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18 16: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环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环境分析

篇1

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以下简称“5号文”); 2015年5月,《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见》(中网办发文〔2015〕14号)(以下简称“14号文”);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以下简称“40号文”); 2015年8月,《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50号)(以下简称“50号文”)。

“5号文”是未来几年指导我国云计算发展最重要的政策依据,实现我国自主云计算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是其最终目标,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重要部署:

以公共服务为先导,形成产业生态,带动技术创新。《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第一个任务就是“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并提出“鼓励大企业开放平台资源,打造协作共赢的云计算服务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面向云计算的信息系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等服务”等任务要求,意在以骨干云服务企业为核心,构建云计算产业生态。

篇2

1.1 我国保险产业市场发育

1980年,我国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至1986年,我国只有人民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这一时期,保险公司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意志,其经营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也无从谈保险市场。1986年,新疆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成立,结束了中国保险业独家垄断经营的。此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1988年)和太平洋保险公司(1991年)相继成立,保险竞争开始形成。

从市场主体结构来看,虽然从90年代以来,市场主体不断增多,但仍属于寡头垄断结构。在众保险寡头中,国有保险公司是保险市场供给的第一集团,控制着60%以上的保险市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是供给的第二集团,控制着30%左右的保险市场。其他保险公司则是市场供给的第三集团,市场供给量低于10%.

1.2保险产业发展演变过程

20多年来。保险产业的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保险密度不断增长,保险深度不断提高。保险密度是指人均保费收入。这是衡量一个国家保险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均保费收入越高。说明一国保险业相对越发达。保险深度是指保险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这是衡量一国保险业发达程度的又一个重要指标。保险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说明一国保险业相对越发达。如表1所示:

保费收入实现第一个500亿元用了15年,第二个500亿元用了3年,而2001年保费1年实现增长500亿元,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近1000亿元。保费平均增长率30%左右;保险密度从1980年0.47元/人提高到 2002年的237.6元/人,如果用图形表示,呈现出平滑的上升曲线;保险深度从1 980年0.1%上升到2002年3%.按照波特产业演变过程。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处于增长期。

2 产业发展宏观环境

2.1保险业发展与市场的发育成正相关关系

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我国保险业恢复和发展的直接契机。保险需求源于人们对于不确定性风险预期损失补偿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国有财产,政府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企业并不需要承担风险。个人也几乎没有财产和人身风险来让保险公司经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同时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风险,人们意识到许多风险难以避免且个人没有能力完全承担,于是,企业和个人不能不考虑风险的分散及转移问题。在这种体制背景下,保险业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起来。

2.2保险业的发展与国民收入的正相关关系

从所得的资料看,扣除物价因素,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在 10%左右,而保费增长速度平均在 30%左右。保险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从理论上讲,国民收入尤其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长,能够推动保险需求的增加,其原因有:第一,从个体来讲,人们对财产和自身安全进行投保。只有人们的财富积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为已经积累的财富支付保险费,而这部分保费的支出,来源于新增收入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的安全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从而对寿险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第二,从企业生产来看,根据加速原理,国民收入的增加促进投资的增长,人们为扩大再生产中追加的投资部分支付的保险费,也同样出资于新增收入部分。

2.3保险业发展与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它越小,意味着居民个人生活越丰富,面临的风险压力越大,个人保险需求就越大。同时,保险费的支付能力也越强,保险费支出可能性就越大。近5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将导致对保险需求的直接或潜在扩大。

2.4行业政策

虽然各国向来对行业采取严格的监管政策,金融行业的政策进入壁垒比其他行业都严格,而我国源于特定的发展历史,对金融行业的进入限制几乎达到行政垄断的地步。改革开放以后刚恢复保险业。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直到加入WTO前后,保险行业才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渐开放,保险监管提供的政策供应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保险公司来说是一视同仁的,也就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是相同的,但基于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各公司制定的策略可能并不相同,即面对相同的外部博弈规则,由于选择行动组合的策略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相同,即最后达到的纳什均衡,并不会都是帕累托最优。

2.5政府在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中作为竞争者的作用将下降

这也表明,私人保险、商业保险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这对保险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利条件。

2.6在观念,文化、意识形态方面,我国保险业面临着挑战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社会。与西方的化社会相比,小农经济社会重实物而轻货币,重个人情感而轻契约,重近期而轻长远。这些历史积淀无疑与保单典型特征,如货币性。契约性与长久性相;中突。其次,从中国的文化来看,中国文化推崇“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信奉“养儿防老”,重视家庭共济,这些文化基因无疑与保险所具有的防范风险、转移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担损失的社会机制特性相矛盾。再次,从体制因素来看,自解放以后,中国搞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从保障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传统的计划经济是以否定和忽视自我保障,而以政府保障为其基本特征的。保障程度虽然不高,但范围广泛,政府对国有部门的职工实行几乎“从摇篮到墓地”的全方位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即使理论和实践都在逐渐发生变化,但传统体制对人们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仍然是十分巨大的,这一影响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保险公司发展商业保险的挑战。

3 我国保险产业微观环境

上面所分析的,是一个整体的产业环境,即与每个保险公司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它着产业内所有的。而每个企业的生存,更主要决定于其在产业内部的竞争实力。正如波特所言,产业内部的竞争根基与其基础结构,并且远远超越了现有竞争者的行为范围。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5种基本作用力:产业内既有厂商的竞争、供应商的议价实力、客户的议价实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波特所概括的这5种竞争作用力,囊括了所有产业类型。但具体到保险这一特殊的产业来说,其竞争力的表现有自己的特殊性。严格来说,明确的供应商是不存在的。所以影响我国保险产业竞争状态的,按重要程度划分,依次为新进入者的威胁,产业内既有厂商的竞争、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是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定位,保卫自己,抗击5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来影响着5种竞争作用力。

3.1新进入者的威胁

保险公司面临的新进入者包括国内公司和国外公司。由于近来保险监管部门大大放松保险公司的进入政策壁垒,估计今后几年,会有大批国内保险公司注册成立。而随着WTO承诺的兑现,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只是时间顺序。

从总体上来说,国外保险公司从资金实力、产品开放技术、展业方式。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强于国内保险公司。已在开业的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士、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9家外国保险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国设有190多家代表机构,申请等待营业执照的有98家外国保险公司,其经营和资产总额条件均大大超过人民银行的这一基本要求。许多公司的经营历史都在百年以上,资产总额大都在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美元以上。也就是说,在中国开放保险市场以后,中国的内资保险公司要与这些十分强大的外资保险公司进行竞争,其严峻性是显而易见的。

3.2在既有竞争对手方面

从现在情况看,我国保险市场正处在培育与开发过程中。这种培育和开发一是对现有保险市场占领,即由保险公司通过提高保险供给能力,满足市场业已出现的保险需求。如在财产保险上,对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市场的占领;在寿险上对意外险和业已出现的寿险市场的占领。二是要通过保险攻击的创新,开发潜在市场,如责任保险市场、健康市场保险。养老保险市场等。保险市场的培育与开发,主要靠保险公司。

市场的纵向挤压加大,保险业的兼并与收购将加剧,并向其他领域渗透。从世界范围来看,保险业已经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并驾齐驱,成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保险机构纷纷展开兼并收购,扩大规模经营,增强综合实力,借以拓展业务范围,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水平。保险业之间的竞争呈现出异常紧张激烈的局面。

中国保险业所面临的挑战还来自国内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的消费者对银行的熟悉程度大大高于保险公司。除此之外,国人长期形成的储蓄习惯也给银行带来了无与比拟的优势地位。从长期来看,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都是保险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3在替代威胁方面

我国寿险业面临的威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保险对商业人寿保险的替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为寿险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日益完善的城乡保障体系对商业保险的发展又有作用。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是相互补充的,社会保险范围大,商业人寿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缩小。二是许多寿险产品中包含保障、储蓄和投资的功能,其他投资产品能够部分地替代寿险产品。如银行存款账户能替代寿险产品中的储蓄功能,股票、债券,外汇、期货等能部分替代寿险产品(比如投资连接险)的投资功能。这种替代对正在成长发展的寿险产业有极大的影响。

担保与住房保险的替代。在上海,已经出现了由担保公司替代住房保险的现象,担保相对便宜。便捷:比保险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除这两种威胁外,自保公司与自保基金也对商业保险构成了替代威胁。如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自己办理自保基金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一般财产保险均由安保基金承包,原由保险公司承包的项目也纷纷退保。还有一个替代威胁是来自国际保险市场的业务承包行为。如在外资投资建设的项目中,投资方要求将此项目的一定比例分出给其指定的保险公司,这种分保约定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把国内保险公司当作一种出单公司,这也就是通常说的Fronting业务。这种业务行为也是国外保险公司规避我国保险法规、巧妙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通常做法。

3.4在客户的议价实力方面

在直接保险市场上,作为买方的投保人,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由于其缺乏保险知识与风险管理知识,对卖方提出的格式保单条款提不出具体的意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客户在购买保险的过程中,不能够平等协调,只能够被动地接受。

4 策略

我国保险产业目前面临着不断发展的有利环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宏观环境看,主要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政府管制政策,在规范保险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我国保险业的整体效率,发展保险业,提升保险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保险监管制度,真正实现政府监管的目的。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一些重要财产和人寿保险产品都是由保险监管部门核准定价,其保险产品也要向保险监管部门报备。这样做的本来目的是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但如果保险监管制度不完善或监管行为不当,不但不能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还会妨碍保险市场的有效竞争、损害保险企业的健康成长。针对我国保险发展的实际情况,应逐步放松管制,除非保险公司参与不公平竞争或对社会有害的活动,政府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干预。而在某些涉及投保人权益、保险商的稳定经营、市场风险防范等内容上要加强监管,如保险业中的投资指南、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方面、对保险中介人的准则和佣金方面、投资的监管方面等等。

(2)逐步稳健地放宽保险资本经营的限制。在国际保险市场,保险公司蛇资产和资本经营已成为一种广泛的趋势,它的运作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更为重要的是驱动着保险产业组织,通过资产和资本运作来提高自身现有经营效益,业务规模和偿付能力,从而以此为基础,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境界。因此说,同其他产业一样,保险业的资产和资本经营是现代保险业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忽视它的存在和抑制它的发展只能禁锢保险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我国政府历来对保险业的资金和资本经营采取着严格的限制性产业政策,使保险市场和保险产业效率大为降低。因此有必要放松此类限制,开辟保险资金运作渠道。一是允许保险资金进入证券一级市场,二是允许保险资金投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工程等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领域。

(3)培育规范有序的竞争市场。随着对入世承诺的兑现,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会不断增多,将有更多的中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为此,必须建立一个“竞争主体参与、竞争规则公正、竞争过程透明、竞争结果有效”的市场环境,使保险公司有相对稳定的市场预期和合理的市场行为。而这样一个保险市场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它也是中国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外在环境和推动因素。借鉴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开放保险市场的经验,重点开放再保险市场,适度保护直接保险市场。

(4)降低保险税率,将现行的保险营业税率(8%)降低到3%左右,统一中外资保险公司税制,取消税率优惠待遇。扩充中资公司保险资本准备金。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增资扩股和上市融资;对几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可以采取财政投资。减税额传赠资本、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融资等措施扩充资本金;重点扶持8—10家大型民族保险公司,作为主导国内竞争、参与国际竞争的依靠力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保险公司可以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保险集团。

(5)具体到各个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是创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美国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要保持持续的发展必须具备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3大要素是:差异化、成本领先和集中。当前保险市场上,中资保险公司险种趋同,成本不相上下,几乎都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保险公司要批准核心优势,逐渐剥离部分职能。尽快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将经营方式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对于人保这样的大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覆盖全国的优势,不断向综合性发展,以综合优势占领市场。而对中小型保险公司,则宜实行专业化的产业政策。各保险公司在发展中要始终集中于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战略,不断推出各种服务和手段:始终走在高的前列,坚持在科技运用上领先其他银行,这种技术运用领先的差异化战略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服务质量。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可替代产品的自由进入、消费者投资意识的增强,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和产品的不断更新以及资金运用的效果才是保险企业竞争的关键,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才是符合保险公司职能的定位,因为产品体现保险公司对客户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而资金运用则体现出公司对客户利益的保护。因此,保险公司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产品开发,这是占领市场的要求,也是公司资金运用的基础。其次是客户服务,维护已有的客户,并通过带动效应,扩展新客户;前两项是资金运用的前提,而且稳定的高收益的资金运用可以促进产品开发和保证客户利益。除此之外的很多经营环节,如销售和标的评估都可以转移给相应的保险中介公司。

[1]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孙祁祥 中国保险业:矛盾、挑战与对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4]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卡尔·H·博尔奇。保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余德麟。保险业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姜丽勇。香港保险业中的监管[J].保险研究,2000.(3)。

篇3

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商务环境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91-01

1 中国企业面临的总体国际商务环境

(1)经济全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推进,既给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带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抓住全球化机遇,不断融入世界、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进程。

(2)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我国经济发展导致世界经济的重新分工和利益再分配,对现有的国家经济利益格局形成一定的冲击,引起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的关注。

(3)许多发展经济国际经济民族主义呈上升趋势。经济民族主义思潮主要集中在跨国并购领域,实质是搞贸易保护主义,借保护国内市场迎合民族主义情绪。目前这股思潮在一些国家政府、劳工和舆论界联手推动下,呈现逐步蔓延之势。欧美“经济民族主义”出现向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扩散势头,并刺激印度、土耳其、拉关和东欧国家效仿,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全球贸易环境,加大了跨国投资的风险和成本,损害了正常的国际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21个国家(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超过60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70起、保障措施10起、特保案件2起。美国对我出口产品发起11起337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7.5亿美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措施、滥用贸易救济调查等各类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不容乐观。

(4)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当前世界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许多国家的、国家和政权体制还面临来自外部的种种威胁和挑战。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全球范围内明显上升。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环境污染、非法移民、自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此外,重大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飓风、地震、禽流感等灾病频发,给收灾国家和地区造成严重损失,其影响远远超出受灾国国界。高致病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隐忧。

2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国际商务环境

自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各国市场需求大幅萎靡,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巨创,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国际贸易需求减少,对外投资风险增大。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危机的背后也蕴藏着机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大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优质资产价值被低估,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国政府为复苏经济、促进就业,也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国外投资。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受国际市场需求下滑的直接影响,我国外贸增速逐月放缓。同时,各国出台的保护措施有所增加,一些国家政府和行业组织日益频繁对我国出口产品和企业设置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目前,在中国出口的产品屡遭不平等待遇的问题公诸于世,我国的行业商业协会比较仍处于初级阶段,仍处于有组织,有纪律无约束的松散状态,难以与国际上成熟的行业组织抗衡。导致中国企业面对国际上以行业协会名义提出的调查,处在孤军奋战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增速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3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达到20%。200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升至60%,远超世界平均的41%;我国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出口占全球总额的比重达8.86%,贸易顺差则超越德国,位列第一。与此同时,我国所面临的贸易矛盾越发激化,WTO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我国。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三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

综上所述,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各国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国际贸易摩擦增加趋势已成一种常态;随之而来的金融、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痛苦指数,各国保护自身利益需求更加迫切,国际贸易摩擦急剧增加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各国经济利益调整中,我国经济利益大幅增长刺激和冲击了其他各国的经济利益,在调整过程中贸易摩擦集中于我国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这一切正常揭示了我国贸易摩擦增加、贸易环境恶化是一个短期内难以改变的趋势,各种应对措施也难以改变这个趋势。但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转变外贸发展的观念,加快优化贸易结构,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建立和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及制定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对策措施来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9[J].中国经贸,2009,(9).

篇4

【关键词】娱乐电视节目 政治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技术环境

随着电视节目娱乐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娱乐电视节目收视份额的增长,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已进入了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研究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发展环境,对于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引导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电视节目的良性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引入PEST分析模型对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宏观媒介环境进行研究。

PEST分析模型是工商管理理论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它通过四个方面的因素从总体上把握影响组织及其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组织发展战略的影响,其中P是指政治法律因素(Political Factors),E是指经济因素(Economic Factors),S是指社会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 Fators),T是指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这一分析模型同样可以用于分析宏观媒介环境。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制度、政府态度等,法律环境是指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与改变左右着组织的发展战略。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政治法律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禁令与知识产权问题。

禁令是指执法当局责令申请人停止或不得进行一定行为的命令。从2006年到2009年,除却一些非书面形式的命令,广电总局对娱乐电视节目下发的禁令多达10条,笔者总结如下表:

从禁令内容来看,广电总局以政府所持的社会道德标准对娱乐节目的商业化和低俗化着重设限,起到了规范节目市场行为的作用,但由于下令过于频繁,也反映出我国关于娱乐电视节目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娱乐电视节目活动的基本法律依据是《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而《条例》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地位和效力与法律有区别,娱乐电视节目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必然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在知识产权方面,我国涉及娱乐电视节目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主要有《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但这些法律条例对很多具体问题的司法解释仍是空白,已不能符合我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我国法律“只保护对于思想观念的表述,不保护思想观念”,①这意味着“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为有形实体,如文字作品、图案、摄影作品、软件等,却对制作有形实体的方法未做限定,抽象的概念无法进行保护”。②于是我国娱乐电视节目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产生了侵权与被侵权并行的局面:有些电视台自主创新的节目样式被其它电视台模仿却不能申请专利权保护。有些电视台则因为刻意模仿海外节目而遭到诉讼。

对娱乐电视节目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节目制作方不愿为节目样式投入太多,大量节目的同质化引发节目质量下降,受众流失,节目存活时间变短,从而触发新一轮节目知识产权的侵权与被侵权现象,最终会导致市场竞争环境的无序化。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分析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产业布局与未来经济走势以及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组织是处于宏观环境中的微观个体,经济环境决定和影响其自身战略的制定,而“边际效益递减”与“口红效应”就是两只指挥当前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市场发展的 “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最基本的“边际效益递减”原则认为:企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增产部分的利润率是递减的,原因在于增产成本加大以及其他竞争者进入造成利润分流。所以在同一种节目类型中,当第一个节目获得成功后,它的追随者的数量在超过整个市场份额后赢得的收视效益就会递减。几年前,由于《超级女声》在广告收益上的大获成功,几乎所有台都随即推出了类似的选秀节目。结果克隆之风盛行的中国娱乐电视节目不仅让受众审美疲劳,也因为在收视率大战中制造低俗噱头恶意炒作,面临被广电总局查处的境地。

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未对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造成重大影响,这可以从2008年至2009年以娱乐电视节目为主营业务的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的广告收入看出,参照各电视台在网络上给出的数据,其广告收入均呈现高于20%的同比增涨率,说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是冬天,娱乐节目却是春天。

出现这种现象源于“口红效应”:专家指出,金融危机时期往往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机遇期。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当报纸、杂志、电影的价格相对上升时,受众就会更多地选择在家看电视。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就把娱乐电视节目看做是“缓解压力、刺激消费、培养信心的一把‘金钥匙’”,可见我国娱乐电视节目正抓住“口红效应”的契机全力发展。

三、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Fators)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本身的认可与否。

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与目标。从中国现在的社会发展样态来看,已经初步具备了消费社会的特征,尤其就消费文化与媒体的互动性而言,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充分体现了鲍德里亚对消费文化所持有的观点:“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的关系”。中国目前的电视娱乐节目正是将这种好奇心的调动与满足发挥到极致,不仅把大众所好奇的明星带到受众面前,还将明星所代表的消费生活带到受众面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消费方式。

消费文化导致大众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改变,新的社会价值观鼓励发展个性才能,给普通人展现自我的机会,这促使娱乐节目的平民性、互动性增强。《超级女声》点燃了中国真人秀类娱乐节目的燎原之火,此后真人秀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受众的价值观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在社会中蔓延,这使得娱乐节目的内容也开始围绕着这些价值观设置。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应当思考如何将节目做得俗但不低俗,否则最终会在迷失中丧失本位。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分析

技术环境包括与组织所在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以及其应用前景。技术革新能够为娱乐电视节目降低节目成本,提升节目效果,创建新的传播及沟通渠道,而当下对于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革新要属三网融合的推行。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对于中国娱乐电视节目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在于三网融合将会对传统娱乐电视节目的发展造成冲击与改变。其一,三网融合的盈利模式对受众经济条件的要求会增高,使其受众构成随之发生改变。其二,三网融合使受众接触到更多种类的娱乐电视节目,从而引起原有受众群体的分化和流失。其三,三网融合使娱乐电视节目的传播推广模式改变,如何利用新的推广模式赢得受众与广告商的青睐将是关系娱乐电视节目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最后,三网融合会导致中国娱乐电视节目进一步的优胜劣汰,一些原本收视率较差的节目很可能在市场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而三网融合为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带来的机遇在于,娱乐节目可以依靠三网融合在内容制作、宣传推广、盈利模式等方面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受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化节目的同一目标改进。其一,娱乐电视节目可以充分利用三网融合带来的技术优势,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将使得数字电视的娱乐节目获得互动性和沉浸性的特征,使数字电视成为游戏类娱乐节目的最佳载体。其二,娱乐电视节目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网民与观众的合一,尤其应注重培育、引导网民的口碑传播实现节目的品牌传播。其三,娱乐电视节目可以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提升节目效果的方式,使节目在三网融合的技术革新背景下脱颖而出。这方面以近年风靡全国的K歌类娱乐电视节目为代表。浙江卫视创新推出了具有自主品牌版权的测音准机器――“蓝巨星”先生。湖南卫视的打造了一台通过波段来测试选手唱歌音准的机器――Mr麦。江苏卫视采用的则是称为SAM大叔的音频分析软件。

四、讨论与总结

通过对当下的媒介环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在宏观政治法律环境下,亟待国家建立健全相应法律为节目护航;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应认识到 “边际效益递减”与“口红效应”对节目市场的引导作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并从中寻找发展契机;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在宏观社会文化环境下,既要顺应、反映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文化风貌,又要谨防节目在消费社会与商业文化中迷失自我“娱乐至死”;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在宏观技术环境下,要依靠三网融合的技术力量推动节目在应变中全方位升级,最终推动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3年

②段鹏,陈艳艳,《节目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与出路》,省略/introduce-01.asp?id=2252,2007年11月20日

篇5

关键词:中国移动公司;外部竞争环境;波特矩阵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30-02

收稿日期:2010-02-25

作者简介:方易(1989-),男,福建莆田人,本科,从事公共管理与法学研究。

中国移动在备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动荡下的2009年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2010年中国移动应该充分利用中国国内整体经济形势稳定增长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中国移动在2G市场已经树立的巨大优势,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在自足2G并继续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充分给予自身的3G品牌强大的技术和业务支持,并基于此建立自己的2010年发展战略。

一、 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是中国电信业篷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中国的电信立法已经形成了以 《电信条例》为核心、以部门规章为补充的法规体系。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政策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速电信法制建设,建立以电信法为核心、以规章为补充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并最终促进中国特色电信监管体系的形成,同时按 WTO的规则行使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

2.经济环境。中国政府提出在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可以想象,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将是缓慢而曲折的,国际贸易萎靡的局面也将继续,贸易保护主义有望不断升温,中国经济外部需求的恢复将会十分艰难。但随着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效应的逐步释放,内需开始取代外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

二、竞争环境

1.现有的竞争者。以前中国移动市场只有两家最主要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凭借其传统运营商的优势占据了约72.8%的市场份额,而联通作为竞争者,占据了27.2%的市场份额。但随着3G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大面积推广,中国电信携着它的“天翼通”3G手机也进入了移动市场来分一杯羹。现在中国移动市场的竞争现状就是在3G技术的推出影响下,由原来的两雄争霸发展到今天的三强对抗。

根据目前各个运营商的实力和所占市场份额,通过下面这个竞争态势矩阵来进行分析:

(2)加权分数表明,中国移动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中国电信因为是刚进入移动通信的竞争市场,所以优势最弱。

2.供方(卖方一设备制造商)侃价能力。由于邮电分营后,垄断被打破,移动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电信运营商将改变原有的采购方式,由预投入转向按需采购方式。运营商将与电信制造商形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另外,对于新移动运营商来说,由于技术进步太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属于新技术,设备供应商需要短时间内收回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设备的价格将会大大高于成本。这时候如果大面积的进行网络建设,投资会比较大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3.买方(消费者)侃价能力。由于移动通信市场已经是一个竞争的市场,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在上升。今后运营商将面临者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

网络质量和服务水平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关键因素,据有关调查:在现有用户中,有转网意向的用户高达50%,中国移动用户转网的主要因素是价格高,而中国联通用户转网的主要原因是网络质量差、覆益不广。

4.潜在进入者。移动通信在目前的电信行业中又是最具赢利能力的业务。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拥有移动业务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许多有实力的经营者都希望成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新的运营商。像原本不涉及移动通信市场的中国电信在经历过小灵通的尝试后也通过新的“天翼通”系列3G手机开始与移动联通进行竞争。因此国内的潜在的进入者还包括中国网通以及有其他有意向的企业。

国外潜在进入者。由于国外运营商众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这里主要分析外资的进入手段和合作伙伴的选择。由于国家将移动通信作为一项基本的电信业务,因此移动通信市场不会允许外资独资经营,但其将会要求外资与国内公司合资成立公司进入移动市场,而且必须是中方控股。

5.替代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互替代的业务,主要是固定通信。从目前来看,通信的发展趋势是无线化和可移动性,固定业务越来越多的向移动分流,未来移动通信将主要用于人们在移动中的个人通信,而固定通信可能更多的用于工作和家庭的通信和娱乐。随着移动通信的资费的不断下调,其作为一种通信的方式,在未来将不会被太多的固定电话所替代。

无线市话是具有相对移动性的准移动业务。由于价格低廉并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移动需求,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是,目前无线市话主要采用PHS技术,这种技术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发展前景亦不看好,因此政府对大规模的发展无线市话持谨慎态度。

三、总结

在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之下,中国移动也面对着巨大的机遇,由于3G技术的逐渐应用,各项增值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中国移动在2G时代就在增值业务这块保持了自己巨大的优势,因此新技术的应用,对中国移动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且在手机消费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的必须消费的文化背景下,各项增值业务的开展也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虽然3G技术的投入成本较2G要大,但目前2G与3G并存的局面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2G市场的收入将保证3G技术的成本投入。而且在3G新技术面前,无线移动市话如小灵通的优势将越来越弱,短期内出现替代产品的可能性很低,因此,中国移动仍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鲍曼.战略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1997.

[2]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官方网站,省略/?lang=gb.

篇6

关键词 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投资;CDM;绿色信贷

中图分类号 X1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8-0061-0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10

1997年,全球84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就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达成协议,这标志着加大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时间进入到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自此,“低碳经济”开始了它风靡全球的旅程。与其相伴而行的是不断涌现的一系列的新鲜词汇,如“碳金融”、“赤道原则”、“环境金融”、“碳排放交易权”、“CDM”、“CERS”、“绿色信贷”、“能效贷款”等等。其中,“赤道原则”为银行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提供了一个基准。“CDM”机制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手共同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平台。“绿色信贷”为我国商业银行评估环境风险、改善信贷体系提供了契机。虽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之前,尚不需要承担减排任务。但是随着时间推移,2012年已经近在眼前,改进环境质量,融入低碳经济的浪潮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似乎永远是跷跷板的两端,如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但是在投资之前,如果能够了解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冲击路径,便可制定相宜的投资策略,选择合适的投资路径,以实现投资效应的最大化。

本文选取1998-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作为样本,使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误差修正模型(VEC)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对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冲击进行模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主要工具。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首次提出了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并指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上升,在高收入水平上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即呈现“倒U”形的趋势。随后,国外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对EKC进行修正并预测拐点。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EKC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赵云君和文启湘通过对我国1990-2002年排污量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比较,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呈现较弱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 ,因此,我国完全可以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1]。张学刚和王玉婧指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环境规制的结果而不是内生机制,当前我国各地环境污染与收入水平实际上是同步增加的正相关关系, 这与我国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环境污染的政策取向密切关联,同时指出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环境质量的自动改善, 只有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强化环境规制, 才是真正有效的途径[2]。冯相昭和邹骥指出CO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而能效的提高以及能源结构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排放的过快增加[3]。林伯强和蒋竺均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和STI RPA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人均CO2排放的主要因素,指出中国CO2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拐点对应的人均收入是37 170 元,即2020 年左右。但实证预测表明,拐点到2040 年还没有出现[4]。这个结果对我国目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低碳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王崇梅使用1990-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一定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处于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的阶段。环境污染的状况直接影响了环境的质量[5]。目前,我国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某个地区或城市的实证研究。例如,彭立颖和童行伟等分析了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指出应该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尽早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6]。闫新华和赵国浩使用VAR等计量方法对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存在动态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7]。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就必须加大对环境的关注,加强对环境治理的投资。苏婕使用协整理论,利用我国1990-2007的数据对环境治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8]。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的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银行与企业自筹。其中,政府投资占据了绝大部分。在2005年之前(包括2005年在内),我国政府对环境治理主要通过国家预算内资金和环保专项资金两种方式进行投资。自2006年起,我国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资主要以排污费补助和其他补助的形式进行。来源于银行的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小,企业自筹的部分更是凤毛麟角。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即《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明确提出“绿色信贷”的概念。自此,绿色信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董竹等:中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冲击的计量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8期谈到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就不得不提“赤道原则”。Benjamin J. Richardson指出,虽然存在很多异议,但是“赤道原则”的大体方向上是正确的,虽然“赤道原则”目前的形式很难为环境可持续融资的承诺的生成提供足够的支撑[9]。Christopher wright和Alexis Rwabizambuga指出保持或加强企业信誉的目标促使企业“采纳赤道”原则,从赤道原则中所能获取的信誉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是否接受“赤道原则”[10]。董志和康书生指出,银行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为导向,强化信贷准入管理,将赤道原则转化为银行的内部政策[11]。郑文和宋凯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环保风险管理可以采纳“赤道原则”,以确保银行所融资的项目按照对社会负责的方式发展,进行环保风险防范[12]。冯守尊和陈胜从“赤道原则”适用范围、对象、标准等方面分析了“赤道原则”的脆弱性,指出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独立的问责机制,并有效利用贷款来保证“赤道原则”的实施[13]。

3 我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冲击的计量分析由于工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目前低碳经济主要考虑的是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因此本文选择工业废气作为考察对象。鉴于当前我国环境质量指标的统计都以城市为单位,本文选用万元工业GDP的工业废气排放的变化率(lnemi)来表征环境质量,其中,工业废气包括工业SO2、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万元工业GDP的废气排放量越大,说明环境质量越低。需要注意的是,公布的排放量是经过处理的排放量,本文选用的是实际排放量,即公布排放量与处理量之和。同时,本文选用工业废气治理投资完成的变化率(lninu)来表征环境治理投资,其中包括来源于政府部门的补助,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企业的自筹资金。

3.1 平稳性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 6.0分别对时间序列lnemi和lninu进行ADF检验,以判断其稳定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结果显示,lnemi和lninv都是1阶单整序列。

3.2 协整检验

上文的单位根检验证明lnemi和lninv是同阶单整序列,因此,我们可以考虑lnemi和lninv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使用Eviews 6.0对lnemi和lninu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表2显示了检验的结果。

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lnemi和lninv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且只存在1个协整向量,这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具有长期的均衡趋势。

3.3 建立VEC模型

Johansen检验证明了lnemi和lninv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使用Eviews 6.0建立VEC模型。VEC模型能够将变量的水平值和差分值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二者包含的信息。从短期看,因变量的变动是长期的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期看,误差修正项ecmt会将变量拉回长期的均衡状态。

本文使用Eviews 6.0进行VEC建模。由于lnemi和lninv是在假定序列有确定线性趋势和截距、协整方程有截距,并且一阶差分的滞后阶数为1的情况下进行协整检验,因此,VEC模型的形式为:

D(lnemi)=A(1,1)×(B(1,1)×lnemi(-1)+B(1,2)×lninv(-1)+B(1,3)×@trend(98)+B(1,4))+C(1,1)×D(lnemi(-1))+C(1,2)×D(lninv(-1))+C(1,3)

D(lninv)=A(2,1)×(B(1,1)×lnemi(-1)+B(1,2)×lninv(-1)+B(1,3)×@trend(98)+B(1,4))+C(2,1)×D(lnemi(-1))+C(2,2)×D(lninv(-1))+C(2,3)

其中,A(i,j)表示VEC模型第i个方程中的第j个协整方程的调整系数;B(i,j)表示第i个协整方程中第j个变量的系数;C(i,j)表示VEC模型第i个方程中第j个一阶差分回归量的系数。

使用Eviews 6.0估计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值为:

A=(-0.108 540 938 517,-2.326 359 132 95)’

B=(1,0.391 043 634 024,0.117 451 130 034,-1.947 585 391 32)

C=-0.044 433 371 497 7,0.047 806 431 401 9,0.035 423 760 308 7

2.058 599 892 03,0.178 580 173 488,-0.006 439 009 579 14

VEC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lnemi和lninv在短期内会出现波动,暂时偏离长期的趋势,但协整向量会以A=(-0.108 540 938 517,-2.326 359 132 95)’的速度,将其拉回长期均衡关系。

3.4 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准确刻画lnemi和lninv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Eviews6.0在VEC模型的基础之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环境治理投资的变动对环境质量的冲击,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动对环境治理投资的冲击,结果如图1-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在本期给环境治理投资一个正向的冲击,如加大政府补贴等,万元工业GDP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在前2期没有任何变化,第2期之后略微下降,第4期后稍有回升,6期之后回归平稳。这表明环境治理投资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会存在一个为期2期滞后期,随后会带动环境质量的改善,4期之后环境质量改善的幅度略微下降,6期之后环境质量稳定在略高于冲击之前的水平之上。

从图2可以看出,在本期给环境质量一个冲击,如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治理投资额在本期骤然上升,随后迅速下降,第3期开始,环境治理投资的效应逐渐开始显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4期之后,随着环境质量改

善幅度的下降,环境治理投资快速上升,6期之后缓慢下降,9期开始略有回升,11期之后达到平稳。这表明一旦环境质量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在短期内会带给环境治理投资反向的冲击,冲击幅度较大,并且持续期较长。

4 结论及建议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环境治理投资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环境治理投资确实对环境质量具有正向的冲击,但幅度较小且具有滞后期。这个结果与我国目前环境治理投资不足以及以政府补助为主的环境治理投资结构密切相关。政府的补助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惰性,无法充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使得环境治理投资的效果甚微。同时,银行尚未进行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治理投资带动环境质量改进的效率。

此外,环境质量稍有变动,就会迅速引起环境治理投资大幅变动,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说明我国环境治理投资随环境质量变化的波动性较大,尚未形成持续治理的长效机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对环境的重视度不够,尚未给予环境质量持续的关注,“临时抱佛脚”的间歇性的投资方式无法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针对实证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的重视。政府要密切关注环境质量的变化,将环境因素纳入GDP的核算之中,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体系之中,健全并强化法律法规,加大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惩罚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政策持续有效地运行,建立环境治理投资的长效机制。

第二,要改变环境治理投资的结构,促使环境治理投资推动环境质量的改进。

首先,就政府而言,鉴于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政策倾斜,调动银行和企业加大环境治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改变投资策略,创新投资形式,避免污染企业滋生惰性。

其次,就银行而言,要加强对环境风险的重视,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贷评价体系,加大绿色信贷,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内各类银行应该秉承绿色信贷的政策,加强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以期融入低碳经济的浪潮,带动我国环境质量的改进。

最后,就企业自身而言,要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筹资,不能单纯地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进行污染的控制。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企业要充分把握CDM机制的有利时机,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云君,文启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我国的修正[J].经济学家,2004,(5):69-75. [Zhao Yunjun, Wen Qixia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d its Correction in China [J]. Economist, 2004, (5):69-75.]

[2]张学刚,王玉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内生机制抑或是规制结果?[J].财经论丛,2010,(7):7-12.[Zhang Xuegang, Wang Yuj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Is it a Endogenous Mechanism or the Result of Regulation? [J]. 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0, 152 (4):7-12.]

[3]冯相昭,邹骥.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43-47.[Feng Xiangzhao, Zhou Ji. Economic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Trends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 (3):43-47.]

[4]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Lin Boqiang, Jiang Zhujun. The Predictio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China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J]. Management World, 2009, (4):27-36.]

[5]王崇梅.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33-35.[Wang Chongmei. Decoupling Analysi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 (3):33-35.]

[6]彭立颖,童行伟,沈永林.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86-194.[ Peng Liying, Tong Xingwei, Shen Yonglin.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ghai of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 (3):186-194.]

[7]闫新华,赵国浩.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VAR 模型分析――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9,(6):59-62. [Yan Xinhua, Zhao Guohao. The VAR Mode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Issues, 2009, (6):59-62.]

[8]苏婕.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投资的协整分析[J].统计教育, 2009, 114(3):51-54.[Su Jie. The Co Integration Analysis between Economic Increas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vestment of China[J]. Statistical Thinktank, 2009,114 (3):51-54.]

[9]Richardson B J. The Equator Principles: Voluntary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inance[M].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2005.

[10]Wright C, Rwabizambuga A.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Voluntary Codes of Conduct: An Examination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2006, 111(1):89-117.

[11]董志,康书生.赤道原则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24(2):39-52.[Dong Zhi, Kang Shusheng.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 Fin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9,124(2):39-52.]

[12]郑伟,宋凯.赤道原则与我国银行业环保风险防范[J].农村金融研究,2010,(2):45-47.[Zheng Wei, Song Ka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ator Principl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in Banks in China[J].Rural Finance Research, 2010,(2):45-47.]

[13]冯守尊,陈胜.论赤道原则的脆弱性[J].上海金融,2010,(2):12-16.[Feng Shouzun, Chen Sheng. The Study o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Shang Hai Finance,2010,(2):12-16.]

[14]孙力军.国内外碳信用市场发展与我国碳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 2009,(6):30-33.[Sun Liju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arbon Credit Market and lnnovative Study of Carbon Finance Products[J]. Economic Review,2009,(6):30-33.]

[15]朱萃.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效率分析及发展途径[J].企业导报,2010, (6):126-127.[Zhu Cui.The Analysis of Efficiency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Green Finance in Commercial Banks[J].Guide to Business,2010,(6):126-127.]

[16]Scholtens B,Dam L.Bank on the Equator,Are Banks the Adopted the Equator Principles Different from the NonAdopters?[J].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8):1307-1328.

[17]Amalric F.The Equator Principles:A Step towards Sustainability?CCRS Working Paper Series,Working Paper No.01/05.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the Investment Bring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Based on the VEC Model and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DONG Zhu1,2 ZHANG Yun1

(1.Business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2.China Center for Public Sector Economy Research a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篇7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经济;环境污染;策略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取得了诸多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012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到达了3.9万亿元,在世界总排名中位于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个成绩令我们无数中华子孙为之骄傲和字号。下面用一个图标来展示我国最近几年的贸易进出口情况: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飞速的发展着。但是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有些出口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工业废水废气乱排乱放,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情况随着经济发展也在呈现上升的趋势。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断的招商引资,外国企业的不断进入,使得污染密集型的企业越来越多,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现实,有将近五分之二的资金都投向了污染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当中去。这使得环境问题更加的严重,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现在不正确引导和处理,恐怕日后会反过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下图为我国近几年的环境情况:

根据上面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三废”排放量是非常大的,上图所列出的三废排放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一个发展趋势。如果我国“三废”排放量趋势不一致,那么就证明出口贸易没有导致“三废”的排放量增加,反之,则导致增加,那么就会对环境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我国出口工业中污染密集型的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出口额按照行业的比重多少来依次排序,分别是机械类、电气类、电子设备制造业类、纺织原料和纺织制品创造类、金属制造业类、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类、皮革类等等。在这些行业当中,出口额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我们口中常说的污染密集型工业主要是指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要加以治理才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避免大量的污染物的那些行业。主要是指“三废”排放量特别高的那些产业。如果不及时的进行环境处理,那么就会对人类、环境以及动植物等产生危害,导致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

二、我国“三废”排放量情况比较严重

我国近几年环境污染是极其严重的,发展的同时,环境付出了惨痛代价。下图为最近几年的环境情况:

我国各个工业排放量都在呈现逐年递增的一个趋势,三废排放量与出口贸易额正比例的增长,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由此可见,各地区出口贸易的扩大对我国的环境已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开放程度的多少,也对环境产生恶劣影响。

三、中国应对世界环境贸易壁垒的途径

(一)积极调整国内产业机构

世界性的工业发展在给世界带来巨大财富与物质数量的同时,其对于环境的污染是巨大的,因此,贸易企业在进行经营的同时,理应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即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责任。因此,在以上的大环境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在提升世界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还应当从技术上对产品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提升产品的环保水平。对于我国来说,应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着重发展高薪技术与环保产业,扶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样在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能够在国际贸易之中减少贸易环境贸易壁垒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对于我国的进口贸易来说,合理的评估产品以及外资的环境效益比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我国的贸易竞争环境越来越开放也是越来越自由的,而西方发达国家是不能够在本国发展高污染产业的,因此不可避免的,高污染企业将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所以,在外资引进层面上,我国应当注意对一些高污染高效益的项目进行评估,对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不予批准,着重于发展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

(二)建立完善相关的外贸环境污染法律

由于我国真正加入国际贸易竞争的舞台的时间还短,因此我国的贸易企业还难以在世界市场之中适应环境贸易壁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从改革开放到现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时期较短,而相对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则有百年以上,其次,由于政治因素以及国际因素的影响,一些国家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有设置恶意壁垒的现象发生,同时,在清洁能源等高新技术的传播上则设置了技术壁垒,这使得我国的外贸企业从内部以及外部都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立法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环境污染的约束力不够强也不够明确,导致企业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对内没有法律约束,而对外没有法律的制裁,这使得我国的外贸企业极易受到不合理的竞争,降低竞争力。(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玉新,吴晶晶,唐罗忠.林农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林业经济. 2013(07) 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08)

[2]胡蓝艺,蔡风景,李元.基于异质性假设的我国碳排放的EKC再检验[J].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3]郭炳南,魏润卿,程贵孙.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化与中国CO2排放――来自时间序列和省

[4]彭水军,张文城,曹毅.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是否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基于地级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国际贸易问题. 2013(08)

[5]胡国珠.我国出口增长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J]. 华东经济管理. 2013(08)

[6]黄涛.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08) [3] 邓晓兰,鄢哲明,杨志明.中国城市环境与市场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 城市问题. 2013(08)

[7]单顺安.环境税决策的囚徒困境[J]. 经济问题. 2013(08)

篇8

一、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成本转移理论

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世界环境问题的逐渐恶化,对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环保浪潮的不断高涨,学术界出现了研究该问题的热潮,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贸易自由化与环境的角度来看,Copeland 和Taylor(1994)以南北贸易模型为基础,得出结论: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在国际间的传递,使得南方国家污染工业规模扩大,而北方国家清洁产业增加,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却加重了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Esty 和Geradin (1997) 指出,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环境避难所,这是因为某些国家实施的低环境标准和松弛的环境管制措施对该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能起到推进作用。Roldan 和 Joan Martinez-Alier(2001)提出了“环境成本转移说”,指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而这类产品进行国际贸易时会产生环境成本的转移。

现实中环境成本通常是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是从事污染密集行业的生产,出口的多是资源消耗型产品,对出口国的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成本代价很大;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地通过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这些产品,把污染物以自由贸易的形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结果改善了本国的环境质量,却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恶化。Robinson早在1988年就发现:美国的污染控制计划已经引起了美国贸易模式的变化,即通过进口更多资源消耗型产品,从而减少对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费,也减少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因此,环境成本的转移理论表明自由贸易增加了发达国家在环境方面的福利,却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环境方面的福利。

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生产污染密集型的产品在进行国际贸易定价时,生产厂商往往采取成本导向定价,即产品价格=成本+利润。其中成本又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环境成本属于变动成本,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E=E0+E1,其中,E0是环境要素价格,它的大小直接受到环境要素禀赋的影响;E1是外部成本,即用于治理生产过程中污染的费用,它的大小主要受到一国环境政策的影响。现实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初级产品和污染型行业生产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为了促进出口以及吸引外来投资,国内通常采取比较低的环境标准和宽松的环境管制。这样,对于该国的厂商,在宽松的环境制度下,需要承担的E1很小甚至为零。这部分成本远小于治理产品带来污染的费用,厂商的总成本较低,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也较低,从而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发达国家在消费这些初级产品和污染密集型生产产品的同时,其环境成本却由发展中国家来承担,即环境成本便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从根本上讲,“环境成本转移”源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特殊贸易结构。受生产力水平差距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通常出口污染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生产,产品以获取自身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而发达国家通过进口这些产品有效限制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实际情况表明,现在第三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开采自然资源的贸易结构。尽管这种国际分工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短期的利益,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而且依靠污染密集、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决定贸易结构和产业布局时,应该将环境目标充分考虑进去,把环境因素纳入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体系之中,从而在国际贸易中避免发达国家的“环境成本转移”和自身经济的“贫困性增长”。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环境成本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发展模式,加大出口力度来拉动经济增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721.48亿美元,至2006年末,进出口总额已升为17604.0亿美元,为我国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伴随的却是严重的污染问题,我国对外贸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协调问题日渐突出。

要分析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首先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情况。至2004年末,我国贸易规模排名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其中工业制成品在贸易出口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1997-2006这十年间,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一直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的85%以上,2001年以来一直占90%以上。

问题在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主要集中于污染密集型的生产行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化学工业、采掘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这六个行业产品的出口额之和占工业总出口比重近十年基本都在80%以上(参阅表1)。由表1可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纺织业产品,是我国出口产品的绝对主体,二者之和在工业品出口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这些污染密集的工业产品生产和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上升。图1表明我国的出口增长与工业总产值、工业三废排放的增长有紧密的联系,大体上它们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这反映出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向我国转移越来越多的环境成本。

国际贸易中的进口和出口是双向的,环境成本转移也是双向的,一国进口污染行业的生产产品可以把环境成本转移到国外,为出口而生产这类产品则使环境成本转移到国内。对于某一污染行业的产品,假设各国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带来的污染相同,则一国环境成本转移的程度与污染行业产品进出口额的比值相关:若一定时间内该行业出口大于进口,则说明该行业将环境成本更多的留在了国内。也就是对于污染密集型行业的产品,若进口/出口>1,则该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对该国环境有益;若进口/出口<1,则该部门的进出口贸易对该国环境不利。表2表示的是我国最主要的6个工业行业的进出口额的比值。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近十年以来,我国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采掘业两个行业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之比始终大于1,特别是采掘业2006年的比值是1997年比值的3倍多,这两个行业的比值反映出,我国在这两个行业的贸易中是向贸易伙伴国转移更多的环境成本。纺织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两个部门比值始终小于1,特别是纺织业,2006年比1997年比值下降了1倍多,这反映了在这两个行业的贸易中是贸易伙伴国向我国转移了更多的环境成本。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及制品业进出口额比值有一个下降的过程,说明这两个行业存在贸易伙伴国向我国转移环境成本的趋势,尤其是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在2004年以后从之前的大于1变成小于1,说明占据我国工业出口近50%的行业被贸易伙伴国转移了环境成本。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控制污染密集、资源密集行业的产品出口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发展模式,“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我国不得不采取较低的环境标准,从事大量污染密集、资源密集行业的产品生产,出口以污染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生产产品为主。而发达国家利用生产力的优势,大量生产和出口清洁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等高附加值产品。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这种贸易格局,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到我国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应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思路,转而寻求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尤其是调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适当控制该类行业产品的出口规模,特别是对某些技术含量低、污染密集的纺织品、低端机械制品要控制出口。这样做不但可以减少贸易摩擦,更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我国环境成本负担。

2、计算资源环境成本并纳入商品总成本

计算资源环境成本,并把资源环境成本计入出口商品价格内,坚决改变我国长期以来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局面。对此,可以向出口的资源密集、污染密集型的生产产品加征出口税,迫使出口企业提高出口商品价格。这种出口税的征收导致出口价格提高,在短期内会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出口可能会因此减少,但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并有利于扭转贸易条件逐渐恶化的趋势。

向生产资源密集、污染密集型的产品加征出口税,在税收的量上应该相当于生产这些商品的资源环境成本。否则,如果税收太低则可能达不到征税的政策目标。例如,从2004年1月到2007年底,我国针对钢材产品的出口关税调整了不下十次,从2003年的我国钢材出口退税率15%到如今最高征收25%的关税,但其间钢材出口却屡创新高,从2003年的712万吨,到2004年的1452万吨、2005年的2052万吨、2006年的4304万吨,到2007年更是上升到6264万吨。这表明上述征出口税的力度不够,还有进一步上调的空间和必要。

3、适度提高我国环境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被我国较低的环境标准所吸引,大举进入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集中的第二产业。1992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为110.05亿美元,2006年末已上升到了630亿美元,其中近70%的资金流进了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集中的第二产业,对我国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剧了发达国家向我国环境成本转移的问题。因此,我国应当适度提高环境标准,有选择地引进那些技术含量高、管理先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把外国直接投资引到自然资源消耗少和污染排放少的产业,引到高新技术行业、服务行业及其他无污染行业。对污染严重的行业,应提高外资准入门槛,减小外资企业产生的环境破坏性。

参考文献:

[1]叶汝求等.环境与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吴蕾,吴国蔚. 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2).

[3]吴易明.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8).

[4]马丽,刘卫东,刘毅. 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3(9).

[5]傅京燕.环境成本转移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财经,2006(6) .

篇9

关键词: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检测手段

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是保证地球绽放生命力的前提条件,从生态学分析土壤,土壤是物质分解的重要场所,也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成长离不开土壤,在耕地面积锐减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获取更多的植物果实,但是在获取更多植物的过程中必定会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虽然这些方式提高了作物产量,但是却对耕作的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污染。所以说为了对土壤进行治理,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土壤检测措施,来提高土壤检测工作。

1 浅析土壤污染的定义及危害

1.1 土壤污染概念分析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为植物生产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并且将水、营养物质以及所需气体供给植物使其可以健康成长[1]。近些年,人口迅速增长加之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很多固定废物,由于处理不当导致很多有害物质随着雨水进入土壤,再加上农业化水平提高,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导致土壤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影响到土壤正常性能发挥致使农作物产量下降都是土壤污染。

1.2 土壤污染有哪些危害

土壤在受到病原体的感染以后就能够传播各种疾病,这些病原体一般是通过带有病原体的人的粪便或者他们洗涤衣物的污水对土壤造成污染,当植物被种植在被污染土壤上会传染各种疾病;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土壤以后,间接的对人们造成影响,主要是通过农作物、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2 土壤污染的特点有哪些

2.1 隐藏性和潜伏性

土壤污染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形成的,土壤污染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体以及动物长时间食用被污染的植物,导致身体健康指数逐渐下降。因为土壤污染具有隐藏性和潜伏性,人们没办法感知[2]。例如,发生在苏仙区砷污染事件,导致380名农民住院,经过土壤测试中心检测,大部分农作物已经被污染,很多人都是食用了被污染的水稻而发生的砷中毒,据估计这次水污染对水稻的污染长达10年。

2.2 污染周期性长可逆性差

土壤产生污染以后,污染物在土壤中会发生迁移和转化,与此同时还会和土壤结合产生吸附反应,污染物在土壤中产生的化学作用具有不可逆转性,最后污染物会在土壤中产生难以溶解的化合物。土壤一旦被污染,一些化学有机物很难被分解,要想完成分解工作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2.3 治理困难且危害程度较深

大气和水体都被污染,切断污染源以后利用自然净化也会造成污染问题持续逆转的情况发生,而且较难降解的污染物经过长时间累计,用自然净化的手段是很难完成降解工作的[3]。有的时候还需要采取换土的方式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土壤治理问题是一项耗时又费钱的工作,所以说土壤改善技术并未在我国广泛的推广。土壤污染危害程度较深,因为土壤污染潜伏性和污染周期性较长。例如,日本发生的铬中毒事件,从1963年共有130人患病,而且很多人食用含镉稻米而中毒,含镉稻米就是土壤污染的表现形式之一。据专家统计被镉污染的土壤要经过10到30年土壤才能被完全改善。

3 土壤污染检测手段分析

3.1 冲洗法完成检测工作

冲洗法的色谱分离技术是气相色谱法技术,它和分离化工成品较相符,其工作原理是色谱中气相和固定液之间不同成分拥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成分在气化条件下会在整个色谱柱中运转,经过气化处理以后会被多次分配,因为各个分解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经过科学分析他们在色谱柱中的运转速度,对各种农药残留进行采集和分析。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是在典型液相色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创新分离技术。经过多年发展,高效液相色谱在检测环境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检测方法,而且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范围较广,它可以对大气、水体、土壤污染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对药物残留以及杀虫剂等污染物质进行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针对土壤污染隐藏性和潜伏性等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帮助检测人员高效快速的完成土壤污染检测。但是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有缺点,那就是其分析成本较高、液相色谱仪价格较高,日常维修费用高,所以说要想完善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就必须克服这几项缺点。

3.3 AFS检测方法

AFS检测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原子荧光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其他技术相比综合了原子吸收以及原子发射光谱的优点,是一项较为优秀的痕量分析技术,它的优点就是仪器结构较为简单,灵敏度较高、对气相干扰很少、分析多元素速度较快,所以说AFS检测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土壤污染检测中。AFS检测方法缺点,某些元素对酸度要求较为苛刻、鉴定元素相对较少以及应用范围较为狭隘等方面,所以说要想使得AFS检测方法得到广泛推广,就必须改进AFS检测方法的缺点。

3.4 TG土壤检测方法

TG土壤检测方法是一种测量物质和温度关系的一种热分析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快速灵感的优点。环境领域检测的研究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TG土壤检测方法是通过检测化学转化过程,有利于分析污染性气体的形成,对防止和控制转化具有指导意义。

3.5 其他的土壤检测方法

在土地生态系统处理过程中,不同环境中的氧化还原也会影响各种污染物的存在情况,处理效率会对土地生态系统带来直接影响,所以需要对氧化还原环境积极了解以及科学调控。热重分析法是通过热天平来对温度进行控制,对物质质量以及温度进行有效控制。热分析技术,操作简单、精确度较高以及反应速度较快。因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所以现代人对土壤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要想完善土壤检测技术,就必须针对土壤污染检测技术的缺点进行改进,让土壤污染检测手段可以更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农业中,让土壤检测技术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

4 结束语

土壤检测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推广,土壤检测技术广泛的应用会改善农业重质土壤,从而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土壤污染具有隐藏性和潜伏性、可逆性差以及难治理的特点,所以说及早的用土壤检测技术发现土壤污染,就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土壤污染情况的发生。如果要完成土壤污染检测工作,就必须对土壤检测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土壤污染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最重要的是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土壤污染检测中。

参考文献

[1]房豪杰.我国环境中的土壤污染及检测手段的研究进展[J].上海电气技术,2010,2:1-5.

[2]康树静,王春风.环境中土壤污染情况以及检测手段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3:150.

[3]李叶.环境中的土壤污染及检测手段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12:188.

篇10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水环境处理;环境工程;应用

前言

水不可再生资源,对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又是不可或缺的。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技术的研究十分迫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的不断发展,在工业生产中需要分离一些涉及的各种混合物化学物料,这就对分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膜分离技术其实就是采用一张具有特殊选择性能的薄膜,借用外力的作用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并进行浓缩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这种膜必须具有选择性能,确保有的物质可以通过,有的物质不能通过,现在多数用的膜是固体的,当然这种膜还有液相以及气相。目前,国家高度重视这种技术,使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除了用于纯水生产与海水淡化,还用于苦咸水淡化、含油废水以及锅炉脱盐水等各方面,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1 膜分离技术应用原理

1.1 应用物理性质的原理

所谓物理性质其实就是质量、体积大小以及几何形状等方面的差异,膜在这里根据不同混合物的不同的物理性质,充当筛子的作用,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1.2 应用化学物质的原理

这里主要是指混合物通过分离膜的速度。我们可以将这种速度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经由膜的表面,与混合物进行接触,从而进入膜内的速度,即溶解速度;另一种是扩散速度,即在进入膜内后,从膜的表面扩散到膜另外面的速度。溶解速度主要是由混合物以及使用分离的材料膜的化学性质决定,而扩散速度则不仅取决于混合物以及适用分离的材料膜的化学性质,而且跟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着极大的关系。

2 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膜分离技术包括很多种,这里主要简单介绍几种分离技术:

2.1 微滤分离技术(MF)

微滤分离技术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过滤技术,采用筛分原理并将压力差作为某种助推力对膜进行分离的过程。与普通过滤相比,相关技术原理是不变的,只是进行过滤的微粒稍微小一点,比普通过滤技术更加先进。

2.2 超滤分离技术(UF)

超滤分离技术主要是去除水中的杂质,属于压力驱动的膜分离过程。该分离技术广泛用于分离大分子物质,胶体以及蛋白质等,对取出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以及杂质等起到重大的作用,可以替代活性炭过滤器以及多介质过滤器。

2.3 反渗透分离技术(RO)

反渗透分离技术在高压的情况下会及时阻止某些病毒、细菌或者某些锌、钙等离子等,而水分子则可以顺利通过,从而获得较高质量的纯水。

2.4 纳滤分离技术(NF)

纳滤分离技术其实也是一种分子级的膜分离技术,其进行溶解组分最好是大小在1nm左右。

2.5 电渗析分离技术(ED)

电渗析分离技术其实是一种通过电能来进行膜分离的技术。该分离技术采用直流电作为助推力,将阴、阳离子透过膜对水中的阴、阳离子进行选择,使得两种水体之间的通过膜发生相互转移,从而发生物质分离过程。该技术借助直流电的作用,采用电位差作为助推力,然后通过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将溶液中的电解质分离出来,然后达到将溶液浓缩、淡化以及对溶液提纯。

2.6 动态膜(DM)

动态膜分离技术其实不仅包括动态膜分离层本身还包括动态膜的载体。所谓载体其实就是指通过不锈钢丝网等大孔径材料对动态膜进行承载。而动态膜分离层本身其实就是该技术的主体,其不仅依附在动态膜载体上,而且还行使着分离功能的滤饼层或者污泥层。就目前而言,动态膜分离技术还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在进行污水处理方面还是处在不断尝试的阶段。

3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既可以用来给水处理,关键是还可以用来进行污水处理,造福环境工程。下面我们主要阐述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 .1 工业废水的处理

(1)石化废水处理。王立国等人曾展开对胜利油田的含油污水进行实验,采用的装置是中空纤维超滤。他们在设计时,将规模设为每小时1.5t,在进行过滤后,水中的悬浮固体含量以及含油量分别为0.56mg/L与0.5mg/L,这种设计完全可以满足地渗透油层注水对水质的要求。而2004年北京燕山石化则是采用了超滤工艺对28800t/年的污水进行重复利用。

(2)含重金属废水处理。G.Sznej等曾采用乳状液膜法对含重金属锡的废水进行处理,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一家奥地利的公司也采用这种方法对粘胶纤维厂含锌废水进行处理,这使得废水中的含锌浓度大大降低,从350mg/L降到5mg/L。我国也曾建立类似的装置并在料液酸度较低的情况下来对锌的质量浓度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含锌质量浓度低到5mg/L,完全符合国家排放的标准。此方法不仅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更加有利于环境工程的建设。

(3)造纸废水处理。有研究学者在对造纸黑水进行处理时通过乳状液膜法进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还有研究者采用了微滤预处理与纳滤膜处理结合起来处理造纸废水。在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时,一定要在处理前将絮凝加入其中,微滤分离根本去除不了这种溶解性有机物,絮凝可以降低COD,从而降低膜的硬度,顺利除去水中的离子。

(4)有机废水处理。刘国光等人在进行有机废水处理时,采用的是乳状液膜体系来处理醋酸质量的浓度,在适宜的环境下操作后,使得醋酸浓度为1000mg/L废水的提取率超过96%。

(5)其他废水处理。某研究院曾研制了可以从高溶度废水中对资源进行回收的工艺,即液膜分离。其研究主要是利用液膜分离工艺来从农药废水中的酚以及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回收,此外还可以利用该工艺对燃料废水进行处理,这些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 .2 生活污水的处理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就建了39座利用膜分离技术来进行污水处理的厂,并全部投入使用,还有超过100座高楼利用MBR法将处理好的污水回收到中水管道,并使得这些系统的出水量都符合深度处理的标准,从而大大造福环境工程。有研究学者曾利用某种微滤膜装置来对城市的污水进行处理,该装置的规模为800m3/d。在使用这种装置后发现,水质达到了一般生活非饮用水的标准。在这三种情况下可以正常运行超过30d,依次为13.9、16.7 以及20.8L/(m2 h)。这种装置将生活污水中去除COD超过90%,在出水COD 20到30mg/L中,污水中的悬浮固体绝大部分都被截留以及分离。

4 结语

膜分离技术属于某种新技术,与传统分离相比,过程并没有什么变化,操作方面还是蒸发、萃取以及深冷分离等。这种技术可以在常温下进行操作,这种技术拥有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等特点,不仅能够降低能耗,还有利于提高效率。现如今,世界水处理都朝着开发水资源,通过废水回收来缓解水资源的压力,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工业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业生产中出现的一些化学物料里面所涉及的各种混合物越来越多,这些对于分离技术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膜分离技术一旦获得发展,在水处理领域定能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加之膜材料性能不断改进,技术越来越高,可能取代常规水处理的工艺,在处理污水以及供水处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