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范文
时间:2023-03-26 23:2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美贸易摩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两国间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5%,会发生激烈摩擦;超过2%,就会引发报复行动;如国对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是政治问题。美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给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借口,美国贸易保护势力不断借题发挥。
(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拥有市场份额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代,各国经济发展对市场,特别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市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寻求和占领新的市场仍将是各种经济力量争夺的焦点。就中美贸易关系来讲,美国要求在资本、能源、通信、航空等领域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为保护某些国内的幼稚产业,还不能完全开放本国市场。所以在市场问题上中美之间的矛盾同样不可避免。
(三)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泛滥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在美国,钢铁、纺织业、汽车等制造业都属于“夕阳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高,这些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按照古典贸易理论,美国应从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比如中国进口,以节约资源,提高福利水平。但美国纺织品、钢铁和汽车生产商认为中国廉价产品的大量涌入对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就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纷纷转向政府寻求保护,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从而导致中美贸易摩擦频繁。
(四)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
正如克里斯托弗·莱恩指出,强国争夺是国际政治中的正常现象,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强国地位的上升,中美冲突不可避免,不加管制的自由贸易只会加速中国成为强国的速度。因此,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应从战略而不是从市场考虑来推动,华盛顿不能阻止中国上升到强国地位,但多少总能控制中国成为强国的速度。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虽然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但对试图维持单极世界的美国却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美国向来有运用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实行复合遏制的历史。
(五)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过于集中。多年来我国出口属于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贸易利益远小于贸易增长,而且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容易授人以柄,成为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理由。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很大,这更加大了贸易风险。3.企业低价竞销现象严重。企业为了抢占出口市场而不择手段竞相降价,造成出口几乎无利可图,同时遭受外国反倾销。4.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中国在音像、出版、软件等领域存在较严重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盗版产品问题,在药品、化学品、信息技术、专利产品等领域的商标和技术侵权的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利益,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中美两国经济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等性,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会成为一种常态,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引发中美贸易摩擦因素,维护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努力把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
(一)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中国加入WTO的意义之一,在于有利于通过多边贸易体制中的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争端。我们应熟悉和适应WTO及其他国际贸易规则,在实战中积极利用世贸组织多边机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和应对各种可能的指控,并在贸易摩擦中处于有利位置。在处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经济权益。
(二)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协商。
加强中美两国政府定期和不定期会谈,及时交流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积极主动的解决贸易争端。例如,中美两国于2006年9月启动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迄今为止共举行了四次就事关中美经济关系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有力的推动了中美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
(三)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美国,造成美国企业抵制。出口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单一的产品集中到某一个国家,即使产品没有低价倾销,也会对该国市场形成压力。市场的过分集中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因此,要进一步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的地区结构,在巩固传统的亚洲和北美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洲市场,并逐步向拉美、中东和非洲市场进军,达到分散贸易摩擦风险的目的。
(四)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很好地缓解贸易摩擦。为了减少我国近年来由于出口量持续增长而引发的贸易摩擦,我们可通过海外投资扩大出口,这是出口企业必须重视的发展战略。这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减少中美间贸易摩擦的有效举措。
(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
无论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还是提高经济效益,企业都应从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入手,打造产品国际品牌。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趋势看,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中国产品在世界消费市场的信誉,走品牌竞争的策略才是出路。为此,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创新,并尽可能给企业更多途径降低维权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创造条件到国外申请专利,这样不仅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创新所带来的利润,降低出口中知识产权问题带来的风险,还可以应对来自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出口结构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更要求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融入到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框架内,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地缓解贸易摩擦。
结语: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很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与此同时两国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只要双方抱着积极务实的态度处理问题,加强沟通与协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中美贸易一定有更大地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贸易摩擦 加工贸易 美中逆差
一、中美贸易的现状
中美建交以来,双边国际贸易发展迅猛。据中国商务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统计,美中之间在1993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金额为62.76亿美元,截止2008年10月份,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达到1441.95亿美元,是1993的18倍多。美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中国从1991年起成为美国第二大逆差来源地,但是200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的迅速增长引起了美国国内学者的注意,他们认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损害了美国经济,包括对就业等方面构成威胁。因此,近年来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美国也加强对中国反倾销和发补贴的调查以及设置环保审核等贸易壁垒力图阻止中国的产品向美国出口,防止美中贸易逆差的继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国应该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向wto申诉,另一方面也要分析自身的原因,最终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改善美中贸易之间的关系。
二、美中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中国因素分析
(一)中国优惠的引资政策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投资,并且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几十年的国际贸易发展中,外资企业成为我国贸易出口的中坚力量。但是,美国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借助劳动力优势生产出来商品后返销到美国,这样原本不属于中国的出口被美国统计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原本属于两国产品内分工的商品加深了美中之间的逆差。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影响
在中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壮大起来。从1981年的5.99%到2005年的48.56%,增长了将近8倍,加工贸易对中国的进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产品内贸易的发展,美国把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到了中国,中国也借助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加快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以“加工贸易”的形式,承接了来自美国的大批量产品的加工生产后,再将成品返销至美国,构成了中国的一种“隐性出口”,这种特殊的贸易方式,扩大了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
(三)人民币的贬值美中贸易逆差的影响
在1981年到1994年汇率并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内,人民币汇率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开始持续不断地贬值。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导致中国出口额从1981的220.07亿美元增长到1993年917.4亿美元,增幅达316.9%。由于1981-1993年中国处于一个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汇率的变动中人为因素比较多,所以人民币汇率在这个时期的变动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是扭曲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美中之间的逆差不断扩大。此后人民币对美元基本上维持在8.26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低估的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
三、如何改善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
(一)适度减少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过度的利用外资也会给中国的经济带了不利的影响。由于中国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给了外资很多优惠的政策,导致国内的企业不能和外资企业抗衡。外资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打击中国的民族企业。另外,外资企业在重要的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做了大量的保留,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技术外溢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所以中国要适度的利用外资,我们可以借助外资的竞争环境以及外资企业提供的产业链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阻止外资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商品返销美国,这样可以减缓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
(二)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会
从2005年7月人民币小幅升值2%以来,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已经升值了15%以上。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减少了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增加了中国的进口。但是在人民币升值之初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贸易顺差并没有立即缩小,直到2008年才首次出现逆差。中国应该借此机会调整中美之间的进出口额,利用人民币当前对美元的坚挺缩小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
(三)降低出口退税
近几年来,国外对中国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持续不断,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的“奖出限入”的国际贸易政策,采取了返还出口企业的增值税,即出口退税。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出口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无可争议。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必须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中国的出口结构,以保证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均衡发展,这样也可以减少美中之间的逆差。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美国方面担心持续的贸易逆差会损害美国国内的利益。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由来已久,总的来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的结果,如,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加大加工贸易的发展以及人民币大幅贬值,这些政策措施导致了中国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中国的外汇储备也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分析了美中之间贸易逆差中的中国因素后,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补救。客观的说,从国际贸易学说来看,一国的贸易顺差太多或者太少都是一国经济内外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表现,中国应该注意到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纠正经济的不平衡,最终不仅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同时也就解决了中美之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镇源.促进中美贸易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115-116.
[2]殷越男.美中贸易不平衡中的中国因素分析[j].经济全球化,2009,(1):69-70.
[3]王玉娇.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成因以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102-103.
篇3
(一)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两国间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5%,会发生激烈摩擦;超过2%,就会引发报复行动;如国对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是政治问题。美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给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借口,美国贸易保护势力不断借题发挥。
(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拥有市场份额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代,各国经济发展对市场,特别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市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寻求和占领新的市场仍将是各种经济力量争夺的焦点。就中美贸易关系来讲,美国要求在资本、能源、通信、航空等领域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为保护某些国内的幼稚产业,还不能完全开放本国市场。所以在市场问题上中美之间的矛盾同样不可避免。
(三)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泛滥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在美国,钢铁、纺织业、汽车等制造业都属于“夕阳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高,这些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按照古典贸易理论,美国应从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比如中国进口,以节约资源,提高福利水平。但美国纺织品、钢铁和汽车生产商认为中国廉价产品的大量涌入对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就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纷纷转向政府寻求保护,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从而导致中美贸易摩擦频繁。
(四)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
正如克里斯托弗·莱恩指出,强国争夺是国际政治中的正常现象,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强国地位的上升,中美冲突不可避免,不加管制的自由贸易只会加速中国成为强国的速度。因此,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应从战略而不是从市场考虑来推动,华盛顿不能阻止中国上升到强国地位,但多少总能控制中国成为强国的速度。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虽然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但对试图维持单极世界的美国却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美国向来有运用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实行复合遏制的历史。
(五)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过于集中。多年来我国出口属于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贸易利益远小于贸易增长,而且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容易授人以柄,成为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理由。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很大,这更加大了贸易风险。3.企业低价竞销现象严重。企业为了抢占出口市场而不择手段竞相降价,造成出口几乎无利可图,同时遭受外国反倾销。4.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中国在音像、出版、软件等领域存在较严重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盗版产品问题,在药品、化学品、信息技术、专利产品等领域的商标和技术侵权的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利益,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中美两国经济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等性,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会成为一种常态,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引发中美贸易摩擦因素,维护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努力把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
(一)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中国加入WTO的意义之一,在于有利于通过多边贸易体制中的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争端。我们应熟悉和适应WTO及其他国际贸易规则,在实战中积极利用世贸组织多边机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和应对各种可能的指控,并在贸易摩擦中处于有利位置。在处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经济权益。
(二)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协商。
加强中美两国政府定期和不定期会谈,及时交流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积极主动的解决贸易争端。例如,中美两国于2006年9月启动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迄今为止共举行了四次就事关中美经济关系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有力的推动了中美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
(三)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美国,造成美国企业抵制。出口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单一的产品集中到某一个国家,即使产品没有低价倾销,也会对该国市场形成压力。市场的过分集中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因此,要进一步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的地区结构,在巩固传统的亚洲和北美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洲市场,并逐步向拉美、中东和非洲市场进军,达到分散贸易摩擦风险的目的。
(四)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很好地缓解贸易摩擦。为了减少我国近年来由于出口量持续增长而引发的贸易摩擦,我们可通过海外投资扩大出口,这是出口企业必须重视的发展战略。这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减少中美间贸易摩擦的有效举措。
(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4
周骏宇(1975-),湖北天门人,经济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
周文贵(1954-),湖南常德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
摘要: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表现出新的特点,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当前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热点问题。眼下至关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理性地认识中美贸易摩擦。既要看到新形势下中美贸易摩擦的必然性,对其在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又必须明确,贸易摩擦并不是中美贸易往来的主流,更应该看到中美贸易摩擦在一定意义上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理性透视;正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12-0019-05 收稿日期:2007-07-10
一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美贸易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入世”更是给中美贸易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中美贸易取得长足进展。到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增加到创纪录的2627亿美元。中美贸易规模之巨大,发展速度之快,世所瞩目,也必然成为影响两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美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同美国及其它贸易伙伴国频繁发生贸易摩擦的巨大挑战。据统计,自1979~2006年9月底,共有38个国家累计发起815起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别保障措施的调查案件。其中,从1980年7月美国对中国薄荷醇发起首次反倾销调查算起,截至2005年,美国已累计对中国发起114起反倾销调查,19起保障措施,占中国涉案总数的20%,是迄今同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
综合起来看,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贸易摩擦涉案产品范围逐渐扩大 中美贸易摩擦过去主要集中于轻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产品,其中以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最为突出。但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已从个别产品逐步向多产业和结构性方向发展,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方向发展。在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总数中,传统工业产品所占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88.8%下降至2005年的48%,而同期,机电产品、汽车、医药产品所占比重却由5.5%上升至25.4%。
(二)贸易摩擦的形式日益多样化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仍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但目前已开始向“特保条款”、保障措施、“337条款”等方面转移。以“337条款”为例,依据“337条款”,美国可以根据本国法律,实现对外国货物“侵犯本国知识产权行为”的干涉。近年来,美国在多份报告中均称中国政府对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迄今已对中国产品启动10余次“337条款”调查。
(三)贸易摩擦向金融等相关领域延伸近年来,随着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美国国会和白宫更是频频出手,以谋求美中贸易平衡为由压人民币升值。先是有2003年的所谓“舒默一格雷厄姆法案”(Schumer-Graham Bill),继而又在2006年3月推出了更为严格的“格拉斯利一鲍克斯法案”(Grassley-Baucus Bill)。美国的近两任财长斯诺与鲍尔森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也不断对我国施加压力,敦促中国政府按美国的意愿进行汇率改革,改变现有汇率制度。
(四)出现将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与全面双边关系发展挂钩的苗头舒默就主张美中之间应该把所有议题都放到台面上讨论,要求中国以行动来展示与美国合作的诚意。格雷厄姆则称,中国在经济议题上不采取行动,将影响两国未来的其他关系。显示中美贸易问题日益与两国间全面国家关系的发展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二
贸易摩擦必然并且已经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据商务部统计,1980~2003年,遭受美国反倾销调查立案指控的中国产品涉及范围已近百种,在已经结案的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中,有80%左右的中国对美出口产品被美国加征税率不等的反倾销税。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使中国出口生产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除上述将贸易问题与两国国家关系等政治问题挂钩,显示美国咄咄逼人的霸气以外,在中美贸易争端的处理上,美国还对中国企业实施了许多歧视性措施,中国企业实际上是“享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如无视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自1992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的成果,顽固地拒绝承认中国企业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滥用“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又如在反倾销调查中,硬是要将基本经济状况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相去甚远的国家作为中国的“替代国”,挂公平贸易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再如滥用“特保措施”的低门槛特点,轻易对中国采取特保措施等。
对于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保持“沉默”显然是不可取的。中国的出口生产企业、相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都应给予高度重视,逐案加以认真研究,以中国的整体国家利益为依归,本着尊重规则、公平竞争、互利合作的原则,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国际经贸惯例,积极应诉。通过中美双边磋商或借助多边框架,据理力争,争取正当、合理的权益。事实上,1999年的中美苹果汁争端、2002年的中美球轴承争端等,中国都争取到了胜诉或部分胜诉的结果。
三
当前对待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既不可以掉以轻心,要看到它的严重性,对它可能形成的破坏力给予足够的估计,并充分预设有效的防范机制。同时,更加至关重要因而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对中美贸易摩擦保持一颗“平常心”,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中美贸易摩擦加以科学辩证的分析。
理性透视中美贸易摩擦,可以看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有其客观必然性。此种客观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中美贸易摩擦是世界经济失衡、美国经济中各方面矛盾日益凸显以及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正常”反映。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失衡,各国、各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往来环境趋紧的大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只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摩擦与争端的组成部分。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摩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
由表2可以看到,美国虽然频频发起对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它自己也是被其他国家调查立案的主要对象之一,欧盟、日本、韩国等国都概莫能外。这些资料明确显示贸易摩擦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必须直面的一个普遍现实。中国“人世”后,在更深层面以及更大规模上卷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当其
冲地面临来自别国贸易摩擦的压力在所难免。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成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既然如此,对中美贸易摩擦就只能平心静气,坦然面对,大可不必掺杂太多经济民族主义情绪。
其次,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摩擦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迅速提升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基本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偌大一个中国,其国际贸易额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少得可怜,贸易摩擦又从何而来呢?然而,近30年改革开放,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在全球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第四大经济体。在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主流进程,200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超过了17607亿美元,顺差达到1775亿美元。已从1978年排名世界第32位的贸易体,发展成为世界第3位的贸易大国。
中国对外贸易如此巨大而快速的增长,必然会冲击到国际市场既有的利益格局,贸易摩擦在所难免。以纺织品贸易为例,2004年中国对全球出口纺织品951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2005年中国的纤维加工量2400万吨,约占世界生产能力的38%。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各类纺织产品共计168亿平米,同比增长43.8%;进口金额224亿美元,同比增长53.9%。中国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美国最大的纺织产品供应国地位,2005年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2~6位供应国(地区)的总和。以2002年为基期,2005年中国纺织产品对美出口数量增长了238%,金额增长了156%。这样巨额的增长,必然会引起美国相关业者的反弹。于是,美国纺织品生产商强烈要求政府使用对华纺织品特保措施限制进口。结果美国在2003年发动1起,2004年发动3起,2005年发起9起特保限制,除此以外还对中国的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
理性透视中美贸易摩擦,除了认识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客观必然性以外,还应该明确地看到,贸易摩擦并不是中美双边贸易的主体,贸易保护主义也并不是代表中美双边贸易的主旋律。无须讳言,美国采取的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确对发展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给中国出口生产企业造成了现实的经济损失。尽管两国间的贸易摩擦时有发生,也时常可以听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杂音。但这些并不构成中美双边贸易的主体。统计资料表明,2005年美国同中国出现贸易摩擦的涉案金额为14.8亿美元,与中国当年对美出口相比,所占比例不过区区0.89%。如若不然,如何理解在不断发生贸易摩擦的同时,中美双边贸易何以仍在高位实现高速增长(年增速25%~35%)?
四
更具意义的是,理性透视中美贸易摩擦,我们还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到,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眼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其实在相当程度上也存在着积极的正面意义。
篇5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实证分析
1.引言
目前,美国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且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4846.8亿美元,同比上涨8.5%,而其中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2189.2亿美元,扩大8.2%。而伴随着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扩大,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已经成为对中国各项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1999-2008 年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以及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分别为87起和66 起,均列各国首位,占到了美国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1%。同时中国被诉倾销商品的类型日益增加,被征收反倾销税率大幅提高且涉案金额不断扩大,2011年上半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更多达58 起,涉案金额超过80 亿美元。
2.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实证分析
通过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阶段回顾和现状的描述,以及现有文献的分析,选取以下变量对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的因素实证分析,以得出相应结论。
2.1数据搜集与变量选择
在考察中美贸易摩擦程度的时候,考虑以美国发起的对华“337调查”的数量Y来衡量中美贸易摩擦程度,并以此作为因变量,以美国发起的针对全球各国“337调查”的数量X1,中美贸易差额 X2,美国的就业率X3,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X4,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X5作为考虑因素,样本数据范围为2003―2009年,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海关网站。具体变量参考表1。
表1 变量选取
变量名称 变量选取 变量符号
中美贸易摩擦程度 美国发起的对华“337调查”数量 Y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趋势 美国发起的针对全球各国“337调查”的数量 X1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 中国对美国的巨大顺差 X2
美国对其劳动者的保护程度 美国劳动者失业率 X3
双边货币汇率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X4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 X5
2.2线性回归
依据经济数据用因变量分别对各个自变量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Y=286741-1604X1-0061X2-6269X3-36999X4+3663X5
2.3结果分析
由输出结果来看,可决系数为899%,说明总离差的899%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在显著水平为α=020、自由度ν=8-2=6时,临界值t01(6)=144,又有t0=1555t01(6)=144,|t1=-1607|=1607>t01(6)=144,|t2=-0349|=0349t01(6)=144,|t4=-1599|=1599>t01(6)=144,t5=1698>t01(6)=144,可以初步判定X1与X3,X4,X5对于因变量Y的影响是显著的,回归模型里面包括常数项,通过t检验之后发现X2对于因变量Y的影响不显著,但并不一定说明中美贸易差额对中美贸易摩擦程度的影响不大,而是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而引起的,我们将在下文对其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24多重共线性分析
运用Eviews60对回归结果做多重共线性检验,可知X1与X2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X1与X4,X5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为了检验和修理多重共线性,采用修正Frisch法。
(1)对Y分别于X1、X2、X3、X4和X5做最小二乘回归,结果以及经济理论可以知道X2中美贸易差额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所以现在选取X2为基准变量做回归,之后依次加入x1,x3,x4、x5,比较各回归结果可决系数变化情况,最终保留x1、x3,所得估计方程为
y=-08595+03888x1+01588x3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根据之前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发起的针对全球各国“337调查”的数量X1,美国的就业率X3,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X4,,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X5均对国发起的对华“337调查”的数量Y有影响,即对中美贸易摩擦程度都产生显著的影响,中美贸易差额X2虽然对Y的影响不显著,但是是因为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缘故。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中国对美国的巨大顺差,美国对其劳动者的保护程度,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均会对中美贸易间摩擦程度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均是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3.2建议
(1)面对不景气的全球经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出抬头趋势,我国应根据国际局势,适时调整出口方式、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出口范围,减小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外贸依存度,逐步提升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贸易的多极化,避免陷入贸易保护的纠纷中。
(2)伴随中美两国贸易频繁往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已成必然。中国应当积极调整出口,增加高科技产品的进口,采取措施平衡中国贸易额,尽力缩小对美顺差,同时应当借助政府间谈判,提升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力度,以缓解美国对华巨额逆差。
(3)出于保护本国部分团体的利益,保护一些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及该产业就业人员,美国政府常常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从而会造成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中国应当注重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提升产品在美国认可度,加大品牌提升和品牌保护力度。不断深入政府及民间的交流,缓解两国贸易摩擦的压力。
(4)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断升温,美国常常以人民币问题来为难中国,发起对华贸易调查。对此,我国应当合理制定合理的人民币汇率调整机制,缓解国际压力,在合理的汇率之下保护和激励本国出口企业,、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同时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
(5)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同样造成中美两国长期的贸易摩擦,因此我国应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新技术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一般企业不愿进行开发、投资和生产,我国政府应该效仿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在立法和政策上加以扶持,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威.中美贸易不平衡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3,(01).
[2] 王强.中美贸易摩擦新动向与减少摩擦的应对之策[J].对外经济贸易,2012,(06).
篇6
[关键词] 纺织品贸易摩擦中美
一、前言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就我国目前的产能和竞争优势而言,我对美纺织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在美的市场份额还可进一步提高。据美业内人士估计,配额取消后的5年内,中国服装出口可望占据美国服装市场的50%以上,而目前我国服装在美市场上的份额还不到24%。积极寻求与美纺织业的合作,利用我国低生产成本、规模生产和纺织业上、中、下游产业齐全等优势,吸引美纺织业到我国投资设厂或与我合资合作经营。这一方面可利用美方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纺织产业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为我国在输美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扩大对美出口。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纺织品与服装也逐步纳入到WTO的管辖范围中,但美国通过配额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政策没有变。一是在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中建立了美国纺织品进口的安全阀,规定在2005年~2008年期间,如果中国某一类纺织品对WTO成员的出口激增造成“市场扰乱”,WTO成员可临时实行限制;二是利用“特保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行数量限制。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出口配额全部取消,全球纺织贸易进入自由贸易时代,我国长期受到压制的纺织出口能力得到了短暂的释放。但美国为了保护本地区的利益,启动WTO允许的242特保条款,频繁设限。从2005年5月23日起,美国开始对棉针织衬衫、棉制裤子、内衣、精梳棉纱、男梭织衬衫、化纤针织衬衫、化纤裤子、胸衣、其他化纤长丝布等纺织品设限,加上2004年10月28日设限的袜子,共有10类纺织品成为美国对我设限产品。2005年11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伦敦签署了《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虽然暂时取得了谈判意见的一致,但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纺织品贸易摩擦就此完结。
三、中美纺织品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配额取消后带来的低价竞争。被动配额的取消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扩大纺织品出口,另一方面造成了低价竞争。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商利用我无配额成本对我压价,将企业原来支付配额的费用转为美商的利润;二是配额取消后,我国出口商家相应增多,竞价外销,美商则乘机杀价。
2.我国纺织品对美国出口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五个层面:(1)众多的纺织品生产供应国。美国纺织品市场虽然巨大,但总容量是有限度的;(2)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纺织品技术工艺水平高,把持世界名牌服装的销售,我国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突破;(3)多种纤维协定国。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一样,美国在对我取消配额的同时,也对这些国家给予相同的待遇;(4)加勒比地区。根据美国贸易与发展法,美国将加强与加勒比地区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这些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加之其出口运输成本较低,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5)北美自由贸易区。在NAFTA协议下,墨西哥纺织品成衣输美可享受免关税优惠,地理上与美相邻,竞争优势明显。
3.美国业界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美国纤维制造商协会、美国棉花协会等六大贸易协会不断对我这种或那种纺织品提出设限要求。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曾说,这一行动的初期目标是说服美国政府针对我国实施纺织品特别保护措施,以便及早有效地缓和中国出口商品浪潮。
4.缺乏自有品牌。我国对美国出口的服装大多是外商委托加工生产的,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很少。从长期来看,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效益。
四、提高我国纺织品贸易竞争力的途径
1.优化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纺织服装企业应着重把发展纺织服装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放在第一位。就纺织服装的面料、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环节而言,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阐述了企业间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当今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贸易市场体系中,高档成衣的旺盛决定了企业必须在纺织品服装整个制作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融入上层主流社会。
2.创立自主品牌,逐步摒弃那种OEM式和以数量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而形成以技术为后盾,以产品品牌为依托,以质量取胜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新格局。
3.实施“走出去”战略,跨区域投资设厂,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出口贸易型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型。实现就地生产,就地经营销售,巧妙利用原产地原则,跨越欧、美等国的贸易障碍。根据海默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前提是: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必须拥有垄断优势,这样才能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4.增强自身设计能力,打造培育自有服装品牌。服装市场是品牌竞争的市场,而品牌的树立与独具匠心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培育、扩大自有品牌服装出口是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也是使我国由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大国转变为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强国的必经之路。自有品牌的培育除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有关行业协会要给予大力扶持。
篇7
关键词:贸易保护;稀土贸易;政治利益;政治化
中美稀土贸易存在诸多矛盾,这种贸易争端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利益。其实在很多方面,一国国内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要重要的多,因为贸易政策的制定并不都是国家利益的尺度,国内不同利益之间的力量对比通常会成为政府贸易决策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政治因素在美国的贸易政策制定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中美稀土贸易为研究的缩影,从现实主义理论出发,认为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之间存在着互动机制,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对美国政治的发展,来研究分析国际贸易中贸易问题政治化的内在体制,也就是分析国际贸易摩擦是如何政治化的。
一、发达国家内部普遍存在着贸易保护的政治市场
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自由贸易体系在经济形态上优于贸易保护下的经济体系,这是源于亚当?斯密创立的自由贸易体系。其中,亚当?斯密国际分工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国家间进行交换和贸易并在贸易过程中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的基础是:贸易区域内消除国家壁垒,相互开放市场、实现与本国生产力和生产条件的优势生产最大化。但是在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就会发现,国际贸易和政治利益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一直伴随在国际贸易当中。从早期的重商主义到后来的工业革命时期,一直到现在经济一体化时代,贸易保护和政治利益的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如影随形,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发达国家内部普遍存在着贸易保护的政治市场。而这种贸易保护的的政治途径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完成:
1、贸易保护主义者寻求院外活动,通过院外活动来间接的对政府施压,从而达到政治化的层面。在中美稀土贸易当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院外活动团体,诸如名为“拯救美国制造业”的游说团体,该团体以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为标志。最具规模的行业游说团体活动“公平贸易制造商”,他们意识到,小的游说团体在在目标和规模上存在巨大差异,不可能达到影响国内政治和国际贸易的目的,因此他们结成类似的规模巨大的游说团体试图突破国界,在国际贸易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团体都给自己抹上一层爱国主义的标志,他们拥有自己的“指导性”原则,即美国的贸易政策必须谨慎平衡扩大国际贸易和维持美国的自由、及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
2、贸易保护渗透到法律层面,影响法案的修订,企图从立法层面确定自己的既得利益。在中美稀土贸易当中,美国方面为了应对中国的稀土出口限额等措施,确保供应链安全,美国国会启动了多项涉及稀土问题的法案。就2011年而言,在111届国会期间,议员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法案主要有《2010年稀土供应链技术和资源转型法案》、《2010年稀土及关键材料复兴法案》以及《2010年稀土供应技术和组员转型的法案》。在112届国会刚刚运行之际,众议院提出《2011年稀土及关键材料复兴法案》,4月6日,众议院迈克?考夫曼再次提出《2011年稀土资源供应链技术和资源转型法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国会提交了前所未有的涉及稀土议题的法案。当然除了纯粹的国家安全因素外,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议员身后的利益背景,比如“H?R?4866”号法案的提出者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成员考夫曼,曾在军中服役几年,有很强的军方背景,而军方恰恰对稀土供应链的安全极其关注;“S?3521”号法案的提出者,参议员利萨?穆尔科斯基所在的阿拉斯加州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3、希望通过特定的行业垄断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众所周知,稀土资源在军事方面,冶金工业方面以及高科技新材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这些工业方面的龙头,其作用自然不言而喻。稀土是一组同时具有电、磁、光、以及生物等多种特性的新型功能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 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稀土用途广泛, 可以使用稀土的功能材料种类繁多,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作为支撑国家命脉的工业的原料,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美国不会袖手旁观,从现行的美国政策来看,美国正视图通过对稀土行业的垄断来加强与中国稀土贸易中的对抗,从而减轻对中国稀土资源的过渡依赖,这也是美国国会法案提出建立储备资源的另一层意义。
二、选民、厂商、以特定产业为母体的政党和议员是贸易保护的需求者
在国际贸易的过程当中,这种贸易争端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利益。因为在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国内的利益冲突有时比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更有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要重得多,贸易政策的制定并不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尺度。国内不同利益之间的力量对比通常会成为政府贸易决策的重要内容。
篇8
【关键词】中美贸易;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美贸易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迅速的进展。不管是贸易金额,还是商品结构的覆盖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增长与扩大。中国在2014年1月公布了2013年的数据,显示该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这也意味着中国在通往超级大国地位的道路上,又跨越了一座里程碑。美国2006年还是127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是70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仅仅5年之后,两国的地位就互换了,中国成为124个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美国的数字减少至76个。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5590亿美元,同时,美国的贸易逆差超过3000亿美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在1981年,也就是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年,双边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纵观过去几十年中美贸易的发展历程,同其他重要或主要的贸易关系一样,中美贸易关系在发展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是一波三折。新近的一轮贸易摩擦首先发生在美国对中国某些纺织品进行进口限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法院裁决了中国彩电企业对美国倾销。而后又对从中国进口的家具产品进行反倾销。中美贸易摩擦接二连三地发生,引起了中美两国政界与经济界的不安。
(二)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1.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流,加强了对其国内产业的保护。美国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在这种政策的主导下,只要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2.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华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美国在15年内仍可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导致美国对世贸组织《反倾销条款》的滥用。2003年美国加大对华反倾销调查力度,对中国的彩电、家具、纺织品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或者实行配额限制,是美国对华实行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典型表现。
3.美国对中国的遏制。美国一些利益集团从冷战的角度看待中国,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015年前后,不论其政治制度如何,都将对现存的世界格局形成挑战,都会对美国在亚太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构成威胁。美国时不时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其目的之一就是遏制中国。
4.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自身的问题。我国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太差,企业缺乏行业自律,出口秩序混乱。中国的出口企业对国外市场动态了解不及时,不能快速改变战略,处于被动状态。
二、WTO法律体系下的争端解决机制
《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附件二《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是世贸组织关于争端解决的最基本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适用于乌拉圭回合各项协议下可能产生的争端的一套统一规则,确立了WTO法律体系下的争端解决机制。
(一)WTO的DSB机制。争端解决机构是由争端解决机制建立的,DSB是WTO发展的创新,是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石。DSB由135个成员方参加,实际上与总理事会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它受总秘书处的领导。DSB的主席通常与总理事会的主席不是同一个人,DSB的主席采用轮值制,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每年轮流担任。DSB建立了常设的上诉机构,这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常设上诉机构有7名成员,任期为4年,对某一案件由其中的3名进行审议。上诉机构有自己的工作人员,其秘书处在机构上不同于WTO秘书处。上诉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判例的和谐性,负责处理争端各方对专家组报告的上诉,但上诉仅限于专家组报告中有关法律问题和专家组详述的法律解释。
(二)“反向协商一致”与“授权报复”原则。WTO争端解决机制通过引入“反向协商一致”和“授权报复”原则,有力地促进了WTO司法体系的建立和各成员运用这一机制的积极性。这与GATT时期,专家组报告由于少数缔约方的作梗,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得到通过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同WTO争端裁决的总数相比,最终导致授权报复的约占10%左右。报复是指败诉方不执行裁决,胜诉方经授权后采取的贸易制裁措施。而实际上败诉方未执行DSB裁决、胜诉方也未申请的情况还有不少。
三、WTO法律体系下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建议
(一)利用多边机制解决贸易摩擦。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争端我们应熟悉和适应及其他国际贸易规则,在实战中积极利用世贸组织多边机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和应对各种可能的指控,并在贸易摩擦中处于有利位置,学会运用争端解决机制。国人应当加快熟悉规则的步伐,特别是要熟练掌握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规则,为抑制贸易战,打赢贸易战做好准备。
(二)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解决贸易摩擦。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包括三个部分:市场预警,政策预警和政企沟通。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需要加强三个主体的作用一个是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要跟踪一些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进口与出口激增,进口与出口价格急速变化的产品驻国外新闻记者也应具备极强的经济意识,及时跟踪和报导国外反倾销或限制进口的动向性信息,特别是对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一切限制进口措施要进行详细报道。二是建立对政府有影响力的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以发挥其协调,谈判和行业约束及服务的功能行业协会,积极主动地应对,指导、协调涉案国内企业参与应诉,力争取得对我有利的结果。三是国内企业不但要学会规则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更要学会如何避免摩擦。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三)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减少贸易摩擦。我国目前被指控倾销的产品大多是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本身很容易被替代。事实证明,技术层次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容易被反倾销,从而减少与其他国家之间在技术贸易等方面的摩擦。因此,无论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还是提高经济效益,企业都应从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入手,打造产品国际品牌只有让产品本身具有一种价值感,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反倾销,另一方面又形成稳定的顾客群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趋势看,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中国产品在世界消费市场的信誉,走品牌竞争的策略才是出路。为此,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创新,并尽可能给企业更多途径降低维权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创造条件到国外申请专利,这样不仅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创新所带来的利润,降低出口中知识产权问题带来的风险,还可以应对来自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张乃根.论WTO法下的中国法制变化[J].法学家,2011(1).
[2]付树农.浅谈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J].青年科学(下半月),2009(8).
篇9
关键词:中美 新能源 太阳能光伏电池 双反
引言
随着气候和环境变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涵盖范畴的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也将新能源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虽然中国进入光伏市场较晚,目前却已发展成世界光伏产量最大的国家。在世界十大光伏产品制造商中,中国独占4家,他们在技术、质量、品牌和全球化能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中国自觉履行节能减排承诺和承担大国责任发展绿色经济之际,美国对华的贸易保护主义又掀起新风潮: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科技的新能源产业蔓延,且该趋势愈演愈烈。
中美太阳能光伏电池双反案概述
(一)案例回顾
在2010年,中美太阳能电池的贸易争端就已初露端倪。2010年9月9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了长达5800余页的书,要求对中国展开一项全面的贸易诉讼,理由是中国为支持本国清洁能源部门而采取的补贴措施违反WTO规则。到了2011年11月8日,应美国太阳能工业公司的申请,美国商务部正式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一种)进行双反立案调查。
2012年3月20日和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在多次延长调查期限之后终于分别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做出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见表1)。美国商务部原定于2012年6月和10月分别对该案做出反补贴和反倾销终裁,但截止至6月底仍未公布反补贴终裁结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反倾销税将会叠加在反补贴税率4.73%之上,使美对华太阳能光伏电池征收的惩罚性关税高达34.12%-253.57%。
(二)案例选取原因分析
本文以中美太阳能光伏电池双反案为例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国内外学者对中美贸易争端的分析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遭遇贸易壁垒的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具有创新性。其次,根据《2011年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生命周期链,光伏电池制造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发展前景巨大,具有研究价值。另外,美国在本案中征收最高达253.57%的关税,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造成巨大冲击,为找到更好的应对之策,对影响和原因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再次,中国输美的光伏电池和组件为美国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美国却对此进行双反调查并征收关税的深层原因具有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本案引发的羊群效应使欧盟在本年中也有对中国同类产品设限的打算。由此对本案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及其他高新技术产品开拓欧盟市场提供借鉴。
中美太阳能光伏电池双反案的影响—基于大国关税模型
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而中国产量中的90%又用于对外出口,而中国出口中的20%-30%又输往美国,可见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出口和进口大国,中美两国的供给和需求对世界市场的价格均产生影响,在世界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上具有话语权。本文利用大国关税模型就美对华太阳能光伏电池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影响进行分析。
图1反映美国征税前后其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进口情况,D美国是美国对中国该产品的进口需求曲线。征税前,该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为Pf,此时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量为Q2,即从中国进口Q2的产品。图2反映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在被美国征收惩罚性关税前后出口情况,S中国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的供给曲线。被征税前,中国产品对美国的供给量为Q2,即对美出口Q2。
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后,将产生如下影响:
(一)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下降
美国对每单位进口的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关税t后,美国从中国进口该产品的价格将提高,从而导致美国对光伏产品的总体进口需求下降。由于美国是该产品的进口大国,其进口需求的下降,将导致世界市场上光伏产品的价格下跌到PW。而美国国内市场上从中国进口该产品的税后价格较征税前升至Pt(Pt = PW + t)。
(二)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量下降
征收惩罚性关税后美国国内市场上进口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上涨,这将减少美国对中国进口该产品的需求,使一部分美国消费者转向购买其国内的光伏产品,美国光伏产品的中国进口量将从Q2下降到Q4。并且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对华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后一个月,中国对美出口的太阳能光伏电池量显著下降了66%。
(三)对美国净福利水平的影响不确定
征收惩罚性关税后,美国国内市场上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价格从Pf上涨到Pt,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a+d),加之美国消费者转向购买其国内的同类产品,使美国生产者者剩余增加了(Q2-Q4)×(Pt-Pf),若令(Q2-Q4)为b,(Pt-Pf)为c,则生产者剩余增加了bc,另外美国政府因征税而获得的收入为(a+e)。对美国而言,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了(bc+e-d)。因此,征收惩罚性关税对美国的整体福利影响是不确定的。只有当美国生产者剩余和政府收入的增加之和大于消费者剩余的减少时,美国才会因征税而增加整体福利水平,反之将会使净福利水平下降。所以美对华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对其整体福利水平而言未必是有利的。
篇10
[关键词] MFAATC纺织品贸易磨擦产业升级
一、配额取消后中美纺织品贸易环境的变化
2005年1月1日,根据乌拉圭回合纺织品服装协议(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ATC))要求,纺织品服装数量限制被取消,配额的取消意味着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了后配额时代。中国2001年11月加入WTO使中国获得了ATC待遇,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总额在2005年初快速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1月~4月,中国对美国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70%,其中对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的数量分别增长1435%、575%和871%,2005年美国和欧盟取代2004年的中国香港和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和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市场。但取消配额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形式与配额取消前相比更多样化。如“242”条款、反倾销、绿色壁垒和特保措施等,这些贸易壁垒中均是WTO允许的,因此其应用也更频繁。根据中国加入WTO报告书“242条款”,直到2008年12月31日,进口方可在认定中国出口的纺织品产生“市场扰乱”的情况下,对中国已经取消配额限制的产品重新施行了数量限制。2005年5月17日,美国以“今年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剧增,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对中国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内衣、化纤制裤子、化纤制针织衬衫、男式梭织衬衫和精梳棉纱等7种纺织品实施限制。同时,美国政府还对中国的合成纤维布、套衫、毛制裤子、针织布、胸衣和浴衣等6种产品进行设限调查。
经过多轮双边谈判,2005年11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伦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按此协议规定,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并且在以后的年份可以增加。2006的开即时美国对从中国出运的22类纺织品实施数量限制,新一轮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又凸现。由于贸易摩擦的长期存在性,有必要对新的贸易体制下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找出应对贸易摩擦的长效机制。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
1.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部分原因在于配额扭曲限量下正常释放
配额取消后的贸易摩擦起因于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劳动力等资源低成本的优势扩大出口,同时,关税降低也使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成本进一步降低,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但是,出口的增加很大一部分是贸易扭曲的限量下的正常释放。2005年前,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被配额扭曲。2005年前的配额是以双边“自愿出口限额”(VERs)形式进行的,所以出口的产品种类及配额程度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例如下图美国服装进口中,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和AGOA,美国从墨西哥和亚非进口是没有配额的,根据加勒比公约Caribbean Basin Initiative (CBI),加勒比海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受限额低于15%。相比之下,亚洲和中国服装出口到美国50%以上受到配额的限制。到2005年1月1日,美国服装中的89%,纺织品中的47%受到配额限制。这种歧视性配额导致配额取消后的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问题出现后,美方又通过贸易保护来解决问题,最终引发了双方贸易争端。
资料来源:Peter Minor, Changes in Global Trade Rules For Textiles and Apparel: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earch report, November 20,2002, Nathan Associates Inc. TCB Project. Page No.12
2.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
中美贸易不平衡首先表现为中国和美国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同,如2004年,据美国统计,美方逆差达1619.78亿美元,而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为800亿美元。美国用的是“原产地”原则,中国从香港地区或者其他国家了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算中国的帐上。中国对日、韩和东南亚国有有巨大贸易逆差,美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商品再卖到中国却未统计到美国的出口。美方使用的是到岸价格,中方的统计是按照离岸价格,中间差了运费和保险费。而美国统计不包括服务贸易,而美国的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中国都是赚钱的。其次,对于这种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双方存在分歧。美国认为是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奖出限进的贸易政策,如中国通过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对服务业的开放程度不够和人民币汇率偏低。中国认为中国一直重视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中美贸易逆差是由于美国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不信任,以及由于这种不信任的造成的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管制,限制高技术产品对中国出口的结果。由于双方对贸易不平衡的统计方法和原因的分歧,美国对中国出口较多的纺织品频频设限。
3.国际间产业结构不匹配,是贸易摩擦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加强,这也加强了不同国家之间产业结构的联系,产业发展水平相似和产业结构同化的矛盾如果不能通过协议和一体化的制度安排解决,必然外化为贸易摩擦。配额取消后,中国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数量增加较多,(见表),下表的数据显示中国前四个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地区的三个地区,浙江、江苏和上海的纺织企业的数量2005年比上一年增长均超过了30%,三个地区纺织企业数量总和超过了4000家。由于许多纺织服装企业从事的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生产,其中中国的服装加工贸易以OEM制造为主,兼有少量的ODM生产,在纺织服装链条中, 中国纺织企业大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生产和加工。美国在配额取消前10年过渡期内没有很好调整纺织业,这样两国纺织产业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加剧,而中国纺织企业产品过剩和价格低廉让贸易保护主义者找到的限制中国进口的理由。
资源来源:冯伟, Challenges Faced by Textile Enterprises:Post Quota, 2005.8
4.中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加大发生贸易摩擦机会
200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市场集中于中国香港,日本,欧盟、美国和俄罗斯,这5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2005年由于配额取消,中国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增长加快。2005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总值为183.2 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56.9%,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5.9%,出口的美国的总值为 186.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 70.5%,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6.2%。美国和欧盟取代中国香港和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市场。但配额取消后的中国出口市场仍过于集中,这加大了与美国发生贸易摩擦的机会。
5.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对双边贸易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大
美国纺织业目前主要集中在阿拉巴马州、南北卡罗来那州和弗吉尼亚四个州,这四个州的产值约占美国纺织产业年产值的80%,而这四个州在美国总统选举时均投了布什的票,布什不得不考虑这些州纺织工人的利益,加上美国持“中国”的一些集团的推动及遏制中国的长期战略的结合,美国政府频频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如配额取消后,美国纺织品进口的增长完全正常,美国纺织品市场并没有受到巨大冲击。2005年1月~6月,美国进口的纺织品总额与2004年同期相比,在金额(美元)上增长了11%,在数量上增长了9%。截止2005年6月底的过去12个月中,美国纺织品进口在金额上增长了10.8%,在数量上增长了9.9%。美国进口纺织品的这种增长完全是正常的,过去10年中有5年美国纺织品进口量的增长率都达到了10%左右,而这都是在有配额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利用中国加入WTO“242条款”控制中国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是把中国当作替罪羊,转移国内视线,获得国内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政治上的支持。
三、应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
1.重视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强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不追求长期的过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的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因为一方面长期双顺差造成了外汇储备量大量增长,对中国不利。中国的外汇储备2006年9月已达9879亿美元 ,位居世界上第一,高额的外汇储备易陷入“斯蒂格利茨陷阱”,即我国以高昂的代价促进出口以获取外汇,又以低收益购买美国债券方式再流入美国,造成巨大的福利损失。另一方面,长期顺差易招致美方的强烈不满,引发贸易摩擦。国内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可以利用外汇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减轻“中国制造”过多造成的贸易压力,另一方面能缓解简单式耗能生产给中国带来的生态问题,促进纺织产业向利润高的价值链的高端升级。
2.促进产业升级
面临其他低工资国家竞争和人民币升值,中国纺织产业成本上升,客观上要求中国纺织产业的升级和产业转移,提高产品档次,以减少低价出口的恶性竞争,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利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战略从静态角度看有利于本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从动态看,当许多国家同时采用这一战略将导致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产品供过于需,市场价格下降,销售越多,收益反而下降,其结果就是企业的贫困增长。纺织产业(包括服装)市场结构类似垄断竞争市场:有许多卖者和买者,产品有差别,容易进入和退出。由于处在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只能在短期获得经济利润,长期由于进入容易不能获得经济利润,所以企业获得经济利润的方法是不断创新,即创造产品差别以不断创造垄断。创造产品差别包括创造产品的实际差别和产品感觉上的差别,前者是通过产品开发,如设计和技术创新;后者通过广告和营销。这也是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两条升级路径。
3.开辟多元化出口市场
由于贸易摩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产业发展水平相似和产业结构同化,所以纺织产业的升级在中短期内未必能迅速减少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当前美国纺织产业定位在高端产品领域,当我国将纺织品出口结构逐步转向高端时,与美方产业间的竞争性将日益明显,潜在性冲突仍不可避免。所以开辟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是减少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市场风险的进一步措施,积极开发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特别加强与美国有优惠安排的国家的投资与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国家输美纺织品无设限要求的优势,为我国纺织品对美国出口开辟新的途径。同时,通过产品设计和营销创造自已品牌,做好中国国内市场。
4.遵守和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国内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需要稳定的贸易环境,但通过政府双边谈判谋求短期稳定贸易环境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很难达成令中方满意的结果。当前扭转中美纺织品摩擦进程的有效方式,还是尽可能将其置于WTO争端解决机制,因为在该机制下,多边体制的纪律约束是居于首位的,从长远计也能帮助中国更娴熟地运用WTO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如中国可考虑为“市场扰乱”这一启动特保措施的必要条件确立一套国际公认的标准,否则针对中国入世承诺的“滥用”还将不断持续,甚至扩展到其他产品领域和被其他国家纷纷使用,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Avisse, R.& Fouquin, M (2001,Feb.,).Textiles and clothing: the end of discriminatory protection [J]. Lettre du CEPII, No.198
[2]Andriamananjara, S., Balistreri, E., &Ross, M., State-level equity and the demise of the 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7(2006) PP19
[3]Peter Minor, Changes in global trade rules for textiles and appare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earch report, November 20,2002, Nathan Associates Inc. TCB Project. Page No.12
[4]曹乾何建敏:中美国双边贸易不平衡究竟有多大:1993年~2002年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8,74~78
[5]于铁流李秉祥:中美贸易磨擦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管理世界,2004.9,68~69
[6]冯伟:Challenges Faced by Textile Enterprises: Post Quota [D].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学院学位论文(英文),2005.8
[7]卜国琴刘德学:中国服装加工贸易升级研究――基于全球服装生产的网络视角,国际贸易,2006.11
[8]Annual Report on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Trade: Review of 2004,2006.2.省略ct.省略/information/branch/zixunzhongxin.jsp
[9]中国2005年纺织服装进出口数据集锦, 省略
[10]穆尼尔.艾哈迈德:(国际纺织服装局执行局长),后配额时代的全球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时代经贸,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