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成分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16 10:0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句子成分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句子成分分析

篇1

一、状语:用来修饰v., adj., adv., or 句子。 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结果、程度、条件、方式和让步。

(以下例句按上述顺序排列) I will go there tomorrow.

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the meetingroom.

The meat went bad because of the hot weather.

He studies hard to learn English well.

He didn’t study hard so 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

I like some of you very much.

If you study hard, you will pathe exam.

He goes to school by bike.

Though he is young, he can do it well.

二、谓语(predicate):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和特征。

We study English.

He is asleep.

三、表语(predicative):系动词之后的成分,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和特征。

He is a teacher. (名词)

Seventy-four! You don’t look it. (代词)

Five and five is ten. (数词)

He is asleep. (形容词)

His father is in. (副词)

The picture is on the wall. (介词短语)

My watch is gone / missing / lost. (形容词化的分词)

To wear a flower is to say “I’m poor, I can’t buy a ring. ” (不定式)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y will come. (表语从句)

常见的系动词有: be, sound(听起来), look(看起来), feel(摸起来),smell(闻起来),

taste(尝、吃起来), remain(保持,仍是), feel(感觉) …

It sounds a good idea.

The sound sounds strange.

Her voice sounds sweet.

Tom looks thin.

The food smells delicious.

The food tastes good.

The door remains open.

Now I feel tired.

三、宾语:

1)动作的承受者——动宾

I like China. (名词)

He hates you. (代词)

How many do you need We need two. (数词)

We should help the old and the poor.

I enjoy working with you. (动名词)

I hope to see you again. (不定式)

Did you write down what he said (宾语从句)

2)介词后的名词、代词和动名词——介宾

Are you afraid of the snake

Under the snow, there are many rocks.

3) 双宾语——间宾(指人)和直宾(指物)

He gave me a book yesterday.

Give the poor man some money.

四、宾补:对宾语的补充,全称为宾语补足语。

We elected him monitor. (名词)

We all think it a pity that she didn’t come here. (名)

We will make them happy. (形容词)

We found nobody in. (副词)

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 (介词短语)

Don’t let him do that. (省to不定式)

His father advised him to teach the lazy boy a lesson. (带to不定式)

Don’t keep the lights burning. (现在分词)

I’ll have my bike repaired. (过去分词)

五、主补:对主语的补充。

He was elected monitor.

She was found singing in the next room.

He was advised to teach the lazy boy a lesson.

六、定语:修饰或限制名词或代词的词、词组或句子。

Ai Yanling is a chemistry teacher.(名词)

He is our friend. (代词)

We belong to the third world. (数词)

He was advised to teach the lazy boy a lesson.(形容词)

The man over there is my old friend.(副词)

The woman with a baby in her arms is my sister. (介词)

The boys playing football are in Cla2. (现在分词)

The trees planted last year are growing well now. (过去分词)

I have an idea to do it well. (不定式)

You should do everything that I do. (定语从句)

七、主语(subject): 句子说明的人或事物。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名词)

He likes dancing. (代词)

Twenty years is a short time in history. (数词)

Seeing is believing. (动名词)

To see is to believe. (不定式)

What he needs is a book. (主语从句)

篇2

【摘要】

为了在线快速、自动处理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仪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共振算法运用于气溶胶单粒子化学成分在线聚类分析。利用该算法对NaCl粒子、NaCl和CaCl2的气溶胶混合物、三聚氰胺气溶胶单粒子以及大气气溶胶单粒子进行在线分类,被成功分类的粒子数占命中粒子总数的100%,当警戒阈值为0.1,学习速率为0.05时,获得的每类聚类中心都能很好地代表该类物质的特征;深入研究了警戒阈值对NaCl粒子在线聚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警戒阈值增大到0.8时,在线聚类数增多,分类更加精细。本算法的质谱分析软件基本满足大气气溶胶单粒子在线聚类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气溶胶单粒子; 化学成分; 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仪; 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

Abstract To quickly process the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a which were generated by aerosol laser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ALTOFMS) during its working and extract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an 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based neural network, ART2a algorithm,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realtime classification of single particles of NaCl, the mixture of NaCl and CaCl2 aerosol, melamine and the atmospheric aerosol.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vigilance factor was 0.1 and learning rate was 0.05, ART2a algorithm could successfully reveal the aerosol particles categories. Besides the successful probability was near 100%, the centroid mass spectra for the single particle classes were obtained, which could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ngle particle classes remarkably. The number of NaCl single particle classes as a function of vigilance factor was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NaCl particle classes was larger when vigilance factor reached 0.8; furthermore the classification was much more precise. The mass spectr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software using ART2a can basica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ealtime classifica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single particles.

Keywords Atmospheric aerosol; Aerosol single particle; Chemistry composition; Aerosol laser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Adaptive resonance neural network

1 引 言

大气气溶胶在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和区域污染过程、降低能见度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获知气溶胶单粒子的粒径和化学成分将有助于解析气溶胶的来源、传输过程及其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1~3]。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仪(Aerosol laser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ALTOFMS)能够对单个气溶胶粒子的粒径和化学成分进行实时测量[4,5]。该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每分钟达上百个质谱数据),依靠人工处理数据不仅速度慢、劳动强度大,还易出现误差,极大地削弱了仪器实时测量的优势。因此,开发高效全面的在线质谱分析软件非常必要。

目前已用于质谱数据分析的方法多为离线分析,如等级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模糊C均值(FCM)[5]、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和自适应共振算法(ART2a)[6~8]。本课题组利用FCM和ART2a算法对气溶胶质谱进行离线聚类分析[5,8],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无法满足实时在线快速提取信息的要求。目前,在线聚类分析质谱数据方面的工作鲜有报道。

ART2a神经网络算法与其它算法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快速识别遇到过的质谱模式类型,即存储在数据库中的聚类中心所代表的模式类,并且能够根据环境输入,自动将不同于已知质谱模式类但又具有相似特征的输入归为新的一类,并将学习到的这个新类的聚类中心保存下来,作为一种新的模式类参与以后的分类。简单而言,该算法具有无需监督、可灵活控制分类精细程度、快速有效识别已记忆质谱模式类以及根据环境变化自适应快速识别和学习新类的特点,非常适合气溶胶粒子化学成分的在线聚类分析。本研究在前期离线聚类分析基础上,利用ART2a算法开发实时的化学成分分析软件,将其加载到ALTOFMS质谱采集控制系统中,并对实验室环境下和大气中的气溶胶单粒子进行在线分类,对粒子分类后的分类信息在采集控制系统中实时显示。实验证明,此算法可对气溶胶单粒子的化学成分进行在线聚类分析,并可以较好地运用到整机系统中。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装置

本实验是在自行研制的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仪上完成的。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仪器装置详见文献[3~5,9]。采用空气动力学透镜加两级差分系统进样、双束连续激光测量气溶胶单粒子粒径和激光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使用德维尔比斯(Devilbiss 40#)产生气溶胶粒子,方法参见文献[8]。

2.2 数据预处理

在线聚类分析中的ART2a算法是离线聚类分析中ART2a算法的简化版本,前者省略了后者中的重复迭代过程,缩小了后者中学习速率的作用范围。这是为了保证存放在数据库中的聚类中心的稳定性,其余步骤相同,见文献[8]。简化的目的是在保证数据库中聚类中心稳定的情况下,通过牺牲少量的分类精确度,实现实时分类当前采集到的气溶胶粒子。在线仿真时单粒子的分析速度可以达到50个/s,而单粒子的采集速率仅为5个/s,因此,在线聚类分析的速度完全可以跟得上粒子的采集速率。

3 结果与讨论

3.1 NaCl气溶胶单粒子在线聚类分析

根据离线聚类分析的经验值[7,9],本实验中警戒阈值和学习速率分别取0.1和0.05。

即便数据库中不存放NaCl质谱聚类中心,软件也能自行学习,将粒子质谱很好地聚成3类:图1所示为NaCl单粒子LDI正离子质谱在线聚类中心,Class 1在m/z 23(Na+)和m/z 81(Na235Cl+)处有明显的特征峰,占总质谱数的57.5%。将其存入数据库中,命名为NaCl Ⅰ类;Class 2中NaCl特征峰全部向后平移了1 Da,从而被聚成一个新类,占25.7%,这种峰值漂移不是新质量数谱峰的出现,而是离子在穿越质谱仪的离子引出区和加速区极板时发生部分离子吸附,引起极板间电压起伏造成的[11]。正是这种飞行时间质谱峰值的漂移导致了两个来自相同物质的粒子在某个或全部质量数上相差1 Da;Class 3虽然完全包含了前面Class 1中的所有离子种类, 但它比Class 1多出了m/z 46(Na2+), m/z 83(Na237Cl+)和m/z 139(Na335Cl2+) 3个离子特征峰,同样属于NaCl类,记为NaCl Ⅱ类,占3.5%。这与质谱数据的采集次数无关,是NaCl质谱种类本身的多样性造成的。命中质谱113个,能够成功聚类的有98个,另外15个质谱(占总质谱数的13.3%)因Na+信号峰太强已经过饱和,没有进行聚类,如果改变软件设置的增益使信号减弱,可以全部分类。当数据库中加载了前面获得的两类聚类中心(NaCl Ⅰ 和NaCl Ⅱ)时,同样可以很好地聚成3类:NaCl Ⅰ, NaCl Ⅱ和Newcluster 1。其中Newcluster 1即为图1中的Class 2。由此可见,软件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3.2 警戒阈值对NaCl粒子在线聚类数的影响

本实验考察了警戒阈值参数。实验发现,加大警戒阈值,可以增加在线分类数、提高分类的精细程度。图2为不同警戒阈值与聚类数的关系。当警戒阈值

3.3 NaCl和CaCl2气溶胶粒子混合物在线聚类分析

用Devilbiss 40#分别产生多分散的NaCl气溶胶粒子和CaCl2气溶胶粒子,将其混合在10 L棕色瓶中,用ALTOFMS进行检测。实验共获得255个有效质谱数据,分为5类,各聚类的粒子个数(所占比例)、主要质谱峰和物质类型如表1所示。表1 基于ART2a算法的聚类概述(略)

本实验的前提条件是所加载的数据库中只包含NaCl类而没有CaCl2类:当实验中采集到的质谱特征峰(如23, 46, 81和83)只属于已有数据库中事先存放好的NaCl类时,算法能快速识别出来,自动归属到NaCl类中;当采集到的质谱峰(m/z 40, 44, 75和77)不属于NaCl类时,ART2a算法会自动识别和学习特征峰并形成聚类中心Newcluster 1、2和3。实验结束后,只需分析3个聚类中心,并根据经验判断Newcluster 2和3可能属于CaCl2类,因为这两个聚类中心包含了CaCl2粒子的最常见的特征质谱峰(40Ca2+, 44Ca2+, 40Ca35Cl+和40Ca37Cl+),能较好地符合CaCl2颗粒的激光解吸附电离特性;Newcluster 1中的质谱峰主要以40和23为主,由前面的分析就可以推断出粒子可能是NaCl和CaCl2的混合物。当NaCl和CaCl2以气溶胶形式相互混合时,会发生凝并,进入ALTOFMS的气溶胶粒子产生的质谱有一部分以Na+和Ca+形式共同存在。由于离子的空间电荷效应导致质谱峰展宽[12],仪器分辨率有时比较差,NaCl与CaCl2气溶胶粒子混合后的飞行时间质谱中的Na+和Ca+峰跨越了几个质量数,因此获得的聚类中心在m/z 40附近有m/z 35, 37和38的峰,并不是杂质的影响。因此,当采集到的粒子质谱数据中出现新的质谱模式类时,ART2a算法可以很好地适应环境输入,具有自动识别和学习新的质谱模式类型的能力。利用此算法开发的在线质谱分析软件可以完成质谱数据的在线预处理,反应速度快、误差小,从而使得需要人工处理的数据量明显减少,这极大提高了质谱仪实时检测气溶胶粒子的效率。

3.4 三聚氰胺气溶胶单粒子在线聚类分析

以三聚氰胺为例研究有机气溶胶单粒子的在线聚类分析。图3a为三聚氰胺(C3H6N6)典型的正、负离子解吸/电离(LDI)质谱。正离子质谱中, m/z 127为分子离子([C3H6N6+H]+),m/z 85 为三聚氰胺开环分子重排失去H2NCN的碎片离子峰([C3H6N6+H-H2NCN]+),m/z 68为m/z 85脱去NH3的碎片离子峰([C3H6N6+H-H2NCN-NH3]+),m/z 60应为三聚氰胺开环分子重排失去HNCNCN的碎片离子峰([C3H6N6+H-HNCNCN]+),m/z 43应为m/z 60 脱去NH3的碎片离子峰([C3H6N6+H-HNCNCNNH3]+)。负离子质谱中m/z 26是可以标识的,为CN-。图3b为三聚氰胺单粒子的在线聚类中心:负离子质谱在m/z 26, 41和66处有明显信号,这与其质谱完全吻合;正离子质谱在m/z 18, 23, 39和43处有明显信号,m/z 127处没有信号,原因是大多数有机气溶胶粒子的LDI谱峰复杂多样,且常存在金属离子的干扰,分子离子峰本身质量数比较大,探测效率很低(三聚氰胺分子离子峰的探测效率仅有0.2%),软件未分析出来,这就是牺牲少量的分类精确度,换取质谱的实时分类。随着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的完善和提高,分子离子峰的探测效率会相应优化,此软件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有机气溶胶粒子的实时分类。

3.5 大气气溶胶单粒子化学成分在线聚类分析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大气气溶胶单粒子进行实时在线聚类分析。图4为实验过程中截取的质谱采集控制系统软件界面。在质谱采集控制系统[13]基础上增加了实时的化学成分分析模块,对粒子分类后的分类信息在图5左侧中间的列表控件中实时显示。当采集到的质谱不属于已加载的质谱数据库时,在线聚类名称以newcluster 1, newcluster 2, newcluster 3……命名。命中的103个粒子被很好地聚为4类,被成功分类的粒子数占命中粒子总数的100%。

4 结 论

本实验利用ART2a算法编制软件功能模块,实现了对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数据的在线分类。运用此算法对实验室环境下和大气中的气溶胶单粒子进行了在线聚类分析。当警戒阈值为0.1、学习速率为0.05时,能够快速区分大气气溶胶粒子,被成功分类的粒子数占命中粒子总数的100%。获得的每种粒子的聚类中心都能较好地代表该类物质特征,对于有机气溶胶单粒子而言,随着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的完善和提高,分子离子峰的探测效率会相应优化,此软件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有机气溶胶粒子的实时分类。利用ART2a算法开发的软件模块具有很好的自主学习和自动识别学习新类的能力,可以应用于气溶胶激光飞行时间质谱仪海量数据的在线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1 Suess D T, Prather K A. Chem. Rev., 1999, 99(10): 3007~3035

2 XU SiQi(徐思琦), XIE ZhouQing(谢周清), LIU Wei(刘 崴), YANG HongXia(杨红霞), LI Bing(李 冰).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10, 38(2): 219~224

3 XIA ZhuHong(夏柱红), FANG Li(方 黎), ZHENG HaiYang(郑海洋), KONG XiangHe(孔祥和), ZHOU LiuZhu(周留柱), GU XueJun(顾学军), ZHU Yuan(朱 元), ZHANG WeiJun(张为俊).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4, 32(7): 973~976

4 ZHOU LiuZhu(周留柱), ZHU Yuan(朱 元), GUO XiaoYong(郭晓勇), ZHAO WenWu(赵文武), ZHENG HaiYang(郑海洋), GU XueJun(顾学军), FANG Li(方 黎), ZHANG WeiJun(张为俊).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5, 33(11): 1551~1554

5 GUO XiaoYong(郭晓勇), FANG Li(方 黎), ZHAO WenWu(赵文武), GU XueJun(顾学军), ZHENG HaiYang(郑海洋), ZHANG WeiJun(张为俊).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 28(8): 1713~1717

6 Song X H, Hopke P K, Fergenson D P, Prather K A. Anal. Chem., 1999, 71(4): 860~865

7 Murphy D M, Middlebrook A M, Warshawsky M. Aerosol Sci. Tech., 2003, 37(4): 382~391

8 LIN Ying(林 莺), GUO XiaoYong(郭晓勇), GU XueJun(顾学军), XIA WeiWei(夏玮玮), ZHENG HaiYang(郑海洋), ZHANG WeiJun(张为俊), FANG Li(方 黎).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29(3): 580~584

9 Guo X Y, Zhao W W, Huang M Q, Fang L, Zhang W J. Optica Applicata, 2007, 37(3): 229~235

10 Denis J P, Kevin P R, Anthony S W, David B K, Murray V J. Anal. Chem., 2001, 73(10): 2338~2344

11 ZHANG ShuDong(张树东), XU MingKun(许明坤), KONG XiangHe(孔祥和).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7, 27(4): 799~802

篇3

【关键词】标点符号 句子成分 语法教学

一、借助句子成分的划分,正确使用引号

①有诗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例①中后引号前面的标点到底是在引号外还是在引号内确实不好给学生道明白,若辅以句子成分的划分就简单了。

有诗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通过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主干就是有诗――曰――

很明显,“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充当了“曰”的宾语,主语是“”,由此可知,这是原创者在说,可见原文引用的是原话且完整,所以,句末标点句号应在引号内。

再如:②唐先生教宋词,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

③长假过后,于丹授课的网络视频点击、下载量节节攀升,网友好评如潮,因“俗事”缠身而二十多天未写博客的易中天也为此“破例”开博,写道:“于丹真棒”!

例②句子主干为“唐先生――‘吟’:‘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其中““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是“吟”的原话,充当了“吟”的宾语,所以“!”应在后引号的里面。

例③“写道”的主语是“易中天”,“于丹真棒”是易中天写的原话,所以“!”应在后引号的里面。

④对李清照的诗,比之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倒是更喜欢她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⑤“两会”期间,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启动修宪工作,并对宪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

⑥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就像把手放在圣经上为人作证那样,把手放在冰块上高声说道:“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例④表面看引用的是李清照的原诗,并且具有相对的完整性,然而,缩句为:我更喜欢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李清照的诗作了“我”表意的一部分,因此,后引号前的“。”应放在后引号外面。例⑤例⑥后引号前的句号都属于这种情况,句号都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二、利用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判断说话的语气,正确使用问号

一个句子是问话语气还是陈述语气对于阅历浅的学生来说很难把握,若采用划分句子成分就简单多了。

如“他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一句中的问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学生不太好辨别。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找主干可知,从“有关部门”到句末的内容是谓语“知道”的连带成分即宾语部分,“知道”的主语是“他”,“他不知道”是陈述语气,可见整个句子也是陈述语气,因此句中的两个“?”都用错了,可改为:第一个“?”改成“,”第二个“?”改成“。”这样就将“句子中有疑问词不见得就是疑问句”这句话作了形象诠释。那么疑问词在句中的什么位置,句子才是疑问句?请看下面两例:

①他怎么知道这件事?

②怎么,他知道这件事?

例①中的“怎么”从语气上修饰“知道”,表反问。“知道”作该句的谓语。例②是一个倒装句,“怎么”强调反问语气,如果还原到句中,和例①就是同一句式。由此可知表疑问的词语修饰谓语,这个句子肯定是疑问句。

篇4

关键词:ERP环境;电力工程;物资审计;数据分析

电力产品是无形、无味、无色,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非常大的便利。电力产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等运作,都是通过电网来实现的,电力的使用让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但同时,电力产品属于一次性商品,无法贮存,电力的流动也需要有第三方介质来进行传输,电力工程的物资审计需要有更加现代化的技术来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即针对新时期基于ERP环境下电力工程物资审计数据分析展开讨论。

一、ERP环境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ERP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ERP系统的高度集成特性也使其难于维护及更新。事实上,不少ERP系统已经过时或者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另外,也有不少企业出于成本及灵活性的考量而有意将ERP迁移至云端。这一切都令ERP系统本身成为一种隐性灾难。做出大规模技术升级。尽管消费者可能倾向于购买最新型号的智能手机,但企业在选择新型方案时却往往比较保守——这一点在ERP领域尤为重要。如果使用者的ERP版本远高于原本计划使用的版本,那么此轮升级很可能带来诸多挑战,甚至给原有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另外,使用者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规划与预算假设,从而真正将业务需要同技术方案联系起来。忽视业务部门的参与: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往往很难找到理想的平衡点。这一难题在ERP领域也同样存在。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ERP方案——如果大家积极同业务部门接洽,那么对方无疑会对问题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如果使用者一意孤行,那么所有负面后果都会引发冲突。吸引用户的最好方法就是向业务部门解释ERP变更会对日常工作带来哪些影响。只有顺畅沟通之后,升级工作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结果。高估员工对于云版本解决方案的适应能力:多年以来,成本节约与灵活性优势一直是云服务的主要卖点。

二、基于ERP环境下电力工程物资审计数据

随着近年来国家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电力工程物资审计数据分析的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ERP环境下电力工程物资审计数据分析具有较好的效果,首先,“供求平衡性”:供求平衡性是针对电力产品的不可贮存性而来的,由于电力产品无法贮存,因此,在供求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供电量由用电量而定,一般来说,电力市场中的供求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电力产品从生产、供应、销售再到使用,是具有同时性的;“终端营销”:终端营销是由于电力产品具有较强的瞬时性,在营销时无法进行过程营销,将营销的重点放在终端营销能够有更佳的营销效果。并且,电力产品的终端营销成果决定着整个电力市场的需求量;“市场寿命周期”:电力市场的寿命周期与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寿命周期有一定的差异,电力市场的寿命周期受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经济的进步能够提高对电力的需求量,经济格局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电力市场的销售,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对于市场经济格局的变化也要有关注;然而在云端实现ERP时,员工的实际适应能力往往会成为巨大瓶颈。考虑到云版本ERP系统仍然需要强大的内部治理与支持作为配合,大家需要评估云迁移规划的成本主张与假设。例如,如果我们假设云版本ERP带来的效率提升足以抵消员工不适应造成的负面影响,请意识到这一假设往往基于早已过时的原有工作定义。事实上,在完成迁移之后,业务用户可能会更加依赖于ERP支持人员并要求其更为广泛地参与到日常工作当中。项目要求太过宏观且不够明确:一切ERP相关项目都必然包含升级、强化与转换这几大要素。在这里,正确进行需求分段将直接决定项目的最终命运。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制定更为具体的ERP项目要求,确保其满足各个用户群体的实际需要。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还能够帮助大家更轻松地判断项目本身是否成功。这意味着使用者的ERP系统未能以用户友好方式提供服务,且用户可能需要自行查看多种数据来源以完成日常工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每月或者每季度询问用户定期使用的Excel文件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调整ERP方案。过度使用新兴技术方案:新兴工具与系统确实令人兴奋不已,但盲目引入新型技术成果往往会削弱使用者的ERP系统。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以技术推动决策流程。应将技术视为支持自身获得业务成果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倾听业务用户的意见,并有针对性地作出技术选择。将合规性视为事后举措:如果使用者的ERP项目主管将合规性视为“项目完成后才需要考虑的工作”,请立马将其撤掉。金融服务、医疗卫生、制药以及能源等监管要求较高的行业对于合规性的要求尤为严苛,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起步时即将合规性保障纳入ERP系统的设计考量。将内部环境中的种种假设带入云端:内部部署型ERP方案与其云版本存在巨大差异。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往往在内部方案中使用70%的原有配置加30%的定制化配置。相比之下,大多数云ERP方案的定制空间更小,因为服务供应商需要客户以更加标准化的方式进行使用,旨在促进整体更新。

参考文献:

[1]万静波.基于ERP的电力工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运用浅析[J].新经济,2016,12(12):124-124.

[2]张文杰.基于ERP环境下电力工程物资审计数据分析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5,10(12):145-145.

[3]廖胜明.基于ERP的电力工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运用浅析[J].大科技,2016,10(28):54-55.

[4]邢芮.电力制造行业ERP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变革[J].科技经济导刊,2016,6(35):184-185.

篇5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越剧 翻译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概念整合理论基于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得以产生并迅速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各个层次的意义构建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具有强大的认知解释力(苏晓军、张爱玲,2001)。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来研究概念整合理论。

理论研究方面,苏晓军、张爱玲(2001)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介绍;王文斌(2007)、王正元(2009)、张辉和杨波(2008)则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王文斌(2007)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认知主体不断自洽的过程,积极推动了隐喻理论的发展。

同时,国内学者也将概念整合理论引用到了语篇分析、二语习得以及翻译实践等领域。如王斌(2001)将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解释力与翻译相结合,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将翻译纳入概念整合网络,使之具有动态操作性,由此,他试图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董桂荣与冯奇(2005)则提出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进行创造是相对合理的论断;尹富林(2007)着重强调要在概念整合模式下完成翻译的创作,各翻译主体间的相互交往必须以概念映射作为交流的“中介”,以和谐的主体间性作为目标。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研究,概念整合理论侧重于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心智空间的运作机制多就翻译理论探讨翻译结果。为此,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该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问题。如肖家燕与李恒威(2010)就探讨了概念整合理论下的隐喻在文学翻译领域的转换机制。

如上所述,虽然在翻译领域已有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就概念整合理论对戏曲字幕英译过程进行探讨的文献却是少之又少。当英译过程涉及语言的认知选择与文化心理的跨空间整合时,译者所选的整合方式能否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带着这个疑问,本文将以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赴美展演的《梁祝》字幕英译本为语料,拟就译者在越剧翻译时心智空间的运作过程进行探讨。

二、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理论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又叫概念合成理论(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用来解释隐喻、借代、虚拟句、指示代词、语法结构、语用预设等语言现象。相关著作大多出自美国加州大学的Fauconnier&Turner之手。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合成概念的四个心智空间(mental spaces)。心智空间可以用来模拟思维和语言中的动态映射(Fauconnier & Turner,1994)。该理论源于Lakoff & Johnson(1980)的隐喻理论(通常被称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概念合成理论的研究目标在于揭示人类表层的思维能力背后的冰山,即后台认知(backstage cognition)的隐性内容(Fauconnier &Turner,2002)。该理论意图展现自然语言意义在线理解的方法及各心智空间的相互映射过程。而整合并不是附加品,而是人类生存的工具(Fauconnier & Turner,2002)。Fauconnier(1997)认为各空间域之间的映射是人类所独具的生产意义、迁移意义和处理意义这些认知能力的核心,而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为潜在的空间域之间的相互映射提供了依据,显性的语言只是隐性意义构建这座认知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意义的构建随着我们的思维和交谈而向前推进,属于高层次而复杂的心理运作过程,既发生于各空间域之内,又发生于各空间域之间。(袁周敏、金梅,2008)

概念整合理论以心智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智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智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 space)、所指空间(inference space)、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的共有成员(element)被投射到类属空间。同时,在这两个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空间――整合空间。整合空间从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中提取部分成员,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从而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祝敏、席建国,2011)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功能

传统的翻译观过于局限在两个概念域之间客观意义的单向投射,而忽略了人心智空间的复杂性。对译者而言,即便是同化翻译(当然异化翻译更不例外),无论是译作的呈现形式,还是翻译过程本身都不可能仅仅是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互动,因为虽然译文是由译语文化及其文字所承载,但译文的思想内容却是来自源语文化文本,而且原文不可能主动扑向译文文本,它需要一个繁复的加工过程,即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认知框架(frame)制约下的主观选择过程。因此,译文只能是源语文化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译语文化表现形式在第三个概念域内的整合。这样一来,翻译就被纳入概念整合网络。(王斌,2001)

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比译文时,源语(即中文)设定为表征空间I(representation space I),分解后生成一项或多项中文成员(element),而译语(即英文)设定为表征空间II(representation space II),同样在分解后投射出一定数值的英文成员。将两组成员互相映射,观察其对应情况,也就是源语与译语的粘合程度。当两组成员完全连通时,源语与译语完全对应,则译者可通过异化将源语的深层语义通过译语直接传达;当两组成员只有部分连通时,源语与译语形成半对应关系,则译者需通过增补或删减某些成员使译语为观众所接受;当两组成员完全分离时,源语与译语无对应关系,则译者需将两组成员纳入到整合空间,经过合并、精制、完善过程,新结构得以在层创空间(emergent space)中凸显,并使译语符合多数受众的认知范畴与认知习惯。

本文将从源语与译语的三种映射关系(完全对应、半对应及无对应)探究越剧《梁祝》字幕英译的整合过程。

四、越剧《梁祝》文本分析

(一)完全对应

李忻洳(2014)指出,按照对等论的原则,英语和汉语中的习语可分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以及无对应。笔者认为,越剧的字幕翻译也有这三种对应。完全对应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虽受到其大脑中突显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自身经历特殊性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但在部分意象上,中西方的理解具有互通性。(李忻洳,2014)

(1)原文:何不前去求亲?

译文:Why not go and make the proposal?

此句选自第四场“思祝下山”,译者将“相亲”直译为“make the proposal”,其认知翻译过程可作如下解释:源语的表征空间I(representation space I)“相亲”投射出一个人物成员“本人”以及一个事件成员“定亲”;译语的表征空间II(representation space II) 同样涵盖了两个人物成员“sb.”和“you”以及一个事件成员“ask(sb.)to marry”。将表征空间I与表征空间II进行连通,两个空间中的内部成员相互映射,表征空间II中的两个人物成员“sb.”和“you”经整合后,输出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与表征空间I的人物成员“本人”形成完全的连通映射;而原语空间的事件成员“定亲”与译语空间的事件成员“ask(sb.)to marry”在语义因素上可完全连通,即原语与译语完全对应。

(2)原文:梁兄一死百念灰。

译文:His death makes all hopes dash to pieces.

又如第八场“逼嫁”中“百念灰”的翻译,源语的表征空间I(representation space I)“百念灰”投射出两个事件成员:“所有希望”“灰烬”。而在译者心智空间的经验框架作用下,得出源语中的“灰”为动词。从而,上述第二个事件成员应改为“成灰烬”。对比译语的表征空间II(representation space II):“all hopes dash to piece”。它是由“all hopes”“dash to piece”这两个事件成员组成。表征空间I中的成员“所有希望”与表征空间II中的成员“all hopes”在语义表征上的对应关系不难看出;而成员“成灰烬”与成员“dash to pieces”是否也形成对应关系?笔者在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 Chinese Dictionary(the 7th Edition)(牛津英汉高阶词典 第7版)中找到与译文用法相同的词组“dash sb’s hope”。英文释义为:to destroy sb’s hopes by making they were hoping for impossible.(中文释义:使某人的希望破灭。)此时,“dash”对应中文的“破灭”。而在实际语用中,“希望变成灰烬”的语义框架与“希望破灭”的语义框架相同。因此,当成员“变成灰烬”映射到成员“dash to pieces”时,两者完全连通,也表明译语与源语完全对应。

(二)半对应

半对应是指由于人的心智空间具有动态性,它不是虚无的世界,而是源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验和感知,心智空间概念伴随着无数快速映射出的个体的连续体而快速连续地生成(王正元,2009)。这就导致了译者突显的译语的表征空间与源语的表征空间在某些表征与特性上截然不同。换言之,不同语言在表达相同的意义时会采用不同的意向;或者是不同的语言所凸显的元素不同,但其概念框架却十分相似(李忻洳,2014),因此不同的语言可以整合出同一类属范畴。

图1:半对应机理示意图

(3)原文:你我鸿雁两分开。

译文:We’ll be parting like lonely birds.

在第三场“十八相送”中,源语的表征空间I(representation space I)“鸿雁”类推映射出一个概念集合成员(element),即“鸟”,而译语的表征空间II(representation space II)“lonely bird”类推映射后得到两个成员,一个为概念集合成员“bird”(鸟),另一个为情感框架成员“lonely”(孤独)。在表征空间II中突显出的情感框架是译者心智空间中所固有的客观世界知识的主观映射。换言之,“鸿雁”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常常是游子思乡之情的寄托,由此可见“鸿雁”带有游子离乡背井的孤独感。因此,译者在成员整合(blending)的同时,考虑到意象本身的文化内涵,使得表征空间II(inference space II)包容了表征空间I(inference space I),此时,译语与源语产生半对应关系。

(4)原文:九天仙女我不爱。

译文:I won’t love any girl, even if she is a fairy lady.

又如第六场“楼台会”中,源语的表征空间I(representation space I)“九天仙女”突显出一个地点成员(element)“天庭”与一个人物成员“仙女”。译语的表征空间II(representation space II)突显出两个人物成员(element),即“girl”(女孩)与“a fairy lady”(仙女),后者可视为对前者的进一步补充说明。对原文进行剖析后,笔者认为源语最直白的表达即是“我不会爱其他女子”。翻译时,译者的心智空间中恰恰也突显出这一深层含义,而表征空间II的成员“a fairy lady”与表征空间I的人物成员虽在语义因素上互为连通,但两个空间中各自出了一个地点成员和人物成员,两者无法映射连通,这就造成了源语与译语的半对应关系。

(三)无对应

无对应是指出由于人们所受文化不同,而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就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特异性昭示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上(谌莉文,2007)。如谚语“爱屋及乌”,英译为“love me love my dog”。“乌鸦”转译成“狗”,符合西方人对“狗”作为家庭一员的重视度。又如,“lucky dog”,译成“幸运儿”;“a poor fish”译成“可怜虫”;“胆小如鼠”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上述的源语与译语在属性映射过程中,它们的表征支点相互独立,同时又是属于两个层面不同的范畴。

图2:无对应机理示意图

(5)原文:风和日丽花如锦。

译文:It’s a sweet spring day。

这是该句第一场“草桥结拜”中的一句旁白。“风和日丽”是一个事件域(domain),“花如锦”是另一个事件域,两个事件若单独拿出来,实际上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但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将两个域结合,这就要求译者的心智活动复杂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费脑筋”。首先大脑凸显的是这两个域的情景框架(frame)。“风和日丽”框架成员为“晴朗”“暖和”,而“花如锦”框架成员为“花”“美好”。整合(blending)后产生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在春天这一个晴朗、温暖日子里,开了许多花,很美好。结合译语,笔者发现,表征空间I(representation space I)凸显的空间成员“风和日丽”与表征空间II突显的空间成员“spring day”相呼应,但两者明显在语义层面上互不对应;同样的,表征空间II(representation space I)凸显的成员“花如锦”与表征空间II(inference space II)凸显的成员“sweet”也如此。此时说明,译者更多的是探索到隐藏于表征空间I与表征空间II后的“默认值”,并将其显性化,但译语空间与源语空间并无对应情况。

(6)原文:一番话暖心贴肺动柔肠。

译文:His words have moved me so much.

这是第二场“书馆”中祝英台的唱词。表征空间I(representation space I)凸显的成员“暖心”“贴肺”“动柔肠”中,“暖”“贴”“动”三组动词表面上无关联性,但与“心”“肺”“柔肠”结合,整合后的层创空间(emergent space)所输出的是三者所共有的含义,即“感动”。在表征空间I中有多个默认值,译者的心智空间 (mental space) 通过将这多个默认值进行变通整合,经合并、完善、精制后,将整合后的新创意义凸显出来,使之与表征空间II(inference space II)凸显的动作成员“move”在语义框架上相吻合。但译语空间中的多个成员无法与源语空间中的单个成员(element)相映射,这就造成了源语和译语的无对应现象。

五、结语

本文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越剧《梁祝》字幕英译文本从完全对应、半对应和无对应三种映射关系进行对比,结论如下:1.源语与译语两个所指空间中显性成员的对应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去全面考虑原文所凸显的表征空间,从而使得译文的表征空间与原文的表征空间完全连通,即两个空间中所有成员的完全对应;2.译语与源语的半对应情况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受众需求,量化所指空间的成员,并与源语表征空间中的成员部分融合,最终使译文受众接受;3.译语表征空间类推映射出的空间成员并非都与通过译语源语空间类推映射出的空间成员互为映射连通,但无论连通与否,其最终目标还是以有效应用为前提。因此,英译字幕的翻译中涉及语言和文化心理的跨空间整合时,译者会选用不同的整合方式求得最佳翻译效果。笔者借助概念整合理论,希冀为探讨中国戏曲翻译提供一条方法和道路。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and M.Turner.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Spaces[C].UCSD Cognitive Science Technical Report,1994.

[2]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Fauconnier,G.&M.Turner. 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4]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5]谌莉文.汉英委婉语跨空间映射认知对比考察[J].外语教学,

2007,(4):39-43.

[6]董桂荣,冯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译创造的合理性[J].上海

翻译,2005,(s1):33-36.

[7]李忻洳.从概念整合视角探析翻译过程[J].外语研究,2014,

(5):83-87.

[8]苏军晓,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1,(3):31-36.

[9]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1,(3):17-20.

[10]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7.

[11]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9.

[12]肖家燕,李恒威.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中国外

语,2010,(5):106-111.

[13]袁周敏,金梅.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意象的阐释[J].外国语言

文学,2008,(4):217-223.

[14]尹富林.论概念整合模式下翻译的主体间性[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7,(11):41-44.

[15]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应用[J].解放

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7-14.

[16]祝敏,席建国.国内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十年(2000~

篇6

论文关键词:城市,金融竞争力,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已成为全国各城市提高城市档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中,金融运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竞争力,关系到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黑龙江省要想全面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其管辖的13个地级市及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金融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及地区的金融竞争力情况,这样才能搞清楚黑龙江省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的相对地位与相对差异,以及黑龙江省的金融发展的总体状况,为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各城市明确自己的合理定位,制定出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本文将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解决黑龙江省城市金融竞争力排名问题,运用聚类分析解决城市金融竞争力分档问题。

一、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金融竞争力,它反映了一个城市配置资源的效率,是一个城市的金融综合实力的整体情况的表现,其规模和活跃度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构成最直接的推动力,因此,构建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估城市金融竞争力,对于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其应包括评估城市的金融现状和未来金融发展潜力两个部分的优势。目前在国内缺少一个公认的像衡量一家银行那样容易的效率指标体系。针对我国以及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金融市场环境竞争力和金融机构竞争力两部分进行研究。

金融市场环境竞争力反映了一个城市潜在的金融规模、经济的外向性程度和活跃程度、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低,以及经济运行环境等多方面。GDP、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人口等指标均可以用来描述金融市场环境竞争力。金融机构竞争力表现为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金融机构年末存款和贷款余额可以反映银行的业务规模,保费收入可以反映城市保险实力,由于证券机构的属地行较弱,且没有任何统计年鉴能提供关于各个城市的证券机构业务规模的数据,金融业从业人数能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证券业的部分信息,根据实际情况,暂不将证券业指标进行评价指标体系中。

根据黑龙江实际情况,构建的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具体说明:1.GDP:它能反映城市经济规模和实力;2.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储蓄转化成生产资本的能力力;3.进出口总额:反映了经济的外向性程度;4.外商直接投资:反映的是一个城市融通外来资金的能力;5.城市人口:描述金融区位力,反映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程度;6.职工平均工资:反映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也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7.金融机构贷款年末余额:反映城市资金的总量实力,特别是银行部门对该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8.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提供的储蓄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储蓄量也就越多,从而影响地区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9.保费收入:该指标反映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衡量该城区保险业务发展规模的客观尺度;10.金融保险从业人员数:从就业方面反映金融发展水平。

二、黑龙江城市金融竞争力排名

在上部分构建的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多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来减少解释变量,即用少数几个主因子来描述诸多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尽可能保持解释能力的前提下,将更容易掌握和测度解释变量。

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及地区的10个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表1黑龙江省城市金融竞争力指标数据

X

X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2868

10305543

298043

92412

990.1

33395116

23844594

25237

87.5528

37214

666

1602955

26879

9692

569.2

5161137

3345495

22192

28.2359

10869

316

652445

36588

7185

190.8

3174914

1315958

20124

16.0335

4409

185

554848

3625

808

109.4

1749914

1302450

22796

10.5659

2732

260

1002826

73698

1265

150.5

2009239

1541775

22130

10.4172

3926

2220

4859958

67907

15982

277.2

11179187

2511552

34153

35.0690

7431

179

507179

13508

1868

127.6

1989059

738250

12115

7.2199

3432

399

888148

169955

16987

251.7

3606653

1781020

19380

18.0778

5717

187

692752

2775

172

90.2

1403828

1019088

21748

5.4679

2304

501

1562781

763857

9321

269.9

5287927

1803485

20699

24.3427

8370

206

410115

236423

5791

173.9

2234528

940466

19841

11.2874

3835

534

935936

4461

3543

577.2

3139441

2307483

15987

17.7695

7819

70

181018

1288

3153

52.9

1137939

200290

17857

篇7

关键词:因子分析;功能布局;上海

中图分类号:TU528.4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上海相比于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高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过于注重城市功能中的经济和产业功能而导致城市功能内涵的提升相对较弱,出现了“重产轻城”的问题。产城的不均衡会影响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满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是现在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海市18个区县的城市发展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了上海18个区县的现有功能定位,揭示了各区县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为确定各区县发展优势及功能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一)指标体系

本文研究区域为上海市全部行政管辖区。共包括中心9个城区即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普陀区、长宁区、徐汇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近郊4个区域即宝山区、嘉定区、浦东区、闵行区;远郊5个区县即奉贤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崇明县。

研究数据来自于2001年至2010年统计年鉴中关于区域经济结构、人口变动和社会环境的指标数据。

表1 城市功能综合评价体系

(二)因子分析

统计检验中KMO检测值为0.784,属于0.8-0.9范围,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对指标的矩阵变化,把多个相关联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并且相互正交。而后按照对方差贡献率的大小,顺次提取4 个主因子,说明上述17个指标的85.491%,因子旋转后主因子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变量

代码 变量 因子

1 2 3 4

V1 至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比率 -.224 .817 -.828 .043

V2 2010年人均GDP .589 .738 -.144 .117

V3 2010年一产占GDP比重 -.209 -.150 .924 -.034

V4 2010年二产占GDP比重 .634 -.277 .494 -.397

V5 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 -.520 .567 -.545 .612

V6 2008-2010二产占GDP比重变化 -.057 .244 .275 -.866

V7 2008-2010三产占GDP比重变化 .284 .181 .127 .813

V8 2010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62 .476 -.612 -.053

V9 2010年外来人口比率 .772 -.264 .104 .234

V10 2010文盲占本地区人口的比重 .021 -.228 .951 .059

V11 2001-2010人口密度变化 .727 -.483 -.002 .083

V12 2010年企业集团从业人数占全区人口比重 -.118 .928 -.215 .061

V13 2010年每公里文体场馆数 .381 .742 -.634 -.056

V14 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 .346 .760 -.769 .024

V15 2010年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913 .033 .158 .060

V16 2010年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顷) .848 -.383 .050 .119

V17 2010年每公里外资投资额(万美元) -.182 .917 -.550 -.176

二、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分析

第1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8.101%,在第一因子上,2010年二产占GDP比重;2010年外来人口比率;2010年人口密度;2001-2010年人口密度变化;2010年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10年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具有原有人口密度较低,但人口密度增长较快,外来人口比率高,二产比重较大,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较好,城市化进程较快的特性,所以将第一因子命名为外来人口驱动的的新兴工业拓展区。

图1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1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地区为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这些地区主要是上海的近郊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人口密度增长较快。与之呼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人均绿地面积都较高,说明城市化率增长亦较快。外来人口增长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

第2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4.655%,至城市中心直线距离比率;2010年人均GDP,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2010年企业集团从业人数占全区人口比重;2010年每公里文体场馆数;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2010年每公里外资投资额;人口密度等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第一因子具有区位条件好,三产比重高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完备,投资环境好,人口密度高,且人口密度增长缓慢等特性,将第二因子命名为三产驱动的优势服务区。

图2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2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长宁区、浦东新区等,这些区域大都是上海的中心区域,其区位好,人口密度高,经济优势明显,文化卫生等城市设施完善,外商投资环境良好,城市化程度高等特点。

第3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2.420%,在第三因子上,至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比率;2010年一产占GDP比重;2010每公里文体场馆数;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2010文盲占本地区人口的比重等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第3因子命名为生态环境驱动的乡村旅游区。

图3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3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崇明区、金山区、奉贤区、青浦区;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松江区、嘉定区、宝山区、浦东新区等,这些区域大都是上海的近远郊区,其区位一般,一产比重高,文化卫生等城市设施较少,文盲比重大,城市化进程较慢等特点。

第4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10.315%,在第四因子上,2008-2010二产占GDP比重变化;2008-2010三产占GDP比重变化,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说明“退二进三”步伐较大,三产增长速度快,第4为特色服务驱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图4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4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黄浦区、静安区、浦东新区;宝山区等。这些区域有的是上海中心核心区如黄浦和静安2011年三产增加值已占到生产总值的94.5%和96.85%,这些核心区呈现出较强烈的城市化“质”的提升态势。浦东新区和宝山区是近些年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较猛的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域,它们承接了许多从中心区转移来的像金融、商贸服务等功能,经济空间呈现“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并存态势,既有临近中心城区的要素不断集聚和功能的提升,又有边远农村区域变成为城市化区域。

三、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特征

根据以上对上海18个区县城市发展内在因素的分析,综合各因子的得分情况,可以将上海各区县城市功能的强弱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第一等级即三产驱动的综合优势明显的都市功能优化区。包括功能优化核心区即黄浦区、静安区;功能优化边缘区即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等中心城区。都市功能优化区域集中体现了上海的繁荣繁华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服务经济较发达,但人口密度较高,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中心城区苏州河以北地区发展比较滞缓,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基础欠完善,需要加强区域内的统筹协调。

(二)第二等级即外来人口驱动的新兴工业拓展区。包括都市功能优化拓展区即闵行区、宝山区;都市发展新区即浦东新区;新型城市化地区即嘉定区。该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城镇建设成效显现。但常住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与新城功能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特征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据统计这4个新兴工业拓展区常住人口中有一半多为外来人口导入。外来劳动力的宜居,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智慧型城市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闵行和宝山是上海中心城区的拓展区,是中心城的腹地,承接了大量外来人口的导入和中心城区人口的疏散,宝山精品钢铁基地的改造升级和闵行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使其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都市发展新区即浦东新区聚集金融、航运、贸易、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其功能定位是“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将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新型城市化地区即嘉定区,嘉定新城是建设西部城市群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嘉定国际汽车城的产业能级,将增强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大型居住社区的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

(三)第三等级即生态环境驱动的新型城市发展区。包括新型城市化地区即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以及综合生态发展区即崇明县。该区域区域生态环境品质较高,对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城市功能相对较弱,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产城融合有待深化,需要加快新城和重点小城镇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四)根据城市功能优势因素分析,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可化为都市功能优化区,普陀区、徐汇区、长宁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可化为都市功能优化区(边缘),闵行区、宝山区为都市功能优化区(拓展),浦东新区为都市发展新区,嘉定区为新型城市化地区,金山区、青浦区、奉贤区、松江区为新型城市化地区,崇明县为综合生态发展区。

四、完善建议

综上所述,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深入推进上海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格局,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功能完善。

(一)中心城区建设方面

宝山滨水区应依据自身的城市特点和资源禀赋,在开发中应强化其文化博览、休闲娱乐、旅游航运功能,结合滨江区时尚住宅的开发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形成多方位展示都市风采的旅游风景带,以完善宝山区作为中心拓展区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定位。闵行区位于应结合闵行轮渡站的迁建、新安市场的搬迁,进行绿地景观和滨江活动空间打造,使其成为黄浦江滨江景观的组成部分,作为滨江绿带的补充和延续。使闵行滨江融交通集散、文化休闲、生态建设等功能于一体,营造出都市滨河新景观,打造闵行区滨江沿线景观新地标和样板示范段。

(二)新城建设方面

上海新城建设中产城融合不畅分问题较突出, 虽然产业布局主导新城兴衰,但在新城建设中,仅仅孤立地发展新城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要有城市之间的依托,如果没有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辅佐,新城建设将会非常困难。上海新城建设应打造宜居“市域城市群”。 如东部滨江沿海城市群(南桥新城、金山新城、南汇新城)、西部城市群(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北部生态城市群(崇明城桥新城)等。人口从中心城区流到了新城以后,新城的发展和功能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不仅是解决产业问题,更要解决人口承载力问题,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服务,都要考虑。这就是比较理想的新城,简单概括就是“宜居”。这是在新城建设中很重要的,需要从顶层设计的重大问题。没有政府干预,新城运动不会成功。上海要尽力把新城建设为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

(三)小城镇建设方面

今后需要更多地关注城镇化建设质量,要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空间转向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目标,着重在提高产业发展绩效、分类推进城镇化建设、 提升城镇宜居水平等方面进行探索。可根据各城镇不同的地理区位、交通条件、 产业特点、 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制定符合各城镇发展的综合型城镇、旅游型城镇、生态型城镇、产业型城镇等发展规划。从城乡二元向城乡统筹转变, 让农村居民在生活方式、 居住环境上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待遇; 从粗放扩张向集约低碳转变, 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推动中远郊小城镇与新城的合理分工,全面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宁越敏.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及治理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2(10).

[2]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转型上海•规划战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洪楠.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0-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篇8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消费水平差距;向量自回归模型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进入萧条时期,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持续稳健增长,成为我国这几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已趋于饱和状态,扩大内需,增强内需,其主要动力之一来源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然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弱,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1981年至2012年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520元增加到24565元,增加了47.2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由201元增加到7919元,增加了39.4倍。但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却在逐年扩大,1981年城乡消费比率已达到2.59∶1,由于我国农村实行了,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活跃了农村经济,刺激了农村居民的消费,1985年城乡消费比率下降为2.19∶1。之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推进,城镇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保健体制也越来越完善,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发越来越高,而农村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也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迅速攀升,由1989年的2.67∶1扩大到2012年的3.1∶1。

一、数据选取及模型说明

由于数据方面的原因,本文只选取了反映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及健康状况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受教育水平方面,选取农村人均教育支出(E)作为衡量指标;健康状况方面,选取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M)作为衡量指标。而城乡消费水平差距(C)则采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差为衡量指标。所选数据为1981-2012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其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各时间序列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为避免出现异方差,对各序列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E]、[LnM]、[LnC]。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和城乡消费差距的数量关系,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刻画两者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计量模型如下:

[LnC=C0+αLnE+βLnM+εt] 其中,[C0]为常数项,[εt]为随机扰动项。

二、实证分析

(一)ADF单位根检验

利用Eviews5.0软件对经过预处理的农村人均教育支出[LnE]、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LnM]和城乡人均消费差距[LnC],以及各变量的一阶差分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LnE]、[LnM]和[LnC]均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均是平稳的,且均为一阶单整过程,即I(1)。因此可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二) Johansen协整检验

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LnC]、[LnM]、[LnE]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AIC和SC准则,经过多次试验,采用滞后期为1时,建立模型。结果如表3.1所示:序列[LnC]、[LnM]、[LnE]之间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

对比迹统计量与5%、1%水平临界值可知,分析结果拒绝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且不能拒绝存在至多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因此,两变量之间有且仅有一种协整关系。取标准化(Normalization)的协整系数,得协整方程如下:

对残差序列

[e=LnC-0.188497LnM+1.0585191LnE+3.749531]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在99%置信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含单位根(见表3.2),是平稳的。说明协整关系通过检验是正确的。

因此可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其短期动态关系。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

[ecmt-1=LnC(-1)-0.188LnM(-1)+1.059LnE(-1)+3.750],是VEC模型的误差修正项。

由式(3-1)和式(3-2)可知,[LnE]、[LnM]和[LnC]之间不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而且也具有短期动态调整关系。即增加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可使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差距缩小;但增加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反而使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差距增加。

可见,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可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变其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而农村医疗保健的支出之所以会出现同方向的变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虽已建立但并不完善,而且存在基层实施过程中的监管漏洞,农民基本上还是作为自我保障的医疗群体,较低的收入水平,无法跟上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这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水平。

(三)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动态关系,图3.1至3.4为序列[LnC]、[LnM]、[LnE]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

从消费差距[LnC]的脉冲响应来看,[LnC]对[LnM]始终呈现持续的、负向的响应,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农民增加对医疗保健支出幅度,只有国家通过体制上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会对农民增加医疗保健支出幅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LnC]对[LnE]的冲击,在第1-2年变化不大,之后缓慢上升,在第5年后趋于稳定正向响应。

从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LnM]的脉冲响应来看,[LnM]对[LnC]的冲击在第1年为正向影响,之后迅速下降,在第2年开始呈现微弱的负向扰动,从第5年开始对消费差距不再产生扰动。这反映出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病,农民是自费医疗群体,较低的收入水平,无法跟上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致使大量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此,政府不仅需要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而且要进行有效的监管。

从农村人均教育支出[LnE]的脉冲响应来看,[LnE]对[LnC]的冲击始终呈正向扰动,而且幅度比较大,在第5年达到峰值6%后趋向平稳。这反映出我国的城乡之间存在着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

三、结论与建议

(1)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LnM])、农村人均教育支出([LnE])和城乡人均消费差距([LnC])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LnM]、[LnE]和[LnC]分别具有正向、负向的长期均衡关系。这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现行的医疗体制存在着弊病,农民有限的收入增加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费昂贵的医疗费用。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改革的进程和有效地实施医疗改革的方案。

(2)脉冲响应函数显示,城乡消费差距对农村医疗保健支出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冲击没有响应。而增加教育支出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呈现一个正向的、持续的、稳定的响应。此外,我们的分析显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和教育体制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政府要尽快完善城乡各种不均等的政策体制,切实让农村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公共福利。

参考文献:

[1]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分配机理研究[D].2002

[2][美]雅各布・明塞尔著.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选择特征

引言

家庭金融资产是居民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选择家庭金融资产的行为,不仅与资本市场的波动重要关联,又对居民家庭提高财产性收入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家庭金融资产的发展涉及宏观微观多个层面并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Campbell第一次提出将家庭金融作为一个新的金融研究的重点领域,随后对其的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彭志龙(1998)、彭新育(2003)和李建军,田光宁(2001)从宏观层面研究居民选择家庭金融资产的行为,于蓉(2006),邹红,喻开志(2010)从微观角度分析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别较大的国家,不同地区居民家庭对金融资产的选择特征有很大不同。为了突出江苏省居民家庭金融选择特征的区域特点,本文用通过调查得来的微观数据,研究江苏省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现状,并分析江苏省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特征。这对于引导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分配家庭金融资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现状分析

1.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文设计的调查问卷参考了北京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的“投资者行为调查”、李心丹的“个体投资者问卷调查”等多个问卷,调查对象是江苏省18岁以上的城镇居民,问卷采用有目的的随机抽样的做法。2012-2013年共投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821份,样本的回收率为82.1%。筛选的有效问卷一共705份,有效样本回收率为85.9%。分析有效样本的抽样结构可以看出,家庭的投资决策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比为64.80%,年龄只要是26-55岁的人群,被调查的居民以高中或中专以上的学历居多,超过50%的调查者具有本科以上受教育程度。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为已婚之家,家庭人口为3或4人,且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5000元之间的家庭为39.30%。从整体看,有效样本的调查结果基本服从正态分布的特征,抽样结构比较均匀合理。

1.2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构成

图1 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

从图1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可以看出,金融资产结构中储蓄存款和现金的

比重最高,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紧接其后,银行理财和保险类金融资产所占比重不高,债券的投资比重最小。储蓄存款是居民家庭的首要选择,所占比重是5120%,表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最重要的部分是货币性资产,这因为其属于具有风险小、易变现特点固定收益类产品。浮动收益类金融产品股票占比为1272%,基金占比为988%,说明居民家庭对风险型金融产品的投资需求有所增加。保险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为543%,可能因其变现度差、投资期限长。由于居民家庭对理财产品了解较少和理财产品对投资者有最低的投资资金要求,居民家庭对理财这类固定收益类的产品投资比重较低,为385%。此外,债券占有家庭金融资产的投资比重为195%,包括黄金、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等在内的其他金融资产所占比重为65%,这与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和债券市场发展落后有关联。

2.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配置特征

2.1不同性别与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

从表1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对于家庭金融资产的首要选择都是储蓄,在对储蓄和股票两项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上有所不同,女性居民投资的储蓄资产比男性高约4%,男性配置的股票比女性高2.57%,可见女性风险偏好性较小,偏好投资套期保值的项目,男性偏好风险,为获得较高的收益更愿意承受较大的风险。男性和女性对于风险的偏好程度不同也可以从其他各项金融资产的选择上反映出来。

2.2不同年龄与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分布

生命周期是分析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所考虑的未来的收入流、消费支出和由此产生的投资需求不一样。因此,经济人会根据自己在不同阶段的情况选取合适的投资组合,为家庭带来最大的收益和保障。这也是城市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相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10

关键词: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

近年来,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类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研究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刑诉法的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也给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新的挑战。

一、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类犯罪的基本情况[1]

通过对诸暨市人民检察院近三年审查批捕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案件、聚众斗殴案件的梳理,我们发现未成年人在该类犯罪中,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未成年人犯罪呈高发态势,涉案总人数和所占比例较大。2011年至2013年诸暨市人民检察院办理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类案件,共批准逮捕309件558人,其中未成年人涉案人数为117人,约占20.9%(见图一)。从统计数据上看,2013年以前,未成年人涉案比例呈上升趋势。随着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未成年人涉案比例开始有所下降。

(图一:2011年至2013年我院批捕寻衅滋事、

聚众斗殴犯罪人数情况)

2、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成人化现象突出,持械、持凶器作案较为普遍。从所办案件来看,一些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案件纠集人数少则三、五人,动辄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并多携带马刀、开山刀、匕首、棍棒等工具。据统计,2013年寻衅滋事案件中持有凶器的案件数量为53件,约占总受案数54%,其中携带马刀的案件约占持凶器案件总数的51%。聚众斗殴案件中持械斗殴的案件数量为13件,约占总受案数73%,其中携带马刀的案件约占持械案件总数的54%。而这两类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实施或者参与的。如赵某等人聚众斗殴案件中,双方纠集社会闲杂人员十余名,且手持马刀互劈,造成多人受伤,社会影响恶劣。

3、涉案未成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呈现社会闲散化。社会闲散未成年人通常是指不在学、无职业、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群体。从近三年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类案件来看,涉案未成年人绝大多数仅具备初中及以下教育文化,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少年犯在整体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较小,且多数涉案未成年人不在学,也无固定职业,社会闲散化现象明显。

4、未成年人犯罪出现反侦查意识增强等新情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涉案未成年人使用绰号现象普遍,由于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类犯罪涉案人员众多,绰号的频繁出现,增加了办案人员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工作难度,立案监督面临新的困境。二是翻供现象频繁发生,导致不捕案件比例增加。部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归案前串供,归案后或隐瞒自己犯罪行为,或隐瞒同案犯犯罪行为,这给案件侦查带来困难,甚至影响到定罪量刑。以2013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犯罪为例,其中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不捕的比例高达20.83%。

二、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罪的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仅仅是其个人原因所致,更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诸多社会矛盾和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成年人的犯罪概率。受过高中以上程度教育的未成年人犯罪概率明显较低。如唐某等20人聚众斗殴案中,涉案的5名未成年人受教育程度均为初中及以下,其中有三名未成年人受教育程度为小学文化。受教育程度低的未成年人过早离开校园,离开了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很容易因为无知、冲动或者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典型的生理心理特征导致未成年人更容易触犯该类犯罪。一方面,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特征变化明显,身体精力旺盛。对未成年人这种充沛的精力,如果引导得当,就会转化为智慧的力量;反之,则可能变成暴力,成为违法的动机。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内心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敢于冒险。但未成年人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情绪化、情感化浓厚,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面对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容易缺乏理性思考,意气用事,产生过激行为,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3、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缺失。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类犯罪,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家庭监管的缺位。不少学校限于师资力量及硬件设备等条件,重文化教育轻思想道德培养,使得在校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生活单调,而日常有益健康的活动甚少,导致学生厌学,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当前家庭教育对子女要么过于溺爱,使得子女养成了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不良习气;要么过于简单粗暴,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加之现今社会不良风气依然存在,少数媒介宣扬暴力、江湖义气等行为,却游离于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青少年面临的文化环境日趋恶劣。当他们旺盛的精力无处发挥,精神无所寄托,心灵感到空虚,免不了就要胡思乱想,惹是生非,进而酿成大错。

三、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犯罪的防范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之处,而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类犯罪,更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预防具有其他部门不具备的司法预防的便利条件。而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明确,“修改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规定,实行专人办理、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附条件不、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帮助失足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因此,检察机关应当积极作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及其合法权益,创新预防工作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适应未成年人特点,改进检察工作方法

首先要积极转变办案理念。办理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类案件,办案人员应将“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坚持以保护未成年人为本位,推行恢复性司法,做到依法少捕、慎诉、少监禁。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最大限度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其次要慎用“逮捕”强制措施。针对辩护律师提出的意见,应当认真听取,对非法证据应坚决予以排除。严格落实新刑诉法规定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规范社会调查报告制作。依照新刑诉法规定的逮捕条件,规范逮捕必要性说明,特别是未成年人在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犯罪中的“社会危险性”分析,并适当采取非羁押措施风险评估制度,从严把握逮捕适用条件。

最后要推行附条件不与刑事和解制度。附条件不制度对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积极作用,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附条件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同时,检察机关在办案中也要注重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积极化解涉罪未成年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矛盾,避免双方冲突,充分发挥检调对接平台作用,从深层次化解社会矛盾。

2、把握 “宽严相济 ”政策 ,落实未成年人权利特殊保护机制

一是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注意区别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界限,注意区别罪与非罪的界限,更要把重大刑事犯罪与一般刑事犯罪加以区别,要把主犯同从犯、胁从犯、偶犯、未遂犯、过失犯等加以区别。对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检察机关可以发送检察建议的方式,配合学校、家庭、街道对其加强管理,积极采取犯罪预防措施。

二是建立健全快速办理机制和分案制度。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类案件一般涉案人数多,案情复杂,但对未成年人被羁押的案件,应严格控制补充侦查和延长审查的次数和期限,尽可能快的办结案件。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在不妨碍查清事实和相关案件开庭审理的情况下,必须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分案提起公诉,由法院分庭审理和判决。

三是落实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和法律援助制度。加强与司法行政部门及教育、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施办法,规范犯罪记录封存的具体适用情形、程序以及保密等细则。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确保轻罪记录封存制度落到实处。严格落实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规定,认真审查批捕、时环节未成年人委托辩护人情况,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和司法保护。

3、发挥检察监督建议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

检察机关应充分行使监督建议权,积极推行针对未成年人的观护帮教基地建设,切实做好法制教育和宣传工作。

(1)主动与有关部门的联动配合,积极对涉案未成年人开展帮教。检察机关可以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建议,通过政府购买、财政补助、政策优惠等方式,建立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建设管理、公检法共同使用的新型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引入社会力量,对不捕、不诉的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帮教。

(2)加强与共青团、教育、学校等单位的联系,建议督促在学校建立德育管理体系,采取派驻检察工作室、担任法制副校长等形式,组织开展法制宣讲、模拟法庭等活动,逐步探索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制教育制度。积极参与校园安全整治工作,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不断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开展微电影创作等活动,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宣传效果。

(3)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召开未成年人司法联席会议。通过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明确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执法思想,规范执法标准与执法行为。针对分析未成年人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认真开展调研分析,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创新的建议。

注释:

[1]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诸暨市人民检察院数据库。

参考文献:

(一)论文类

[1] 靳高风,赵伟:《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特征与模式研究》,载《青少年问题研究》2011年第5期。

[2] 李玉娇:《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载《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7期。

[3] 黄辉:《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工作的若干思考》,载《检察实践》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