本标准又瞬息万变的当代美术境况中,教师只有在教学标准的不确定性下,利用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与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向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供美术历史和现状的信息,使他们清楚当下处境,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众所周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较强的教育能力等等。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的、适应学生的认识方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通过这个过程,使教师主动对教育学、心理学进行一定的学习和研究。美术专业生或特长生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动手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学生都有一定的区别,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2.对相关知识领域、其他学科内容要有一定了解。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明显,学科教学日益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美术学科与语文、数学、音乐、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美术教师不扩大知识面,及时充电,就很难适应各学科的发展。课件在美术教学中广泛应用,但10多年前毕业的教师在大学里从未接触计算机,那就需要重新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3.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美术学科门类众多,大的种类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仅绘画类就又分为素描、水彩、水粉、速写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使自己对熟悉的领域更加精通,在专业上做到既“博”又“专”。

4.对教学教法的研究。随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美术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美术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师应通过听课、查阅资料等有效途径来进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5. 边教边学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收获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来“学习”:(1) 创设课堂文化氛围,构建民主、协商的课堂管理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课堂上意倾听、交流,向学生学习。现在的学生处在极强的视觉文化冲击环境中,平面、电视、网络、视觉图像无处不在,美术信息越来越国际化、生活化、平面化。虽然学生的专业知识比不上教师,但是他们年轻,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也更富于创新精神,这些方面都是很值得教师学习的。

篇7

谭艾琳试图做出妥协,但终究是因为这件事情触及了自己的原则,两个人分手。

分手后谭艾琳用了很长的时间去疗伤,也尝试着开始新的恋爱。不久,谭艾琳意外得知,伍岳峰在飞机上结识了一位节目主持人,交往一个多月,就向她求婚。谭艾琳傻了:“你不是曾经告诉我你有一次失败的婚姻,你再也不会重蹈覆辙了吗?你说你没有能力为一个人的未来负责,你都忘了吗?”

伍岳峰的回答是:“一个人是会变的,会变成他原来反对的那种人。”

感谢伍岳峰,没有说我觉得自己更爱她,这样会让谭艾琳受伤更深。

事实上,伍岳峰没错,一个人想做一件事和不想做一件事,并不完全取决于对象是谁,而是和自己的心境、状态、人生感受有关。

伍岳峰同意和节目主持人结婚,却背地里忍不住与谭艾琳来往,他最爱的,其实还是谭艾琳。他们只是没有运气在特别合适的时间段相遇,总是相爱相杀,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另外一个女人恰好在此刻出现,正好成全了她。

人生就是这么不公平,有的人是用来相爱的,有的人是用来伤害的,有的人是用来长大的,有的人是用来后悔的。

比如林平之,是《笑傲江湖》中令人厌恶的角色,岳灵珊那么爱他,把心都掏给了他,他却始终在利用她,伤了她的心,还狠心杀了她。可如果他们不是相遇在林平之家道巨变,惨遭灭门的时刻,林平之还是一个不知世情的富家公子,不会为了生存而变得敏锐、多疑、卑鄙、阴险,也许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果时间只停留在他们第一次相遇,他救了她,一切都是毫无心机,他们由英雄救美开始,就可以做一对无忧无虑的小情侣,身世相配,才貌相当,平庸地白头到老。

前几天我捡了一只小黑猫。那是在早餐店,我吃完出门,一开门,它迅速地溜进来,躲在客人的椅子下,吓得人家跳起来大喊,它也吓得半死,缩成一小团。我看不过去,将它抱走,它老老实实地趴在我怀里,像婴儿一样用小爪子抓着我的衣服不放手。

我已经有了一只猫,还在病着,不合适再养一只,我坐在车里,打开门,对它说:“你要走,就走吧。”它不走,用湿乎乎的眼睛看着我,还跳到仪表盘上面,优雅地走来走去。

现在它在我爸妈家里养尊处优地生活着,被二老惯得无法无天。

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这是我们之间的缘分。

缘分是什么,就是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早一步,是错过,晚一步,是遗憾。不早不晚,两个人被一个命运撞个满怀,那便是最好的相逢。

篇8

请不要告诉我你还想在什么﹑做什么

如果有一天

此时

睁开眼看着身边熟睡的爱人时

心中却想着如何纪念那已逝去的爱情

你是否想过对她公平

尽管还有点疼

面对已逝去的爱情

我不想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

已与我无关

如果爱

就勇敢的去爱

如果不爱

请保持彼此适度距离

越过适度的距离

进入暧昧的区域

对不起

篇9

在台湾参观了一些医院,初步了解了台湾的医疗和健保体系之后,我发现尽管台湾实施了全民健保,并通过健保的一些规定推动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但是老百姓在就医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我亲眼见到一位脑外伤患者,在某大型医学中心(相当于三甲医院)接受过开颅手术之后,转到一家地区医院(相当于二甲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训练。大约一个月以后,地区医院的医生通过CT检查发现患者颅内还有积血,而且没有比入院时减少,因此建议家属回医学中心进行第二次开颅手术。家属得知后非常担心,风风火火跑到医学中心要求尽快安排手术,而原来手术医师看过患者片子后表示:没进行二次手术的必要,继续观察。家属把医学中心医师的意见转达给地区医院的医师时,地区医院的主任表示:“我们觉得应该做。他们不给你做,我们可以做。如果不做,患者可能出问题。但最终做与不做还要你们自己决定。”面对双方医师给出的截然相反的意见,对于不是医学专业人士的患者来说,根本无从决定。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我们也坚信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实施,对于改善人们的习惯与医疗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具有很大帮助。但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万能药,即使实现了信息化,实现了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和病历资料交换共享,但还会产生新的问题。

就像上述这个例子,如果双向转诊的两个医院同属一个医疗体系还相对容易,这样起码两家医院具有上下级关系,也具有相对统一的诊断标准和路径。但如果两家医院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相关医生也没有很好的沟通协调机制。这种情况下一旦双方医生给出不同的建议,作为患者该如何决断?如果患者听从上级医生的意见坚决不做手术,那明显是对下级医院的不信任。而且患者是在下级医院躺着,这就难免不让人家说出什么不好听的话或给点脸子看,那时也只能自己忍着。如果接受下级医院的意见,那么下级医院的技术水平是否足够?手术后到底会怎样?患者根本无法判断,而且患者今后再面对上级医生也会感到非常尴尬。况且,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完全是医生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因为治疗思想或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的诊断意见。但如果这其中再掺杂进医院或医生的某些特殊利益等因素,那么患者将更加无从决定了。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动医疗改革的杠杆,互联互通、电子病历、双向转折等技术和架构是医疗信息化推进过程当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但是,医疗体制改革最重要的还是医疗本身,包括参与整个医疗过程的人、机制、流程、规范等等。如果不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一套合理完善的机制、流程和规范,那么技术只能是技术,双向转诊和分级医疗也仅仅只一句是空话而已。

信息技术发展了这么多年,在电信、通讯、电力、交通,金融等等各个领域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非常成功,但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却还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不同垂直领域的应用过程中,能够真正形成比较完整学科体系的似乎只有医学信息学。医疗信息技术比银行、通讯等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其中涉及了太多的业务、流程、知识、规范和关系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都与人相关。美国医药信息学会(AMIA)前主席Marion Ball教授曾经说过,在医疗信息技术成功应用的过程中,软件、硬件等技术相关因素只起到了20%的决定作用,而其余80%是由与人相关的因素(Human Factor)所决定的,她把这些因素叫做“人件(Humanware)”。因此,只有解决好与人相关的问题,真正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机制、流程和规范,医疗信息化才能真正更上一层楼,才能真正推动医疗完善改革。

篇10

关键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基调。“保增长”是目标,“扩内需”是途径,“调结构”是核心。其中,“调结构”是对“保增长”和“扩内需”的限制性规定。只有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保增长”才能保出高质量,“扩内需”才能扩到点子上,反危机才能反出长远效果。只有把“调结构”这篇大文章做好,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强调“调结构”的重要性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世所罕见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速达9.8%,最近10年更是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然而,这种高增长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增强国家实力的同时,也积累下诸多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种以生产要素的低价浪费性使用为依托、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结构失衡的增长方式。事实证明,这种过分依赖外需而忽视内需,重投资轻消费,重二产而忽视一、三产,重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结构性不合理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为避免经济大幅下滑,中央把“保增长”作为一项硬任务确定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构调整的任务就不紧迫、不重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冲击暴露出中国经济自身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受冲击最严重、经营状况最困难的正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的行业和企业,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扭转,资源环境压力仍不断加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仍增长较快,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所以,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因此,在实行刺激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进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促成发展方式的转变,决不能为了“保增长”而“饮鸩止渴”,把那些已经或准备淘汰的落后产能再重新扶持上马。要严防一些地方不顾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市场条件等乱上项目的倾向继续存在。中央4万亿救市计划出台后,在许多地方政府随后跟进公布的庞大投资计划中,的确存在一定程度上偏重大型基建项目和重化工业项目的倾向。对地方政府来说,这些项目往往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可较快地、大幅度地拉动经济增长。但如果不能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用“调结构”有效规范“保增长”的合理方向和合理区间,某些在“保增长”名义下的经济扩张,就很有可能演变成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新的产能过剩,为今后的发展设置新障碍。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看问题,必须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良性循环。“保增长”和“扩内需”的任务虽然很急迫,但必须有利于结构调整。否则,“保增长”和“扩内需”就可能偏离正确方向。重视结构调整,可能要压缩掉一些项目,影响一些眼前利益,但却给未来的长远增长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动力,有利于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愿望。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增长”、“扩内需”是“治标”,是短期目标;“调结构”、促转型是“治本”,是长期目标。只有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标本兼治,才能事半功倍。

二、调整需求结构的重点

(一)应由过分倚重外需向侧重内需转变

有研究表明,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中国外贸依存度却超过60%,远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还有研究表明,美国的增长率如下降1%,中国的出口就会下降4个百分点。近年来,外贸依存度过高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反映,它直接拉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在带动技术进步、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分倚重,也导致我国受到更多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安全风险不断积聚。必须意识到,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其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国内市场的拉动,要由偏重外需转变到内外需兼顾、更重内需的轨道上来。同时,出口结构本身也需要调整。目前这种工资成本低、资源消耗高和污染高的出口产品结构,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更加明显地暴露出其脆弱性,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

(二)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来拉动。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不一样,这三种需求对GDP拉动力的比重也有所不同。近年来,我国许多行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这在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投资率相对较高,消费率相对较低。在欧美发达经济体,消费占GDP比重通常在65%~75%,比重略低的发展中国家,也多占55%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居民消费而非政府消费。而我国的消费率2005年以前一直在60%左右,从2005年起就迅速降至50%以下,目前只有40%左右。2007年中国GDP总量2466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占比仅3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占比高达55.6%。这种不均衡的内需结构需要尽快调整。因此,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合乎规律的正确选择。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扩大投资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需求,消费的提高有赖于投资的增长和供给的改善。就目前而言,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更根本性的意义。在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从投资约束转向消费约束、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从投资扩张转向消费拉动的情况下,扩大消费需求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投资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如果不能进入最终消费就没有意义,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因此,中央在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着力突出民生,有六条措施与民生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包括建设安居工程、发展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它所透露的政策信号是,要把扩大消费放在与扩大投资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想方设法促进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品质的提高。

要扩大居民最终消费,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年均增长9.3%,90年代为10.1%。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80年代为7.5%,90年代降为5.2%。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后下降到10%左右。需要说明的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职工数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约1.1亿,尚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等。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使国民收入的分配适当向消费倾斜,逐步改变职工工资总额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落后于GDP增长速度的局面,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正确选择。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收入分配目标和分配原则,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当务之急是要扼制强势集团凭借行政权力和垄断地位谋求自身利益的扩张,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的速度和数量。其中,低收入阶层包括:企业退休职q-;以劳动报酬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一线工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的农民;商业、餐饮业等服务业中的服务员;一部分就业不充分的青年知识分子等。提高上述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不可能全靠财政转移支付解决问题,但政府的公共政策仍大有可为。如,实施促进就业的公共政策,适度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必要的产业扶持政策,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财政支出政策,免费提供的劳动力培训政策,公共服务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社会政策,等等。这些公共政策如能有效实施,会促进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尽快提高,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目标。

三、调整投资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是填补短线和加强薄弱环节

目前,适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保增长”的必然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项目都要上。我国基础设施全面短缺的时代已结束,现在和将来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相对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处理全面短缺和处理结构性短缺的思路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在全面短缺背景下,投资领域和投资项目的选择相对来说不很重要,因为无论把有限的资本投向哪里,都会取得明显的直接投资效益和外部效应。而在结构性短缺背景下,如果投资领域不当,项目选择不合理,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投资效果,且可能造成巨大浪费。在结构性短缺背景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突出重点,有所选择,把填补短线放在首要位置。所谓短线,既包括现期短线,也应包括预期短线。现期短线是指那些现在就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明显滞后的基础设施部门、环节和项目。预期短线则是指那些暂时能满足需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或短或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便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产业。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在短缺没有发生之前适宜的时间内就必须做好填补短缺的准备。基础设施建设填补短线,在具体决策时应慎重做出如下选择:一是行业选择。有的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步接近成熟期,其供给能力基本能满足社会现期和预期需要,就不宜再实行全面扩张政策,而应控制规模在提高运行质量上下功夫。二是区域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布局,要把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与缩小区域差距两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基础设施投资适当地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在一段时间里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倾斜的度,要充分考虑当地直接生产部门的实际需要,脱离实际需要的过度投资只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而不能帮助当地加快发展。发达地区由于直接生产部门发展快,因此对基础设施部门也会产生新的需求,对这种客观需求不能人为地加以抑制。三是项目选择。加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的建设,最终要落实到项目选择上。对投资的部位和环节要进行细化论证,保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如,有些地区不是电站少,发电量不够,而是电网老化,设备陈旧,影响了安全有效供电。对这样的地区,电网更新改造则是当务之急。另外,在项目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那些尚未完工的在建项目和前期论证理由充分的项目,要坚决扼制那些盲目上马项目和拍脑袋工程。

(二)扶持困难行业决不能保护落后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向实体经济不断扩散的背景下,不少企业遇到了各种困难,需要国家采取一些扶持政策,但这些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有区别地对待。有些企业运行状况良好,有自主品牌、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对这类企业政府应鼓励其进一步发展和做强做大。另一类企业属于遇到暂时困难,从技术和产品来看,发展前景还比较好,对这类企业国家需帮助它们度过暂时的难关。第三类企业技术落后、产品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对这类企业政府救助的重点不是救企业,而是解决企业破产后带来的问题,如,就业、困难救助、社会保障等。在经济危机中淘汰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经济法则使然,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抗拒,也不应抗拒,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另外,“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尚未完成,决不能在“保增长”的口号下松懈下来,把那些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再扶上马。同时,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如钢铁、化纤、汽车、水泥等,也不能以“保增长”为名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