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霏霏范文
时间:2023-03-18 23:5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雨雪霏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2、雨雪霏霏,是《诗经·小雅》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久战归乡的征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但当前,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主要还是依靠每周一到两次的正式科学活动,也就是科学集体活动,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幼儿科学学习的需要。我们尝试在幼儿园开展源于生活的非正式科学活动,在正式的科学集体活动课程之外,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自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一、开展非正式科学活动的实践意义
1.有效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其科学探究兴趣、科学探究能力都不尽相同。集体科学活动因受其相对统一的活动目标、相对固定的活动内容等制约,很难兼顾到不同发展水平的每一个幼儿。而非正式科学活动,如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索,增加成功机会,提升自信心,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适宜补充幼儿园正式科学活动
《指南》提出:“幼儿是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科学感性经验的。”非正式科学活动作为幼儿园集体科学活动的适宜补充,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二、开展非正式科学活动的实施要点
1.追随幼儿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愿。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如,雨后户外活动时,有幼儿发现小蚯蚓从种植园爬到了水泥地面上,随着瑶瑶的一声惊呼:“呀!有蚯蚓!”孩子们呼啦啦地全围了过去,七嘴八舌交流起来:“蚯蚓走起路来一伸一缩的,真好玩!”“蚯蚓的身上怎么有一个个的环?”“老师,怎么看不见蚯蚓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呀?”……因为是源于幼儿对偶然间发现的蚯蚓产生的浓厚兴趣,所以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蚯蚓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看看、摸摸、说说,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2.贴近幼儿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蕴含在幼儿对周围具体的物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中。皮球、轮胎、竹简等物体滚动时都走直线吗?怎样让橡皮泥球浮在水面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来解决。比如想知道种植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可以在户外活动时进行实地调查想证明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有关,可以在区角里做个小实验进行验证等。贴近幼儿生活的非正式科学活动,能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获得更为广泛的科学经验。
3.适时有效介入
非正式科学活动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就等于自由活动,教师仍有责任对幼儿活动提供支持。寻求幼儿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完美平衡点,适宜介入、有效引导,能够支持幼儿更好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
4.重视家长参与
《指南》中明确指出,制定《指南》的目的是“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宣传册,希望帮助家长把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和了解孩子。可见,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重要性。幼儿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父母的陪伴可以随时随机帮助孩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支持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获得科学经验。
三、开展非正式科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尝试在区域活动中、生活活动中、户外活动中开展非正式科学活动。
1.区域活动中开展非正式科学活动
科学区、自然角、饲养区都是幼儿开展非正式活动的最佳场所。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丰富的与生活相关的操作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做做小实验,进行自主探索。如雨天,孩子们对伞面不吸水产生兴趣,我们就投放海绵、泡沫、毛线团、木板、石头、记录单、笔等,供幼儿探索哪些材料能吸水,哪些材料不能吸水湿衣服晒在太阳底下,一会儿就干了,幼儿对水哪儿去了这一现象感兴趣。我们就投放电吹风、湿抹布、纸盘,供幼儿探索水的蒸发现象孩子们在自然角观察植物的生长、在饲养角与小动物亲密接触。因为是根据幼儿自己的意愿、由幼儿的内部动机激发的活动,因而更轻松、愉悦,更能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2.生活活动中开展非正式科学活动
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幼儿参与和适应现实生活。我们可以及时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相关科学元素,引导幼儿去感受并主动探索。点心时间,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尝一尝,感知了解桔子的外形特征和酸酸甜甜的味道盥洗时,引导幼儿观察水的流动,水箱越高,水流越远,冲力越大年餐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起床时,有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噼噼啪啪的声音,我们就和幼儿一起探索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我们支持幼儿生活中自发的科学观察活动,有效介入,帮助幼儿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3.户外活动中开展非正式科学活动
篇3
记忆里,老房子周围种满了榆树,父亲说榆树根须长,可牢牢地抓住泥土,夏天暴雨也不会冲走泥土。而我只盼望,春天里能吃到甜甜的榆钱。
当柳树在春风里柔媚地舞着,娇俏的杏花闹上枝头,榆树枝上也串起绿色的叶片,其实那不是榆叶,而是榆树的花儿,即榆钱儿。榆钱儿似一串串绿色霜凌冰挂,缀满了枝头,青翠中散着淡淡的甜味,淳朴如一位村姑。
“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 长辈说,榆钱儿不能捋早了,太嫩不经吃,又会伤了榆树的元气,当榆钱儿真正长成时,一串串悬垂着,高大的榆树下热闹起来了,有人用钩镰钩,有人背着筐直接爬上树去,将一串串榆钱儿捋进筐里。榆钱儿生吃很甜,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越嚼越有味。
捋下的榆钱儿,母亲先捡出混杂的小榆枝,再用水淘洗干净,用竹篮控净水,再放在簸箕里或竹筛里晾一晾。母亲变着花样儿,做出几道榆钱菜,如榆钱汤、榆钱饼、蒸榆钱……儿时的我最爱吃榆钱饼,绿中泛黄,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好极了,那种清香,有春天的味道。
榆钱还可做咸食吃。把榆钱和在面里,拍打成一块块的饼,然后在锅底擦点油,用文火烙,待起了香味,结了一层黄得让人流口水的锅巴,就可以起锅了。听说鲁北一带,人们把落在地上的干榆钱扫起来,轻轻搓掉籽粒薄皮,冬天闲暇时炒熟当零食吃,焦熟的榆钱籽很是香脆,赛过葵花籽和花生米,这种吃法我未尝过。
“南枝北枝春事休,榆钱可寄柳带柔。定是沈郎作诗瘦,不应春能生许愁。”(宋·黄庭坚)春天榆钱儿,抒写着漫天的诗意,像素淡的水墨画。如果说姹紫嫣红的百花是春天的当家花旦,那斑驳嶙峋的老榆树,则是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旦。
榆钱儿串上梢,串起的多像时光,闪烁着春天的光泽,摇曳在春风里。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满地榆钱,算来难光住。”是啊,时光如水,一去不复返。
篇4
学生陈某,是班里很有名的摩登大王。一天,刚下了晨读,他突然又来了一段“开心一刻”:“我今天早上,吃过鲜美的木鱼,骑上飞快的海马,来到教室一看,哇,我的同桌王亚男(是个女学生)老弟己先我而到,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啊!”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哈哈大笑,他风趣灰谐的搞笑,给同学们增添了乐子。
木鱼是和尚诵经时敲打的木制器物,陈某说成人能吃;海马是海洋里的一种小海鱼,由于头形像马脑袋,故曰“海马”,陈某说成人能骑;王亚男明明是他的女同桌,他却称她为“老弟”。这些话纯粹是用来搞笑,逗大家开心的,只有王亚男比他早到校是真实的。
回到办公室,我把陈某的“开心一刻”说给同事们听,他们也忍俊不禁地笑了。笑过之后,自然是议论了半天,陈某的“开心一刻”,虽说是搞笑,但他提到了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非鱼非马”现象,它在我们的生活与教学中,尤其是数学教学中,还真是比较常见。
1我们生活中的“非鱼非马”现象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非鱼非马”现象,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或往往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最典型的事例,如铅笔,铅笔是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具之一,铅有毒,对人体有害,而铅笔中一点也不含铅,铅笔的铅芯主要成份是石墨和粘土,可见,我们常说的“铅笔”,实则非铅笔。再如,豆芽(黄豆芽、绿豆芽等),多数人都见过豆芽,也吃过豆芽,但对豆芽的认识上,人们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豆子发芽的过程,是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即发芽),慢慢生长(4~10cm),在两片较大的子叶与胚根相连处,尖小的胚芽开始突起。人们吃的豆芽菜,主要是吃豆芽的胚根和子叶这两部分,而胚芽极小,其大小还不到一棵豆芽的百分之一二,怎么能说成吃的是豆芽呢!
2数学教学中的“非鱼非马”现象
数学教学中的“非鱼非马”现象最为常见,现举例说明。
例一,“阿拉伯数字”非阿拉伯数字。现在世界各国用得最多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其实,它并非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最早发明使用这种数字的是印度人,先在阿拉伯地区流传并使用,之后,经阿拉伯地区才传到欧洲,因为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到欧洲的缘故,于是欧洲人就称它为阿拉伯数字了。
例二,假分数并不假。我们都知道,一张真人民币,必有一定的价值,而一张假人民币,其价值为零,假币不是币,假币真不了。而人们在给分数划分归类时,是以分数值的大小为标准划分的,小于1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大于或等于1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按理讲,假分数就不是分数,如同假币不是币一样,然而,假分数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分数,假分数一点也不假。
例三,“平均分”并非平均分。学习分数时,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占整个饼的四分之一。谁都知道,这里“平均分”的基本含义有二:
(1)每份分得同样多;
(2)被分的物体不剩余。
然而,在课标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13)中明确指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显然,这里的“平均分”与被分的物体是否剩余无关,所以,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数学》(三年级,上册,P53)书上就设计了这样的习题:“有1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这样的习题设计,明显存在概念性错误,既然是“平均分”,怎么还能剩下呢!显然,学习“有余数的除数”时的“平均分”,与学习分数时的“平均分”是互相矛盾的。
行文至此,如果有人要问,设计“有余数的除法”的习题,不出现“平均分”,怎么设计呢?我们的观点是:5米布可以做一床被子,12米布可以做几床被子,还剩下几米布?”这里是用“5米”作单位去度量“12米”,可以度量2次(就做2床被子),剩下的2米,不够做一床被子,就是余数,这是余数产生的现实情景,以及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的真正含义所在。
3数学教学方向中的“非鱼非马”现象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数学教学方向上敢于开拓创新,这是好事,但在一味追求新异的前提下,却出现了一种“非鱼非马”的怪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对此现象还很摩登崇尚。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下这个标题“美丽的云南”(现行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P22),看了这个标题之后,你有什么直觉或感受?想必是,云南如何如何美丽吧!我们听课时,发现很多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昆明的石林,丽江的玉龙雪山,还有大理的三塔等。书上的图片很小,图有些模糊,于是,有的教师从网上搜索了相关的或相同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看,以引起学生对云南的美感,一节课用了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学习主要的数学内容。其实,这节“美丽的云南”课,是以云南美丽的风景点为引子,引出相关的数学知识,数学的重点内容是学习“退位减法”。据我调查所知,多数老师新授这节课时,忽视主要矛盾,犯了本末倒置、宣宾夺主的方向性错误。
其次,再让我们看一看这些省、市级公开课的课题吧。如“中秋分月饼”(分数的初步认识),“扒大蒜”(这是数字的初步统计),“快乐足球”(这是怎样合理分配时间),“新千年的一缕阳光”(这是时和分的认识),“我怎样胖”(这是按比例分配营养的问题)等等,这一类课题,虽说挺新颖的,但是很难让人联想到这些课的内容与数学有关,这些标致的课题,是挂着的“羊头”,而实际卖的是“狗肉”, 追求新颖别致的刺激色彩,声东击西,忽视数学主题内容,这是近些年来一些公开课上所犯的另一种方向性错误。
篇5
多文本阅读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探索与尝试。多文本阅读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形成必要的学习内容,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从教学组织看,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视为师生建构的过程,集体建构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这些“不同”间产生的张力构成了集体共同创新的动力,生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间有机融入了东方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从“不同”走向更深入理解的格局,走向更加广泛的视野创新。从教师角色上看,从教材的崇拜者变为教材的使用者;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从学习的控制者变为学习的引领者;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研发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领地”,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平台,教师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师生形成了真正意义的新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认为自己拥有所有的真理,而是和学生们一起把构建真理作为彼此共同的目标与方向,且通过对话、倾听和商量,向着这一目标前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评判者和分享者。
有效产生“教”“学”共振,打造高效课堂。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收知识的本领与素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氧、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见,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流于浅薄,这是我们全体教师应有的素质。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只有自身素质过硬了,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闻一多先生研究《楚辞》,对神话有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历史兴味浓厚,从人类学、社会学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三年不窥园,数载不下楼。”闻一多先生讲“什么是九歌?”“神光”照得天边通亮,学生几乎分辨不出讲台上是闻一多还是屈原大夫……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受感染?“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
“教”“学”双方,由于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往往成了师生交流的障碍。语文教学要和谐共生,教师须先把自己置身于教学对象的位置,感受学生学习的环境,体会其情绪,揣摩其心理,估计其能力。根据教学时机,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使师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从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教学初始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教学结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所获,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显现,教师的主导性才能得以突出,学生的学习才能从懵懂走向清新,从已知走向未知并走出未知,从而获得求知的体验和精神的成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话说的很精彩:在每个孩子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他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产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琴弦对准音调。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相长,以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火,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心,又以学生对知识不断地深化理解,反过来激发教师的新的思维观念。教师可通过巧设争议性问题,营造课堂氛围。传统的n堂教学中,教学向学生提问多是为了追求答案的正确,从而忽略了思维过程的暴露,这就很难取得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探究的效果。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常常是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真正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讨兴趣,成为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环节。如教授苏轼《石钟山记》一课,可以这样设计,明明是一座山,为什么以“石钟”来命名,这个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学生经过思考,会做出种种推测。当学生处于疑问之中时,再告诉学生,为了弄清原因,一千多年前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苏轼“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目见耳闻”,探求“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那他是如何解开这个谜团的呢?这样导语又引起了学生的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思考上了,激发学生自己去钻进文本,去解疑。学生的想法、教师的想法、作者的想法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篇6
【关键词】飞行学员 应激 管理 飞行训练
应激是加拿大的病理学家西利在1936年第一次提到的,应激是机体对外界环境或者内部刺激等产生的现象。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上所讲的应激观不太全面,也较不完整。应激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是单独个体的整体反映,就是应激源的生理心理反映,以及其身心状态问题。适当的应激可以有,因为它能够激发恰能,当然本文指的是不良的或者过度的应激反映。几年来,民航总局提出民航强国的思想,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优秀人才的渴望日益曾国,为了满足飞行人员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培养飞行人员的力量,因此要更加注重良好的应激管理,这样才能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培养更多优秀的飞行员。
1 飞行学员飞行技能概况
飞行学员通过报考之后,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成为飞行学员,进入航校之后,要经过理论学习才能进入飞行阶段,这才是飞行生涯的开端。对行技能的掌握实在这个阶段进行的。初上飞机的飞行员对于座舱仪表、设备、飞行程序的了解和使用是很陌生的。理论学习让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一旦进入飞行环境能够,应激状态和忘记使学员在驾驶舱中出现混乱状态,不知所措。飞行训练时间的增多,学员才能渐渐的适应飞行环境,掌握到飞行的技能。
飞行技能包括飞行心智技能及飞行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分为想象力、思考力、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和创见力等。其中思维能力为核心,即对飞行信息的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创见力是飞行心智技能的最高能力,是能够随机应变,迅速确定情况的基础。飞行动作技能分为动作的反应性、准确性和连续性。飞行学员专业技能的过程为:初期,成绩提升快;飞行训练的练习成绩提升高,飞行曲线呈“峰”“谷”形状;中后期会出现成绩停滞状态。
2 飞行学员在飞行训练中的主要应激源
2.1飞行训练环境
如果在不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飞行训练,极容易进入紧张疲劳的状态。飞行训练环境的应激源包括噪音、温度、光线、气味和低气压等情况。在夏天,地表温度高达38度,而驾驶室内的温度往往会到40度以上,在这种环境下,学院往往会出现心浮气躁的心里,继而出现对飞行过程的操作纰漏。
2.2学习和训练
飞行学员进行的理论学习要求必须要通过,对补考的次数有很严格的规定,假如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和补考的次数中通过就会面临淘汰的选择,在这点上也会给学员造成应激;此外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会充分利用天气,安排大量的飞行训练任务,因此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训练时间不固定,没有规律,对飞行学员的应激水平极高的增加。据相关要求大约有15%的淘汰率。
2.3其他因素
(1)人际关系因素:因为文化差异,个性习惯等原因,飞行学员不好处理人际关系,人机关系导致的应激会降级训练效率,还有可能增强心理压力,很容易造成焦虑状态。
(2)暂时停飞:造成暂时停飞的原因有考试没通过、不当的训练操作、身体状况和违反纪律等,它会给学员造成极大的应激。
(3)事故后应激障碍:飞行训练中出现事故在所难免,多少会对飞行学员有所影响,尤其是事故本人,很可能会应为事故后的应激障碍不允许飞行,或者不敢飞行。
(4)教学态度:飞行教员对学生的态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应激源 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起初飞行教员会对很耐心给他们讲解,但犯的问题多了,飞行教员就会比较急躁,在对学生的态度上会有一些严厉, 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可能会造成对飞行教员的畏惧感,这也会对飞行训练产生不好的影响。
3 飞行学院的应激与管理
应激是指施加在物体上的力量导致的紧张、变形甚至破裂,对行学院来说,它指的是人对于施加在自己身上要求的反映。我们可以把引起应激的原因成为应激源,飞行活动的应激源包括:短时间的紧张情绪和长时间的紧张情绪,以及不确定性的紧张情绪等。在飞行训练起初,可以将飞行技能动作分解,但是复杂的飞行技能却不能如此,它需要动作间的结合和综合性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应激源就包括短时间的紧张情绪和注意力过于集中,因此会有心理负担。
飞行训练期间成绩呈逐步增高,但是偶尔还是会出现停滞的情况。这个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技术,此时的应激源会比较多,长时间的训练产生的紧张情绪,还有不确定的紧张情绪,学员会进入混乱状态,对于这个期间的学员要采取“恩威并施”,避免造成因成绩停滞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飞行训练的中后期,特殊科目和紧张情况训练,学员的飞行技能、心理素质都有很大的进步,这个期间的应激源是长时间的紧张情绪和长时间注意力凝聚造成的疲劳状态。这时候成绩可能会停在一定的程度上,这就要求大量的机组训练。当学员们自我意识改进后,形成自己新的技能,成绩又会发展。
结语:飞行训练的每个阶段,学员的应激对成绩都有很大的影响。但如果应激水平逐渐降低又是一种不好的情况,因此需要形成良好的应激和管理能力,这对行学员的进步有着很大的关系,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晓飞,张连环.视景仿真在领航技能模拟训练中的实现与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1).
[2]张雄.七个“到位” 做好飞行训练中的教育管理工作[J].政工学刊,2013(12).
[3]朱代武,曾婧涵,刘志恒.基于改进的单服务台混合制模型的终端区飞行效率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4).
篇7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勤俭节约;引导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1-0030-02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自己生活上需要的行为和过程。中国有1700万名在校大学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绝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独苗儿”,其成长环境和消费行为都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不同。面对繁华的都市生活,大学生出现了种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他们盲目消费的一面。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一群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养活了一大群商家。”一位大学教授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作了精辟地概括。下面除了特殊说明的一些调研数据以外,采用了2006年1月《京津冀地区大学生消费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数据。该《调查》覆盖了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8所高校,共有9500余名大学生接受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非理性消费现象,其特点为消费的随意性强、大手大脚、大把花钱,有些甚至随心所欲,生活奢侈。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一)高消费,重享受
高消费指的是消费水平超过了实际需求或者家庭实际支付能力的一种消费方式。这种情况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调查》显示,一个大学生的一年消费额是我国城市居民年均纯收入的1.1倍,是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的3.5倍。40.5%的人有随身听,12.9%的人有电视机,48.9%的人有自己的电脑,28.7%的人有数码相机,74.7%的人有手机,21.4%的人有CD机,45.5%的人有MP3。据查,手机在大学生中已司空见惯,台式电脑甚至笔记本电脑在大学生中也相当普遍。但是80%以上大学生的电脑是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二)追求时尚,盲目攀比
一些大学生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产生了与其他同学攀比的畸形消费心理。比如说对品牌非常敏感,互相攀比,以潮流为审美标准。别人没有的我要有,别人有的我要更好的。2006年"3・15"期间,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在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会买。时下在大学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三五百是贫困户,七八百是一般户,一两千你别摆酷,四五千才算小康户”,可见攀比之风的浓烈。
(三)感情投资,开销较大
《调查》数据中,交友应酬、手机费用和恋爱费用三项比较引人注目。这三项费用平均分别为84元、82.13元和78.75元。总数虽然不高,但却占有15.56%、13.7%和17%的比例,大学生每月在这三项上的花费超过200元。恋爱费用这一项花费在500元以上的比例就达到了1.5%。也就是说,在京津冀地区的每百名大学生中,有1.5人在恋爱上每月花销超过500元。谈恋爱是大学生“烧钱”的主因,很多男生在填写问卷的同时,抱怨恋爱费用过高。
(四)开支随意,负债消费
一些大学生没有理财经验,生活上的开支比较随意,毫无计划性,经常是前松后紧,导致不断出现财政赤字。对于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调查》显示,38.1%的人对月生活费支出有计划,而另有24.8%的人表示对自己的花销并无安排,还有37%的人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本来计划得好好的,但都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在关于个人储蓄习惯的调查中,29.6%的受访者没有储蓄习惯,36.3%的人"没有坚持下来",13.7%的人"想过,但未实施",只有20.4%的人坚持定期储蓄。
另外,在法律方面,一些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法律常识缺乏,于是,一些违法乱纪的丑恶行为在学校滋生蔓延,如校园存在吸毒、妓、赌博现象。如此的消费行为轻者损人害己,重者锒铛入狱。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尝试着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模仿成人独立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但常常迷失方向,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我们国家在发展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一度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使整个社会产生了一种鄙视理想崇尚实惠、轻视精神重视物质的实用主义风气,一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第二,与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左右着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媒体瞄准了公众消费动向,围绕消费大做文章。当媒体把消费作为人类存在的根本目的时,消费所起的作用必定是对人类精神的一种毁灭。
(二) 个人心理问题作祟
当代大学生是矛盾交集的消费者:一方面他们经济实力薄弱,另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消费心理处于不稳定时期,出现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等等。这其中以从众心理影响最大。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于明星代言的产品;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从众行为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从众者往往有无奈、被动等消极的心理体验。
(三)家长的溺爱
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不能穷孩子"。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在成长过程中时刻受到家长的宠爱。家长对孩子的爱集中在对其经济的一味满足上,忽视了对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和理财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不得不勒紧腰带甚至举债“源源不断”地向孩子提供消费资金。家长的溺爱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恶习。
(四)学校教育力度不够
第一,学校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理论教育不够。学校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艰苦生活环境,以至于一提到“艰苦奋斗”,大学生往往就把艰苦奋斗与吃糠咽菜、穿补丁衣服联系在一起,片面地认为国家富裕了,不需要艰苦奋斗了。第二,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较少。有的学校甚至为学生们推出了“宾馆式”服务,原本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学校也包揽了。第三,学校缺少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自觉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表扬、宣传不够;对于学生中存在的贪图享受、挥霍浪费现象未及时批评教育。
三、对非理性消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几点思考
非理性消费,从表面上看属于个人行为,但从深层次上看,其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助长了少数大学生行为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形成;面对金钱、财富只知索取和享受,不懂得创造和回报社会,从而造成大学生道德感缺失、责任感丧失、价值观偏向,进而丧失自我。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是当前必须深思和认真面对的课题,需要包括教育者、家庭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可能取得成效。
(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青少年良好的成才环境
第一,全社会各个部门尤其是消费场所,要从战略高度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积极主动地对青少年的消费取向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疏导,而决不能把他们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更不能唯利是图,需要、想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害人、害已、害社会。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取缔那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消费领域和场所,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第二,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奢华消费。政府和媒体应大力倡导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消费观。中国人历来崇俭戒奢。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对国家,节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个人,节约更是一种美德。各种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青少年。第三,政府应出台一些事关青少年消费的法规,把引导青少年健康消费的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对于那些向青少年提供不健康消费的经营者要绳之以法,并加重处罚。
(二)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启蒙和熏陶作用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溺爱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第一,加强对孩子艰苦奋斗教育。在与孩子相处当中,家长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艰苦奋斗,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不要溺爱孩子,教育他们不攀比、不乱花钱,生活节俭,节约水电、粮食等;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第二,在孩子读书期间,给孩子创造节约的条件。一方面家长给孩子提供正常消费的资金;另一方面建议借鉴西方“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做法,在费用方面搞点“预算”,来点“数量控制”,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了解孩子的消费情况,及时纠正不必要的消费。第三,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体贴关心父母,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从而养成合理消费、适度从俭的习惯。
(三) 学校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大学生的消费教育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每天都离不开消费,而多种类、多层次、多方式的消费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目前消费教育在高校还尚属空白,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花钱、消费仅仅视为学生个人的、“可管可不管最好不管的私事”,而应转变观念,将消费教育列为日常性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一,消费教育应与“两课”教育相结合,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倡导平民消费、诚实消费,节俭消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这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根本措施。第二,学校可设立不同层次的消费咨询与指导部门,对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尤其是“大宗”消费提供咨询和指导。目前大学生理财能力比较弱,花钱办不好事、甚至花钱办坏事的现象屡见不鲜。设立消费咨询与指导部门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第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创造性劳动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实践活动包括农村调研、科技扶贫、三下乡、义务劳动、捐助救助、贫困地区调研等。第四,注重制度的约束作用。学校要制定奖惩措施,鼓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引导学生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会对高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说“不”。
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学生消费多表现非理性倾向[N].新民晚报,2006-04-02.
篇8
一只螃蟹不听同伴的劝告,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海水,独自爬到岸边。有只饥饿的狐狸正愁没吃的,看见这只离水之蟹后,马上将它捉住并吃掉了。
它的故事传开后,螃蟹A说:真傻呀!本来就应该生活在海里,却偏要到岸上去自寻死路,它的死毫无价值。
螃蟹B反驳道:它至少证明了这一片岸边是行不通的死地。
终于,在其他99只螃蟹探路死亡后,第100只螃蟹在安全的岸上饱览着迥异的大陆风光。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这是一道寓言故事类的新材料作文题。立意构思前要先弄懂材料的意蕴,可从材料的描述对象入手。材料先是讲了一只独自爬上岸边的螃蟹被狐狸吃掉的故事,然后是两只螃蟹对牺牲螃蟹的行为的评价,它们的观点截然不同,最后讲了经过多个“先驱者”的努力,“后来者”有了好的结果。所以说,第一只独自爬上岸边的螃蟹可谓“先驱者”,虽然它被吃掉了,但它的牺牲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教训,是值得的。
从第一只螃蟹的角度可以立意为:①敢为人先;②不以成败论英雄;③勇于尝试,勇于探索。
从第100只螃蟹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超越和传承。
从材料整体看,可以立意为:人生在忍受孤独、非议中不断前行。
勇者当为天下先
高明宇
勇者当为天下先,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勇者当为天下先,粗犷豪放,苍茫悲凉。为天下先是以一人之力撼动世界,宁知不可为而为之,用自己的勇气划破夜的黑暗,照亮闪光的生命。
做时代的弄潮儿,是勇者最荣耀的勋章。“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当舒婷以女性独特视角在中国诗坛植下橡树的种子时,便犹如以一双妙手推开万钧铁门。雾霭,流岚,虹霓在诗坛以傲人的姿态显现,在滔滔历史的洪流中激荡与回响。纺车吱呀,纺不尽舒婷的歌;矿灯被熏黑,却照得见前行的路。舒婷是勇敢的,因为她开辟了新诗的路。
一双丹青妙手书不尽上海的繁华,王安忆的温婉如玉,严歌苓的大开大合,都道不尽上海女人的精致生活。蒋勋第一次站在大都市的门槛上,气定神闲,从容叩问心灵,对话孤独。也许《孤独六讲》的哲学不够深奥,语言也不够精美,但它却犹如汩汩泉水在空谷流过,留给人们内心的空灵。
是勇为天下先给了舒婷以灵感,在无人挥毫的宣纸上肆洒笔墨;是勇为天下先给了蒋勋以神翼,在孤独而富足的天空之上自由翱翔。
当莎士比亚划破中世纪的寂静,是历史的流转让他似长钟不息;当特斯拉指出直流电的悲剧,是通古斯大爆炸震撼了天才的实验。在历史熔铸的风云际会中,做弄潮儿,勇为天下之先。
生命自有颜色,我们何必循规蹈矩?但莽撞行事、剑走偏锋,可谓不智。创造飞机的农民不是天下先,而是缺乏深入学习;牟其中的南德风雨不是天下先,而是没有法度。勇者的天下先,自是深思熟虑,当生命的钟摆晃动到最低点,却拼尽全力,让历史见证奇迹,用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勇者当为天下先,用大开大合的气度,傲立于历史洪流的潮头;勇者当为天下先,以冲天万丈之豪情,展万世绝代之风华。
教师点评:
本文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勇者当为天下先”,接着用舒婷勇开一代新诗风与蒋勋勇对都市话“孤独”的例子加以论证。接下来用莎士比亚、特斯拉两个分属艺术、科学领域的人物事例进一步论证“天下先”的意义,然后从“莽撞行事剑走偏锋”的例子(反面的角度)来深入论证。最后采用整句,发出号召――“勇者当为天下先”,言简意赅,苍劲有力。全文论证结构严谨,事例充分,较有文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17分=
55分
做一只探路的螃蟹
孙 宁
“人生就是一场赌博,不管人生的赌博是得是损,只要该赌的肉还剩一磅,我就会赌它。”罗曼・罗兰如是说。命运充满变数,唯拥有敢为人先的先驱精神,做一只探路的螃蟹,才可将命运中的未知转变为丰盈人生中的已知。
汴京的灯红酒绿如流星消逝,左迁的痛苦悲愤若大江滚滚东来。“无可奈何花落去”般的低吟浅唱怎能平复他内心的悲苦?“执手相看泪眼”似的缠绵又怎么抒发他久积的不甘?坡把一词一字都化作铮铮铁骨的碰撞,犹如惊涛拍岸,令萎靡不振的北宋词坛为之一颤,冲垮了几代词人精心构建的长短句殿堂。“词之别调”,不正宗又何妨?苏轼深谙它是一只探路的螃蟹,坚信豪放终成一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以笔墨为箭矢,刺破纸背,刺穿时空,于中华民族的脊骨上书下“探路”二字,探出词坛的勃勃生机,探出中国文人的豪放恣肆。
做一只探路的螃蟹,不仅需要坚守信念,更需要不断突破,不断进取。
意大利建筑师皮亚诺曾说:“若要是把我自己比作什么人,我希望能成为鲁滨逊,一个能在异乡开拓与生活的发现者。”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到关西国际机场,从提巴欧文化中心到波茨坦广场改造,皮亚诺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做一名忠实的开拓者与发现者,不断突破,不断进取。纵然蓬皮杜中心建成之初饱受古典美学家的诟病,尽管巴黎市民肆无忌惮地嘲讽它“长满管子和铁皮”,但是皮亚诺并未放慢突破进取的步伐,他要用时间证明“异端”之美,而现在卓然矗立于塞纳河边的蓬皮杜中心,俨然成了巴黎乃至法国的一颗明珠,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做一只探路的螃蟹,亦要不知疲倦,不惧煎熬。生逢乱世,唐群英痛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革命的星星之火,椤澳信平权”的伟大理想奔走呼号,“探路”精神在悲怆中闪烁伟大光芒;年逾古稀的罗多弼深知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仍旧刻苦翻译“四书”,以“探路”精神为后人铺就文化传承的坦途。
米兰・昆德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让我们做一只探路的螃蟹,于探路中迸发人生的力量。
教师点评:
本文也是从第一只螃蟹的角度来立意,立意鲜明,观点明确――“做一只探路的螃蟹”警策而醒目,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三个分论点,四个典型事例,强化了论证的力度。另外行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多处引用经典名句,像罗曼・罗兰、皮亚诺、米兰・昆德拉的话使文章论证有力并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7分=54分
雨雪霏霏,孤独前行
褚亚奇
当流言阴蔽了万里晴空,是第一只螃蟹独自夸父般地追逐不落的红日,才成就了第100只螃蟹辉煌的诺曼底登陆。非独螃蟹如此,人亦如此。人生须在忍受孤独、非议中毅然前行,雨雪霏霏,孤独前行。
雨雪霏霏,孤独前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时的内心不惑,是看得见心之所向的一路凯歌,是将雨、泪、血交融谱写而成的《金刚心经》。时期,雨雪霏霏,离开了凤凰古城,埋葬了翠翠天真的微笑,沈从文独自在历史长河中溯洄而上,谨权量,审法度,洋洋洒洒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见证了他孤独前行的傲然和执着。离开了象牙塔的庇护,孤独前行,沈从文点燃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明灯,托起了无数知识分子金子般的良心。
雨雪霏霏,孤独前行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爱意弥散。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举起圣杯的手重又落下,带一丝怜悯的眼神投向犹大,郊外墓地自缢之景闪现眼前,心下黯然: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四十个银币与拉比谁轻谁重,我不怨你,却希望你像彼得一样悔改。雨雪霏霏,耶稣泪、血湮没前行之路,仍默念“心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的那份宽容无怨与海阔天空,这是孤独前行直至终点的力量源泉。
雨雪霏霏,孤独前行,为历史增添了几分曙光。当乌云阴蔽了历史的天空,总有先驱于雨雪霏霏时孤独前行,他们拆下肋骨当火把,将一颗燃烧的心高举头顶,让人类在柳暗花明处觅得世外桃源之光。罗素说:“落后于世者,是为凡人;超前于世者,是为疯子。”纵谤我,怨我,毁我,我亦芬芳。这是孤独前行于历史隧道的从容与淡泊,是穷极一生而为之的不屈和高义,是一份前不见古人,后不现来者,日月昭昭的担当。
不是说雨雪霏霏,孤独前行时无人为你挡雨,就像为孔子感慨的子由,“乘桴浮于海,随我者,其由欤?”遇对了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纵横齐鲁,周游六国,孤独前行时难免感到雨雪的彻骨冰凉。子由、颜回温暖了孔子,成为他攀登文化巅峰的不折拐杖,助他成就儒家文化的不朽。
雨雪霏霏,孤独前行。拣尽寒枝,歌尽桃花,散尽千金,苦尽甘来。一个人痛苦的程度,恰等于他悟道的程度。孤独前行,悟出了身虽行路难,心仍逍遥游的道理,便可用流过血的手指弹奏出摄人心魄的乐意。
当孤独、非议如雨雪霏霏,人在其中,仍要毅然前行、孤独前行。
教师点评:
本文属议论性散文,具有三大亮点。首先,立意新颖,避开了大部分人选择的第一只螃蟹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立意,不落俗套。其次,在举例子时运用了沈从文孤独前行的傲然和执着、耶稣的宽容无怨与海阔天空以及历史上于雨雪霏霏时独孤前行的先驱群像,从点到面,点面结合,使论证更充分有力。第三,语言精彩。词语的运用富有张力,诗句与名人名言的巧妙穿插,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耐读性、厚重性和意蕴之美。
篇9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小结、回顾思考这一环节,就等于把所学内容荒废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钱难买回头望”.所谓“回头望”就是小结的过程.而实际教学中学习小结常常不受重视.有些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学习小结可有可无,那是学生的事情.如果教学时间紧张,学习小结会首先被“开除出局”.其实,学习小结是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应该被轻视的重要环节.
一、高度认识学习小结,促进学生发展.
1.学生的学习需要小结.
学生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学习内容有着自身的内部联系.由于学习只能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内容的内部联系就会被割断,这就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学习的质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对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结果进行整合,学习小结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这种整合过程.整合得好,所学知识前后衔接得比较紧密,思路清晰,运用得心应手.
从认知角度看,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需要通过不断地小结来使其认知结构逐渐地完善,而且,初中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还不强;从学生的发展全局来看,由于学生还不够成熟,特别需要及时地进行评价、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强化发展成果,保持发展势头,认清前进方向和做出适当的调整.可见,学生的学习小结并非“小节”.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学习小结的意义,发挥学习小结的作用.
2.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学习小结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作用:首先,学习小结能够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进步和不足,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增强进一步发展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学习小结是一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整合自己学到的知识,使之结构化,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提供较好的基础.第三,学习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自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即认识、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重视学习小结方法,丰富小结内容.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多方面的,学习小结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学习小结要有学科的特点,同时,初中学生的学习小结,又应该有初中生的特点.一般说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习小结包括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两个方面.
1.学习成果小结.
“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科学认识的成果是通过制订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自然科学中的原理、规律等也是用有关的科学概念总结、构成和表达的.数学知识包括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概念的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学习者可以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的概念.学生通过小结可以加强新旧概念的联系,从而达到巩固、理解新概念的目的.概念系统图、概念关系图、概念比较表等图表可以简洁、突出、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概念和形成概念结构.例如:特殊四边形概念联系图:
数学知识常常以概念、判断和命题的形式陈述.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既包含了符号表征学习又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在学完一个章节后,学习者站在一个高角度,回首望过去,该章节的知识点、重难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通过小结便于理解、记忆、融会贯通.在小结的时候要努力揭示和突出已学过内容的内在联系,以规律性的知识把内容组织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使之结构化.而不是知识点的罗列和堆砌.
传统教学中,考试成绩是学生惟一的学习成果.数学新课程标准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学绩不只是指考试成绩,成绩不应该是惟一的学习成果.学生进行的学绩小结应该是多样的,应该全面地展示他们的特点.可以是学生写的一段思想小结,也可以是记录学生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结果的探究活动报告或小论文等等.
2.学习过程小结.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解题过程不会书写;不会复习;不能解决某些问题.学生遇到这些情况都应该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症结,最终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学不好,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由于他们发现不了自己学不好的原因.所以,学生应该做好学习过程小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尽快寻找症结,对症下药,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是学习过程小结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发挥小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小结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做.看起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会做学习小结,做不好学习小结,给自己增加了许多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小结,使学生在小结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发展个性.
1.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做学习小结.
记笔记和整理笔记属于一种精加工学习策略,能够促进知识的记忆和保持.笔记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注意力;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记笔记有两步:第一步是记笔记;第二步是整理笔记,对笔记进行加工,使记下的信息对自己有用.重要的是第二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做听课笔记:空出笔记本每页右边的1/4或1/3,有选择地记下听课的内容.在整理笔记时,在笔记空出的部分加边注、评语等,为学生理解、回忆内容提供线索.笔记的内容很丰富,有的是基本概念、定理、原理的摘要;有的是精彩题目集景,还有的是错题集等.
篇10
国际上,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18世纪以前,教育主要由私人投资办学,经费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政府管理上放任自流。18世纪以前,虽然也存在政府投资办学和主要承担教育经费的现象,如古希腊时期,斯巴达为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但主流却是私人办学,受教育者自费承担教育经费,就学任选,政府不求整齐划一。如古雅典由私人设置了包括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哲学家学校等多种类型的学校;早期东方的中国、日本等国则主要实行私塾教育;早期欧洲的教会和其它宗教团体举办的学校教育也很有名。
(二)19世纪开始,政府开始对公民教育负责,实现了教育由私人投资办学体制到国家控制下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转变,国家在教育中的地位凸显。早在1763年,德国(普鲁士)就率先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政策。十九世纪开始,政府应该对公民教育负责的观点在欧美被广泛接受,美国(马萨诸塞州)于19世纪50年代、英国日本于19世纪70年代也分别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9世纪的德国更进一步将初等学校、中学和大学教育逐渐改由国家管理,并于1872年的德意志帝国的教育规章中,明确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二次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各级政府不仅实施年限更长的免费义务教育,而且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为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提供几乎免费的教育,从而使教育成了许多国家财政开支最大的部门。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各国发展多元办学体制,下放办学自,积极发展私立学校和实行学校私营政策,另一方面,政府教育经费拨款减少,学校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美国一方面大力推进特许学校政策,重新改造现行公立中小学体制,实行自主管理,吸引财团或企业合作办学,另一方面试行教育券制度,支持中小学生在公私立学校之间选择就学。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援助计划”和学校自我管理的政策,则在财政和管理权方面给私立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二、国际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三种模式
教育投资办学公私立并举,教育经费由财政、社会、个人分担既是世界各国的现状,也顺应时展的潮流。但各国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由于历史条件、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体可以归并为三种模式:
(一)高福利模式,重政府集权、轻市场竞争,国家在教育经费上投入较多。典型国家包括德国、法国、瑞典、苏联及中国。以德国高等教育为例,在德国联邦制架构中,大学主要由州财政资助。联邦和州两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拨款都依法行事,并受5年期的规划指导。1969年之后,联邦政府通过颁布《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促进法》和《高等教育总法》等教育政策方面重要法律,确定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成立了高等院校建设规划委员会,强调对特别项目进行支持,一般负责大学建设的一半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和配备大型设备),另一半则由州政府负担。联邦政府还通过诸多的科研资助方案对大学给予科研拨款。此外,联邦政府还向德国研究协会、马普协会、弗劳恩霍夫协会等机构提供科研资金,而这些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拨付给了大学。与此同时,联邦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还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洪堡基金会等机构向高等学校提供资助。
(二)第二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日本,政府主要负责提供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且无论公立或是私立学校都能获得国家的资助,并且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美国为例,美国奉行的“公私立并举”的国家教育方针,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形成投资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特点。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是以国会立法的形式确定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民主化并使一些重要学科的教育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私立大学经费来源主要是接受捐赠和收取学费,还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经营及其它服务获取一定收入。美国鼓励大企业家兴办教育,美国税法规定捐给教育或其它公益事业的钱可以抵税。
(三)第三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韩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特别重视教育对科技和经济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较高,另一方面特别重视私人力量和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以韩国为例,2001年韩国对教育的总投入占到GDP的8.2%,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排名第一位。其中,政府公共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为4.8%,私人教育投入则占GDP的3.4%。韩国教育市场化程度很高,国家主要投资于义务教育阶段,市场化则只是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需求多样性的补充形式;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部分,韩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私立中等教育约占一半;高等教育(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部分,政府主要负责举办一些精英大学,75%--80%高校属于私立韩国教育的市场化参与程度是很高的,大部分的学生都就读于私立大学,而且从趋势上来看,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参与程度也是逐年加强的。
三、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国际趋势分析
纵观国际上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历史演绎,横向比较三种不同的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模式,可以得出结论,较高市场化的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模式是大势所趋:
(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积极支持私立学校(尤其是中高等学校),鼓励公私立学校平等竞争。除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能够获得必要的国家投资保证外,各国广泛吸引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投资办学,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办学体制。公私立并举的多元化投资办学体制减小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也有利于形成满足人们不同需求、充满生机活力的中高等教育体系。
(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正逐渐减少对公共经费的依赖,增加非政府的资金来源,经费来源多样化。各国教育经费的来源,随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不同而异,但从整体上看,各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国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付;②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以及私人等的资助或直接投资办教育;③受教育者交纳的学费;④通过其它形式筹集的教育资金;⑤教学与教学活动有关的销售和服务收入;⑥学校附属企业及其它经营活动收入,等等。
从不同教育层次看,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基本上由各级政府,特别是州(省)和地方政府提供;而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后阶段,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经费,大多经多种渠道筹集。从教育经费结构变动趋势看,学费比例、捐赠收入比例逐年增长,政府拨款比例逐年下降;销售和服务收入呈不规则变化,但变动幅度不大。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对比看,私立学校的学费比例、捐赠收入比例明显高于公立学校,而政府拨款比例明显低于公立学校。
以大学为例,由于政府(纳税人)的投入越来越少,高等教育正逐渐减少对公共经费的依赖,增加非政府的资金来源,如来自家长、学生、捐助人、校办企业。伯顿·克拉克将这些经费来源称之为“第三条渠道”——相对于政府基于公式计算的和基于绩效的拨款(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