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范文

时间:2023-03-24 18:3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态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温度计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酒精或水银等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2,汽化和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面上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蒸发时有制冷作用,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熔化和凝固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如:冰、金属、水晶等,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4,升华和凝华及水循环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水、冰雪、冰晶、水蒸气,它们都属于水的三态,它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二、重、难点剖析

1,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使用时应注意:①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②将玻璃泡与被测量物体充分接触,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④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在读数前,应要认清分度值,方可快速准确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2,怎样理解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3,如何认识水循环?

冰山上的积雪一部分熔化后变成水,汇入江河;另一部分积雪升华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液化成水蒸气,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凝固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大到一定程度后,向地面降落,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高山,这就是雪。

三、易错点扫描

1,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

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根据应用的环境而有不同,但是都比较大,而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适应人的体温范围比较小,为35~42℃,由于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当体温计的玻璃泡离开人体后,管内的水银柱能够停留在原来示数处,方便读数,因此每次使用体温计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如果不甩,体温计将显示未甩之前所测量的最高温度,而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2,判断物质所处状态

物质的状态与物体所处的温度有关,因此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该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然后看物体所处的温度,当物体的温度低于熔点,处于固态:高于沸点,处于气态;高于熔点,低于沸点,处于液态;等于熔点,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等于沸点,则物体处于气态、液态或气液共存三种状态均有可能,对于后两种情况,究竟处于哪一种,由物体当时的时间决定可参看如图1所示的图像确定状态。

2,晶体的熔化图像

如图2所示,AB段物质处于固态,吸热温度升高;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吸热熔化且温度保持不变;CD段物质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B点和c点虽然温度相同,但物质在B点处于固态,在c点处于液态;BC段对应的温度t即是熔点(同样也是凝固点)。

3,汽化和升华

物质经历升华或汽化过程后,其最后的状态相同,都是气态,但是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之前的状态不同,只有固态物质才可能发生升华,而发生汽化的物质的初始状态是液态,物质从同态变成气态,第一种方式经历两种物态变化,依次是熔化和汽化:第二种方式经历一种物态变化即升华,因此特别强调“直接”两字的重要性同样,在理解凝华的概念时也要注意“直接”两字。

四、典型例题放送

例1有一种“固体粮虫净”,放在粮仓里能预防粮食生虫,“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升华 C,熔化 D,汽化

解析 对“同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时,我们应从所研究物质及物态变化前所处的状态人手:“固体粮虫净”在物态变化之前是以固态存在的,固体粮虫净发生物态变化后所处的最终状态是气态,然后再分析物态变化过程:“固体粮虫净”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根据升华的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因此说“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答案选B。

例2在探究海波熔化的规律时。小红和小明分别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a、6两种方案。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分析评价他们的方案。

(2)某同学在处理数据分析论证时,在方格纸上描出了实验数据对应的坐标点(图4),请你作出海波的熔化图线,指出海波的熔点为。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海波熔化的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解析(1)在评价不同的实验方案时,应该从实验探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几个方面人手进行分析,根据图4可知,这两种方案采用的加热方式不同,小明的方案是“水浴法”加热,而小红是直接加热,易发生过热现象,不能使海波受热均匀。

(2)在应用图线处理实验数据时。应该剔除错误或误差比较大的实验数据,然后描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则所作出海波的熔化图线如图5所示,分析海波的熔化图线可以看出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在48℃不变,所以海波的熔点是48℃。

(3)在探究海波熔化的规律时的注意事项应该从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可能给实验探究造成的误差两个方面人手考虑作答。

答案(1)小明的方案是“水浴法”加热,能使海波受热均匀、缓慢;而小红是直接加热,易发生过热现象,小明的方案较好。

(2)熔化图线如图5所示;48℃

(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烧杯中的水不宜过少或海波选取要适量等。

例3 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人工降雨是缓解旱情的重要手段,干冰等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撒在云层上的干冰(填物态变化)时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写出一种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

篇2

例1

(2010年上海市中考试题)为节能环保,国务院规定机关、商场等单位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 )。

A 14℃

B 18℃

C 22℃

D 26℃

解析:空调机制冷降温,设置的温度越低,消耗的电能就越多。为了节约能源,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所以要求蜷、商场等单位的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

答案:D

点拨:节能降耗,低碳环保是现代生活的要求。

二、生活现象,考物态变化

例2

(2010年潍坊市中考试题)对下列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 缥缈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 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 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解析:(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结成的水冰粒。(2)雾是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3)温度在0°以上,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露。(4)当小冰品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答案:C

例3

(2010年金华市中考试题)江西省的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太阳照射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山间升起了缭绕的白雾,像一片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白练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高高的悬崖上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高高的九天降落到人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形成“烟”的过程是放热过程

B “炯”是液化形成的

C 形成的“烟”是液态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

D “飞流直下”的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

解析:诗中的“烟”就是“白雾”,而雾是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属液化。液化要放热。

答案:C

点拨: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是一个放热过程。

例4

(2010年安徽中考试题)下列现象中,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 风吹过,人便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

B 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因为升华要吸热

C 物体的温度高,是因为它具有较多的热量

D 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比热容大

解析:液体上空空气的流动快,蒸发就快,而蒸发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吃冰棒是融化而不是升华。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只能说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而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热值较大。

答案:A

点拨: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空空气的流动有关。液体上空空气的流动快,蒸发就快,而蒸发要吸热。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而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

三、体现课标。考探究能力

例5(2010年大连市中考试题)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水沸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则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_________。引起体积变化的因素除了压强以外,还有_________的因素。

(2)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继续沸腾一会儿才停止。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盖上纸板,减少热量散失,从而缩短加热时间。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上升是因压强减小而体积逐渐变大。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

答案:(1)大汽化;(2)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还可以继续吸热,所以沸腾还能维持一会儿。

点拨:水沸腾的快慢与水的多少、水的初温、大气压高低、供热及散热情况等有关。在水的多少、水的初温、大气压高低、供热情况等都相同时,散热越少,沸腾越快。气泡上升时压强减小体积变大,此外,沸腾越激烈气泡越大。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则能继续进行。

四、身边物理,考语言能力

例6 (2010年大连市中考试题)冰箱冷冻室里的冻肉块,其表面通常会有一层霜。请解释这层霜是怎样产生的。

篇3

一、看图像、辨物质

例1图1是某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

A.这种物质是萘

B.这种物质可能是水

C.这种物质可能是玻璃

D.这种物质可能是钢

解析:从图像特征可知,这种物质的熔点是0℃,它可能是水.

图中AB段表示冰吸热后由-15℃上升到0℃;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冰继续吸热,但其温度保持不变;CD段是水吸热升温的过程.

从图像中还能确定冰的熔化时间为8min.答案为B.

点拨:对于通过图像判断物质种类的问题,我们首先根据曲线特点确定该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然后寻找熔化或者凝固的曲线,确定熔点或者凝固点,以此来判别物质的种类.通过图像还可以研究物质的吸热、放热过程.

二、看图像、辨过程

例2图2是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像,其中 是物质的熔化图像;是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解析: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变化.

答案:甲、丁;乙、丁.

点评:“熔点”和“凝固点”指的是温度值.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温度;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之一.

三、看图像、想细节

例3 在如图3所示的图像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答案:如图所示,通过图像可以弄清以下几点:

(1)图像上各线段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AB线段:代表物质处于固态吸热升温的阶段;

BC线段:代表物质处于固液混合状态,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D线段:代表物质处于液态吸热升温的阶段.

(2)加热到某一时刻,物质所处的状态和温度可立即查到.

例如:加热到3分种,在横轴上找到表示3分钟的点,作过这个点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交AB线段于K点,可知此时物质处于固态,从交点K再作纵轴的垂线交纵轴于温度是40℃的点,可知此时物质的温度是40℃.

篇4

关键词:物态变化、科学探究。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美国1996年初了第一个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其核心是科学探究。英国、日本、新西兰等国,科学探究也都成为科学课程的核心。我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中,提出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分目标”中更是将“科学探究”列在首位。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初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我认为,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学习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知道的探究式学习为主,为后续学科或高中高层次的探究式学习做好准备和衔接。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内容。

初中刚开始学习物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思维能力还较浅薄时就接触到“物态变化”这一章,他们概念多,过程复杂,特别是吸热、放热过程难以区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时较困难。如果这一章学不好,也许学生就对物理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不能只应用常规方式教学,这样学生多是课上明白,课下死记硬背,又回到“雾里”,不能达到从“雾里----悟理----物理”的学习真谛。因而我教学中,在常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又应用了探究式教学,下面是探究的过程:

一、准备工作:

教师教学知识上的准备: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过程,教师应把什么是物态、什么是物态变化、物体存在都有什么状态等基本概念介绍给学生。

知识准备:学生预习什么是溶解、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个基本概念。

实验仪器准备: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自备材料和工具,准备演示其中的一种物态变化,必要时学生可向教师借实验室的工具和仪器装置。此项工作教师必须进行统筹规划,以免实验的内容雷同太多。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在活动中设立“最新奇、最能说明道理、最佳协作奖”等奖项。 因为此项工作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做好到位的指导。如做好安全教育,做好协作教育等。教育学生“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幺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大文豪肖伯纳的这些话道出了协作的真谛.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协作学习都优于个别学习。协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学习业绩等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以乐观态度对待学习内容,在与他人交往中相互尊重。

二、课上探究:

每两组之间相互演示,并分析是什么物态变化过程及是吸热、放热。我深刻的体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感到疲倦、厌倦。正如牛顿善于继承前人的成果,这是和他的奋发好学、勤于思考分不开的。有人问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回答说:“靠不停的思考”(3)(By thinking on it continually)。问题的解决,特别是有创意的问题要“靠不停地思考”不是单单靠课堂上45分钟就能完成的,“素质教育”并不排除勤奋刻苦,刻苦学习也不等同于大量做题,关键是要乐于思考,肯钻研、有创新。最后,评出较好、并可重复做的一组,给全班演示并讲解。

从实践的角度看,协作学习不仅指不同学生研究问题,还包括不同科目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启发,特别是“3+x”的高考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在教学中除了夯实本学科的基础,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思考创新、动手操作、论述总结等。

三、评奖:

为了这一节课,有很多学生都动了脑筋。为了使学生的付出得以承认,老师的许诺得以实现,全班进行了严肃的评奖。

本次课上学生共准备了各种实验二十个,其中有3组是重复的,有8个是书上的事例,如冰融化为水的溶解过程、把水加热汽化为水蒸汽的过程、水蒸气遇到较凉的玻璃片液化为水的过程、把水涂在身上水汽化为气体的过程、灯泡内钨丝的升华和凝华过程等,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分析出物态变化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

有个学生的实验很有创意。他要探究凝固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看到书上水凝固成冰的实验,他认为虽然把一杯水放到冰箱内就可以了,但在课堂上不好实施。于是他就点燃蜡烛,然后让蜡油滴到放在手上的薄纸上,由于手感觉到有些热,所以他得出结论:手吸热所以觉得热,即在此同时,油滴在放热。结论就是:液体凝固成固体,需要放出热量。

有个学生的设想非常的合理,推理非常正确。不但用实验讲解了液体汽化要吸热,还想说明为什么100℃的水蒸汽比100的水对人的伤害性更强。他在化学老师那里借来沸点很低只有20几℃的化学药品,用酒精灯对其加热,我们能观察出汽化需要吸热。然后他让同学去试是同温度的液体和气体那个对人的伤害更大。然后他还进行了推理,得出100℃的水蒸汽比100℃的水对人的伤害性更强。(当然,在每个学生实验之前,教师都要进行审查,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四、成果的展示:

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了小小的改进,进而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动手动脑”大赛,并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虽然只是校级的比赛,但学生获了奖也非常高兴。更令人兴奋的是由于这次课的成功,很多学生从此喜欢上了物理,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教学感想:

物理学习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动手(实验)动脑(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时,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以学科知识为主导、逐步推进的原则。探究式学习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探究式学习”教改实践还刚刚开始,所以要先从学科内的课堂知识为突破口,逐步向课外知识延伸、拓宽。

以学生为主题、师生互动的原则。教师还缺乏“探究式学习”的案例积累,学生也缺乏“探究式学习”的经验,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姿态介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探究途径,引导学生思维,但不要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

全面关注的原则。教师既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课本知识,也要关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哪些课外知识和收获,既注意学生智力因素的提高,也注意其意志品质、社会责任、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重视知识达成的显形成果,也重视科学态度、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等隐性成果。

转贴于 感受与问题: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还有一些其它问题和观点现陈述如下:

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的想法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没有一个有利于教学创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环境,在那种刻板僵化、追求形式、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压力下,很难想象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会真正聚焦于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教室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质与量。

我们要提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学术观念,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产生内动力,推动学生进步,体验成功。所以,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就要随时把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来探索、研究,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并始终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宽松的多元化的自主发展机会,在课堂上不能有“你的回答不对”、“你的答案是错误的”之的语言。取而代之的是“你能不能再补充一下”、“你能再换个角度分析一下?”等等。因为表扬是人的高级需要,学生需要表扬,要根据他的分析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先给予肯定,以鼓励他积极参与和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再请同学们帮助他补充和完善。这一点对于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更为重要,使他们也能感受到“胜利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了自信心。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建。科学史上的探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物理教师》2002年9 月。

2、夏彤。在探索中学会学习。《物理教师》2002年11月。

3、注:这句转引自郭奕玲、沈慧君主编《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37页

篇5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气温; 水; 物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27-001

一、二十四节气的形成

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那时还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维系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要搞好农业生产,自然就要掌握农时,把握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以便在恶劣天气出现时提前做好应对之策,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因此,经过人们长时间的观察和探索,发现在一年当中有一天白天最长日影最短,也有一天白天最短日影最长,就把一年当中白天最长日影最短的这天定为夏至日,把一年当中白天最短日影最长的这天定为冬至日。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再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正好是一年,在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这段时间里,有一天昼夜时间相等,同样在从冬至日到夏至日这段时间里,也有一天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就把这两天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两至日”和“两分日”确立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的四个节气也相继确定,这样四个“四立日”和“两至、两分日”恰好把一年分成八个基本相等的时间段,之后,到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来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16个节气。分别是;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二十四节气逐步趋于完善。

二、二十四节气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小暑、大暑、立秋、出署、立冬、小寒、大寒9个节气,他们反映了不同季节开始的气温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一天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影响最为明显。在一年当中从立春到大暑这十二个节气气温是上升的,从立秋到大寒这十二个节气气温是下降的。二十四节气反映降水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在黄河流域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从雨水到小雪降水主要以降雨为主,从小雪到立春这段时间里降水主要以降雪为主。正是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变化,才有了春夏秋冬的变化,才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不同自然景观。

三、二十四节气中云、雨、雾、露、霜、雪、冰雹的形成原因及其物态变化

1.云的形成及其物态变化

形成的原因: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随上升气流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便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都很小,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上升的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在空中会聚成了云。(物态变化名称:液化或者凝华)

2.雨的形成及其物态变化

形成原因:要使云中的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撞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蒸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蒸汽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汽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受到空气的浮力小于其自身重力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由于受热不断熔化,到达地面时熔化成水,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雨水。(物态变化名称:液化或熔化)

3.雾的形成及其物态变化

形成原因: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上升时在空中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物态变化名称:液化)

4.露的形成及其物态变化形成原因

在天气较热的时候,一天当中白天气温高,到夜晚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气温降低时液化为小水珠附着在树叶、禾苗、花草上,就形成了露。(物态变化名称:液化)

5.霜、雪的形成及其物态变化

霜的形成原因:霜是水气凝华而成的,当地表附近的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时,靠地面附近不多的水汽就会在夜晚气温下降时凝华成小冰晶凝结在草木、溪边、桥间、树叶、瓦砾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形成的条件,只能在晴天无风,且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物态变化名称:凝华)

雪形成的原因及条件:天空中运动的水汽要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当气温降低到0℃以下时,天空中上升的水汽遇冷凝华为小冰晶,这些小冰晶相互碰撞形成较大的冰晶,当冰晶所受的重力大于空气对它的浮力时,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雪降落地面。(物态变化名称:凝华)

篇6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在使用时要掌握以下几点:

1.会选。

即在使用前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大概数值,该数值不能超出所选择的温度计最大刻度,否则很容易损坏温度计。

2.会放。

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接触器壁、不碰及容器底。

3.会读。

玻璃泡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等它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量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读数时要看清分度值。

4.对于特殊的温度计,要注意其独特的使用特点。如:体温计在使用前一定要用力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往下猛甩,可使已升入管内的水银,重新回到液泡里。

二、关于物态变化需要强调的几点问题

1.在处理判断物态变化的种类的问题时,首先要搞清楚初态、末态,然后根据概念进行判断,从而进一步确定物态变化过程的吸、放热情况。如图1所示。

图12.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水沸腾的必要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影响沸点的因素: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3.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一切气体只要温度降低到足够低都可以液化,但压缩体积的方法不能使一切气体液化。关于在液化过程中形成的“白气”的理解,关键明确两点:①“白气”不是“水蒸汽”,本质是“小液滴、小水珠”。②“白气”的成因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环境发生液化而形成的。例如:冰棍周围“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冰棍(温度较低)液化而成;而壶嘴喷出的“白气”则是来自壶内的高温水蒸汽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而成。在判断时一定要搞清楚问题的本质!

三、熔化(凝固)图象及规律

物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要“四看”。

1.看图线是否有与时间轴平行部分。

有则说明该物体是晶体;若没有与时间轴平行的部分,说明该物体属于非晶体(如图2)。图2中有平行于时间轴的部分,说明该物质属于晶体。

图22.看整个图线的温度变化趋势。

温度升高是吸热过程,但特别要注意:在晶体的熔化过程尽管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图2中曲线呈现温度随时间上升的趋势,说明是熔化过程。

3.看图线与时间轴平行部分即熔化过程,对应的纵坐标温度值为熔点(或凝固点)。

从图2可以发现,8~12min阶段属于熔化过程,共经历了4分钟。也可以发现,该物质的熔点是0℃。

4.判断物质在不同阶段、时刻的形态。

如图2所示,5~8min阶段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还没有开始熔化,处于固态;第8min时,刚刚开始熔化,还处于固态;8~12min阶段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在熔化阶段,固液混合态;第12min时,熔化刚刚结束,完全变成液态;第12min以后,吸收热量,温度继续上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兴桥初级中学)谈高中数学成绩滑坡的原因及对策

■ 邓利超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中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了数学上。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浅谈如下: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制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而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①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②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是少不了的。

③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第三高级中学)《声现象》教学重难点解读

■ 李祖全

一、重点、难点讲解

(一)声音的产生条件与听到声音的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只要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产生,但声音不会消失,因为声音的传播过程就是声能的传播过程。而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接收与感知。即:首先需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然后通过介质将声音传播到人耳处,进而引起耳膜的振动,再通过听小骨、听觉神经传导到大脑形成听觉。千万不要将二者混为一谈。

(二)区分乐音的三个特征

乐音的特性包括响度、音调、音色。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其大小决定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此外,响度大小还与人耳与声源的距离大小有关。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即:我们通常说说的声音的粗细。其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快慢。

3.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唯一决定于发声体本身的品质。

二、重点实验探究

图1例题:如图1所示,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这哨声是由管内空气柱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受此启发,小明自己设计了一款竹笛,原理图如图2。在竹管开口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当布团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还有哪些乐器的发声原理与竹笛相似?请列举一例:。

图2解析:管乐器(例如笛子)都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引起的。空气柱越长,则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反之,空气柱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从图示可以看出,当布团在a处时,空气柱的长度最短,在吹奏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反之,当布团在c处时,空气柱的长度最长,在吹奏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低。

篇7

一、动态平衡问题

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在选择题中出现,主要是判断各个力大小变化情况或求某个力的极值问题等,可以用“作图法(合成法)”、“相似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等。

例1如图1所示,一重力为G的物体悬挂在两根细线OA和OB下处于静止状态,其中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30°,OB处于水平状态,现将OA绕O点缓慢移到竖直位置,而保持O点不动,则在OA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图1A。OB线中的张力逐渐变大

B。OB线中的张力逐渐变小

C。OA线中的张力逐渐变小

D。OA线中的张力先变小后变大

解析如右图,先受力分析,若要求出FOA和FOB表达式,由于会涉及OA的方向变化,计算会比较复杂。若用作图法非常直观和简单:先将FOA和FOB合成,其合力与重力G平衡,OA在向上转动过程中,由于OB的方向不变,所以FOA的大小受虚线MN限制,从而看出FOA先小后变大,所以D对;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出F OB逐渐变小,所以B对,所以选BD。

小结这类题有明显的特点:一般用于三力平衡,且三个力的特点分别是,其中一个力是恒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有一个力是方向不变,大小可以变,还有一个力大小变化。

例2一表面光滑的半球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其半径为R,在球心正上方固定一个滑轮,现用一条细绳绕过滑轮,绳的一端栓一小球,另一端跨过滑轮用手拉住,如图2所示,现缓慢拉动绳,使小球缓慢从A点移动到B点,则在这过程中半球对小球的支持力N和绳的拉力T如何变化( )。

图2A。 N变大,T变小B。 N变小,T不变

C。 N不变,T变小D。 N变小,T变小

解析先分析受力,由于小球向上移时拉力T和支持力N的方向都在变化,所以不适合例1的方法。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把拉力T和支持力N合成,其合力与重力G平衡,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三角形与三角形OCA 相似,所以G1OC=N1OA=T1AC,而F合=G不变,OC和OA的长度不变,AC变短,所以N不变,T变小,正确选项是C。

图3例3如图3所示,汽车在岸边通过定滑轮用绳拉小船,使小船匀速靠岸,若水对船的阻力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绳子的拉力不断增大

B。船受到的浮力不断减小

C。船受到的合力不断减小

D。绳子的拉力可能不变

图4解析如图4所示,先对分析小船受力,可以看出小船受四个力作用,不好用合成法和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可以用正交分解法,设绳拉船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角,由于小船匀速运动,船受到的合力一直为零(不变),所以C错,由平衡条件,水平方向有 Fcosθ=Ff,竖直方向有Fsinθ+F浮=mg,在小船靠岸的过程中,θ增大,而阻力Ff和重力mg保持不变,所以绳的拉力F增大,浮力F浮减小,所以选项A、B正确。

二、变加速问题

物体运动过程中,由于物体受到的某一个力在变化,引起物体的加速度、速度等的变化,进而引起相关的物理量的变化。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也会进一步考查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一定的综合性。

图5例4如图5所示,一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下端固 定在水平面上,一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则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弹簧始终竖直且在弹性限度内)( )。

A.当小球刚接触弹簧时,小球的动能最大

B.从小球接触弹簧到最低点,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从小球接触弹簧到最低点,小球的加速度增大后减小

D.当小球运动至最低点时,小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的势能最大

解析小球刚接触弹簧时,弹簧对小球的弹力小于小球的重力,小球的加速度和速度方向都竖直向下,小球继续向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所以此时小球的速度(和动能)不是最大,选项A错误;当弹簧对小球向上的弹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时,小球的加速度等于零,小球速度(动能)最大,小球再向下运动时,弹簧对小球的弹力大于小球的重力,小球的加速度向上,小球向下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所以先项B对,C错;在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做功,小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不变,因此当小球动能最小时,即小球运动至最高点和最低点时,小球的重力势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之和最大,选项D正确,所以选项B、D正确。

三、动态电路问题

电路动态变化是闭合电路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涉及电路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出错,后面判断全错,为此,应按:局部整体再局部的思路来处理。

例5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都看作理想电表,电源内阻为r。闭合开关S,当把滑动变阻器R3的滑动片P向a端移动时 ( )。图6A。电压表V1的示数变小,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

B。电压表V1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的示数变大

C。电压表V1的示数变化量大于电压表V2示数变化量

篇8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某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出现在地方时的正午12:00,因此叫做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有年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由于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使得地球表面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那么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是如何变化的呢?不同纬度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是怎样的?变化幅度的大小怎样呢?首先来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δ|,H代表正午太阳高度,φ代表某地的地理纬度,δ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两个纬度同是北纬或南纬时用“-”号,当两个纬度分别是北纬、南纬时用“+”号。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当地的地理纬度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分几种情况来分析。

一、赤道地区:

赤道地区一年中二分时H最大,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H最大=90°,二至时H最小,H最小=90-23°26'=66°34',H的变化范围是66°34′-90°,H的变化幅度是23°26′。

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H=90°;当太阳直射在与该地不同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值。具体说若该地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若该地在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最小。H最小值时是多大呢?计算如下:H最小=90°-(φ+23°26′)=66°34′-φ,即地理纬度越小的地区一年中的H的最小值越大。H的变化范围是66°34′-φ到90°之间,H的变化幅度是23°26′+φ,由此可以看出在此纬度范围内,地理纬度越小的地区,一年中H的变化幅度越小,地理纬度越大的地区,一年中H的变化幅度越大。H最小时是23°26′(该地纬度等于0),H最大时是46°52′(该地在回归线时),H的变化幅度在23°26′到46°52′之间。

三、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

回归线到极圈之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当太阳直射点在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当太阳直射点在与该地不同的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的H达一年中的最小值。例如: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地区相反。H的具体计算如下:H最大=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最小=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的变化幅度是46°52′,是个定值,与某地的地理纬度没有关系。

四、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

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无太阳直射现象,但有极昼极夜现象。某地一年中H最大时是太阳直射点在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H最小时是该地出现极夜时H=0。例如: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H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当该地出现极夜时H最小等于0,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的地区相反。H的具体计算如下:H最大=90°-(当地地理纬度-23°26'),H最小=0,设当地的地理纬度=66°34'+x,

H最大=46°52'-x,H的变化幅度是46°52'-x,由此可以看出距离极圈越近的地区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越大,距离极圈远的地区H一年中的变化幅度越小。最大时是46°52'(极圈地区,x为0),最小时是23°26'(极点地区x为23°26')。例如极点,x为23°26',则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是23°26′;极圈地区H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是46°52'。

综上所述,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的变化幅度的特点是:

(1)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在23°26'-46°52'之间;

(2)赤道地区和极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是定值23°26';

(3)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一定值46°52';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不包括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23°26'+当地的地理纬度,即纬度越小的地区变幅越小,纬度越大的地区变幅越大;

篇9

一、方法与数据

(一)计算方法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通常可以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迁来表示。所以本文借鉴Gagnon和Rose(1995)构建的用于衡量贸易竞争优势及其稳定性的指标来进行研究分析:其中,Xit和Mit分别表示商品i在t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NBit表示标准化后的某国商品i在t年的净贸易额,NVit表示商品i在t年的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经过标准化的NB指标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各类商品的进出口额均以100为基础,且所有商品的算数和为0。这样不同的年份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二是考虑到汇率变动对于所有商品贸易额的影响都是等价的,所以使用相对数就可以将汇率因素剔除;三是标准化后的NB值只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不受趋势因素的影响,而结构性因素恰好可以反映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从NV指标的特点来看。此外,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还采取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对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进行度量,作为前一种方法的对照。贸易竞争力指数(TC),也称为贸易专业化指数、竞争优势指数、净出口比率指数(NTR),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公式如下:如果该指数为正,则称此种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指数小于0,则称之为比较劣势。进一步细分来看,当0.5<TC<1,表明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比较优势;0<TC<0.5,表明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0.5<TC<0,表明该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较弱;-1<TC<-0.5,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由于一个国家的进口水平和结构与该国的进口保护有关,因此指数只能说明在既定的贸易政策条件下的比较优势,而不是无政策干扰条件下的真实的比较优势,所以在实际应用时会出现偏差。

(二)检验方法为了反映1997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具体变动幅度,需要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状况进行检验。本文借鉴鲁晓东和李荣林(2007)的3种方法对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变化情况进行逐步深入的检验。一是联合分布法:这是对所有服务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整体变动情况的分析,此方法忽略了中间年份,通过对1997和2012年的两端数据求联合分布的方法来分析基年和终年比较优势的差异;二是回归分析:为了识别比较优势具体的变化过程,本文以12类服务贸易商品的NB值为截面数据进行了逐年回归,通过比较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变化以及其他参数来评价比较优势的变化。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检验比较优势的稳定性,不能鉴别具体产品的稳定情况。因此,考虑到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具有面板数据的特征,而单个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方法的缺点是检验功效较低,那么本文采用LLC方法和IPS方法对比较优势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三)数据来源本文选取1997~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各年数据是作者根据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指南网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所得。根据WTO的有关统计方法,并遵循WTO有关服务贸易的定义,将服务贸易分成12类: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以及其他商业服务。该数据不含政府服务。

二、实证分析及检验

(一)中国服务贸易TC指数根据上述公式,作者计算得到1997~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见表1)。从表1可以清楚的看到,16年来中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一直为负,并不具备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多年来中国服务贸易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总体的竞争力一直较低,且多年来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从各个部门的情况来看,差异很大。运输、旅游服务的比较优势较弱,但运输服务近年来有所收敛,旅游则呈现出继续下降的趋势;其他商业服务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许多年份的TC值都大于0.1;通讯服务的比较优势已经接近世界正常水平;建筑服务的比较优势呈现动态提升的态势,且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TC指数一直为负,且接近-1,反映出这两个行业发展缓慢,一直处于比较劣势;金融服务总体上处于比较劣势,其TC指数波动较大;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行业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显现。

(二)中国服务贸易NB和NV指数一般而言,贸易的流向可以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前文设计的NB指标作为一个标准化的净贸易流量值,较好地反映了一国贸易的流向,当NB﹥0时,表示该产品存在净出口,反之表示净进口。因此可以通过对NB设定不同的阀值来间接表示一国的比较优势情况。当然,我们不能简单把NB﹥0的产品认定为存在比较优势,而把NB﹤0的产品认定为存在比较劣势,因为这样将会把很多实际上是贸易平衡的产品(比如NB接近于0的产品)错误的划到其他类别中。为了将那些NB接近于0的值剔除出来,我们将168个NB数据按产品类别重新集结,计算了12种服务贸易产品各年的标准差,以此为阀值将产品的比较优势定义为以下4个类别:①强比较优势产品,NB大于两个单位标准差;②比较优势产品,NB大于一个单位标准差,小于两个单位标准差;③比较劣势产品,NB小于负的一个单位标准差,大于负的两个单位标准差;④强比较劣势产品,NB小于负的两个单位标准差。按照以上分类方法,表2给出了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各部门产品的比较优势分布情况,具有强比较优势的产品共5种,拥有强比较劣势的共7种。由于NB是标准化后的数值,在统计上具有对称性的特征,所以需要分析不同产品的比较优势状况。另外,结合中国各类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目前中国运输、旅游、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和特许、电影音像产品服务贸易在整体上表现为比较劣势,建筑、计算机信息、咨询、广告宣传、其他商业服务产品的服务贸易在整体上表现为比较优势。

(三)比较优势稳定性检验如前所述,下面依次用3种方法进行检验。一是联合分布法。对1997和2012年反映的比较优势的NB数值进行了技术处理,一方面使其能够反映贸易流向的变化;另一方面又能直观地反映在一个N步列表中。我们首先对12类产品计算标准差,然后按照以下规则对1997年的数据进行分类:①盈余,NB值大于一个标准差;②平衡,NB值以0值为中心,上下浮动不超过一个标准差;③赤字,NB值小于负的一个标准差。然后对1997年和2012年贸易流向求联合密度分布,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从贸易流向的边际分布上来看,2012年的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状况似乎比1997年略有改善,因为虽然贸易赤字的产品数量没有变化,但是贸易盈余的产品数量由2个增加到5个。另外,比较表4对角线以下(表示由贸易顺差向贸易逆差转变)的产品数(2+0+1=3)与对角线以上部分(表示由逆差转为顺差)的产品数(1+1+3=5)的值可以发现,贸易结构是不稳定性的。以上情况说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可以适用于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演变的分析研究。二是单方程的一元回归模型。由于以上分析仅仅是对贸易流向变化的产品种类进行对比,忽视了各种产品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因此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真实地反映比较优势的稳定性情况,因此接下来采用单方程的一元回归模型对比较优势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回归模型形式如下:与相关系数的表现相似,回归系数、t统计量和R2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体现了比较优势的相关性在时间上逐渐递减的特征。从R2具体变化来看,2003年的R2变化幅度较小而2003年之前的该值迅速衰减,说明比较优势在大约7~8年的时间间隔上的稳定性较强。另外,从t统计量的表现来看,自2003年之后,上升幅度明显加大,回归系数显著性的增强也表明比较优势的稳定周期大约为7~8年。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本文又随机挑选了2008年、2003年和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同样的分析,回归结果都具有以上特征。因此,这一结论在计量上是稳健的。对各类产品NB值的单位根检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和PP检验的方法,为了达到最佳检验效果,每种检验方法都包括不含截距和趋势项、仅含截距项和包含截距趋势项3种情况,结果见表6。ADF检验和PP检验均表明,运输产品的比较优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PP检验发现运输产品比较优势包含截距项,存在一个固定的趋势变化,截距项为-5.423,因此该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存在向下的固定趋势;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其他商业服务产品的NB值的原序列在两种检验方法下都接受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是不稳定过程;通讯服务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PP检验发现通讯服务产品比较优势包含截距项,存在一个固定的趋势变化,截距项为0.578,因此该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存在向上的固定趋势;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产品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PP检验发现保险服务产品比较优势包含截距项,存在一个固定的趋势变化,截距项为-3.221,因此该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存在向下的固定趋势,而PP检验发现金融服务产品比较优势也包含截距项,存在一个微小的趋势变化,截距项为-0.086;ADF检验发现广告、宣传产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且广告、宣传产品比较优势包含截距项,截距项为-0.026,而PP检验则接受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在两种检验方法下,电影、音像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含截距项和趋势项,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三是LLC和IPS检验。由于单个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无法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可能是因为其拒绝能力低,因此,在对12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稳定性进行检验时,进一步采用LLC方法和IPS方法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各序列的滞后长度选择使用Schwarz准则。检验方法LLC1、LLC2、LLC3和IPS1、IPS2、IPS3分别表示无常数趋势模型检验、有截距无趋势模型估计、既有常数又有时间趋势的模型检验3种情况。由表7可知,两种方法都拒绝了面板数据中各产品序列均具有相同单位根的原假设,从而接受了12种产品至少有一个产品的比较优势具有平稳性的备择假设。当然,我们还可以观察12种产品时间序列的t统计量的显著情况: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12种产品的t统计量有6种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分别是运输、通讯、保险、金融、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因此,只有这6种产品在数据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三、结论

篇10

(1.威海市文登区海洋环境监测站,山东威海264400;2.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山东威海264400)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04

摘要:根据2012年—2014年5月、8月、10月对五垒岛湾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COD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近3年COD含量介于0.49~2.57mg/L,平均值为1.22mg/L;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递减以及近岸水域含量大于远岸的变化趋势;年际间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污染指数评价表明,COD污染指数介于0.16~0.93,平均0.41,均达到国家II类海水标准,未出现超标现象。

关键词 :五垒岛湾;COD;动态变化

五垒岛湾位于文登市南部海域,是文登市主要的养殖区域,也是周围养殖池塘的主要水源,直接流入该海域的河流有母猪河和昌阳河。近年来,伴随着南海新区的大力开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逐渐增大,使五垒岛湾海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COD是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状况的有效指标,也是我国政府衡量水体污染减排的主要因子,COD值越大,说明水体中有机污染越严重[1-3],然而对该海域COD的研究较少。本文根据近3年的调查数据,阐述了该海域化学耗氧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为了解和掌握五垒岛湾海域的水质质量状况,促进文登沿海渔业水域水质质量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今后研究该海域的环境污染通量及富营养化防治具有参考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海域及站位布设

2012年-2014年的5月、8月、10月在五垒岛湾养殖区的7个站位各采样一次,共计9次。采样站位分布见图1。

1.2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水样的采集、保存、运送、分析都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4-2007)执行[4]。化学耗氧量含量测定按照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378.4-2007海水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方法)进行,调查区域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标准》[5](GB3097-1997)中限定的II类海水中COD含量(3mg·L-1),采用单项指数法(P=C实/S标)评估调查区域水体中COD污染程度。

2结果和讨论

2.1COD的含量及区域分布特征

2012-2014年间,五垒岛湾海域水体中COD含量变化幅度在0.49~2.57mg/L,平均值为1.22mg/L。该海域位于沿岸一带的站位(W01、W02、W06和W07)COD含量较高,平均含量在1.23~1.45mg/L之间,低值出现在远离海岸的站位(W03、W04和W05),COD浓度均低于1.2mg/L。由此可见,五垒岛湾海域COD的含量分布有两个特征:(1)COD含量由北向南逐渐递减;(2)近岸水域的含量高于远岸海域。主要原因是母猪河和昌阳河等径流影响以及工业排污和沿岸生活污水排放所致,以W01站位和W07站位受影响较为明显W03站位一带水域离岸较远,水体流通好,COD的含量相对较低。

2.2COD含量的季节差异和年际变化

2012年春(5月)、夏(8月)和秋(10月)季五垒岛湾海域COD含量分别为:0.78~0.97mg/L(平均0?91mg/L),1.06~1.26mg/L(平均1.15mg/L),0?70~1.28mg/L(平均0.99mg/L)。2013年同期五垒岛湾海域COD含量分别为:0?70~1.33mg/L(平均0.97mg/L),0.96~1?52mg/L(平均1.27mg/L),1.12~1.52mg/L(平均1.34mg/L)。2014年同期五垒岛湾海域COD含量分别为:1.92~2.80mg/L(平均2.28mg/L),0.49~0.95mg/L(平均0?64mg/L),1?03~1.93mg/L(平均1.43mg/L)。三个季节相比,2012年夏季海水COD的含量明显比春季和秋季高,查阅资料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量大,由于径流作用,沿岸的污水和悬浮物质向该水域迁移所致;2013年海水COD含量秋季>夏季>春季,但季节差异不大;2014年春季海水COD含量明显的高于夏季和秋季,查阅当年的降水量资料发现,在调查前下过大雨,由于降水径流将沿岸的污染物带入海水中所致。由此可以看出,沿岸河流的径流作用对海湾海水COD的含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2012年—2014年五垒岛湾COD含量分别为:0.70~1.28mg/L(平均1.02mg/L),0.70~1.52mg/L(平均1.19mg/L),0.49~2.80mg/L(平均1.45mg/L)。三年的数据比较发现,海水中COD的含量2014年>2013年>2012年,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沿岸经济的发展对海域COD的含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应该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管理。

2.3COD的质量评价

海水中COD含量是反映其有机污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我国国家II类海水水质标准COD≤3mg/L进行对其评价[3],污染指数值>1时视为超标。表2显示,近3年该调查海域的COD污染指数介于0.16~0.93,平均0.41。其中2012年春季COD污染指数介于0.26~0.32,平均0.30;夏季COD指数介于0.35~0.42,平均0.38;秋季COD污染指数介于0.23~0.43,平均0.33;2013年春季COD污染指数介于0.23~0?44,平均0.32;夏季COD污染指数介于0.32~0.51,平均0.42;秋季COD指数介于0.32~0?51,平均0.45;2014年春季COD污染指数介于0.64~0.93,平均0.76;夏季COD污染指数介于0.17~0.32,平均0.21;秋季COD污染指数介于0.34~0.64,平均0.48。由此可以看出,春季、秋季COD污染指数2012年<2013年<2014年,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夏季COD污染指数2012年<2013年>2014年,没有明显趋势,这是由于春、秋季是平水期,年际降水差异不大,而夏季是丰水期,每年的降水量不同,母猪河和昌阳河等径流量以及沿岸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排放量不同,对海域的影响亦造成差异。

3结论

2012年5月—2014年10月的五垒岛湾海域水质COD含量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期间,COD含量介于0.49~2.57mg/L,平均值为1.22mg/L,2012年<2013年<2014年,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COD含量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以及近岸水域高于远岸水域的趋势。这与受母猪河和昌阳河等径流以及沿岸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源影响吻合。

该调查海域近3年来的COD污染指数介于0.16~0.93,平均0.41,各站位均到达国家II类海水水质标准,未出现超标现象。

参考文献:

[1]

DAIMINHAI,GUOXIANGHUI,ZHAIWEIDONG,etal.OxygendepletionintheupperreachofthePearlRiverestuaryduringawinterdrought[J].MarineChemistry,2006,102:159-169

[2]KawabeM,KawabeM.FactorsdeterminingchemicaloxygendemandinTokyoBay[J].Journalofoceanography,1997.53:443-453

[3]吕俊杰,杨浩,陈捷,等.滇池水体BOD5和CODMn空间变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3):3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