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专范文
时间:2023-04-10 16: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考大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大专自考自我鉴定
大专学习生活是我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大专时期学习的职业技巧,是我受益一生的财富。从跨入大专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珍贵的三年大专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此时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楚我的未来。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大专这几年保持理性地认识自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
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是我的优点。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 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这一优良传统,鼓励自己奋发向上。 我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要做的事就要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不某全局者,不足谋一时。这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出来。 我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
如今想想,这样其实并不好,正所谓贵在精而不在广。如果我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种学问,不求博但求精,相信一定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自从我发现自己有这个缺点和问题后,我常常警戒自己,步入社会后也不能一心多用。 通过两年的职专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大专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矗
两年的大专学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在将要踏出校门的这一刻,我回想起许多在学校发生得事情,有悲有喜、有忧有乐。在这里我的人生作出了又一次得感慨,时间是稍纵即逝的,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尽量使自己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付出是显见的,收获总是潜见的,但是只要肯去为目标奋斗,我相信收获绝对远远大于付出!
2.大专自考自我鉴定
回顾大学三年,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我已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一般商务活动,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学习上,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读写能力.对office办公和其它流行能熟练操作,并在因特网上开辟了自己个人空间.平时我还涉猎了大量文学、心理、营销等课外知识.相信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结合当中,能有更大提高!
在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此外,对时间观念性十分重视.由于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敢于拼搏刻苦耐劳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
篇2
⒈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4、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⒈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五年。
⒉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
⒊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二年。
⒋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一年。
篇3
在作单项选择题前进入考试状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永丰凭借多年辅导经验,建议考生要做到这点。考生复习时先要熟悉教材,有针对性地做选择题练习,在考试中才能快速做出判断。熟悉教材还有一点好处,某一道题可能不会,但根据教材中各个时代、时期的主要特点,用排除法也可得出正确选项。
李永丰说,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这类题型主要考查“是什么”,考生在答题时,根据题干内容回答,简单明了,不用过多解释“为什么”。简答题一般在百字以内就能完成。
论述题要答出“为什么”,且要条理清晰。这种题型在答题时一般要分三层,第一层交代相关背景内容,第二层答出主要内容,就是“为什么”,第三层适当叙述一下问题中所述事件的意义,或是影响、地位。这种题型一般用200—300字可以叙述清楚。回答过于简单很难将问题阐述清楚。
分析题弄清基本概念。这类问题一般题中会出现论证、表述等词,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考生一定要弄清后再下笔答题,否则就会出现答非所问,或偏离主题的现象,这也是有些考生感觉答得不错,最后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篇4
学习形式
考试科目1
考试科目2
备注
英语 自学考试 高级英语 英语写作
日语 自学考试 高级日语 日语写作
法律 自学考试 国际经济法概论 知识产权法
律师 自学考试 国际经济法概论 知识产权法
新闻学 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 新闻评论写作
物流管理 自学考试 物流企业管理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经济学 自学考试 西方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企业财务管理 自学考试 管理会计 审计学
篇5
A. to B. on
C. in D. with
167.He‘ll _______ his nervousness once he’s on stage.
A. get over B. get off
C. get out D. get through
168.Each one of us, _______ old or young, is a valuable member of society.
A. however B. whenever
C. whoever D. no matter
169.Diamonds are the hardest substance _______ in nature.
A. find B. found
C. finding D. to find
170.I‘ll leave him a note _______ he’ll know where we are.
A. for B. that
C. so that D. such that
参考答案:
166.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固定搭配的用法:rely on:依赖,依靠。
167.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A. 克服;B. 脱下,开始;C. 离开;D. 到达
168.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句子表示的是“无论年轻还是年迈”,四个选项中,只有A符合题意,表示“无论(如何)”。
169.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句意是“钻石是自然界所发现的最硬的物质”。表示的是一个被动的含义,所以要选B.
篇6
天津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自考本科的专业有以下:
公共关系、英语、秘书学、法律、金融、 国际贸易 、工商企业管理、律师、保险学、计算机信息管理、 汉语言文学、国际贸易、日语、计算机网络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国家 科技重大O 财政资金 管理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 20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围绕筛选出的若干科技重大专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由此可见,实施重大专项是我国着眼长远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必要性
重大专项资金筹措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也引导和鼓励地方、企业、金融机构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但重大专项“高、大、专”的特点决定了其来源基本上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围绕如何用好这部分财政资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主管部门和各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也加强了审计和监管力度,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重大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保障了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些制度、办法和措施基本覆盖了重大专项资金管理的全过程,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科研经费在使用中普遍存在低效和浪费现象在重大专项中也会出现。因此,对目前的重大专项经费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审视和研究,以此来推动重大专项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必要的。
二、问题分析
重大专项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制度和办法本身有与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重大专项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引入外部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议),项目单位为此要支付其咨询费。按照目前财政部的规定,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国内专家咨询费的开支标准一般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执行。与此同时,国内很多行业专家、学者的各种商业性质的讲课费远远超过这一标准。比较而言,科研专家的劳动价值明显偏低,这一方面导致科研专家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不高、创造性不足,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许多项目的评审会流于形式,咨询专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参与重大专项的单位类型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文件执行过程中存在走样的情况。集中力量办大事是重大专项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经费筹措上,也体现在参与研制单位的类型和分布上。重大专项的研制单位有军有民、有企业有事业、有科研院所也有高校,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管理方式和经费管理人员的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到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管理上,既有单位内部控制缺位或不完善的问题,也有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不高的问题。
第三,重大专项多级组织管理体系存在经费执行不力的风险。与一般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模式相比,重大专项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在组织体系上增加了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和牵头组织单位两级组织,形成了多层级的管理体系。重大专项实施时间长,经费体量大,多层级管理模式相对于扁平式管理模式容易出现上下沟通不畅、执行不力的问题,也容易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
第四,目前普遍采用的课题(项目)组管理模式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缺位现象。通常,在项目单位层面,计划、财务和课题(项目)组共同构成了重大专项某个子课题(项目)管理团队。在经费申请和使用过程中,计划管理人员更为关注课题(项目)经费的到位、管理费的提取以及计划节点完成情况,并不关心经费的具体使用;财务人员往往在项目立项前期介入程度不够,在经费使用上监督不力;课题(项目)负责人是经费的使用者,但不掌握各类的财务制度和规定。这就容易造成经费管理出现监管缺位,滋生出立项经费虚报、经费使用不合法、不合规等不良后果,直接影响了经费的效率和效益。
三、政策建议
近几年,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重大专项类似于一般科研项目的共性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笔者更加关注于重大专项管理体系中的特别之处。如前所述,重大专项管理体系中增加了领导小组和牵头组织单位两级组织。按照足球战术体系术语,这就是体系中的“前后腰”。领导小组是“后腰”,是重大专项的决策和协调机构,负责协调牵头组织单位编制重大专项总预算和年度预算,组织开展重大专项资金的监督与检查等工作;而牵头组织单位是“前腰”,是重大专项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保证重大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使命光荣且责任重大,不仅要把工程任务组织实施好,还要做好工程经费管理工作。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重中之重是进一步加强牵头组织单位在重大专项经费管理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第一,牵头组织单位应该积极参与重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制定,提出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建议。重大专项要按期顺利实现既定目标,周期紧、难度大,需要突破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若干年后,人们在评价科技重大专项的历史地位时,不仅仅是关注那些诸多的“第一次”,更在意这些“第一次”背后的科技创新在后续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引领带动作用。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如何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了从事重大专项工程本身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在科研经费制度上应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牵头组织单位应该从科研实践出发,寻求途径,提出建议,对相关管理制度办法的制定和修订产生积极影响。现有的管理办法有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空间。此外,为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家层面应推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方面给予社会资本一定的优惠与倾斜。
第二,牵头组织单位对重大专项经费使用负有监督检查责任,应该加大项目中期检查力度,与各主管部门一起,督促各项目单位切实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的内控体系。项目单位是专项经费的最终使用者,它们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提升其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面临的外部监督压力是否足够大。牵头组织单位应该加大中期检查力度,在人力物力有保障的情况下,可分阶段力争将检查面覆盖到所有项目单位。按照管理办法给项目单位划“红线”,明确哪些条款是不可触碰的,同时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第三,建立一套科研、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在重大专项子项目中开展后评价工作,把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效益作为后评价内容之一。这样做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可把后评价的结果作为后续项目安排的参考;二是做好相关经济数据收集,从中发掘亮点,既可以回答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对重大专项经费投入的关切,也可以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第四,牵头组织单位在经费管理中要紧密依靠周围组织的力量,尤其是项目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要追求合力,避免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如前所述,承担重大专项项目单位众多,性质各异,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管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牵头组织单位在工作中,要依托项目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加强各级联动,逐级落实责任,积极发挥各项目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他们将工作要求和管理责任传递到项目单位,依靠全系统的努力,共同做好经费管理工作。
财政部提出财政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要求,如何在重大专项经费管理中切实贯彻执行,关键在牵头组织单位。当前正在实施的重大专项即将结束,面向2030年新一批的重大专项准备启动。牵头组织单位肩负着将宝贵的国家财政资金转化为硕果累累的科研成果的重要使命,必须要提高管理能力,科学匹配重大专项研制进度,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高质量、高效率,这应该是牵头组织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里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转专业现象 分析与思考
教育部2005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转专业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继而自2006年起全国高校相继出台了转专业的相关文件[1],应该说这是高校以人为本的体现[2]。可以说允许大学生转专业是高校对所谓“一考定终生”这种僵化体制的一项补救措施。近年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放宽,申请转专业的大学生数量呈现出大幅上涨趋势,也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以我医学院校为例,2012年各学院转专业人数达109人次,其中4/5转入临床医学专业。转专业的队伍日益壮大,但是对于转专业的原因及转专业所产生的影响和转专业后的适应情况,值得深思。
一、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
1.兴趣爱好、就业前景是大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机
(1)兴趣爱好与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现在的大学生追求个性和独立,学习兴趣往往决定了其求知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如果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失兴趣,就必然会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消极,产生转专业倾向。许多大学新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了解不深,在入学后发现对专业并不感兴趣,导致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出现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等问题。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自己就读专业不完全有兴趣或根本无兴趣的占36.6%[3]。缺乏专业兴趣也成为大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机之一。对有转专业倾向的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转专业与专业兴趣有关的原因占的比例最高,为48%,包括“专业与兴趣不符”“对新专业更感兴趣”等[4]。
毋庸置疑,兴趣是填报高考志愿重要的参考因素,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对专业和自身的兴趣爱好缺乏足够的了解,或是家庭、考分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专业选择仍然带有很强的盲目性。事实上,在大众化的高中教育大环境下,学生在专业选择时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类型,不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学什么专业,以致入大学后,通过1~2年的学习才发现自己的兴趣类型。在高考录取时,只有30.9%的学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被第一志愿录取,而高达69.1%的学生是非第一志愿录取,其中被调剂录取的占了42.2%[5],这使得学生非常有可能进入到一个兴趣不匹配或不了解的专业,学生极有可能对调剂后的专业不感兴趣、学习能力不强,从而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不满。最后,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的兴趣、偏好、能力都会随年龄成长、经历丰富和外环境影响发生显著的变化,表现出与就读专业的不匹配性,使特长与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
(2)就业前景与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加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演越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很多学生将谋求更好的职业视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施的是一种单一而狭窄的“教育模式”,因此形成了“专业就等于未来职业”的基本观点。社会对大学生的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由此专业就业前景成为大学生选择专业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在选择转专业时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未来就业。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成为学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而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专业则成为学生敬而远之的“冷门”专业。转专业成为了改善就业的另一个途径。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不仅提供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是培养人的教育。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专业以外的知识。当今社会急剧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因此,仅以未来就业为导向选择所谓冷热门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加慎重地考虑。
2.家庭与从众心理是大学生转专业的影响因素
(1)家庭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影响
现在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未来时,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选好专业,能够在毕业时更好地就业,因此父母总会想帮自己的孩子选择专业,规划孩子的未来。一项研究显示,在被问道“高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时,57%的学生选择本人,32.4%的学生主要听取家长的意见[7]。以上数据表明,有超过40%的学生所填报的专业并非出于主观意愿,具有很强的他主性。而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就业前景,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专业。还有一些家长,由于孩子高考的分数未达到理想专业的分数,于是在一开始就让孩子先选一个分数相对较低的专业进入学校,然后通过转专业转到理想的专业。
(2)从众心理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影响
到了大学,大家对自己的专业都不是很了解。进入学校一段时间后,通过对高年级学生的了解,很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转了专业,或是周围的同学提出要转专业,于是认为自己的专业不是很好,随大流也想转专业,忽视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从众盲目地转专业。还有一些学生受舆论的影响,觉得自己的专业以后就业前景不好,而一些热门的专业就业前景好,于是一哄而上,选择更好的专业。
二、大学生转专业后的适应情况
1.转专业学生在新专业学习中的适应过程
学生转专业后,在学习方面,由于自己原来的专业与现在的专业有些差别,需要进行补修或者重修相关课程,学生只有在修完本专业所有的必修课并修够选修课的学分才能毕业。对于转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第一学期未修读的课程要在第三或第五学期才能补修。以医学类专业为例,一方面医学专业课程本身比较多,很多学生又要补修3~5门课程,精力不足,学习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医学课程成为一个系统,各门课程互有联系,转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学过基础课程,如生理学、解剖学,直接上专业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会有一定难度。虽然转专业学生是经过选拔的,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但是面对专业性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补修时间,花更多的精力完成学业。
2.转专业学生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适应过程
学生转专业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集体,需要重新适应。习惯了和原来的同学一起上课,转专业后一开始需要自己一个人上课而周围都是不认识的同学,上课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并且想要适应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必须尽快融入新的班级,新的集体。部分学生沟通和适应能力较差,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了其身心发展,而且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转专业后,寝室必然也会换,搬入了一个新的集体,或许他们也会不习惯多一个人的生活或许生活习惯不同,大家很难适应。而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睡眠质量较差,影响了身心发展。学生应当多和自己的室友交流,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
三、结语
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有很多,兴趣爱好、就业前景是大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机,家庭与从众心理是大学生转专业的影响因素。转专业后大学生需要努力适应新的集体、新的生活环境,需要学会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大学生在转专业前需要慎重考虑,不要盲目从众,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的,可以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商量,综合考虑,最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转专业后学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向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尽快适应新的集体,新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在大学应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立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永.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及其发展研究[J].高教论坛,2008(1):151-154.
[2]周情操.对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2):152-153.
[3]童腮军,范安平.大学生专业类型与专业兴趣吻合程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4]徐琳,唐晨,钱静等.大学生专业兴趣度与转专业倾向及行为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1(3).
[5]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
[6]胡瑞文.高校毕业生供求形式与高等教育结构高速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02-15.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业资格 衔接探讨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公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高等院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任重道远。
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发明创造与工程实践能力;爱国敬业、身心健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培养对象即受教育者——学生。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获取过程,也是为自己今后职业做准备的过程。为此,学生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不懈的努力。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1 职业生涯的概念
职业生涯是指个体从正式进入职场开始到退出职场这段时间工作有关的经历、态度、需要、行为等过程,是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经历。
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的作用。
2.2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今后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达到实现个人目标。
3 职业与专业的联系
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职业是一种事业。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职业体现了专业分工,没有高度的专业分工,也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二是它体现一种精神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
专业有三个基本特征:①以高深的知识体系为基础,拥有并高度依赖本专业特定的理论与知识体系;②以服务公众为宗旨,带有鲜明的公益性,它即使也追求收益,但决不是根本目的;③拥有并厉行一套严格的伦理价值规范,使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均受到相应的约束。
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专业是职业的起点,也就是说,现在学什么专业,将来就可能从事的职业,甚至作为终身职业;其次专业只是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准备。对自己所选专业及就业情况做进一步了解,结合所学专业对职业市场进行分析,确定什么样的行业最适合自己的技能、性格和兴趣。开展职业市场调查,是大学生职业分析和职业定位的前提。大学生专业选择是职业选择的基础。
大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自己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保证职业目标的实现。
4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内容
4.1 职业资格的含义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评价,是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和水平的证明。
4.2 职业资格的种类
我国职业资格有两类,一种是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另一种是水平能力评价类职业资格。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是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职业所需具备的复杂技能、知识、能力及操作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依法独立开业或者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水平能力评价类职业资格是对从事专业技术强、技能要求较高、从业人数较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做客观评价。
4.3 职业资格的效力
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具有强制性。用人单位招聘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职业的劳动者,只能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选用。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招聘录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职业工作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水平能力评价类职业资格属于非强制性的职业资格,以自愿为原则,鼓励劳动者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4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特征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经者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工人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特征表现在:
4.4.1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属于国家证书制度体系。它是国家证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劳动法》第八章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劳动法》的颁布和实施,明确了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地位。
4.4.2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第三方认证规则。实施第三方认证具有客观公正、科学统一等特点。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由政府授权的、独立的鉴定考核机构来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做出认证和评价。
4.4.3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属于标准参照的考试模式。除考察从业者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技术技能外,注重考察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
4.4.4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职业导向的内容体系。它以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职业分析,确定培训和考核的知识与技能内容。
5 职业生涯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关系
5.1 职业生涯目标
一个人职业上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确立了适当的职业生涯目标。没有目标就永远不能实现目标。目标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学生在明确职业生涯方向并做好规划的前提下,确定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的追求与实践。
5.2 职业生涯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关系
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密切相关,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就必须取得与该职业的准入资格。所谓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技术复杂、能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大学生必须进行从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6 大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措施
6.1 高等院校应提供考证的平台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各高等院校的积极努力。如何帮助在校大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是每个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必须考虑的事。为此,学校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根据地方人才要求,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允许高等院校扩大学科专业设置自的条件下,专业设置要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要与考职业资格的科目相匹配。
6.2 专业教师职责
专业教育,是为受教育者从事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学校专业任课老师在上与职业资格考证相同的课程时,应该选择与考证相同或者相近内容的教材,按考试大纲的要求,认真做好授课计划,准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通晓所授课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地讲解难点内容;课堂教学应以提问式、启发式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职业资格考试教材内容有较全面的掌握。此外,授课老师要按职业资格考试的题型,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应在课堂上讲评并提醒学生注意,使他(她)们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6.3 学生的任务
学生在听取老师讲授职业资格考试课程之前,要预习所学的教材内容,对考试课程有一个初步了解;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授课,勤于思考;课后多做练习,通过做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为职业资格考试作好充分的准备。
7 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培养出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大学生专业选择与职业资格取得的衔接,不仅是学生个人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张文双,郑禾等.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M].北京出版社,2008.08:8.
[3]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05.
[4]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03:179.
[5]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05:258.
篇10
专本套读,两年快速获取大专本科双证。
高中及同等学历人员获得自考本科文凭的最佳途径为使社会有识之士迅速获得本科学历,提升自己职业竞争力。我单位现推出“成人或网络教育大专加自考本科”的专本2年套读课程。
专、本套读是国家教育部为填补专升本的空缺,弥补更多的专科生本科段学习需要的空白;也为节约教学资源,节约学习时间而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读专科的同时,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自考本科段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专科毕业的同时获得一个自考本科文凭。全国通行的专本套读和普通自考是一样的形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