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范文

时间:2023-03-27 00:3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适者生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适者生存

篇1

印第安人的种族之所以能够骠悍强壮,与他们挑选下一代的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也就是流传于印第安人部落中的“土法优生学”。

据说,印第安人部落中,若是有婴儿出生,这个婴儿的父亲会立即将孩子携至高山上,选择一条水流湍急,而且水温冰冷的河流,将婴儿放在特制的摇篮当中,让婴儿及摇篮随着河水漂去。

而这个新生儿的父亲及族人们,则在河流的下游处等候,待放着婴儿的特制摇篮漂到下游时,他们会检视篮中的婴儿是否仍然活蹦乱跳。

如果婴儿还活着,证明他的生命力坚强,具备成为他们族人的条件,便将之带回部落中妥善养育成人。

若是篮中的婴儿禁不起这般的折腾,发生不幸,他们则将婴儿及摇篮放回河流当中,任其漂流而去,形同河葬。

经过如此严苛的挑选,能够幸存的印第安孩子,当然个个身强体壮,骠悍过人。 这只是印第安一般族人的筛选方式,至于印第安人部落中勇士的挑选,则要更为严厉。

印第安人有所谓的成年礼,当一个印第安男孩成长到合适的年龄时,族人会为他举行成年礼,在狂欢舞蹈庆贺之后,这个男孩将会被族人亲手绑在森林中的一棵大树上,独自一人度过成年礼的夜晚。

森林中多的是毒蛇猛兽,即将成为印第安勇士的男孩在成年礼的这个夜晚,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借由这样残酷成年礼的锻炼,而成为族中公认的真正勇士。

大自然的法则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印第安人的“土法优生”虽然残忍,但也是强化民族素质的一个手段。

孔子到吕梁山游览,那里瀑布几十丈高,流水水花远溅出数里,甲鱼、扬子鳄和鱼类都不能游,却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水。孔子认为他是有痛苦想投水而死,便让学生沿着水流去救他,他却在游了几百步之后出来了,披散着头发,唱着歌,在河堤上漫步。

孔子赶上去问他:“刚才我看到你在那里游,以为你是有痛苦要去寻死,便让我的学生沿着水流来救你。

你却游出水面,我还以为你是鬼怪呢,请问你到那种深水里去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么 ”他说:“没有,我没有方法。我起步于原来本质,成长于习性,成功于命运。水回旋,我跟着回旋进入水中;水涌出,我跟着涌出于水面。顺从水的活动,不自作主张。这就是我能游水的缘故。”

孔子说:“什么叫做起步于原来本质,成长于习性,成功于命运 ”他回答说:“我出生于陆地,安于陆地,这便是原来本质;从小到大都与水为伴,便安于水,这就是习性;不知道为什么却自然能够这样,这是命运。”

适者生存,这是人类一切问题的答案。试图让整个世界适应自己,这便是麻烦所在。试图让一切适应自己,这是很幼稚的举动,而且是—种不明智的愚行。

那位智者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他。就这样,智者成功了。这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个技巧,而是一种智慧。

一只掉队的野鹿不安地四处张望着。一只老虎发现了这只野鹿,它已经饿了一天了,于是借着草丛的掩护,它潜行到野鹿后面。野鹿还没有发现,老虎突然像子弹般地射出去,冲向那只野鹿,野鹿这时才知危险已经到来,本能地闪躲老虎的攻击。

老虎第一回合扑了个空,转身再度扑来,野鹿拔腿狂奔,闪进一处灌木丛里。在灌木丛里追逐猎物可不是老虎所长,它在外面搜寻了一会儿,低吼几声,蹒跚地回到原来的土丘上。

老虎没有抓到野鹿!和老虎比起来,野鹿是弱者;野鹿之外,草原上还有许多弱者,可是,这些弱者至今仍然存在。可见在动物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这是一种生态平衡,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在动物世界里,弱者也有一片天!和动物世界一样,在人的世界里,也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只有相对的强者和弱者!

在田径场上,跑得快的便是强者;在考场上,分数高的便是强者!可是,田径场上的强者并不一定是考场上的强者,考场上的强者也不一定是田径场上的强者!因此,所谓的“优胜劣汰”只描述了一部分的真实,这句话并不是真理。如果错认了这句话,那么自认为“弱者”的人就一辈子没有出头的日子了!其实“弱者”也可以是“适者”。

在人性丛林里,如果知道自己何者为强,何者为弱,别人何者为强,何者为弱,并巧妙地避免以己之弱去面对他人之强,积极地以己之强去面对别人之弱;如果还能灵活地运用第三者与他人的强弱关系,来弥补自己的“弱”,或避免自己遭到别人“强”的侵犯,那么你就是一个“强者”,而不是“弱者”了!

篇2

蜡烛是一个小的不起眼的东西,现在可能在家中再也见不到了。在原来还没发明电灯时,蜡烛是最亮的所以受到重用,可发明电灯后,渐渐连穷人也能用上了,所以自然而然被淘汰。

恐龙在人类之前就已经有了,那时它们算是一方霸主了,所有比较大的陆地动物都逃不过它们的捕杀,惟有蚂蚁蟑螂,这类的小生物才能存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恐龙渐渐灭亡,但相比之下小生物虽然在不断变形,但还是能生存下来的,像现在的鱼蛙虫,大的动物像是鹿马象,它们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它们能适应各种环境。

恐龙不能适应各种环境,所以被淘汰了;像鱼蛙虫,等的动物能适应各种环境所以能生存下来了,它们如果能继续适应未来的环境那它们将永远不被淘汰直到老死;蜡烛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也被淘汰了,灯因为跟上了时代步伐所以它成为人们现在所需的光亮。人也是一样,只有适应所在的环境,跟上时代潮流,才不会被淘汰。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篇3

“适者生存”这个百年来最大的声音,盖过了孔子的“家国天下”,压倒了孟子的“四端之心”,它无视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正大光明”,更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赤子情怀弃若敝履,让杀戮、盘剥、掠夺与欺诈横行于世,一句“适者生存”足以成为所有黑暗、肮脏和贪婪残暴的遮羞布。于是这个世届沸腾了,在沸腾中亢奋激进,在沸腾中五色乱目,在沸腾中绿林当道。

这个禽兽木石界的逻辑,让生存下来的种群变得强大,也能让人类更强大吗?也许会吧,但这种以牺牲同类弱者为代价的强大是否背离了最基本的人性伦理?是否带我们走向更高级的文明?这些都似乎不再是那么地确切了。

我想对于严复这样心怀天下的大知识分子或者赫胥黎这样的大师,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对于普世价值的关怀,又怎能如此一言而丧帮?这中间肯定有某种刻意的和无意的误会。当我重新翻开《天演论》并比较阅读了其英文原本之后,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断章取义的游戏,一个伟大的对于世间真理的发现,变成了政客与资本家如意棒。

已有关于《天演论》的研究中,重要的有三家,分别是史华兹,李泽厚和汪晖。史华兹认为,在严复那里,“达尔文和斯宾塞所描述的不具人格的进化动力是无所不在的”,而《天演论》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作者赫胥黎在社会领域里反对进化论和生存竞争。李泽厚认为严复”用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念来强调。天演。是任何事物也不能避免的普遍客观规律,完全适用于人类种族与社会”。汪晖提醒人们注意严复在译述中所使用的易学宇宙论框架,认为这个框架“完全能够消解”斯宾塞进化论和赫胥黎思想之间的矛盾。

如果跳出学术争鸣的复杂与费解,我们至少可以清晰地看到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逻辑到底是否应适用于人类社会,在最初理论创建时就是有所思考也矛盾重重的。赫胥黎完全明白,自然选择这样的进化机制导致的进化,不可能是持续进步的。他强调指出:“我自从1862年以来就坚持,每一种进化理论都不仅要包括进步的发展,还要包括在环境不变时的持续稳定,以及倒退式的修正。”这些叙述在今天人们以进化论为借口的时候是绝少被提起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刻意的话语策略。

篇4

今天,我读了一片叫适者生存的文章,它主要是讲,有一种长嘴鸟和一种短嘴鸟。他们靠吃一种叫蒺藜果的食物为生,可是这种食物很快被吃完了,有一些鸟被饿死了。短嘴鸟为了生存只好去海里捕鱼,慢慢的习惯了,短嘴鸟便活了下来。而那些长嘴鸟因为蒺藜果的消失,也消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适者生存,永远是自然进化的规律。如果你不去适应环境,而让环境去适应你。那么,你就像那些长嘴鸟一样被自然界淘汰。所以,我们要向那些短嘴鸟,它让自己变成了适应环境的“鹰”。由此我想起了个故事,一个富翁因为破产带着他的家人去了乡下,他们住惯了豪宅,嫌弃乡下人老土,脏......实在受不了苦,在吃完最后一口粮食全家便服毒自杀了,正如那个不去适应的长嘴鸟,如果他去适应环境现在也可能过得很好呢!

适者生存,只有适应得了环境得人,才能更好的生存下来。

(313)字

辅导老师:高峰

篇5

对很多人来说,2004年只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年份,而对于严纪瑾,这一年却让她终身难忘。

回想严纪瑾刚刚参加工作的1985年,中专毕业生还是块香饽饽,因此她毫不费劲儿地就被分进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国营企业――海丰电器厂,进了财务科。那个时候的海丰电器厂真叫一个红火,最普通的工人奖金差不多是其他单位的好几倍,在外面,如果说在海丰电器厂工作,不知道要引来多少羡慕的目光。严纪瑾自己也觉得不错,甚至想到若干年后退休了,拿的工资也比别人多不少就会偷偷乐,暗想着一定要在海丰电器厂里做出一番成绩来。

那时她还很美好地幻想过自己的将来――平步青云、一展宏图,在海丰电器厂的史册上被记上一笔。

然而,十年之后,一切没有向严纪瑾当初想像的那样发展,当然这不是她的原因,而是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风暴愈演愈烈,到2003年的时候,已经是全民皆知。虽然耳濡目染各大企业的改制情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严纪瑾还是觉得是个不小的刺激。

分析:现在估计已经没人会有铁饭碗这个概念了,但是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工作的人们来说,找一个铁饭碗就是工作的目标。然而世迁,无论是谁都要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适者生存的道理大家都应该明白。

2

其实2003年年中的时候就有了传闻,说海丰电器厂要改制,那个时候也是引起了一阵骚动的,但一直到年底都没有动静,渐渐地众人就淡忘了这事儿,以为又是哪个好事者凑的热闹。直到2004年3月,先是一阵子会议狂风,然后海丰电器厂的板报栏里白纸黑字地贴出关于企业改革制度的公告,大概意思是说海丰电器厂由国有企业改制为有限公司,所有职工按工龄买断,以后的退休金由社保局统一发放。而改制后的人员采用返聘制,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结构重组。此公告一出,整个厂都沸腾了。

严纪瑾心里当然也如波涛般汹涌起伏不定,她对海丰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她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海丰度过的,她在这里从一个青涩女孩变成了一个中年妇女,从财务科里最年轻的小姑娘变成了最年长的科长大姐。而如今这个让她曾经以为可以依靠一辈子的地方可能不再需要她了。

现在海丰的财务科除了严纪瑾其他三人都是大学生。有个别的人就对这个中专生管三个大学生有些不满了,这次改革,更是一个个摩拳擦掌,叫嚣着要竞聘科长,其中实力最强的要数安雯了。她学的就是电算会计,1997年大学毕业后到海丰,让财务科实现了电子账务管理,还引入了很多财务分析软件,很得领导的器重。从学历上来讲,她要高;在专业知识上,她也不低,在海丰已工作了六七年,工作经验也是有的。关键是她年龄适当,正是培养的时候,而严纪瑾已经年近四十,你看外面的招聘启事,哪一个不是要三十五岁以下的?

倒是办公室主任何彩莲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模样,说严纪瑾是杞人忧天:“你真是喜欢瞎操心,你还指望着真的有什么大的变化?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你想想,你都干了十年科长了,有谁会比你更清楚海丰的经营状况,怎么可能会把你撤了?”严纪瑾不敢掉以轻心,要知道在同等条件下,别人只会选择年龄更轻些的,而面对强劲的对手安雯,自己除非其他方面比她优秀。

贴士:面对竞争时,要很清楚地知道双方本身条件的优劣,这样才能够寻找差距迎头赶上,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3

经过几个月的审计和资产清理,海丰电器厂在秋天到来的时候正式改为海丰电器有限公司。而严纪瑾在这段时间,不但参与了连月来的审计工作,而且抽出时间去电脑学校学习电脑知识。这电脑还是安雯教她才学会操作的呢,很简单的几个步骤,开机,打开软件,如何填表,如何计算,都是最傻瓜的方式。以前认为电脑是年轻人的玩艺,自己会操作软件就行了,出了问题再找专业人士,可是面对竞聘的层层要求,严纪瑾强烈地感觉到电脑是非学不可的,再说多一点电脑知识也是没有坏处的。

何彩莲却觉得严纪瑾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么大年纪跑到电脑学校学电脑多累啊,还不如找几个朋友打打牌开心。

财务科最近的气氛总是怪怪的,有种剑拔弩张的感觉。以前大家做完了各自的事情,总喜欢聊天,尤其是改制前后那段时间天天都是说这事,可现在一到竞聘,却安静了,好像各自都有着心事。严纪瑾便时不时地活跃一下气氛,她不想让竞聘疏离了彼此,还好,在严纪瑾的带动下,办公室里的气氛轻松多了。其他时间,她还要复习功课,因为竞聘的第一步就是笔试,考语数英基础知识及专业常识,要知道这可不是她的强项。

贴士:机会只会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尤其是对于竞聘这样的事情,更是要未雨绸缪。

4

大部分人都通过了笔试――因为那试卷出得很简单,很明显并不是故意要刁难大家。剩下的那些除了无心留下的就是实在非常差的,就是不改制,厂里也准备让他们回家的那些人。

看到这一结果,何彩莲有些得意,跑来跟严纪瑾说你看是不是,我说是形式吧,搞什么考试,还不是大部分通过?严纪瑾不好否认,只能笑笑。其实留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要能留在合适的位置上。严纪瑾喜欢跟数字打交道甚于跟人,她觉得做会计工作是她很久以前就有的理想。她怎么可以让这个理想就此夭折?

下一步是职位竞聘,所有竞聘中层的除了要有五分钟的竞聘演讲之外,还要交竞聘报告。严纪瑾正写着,安雯在外面敲了敲她的门,她心里一惊,不知道要发生什么。只见安雯略带羞涩地说:“严科长,你知道我想竞聘财务科科长的。”严纪瑾微笑着点头:“我知道啊,虽然我知道你很强,也不用来下战书吧,呵呵。”这句话顿时缓和了彼此的情绪。又听安雯说:“其实,我不喜欢财务工作,我想趁这个时候聘到市场部去,你觉得怎么样?”

“现在的时机不好,你可以以后提。”严纪瑾说的是实话,因为在这个紧要关头,选一个完全没有优势的地方简直等于撞墙。

安雯若有所思地告别,严纪瑾猜不透她心里怎么想,她会相信自己的真诚吗?

贴士:竞争上的对手不等于敌人,所以仍需真诚。

5

竞聘演讲安排在海丰厂的大食堂里,这里从来没有挤过这么多的人,每个竞聘中层干部的人都在主席台上面发言几分钟。

安雯还是竞聘了财务科长,她谈了很多对于财务工作的大胆设想,听得严纪瑾差点都想不战而逃了。何彩莲倒是干脆,上去喊几个口号。等到严纪瑾的时候,她先是将自己这十几年的财务工作做了个小结,再谈了一些针对性的小看法,中间还紧张得结巴了几句,明显不如安雯口才好。从台上下来,她想这回完了。

那天已经入冬,从厂里回家,严纪瑾明显感觉到风如刀割了。

然而,在一周后的榜文单上,财务科长的名字仍然是严纪瑾,办公室主任的姓名却由何彩莲换成了别人。何彩莲气急败坏地在公司董事会上争吵,得到的结果却是这是双向选择,如果你不愿意选择做个普通办公室人员大可不干,她这才歇了嘴巴。

而安雯,在一个月之后被调到市场部,原因是她能说会道,适合在市场部发展。严纪瑾之所以依然被留做财务科长是因为董事会觉得做财务的就应该像她那样,胆子不要太大,只要心细和热情就好。总体来说,皆大欢喜,海丰电器厂顺利改制。严纪瑾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依然做着她喜爱的工作。也许你会觉得她太没有挑战性,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始有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成功呢?

篇6

作者:森佑治 编译:端木清言

近来有关日本核心产业之一的家电产业(下文除部分特指外均泛指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IT通讯家电)整合淘汰的话题不断。可是,对于目前的日本家电产业而言,并不是家电企业的数量减少就意味着整合的完成;如果日本的家电产业整体经营方面没有质的提升和改变,那么行业整合的过程将伴随着着更多的流血和牺牲。日本家电行业整合的过于沉重的代价甚至将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安全,因为受到美国房产次级贷危机影响的日本经济,就像一头临近极限不堪负重的骆驼,任何的产业波动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迟到10年的日本家电产业的整合浪潮

到目前为止家电产业也是日本具备世界性优势的产业之一。尽管如此,合纵连横,优胜劣汰的整合浪潮正在席卷着日本的家电业,而经济评论家桐原凉先生则甚至将这次整合的浪潮定义为:迟到了10年的“爱”。

我们认为日本家电业整合浪潮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海外(中国、韩国、台湾地区等)家电企业低价格冲击以及苹果、戴尔、NOKIA等全球领先企业出色的研发、设计、服务等对日本家电产业的“制空性”打击。一方面海外低价格家电企业、“制空性”优势企业产品进军日本市场,形成对日本家电业产品在价格和产品方面的双重冲击;另外一方面日本家电业在世界市场上,尤其是手机、电脑等尖端的信息化家电产品方面缺乏像苹果公司iPod一样的具备竞争力的代表性产品,以至于日本家电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

2007年7月日本JVC和健伍选择了经营合并,从而提高应对竞争的能力。当月,三洋电机宣布出售京瓷手机业务。4月末,业内又传出三洋电机与松下合并的报道,虽然最后双双出面否认。但是,5月20日东芝与富士通对外宣布双方半导体业务资本、技术合作计划;同日,大金宣布与中国格力成立合资公司在委托生产、技术共享、市场拓展方面展开合作;5月22日三洋电机、夏普宣布液晶面板技术研发及生产采购领域紧密型合作计划。我们把日本家电企业间一连串的资本协作、业务联合,甚至针对中小型家电企业的M&A(收购合并)的整合现象,看做数字化时代日本家电业彻底整合的前兆。但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究竟哪些家电企业能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步伐,跨越整合风潮的“罗生门”,都将充满生死孰料,终极悬念的色彩。

姑且不论,金融界家电产业的观察家们,不厌其烦的发表日家电产业企业数量太多的观点到底隐藏了多少资本利益驱动的目的。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家电企业数量相对于海外家电企业的数量而言,显然少的多的多。同时,即便是权威们也认为日本家电企业的数量过多,需要进一步优胜劣汰;但也不一定表明日本家电企业数量的确多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因为我们无法排除,更多的时候那是一些一些企业或者代表们的“一家之言”。

但是,日本家电制造商收缩战线,回归“小而强”、“专而强”战略模式的观点也并非无懈可击,相反这极有可能是一种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中庸讨巧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带有某种程度上正确的意义。日本二三线家电企业正在进行着是独自前行还是协作联合,是自主经营还是“背靠大树”的抉择;而对一些综合电器巨头而言还要考虑是否坚持黑(音响映像信息家电)白(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烟灶热等生活家电)全产品经营、全方位发展战略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日本家电企业都将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毕竟,日本家电企业中能够像苹果公司那样不遗余力的投入资金进行iPod、iPhone、AppleTV等新产品研发、市场培育的企业凤毛麟角。另外一方面GE、美泰克、爱立信等巨头撤出终端消费家电产品领域与世界级规模非家电制造厂正式进入家电领域,参与家电制造的全球市场竞争。对于日本家电企业而言将不对不面对来自“前车之鉴”和“后起之秀”的双重压力。因此,认为笔者内忧与外患共生,规模与效益失衡,主业与副业冲突,成为日本家电业行业整合的三大“宿因”。

规模追求整合的悖论

日本家电「为了生存必须拼命地追求规模成为报章杂志、分析辩论中最热门的话题和最有市场的观点。但是,通过完全或不完全、紧密或松散的合纵连横扩大规模,协同竞争对于日本家电巨头们共享国内市场,狙击外资企业、产品对日本家电行业市场和国民利益的掠夺还说的过去的话。但是,对于海外市场而言,如何打破消费者「手机=诺基亚、「系统=微软、「剃须刀=飞利浦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那么日本家电业就必须重新审视产品线“选择与集中”发展战略问题,从而实现某一类或几类主力产品在全世界市场占有压倒性的份额,从而提升本品牌国际市场的号召力,形成日本家电的国际竞争力。没有产品线的“选择与集中”,缺乏相应的市场份额,那么规模的追究就无从谈起。即便通过资本的驱动“嫁接”出“恐龙型”家电企业集团,但也无法掩饰其虚弱且无法长久的体质,无法避免 “昙花一现”的悲剧。

可是,对于日本家电业而言并不是不能出现像诺基亚一样在特定领域的占据着压倒性份额的企业,但是,却并非易事。例如,把半导体市场「世界三强作为目标的东芝,把研发费用和设备投入每年超过6000亿日元MPU霸主英特尔作为“标杆”对手。为了这一目标东芝将本公司的一些部门合并整合并与其他公司(富士通等)展开了深度合作,从而缩小了与西门子、摩托罗拉、飞利浦以及收到国家支持的韩国三星等领先企业的在核心领域差距。但是,其所投入的资金和所付出的代价都是难以想象的。

索尼接盘东芝所出售的CELL半导体设备业务,但随后双方便共同出资成立了旨在共同运用此设备的合资公司,以保持对其主要客户的影响力。一般认为共同这个出资公司目的,是借鉴了前期日立制作所和NEC的DRAM业务合并的组建了「Elpida Memory项目,以及日立制作所的DRAM半导体业务和三菱电机的同业务合并的「Renesas Technology公司成功经验。由于半导体业务生产、研发的设备资产投资比率巨大,因此,技术合作成为日本家电业保持产品竞争优势战略选择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以上才是此次日本家电业整合浪潮的显著特点。因为日本家电企业从原有的综合电器领域中分离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特定产品的“选择与集中”同样是日本家电业整合浪潮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同时,相关产品的垂直性合并也并不是简单的“吸收和放弃”,更多的时候产品的垂直性合并是基于核心零部件的共同研发生产、技术开发设备的共同运用,从而形成联合研发、协同竞争的产业格局。这是与单纯的企业M&A(收购与合并:Mergers and Acquisitions),传统的整合重组有着截然不同区别的关键所在。相反,这样的联盟结构更有利于企业间S&I(分离与独立:Separations & Independences),从而保持各自的企业主权。正如,日本JVC VS 健伍和夏普VS先锋的合并,与索尼VS东芝业务合并有着本质的差别一样,故而日本家电业的整合浪潮也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一场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大鱼吃小鱼”的生死之战。

适者生存的整合之道

目前日本家电业在半导体(消费电子)和液晶(等离子等)显示器产品方面,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国际领先优势。但是在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显示器制造企业低成本优势和韩国、美国等技术优势企业的双重“夹击”下,如何提供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形成日本家电的压倒性群体竞争优势,仍将是日本家电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至少,目前的日本家电业已经失去了昔日那种“风景这边独好”自信和实力。

但是,并不是说来一场日本综合家电的巨头们大合并,通过市场份额的简单累加就可以重振日本家电业的雄风。因为,资本携作式的美式合并必将伴随着人员裁减、成本削减、业务收缩甚至公司注销等毁灭性的企业再造,对于家电企业个体而言这是一种“此增彼减”的增减“游戏”,但对于日本家电业而言则是绝对的“减法”数量型发展模式,根本不足以提高日本家电业的整体竞争力,反而有可能消减日本家电业的国际竞争力。而通过技术研发、设备公用等产品、核心部件革新的保持独立、协同竞争的日本式整合模式,则守住了企业继续生存的底线。那么,这种日本综合家电制造厂们的合纵连横模式,能够产生真正行业革新吗?能够最终达成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质量型发展目标吗?

毕竟,短期内来看,对于日本家电业而言追求企业的规模扩大化,从而形成垄断性成本竞争优势,虽然带有很浓重的“急功近利”色彩,但却是提升企业经营业绩见效最快的方式。这是作为上市公司的日本家电巨头们的经营管理层所不得不面临的诱惑和选择,否则,将无法对投资者做出合理的交代,他们也将不得不承受来自证券市场投资机构和股民的更大压力。

但是,缺乏国际竞争领先优势的日本家电企业,通过M&A的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国内市场规模。由于日本国土面积下,人口数量少、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能源短缺、资源匮乏;以及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证券、汇兑市场波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工资收入削减、消费者信心不足的经济不景气问题的诸多不利因素,即便日本家电业成功狙击外资企业的“入侵”,实现了日本家电的份额独占。但是由于日本家电业的生产规模对市场容量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日本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因此,对于缺乏国际领先竞争优势的日本家电企业而言并非规模越大,效率越高,效益越好。

因此,对于夏普和先锋的合作的前景,我们的一文是这种美式资本业务协作的方式对于双方而言究竟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夏普&先锋资本合作案的“总导演”,夏普的片山干雄社长对于合并的评价则是:「家电行业 (假设行业没有收购整合的事情发生) 将随着时间的变化竞争将更加残酷无序。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出:通过收购与合并就能够真正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优势吗?或者是,通过单纯的加法减法就能够确立绝对竞争优势吗?类似的疑问。

顺势者昌 逆势者亡--韩日家电 “产业战”&行业融合潮流

2008年5月15日韩国中央日报发表题为《三星-LG 与敌共眠》(三星-LG敵との同床)的报道,指出韩国两大家电(电子)代表性企业保持敌对的同时,联手开发北美移动电视制式产品。这也是在手机、家电、LCD等产品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两家宿敌之间的首次围绕技术标准的合作。并进一步指出促成双方合作的根本原因则是为了形成韩系家电(电子)对美日家电(电子)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各自的国际竞争优势,最终目的则是夺取美日韩家电(电子)标准战的最终胜利。

2008年5月22日,日本读卖新闻《读卖PC》专刊,发表了《昔日的敌人,近日的盟友 夏普&索尼液晶面板合作动机揭秘》一文。指出“日本国家电产业振兴”正是双方合作的根本原因。就日本国内而言,日立、松下、东芝三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针对IPTV下一代电视制式标准的「IPSAlpha技术研发合资公司;对于松下公司而言等离子面板研发生产虽然其强项,但是随着液晶电视时代的来临,液晶面板全球第一的宝座却被三星占据着。东日松三公司的合资正是基于下一代电视制式标准的未雨绸缪式的联合,以形成日本电视制造业在全球的领先优势。5月份以来,韩国的国家报纸《中央日报》则连续刊发《日本:IPTV不想输给韩国?!》、《日本的IPTV元年宣言》、《质疑只是为了IPTV的IPTV法》等三篇文章;而日本日经新闻、日经TC、ZDNET等权威或专业媒体则陆续发表了多篇有关下一代电视“IPTV”标准之战的专稿评论。韩日两国家电业巨头间的“IPTV”的明日之战一触即发。同时,也是在5月份,日本最权威的泛家电媒体《Impress Watch》的《PC Watch》频道发表了著名家电观察家大河原克行《PC de TV运动将给PC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一文。给我们全面深入地介绍了由微软总裁比尔盖兹亲自出席发起成立的WDLC(Windows Degital Lifestyle Consortium)销售促进联盟体的由来。以及WDLC为什么能够吸引NEC、东芝、富士通、松下等PC、家电制造巨头、淀桥相机(Yodobashi Camera)、比酷相机(BIC Camera)等日本家电连锁企业、日本TV局等巨头们参加近来的深层次原因。在IPTV、iPhone、Win-Mobile、W-Web时代的孕育阶段,通讯(信)、IT、TV行业大融合的背景下,PC de TV运动具有妊娠反应的象征性意义。

另外,韩日家电业巨头的标准之战延伸到竞合领域,则表现为荷兰飞利浦降低LG显示器合资公司出资比例之后,公司名称则直接变更为LG显示器。索尼与三星的液晶面板合资项目在索尼&夏普液晶面板合资项目之后,虽然索尼方面发表了继续推进该项目合作声明,但是韩国的媒体还是发表了《索尼抛弃三星》评论性文章;并被日本的媒体广泛的报道和转载。液晶电视市场份额之争成为现阶段日韩家电产业竞争的焦点,而不再是单纯的1对1企业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了。因为韩国、台湾地区液晶面板低价格优势对日系液晶面板家电企业的冲击,“单打独斗”式的个体英雄主义将注定损失惨重甚至遭遇毁灭性的打击。放大整个泛家电领域,也是如此。这正好是中国著名的企业经营理论家苏宁电器孙为民的著名论断:“(企业间竞争)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的有力注脚。同时,这也进一步说明日本家电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不再是企业之战、产品之战、技术之战,而是一国产业对另一国产业的“国家之战”。

另外,美泰克卖身于人,IBM出售电脑制造业务,GE宣布出售家电业务,摩托罗拉宣布上市公司剥离手机业务。美系家电行业整合的步伐也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

但是,美系家电行业整合的过去,也许并不是日本家电业的未来!韩国家电业的联合,也许并不是日本家电业未来的全部!中国家电业的崛起,也许并不是日本家电业未来的威胁动力!

篇7

这个星期六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出去散步。在小区的西部有一个菜市场,不过,晚上在灯光照耀下,它就华丽变身了,卖什么的都有,琳琅满目。在拐角处,我被一盆盆的花吸引住了。每一盆都花团锦簇,娇小的花瓣好像一层薄纱覆在茎上似的,有粉的,好像用毛笔在薄纱上轻轻渲染了一番;有黄的,如灯光撒下的光辉落到上面,没有向日葵那样向阳怒放,但却别有一番韵味,没有野花的可爱,可却是优雅高贵;还有白的,没有任何勾勒与渲染,与这个喧闹的夜市格格不入,看到它都不会大声叫嚷,因为它会带你去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境界。我看得入迷,就买了一盆,放到已经有三盆花的阳台上,虽说是三盆花,却没有一盆是有花朵的,葱葱茏茏的绿叶在阳台上倒是略显庸俗,艳丽的花朵在其中格外娇贵。

第二天早上,我起个大早儿,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就是昨天似百花齐放的它,可是不知怎的,它的叶儿有些蔫。我急忙跑去厨房,端来淘米水浇灌,希望能够再次看到它蓬勃的样子。但是接连几天,形势都不见好转,我失望了,直到今天,就连最后一朵花都凋谢了。每天就像钟表一样机械地周而复始地转着,没有什么变化,另外那三盆花依旧绿着,依旧看日出日落,依旧没有一朵花,唯一变化的就是它,逐渐地枯萎。

开始时,我还闷闷不乐,为它的死亡而伤心,但是现在,我恍然大悟:在这个庞大的世界中,光是图有虚名,美在其表上,是不够的,还要有发达的根、茎、叶,才能生存。即使现在没有瑰丽的外表,但是充实自己的内心,总会有耀眼之处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篇8

实验话剧的定义,说起来有些拗口。你可能得先知道什么是传统话剧,什么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当然,你也可以不知道,把那些批判的、假批判的、小众的、伪小众的,受宠的、哗众取宠的,统称为实验话剧。

哪些人

向实验话剧致敬,必须从1982年的《绝对信号》开始。在黄佐临把布莱希特戏剧带进中国20年之后,林兆华做了一件真正小众的事,虽然那时的“前卫”和“西方”今天看来早就不算什么。

1980年代是实验话剧最好的时光。受到荒诞派戏剧的影响,牟森、胡伟民等人都成为林兆华的同道者,《红白喜事》、《狗儿爷涅》、《桑树坪纪事》、《死水微澜》、《老风流镇》、《WM(我们)》、《中国梦》把观众重新拉回了小剧场。

如果说1980年代实验戏剧的灵魂是好的编剧,那1990年代就是好的导演带领观众上天堂。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彼得・布鲁克成为实验戏剧推崇的人物。人们不大提起高行健、马中骏、刘树纲了,牟森的“蛙”实验剧团、孟京辉的“穿帮”剧团以及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成为话题的焦点。

2000年之后,牟森转型,孟京辉商业,林兆华仍然“不好说”。冒出一个张广天和他的政治秀《切・格瓦拉》,也是有赞有弹,没有定论。

而2007年,孟京辉的《艳遇》有明星高圆圆、夏雨,在北京最好的保利剧院演出而不是局促的小剧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功,这是实验话剧的盛夏。中国票务在线出售各种各样的实验话剧门票,你根本无法凭导演、演员或其他硬件作出判断,只能等待从剧场里走出来的人告诉你:好,还是不好。

哪种方式

至少从林兆华到李六乙,再到孟京辉,似乎都在作这样的尝试:不要平庸,不要雷同。这几乎是中国实验话剧的灵魂之物。

小剧场里聚集的那些观众,他们看起来有文化、时尚,且大多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实验话剧总在考虑他们的趣味,当这些人越来越主流与精英,实验话剧也难免最主流与最精英。可是精英的坏处是,他们总坚持自己的趣味,他们永远不记得《恋爱的犀牛》或《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永远手持批判的刀子捅你软肋,如果你真有的话。

2007年的坏消息是,孟京辉被讥笑玩弄歌厅文化。有精英在博客上批评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没去看的就不用去看了。除了一小段戏仿《雷雨》的戏真有意思外,其他的都是陈旧、无趣、瞎掰的伪先锋。”

实验话剧要走得漂亮并不容易。

手段再多就那么多,形体、多媒体、声光电;题材再好好不过情感,失恋、自恋、畸形恋。实验话剧与其说是一种艺术,不如说是一个仪式。

每个人都在戏剧里找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希望戏剧提供最标新立异的表达而不是陈词滥调,实验话剧的痛苦在于永远不被允许复制,当复数性成为当代艺术的天真气质,实验话剧却依然被要求变化莫测。

哪个坐标

中国实验话剧从来没有走出一条特立独行的路。说这话的前提是,强调中国国情不能算是创新元素。

眼下的中国观众,至少在实验话剧领域,是有鉴赏力的。他们再也不会像德尼-巴勃莱所说的那样被动,由导演引导而参加一种仪式。此外,这些挑剔的观众从不孤独,除了实验话剧,还有很多机会找其他乐子。

当1980年代的观众从林兆华的《站台》中看到《等待戈多》的影子,他们是激动而响应的。但如今,娱乐至死的年代似乎只有更刺激才够味。可是试验话剧的始作俑者却开始相信票房与安全第一。

篇9

如果你位列行业三甲,得以睥睨群雄,与后面穷追猛赶的小厂商相比,你无疑少了许多生存的压力。当然,你得面对小厂商们的低价攻势,沉着接招。

如果你在三甲中并非数一数二,你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作为“探花”的行业地位――业内“状元”和“榜眼”和你一样盛名在外,你要扬长避短,慢慢扩大自己的市场版图。当然,想虎口夺食谈何容易,你得有庖丁解牛的眼力,找准自己切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与SAP和Oracle两家跨国巨鳄共舞,同时又被用友和金蝶一批本土新锐追赶,这就是ERP业界的“探花”SSA在中国所面临的竞争态势。

SSA大中华区总经理刘健伟显然胸有成竹,他决心要在中国市场摸索出一套属于SSA的生存哲学来。

专注行业把力使在刀刃上

《IT时代周刊》:在外界看来,成功上市是发生在SSA公司的一件大事情。请问,上市给您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刘健伟:挑战与机遇共存,这是我对于上市的直接感受。最主要的是,它使我们意识到,在这个市场上还有第一和第二名的存在。我们必须更加清楚自己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

当然,上市同时也是一种促进,首当其冲的就是给予企业一笔资金,企业得以收购其他企业;可以利用这笔资金,使企业效益最佳化;同时也提供给企业一个机会去了解这个市场。我们在中国也有收购的目标,会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披露。

《IT时代周刊》:面对SAP、Oracle这样的跨国大鳄在中国市场抢食,SSA如何找准市场机会并切入?你们与竞争对手的策略有何不同?

刘健伟:我想3个公司的中国策略都是大同小异,所有人都希望谋求最大的利益。相对于其他两位对手的“遍地开花”而言,SSA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放在能做大做强的目标市场。我们不愿意浪费精力。

SSA一直把精力放在自己最擅长的制造业、供应链和物流行业,对于没把握的行业则不去涉及,如保险业和银行业等。只是说暂时是这样,将来可能会有这方面的计划,通过收购相关的企业,来开发类似于银行、保险等行业。

集中注意力,使我们得以在这一行业成为专家。如果竞争战线拉得太长,局势就会变得十分复杂。所以说,SSA的策略很简单,就是“专注”。

没有一个市场是不存在竞争的,竞争是一件健康的事情,我们要在竞争中争取最大的份额。

《IT时代周刊》:“专注”能否帮助SSA争夺第一的宝座呢?目前SSA依靠“专注”的策略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健伟:目前SSA是业内第三,如果你问我,我们想做市场第一吗?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如何来做到第一?眼下,在我们所擅长的制造业、供应链业和物流行业,我们已经是老大。“专注”肯定是帮助我们成为老大的策略之一。

“专注”还给我们带来了成倍增长的业务。近4年来,SSA在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单单看上海办公室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几年前还只有二十几名员工,今天已增长到60多名。

接轨中国国情不怕打人情仗

《IT时代周刊》:在中国市场,与SSA一起角逐的不单单是上述的跨国公司,更有一大批如用友、金蝶这样的本土软件厂商。这些对手的力量也不容小看,而本土厂商总是说你们跨国公司不懂中国国情,您对此服气吗?

刘健伟:我不知道他们对中国国情懂多少,我现在能说的是,我们SSA是非常理解中国市场的。SSA进入中国已经有16年了,我本人在中国也工作了14年,我们的整个中国团队都对中国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

中国市场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我在中国和西方都工作过,对此深有体会。在我看来,中国是最为复杂的市场,它每天都在变化着,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所有人都要天天学习,才不会落伍。

我想,即使是本土厂商也未必完全吃透了中国市场。

《IT时代周刊》:那SSA理解的中国市场是怎么样的呢?

刘健伟: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中国市场是一个讲究人情关系的市场。在中国做生意一定要讲究一个好的人情关系。

当然并不是说我一个人在中国就能拥有所有的人情关系,很多时候我都要依靠我的员工团队,包括我们的销售、财务、市场等岗位,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中国不怕任何竞争对手。

《IT时代周刊》:假设有这么一天,如果本土厂商发挥所谓本土优势,派出一批海量级的销售人员与客户喝酒谈交情,SSA又如何应对呢?

刘健伟:那我们也派上喝酒好手。有时我也亲自上阵喝一点酒,我敢说我的酒量也是不错的。

的确,喝酒谈生意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之一。不过这也取决于我们面对的是哪一个地区的客户,以及是哪种类型的客户。在中国北方地区,喝酒显得尤为重要。

我举喝酒的例子是想说明,就融入中国文化这一点而言,SSA虽然是一家跨国企业,但我们做得一点都不比本土厂商差。

不跟风“低价”只做大笔生意

《IT时代周刊》:目前ERP市场上,由本土软件商掀起一阵低价风,这让SAP也深感头痛,SAP的老总曾表示:“软件的价值在中国市场被严重低估。”同为跨国软件巨头,您是否同意这种观点?SSA又将如何面对?会跟着降价吗?

刘健伟:我同意这种观点。

在中国价格战的确打得非常激烈,我认为这是因为许多本土厂商的产品跟我们不在一个级别上,所以他们提出“低价”策略。当然,他们可以这么来争取市场,但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如何来保持盈利,能够坚持多久。在这样的低利润下,他们又怎么给客户提供好的产品,维持好的服务水平呢?做生意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对SSA而言,我们肯定不会做这种亏本生意,这也是SSA在中国十几年能够一直保持平稳发展的原因。我们考虑的是一个长期的效应。

《IT时代周刊》:我想本土厂商既然提出“低价”,也是基于他们对于中国客户需求的判断。那么在您看来,中国的客户需要的是一个更好的产品,还是一个更便宜的产品?

刘健伟: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这个企业客户目前处于怎么样的发展阶段。当客户还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企业时,这时他们可能只需要一个非常简单的产品,这样的产品通常也是比较便宜的。

但是随着这些企业业务不断增长,一旦他们发现这个简单又便宜的产品不能满足自己工作的需要时,他们就会向我们提出咨询、寻求帮助。

《IT时代周刊》:当小型企业被提供低价产品的本土软件商争取过去的时候,会不会对SSA的生意造成一定的影响?

刘健伟:对于SSA而言,有一些市场的确是我们并不愿意涉入的,比如说这类非常小型的企业。

我们所说的小型企业是指营业额在1亿人民币以下的。当然,一个公司目前的营业额是1亿以下,并不代表它在5年后不会发展到5亿人民币以上。现在不是我们的目标市场,将来有可能是。

《IT时代周刊》:据我所知,对这一类企业市场感兴趣的并不仅仅是一些中国本土的软件厂商,事实上这些小企业是SAP等跨国公司也在拼命争取的,SSA就这么潇洒地放弃了吗?

刘健伟:你说SAP也在争夺这块市场?让我觉得很惊讶。1亿人民币折合美元是多少,我想这些企业的规模真是太小太小了。我真的不敢相信。

当然,我也承认,年营业额为1亿以下的企业这块市场并不小,但是我认为年营业额在1亿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市场更大。中国大量的企业都属于后一类市场。既然后者有可观的利益可供我们获取,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较小的市场里抢破头呢?

解顾客之“痛”改变商人形象

《IT时代周刊》:有人说,有了好的渠道伙伴,生意就红火了一半。那么在凝聚渠道伙伴方面,SSA又有哪些高招呢?

刘健伟:SSA非常依赖渠道合作伙伴,否则不可能应对庞大的中国市场。但我们对渠道合作伙伴也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拿到篮里都是菜。

SSA最近补充了渠道支持部门的队伍,我们的渠道经理一家一家地拜会渠道伙伴,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我们开设了专为合作伙伴服务的Online Channel Portal(在线伙伴门户)。利用这一工具,合作伙伴能够利用自己的ID号码在第一时间与我们分享信息,而从前他们需要不断地打电话来要求某方面的资料。每个月我们都与各个地区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及时改进我们的工作。

《IT时代周刊》:对于广大客户而言,能从SSA这里得到哪些新的东西?

刘健伟:我们不想在顾客面前只是一个商人,卖完产品就说一声Byebye,SSA希望成为顾客的最佳伙伴。

所以最近公司做了大规模的调查,了解顾客目前的困扰是什么。SSA非常真诚地请教――顾客先生,你的“痛”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来帮你,因为我们是你最佳的合作伙伴。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理财市场;理财推广

本研究选择了浙江安吉农村为调研对象来进行研究,主要是由于其在我国农村中具有代表性。首先安吉在浙江省经济中具有典型性,其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以当地的特色产业为经济支柱,形成了以竹子为载体的产业群,具有典型的浙江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安吉在浙江经济中处于中等的发展水平,可以代表浙江省的农村的平均发展水平,具有代表性。本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农村市场问卷300份,金融机构问卷300份。选择了浙江安吉15个镇村,共收回问卷500份,符合统计要求的问卷485份,符合调研的问卷发放要求。并对调研的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性系数达到了0.845,符合制定本调查问卷的要求。

一、浙江省农村理财的问题

(1)农村理财服务推广力度不够。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工作的推进,农村理财服务在我国农村也逐步开始推广。例如在进行调研中对“是否有接触过相关的农村理财产品(例如保险)?”的回答,有86%的人回答了“是”。虽然有听说或者接触过,但是在回答“是否购买过理财产品”的回答中,23%的人回答了是。也就是说有近77%的人对于理财产品并不感兴趣,或者对理财产品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误区。(2)农民理财意识不高。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的纯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对于资金进行如何管理等问题认识不足。虽然有听说过理财,但是真正去考虑过理财的人不多。在进行调研中,有75%的人会考虑将闲散的资金放在家里,只有15%的人会考虑将钱放进银行,而真正考虑去购买理财产品的人只有10%。(3)适合农村理财产品种类不多。金融机构推出理财产品,往往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具体情况作出的。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适合农村的理财产品数量和种类并不多。金融机构还是主要针对于对于城市人口进行集中的理财产品的推广,往往忽视了资金相对少,相对分散的农村人口的金融市场,农民更多的只是接触过保险等理财产品,但是对保险行业认知存在偏差,市场拓展存在困难。

二、农村理财产品推广的主要原因

(1)对于农村金融市场认知不足。我国金融机构在以往的金融市场拓展工作主要集中于城市金融工作,对农村金融市场是认知还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逐步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农民缺乏相应的理财知识。对于理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大部分人认为理财需要大量的资金,小额的存款不具有理财的特性。在回答闲散资金的处理问题时,90%的人回答了会将其放置在家里或者小部分人会选择存入银行,可见农村缺乏相应的理财知识的宣传和普及。(3)缺乏有效的理财推广平台。虽然在农村建立了相应的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但实际的理财推广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农村市场和农村推广平台的建设。正式因为缺乏这样的农村理财交易平台,使得农村金融管理制度相对不完善,导致了农村闲置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合理的集中和利用。

三、推广农村理财产品的对策

(1)提高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认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在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中农村金融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就需要我国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重新认识和市场定位。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推出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符合我国农民需求的金融理财产品,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需要加强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2)宣传普及金融理财知识。农村金融市场作为我国新兴的金融市场,农民对于理财知识相对缺乏,这就需要政府在进行文化宣传过程中强化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3)构建理财服务平台。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理财服务平台,以适应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需要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制度。在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强化金融监管意识,确保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规范运行。在此基础上,需要不断的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入拓展,活跃我国农村金融,提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参 考 文 献

[1]任成龙,张乐柱.农村金融理财业务的SWOT分析[J].南方农村.201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