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09 17:2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本节内容包括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根是绿色植物的重要组成器官,了解它各部分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的一生,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对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树立环保意识非常重要。
3教法分析
教师应力求创建平等、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形式,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的生长部位及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测量比较根的生长,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
(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
(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主要功能。
(2)探究根生长部位及原因。
6课前准备
(1)根的多媒体课件。
(2)实验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根尖纵切玻片标本、萌发的小麦种子。
(3)由于实验室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实验部分可在讲解之后,在下节课作为巩固。
7教学过程
7.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都有生长现象。对植物来说,我们平常更注意的植物地面以上部位的生长,实际上植物地下的根与地面部分同时进行生长。
生:地下也在长?长的快不快?
学生表现出较大兴趣,教师先不给出答案,而是演示多媒体课件:一株树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同时生长。
师:通过课件可以看出,植物的根是很发达的,比如一株苹果树根系发达,分枝总数达5万条之多,而树干的分枝却不超过10条。可见,根系的生长、分枝能力比树干大得多。(学生惊讶,进而开始讨论,教师注意引导)
师:①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长。根是如何生长的?引出课题。
②这么多根对植物体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课件演示,创设一个探究式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7.2讲授新课
引出根的作用: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萝卜是根)。
师:刚才已经提到,根有重要作用,有很强的生长能力,那么是不是根所有部位都能生长?根的生长与根的什么部位有密切关系?
生:根尖。
师:对,根的生长与根尖结构有密切关系。根尖是指根的哪一部位?
生:答案不一,教师注意听、评。
师:我们把根的尖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做根尖。它是根生长以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根尖的结构。(下节做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的纵切标本实验。)先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①取镜;②对光;③安放标本调焦;④观察;⑤放回。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回答。)
多媒体演示:一条根的根尖部分放大。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多媒体图片:同学们观察到的结果就是现在多媒体演示的情况:根尖纵切模式图:
师:请同学们首先记住根尖由尖端向上四部分的名称。这四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各部分细胞的大小、形状、排列的不同。
师:各部分细胞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案不一。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0页图5-3根尖模式图。同座位讨论,尝试完成61页表。然后请同学回答。注意比较各部分细胞在大小、形状上的差异,如表1所示。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3 min,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根尖结构及相应部位细胞结构特点知识点较多,学生易混淆,用表格归纳效果较好。)
师:在学习前面的内容时,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个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通过学习上述4部分结构特点,加上刚介绍的根的作用,你能推出根尖这4部分结构的功能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3min。)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小结(课件演示表2):
根冠:细胞较大,排列在最,有保护作用。
分生区:细胞小,排列紧密;有很强的分裂作用。(关键部位)
伸长区:细胞迅速伸长,成长方形,有一定吸收作用。
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形成,扩大了吸收面积,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那么根尖的什么结构和根生长直接有关?根生长的部位在哪里?提示:其实前面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我提到过生物生长依赖于2方面:①细胞数目增加;②细胞体积增大。结合今天学习的根尖结构相关内容,根尖哪一区域与数目增多有关?
生:分生区。
师:对,体积增加与哪个部位有关?
生:伸长区。
师:对,请看课件。多媒体演示分生区细胞分裂、伸长区细胞伸长使根生长。
师:多媒体演示探究实验:根的生长部位。这个实验可以验证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教师大概介绍一下实验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提出问题;第二步作出假设;第三步实验;第四步得出结论。具体步骤:取幼根长2 cm的红豆幼苗,划分根尖各部分标志线,并测量各部分长度。24 h后再测量各部分长度。根据长度变化可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根尖的结构,知道了根生长的部位和原因。那么同学们知道根生长有什么特性吗?
学生讨论得出近似答案。
多媒体演示根的向地、向水、向肥性。
师:说明3种特性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设计意图:本节知识点较多,易混淆。通过归纳、实验、比较、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相对清晰地掌握根尖的结构和生长的相关知识。)
7.3巩固练习(略)
7.4迁移、升华、总结
师:根在植物各器官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移栽植物时一定要保护好根的结构,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讲一讲移栽植物时的方法和原理。
生:移栽植物时要带土。这样可以保护根毛,保证植物移栽后的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
师:日常生活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保护好身边的绿色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根的相关内容,发展学生迁移思维能力,进一步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8教学反思
(1)本节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关注身边常见的实际问题,比如植物生长等,但是相关知识比较欠缺,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渴望在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为这节课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内在基础。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一些观察、实验方法,但是由于探究能力还有欠缺,需要及时引导。
(3)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但也相对较多,尤其根尖结构与相应部位细胞特点容易造成学生掌握上的困难。为了突出重点,较好完成各教学目标,需创设探究性学习氛围,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机能。
篇2
一、案例呈现,提出问题
在选择教学案例后,教师应该综合利用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形象、生动地呈现案例,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随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挖掘案例隐含信息,自主提出科学性问题。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笔者准备了一个测定植物光合作用的小实验。在课堂上,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实验的准备步骤,图片配以解说的形式将实验的准备情况讲清,接着,我拿出已经在阳光下放置了几个小时的两组实验植株,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套在带有叶片的植株上的塑料袋充满了水蒸气,锥形瓶中的液面明显下降,而另一株却没有相同的现象产生。随后我请学生从两个实验装置设计的异同点入手,结合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很快他们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通过提问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对案例的分析和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案例重点,加深认识和理解,感受案例设计的独特用心,初步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关注思维的发展和延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个环节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与难点,并巧妙分解难点,带领学生各个击破。不仅如此,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延续性,把握各个问题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激发更多的潜能。
例如,在学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有关暴饮暴食的教学案例。首先播放了家喻户晓的某健胃消食片的广告,随后播放了自己制作的一个小动画:春节到了,家中的美食、零食不断,张同学每天正餐狂吃,零食不断,可是两天后他就吃不下了,肚子胀得难受,一直打饱嗝,而且带有一股酸酸的气味,还排便不畅。好在家里还备着一些健胃消食片,在父母的提醒下,张同学服用消食片,调整饮食结构,过了几天身体终于恢复了正常。笔者请学生根据这个案例探讨:暴饮暴食是怎样影响消化系统的?消食片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是一个探究性很强的案例,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合作,做出合理假设,探究原因。为了帮助学生探究,笔者还提供了健胃消食片的主要成分,供他们分析参考,并提醒将各消化器官的主要功能和消食片的主要成分结合起来分析。最终,各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分析案例,成功解决了问题。
三、发散反馈,理论升华
教学不止是信息的传递与获取过程,更是知识的同化与输出过程。要推进知识的同化和输出,实现知识的主体化和个性化,课堂教学就要引入科学的发散与反馈机制。尽管案例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目的明确,但却往往只能说明一个方面的问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要涵盖教材所有的知识点,教师还需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发散与反馈,总结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概括,形成一个系统的理性认识,掌握原理、方法与规律。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 案例教学 实践效果
随着初中课程的不断改革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越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又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应用原则
任何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都有一定的原则要遵循,案例教学法也不例外。随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和学习兴趣的提升。因此,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就要遵循相应的自主性原则以及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探究性原则。而在整个生物课堂上,教师是一直以指导者的身份存在的,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教学实践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运用案例教学也不例外。第一,通过课前准备,一方面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上课准备时间,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利用课前准备让学生仔细地了解案例,特别是研究案例中的数据、图表等,这能够为案例教学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找到问题。第三,学生在分析案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一个分析提纲,以便在后期的小组讨论中更加有序地参与。
2.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通常是由小组长担任讨论主持,组内同学通过互相的交流沟通,弥补自己看待问题的不足之处,在相互启发下进一步思考,这样有利于使整个方案的分析向更深的方向展开。鉴于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看问题视野,所以没有必要要求得到意见一致的讨论结果,只要大家能够针对自己的观点提出有效的论证说明就可以了。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要以巡回的方式参与其中,掌握每个小组的谈论情况,并适时指导。
3.课堂讨论。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讨论。一般来讲,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课堂讨论质量。在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在课堂上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在整个课堂讨论阶段,教师一直充当引导者,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4.联系生活。生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因此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对于案例的选取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例如口腔溃疡、傍晚视力下降等,都可以将这些加以整合形成案例。例如,针对为什么在嚼馒头时会越嚼越甜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唾液中馒头屑的变化来找到答案。运用这样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设计
针对生物教学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内容,对于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整个历程,笔者设计了一个案例教学课程,通过向学生展开整个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展开教学。关于光合作用,最先进行探究的是科学家海尔蒙,在17世纪他做了一个柳树实验。他通过定时给柳树浇定量的水,观察柳树和土壤的变化。通过土壤质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柳树质量逐渐增加这样的观察结果得出了植物生长主要养料是水的结论。第二个探究光合作用的是科学家普利斯特,他做了一个对比试验。他把一只小白鼠和一支已经点燃的蜡烛同时放在了相同的两个容器里,同时在其中一个容器中放有植物,结果发现,蜡烛在放有植物的容器中得以继续燃烧,在另一个容器内则是熄灭;小白鼠在放有植物的容器中得以生存,在另一个容器内则是死亡。通过这个实验,普利斯特得出了植物能够更新空气的结论。在此之后,又有豪斯在1779年的重复实验中对普利斯特的实验中有了新的发现,他认为整个对比实验能够成立是因为有阳光照射和绿叶植物的原因。当人们知道绿叶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已经到了1785年。最后,科学家萨克斯经过实验,在1864年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由此通过整个案例的展开,学生在了解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同时也能提出更多的疑问。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不仅能更加系统地掌握光合作用知识,也能够得到思想启发。
四、结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掌握学以致用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继续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使其更加完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范茂华 论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3,07,152-154。
[2]张艳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管窥[J].新课程导学,2014,20,64。
篇4
1.1 当前形势
在初级中学,生物科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多教师坚决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内容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使很多老师都感到教学课时非常紧,教学内容多,练习和讲评时间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是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1.2 学生情况
在上学期,笔者随机抽取了所任教学校的107班和103班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问卷调查,该问卷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单志艳的博士学位论文,经单博士的实践和论证,该问卷各维度的信度均高于0.74,各项目在维度上的载荷都在0.54以上,说明该问卷各项目都比较理想。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是:在学习中的依赖思想严重,喜欢听老师讲,再单纯地记,遇到新问题不会思考,学生在把握学习内容、自我管理学习时间、恰当运用某些策略学习和控制学习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均有待提高。
为了改善学生的这一学习现状,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留任何课外作业,保证所有教学内容在堂上完成。因此,笔者所在生物科组以“利用学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为课题进行了研究,实践探索以“学案”为载体的适合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2 以“学案”为载体的适合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是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文本载体,是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法特点、心理特征等设计,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供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为能达到以“学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充分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的目的,所编写的学案由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和学习检测三大板块组成。该框架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促进教师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把教与学有机整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课堂教学模式大致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教师精讲――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案当堂发放给学生当堂使用,所有教学内容在堂上完成,不留任何课外作业,是该模式的一大亮点。
2.1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本节课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教师上课开始首先导入课题,然后向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做些什么,有哪些知识内容是要学习的,哪些内容是重点和难点,哪些内容是一般了解内容,对本节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2 自主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让学生按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导引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有关的学习内容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要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在学案中相关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要阅读教材,积极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堂的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3 讨论交流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相互讨论和帮助的过程来解决。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4 教师精讲
经过讨论交流以后,学习中存在的绝大部分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对于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才进行讲解和点拨,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教师要做到有效地精讲,就要对学生的学情非常了解,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收集到来自学生的信息,并思考解决的策略,提高对生成性问题的解决能力。
2.5 学习小结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个知识点,学习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刚建立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2.6 达标检测
学案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课后评价反馈。当堂训练、当堂达标可以增强师生的效率意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所设计的检测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分析题和实验设计题等,既有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有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检测,教师才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一学期来,笔者让学生根据学案的内容预习、自学,完成自我检测。老师在课堂上则只利用15min的时间讲重难点,进行检查、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作业当堂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就是研究成果的一次很好的检验。在本学期期末的南海区统一考试中(统一试卷、统一评卷),笔者所在西樵中学七年级的生物成绩非常突出,具体数据如下(表2)。
3
成效与反思
3.1 利用学案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自从实行学案教学以来,对教师来说,从某种角度上讲是规范了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减少了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来说,学案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课堂学习有了重要依据,明确了方向,明白了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怎样进行学习。
另外,在利用学案教学过程中,学生上课分神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时而写,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2 利用学案教学,引发教师新的困惑和挑战
篇5
有效性教学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主要的教学理念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准确把握具体的学习内容;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能力实施科学的教学引导。
二、基于有效教学下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析
2.1精心导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这样阐述:初中生是处于十二到十五岁的青少年,该年龄段的学生个性较为突出,心理发展较为敏感。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性教学,生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精心”导入课堂。具体而言就是将教材内容和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采用情境假设、悬念设置等科学的教学策略导入课堂,从而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教学案例分析:在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本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其中一个知识点是“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该课时教学中主要涉及较多抽象的理论概念,比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循环等,学生普遍表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利用承上启下的教学策略进行导入性学习。首先,生物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们展示生物链的整个过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展示生物链中的各种动物,比如老虎、老鹰、山羊等各种动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该方式进行课程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展示,加上生物教师的引导,学生对于原先那些较为枯燥、抽象的理论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小组合作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传统的“教师说、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教学,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在小组合作中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学习的大氛围中;其次,小组合作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极强的教学形态,学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最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收获友谊,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所以,小组活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有效性学习系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案例分析:依旧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为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实现有效性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各组成员推选组长;其次,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小组合作的纪律守则;最后,生物教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一定的总结。
2.3重视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功率 安全用电 家庭 教学
电功率不仅仅是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它还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在学习电功率时感到的抽象、困难,我们可以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的角度进行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脱离困境,掌握好这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电功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
一、电功率
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它是衡量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通常它用P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特(W),由它的定义可知P=W/t,其中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时间的单位是秒(S)。这个公式可以改写为W=Pt,由它可以算出用电器在一段时间中所消耗的电能。
电功率还可以由以下公式得出:P=UI,这是一个普遍实用的公式,它表示电功率与电压和电流成正比。当用电器不变且是纯电阻电路时,可以根据欧姆定律I=U/R进行变换得:U=IR、P=UI推出P=U2/R或P=I2R,这样就可以在只知道电压或电流之一的情况下,再知道电阻就可以求电功率了。
灵活运用各种公式的变形,熟记各种公式的运用条件,才能在做题时心中有数。
二、家庭生活安全用电
引起家庭用电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电路接入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等。针对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等问题只需更换电线,检查线路就可以了,对于电路接入用电器总电功率过大的问题,就可以利用初中物理中电功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功率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问题
物理并不只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一门和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轻松掌握,学以致用。
目前,中考物理题型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这值得我们重视:突出探究,重视能力;体现创新,迁移应用;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下面是电功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在家里我们总能发现电视、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上的铭牌标有电压值,那是额定电压值,用U表示,指该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就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用P表示。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值是一个定值,是不随用电器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与之对应的是实际电压值和实际电功率,实际电压值是指用电器在实际工作中两端的电压值,在实际电压值下工作的电功率就是实际电功率,根据实际情况下用电器两端电压的不同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实际电压,相应的也有多个实际电功率。额定电压值和额定功率只是一个参考,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下,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小,用电器就有可能运行不正常,如灯泡不能正常发光、电风扇转速变慢等,如果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上,同样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就有可能损坏用电器。通常在物理中也会出现关于这方面的题目,如题:“某同学自制了一只电烙铁,它的电阻为1100欧姆,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V ,把电烙铁分别接在110V、 220V、 230V的电路中,它的电功率各是多少?”这就说明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不同,实际电压可以有多个,实际功率也有多个,所以在学习电功率后就应该知道家里的每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是多少,不同时让多个用电器工作,以免使电路中的总电流过大而造成危险。
保险丝,它安装在开关中,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所以保险丝要选用电阻较大,熔点较低的金属,通常选铅锑合金。家庭电路中一般按照实际情况选择规格合适的保险丝,保险丝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当保险丝烧断时,如果不是短路,家庭电路中U是220V,由P=UI知, I过大,说明电路中接入的总功率过大,就需要减少家里同时工作的电器,避免引起事故。
要灵活运用公式P=UI,如果家里接入用电器过多,可以通过计算I=P/U,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如果电流超出家庭电路中电线的额定电流,就要减少接入的用电器,直到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电线和电能表额定电流为止,往往考试中也会涉及这类题目。
四、总结
考试中涉及家庭安全用电关于电功率的内容多是考查电路中能否接入新的用电器,能接入多少个用电器等,这都可以使用P=UI这个普遍使用的实验公式来解答,如果要用到其他公式,需要注意前提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易犯的错误,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如公式P=U2/R、P=I2R使用的条件,并列一个相关题目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加深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学多练来攻破这个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 顾福敢.第七讲电功电功率和家庭电路[J].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版),2011,(2).
[2] 陆坤.浅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学 [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
[3] 曾雕,刘勇.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检测试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24).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 导课 设计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识探究中呢?笔者认为,导课的设计至关重要。对此,本文首先分析初中生物导课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就导课的设计进行分析。
一、初中生物导课的特点
1.激发学习的兴趣。导课的特点之一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生物学而言,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应注重演示实验的应用或设置具有可探究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此同时,导课还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知识、生活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促进交流与合作。能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是导课的另一大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课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联系生活实例,给学生搭建多维交流、讨论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切人到新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探究中。
二、初中生物导课的设计
1.理论知识教学的导课设计。对于理论知识教学的导课,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下面以《生物的特征》教学为例,就如何实施双维互动导课进行分析。
首先,展示草原美丽景色的图片导入。
师:大家有没有到过草原?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几张草原上美丽的景的色图片。(点开PPT,一起欣赏图片,图片上的草原有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了过来,然后教师再抛出问题。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看看你认识哪些生物?(不知不觉中切人了课题,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与思考,然后交流汇报,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等是生物)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生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这样,师生共同融人“生物的特征”的研究中,而导人性的问题也是自主生成的,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有效激发,课堂探究由此展开。
[案例评析]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美丽的画面,能够给学生愉悦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状态,此时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学生顺着问题在情境中寻找,将自己所理解的生物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学生被带到了课堂探究中,而且兴趣盎然。
2.实验教学的导课设计。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大多将正确的实验做法、实验注意点先抛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对照着进行练习与实践,这样的做法看似“高效”,实则学生的体验不足,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并不牢靠。怎么办?这就是我们实验课导课要做的事情。有效的实验导课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手、眼都要动起来,思维也要动起来。下面以“练习使用显微镜”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给学生提供显微镜,让学生自己摸索如何使用显微镜。在学生摸索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巡视,了解学生具体的情况。(在未学习之前,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
其次,由实验组长选派代表来展示本组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其他组的同学观摩,并指出哪些地方操作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如果学生不能发现和指出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提醒,尤其是在操作的薄弱环节和特别要注意的环节上。
最后,在学生对基本的实验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通过导课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
师:显微镜是做生物实验时比较常用的仪器,我们可以在显微镜中看到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奇妙生命世界。如果让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皮的结构,将番茄果实直接放在显微镜观察可以吗?
(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
学生尝试将一个番茄果实放在显微镜下,发现并不能观察到果皮细胞。
篇8
关键词:生物课程资源;资源库;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03-0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展开,新的课程标准正在实施。生物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本次生物课程改革的新视角。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何对所开发的生物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值得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库相关概念鉴定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可以被广义的理解为:教育系统中有利于学习计划实现的具有专长的人、材料与工具。其中的“具有专长的人”,主要指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师,“材料”主要指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所依托的学习内容和知识体系及其载体,“工具”主要指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起支撑作用或对学习效果有影响的一切人和物。人和物共同构造了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因此,课程资源库将被理解为集教学策略于一体的课程学习材料与工具的综合体。指为实现某课程目标而设计的以相互关联来体现学习策略的学习材料和工具的集合。
二、生物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物学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不容乐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经常利用的课程资源占总课程资源的的比例不到一半,而多数课程资源很少被利用或者根本没有被利用,中学生物一级、二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则依次递减。分析其原因:第一,过于依赖教材,对学校内可资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开发重视不够。第二,由于担心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问题。教师很少或从不带学生外出参观、见习。第三,对社区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足。绝大部分教师很少或从不请当地社区人士进行生物知识讲座也很少或从不与学生家长沟通,以便家长协助教学。按照实施新课程的标准要求,虽然生物学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资源识别、判断能力,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不强, 对课程资源利用能力普遍较低,社区中的隐性课程资源几乎被完全闲置。例如目前我县中青年生物学教师占绝大多数,他们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特别薄弱,要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针对发现的问题,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强化他们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他们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
三、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的需要
生物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切性程度决定着生物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与水平。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于实现。建设生物课程资源库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教师普遍反映身边已有的资料难于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西部农村学校反映出校内资源相当匮乏,而大部分地区校际之间缺乏生物课程资源的有效交流,有价值的生物课程资源匮乏已影响了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因此,在此种形势下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让教师共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满足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通过对生物课程资源的收集、筛选、处理、入库、运用等环节的操作,改善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资源状况,研究生物学科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与资源相关的新问题,确保生物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2、新课程改革的教师需要
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逐渐发生改变,但在针对学生进行备课时,我们会经常到网上搜索有关中学生物教学方面的资料,比如视频、音频、图片、试题、课件、软件、生物新闻等资料。但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我国还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专门网站。有时为了查找一两条资料,要辗转于百度、雅虎、搜狐、网易、google等各大门户网站,而且到头来未必如愿以偿。教师很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生物课程资源交互平台,让教师共同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以满足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生物课程资源库中各类素材资源内容丰富,既有动态的视频动画,也有静态的文本和图片,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要求,进行设计教学,可收到成效。教师在备课时,利用视频、动画、图片等素材进行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突破重点和难点。例如通过视频引入新课,增加直观性;利用动画演示细胞分裂,形象有趣;利用文本素材,扩大知识面,教学设计因为有丰富的素材资源补充而使教师的备课轻松有效,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达到该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将是实施生物课程改革的有力保证。
3、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需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明确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及自主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需要教师引导,需要一定的情境素材。在教学中,通过视频片段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获得认识。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课堂活跃,生动有趣,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身边所知道的与生物相关的事例。这样,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落实。通过调查部分学校学生,由于平时接触面窄,了解的信息不多,很希望能获得更多课本以外的生物知识。若能建立一个生物课程资源库,给孩子们设立一个特定的板块,里面有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让他们在里面自由的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为教师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学生也由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转变,以之来促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实施。
总之,建立一个生物课程资源库,能够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为教师“教”、学生的“学”提供帮助。对教师来说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利用价值强,能节约备课时间,扩充备课资源;对学生来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堂知识,丰富和拓展知识面。丰富的课程资源内容可以作为网络学习课程,作为辅学资源库可以应用于学生的自学,有利于教和学的互动。
四、生物课程资源库尝试研究案例——《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网》
笔者在研究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尝试建立一个针对初中的生物课程的资源库——《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网》,该网站获2010年重庆市第一届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武隆县一等奖。但由于资金短缺,该网站还为能在互联网上开放。以下为网站首页截图。
1、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库模块的设计
依据学科性原则、共建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社会性原则等原则及平台设计思路,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库应该由教学子系统、辅助子系统以及管理子系统,基于笔者对生物教学的认识,将三大模块进行扩展形成了3大模块22部分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库,具体见表。
主模块 子模块 主模块 子模块
教学子系统 教学课件 辅助子系统 疑难解答
教案专区 竞赛解答
初中会考 电子书籍
生物视频 心理咨询
教学案例 生物论坛
教学试题 课改动态
课外资料 说课反思
应用软件 我要留言
图片中心 经验交流
论文中心 备课资源
前沿科技
管理子系统 后台管理平台
虽然已经完成了网页的制作和模块的设计,但是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目前本人只完成了针对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库中的模块的建设,今后还将继续完成高中生物资源库德建设,以期能够为本校、本地区生物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建议和帮助。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教育的出现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如何建设和使用课程资源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研究的热点,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建设生物课程资源库是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途径。若能建立一个属于生物学科的生物课程资源库,将为中学生物开展新课提供有力支援,为顺利完成新课改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多媒体 应用 误区 对策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图文并茂甚至有声音的结合,让学生对生物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受到教师的欢迎。如果对多媒体形式使用不恰当,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媒体应用的误区和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误区
(一)忽视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学形式。
在高三生物课堂上,教师对多媒体使用的误区主要是在教学课程理念方面,很多课题知识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并且把生物标本或者模型通过课件展示,这个过程不仅复杂而且耗费很多时间,教师对多媒体使用的形式过于重视就会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收获的结果,这样在课堂上非常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对学生正常的课堂思维有所影响,违背教学的初衷,更违背新课改的精神。
(二)用多媒体材料代替板书。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后,与黑板之间就产生一定的距离,很少动手写字,更没有板书的设置。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在一个页面上使用全部知识点,这样知识体系就不能更加完整和系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学重点不突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不同,它所展示的教学内容变化比较快,这样教师在不写板书的情况下,学生要记录知识重点就比较困难,有时学生为了记录笔记,根本没有时间体会教师的教学意图,由此发生教与学分离的现象[1]。
(三)生物教学课件华而不实。
生物课件的制作既要多种形式,又要高质量,全面涵盖课堂的知识点,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但是一些教师非常容易出现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往往只顾着强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一些有趣的画面或者图景和声音效果。这样虽然在一节生物课中,学生没有出现困倦或者不喜欢学习的状态,但是学生除了对多媒体形式感到新鲜和好奇以外,对于课堂学习的知识却没有很好的把握,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四)用多媒体代替生物实验。
生物教学要想让学生更加直观并透彻地掌握生物知识,就需要利用生物实验解决一些生物问题。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很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生物实验,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避免了精力的耗费,因此生物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播放生物实验的录像片段,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只能是通过眼睛看和耳朵听,根本达不到亲自动手做的效果,更代替不了真实的实验。因此,对课堂内容就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减少多媒体使用误区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
当今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成为一种突出的教学手段,这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发挥自身的优越性,但是教师要注意到,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人机结合,让人和机器共同在教学中发挥作用,降低对多媒体的依赖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2]。
(二)生物教学课件的准备。
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深入实际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全方位了解,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对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课件的精心制作。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突出多媒体的优势,结合图形、文字和声音效果等,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标注出来,简洁明了,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艺术感。例如,教师在教授细胞器结构这一知识点时,应该在幻灯片上配备适当的文字,然后用图片展示细胞器的主要结构,在讲解DNA半保留复制过程中,可以利用动画形式将DNA半保留复制的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观看更加直观。
(三)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经过调查研究充分表明,单一性并且持续性地刺激会让人感觉到疲劳,那么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新教学方式的尝试下,不能放弃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发挥的作用和效果,这样可以将多媒体和传统的板书形式相结合,让不同知识在不同层面对学生产生不同影响,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3]。
(四)实验教学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
生物实验是学好生物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用多媒体代替真实的实验,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引入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学生就可以先观看多媒体实验,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和自己对实验的认识进行亲手操作,由此掌握教师的重点教学内容。再如,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实验过程中,因为这项实验既耗费物力又耗费时间,因此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和视频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实验的整个过程,有效解决实验的复杂性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误区和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引起教师注意,减少对多媒体的依赖,适当使用该技术。
参考文献:
[1]王鹤云.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研版),2014,35(23):358-358.
篇10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方法;
现阶段生物实验教学还是以传统常规教学方法为主,有效性不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探索能力的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大胆地探索和思维获得结论。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备课
(一)备教材。在进行每一节实验课前,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设计好教案和实验流程,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带领学生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药品、材料,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另外,准备好实验课所需要的挂图、标本、幻灯片等辅助教具。
【教学案例】“观察鸡卵的结构” 目的应该放在观察卵的结构上,而不是学生练习解剖上,所以实验课上必须控制好学生解剖卵的操作时间,不能耽误学生观察卵的结构。针对这一点,在做这个实验前,我就发动学生在家先进行练习,因为每家都有鸡蛋,这样不用担心敲蛋失败耽误时间,这样实验课上可以留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鸡卵的结构。结果学生们做的都很不错,实验效果很好。
(二)备学生。在学生上实验课前,教师应对实验至少要操作一遍,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要有预见性,并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合理解释。充分关注学生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我们学校用的是集体备课,能很好的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三)设计最好方法。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训练,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科学素质。对于演示和验证性实验一般用同步教学法,即教师边讲解、示范、学生边做,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在探究性实验中则可先介绍一种常规方法,鼓励学生设计更好的方法并一起探讨好坏。
(四)转变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在备课或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对教材进行处理,考虑给学生以更多的动手实验机会,如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增加学生设计实验等,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实验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案例】“观察鸡卵的结构”的实验时,我在桌上放了放大镜、镊子、培养皿等实验用具,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出观察鸡卵的卵壳时的步骤:用手感知坚硬度、用放大镜看透气度,用镊子后端将蛋壳钝端轻轻敲出裂痕,剥开外壳对照鸡蛋的结构图观察卵壳膜、气室,扩大蛋壳的破口,使蛋壳内的物质倒入培养皿内,对照图观察卵白、卵黄、卵黄膜、系带、胚盘。在学生观察时给出这些问题:卵壳有何特点?起到什么作用?卵壳膜紧贴着卵壳,形成一个空腔,起到什么作用?鸟卵的系带起到什么作用?胚盘具有什么功能呀?启发学生总结鸡卵各结构的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观察中找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并掌握了学习方法。
二、实验教学中的有效上课
(一)替代法的实验教学
普九以后,各级政府没有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技术装备的更新保障机制,实际投入的装备经费很少,致使学校的实验仪器、药品等短缺,根本不能保证实验教学之需。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替代法克服实验经费差缺、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如“观察种子的结构”用的种子;“观察鸡卵的结构”时用的鸡蛋; “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改用的三块边长是1、2、3CM的马铃薯块;“解剖观察鸡翅”改用的番茄;……这些对学校来说每次要准备14、15个班的材料开资确实很大,但对于四个人为一小组的学生,每次一组出一份材料带回学校是很容易的。在每次实验前一天,叫学生准备好并交到老师处登记(利用学校德育量化管理加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这样就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
【教学案例】“器官构成完整的植物体”一节时,课前先让学生分组准备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材料(因为是个自准备的材料,所以五花八门的植物让学生大开眼界,有的植物学生说不出名,有的植物器官学生搞不清它们是根还是茎、是花还是叶,所以求知欲特强),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备的植物,并说出各器官名称,然后解剖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回答各器官的不同组织及功能,对于学生分不清的植物统一拿到讲台上展示并分析结构特点、功能,学生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一个观察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植物体的构成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也自然的接受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二)问题法的实验教学
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事例发展,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的一种教学模式[2]。
【教学案例】探究性实验“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通过设问的方式设计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明白他们所在做的工作每一步具体的含义,不仅更加有的放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们的能力也会受到有益的训练。
基本过程是:
1.亲身体验感悟。口嚼馒头,谈感受。提问:你认为馒头在口腔内有哪些因素参与消化?
2.“我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参与口嚼馒头的体验,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题目。
(1)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
(2)牙齿的研磨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
(3)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
3.整理已前学过的知识,师生一起归纳出设计实验前已经学习到的、确定的信息。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淀粉是没有甜味的;
(3)淀粉能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4)淀粉遇碘会变蓝,而麦芽糖则不会。
4.自己提的问题自己做主。以小组为单位在上面三个问题中,确定要进行设计的首要问题。最后全班以举手投票的方式确定第一个要进行设计的问题。
5.我该如何做:根据已有知识对相应的问题作出假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设计。此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提示:这个实验方案应该包括:
(1)“我们小级组要解决什么问题?”
(2)“我们决定用什么方法?依据是什么?”
(3)“按照我们的设计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个结果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6.接受考验:设计过程完毕后,各小组以画简略图的方式再现其设计的方案,其他组学生通过质疑使设计方案完善化。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尤其注意通过适度的引导,帮助学生们提出如下问题。
就题目而言,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你们设计实验的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要加……
怎样检验?
你们这样设计为了要证明什么?
按照你们小组的设计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才能证明你假设的内容?
为什么实验出现了你们预期的结果就能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
还有什么更进一步的证明?
设计方案是否有漏洞?
对于……问题,还有什么其他可行的解决方案?
7.举一反三:通过上述非常详尽的讨论的,相信学生对设计方案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时再将另外要探究的两个问题提出,让学生按同样的方式进行讨论、设计。
8.做好充分准备后,走进实验室,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操作。
本案例所运用的系列设问的方式可以应用于初中生物提供的各种探究训练的栏目,除此之外,对于解决一些难点问题也非常有效的。最明显的效果是可以避免学生学死知识的弊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其主动参与性。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三)情景法的实验教学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3]。
【教学案例】在探究性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鼠妇的音像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并用鼠妇的俗名“潮虫”这一学生熟悉的名词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回家找鼠妇做实验材料也容易了,使学生参与后面探究过程的兴致非常高,此探究活动开展也顺利多了。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其实还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或是生物学中的热门话题来进行。
【教学案例】探究性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从学生日常熟悉的进食感受入手,普通的馒头在口腔多咀嚼一会儿,就会有甜味,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小孩子喜欢含着饭而不吞,说明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请学生结合馒头中的营养成分分析,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一步设问究竟是什么使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这样的转化?随着问题的推进,学生也感到疑惑,开始猜测可能的原因,比如,是否也口腔中的唾液有关呢?此时适当引入“酶”这一物质,借演示酶类的作用,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得以保持。
(四)多样化手段的实验教学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应用合适的教具,如实物、标本、图片、模型等组织表演活动,不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会更清楚、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机、多媒体、计算机等,可以提高教学的速度,减小教学的难度,扩大新的知识量,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案例】“观察临时装片”的实验,可利用智能手机的拍相功能,将学生已经做好并在显微镜调好焦距的如表皮细胞、果肉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等用智能手机对着目镜拍,这样就可在手机里看到清晰的细胞了,还可利用数据线把这相片连到电脑投到白板上,学生就能看得更清楚,而且当看到投得是自己做的,学生会更兴奋,下次动手会更认真。(这方法是江门一学友创的,我借来一用,觉得效果很好。)
总而言之,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有多种方法,不可能一种方法从头到尾用到底,做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 仪进修.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11.27 09:16:0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