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经典话语范文

时间:2023-03-23 00:5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情经典话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爱情经典话语

篇1

1、在这世界发展与进步中的爱情,谁又能说清楚是悲是喜。然而,我们心中都很清楚,不管是什么时期的人类发展,利弊总是相互形成、好坏对比而生的。只要我们人类自身觉醒到这一道理,人人都去克服自己放纵的弱点,为纯正神圣不可熟读的爱情而努力吧!

2、爱情总是会冻结在某一个季节,某一个时刻。想起最初,看着现在,心里的寒如这冷冷的季节。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回不到那个有爱便可以融化一切的季节。因为有爱,因为有你,我可以在冰封的冬季,找寻到深埋在冰雪里的温暖。因为有你,因为有爱,我可以静心等待一片雪花降落的过程,安静的感受雪花融化后丝丝凉意。

3、任何相爱过的人都不会忘记爱情的,可是会放弃爱情。不管放弃有多痛,多不舍,爱不在了,放弃便是最圆满的结局,可是关于爱的点滴,却永远活在记忆里。

4、当爱情被穿梭的时光打碎在地时,如同散落一地的青花瓷片,细细碎碎,满眼都是疼痛,满地都是残片。昔日甜美的爱情如同温润光洁的青花瓷,美丽中透着圣洁,细腻里系的宠爱,然而却被无意掠过的时光打碎。遍地碎片,片片透着锋利,不恰如爱情破碎后,你我伤的体无完肤,痛心不已。

5、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一定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是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分记忆。

6、你问我,我有多爱你。我无法回答,因为你得先告诉我,你的一生有多长

7、你走了那么久,我希望你一点都没有变,就像我对你的爱,走再久,也依旧!

8、爱了就是爱了,没有任何理由。没有配不配,没有值不值,更没有所谓的理智和骄傲。爱了就是爱了,很简单又很复杂。

9、所要的爱情所要的幸福,只是一天天平淡日子里的执手相看;只是一天天时光流逝中的快乐相随;只是一天天简单地问候;只是相处时温暖的关怀;只是有那么一天,我们走进婚姻时的美丽瞬间。

10、你想我吗?

11、爱在阳光灿烂时,美好的爱情注定停留在了他她心中。谢谢你给了我一段美丽的爱情,让我相信爱的温暖,爱的怀抱。

12、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对你的感情,我只想与你一同走过。

13、爱像一阵风,吹完它就走。你唱着,我却想说,喜欢是一阵风,伴着歌吹来了,悄无声息。喜欢是什么,一丝好感。一种无所谓的,没有开始,没有结局的旅程吗?

14、爱着自己能爱的人,是件幸福的事。或许你曾经错过,或许你也曾迷失过。但是,总会有一个人站在你需要的地方等着你,等着你迷途知返,他能等到你,定会不离不弃,应该感谢他的包容,也应该感谢是他让你回到平凡,感谢他最终选择和你重新在一起生活。

15、相爱的人会在感情的曲折里一起成长,相爱的人不会因为一句分手而结束,更不会因为一个错误而真的做到一次不忠百次不容。一路下去爱越来越深,只会深深的相爱着,懂得对方的好,不会再分开。简单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好的一定是简单的。

16、你是我心目中百分之一百的女孩!如果真的可以,我愿意和你一生相伴!但是。

17、爱是一种用心投入的狭隘的情感,它美好但独立而排他。爱是自私的一种个性行为。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便想完完整整的拥有他,包括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以及他整个人。

18、你好吗?你不要在生气了如果你还不开心你就找我来好吗?我想对你说我真的很爱你真的?

19、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人,彼此理解,互相尊重,不缠绕,不牵绊,不占有,然后相伴,走过一段漫长的旅程。()如果我遇见你,就会紧紧抓住你。

20、爱情没有想象的幸福,朋友没有期望的真诚,于是我们痛苦、抱怨、不快乐。沉默很久,忽有感悟:如果,简单的看待一切,相信恋人的爱,朋友的真,遇事往好处想,坦诚待人,不奢望不强求,自然不会烦恼,其实,快乐就在自己的心中。

21、因为爱情,有了烟花散尽无情绪,和你,愿作春风惹柳絮的痴心。因为爱情,有了人不复,一帘幽雨,愁遍江南路的感伤。因为爱情,有了为君忧愁为君笑的容颜。后来,这一切,皆在别离之后,变得烟消云散了。

22、你在身边,不言愁。

23、爱情兜兜转转、走走停停,或许回不到过去,但也会重新开始。不要因为一个平凡的风景选择逃离,也不要因为一段很美丽的邂逅忘了最终还是要归于平凡。

24、当爱情变成抓不住的水离开便成为其唯一的表情。勇敢的离开就像风筝那样飞向蓝得那么灼热的天。即便没有归宿,夕阳如血彼岸花开得妖艳当美景都重叠视线丢了焦点风景已远去,留下的只是沿途那些过去,再见遗忘。手心纠缠的曲线有生之年狭路相逢不过流年。

25、爱了就是爱了,心就不是自己的了。爱你,才会舍不得你,才会害怕明天一切都更改。在乎你,才会胡斯乱想,才会经不起任何小小的伤害。无论是对是错,无论是好是坏,都是因为爱就一个字。

26、爱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忽闪忽灭间的深刻,成长在彼此心里。最美丽的故事没有结局,最浪漫的感情没有归宿,最幸福的爱情没有言语,最深刻的喜欢没有空间!

27、爱,很简单,就是轻轻地把你放在心里。爱,很复杂,就是无法走进你的心里。我的世界你一目了然,你的世界我被驱逐在外。既然我的世界你肯参与,为何要拒绝我走进你的世界呢?你总说:告诉你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告诉我就是对我的意义,明白吗?

28、爱情的感情线,你与我只有一线之隔,我们以为可以给与对方更多的爱,但是最终发现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29、因为爱情,总有一种期待。因为爱情,总有一份执着。因为爱情,总有一抹忧愁。

30、你是疯子我是傻,二半吊子少半啦,没有你就不疯来,少了我也就不在傻,你在哪来我在哪,你要死了就少俩。

31、既然爱过,伤再痛,亦不会忘记?爱不曾忘记,也不敢忘记。即使在漫无边际的黑夜里,即使湿了干,干了湿的枕巾边都不忍忘记,还有什么理由,什么缘由让我忘记呢?

32、爱情不是游戏,因为我们玩不起。爱,就要真心付出,真诚相待。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诺言欠下的债。爱不是缺了就可以找,更不是累了便可以换。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了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去爱。爱,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两个人的对手戏!女人善变的是脸,而男人善变的却是心。

33、因为爱情,总有一份期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份天上人间的期待,美得令人向往,飞星传恨的无奈,又诉说着怎样的相思;而中透着的些许的执着与别离的感伤,是一种难以相解的惆怅。

篇2

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于是变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了整个天堂!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一个人在人海浮沉,我不愿你独自走过风雨的时分;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一个人承受世界的残忍,我不愿泪水陪你到永恒。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你会被她的热焰所包围。

为什么是经典?

先是《牛虻》,后是《红与黑》,为何“经典”总是占据着雷国华的艺术视野?“《牛虻》的成功更坚定了我对经典的想法。这样的经典、这样的故事让我崇拜,我相信,能够感动我的作品,一定也能够感动别人。”在雷国华的眼中,每部经典都是种在人类历史长路上的参天大树,它们历经社会人文的变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通过不同的阅读体验来滋养、丰富其枝叶。“现代”从何而来?正是从过去的年代而来;而“经典”则是“现代”的厚重的根,是它的血液和细胞。“我最惧怕人们将经典误解为陈腐,这太可怕了。经典绝不是过去式,它一直跟随着时代在我们心里生长。”

去往美国,回到上海。这期间,雷国华对艺术与上海的眷恋始终难以割舍。“舞台上不能只有叫人发笑而不思考的作品。上海要成为一个真正有气度和底蕴的城市,必须从经典中汲取养分。缺乏经典,城市会失去厚重感;缺乏经典,舞台的繁华也是无根基的。”这里,经典已不止是雷国华的艺术索求,更是雷国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追问方式。这种方式充盈着使命感。

为什么是《红与黑》?

在作品问世后的177年时间里,《红与黑》从未被搬上舞台,包括在故事的发源地――法国。但今天,这部作品却被一个中国女导演搬上了舞台。

雷国华的眼睛很有“戏”,有股逼人之气,令人不由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对她的评价:“激情扑面而来,让你兴奋,让人兴奋,让人激动,她的舞台是一团熊熊的火。”作为一个大悲大喜的故事,过去人们对《红与黑》的解读更多地关注1830年时法国的社会背景;而雷国华则将重心放在表现人物内心和个性上,“因为这些元素显然更适合舞台演绎”。

一年之久的剧本改编过程,让雷国华和她的合作伙伴刘永来“痛并快乐着”。他们在44万字的原著里并肩而行,却也不时互相“厮杀”。“有时我们会有不同意见,特别是看到作品和自己想要贯彻的主旨不同时就会有争执,那真是一段折磨人的日子。即便如此,到了正式排练时,剧本还是进行了一次大幅调整。”“小插曲”并未放缓雷国华的脚步,她正一步步地走向她心中的《红与黑》。“今年是话剧百年,话剧本来就是舶来品,对话剧的接纳也是对世界文化的兼容并收,排演《红与黑》可以说是我对话剧百年精神的最好践行。”

为什么是于连?

舞台上的天空高远深邃,云朵卷舒之间暗潮涌动,酷肖于连身处的当时的法国社会。23岁的于连,他的最后一天是否也曾留恋过这神秘而无情的夜空?

雷国华选择《红与黑》的另一原因,正是在于于连的魅力。这个外貌英俊、内心骄傲的年轻人有见解、有学识,却因身为木匠之子而被人踩在脚下。他既仇视贵族,倔强地保有内心的高贵,又怀有对上流社会的渴慕;他既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感到自卑,又毫不示弱地要在精神上与贵族平等对话,希望通过自己的挣扎改变地位,如一颗炮弹般投向上流社会。左拉认为,于连似乎永远只是生活在心理活动中,外界的事务哪管春夏与秋冬,能对于连产生震动的永远都只是想像中别人对他的轻蔑与尊重。不管这样的评述是否偏颇,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于连的心高过他的一切,最后亦因这颗心的骄傲走向了毁灭。“于连具有双重性格,这种悲剧感是震撼心灵的。更让我触动的是,于连其实并未走出177年的历史,他依然在我们周围。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理想,希望通过读书奋斗等方式拥有更好的生活,从而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的时候,他们的身上又何尝不拥有于连的影子、于连的梦想和困惑?这便是《红与黑》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雷国华说。

篇4

拼贴是“一种关于观念或意识的自由流动的、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似的拼凑物。它包容了诸如新与旧之类的对应环节。它否认整齐性、条理性或对称性;它以矛盾和混乱而沾沾自喜。”①有很多业内人否定拼贴,认为那是“小儿科”的把戏,拼贴并不是单纯的“拼凑物”,单纯的“拼凑”无异于堆砌――将一个个元素杂乱地堆在一起,结果只能仍是一堆元素,而成不了整体。成功的拼贴应该是一种有序的缔构,能够将各种散乱的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全新的鲜活的整体,从而为作品加上全新的意味。正如我们在刘镇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王家卫的影子,可以听到熟悉的《威廉退尔序曲》,可以重温民间“游龙戏凤”的传说,但是这些元素拼贴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全新的故事,幻化成为刘镇伟电影的一部分,组构成了“刘镇伟风格”。

场景:从“水帘洞”到“菩提洞”

《大话西游》电影中孙悟空前世今生的身份变幻分别出自3个场景:“水帘洞”、“盘丝洞”、“菩提洞”。最初至尊宝在“水帘洞”时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山贼头目,那代表着一个尚未有所经历的“自然人”。后来,至尊宝遇见了紫霞仙子,在那一刹那,水帘洞成了盘丝洞,紫霞仙子成了盘丝大仙,并给了至尊宝变成孙悟空最重要的“3颗痣”。 一系列的变化就如这洞的名字,盘丝错节,梳不清,理还乱;也如人的感情懵懂初开的时候,总是有着无法言表的情愫。当经历了500年,至尊宝大彻大悟,已经成了取经路上的行者,不经意间,洞名变成了“菩提洞”。三个场景见证了孙悟空这个角色的逐渐成长和丰满的过程。

人物:从“游龙戏凤”到《天下无双》

在影片《天下无双》中,正德皇帝和李凤姐的爱情故事源于民间流传的“游龙戏凤”的典故。历史上的明武宗并非明君,影片中的正德皇帝也是不务正业,厌恶宫廷生活,喜欢发明创造。在遇到民间女子李凤姐之后,他的“才华”终于施展出来。他给自己的大臣们发明了“公文包”和“步步高升鞋”,给凤姐的酒店发明了“菜单”和“领班服”,给凤姐发明了“鸡骨鞋”,还给自己设计了拖鞋和“爆炸头”。他的这些发明每一件都有着现代的影子,但这些物品却出自一位留着“爆炸头”穿着拖鞋的明朝皇帝之手,这样就塑造出来一个“创造性”的皇帝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语言:从经典到“翻新”的经典

刘镇伟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这些语录很多是其他影片的经典话语,被刘镇伟拿来“翻新”,重新组构到自己的影片中,在特殊的语境下有了更精彩的效果。比如:他拿来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中金城武关于罐头保质期的经典语句用到《大话西游》中,并让至尊宝两次在不同的情境下说出,展现了主人公爱情观的变化,并使这句话成为了当时网上最流行的经典话语。在《大话西游》中,刘镇伟还翻新了上世纪50年代Tlatters演唱的英文金曲《Only You》,用中文改编了其中的歌词,并让唐僧唱出来。这首改编后的《Only You》使罗家英扮演的唐僧形象更加丰满、难忘。而紫霞仙子那句来自莎翁的“这故事我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出结局”拼贴的精巧异常,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人物性格:从大英雄到小人物

在刘镇伟的影片中并没有固定的大英雄形象,其中的大英雄和小人物是共生的,我们可以在大英雄身上看到小人物的细微行为,也可以在小人物身上感受到英雄的举动。比如《《大话西游》中的“斧头帮”成员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人物,他们贪生怕死、喜欢美色,遇到危险擅长装死,但在真正大敌当前时又会挺身而出救助帮主。这样一群山贼们反而给影片增添了亮色,让人们看到他们可爱的一面。在刘镇伟的影片中,神仙和凡人、大英雄和小人物,这些角色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元素被打散、解构,并重新组合、加工,安装到了同一个角色上。

注释:

①波林・玛丽・罗斯诺著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①朱晓轩:《从无厘头到后现代――再观经典〈大话西游〉》,《当代评论》[J],2006年第3期

②王瑾:《互文性:名著改写的后现代文本策略――〈大话西游〉再思考》,《中国比较文学》[J],2004年2月版

篇5

[关键词]都市情感剧 语言特色 哲理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67-02

韩其敏(1971-),女,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都市情感剧是以都市为题材的电视影视剧,以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都市里男男女女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交织,人物塑造则定位于普通人,通过都市生活场景、人物语言和对白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近年来,《小爸爸》《咱们结婚吧》《北京爱情故事》等都市情感剧在各大卫视热播,取得了巨大的收视率。与此同时,剧中的一些精彩对白也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话语,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获得了巨大的转载。探究这些对白,种种话语看似普通寻常,却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哲理性是现代都市情感剧的最主要特色。

一、都市情感剧语言哲理化的主要表现

现代都市情感剧中人物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推动着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发展,这也是触动受众产生心理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影视剧借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都市剧和乡村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语言的魅力。都市剧中的人物因其自身生活的背景比较丰富,且人物的定位多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阶层,其语言也富有极大的哲理性。这种哲理性体现在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的认识上。

(一)言语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热播剧《小爸爸》讲述了一个“80后”男人面对突然降临的儿子时的种种表现,从最初的惊诧,觉得和自己没关系,到逐渐学会爱和承担。剧中涵盖着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探寻。通过这样一部电视剧能够向观众展示出一个“80后”不靠谱的大男孩成长为一个靠谱的男人、父亲的过程,让更多的人理解“80后”群体成长、成熟的经历。

剧中由小演员朱佳煜扮演的夏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是不是英雄没关系,反正你是我爸爸。”从这句话来看,在夏天眼里,他只需要一个爸爸,至于爸爸是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一句简单的“反正你是我爸爸”饱含着一个孩子对父亲所有的爱的表达。在孩子眼中,爸爸就是英雄,就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一座山。

同样,在剧中那个性格可爱、幽默又显得很“二”的小爸爸于果的言语也随处可见哲理的闪光,如于果有这样一句台词:“他教会了我一件事,爱就是要在一起,今天我站在这里,我还学会了一件事,爱就是容忍。我儿子一直在包容我,等待我改错,就是无条件的在爱我。”于果真挚的话语是一个小爸爸在明白责任和爱之后对生活的理解,对爱的理解,是在面对突如其来儿子这一过程中成长和经历的沉淀,是对生活的感悟。

(二)言语充满了对婚姻的思辨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都市情感剧中爱情是主线。在都市中,面对物质诱惑和现实考验,都市男女的爱情观各有差异。在都市情感剧中,语言的对白里是对爱情的反思,是对人性的探讨。生活在当今解构的时代里,人们呼唤的是“重估一切价值”,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物质”淹没。爱情如何在现世生活中遗世独立呢?

热播剧《咱们结婚吧》讲述“恨嫁女”杨桃和“恐婚男”果然趣味横生的爱情故事,呈现了两个心灵受伤的大龄青年面对现实、重树信心的励志爱情。语言对白里是对爱情的定位,是对爱情观的反思。在该剧中,经典台词比比皆是:“婚姻就是照妖镜,婚前甭管你怎么美好,婚后全都爆露出来了!幸福不是你等就能等来的,幸福是追求来的,好男人好女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在当今这个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代社会中,这两句简单的言语足以启发人们去反思婚姻、反思人生。

(三)言语充满了对爱情的追求

爱情永远都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美好事物,现代情感剧中关于爱情的台词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在情感剧中我们常常感动于这样的对白:“真正对的那个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能在原地等待,必须自己迈出那一步前进去找。两个人刚刚认识只是了解条件和经济基础,需要两个人彼此的交往和沟通才能深入了解,对方对自己的关心和态度与经济基础不矛盾”。其实人们应该感谢这些情感剧的对白,就是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在告诉快节奏下的人们,爱情并不是刻意迅速消费的快餐,这些经典对白其实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这种文化既与语言有关,也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

二、探究都市情感剧语言哲理化的原因

(一)对现实语境的解构

都市情感剧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多的是因为其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关系通过戏剧所展现出来的真实情况。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一方面能够感受都市带来的种种时尚和便利,另一方面,也因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的丰富产生了自我的矛盾。在面对爱情、面对生活的时候总有诸多的感受,却无力理清。还是以《小爸爸》为例:“天底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也没有哪本书教会我们做父母,是夏天一直在教我怎么做爸爸”。作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无疑是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父母的,生活的阅历不够,但是在有孩子之后的成长却让于果逐渐长大,他明白了为人父母应有的承担,这是对生活的思索,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现代都市剧把人们对生活的困惑搬上荧屏,通过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来反映人物心理,反映都市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结,继而通过哲理化的语言将这种困惑解开,将教育蕴涵在无形中,将哲理性和思辨性体现在剧中。电视剧中的都市人面对都市的困惑,他们用饱含哲理的个人言语来表达自我面对工具理性社会的思考,继而引发观众的思考。

(二)受众审美水平的要求

都市情感剧的主要对象是电视机前的受众,受众的喜欢与否是该剧能否畅销的主要原因,在此情况下,编剧很大程度上会主动迎合受众。比如,在情感剧中那些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台词都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这些台词感动了无数善男信女的同时,关于婚恋话题也在网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通过人物语言对白所表达的朴实真挚的爱情观也成为很多网友的爱情观,不少观众都表示找到知音了。这种哲理性的语言表达是对爱情、对生活的理解。剧中,编剧直接通过人物的对白,去追寻爱情的真谛,这种哲理性也是该剧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引发思考、引发追捧的原因所在。

都市情感剧之所以能够感动电视机前万千观众的心,主要是由于它里边人物的言语往往充满了浓浓的生活色彩,而生活中的哲理随处可见。从都市情感剧的收看群体进行分析,情感剧的主要受众是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只是戏谑或者好玩,已经不能满足其精神层次的需要,必须在欢乐的同时能够带给他们种种思考,才能达到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要求。因此现代都市剧也在哲理性和思辨性上苦下工夫,以此来赢得观众的认可。

与此同时,对于剧本的创作人来说,也希望通过电视剧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剧中的人物来实现的,因此剧中人物的思辨性和哲理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分析都市情感剧言语特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哲理性和思辨性是其语言的主要特色,也正因为这种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都市情感剧才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这种语言特色既是满足观众审美的需要,也是结合现实语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宋立民,敖慧仙.镜头语言的现代性颠覆——从《好想好想谈恋爱》看电视剧语言的话剧化倾向[J].戏剧文学,2005(12).

篇6

关键词: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

一、引言

一部经典的电影总是能够引起来自业界和社会的巨大反响,用它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剪刀手爱德华》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导演蒂姆伯顿用他的黑色幽默控诉着这污浊的世界,整洁光鲜的外表藏着污浊冷漠自私的心,而看似脏乱造型古怪的机器人爱德华却有着善良纯洁的内心,阳光明媚的小镇比阴森的古堡更可怕。爱德华和金雪一样纯洁的爱情,不知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许多人分析认为爱德华的“剪刀手”使他有别于普通人,使他只能是孤独的。这样的分析有一定道理。这里,笔者希望通过语用学的视角,从爱德华所处的语言环境着手,运用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知识分析对白,从而揭示爱德华和金的爱情悲剧的原因。[1]

二、分析

1、语料与语题介绍

影片根据蒂姆伯顿在11岁时的画作改编,蒂姆・伯顿式幽默通过对人性的讽刺和嘲讽将童话中的真善美粉碎殆尽。影片中,爱德华有一双剪刀手,糟乱的头发,苍白的脸,黑色连体服,这样怪诞的造型是他与整个小镇格格不入。他渴望被小镇上的人们接受,渴望摆脱孤单,可是他却一再被误解,最后不得不离开金,回到古堡。在整部电影中,爱德华只说了169个单词,身为机器人,他没有过多的语言,只会沉默与微笑,但是眼神一直都在诉说着爱德华的孤独与无奈。

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关系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和方式准ze则(Grice, 1975: 307~308)。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格莱斯发现人们在说话时并非都严格地遵守四项准则,而是有意无意的违反准则。格莱斯对“悄悄地”违反某一准则(quietly violating a maxim)和公开蔑视某一准则(openly flouting a maxim)做了以下区别:悄悄地违反是指说话人说谎、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模棱两可、不切主题或者难以理解等现象在产生话语时不明显。这些准则的违背也许阻碍了语言交际,但却不会产生会话含义。只有当说话者蔑视某一准则时,才会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也就是说听话人清楚地知道说话人公开地违反一个或多个准。违反目的就是让听话人推出其会话含义(Grice ,1975: 49)。会话含义的产生要有下列条件:说话者S的话语要有会话含义q,就必须:(1)假定S遵守合作原则;(2)为了使上述假定成立,就要推测出S认为q;(3)S了解,自己和听话者H都知道,H能推导出需要q来使“S遵守合作原则”这一假定成立。我们之所以对会话准则感兴趣,是因为我们根据这些准则,经过一定的推理,能够得到基于语义内容又多于语义内容的会话含义。这种推理有别于纯粹由句子的逻辑内容或语义内容产生的推理…… 听话人要正确推断出会话含义,必须具备以下这几个方面的知识:1)所说话语的规约性内容2)合作原则及其准则;3)话语的语境;4)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某些背景知识;5)1)到4)四项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何, 1999: 161)

2、分析维度提取

《剪刀手爱德华》是一部成人童话电影,爱德华是一个成年人,可是他却不是个社会人,老发明家教给他礼节、诗歌,可是却没有交给他人心险恶。爱德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欣喜,试着用自己的心去开始新的生活,可是事实却很残酷。电影中爱德华有问必有答,他搞不清楚人们说了什么,就用纯洁无邪的眼睛去看,他的语言简短,有礼貌。生活中,人在说话时往往话中有话,在说话时经常违背合作原则,而会话含义也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影片中爱德华就像个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他不懂邻居们表面的热情代表有求于他,他感觉到的是人们的好心,从来没有考虑每句话都尤其内在含义。这些都为语用学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和针对性。[2]

3、具体分析

妖艳妩媚的家庭主妇乔伊斯发现从爱德华身上有利可图,把爱德华带到美容院后,上演了一场勾引爱德华的戏码。

Joyce: I have some smocks. Would you like me to model them for you? 我有件工作服,我来为你示范好吗?

Edward: Yes.好的

Joyce: Now, this is my favorite. Because it’s yellow. And what is it for is to catch up those itchy little trimmings that fall down your neck. And then there’s this old purple one that you just kind a drape around you like this. 这是我最喜爱的一件。因为是黄色的。他的作用是可以阻止头发掉下来, 还有一件紫色的就是只有一片盖在这里。

Edward: I like that one. 我喜欢这个。

Joyce: Why, Eddie, you’re trembling. So am I. I’ve waiting for this moment for so long. 你怎么颤抖了?我也是,我期待这一刻很久了。

乔伊斯穿着暴露勾引爱德华,她试探地问爱德华问题,爱德华都给了肯定地回答,她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勾引成功,谁知爱德华根本没有明白她的意思,爱德华的理解仅局限于字面意义,即使语境变了,爱德华不会改变。他不知道乔伊斯在勾引他。但是最后他还是被吓到跑开了。上文提到了正确推断会话含义的条件,爱德华是不具备的,闹出笑话也不足为奇。看似符合合作原则的对话,事实却是失败的。事后乔伊斯对爱德华怀恨在心,她对邻居们说爱德华用剪刀手威胁她,把她了。乔伊斯的污蔑违反了质量准则却没有构成会话含义,她说谎了,属于“悄悄地”违反了合作原则。事实上,作为邻居,每个人都了解乔伊斯的为人,可是对可怜的爱德华来说只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比尔是佩格的丈夫,他询问爱德华的工作进展。

Bill: So Edward did you have a productive day? 今天工作状况如何?

Edward: Mrs. Monroe showed me where the salon going to be.马太太带我去看美容院的地点。

Edward: You could have a cosmetics counter.你会有个化妆专柜。

Peg: Wouldn’t that be great? 不好吗?

Bill: Great. 很棒

Edward: And then she showed me the back room where she took all her clothes off.她带我去储藏室,然后脱去衣服。

Bill: Edward, I can’t tell you how thrilled I am. I am as pleased as a punch. This beauty venture’s gonna teach you volumes. There is nothing like running your own business. I’ve never done by myself. But I gather it’s a greatest satisfaction a working man can have. So I guess the banks gonna be your next step, huh? .听你这么说我很高兴。你在美容院可学到不少。听你这么一说,还是经营自己的事业好, 你的工作真令人满意。接下来你就要和银行打交道。

Edward: The bank? 银行?

当一家人都听说乔伊斯勾引爱德华,连家里最小的儿子都嘲笑了被蒙在鼓里的爱德华,其他人则是很吃惊。佩格很担心爱德华,她想说话却被丈夫阻止了。比尔很明白事情是怎么样的,可是他却没有和爱德华明说而是他会“收获”很多。他应该清楚爱德华不明白他的深层含义,但是,他始终不知怎样把其中利害告诉爱德华。这也成为爱德华最终无法在社会中生活的伏笔。[3]

下面是爱德华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回答观众问题。

Audience: What’s been the best part of your new life here in town? 新生活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Edward: The friend I’ve made.交到的朋友。

当有观众问他是否想整容时,爱德华表示愿意,于是有观众提问

Audience: But if you have regular hands, then you’d be like everyone else.如果你双手正常,你就和普通人一样

Edward: yes, I know.是的,我知道

Audience: But then no one would think you were special. You wouldn’t be on tv or anything. 没有人再会觉得你特殊。你再也不会上电视。

Peg: No matter what, Edward will always be special.无论如何爱德华都是特殊的。

爱德华的回答很简短,他天真地把他在小镇上遇到的人都当成了朋友,当观众问他是否愿意接受整形手术,爱德华表示他愿意与医生碰面。之后观众追问那样爱德华就是普通人了,其言外之意是他就会失去现在所得的名气,可是爱德华只是说他知道,显然这不是观众想听到的答案,于是又有人说得更进一步的时候,爱德华反而无言以对了,他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时佩格帮他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很开心地对佩格笑了。

完美的童话爱情,在现实社会是不存在的,完美爱情不只需要两情相悦,王子和公主还要来自相同的世界。分离时,当每个人都以为“I love you”这三个词已经呼之欲出时,爱德华却对金说 “Goodbye” .因为他知道他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的到来给金带来快乐也带来麻烦,当金对他说: “Hold me”, 他只能说: “I can’t”.如果连个拥抱都是奢侈,那他宁愿放手。

三、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在该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中的特殊会话含义是很普遍的,已经超出了爱德华的理解范围,导致爱德华越是渴望被理解就越是被误解。在某种程度上,不理解话语中的会话含义是让爱德华不为社会容纳被迫离开爱人的原因,他最后选择了用漫天飞舞的雪花来寄托对爱人至死不渝的爱。同时,也证明了语用学对于电影作品的研究有很大帮助,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1975.307~309)

[2]Peccei. J. S. Pragma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Routledge (2000: 36)

[3]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6)

作者简介:(1)姓名:杨奔 出生年月:1991.02.05 性别:女 籍贯:吉林省 工作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篇7

[关键词]文学接受;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人生意识;大学生

[作者简介]唐洁,梧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广西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40―04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选择、接纳、拒绝和再创造”。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被图像符号包围,文学接受水平日益下降,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因此,引导大学生关注文学、阅读文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学接受水平,我们必须给予学生切实有用的指导。

一、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学艺先学理,理明技方精”,要提高文学接受水平,必须掌握相关的文学理论。但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不少学生对文学理论敬而远之,思维走向平面化,无法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如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学生往往按照传统的“阶级分析法”理解,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控诉封建礼教。这种看法当然不无道理,但若问到他们小说是怎样展示悲剧的成因和过程时,不少学生就感到茫茫然不知如何分析。这就暴露了学生理论知识和理论意识的欠缺,对此我们必须进行纠正。

叙事学理论认为,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要求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另外,叙事学理论认为,叙事作品存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关系。”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对神话进行研究时,没有按照叙述顺序进行分析,而是“将各个神话要素按照某种相似特征重新组合的方式进行译解,从中寻找支配具体话语的深层文化关系”。这种方法对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是非常有用的。

按照性质的相似和逻辑关系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情节进行重组,我们可以发现:杜十娘和李甲爱情悲剧的外因是封建礼教,而内因则是两人不同的爱情观和人生价值观。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小说写杜十娘在妓院中度过了七年生涯,“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可见,杜十娘想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想过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那里,爱情幸福和人生幸福是划等号的。也就是说,杜十娘是想通过追求爱情幸福来获取人生幸福。因此,在和李甲交往的过程中,她的关注点始终是李甲对她的感情。长期的妓院生涯让杜十娘“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她对公子王孙的浮浪品性是有深切体会的,也正因为如此,“忠厚志诚”的李甲才人了她的法眼。但即使他们两人“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杜十娘仍要不断考验李甲对她的感情――她要李甲为她筹划赎身的钱,而且在李甲筹划无着时她也只是拿出一半的赎金,另外一半还要李甲去解决。而赎身之后,她也一直没有告诉李甲百宝箱的秘密。可见,杜十娘在将自己的终身幸福托付给李甲时,是多么的谨慎小心。也正因为如此,李甲最终对她的背叛才会给她致命的打击。对杜十娘来说,爱情的幻灭就是人生幸福的幻灭,爱情之花的枯萎就是生命之花的枯萎。

而李甲呢?他是“自幼读书在庠”,可见,他始终是要走光宗耀祖的道路的。当然,杜十娘也确实吸引他,他“风流年少,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但即使杜十娘“甚有心向他”,他还是因为“惧怕老爷,不敢应承”。后来,李甲父亲“在家闻知儿子院,几遍写字来唤他回去。他迷恋十娘颜色,终日延捱。”――李甲迷恋的是杜十娘的美色,而并不是真正打算与杜十娘厮守终生。若没有杜十娘的积极主动,李甲是不可能帮她赎身的。在杜十娘赎身之后,李甲对他们两人的未来也没有任何的筹划。杜十娘问李甲:“吾等此去,何处安身?郎君亦曾计议有定着否?”李甲的回答则是:“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也正因为如此,孙富的一席话才会让李甲茫然自失:“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异日妻不以为夫,弟不以为兄,同袍不以为友,兄何以立于天地之间?”李甲何曾下过决心为爱情抛弃一切呢?他对杜十娘的爱是很有限度的,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始终是压在他心头的大石头。李甲遇到孙富是偶然的,但他背叛杜十娘则是必然的。

“深层结构是作品中潜含的文化意义,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西方有一句谚语:“爱情于男子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子则是生命之全书。”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正是蕴含着这种社会心理。可见,恰当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能让我们透过作品的表层看到其隐含的深层意蕴。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接受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诗无达诂”之说,西方谚语中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的不同,对同一作品的深层意蕴常有不同的理解。但只要从作品出发,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该适当给予肯定。

二、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创作的得失

文学理论不仅能帮助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帮助我们分析文学创作的得失。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先谈谈文学创作的“得”。文学理论指出,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作材料的主体性特征也非常明显。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一些作家创作成功的原因。当代作家高晓声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善于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在新时期文坛上独树一帜。其中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为什么高晓声写农村题材的小说能够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生活在高晓声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高晓声曾被错划成“”,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当他度过20多年的坎坷岁月后又重新执笔为文时,连许多常用字也忘记了,但长期的农村生活让他对农村非常熟悉,农民心灵中的每一丝悲欢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头。因此,一旦面对稿纸,就文如泉涌,“半生生活活生生,动笔未免也动情”。

陆游的悼亡诗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陆游二十岁时与唐琬结婚,两人感情非常好。但陆母不喜欢唐琬,迫使陆游与唐琬离异。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另娶王氏。陆游三十一岁时与唐琬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唐琬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陆游的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二首》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陆游写这两首诗时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他旧地重游,感怀往事:“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谈到:“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这个评价是很有见地的。这正应了这样一句话:悲剧性人生和创伤性体验往往成就优秀的文学作品。1980年钱钟书在日本演讲《诗可以怨》时就谈到:“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悲剧性人生和创伤性体验深深烙印在作家头脑中,并转化为作家心灵深处的记忆。

再谈谈文学创作的“失”。文学理论指出,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可以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有意获取是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作家在有意获取材料时,“虽可能被热情所驱使,然而心灵深处却无法摆脱一种无意识定位,即把自己视为短暂的投身者、参与者或局外人”。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学史上一些作家创作失败的原因。抗战小说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37年的“”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不少作家纷纷到战场采访,抗战小说成为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主流。这些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舞士气、促进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从艺术性的角度看,不少抗战小说的成就是不高的。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有意获取材料的缺陷有关。文学创作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深切的人生体验的基础上,而作家在短时间内通过有意获取材料的途径进行创作,缺乏长期的、深入的体验,是很难写出真正有深度和力度的作品的。

陆游曾经告诫他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因此,作家生活阅历的狭窄与人生体验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早在上世纪40年代,傅雷就对张爱玲的小说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指出,《倾城之恋》“勾勒得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而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傅雷特别谈到:“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生活经验是无穷的……唯有在众生身上去体验人生,才会使作者和人物同时进步,而且渐渐超过自己。”“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除了男女以外,世界究竟还辽阔得很。人类的也不仅仅限于一二种……心灵的窗子不会嫌开得太多,因为可以免除单调与闭塞。”这些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只有用心体验人生,扩大生活阅历,文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另外,文学理论指出,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引,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不少古典小说都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如《燕丹子》写道:“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粲奉之。”这是怎样的残忍啊。而过去,一说到燕丹子,我们往往是说他如何礼贤下士、义薄云天,却忽略了他对生命的漠视和残忍的一面。另外,对《水浒传》这部小说,过去我们经常强调的是梁山好汉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但实际上小说中不少情节展现出来的恰恰是梁山好汉对普通百姓生命的极端蔑视,如为了逼秦明入伙,在青州城外大肆屠杀;为了救卢俊义和石秀,冲进城里大开杀戮……这些情节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能忽略的。

篇8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

1.文献综述

在《魂断蓝桥》这部影片上映的七十五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赏析不一,但都殊途同归,其所谈无不论及该部影片冥冥之中的悲剧魅力,“电影《魂断蓝桥》通过一个大舞台―故事背景:战争、滑铁卢大桥、传统且庸俗的社会道德观念,向世人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重要的是向人们诉说着和平的珍贵,揭示着战争的罪恶。如果没有破坏一切的战争,那么‘友谊地久天长’将会成为现实,而不再以电影中那凄婉的格调反复回响”。又如紧抓台词话语特点的学者所言,“世界经典名片《魂断蓝桥》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故事,长期以来,一直备受观众的关注与喜爱。《魂断蓝桥》的爱情悲剧不仅让观众随之肝肠寸断,而且那经典绝伦的台词也为主题增色不少” 。

除此之外,国内有些学者从影片故事情节入手,反映其唯真、艺术的一面,正如“卢卡契曾说过,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面。的确如此,《魂断蓝桥》正是围绕着男女主角的悲剧爱情这一轴心,展示了一幅战争的、经济的、世俗的多方面生活的画卷” 。

2.社会语言学在《魂断蓝桥》中的巧妙运用

2.1社会语言学在《魂断蓝桥》译名中的运用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各大影院引进放映大量好莱坞电影,为了影片的推广,片名翻译就显得十分重要。就Waterloo Bridge的片名翻译而言,最初被直译为滑铁卢桥,这显然不妥,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跟拿破仑有关的电影,经过一番商榷,不久被改译为《断桥残梦》,后来编译组在全国范围内征名,有一位女士寄去了“魂断蓝桥”这四个字,蕴意悠远,立被采纳,成为最终的中文影片名。

经查阅,滑铁卢桥位于英国泰晤士河上,建于1817年,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取得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而此片译名中的“蓝桥”在中国古代又有何蕴意呢?苏轼的《南歌子》写道:“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传说战国时鲁人尾生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未来,河水上涨,尾生抱柱淹死。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蓝桥”在中国观众的社会语言意识里便有殉情之意。

2.2社会语言学在《魂断蓝桥》对话中的运用

在影片发行上映的那个年代,许多社会语言学因素影响着《魂断蓝桥》的台词剧本,为了迎合当时社会背景下大众的观影品味,该部影片在对话设置中无不深谙其道。例如,在影片的末尾,罗伊第二天早晨发现玛拉已然不见踪影,焦急地四处寻找,来到凯蒂的住所发生的对话中充分体现出罗伊的困惑愤懑与凯蒂的故作遮掩却又无可奈何。为了保守住玛拉难以启齿的隐情,凯蒂欲言又止,最后不得不委婉地向罗伊表达出难言之隐。

篇9

    一

    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和《庄子》读后的“心得”,一时走红,成了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备受关注,既得到吹捧,也遭到物议,端的是人心不同,正如其面,也是各有“心得”。在非议者当中,有的颇带情绪,指出她的“硬伤”,指责她的“谬误”,说她对经典“一知半解”,甚至“曲解”。有人乃至幽默地在背心上写着“庄子很生气,孔子很着急”,和于丹开了个大玩笑。

    这些好心的观众和读者,似乎是在为古人打抱“不平”,在为经典申明“正义”,其实大可不必。要知道,庄子对于古人的编派,绝不亚于于丹,生什么气;孔子对于经典的曲解,也决不亚于于丹,着什么急!庄子的寓言,经常编造古人的言行来讽喻世道人心;孔子的说教,也经常歪曲经典的词句来宣扬伦理政治。举例说,《卫风·硕人》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此后还有逸诗句子),这样描写美女相貌的诗句,子夏瞎扯到“礼”上,孔子却大加赞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鲁颂·駉》写马群之大马匹之多曰“思无邪”,意思说:唉呀,真是无边无际啊!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借用古诗的句子来评诗,全然不顾原诗的读音和意思,在这里,“思”由虚词变成实词,表示思想观念;“邪”字音“圉”,也改成了“斜”音,字义与“正”对举,以符合春秋时期的“正邪”观念。这是名副其实的“断章取义”。连朱熹也不得不承认:“孔子读诗至此,而有合于其心焉,是以取之,盖断章云尔。”孔老夫子自己如此曲解经典,还能对于丹说什么呢!如果说于丹对“小人”的解释,不与“君子”对举,而说成是小孩子,是对原意的歪曲,那也是因为“有合于其心焉”,况且就当代性而言,释“小人”为“小孩”,是可以的,小孩阅读的连环画不就叫“小人书”吗?私意以为于丹的本意是借题发挥,像冰心老人那样特别关注妇女和小孩的命运。时代不同了,即便有所唐突,孔老夫子也不必着急,我们可爱的观众和读者更不必替孔老夫子着急。

    尊重历史,尊重学术,固然是我们文化人所应坚持的严肃态度,但千万不要太学究化了,不要过分地追求所谓“历史的真实”。有不少文章和着作对于丹的“硬伤”进行挑剔,对于丹的“曲解”加以指责,这似乎过于较真儿了。任何对于历史的研究,对于经典的诠释,总是历史视野交织着当代视野,也就是说对于历史和经典的解读,往往被不同程度地当代化了。一部《诗经》,自西周流传至今,长达三千年之久,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解释,其间经由文学经学化,再由经学文学化,构成了一部《诗经》学史。这部学术史,也可以说是经典的曲解史,或者说是经学的演进史。学术如果只有材料而没有观点,或者说只有考据而没有义理,是不成其为学术的,所以不要把对于丹的“纠谬”看得太重了。何况,于丹并非“学术超女”,亦非“国学超女”,她自己说:“要把《论语》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学术内容。”因为她不是从学术的角度研究《论语》,而是在说书,所以岂止像陆九渊说的“六经皆我注脚”,直是借经书话语说开去,拿古今故事来阐明处世之道,更像佛教徒的讲经,不是“史话”,而是“经话”。如果文化界要划圈,于丹讲《论语》心得,不属于学术圈,而属于演艺圈,既是说书,在“考据”问题上,更没有必要叫板。有谁去考证隋唐讲经讲史留下来的敦煌变文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真实”而加以纠谬呢?

    二

    于丹讲儒道经典的“心得”,很受欢迎,乃至超过其他“说话人”的“讲史”,为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有人以为是影视界的刻意“炒作”,所以如此“火爆”,恐怕也不尽然。《红楼梦》炒作得够可以的,然而怎么也比不上于丹的“心灵鸡汤”那样“热火朝天”。所以然者何?社会心态失衡使然也。

    如今的社会现实,没有内外战争,没有政治运动,却是近百年来社会变革最深刻的转型期。在这一切都在变的时期,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适应的,于是社会心理失衡成了一种通病。解决社会心病成了当务之急,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电视台都设有“心理访谈”之类的栏目,其他涉及普法、破案、家庭、爱情的栏目,也经常反映出相关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失衡的社会人群中,于丹通过讲述儒道经典“心得”,推出“心灵鸡汤”,确实是“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

篇10

上大学了,生活突然改变,时间有了大量的剩余,我选择了用阅读来打发时间,但是我依然不去碰触中学时曾经出现过的作品。因为:第一,我不愿想起过去;第二,我觉得我学过了,对文章没什么兴趣,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读了吧。我到图书馆里看各种各样的书籍,多而杂。后来我发现我喜欢上了“三驾马车”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充满了对旧的制度传统的冲击,包含锐意改革进取的精神,让我对于我的未来又充满了再一次的幻想——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改革者。

现实,又让我回到了高中的校园,只是身份有了变化——语文老师。职业又让我捧起了语文课本,也让我再次走进那些被我打入冷宫的经典作品。我依据课文和教参解读,然后再向学生灌输,结果是我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我深知这种学习的苦楚,可我依然在持续着这种“残害”。教《项脊轩志》着实让我苦恼了一阵,我丝毫看不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文辞不够优美,事件又没有什么特别,家庭琐事而已,情感上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我都体会不了,又如何让学生去鉴赏?照本宣科让我又一次度过了难关。

假期外出旅游,给父母打电话,父母通电话时的第一句总是:“你吃饭了吗?吃饱了吗?”这让我突然体会到了爱就是一句最平常的问候。我一下子联想起了《项脊轩志》:“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淡淡的话语,浓浓的深情!读冯骥才的《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的结尾:“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半举着伞。”这一细节描写,让我又领悟到了《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蕴涵的深情!素雅的栀子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做老师有几个年头了,我渐渐喜欢上了课文里的一些经典文段,我好像读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