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美丽范文
时间:2023-03-16 14:0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憾的美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错过本应能得到的机会,捶胸顿足自是懊恼难言;失去原来拥有却未知珍惜的挚爱,哭天抢地自是懊丧无声;错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真爱,欲哭无泪自是懊悔沮丧。每个人的人生都在追逐完美,但生活是不可能完美的,遗憾是种残缺的美丽,始终都伴随你的周围。追逐的失败,选择的不当,克制的缺失,坚持的放弃,决策的失误,实施中的不可预见,想当然中的意外等,都会让你品到遗憾的味道。
遗憾是一种感人的美丽。遗憾有种感人的力量,有种催人泪下的能量。生活带给我们许多东西,它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一个个储存着美好记忆的脚印,当人生凄风苦雨浠淋时,浅浅的印窝里,蓄满了深深的妙悟。干枯的心情在如泪般苦咸的雨水浸润下,缓缓的舒展,隐匿在心里的苦涩,被点点浸出。当艳阳高照赤光灸烤时,苦痛潮湿在与阳光的相觎时,又会被无声的烘干蒸发。陆游与唐婉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在懊悔的“错”中让我们看到了春如旧人空瘦的惆怅和哀恸的凄美;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在忧郁的“莫”中让我们看到了东风恶,欢情薄无奈的哀美。
遗憾可能是功亏一篑的懊丧,但更多的时候是人生的一种有益的体验,无论是在体验快乐和体验痛苦,也无论这种体验是否附合当今的主流舆论,和传统的道德和说教,只要当事者是愉悦的,只要是不影响他人和社会,遗憾中的体验,就能生出许多人生的感动和谓叹。遗憾的人生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的一生,擦肩而过的人千千万,但又能有几个知音?与其众里寻他千百度,不断的在遗憾和懊悔中感叹,不如珍惜那瞬间的美好相遇,无论是怦然心动的一瞬,还是厮守终生的相融,有种感动,就是一种得到。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自是一番凄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是一种意境。
遗憾是一种破碎的美丽。人生的路上,春暖花开,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但人生的季节不可能总是四季长青,也不可能鲜花永不凋谢;一定会有秋风扫落叶的萧瑟,冰雪狂风肆虐大地的酷惨。因为有了遗憾,人世间才会有凄美的传说,古今中外才会有那么多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牛朗织女的融河相望,林花谢了春花太勿勿的无奈,雕楼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怅惘……遗憾中那种艺术的感染力,影响着几代人从中感悟着那种缺憾的美,并从中慨叹着几许的忧郁伤愁。其时有时破碎的美,有时在艺术上比完美更感人,君不见断臂的维娜斯的那种美,在破碎中超越了所谓的完美,在瘕疵中透出了一种慑人的魅力。
当你错过了花季却又被繁花吸引时,当你孤寂蹒跚而行惊遇红尘知已时,当你扶琴畅想偶遇千古知音时,在把今世的梦想化为现实的努力中,还是会留下许多来世的遗憾。于是,一见钟情却只能隔山相思,两厢情愿只能望月伤感,虽然心每日为你飞翔,情每日被你拨动,但被捕获的卫星的现实,只能让双方各自围绕在自己的轨迹运行,悠扬凄美的旋律中,唏嘘着银河两岸的相辉、相知、相望、相思……
遗憾是一种极致的美丽。行进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不想死在荒凉的大漠中,你只能用骆驼般的坚韧和前面就是绿洲的希冀,来支撑自己的意志;冰雪严寒狂风肆虐,但有春天灿烂的召唤,春天还未到来的遗憾,很快就会被春天还会远吗的鼓舞而取代。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日中天,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浮沉中彰显磨励,升降中感悟练达,得意时不要骄横姿狂,失意时也莫要自卑沉沦。得到的不一定是幸福,失去的也不一定就是痛苦。因为有遗憾,人生才有值得去回味的东西莹绕心头;因为有遗憾,就有了永远也忘不了的思念回忆。
遗憾是谁也规避不了,无论你的日子是白开水一样的无滋无味,还是陈年老酒的浓厚醇香,红尘的无奈,风月的倦怠,刻骨铭心的情愫,忧郁愁闷的情怀,遗憾都会随着记忆在心底陈酿,并不时泛上几串酸甜苦辣的涟漪,栓牢你疲惫的双目。
遗憾是你必须要去面对的,它不以人的个意志为转移,好好面对所要发生的,和既将发生的一切。曾经拥有的,不要刻意去忘记;已经得到的,倍加珍惜;已经失去的,存留于记忆。用好已经拥有的一切,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淡泊随风飘散的失去。
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古人对遗憾的诠释,以诗的语言留传千古。天各一方,情深意浓,思念起来到也是遗憾的伤感垂泪;青春不在,颜衰色旧,感叹起来到也是遗憾的潸然泪下;人生如戏,一旦登场,就得听从于命运导演的指挥,心无旁骛焉然前行。既然当时不肯嫁春风,就不要埋怨秋风把你误;既然走进了轻风,就要和其齐吟;既然与细雨结伴,就要结伴低唱。
篇2
璀璨而绵延的烟火带着悲妄中空洞的笑靥,
在它生命消融的尽头勾勒着一帧帧画卷黯长的离别,
暗无天日的凛冽,
在心智与困境的厮杀中静默地没有交界,
静静地咀嚼,放肆地哽咽,
所有凌驾着悲欢与情感的章节,
在漫长无尽的黑暗中,已无法重温曾经的和谐,
杜鹃啼血,
想必这伤痛与爱恨边缘的交接才是生命衍生的情劫,
灯火明灭,
想必这虚浮而灿烂的风景只是黄昏过后一时的错觉,
脆弱而敏感的心融不进深夜,
一盏又一盏闪烁的烛火在沿途的迷失中熄灭,
那感觉仿佛一颗又一颗明丽的流星陨落在前世今生的相约,
我们在茫茫尘途中极不情愿地送别,道谢,
却在每个最美最绮丽的季节,
错过着一段又一段缥缈唯美的风花雪月,
天空突然下起了雪,
宛若一片又一片白色花瓣温柔而曼妙地在指尖停歇,
我在沙漏的罅隙间穿越,梳理过往每一段故事纯粹的高洁,
将翅膀折叠,那一群群在春光中翩跹的紫蝶,
飞散了,再也飞不回最初的疆界,
梦境幻灭,飞逝或停歇,
烟火盛放之后的遗憾在时光最深处分裂,
不辞而别的季节更迭,
篇3
关键词:短信文学 汉语 艺术魅力
科技的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通信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手机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短信以其简短、快捷、价廉和安全等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而汉语的音,义、形、修辞、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当代人表现生活时尚、宣泄情感、彰显个性等多重需求。作为独特而复杂的表意符号,汉语为短信作品的创作、传播及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短信文学的普及不仅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幽默地沟通情感,还在于它对汉语进行了一种魔方式拼贴,大量使用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表达现代反讽的精神、狂欢的气质。本文试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管窥短信文学创作中汉语的独特魅力。
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通俗性
短信语言简约的特点,决定了它要以少胜多,以质取胜,发短信者力求以最少的文字激活收信者最大的信息量,这就要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传递足够的信息。所以,短信以短小精悍见长,简短凝练且富有文采。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短信篇幅的局限。决定了短信必须以高度概括、简练恰当的语言来传递最大的信息量。限于技术条件,目前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70个汉字左右,因而其内容往往是根据不同的节日、时令和对象等传递的简短的祝福、情感、人生哲理、社会现象以及幽默笑话,以此来达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情感、问候祝福和娱乐消遣的目的,因此手机短信信息要求简短而通俗。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成为手机短信语言上最显著的特征。人际间的日常性事务、普通交往用简洁的话语传送,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适应了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
通过手机短信交流类似于人际沟通,语言表达通俗、形象、口语化:“小明是自考生,常常觉得自己在大学校院里是二等公民,心里愤愤不平。这天,他去校医院看病,医生让他先去验血,刚走到化验室门口,就被护士拦住了,护士指着门上的牌子说:非本科人员不得入内,小明大怒:我就来验个血,还得要本科文凭'”焦躁不安的情绪用轻松的口吻来诉说,复杂的生活用浓缩的语言来调侃,出其不意地抖出一个个“包袱”,有一点可笑,有一点无奈,又带着一丝不屈不挠的乐观,这是大部分幽默短信的特色。面对现实,对不太如意的生活进行自我调侃、自我解嘲,这种调侃和取乐不是无病、哗众取宠,而是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由衷感悟,是人们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对内心积郁情感的一种释放。
幽默风趣、轻松诙谐――娱乐性
中国人对幽默有着天生的喜好,从古代就流传下来许多俚语、俏皮话、歇后语、笑话,作为一种独特、现代的文化现象,短信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宝库,还更新了人际交往的形式,也许,就像几千年前流行的“吟诗作对”一样,在骨子里就是一种古老的休闲文化,体现出幽默风趣、诙谐搞笑、嬉笑怒骂、调侃人生的娱乐精神,这也是短信能够博得人们喜爱的一个主要原因。有很大一部分短信在传递祝福、交流感情的同时,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表达。或加入了许多时尚流行的元素,或创新层出不穷、或讽刺社会现实,产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赞叹其绝妙之处,从而给人们紧张的生活带来了放松和思考,“钱可以买房子但买不到家,能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钱不是一切,反而是痛苦的根源,把你的钱给我,让我一个人承担痛苦吧!”现代人面对竞争压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对轻松和幽默的渴望,通过如此轻松的口吻表达出来了。短信题材最多的是幽默取乐,语言风格多为轻松、诙谐、夸张、机智、俏皮,充满调侃、、讽刺,又深含蕴意。“这几天公安局疯了,正在通缉美女,不太漂亮的判五年,漂亮的判十年,特别漂亮的判二十年,你先躲躲,像你这样的基本要判无期,三八节快乐。”手机短信分屏显示,设置悬念,内藏揶揄,造成先喜后怒的幽默效果。“你长得不赖,身材不赖,学历不赖,职业不赖,所在的城市不赖,身边的朋友不赖,如今过得也不赖,你身边就没有赖的地方,所以大家都称你为无赖。”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看到一些无伤大雅的幽默短信,会心一笑,妙趣横生。
符号多元、图文成趣――创新性
发短信只见其语,不见其人,不闻其声,对方的音容笑貌无法直接感知,这样为了弥补情绪交流的不足,也为了简洁方便,“拇指族”发明了一些符号代替人的面部表情。例如“:一)”表示抛媚眼或者舒心的笑,“^:_D”表示开口大笑,“^_
短信作为新兴的文化品种,总会带有某些时代的特征,凸显时代的语言风格和文化风范。比如,它语言符号丰富,包括铃声下载、图片传情等。中文文字、英文文字、指示性符号、数字、图形等各种符号杂糅使用,表意更丰富、简洁,更显谐趣。交流电更方便,英汉混用:“牛站在海边上,啪嚓一个浪打在牛身上――无数的螃蟹一块儿喊:啊――海劈牛耶!!!Happy牛year――”对传统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改造和变换,有些语言看起来更像一盘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大杂烩,虽然不合规范,但也的确契合了当代人休闲娱乐、游戏放松的心理状态。
文字与数字等字符相结合是短信用语的又一大特点。数字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遇的,某些数字又有着特殊的含义。所以,数字常用来构成贯穿短信的脉络,使短信新颖别致,整齐对称,如:“送你999棵忘忧草,888个心愿,777声问候,666颗流星,555声祝福,444个平安,333个开心,222个如意,111个快乐,000个烦恼,然后再送你一角钱,不要小瞧啊,可等于10分:1分想念,1分思念,1分牵挂,1分依恋,1分关心,1分疼爱,1分温柔,1分体贴,1分关怀,还有1分当零用钱,别急,还有一丝巧合,一场缘分,一丝牵挂,一份关心,一段友情,一片真心,一声问候,一条短信。”
言辞精准、委婉含蓄――文学性
情感类、祝福类信息在短信中占很大部分,手机短信让人们在“隐身”的状态下沟通情感,这一点符合东方人的文化传统。东方人的情感细腻、真挚、隐晦,不习惯将喜怒哀乐毫不保留地展示在众人面前,不习惯面对面表达,手机短信使人们在一个相对自由和隐秘的空间里倾诉情感,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传递缕缕温情,这类短信在语言表达上显得亲切体贴、委婉含蓄,欲语还休,又意味深长,充满神秘感和意境感。例如:“你沐一身晨露,送我一束玫瑰;你披一身阳光,送我登程去远方。如今,玫瑰依旧,人处两地,星月秋风,相思尤浓。”“春,在梅花的馨香中,爱,在沉沉的相思里。”用诗的形式营造一种情感意境,在字里行间有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韵味和意境,令人浮想联翩,心领神会。“风是我挥着的手,柳是我低垂的头,星是我关注的眼睛,海是我思念的深情,心在你的影里,伴你去远行。”有些短信好比最精彩的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对话,或对白,或格言,或谚语,或文言,或白话,或顺口溜,或古诗词,词句生动,句式灵活,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意思,语言风格极其抒情浪漫。
篇4
大风起兮云飞扬
小女子三寸金莲 也敢背上故乡去往异乡
洞庭烟波 麓山迷雾
我手捻七月的荷杆 不管烈日
路途凶险 我有勇气踏波逐浪
人生原本是一场追逐
一个人一个地方缘分如花朵
最美的那朵你总想痴心拔下
来一场情愫缱绻 不问归路
汉中远吗?陌生疆土,秦岭逶迤
是谁在一席山洞中打座
那个曾经指点江山的人
胡须斑白 眼睛山环水绕
点脚下风起 指头顶云盘
起起伏伏 羌笛杨柳
一个国家美目盼兮
2
你姓氏流转 我湘江水远
传说亦是武器
沟沟坎坎 所向披靡
我有芙蓉面 你有牡丹花
小指头纠纠缠缠不休
我爱你天阔地远
坦途将息 不抱着你沉睡
我哪有美人梦绮罗
谷雨扬声 每一粒尘埃都是孤单的情歌
不侧身听 品不出他乡灯火阑珊
轻轻的鼻息是又一束烟火
我能携着方言来认亲吗
你腰系红绸 鼓点春风
大辣椒悬挂门档 那是接头的信物么
红红火火 炽炽热热
我才敢在一桶女儿红面前
打翻鸡笼 唱出第一缕晨光
我们有得一拚呀――
你有你黄沙漫漫黄沙百战穿金甲
我有我湘江浩浩湘江水暖世纪长
3
且让我做一只万人迷的松鼠吧
尾巴是彩色的 眼睛里飘着祥云
深入南屏腹地 我才能在大榕树的顶端
看清聚宝盆里的珍珠 怎样散落在千家万户
花园里那只长期栖身的黑猫咪 波光流转
向女墙蜿蜒的绿萝 送去秋天的爱情
且让我端坐谷仓 稻花香里
萤火的夏天提着裙裾
那个用晨露招待谷粒的季节
溪水打着口哨 绕过汉江 嘉陵江
只引一壶清泉 就让大田结满花粉
袅袅婷婷的喜鹊刚走 叽叽喳喳的麻雀就来了
它们都是这一方土地的高客
声音清脆 有时候是秦腔
有时候是花鼓调
4
如果森林是一个穿绿裙子的少女
我愿意是那个赴会的少年 我来自干燥
来自水泥粉呛鼻的钢筋之城
少女少女请把大巴山的花环给我 把阴凉 给我
把你头顶的蓝天给我
我窒息的青春 是你多情的挽救
我愿意再死一次 这一次
是因为爱情
我要住到每一片叶子里去
每一滴水里去
每一个人的笑脸里去
我在汉中获得的居住权 允许我
篇5
1.武汉大学医学伦理学教学传统及改革简述
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湖北医科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按照国家《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组织和实施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2000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大量使用案例讨论、研究式教学等方法。2003年曾经尝试过双语教学。2005年开始将医学伦理学删减为27学时,并对授课方式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在确保讲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学生熟悉的名医事迹、讲授当年标志性的热点医疗事件和典型性的临床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医学的特殊性、医学职业精神的实质和医学道德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武汉大学前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统一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规范性(全国相同或相近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学术性(重视基本原理的教学和考评)的特点。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长效机制,重知识而轻创新,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而远临床。这也是中国大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共同特点。
2009年夏天,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展开全方位的教学交流,并以此为契机掀起了新一轮以“贴近临床”为重点的教学改革。
首先,自2010年春季开始,针对四年级医学生开设《临床伦理学与职业态度》课程,这是在二年级必修课《医学伦理学》的基础上增设的更有临床针对性的小范围试行的选修课程,是对医学伦理知识的补充、强化和验证。采用聘请临床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分六个专题讲授,具体内容为:临床伦理总论、知情同意及医患关系、儿科伦理、器官移植伦理、辅助生殖伦理、伦理与科研,共18学时。笔者发现,这样的讲课,医生愿讲,学生愿听,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武汉大学对课程的考核和评估机制也进行了改革:在考核上,重点检验学生临床案例分析能力,以参与讨论及撰写报告的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为辅;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上,武汉大学联合芝加哥大学制定了评估问卷,在课程结业后和毕业前各进行一次评估,通过前后两次评估结果的对比来掌握学生真实的职业态度和道德水平。
其次,对于必修课《医学伦理学》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所有基本原理都以典型案例呈现,避免枯燥的理论讲授。在教学方法上,与“早期接触计划”相结合,展开“病床边医学伦理教学”。“早期接触计划”是武汉大学2010年暑期起动的一项改革举措。具体做法是,在暑期针对低年级医学生征集自愿者,参与大约1个月的临床见习活动。学生“在病床边事事都论道德,回到宿舍反思件件都涉伦理”。比如,部分学生在妇产科见习人工流产手术时,看到“碎胎”和“吸刮”的过程感到非常震惊,对于课堂所讲的“不伤害原则”和“行善原则”之间的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圣性、医疗的特殊性和医学的人文本性,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医学人文素养。此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专题讨论、案例研究、模拟法庭、课堂辩论等方法,并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的(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自主性和创造热情。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取消背诵默写式的闭卷考试,采用开卷方式进行考评,使考试变成一次知识的运用、思维的锻炼和综合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最后,自2013年秋季开始,对研究生首次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增强医学研究生的人际沟通尤其是医患沟通能力。课程以邀请临床医生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颇受欢迎。
教学改革实施两个学年之后,笔者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请医学本科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目的清楚,所选用的案例能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目标,引起他们对伦理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对医患沟通技巧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总体来说,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持积极的认同态度,这与教学改革前的调查结果形成鲜明的对照,此前的调查显示有52%的学生不认同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方式™。改革前后的对比证明,武汉大学的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2 芝加哥大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及特色
与武汉大学相比,芝加哥大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进行医学伦理教育,通过持续的道德教育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招收的都是文科和理科学士,他们必须在本科阶段修满一定比例的人文核心基础课程(commoncore),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取得报考医学院的资格。考入医学院之后,一二年级的学生都要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每学年15周,每周3学时,共计90学时。在2013〜2014学年度,芝加哥大学实行新的课程计划“医生一患者一社会一制度”(Physician-Patient-Societ广Systems,P2S2),这是一条贯穿四学年的课程路线(curricularthread),其核心内容包括公平与辩护、临床技能、医患关系、医学的社会背景与美国医疗保健制度[4]。这项新的教学改革措施使医学伦理学与其他医学人文课程浑然一体,不仅强化了医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从体制上保证了医学伦理教育的持续性。获得博士学位的住院医师必须修满规定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才能取得医师资格。在职医生每年也要参加院方规定的医学伦理培训。这样,学校与医院接力就形成了—个不间断的长效教育机制,医生接受的是终身医学伦理学教育。
第二,临床医生进入课堂,从师源上把控医学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彰显其临床决策指导功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芝加哥大学讲授医学伦理学的教师主体是具备哲学思维的临床医生和伦理学专家,部分教师同时拥有医学和哲学博士学位。此外,主讲教师还会经常邀请临床医生、人文学者、执业律师及公务员参与到课堂中。如在讲到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时,就会请器官移植专家进行讲座;在讨论整形美容的伦理问题时,整形外科的专家也被请到课堂现身说法;在讲授艾滋病防治伦理时,请社会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参与。课堂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同时,参与教学的医生也会不知不觉地将伦理思维溶入其临床实践及医学课程的教学之中,实现医学伦理学对专业课程的渗透。
第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重视学生参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关注现实热点。芝加哥大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和讨论、专题研讨会、课堂小组讲座、课外阅读、床边教学、学生讲课等。其中课堂小组讲座最有特色,是典型的PBL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针对临床实践中的伦理困境或者医生有过失的案例设置讨论议题,各小组的学生围绕议题收集资料,撰写讲义,展开演讲和讨论,教师主要充当评论员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提升。此外,在授课场地的选择上也考虑到方便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到芝加哥大学交流的老师发现,在讲述伦理学发展史时,课堂就设在图书馆的相应展室,学生可以在授课结束后直接阅读图书馆的相关资料。芝加哥大学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关注全球热点问题。比如,以色列新器官移植法颁布导致同意捐赠者明显增多,器官移植就成为该校当年重点讨论的内容。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立法允许医生协助患者自杀之后,安乐死和协助自杀就成为该年度的教学热点。
第四,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芝加哥大学按照教学和临床需求组织授课内容,编写教材或者讲义,内容贴近临床。以2009年冬学季为例,其教学的内容包括:临床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患者自主、知情选择与代孕,临终关怀,儿科伦理,器官移植与医学伦理,外科伦理,全球卫生与国际伦理,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伦理,医学生面临的伦理难题。芝加哥大学实行的是季制学期,每学年都有四个学季,每学季的教学计划都提前公布,内容包括授课目录、课程总监、课程组教师信息、学生分组信息和课程阅读资料。学生课前获取这些信息,以便做好预习,从而保证授课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总体而言,芝加哥大学比武汉大学更重视《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即使单纯从教学时间上进行比较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校特别强调教学的临床参与性,课堂讨论的重点往往是新近临床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同时,大量临床医生出现在伦理课堂也彰显了课程服从和服务于临床的教学宗旨。再次,其教学方式灵活有效,教学内容丰富且更具针对性。学校与医院接力构造了连续教育机制,促进医者养成终生学习医学伦理的习惯。其不足之处在于教学缺乏国家教育管理层面的统—规范,如果学校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而有所偏颇,再加上每个教师的个人偏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育重点的把握就有可能陷入盲目并走向失衡。
3 关于提高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实效的建议
在近五年的对外交流和《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武汉大学有过失败的教训也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对如何提高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实效,武汉大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团队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通过培养医者群体的人文素养,拒斥“医学技术主义”和“医疗重商主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现实国情和医疗体制下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恶疾的对症良药。正是基于这样的共同体认,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与另外11位著名临床专家联名发起了“促进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这项倡议被当下医学伦理学界评价为:我国医学界的一件重要事件,是针对现时临床医学对症下药的处方书和宣言书,是一项深得人心的倡议。”[5]“医学人性化”的诉求为医学伦理教育提出了难题,也指明了方向。这要求医药院校要切实重视医学人文教育,适当增加《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并保持教育的持续性。具体来说,必须保证所有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拥有至少两次接受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机会,使他们经历一个“伦理认82知—临床印证—困惑苦闷—彷徨斗争—审慎认同—伦理内化—再次或多次强化”的完整过程。目前,中国大陆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课时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为54学时,其实也是不够的,何况还是“一过性”的教学。针对目前中国医药院校的特点,五年制是主流,建议将第一次医学伦理学教学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第二次则安排在经历了临床见习和实习之后的五年级。研究生阶段也应当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各有一次。毕业之后配合医师资格制度的强化和医院医师岗位职业道德的培训就可以形成一个教化、提醒和不断强化的长效教育机制。
第二,提升医者的人文素质,进行“人性化的医疗”,实现“医疗的人性化”,其实践的战场和立论的基础都在临床[6]。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必须贴近临床,服从并且服务于临床,将临床医生引入医学伦理学课堂就成为切实可行的上佳策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衡量,这个策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为,对于医德教育来说,“坐而论道”的说教远不如身体力行的表率,临床医生进入课堂会大幅提高教学实效。但是,临床医师加盟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因为医生在教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教育和锻炼,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且以多种方式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其医德境界的提升会提高自身临床医疗服务的品质,并对实习医学生发挥正向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其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心得也会在无意识中渗透到他的临床专业课教学之中,发挥医学课程的道德教化功能。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PBL、案例研讨、病床教学、课堂辩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不适于太大的课堂。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不能多于50人,90人以上的课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教学效果的,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挣学分。这是因为像医学伦理学这样的课程是以学生的思想转化为目的的,它不同于专业课是以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为目的。笔者的经验是,不管多精彩的讨论或者演讲,哪怕是30人的小课堂,也总有个别学生的思想会游离于课堂之外。50人左右的课堂,会有1/3以上的人是三心二意的。至于90人以上的课堂,会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一心二用。规模越大的课堂,讨论或者讲授的效果就越差。即使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那些因为没有发言而又离发言者较远的同学很快就会感到自己被冷落而变得兴味索然,接着就心安理得地做一个旁观者,然后,他们就会玩手机、写作业或者看小说。
篇6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广告汉译 苹果公司 广告文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On Reception Aesthetic Theory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Take Apple's ad copy as an example
ZHOU Ying, HONG Xinlu, HUANG Jian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mphasize reader-centered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as the starting center, discuss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attention to their culture, language and other aesthetic habits on its commercials translation of revelation and applications.
Key words reception aesthetics;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Apple's ad copy
0 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十余年来,经济活动与往来变得更为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外进口商品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并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里。近年苹果公司产品在中国受到了人们热烈的追捧,除了其全能、质优、美观的产品本身外,如此成功的销售奇迹自然离不开广告的宣传。成功的商品广告要能很好地进入到国外市场,广告的翻译工作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就以苹果公司广告文案为例,试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浅谈其对广告汉译的应用。
1 接受美学理论简介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读者接受理论”)这一理论深受阐释学及现象学的影响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读者审美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尧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该理论所要突出的乃是以艺术经验为主的历史的审美经验,它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表达出来。(王小枫:1989)在尧斯的观点中,他认为“读者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能动构成。文学作品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Jauss:1989)这就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突破,即确立了“读者中心论”。他还提出“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即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之前,都已处在具备一种先在理解结构和先在知识框架的状态。尧斯认为它是读者理解和阐释作品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没有它,任何作品的阅读都将不可能进行。(洪明:2006)从作品来看,它总是要激发读者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也即唤起一种期待。(周宁,金元浦:1987)因此,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期待视界,即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朱立元:2004)而这也是该理论的另一主要观点――“审美经验论”。伊瑟尔对此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接受过程中,读者使得作品内容现实化(Iser Wolfgang:1987)。
因此,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在本质上是一种赞同或拒绝的审美活动(王小枫:1989)。通常来说,读者没有机会阅读原文,他们只能根据译文是否通顺优美、生动流畅等来得出感受。并且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同一译作也会得出不同的审美评价(傅仲选:1993)。由此看来,“接受美学在转变传统的文学翻译观的同时,为应用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洪明:2006)为我们研究翻译拓宽了理论道路。
2 接受美学与广告翻译
广告作为一种具有鼓动性艺术的语言(loaded artistic language),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广告文体,拥有AIDA的功能,即Attention,Interest,Desire,Action,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并付诸行动。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广告是推销商品的宣传语,推销的对象就是消费者,宣传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是否会购买产品,于是这类的宣传语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因为只有投其所好才能有所效果。这是商业广告的唯一目的,也是商业广告翻译的唯一目的。有关商业广告翻译的一切活动均应以此为目标(靳涵身:2000)。
因此,在翻译以商业为目的的广告过程当中,应以读者为中心,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同时,对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给予充分考虑,并重视对其文化、语言等的审美习惯的关照,让译入语消费者通过广告,能像原语消费者一样理解,同时达到广告创作本身所具有的AIDA四种功能。由此看来,接受美学理论适用于广告翻译的研究及应用。
3 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汉译中的应用――以苹果公司广告文案为例
3.1 迎合消费者的期待视野
之前谈到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读者在阅读任何作品之前,都会对此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期待视野,也就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但是不同时代、国家、地区、工作、经历,甚至不同气质、性格、文化程度等等,都决定了读者的不同前视野、期待视野和期望参照系统。(马以鑫:1995)因此在翻译广告的时候,不但要将原文的内容以及语言的美感表达出来,传达原广告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还要尽可能地了解译入语消费者所处的环境、文化等因素,迎合他们的期待视野,以在译入语消费者的感受中达到原广告AIDA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英语商业名称汉译时应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译写出有实际意义的译名,并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信息,诱导信息接受者做出种种有益的联想并留下深刻印象。”(杨全红:1995)笔者认为用在广告上也非常合适,好的广告翻译能使译入语消费者从字面上就感受到商品的良好形象与功能。
例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 5S的英文广告语:Forward thinking. 中国内地、香港与台湾三地都将之译成“超前,空前。”短短两个词语就包括了一切可以把该产品形容得天花乱坠的辞藻,又十分恰如其分,既符合原广告的精简和意义,又能表达出产品的先进与卓越品质,迎合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同时这样的简练又能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心,一探究竟其“超前,空前”之处,进而达到广告AIDA的功能。
又如,Mac Book Air 系列的英文广告语:Thin and light. Yet rock solid. Born to perform. 中国内地和香港都译为“轻、薄,却坚如磐石。天生好表现”台湾版本译为“既薄且轻,却如磐石坚固。天生好表现。”大致一样,都把rock solid所包含的的意思用“磐石”和“坚固”表达,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与表达习惯,同时表达出了该产品具备的特征及卖点,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再看一个例子,iMac的英文广告语:Performance and design. Taken right to the edge. 中国内地与台湾的翻译版本为“锋锐设计,锋芒表现”,把原文的design(设计)和Performance(表现)拆开分别与Taken right to the edge重组,并采用相同一文字“锋”开头,组合巧妙,行文流畅,朗朗上口,字里行间又迎合消费者对产品设计和功能的期待,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相较之下,香港“效能与设计最前沿,锋芒毕露”这一版本就显得不够创意,“最前沿”与“锋芒毕露”有些多余。但它们无一都了解译入语消费者所处的环境、文化等因素,迎合他们的期待视野,都可视为优质的广告翻译。
3.2 符合消费者的审美习惯
接受美学给予了读者中心的地位,在广告翻译时就应该了解译入语消费者所在的语言文化环境,尊重它们的审美习惯。就中英两种语言文字看来,中文是一种很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拥有众多华丽丰富的词汇来形容这一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但是英文却不一样,它朴实简单,读者只能通过作者描绘出来的文字、意境中加以想象和感受出美。因此在翻译广告上,需要以译入语消费者为中心,抓住他们对美的理解,翻译出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的译文,并使他们的感受与原广告读者相一致,这样才能使广告达到AIDA的功能,促使其采取消费。
“美”在文字上有很多种理解、体现的方式,有人认为华丽的辞藻、优美的文字是美,也有人认为整齐对仗是美。在像苹果公司这样的数码产品上也许用不上多么丰富多彩的形容词,简练整齐、有创意也不失为一种“美”, 此外,运用修辞的方法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并增强其接受力等都符合译入语消费者在数码产品广告上的审美习惯。
例如,在iPad Mini一代的广告文案中,原文是There is less of it; but no less to it. 大陆翻译是“减小,却不减少”;香港是“小了,但没少了”;台湾是“简,而未减”。三个版本各有千秋,首先他们都有在译文中运用了与原文相似的修辞手法来翻译,例如押韵、对仗等,此外,各译文中的“减少,减小”,“小了,少了”“简,减”读起来也有原文less of it, less to it想要达到的效果,都可谓是较为成功的翻译。但在三者中,台湾版本兼具传词达意、言简意赅和神貌俱全,相较之下则略胜一筹。
又如Mac Book Pro的广告原文:More power behind every pixel. 中国内地的译文是“每一粒像素,尽显澎湃动力。”香港的译文为“每个像素,更展浑身解数。”台湾的译文则是“每一像素,更具雷霆万钧之势。”三个版本无论是“澎湃动力”、“浑身解数”或“雷霆万钧之势”都无一例外地把More power译得更加饱满,画面感极强,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及联想。并且都对不同地区人民的说话、发音或用词习惯有所考量,虽译法迥然不同,但都符合各地方消费者的审美习惯。
再如iPad Mini二代的英文广告语:Small wonder. 中国内地以及台湾的翻译版本为“小有乾坤”,而香港则译为“小,非同小可”。两个版本都译得十分灵活巧妙,无论是“乾坤”还是“非同小可”都表达出原文中wonder想要表现的含义,不但容易记,也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相似的还有iPad Air的英文广告:The power of lightness. 中国内地译为“轻出分量”,香港和台湾的版本为“轻,别有分量。”两个版本都译得很漂亮,既保持了与原文形式上的简练,有译出了原文中蕴含的味道,具有一种独到的美感。
4 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及方法。在广告翻译的实践中,译者要充分虑到译入语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习惯。除此之外,由于广告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广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译者具有更高的美学素养及更强的能力来驾驭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把原文的美感再现到译入语消费者的认知层面上,还要保持广告原文具有的吸引力和劝说能力,进而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顺利销售。
注: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地方性高层次翻译人才(MTI)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1 JGA0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 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3] 靳涵身.商业广告翻译:性质、特点、技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
篇7
——陈龙
3月初,陈龙主演的电视剧《新燕子李三》开始拍摄。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八套播出的神话喜剧《仙女湖》中,陈龙以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欢。凭借《真空爱情记录》里的楚峥岩、《真情告白》里的刘雄、《缘来一家人》里的徐明等角色,阳光帅气的陈龙跻身“四大小生”之列。在新版《水浒传》中扮演武松的豪放表演,又让陈龙名气大增,获得“阳光汉子”的美誉。可是,在这个坚强男人的心里,他最珍惜的是亲人的每一段柔情。
妈妈心语:宠辱不惊就是最大的成功
陈龙,1975年7月出生于上海一个父慈母爱的和睦家庭。身为家中独子的他聪明活泼,喜欢音乐、书画、表演。上小学时,陈龙就喜欢唱歌跳舞。每次学校举行表演比赛时,他都是活跃分子。
陈龙小时非常调皮,不是把新买的衣服划几个小口,就是把茶杯打碎。一天,陈龙看见工人抬来一个大铁架放在小区里。陈龙对妈妈说:“这是什么呀?”妈妈告诉他:“这是铁梯,方便工人叔叔装修时站得更高。”
一会儿,妈妈回屋做饭去了,陈龙悄悄地来到铁梯旁,爬了上去。陈龙站在铁梯顶上,看见周围的东西都在脚下,高兴得手舞足蹈,结果摔了下来。陈龙大声哭喊着……
妈妈闻声下楼,背起陈龙就到马路上打车去医院。妈妈刚到马路上,就看见一辆出租车缓缓驶来。妈妈连连招手,那辆出租车驶了过来,可司机一看她背着满身是血的孩子,担心把自己的车弄脏,便一踩油门飞也似的跑了。
一向不落泪的妈妈,泪珠止不住地往下流,她对陈龙说:“走!我背你去医院!”说罢,妈妈便跑了起来。一到医院,医生立刻给陈龙治疗。住院期间,每当陈龙喊疼时,妈妈总是对他说:“好孩子不哭,你要学会坚强,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害怕。”从此,陈龙心目中的英雄,不是硬汉,是温柔而坚强的女人——妈妈。
长大以后,走出校门的陈龙在一家企业的团委工作。他聪明的头脑、踏实的作风,令亲友觉得他在企业中将大有前途。可是,领导的赞许、同事的钦佩并没有让陈龙满足,一种不安分的情绪始终在他内心涌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一个剧组当群众演员。紧张又轻松的工作氛围让陈龙很是喜欢。哪怕镜头根本拍不到自己,领着15元一天工资的陈龙也乐在其中。
一天,在街上陪妈妈逛街的陈龙,被一家寻找演员的广告公司人员一眼相中,希望能够和陈龙合作。17岁的陈龙不敢相信自己会如此幸运,想大干一场的念头在他心头翻涌!
在妈妈的鼓励下,陈龙辞掉了安稳的工作,鼓起勇气拍摄广告,第一次拍摄就得到了400元报酬。孝顺的陈龙立刻去商店给妈妈买了一双红皮鞋,给爸爸买了一条领带,兜里只剩下80元。
之后,在妈妈的大力支持下,陈龙进入上海市东文文化学院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有了专业知识的滋养,陈龙更加自信。在陈龙毕业时,我国最早的一部青春偶像剧《真空爱情记录》选择男女主角的扮演者,陈龙再次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并在剧中有不俗的表现,并很快跻身“四大小生”之列。
但是,陈龙没有顺势走上去,坚定自己在影视圈的地位,而是出现了沸沸扬扬的合约纠纷。成功来得太快,对于陈龙而言是一件不容易把握的事情。特别是风头正健的时候,他突然找不到自己了。妈妈提醒他,很多荣誉是暂时的,再回头看,如果不把握好的话,也许只是昙花一现。
经济纠纷这件事情浪费了陈龙很多精力,最糟糕的时候,陈龙几天几夜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年轻的他,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妈妈陪伴着他默默地度过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从最辉煌的云端跌落下来,从长远的人生来看未尝不是一种收获。妈妈告诉他,谁都有年少轻狂的时候,要感谢帮过他、害过他的人,因为是他们造就了坚强的陈龙。
妈妈面对生活的乐观坚韧,面对逆境的淡然处之,让陈龙深深敬佩。之后,陈龙用心表演,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深刻印在观众们的脑海里,成为新生代演员中备受瞩目的影星。妈妈用智慧和担当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宠辱不惊,不徐不疾地面对顺境与逆流,就是最大的勇敢。每年到了11月23日这一天,陈龙都会在博客上写道:“生日快乐,我爱你!”而这个幸运的女人,正是他挚爱的妈妈。
2010年之后,陈龙大部分时间在北京,父母有时候从上海赶来看看他。离开之前,妈妈总是做好陈龙喜欢的糖醋小排、骨头土豆汤,把最鲜美的应季瓜果储存在冰箱。对于一个不习惯说爱的妈妈来说,那都是满当当的爱。
夫妻情缘:你就收了我这“妖孽”吧
2011年夏天,电影《渡江!渡江!》在江苏省无锡市开拍。陈龙和章龄之在电影中分别扮演男女主角,并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出生于1986年的章龄之,外表看上去有些冷艳,其实是一个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的女孩。她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因扮演电视剧《舞者》中的“女一号”金葵而出名,被称为新一代“岩女郎”。在电视剧《情定大饭店》中,章龄之主演的乔安娜倒追于小伟。章龄之没有想到,这会成为自己的恋爱模式。
和陈龙一见面,章龄之就对这个“阳光汉子”心生好感。其实,章龄之一开始不想找圈内人结婚,觉得双方都是演员的话,在一起的日子不会很多。可是,缘分就是这样,不由人说了算。一天,到戏快拍完了,章龄之一直在陈龙面前努力地表现自己。结果,陈龙从头到尾都没注意到她。章龄之急了,因为自己都24岁了,一定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
一天中午,章龄之开玩笑地问陈龙:“你有没有女朋友啊?”陈龙忙着发手机短信,头都没抬说:“没有!”章龄之接着问:“那我们俩处处,怎么样?”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陈龙盯着手机,头还是没抬说:“可以啊。”章龄之知道大家可能以为这是玩笑话,但她很认真地说:“那我晚上等你电话啊。”
到了晚上,章龄之左等右等,也没等到陈龙的电话,心想你不打我打!于是,章龄之打电话给陈龙:“你怎么不给我打电话啊?不是说好的吗?”其实,陈龙正准备打电话给章龄之的,只是晚了点。章龄之毫不含糊地说:“你别以为我今天是跟你开玩笑,我是说真的。”陈龙一听,不知说什么好了。
《渡江!渡江!》是一部战争片,大家工作都很辛苦,两位男女主演整天在水里泡、泥里滚,恨不得把泥巴往脸上涂。陈龙觉得,能对工作这样付出的女孩,对感情也应该很执著。就这样,他对章龄之的好感与日俱生。11月,气温骤降,陈龙给章龄之购买了许多衣服。因为很怕冷,所以章龄之每次拍戏时都要带保暖设备进剧组。陈龙为她准备了许多“武器”:从手套、帽子、围巾、超大的特殊羽绒服,到贴身的暖宝宝、手暖袋。
陈龙和章龄之不论是谁宣传新影视剧,另一个人总会在微博中表示支持。2012年5月22日,章龄之出演的《牵牛的夏天》在湖南卫视播出,扮演郑晓璇的她发微博告诉粉丝:“今晚晓璇姐和大家不见不散。”陈龙立刻“顶一下”回应,简直就是“妇唱夫随”。章龄之昵称陈龙为“龙少爷”,并对网上恶搞陈龙的图片说“笑死我了”。
5月23日,陈龙经纪人马大冰特意送出祝福:“爷,跟你合作两年,一直好奇什么样的女子能把你这个‘妖孽’收了?现在好了,终于看着你幸福了!真好!爷,能嫁给你,不容易!这个女子得有多大的心来包容你的孩子气。嫂子,放心,你嫁的未必是全世界最好的男人,但他一定是最爱你的男人。”
5月27日,陈龙带章龄之回上海看望父母。一进门,章龄之不是像平常人那样打招呼、聊天,而是撩起袖子对陈龙的父母说:“你们等着,我给你们做吃的。”她做了一大桌吃的,赢得了准公婆的信赖。
6月1日,在餐厅吃饭时,陈龙拿出一朵纸叠的花对章龄之说:“你愿意嫁给我……”他话还没说完,章龄之眼含热泪说:“好啊!”
7月7日,他们的婚礼在上海丽思卡尔顿酒店举行。在嘉宾入口处,陈龙摆放了新郎、新娘的卡通人型板。由于他们都是演员,所以现场的布置以电影院为主题,签到处叫“售票亭”,而他们与其他嘉宾合影处称为“LOVE FILM(爱情片)”。
当日下午17时左右,陈龙和章龄之出现在大家面前。已经怀孕的章龄之依然身形纤瘦,在一袭白色婚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动人。陈龙中午去接新娘的时候被设计了许多关卡,可谓“苦不堪言”。丈母娘出现的时候,陈龙撒了许多钱才顺利通过这一关。朋友揶揄陈龙,章龄之在一旁嗔怪:“他做得还是很不错的,只有一个没有满足我的愿望,就是不肯让我穿上比基尼哦。”谈及家里的“财政大权”,陈龙笑言:“我人都是她的了,这些东西也是她的,工资全部上交。”
和之前酷酷的大男生有所区别,婚后的陈龙变得柔情了许多。8月23日,七夕节,忙于工作的陈龙迎来了章龄之的生日,买了鲜花送给妻子。第一时间收到丈夫祝福的章龄之喜不自禁,在微博上感慨:“笑纳,明年三人一起疯。”
父爱爆棚:有孩儿自远方来不能含糊
看着章龄之日益隆起的腹部,感受着每次从她体内传递出强悍的生命迹象,陈龙萌生了从未有过的感激和感动。陈龙多少次喃喃自语,想象过小家伙长得什么样子,到底像谁多一点,该怎么面对这个新来的家伙,会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惊喜和烦恼……每每想到这些,陈龙都暗自偷笑。
章龄之怀孕后每天散步两小时,开始为顺产做准备,她想告诉所有的女孩,顺产没那么可怕。随着肚子越来越大,章龄之一低头,宝宝就充满了她的整个视线,使她看不到自己的脚尖。9月,虽然被“明令”禁止外出,章龄之还是在家坚持做瑜伽。章龄之认为,做瑜伽对准妈妈们而言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活动身体,更能够使人保持内心的宁静。
11月,眼看着孩子将要降生,陈龙却因为拍摄电视剧而无法陪伴在爱妻身边,只能从“牙缝中剔出空隙”。将要为人母的章龄之,十分感谢丈夫不辞劳苦地来回奔波。11月3日下午,章龄之在微博写道:“这人现在只要有几小时的睡眠时间也一定要坚持回来陪我,这人越来越顾家了……感谢宝贝的出现,让我俩都飞速成长。等宝贝出生了,估计被我俩爱得不知道成什么样了。我现在才明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真心感恩。谢谢老公!”而陈龙也在赶赴回家的路中发了一条微博:“有孩儿自远方来,不能含糊……”
2013年1月28日,26岁的章龄之在上海顺产一名男婴。生产过程很顺利,之前有朋友问过陈龙是否会看妻子分娩,陈龙想也没想就说会全程陪伴在妻子的身边。章龄之生产时,陈龙在产房摆了三台机器,以便多角度拍摄。他希望日后剪一个短片给孩子看,这一刻对他的人生太重要了。希望孩子看完片子,对“妈妈”这个词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觉得妻子很伟大。
章龄之经历过特别剧烈的几次宫缩,疼得浑身冒汗,用力地抓着陈龙。陈龙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握住她的手。章龄之断断续续地说:“老公,你别哭哦,你一哭我就要哭了……”听着听着,陈龙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事后,陈龙认为,自己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男人就该在妻子身边陪她生产。
陈龙不知道很多准爸爸是否和他一样,对孩子的出生充满了期待,又有一点害怕。期待看到孩子的样子,期待抱着孩子亲吻他柔软的小脸,但又担心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爸爸,能不能为他挡风遮雨撑起一片天空?终于,陈龙在慌乱中听到了孩子清脆的哭泣声,美好的愿景瞬间有了清晰的轮廓!陈龙想看看孩子迈出的每一个脚步,想教他每一个音符,想带他去看这个世界的样子。当看见孩子第一眼的时候,陈龙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眉毛很浓,眼睛大大的像我,下巴像妈妈,尖尖的。”
篇8
关键词:麦克卢汉;智能手机l“地球村”;媒介即讯息;手机人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20世纪炙手可热的原创媒介理论家,1964年出版了其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观点,世人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别若天壤。史蒂夫・乔布斯是苹果教父,其推出的iphone系列“重新发明了手机”,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娱乐和生活方式,深刻地阐释和拓展了麦克卢汉有关理解媒介的众多观点。
一、智能手机使互动的“地球村”变成了移动的“地球村”
“地球村”是麦克卢汉所有理论中最没有争议性的一个,当前“地球村”已显而易见,且成为全球共识。有了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之后,全球实现了生活的同步化,电子信息可以瞬间传到天涯海角,时空界限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的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是广播、电视时代的“地球村”,信息的传播还是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为主,虽然时效性上可以达到天涯若比邻,但是互动性还是很差,受众的反馈很难到达传者那里,即便可以也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实现了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统一,人们可以在浏览信息的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双向的互动性的传播成为可能。但是人们不能随时随地携带庞大的电脑显示器,这就限制了交流的方便和快捷。智能手机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局面,移动互联下的智能手机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为一体,既具有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又具有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成为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在智能手机这里,“地球村”不仅是互动的”地球村”,还是移动的“地球村”。
二、“媒介即讯息”,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媒介即讯息”无疑是麦克卢汉最有名的警句。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人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人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的这段解释由于晦涩难懂,使得很多人误解了麦克卢汉的意思,认为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不重要,媒介真正传播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其实“媒介即讯息”的含义在于人们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的使用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内容。比如互联网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远远超过网上的具体内容。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写道:“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思想看门狗的注意力。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电影这个形式与它的节目内容没有关系。文学或印刷的‘内容’是言语,但是读者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刷这个媒介形式,也没有意识到言语这个媒介。”麦克卢汉之所以提出“媒介即讯息”,并不是想说内容不重要,而是想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一味关注内容引向关注媒介,加强对媒介的理解和感知。
内容是重要的,媒介也是重要的,或许才是麦克卢汉的初衷。麦克卢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决定论者,他在研究中发现了媒介技术对于文明与社会的巨大作用,在唤起人们对媒介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上不可避免地有些矫枉过正,因而被贴上了技术决定论的标签。“媒介即讯息”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方面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这一点在智能手机上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智能手机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娱乐和生活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现代人可以用手机娱乐、工作、生活,电脑可以不开,电视也成了伴随音,睡前要玩手机、醒来先看手机,出门必带手机,排队要拿手机,如厕也带手机……智能手机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的尺度,创造着新的规制和标准,形成了一种新的手机文化,创造了一个新的有关手机的世界。一言以蔽之,智能手机正在全方位多角度地再造人类生活。
三、智能手机成为人综合器官的延伸,人人变成了“手机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导致一项新的延伸。报纸需要眼睛来看,是人的视觉的延伸;广播需要耳朵来听,是人的听觉的延伸;电视需要眼睛和耳朵的共同参与,是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不仅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手还可以进行操作,互联网需要人的各种器官的共同参与,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觉的共同延伸。
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样态,可以看报纸、听广播、看视频,上网络,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随身,可以说是上面四种媒介的延伸,是人综合器官的延伸。智能手机的强力渗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了其他工具无可替代的地位,于是“器官化”了,即智能手机成为像人体器官那样一刻不能离身。全球有超过53亿的手机在使用中,而2000年仅5亿部左右。英国通信行业的Ofcom最近了一份调查报告《整个国家都沉迷于智能手机》,从餐桌到洗手间,从办公室到卧室,几乎所有场景都被智能手机所占据,27%的成年人和47%的青少年都拥有智能手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达94亿,其中3G用户达9412.1万,占手机用户总数的10%,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无论人们接受与否,这已经是一个沉迷手机的地球。
在智能手机的社会里,“人人都是赛博格” (cyborg,即机械化生物),人们依靠手机进行记忆、交流,尽管血液还是那血液,身体还是那身体,但是被手机武装的人们已经不是以前的人们了,而成了“手机人”。如今,“手机相思病”正侵袭着每一个人,表现在获得手机时的欣喜,使用手机时的舒畅,和丢失手机时的惊慌与焦虑,智能手机俨然成为人们生存性的依赖和情感的附着物。
结语: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手机成为最广泛、最重要的媒介样态。对智能手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咀嚼麦克卢汉,更好地理解媒介。麦克卢汉既提出“媒介即讯息”(media is message),指出媒介技术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也提出“媒介即按摩”(media is massage),机器曾经被认为是人的延伸,可是如今人却成了机器的延伸,因此在电子媒介的按摩中,我们必须警惕迷失自己。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人类自身的利用,乔布斯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潘多拉魔盒,对于手机媒介,应怎样趋利避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王秋艳/聂晶磊:《手机媒体对麦克卢汉理论的阐释及拓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11月
篇9
遗憾是一颗包裹着苦涩的糖,甜蜜是它的后味.体味到了那份遗憾背后的甜蜜,人生也因此变得美丽,变得超凡脱俗---昨天,妈妈答应今天大我去新建的动物园,然而今天又违约.傍晚时分,听舅舅说”今天如归去福州,车很多都回不来.”喔,原来妈妈......
遗憾有时也可以是一种优点.遗憾也是一种美丽.不必为你的样貌而遗憾,只要你有一颗真诚的心.不必为今朝的失足而遗憾,明日的成功会更辉煌.
遗憾不是无能的,它是另一种意义的收获;遗憾不是一种软弱,他是另一种形式的伟大;遗憾不是失意,他是另一种方向的追求.
篇10
秋叶的下落,失去了火红的热情,却拥有了丰硕的瓜果;冬日的冷酷,失去了阳光的温暖,能够迎来下一个春天;月亮的回归,再也看不到轻柔皎洁的微微亮光,却能够迎来太阳,看到希望。
也许大海的波涛汹涌,会惊醒了我的梦,但我却有机会看着大海从梦中渐渐醒来。波浪变换着独有的色彩,太阳在寂静肃穆的等待中走出,瞬间造就了一个辉煌的世界。
也许我无法将美妙奇幻的梦境延伸,无法享受在梦中的那份甜蜜,无法把梦中的幻想延续到现实,但我可以听到大海的声音啊,我可以看见浪花的起伏啊,星光灿烂之中,我可以想象大海的翻腾。
一颗丰富而健康的心灵才能享受这大自然的盛宴。
多年前的深秋,十年寒窗苦读的张继功败垂成,无法自拔的惆怅之感让他写下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风也萧萧,渔火跳跃,若不是如此的凄凉之境,如此的失败之痛,诗的名字中怎会留下这首?枫桥夜泊?,那岂不是又少了一缕淡淡的芳香。
张继,落榜的诗人也不会被叫得如此响亮。
屈原的凄惨;陆游的悲剧;海伦的缺陷;霍金的病痛;贝多芬的痛苦。所有的名人经历痛苦的折磨才留下千古佳话,留下旷世奇作。
没有当初的遗憾,没有当初的磨练,也就没有今天的辉煌。
遗憾包含着苦痛,但苦痛有时孕育着美丽。“海上生残月,江春入旧年”,就是这个道理。要在困难面前大笑,浸湿所有的泪水与哀愁,让遗憾的美丽多一些耐人寻味的魅力。
既然如此,我们没法避免,不如敞开胸怀,将这美丽的遗憾化为良药,用着美丽淳朴的丝带编织成绚烂夺目的彩虹,笑对坎坷的从容。
如今的哈雷彗星,经过近百年的煎熬与等待,为的就是一瞬间的灿烂,因为等待的遗憾,所以哈雷彗星才如此光耀夺目,寒冷寂寞的旅行才变得温馨与浪漫。
短暂的一生,有时因遗憾而走出不平凡的道路,正视遗憾,直面人生。它是一种命运,就用意志与坚强折射出人生的光辉;它是一种挫折,就用它来磨砺擦亮自己,用勇气使其闪烁出流星般的光彩,即使转瞬即逝……遗憾能够深刻而直接的触及一个人的灵魂,从而谱写今后的辉煌。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