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旗敬礼范文
时间:2023-03-14 23:2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向国旗敬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我热爱我的祖国,我祝福我的祖国,我报效我的祖国,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我要做一个努力学习,诚实守信的青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国旗是祖国的代表,是祖国的骄傲,我向国旗敬礼。愿祖国蒸蒸日上。
4、我曾经是光荣的少先队员,奋进的共青团员,我将在自己的岗位上,扎实工作,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担负起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篇2
1、 学校重视,认真组织落实。
接到通知后,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案,利用升国旗机会召开学生动员会。引导孩子们用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生航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各地要围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情感。
2、 同学们积极踊跃参与。
三至六年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登陆潍坊文明网发表寄语。一至二年级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参与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3、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向国旗敬礼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教育,学生们在寄语中,语言朴实、风格清新、感情真挚,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增强爱国之情,坚定报国之志。
4、 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3
一、广泛宣传,明确思想。涂新社区通过张贴通知、广播,联系中小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此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要求各校要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倡议全校学生登录中国xx网、央视网等参加到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的签名留言活动中来,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爱国意识。
二、高度重视,用心组织。社区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用心组织,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作为开展十一国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要求各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严密组织,确保本次活动有序开展。
三、拓展渠道,确保导向。本次活动除了网上签名之外,社区联合各中小学拓展活动渠道,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等多种途径,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深化拓展活动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增强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引导广大学生从热爱家庭、建设家乡做起,从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做起,在平凡小事、点滴细节上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篇4
—向你敬个礼
作者 官店民族小学四(2)班 向杓 指导老师 蔡高羽
国旗啊国旗
我对你充满了敬意
这鲜艳的五星红旗
我为你骄傲
为你自豪
国旗啊国旗
我要向你敬个礼
一九四九年 金秋十月
一位巨人的声音震撼了全世界
“了!”
一面旗帜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这,就是我们的国旗
我们心中永远的旗
这,就是无数革命先辈鲜血的凝聚
她,记录了祖国六十年的风雨历程
她,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变的精神
六十年的兼程风雨
六十年的不懈努力
五十六个民族 手拉手 心连心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青藏铁路成功跨越“世界屋脊”
杨利伟搭载了航天飞机
费俊龙等进行了太空漫步
那一刻
他们手中挥动着
五星红旗——我们神圣的国旗
那一刻
宇宙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
六十年的艰苦努力
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纪
大棚 无土栽培
种种新型农业科技
让我们的新农村展现新的风气
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无与伦比
让我们的精神面貌彰显活力
六十年血与火的磨砺
我们的传统就是自强不息
洪涝灾害 非典疫情 冰冻雪灾 汶川地震
种种灾难面前
国旗始终飘扬在灾区工地
没有屈服 没有退缩
这血红的颜色
带领我们向前
那一刻 国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魂
那一刻 国旗团结了炎黄子孙的心
国旗啊国旗
我是那样深爱着你
你 用那松软的土地
抚慰我的身体
你 用那滚滚东逝的流水
哺育我的精神
你 用那惊天动地的雷电
教育我的灵魂
你 用一座座喜马拉雅山
铸造我了的脊梁
啊,国旗
你的颜色是我生命的意义
你的热情是我前进的动力
国旗啊国旗
我是那样的深爱你
在你六十周年喜庆的日子里
篇5
关键词学术期刊;国际化;影响因子;策略研究
1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分析
1.1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的学术期刊传统的管理体制,制约了其国际化的发展,使得其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目前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进行革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其条块化的管理,导致其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编辑工作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2]。同时,很多学术期刊的经营权缺乏自主性,积极性不高,工作热情低,由于其发展的后劲不足,那么在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时,我国学术期刊就显得力量薄弱。
1.2经营模式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尚在,其经营模式还处于静态运转之中,没有国际化的视野与野心,似乎只是“温水煮青蛙”。这种发展状态远远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更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特点。
1.3评价体系问题
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其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术期刊的出版更加规范化和积极化。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依然很不完善[3]。从全国范围来看,其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权重不一,还有待改进和调整,与国际评价体系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不能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
1.4编辑素养问题
在国际化的全球背景下,学术期刊要想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可与接受,其中编辑出版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编辑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国际化的背景要求下,期刊编辑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学术修养、协调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国际化的眼光与出色的外语能力。可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的编辑的素养可能还达不到如此高的标准。
2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现实基础
提高我国的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绝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需要现实根据。实现其国际化亦有其现实的现实基础。以下将从4方面进行简要说明:1)数量激增:得益于我国近年来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学术研究各个领域也得到不断的突破,我国的学术期刊随之得到迅猛发展。据可靠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学术期刊6000多种,其数量呈现激增的趋势。2)种类齐全:期刊数量增加的同时,期刊种类也在不断扩充,发展到今天,已是较为齐全。从横向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的研究领域,完整学术出版的体系已然形成[4]。3)质量提高:在多年的发展之下,不管是学术水平,还是期刊的论文质量,亦或是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4)逐步数字化、互联网化:随着互联网应用逐渐普及,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我国期刊出版业也着力于学术期刊“走出去”,通过互联网平台呈现内容,为学术期刊的国际提供了良好基础。
3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策略探究
3.1进行体制改革
从质量和数量上看,我国的学术期刊都已然获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依然有很多期刊无法与国际接轨,或者出现了一些无法调适的地方,与中国科技发展、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化方面都出现不适应“症状”。因此,进行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必须的,而且是要提上日程的重大任务。国家应当做好宏观调控的工作,鼓励各类似期刊能够走上兼并、合作之路,进行集团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之路。
3.2经营模式调整
我国目前很多学术期刊的经营模式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吁求,这种小打小闹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不能形成品牌的连锁效应,面对强劲的市场竞争对手时,显得势单力薄。因此,我国学术期刊急需进行经营模式的调整与优化,使其跟上时展的步伐,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之中。从当下现状来看,集团化与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学术期刊最为理想的选择[5]。这样就可以通过集团出版,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做大、做强。当然,还可以根据各类期刊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经营模式的调整,比如“产品—市场”型的发展模式、“资源—生产”模式、产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等,不一而足。这些发展模式的调整,其实都是为了适应时展,做出自身的改变,以占据更多资源,提升学术影响力,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赢得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
3.3出版形式和途径创新
目前的互联网化、移动化的浪潮席卷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作为学术期刊顺应这个潮流也是大势所趋。新的出版形态使用了多种形式呈现学术研究的内容,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样化。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内容、形式和媒介上的创新,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学者能够便捷地获得相关内容,从而实现自身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国家正在推行期刊的融合出版[6],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实现学术期刊的多态化出版,为提高国际影响力助力。另学术期刊开放出版(OA)也在蓬勃发展,在高度互联网化的今天,成为OA学术期刊,加入到更多的OA平台,也能够发挥科学研究应有的魅力,实现研究结果的全球化共享。
3.4评价体系优化
由于我国的学术期刊的现存评价体系存在一些弊端,因此评价体系的优化也是迫在眉睫的。不仅是其标准化、准确化程度,还涉及到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都应当纳入调整范围之内。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国际惯例的因素,尽量将新的评价体系纳入国际体系之中,使其具有国际化的标准程度。从而促使我国的学术期刊能够尽快与世界接轨,进行到国际检索的系统之内,提升其影响力。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对国际上的各种检索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收录的范围、特点和要求等,都应当有所了解,有的放矢,避免徒劳无功的工作。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还应当主动承担起责任积极与国际检索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协调沟通的工作。
3.5努力“走出去”
为了扩大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要建立一支专门负责国外发行的员工队伍,着力培养相应的专门人才,建立优秀的营销队伍,着力策划出期刊品牌。对于一些优秀的、具有创新性的栏目或者刊物,着力向国外发行推广。与此同时,我国学术期刊大可以寻求与国外的杂志或者期刊社进行战略合作,实现共赢。着力扩宽来稿渠道,组织知名专家、学者的论文,争取提升其国际引用率。在国际学术会议或重大活动中,学术期刊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宣传自己,提升知名度。
篇6
摘要:美国清洁能源立法较为及时,法律体系较为完备,立法与政策有机结合,且法律可操作性较强,尤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宜吸收美国发展清洁能源立法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快建立健全清洁能源法律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及实施机制。
关键词:美国清洁能源;立法;启示
从广义上讲,清洁能源是指在其生产转换过程中不排放破坏大气环境的污染物、不排放温室气体的各种一次能源,包括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及采用先进减排技术后的洁净传统能源。当前,能源、环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电力,推进能源战略转型,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新趋势。我国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发展,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发展清洁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调整、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积极发展的同时,我们随之面临众多的问题,如清洁能源的发展缺少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持,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清洁能源法出台,在管理和规划上也存在较多的漏洞。在这些方面,美国在通过立法推进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值得我国在清洁能源立法中予以借鉴。
美国大规模地制定清洁能源法律法规始于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国会和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有《1978年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1978年能源税法》、《1990年大气洁净法》、《1992年能源政策法》、《2005年能源政策法》、《2009年清洁能源与安全法》等。从法律机制层面看,美国通过上述立法建立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电力上网制度、设立公共效益基金等在美国清洁能源立法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美国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立法保障对清洁生能源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和美国同为世界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同样面临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因此,美国在发展清洁能源立法方面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通过相关立法明确清洁能源的发展目标
美国在2009年6月通过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中,要求电力供应商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足一定比例的电力需求,明确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到2020年要占到电力需求总量的15%。为促进我国清洁能源科学发展,我们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制定法律、规划和计划,明确清洁能源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加强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协调、标准规范制定及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从而达到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目的。
二、要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资金投入数额或比例
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规定,在未来五年内要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超过30亿美元的资金,还批准了可再生能源激励计划,为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提供资助,并为住宅采用多样化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资金支持。按照《2009清洁能源与安全法》,美国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包括乙醇燃料、混合燃料动力汽车研发等替代能源技术的研究。虽然我国也在不断加大对清洁能源发展的资金投入,但是和美国相比较而言,我们需要通过法律形式而不仅仅是政策做出具体规定。
三、要将价格财税等优惠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
为促进我国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在完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价格财税政策,增强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和实效性的同时,要通过法律的相关规定保障这些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美国通过立法主要推行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1)在财政补贴方面,美国《2009清洁能源与安全法》制订了5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补贴措施,包括电价补贴、天然气价格补贴、供热用油补贴、中低收入家庭补贴等。包括钢铁、水泥、造纸在内的高耗能产业将获得资金补贴,补偿能源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增加。补贴机制的优点是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增加生产能力、扩大产业规模,缺点是这种补贴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无关,不能起到刺激企业更新技术和降低成本的作用。(2)在税收优惠方面,一类是直接对可再生能源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如美国风力发电可享受1.7美分/千瓦时的生产税抵扣;另一类是对非可再生能源实施强制性税收政策,例如环境税和碳税等。强制性税收政策,不仅能起到鼓励开发清洁能源的作用,还能促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3)在信贷支持方面,低息或贴息等金融政策可以减轻企业还本付息的负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美国能源部在2009年10月公布了一份新的贷款担保计划。旨在通过加强与私人贷款商的合作为规模大约80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支持。
四、通过相关立法加强清洁能源发电的并网管理
在制定激励政策与法规时,美国力求综合考虑清洁能源开发方、电网企业和消费者等多方的利益,既鼓励投资方在清洁能源开发领域的商业运作,又努力提高电网企业收购清洁能源电力的积极性,加强清洁能源并网运行管理,如美国2008年开始实施的“太阳能发电并网系统”(SEGIS)计划,并投资850万美元加强太阳能发电并网建设。虽然我国的发电并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当中,且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等也在逐步走向规范化,但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控制和电网智能化水平,保证清洁能源发电能够送得出去,并且用得上来。并且,这些规定要通过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等形式做出规定。
五、通过相关立法促进清洁能源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美国在清洁能源发展初期,多采用清洁能源电力强制上网、全额收购等政策鼓励其发展,但随着清洁能源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国家认为清洁能源未来能否实现真正发展主要还在于市场,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和立法措施。同时,美国注重提高公众对清洁能源的接受度,制定和推广市场标准规范,努力开拓清洁能源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以核电为例,虽然美国是世界核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但在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后,美国核电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出于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考虑,提出了适度发展核电的战略。为此,政府与核能行业协会及核电企业一起,在消除公众对核电的恐惧心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突出宣传核电安全性和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为核电项目的建设营造有利氛围。在政府的鼓励下,美国核电建设逐渐复苏。据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美国新增核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400万千瓦和6400万千瓦。另外,美国政府鼓励公众消费清洁能源。实行“绿色电价政策”,有的是由州政府或电力公司提出清洁能源电力价格,消费者根据用电量选择一个合适的绿色电力比例,有的是用户每月向提供绿色电力的公司缴纳固定费用,有的是由用户自愿捐赠一定资金给电力公司,支持某个清洁能源项目的开发。通过绿色电价制度,进一步扩大了清洁能源的市场消纳能力,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从美国对清洁能源市场的开拓经验来看,我们需要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意识,拓展清洁能源消费市场,增加消纳能力,为清洁能源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体来说,美国发展清洁能源的历程较长,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较为完备,强制性的政策法规与多种经济激励政策相结合,美国联邦政府统一立法与具有地方特色的各州立法及政策措施相补充,以多种手段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美国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立法经验,对我国进一步完善清洁能源发展相关法规及政策,建立完备的政策及法规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一、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根源
所谓环境污染是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碍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概括而言,环境污染的成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客观成因:(1)污染形成的必然性。由于人们对于物质资源利用效率的永恒局限性,所以物质资源无法实现 100%转化为所需产品,无法实现100%循环使用。(2)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由于生物对环境质量依赖的客观性与局限性,生物无法脱离所处空间环境的限制。(3)是绝对客观成因以及人为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相对客观成因),其中后者以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局限性为基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局限性正逐渐被打破。
主观成因:(1)以获取净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这也是绝对的主观成因,它是基于人们的本性产生的。(2)污染释放的成本低于污染防治成本,这是相对主观成因,它是通过设计优良的制度来尽量减少这种不经济性对于环境污染所起的助力。
二、英国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1952年12月,“伦敦烟雾事件”,一场毒雾夺走了超过1.2万人的生命,还有更多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乃至癌症,这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给了沉浸于工业奇迹的英国人当头一棒。在付出血的惨痛教训后,英国走上了法律治理大气污染的救赎之路。经过近60年不间断的治理,2012伦敦奥运时,伦敦终于告别“黄色雾都”。污染治理和环境破坏一样,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全面治理。
(一)英国环境治理体制。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通过立法成立环境署,形成专门统一治理环境管理机构,它在环境保护与管理方面适用了综合的管理方式,并将土地、空气和水资源的管制纳入统一的治理轨道。这个时期,环境执法部门主要靠污染控制收费来平衡预算,只有少数人仍享受政府补贴,并且政府对该机构的补贴也在逐年减少。
(二)英国环境污染政策、法律治理。英国在1994年在全球第一个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在1990年实行了“绿化政府”行动,同时实现中央政府各部门间的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英国具有较长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历史,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SEA指令》导则的国家。
英国环境保护法规由法律和相关规定和执行规范所构成,环境保护法规内容非常丰富,自19世纪后期相继颁布了《有毒废物处置法》、《水资源法案》、《自来水工业法案》、《清洁大气法案》、《污染预防法》,以及河流法、废弃物管理法等。英国的环境保护法的体系则由这些法案构成。
在财税政策方面,英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采用收取环境管理费、征收废物倾倒场许可证和废物排放费、超标准排污处以高额罚款或判刑、建立损失补偿制度、对一些产品征收环保研究费等各种财税措施来达到防治污染的目的。在环保补贴方面,到2006年,英国土地的77%在农村,大大超过欧洲的平均数40%。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英国从2005年4月开始,对农民保护环境性经营给予补贴。在环保产业方面,其政策发展趋向表现为:加速环保产业技术改造,减少特别优惠支持和增加对技术含量高的环保措施的支持;鼓励清洁生产、清洁产品发展和废品回收利用;实施环保优惠政策与积极创新环保技术相结合,走环保技术与服务国际化。
三、英国环境治理对我国环境治理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不断突出,治理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毋庸置疑,如果环境问题我们治理不好,不仅会对我们当代人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而且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有必要总结教训,从英国的环境治理中借鉴经验。
(一)综合立法与专门立法相结合。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环境物质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因此,对于环境治理的立法,只有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治理,才可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一是确立《环境保护法》作为综合法和基本法的地位。二是在基本法的前提下修改相关单行法律。三是制定因应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专门法律。四是加强环境与能源和经济等相协调的立法。
(二)政策与法律协调使用。在环境治理上,政策与法律作为两种不同的工具,各有所长:政策具有灵活性,其导向性作用更为明显;而法律则更为确定化、具体化,其约束力更强。借鉴英国处理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关系的经验,可以将这两种手段交互使用,发挥二者在环境治理上的作用。
(三)注重环境治理的实际效果。我国现在环境法制中最突出的问题,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如何使制度得到实施。可以借鉴英国的“环境教育”和“垃圾倾倒收费制度”,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着力培养人们的环保观念。
英国经过环境污染的痛定思痛,通过上百年努力,较好解决了环境问题。其环境治理体制、环境污染政策治理、法律治理和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行动治理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城市大气污染及防治措施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篇8
[关键词]精益 成本 管理
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企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竞争领域,低成本竞争成为企业占据有利地位、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然而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下,管理方式粗放、管理理念落后、管理视角狭窄、管理行为僵化等问题,已然不能适应当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因此,基于精益思想的成本管理,通过消除浪费、内部挖潜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是企业在飞速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一、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长期以来存在着技术与经济相分离的问题,企业领导者将成本管理完全归咎于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成本管理要求甚微。这种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了技术部门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材料部门只负责材料采购、点验及发放,他们缺乏成熟的经济观念,成本意识淡薄,对降本增效考虑甚少,形成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盲区。
2、成本管理范围的局限性。目前多数企业从自身出发进行成本管理,将企业独立于其他关联方之外,只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从不关注上下游客户的经济利益,认为他们的盈亏与自己的效益无关。在制订目标成本时,或者没有将成本管理的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水平;或者没有向后延伸到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修理及处置为企业所带来的成本,没有把生命周期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大小的衡量标准。实际上,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严重错误的,企业不可能独立于任何关联企业而存在,关联企业中的任何一方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到企业产业链的连贯性,致使企业管理中断,造成浪费而抬高成本。
3、成本的事前、事中管理薄弱。成本的事前管理可以为企业未来的筹资活动、成本费用决策提供依据,事中管理可以对成本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我国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只注重对成本的事后管理,对成本的事前、事中管理却不得力。只在事后做总结分析的做法,往往导致成本信息不能及时地收集、传递与处理,成本计划及各项成本指标在预测时就产生了偏差,预测的数据难以指导实际。同时不能全面地将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成本置于成本责任人的监督管理之下,不能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使成本效益流失。
4、缺乏有效的责权利结合机制。“责”是要完成成本管理的责任;“权”是责任承担者为了完成成本管理职责,对于必须采取的措施所具有的权限;“利”是根据成本管理情况完成的好坏,给予责任承担者的奖惩。当前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有责无权或有责无利的责权利脱节状况,责>权,不仅意味着责任者无法充分履行其责任,而且预示着在出现问题时充当替罪羊或牺牲品的结局,责
二、基于精益思想的成本管理措施
1、树立精益成本管理理念。精益成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精益的成本管理理念应当在全体员工中贯彻落实,同时基于供应链最优的原则,还应在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等关联方中宣传推广。首先要培养员工的精益化管理意识,树立适应精益成本管理的市场观念和主人翁的自觉意识,进行自主管理。其次确立精益化、定量化的成本细分标准,表彰在精益成本管理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宣传在精益成本管理中探索出得好做法、好经验,为实施精益成本管理营造浓厚的氛围。
2、确立精益成本管理目标。首先应当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可以建立多级业务预算标准,将所有业务单元进一步细化为多个业务项目,并具体落实到各项业务事项上,以业务量为基础,保证月度、季度、年度预算目标的准确度。建立物料消耗、劳务消耗和能源消耗等额定标准,用额定的消耗单元标准值量化业务事项,提高费用预算的准确性。
其次在制定成本目标上将生产经营的业务单元、业务项目和业务事项按照成本管理责任分解到各个工作岗位,落实岗位的成本控制目标;在成本结果分析上开展单元成本分析,及时跟踪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成因,落实改进措施,为降低成本提供依据,杜绝盲目决策和重复作业;在考核方法上实行财务预算完成率与业务预算完成率的双向考核、科室与基层联动考核的方法,提高预算执行力。
3、建立精益会计系统。传统的指标通常报告员工的工作效率、机器利用率和一些差异指标,但无法及时满足公司对主要财务信息的需求。而精益生产单元业绩计量指标,如小时报告、首次合格品报告、在产品/标准在产品和总体设备效率等,直接来源于企业战略,主要关注精益生产、激励公司员工实现精益目标等问题。
精益会计系统以价值流为导向进行成本核算,通过编制成本信息记分卡可反映价值流的实际情况、差异对比分析情况和未来计划情况,以便根据成本信息对价值流进行管理。企业应当尽可能不重复地将企业员工的劳动成本按照价值流进行分配,然后按照价值流而不是部门或产品报告成本和利润。
4、发展精益合作关系。进行精益成本管理时企业会发现精益改进并不能孤立存在,它需要不同的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及其他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但客户关系及供应商关系中存在着很多浪费,包括产品检验、购销过程中伴随的文书工作,以及企业间就催交和变更需求进行的不必要的协商。基于精益思想的成本管理就是要将这些浪费全部消除,在自己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快速、高效和直接的沟通渠道,发展精益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结论
精益思想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基于精益思想的成本管理应当综合运用各种成本管理方法,如JIT、价值流管理、全面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等管理方法,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管理框架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彦.浅谈现代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J].管理,2009.
[2]白胜.论精益管理会计[J].管理会计,2007,(05).
篇9
关键词:科研项目 网络平台 财务管理 奖惩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从国家到企业一直到个人意识,都深刻地理解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性。我国科技部门均对各自主管的科研项目与经费设计了一些的变通性的管理制度,存在相互冲突的条款,因此,科研项目及其经费的管理存在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及其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管理方面
1、存在重复立项现象
我国当前科研项目管理实行的是多层次审核的制度,即多级管理制度。各个不同部门审批立项的科研项目,难以避免出现立项情况,不仅使得科研资源被严重浪费,更是严重挫伤了绝大多数依法进行科研申请人员的积极性。
2、结题验收缺失有效的奖惩制度
针对申请内容失实、科研成果技术含量不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缺失有针对性的奖惩制度。科研项目立项后,最终没有形成科研成果,最多退回投入资金,无从激励形成高水准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无法约束形不成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
3、项目过程中信息传递没有有效的程序和规范
科研项目的申请主要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情,科研进展情况、结题状况和财务审计评价等环节缺少沟通的有效渠道和制度,科研数据与财务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流程复杂且不规范,甚至没有明确文件规范。
(二)科研经费管理方面
1、未设立专用的账户集中管理
科研经费究其性质,是一种专项资金,应实行专款专用,设立独立账户进行专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有些高校将科研经费与其财政拨款或自有资金混合,进行一篮子的管理和核算,导致科研经费专款专用性得不到保障。
2、财务管理规定未得到良好执行
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均要求科研经费必须完全用于科研项目,稍欠些可操作性。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不清楚科研经费购买的材料、动物、仪器及设备等是否确实为该项目所必需,是否真实用于了项目,不清楚科研人员所参加的会议和访问等是否与该项目有关且是必需的。
3、代价券的使用回避了相关规定
有些高校印有科研代价券,科研人员领用代价券时,直接从科研卡中划去相应经费,然后凭券从库房领取物资,不需要发票和销售清单报销,回避了报销时的审核。
4、经费结余是“流浪儿”
有些科研项目在结题后依然有未用完的经费,对此,是应该由原投资部门收回,还是留归科研人员继续使用,没有文件作出明确规定,致使结余资金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状态。因为有资金,科研人员继续报销时,到底是给予报销,抑或拒绝,成为财务人员一大头疼的难题,容易导致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矛盾。
5、科研管理费提成问题
有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中,允许按一定比例提成管理费。实行提成规定的高校,管理费一提就成了更大的问题,因为有很大部分被用成了管理部门的奖金或福利,并没有用于为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服务之上。
二、建设科研项目全国性网络化管理信息平台
(一)科研项目的管理
网络技术及其基础设施覆盖面能够满足建立全国性网络化管理信息平台的需求。将科研项目的有关信息置之于平台,方便项目申请人员和审批人员检索、比对。项目申请人员通过检索,可以发现自己想要申请的科研项目是否已经有人申请,项目审批人员可以依据检索结果,作出是否予以通过的形式上的判断。
(二)科研资产的管理
鉴于科研资产流失、共享困难、利用率低和重复购置等问题及自身具有独特、专用、稀缺、复杂、贵重等特点,科研资产管理不应局限于对其他资产的“三账一卡”管理模式和制度,应针对科研资产的特点建立长效的、专门的管理制度。
(三)强化对科研项目预算、决算的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审核应得到有力加强,严格控制预算总额,加强对科研项目决算的审查力度,建立预算、决算查核和奖惩制度,最终形成有效、可行的预算和决算标准,不断予以完善,从而制定预算、决算标准体系和规范。
三、科研经费的管理
(一)集中管理、分别核算
科研经费应采取“集中管理、分别核算”的管理方式。“集中管理”,是指经费的划拨和收回、支出和转账等均通过专门设置的账户进行,统一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分别核算”,是指对每个科研项目设置独立的登记卡,详细、逐笔记录到款和支取信息,科研卡建立项目编号,予以单独核算。设立全国性科研经费专户,省、市、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同样设立科研经费专户,各层级只允许设立一个该科研经费专户,所有的科研经费必须且只能通过各级专户划转和回笼,专户不得有任何形式的费用列支。“集中管理”主要表现为:立项时,根据审核通过的经费汇总数逐级下拨,直到最低层级的专户,最后由各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各科研卡上分别登记额度;科研经费到达专户时,由财务部门通知相应科研人员携带科研卡至财务,由财务人员负责将经费数额记卡;实际支出时,凭借有效单据和科研卡到财务部门报账,由财务人员负责在科研卡记录支出金额;结题时,结余科研经费、未通过结题验收或财务审计等需要收回的经费,通过专户逐级汇总回笼,已经被使用而需要收回的,由科研人员补足。针对科研项目的奖金及可以留归科研人员使用的激励性经费结余,也应通过专户进行汇总后统一划转,不得直接留用。省市级核准立项的,其科研经费也应纳入上述专户管理,由省市级核准部门及时将科研项目的相关信息上传全国性平台,所属科研经费及时划入全国性科研经费管理专户,再统一逐级下拨到位。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及其经费的管理也对照省市核准科研项目及经费进行管理。科研经费的划拨应当及时,严厉杜绝突击划拨现象以及缘此产生的突击花钱现象。
(二)科研经费主要信息的管理
科研项目经费的主要信息应进入网络管理平台,做到信息公开、程序透明、更新及时、资料明晰,便于科研人员的相互监督和社会阶层介入督促。主要科研经费信息应逐级汇总上转,不必细化到各具体的科研项目,且须定期如月、季、半年和一年更新一次。
(三)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
这里所述的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主要是针对科研项目管理中最低层级中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对科研经费进行的财务管理而言的。
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尤其是使用管理,承担单位应在设立经费管理专户的基础上,实施“一研一卡”的管理方式,即每个科研项目经费单独设置一个经费使用情况登记簿(或称为登记卡),便于进行长期跟踪、考核、控制和核算,严格经费的使用必须限于审批立项后的预算额度,不得超预算支付,承担单位不得垫付资金。为了能够真正做到有效控制和使用经费,应实行 “一强化一弱化”的管理方案。所谓“一强化”,是指加强对科研经费预算总额和预算执行的管理,严格把控预算总额审核。所谓“一弱化”,是指对已通过审核并立项科研项目的经费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财务部门应简化报销环节上的审核程序,财务部门对科研人员提供的报销单据和销售清单等不做实质性审核,只作形式性审核。原因在于:首先,财务人员不是科研人员,无法知道科研人员所购置的材料、动物、仪器及设备等是否确实属于项目所需;其次,财务人员无法判断所发生费用是否与项目相关,如会务费等;再次,财务人员无从控制科研人员是否将所购置的物资用于项目;再次,只要象“一强化”中所说严格控制预算和决算,只作形式上的报销控制,不仅不会削弱管理,反而可以在简化程序中使得财务和科研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其它事项;最后,科研经费涉及的日常报销业务量相当大,整理后的票据很多,让财务人员凭籍这些票据来判断其用途或区分是否必需和属于项目,工作量既大,又难以达到想要的管理目的,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篇10
【摘 要】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娱乐功能被无限放大,电视“真人秀”节目尽其手段赢得商业利益和受众青睐。本文选择了2013年同时段播出的两档跳水秀节目,着重分析了两档跳水秀节目关于运作手段、内容的奇观现象,以及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这种奇观现象对人审美意识的影响。
关键词 电视节目 奇观 消费社会
2013年4月6日和4月7日,《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两档造势已久的明星跳水秀节目在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相继播出。两档节目一经播出,便在同时段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节目尤其是“真人秀”节目日益泛滥和同质化,两档节目为何能创造出如此奇观?这种奇观是如何实现的,这种奇观背后又显现出怎样的文化观?本文以媒介文化中的奇观理论作为视角,分析阐述两档同类型节目是如何取得商业上成功的,以及这种成功背后所带来的反思。
一、居伊·德波和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奇观理论
“奇观”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国际境遇主义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居伊·德波的《奇观社会》一书,德波在《奇观社会》中虽然没有给奇观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在他看来,奇观带有去政治化和推广政策的功能,奇观景象使社会主体的意识分裂,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麻痹和催眠,丧失主体能动性,作为主体的人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屈从式消费”的观念。但在这本书中,鲜有具体的奇观现象,缺乏个案分析,对于奇观的概念更是宽泛化和抽象化,因此,道格拉斯·凯尔纳试图从具体的奇观现象提出新的奇观理论。
凯尔纳在《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将消费文化奇观中麦当劳现象、体育文化奇观的乔丹现象、电视文化奇观中的真人秀现象等具体的奇观现象与德波的理论框架相结合,对这些奇观所产生的影响形成了“诊断式批评”的文化研究。正如他在此书中所讲,“将文化研究视为诊断式批评将有助于我们选出那些‘时代的符号’——即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媒体文化奇观更深入地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以及其中存在的特征、冲突和新生事物”,凯尔纳在本书中明确了自己对媒体文化奇观的态度,运用批判理论对这些奇观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意义进行质疑。
娱乐圈总是制造奇观的主要阵地,总能以各种形式的奇观吸引受众。《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两档同时段播出的同类型节目也体现出一些相同的奇观现象——运作手段、明星效应、身体奇观等,本文将借助德波和凯尔纳的奇观理论对两档节目的奇观现象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节目运作手段“推出”奇观
2005年《超级女声》的热播将“平民选秀”“真人秀”节目推向,时至今日,《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创造出了一个个社会奇观。电视节目多元化使得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节目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怎样在众多电视节目中独占鳌头是节目制作方伤脑筋的问题。“在现代生产条件无处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①,如何将这个“表象”呈现给受众,两档跳水秀节目又是如何在社会中的堆积庞大的景观中选择某一个或某一些景观赢得受众的青睐?
1、以“身体消费”为卖点进行宣传推广
两档明星跳水秀节目自开播之日就已经做足了宣传,各大新闻媒体也不忘从这两档节目中赚取关注度。《中国星跳跃》预告视频:《明星一秒秀身材》《中国星跳跃半决赛 男女明星齐秀身材》《〈中国星跳跃〉前晚收官 解密女性泳装密码》《1块和12块腹肌谁笑到最后》《星跳水立方泳衣引热议 有吐槽有福利》《星跳水立方总决赛吴建豪泳裤亮相 大秀性感腹肌》……类似新闻标题从两档节目开播之前至收官之后就未曾停止过,持久的宣传力度在电视、网络、报纸媒体之中随处可见,受众也因此而对这两档节目留有持久的印象。
从上述新闻标题中分析可见,两档节目都抓住了明星的身体大做文章。明星出场环节,身材展示自然是吸引观众的重头戏。《中国星跳跃》“前卫刺激”,每位明星都有15秒左右的“出场秀”,女明星出场总会搭档一位穿泳装的型男,男明星出场也必然搭档一位靓女。型男靓女除了养眼之外,另外的功能就是给出场的明星们当“衣架”。明星们出场时都穿着长而厚的浴袍,等到亮相时,脱去浴袍,扔向搭档,展现浴袍里隐藏的身材,观众在明星脱掉浴袍时的尖叫声成为节目的。
以身体消费为角度的运作方式为节目的收视率营造了氛围,再加上宣传力度的持久性,为两档跳水节目在同时段的排名遥遥领先做了保障。
2、“专业化”与“娱乐化”的巧妙结合
《中国星跳跃》与《星跳水立方》同作为娱乐节目,却都打着“专业”的口号。前档节目邀请跳水名将田亮为明星领队,聘请国家跳水总领队周继红担当总顾问,并得到“中国国家跳水队卫视中国独家合作授权”,用训练世界冠军的“标配”对参赛选手进行赛前的封闭式培训,跳台标准和打分标准都严格按照奥运会标准严格执行。
娱乐节目如果彻底专业化就难以体现其娱乐性。此节目在收视率上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在专业口号之下强化了娱乐性质。以节目的3位评审为例:国家跳水总领队周继红、体操冠军李小鹏和影视明星张铁林。按照节目运作方的逻辑可以给一个等式:评判专业性总和=跳水总领队的评判+体操冠军的评判+影视明星的评判。项目不一样,专业标准不可能完全一样,体操运动的专业性和跳水运动的专业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评判标准也大相径庭,所呈现的结果必定也是非专业的;影视明星更谈不上体育项目的专业性,尤其是跳水,以此档节目的第一期为例,作为评委的影视明星给“勇气分”“人情分”,因牛群年龄大仍勇敢挑战10米台而给“鼓励分”。很明显,在这个等式中,至少有两项已经脱离了跳水专业性,而带有大众娱乐性质,那么评判结果也必定是专业性和娱乐性的中和。
优酷评论的受众针对首期节目的“专业性”展开了讨论。“对着电脑就困”的网友说:“张铁林给分都不专业,什么看师傅的面子,跳的好不好还要看面子吗?“微晨奖”说:“李小鹏太偏心了吧,阿Sa有上升空间是9分,高虎有上升空间是8.5分,可很明显高虎跳的好太多。这分数很难评,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有恐高,是根据技术还是高度评还是感动指数还是受伤指数?节目组要好好考虑清楚啊,不然就是一个被冠上各种不公平标签的节目了,而且会逼着那些技术好的男士非得选10米的,好像不选10米就没能力没勇气似的”。“对着电脑就困”的网友回复:“李小鹏就是不适合做评委,阿Sa跳的算是跳水吗”?
从网友留言、对话来看,受众对节目的专业性提出了很大的质疑,部分受众否认了节目的专业性。但正是这些争议的存在和“不同意见的交锋”,使得这两档节目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换个角度讲,节目组在专业性的运作上已成功的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受众在观看之后能够讨论节目的专业性也已为收视率做了贡献,这种将娱乐节目与体育节目融合,娱乐性与专业性杂糅的节目形式,从收视率上来讲无疑是成功的。
三、节目内容“创造”奇观
媒体不单被用来推销服装、电器等商品,而且还被用来传播某种文化观和价值观,当观念也被商品化,那么它必定会变成奇观社会中的奇观。
《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两档节目每期时长大约保持在84分钟和95分钟左右,环节都可大致划分为开场秀、明星亮相环节、明星跳水前花絮、明星跳水、评委点评、主持人对赞助商和广告商的宣传6大环节。以两档节目首期为例,真正跳水比赛时间(包含评委点评、打分)总时长不足节目的四分之一。体育运动本身旨在促进多数人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和投入,它以身体健美、崇尚肉体和精神和谐为诉求点,展现的是运动员对身体协调能力的控制,是对身体美感的最高追求,“体现出人类躯体的潜能可能形塑的生物质地的审美意象,从而传达生命领域带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内涵”。②两档明星跳水节目将体育节目奇观化,要求观众被动地接受和消费媒体提供的形象。节目组费尽心思为每位明星做了训练跳水时的花絮,明星们都也像节目组安排的那样,经历了艰难“励志”道路,个个伤痕累累,心力憔悴,甚至大部分女明星泪洒训练场。
两档节目的最大奇观莫过于身体奇观。身体是彰显人的存在价值,实现人欲望的直接场所。鲍德里亚曾经说过:“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当然,身体成为消费品,成为一种奇观是商业社会下对身体的一种规训和重新编码。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一种娱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生产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③
两档节目开播以来,明星的身体成为诱饵:《〈中国星跳跃〉美女型男写真大放送 周韦彤秀身材VS黄征秀肌肉》《〈星跳水立方〉吴建豪性感亮相 泳裤被批太保守》,这样的诱饵极大的满足了受众的窥视欲望,网友们对待明星的身体的态度甚至比对待比赛的结果的态度更加注重。
尼采主张对个人身体的解放、弗洛尹德的性理论、拉康的欲望理论以及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使得身体这个话题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人对身体的窥视欲望已不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肮脏,也不是恶的象征,而是人本能的体现,对身体的窥视欲望亦属于人的本能,使得身体话题从低调走向宣扬。但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中,身体被重新规训和编码,被负载着功用性的目的,成为一种商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时,消费者不能通过关注身体的外在形象来建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因而也就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认同。身体的奇观化,正是由于消费文化的推波助澜达到顶峰,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对奇观逻辑的遵从模式。“所谓奇观逻辑,就是不断生产、复制具有视觉冲击力、戏剧性、吸引力或轰动效应的奇观形象,并通过制造奇观形象引导娱乐和消费行为,组织建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逻辑”④当消费者适应了这种奇观逻辑,顺从了这种消费主义形式,也就意味着消费者的思想也被规训和操控,失去一定的主体性。
四、节目效果“反思”奇观
两档跳水节目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讲确有成功之处,只是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所要带给我们的反思更应该值得探讨。在消费时代中,商品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功用性目的越来越少,商品在消费社会的逻辑中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满足欲望的场所。也的确如此,观众购票入场,已经是消费者,明星展示环节也是节目的一部分,消费者此时可以“正大光明”的消费明星的身体,甚至还可以和偶像有身体上的接触,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当明星的身体被当做商品消费时,消费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过去的商品消费重点是对实际物品的实际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此时的商品消费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的重点不再是实际效用,是对于商品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意义的消费。当跳水明星的身体成为商品,消费者消费的是对明星身体的欲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的消费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产生了更多的审美需求,审美趣味的培养也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审美趣味,实际上也是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审美意识,让受众真正享乐于大众传媒时代之中。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当代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展示给受众的奇观化现象有太多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奇观呈单向模式传递给受众,受众的判断美的方式也逐渐相似,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也随之缩小。差异的存在才能体现美的存在,趣味差异性也是受众保持对美的一种多角度、多方面的鉴赏,更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主观性的表达。当受众混淆在“需要”和“欲望”两个概念之中,其主体已经随着“欲望”战胜“需要”而丧失。“需要”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既包括物质层面的需要,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要,是人类社会之所以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欲望’却是一种虚假需要,它完全建立在一种享乐主义的奢侈观基础之上,和人类的生存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相反还会进一步加速人的异化,使人不再是物的主人,反而被物所左右,成了物的奴隶”⑤。
消费文化意识形态通过身体的美的表现形态来传播本是一件无可厚非事情,创造身体美学、倡导身体时尚,培养一种新的审美趣味,让身体用美学符号去装点,使受众的审美意识形态被美化和艺术化。当传媒为娱乐节目贴上太多的标签而展现的却并非如此的内容时,不但带来审美价值的贬值,审美活动也己逐渐丧失其审美解放的功能,而变成控制人的感性存在的一种方式。
【本文是宫京成主持的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众传媒回应与引领当代社会思潮问题研究》(批准号11JYC8600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居伊·德波 著,王昭凤 译:《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②黄宝福,《身体世界是艺术奥妙的谜底——论体育电影的身体美学》[J].《当代电影》,2008(3)
③让·鲍德里亚 著,刘成富、全志钢 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3
④蒋原伦 主编:《媒介文化十二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0
⑤范玉吉,《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