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6 17:1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轼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苏轼诗词

篇1

关键词:苏轼 人生体验 童年经验 崇高体验 归依体验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苏轼是为数不多的全才型人物,苏轼的诗以明快、爽利见长,“体格创变,而笔力纵横,……自是宋歌行第一手”(胡应麟《诗薮》);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摒弃柔弱纤巧,擅长驰骋挺拔,“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决庵手批东坡词》;苏轼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无有定型,“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六《文说》)。苏轼其创作体裁宽广,题材广泛,文思敏捷,妙笔生花,可以说,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的又一创作天才。苏轼在诗词文的造诣之高,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经验导致其创作才思如泉涌,源源不竭。

何谓“体验”?体验,就是主体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对于体验的理解包含三个核心:生命、情感、意义,即指艺术家用敏锐的心理去感受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聚散圆缺,体悟个体人生乃至人类的生命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体验”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苏轼在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分别实践了重要的人生体验,少年时的童年经验对其一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壮年时的崇高体验塑造了苏轼在世人心中永久的超逸放达的洒脱形象,晚年时的归依体验最终成就了苏轼恣意豪迈的一生。

一.“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童年经验奠定其“志君尧舜上”的人生道路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刻固地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①童年是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时期是吸取知识的重要时期,更由于这个时期对于个体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的气质、个性、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在此时期完成,今后的人生走向也基本在这个阶段完成,所以童年经验对于个体人生的影响会持续至生命的终点。

苏轼幼承庭训,其母程氏“亲授以书”(《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轼在少年时读《后汉书·范滂传》时大为感动,遂问其母说“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么?”苏母答“如果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苏轼少年时期就是在母亲的教导之下成长的,苏轼受其母亲的谆谆教诲,养成了苏轼“志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情怀,即使是后来王安石变法,苏轼被新旧两党排挤,一贬再贬,再艰难的处境,再悲惨的境遇,都没有消磨苏轼心中那份“兼济天下”、“悲歌黎元”的志意。苏轼的为民情怀是深植于骨髓之中的,这正是苏轼童年经验的体现。如苏轼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诗》中“禾木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表达出来的深切得悲痛,浓烈的愧疚之情无一不是在诉说苏轼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字字珠玑,体现出苏轼悲天悯人的济世之意志。苏轼像范滂那样的热血都表现在了对百姓的深沉情感上,苏轼笔下很少有那种激烈的讽刺意味浓重的笔墨,然而在《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中却辛辣,尖刻地为百姓鸣不平“桥山日月迫,府县烦差抽。王事谁敢诉,民劳吏宜羞。”

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崇高体验塑造其恣意豪迈的达者形象

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崇高体验是艺术家从内心出发由衷的诚挚的高尚情感体验,它摒弃一切矫饰和虚伪。崇高体验成为美学领域一种与众不同、光彩夺目的“大美”,极致的美,充实而有光辉的美。②如果说童年经验是苏轼人生体验中侧重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体验,那么崇高体验就是苏轼人生体验中对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和宣泄。苏轼敏锐地捕捉人生境遇中的每个瞬间,每种微妙的感动,宣泄于他的词作中,传达他或细腻委婉的情致,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或传达他磅礴的正能量,东坡居士磊落洒脱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银河中最璀璨的星宿,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这都是苏轼心中最真实的志意,真诚的表达心中最诚挚的情感,由此产生的兴发感动的力量和读者产生共鸣,由个体的生命感动升华成全体的生命境界,这既是苏轼崇高体验的精髓所在。

崇高体验大都是艺术家遭受心理挫折时的异常体验,崇高体验之所以被称为崇高体验是因为在挫折中艺术家凭借道德律令的内在要求,能够超越挫折。③在某一个契机,艺术家找到了心里的平衡,达到和谐的境界,瞬间心境变得开阔,世界变得明朗美好,登高望远的气魄和豪气充斥艺术家的内心,释放了之前的焦躁和低迷,整个人焕然一新,犹如获得了新生般喜悦和激动。在这种情况下的创作就往往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历史感和沧桑感,或是承载着一种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雄浑大气,彰显力与美,又或者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不羁与恣意,淡然与潇洒。

三.“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归依体验锻造其旷达、超脱的襟怀

归依体验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精神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升华了的人类体验。所谓归依就是寻找精神家园,所谓归依体验就是人们在寻找精神家园过程中所达到的神圣的精神境界,获得的充实、安适和永恒的感受。④归依体验必然是经历了痛苦、折磨和艰辛之后,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战胜自我,克服自我,最终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极致的精神境界,那是惊涛骇浪后的海阔天空,那是峥嵘砥砺后的平静淡然,那是“融七彩于一白”后的包容和谐。归依是持守、执着的归宿,秉承内心的一份坚持,守住最初的理想,经历了人生三境界,最终得偿所愿“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苏轼的归依体验主要是宗教归依和自然归依。苏轼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其归依体验体现在释迦和老庄上,宗教归依既是归依释迦,自然归依则在回归自然,寄情山水之上。苏轼晚年的心态得益于释家的超脱,此时苏轼诗作中的景色,是山非山,是水非水,而是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最好的体现莫过于《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历经磨难,在艰难的境遇里依然不改初衷,凄风楚雨终不悔,最终得到了心灵的释放解脱,归于宁静安逸,“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境界怕是再无来者了。(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冰心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② 《现代心理美学》童庆炳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141页

③ 《现代心理美学》童庆炳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143页

④ 《现代心理美学》童庆炳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192页

参考文献:

[1]《冰心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2]《现代心理美学》童庆炳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篇2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在宋初文坛,文人学者基本默认词为“艳科”“小道”的观点,认为词只是写诗之余的游戏,难登大雅之堂。词的作用和地位与可以用以“载道”、“明志”的诗歌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轼把诗词并举以诗论词,旨在破除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从而推尊词体,提高词品。其《祭张子野文》云:“微词婉转,盖诗之裔”。①在此苏轼指出词是诗的苗裔,即诗词是源与流的关系,两者一脉相承,只是外在的艺术形式不同而其内在本质和表现功能是完全一样的。词是“诗之裔”揭示了词的渊源,一方面为苏轼提高词的地位寻找到了历史依据,另一方面也藉此指明了词创作所应遵循之方向――倡导“以诗为词”,以诗的意境与表现手法入词,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以诗为词”最早见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陈师道批评苏轼的以诗为词“要非本色”,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说苏词不和音律,违背词作的音乐规范;二是苏词追求豪放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违背了婉约词的传统。陈师道提出“以诗为词”本意是对苏词进行批判,但姑且不论其本意的褒贬,这四个字用以概括苏词的创作手法是颇为精当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以诗为词”,其具体内涵又何在呢?

对此,朱靖华先生作出了较为全面精当的概括,他认为“以诗为词”简单来说,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就是把词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根据先生的观点,“以诗为词”的具体内涵大致可以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扩大

苏词所关注的不只是前人嚼烂了的儿女情长、离愁别绪,而是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②不论是咏物怀古,品评时事还是描摹山水,抒写情怀,都可以用词来表达。他把传统的表达女性情怀的柔婉之词变成表达士大夫抱负的豪迈之词,在词中尽情抒写人生理想、独特的生活体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他用词展示自身政治抱负,如《泌园春・孤馆灯青》中“至君尧舜”的理想;倾诉自己的眷念哀悼的感慨,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年年断肠”的哀婉;叙述生活中的事件,抒写人生感受,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三更归来,“倚江听江声”时的心绪;表现兄弟之间的浓厚亲情,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千里共婵娟”的期盼;此外,还有表现对人生哲理性思考的词作,这在他之前的词人的作品中是十分少见的,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阕写景,春色已晚临近初夏,此时红褪青茂,燕雀飞跃,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勃勃生机。下阕转为写事抒写情怀,在如此清新明丽的环境中“多情却被无情恼”,空余佳人笑。多情与无情的矛盾,自是可以看成是行人与女子间情感的差异,但也不妨当作是每个个体所可能经历的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间的差距,理想与现实本就差异巨大,即使做了万全的准备也会常常被无情的现实所打败,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们始终是难以统一的。从极平常的生活事件中概括出了极具哲理的内涵,可谓是苏词的精妙高绝之处。因而,苏轼作词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创作内容,促进了词体内容的大解放。

苏轼在向内心世界开拓的同时也注重向外在世界的开拓,不仅在词中描绘了其本人的日常交际、游览、读书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如《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月下的江水澄净清澈,碧如琉璃,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月光下江水的情态,美轮美奂竟不似人间之物,格调壮阔而意境优美雅致。苏轼对词的题材开拓的一个更值得注意的方面则是他创作了一系列的农村词,描绘清新活泼的田园风光,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情态,以及作者自己身处农村的心态趣味,给宋代的词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歌咏山水自然、抒发豪情抱负、咏史怀古等此类题材在诗歌中极为常见,本就是诗歌的常规内容,但在词作中就比较少见。而苏轼用词来展示这些题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词的严格界限。

(二)对诗歌创作手法的大量借鉴

苏轼作词大量借鉴了诗歌的创作手法。首先,他引诗序入词,而在此前词人多以词牌为题,不另立题序。到了苏轼,他的许多词作都有词序,这一方面是承袭了“诗序”的传统,另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的文体,用词序来交代创作缘由或作者情志,是必不可少的。如《水调歌头》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便交代了其创作的时间、背景、创作倾向以及所写之对象,从词序中获知的诸类信息亦为理解苏词的情志意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苏轼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在其331首词作中,用典的词作达189首。在词中用典既是一种精简化了的、替代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代替对狩猎场景的具体描绘,以最为简练的言语勾勒出场面的宏大与壮阔。下阕则用冯唐的故事,既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壮志,也流露出对自身年华易逝、怀才不遇的悲愤。未用一字来直抒情怀,而作者的满腔感绪却跃然纸上,这便是使典之妙。

再次,对仗句式的大量运用也是苏词的一大特色。词最初是合乐可歌的,讲究音乐效果而并不注重文字表意的功能,所以这种附属音乐的文体并不常采用对仗句式。苏轼写词用对仗却用的很是成功,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西江月》)“翻空白鹤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鹧鸪天》)这些词作都对仗工整,极尽工巧,几可与律诗并举。

(三)诗词风格趋同

纵观词史的发展,“宋代词家源出于唐五代,皆以婉约为宗”③,形成以婉约为贵的风格取向,而苏轼却是“自成一家”。“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子,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④由此可知,苏轼的“自成一家”是相对于“柳七郎风味”而言的,是与其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苏轼提倡的是适合东州壮士击鼓而歌的豪放之词。虽然苏轼对于柳永的大力创作俗词有所不满,但他也较为客观的评价柳永的《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几句“不减唐人高出”,境界壮阔,气象宏大,用以显示柳词也有高雅壮阔的一面,看到并肯定了柳词艺术上的优点。根据这些,我们可以十分肯定苏轼对于柳永作词继承诗歌的艺术传统的这一做法持有赞扬的态度,他的审美倾向自然也就显露无疑――以诗为词,并以豪放词风为尊。

参考文献

[1] 张惠民,《论苏轼的词学观》,汕头大学学报,2004。

[2] 莫砺锋,《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

[3] 苏轼,《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何文焕,《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

注解

① 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p1943。

② 刘载熙,《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108。

篇3

关键词:苏词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豪放词

苏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因此,苏词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一 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意境

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齐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但诗词之别仅限与此,那对于文人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大碍的,特别是对苏轼这样的大家,不过只是改变一下词句的安排,完全是胜任有余的。但诗词之别主要是在意境上,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是就词的基本风貌而言的,因为“婉约词”相对于所谓的“豪放词”占了词的总量的绝大部分。

关于诗词之间意境题材的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极精到的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谓“境阔”当是指“诗”的意境题材相对于“词”应雄阔大气、气象恢弘,所谓“言长”则是婉转细致之意,故而带来的意境则是纤弱柔美。所以“词”较之于“诗”应多婉曲。诗与词在“本色”上不同,这一点无论从词的历史传承还是总体创作实践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对苏轼而言,把诗的“本色”(审美特征)带入词里,以词来表现诗的题材、境界,又会是怎样的一种风味呢?

“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极常用的一种题材,大都是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论及苏轼“咏史”词的创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老大无为的感叹。上片写景,由景入情,引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念奴娇》艺术上的另一特点,便是发展了情景兼融这一传统艺术手法。作者从眼前的自然风光起笔,引出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感慨,险奇壮丽的赤壁风光成为词人追慕古代英雄人物、抒发个人豪情的有力烘托,自然山水、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交织在一起,并以抒写词人的理想抱负与老大无为的感概为核心。词中描摹江山如画,渲染周瑜的功绩,都是为了使这一感慨表现得深沉、悠长而又具体。凡此种种,均有效地增强了这首词雄奇的意境与豪迈的风格。无怪被后人叹为“古今绝唱”了。

二 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开创了豪放词派

众所周知,宋初词基本上承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欧、柳诸人承前人已形成定势,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更将婉约视为词的正格,并形成大的潮流,影响着词坛。苏轼则自成一家,别创豪放派。虽然在苏轼之前,有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范仲俺的《渔家傲》,但这只是整个文人词史上的个别现象。直到苏轼才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打开词风豪放一脉。以柳永为代表的艳词,本身就是对“诗言志”社会功利说的一次解放,但如将此视为金科玉律,势必就成为另一种禁锢。苏轼并没有使词回到服务政治的传统老路,而是要以词全面地反映宋以来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新的审美情趣。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放洒脱的气概和胸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大肆入侵中原沃土的义愤和愤懑幻化成了词人笔底的万丈波澜。一词初出,便横扫旧有诗词的软骨媚气,全然“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声情激越,气势豪迈,用狂飙突起、挥洒自如的语言,那内心的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奠定了苏轼豪放词派的开创人的地位。

苏轼作为有宋一代豪放词的首倡者和开宗立派的宗师,苏轼的影响都是卓越无比的其创世纪的影响给了后世的文人以豪迈倜傥的风范,同时也是高奏了一曲当时时代在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的最强音。后代的学人士子无论是谁,只要话题谈锋转到豪放词上,都无一例外地把目光聚拢到这位时代的巨子身上,从中可以光显出我们这个民族蓄积积久的民族情怀和韬略。

三 苏词影响巨大而深远

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最主要的是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苏轼的开宗立派,对同时以及后来的作家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豪放词方面苏轼是时代的领跑者和当时的先锋派,也为后代的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再创作提供了一个卓越的美学范式和空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身前的曲高和寡、幽谷回响还是身后的独享高名、超迈古今,自始至终,文人的寂寞都是难以排遣和疏散的。无论如何,历经千年而不衰变和褪色的豪放词都是让我们深深感怀和心潮澎湃的。

苏词在内容方面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词风可分三类:豪放风格:如代表作《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苏词在内容和风格两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维治著《唐宋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2]罗宗强、陈洪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 2000年1月

[3]王国维著《人间词话》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年3月

[4]龙榆生编《唐宋词选释》中华书局 1962年9月

篇4

【关键词】桃花诗 讽刺 “刘郎” 苏轼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09-01

刘禹锡诗集中写到桃花的作品达二十七首之多,这近三十首言桃的作品是借桃来传达刘禹锡所要表达的情感,《旧唐书》记载了刘禹锡被贬之后借草树来表达情感:

禹锡积岁在湘、澧间,郁悒不怡,因读《张九龄文集》,乃叙其意曰:“世称曲江为相,建言放臣不宜于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乡。今读其文章,自内职牧始,安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州,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辞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嗟夫,身出于遐陬,一失意而不能堪,矧华人士族,而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

刘禹锡的两首著名的桃花诗即是借写桃花来表达对打击永贞革新的权贵的嘲讽: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以上是刘禹锡有名的两首惹祸的桃花诗,刘禹锡写这两首桃花诗用意极其深刻:“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刘禹锡利用桃花还有恃暖花开、花期短这一特点来象征某一类人,他们趋炎附势,最后还是没有好下场,这是刘禹锡对排挤自己的权贵的轻蔑。从这两首桃花诗中也可以看出刘禹锡那坚定、不畏强势、敢于斗争的乐观个性。“尽是刘郎去后栽”、“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些斩钉截铁的语句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尤其是“刘郎”这一称呼几乎成了刘禹锡的代称了,对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影响颇深。

关于“刘郎”这一呼谓学术界已有讨论,有以下几种情形:神话中刘晨的称谓;三国时刘备的别称;汉武帝刘彻的指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借指;代称作者所述之人等。白居易与刘禹锡关系甚厚,在他的作品中多用“刘郎”指刘禹锡,如他的《酬刘和州戏赠》:“钱唐山水接苏台,两地褰帷愧不才。政事素无争学得,风情旧有且将来。双蛾解佩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天台。”《早春同刘郎中寄宣武令狐相公》:“梁园不到一年强,遥想清吟对绿觞。更有何人能饮酌,新添几卷好篇章。马头拂柳时回辔,豹尾穿花暂亚枪。谁引相公开口笑,不逢白监与刘郎。”《忆旧游(寄刘苏州)》:“忆旧游,旧游安在哉。旧游之人半白首,旧游之地多苍苔。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长洲苑绿柳万树,齐云楼春酒一杯。阊门晓严旗鼓出,皋桥夕闹船舫回。修蛾慢脸灯下醉,急管繁弦头上催。六七年前狂烂熳,三千里外思裴回。李娟张态一,周五殷三归夜台。虎丘月色为谁好,娃宫花枝应自开。赖得刘郎解吟咏,江山气色合归来。”在白居易那里,“刘郎”差不多专指刘禹锡了。

首先,苏轼对刘禹锡两首桃花诗中“刘郎”一词的接受表现在苏轼本人诗词中“刘郎”一词的运用。

苏轼诗中有“刘郎”称谓的有二十一处之多,苏轼集中的“刘郎”显然有多种指代,如指刘禹锡、刘姓朋友、所述之人。

如苏轼的《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人娇(王都尉席上赠侍人)》:“满院桃花,尽是刘郎未见。于中更一枝纤软。仙家日月,笑人间春晚。浓睡起、惊飞乱红千片。密意难窥,羞容易见。平白地为伊肠断。问君终日、怎安排心眼?须信道、司空自来见惯。”在苏轼的这两首词中,皆有刘禹锡两首桃花诗的痕迹。

其次,苏轼对刘禹锡两首桃花诗中“刘郎”一词的接受还表现在继承了刘诗中“刘郎”一词原有的意思。

在刘禹锡诗中,“刘郎”一词已是具有坚定、不畏强势、敢于斗争品性的一类人了,所以在刘禹锡笔下“刘郎”一词是褒义的用法。苏轼继承了刘禹锡的这一用法,无论是指刘禹锡本人还是指自己的刘姓朋友或是所要写之人,都是表达对对方的一种赞赏之情,是对对方人品个性的一种评价。

苏轼对刘禹锡的为人是称道的,苏轼学刘诗,在宋代文人的笔记中是有记载的,宋代文人邢敦夫曾有一把扇子,扇上题有苏轼的一首诗,黄庭坚看到此诗后以为是刘禹锡所作,可见苏轼学刘禹锡已达到了神似的程度了。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影响着苏轼,刘禹锡的个性特征也自然深深影响着苏轼。苏轼评价刘禹锡:“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苏轼更写一文《刘禹锡文过不悛》来赞赏刘禹锡狷洁的个性。其实苏轼本人也是一位个性狷洁的人。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刘禹锡与苏轼有着共同的特点:好骂。其实也就是说刘苏二人喜欢在作品中用到婉曲的方法来讥刺时人、时政或时事。

苏轼与刘禹锡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刘禹锡因为参与王叔新运动失败而流放,苏轼因为北宋新旧党争而遭贬。在贬所刘禹锡表现高昂的斗志,苏轼在贬所也是旷达超然。苏轼接受刘禹锡诗,刘禹锡的人生遭际一定会对他产生具大影响,刘禹锡那砥砺不屈的人格的魅力对苏轼也有影响。苏轼诗中的“刘郎”与刘禹锡诗中的“刘郎”一样都是表达了一种坚定、不畏强势、敢于斗争的品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黄庭坚;词风;俚俗;诗化

北宋词的发展经过柳永和苏轼的革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柳、苏二人的时空碰撞,对北宋后期词坛影响深刻,许多词人在潜移默化中沿着他们指引的方向从事词的创作,北宋词风开始产生持续性的转变。黄庭坚虽然不以词称名,但深厚的文学素养形成了他敏锐的感知力,词坛的风尚与变化清晰地体F在他的创作中,使他成为北宋词坛的关键人物,他的词与宋词转变的节奏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深入认识黄庭坚词风的变化,就能把握柳、苏影响下北宋中后期词风转变的微妙之处。

一、黄庭坚词的争议反映了宋词的“新”变

柳永和苏轼都极大地推动了北宋词坛的变革,因此,当时颇受诟病,这是社会接受新事物的正常反应。山谷词早年受柳永影响,俚俗而浑亵,后又受到苏轼启发,在创作中融入诗法,面貌为之一新。黄庭坚的词名不如诗名响亮,但是他的创作随词坛风尚而变,在当时仍然是焦点人物,对山谷词的评价,也是词论家们热衷的一个话题。

在黄庭坚生活的北宋中后期,已开始有人从不同立场对其词作进行评价:如陈师道明确肯定山谷词,认为“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1}这是说当时词坛上能够称得上“词手”的唯有秦观、黄庭坚二人,他们的作品超越了前人,最重要的是体现着时代风尚,代表了北宋后期词坛的创作动向。此评价遭到后世学者批评,如吴梅就认为黄庭坚的成就不如秦观,而陈以秦黄并称,便是有意抬高黄庭坚,故批评此论为“阿私之论”{2}。全面考察秦黄词作,吴梅之观点诚为确论。

虽黄词实难比肩秦词,但陈师道“秦七、黄九”并称的说法,却成为词史上一种共识。明清之际戏曲家李玉《南音三籁序》指出:“赵宋时黄九、秦七辈竞作新词,字戛金玉。”③李玉强调黄、秦二人的贡献在于“竞作新词”,而“新”的表现在于“字戛金玉”,这是说词的语言当时酝酿着变化。黄庭坚的词的确不如秦观词婉丽丰润、流畅蕴藉,但他们二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重视语言上的创新,这正是北宋后期词坛充满活力的表现。秦观坚持了词的传统风格,有意回避柳永之俚俗和苏轼之不羁,但在词情、词韵、语言文字上勇于作新的尝试。黄庭坚的创新精神更为激进,他把自己在诗学方面的体会融入词的创作,翻开《山谷词》,“化诗为词”的作品比比皆是。如《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中“红露湿人衣”一句即从王维《山中》诗的句子“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脱化而来,“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则从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化出。此外,这首词中还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李白“谪仙人”的典故,这是他以江西“诗法”入词的表现。类似的创作方法在黄庭坚的词中使用非常普遍,反映了黄庭坚在词的创作上求新求变的探索,这也是他能够和秦观在当时词坛齐名的原因。

黄庭坚以诗法入词的尝试招致了同为“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的批评:“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是著腔子唱好诗。”{1}晁补之的态度,代表了北宋后期词坛诗词异体的普遍看法,对于混一诗词文体的行为颇不以为然。即便如此,他也不得不承认黄庭坚的词写得“高妙”。所谓“高妙”,体现为技法的娴熟、音韵的和谐。但是晁补之接着就指出黄庭坚词“不是当行家语”。那么谁的词“当行”呢?在当时的词人中,恐怕只有秦观的词堪当此评价。晁补之评价秦观道:“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2}晁补之认为诗和词存在着根本上的界限,诗宜雅致,词宜通俗,黄庭坚推动词走向“诗化”的道路,是对诗雅词俗的背离。

虽然北宋中后期诗词异体的传统观念依然盛行,不过词的创新趋势难以阻挡。词的“新”变有两大推力,分别是柳永和苏轼。柳永在北宋词坛第一个“变旧声作新声”,通过旧调翻新、选用时调等手段,开始大量制作慢词;写法上开创了以“铺叙展衍”为标志的“屯田蹊径”;并且大力开拓词的题材,创作了羁旅行役、歌舞、宴饮、赠妓、离情、怀古、咏物、投献、游仙、悼亡等内容的词。由于柳永的创作致力于取悦受众,他的词广为传唱。苏轼的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变万化,除了进一步发展柳词在题材上的创新,还在词的写法上做出各种尝试,如■栝其他诗、词,以及散文、神话传说等入词。苏轼对宋词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因为过于激进,招致词坛上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一时之间成为北宋词坛的热点现象。

黄庭坚在词的创作实践中,分别尝试了柳永的以俗悦众和苏轼的以诗为词,找到了宋词发展的方式,即不断地采用“新”方法创作符合时代风尚的“新”作品。虽然当时有一些观念保守的词人对他提出批评,但这正是新事物在成长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黄庭坚词的变化反映了北宋词的发展充满活力,北宋中后期词坛不断“新”变的潮流无法遏制。黄庭坚正是顺应和推动了宋词的发展潮流,获得了宋词发展史上独特的地位。

二、黄庭坚俚俗词体现着北宋中后期的市井风尚

黄庭坚早期的俚俗词,并非如晁补之所言“是著腔子唱好诗”。他早期的词作刻意模仿柳永词的俚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俚俗词适应城市的发展,在北宋中后期最受广大市民阶层的欢迎,因而词坛流行俗词的创作。黄庭坚年轻时曾“使酒玩世”③,他的俚俗词充斥着市井风味,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市井风尚,这也使他屡受抨击。僧人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曾有记载:

法云秀关西,铁面严冷,能以理折人。鲁直名重天下,诗词一出,人争传之。师尝谓鲁直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鲁直笑曰:“空中语耳,非杀非偷,终不至坐此堕恶道。”师曰:“若以邪言荡人心,使彼逾礼越禁,为罪恶之由,吾恐非止堕恶道而已。”鲁直颔之,自是不复作词曲。{4}

这件事黄庭坚在为晏几道的词集撰写的《小山词序》中也提到过。根据这两段记载可知,黄庭坚年轻时写了不少“艳歌小词”,这些作品“以邪言荡人心”,如《千秋岁》:

世间好事。恰恁厮当对。乍夜永,凉天气。雨稀帘外滴,香篆盘中字。长入梦,如今见也分明是。 欢极娇无力,玉软花欹坠。钗I袖,云堆臂。灯斜明媚眼,汗浃瞢腾醉。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1}

可以设想,当这首词由歌妓演唱的时候,通过语言上的描摹,在歌妓的演唱渲染中,加上一些刻意的形体表演和声腔渲染,现场的气氛会是多么荡人心魄。毋庸置疑,黄庭坚的这类词在市井娱乐场所一定会非常流行,当他面对法云秀和尚的批评时,只好为自己辩解:“空中语耳,非杀非偷,终不至坐此堕恶道。”他只是以一种“玩世”的心态来写词,这些不过都是一些游戏文字而已。《冷斋夜话》的这段记载最后说黄庭坚接受了法云秀的意,“自是不复作词曲”,根据我们今天所见山谷词,黄庭坚后期的词在写法上确实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学习柳永的窠臼中脱离出来。

黄庭坚俚俗词受到批评,还有一个原因,即市井俗语的大量使用。市井俗唱的受众,是混迹在风月场中的普通市民。为适合这些人的口味,俗词中往往大量使用鄙语俚词,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指出黄庭坚和秦观在语言上都受到柳永的影响:

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删汀崩啵下此则蒜酪体也。{2}

刘体仁所说的“俳狎”,即词作中戏笑嘲谑、放荡猥亵之处,无论是秦观还是黄庭坚都有模仿,而且山谷之作甚至流于“蒜酪体”那种俚俗粗鄙境地。蒜酪是北方普通大众常食之物,以之形容文学作品,指粗俗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多为贩夫走卒所喜爱,主要特征是俚俗直白,豪宕真率,诙谐幽默。黄庭坚的一些词,确实充满市井俗气,如《两同心》:

自从官不容针,直至而今。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③

类似的作品被后人称为“山谷恶道”或“蒜酪体”。刘体仁对黄庭坚的批评并不过分,从黄庭坚的词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境界不高、语言鄙俚的作品,以下几首词就充斥市井方言、土字俗语:

心里人人,暂不见、霎时难过。天生你要憔悴我。把心头从前鬼,著手摩挲。抖擞了、百病销磨。见说那厮脾鳖热。大不成我便与拆破。待来时、鬲上与厮则个。温存着、且教推磨。(《添字少年心》){4}

引调得、甚近日心肠不恋家。宁宁地、思量他,思量他。两情各自肯,甚忙咱。意思里、莫是赚人~。奴真个■、共人■。(《归田乐令》){5}

见来两个宁宁地。眼厮打、过如拳踢。恰得尝些香甜底。苦杀人、遭谁调戏。腊月望州坡上地。冻著你、影■村鬼。你但那些一处睡。烧沙糖、管好滋味。(《鼓笛令》)⑥

从今天能见到的山谷词推断,类似这样的作品黄庭坚应该创作了不少。俚俗词在宋代中后期是一种流行的风尚,但后世词家对黄庭坚的此类作品却表现出一种审慎的批评态度,清人李佳说:“涪翁词,每好作俳语,且多以土字掺入句中,万不可学。此古人粗率处,遗误后学非浅。”{7}这是以黄庭坚俚俗词作为反面教材。也有后代学者以通代的视野看到了黄庭坚俗词的价值,从正面予以肯定。刘熙载就说:“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辨,惟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8}此论强调的是黄庭坚对金元曲家的导源意义,对于他的词中大量使用“生字俚语”,并没有像一般论者那样简单地以亵狎鄙俚简单否定,也没有避重就轻加以回避。他认为黄庭坚如此创作别有深意,一般人无法辨别。刘熙载采取了一种替黄庭坚辩解的态度,但是他的辩解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刻意地替古人的作品寻找意义。但是我们知道,北宋时期的士人生活与风月场所密不可分,黄庭坚在这些场合“使酒玩世”,为应歌而填词,往往直写眼前事、眼前景、眼前情,很难说会有什么“深意”,其最重要的价值,实际上是对当时词坛风气的真实体现,从中可以折射出北宋中后期词坛的流行风尚。

对于黄庭坚的俚俗词,既没有必要为他辩解开脱,也没有必要完全否定,但我们有必要相对深入和客观地认识此类作品。

首先,创作俚俗词是当时词坛的一种流行风尚。清人对此已有清晰的认识,田同之的意见可供借鉴:“言情之作,易流于秽,此宋人选词多以雅为尚。法秀道人语涪翁曰:作艳词,当堕犁舌地狱。正指涪翁一等体制而言耳。”{1}黄庭坚等人的这类创作,虽然颇受批评,但受到世俗大众的普遍欢迎。

其次,俚俗词不在于题材,而在于写的方式。词本来就是被称为“艳科”的,写题材是词的创作常态。山谷词之俗在于他的许多词模拟歌妓心理、口吻,这些作品在风月场合由歌妓加以渲染,就更容易刺激人的感官。

最后,俚俗表现于大量方言俗语的使用。方言俗语代表了民间口语,流行于特定地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宋人在词中使用方言俗语的现象其实很普遍,多数人只是少量使用连词、副词如“恁”“争”“忒”等等,而黄庭坚有些词却随心所欲地使用方言俗语,甚至有些字“皆字书所不载”致使后人“尤不可解”{2}。然而黄庭坚的这些创作,本意是为了更适于市井演唱,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俗语变成了生字。

黄庭坚写了不少俳狎俚俗的作品,这类作品在北宋中后期词坛很流行,也很平常,宋人大多不以为意。这类作品反映了北宋中后期市井生活的客观需求,也体现了宋词发展中容易为后人忽视的一种创作倾向,黄庭坚的俚俗词体现了这种创作潮流,其创作对于细致深入地研究宋词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三、黄庭坚词的“诗化”契合北宋后期词的新走向

需要注意的是,“言情”并不等同于“俗”。黄庭坚言情题材的词并非都是俳狎俚俗的,也有许多词融入了词人的真实情感,写得颇为精妙雅致。终黄庭坚一生,言情之作并未停止,他的词中有许多标明是“赠妓”之作,如他赠给歌妓陈湘的词《蓦山溪》(稠花乱叶)云:“如今对酒,不似那回时,书谩写,梦来空,只有相思是。”从中可以看出黄庭坚虽在言“情”,但已脱“俗”。

黄庭坚词的脱“俗”与“诗化”紧密相关。苏轼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模式,推动词坛迅速改变,黄庭坚很快就在创作中使用了化“诗”入词的方法,他的词一旦“诗化”,就迅速远离俗词,这是词的“向上一路”。黄庭坚“诗化”的词题材更为广泛,创作手法也更加多样,诗材、诗法都被引入词的创作中。如他有一首《浣溪沙》,系集张志和、顾况二人《渔父词》而成:

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

这首词写隐士,多用于诗歌创作题材,然而经山谷之手点染,却成为一首香艳词,避世隐居的渔父似乎心境不再恬淡,反而有着几分暧昧,苏轼看到后,赞赏之余都不禁讥弹:

鲁直此词,清新婉丽,其最得意处,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③

这虽然只是黄庭坚创作的一个实例,但至少可以反映出黄庭坚的作品中,言情题材并非都是俚俗之作,也可以写得十分精致。从这首词我们看到了黄庭坚的创作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因为这是一首集句词,此类作品和黄庭坚“以故为新”的诗学思想一脉相承,江西诗法被引入词的创作。

黄庭坚“诗化”的方式改变了他的词风,这种改变一方面受到他的诗学理论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苏轼“以诗为词”创作道路的启发。晁补之所谓“著腔子唱好诗”,指的就是山谷“诗化”的作品,他的批评指出了山谷词既类似于诗,又适于歌唱,这也是北宋后期词坛创作的新方向。李清照对黄庭坚的批评更为具体,在肯定黄庭坚创作成绩的同时,还指出了他的毛病:“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1}李清照是主张严格区分诗词界限的,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黄庭坚是能够准确把握这种文体特征的当代词人之一。但是她认为黄庭坚的词有“尚故实”弊端。所谓“故实”就是用事,即化用前人语句和使用典故。黄庭坚的词中用事太多,且有不少生涩之处,这是山谷词在“诗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黄庭坚在诗学方面成就突出,在受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启发后,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和技巧也融入了词的创作,这意味着黄庭坚词的创作道路发生了根本改变,词的境界得到扩大,品味得以提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南宋王灼就认为黄庭坚学苏轼是颇有心得的:“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晁无咎、黄鲁直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2}黄庭坚继承苏轼的词学思想,融入自己的诗法,实践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这条创作道路首先要求词的创作遵循合乐可歌原则,其次努力借鉴诗的创作题材和方法。黄庭坚这种“诗化”的词顺应了北宋后期文人词的发展走向,指示了南宋文人词的创作道路。

黄庭坚的诗学理论,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有具体的创作方法,用之于词,就使他走上了一条寓诗法入词的创作道路,他的作品也体现出了新的面貌,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创作“次韵”词。次韵,原本是诗歌的一种创作方式,即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以“次韵”的方式填词,张先、苏轼、黄庭坚皆有尝试。清人彭孙y在《红豆词序》指出:“北宋以前,作者林立,而未有次韵。苏、黄两公,间一为之……”③宋的“次韵”词苏轼仅偶尔为之,黄庭坚开始较多使用这种创作方式。“次韵”词的创作,说明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和诗相同的功能。

其次,不仅以词写情,也以词言“志”。关于言“志”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话题,原本“情”即包容在“志”的范畴之内,《诗大序》是这样表述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随着词的发展,宋人观念中的“志”和“情”有了区分,“志”为志向,“情”为私情,形成了诗言“志”和词写“情”的明确疆界。在黄庭坚的词中,那些流连光景、“使酒玩世”之作,确实是言“情”的,但是随着诗学思想融入词的创作,山谷词言“志”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例如《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南乡子》(诸将说封侯)等皆属言“志”之作。当词人自然地采用词体来言“志”时,词和诗除了形式上的区别外,其他方面的壁垒已经不是那么明显。

第三,在词的创作中运用诗歌创作技法。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中,“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具体技法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技法的运用,表现为创作中具体的用字、用事之法,他或者直接撷取前人的诗句入词,或者化事为典,甚至于还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隐括为一首独木桥体的词《瑞鹤仙》(环滁皆山也)。至于使事用典,在他的词中更为普遍,比如他的咏茶词《满庭芳》(北苑春风)就是一首纵横名物、出入典故的作品。词中不仅写了茶的产地、采茶时令、制茶、烹茶、饮茶之道,还连用王羲之、嵇康、卢仝、杜甫等人的诗以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令人目不暇接。

黄庭坚在以诗法入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他用词表达情感、表现情趣、咏物言志、宣泄情感,词体借助这些作品得到提升。黄庭坚词的“诗化”道路,体现出他对词的发展走向具有敏J的洞察力。他放弃俗词的直白粗鄙,转而追求作品的文雅精致,成为北宋后期词坛“复雅”潮流的前驱,使自己的创作成为引导和推动这一词坛新走向的重要力量之一,其意义在词史上是值得重视的。

四、黄庭坚词在北宋词风转变时期的意义

黄庭坚早期的词极为俚俗亵狎,具有正统思想的人,甚至以“风雅罪人”之名加于黄庭坚头上。唐宋以来的许多文人为应歌的需要创作了许多适合歌妓演唱的俚词艳曲,北宋中叶以来,柳永更是把这种风气推向极致,他的词注重情感与细节描写,善于铺叙,并且以市井俗语入词,对歌妓的心理和语言把握细腻。在这种风气影响之下,许多年轻的士子生活于都市之中,时常涉足风月场所,因应景之需或是为了炫耀才学,创作了许多情调俚俗绮艳之作。黄庭坚年轻时候正经历了这个时代,他欣赏柳永的作品,既学习柳词的词调,也模仿柳永的词法。

黄庭坚的创作并没有一直沿着柳永的道路走下去,转变的契机或许有两个:一个是法云秀和尚的严厉批评。对此他很重视,在后来他在为晏几道的《小山词》作序时仍然不能释怀;另一个则是与苏轼的交往。当苏轼突破词的疆域,“以诗为词”,作出尝试后,黄庭坚也以苏轼为学习的典范,《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记载黄庭坚叙述创作《念奴娇》(断虹霁雨)的原委:

山谷云:“八月十七日,与诸生步自永安城,入张宽夫园待月,以金荷叶酌客,客有孙叔敏善长笛,连作数曲。诸生曰:‘今日之会乐矣,不可以无述。’因作此曲记之,文不加点,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云:‘断虹霁雨,……’”{1}

从这段记述可了解到黄庭坚对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词十分推重,以自己的创作能够“继东坡赤壁之歌”而感到非常自豪。

纵观黄庭坚的全部词作,可以看出北宋中叶以来的两大词人柳永和苏轼都对他有深刻影响。他的前期之作主要学习柳永,柳词那种“谐俗便歌唱”的特点完全被他学到,后期则主要学苏轼,拓展了词的题材与境界。黄庭坚对柳、苏的学习,在模仿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他继承了柳永词重视音律的特点,最终抛弃了其俚俗的文字特征,接受了苏轼淡化诗词界限的思想,但否定了苏轼词对音律的突破。黄庭坚一方面学习继承柳、苏词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也融合自己的创作思想,在北宋后期词坛独树一帜,使宋词发展的道路更为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黄庭坚的词风从早期的“俚俗”转向后期的“诗化”,对于他个人来说,是从一个层面跳跃到另一个层面,然而放在整个北宋中后期词坛来看,则以点见面,可以窥探到这个时代词坛风尚的转变过程和目标,即重视音律的同时引诗法入词,提高词的品格,追求词的雅致。

黄庭坚中年后虽然摒弃了以、方言俗语为特征的俚俗词,但北宋的市井俗词更加丰富,到南宋后逐渐演变为地域化、多样化的通俗音乐文学;黄庭坚中年后致力于创作兼顾音律、文辞和立意的“诗化”的词,这种创作倾向在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等人的词中能看到代代相承的印迹。黄庭坚适时地把握住了宋代文人词发展演变的契机,顺应了词坛的发展动向,成为宋代词史上一个关键性人物。

① 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

{2} 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3}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页。

①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69页。

{2} 同上。

{3} 黄庭坚:《小山词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4} 惠洪:《冷S夜话》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3页。

① 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12页。

{2}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22页。

{3} 《全宋词》,第401页。

{4} 同上,第410页。

{5} 同上,第407页。

{6} 同上,第408页。

{7} 李佳:《左庵词话》卷下,唐圭璋《词话丛编》,第3172页。

{8} 刘熙载:《词概》,唐圭璋《词话丛编》,第3691页。

① 田同之:《西圃词说》,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452页。

{2}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0页。

{3} 徐府:《鹧鸪天跋》,曾V《乐府雅词》,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① 李清照:《词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54页。

{2}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唐圭璋:《词话丛编》,第85页。

篇6

追求脱俗般境界的才女多半成了灭绝师太,这就如女博士是灭绝师太两者有同功之妙,我们大多在心情处在某一个状态时会去欣赏艺术品,可更多时候我们在处理我们欲望与满足之事,因为生活的苦难是不利于艺术的诞生的,因为生活充满了尘,染上了尘,自然也就与脱俗无缘了,因而谓——-可用凡品,欣赏供奉——-艺术品。

处处追求脱尘,必然需要对纯,清雅,静逸,等等归为不凡的追求,可是这个追求过了,自然就产生了那个脱尘的无限欲望,这个欲望与满足之间的裂痕成就了寂寞,成就了永远也达不到的脱尘,越非凡越平凡在这里毫无用处,成了摆设,孤独的真理无人理解。

自然的精微较之感官和理解力的精微远远高出不知多少倍,因此,人们所醉心的一切,“像煞有介事”的沉思,揣想和诠释实如盲人暗摸,离题甚远。

篇7

1、小诗有味似连珠。

2、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了无痕。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9、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10、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1、人间有味是清欢。

1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3、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1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16、人生看得几清明。

17、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一生。

1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9、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2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4、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25、人生识字忧患始。

26、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篇8

面对生理上无法拒绝的变化,更年期女性更应重视冠心病的预防,必要时可在医师指导下给予小剂量雌激素补充疗法,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心病和心脏事件。尤其是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的已绝经妇女。但何时补充雌激素,持续时间及用药方法,仍是需要认真审视的。

“早期应用”颇为关键

如同脑卒中溶栓治疗有“时间窗”一样,更年期妇女补充雌激素也有一个“时间窗”。由于大多数女性是在50岁左右绝经,因此,这个时间窗大致为50~54岁。因为在女性绝经早期,随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血脂开始发生变化: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浓度增高,大量脂蛋白开始沉积于动脉壁而形成粥样硬化,使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把握住这个时间窗补充小剂量雌激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初期即进行干预,必将取得可靠的预防效果,使老年妇女的冠心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同时还可预防骨质疏松症、血管栓塞等相关疾病。错过时机,妇女的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再给予雌激素补充并无任何益处,反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补充”二字讲究多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更年期妇女应用小剂量雌激素补充疗法,持续时间不得超过5年,否则将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所以,专家建议中老年妇女的用药疗程以4-4.5年为宜,不可持续时间过长。同时也要避免持续时间过短,否则对冠心病的预防效果不会太好,甚至有“前功尽弃”之虑。

雌激素补充疗法可选用天然雌激素、戊酸雌二醇或微粒化雌二醇等,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用药、皮肤用药及阴道内用药。目前主张应以天然雌激素口服给药为主,并联用合成孕激素如安宫黄体酮(醋酸甲羟孕酮)、炔诺酮等,以降低乳腺癌的风险。

但是,凡有禁忌症的妇女不能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如①有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或子宫内膜增生者;②已知或怀疑患有性激素相关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脑膜瘤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患有血卟啉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者;⑤6个月内患有活动性静脉或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者。

此外,更年期和绝经后妇女在饮食中应适当增加大豆及豆类制品。这些食品中所含的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雌激素类似物,不仅有利于延缓女性体内雌激素减少的速度,而且有利于防范心脑血管疾病。

避孕方式更换别马虎

宋丽华

王女士最近发现自己的脚踝有点肿,用手按下去一个小坑,待会儿才能恢复。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血压高。令她不解的是,年纪轻轻的她,去年在公司体检时血压还比正常值稍微偏低一点,今年为何会转变成高血压呢?在医生的细致询问下,她找到了病症的根源。原来他们夫妇结婚后一直是丈夫采用,而今年改成王女士服用避孕药了。正是避孕药引起了血压升高。

口服避孕药的成分一般为雌激素和孕激素,其中孕激素与高血压的形成关系极为密切。有些人此前没有高血压的明显症状,口服避孕药后引起机体内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分泌异常,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肾动脉改变,导致血压升高。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分泌异常和雌激素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还会促进水钠的重吸收,导致水钠潴留,所以王女士还出现了下肢水肿的现象。

每个已婚女性都有适合她的避孕方法,这是按她们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的,一般不会经常更换。但育龄夫妇们难免会遇到一方或双方患病或有特殊生理要求的时候,这时就有可能遇到更换避孕方式的问题。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务必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在更换避孕方法之前,必须对新的方法有充分了解,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 不论服用哪一种避孕药,要改用其他避孕方法时,必须坚持服完一个月经周期,否则会造成月经紊乱或避孕失败。

3 使用长效避孕药的妇女,如果要改用其他避孕方法,如放置宫内节育器、使用,应先改服短效避孕药2~3个周期,以减少月经紊乱的发生。

4 虽然宫内节育器产品不断更新,但都有其优缺点。只要已放置的宫内节育器确实适合自己,效果可靠无副作用,就应继续用下去,不要盲目更换。通常宫内节育器可放置10~20年。

篇9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豪放派的境界,然而从整体上讲,苏轼的婉约词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很多都是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情深意重的悼亡词

苏轼为人,情至深,意至重,对宇宙人生万物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才气过人,内心的感情在他的笔间自然流露,让人深深地感动。最能体现这方面的是他的《江城子・记梦》,这首词是他纪念亡妻王弗而写。上片写实,苏轼与亡妻分别十年,一开始便笼罩着十分凄凉伤感的气氛。十年中,苏轼的人生又经历着几番沉浮。几度奔波,与妻子的坟墓相隔千里,想在坟前对妻子说说悲凉的心情都不能。“十年”、“千里”,时间的长久与距离的遥远既深沉了感情,又寄寓了世事沧桑的感慨。下片写梦境,梦里实现了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相逢”。“小轩窗,正梳妆”是全词一片凄凉黯然氛围中一点难得的亮色,这个场景,或许是妻子生前最为熟悉的,现在生死重逢,回到温馨的从前,都已物是人非,千言万语只化作千行泪水,平常场景的描写更充满感人至深的浓厚情意。“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使心中有再多的蜜语甜言,此刻也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现在再也见不到“小轩窗,正梳妆”的亲人了,能看到的只有凄清月色下一座孤坟,“明月夜,短松冈”的意境甚是凄凉。以发自内心的率真语言,表达生死不渝的夫妻之情,词人敦厚的天性,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慨,倾注其中,沉滞深刻,感人肺腑,令人不忍卒读,凄凄惨惨戚戚也无法形容苏轼心中的悲凉。

二、缘情绮靡的咏物词

东坡的婉约词中,也不缺乏“缘情而绮靡”之作。这些词颇多传统的风采,如苏轼婉约词经典之作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词不仅写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杨花喻为思妇,赋予其情思,难分写杨花还是写思妇,杨花与思妇达到水融、貌似神合的境界。既咏物也言情。全词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正如张炎《词源》中说:“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另如咏柳的《洞仙歌》、咏红梅的《定风波》、咏石榴的《贺新郎》、咏孤鸿的《卜算子》,均借物以寓性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水龙吟》咏唱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春色三分,二分为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尽显一片幽怨缠绵。

三、清新优美的农村词

苏轼第一次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中。他作于徐州任上的五首《浣溪沙》描写了农村情景,词人以亲切的态度,欢悦的心情,平易的笔调,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仲夏农村的风情画,又是一组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生动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田园画。“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苏轼农村词歌咏了劳动生活,表现了与农民的友谊。如“麻叶层层茼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写养蚕的劳动生活与和睦淳朴的乡村生活情趣。又如:“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买黄瓜。”写乡间随风飘落的枣花和织布的声响,在动静互见的画面上,突出了一个卖瓜人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祥和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苏轼平生景仰陶渊明,仿效他亲身参加劳动生产。在劳动生活中,苏轼发现了生活的哲理,尝到了劳动的乐趣,并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综上所述, 苏轼的婉约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以诗为词”, 拓宽了词的题材内容,“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其悼亡词情深意重、咏物词缘情绮靡、农村词清新优美,其词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词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催海正.东坡词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2.

[2 施海勇.论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刷新[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6).

[3] 刘石.苏轼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篇10

1、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同光速相同。

2、在空气分子之间距离大于大于分子直径,故电磁波产生的绕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致使在空气中的电磁波速度基本等于真空的大约30万公里每秒。

3、由于水的分子直径与水分子之间距离的比例不可小视,尤其玻璃的分子直径和距离更不可小视,这样电磁波产生的绕射距离就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加,致使电磁波经过水里和玻璃里时,电磁波产生的轨迹远远大于电磁波通过直线的距离,故电磁波在水里和玻璃里的速度减小了1/4和3/1。其实电磁波的速度永远都是大约30万公里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