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范文

时间:2023-03-15 11:3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桃花源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桃花源记

篇1

关键词:现实主义;积极浪漫主义;理想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70-01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和人生。《桃花源记》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与主人公(渔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实性,暗示读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披文之时应不忘客观现实。渔人既以捕鱼为生,周围一带山川河流之形当了然于心,然此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既有现实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虚幻。或许是因为渔人一无所获,难向家中饥儿饿妇交差,于是仍一路撒下渔网去。渔人艰辛的生活,于此当可想见。渔船进入桃花林也是猛然之间才惊觉的。“忽逢”二字既写出了渔人撒网之专注用心,又将桃花林点染得虚幻迷离。抬眼展望,渔人惊奇于清一色的桃林,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优美环境,渔人之“甚异之”、“欲穷其林”,此处极写桃花林芳香与色彩的神异,又传达出渔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慨叹,进而折射出现实环境之萧瑟、凄凉。

与外界联结的通道将桃花源渲染得更为神秘。不为人知的山洞闪烁出微光,勉强能通过一人的山洞竟另有洞天,确乎神极!作者有意将桃花源涂上神秘的浪漫色彩,显然是在暗示读者:桃花源并非客观现实社会。渔人进得洞来,但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其间恰当地点缀着良田、美池、桑竹之类,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更有“鸡犬相闻”之声, “衣着悉如外人”之男女从从容容“往来种作”,老人小孩各得其乐,一幅恬静安乐的生活图景!渔人见此,不免联想到战乱不已、百姓涂炭之黑暗现实。这幅令渔人陶醉的生活画面折射出现实的丑恶情形,充分传达出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惊喜于眼前胜境的渔人还未缓过神来,桃源人已经发现了他这个不速之客。桃花源人始而“大惊,问所从来”,继而热情相邀,“设酒杀鸡作食”以待。“闻有此人”到来,一村人纷纷涌来探询消息。听了渔人的一番介绍,桃源人不由得“皆叹惋”起来。何以有此深沉叹惋呢?自秦以来,外界朝代更替之频繁,令他们惊讶莫名;“自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之后“遂与外人间隔”,外界发生了多少事,竟闻所未闻。桃源人在这里流露出来的,既有对自己能够远避动乱之时代、频繁之战乱的庆幸,又有对外界百姓惨遭战争之苦、饱受阶级压迫剥削之深的同情。庆幸也好,同情也罢,桃源人依然视渔人为嘉宾贵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桃源人依然深爱自已这个温馨社会。他们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他们谁都不希望因为渔人的到来而破坏自己的平静生活。作者将深厚的现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对桃花源美妙生活的描写之中。

篇2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篇3

1、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3、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开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全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断,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篇5

关键词:对比艺术;刘子骥;高尚;桃花源记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个句子,按照鲁迅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的意见,“高尚士也”四字,似乎也在可删之列。然而文字简练干净之美恰恰是陶渊明的显著风格之一,《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可视为代表。那么是不是“高尚士也”四字,还蕴藏着我们尚未发现的深意?

我们去探寻“高尚士也”深意的时候,却生出一份惶恐:刘子骥的高尚在哪儿?一般文章在“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的后面,常常会叙述刘子骥种种事迹,给读者一个高尚者的具体形象,可是陶渊明没有这样做。自然,陶渊明不是在做《刘子骥传》,无须也无法给读者一个清晰的高尚者形象,但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用判断句的形式,对刘子骥是高尚士加以肯定,且语含赞美之情,即是对“高尚士也”作了强调――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本可以连读,为文章补标点的人读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算是间接的明证。既然作了强调,读者依然没有感知刘子骥的高尚,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刘子骥的高尚到底在哪儿呢?我们总不能去南阳档案馆里查找。我们还是梳理一下文章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林,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作客桃花源,这些算是写渔人的文字;太守在渔人的带领下派人再寻桃花源,这些算是写太守与渔人的文字;刘子骥也寻桃花源,这是写刘子骥的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在渔人发现桃花源之后,分别有太守再寻桃花源与刘子骥也寻桃花源,这两次寻找有什么不同吗?比较显然的是,性质不同,太守代表官府,代表一个政权去寻找。政府行动,规模一般比较庞大,“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可见端倪;刘子骥是个体,代表民间,规模相对比较小,“后遂无问津者”,能够证明在刘子骥以前有不同的人陆陆续续去问路。

两次寻找的目的是否相同?一般说来,政府行为都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通常是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攫取外太空已知与未知的资源是最鲜明的动机之一。太守在渔人“说如此”之后,“即遣人随其往”,文章是没有明说随其往的目的,然而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紧接着就是血腥的掠夺的人类历史看,就不难得出就是为了血腥的掠夺这一猜想。依据有二:其一,渔人离开时,桃花源人再三叮咛,“不足为外人道也”,正是担心发生血腥事件。渔人“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如果事情得以顺利,太守的人怕不会仅仅是在桃花源里吃住几天。其二,把刘子骥也寻桃花源,换成高尚人也寻桃花源,是不是意味着太守,包括渔人不是高尚的人,至少他们再寻桃花源的动机很不单纯。

比较太守渔人再寻桃花源与刘子骥也寻桃花源之后,我们发现这里别有洞天,但要说刘子骥高尚在哪里,我们还必须对发现、再寻桃花源的人物心灵进行探索。

先说渔人。

渔人是谁?众说纷纭,引经据典、洋洋洒洒的文章在,似乎不必多说。因为“高尚士也”,说的是刘子骥的品质,因此我们现在关注的是渔人的品质怎么样?陶渊明用“高尚”两字评价刘子骥,我用“低劣”一词概括渔人。

渔人“缘溪行”是为了寻鱼汛,找鱼源吗?其实不见得。

1.“缘溪行”,只见他行,不见他撒网;不撒网的渔人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个尽职的渔人;

2.“忽逢桃花林”,他醉心于桃花林美景,没有专意于鱼,竟至于“欲穷其林”而忘了鱼;

3.发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时,“便舍船,从口入”,舍船便是不打鱼;

4.进入桃花源之后一味吃酒谈天,打鱼事更是忘得九霄云外。

5.出桃花源得船之后,也是径直“及郡下,诣太守”,心中无鱼,其意甚明。“忘路之远近”,可见到了忘我的境地,真是可笑之至了。

渔人“缘溪行”是漫无目的的。因为漫无目的,一般行船速度不会太快,即算是寻鱼汛,因为要“寻”,且又从“林尽水源”句得出渔人是逆流而上,速度想快也快不了,所以那一天渔人的行程是远不了多少的,作为职业渔民偏不知道自己到了什么地方,能算一个合格的渔人吗?他的责任心何在。

渔人在桃花源中“停数日”,事前是没有规划的,出来也没有先回家探亲,可见渔人不以家人为念――如果我们能够设想他有家,那么他的游手好闲、不孝不亲的形象,不就是呼之欲出吗?

渔人出桃花源后置桃花源人的郑重告诫――不足为外人道也于脑后,先是“处处志之”,再是“诣太守,说如此”,后是“随其往”,想要做什么呢?背弃诺言,失信于人在前,媚官媚权,置人于危在后。桃花源人对于迷路的渔人,先是献酒献肉,家家邀请,临别谆谆相嘱,礼至,言尽,实在是有恩有德了。渔人偏要招引外人以相报,岂不是一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不诚不信、以怨报德的家伙?

再说太守。

渔人“说如此”,我们相信不仅是说了发现桃花源的过程,还说了桃花源里的情况,而且也肯定说了桃花源的告诫,说了自己处处志之的情况。可是太守有批评渔人不诚信、不重诺的语言行为吗?教导子民,培育良知,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留有政绩的官吏都想做的事情,所谓化民成俗,说的就是这个。“说如此”之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个“即”字抵得上万言千语,把太守闻报后得意的心情、贪利惟恐落后的心理、张狂无所顾忌的行为刻画出来了。太守的官品也鄙劣。

篇6

二、乌托邦思想

陶渊明和笛福的作品中都营造了各自的理想空间,通过文章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东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异同。

(一)相同点

1、他们的乌托邦思想都通过遥远的封闭空间做载体的。桃花源和荒岛之所吸引人,能成为一个理想空间,首先是因为它们远离我们的生活环境,远离喧嚣嘈杂。也正是因为封闭隔绝,,可以有无穷的遐想空间,作者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按照自己的理念和信仰营造一个理想的国度,从而间接的表达了他们的乌托邦思想。

2、他们所描述的理想国度都是通过农业劳动自给自足。桃花源里的人通过“往来种作”获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自觉愉快的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顺应大自然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劳动使他们得以生存,也使他们通过耕稼生活找到超脱人家攘夺与纷争的慰藉。鲁滨逊在荒岛上也是辛苦劳作,生产出了各种供他生存的食物。另外,他们都亲近自然,崇尚古风。陶渊明不仅直接描绘了桃花源里的美好风光及桃源人尊老爱幼、勤于耕作、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更是假托南阳高士刘子骥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鲁滨逊虽然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之时,却在荒岛上从头开始摸索,仿照人类之初的所作所为一样,来努力开创一个新社会。这其中都包含着作者对以往生活的肯定和怀念,也显示了作者对自然和劳动生活的歌颂,并在劳作中找到归宿和寄托。

(二)不同点

1、理想国度的社会制度不同。或许由于魏晋王朝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大气候的使然,陶渊明的乌托邦俨然暗含了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思想。在这样的乌托邦里没有统治者去扰民、乱民。没有以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因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争权夺利的战争,没有改朝换代的痛苦经历。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面上来看是表明他们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实际上是他们远离战争,追求自由的重要体现。同时,人民当家作主后,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创建和平幸福生活家园。而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建立的是一个通过社会契约形式的政体。总体来说,社会契约就是公民答应放弃自身的一些自由或利益以换取保护。当星期五给鲁滨逊跪下是,他愿意放弃自己的人身自由以换取对方为自己提供人身安全的保护。鲁滨逊和其他臣民的社会契约关系更为明显。例如他和西班牙船长订立了口头的契约。当西班牙船长动身去接另外十七名西班牙人来岛上居住时,他“郑重起誓接受鲁滨逊为他们的指挥官和领头人。”鲁滨逊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这个政体介于无政府状态与民主统治之间,不存在成文的法律,也没有什么有组织的统治机构,他拥有的仅仅是臣民对他统治地位的认可。即使他拥有统治者的头衔,依然和他的臣民共同劳动,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伙伴,使他们衣食无忧。从这一点上看,鲁滨逊很像一位贤明的君主。或许人们很难想象鲁滨逊这样的岛上社会可以被称为乌托邦。但是,在笛福眼里,这种介于无政府状态与民主之间的社会就是最好、最理想的社会。

2、理想国度形成的原因不同。桃花源的形成没有直接的描述,捕鱼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在《桃花源记》中也没有直接的交代,只是说他在捕鱼时迷路便进入桃花源,发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迷人的生态环境——田野里有庄稼,有桑园,有竹林,水池里有鱼虾等水产品;鸡鸣狗叫,万物欢腾;老人小孩一个个都乐淘淘的,人们没有对财富的强烈渴望,有的仅仅是自给自足,自娱自乐。而在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看不到一个已存在的乌托邦社会。本来鲁滨逊应该过着安稳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对物质财富的无休止追求,以职业劳动或世间使命为唯一任务的天职观和爱自由独立、喜探究新奇和富冒险一试的实践主义精神使他遇到海难,流落到荒岛。在荒岛上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把一个他最初视作“绝望岛”的地方改造成了一个“幸福岛”,一个迷你的乌托邦社会。

三、结论

《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有与传统乌托邦作品形式的结合,却超越那种单纯的、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的表达,强有力地宣告并证明“只要有愿望和智慧,人类可以实现创举”。陶渊明是把乌托邦思想与隐逸精神契合起来了,《桃花源记》把华夏隐逸精神唱到了极至,长出了华夏千古文人对隐逸乌托邦的渴望。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笛福和陶渊明乌托邦思想的异同,以及对后世乌托邦思想及乌托邦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和诠释这两部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 Defoe, Daniel. Robinson Crusoe. New York: W.W.Norton&Company Inc., 1975

[2] 李斯斌.桃花源记的游仙叙事与新自然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91页。

[3] 钟鸣.鲁滨逊漂流记的双重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80页。

[4]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魏颖超.鲁滨逊精神面面观[J].外语研究,2003

篇7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教师指导

一.教学设计与策略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因此,本着这样的思想,本课以翻译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为训练重点,课文内容与情感分析择其要而讲。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并在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最终学会独立阅读。

2.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前半部分采用“自主-合作-发现-交流-巩固强化”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积累文言词汇和独立翻译课文的能力。后半部分采用“学生生成问题,教师追问”的形式水到渠成的完成文章内容分析与对主旨的把握。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进行学法指导。通过此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真正将课堂变成学生需要的课堂,而不是教师假想的学生需要的课堂。

3.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②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能准确地翻译课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③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④了解晋代社会的黑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4.教学内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本课重点研读课文2至5段,掌握重要词语,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并整理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借文章表达的感情;最后熟读成诵。

5.教学重点:掌握方法,准确译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实录

1.激趣入课

屏幕显示谜面如下:

“四个小房结构巧,拳头大小似红桃,日日夜夜供血忙,时时刻刻咚咚跳”――打一器官

“日日开箱子,夜夜关箱子,箱里一面小镜子,镜里一个小影子”――打一器官

“右有,左无;后有,前无;哭有,笑无;高有,矮无”――打一器官

教师逐个出示谜面,学生抢答。(心、眼、口)

师:这三个器官在我们学习中非常重要,朱熹就曾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中国还有一句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看屏幕)

生:齐读“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2.复习提问

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的梦想家园,学习《桃花源记》(板书标题)“源”怎么写?(生描述),由本文衍生出一个成语是――(生齐答“世外桃源”)(师板书)。本文作者是谁?(生答)朝代(生答)名(生答)字(生答)世称(生答)自号(生答)

师:上一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分析了第一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余下的段落。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应重点把握哪些方面?

生:读准字音和节奏,熟练地背诵

生:解词,翻译句子

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总结得非常到位,老师也这样认为。

3.读文知意

(1)朗读课文2至5段

师:读是一切的基础。关于朗读,朱熹给我们一点建议,谁为大家服务读一下?

生:读(朱熹的话:“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师:下面让我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2至5段

生:自由读

(2)以自主合作式学习2、3段

师:先独立解词、翻译,有疑惑的小组交流研讨,时间5分钟。

生活动、师巡视

师:(在屏幕上打出文言文翻译方法)当大家有翻译不通的时候,不妨参考一下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方法:保留、加字、替换、补充、调序、删除)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还有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吗?

生:“设酒杀鸡作食”中“设”如何理解,“作食”是“作为食物”还是“做饭”

师:问题表述非常清楚。

师:谁能帮助解答一下?

生:这里的“设”可以用现代汉语的“摆”替换,“摆了酒杀鸡做饭”。鸡杀了就是要吃的,所以没有必要说“作为食物”,而且承前面的意思也应该是“做饭”。

师:解释得非常透彻。你们小组理解了吗?

生:点头

师: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生:没有。

师: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看来集体的力量真大。

师:我有几个重点词想特别强化一下,熟练掌握这些词对我们学习文言文非常有帮助。下面对照学案,快速解词。

生:组长提问,组员齐答。组员遇到不熟悉的词,同组人帮他弄会。

师:下面让我们在翻译句子中再次检测词句的掌握情况。

生:翻译学案的六句话。

师:适当强调翻译方法。

(3)以发现交流式学习4、5段

师:经过合作我们高效地完成了2、3段的翻译工作,4、5段我们换个学习方式。看屏幕:

找出翻译有错误的地方并改正(四处)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立即出来,找到他的船,便顺着向前的路(划回去),处处做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儿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寻找以前所做标记,终于还是迷路了,没有再找到(去桃花源的)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的刘子骥,品德高尚, 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病逝了。后来就没有问路的人了。

师:我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发现一处错误举起一根手指,发现两处举两根。

生:(看屏幕,参照书下注释,思考判断。)

师:根据学生举手指情况叫停。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错误并改正。

生:交流

师:你们举起了四根手指,老师要为你们举起一根手指,(竖起大拇指)你们是最棒的!

师:看学案,采用刚才的方式,识记解词。

生:组长组织识记重点词。

4.主题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

师:我们已通译一遍文章,下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内容。

生:概括、完善

师:板书(发现 进入 访问 辞别 再寻)

师:我可否在这些词之间画箭头?

生:可以。

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这叫做渔人的(生补充)行踪。本文即以什么为线索?

生:渔人的行踪。

(2)理解作者的情感

师:在记叙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什么内容?

师:详写了这些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你觉得这个社会美在哪?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生:这里没有战乱,人们生活幸福,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

生:这里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

师:在学生回答时摘重要词语板书。

师:这就是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完善板书)

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真实的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可以看出,他已经作了详细的标记,但还是没有找到去的路。这就暗示读者这个社会是作者虚构的。

师:作者为什么虚构这个社会?

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生:其实,这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战乱剥削,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

师:陶渊明勾勒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我想我们心目中也有自己的理想生活,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5.作业及寄语

师:回顾文言文学习重点,我们还有哪一项任务没有完成?

生:背诵。

师:熟能生其巧,精能通其妙,课后作业,背诵全文。最后以两句诗作为本课结语: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大家以书为伴!

三.课后反思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真正去读、去思考、去交换意见。

(2)把问题的提出权及处理权交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教师给予学生时间再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并找其他小组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不做出直接的解释。鼓励学生质疑,并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环节简洁不拖沓,问题的生成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很自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提高了本课的效率。

3.潜移默化地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4.恰当运用鼓励性、引导性的评价语。如“问题表述非常清楚”、“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看来集体的力量真大”,恰当的评价语言,既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认可,同时指明好在哪,今后要怎样做。

但作为施教者,我觉得本课在以下两方面还应多下一点工夫:

1.预习。学生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效果。预习做得好与不好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要把指导学生预习做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落实好,完成好。

篇8

1、指视野所看到的场景变宽广了,豁然开朗,指眼前的所见一下变得广阔。

2、《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3、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难道王鲁湘转而去办学了?事实上,凤凰卫视上他的主持还在继续,社会上的一些会议、论坛也偶尔出现他的身影,他在凤凰岭经营的事业只是他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记者近日探访到了他与凤凰岭及凤凰岭书院的故事。

情系凤凰岭

凤凰岭书院当然在凤凰岭上,但早在书院建立前,王鲁湘和凤凰岭的缘分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一些因缘,过去我在海淀的山后地区买过房子,一家人在那里生活过。那里空气特别清新。”王鲁湘提到了“山后”地区,指的是海淀区的百望山的山后。海淀以这个山为分界点,山前在历史上就是开发比较早也发展得不错的地区。从南坡到八达岭,从红山口开始,到香山,到处,包括颐和园区域,都属山前。从北坡往北一直到凤凰岭地区,都可称为山后。这片地方一直是海淀的农村地区,出产京西水稻、京西水蜜桃等。京密引水渠也从这边穿过。“水渠东边是一派江南景色,有稻田,可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水渠的西边,有一片桃林。沿着水渠的岸边,一直到半山坡,有两条林荫道,种有参天白杨,到了夏天,密不露光,从城里一到这里,立刻温度低两度。”

在王鲁湘的回忆里,凤凰岭地区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稻花、桃林、蛙声、温泉,加上清澈的水渠,还有稻香湖上庄那一带的湿地,成了北京近郊区最后开发的一块风水宝地。他还记得自己带着孩子在野地里玩耍,在水渠里捉鱼的那种快乐。

但现在这块地方已经无法再完全保留它那种农村式的原生态了。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已经不断向这边扩展。在上地,在北清路两侧,科技企业层出不穷,已经有几十万人到这边生活。现代化的马路已经伸展到这边,大片土地已经被道路分隔成棋盘状,就等着在“棋盘”里面“放”房子了。

“江南特点的乡村景色以后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这也是很遗憾的一件事。”王鲁湘带着一种略感伤怀的口吻说。

但是,旧时风光渐去,田园和山林梦似乎并没有消逝,老天毕竟还在山后留有一座凤凰岭,上面草木繁茂、钟灵毓秀,还保留着自然和人文景观。

变身做“山长”

近年又和凤凰岭结缘,和王鲁湘一直以来的一个身份有关——他是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他学术观点和国家画院的导师如龙瑞、程大利等相近。他们都认为中国画的发展到了一个阶段,需要画家们正本清源,静下心来,仔细体会、参悟中国画的文化性格。他们意图找个安静的地方做中国画研究和培训基地。

约2008-2009年,国家画院的导师们来到了凤凰岭山脚下的草厂村。这里有一个乡镇企业,因为产业转型等原因已经不适合再办下去了,腾出一块地来,刚好给了这些画家和研究者们一个机会。这个地方在平地和坡地的交界处,在一片桃林之中,自然环境良好,同时可以和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管是位置还是地形、风景,都适合做研究和教学场所。于是,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凤凰岭书院。

既然是画家来兴办这件事,为什么不叫画院?“一叫画院,好像这里就是一个画画、写字的地方。而画画、写字都是一种工具和技艺的东西。现在的画院多如牛毛,很多已成为一种为市场服务的工具。我们不想这样,我们就想学习中国古代书院的制度。”王鲁湘告诉记者。而中国古代书院具有优良的传统,是对中国正统的科举教育制度的一个补充,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独立于这个体制甚至远离这个体制的。所以古代的书院基本上都在山林里(书院的院长一般叫做山长。)“书院不负责发文凭,书院不负责送你去考科举。书院的课程也不是以服务科举考试为目标,书院是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答疑解惑、研究学问、修养身心和培养君子的场所。所谓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就是书院精神的一个总结。我们也想把这种精神纳入到目前功利性很强的美术界。”

就这样,王鲁湘在美术界前辈的期许下,当上了山长。希望带领有志于中国画艺术的画家们躲一躲尘嚣,探讨一些问题,对中国画有所思考。如果以后弄好了,这里还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综合性的书院,这样的书院和一所大学一样,里面也有哲学、宗教、艺术(不仅是书画),成为综合性的人文素质养成的地方。

现在凤凰岭书院已经招收过两届学员,学员的门槛要高于一般的美术院校。书院实行了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方面是小班和大班结合,小班是一个导师带5-6个学员,大班会则讲一些哲学、宗教、文学、古典诗词、美学、艺术史的一些大课,以提高中青年画家的文化修养,特别是国学修养。书院的院训是“天地国亲师、仁义信礼智、十字立心中、堂堂做君子。”每一届新学员来,王鲁湘都会先和他们讲这院训,“这十个字要立在心里,先做了君子,再讲画画,因为中国画是讲品,讲格的。一幅画无品无格,不足观也。”与此同时,书院美术馆也会在这里举办一些学术性的展览,如著名的“凤凰来仪”,展览的是书院导师们最好的作品和带有研究性、带有学术内涵的作品。大家会结合这些作品,进行一个观摩,研讨。同时这也是书院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也给导师们一个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互相精研的机会。

显然,凤凰岭书院被寄予了王鲁湘的儒家的人文理想。他在里面的事情也不算很多,主要是担任大型活动的学术主持,给大家讲讲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等。但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前辈们的指导下,确立了书院的学术定位、文化品格定位,把握住了书院发展的大方向。目前,书院的教学确实比较像古代的书院,是以自省式的学习为主。书院给大家营造了一个教学相长的环境,导师和学生之间是苏格拉底式的、漫谈式的、和散步式的学习,自由而富有趣味。

“桃花源”梦想

既然已经做上了凤凰岭书院的山长。王鲁湘和凤凰岭这座山就有了更亲密的关系。面对凤凰岭及周边地区的建设、开发和远期规划,他有着一个已成形的想法。

“山后地区的开发应该分平地、坡地和山地三个层次。在平地上,彻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已经是不可阻挡,我们没有办法。但是我们可以努力确保规划合理,人口密度、容积率合理;坡地应该交给文化产业,变成一个文化带。因为在坡地上,历史上就有文化建设,比如著名的大觉寺、龙泉寺、七王坟等,都在坡地上。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坡地上的果林一定要保留,古老的寺院自不必说。然后还可以进行一些新的文化设施的布局,使它成为北京地区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要业态的一个文化带,里面有自然的东西,也有人文的东西,让它变成人们来休闲、修生养性和接受文化熏陶的地方。而且要做成一定的规模;然后坡地以上的比较陡峭的山地,就完全交给自然,人类不要去干涉它,而只是保护它。”王鲁湘说。

在王鲁湘的期望中,凤凰岭地区的景观可被划分为自然、人文、城市三个层次。“山后地区将来可能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而不仅是北京最美丽的地方。你可以设想这样的画面:从飞机上看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平畴万里,众多现代科技企业坐落在林荫道划成的棋盘格局中,中间穿插着各式各样的水渠和湖泊;然后紧挨着它是缓缓而起的坡地,桃花、李花盛开,在桃李林中,掩映着一座座梵宇琳宫的庙宇和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建立起来的一个个新建立起来的文化据点、文化设施。”王鲁湘对这块区域的未来有着诗一般的美好想象。他同时认为,坡地上面的建筑一定要注意文化性,可以和下面平地上直线式、方格子的建筑形成一个文化反差。这样,这里既有平地上现代的、世界性的景观,也有坡地上的传统与中国的文化元素,而在坡地的梵宇琳宫、桃李掩映之上,是峭壁悬崖、树木葱郁的自然景观,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立体风光带。

科技、文化、自然其实是可以和平相处和相得益彰的。北清路两边的高科技公司的人随时可以到坡地上去享受文化,及再往上享受自然。文化和自然有助于消除一些高科技带来的单调和格式化。这样一个环境一定对全世界的人都有吸引力。

提起凤凰岭上的龙泉寺、桃源观等佛教、道教文化资源。王鲁湘说:“这个地方非常有意思,佛、道都有,缺一个书院,我们就补上了,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文化生态。”他认为书院补上的是儒家的文化,而且是他理想中的儒家文化中最为健康的部分,即中国书院传统中蕴含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传统以及“堂堂做君子”的理想。

篇10

我家住在桃花源的附近,所以经常去桃花源玩。这天,我又独自前往桃花源,欣赏美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披着碧绿头发的柳树姑娘。然而桃花却一朵没有,只是茂密的桃树和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桃树上还挂了一个牌子:禁止摘桃,否则罚款100元。在这个时候,最美的不是柳树姑娘,而是娇艳的荷花。荷叶衬托这荷花,荷花一朵朵的绽放,开的很美。不过,人不美。这可苦了长在河边的荷花了。因为长在河边,人们很方便摘,而小孩子们又非常喜爱荷花。所以,那些荷花就一朵一朵的被摘掉。不过,还有大部分都长在河中央。没有“惨遭毒手”再往前走就是既刺激有好玩的吊桥了。这可吓坏了许多胆小的家长,吓的他们毛骨悚然。

怎摸样桃花源好玩吗?有空欢迎来玩。

初二:朱珂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