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16:2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作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作文教学

篇1

作文教学可以说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了。那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只要能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字数逐渐增多,内容也越来越宽泛。初中时字数在600左右,高中时提升到800字左右。实际上,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思。第一阶段,就身边的事说实话,并有主次之分;第二阶段,多观察,写事实,并能分辨是非,有一定的思想观点;第三阶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含蓄隽永,在语法及修辞运用等方面左右逢源并有创新,力求结构(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且能尝试各种体裁的写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的事,而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下面就初中学生的作文教学,结合我个人这些年来的些许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习惯,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写作,第一要务是"观察"。不管写人、记事还是状物,都得观察。写人,通过察言观色,从表面而深入其内心,进而才能把握其思想性格,做到言之有理和言之成理;记事离不开人,因为事情总是和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叙事中也同样离不开观察、思考;状物作文,更是要观察仔细,把握其外在特征,进而畅想其内在气质与精神。通过观察描绘,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的话,所写之文章就基本成功了。

2.培养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鲁迅先生谈写人,小说中的人物"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写文章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大家、名家作品,古今中外,范围极广,就如"蜜蜂采很多花酿蜜"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学以致用,学为己用。在名著中,作家驾驭语言的能力得以充分体现。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学习其或朴质或优美或深邃的语言,去继承和发扬。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层次去要求学生写作。驾驭语言能力低(即思维层次低)的学生,就用朴实的语言写作;能力高的,就要求他们用优美、深邃的语言写作。

3.培养学生养成写作习惯,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课堂内集中写作,实际上是课堂外情感积累的宣泄和爆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前人的写作经验总结。写作教学的指导,不可能在课堂内就能达到目的。它必须通过课堂外的写作基础积累。课堂内作文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而课堂外学生作文素材和情感积累是十分丰富的。那么,要使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实功夫在课堂之外。除了上述的条件之外,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除开经常读书之外,还要经常练笔:读书笔记、仿写、随感等。在具体实践中,学生习作的宣读、张贴、奖励必不可少,起到鼓励之作用。有条件时,还可以打印出来,装订成册,这样既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而欣喜感动之外,还能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养成写作的好习惯。通过榜样的作用,使学生习作水平得以整体提高。在阅读中,精要之处,要求学生细细咀嚼,品出味道来,去思考,去模仿,引发创作冲动,付诸笔端,从而就奠定了写出像样文章的基础。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能仿写,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4.以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和部分教师语文素质的低下,在小学仍然存在让大量的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生搬硬套例文来应付考试的现象,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在这里,我也谈谈作文教学作为打开语文教学突破口的重要性的问题,作为以上缺漏处的补充。

4.1 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胜任感

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高度重视其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哪怕是一个好标题,一个好的句子,一个好的词语,甚至一个用得好的标点符号,也要尽可能的找出来,并给予充分肯定。从指导作文,批改作文,到讲评作文,环环相扣,绝不马虎。这些指导,这些细节,语文教师肯定要付出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完成,才有效果,空谈是毫无益处的。

4.2 抓住时机,利用作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需要的形成

片段训练:周记和随笔等。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作文成为学生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4.3 抓漏眼、促进、转化,实现对语文整体教学的突破

篇2

关键词: 中学作文教学 创新 认知

1.引言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愿望。要在语言教学中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必须摒弃教学中那些阻止、妨碍创新意识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做法;必须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间和余地;必须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思维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要求的整齐划一。长期以来,教师命题启发或作前提示已成了作文教学中不成文的规定,不少教师甚至提出写作的种种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同一方向,淡化了独立意识,习惯于在教师圈定的思路模式和规定范围内进行思维,让本该丰富多彩充满灵性的作文变成僵硬、呆板的应试之作。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2.作文认知的创新

作文就是写文章。写作的目的无非就是生活、工作、休闲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是随意、随机的。工作的需要要求精准、规范。而休闲的需要则要求精巧、优雅。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就是写话。”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就是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写作,即是用休闲的标准来来衡量学生作文质量的好坏。我们应当认识到,作者写作文的过程就是要借助文章这一交际媒介,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读者,即:作者思想感情(文章交际媒介)读者。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只见文章而不见读者的现象。在生活中我们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影响读者而写作的,没有读者,我们就没有了写作的动机。学生的写作是出自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是随意的、随机的。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文章只要“通”即生活的,只要“好”即休闲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好文章,是思想观点好,并非形式上的矫揉造作”。“文章不是工艺品”。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失真”现象严重。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真实表达,要把学生的灵性激发出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学生的写作也应该从生活中去获取动力。

在诸多语文教学形式中,写作应当是最能表现学生个性的令人愉悦的创造性活动。然而现实却常常如此残酷:遍阅学生作文,我们发现的是“一千个莎士比亚创造了一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有何真实可谈?其实学生对于作文的心态远不止一个“怕”字便能了得。于是“作文”变成了“做文”,胡编滥造、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文章越来越多,作文中“假、大、空”现象日益严重。因此,要解决目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应改变陈旧的作文观念,让作文回归真实的生活,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渴望创造、好奇心强、自我意识觉醒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示自我,肯定“我”的独特价值性,发掘自身优势,张扬其个性。

我坚信这样一个观念:灵性人人有,关键在于开发,归根结底应是学生灵性与个性的自我展现,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但却可以点石成金。

3.作文评价标准的创新

过去的评价标准只注重文本本身,而不去考虑作者、读者。现在我们的标准应该是“全面考虑,综合评价”,这是一种既注重内容,又兼顾形式的评价。我认为,其中“内容”包括:想说的、已说的、说的程度(清晰度、准确度、明了度),只要合理就行;其中的“形式”主要考虑可接受性,包括构思:不注重“巧妙”,应考虑“逻辑条理”;技法:不应刻意追求,可以忽略。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针对性、适应性(适应自己,适应读者)。总而言之,那就是“内容上的合理化,形式上的可接受性,交际(使用)上的适应性”。作为教师,我们始终要明白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用“艺术化”的评判标准来评价“生活化”的中学生的作文。作文评价的标准不能只有惟一的模式,不能只是教师的专利,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有的学生说:我可以不做老师发的试卷,但不能看不到老师激励的话语。教师绝不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判为“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

4.作文教学操作的创新

4.1增加命题的透明度

“命题必如学生所自发,彼本无所为,示之以题,彼而觉有所为,欲罢不能,非倾吐不可。如是可使练习与文际一致,见题作文与自发作文无殊。”(叶圣陶)我们过去的作文训练是一种为了作文而作文,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心态,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存在着失真状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转变这种状态,要把学生那种“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而变学生的那种被动的心态为主动心态,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发写作,这样一来,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成了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了。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写作活动变成一种现实的交际行为。从而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具体的做法那就要求老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教师的文题最忌陈腐老旧和假、大、空,而应具有启发性、发散性、新颖性、趣味性。只有这样的文题,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创作愿望,写他们心中所想,作他们心中所愿,才能使之投入到忘我的创作之中,而丝毫不感到作文的枯燥与乏味。

4.2加大批改的参与度

作文批阅在作文教学中是一种反馈性指导。它在作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教师在作文批阅中,师生缺乏应有沟通。老师关着门改,学生盲目地看,这是一种典型的“背靠背”式的批改,我们要将其变成“面对面”(轮流)+互相改的模式。

欧阳黛娜认为: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是写作教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来批改自己或同学的文章,从中提高认识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我十分赞同她的观点,所以,在文章批改方面,我大胆放手,指导学生批改。

4.3讲评扬长、激趣励志

讲评属于作文教学的再指导,作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每次作文后的评讲实行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可以采取教师组织、参与、学生自评自读、学生小组互评的方法,从中吸取别人长处、补己短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自己。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作文评讲的教师说了算、包揽一切,又可以消除教师改得苦、讲得累,学生听得烦的低效毛病,达到省时省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其次,学生参与评析。在作文评讲中,可以让学生参与、集体评析、分组讨论、同学互评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当众诵读或借助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评点:优点有哪一些,哪里还需要改进,怎么改,讨论达成共识,异中求同,鼓励学生存在不同意见。

5.结语

作文教学上的创新途径是多方面的,也是作文教学中的崭新课题。笔者只不过作了初探,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还需要不断追求,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以求日臻完善,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作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 改革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不死不活效率低,存在诸多弊端,如何医治和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痼疾,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想就此略陈管见,请教同仁。

一、走出“应试作文”的泥沼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清楚文无定法,更深知公式化、模式化是作文的大忌,但真正在教学中又是怎样做的呢?先让我们看看教师们在作文课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吧。

1、只盯着中、高考“指挥棒”而不训练学生基本功的教学目的。很多语文老师在谈及作文课教学目的时,几乎都不加思索地回答:中考、高考出什么样的题,我们就教什么样的作文。于是,单纯的考题写作练习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主流。

2、“八股式”作文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何时起,作文教学中公式化的教学方法兴起,写作教学中的八股文死灰复然。比如写谈论文,许多教师常常用一张相同的“秘方”,授予学生一个应万变于不变的公式:议论文=提出论点+举例论证+重提论点。似乎有了这个“秘方”,不管遇到什么题目都可以如法泡制,迎刃而解。

3、猜题押宝投机取巧的教学心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教学中猜题押宝现象尤为严重,在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位优秀教师介绍了他的先进的经验,他把近20 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分门别类地归纳起来,然后教给学生哪类题目要写哪些事例,如何开头、结尾,让学生把这些事例熟背熟记,以应付考试。他说:考试作文具有循环的规律,只要按他的要求去做,一定无往而不胜。如此的作文教学,岂不误人子弟?作文教学中的弊端还可以历数很多,摒弃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走出”应试作文“的泥沼,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切实做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呢?需要的是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目十行、过目成育’的阅读能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可是目前教育状况下的中学生作文水平令人堪忧,前不久有人在《北京文学》上撰文批评道:“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情、假故事之大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写过扶残疾人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一类的故事,他们快乐地编着一个个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到老师那里领一个高分。”的确,在教育领域,如果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思改革,那将有害于整整一代人,甚至不止这一代人。

那么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应该怎样入手呢?

(一)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潜能、智力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内动力的驱使,学生就会逐渐地对作文训练有好感、有热情、有信心,进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

俄国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不考虑学生的情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不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和好感时,作文训练才会有效果。中学作文教学基础训练把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作为一项内容,这是遵循兴趣性的原则的。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使学生由传统作文教学的被动作文变为主动作文。

1、成立课外写作兴趣小组。做法有二:一是教师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二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小型的“文学性”、“写作社”,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教师可适当参与或请当地、外地知名人物来讲学、辅导,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2、开发多渠道写作练习。如举办学生自写自编的《手抄语文报》活动,并由老师来评定优良。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如定期办好黑板报、学生优秀作文宣传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极为有利地促进学生练笔。

3、变教师命题为学生自己“找题”。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只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经过这样大量的反复不懈的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包括以更高起点审视题目统摄材料的能力)

4、有组织地开展写作评比活动。每学期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搞一两次作文比赛,评出等级并给予适当奖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还会对学生的学习观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积累写作材料和语言材料

阅读、积累、写作三者关系密切。阅读是吸收,积累是储存,写作是倾吐。要想倾吐得好,就得注重平时的吸收和积累。我国元未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积叶成章”写的《辍耕录》就可谓是积累与写作的成功范例。

1、积累写作材料

①班级统一摘记名言,警句及典型事例。②个人自由摘记,要求分类进行,例如爱国主义的,珍惜时间的,自学成才的,勤奋钻研的等等。③佳作摘要。如《读写月报》、《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让一个学生朗读,其余的深重可边听边摘要,或记论点、论据或记人物的语言描写。

2、积累语言材料

篇4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41-01

中学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练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因为作文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所以作文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作文难写、难改却是很多同学老师共同的感受。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怕上作文课,怕见到作文题目,从而形成了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的现象。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中学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

一、充分表扬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很多学生对写作文丧失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成功感。无论学生的文章怎样,都是他们在特定阶段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佳水平,而我们老师习惯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待作文,往往对文章认为不足的地方大加删改。相信学生拿到被老师点评得一无是处的作文,心中的挫折感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失败感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学生身上,他们怎能对写作还保有浓厚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批改学生作文应该由注重挖掘优点!评讲作文时尽可能把表扬的面扩大,争取让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能被提及。只要用心去感受,相信学生习作中各色的优点都能被发掘,即使它在老师的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于学生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样学生便会有一种被关注的快乐与满足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阅读优秀作品积累写作素材

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白,写作需要长期的积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强调阅读量的积累。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了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阅读考试。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可以学生自由阅读,重视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可利用语文课堂指导学生朗读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老师挑出的一些课外读物,也可由同学自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美文,内容不拘一格。在这种朗诵、倾听与欣赏中,学生的眼界更宽了。

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要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这样是量的积累,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并有意识地加以模仿,才能引起质的变化,形成学生一定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写作水平和语文水平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三、加强系统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例如学完某课后,可以让学生谈谈感悟,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表扬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样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写作需要系统的训练。随笔只能是作为平时积累的一种手段,它与考场作文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写作训练往往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虽然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写作训练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影响了作文的气质和深度。

四、相互批改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篇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写好作文,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但是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作文教学不景气的现状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归罪于学生,我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才是导致作文教学不乐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从教20多年,我发现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本身欠缺写作功底

我们现在的许多语文教师由于教育教学的任务重、工作量大,怠于写作。我了解的教师中有写作习惯的较少。现在的事实是不仅学生怕写作,而且教师也怕写作,怕作文教学,有的甚至因怕作文而怕教语文。教师不写作,不能写作,又如何能真实地把握一些写作经验呢?更何论去指导学生写作呢?

二、写作技巧至上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思想偏离了正确方向,面对教学效果检测及升学的压力,教师高举应试大旗,煞费苦心的用写作技巧教学来希望学生作文收获高分。然而,教师的良苦用心甚至心力交瘁,但收效甚微,文章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少了真诚,多了虚伪,少了个性,多了平庸。学生不能从写作中获得快乐,认为作文不过是用所谓的技巧取得分数而已,从而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热情锐减。

三、作文教学缺乏科学性和系统化

目前一些教师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意性大。今天强调这个,明天训练那个,周五布置一个题目,讲点写法,周六周日学生在家写作,周一收来再作评改,评后学生一看了之。学期、阶段作文教学计划没有,体系性没有,散乱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低效的。学生必然是疲于写作,写了一大摞作文,还不知道作文是怎么回事。一提起写作,心情压抑,一写起来,不成样子。

四、把作文教学当作阅读教学的附庸

一些教师常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挂在嘴边,认为作文教学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语文教学就是搞好阅读教学,搞好了阅读教学,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作文扔到一边,不理不睬,无所作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清一色的阅读教学。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所听的公开课没有一堂是关于作文教学的,这一现象足以表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附庸地位,也暴露了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

面对作文教学种种弊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怎么办?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后,我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此,我怀揣浅陋,就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以期引玉,共同提升作文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水平,要研读一些关于写作的专注。同时,教师也要"下水"写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亲身体悟写作规律,品味写作甘苦,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师要运用多种作文教学方式、方法,唤醒学生自我,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出题,学生应命写作"方式,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以及怎样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的问题,往往被忽略。因此,无论何种作文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言说表达欲,促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具体做法:

1.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样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与社会对话,引导他们去真切感受和体验丰富的生活,用"大语文"观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譬如,春天到了,我们带领学生去踏青,寻找春天,发现春天;秋天到了,我们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校园的树木变化;双休日引导学生参加社区帮困活动或者做一件环保的事等等。每次活动后都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这样使学生有话可说,并且懂得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

2.方法比知识重要,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筛选、整合写作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闪光点,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挖掘作文素材。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感悟或者所见所闻常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留心观察找素材,学生也会随之潜移默化,慢慢喜欢上作文的。

3.定期举办作文交流活动。在作文交流活动中可以采取教师有激情地朗读优秀作文、学生上台朗读、组内学员轮流朗读的方法;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评价;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提升作文信心,使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4.每学期举行一次评比班级"小作家"的竞赛活动或者《手抄报》的比赛活动,《手抄报》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合作创办,看哪个小组的文章精彩,设计新颖。

五、作文教学要常规化、有序化、效率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作文部分做了比较大的改革。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有三个子系统:首先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每册共安排了四个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整合在一起;第三个系统是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独立安排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就是兼顾"双重转化",不厚此薄彼。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这套作文教材更加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认识紧密结合,同时这套教材注重与阅读密切联系,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套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多思善想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改革中有关写作教学方面的资料,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套教材,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要改变作文教学无计划、无序化、无效化的现象。具体做法:

1.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是4-6人),每个小组在开学初装订一本《心声集》,教师告诉同学们这是一块展示我们才华的净土,要求同学们轮流在《心声集》上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可以写自己的快乐、烦恼以及所见所闻和感悟,要求他们通过平凡人、平凡事抒写真性情、真情感、大智慧。总之,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让他们尽情发挥,以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进行这种写作训练,要防止的是有些学生只囿于"小我",不关注"大我",只关注"我手写我心",不关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明白,语言、思想、情感的积累远远超过技巧的积累。

2.严格按教材编排教学,两周学习一个独立的写作专题,每次写作前先在小组进行"话题探讨''和"写法借鉴"讨论,然后再写作。

3."评"不是写作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所以,我们要加强"评"后的第二次作文写作,因为第二次写作应该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步骤。

4.学习小组长要建立组员作文成长档案。以便教师家长观察学生写作成长的过程。同时,也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六、优化作文评价机制

1.我们要运用多种作文评改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生写――教师评――学生一看了之"的形式,可以进行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同时,教师要坚持精批、面批。

2.评价的终极目的是唤醒、养护、培植学生的言语写作生命。所以,我们要树立每位学生都是言语写作天才的理念,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给以学生积极的鼓励、激励,以高分或者激励的评语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不能整齐划一,评价一个学生的作文时既要横向看更要纵向看

篇6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建议

作文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写好作文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写好作文对于中学生来说有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提高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语文素养的听、说、读、写中,写是最能体现综合能力的。其他教学效果的检验,都会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出来,它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其交流能力,因此作文教学对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2. 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

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要想让学生写出富有鲜活力、充满感彩的作品,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产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在作文中就会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不会无话可说。由刚开始的引导过渡到自觉,这就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3. 帮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作文中的素材从哪里而得?在于日常的积累。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积累的多了,记得多了,在写作中才能更好的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写作优点。日常积累的重要来源在于阅读。阅读对于写作来说非常重要,阅读是积累的关键,更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在日常阅读过程中把优美的段落、句子记录下来,从模仿做起,逐步将其熟练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独特的作文风格。

二、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的作文课堂中,作文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 作文教学偏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阶段目标不明确,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用技能的训练来代替学生的能力形成,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导致出现学生不会写作文的现象,甚至产生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2. 作文教学观念陈旧。

目前不少教师的教育思想陈旧,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文”,关注习作的内容和结果,而不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般采取先读作文要求,后读范文的教学方法,把作文教学等同于知识教学,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把“范文”当做学生作文的领路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认为写作文是一种机械性的作业,导致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

3. 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生活、没有亲身体验就无从表达,教师不是教给学生如何观察生活,而是让学生买作文指导书,每次留作文的时候都是让学生去读范文,抄范文,导致内容是一些脱离生活的大话、套话、废话。缺少理解、体验和感悟,使作文教学失去意义。

4. 讲评要求缺乏针对性。

作文讲评能够对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有效评价,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有效的作文讲评,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然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要求过高,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对学生做超标准的要求,规定学生写作时必须运用到所学的写作方法,或者在评价中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来要求学生。

三、中学作文教学的改进建议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当下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决。本文从教师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提高作文教学的建议。

1. 明确作文教学目标。

对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目标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充分体现总目标中关于写作兴趣的要求。教学目标的有效掌握,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最终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写作,改变学生难写的状况。

2. 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理念,实现从功利性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转移,使教育真正的成为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要全面学习教育理念,使写作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克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重视作文过程的指导,反对技巧性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了解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形成心理调适的能力。

篇7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介

自2001版《义务教学课程标准》颁行以来,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引发了无数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在汲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2011年我们又颁布了进一步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的出台,进一步规定了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教研思路,规定了教材编写的路向。

新课程标准更深入地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以全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来进行教学。对传统的“一言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判,要求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师生之间应相互启发和补充,共同探讨和深入问题,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标着眼于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全面提高,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扬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要求学生个性表达,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的语文素养的内涵是多元丰富的,它既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要相统一的原则,也彰显着语文教育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新课标对主体的尊重又有了新的规定,要求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角度多元化,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新课标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进一步进行了说明,强调学生间的配合与分工,更关注了作为参与主体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建设。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于中学作文教学

新课标对中学阶段的写作提出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新课标强调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回归意识,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作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到中学作文教学的始终,如写作起始状态时的自拟标题、在写作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在写作完成后的学生之间的自改和互改行为等。对于学生“我手写我心”中所涌现出来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体验,要求教师予以充分的尊重和正确、科学的引导。

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和期待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立竿见影地收到实际效果。从学生层面而言,作文课教学几乎没有新意,写出来的东西干瘪乏味,面对作文缺乏写作兴趣,疲于应付和凑字;从教师层面而言,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时数、教学方法、教学关注度等来讲都远远落后于阅读教学,而在阅读教学中自觉穿插作文教学则更加困难且意识薄弱。大多数教师对作为教学的讲解还停留在简单技巧的传授层面。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点评更是如出一辙,理论先行,不利于每一位学生的真正理解和改进;从教材层面而言,专业、有效、科学且富有趣味性的作文教学书匮乏、参考作文汇编繁杂粗糙。总体而言,种种教学基本要素的综合性原因使得中学作文教学现状陷入困境、收效甚微。

(二)基于中学作文教学问题的反思

针对中学作文教学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最为基本的三要素入手,即教师、学生、教材。第一,教师应当转变疲于应付的作文教学情绪,克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课上基本没有形成完整、系统和不断更新的教案。只是根据作文教学的

篇8

对于写作方面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还对写作的相关技巧,写作的过程以及作文的修改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为语言教学(当然包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要走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做到“强调整体,五管齐下”。

所谓“强调整体”就是强调整体性的观念,首先要把写作教学视为一个整体,思想培养、语言学习、技巧训练不可分割。其次要把写作教学置于语文教学的整体之中,与 “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第三,把写作教学置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之中,借助学校德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以及劳动教育工作之力,建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素质,丰富学生生活。

所谓“五管齐下”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加强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联系,注重学生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培养

我们都在感叹,现在的中学生作文空洞肤浅、虚情假意。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所致。这里,有必要提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养气说”。孟子在《公孙丑》里谈到“知言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辙则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他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文气之“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之气质、胸怀、思想、性格以及审美情趣。可以说,古文家的“养气说”以及现代的教学理念都十分强调作者思想修养对写作的重要影响。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却常常把思想给忽视了。这种倾向应该纠正,作文教学应该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格建构为指归,重视养气,努力实现从单纯的作文训练到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联系,促进作文教学与人格建构的相互结合呢?

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并且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包括自然界)的同情心和悲悯心。

其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游历),让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并进而形成其思想。

第三,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四,要重视艺术教育。以理想和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艺术具有移化个体心灵,健全人格以及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作用。

二、回归作文本源,强化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在此,有必要提及新课改的两个理念,即主体教育观和生态伦理观。主体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另一个理念是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主张以整体主义的视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地对话、和谐地交往。在教育中,我们有义务教会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这也是作文教学能够胜任的使命。当学生为一草一木而感怀的时候,当学生为一山一水而动情的时候,他们的作文便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情趣同样会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提升。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和努力。

首先,教育学生关心生活,亲近自然。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次,作文要表现生活、干预生活。根据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原则,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东西,努力发掘并表现身边平凡生活的美和意义,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三、树立大阅读观

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四、借助“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思想、训练思维以及表达能力

口语与作文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思维的表达,只是一个以口头语为介质,一个以书面语为介质。因此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如叙事、议论、表情、达意等)的提高。

另外,综合性学习可以丰富生活,开拓视野,可以培养关注现实的习惯,并进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进行系统化的、切实有效的写作技巧训练

篇9

一、乡土题材开发有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虽然新课改要求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发散性思维。城镇学生接触的事物大多会通过网络及教师介绍,很多事物都需要教师详细讲解才能有所体会,农村学生则不同,他们有更多机会见识作文素材。比如,学生更能体会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虽然农村缺少城镇的花天锦地,缺少街道的车水马龙,但学生们可以自由观赏广袤自然,体会风吹麦浪的美丽场景。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生活味更浓,对人与人间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再比如,农村生活注重对传统文化及传统习俗的继承,而善良、淳朴、热情、坦诚、率真的人性光辉在城镇中比较难找到。

学生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展开作文练习,不仅能够在写作文时占据主体地位,还能够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写情,农村学生更有机会体会到与周围人的冷暖交际;写景,农村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大自然情怀,体验不同季节的明显变化。

二、乡土题材开发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农村学生生活在自由广阔的环境中,因此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田野风光、简朴民居等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因此,在实际写作中,教师不必刻意准备教学资源,只需让学生熟悉生活、体验生活即可。

1.乡土题材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事物,结合平常事物特性,自然会写出不平常的作品。例如,在写景作文中,以农村建筑为例写作文。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农村建筑有众多特色,首先是屋顶,有羽翼式、平顶式、半斜坡式,不同形状屋顶有不同作用。其次是梁的构成存在多种形式,每种组成形式都有其独特功效。由此可见,即使仅仅以农村建筑为题材即可写出多篇文章,关键在于用心发现。

2.乡土生活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作文别样情感表达。众所周知,写作过程中最能表达感情的是自己对某件事物深有体会。举例来说,农家技艺并非看到的那样简单,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后便能有深刻体会,写出的作文也更具情感,而非强硬拼凑出来般毫无生机。

3.乡土丰富语境有助于学生作文语言提升。农村中众多歇后语、俗语等都是丰富的写作素材,将这些素材有效运用就能使学生写作语言走向凝练与优美。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阅读

一线语文教师都深知作文教学的困境,提到写作文,学生就满脸愁容,无从下手。“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的三大难。学生生活面相对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知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驭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针对学生作文的“三大难”问题,如何让学生走出作文困境?

一、以文本为典范——注重借鉴写作方法和技巧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名人大家所写的,这些都是经过长期考验和推敲的上乘之作,也是学生写作的直接来源。当然需要指导学生好好去学,然后通过反复实践,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写出像样的文章来。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材料,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比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其语言质朴无华,但字里行间却饱含了对父亲的一片深情,从这一点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动人心弦的文章产生于质朴无华中,并非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本文结构层次清晰,简洁的开头引起回忆——回忆往事——结尾收回,回应开头,收束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这种文章的结构学生可以借鉴,用在作文里。还有就文中的好词、佳句,让学生摘抄、背诵,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写起作文来,学生就有词可用,有话可说了。

二、作品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生活

由于独生子女之故,多数学生从小生活在长辈的关爱下,他们认为享受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冷漠,情谊水平低下,对周围世界关注的视觉浅近,思想迟钝,下笔时,也就被“无米之炊”困扰。为此,我常常引导学生去关心国家大事。例如:震动全国的“5.12”汶川大地震,课堂让学生看电视,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让学生亲眼目睹汶川人民在这场天灾中所遭受的种种磨难,感受灾区人民所遭受的家破人亡、身心俱损的巨大痛苦,也让学生看到灾区人民以及全国人民在面对灾难时表现出的无畏与坚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在危难关头表现的民族凝聚力。许多学生在观看新闻时都泪眼婆娑,涕泪交加,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还以此为题材,写了好几篇作文,学生此前已感同身受,写作时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真实自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对生活观察和感悟后,“米”就有了,有“米”便不愁做不出“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有血有肉,血肉丰满。

三、时常练笔——督导学生写日记

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曾言:“日札优于作文。”日札即日记和读书札记。我始终认为日记应该成为学生尝试各种叙述的平台: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随意选用。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定会有质的飞跃。因此,只有通过写日记,建立了材料库,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且能贴近生活,抒发真情,打动读者。

四、言为心声——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叶圣陶在给《学作文报》的题词中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经常鼓励学生说实话、抒真情、创新意。真实再现生活,而不回避现实;真诚表白感情,而不掩饰心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创作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根源就能使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说真话、诉真情是学生作文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训练学生作文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条件。

五、广泛涉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生活中收集的人民的语言仓库。”我认为要想把作文写好、写生动,第一个仓库虽然重要,但另外两个仓库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语言积累至关重要。许多作品之所以久读不厌,除情节设置上的扣人心弦,或饱含哲理外,更多的是因为语言生动、有生命力。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钱钟书的《围城》,至今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学期至少读一部或两部名著,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随时摘抄精彩的字、词、句等,或记下阅读时的疑问、感想等。

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广泛地涉猎各种文学书籍,仔细阅读,不断积累,学生在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文思如泉涌,厚积薄发。

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创作需要灵感,常听说一些大家因灵感创作了不朽的作品,同样,学生作文也需要灵感。我认为应当给学生提供情景,就像演员演戏一样,尽快让他们进入角色。例如,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可学生坐在教室里体会不到,我就利用作文课,带学生到田野中去,让他们用心灵去亲近大自然,让他们尽情地说笑、奔跑,有了亲身经历,再去写《春天到了》,或描写春景,或抒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冬天来临,雪花纷飞,银装素裹,充满了诗情画意,让学生走出教室,抬头望、用手摸,感受这浪漫的境界,打雪仗,玩游戏,尽显少年天性。有了这种创作情景,《雪花飘飘》一文的写作都比较成功。教师就像导演,导好了学生才能演出成功。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尽快入戏,这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有效途径。

七、多鼓励——培养学生作文自信心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非常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所以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不能大而话之,更不能全盘否定。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也不做这样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优点,不求完美,但求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作范文的机会,也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让一些优生发展成为写好者。

总之,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感悟生活,为作文积累“源头活水”,坚持练笔,做到熟能生巧,敢说真话,言为心声,有自信心。这些都是作文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