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范文
时间:2023-03-16 00: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科升本科的学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辽宁可以专升本的学校有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工程学院等。
扩展资料
专升本一般指专升本考试。专升本考试是指专科层次学生进入本科层次阶段学习的`选拔考试,是中国大陆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中,有哪些主要的要求?
一、要有润泽每一个生命的使命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人类任何一个民族,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要经过“教育”这个环节达到生命的成长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应立足以人为本,润泽生命,开启智慧。我们的教师从始至终都要有一种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为民族和人类生命的健全发展尽义务。只有有了这种承担,教师的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及才会油然而生,教师才会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去呵护和培育每一个小学生,维护孩子们“成长的权利”,帮孩子们打好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身体的底子,让孩子们享受“成长之美”,保证每一位学生终生身心健全发展。
二、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离开学科就谈不到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甚至于谈不到教育教学本身。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名校,热点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越高;越是大城市,孩子们接触到的知识越是专业,精化、细化。再者,从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来看,凡名家名师都是立足本学科千淘万漉,千锤百炼,扎扎实实干出来、钻出来的。所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专业学得更扎实,也应是本科师范生有别于专科师范生的显着特点。本科师范生应有更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的、生理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知识、教育教学和辅导的实践的知识等。
三、要有宽厚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师首要的和最突出的角色特点是“启蒙者”,他要帮助尚处于“混沌”状态的儿童全面打好基础,成为学习的启蒙者、促进者;情感的熏陶者、塑造者;健康的维护者、辅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引导者。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要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知识素养、教学素养。
四、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深厚的学科素养,这只是成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方法。由知识素养到执教能力,中间还必须经由实践的桥梁。就像游泳和驾车无法从书本学到一样,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只能从扎实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所谓“学者未必是良师”说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可以确定初等教育学院本科师范生培养的方向及策略。
(一)夯实基础,专业过硬——精。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夯实师范生学科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实现专业课程与教育学科课程的对接与整合,使师范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对专业课程建议实行分流、分类、分级教学,实现精细化分科,使师范生对本专业的掌握达到精深精湛。如中文方向要有演说与口才、识字与阅读、名着与经典、中文语法研究、写作技能等。
要大力改变改变传统的以学科逻辑展开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形成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课程学习和案例分析、教材研习、专题探讨与实践交流的内在联系和双向互动。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采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演练、相互实践的互动式学习方式,主动地、自主地感知教育教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形成职业能力。
另外,应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的实践运用课程以及加强班主任教育课程。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剖析当中。
(二)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博。
作为一名教师,他需要的知识并非拘囿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一位教师完美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三个同心圆:最里边的小圆是自己所教学科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通透的基本原理;第二个稍大的圆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常识;最外边的大圆是以哲学为主兼及美学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关于人类文化视野的背景性常识和修养。这样,他便可以在让孩子走上学习之路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生命的润泽”,建立“精神的家园”。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面,拓展多学科综合视野,了解学术进展和学科前沿,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要充实和加强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
(三)养成习惯,学无止境——新。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学习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要求学生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别忘了自己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会变化、学会适应,成为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即将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在校应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的学习习惯,有了这个习惯,才能不断地加强专业学习,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建议学院研究选定本科师范生必读的书目,在课程中增设阅读课,开辟阅读交流课,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校园文化和书香校园的大环境及课程设置帮助每一个师范生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加快自身的发展,才能跟上人类进程的步伐,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四)学会管理,调控课堂——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霍布斯的《明天的教师》的报告和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都把“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即课堂调控能力作为教师培养中的必备素质。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它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它的丰富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使得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遇见课堂上出现的新信息、新情境。对于教师,面对复杂的课堂情境,是否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能管理好课堂,在课堂这个核心区域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展开有效的对话、交流,较好地驾奴任教课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爱学并学有所成。
另外,教师心理调节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要能自我调控并善于调控学生心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信任、尊重。
(五)精益求精,以爱育爱——巧。
篇3
摘要: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的更新、完善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评价考核现状的分析,指出存在的诸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验课程评价考核的基本要求与原则,为建立客观、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奠定了基础。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评价;考核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75-02 一、引言21世纪的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树立知识、能力及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基础牢、知识新、能力强、素质高为教育目标[1]。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环节,实验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已成共识[2]。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点[3]。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判断,它的目标在于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对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的评价[4]。二、新建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考核现状近几年来,诸如我校的新建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看结果、轻过程,重考试成绩、轻实验技能培养,以教师为实验主体、以学生为实验客体的现象,实验考核模式仅仅将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的一个附属或是一个简单的延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实验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多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和平时实验考勤情况等课堂表现来评定实验课的成绩。单一的实验考核形式不能反映学生实验能力的真实水平,也难以发挥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导向作用[5]。2.对实验考核不够重视。与理论课相比,实验课地位相对较低,缺少严格的实验考核,实验成绩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由于实验成绩区分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使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更为重要,出现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不认真学习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漫不经心、敷衍了事。3.实验指导教师缺乏。我校首批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一门实验课程的教师同时教授三个本科班级的实验课,学生人数超过百人,按学校要求还必须开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学生人数过多,指导教师不足,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该门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4.实验经费较为紧张。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基础差、底子薄,一些实验设备台套数不足,再加上物价上涨等原因,远不能满足学生操作时的需求,这样使得部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致使一些实验结果不明晰、不标准、不真实,进而影响到该门实验课的评价考核。鉴于此,除了加强实验课程教学外,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也尤为重要。三、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评价考核的基本要求与原则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建立实验课程评价体系规范性原则[6]。它对于提升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由此,教师在选取考核内容方法时要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与原则。1.评价考核的基本要求。(1)强调过程性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形成过程、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培养都是在实验中完成的。(2)着眼于形成性评价与考核。实验课程评价与考核的核心在于水平的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是学习的根本性目的,也是考核内容的核心[7]。2.评价的多元化原则。在实验课程评价过程中应当根据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不同的实验内容与要求的不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保障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针对性[8]。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的主体可采取多元化,并非仅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也可与多组同学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2)评价方法多元化,采用考试、实验规范操作评价、实验报告的书写及实验作业完成、实验态度、小组答辩等方法评价。(3)评价阶段多元化,从开始的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课出勤等方面进行。3.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生物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是多种因素构建成的系统性工程,因此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评价项目、指标和量化值的设定必须科学客观,与实验教学的目标相一致,能够反映出目标要求,依据客观现状准确制定标准,做到不空不大,既不冲突也不重复。4.评价目标的开放性原则。针对不同实验课程及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目标应采取基本要求和专业要求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不要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应该涵盖课程以外及实验的拓展性内容,增加评价内容的广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的建立评价考核方式是实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实验课程单独设课以后,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考试制度将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和参与度,最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因此,建立一个客观合理性、科学可行性的考核制度势在必行。1.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建立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要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并确保其长期稳定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批对实验教学有深刻认识,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教学人员。首先,要建立一个由系领导专门负责的管理体制,在实验人员和实验经费的配置上给予积极支持,对实验计划、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及实验室的建设等事项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检查。其次,动员相关讲授理论知识课程的教师与实验教学的指导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到该体系的建立,包括实验室建设、实验的准备、预实验等环节的工作。第三,实验教学指导教师一样也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要加强指导教师的思想、工作培训,使他们的实验技能更加熟练,专业知识更加牢固。这样有利于稳定实验教学队伍,有利于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深入进行。2.重视实验过程考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反省能力。实验过程考察是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到实验结束,在不同实验中要有不同的考核要求和标准,并尽可能制定考核的量化指标,学期末的实验课程考核成绩就是平时的考试成绩的平均值,这就会使学生注重平时的表现。一般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的整理和卫生打扫。3.考核方式多样性。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以及提高实验教学效率,避免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可采取多样性的考核方式,如小组竞比、小组互评、撰写小论文、口试、自主创新型实验设计等。五、结语加强实验课程的评价考核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努力提高实验评价考核,能够对学生成绩给出合理的区分度,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学生;能够尽可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实验综合能力,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陈洪渊.实验教学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1-3.[2]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43(17):29-30.[3]李忠光,龚明.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1):42-44.[4]杨晓旭.基于科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5]李喜贵,魏桂森,黎文峰,等.开放式自主型多元化实验课考核模式的构建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7,(5):19-22.[6]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垂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7]张晓松,刘红梅,卢艳.论形成性评价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11-119.[8]陆凤艳,周忠良,唐思贤,郑晓蕙.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初探[J].生物学教学,2005,(07):45-47.
篇4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前教育 专业男生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时代科技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趋势而产生的,它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打破了职业教育培养定位的局限,与传统大学相比,它更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因其实用性强,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故更适合这类院校开设,其中男生由于其性别和性格的差异,因而在对其进行培养时不应完全照搬应用于女生的模式和方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适宜的培养环境
传统的社会偏见和幼儿教师待遇不佳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男生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传统偏见,使许多优秀男生对该专业“望而却步”。
要吸引更多的男生加入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应采取多种形式,尤其要加强电视、报纸等热门媒体的宣传,使人们看到幼儿教师性别单一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到男性参与到幼教行列中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尽快转变传统观念,吸引更多的男性来和女性一同承担起这项事业。其次,应制定一定的政策和法规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学前教育队伍。比如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减免学费、推荐工作等优惠;幼教机构对接收的优秀男性教师,要尽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保证他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再加上优厚的待遇,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二、革新现有的培养方式
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考虑到男生的性别特点和特殊的职业发展目标,设立适合于男生的专业方向,使得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针对男生的培养目标,可强调男生具备从事幼儿园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也可鼓励他们今后继续深造成为幼教研究人员、幼儿用品开发人员、幼儿园管理人员等。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学校也要考虑到性别差异,让男生在完成专业必修的课程外,适当选修器乐、书法及体育类等课程,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体态自然、心胸开阔、意志刚强的阳刚之美,使他们胜任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其他教育活动。要突破单一的学科设置模式,实行开放的课程,适时增设“早期教育”“学前保育”“幼教管理”“学前特色教育”、“婴儿教养”、“卫生保健”、“营养配餐”、“家政服务”等课程,并以此为职业功能模块,相应地开设“文化课”“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技能实训课”等多样课程。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男生思维敏捷、动作灵活、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尊重他们“打破常规”的做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粗心大意,鼓励他们使用自然、直率、温和、精炼的教学用语,不要苛求他们做违背性格或性别的事。
三、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由于幼儿特殊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才能成功地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校期间就应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培养。
首先,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项目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进行现场示范,也可以模拟幼儿园活动情景,组织男生扮演教师、幼儿,完成指定的活动任务。这些活动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男生实践智慧与能力的形成。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进行幼儿园模拟教学训练,可使男生在体验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掌握教学技能。另外,教学方法改革还要利用音像反馈,使学生通过音像记录直接、清晰地观察体验自己的教育行为,并能进行讨论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这种融感知练习、模仿练习和评价练习于一体的技能训练,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做、思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男生每学年到幼儿园或社区见习,参与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教学、保育、心理咨询与家长访谈等活动。毕业实习也是重要的实践机会,教师要指导男生选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方向,是科学活动、美术教育,还是综合活动,然后和幼儿园带教老师配合,指导其进行所选主题的教学设计,写出教案或者讲稿,进行说课并在班内试讲,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课,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到幼儿园进行实地教学,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并进行点评,促进其实践技能的提高。
再次,学校要开展广泛的课外实践活动,使男生获得多方面的技能。例如,围棋、象棋与跳棋大赛可锻炼综合思维能力,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等比赛能增加对球类体验,踢毽子、跳绳等可增加对体育趣味游戏的认识,科普知识竞赛可提升科学素养,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可锻炼语言表达及驾驭现场的能力,等等。还可以组织毕业班技能汇报演出、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从而使技能在活动中不断得到锤炼。
最后,学校要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更好地进行专业能力训练,学校应该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可以有意识地让男同学担任院、系及班级学生干部,使其积累管理经验;系内办公用电脑无偿向男生开放,提高他们的电脑水平;学院教务处允许学前专业的男生选修外语系的专业课,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对他们举办的各种活动提供必要场地和资金支持,使其能顺利开展,等等。
四、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启蒙教育,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幼儿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和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对幼儿、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未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教师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会对孩子们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人文素质,学校首先要通过思维方式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榜样示范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爱心等。其次,应该着力培养学前教育男生的自我人格的塑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摒弃性别压力,虽置身女生群中而不被女性同化,保持自身的性别优势,全身心投入专业知识学习、轻松面对挑战;毕业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理想与现实发生严重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在得不到社会充分理解、尊重的情况下,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随机应变、找准定位、不卑不亢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五、培养幼教研究的能力
科研能力也是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科研实践,如要求学生写作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创作,等等,在科研实践中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观察、比较、判断、评价,从而训练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师要在实践中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不要停留于“做什么?”“怎么做?”,而要进一步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采用什么方式做会更好?”的深层理由,由此一步步走向科学研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开展应用性研究活动,使研究与学习内容、实践锻炼紧密结合,使研究成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对教育技能的全面掌握。学生可结合小课题、毕业论文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途径,进一步掌握在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寻找实际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开展实践研究,收集实践资料和归纳总结实践经验等,尝试运用专业理论开展实践研究,验证他人先进的教育技能,并尝试创新教育技能、研发教育玩具与教育软件,大胆提出和设计独创性的教育技能和教育产品,经过研究使之规范化和科学化,直接为学前教育机构所运用等。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完善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实现其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是一项新课题,也是一项实用型课题,需要学前教育界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史丽君.从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视角透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梧州学院学报,2007,(10):92.
[2]王萍.教学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57.
[3]王佳媛,贾玉霞.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学前教育,2008,(05):10.
篇5
关键词: 小学教育英语专业本科生 教学理念 专业技能 文化素养
小学开设英语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水平取决于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作为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必将成为未来小学英语教学的主力军,因此,研究小学教育英语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小学英语教育的普及,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素质已成为改革的关键,在校大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素质,这样才能为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校小教英语专业本科生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呢?
1.要具备准确的发音和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足够的语言输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语言输入主要依靠英语课堂教学。在以课堂为主的外语教学环境下,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和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主要对象都是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英语口语是学生模仿的主要样本,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的口语水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记忆力和模仿力都比较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比较牢固。如果教师发音不准,致使学生出现语音问题并导致“石化”现象,那将需要几倍的努力才能纠正过来,有的甚至终生难改。小学英语是一门基础学科,为了不给中学和以后的英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小教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有过硬的语音基础。
口语表达能力是语音知识的提高与升华。口语表达能力不仅仅要有过硬的语音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词汇,语音基础再好,也可能因词汇的贫乏而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当今儿童的生活知识面越来越宽,他们信息来源广,电视和电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新鲜事物越来越多,那么作为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学生就要不断扩展知识面,丰富词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只有这样他们将来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教师自身英语水平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英语专业素质尤为重要,特别是教师的语音、语调等语言素质。
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且英语教材也比较简单,但如果小教英语专业的在校生没有扎实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他们将很难胜任未来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总之,精通外语是体现外语教师职业信心的根基,外语水平是其实现未来职业能力的基础。
2.要具备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小学教育英语专业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应具备向学生传授和培养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较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他们作为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要经常钻研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懂得英语教育的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教育学、英语教育心理学和小学英语教学法的知识,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此外,小学教育英语本科学生还应具有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兴趣爱好,以使将来自己的英语教学更加透彻、生动、精彩。小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求知欲强烈,现代信息载体扩大了他们的生活视野,他们有可能提出各种问题。如果一个英语教师能在相邻学科、文艺、劳动技能等方面有自己的见地或一技之长,将更有利于接近学生,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启示,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学生的知识离不开教师的传授,作为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其专业学科知识应该是系统而全面的,而不是一知半解。
要适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小学英语教学就必须通过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用环境,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氛围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小教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熟悉教学规律和原则,才能使英语教学达到最优化。
3.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一定的才艺,以及游戏和活动的组织能力
目前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教什么或是教多少,而是如何把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尚低的小学生。这一切都对小教英语专业的学生未来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开展现代化教学,因材施教,是每一个小教英语专业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课堂上使用游戏只是一种手段,它是为教学服务的,并不只是为了增强课堂趣味,因为游戏是英语教学的载体,如果没有英语教学这个内核,载体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在游戏中如何减少盲目性,使游戏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和足够的英语语言的含量,如何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师的文体技能、绘画、唱歌、编导等艺术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具体实施,何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等等,这些都是在校小教英语专业学生在平日教法课、绘画课、体育课上,以及现实生活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4.要具备较高的中英两种文化素养
语言作为文化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其文化背景的过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是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小教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本土”文化,并要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在未来的从教中他们才能适应新课程并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总之,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要成为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以上各方面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素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完整体系,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从容应对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会计学;教学改革;就业
收稿日期:2007―04―15
作者简介:赵婕(1976-),女,满族,山东省淄博市人,滨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审计方面的研究工作。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的高校合并、重组。在这些高校中,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类高校虽然级别提高了,但是其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为此,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必须加以重视,各项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设置必须科学合理
(一)目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之处
1.必修课和选修课形同虚设
有的学院根据专业来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对于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对于选修课,学生只有一定的选择权,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安排,没有起到通过选修课来扩展知识面的作用,难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课程种类不够丰富
会计不仅要提供信息,还要参与管理。会计除了要把发生的相关经济事项按照会计准则准确及时地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外,还要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相关事项进行评价、考核和预测。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了解有关国际商法、国际结算、国际金融的知识很有必要。我们应根据社会需要增设必要的课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课程学习时间不合理
有的学院某些课程学习时间不够合理。比如点钞课,只在课堂上演示一种最普通的点钞方法,考试以速度作为评分标准,根本没有任何有关钞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却安排上一学期,每周两课时。很显然,该课程的学习时间不够合理,课程内容有待改进。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1.灵活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校应当本着既有利于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来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高校设置的必修课,只应当占学生应修学分的1/3~1/2,剩下的学分应当由选修课来补足。课程可以分为四类,即: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以会计学为例,可以把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经济学等设为公共必修课;把会计学的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设为专业必修课;把高级财务会计、税法等设为专业选修课。任选课不必再强调是否与专业相关或相近,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只要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学生都可以选择。在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但迫于学分的压力,他们会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其自学能力将会有明显的提高,适应性和目标性也会增强,这正是我们的目的。
2.课程内容的改革
不同的专业对同一门课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开设课程时应当对课程的详略有所考虑,可以根据专业和学生的需求不同,对于同一门课设置三种类型,即专业型、准专业型和业余型。
(1)专业型课程
专业型课程,主要针对的是本专业的学生开设,应尽量详细、深入地介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全面地讲述该课程中涉及的主要理论,还要对这些理论的由来、发展、现状以及前沿作必要的讲解。在课时安排上,一般周课时相对较多一些,具体课时根据需要来定,时间跨度以一学期为主,这样,既符合专业的要求,又向学生指出了某些重要问题的前因后果及来龙去脉,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准专业型课程
准专业型课程介于专业型与业余型之间,适用于那些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学生。时间一般应当控制在10~14周,内容要有所侧重,既要包括业余型课程的主要内容,又要对某些重要问题进行详细、全面地讲述,要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业余型课程
业余型课程,主要针对非专业或者是非相关、相近专业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授课的内容应当精炼,不必细究某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或来龙去脉,着重于讲述结果和应用,授课时间应控制在6~10周,这样不仅便于学生了解该专业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节省时间,一举两得。
同一门课程设置出了三种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又可以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学习兴趣。但是对于任课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应当快速地转变观念,提高自身水平,适应教学改革。
二、理论与实践并重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应当并重。而目前的会计学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普遍存在的以下现象应当尽快得到改善。
1.忽视教师的实践水平,影响教学效果
“取其上得乎其中,取其中得乎其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具备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使学生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但目前高校招聘时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首选那些从高校到高校的博士、硕士,而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作为次要的选择对象,更有甚者,对后者根本就不考虑。这样的择师标准有悖于会计学的重要特点――实践性。
2.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与时俱进
一方面,教材内容陈旧。我们国家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39项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新准则在内容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致使现有的相关教材内容基本都是过时的,亟须修改。另一方面,实践课缺乏创新性。一般高校除了让学生进行短期实习外,主要是通过开设模拟实验课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很多高校所开设的模拟实验课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能力缺乏有超前性和创新性。
三、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校长论坛的演讲中曾说:“我觉得,要增加毕业生的灵活性、适应性。比如,我们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比,他们的学生没有我们的学生学的深和扎实,但是知识面比较宽、比较灵活。在知识的更新和变化越来越快的今天,斯坦福要求学生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学生相比,知识学得比较深入和扎实,但又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不仅是北京大学学生的特点,而是我们国家大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往往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却忽略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的,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充分考虑就业问题,适当增加有就业竞争力的专业或方向
篇7
【关键词】英语课堂焦虑;英语学习;负相关
0 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批理论学家和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焦虑问题。Scovel(1978)对之前的语言学习焦虑进行了总结,发现研究结果各式各样,甚至相互矛盾。面对这一混乱局面,许多学者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Gardner(1985)在研究态度和动机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时提出,要找出焦虑和外语学习的关系,实验所测试的焦虑必须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感受到的焦虑。Gardner的这一论断成为外语焦虑研究的转折点,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焦虑研究开始放在外语学习的环境中。
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习者如何学,研究者们不再只注重对学习者理性的认知功能的研究,而开始重视对学习者非理性情感因素如动机、态度、焦虑等的研究。近二三十年的研究发现,像动机、态度一样,情感因素中的焦虑也是影响外语学习成绩的一个重大因素。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针对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语言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对外语学习焦虑的探讨,能够引起教师们对外语学习焦虑这一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成绩影响的充分认识,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有意义的探析和实证研究,以了解我国学生语言学习焦虑状况、引起焦虑的原因,找到降低和克服语言学习焦虑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成绩。
1 实验
1.1 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对象为上海电机学院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两个文科班、三个理科班, 共计200 人。其中男生124 名, 女生76名。共发放200份问卷调查表格, 最后共回收了192 份有效问卷作统计处理。
1.2 研究工具
(1)四级模拟考试。参加测试学生的英语成绩取其两次四级模拟考试的平均值。两次测试均包括听力、阅读理解、词汇与结构、完形填空和写作六项。客观题部分由机器阅卷, 写作由各班英语老师按照四级考试评分标准评分。为详细了解被测试者的焦虑状况, 在对问卷调查结果及四级模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前,笔者将其归纳为英语课堂焦虑、交际畏惧、负评价恐惧、考试焦虑、对英语课的焦虑。并列出了全体受测试者的英语课堂焦虑及其四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英语课堂焦虑平均为96.2。他们最大的焦虑是交际畏惧, 其次是对英语课的焦虑。如下图所示:
(2)FLCAS 问卷。该问卷共列有33 条外语学习者在某种情形下的实际感受, 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在下列5个选项中选择1 项:①完全同意, ②同意, ③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④不同意, ⑤完全不同意。选1者计5分, 2者4分, 3者3分, 4 者2分, 5者1分。其中题意相反的题, 其记分方法相反。所有33 题得分总数为英语课堂焦虑指数, 指数从33 分到165分。得分越高, 表示焦虑程度越高为找出焦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笔者进行了五次相关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英语课堂焦虑和成绩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r =-.396, p =.000。为证实这一结果, 笔者根据FLCAS 得分高低将受试分成高中低焦虑三组。FLCAS 得分高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的属于高焦虑组, 低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的属于低焦虑组, 其余属于中度焦虑组。然后用一维方差检验三组之间英语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焦虑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 , 110)=8.280, P =.000。高焦虑组的受试成绩较低, 低焦虑组的成绩较高, 中度焦虑组的成绩在前两者之间。这进一步肯定了焦虑程度越高英语成绩越低这一倾向。从表2还可知, 受试的成绩还和英语课堂焦虑的三个组成元素呈显著的负相关, 只有考试焦虑和成绩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但仍然是负的。相关分析表明焦虑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有妨碍性作用。
2 实验结果分析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英语时仍然感到焦虑, 交际畏惧是他们最大的焦虑。尽管经过了至少十年的英语学习, 他们的焦虑没有随英语学习经验的丰富和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外语学习者用外语交流时, 他们不能完全表达自己。作为语言学习的真正自我和用目的语交流时受到限制的自我的差距容易诱发焦虑, 忸怩不安, 甚至是惊慌失措。第二, 中国人面子观念特别强, 害怕丢脸和负评价也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焦虑感。研究表明接触目的语人群和文化能降低焦虑程度。最后也可能与中国英语长期以来重读写认轻听说教学方法有关。课堂上师生虽有互动, 但要求学生语言产出的口语活动却不多。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培养交际技能的机会。也难怪当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发言时会紧张, 甚至发抖。
3 结语
本文研究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课堂焦虑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发现他们在学习英语时会产生不安、焦虑、挫败感等消极情绪。建议英语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降低焦虑,和学生开诚布公地讨论焦虑, 让学生了解焦虑, 让他们明白不只有他们自己学习英语时会焦虑, 并鼓励他们必要的时候寻求帮助。最重要的是, 老师应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 淡化考试,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以便学生能充分享受已有的教育资源以增强学习效果。
篇8
摘 要: 本课题调查研究表明,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词汇量小、无合适阅读材料、缺乏自主阅读策略,因此指导学生扩大词汇量以及培养其自主阅读策略的运用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外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课外阅读;阅读策略;英语专业
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意识和反应。因此,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自觉的行为,其过程与自学有一定的差异。它并不单纯指学习结果,更是指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的能力和态度等等。近年来,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整个教育界影响颇大,据高吉利对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的分析综述,自主学习文章中鲜有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尽管段自力从阅读策略的角度指出了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忽视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和阅读中的语言输出及合作学习,但他并未提及学生对监控、评估等与自主学习能力直接相关的元认知策略的使用。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一、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09级1班,2班,3班,4班,共113人, 平均年龄21岁,都有至少8年的英语学习经历,调查在2011年12月进行。
(二)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工具是一份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和性别;第二部分为细化的调查问题,共有30题,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涉及到自主性、选材、阅读策略,和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几部分。参考谢家树编制的“大学生自主性量表”(2004)和文秋芳的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根据二语阅读的模式编制“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现状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和采集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3.0)
二、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 英语阅读水平的自我评价
大多数学生( 79. 9% )认为自己的阅读水平一般,有 4. 3% 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阅读水平差,只有 15. 6%的学生认为是比较好,只有0.2%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水平很好, 这说明学生大体上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评价不高,这是一种有待学生去提高的技能。
(二) 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 ( 56. 8%) 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周少于三个小时,达到七小时以上的学生只有 5.3% 这说明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间是远远不足的,学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实现课外阅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阅读量,另一方面取决于阅读策略。 显然,阅读量的多少与所付出的阅读时间关系密切,没有一定量的时间保证难以确保足够的阅读量。从调查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英语阅读的作用抱着肯定的认识,普遍认为它对英语学习有很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是在三个方面:1.扩大知识面。2.提高英语语感和英语阅读能力,另外两个也比较重要的作用是扩大词汇量和提高阅读速度 ,上述认识说明学生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
(三) 限制课外阅读的最主要因素
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为限制课外阅读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占30.4% ,32. 3%的学生认为是学生词汇量不够,30.8%的学生认为是缺乏科学的阅读策略,剩余的 6.5% 的学生认为是没有兴趣,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限制了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例如,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扩大词汇量,学习策略训练,介绍背景知识以培养阅读兴趣,等等。
三、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分析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情况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 大体上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评价不高,对自己的阅读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效能感偏低。( 2) 课外阅读的时间远远不够,课外阅读时间没有保障。( 3) 限制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阅读材料,没有科学的学习策略指导,词汇量不足和缺乏阅读英语的兴趣。
(二)、解决方案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解决:
1)扩大词汇量。阅读课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除了词汇的附带习得,还要向学生传授构词法知识、介绍一些词汇的来源。阅读中遇到生词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查词典,指导学生根据各种线索分析词义,包括构词法、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文章的主题、相关的常识、背景知识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阅读速度、更好地理解文章,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和查词典相比,推测得到的词义更加便于记忆。
2)扩充文化背景知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随时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培养学生对于国际时事,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注意识,要求学生阅读英、美报刊等。
3)学习策略训练。
现有的研究表明,阅读策略的使用能力和二语阅读水平密切相关。高水平的阅读者使用的策略种类较多,而且策略的使用更合理、更有效。因此,有必要在阅读课教学中进行系统的阅读策略训练。在训练开始之前,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策略使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再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方案。策略训练宜采用分散的方式,结合阅读课的教学进行。
4)课外阅读指导
多项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语言学习者接触大量可理解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在母语和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知识是指学生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用于计划 ( planning) 、监控 ( monitoring) 和评价 ( e-valuating) 自己学习过程的一切策略。在计划性方面,大多数学生的计划性差,没什么计划,大部分学生有时间就看或喜欢时就看而没有有详细的计划,不太了解阅读策略 。这说明教师有必要的正确引导能够有效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进行阅读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当的读物,提倡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英美报刊和英文原著。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英语输入,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他们对于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并带动其他英语技能的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了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明确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与建议: 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与训练学生对包括元认知策略在内的学习策略的运用。应用型本科院英语专业阅读课的教学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传授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包括扩大词汇量,增加背景知识和对学生在综合运用阅读策略能力方面的训练。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210377022
参考文献
[1] 李兰兰,王昔.自主学习与英语专业新生课外阅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8(2): 72-76.
[2] O’ Malley J M,Anna Uhl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篇9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时小学未来师资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水平的高低。应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使未来小学师资能力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培养教学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两份文件的颁发,有利于全国高师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合格师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证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证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优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优秀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完美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目前,“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其它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考核的质量标准也不够健全”。应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三级考核’,机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总体负责。各项考核标准由相应责任课程教师负责制定,教研室汇总,编辑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以下称《手册》)。该手册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等内容。
篇10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