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04-04 12:4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篇1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国有多样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同样有各种各样饮食文化。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饮食都是人们生存的关键。在人类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跨文化交流当中,饮食文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往往会存在很多的文化差异,造成交流苦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饮食文化的沟通和培养能够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最具中国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菜系:徽菜、粤菜、湘菜、川菜、苏菜、闽菜、鲁菜以及浙菜。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味觉感受。其中,川菜主要以麻辣为主,其味觉变化多样,美味无穷;鲁菜主要走清香路线,菜品味道较纯;闽菜色调美观多样,味道清新,烹饪主要以炒、溜、煎为主;粤菜口感鲜嫩爽滑;浙菜口感清香、鲜嫩、脆爽,烹饪方法多样化,炒、炸、烩、烧、溜、蒸多种方法并用。湘菜则是以辣椒、熏腊为主要原料,用油较多、色调较浓;苏菜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味浓但不腻、咸中带甜;徽菜则是以擅长烹饪山野海味著称,对于火攻要求较高,讲究火功,重色重油,要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同时,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将有一定药用价值的食材做成美味,对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主要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当中逐渐形成著名的几大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每个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不同拥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其中法国菜最为出色,特别讲究味、形、色、香之间的巧妙搭配,常用酒进行调味,取材十分广泛。意大利菜则常用橄榄油和西红柿进行调味,烹饪过程注重保留食材本来味道。俄罗斯也是一个非常讲究饮食的国家,菜的品种多样,较为喜欢甜、酸、辣、咸等味道。烹饪过程用油较多,口味比较重,对菜色要求较高。德国菜在食材选取方面比较偏好于生鲜,一般用啤酒进行调味,口感以酸咸为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且菜系以比较复杂,拥有自身文化传统。

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外在变现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会造就中国传统美食丰富的口感、多样的色泽、已经变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视的是营养的流失。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材营养搭配,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对于菜的色、香、味等考虑较少,口感变化单一。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营养,但轻口感、色泽等。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请客吃放时,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食材越珍贵,才能体现主人的慷慨与热情,至于客人能够吃完这些饭菜确不会考虑。相反,如果饭菜恰好够吃,主人将被视作为小气。因此,在传统中国饭桌上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然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当中则十分重视节俭,在盛大的宴会当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则是陪衬。在平时请客吃饭更是讲究够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节俭,不讲排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传统。

再有,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别一个大区别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吃饭,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但是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纸,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一区别。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就餐氛围,人们通过敬酒等方式,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因此,在中国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则讲究分餐制,各自点菜,各自享受,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2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排场,西方饮食文化讲究节约。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参考文献】

[1]林丽瑞.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2009(09).

篇2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饮食文

饮食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极具民族特色和审美情趣。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普遍,饮食文化也跳脱了厨房和餐桌的限制,成为关乎社会、经济、政治、伦理、艺术的主要元素,延展性很强。本文立足于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差异的影响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虽对立,也极为矛盾。东方人和西方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兼备,只是因地域、文化、历史、宗教、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他们各有侧重。纵观西方饮食文化,具有很强烈的理性色彩,而中国饮食则更偏重于柔性和情感性。

(一)营养与美味,各有侧重

理性思维层面下,西方人更讲求饮食的科学性及合理搭配,其饮食文化普遍基于营养的科学论证形成。其通过饮食搭配,实现营养的均衡。他们更善于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食物配给。他们更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而不在乎其是否美味、好看。当他们食用牛奶、面包、香肠、蔬菜时,普遍关注食物的脂肪、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是否能够对这些营养进行充分吸收,食用之后有无副作用等。相较于营养,中国饮食更讲求美味。无论是食物的原材料、调料,还是菜品、做法等,都极为丰富。例如,中国人善于炸、烤、煎、熘等,采用这些烹饪方法,很容易使食物的营养成分流失,并滋生有害成分,不够健康。但是,因为对色、香、味、形的偏重,使中国饮食更具艺术性、文化性和美感等。

(二)烹饪过程的规范性和随意性

西方人的饮食,讲求科学和营养,其烹调过程极为规范、考究。食物烹调过程中,主料和调料的应用都非常精确,而烹饪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而中国饮食则极具感性特征,无论是食物的搭配,还是调料的使用,都很自由、随意,富有创造性。在中国,川菜、粤菜、东北菜等各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味。哪怕是同一菜系中的同一种菜,在配料的使用和搭配上,也会因厨师的习惯和喜好等,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厨师,也会因季节、场合、用餐人特点、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对烹饪过程和材料搭配等进行调整。而中国厨师也会在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象,给予自身充分的发挥空间,这并不会受到食客的抗议。因为中国人对饮食的评判极为宽容和随意,受个体喜好的影响[1]。

二、综合性与分析性思维差异的影响

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区别在于前者讲求整体性,后者讲求个体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综合,更倾向于依从整体,对事物的特性进行观察。而西方人更侧重于分析性思维的应用,注重个体特性。因思维层面的差异性,使中西方饮食文化,无论是味道搭配,还是餐具选择和就餐方式,各有不同。中餐的烹饪和食用,更讲求整体性;西餐则是分而治之的搭配型料理。

(一)味在其中和味在其外

中国饮食以味道著称,中国人追求味觉层面的享受,自内向外,进行整体性调和。具体实施方法是食物经加热和烹饪之后,本来的味道、加热之后的熟味、添加调料和辅料之后的调和之味进行融合,互为补充和渗透,实现味道在食物内部的充分融合。西餐则比较简单,其很少将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调,而是侧重于对食物搭配组合形式的研究。搭配过程中,更注重原材料的形和色,主要实施方法是对各种食物和配料分开烹调,然后在餐盘中予以搭配。这些原料的味道各有特点,互不干扰,味在其外。多是将各菜品煮熟之后,搭配调味的酱汁。以法式羊排为例,一边放置羊排和土豆泥,另一边搭配煮青豆、番茄和生菜。色彩对比鲜明,味道各有不同。其显示出的是分析式思维特性。

(二)筷子和刀叉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必备元素。它看似简单,却具备夹、拨、挑、扒、撮、撕等多重功能,极具融合性和包容性。刀叉主要服务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功能比较多,可用以对牛羊肉进行宰杀、解剖和切割,食物烧熟之后,兼做餐具。与繁杂的西方餐具相比,筷子简单、大方,体现出了“以和为贵”和“综合统揽”的独特韵味。依靠一双简单的筷子,中国人便能够尝遍各类菜式。西方人在餐具的分析和使用过程中,极为具体,各类菜品所应用到的餐具也极为讲究。例如,吃肉时,所用的刀叉略宽,吃凉菜所用的刀叉细长。倘若刀叉横放,表示其是为饭后点心准备的。西方饮食过程中,刀叉类目很多,使用不当,会显得极为失礼。中国饮食,小到日常三餐,大到满汉全席,一双筷子便可解决。餐具的不同,主要是源于中国人讲求综合,西方人注重分析的思维习惯[2]。

(三)分餐制和会餐制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分餐制和会餐制。中国宣扬的是会餐制饮食文化,无关乎人数的多少及何种目的。进餐者围坐在一起,共用一桌,其反映出的是汉民族的大团圆文化。在这样的饮食氛围中,人们相互敬酒、让菜、劝菜,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和礼让等,一脉相承。分餐制在西方的盛行,与西方人讲求的个体性思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西方,无论家庭聚餐,还是宾客宴请,都采用该种方法。用餐者依据自己的个体喜好,进行菜品选择。上菜之后,每个的面前摆放一个属于自己的盘子,各吃各的,自己依据喜好,随意添加调料。吃完第一道菜之后,更换第二道。该种饮食方式,干净卫生,但是过于冷清,没有营造出一种温馨欢乐的饮食氛围。当前,西方自助餐,也是变相的分餐制,有助于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讲求的是对个性和自我的尊重。该种饮食方式,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崇尚自由,注重个性的民族特点相一致。

(四)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中,餐桌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方人喜静,中国人喜动。中国人将饮食作为人生一大乐事,讲求排场、热闹和气氛等。无论是主人,还是宾客,在餐桌上都相互劝酒、让菜,滔滔不绝,尽情的享受美味佳肴。以这样的餐饮氛围,来体现主人的热情和好客,而食客的开心和欢快也是源于内心的。该种“闹”的氛围,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温暖、团圆等。西方人之所以在餐桌上比较安静,与他们所秉承的文化礼仪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他们在餐桌上安静的吃自己的盘中餐,无论是喝汤,还是吃菜,都不会发出过大的响声,均细嚼慢咽。进餐过程中,与左右的客人进行交谈,但是也要兼顾餐桌上的其他人。交流的声音不宜过大,也不能太小,要确保对方能够听见。咀嚼食物过程中,禁止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咽下口中食物之后,再做回答。西方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同于中国的一团和气,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独立性很强。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交流的意义

饮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主要内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能够帮助人们对西方风俗文化特性具备全面的认知,并对自我饮食文化特性进行总结,汲取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优质特性,用以对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不足进行补充,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使其得到快速更新和发展[3]。饮食是对社会和文化转变最直观的体现,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各种口味的认同和接受。自古至今,中西方饮食文化都有其各自的发展脉络,且具备各自不同的特性,并借助对外来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鉴,使自身得到不断丰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根源于其思维模式,它不会随着历史的沿袭而发生改变。明确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为主要价值取向,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最终创造出相辅相成,互为合作的文化精神,实现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方式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极为明显。中西方的社会背景、文化差异和交际需求等,决定了它们的饮食文化也各有不同。中国人注重感性思维,而西方人则更偏重于理性思维,前者讲求美味,烹饪过程随意,而后者则更注重营养的搭配,烹饪过程极为规范。中国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是综合性思维模式,西方饮食文化则是对分析性思维模式的彰显,这在味道、餐具和用餐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明确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交流的影响,以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卜佳.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2(15):50-51.

[2]戴跃侬,陆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之跨文化比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06):77-81.

篇3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中国人排座位时“尚左尊东”,以“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主客则正对大门,左右两边越靠近主客越尊,如果距离相同则左侧尊于右侧。最常见、最正规的西餐桌是长桌,以长桌排位时,一般主陪在面对门的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对面,1号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号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其他客人随意安排。中西方饮酒礼仪差别也很大。中国人敬酒时通常以职位高低、宾主身份、年龄大小等为序,敬酒前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主次分明。中国人饮酒时往往会劝酒,想方设法让别人多喝几杯,客人往往都是碍于情面,不得不喝。西方宴会上常常也饮酒,但西方人一般不劝酒,喝不喝、喝多少通常由自己决定,饮酒时忌中国式的干杯,闹酒在西方人看来是不文明的行为。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2.1农业结构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为人们提供光、热、空气、水等能量和物质。中西方气候资源的不同导致农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季风气候发达,四季分明,因此,种植业在农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林业和渔业的比例很小。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等,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广泛种植水稻,因此,中国人的主食是米饭和面食。这种农业结构培养了中国人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暖湿气流给美国23的土地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适合牧草生长,耕地面积小于草原面积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畜牧业发达,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欧洲西部受西风带控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热量和光照等自然条件不太适合发展种植业,而优质牧草广布,因此,一般以畜牧业、花卉种植业等农业类型为主。欧洲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离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农作物以耐旱的小麦为主。这样的农业结构决定了西方人的饮食以肉食与面食为主。

2.2

的不同也是导致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原因。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十分盛行,特别是佛教,信仰的人非常多。佛教初入中国时,对于佛教徒的食品没有严格的规定。南朝时,梁武帝大力提倡素食,并禁止僧侣食肉,他认为食肉是杀生,至此改变了僧侣的饮食习惯。信仰之人每天都要吃斋念佛,禁止宰杀动物,因此,他们的饮食只能是素食。道教从“养生之道”的角度来看待素食,亦主张教众食素。素食成为僧、道、儒三家共同的选择,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既有上的功能,亦有保健养生的作用,深受国人喜爱。欧美人一般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历史上是个纯素食的宗教,但是现在对于荤素没有过多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禁忌,饮食和普通人没有很大区别,然而吃血仍然是基督教信徒的禁忌,因此,西方人通常不吃动物内脏。

2.3价值观念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产生各自的价值观,这些差异在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在人际关系上以和为贵,因此,中国是典型的家庭社会,崇尚集体主义。以合餐的方式共享食物被视为集体主义的象征,标志着友谊与亲情。这种合餐式分享如原始仪式一样能够制造亲密无间的氛围和荣辱与共的决心。中国形成了以圆桌为基本特色的就餐方式,圆桌前按主次、尊卑围坐在一起,表现了一种传统的规矩和文化。西方主流的价值观是为自我价值实现而奋斗的精神。西方人个性张扬,注重维护个体利益,强调个体权利。分餐制恰恰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后为保护个体性和公共领域而兴起的。既要自由地获得食物,又要尊重他人,人们设计出了公共餐具和相应的分餐制,这不仅仅是出于卫生学层面的考虑,更是为了推广内蕴于其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尊重个体等现代精神。

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与欧美等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元朝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等,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饮食。清代中后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由于的失败,清朝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推行,主动向西方学习,国家门户逐步开放,促使西方饮食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清政府推行为,委派官员考察欧美国家,1872年清政府选派詹天佑等一批幼童留学美国,这些留洋华人把中餐介绍给世界,同时也把西餐带到了中国。而西方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开设了租界,扩大了活动范围,租界的设立增加了中国人接触西方饮食的机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者从中国获取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工输出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很多华人被送到美国从事矿物开采与铁路建设,并逐渐转向其他服务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海外中式餐饮业开始兴起。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大量的商务往来、旅游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饮食的进一步交融,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的中餐馆,华侨聚居的唐人街里林立的中国餐馆是中国饮食文化海外传播的主要平台。在美国,中餐甚至慢慢融入进了主流餐饮。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新奇的东西,西餐消费群体开始出现。1987年,肯德基第1家餐厅落户北京,随后,麦当劳和肯德基开始在沿海开放城市大量出现。中国加入WTO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程度更大,我国的西餐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包括法餐意餐等西式正餐、以汉堡和比萨为代表的西式快餐、以星巴克为代表咖啡馆等。西餐发展迅速,遍及全国各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中西方习语 文化差异 男女地位 饮食文化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R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200-01

一、引言

每一种语言的发源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东西方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各异等影响,各族自身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习语偏向会有所差异。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精华,是民族个性和各种修辞的集中体现。习语主要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俗语、俚语和歇后语等,通过对英汉习语对比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二、中西方习语中男女地位的差异

中国是几千年的古老国家,受着儒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看似社会分工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对妇女活动的限制,古代的中国还要求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女性处于“无权地位”,天生低人一等,并一度成为被社会藐视、贬低的对象。因此有了这样的一些习语,如: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子无才便是德;娶到的媳妇习到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九个姑娘不如一个跛腿男人。

古代西方的女性地位和中国的差不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女权主义者的推动下,现代女性的地位在西方国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妻贤一家兴),“He 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 dies 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A good wife makes a good husband.”(妻贤夫自良);“A good wife and health is a man best wealth.”(贤妻和健康是男人的至宝),这些习语都充分地表现了女性在西方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三、中西方习语中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很注重吃的国家,中国人讲究菜的色、香、味、形。中国人饮食主要是以大米、面食为主,由于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各个地方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口味:酸、甜、苦、辣、咸。因此在民间流传着“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同时,中国的饮食习语中还有喻人喻事的作用。比如说一个人是“老油条”,是指他是一个阅历丰富、世故、圆滑的人。“吃醋”在中文里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忌妒。如果想表达一个人性格泼辣,可以称她是“小辣椒”。

西方人的饮食主要是以面包和肉类为主,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他们会制作牛扒之类的大块肉,但他们非常注重食物的营养。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Better an egg today than a hen tomorrow.(今天一个蛋,胜过明天一只鸡)。西方人的习语中也有暗藏喻意的习语,如a big potato是指重要人物;an apple of one’s eye是指掌上明珠;in the soup是指陷入困境。

四、中西方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千百年来受佛教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处世哲学,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在汉语的习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 “知足常乐”、“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生死有命,宝贵在天”等。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他们性格外向、坦率,崇尚独立,富有冒险精神,遇到问题时他们通常不会立即放弃,而是常说“I'll try”,这在英语的习语中也有相应的表现,如 “Go Dutch“(AA制),“stand on one's feet” (自食其力),“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

五、结束语

本文从男女地位、饮食文化、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习语运用的差异,可以看出,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和认识世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它能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只有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深刻理解英汉习语的涵义,并正确运用,在交际中才不会造成误会。

参考文献

[1] 王利,谚语中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透视,兰州学刊,2006.12。

[2] 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3] 金瑞德,刘建民等,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M].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8

[4] 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York :CUP,1990.

[5] Jennifer Seidle, W. Mcmoredie, English Idiom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篇5

关键词: 菜谱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文化差异

1.文化和翻译

根据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载体,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任。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另一个都会失去意义。翻译和文化密切相连,奈达曾说过,“翻译就是交际”。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中介与桥梁,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码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符码的转换。

2.菜谱翻译的跨文化意识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而菜谱是餐厅的名片和广告,是沟通消费者和餐厅之间的桥梁,促成良好的双向沟通。

翻译学家J.C.Catford曾经对菜谱下过这样的定义:“Menu 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for semantic equivalence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enu and terms in culinary culture.”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在菜谱翻译时要使用简洁的语言,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贴近中式菜谱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考虑到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灵活处理,这样外宾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久远的饮食文化。

由于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问题,译者应具有跨文化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铸就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

菜谱翻译中要注意那些根据联想意义命名的菜肴,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如“龙凤配”这道名菜有些就直译为“dragon and phoenix”这显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国的神话里,西方人对此毫无感性认识。实际上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译成“lobster and chicken”。再如“三鲜汤”中的“三”这个数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区代表“积极”意义,而在乍得、贝宁等地,“三”则有巫术的含义,奇数被视为“消极”意义,可译为“soup with fish,shrimp and vegetable”。而“红烧狮子头”译为“braised lion head”,狮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敬畏的对象,品尝百兽之王的头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气呢。

随着中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成功的菜谱翻译成为了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由于中西方饮食观念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翻译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际产生的隔阂和误会。

3.中式菜谱的翻译

中式菜谱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其命名方式既有写实又有写意;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外国客人可以通过菜谱领略到中国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姿,领略到中国饮食文化的浩瀚繁杂和博大精深。

菜谱的翻译不仅是语言上的沟通,更是文化上的沟通。一方面,要讲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调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蕴,注意文化差异。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翻译。

(1)直译(写实)

根据菜谱的表面含义用英语意义基本对等的词或词组来译,其顺序和结构基本不增不减。顾客一目了然就会知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及刀工等。

a.烹调+原料

烤鸭:Roast Duck

脆皮豆腐:Deep-Fried Tofu

炒芥兰:Sautéed Chinese Broccoli

b.烹调+原料+with/in+配料

红烧鱼: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蚝油扒时蔬:Braised Vegetable in Oyster Sauce

红烧毛芋头:Braised Taro in Brown Sauce

c.烹调+加工方法+原料+with/in+调料

虾仁炒蘑菇:Fried Shelled Shrimp with Mushroom

茄汁牛肉片:Fried Sliced Beef with Tomato Sauce

米粉扣肉:Steamed Sliced Pork Belly with Rice Flour

(2)直译+注释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饪技巧和风味。此类菜名译法如下:

a.地名/人名+原料

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

广东香肠:Guangdong Sausage

b.地名/人名+(in)style

广东龙虾:Lobster Cantonese 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style Pickles

c.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地名

南京板鸭:Steamed Nanjing Duck

德州扒鸡:Dezhou Stewed Chicken

以典故命名的,直接译出该菜的原料及烹调方式,最好在英译名之外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如:

佛跳墙: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 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3)意译(写意)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较深的内涵,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实对虚,显其“庐山真面目”。

a.原料+with+作料

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陈皮兔肉:Rabbit Meat with Tangerine Flavor

b.作料+原料

咖喱牛肉:Curry Beef

芝麻豆腐:Sesame Tofu

五味豆腐:Five-Flavored Tofu

c.以实对虚

舍去菜名里的寓意、夸张等说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语译出。

白玉虾球: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发财好市: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青龙过海:Water Celery Soup

(4)转译

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翡翠”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不少人崇尚所谓某些原料的转译。

凤凰玉米羹:Corn and Egg Porridge

芙蓉海参:Sea Cucumbers with Egg White

出水芙蓉鸭:Sliced Duck with Egg White and Ham

(5)拼音+注释

中国独有特色食品的英译,本着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原则,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然后再加以解释性的英译。

包子:Baozi?摇Stuffed Bun

饺子:Jiaozi?摇Dumpling

锅贴:Guotie?摇Pot Stickers

4.结语

中式菜谱翻译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中文菜名特点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在翻译中需注意跨文化意识。菜谱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文化的手段,在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反映其历史文化特点。菜谱中菜名的翻译既要考虑菜谱的基本功能和要求,又要考虑传递文化信息的需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谱的翻译在以语言文字为先导的饮食文化交流中扮演独特的角色,发挥巨大作用。准确的菜谱翻译才可以适应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菜谱的翻译要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接受能力,真正做到简洁、易懂,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篇6

关键词:文化伦理;饮食男女;李安

从文化视域来评论《饮食男女》这部影片,无非是三个大的方面:一是饮食,二是家庭,三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两个要素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物。

一、《饮食男女》中的饮食文化

饮食在最早的时候是满足人的生存的必要事物,所以说饮食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离开了各种水和食物,人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更遑论其他任何了。所以在世界范围内,饮食都是基础性的食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饮食已经从传统的果腹发展为一种文化,特别是中国,饮食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是果腹的工具,而是深深映射出中国社会层面的重要载体。在《饮食男女》影片中,饮食文化的传扬和描述是直接又具体的。李安将主角老朱身份设置为一个大厨,自然在影片中就会充斥着关于做菜的画面。在电影中,老朱做菜的画面没有任何的画外音,做菜在这一刻不是表演,也不是演绎,而是真正地做菜。此时,观众的感官随着老朱的各种做菜细节,将精神与影片融为一体。真正将影片升华的并不是做菜本身,而是以一桌菜为叙事的铺垫和见证者。在影片前两次的家庭聚会中,老朱做了满满当当当的一桌饭菜,这些饭菜都是老朱精心准备的,无疑是美味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家都无心真正将关注点放在饭菜上。二女儿宣布搬离这个家庭立马让一桌饭菜营造出的团圆气氛消失殆尽。影片中我们可以通过导演的细节设置---屋内的照片看出二女儿在老朱心目中有多重要,二女儿的离开标志着整个家庭牢不可破的情感关系开始岌岌可危,丧失味觉的老朱本就已经失去了一部分的功能,女儿的离去更加剥夺了老朱在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饮食男女》中的家庭伦理

饮食二字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也就是家庭,而男女则并不特别指代的是亲情,这里的男女指的是超出老朱和女儿亲情之外的其他人的男女爱情。老朱的大女儿是一个老姑娘,表面上她是因为大学时候受到的感情伤害而将自己封闭起来,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她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她将自己封闭起来,其实与自己的父亲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老朱丧失的是味觉,实则是将自己的情感封存起来,大女儿亦是如此。直到她遇见了合适的人,所有的伪装全部粉碎,她在家庭聚会上宣布了喜讯并离开了老朱。二女儿是最离经叛道的,她从小就想要当大厨却被父亲极力阻止,却在最后整个家庭都分崩离析之后向父亲大展身手。她的感情生活同样充斥着不可思议,她不仅跟前男友保持着暧昧的男女关系,还跟同事也发生着不清不楚的感情。她是整个家庭走向崩塌的始作俑者,也正是她的离开,让满桌饭菜所代表的其乐融融彻底毁灭,将深层次的不满与裂纹暴露出来。三女儿的情感则相对简单得多,爱情观也简单直接,有喜欢的人就抢到手并毫不犹豫地准备结婚。

《饮食男女》中与其说在塑造一个走向破碎的家庭,不如说是在刻画一个家庭伦常中最为重要的角色---老朱。他是一个老人,他是一个父亲,他是一个单身的老父亲。老朱的性格是含蓄的、内敛的。一方面,这肯定与老朱的工作有关系,作为大厨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要做就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家庭情况,他需要把三个女儿拉扯大,岁月磨去了老人的言语。老朱的形象与中国大多数老父亲没有什么区别,默默奉献,默默地为子女准备一桌的饭菜甚至是生活,却不知道子女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却总得不到子女的理解。

三、《饮食男女》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李安作为中西合璧的导演,自然在其影片中不可避免地会提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饮食男女》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潜移默化的,是不太明显的。老朱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慈祥的中国老父亲形象,但是最终他却跟与女儿差不多年纪的锦荣相爱。这既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整个人性的一次挑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纲常中,相互结合的两个人可以有年龄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不能太大,否则就会乱了辈分。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情感是最重要的,西方人并不在乎人的真实身份,而在意的只是个人的本心。我们不能够去断定哪种文化是正确的,因为两种文化都是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才形成的,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李安将这部影片的主角放置到中国,就是为了突出着一种对传统伦理纲常的挑战,给人们以深思。

影片中,老朱作为一个大厨,具体做了松鼠鳜鱼、蒸腊肉、小笼包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菜肴,其向西方的观众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在西方人看来,饮食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饮食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化。所以西方都是大块吃肉,各种简单食材的简单料理和混搭就行;中国的饮食需要经过煎煮烹炸各种不同的方式,还讲究色香味等多重的要素,不啻是一种文化特征的体现。并且上文已经说了,在中国,饮食是具备深刻的含义的,一大桌的团圆饭映射的是亲情。这也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大的差别。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饮食方面;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TS971.2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中国人就讲究“民以食为天“。其实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饮食,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外,更是交流情感,建立了解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历史文化为主要背景,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重点介绍。

一、中西饮食文化简述

1.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色:中国菜讲求颜色搭配,色泽诱人,给食客的视觉系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香:香则是菜肴烹饪后的香气,喷香扑鼻是中国菜追求的至高境界。

味: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味,饭餐的味道要咸淡适口,酸甜相宜。不过古话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不同的地域,依据不同的地方特色,菜肴的口感也随之改变。

养:中国菜讲究的是通过荤素搭配来均衡营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讲究吃的饱,更要吃的好。菜不仅仅要吃出味道,更要吃出健康。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饭菜养生是中国菜追求的更高境界。

2. 美国饮食文化

冷:无论到美国哪个州或小镇的餐厅或酒吧就餐,都会免费提供一杯白开水,特点是无论冬夏,水里都会加冰快。这恐怕是刚到美国的中国人难以适应的,尤其是恰逢冬季,你又身处美国的北部小镇,当室外温度在零下20多度的时候,一杯含着冰块的水放在桌上时,恐怕很多中国人都会单点上一杯热水,而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请求,在美国餐馆里的服务生眼中会显得非常的奇特。

生:众所周知,美国人不仅爱生着吃菜,就连牛排都是爱吃带血丝的。在美国,任何蔬菜都可以生吃,芹菜,洋白菜,菜花…都可以沾上Ranch组合成一份丰盛的蔬菜沙拉。

甜:美国人吃饭,甜点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正餐的结尾必备甜品。蛋糕,派,冰激凌,布丁.....为每顿饭画下完美的句号。如果时间不够或实在没有准备甜点,哪怕是从便利店买来一包迷你奥利奥,美国人都不会错过甜点的诱惑。

除此之外,美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烹饪工艺不同。中国料理常用炒锅和旺火炉灶,而正宗美式料理基本依赖于烤箱并且少油。区别与中国的煎,炒,烹,炸;美式料理中的烤,熏,h,扒是使其风味独特的重要原因。

2.调味独特。美国西餐调味用品种类与中餐大相径庭。例如中餐炖肉用的肉桂,在西餐里却常用来烘焙甜点和蛋糕,或者是放在咖啡中。被中国人当做水果的苹果和柠檬,却在h饭,烤肉时作为调味料重点使用。

二、中美饮食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美文化的渊源

1.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玉米小麦,畜养牲畜。在饮食上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上,中餐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组成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主要指粮食作物,副食为肉,蛋类和蔬菜,其中蔬菜又占据着主要的副食地位。一顿饭,主副与副食相搭配,蔬菜和肉类的组合处处体现出融合统一的民族追求。

2.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的源头应该成为欧洲文化,它的源头来自地中海地区,由于天然生活资料的稀缺,人们必须通过探索自然来寻求生存,这就导致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中的肉类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由于不发展农耕业,自然粮食的产量也不高,自然人民对此的需求就随之减少。一个土豆就可以是他们搭配牛排的主食。正如这种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一样,西方人更多是讲求的是个人本位论,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饮食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蔬菜沙拉中的蔬菜绝不会随着牛排一起制作。甚至在用餐顺序上都会彼此单一分开,开胃菜,主菜,甜点,一道吃完上下一道。

(二)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美国人的饮食观念更趋向理性化,不过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主要追求的是口味的清单和膳食的均衡。大多数的蔬菜采用蔬菜沙拉的形式呈现在美国人的餐桌上。再例如燕麦片,开水冲泡的燕麦加上一点葡萄干,坚果,或者香蕉片就可以是完美美式营养早餐的代言了。

在美国,正式的晚宴或者派对上。厨师长会把对食物的注意力集中在餐具的使用与摆放上,配料的新鲜与颜色的搭配上,装饰盘子食物的艺术性上,而不会过多的关注食物的味道的组合和创新上。例如,在烹饪上厨师长是绝对不会把肉和蔬菜互相混合,即使为了菜肴颜色的美观,也是在装盘的时候进行。小牛排搭配有金黄色的玉米粒,或者三文鱼搭配明艳红的小番茄。各个原材料的口味分口明确,绝不混合。

篇8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如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其中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很多国外朋友的青睐,但如何通过语言的形式向国外朋友传递饮食文化,成为翻译界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技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技巧;文化内涵

如今国际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交流中逐渐流向国际,受到很多外国朋友的青睐,但如何通过翻译的形式,让外国朋友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成为我国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分支,其以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种类受到广泛的关注。要使对中国饮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则需要在翻译中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及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种可以体现和传承某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风情、习俗、艺术、思维、价值观念等,是一种可以进行交流的意识形态。宽泛而言,人类社会与文化关系非常紧密,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人类行为等都与文化相关。其中饮食文化应当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传,其存在深厚的内涵和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如今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被中国特色文化所吸引,其中中国饮食文化以期独特性和丰富性,受到广大外国朋友的关注,中国饮食也逐渐流传到国外。如何让外国友人在了解和品尝中国美食时,并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成为翻译界考虑的问题。在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时,如果仅仅采用简单的字面翻译方法,则会让外国友人无法了解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翻译应当展现出饮食文化的内涵。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生活习惯、习俗、思维及价值观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中国饮食文化与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也较差较大的差异。很多翻译者在进行饮食文化的翻译时,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中国饮食翻译后,外国友人难以理解,甚至会误解为另一种东西。如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饮食文化差异,中国人民认为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使为了填饱肚子,还是促进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条件。但西方国家则认为饮食单纯只起到营养品的作用,并没有赋予饮食更加深厚的内涵。中国在请客时和宴会时,会非常注重饮食内容,而西方国家则比较随意,其主要注重时间观念。另外中国饮食的烹饪方式比较多样化,其造型也比较精美。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及西方饮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作为饮食文化符号和代表的菜名也体现出很大的不同。一般西方在进行菜名的命名时,主要是在菜名中体现材料及烹饪方式,比较简单直观,让人更加容易理解。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取菜名时会有诸多考究,有很多菜名具有较深厚的含义,让人们无法直接根据菜名了解到菜肴的内容。很多菜肴的菜名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如其包含有菜肴的由来,菜肴的历史文化背景等,采用这种命名方式不仅加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虽然该种命名方式会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彩色的内容,但却可以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及饮食文化特征。

二、中国式菜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传承上千年,其内涵深厚且丰富,而如何让外国友人直接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第一步就需要通过菜名体现出现。中国饮食文化主要是以直接和联想的方式,对菜式进行命名。在采用直接命名法对菜肴进行命名时,主要是根据菜肴的成本和烹饪方式进行命名,如“清炒小白菜”、“青椒煎蛋”等。在采用联想命名法对菜肴进行命名时,主要是借用其他因素,如地名、植物名、历史典故等,从而展现该菜肴的文化内涵,如“北京烤鸭”、“芙蓉鸡片”、“霸王别姬”等。这些名称在中国人看来具有简单直观或具有美感,但如何让外国友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通过菜名可以直接了解到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式菜名翻译的重要考虑问题。对菜名进行良好的翻译,可以直接对中国饮食文化起到传播作用。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炒、爆炒、蒸、煎、炸、炖等,如果对其用英语翻译,一般为stirfry、saute、steam、panfry、deepfry、braise。中国在形容美食时,主要是从色、香、味、形等方面进行赞美,即color、scent、taste、shape。在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时,首先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只有准确的翻译才能够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不至于对中国饮食产生误解。如人们常常采用“dumping”翻译中国面食中的饺子、馒头等,其存在一定的误差,“dumping”主要是形容圆形,有馅的面食,另外在英语中“soup”是指汤,但主要是指浓汤,对于中国饮食中的清汤、或者其他滋补汤则不能用“soup”,如鸡汤需要翻译成“chickenstock”。在中国饮食中,有很多属于联想命名法的菜名,如“狮子头”,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则会让外国友人难以理解,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简单解释,如“lion’shead-porkmeatball”,另外还有水晶宝、怪味鸡等菜肴,也需要通过简单解释的方式,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一些菜肴因为制作工艺复杂,涉及材料较多,因此在命名时包含较多的内容,如八宝粥,其涉及“八宝”,但如果将“八宝”全部翻译出来,则会比较冗长,因此可以翻译为“babaozhou-mixedcongeewitheightsweetseasonings”,另外菜肴“全家福”也包含多种食材,如猪肉、鸡肉、牛肉等,不能将其全部翻译出来,应当采用“HappyFamily-stewedassortedmeat”的翻译。中国饮食文化翻译要体现出中国饮食的特色,中国有很多菜肴都无法简单翻译,因此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式便于外国友人理解。另外还可以在翻译中突出菜肴主要的特色,如虎皮蛋“deep-friedegg”,该种翻译方式突出了烹饪方法。

三、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存在问题

(一)拼写错误问题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拼写错误,很多商家在对饮食进行翻译时,没有考虑过其他国家的语法问题,致使翻译错误。外国友人看到翻译错误的饮食,从字面就难以理解,也就无法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如会有”如很多餐馆在翻译桂花拉糕时,会将其翻译成“SweetOsmanthnsCake”,很典型出现拼写错误问题,应当改成“SweetOsmanthusCake”,很多商家都会在菜品上出现拼写错误问题,如盐焗猪肚“BakedSaltyPig’sStumach”、虾仁焖豆腐“BraisedTofuwithSha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agar”等都出现拼写错误问题,正确的应该是盐焗猪肚“BakedSaltyPig’sStomach”、虾仁焖豆腐“BraisedTofuwithShe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egar”。翻译错误问题,会导致外国友人无法理解该道菜到底是什么,对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造成了影响。

(二)大小写问题

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字母的大小写问题,如国际流最普遍的英语,其很多词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写,然而在中国饮食翻译中,翻译者为了图方便,而会采用全部小写的方式。中国汉字由于不涉及到大小写问题,因此人们在翻译中,不会过于关注其他语言的大小写问题。但对于外国友人来说,如果出现大小写问题,则会对翻译感到难以适应。如我国很多酒店会将黑椒牛仔骨、松鼠桂鱼翻译成“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其正确翻译方式应当为“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这主要是由于翻译不细心,没有遵守英语语法和规则,导致出现翻译问题,不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三)语义模糊问题

中国饮食中有很多菜肴的名称具有文化气息,然而很多翻译者在翻译时,没有将菜肴背后的文化气息展现出现,而是采用字面翻译的方式,让菜肴失去了美感,甚至还会让外国友人无法理解该道菜。如在进行椒盐排骨、腌笃鲜汤等方式,常常翻译为“DeepFriedSaltyPorkRibs”、“FreshSaltedPork”,这两道菜的翻译都存在语义模糊的问题,让外国友人无法理解这两道菜,因此为了让外国友人根据菜名就能够加深对这两道菜的了解程度,应当采用椒盐排骨“SaltandPepperPorkRibs”、腌笃鲜汤“StewedPorkandHamwithBambooShoots”。

四、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方式是直译法,其主要有读音直译法和材料及烹饪方式直译法。其中读音直译法是直接将中国菜肴的读音,通过音译的方式,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特色。如中国特色食品“豆腐”,其是采用音译的方式,很多外国友人都知道“Tofu”为豆腐,这样不仅利于中国饮食文化是传播,还能推动我国汉语文化的传播,从而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材料及烹饪方式直译法,采用此种翻译方法常见的菜式有炒鸡杂“FriedChickenGiblets”、炖猪蹄“Stewedpig’sTotters”、煨羊肉“SimmeredMutton”。材料、配料及烹饪方式直译法,如排骨年糕“friedporkchopwithglutinousricebars”,肉沫豆腐“Stir-friedtofuwithmincedpork”,黑椒牛排“SizzlingSteakwithBlackPepper”。材料、形状直译法,糖醋金钱肉“seeet-and-sourporkslicesshapedlikecoins”,松鼠黄鱼“yellowcroakershapedlikeasquirrel”,芙蓉鸡片“slicedchickenwitheggwhiteshapedlikelotuses”。材料、器皿直译法,砂锅鱼头“FishHeadinCasserole”,荷叶包鸡“ChickenWrappedinLotusLeaves”。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种类,即药膳。药膳属于我国特殊的意识,其主要是将中草药加入食品中,起到治病和养身的作用。然而其他国家的语言中,几乎没有关于草药的单词,因此对于药膳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并将其药用效果在后面标注。如“天麻炖鸡”可以翻译为“StewedChickenWithHerbs”。对于具有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等中国饮食文化,也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如常见的名人菜色东坡肉“DongpoBraisedPork”。

(二)注释法

在中国菜式翻译中,由于很多菜肴没有办法通过简单的直译解释该道菜肴的内容,因此需要在菜肴名称的后边进行简单的解释,这样久而久之会让外国友人看到该道菜肴时,就能够明白该道菜的特色和内容。如火锅是一种比较具有特色,且内容非常丰富的菜色,如果翻译不好则无法让外国友人理解火锅的特色,因此可以采用“Chafingdish-instantboiledmutton,beef,andvegetableswithchillisauce”的方式,充分体现火锅的特色。图文法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即利用图片注释,让外国友人直观感受到菜肴的特色。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且更加鲜明,但却比较占据篇幅,且如果使用口语交流,则无法应用图片。通过灵活应用几种翻译方式,掌握翻译规律,可以使我国传统意饮食文化冲出国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与国外交流越来越普遍,如何交流过程中将中国各类传统文化推广处国门,是我国重要考虑的问题。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在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时,常常会出现语义模糊、拼写错误等问题,制约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推广。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可以采用直译法和注释法的方式进行翻译,且在翻译中要避免出现大小写问题,拼写错误问题。

作者:孙妍 韩雪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艳.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8:55-57.

[2]贾立平,潘雪.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西安饮食文化的翻译[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142-143.

[3]郭映雪.中国鱼菜式翻译技巧探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48-50.

[4]耿立娜.通过菜名翻译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简论———酒店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J].职业时空,2012,08:155-156+159.

[5]周苏菡.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中式菜名英译探析[J].海外英语,2012,22:185-186.

[6]顾秀梅.浅谈中式菜单翻译的现状及技巧[J].海外英语,2014,02:133-135.

[7]翟晓丽.《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研究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启示[J].海外英语,2014,07:148-149+153.

篇9

摘 要:本文从语言中的中外文化差异、食物上的中外文化差异、节日上的中外文化差异、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讨论中外文化差异,分析了文化差异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讨论了中外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食物;节日;日常谈话;语言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很复杂的。

结合笔者多年与留学生交流的经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中外文化差异:

一、语言中的中外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在英语与汉语的文化上,语言上很多文化差异的例子。比如cat猫,中国人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且带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语言文化中,cat用来比喻坏心眼的女人。与cat有关的成语有: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 (坐立不安);It rains cats and do~(倾盆大雨);fight like cat anddog(吵吵闹闹)。hare野兔,但有时变成了“野鸡”。而汉语中的“野鸡”又与“野妓”谐音,结果成了俗语中的“妓”。在《罗米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戏剧)中,Mercufio讥讽老乳母为妓时的对话:Romeo:What have you found? Mercufio:No hare,sir.罗:你发现了什么?墨:倒不是野鸡,先生。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如译为约翰不但可靠,不吃鱼,还玩游戏是误译。其文化内涵是: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斋Et(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则这天拒绝吃鱼,表示忠于新教,“不吃鱼”就成为了“忠诚”之意,“玩游戏”变成了“遵守规则”。Hame duck跛鸭,文化含义为:将卸任而未重新当选的官员或破产的证券投机者,残废无能的人,说这些人失败后,垂头丧气,一瘸一拐地走出来,活像一只“跛鸭子”。owl猫头鹰,英语中有“聪明”的象征,如as wise as a owl、A wise old owl lived in an oak;但在汉语中,猫头鹰表示不吉利,常与死人有联系。

二、食物上的中外文化差异

“民以食为天”,从一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了解饮食文化的差别,可以看到许多文化差异。当今世界上有三大饮食体系:中国饮食体系、法国饮食体系和意大利饮食体系。从中国的饮食体系来看,特别注重形式,所以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在中国的烹饪上,各类菜系千变万化,食材多种多样,方式丰富精彩,但都讲究形式,这是一个本质特色,也反映出中国文化种形式。而就法国体系和意大利体系为代表的欧洲美食体系来讲,并没有过多注重形式,注重的是质量。跟中国的饮食相比,欧洲饮食没有那么多千变万化的花样,但特别注重的是饮食的质量,比如营养的搭配、保留等。这点区别也是中国的饮食和西方的饮食的最根本的区别。

另外从用餐的工具来看,中国的饮食和西方的饮食也有很多的区别。中国人用的是筷子,西方人用的是刀叉,筷子和刀叉的使用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筷子是大家一起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食物是装在碗盘里共通分享的,并没有分配食物属于谁,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文化,所以在中国流行集体主义。而西方的刀叉制度,必然导致食物是必须先进行分配的,每个人都吃自己盘子里已经分配好的食物,所以西方流行的是分配以后形成的个体主义的个人主义,强调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清晰的产权关系,强调独立性。

三、节日上的中外文化差异

中国与西方在节日上也有很多的文化差异,中国与西方都有大量自己特色的节日和假日。但从根本上来说,二者有一个根本区别。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在中国的节日中,有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的特征。由于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所以气候又跟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节日跟农业、气候有了密切联系。比如中国的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都是气候、农业的重要标志。

四、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在日常谈话中,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文化,希望大家都好,于是会关心对方的生活,没有隐私的概念,所以打招呼习惯说“你吃了吗?”“去哪里?”,跟人聊天很容易问“什么时候结婚?”“一个月赚多少?”而这些问题在西方文化完全是忌讳的。西方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强调隐私权,打招呼简单的“Hi”“Hello”“How are you doing?” 就可以了,都不带实质性的问题。(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沈立文.试析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J].广州师院学报.1998(10)

[2] 朱俊.英汉文化的差异与翻译[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篇10

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发展趋势

一、介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和标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物质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而且在衣食住行四个元素中,食是排在第二位的,可见其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事实上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包括饮食文化。饮食文化非常的丰富精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换句话说,饮食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纵观全世界,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在数千年的时间里趋于会合,经历了许许多多才形成了现在的文化体系,所以不同的文化产生了。饮食文化也是这样形成的。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西式食物在我国迅猛发展,得到许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喜欢。与此同时,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着。

二、中西方饮食理念上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都源于东方营养这个教义。这个丰富浪漫的哲学影响中国人的生活至今。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享受好味道,获得健康的身体。因此,中国饮食文化的观念就是美。而且这个美讲究的是一个意境,很难用言语去形容。这种意境源自于菜肴中产生的混合味道,事实上,它所体现出的最本质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尽管我们用“色,香,味,形”来表达意境,但仅这几项很难概括意境的所有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菜的名字也能体现出意境。比如说:“芙蓉鸡片”,其实“芙蓉”就是鸡蛋白,但是中国人把鸡蛋白比喻成芙蓉也就是荷花。因为在烹调后鸡蛋白就跟一个盛开的花朵一样。由此可见中国人即使是在菜名上也在追求着美。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道菜翻译成英文,不能只是单纯的把“芙蓉”和“鸡”两个单词放一起,而是翻译成“slice chicken with egg white”。在让我们看看“霸王别姬”这个菜,翻译成英文就是“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hite sauce”。很难去想象这个“霸王”是龟,“姬”是鸡。中国人在给菜起名字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历史典故,这样菜名就达到了艺术的目的。还有一个例子,一个非常简单的菜“糖拌西红柿”,但是我们给它起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大雪封山”。

中国的饮食理念和我们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相符合的。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宏观的、直觉的、无形的和不明确的。中国菜的烹调方式更多的注重整体的协调性,也很好的体现出中国哲学的丰富辩证法。

同样的西方的饮食理念也符合整个西方的哲学体系。形而上学是最重要的特点。这个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相对的,也变成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比如说,饮食文化不可避免的被放到后面,到处都是形而上学的标记。西方饮食大部分都比较注重食物的原味,烹饪的主要方法也是炖和油炸。并不像中国菜肴一样把所有的调味品放在一起烹饪,而是把调味品铺放在菜上面。在节日当中,西方人比较重视餐具,原料的选择以及原料搭配出的形状和颜色。但是这些原料放在一起味道可能并不搭配,也不协调。

从另一方面来看,味道和营养都能体现出中西方饮食理念的不同。

1.中西方饮食营养均衡概念的不同

西方人的饮食是非常理性的,西方人把饮食作为一门科学。他们把更多的重点放在食物里营养所起的作用。所以在西方饮食中营养被作为最高的指导方针,特别是追求营养成份,比如说要合理的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其他无机物。每个食物中所摄入的卡路里的量也被考虑到。甚至是所有的营养成为能否被吸收,是不是有副作用也在考量范围之内。所有这些构成了西方饮食学问,而色香味就被放在之后考虑。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很多西方美食都是尝上去都一个味道,但是饮食科学告诉他们为了营养也要去吃。在“美食王国”法国,在饮食方面很多时候跟我们的文化很接近。但是一旦跟营养挂上钩,中法两国的饮食理念就又拉开了距离。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现代饮食理念出现,人们更多的侧重于健康和减肥。开始追求少盐、少油,使用新鲜的原材料。在烹饪中保持内在固有的营养和味道,所以开始食用新鲜的蔬菜。也就是说,侧重于营养可谓在西方无孔不入。

事实上在中国饮食中营养是最大的问题。尽管我们已经很重视食材的处理,但是为了遵循口味的第一原则,导致很多的营养在烹饪过程中流逝了。现在我们的厨师加入世界饮食业的竞争,如果不考虑到在好味道的同时能够保有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难在竞争中取得先机。

2.中西方饮食味道概念的不同

为什么中国菜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呢?答案就是味道。我们总是把好味道作为首先考虑的要素。人们经常说:“人们以食物为生,但是味道凌驾于食物之上。”如何烹调出好味道取决于调味,那就是说原味的食物放在一起加热,加入各种调味品,各种事物和调味品相渗透结合,最后产生非常和谐的味道。一个菜的颜色和样式并非固有的,但是味道是固有的。在注重固有的味道同时,也会调整菜肴的形状和颜色来达到意境美的境界。这个是中国饮食的最具代表性的饮食理念。在中国,吃不仅仅是为了饱和获取营养,有些时候我们饱了,但是还是想要去吃更多的东西。为什么呢?是因为对美食艺术的赞赏和享受美食好味道的诱惑。

但是在西方饮食中,味觉仍然不是第一要素,还是注重营养。西方饮食经常会启用冷的食物,喝加冰的饮料。但是过冷的东西会使得舌头的味觉神经失去品味的感觉。带着血丝的牛排、新鲜的蔬菜、水煮西红柿,尽管很有营养,但是却缺少了美味。并且在烹饪西方厨师很少加入味精,由此可见西方人忽略味觉而注重营养。

三、菜肴的标准和随意性

为什么中国食物有这么多种口味,而西方的食物永远吃上去都一种味道呢?那是因为中国菜肴的随意性和西方菜肴的标准规范。

1.西方食物的标准化

因为西方人更多的注重饮食科学和营养,整个烹饪过程都严格的遵循食谱,就像是在做实验一样。所以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都是惊人的相似,配菜也仅仅是土豆、生菜。除此之外,烹饪过程中每一样食材和调味品的计量都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也精确到秒。难怪曾经有人说西方人的厨房就像是化学实验室一样。

2.中国菜肴的随意性

中国菜肴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因为每个菜系都有着自己的口味和特点,就算是同一个菜,不同的厨师和配菜也会烹调出不同的味道。即使是同一个厨师烹饪同一道菜,他也会根据食用者的不同身份去调整口味。

四、中西方节日食物

在现在,很多的西方节日被中国人所接受,同时很多西方人也逐渐开始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却不见得了解中国的节日食物,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各有特色的食物。

1.传统的中国食物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很多的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比较有特色的食物。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一般来说春节里的食物都有着非常好的寓意。比如说北方人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饺子,因为饺子的外形看上去像元宝。人家通过吃饺子来象征来年可以赚更多的钱。还有就是饺子里面会有馅儿,人们把馅儿比喻成自己美好的愿望放进饺子皮里。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饺子馅里放硬币。如果有人吃到这个硬币,就寓意着来年会发财。在南方,人们会吃米糕,米糕寓意着节节高升。

春节中的重头戏就是吃团圆饭。家庭中每个成员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在春节前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在团圆饭中,有一道菜是必须的。那就是鱼,在中文里“鱼”和“余”的读音是相同的,意思就是一年到头家里还有剩余的钱去花。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是中国的端午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两样东西――粽子和咸鸭蛋。吃这两样食物的传统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特别是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的食物都寓意国家和人民有着美好的未来。一些节日来源于中国的古代神话,一些则来自于中国的一些旧习俗。而西方很多的节日都是跟宗教有关的。

2.传统的西方食物

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中,圣诞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家庭中的所有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吃圣诞食物:烤鸡、烤火鸡、烤土豆、培根、香肠、洋葱汁、肉汁等作为头盘。一般甜点都是布丁,这个是混合了牛脂,干果和白兰地一起煮的。通常在11月份就会在家里准备,做的时候家里所有的成员都会轮流搅拌这个混合物,然后许下美好的愿望。还有肉馅派也是都会准备的,把面粉皮混合苹果、葡萄干、樱桃和牛脂一起放入烤箱烤出来的。这些都是传统的节日食物。西方的每个人都喜欢圣诞节,因为这是个充满聚会和礼物的节日。

感恩节是为了表达感谢的节日,家族里所有的成员都会聚集一堂一起享用美食。在这个节日里大家都会准备烤火鸡、南瓜派、玉米等。

五、餐桌文化

中国受到儒家思想数千年的影响,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餐桌文化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比如用餐时的举止、餐具、用餐惯例和位置的安排。

1.用餐礼仪

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礼仪主要是受到不同的民族特点所决定的。

在中国,无论是什么节日,无论庆祝的目的是什么,但只有一种形式的庆祝方式。那就是大家围坐成一桌。圆桌代表着相互依存和谦恭。菜肴被摆放在桌子的中间,不仅仅是为了品尝食物,而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媒介。人们会不断的敬对方的酒,相互夹菜,互相邀请对方多吃点。人们在餐桌上体现出尊重和礼让的优点。尽管从健康卫生的角度出发,这样的餐桌礼仪有明显的缺点。但是这个更为符合我们民族普遍认同的大团圆的结局。

在西方的宴会中,尽管食物和酒都很重要,但这都是陪衬。宴会的核心是为了友谊。人们会为新来的邻居准备各种特色的美食,以此来增进大家的感情。西方人很盛行的宴会形式是自助餐,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助餐会中,所有的食物、饮料和甜点都被展示出来。人们选择他们喜欢的,最重要的是不需要一直坐那享用美食,更利于相互交际。这样的方式也体现了西方人更尊重个性和自我。

2.餐具

中西方饮食中的餐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人乃至于很多亚洲人都会在用餐中使用筷子、汤勺和碗。但是西方人大多使用碟子、刀和叉。筷子和刀叉是东西方餐具的代表,分别影响着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智慧。

3.用餐惯例

在中国的正式宴会中,上菜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冷菜、热菜,最后是主食和水果。在正式场合使用筷子也很讲究,在宴会开始前,每个人的一套筷子和汤勺等要事先准备好。除此之外,不要用筷子敲击器物,不要把筷子叉在菜或饭里,不要挥舞筷子,也不要去舔筷子。这些都是不礼貌的行为。汤勺是用来喝汤的,当不用的时候应该放在碟子里,而不是直接放在桌子上。在用餐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用到牙签,用牙签的时候应该用手或者餐巾遮盖一下。

在西式餐饮中,刀和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免不了有一些礼节。比如说,不要太粗鲁的去切食物,特别是不要在高雅的西餐厅发出很大的声音。当叉不小心掉到地上的时候,让招待帮你换一个而不是去捡起来重新使用。刀基本都是放在右手边,叉都是放在左手边。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应该把刀叉八字形的放在碟子上,而不是一边放一个。这样就意味着吃完了,招待就会来收走你的碟子。还有一点要很注意的是,刀叉不要直接放在桌子上,特别是不要交叉的放在桌子上。

在西方的宴会中,主人只会把菜放在客人的面前,接下来客人就自便。但是在中国很不同,主人会不断的邀请客人多吃点,但是不要去夹离你较远的菜。在饭桌上聊天,最好跟临近的人聊,不断越过临近的人去和距离远的人聊天是不礼貌的行为。

4.用餐位置

在中国,用餐的时候会花很多心思去安排位置,因为座位代表着很多难以言语的意思。西方人也很重视用餐位置的安排,但是和中国有着不同的习俗。

在中国的宴席中,古老的中国道德标准决定了地位比较高的或者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应该坐在主位。大致来说,最尊贵的客人应该坐向朝南的位置,或者是朝向大厅里门的位置,我们把这个位置成为主位。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社会,在宴席中或多或少的缺少对女性的尊重,甚至有的地方都不允许女性出现在宴席中。

在西方,人们通常把女士优先作为他们的座位安排标准。大多是会安排主人和女主人面对面,尊贵的女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边,其他的按照时针的位置一个挨一个的坐着。还有两点是要注意到的:第一夫妻的位置应该安排在同一边,第二男性的位置是按照地位来坐而不是年龄。

六、结论

传统的中国饮食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人,我们很热爱我们的传统美食,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可避免的很多西式美食在中国蓬勃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新奇,另一个原因则是用餐环境非常的安静和浪漫。很多的情侣,朋友或者是生意人很喜欢这样的就餐环境去吃饭聊天。即便如此,传统的中国饮食仍然不容易改变。

社会在发展,饮食文化业也在发展。发展的趋势就是越来越融合和协调,无论是东方美食还是西方美食都有美好的未来。而且在中国发展的西方美食必将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饮食。

参考文献:

[1]APA Publications.欧洲大陆(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邱国珍.中国传统食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吴斐.英国社会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