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范文
时间:2023-03-25 23:4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选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可就在临毕业时,他却辞职了。“工作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枯燥得多。”他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用人工方式为看似智能的地图采集信息。半年多的实习过后,他没有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于是决定换个环境。
2007年,百度想要组建团队,将流量变现到具体业务中,特别是线上大量与娱乐相关的内容。赵宗凭借着多年对娱乐及音乐的积累,顺利拿到了offer,并以音乐作为自己的落脚点,“当时就想着去真正提升一下用户对音乐的品味,那些口水歌彩铃太泛滥了。”
由于这个团队建立之初并没有太明确的定位,赵宗和团队其他成员成为多面手,除了规划、研发产品,他也做内容运营,甚至还会策划一些落地活动。但产品定位不清晰也给他带来了困惑,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2012年,尽管已经升职为百度音乐的高级运营经理和总编辑,但赵宗还是因为价值观不合而选择离开。
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只有找到价值观契合的公司才能发展出“事业”。于是当阿里巴巴收购了虾米音乐后,经人推荐,赵宗加入了这家公司,“在虾米,再小众的歌都有人听,这里的用户更多元化,我突然发现这就是我之前在百度想要拼死拼活做的事啊。”赵宗的工作是负责“虾米音乐人”条线,这个平台给在主流唱片公司之外的独立音乐人提供了一个面向市场的平台。
理想很丰满,但在实际操作中赵宗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他的工作需要接触大量的独立音乐人,而这些人对市场的意识往往不太完整。“相对来说,已经签约唱片公司的人可能更职业化一些,而独立音乐人往往还没有那么好的章法。”在建立虾米音乐人条线初期,赵宗需要一个一个去和这些独立音乐人谈,让他们了解付费音乐平台的意义,并获得对方的信任,把自己的高音质作品上传到虾米网站上。
窦靖童是赵宗做过的一个特别的例子。20岁不到的她天生自带关注度,当赵宗发现她有想要自己创作的念头时,他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她。整个过程的沟通花了很长时间,“她其实还是个小孩,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不信任,可能一件你觉得很简单的事,对她来说需要考虑很久。”在与窦靖童不断地交流,一个个帮她消除顾虑之后,她终于同意入驻虾米音乐人品牌,并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站上。
如今,随着高晓松和宋柯的加入,虾米音乐品牌的知名度及影响力都在提升,这让赵宗的工作也变得容易一些。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每天晚上9点才离开办公室的习惯。“想要把第二天的工作梳理好,有时也会跳出手头工作之外,思考一些未来产品发展的问题。”赵宗说。
C=CBNweekly Z=Zhao Zong
C: 平常休息的时间你会干什么?
Z: 其实工作占到周末大部分时间,已经分不清和休息的界限了。不过平常我会抽空看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电视剧和纪录片,去看不同的人怎么讲故事,以及讲一些什么样的元素。
C: 为什么对音乐、文化感兴趣?
Z: 从小好像就是在这种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我妈做服装设计,小时候经常跟着她接触颜色、线条、布料之类的东西。跟我爸就是每天都在他车上听音乐,他有空还会带着我去看电影。这些几乎导致我的兴趣点一直就在文化、娱乐相关的领域。
篇2
2008年12月英语四级作文考前预测:选择职业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Choosing an Occupation.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following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in Chinese:
1. 选择职业是一个人要面对的众多难题之一。
2. 需要花时间去选择职业。
3. 选择职业时可以向多人寻求建议和帮助。
Choosing an Occupa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a young person faces is deciding what to do. There are some people, of course, who from the time they are six years old “know” that they want to be doctors or pilots or fire fighters, but the majority of us do not get around to making a decision about an occupation or career until somebody or something forces us to face the problem.
篇3
【关键词】职业选择;
会谈法;
调查法;
生涯人物访谈
一、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胡某,女,15岁,汉族,初三年级学生,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该生出生后其母亲就离家出走,再未回家,从小由其父亲照顾,她上初中后,其父亲迫于经济压力外出打工,她一直寄宿在姑妈家。姑妈是一名教师、姑父是会计。来访者自述因为自己是寄宿在姑妈家,因此一直比较小心翼翼,家务活都是抢着干,害怕被姑妈他们嫌弃懒,偶尔会因为寄人篱下和想念父亲而哭泣。来访者比较好强,自理能力强,平时喜欢听歌、喜欢炒菜做饭、喜欢绘画和舞蹈,虽然画得不好、跳得不好。来访者小学时成绩中等,非常听老师的话,喜欢参加各种班级和学习活动来表现自己,曾经在六年级时获得小主持的第一名。进入初中后成绩一直不温不火,感觉学习数学、物理等理科很困难,其后成绩一直不是很好,综合成绩很难考上普通高中。
(二)来咨询的主要原因
我的成绩真的很差,目前看来除非我突然大脑开窍,有了爱因斯坦的脑袋,否则是没有可能考上普高的。说实话,觉得对比起我爸,他那么辛苦的供我读书,结果我成绩这么差。前几天给爸爸打电话,说了我考不起普高的问题,他说我年龄还小,还是要学习,让我去读职高。我也想继续学习,学一门手艺也可以,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有那么多职业,我到底选哪个才比较好呢?万一选到不适合我的怎么办呢?我现在关于未来的考虑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想学厨艺,因为我自己喜欢吃更喜欢做;
二是想当一个主持人,我曾经拿过主持比赛的第一名,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应该是不错的,如果能成为一个美食节目的外景主持人就最好了,既可以吃美食,又可以赚钱;
三是想成为歌手,我很喜欢唱歌,还尝试自己写歌词。
二、咨询方法和主要过程
(一)咨询方法
根据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和其存在的问题,我运用了会谈法、调查法、生涯人物访谈等方法来帮助来访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制定了咨询计划。
(二)主要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
咨询的目标是通过会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了解来访者的学业困惑,了解来访者的家庭职业环境,共同确定咨询方案。由于我与来访者比较熟悉,因此我直接向来访者介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目的、操作方法原理以及相关规则等。之后通过会谈了解到来访者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姑妈是教师,姑父是会计,这是来访者的家庭职业环境。来访者对于未来职业的发展的困惑是不知道该选择厨师、主持人、歌手中的哪一个。经过和来访者协商,把总的咨询目标确定为:综合了解自己的情况,为职业选择提供依据。
之后,我让该生在一苇网注册了一个账号,并进行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
2.第二次咨询
向来访者解释她的测试结果,帮助她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她的性格特征,帮助她找到兴趣和性格的交叉职业。
(1)职业兴趣方面。
来访者的职业兴趣在艺术、社会、企业方面具有较高的强度值。测试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善于表达,有创造力,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
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
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
同时,你喜欢与人交往、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
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来访者的霍兰德职业代码是ase,其对应的职业包括摄影师、教师、作家、主持人、演员、记者、导游、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律师、管理顾问、设计师等工作。
(2)职业性格方面。
来访者的性格为外向、情感、实感、知觉。匹配职业包括社会工作者、艺术工作者、管理工作等。测试结果分析如下:乐观开朗、随和友善、热情宽容,极其热爱生活,享受眼前的时光,会处处找到乐趣,喜欢行动并努力促成事情的发生。很少让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生活。在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实际能力的情况下表现最佳。来访者mbti性格代码为esfp,匹配的职业包括房地产经纪人、投资、保险经纪人、预算分析师、记者、主持人、演员、厨师、财务主管、教师、园艺设计、摄影师、管理顾问等。
从职业兴趣和性格测试的结果来看,来访者的职业兴趣对应的职业类型和其性格对应的职业类型有很多重合的地方,说明两个测试结果的一致性是很高的,经过与来访一起商议,我们最终确定了几个兴趣和性格的交叉职业,它们是:摄影师、演员、教师、主持人。
3.第三次咨询
通过前两次的咨询,来访者选定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大的职业类型,包括摄影师、演员、教师、主持人。本次咨询主要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明晰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取向,从而更好的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1)给来访者呈现我国学者阚雅玲对职业价值观的12分类,让来访者选择其中自己最看重的4种职业价值观,并给每个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打分(满分10分)。
(2)选择及评分结果:兴趣特长8分,收入与财富6分,自由独立7分,自我实现7分。
(3)来访者综合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以及价值观取向,选择2个职业。最终来访者选定了教师和主持人两个大类,鉴于来访者平时喜欢唱歌和做美食,把职业范围进一步缩小为音乐教师和美食节目主持人。
(4)准备生涯人物访谈。
为来访者准备生涯人物访谈的提纲,并交给来访者实施生涯人物访谈的技巧及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经过和来访者协商,决定音乐教师这个职业找我校音乐教师做生涯人物访谈,而美食节目主持人由于资源限制的原因则改为由来访者在咨询师提供的专业网站上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4.第四次咨询
把我校音乐老师刘老师请到心理咨询室,来访者对其进行了生涯人物访谈。访谈结束后,我与来访者一起分析了音乐教师和美食节目主持人这两个职业的特性,包括行业进入条件、发展前景、薪资收入、休闲时间、福利保障等。然后我给来访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思考自己想要选择哪一个职业。
5.第五次咨询(结束)
本次咨询为最后一次咨询,来访者经过自己独自思考以及和家人商议后,决定选择音乐教师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来访者自己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二是来访者姑姑是教师,对她以后的发展有助力,三是父亲觉得教师比较稳定,而且有寒暑假,能方便她以后照顾家庭。
三、案例分析和启示。
(一)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职业选择的案例,来访者对将来的职业发展已经有初步设想,只是不知道选择哪一个职业最适合自己,而咨询师此时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包括职业兴趣、性格以及价值观等。由此为来访者职业选择提供依据。在帮助来访者理清自己职业方向的过程中,我充分的运用了会谈法、调查法(测量法)、生涯人物访谈等方法,正式测评和非正式测评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咨询的效率。
(二)案例启示
我相信,面临类似问题绝对不只胡同学一个人,也不只是初三毕业生,还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在面临着升学或就业的选择问题,而这也凸显着我们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薄弱,如果我们能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交给他们认识自己、认识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问题的集中出现。
篇4
关键词:心理测量;职业选择;职业匹配;作用
职业就是“人的一生中所承担的工作或职务的总和及其相继历程”[1]。职业选择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就业方向的挑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其职业相适合,只有职业选择正确了,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特长,成就更大的事业,由此可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课题。影响人们选择职业的因素有很多,如机会、个人条件、职业要求、价值观等,这里我们更多关注人格差异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及心理测量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不同人的心理素质均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是受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个性概念中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人的能力有大小,兴趣各不同,行为风格迥异。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专门化,不同的职业活动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不同,只有选择适合自己心理特点的职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心理测量学正是以数量化的指标来表现人的心理素质个体差异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可以提供人格特点的参数,为职业选择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一、人格类型对职业匹配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个人的职业行为不仅取决于环境、机会,还取决于他的人格类型。不同人格类型的人会对相应的职业类型感兴趣,并积极寻求与自己类型相适应的、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凡是对职业具有兴趣的,人们就能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一般说来,开朗、活泼、热情的性格,比较适合从事涉外、文体、教育、服务等工作;勤于思考、好问、执着的性格,比较适合从事科研、治学方面的工作;深沉、严谨、认真的性格,比较适合做人事、行政、党务工作;而勇敢、果断与坚定是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性格特征。
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经过几十年的实验研究,建立了一种人格类型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他将人格划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并指出了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类型[2]。霍兰德认为,每个人都能依据其主要特征而划归为某一类型。美国大学实验中心将工作领域分为与资料打交道、与人打交道、与物打交道、与观念打交道四种类型,并设计出调查表以鉴定个人兴趣在哪个工作领域内。如果一个人常常闭门读书而不是外出或与朋友闲聊,这就说明他更喜欢独自做事,不擅长与他人来往,这个特征对于选择工作而言就暗示着避免选择那些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类型。
二、心理测量有助于对个体差异的判定
心理测量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经过标准化的施测程序,对人的心理特性作出数量化的评估。心理测量的结果可以判定出个体之间的差异为人们客观、科学地选择职业提供依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心理学家对170万应征入伍人员进行了智力测验,结果有8千多人智力太低被淘汰,9千多人因智力偏低被编入预备队进行训练,其他人员根据智力的高低分配相应的工作。由此可见,心理测量在职业选择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职业选人还是人选职业,都要经过心理测量来了解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寻求与之最佳匹配的职业,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心理测量的具体方法和种类很多,可以通过仪器测定,如人的反应速度、感知觉能力、注意广度等;可以用心理量表测定,如人的智力、特殊能力、气质类型、人格特征等。《职业能力安置量表》(CAPS)是美国教育与工业测验服务中心编制的成套职业能力测验,能够按照不同权重计算出受测者在14类职业上的成功潜力分数[3]。我国心理学者通过研究,编制了《BEC职业能力测验表》,是我国最早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该测验包括机械推理,空间关系,言语推理,数学能力,言语运用,字词知识,知觉速度和准确性,手指速度和灵活性等8个分测验[4],可以根据被试的得分,来评价其在各种不同职业上的潜力,提供职业选择依据。
如今,心理测量已经发展为高度专业化的职业领域,各国都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很多行业都在使用和推广心理测量的方法,进行人才选拔、测评、培训等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客观看待心理测量科学应用测量结果。
1905年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作为第一个测量智力的工具问世至今,人们对心理测量的认识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妄加批评,有的盲目迷信,有的夸大功能,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缺乏客观性。
首先,心理测量是一种标准化测量工具,心理量表是由心理学家编制,经专家组鉴定,通过反复测试而确定的,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从实践应用来看,测量误差更多地产生在测量过程中。比如,有些测量情境不符合测验手册中的要求,有些主测人不能严格按指导语施测,有些测验没有严格控制好时间等,这些都会产生测量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心理测量是一种间接性测量,是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反应来推估其心理特点,这做不到像秤称重量、尺子量长度那样准确。因此,分析测验结果时只能作出带状解释,即把分数看作是一种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点值。例如,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中,智商从90-109者均属中等智力水平,在这个智商分数范围内,就不能认为103比98智力高,因为除了智力因素,施测时的情境,被测人的身心状态等都会影响被测人分数[5]。
心理测量虽然是一种科学的测验手段,但它存在需完善的地方,并且一些无关因素对测验的干扰很难完全排除,因此测量结果与现实距离是不可避免的,百分之百的吻合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结合其它信息全面分析、科学应用测量结果,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应用社会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日昌.心理测量[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 毕重增. 职业能力倾向量表EAS的修订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5] 高文锁. 职业选择与心理测量 [J]河南大学学报1996.
篇5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育评价机制本身的实践理念对职业选择前期的取向性定位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评价机制本身的结构体系对职业选择过程中的稳定性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教育评价机制本身自适功能的完整性对贯穿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价值性产生影响。
受教育者面临职业选择时的困惑和迷茫;在选择职业后的不稳定情绪;以及在所选择职业上所作贡献的大小等与职业选择有关的问题反应的不仅仅是关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隐藏在这些迷茫和低贡献率背后的是伴随这些初出茅庐的工作者多年的教育评价机制所带来的影响。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出教育本身,它与职业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从教育评价机制的目的性出发探索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目的性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教育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将处于不同水平线的人才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分流,但无论从应然还是必然的视角来看这都不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或根本出发点。教育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受教育者的职业选择服务,在教育评价机制进行人才分流时应该将与人才层次相适应的职业理念贯穿其中以增强人才分流的职业目的性和职业方向性,教育评价机制不能单纯的为了实现人才分流而进行分流。
在教育评价机制中适当加入与职业目的性有关的成分,受教育评价机制所规范的教育工作自然会将有关职业选择的教育作为教育内容。这一举措将有助于走出校门的毕业学子树立更加坚定的职业理想、有利于职业选择的顺利实现。这一举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不得不依靠国家政策上的扶持才能走出困境的地步;反之教育评价机制中职业性目的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性理念缺失,理念的缺失必然会影响教育行为产生同质的效应。这一连环效应最终的结果是使教育者会读书不会读社会,会考试不会行事,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择业时职业观念落后,对职业的生疏感导致择业的迷茫和困惑;职业选择的挫败又将给整个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2.从教育评价机制本身的实践理念出发探索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教育评价机制的实践理念贯穿教育评价机制的整个过程,实践理念的落后必将导致评价机制与现实不符,这种与现实的反差最终将体现在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时的“专业对口难,专业不对口更难”的局面之中,同时这种反差也将直接导致毕业生的职业挫败感。
教育评价机制是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践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发展型人才的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紧盯社会不同行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更新评价理念,时刻保持评价理念和实际相一致。而检验教育评价机制是否与时代要求相符合,是否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标准是:择业成功率是否能够保持在不引起就业矛盾的水平之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评价机制的实践理念理所当然的应该和职业选择时面临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教育评价机制理所当然的应该和职业选择联系在一起。
3.从教育评价机制本身的结构体系出发探索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教育评价机制最终的运行状况不仅取决于其理念是否与社会现实相符合、目的性是否与职业选择性契合,还取决于教育评价机制本身的结构是否合理。育评价机制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存在于教育系统内部,以教育教学工作为对象,为规范和衡定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激励引导作用从而间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为实现这些规章制度而开展的各种的实践活动。即,第一部分包含了理论上的评价规章制度和实际意义上的评价活动两个方面;另一部分则是存在于教育系统外部,以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机构部以及这些机构部门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社会效果作为对象,为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的教育而构建的评价体系。这两个部分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效用实现度是教育评价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内部评价侧重的是教育教学所取得的系统内效应;而外部评价侧重的则是教育教学取得的以职业选择为直接跳板而获得的社会效应。外部评价机制的健全与否关乎的不仅仅是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教育本身所带来的实际的社会效益。两者只有“双管齐下,齐抓共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保证教育评价机制和职业选择的协调性,才能获得积极的社会效应。
4.从教育评价机制本身自适功能的完整性出发探索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教育评价机制本身良好的自适功能体现在能够在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社会转型过程中通过适时的调整正进而保证教育事业依然稳步向前。这种效果的取得依靠的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机制本身良好的自适功能,他是教育评价机制良好的自适功能和职业选择的有效结合后产生的综合效应。
教育评价与人才吸收环节,人才输出环节都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自适功能既表现在人才吸收环节不会使可造之才被抛掷在外,在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层次的社会背景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古训正变得越来越现实,任何人都有用武之地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能否在人才吸收环节将人才平稳引渡,将可造之才放到能够造就他们的地方。在人才输出环节,教育评价机制中必须贯穿提前意识,将人才的社会准入率贯穿传于教育评价机制之中。把社会准入率作为教育评价机制考核的重要方面,从客观上给予教育评价机制自适功能提高的动力。教育评价机制的自适功能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就表现在教育评价机制所进行的人才吸收和输出环节是否适应了社会对职业选择的客观要求,是否将评价机制所筛选的受教育者的社会准入率保持在不扩大就业矛盾,不造成社会就业压力的水平之上,保障受教育者毕业后能够被社会接纳。
5.从现实性角度看教育评价机制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力,同时也已经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与许多企业的“用工荒”之间的鲜明对比就是很好的例子。从不同个体的总体能力而言的,在接受教育之前个体之间的能力存在差别,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原本具有不同能力的个体其能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接受教育之后的总体能力之间的差别在不同的人的身上会形成一个能力梯度,就像一个长梯,有的人的能力居于上,有的人能力居于中,而有的人居于下。如果放在同一个体上来看那在接受教育之后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也会形成一个能力梯度。总之,不同个体或是同一个体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梯度差。同样不同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员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形成一个需求梯度:高端行业需要高端人才,低端行业需要一般人才;在同一企业也会因为部门的性质而产生不同的需求梯度。
只有当每个能力梯度和需求梯度结合时才是发挥最佳效用的状态。倘若是较低的能力梯度和较高的需求梯度结合,那势必会给从事相应工作的人产生极大的压力;倘若较低的需求梯度和较高的能力梯度结合,那势必会造成人才的高消费,致使人才资源浪费。但是事实却是很多大学生存在着“非高薪不就,非国企不就”。对于一些与自己能力梯度相符合却因为薪水、待遇问题直接将其排出在自己的就业考虑范围之外,而那些拥有高薪水、好待遇的行业所形成的需求梯度又远远的高于自己的能力,最终造成了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些人简单的把这一想象归结为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但是这实在是有点武断。我们应该更深层次的看到是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落后的原因而不是这一现象的本身。
若能够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适当的平衡纯粹理论化知识或者只与本身专业相关知识与那些和现实相关的择业理念教育,使学生尽早的树立职业观、明确自己以后会用什么、自己现在该学什么,那么这一矛盾势必会得到很大的缓解。然而这一举措的实施离不开教育评价机制,任何评价体系势必会形成一种外在的需求导向,教育系统外部或者内部的这种需求导向会直接作用与教育行为,从而为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评价机制贯穿了整个教育过程,而本属于教育系统构成部分的教育评价机制因为其自身的评价性和筛选性,直接从质和量上影响了能够进行某一职业选择的人群。只有把握住教育评价机制和职业选择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够顺应时展的潮流,才能够让人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实现教育为人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王远伟,高巍.社会分层、高等教育与职业选择[j].交通高教研究,2004,2.
篇6
关键词:意象对话; 职业选择; 大学生
一、前言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1]职业的本质是社会性,它是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的结合体。双方需要的结合过程就是职业选择的过程。因此职业选择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能力和兴趣等,从社会上众多类型职业中选择一种从事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多体现出择业者的主动选择过程,但也暗含了职业对求职者的要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人职匹配的动态过程。
近几年,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如何使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无论是外部视角下的经济学、社会学模式还是个人视角下的特质论、人格类型论都试图解释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而笔者认为其中最能说明大学生职业选择本质的则是人职匹配理论。该理论最早是由职业选择之父帕森斯提出的特质―因素论,后又在上世纪60年代被美国职业生涯辅导专家霍兰德发展为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将人格分为六种类型,认为不同人格类型进入相应职业环境工作是最优选择。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施恩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并总结出八种职业锚类型。他认为职业锚是一个人在做出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择业者根据职业锚特征来进行职业定位。虽然提法略有不同,但笔者认为利用职业锚进行职业选择本质上仍然是为了实现人职匹配。
人格类型理论或是职业锚理论,更多的是利用量表在意识层面了解和分析求职者的职业素质和需求,对其深层次职业特质了解有限,因而使求职者对自己的职业素质了解不够灵活和深入,不利于其合理选择职业和规划职业生涯。本文试图引入一个新的方法――意象对话来直抵人的深层职业需求,了解其职业特质,帮助大学生更好进行职业选择。
二、意象对话概述
意象对话是一套把心理现实形象化的方法。[2]不只物质世界有现实性,心理世界亦是由那些有规律性、不可任意改变的心理内容构成。这些心理内容则被称为心理现实。[3]正是因为心理现实有规律可循,我们才能通过一系列方法研究它,意象对话则是其中之一。意象对话是通过让来访者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由想象,并描述其头脑中出现的意象,借助这些意象,指导者与来访者进行对话,进而了解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意象对话最初作为一个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技术被利用于心理辅导和治疗,因其直指潜意识深层问题,在咨询和治疗中能解决来访者根本问题,效果明显。近几年随着对意象对话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也日渐广泛。医学、文学艺术甚至社会管理也有了它的足迹。究其原因则在于意象对话注重对潜意识状态的分析,而潜意识中往往深埋着个人的真实需求。因此通过研究潜意识可以最真实地认识人,或者说了解人的本质,因此将其利用到研究人的科学中则显得事半功倍。
意象对话的核心内容是意象。所谓意象,是脑对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4]它具有象征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象征是意象的语言。要想识别意象背后的意义,就必须要把握意象的象征性。深层心理学认为象征是一种原始认知方式,它不是按逻辑思维来认识世界,而是通过更原始的存在于人类潜意识中的原型来感知外部世界。意象作为人类潜意识原型的内容就是通过象征来表达意义的。意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并非头脑中形象的直接意义,而是这个形象的内在稳定的实质意义,也就是它的核心特质。了解了象征意义也就明白了意象,进而对拥有该意象的个体就有了更深的认识。意象的另一个特征是形象性。正如概念所述,意象是一种形象的反映。但意象绝不是对可见物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而是反映事物内在的性质。[5]意象可以通过大量丰富的形象表现出来,但是其反应的内在本质却是稳定的。正如荣格所说在人类潜意识中有很多原型,它们都是通过意象表现出来,而这些意象都是人类甚至是人类的动物祖先祖祖辈辈生活中积累的形象,因而这些意象携带的意义是相对稳定且较为原始深层的,用来分析人的深层特质是最好的。
三、意象对话与大学生职业选择
(一) 意象对话可用于大学生职业选择
结合前文所讲,职业选择的过程即是实现人职最优匹配,完成这个过程首先就是了解求职者的人格特质,特别是深层稳定的职业特质。而意象对话则恰恰是认识人格深层职业特质的利器。在意象对话过程中,在大学生充分放松的前提下,通过一套规范的指导语引导大学生在浅催眠的状态下进行想象。想象中出现的画面则是大学生的意象呈现。在感受和分析这些意象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背后的意义――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根据人格特质选择适合的职业,实现较高的人职匹配度。
意象对话之所以能够帮助大学生选择职业,是因为意象意象的呈现是有规律的。意象作为心理现实的形象反映,不是个人主观臆断的产物。意象呈现是人类的一种原始认知方式,其更多是通过遗传获得,而非后天习得,因而更具“原始性”和稳定性。大学生通过感受意象、分析子人格意象,就可以做到了解自我,进而可以评估自我的人格特质与职业的匹配度,更好地做出职业选择。
(二)子人格理论与大学生职业选择
在意象对话中,最能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刻认识自我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的子人格,这就需要在意象对话中拆分子人格,我们也称其为人格意象分解技术。该技术认为我们在认识自己的人格时并不能简单作为整体来了解,每个人的人各种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和部分,我们将这些不同的部分则称为子人格。一个人可以用想象的方法将自己的人格主动“拆开”,分别认识不同的子人格。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像看心灵CT照片一样,逐个了解各个人格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了解我们的人格特质。大学生如果能在拆分自己子人格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每一个子人格意象的象征意义,对其认识自我是大有裨益的,在这个基础上选择职业则事半功倍。
子人格通常分为习得的子人格和固有的子人格。习得的子人格即在后天与他人、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顺应和和内化所形成的子人格,在意象中则多表现为各种人物意象和角色意象。另一种子人格形式则是人类固有的子人格。这种子人格则更接近于荣格所说的原型,表现在意象上则成为原始意象。这种意象因其受外界影响更小,因而在反映人格特质上更为稳定和纯粹。其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为动物意象。
(三)动物意象与大学生职业选择
在意象对话过程中,我们通过人格意象分解,往往都会发现动物意象的存在。深层心理学认为动物意象在人类潜意识中很早就存在,并且早于人物意象,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世界、与动物不断互动的产物。在这种互动中,人类逐渐将自己的心理体验与动物的特点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人的感受、性格以及情绪。如我们经常会用胆小如鼠来形容一个人性格懦弱、谨慎;而用生龙活虎形容人活跃而有朝气。这其中都通过动物意象象征性地表达了人的性格特质。
荣格认为,动物通常象征着无意识自我,动物代表着我们的本能属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天然联系。每一种动物的“内在禀性”都深深渗入它的周围世界,并将时间和空间“心灵化”了。[6]也就是说动物意象更多地表达了人类的潜意识需求,相对更为“原始”,其携带的人格特质因素也会更稳定和更深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外在于人类本质需求的影响有时会混淆人对自己的认识。而动物意象的“原始性”能很好地将个人拉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求最纯粹的自己。
在认识动物子人格基础上,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职业选择活动。这是因为:首先,意象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反映了人最原始的天赋素质以及神经系统特点。前苏联心理学家称其为气质。[7]气质是性格的基础,比性格稳定,是人格特质的核心。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个人倔的像头牛”或者“某个人像狮子一样威风”,这些反映的都是人的内在稳定气质,而非因环境而变的性格。我们知道人不是牛和狮子,但通过对牛和狮子特点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有这些特点的人的人格特质,在了解社会职业需求的基础上,就可以做到人职需求的最优结合,求职成功。其次,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意识中更倾向于从事某些职业,然而他们的人格特质未必适合该职业,于是在意识上他们会伪装自己,做出这些职业所需要的行为。但其进入该行业时则发现困难重重,不利于其职业发展。而动物意象是以动物形象出现在大学生头脑中,这些动物形象的特点,如颜色、性别、体型等都携带着人格特质因素,而相对人物意象其职业倾向不明显,这能够很好避免意识的监控,也避免了很多外在影响,可以单纯显示出大学生深层人格及需求。同时和人物意象相比,分析动物意象不需要考虑角色关系,在帮助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更加单纯好用。当大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人格和需求后对职业的认识也会更深刻,在这个基础上选择的职业更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四、意象对话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应用
(一)意象对话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应用优势
意象对话最初作为心理辅导技术有其独特性,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该技术是在人格深层进行的,是用原始认知方式推进的,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意象对话用于大学生职业选择有着绝对的优势,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迅速探明深层需求,了解自我职业素质。
朱建军在谈意象对话时曾说:如果把弗洛伊德的方法比作医学上的听诊器,那意象对话就是X光。因为意象对话并不是分析心理,而是直接看一个人的心灵。[8]因而它就可以避免分析过程的主观性,直切要害,更直观了解人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大学生把握自己最真实的心理特质,使这种特质转化成真实职业素质成为可能。
2.最大限度减少阻抗,明晰劣势,从而扬长避短。
无论是在咨询指导中还是在自我认识探索中,来访者或是探索者都愿意表现自己的积极特质,或者是将消极特质压抑或装饰后以积极特质表现出来,这实际上都是阻抗的一种表现,其实质都是意识活动的控制作用。而意象对话用意象的形式展现自我,这是潜意识活动的特点,对意识来说相当于“外语”,因而能够避开意识的监控,从而真实表达自我,使真实自我有机会出现,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能了解到真实的自我,特别是消极特质,也就是劣势,在择业中也就能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3.快速改善心理面貌,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
在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大学生求职者因为缺乏社会阅历和职场经验,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屡遭挫折,倍感压力。这时的他们或是无力或是没有时间去处理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而意象对话在了解自我的过程中就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通过调整意象改善心理状态,从而精神饱满地继续奋战在求职战场上。
除此之外,意象对话之所以可以用于大学生职业选择中也是因为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素质的群体,他们在面对职业选择压力时愿意也有能力接受专业帮助;同时他们还未正式进入社会,思想相对简单,意识“监控程度”相对较弱,这些都对意象对话成功应用于职业选择意义重大。
(二).动物意象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成功案例
笔者在两年前曾经探索性用动物子人格帮助一个应届研究生进行了职业选择。该研究生基本情况如下:女,26岁,中医学本科、农业硕士,热爱心理学,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毕业临近,工作未定,职业方向不清,茫然无措,因而焦虑情绪明显。对于这位被试,笔者对其做意象练习,发现其主导意象为大象、乌龟、小白羊,以及疲劳的老黄牛。通过被试自己对这些动物意象的感受和解释,笔者发现这样几个现象:1.大象体大沉稳,心理能量强大,可以厚积薄发;2.乌龟神秘敏感,为有灵性的动物,但有些包裹,不太放得开;3.小白羊单纯温婉随和,是合群的动物,但心理能量较小,有些懦弱胆小;4.而老黄牛踏实稳重,是实干家,不过此时的黄牛是疲劳的,也正体现了其心中的无力感。综合分析这几种动物意象,以及其知识储备和兴趣向往,笔者建议她可以先从事简单的社会型工作,渐渐向其喜爱的心理咨询方向发展,因为她的沉稳、踏实、敏感以及亲和力都是从事心理咨询这一服务行业必须的特质。她接受了这个建议,两年过去了,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理工作室,事业有了很好的发展。可见通过感受和分析动物子人格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问题还是有一定可行性和针对性的。
五、结语
当今社会职业选择对大学生有重要意义,它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也成为高校的任务之一。利用意象对话也许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但通过一些个案的分析研究这个方法是可行并有效的。未来研究的方向将是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收集大量被试的意象,和现有的被公认的较科学的职业类型测量量表做因子间的相关分析,进一步考察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另外引导意象出现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心理技术,看似操作简单,但要精通也并非易事。这对高校大规模利用意象对话帮助大学生职业选择来说是一大困难,因此培养一批有心理学背景的职业指导老师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程社明. 你的船,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M].新华出版社,2007:29.
[2]朱建军.你有几个灵魂[M].中国城市出版社:17.
[3]朱建军,袁苑.来自东方的心理疗法[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9.
[4]许维素.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视觉思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荣格.人及其表象[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226.
[7]郭锐.员工动物意象呈现与工作绩效关系的探索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主要因素;职业选择
随着普通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两高一低”的现象:“两高”是指毕业生总人数高和待业的毕业生总人数高。2002年的毕业生总人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以增加到340万,2006年为306.8万人,而2007年则为495万,2008年为550万,2009年超过了600万而2010年631万。待业的毕业生2002年为37万,2003年为52万,2004年为69万,2005年为93万,2006年增加到了约120万,而2007年则增加到了144万,2008年和2009年也超过170万;“一低”指毕业生的签约率低,2002年为80%,2003年为70%,2004年为75%,2005年为47.2%,2006年为53.8%,2007年几乎和上一年持平,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也没有明显好转。如此紧迫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把目光投向了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各种主体和客体的因素,其中主体因素包括个性、能力、价值取向等内部因素,它们往往是左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对职业选择起基础性作用;客体因素包括社会评价、经济利益和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它对职业选择起到了制约和平衡的牵制作用。但是更多的研究成果则是侧重从个性、能力、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分析和解释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而对于家庭这一外部影响因素则考虑甚少。然而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力量,对其职业选择发挥的作用绝不会从根本上消失,所以就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来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从更深层次上来解释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丰富、充实。
一、研究方法
在家庭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基础。即使在大学毕业之际,家庭能否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也是影响许多本科毕业生目前职业选择或者继续求学以取得高学历作为今后职业选择资本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上。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参与学校活动、激发子女求学动机以及捕获并判别有关学校、教师、教育活动、就业机会的信息等方面均有影响,并间接地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社会因素指的是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的数量和质量。除了相关因素外,影响职业选择的家庭因素还包括家庭职业传统、个人成长经历、重要他人、父母期望、兴趣爱好、出生次第、教养方式等。
本研究的问题设计主要包括家庭中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其他因素四个维度,具体涉及父亲的月收入、父母学历、家庭居住地、出生次第、教养方式、重要他人、个人成长经历、家庭成员共同兴趣爱好、父母期望等几个方面。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社会因素与子女的就业落实率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其中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按大体上由高到低的顺序划分为以下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①。
子女就业落实率最高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行政管理人员、产业工人、各类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就业落实率最低的三个职业分别是商业服务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人员。这与《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中得出的结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毕业生就业结果不同,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就业落实率越高”从宏观上来说是一致的,但在微观角度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产业工人”子女的就业落实率,按照从高到低的排序,它排在第二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岳昌君博士的确承认,父母学历高、职业好,会让子女在教育和就业上更有利,这种“代际传递效益”在中国很明显,在全世界也普遍存在,但是岳昌君也表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学生的学识、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情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在降低。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笔者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根据访谈,东财的L同学和大工的G同学认为就业与否与“家庭背景”关系不大,而主要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后天的不断努力。G同学的父母都是工人,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没什么背景和关系,但是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他上个月签到广东一家外资企业。他说公司承诺,保证他三年之内赚足100万。这对于在北方城市生长的普通孩子来说是想都没想过的“天文数字”;而在辽西北农村长大的L同学也凭借优异的专业成绩和较强的自身素质在沈阳的出版社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家庭经济因素与子女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查,本文选取父亲月收入作为家庭经济因素的重要指标。通过访谈说明家庭经济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巨大。
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相对收入较高,风险较大,父亲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毕业生在择业中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父亲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毕业生约高十三个百分点。而父亲月收入偏底的毕业生则倾向于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如党政机关、学校、科研部门等。这表明递减的绝对风险规避的心态更接近毕业生的择业实际,即证明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可能选择更具风险性的职业。
(三)家庭文化因素与子女的职业选择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就业落实率从总体上看也越高。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约认为,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传播一种中产阶级的文化,如果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会成为促使子女这种文化并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②。
在访谈中,辽师的C同学父母都是研究生学历,而且父亲在大学当教授,而他从小便接受了家庭这种文化影响和熏陶,从刚上大学就确定了继续求学最终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志向,如今他已经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本校的一名准研究生。由此不难看出家庭的文化因素实际上作为一种间接的影响,体现在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上。
在“愿意接受家庭就业安排”的群体中父亲学历在高中以下的毕业生的比例差异不明显,但总体上是随着父亲学历的提高,愿意接受家庭就业安排的人越多。
众所周知,社会流动有一种显规则:教育给人获得好职位提供必需的文化资本,有了好职位就会有高收入,高收入是保证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进入富裕阶层的经济资本,同时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参与学校活动、激发子女求学动机以及捕获并判别有关学校、教师、教育活动、就业机会的信息等方面均有影响,并间接地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
而除了这种教育获得(文化资本)之外,物质获得(经济资本)和关系网络(社会资本)也会同时被利用,于是真正的“再生产策略”(各种实践)得以进行。“个体或其家庭通过这些实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倾向于保存或改善其遗产,并同时维持或提高其在阶层关系结构中的地位”。因此,在职业选择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一代人向另一代人传递社会身份的现象③。
(四)家庭其他因素与子女的职业选择
依据访谈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家庭其他因素对子女职业选择影响程度大小的排序:个人成长经历>教养方式>父母期望>家庭居住地>出生次第>重要他人>家庭职业传统>共同兴趣爱好。由此可以看出个人成长经历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最重要,在访谈中也得出相应的结论。辽师的Y同学是学法律专业的,她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的爸爸外出打工遇上一个拖欠工人工资的包工头,为此爸爸和工友把他们告上法庭。很多人都说法律之外仍有“人情”和“关系”,官司未必赢得了,但是经过律师的不懈努力和法院公平公证的审判,最终爸爸还是胜诉了,他们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工资。也就是在那时,小Y就对法律专业和律师职业情有独钟,如今她选择在毕业后参加司法考试考进法院当书记员,虽然通过率只有7%,但她满怀信心。成长经历对她的影响非常无可厚非。
在专制型家庭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职业选择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这一类型的家庭中,子女的职业大都由父母决定、家庭包办。在访谈中,东财的H同学讲述了她的经历:她生活在典型的专制型家庭,从小到大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父亲一手包办的。高考时她想报考农业大学学习园艺,但是经商的父亲却为她报考了财经专业,希望以后“女承父业”。如今,快毕业的她在这种家庭影响之下,也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职业。
在家庭居住地的影响中,居住在县镇和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家庭居住地因素对职业选择影响较大。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岳昌君博士也认为,对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在县一级体现很明显。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县镇的毕业生都不希望回到家庭居住地工作,他们往往选择离家较近的大城市。而在大多数在城市居住的毕业生则希望回到居住地所在城市工作。大外的Z同学来自沈阳,她说:“除了考研和准备出国的同学外,我的大多数高中同学都选择回沈阳工作。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毕竟我们的‘人脉’都在沈阳嘛。”
在样本总体中,在独生子女日益增长的今天,出生次第问题在家庭因素中也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其中,排行老大的非独生子女认为这一因素对职业选择影响较大。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在非独生子女中排行老大的学生往往在做出职业选择之前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大工的S同学来自湖北农村,家中三个孩子,他排行老大,在大四做出职业选择之前他考虑了很多因素,比如工作地点、薪水报酬等等,这都源于他是家中的老大又是男孩,自然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他需要找一份离家较近而且薪水适中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经常回家照顾父母,另一方面有得为弟弟妹妹积攒学费。
三、讨论
(一)关于教育公平与就业公平
由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状况的分析,自然涉及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而当前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却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比较突出的主要体现为:由于贫富不均所造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由于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所造成的男女之间性别差异,等等。在这些现象中家庭因素存在其中。日本一次全国性的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调查曾显示:父亲的职业和学历对个人的教育成就和现职都具有巨大影响,并得出结论――“理应平等的教育机会,事实上随出身阶层而异”④。然而,众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也不能缺少就业公平。就业公平是对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求职者的尊重,更是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公平就业,才会有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而当代大学生也才能凭借能力和知识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选择。
(二)关于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家庭因素分析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很多,而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所辐射的范围又覆盖了子女的职业选择。无论是父母的期望还是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些因素都会在子女的职业选择过程中留下痕迹。这种影响会随着作为大学生的子女的专业知识的丰富、职业意识的明晰、心理的日渐成熟而逐渐降低,但从根本上来说,作为后盾力量的家庭的影响作用并不会消失,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父母意志的作用又会放大,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有些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某种职业,有些大学生则被引入了父母正在从事或者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在后者的情况下,子女大学生是被看作父母希望的延伸,或者家庭的代表,他们的使命是实现父母的理想。这种职业选择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这也在无形中隐藏了一种危险,即如果职业实践不如人意,那么子女很可能会将这种结果归咎于父母,让父母来承担职业实践不理想的责任。
四、研究结论
1.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家庭经济地位),可能选择更具风险性的职业。
2.宏观上,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毕业生,其就业落实结果不同。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就业落实率越高。但微观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也离不开毕业生能力及努力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3.家庭其他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
个人成长经历、教养方式、父母期望、家庭居住地、出生次第、重要他人、家庭职业传统、共同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5.
[2][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著.邢克超译.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2.5-6.
[3]玛丽・杜里―帕拉、阿涅斯・冯・让丹.汪凌译.学校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51.
篇8
大学生最希望从事什么职业?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的职业问卷栏中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前三位之下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
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它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27.67%)和深圳(12.13%)紧跟其后,广州、大连等城市也是大学生比较向往的就业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凭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调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西安1%、重庆0.94%、武汉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大学生想挣多少钱?
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们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XX元,认为XX-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占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数和1000-1500元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与希望值在1000-1500 元的大学生数量相当,各约占15%。只有9.4%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据国家城调总队的XX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为21577.24元。我们仅与深圳进行比较,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不过1798元,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较理想化的。
大学生,一定得“专业对口”吗?
那句成语“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当问到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时,44%的人回答“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30%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近3/4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两成。甚至为了某种原因愿意放弃专业的占5%。经常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
第一个单位能留大学生多久?
篇9
1、被试样本
本文选取武汉两所高校会计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一所为普通本科,另一所为职业学院;一个是本科层次,一个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的被试者有179人,专科层次的被试者有132人,共有被试者311人。
2、研究工具
由于只是对大学生的性格做一个检测,所以本文采用了被广泛运用的五因素人格测验量表NEO-FFI,共有60个项目,对人格的五个因素进行考量。这五个方面依次是:和善性、严谨自律性、外向性、神经质、经验开放性。本研究采用LIKERT五点尺度评量,分别用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不符合,5表示非常不符合,并以该维度的项目分数的总平均作为填答者该项人格特质的分数。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题目,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和善性为0.77、自律性为0.82、外向性为0.78、神经质为0.84、开放性为0.66。
3、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专业心理的描述性统计
本问卷从和善性、自律性、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五个维度对学生的主观感受进行了设计分析。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神经质性高于3,表示大多数同学属于情绪稳定型;而外向性是2.71,表示从平均水平来看,大学生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略微偏向于外向的,属于内外中间型;开放性的得分为3.06,属于一般,他们认为自己对外界的敏感和好奇是属于中间的,这点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来说,不是很合适;和善性的得分为2.45,他们认为自己基本上是和善的;自律性,有时又称为尽责性,我们发现,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基本尽责的,但是他们的尽责性的得分仅为2.59。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是要遵守规则和准则的,这点要求比常人更高,所以说,这一点学生们还需加强专业思想学习。从得分可知,这些大学生基本属于静中有动的性格,比较适合学习会计专业。安静的性格可以帮助他们探索未知的知识,帮助他们冷静的分析,爱动的性格可以帮助他们与人沟通,两者相权衡,中间性格更加合适会计专业。
2、人格因素的差异分析
从大学生的性别、是否有参加辅修、大学生的来源地、选择专业时是否有亲属推荐,以及是否愿意推荐亲友学习会计学这几个方面对人格因素的状况做差异检验。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有参加辅修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更加稳定,是因为情绪比较稳定的大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理性,所以选择了辅修课程,而神经质性略高的学生则没有参加辅修;另外我们还发现,倾向认为自己较外向的学生选择了辅修,而没有辅修的同学其外向性程度略低;同样学生的来源地不同,其神经质性和外向性(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越不外向)也表现出差异,来自于农村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情绪不稳定性,数据也显示,农村学生其外向性也最高;在有无亲戚推荐学习此专业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有亲戚推荐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其情绪稳定性更高,而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其情绪稳定性更低,而他们在外向性的差异上却显示,被推荐的学生更加的外向,自主选择的学生相对内向一些。分析结果还表明,在几个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情绪更加稳定,喜欢会计专业的女生比男生更加外向、健康,而选择会计作为自己专业的男生更加的友善有耐心。相比较而言,女生的性格比男生更加适合外联工作,而男生的性格更加适合内务。学生回答是否会推荐其他熟人学习这个专业时,和善性高的同学不选择推荐,自律性高的同学也不选择推荐。
3、人格因素的相关分析
在本调查的第三部分中,在专业满意度意加入了两项其他的问题,一是你是否从心底喜欢这个专业,二是你是否适合从事会计专业。将学生的回答与五大人格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外向性和他们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合适度呈低度的正相关。也就是说,稍微外向一点的学生表现出对本专业更多的喜爱和适合度,另外和善性和自律性都表现出正相关,这些都说明越是和善的学生越喜欢这个专业。另外,自律性强的学生认为自己更加适合从事会计专业,并且也表示喜欢这个专业。
三、建议与启示
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性格可以学习得更好,在职业之路上走的更远呢?在MBTI的职业测查中,会计师被认为是迅速的洞察者,应该具备的性格特点:坦诚、具决策力;长于发展与实施广泛的系统以解决组织的问题;专精于具内涵与智能的谈话如对公众演讲;乐于经常吸收新知且能广开信息管道;易生过度自信,会强于表达自己创见;喜于长程策划及目标设定。而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性格如果与此相差不远,在工作中必然也如鱼得水;如果相差甚远,必然逆水行舟。本次调查的研究结果和预期有些类似,如在《什么性格的人适合做会计》一文中说,一个浮于表面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好会计工作的,但是过于内向的人在与人沟通和交往方面往往又显得有些缺乏,所以说,一个事务型的会计和一个管理型的会计适合的性格不同,后者需要静中带动的特点,前者则需要较为安静的性格。李月娥(2008)认为相对于其他性格,性格较为内向的会计人员其谨慎性程度对会计职业判断影响更大,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更为谨慎,另一方面他们对会计职业判断的正确运用体会更深。
四、结论
篇10
小刘是上海某大学大三学生,即将面临就业,却行动不起来。通过面谈,进一步了解刘同学寻求援助的关键问题,与其一同感受问题、梳理问题,并引导其对自己当前状态重新认知,使其明确自身目标实现和现实可能性的关联度,最终为她的选择提供适度的建议和帮助。
【客观信息】
依据小刘在学院职业测评中心的测评报告、个人相关信息的收集(外貌、言行、交谈反应、思维过程等)、自身对小刘的了解(性格、对自身和现实的定位等),加之来访者的自述得出以下信息:(1)小刘一家三口;(2)家庭水平中上,父母工作普通;(3)考入大学后,父母为之;(4)困惑:回家直接就业还是留在大城市打拼?
【主观信息】
(1)小刘对自己的去留问题很困惑,但隐约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职业意向;(2)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姐姐已经定居上海,且父亲已经帮他谋好差事,这些信息给小刘的直接作用就是将其困于现有信息的表面,即回家工作兼顾照看父母。
二、咨询对象
姓名:小刘 性别:女
学校:****学院 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
选择咨询途径:1、√主动;2、被动
三、主要方法
采用面谈方式,了解和掌握小刘基本情况,分析造成现状的影响因素。在会谈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注重以来访者小刘为中心,真诚倾听小刘的讲述,使用同感技巧,积极关注构建良好的、可信赖的资方关系,为之后问题咨询和解答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在咨询过程中,更加关注对来访者小刘的支持,对其陈述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澄清与核对,并及时表示肯定和鼓励,以激发来访者透露更多信息资源,更好引导小刘进行理性、可行的思考和行动。
目标一:缓和情绪,建立咨访关系
目标二:确定来访者困惑的选择因素
目标三:帮助来访者明确职业兴趣、价值取向以及家长的期望
目标四:收集更多的职业信息,锁定抉择
目标五:列出实施的具体步骤,保障目标
四、咨询记录
咨询师:你好,请进。来,这边请坐。
小刘:老师好,谢谢
咨询师:我是今天当班的咨询师。(给对方一个眼神)你也介绍下自己吧。
小刘:我姓刘,就叫我小刘吧。
咨询师:(再给来访者一个眼神,微微笑,暗示,再多说点)
小刘:嗯,我是学汽车营销的,今年大二。
咨询师:今天来你想跟我谈些什么呢?
小刘:我今年大二,同学都积极实习找工作,但我却一点动力都没有,不知该怎么办?
咨询师:你现处大二,其他同学都在行动,但是你却不知所措。是吗?
小刘:是的
咨询师:这种现象的确让人困扰。但我很想具体了解当前最能让你感受到的压力是?
小刘:老师,我就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毕业,一点状态都没有,急不起来。
咨询师:从刚才的表述中,体会到你现在处境确实遇到麻烦了。这样,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小刘:好
咨询师:你对我的信任,我很开心。再说说你的学习和专业情况?
小刘:学习成绩中上水平,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不擅长。
咨询师:刚才你说自己对专业不擅长,我没太听懂。因为我对汽车营销与服务相关知识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想请你帮忙解答一下。
小刘:就是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基本知识可以掌握,但是没有自己的特色技能。
咨询师:那你对自己现在的成绩水平还满意吗?
小刘:还满意,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而让自己有压力。
咨询师:嗯,很好,看来你是一个比较客观、现实的女孩子。(及时肯定来访者)
小刘:呵呵,我只是比较喜欢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
咨询师:那我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你现在的压力来源基本可以排除你的专业学习,对吗?
小刘:对的
咨询师:关于你的学习成绩情况我现在基本了解,那现在我更想听听你寝室同学的情况,你愿意满足我此刻的想法吗?
小刘:当然愿意
咨询师:谢谢你,能满足我。那现在就说说看。
小刘:我们寝室4个人,关系还不错,其他三个人成绩都很好,各方面表现也比较突出。
咨询师:你们关系还不错,能再具体点吗?
小刘:就是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没有太多隔阂,他们三个性格都很开朗,家境也比较好。
咨询师:听起来,他们跟你的性格等有点不太一样的,你觉得是吗?
小刘:是的,大一刚开始相处的时候,是觉得不太合适,但是慢慢的就好起来了,我们虽然性格不同,但是都很真诚。
咨询师:听到你们很融洽相处,我也很高兴
小刘:谢谢老师
咨询师:那老师有个问题想请你帮忙解答一下:刚开始相处觉得不太合适,是你的感受,还是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
小刘:呵呵,说实话,这种感受他们三个是没有的,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
咨询师:噢,相信你身上一定有很值得他们三个花心思感染你,与你相处地方,这是可喜的地方。听到现在,我内心有点小疑问,甚至猜测,不知你愿不愿意听我讲出来?
小刘:您讲讲吧。
咨询师:听下来呀,室友们的性格、家境、成绩等方面都优越于你,加之你内向的性格,你是怎么处理这种微妙的差距的?
小刘:老师,其实,我是一个内向且心思重的女孩,虽然刚才我再谈我们室友很开心的故事,但是在我的内心,室友们种种优秀,给自己无形中产生了压力,但我仅仅是给自己很沉重的感觉,绝对没有超越压力,变质为嫉妒等。
咨询师:你真的是一个很善良的女生。有没有发现在处理这个微妙的差距的同时,你在委屈自己,为难自己?
小刘:是的,我知道有很多客观条件是无法弥补的,比如:家境、父母、天赋等,但是还是从内心希望甚至要求自己能够达到,哪怕再苦再累都无所谓。
咨询师:嗯,首先对你积极要求上进的心劲儿值得肯定;也是其他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一起推理一下:凭借你自身的这种努力劲儿,你现在应该处于不停歇向前的奔跑状态才对,那你现在是什么处境?
小刘:动不起来
咨询师:透过这种反差,似乎我们可以想想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关系?我想听听你的分析,说说看。
小刘:目标犹如航行中的灯塔,指引方向,不可偏远亦不可偏近。太远没有现实指向性和可行性;太近就没有设定的长远性。
咨询师:分析的很有道理。那么,你对自己设定的要求和目标如何看待?
小刘:通过刚才跟老师的一番交谈,我觉得对自己的要求过高,目标过大,而且没有分享、交流,只是跟自己较劲。
咨询师:那之后你怎么办?
小刘:首先,我要重新梳理自己内心的事情;其次,找出自己最在意最想实现的关键点设为目标,制定操作性强的计划;最后,学会交流、分享。
咨询师:听到你的分析,我很欣慰,因为你就在刚才从一个咨询者,变为了解决自己问题的咨询师。那你的计划准备什么时候启动啊?
小刘:下周开始吧。
咨询师:清理内心,重新认知自己,树立目标是你当前最最关紧的事情。你觉得呢?
小刘:嗯,对的,那我就从今天下午回去就开始落实。
咨询师:看来我没有看错,你就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
小刘:谢谢老师
咨询师:不客气,好好落实,有新的进展和收获记得告诉我。
(咨询师起身送走来访者,站立,微微笑,送来访者出门。)
五、个案分析
田秀兰等学者(tien,lin&chen,2005)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生涯不确定感包括了许多“对个人的不确定”与“对环境的不确定”。做决定让人坐立难安的另一个根源,是对选择项目的难舍。而难舍之所以复杂,涉及了选择时所考虑因素的“轻重”与选择项目的“几率”。(金树人,2007). 咨询过程中运用帕森斯职业辅导特质因素理论,了解来访者职业兴趣、价值取向及家长对其的期望,帮助并引导来访者作出合理的决定。在明确小刘就业兴趣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运用盖缇(gati,1986)规范的、理性的生涯决定模式――“因素删除法”帮助来访者逐一删除若干次要的选择属性。
六、评估结果
通过2-3次的咨访过程,在学院“职业系统测评”和“因素删除法”的双重作用下,小刘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意向和澄清了价值取向,做出了慎重的决定。
七、总结
通过面对面的交谈,逐步挖掘来访者小刘的隐性信息;并运用帕森斯职业辅导特质因素理论,在了解小刘职业兴趣、价值取向及家长期望程度的基础上,一同感受问题、梳理问题,采用因素删除法帮助小刘作出最合适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