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范文

时间:2023-04-05 21:1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路遥人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特此再附上他人写的一片读后感,很不错!!*

《人生》读后感

篇2

【关键词】粗犷故乡 路遥个性 野性呼唤

自然环境对于作家文学创作艺术的潜在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也是无法否认的。正如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所说:离开土地,可能再不返回,但是,我敢肯定地说,大多数人和土地的情感也仍然只能是惋惜地告别,而不会无情地斩断。笔者相信,故乡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对作家的思维方式、生命情感艺术表现等都有着原始的、潜在的,而又非常深刻的影响。

正是基于此,笔者将路遥文学创作的审美风格之一归结为粗旷狂放、野性原始。而这一艺术风格也是和陕北的地理生态环境所呈现出来的地貌特征相吻合的。沟壑纵横而又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本身就具有一种浑厚粗犷、粗旷豪放的审美特征。陕北自然生态所具有的这些审美特质,在路遥生命发展历程中,显然已被内化,进而融进了路遥的血液中。这一特质不仅表现在他对硬汉的人格追求上,而且外化为其作品中写景状物、个性人生,转化为他对野性的内在呼唤与对野性特质的膜拜与崇敬。所以,当他进入文学创作状态时,作为一种艺术建构的因质——陕北狰狞、粗野、雄壮的沟沟坎坎塬塬峁峁,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路遥是黄土地上长大的西北汉子,他执着而桀骜不驯,孤傲而特立独行,像一匹孤独的狼,只是在不停的呼唤野性,期待野性的回归。他不止一次的炫耀般说起自己少年狂:十几岁时,就曾在暴雨雷电中一个人爬上山,让瓢泼大雨淋过自己,雷声和闪电几乎就在咫尺之间;也曾从山顶几乎不择道路地狼奔豕窜冲下来,以锻炼在危难瞬间思维和行动的敏捷与谐调,或者说选择生存的本领;还有一次,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跟一群大孩子到离村五里路的大山里去逞了一回能。结果,从山顶的一个悬崖上滑脱,跌向深沟,大难不死。这就是路遥,他向往野性,渴望生命以裸的原始力展现。成年后,这一点在路遥身上延续着:他有与众不同的健身方式。本来,以爬山锻炼身体无可厚非,可他却不走正路,专门寻找了一条羊肠小道攀登而上。那里山路崎岖,丛林茂密,阒无人迹,只有他赤条条穿件裤衩,像非洲丛林里的土著生蕃。下山回到宿舍,用先备好的一桶凉水冲洗完身子,方式之粗野可见一斑,这就是路遥。

路遥是个硬汉,充满野性,为人的信念,写作时的癫狂,游玩时的放诞,在他的意识里,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忘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要超越成功。《人生》便是他以文明人的视野表达出对生命中的野性的呼唤。

首先,路遥醉心于大马河川道里粗犷的风雨雷电的自然风光的描写。《人生》开篇: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提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一道闪电几乎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接着,像山崩地陷一般响了一声可怕的炸雷。听见外面立刻乱起了大风,沙尘把窗户纸打得啪啪价响。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叫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隆轰隆"的声音--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这段从山雨欲来到爆发的环境描写向来被解读为烘托气氛,暗示人物命运中的暴风骤雨,对此,我表示赞同,但不能到此为止。从文本中可见,路遥对狂暴环境的描写到了醉心欣赏的痴迷地步,那令人颤栗的自然伟力符合路遥的审美需求,他在欣赏着天地间的雄奇与力量之美。创作中他一定是怀着某种神圣与虔诚。你看,闪电的穿透力,雷声的震撼力,足以让人产生像对崇拜英雄般的敬畏。

其次,《人生》的主人公巧珍和加林的身上都蕴藏着野性。

巧珍充满激情,泼辣大胆,野味十足,刷牙要算是这个落后川道里的惊世之举。只见她满嘴里冒着血糊子。也不管这些。睹此情形,出山的女子、碎脑的娃娃、拾粪的老汉纷纷上前围观,她也不管这些了照样使劲刷。甚至赌气地想:看什么看,多刷一会让他们看个够!瞧瞧巧珍十足一个未经驯化的小野兽自恋又无畏,不仅如此。她刷牙、完了之后,取出牙刷,喝了一口缸子里的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起来。惹得周围一圈人的眼光就从那牙缸子里看到她的嘴上,又从她的嘴上看到土地上。" 举止粗犷,全无斯文,这哪像柔情似水的村姑,气得她父亲刘立本丢下两头牛不管,满脸通红,豁开人群,大声喝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给老子跑到门外丢人来了!"巧珍还嘴硬地辩解说,一副桀骜不驯的泼辣。着实惹人喜爱。路遥虽把她写的那样漂亮,但他似乎并不欣赏柔弱之美,不想把他塑造成需要保护的弱女子。所以, 结婚之后,巧珍每逢跟集上会遇到不识相的陌生小伙子求爱,便用农村妇女最难听的粗话把那些人骂得狗血喷头。可以说,在路遥眼里生子当如刘巧珍。

高加林是路遥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有太多可解读的角度。笔者看来,在高加林身上有一种咄咄逼人的东西。他既真诚又阴郁,既坚强又固执,既有才学,又有些野性,既叫人欣赏又叫人害怕。民办教师被拿下,他咬牙切齿要找高明楼算账。事实上,不用高加林那样阴鹜叱咤,高明楼也始终对之惧怕三分,觉得这个年轻人太具威胁性了。因此在其他事上处处将就他,以消除高加林对自己的仇恨。以至刘立本找他商量高加林与巧珍的事高明楼甚至有心撮合这对年轻人,以与高加林套关系。他对巧珍爹说的一番的话很代表性--"他一身的大丈夫气概!将来村里真正的能人是他!"

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平时在校教书没干过活,可第一天上山就见他把上身脱了个精光,没命地挖起了地畔。两只手打满了泡,仍然拼命挖。泡拧破,手上出了血,把镢把都染红了,他还是那般疯狂地干着。德顺老汉好言相劝,他却说:手烂叫它烂吧!要让镢把把我的烂手再拧好!继续向两只烂手唾了两下,掂起镢头又没命地挖起来。什么叫后生可畏,这就是,他有着年轻人的霸道,透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架势。

进城拉粪一章是高加林狂野个性的又一集中表现。在车站厕所旁,高加林的坏脾气被引逗起来。"他妈的,我今天要''''反霸''''了",他拾起一块石头片,把锁下的铁扣环撬起来。后来,和先锋队的两个拉粪青年发生争执,高加林霸气十足 --"把嘴放干净!骂谁哩?"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赔钱。高加林更是不屑一顾,最终双方大打出手。这段打斗场面极为火爆:高加林两眼冒火,把粪担往地上一撂,拉起舀粪的粪勺。就向那后生砍去!于是,三个掏粪的人就在车站的停车场上打了起来;长柄粪勺在空中飞舞,粪点子把三个人都溅了满身……高加林一个打俩,毫不示弱。这里,路遥终于给他的人物找到了宣泄生命力量的机会,他不容压制,不容欺辱。此时的作者与其说在写,不如说在欣赏这个金刚怒目的小子淋漓尽致地撒野。

刚当上通讯员的高加林暴雨中前往灾区,一路上热血沸腾,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一路小跑,嗓门眼渴得像要烧着火,便伏在路边的水坑里喝几口。没有那种狂野的心性怎能应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但生活没有给高加林太多的时间和机会,他被除名了,连同他的爱情。提出分手时,他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与黄亚萍的痛苦相比,加林是平静的, "我们现在应该结束我们的关系。" ……就把他的手从她的手里抽出来,转过身往门外走。走的是那样决绝,那样的义无反顾,他就是这副犟劲。这并非路遥刻意安排的,是生活使然,是加林粗傲狂野的个性使然,唯有如此,他才是高加林,才是路遥心性中的高加林。

综上,我们断定,在富有野性、充满张力的性格方面,巧珍、高加林就是路遥。一个刚强、充满野性的路遥。《人生》便是路遥通过他们以文明人的视野表达出对生命中的野性的呼唤。

参考文献

[1]郭小聪 《路遥的诗意》

[2]韩鲁华 《地域文化与作家审美个性及风格--路遥实贾平凹论之二》

篇3

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我们又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给了不同的答案。

哲学认为,人生不仅需要理想、激情,更要面对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需要把积极的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只有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积极行动,自强不息,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明天,让我们的每天过的都很精彩。

篇4

有疗效无“钱”途,廉价药品“被”消失,新闻披露了这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表示,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很明显,在药品生产供应这件事情上,利润成为了最大的指挥棒。无利可图、不能赚钱的药物,正在不断被医院及药厂抛弃,医生们开出几分钱廉价药物的处方可以成为新闻事件,已经深刻描绘出这个社会现实。但现在,这一切被视作为一种理所当然。很要命的问题是,一些药物并不全是可有可无的,像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鱼精蛋白、他巴唑,都属于临床上重要的药物,甚至是一线药物。

生病的病人需要这些药物,但另一股巨大的力量却不断的试图消灭这些药物,一切皆出自于对商业利润的考量。很多时候,一种药物被抛弃,不是因为它的疗效失去了优势,而是因为在经济利润这种金标准面前,它与别的药物相比,毫无竞争优势,只能被放弃。媒体曾报道,广东一位父亲在网上“求药帖”,他两岁半的女儿患肾母细胞瘤,术后正在等待化疗,急需“放线菌素D”救命。他发现另一个事实,“如果找不到这种药,孩子只能用国外药品替代,近6000元一支的价格将使更多家庭陷入困局,甚至放弃治疗”。

无利可图,药企有什么动力去生产?这是当下很流行的一种诠释思维。或许,这句话还可以翻译成,没有钱可赚的事情人们为什么要去做?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们,已经将之当成了一种信条。

不妨思考另一个问题,在医院,能不能因为病人的病不赚钱和少赚钱,就拒绝提供救死扶伤的医疗服务?

如果医学和药学是一门纯粹的商业,这样的行为无可厚非。对商人们而言,合法的赚钱就是最大的道德。但事实上,从政府保留了那么多的公立医院和国有药厂,并且每年愿意拿出巨额税金来扶持这个行业发展来看,这些行业不应该纯粹只是商业机构。

为了生存和发展,被推进市场的药厂及医院可以赚钱,甚至是想方设法的赚钱。这是可以接受、而且正在发生的现实。但这些机构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使命,修建医院和药厂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救死扶伤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可以生产更赚钱的药物,但也要给廉价的救命药留下一条活路,给生病的穷人留下一条生路。当然,在一切的角色和所有的态度中,政府角色及态度是最重要的,上行下效,有什么样的政府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民间行为。针对某些一线临床用药的生产短缺,政府卫计委等职能部门应该牵头药企、医院,打造一个防止这些特殊药物短缺的保障机制,这才是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

篇5

以前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期望自己长高一些,头发长长一些,这样可以理直气壮的跟妈妈说要出门玩,固执的认为,到那个时候,妈妈再也不能以我还小为借口,将我“禁锢”在家。所以每天都会偷偷穿妈妈的高跟鞋,抹口红,用现在的话说,期望在硬件不行的年代里,想在软件上变得符合“成熟”这个可望却不可及的名词。

但是真的长大了,才知道错失了这一路最美丽的风景。

很多时候借口自己是被这个社会变得物质,被时间推着走,忙着升职加薪结婚生子。没享受到孩童时代无忧无虑的乐趣,没抱紧小学那单纯的友谊,没抓住初中稚嫩的爱情,没握住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没珍惜大学本该绽放的青春。。。为了升职加薪错过了最好朋友的婚礼,为了升职加薪错过了孩子所有的家长会,为了升职加薪错过了过年与父母团聚的机会。。。现在真的升职加薪了,失去的却是这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缺失。

不要以社会的现实为借口,不要说我没钱就不去旅行,不要说我没时间就不去陪陪父母。你要知道,人生就像一座高峰,在忙着攀登冲向顶峰的同时,你是否闻过沿途的花香,是否喝过甘甜的溪水,是否跟偶尔路过的小松鼠打过招呼。记得,这一路请不要走得太快,否则你会错过,最美的风景。

篇6

提高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地说,就是要提高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条件,包括政治觉悟、思想品质、政策水平、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等。食品药品行政执法是一种国家行政行为,具有较强的国家意志性和政治性。因此,要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备的首要条件。

专业素质,是指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主要是指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掌握和运用食品药品专业知识,处理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各种事务的能力。食品药品行政执法既是一种行政行为,同时也是一种食品药品专业技术行为。食品药品行政执法所保护的对象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这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离不开食品药品专业知识的运用。因此,要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食品药品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素质是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备的重要条件。

法律素质,是指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主要是指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依法办事能力和执法工作经验等。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食品药品法律条文和相关法律知识,严格遵守法定原则和程序,才能保证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进行。法律素质是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

文化素质,是指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主要是指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文化修养程度,包括对语法规则、修辞规则、逻辑规则、公文写作及其他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食品药品行政执法的内容需要用语言文字去表示,制作和作用食品药品行政执法文书是食品药品行政执法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制作食品药品行政执法文书要求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含义要清楚,这就要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文化素质是食品药品执法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心理素质,是指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心理适应能力,主要是指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处理矛盾和应变能力,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有着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等。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工作涉及面广,对象众多,情况复杂,因此,要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将很难适应这项工作。心理素质是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备的一个必要条件。

提高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食品药品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才能做到政治上有追求、精神上有动力、工作上有干劲、案件上有质量、生活上有准则、言行上有形象。为了全面提高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严格实行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制度

考试,是了解应试者基本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可以采取笔试和面试二种形式进行。通过笔试,可以了解应试者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面试,可以了解应试者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气质、性格等。通过考试,可以严格把握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任用条件,有利于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加强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在职培训工作

在职培训,主要是根据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教学、训练或者实验的方法,使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方式在知识、技能、工作态度、道德规范等方面有所改进,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从而使他们适应药品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和水平完成食品药品执法人员工作的需要,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和水平完成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工作任务。

3建立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工作考核制度

通过考核,可以了解和评价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优劣、才能的高低和贡献的大小,做到优胜劣汰。同时,由于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明确具体,客观上对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促使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注意加强修养和锻炼,自觉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篇7

原文:

《齐天乐 其二 胡玉津邀同宋芸子、赵尧生、邓华溪、邓雨人、路金坡、江子愚宴集天倪阁赏白秋海棠》朝代:清    作者:张慎仪

当年曾访凌云去,小住海棠香国。

轳辘井边,秋千亭畔,簇簇疏花如雪。

萧晨蕙夕,剩清怨几分,闲情一霎。

春睡醒来,梦华破碎秋心仄。

光阴回首都幻,又古鹳重缔,饱有秋色。

冷艳弄晴,素馨吹息,销尽红尘炎热。

无言脉脉。

篇8

因为《人生》《平凡的世界》,路遥这个名字从黄土高原传向了全国,为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所熟知,从1980年代至今,一直在读者中拥有热度。2015年《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的热播,《路遥传》的发行,再一次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路遥,阅读路遥。清华大学更是将《平凡的世界》作为2015年新生入学的第一份礼物。清华大学校长说:“虽然书中涉及的年代对你们而言有些陌生,但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时代都是相似的。”来参观路遥文学馆的大多数人,都是在读了路遥的作品之后,被他作品中那真挚朴实而又向上拼搏的情感所打动。

在中国受路遥作品影响的读者不计其数,潘石屹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他最喜爱的作家就是路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看了7遍,每次读都是在他的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是路遥的小说给他力量,给他在精神上以巨大支持。他特地到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进行参观,并向延安大学捐资十万,用来修建通向路遥墓的山路。

文学作品是作家心路历程的复杂显现,要了解作家的创作,必须了解作家的生平状态,而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就全面展示了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路遥文学馆的总面积并不大,只有180多平方米。馆名是由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所提。文学馆由序厅、主题馆、音响题字厅以及文学研究室四个部分组成。在这里的来访记录上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公司职员,各行各业的都有。

感受路遥

在路遥文学馆阅读路遥的写作手稿,我感受到时光呼啸而过,随着路遥年龄的变化,他笔下的文字,渐渐地由稚嫩转向成熟。他三四十岁时写的手稿依然干干净净,每个字基本上都是一笔一划写成的,很少有连笔。而早一些时期写给友人的信件,就随意多了,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一气呵成,改动很少,他的字迹飞扬,里头偶尔还夹杂着一些小牢骚。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正是青葱时光的少年路遥,时间回溯到1950年代,走近观察那个刚刚被父亲过继给大伯家的路遥:他红着眼,躲在树后,强忍着没去拉父亲的手。苦难的童年,形成了路遥独特的心灵感受,他写道,“在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是那样高尚美好,反过来又折射到今天的现实生活。”

在这里我仿佛又看到了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路遥,在1982年,那个被称为“路遥年”的年代,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及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全国引起轰动,受到广泛好评。他曾说:“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他曾经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他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在写作,费尽心力地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部“诗与史的恢弘画卷”。

为何是早晨从中午开始?

在路遥文学馆,我看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手稿复印件的发排稿,这令我十分激动,这可以算是文学馆里的镇馆之宝了。这份手稿复印件字迹工整,行间分明,可以清晰地看到路遥誊写作品时严肃认真的态度,上面的改动几乎都是一些字词的删减和错字的甄别。这份手稿复印件也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路遥文集》时使用过的发排稿,上面既有编辑批注的笔迹,也有页码机打印的页码编号,还有路遥修改的痕迹,因而成为研究路遥的重要资料。

《早晨从中午开始》详细叙述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及心理历程。我非常好奇,路遥为什么要为这篇创作随笔起这样一个题目,在仔细看过这篇创作随笔后,我找到了答案。

我发现原来路遥给它赋予了三层含义:一是在路遥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二是“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三则是在写完《平凡的世界》后,路遥刚跨过四十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在‘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

路遥文学馆里有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平凡的世界》,从1986年12月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平凡的世界》,一直到目前为止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一版的《平凡的世界》,在这里都可以找得到。在阅读《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我不禁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鼓舞着路遥,让他写下了这部长篇巨著?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这部书缘于少年时期的一个梦想,他想要写一部大块头的书,这是他对人生发起的挑战。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的路遥已经是全国知名作家,连续获得两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的小说和电影都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再劳累,光凭吃老本,路遥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过一生,而且能过得很好。但他没有,路遥说:“劳动,是作家义无反顾的唯一选择。”他时刻冷静而清醒地审视着自己,不沉溺于红火热闹的广场式的生活,而是积极投入到写作中去。

《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工作,一做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研究工作,读了许多长篇多卷小说以及其他各种书,还有大量的报纸,并与煤矿工人、农民等同吃同住体验生活,他忙忙碌碌地赶在创作的路上。

当路遥的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发表后,评论界几乎都是否定的声音。1980年代的文坛,新观念新方法论的试验正如火如荼,许多人争先恐后地追风。但路遥的理智告诉他:“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尽管在当年,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仿佛已经成为陈年旧菜。路遥在经过仔细地思考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大众,决定要为大众写作。

《平凡的世界》真正被大众认可,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出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3次播出152集的《平凡的世界》连续广播节目,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听说那时候的人们听《平凡的世界》是一种时尚。《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出是分不开的。路遥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着力表现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完整地再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种种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奋斗者的悲欢离合与心灵世界,城乡融合的独特感受,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好评。

说起来,《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可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是因为一次路遥与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编辑叶咏梅在北京公交汽车上的偶遇,路遥也曾感叹“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次的奇遇直接把路遥和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一起送到了广大读者的面前。

篇9

关键词:路遥;爱情;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27-02

路遥是一位让人敬重和景仰的作家,他几乎是用青春和生命做赌注来写作的。细细品读他作品中的爱情,就会发现这些爱情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和田晓霞到孙少安和田润叶,从《人生》中的高加林和黄亚萍到《月夜静悄悄》中的大牛和兰兰,都在重复着乡下的穷小子和富家女孩相恋的故事,虽感情纯洁,却又不得不向残酷的现实低头,最终选择放手,过程比较类似,结局也同样悲惨。要么就是原本没有感情的青年男女,但迫于贫困或现实压力而组成了家庭,在日久天长的共同生活中也产生了感情,这种介于爱情和亲情之间的情感却是真实稳固的,其结局也是幸福美满的。

总之,路遥小说的爱情叙事具有一种模式化的创作倾向,而这种模式化的爱情创作与他之前生活的环境和对现实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一、理想化的爱情叙事模式:“富家女爱上穷小子”模式

路遥作品中的爱情叙事落入“富家女爱上贫家小子”的模式。其实,这种爱情是路遥理想中的爱情,他希望青年们能够冲破金钱观念和“门当户对”规则的束缚,平等而纯粹地去谈恋爱。但路遥又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知道这样的爱情只能留在精神层面,一旦面对现实生活和现实环境就会变得脆弱和渺小,现实生活条件相差太大的男女难以结合。因此,这些男女的爱情注定以悲剧告终。

《人生》中黄亚萍是武装部长的女儿,见识特别广,她敢于追求真爱又不迷失自我。有文化、有思想的高加林可以说前途大好,他和黄亚萍是高中同学,关系融洽,他们有共同语言,他们被对方身上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从这些看来,高加林和黄亚萍之间的爱情似乎是最理想的。可是,亚萍的父母的阻拦,亚萍不适应农村艰苦的条件,不能与没有文化的加林父母及乡亲们和谐相处。加林和亚萍爱情是忠贞的,可爱情再美好,一旦面对现实的残忍也会变得暗淡无光。他们所处的现实不允许他们在一起。

《平凡的世界》中田润叶与孙少安青梅竹马,相好的谁也离不开谁,后来润叶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而少安家却越来越穷了。润叶去城里读书,留在了县城里当教师,而孙少安则因为家里没钱,勉强读完高小的他13岁就和父亲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尽管润叶认定少安就是自己喜欢的人,大胆地向对方表达了爱意,但因为家庭条件的区别以及田福堂和社会的阻碍,少安和润叶从此踏上了各自的人生轨道,永远不会有交集,他们只能各自面对现实,开始新生活。

田晓霞和孙少平的爱情是那样的纯洁伟大,也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一旦面对现实生活中巨大的城乡差距,浪漫的爱情之梦也同样会被沉重的现实击碎。作者不想让一份纯洁的爱情落入世俗,只能以晓霞的殉职来结束这场精神之恋。

路遥对农民的同情与热爱,尤其是对有志向的农村青年的偏爱,主要表现在对他们爱情的描写上,高加林与黄亚萍,田润叶与孙少安,田晓霞与孙少平,都是贵族女子爱上贫家子弟,除掉了世俗门第的偏见,带有作家的主观意识,但作者没有理想到不顾现实的程度,他为主人公设置的爱情美梦最终被现实惊醒,“富家女和穷小子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二、对现实妥协的爱情叙事模式:“门当户对”模式

作者理想中的爱情应该是纯洁、平等、没有附加条件限制的爱情,男女双方发自内心的去喜欢对方,他也让作品中的青年男女大胆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让他们也品尝到真爱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但这种幸福与快乐是短暂脆弱的。作者对于一直左右人们婚姻的“门当户对”的世俗规则也是很矛盾,一方面,它可能酿成当事人的人生爱情悲剧,像《人生》中的巧珍那样在付出全部的爱之后被加林抛弃,近乎绝望之后选择草草嫁人,麻木地继续生活。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带给当人事另外一种幸福,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与秀莲,在共同劳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产生感情。对于现实的妥协,按照“门当户对”的规则去选择婚姻,构成路遥作品中另一种爱情叙事模式。

巧珍在痛苦地挣扎后看似平静地嫁给了马栓,她没能和自己心爱的加林哥在一起,而成为了一种悲剧。依然心系加林的巧珍只能给他马栓一个躯壳。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只能使她和不爱的人度过余生。

孙少安是一个绝对的现实主义者,他按照自身条件去选择伴侣。少安几度陷入困境,都是秀莲鼓舞他并帮助他走出困境。少安虽然向现实做出了妥协,按着“门当户对”的规则去选择生活和婚姻,可他却从中收获了幸福。

润叶和向前不是纯粹的爱情,而是她对向前的内疚与怜爱,他们的婚姻既是润叶的爱情悲剧又是她另一个幸福开端的喜剧。

晓霞的离去结束了孙少平浪漫的爱情之梦,与师傅一家的情感和师傅的离开让他意识到惠英和明明就是他的情感归宿。至于惠英与少平成不成为夫妻都没有关系,能这样和谐的相处就是一种幸福。

通过这几组婚姻,我们发现青年男女经过爱情的洗礼后最终还是向现实做出了让步,按照左右人们婚姻的“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选择了自己的伴侣,而这种让步给他们带来的既有痛苦也有幸福。

三、路遥小说中爱情叙事模式的成因

联想作家自己从毕业返乡风光的知青,到结识的女友,最后女友因其农民的身份结束了恋爱关系的经历,这一切伤害在其内心世界打下了沉痛的烙印。这次的情感经历可以说成为了他一生难忘的伤痛,同时赐予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所以他作品《人生》中的高加林,遭到了可悲的下场;还有《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田润的分手,低头向生活妥协,田晓霞的死最终成就了孙少平的悲剧。

然而路遥又是多情善良的,他对那些善良朴素的青年有着强烈的同情和热爱,他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在生活中得到幸福。所以,我们看到金子般发光的巧珍姑娘和老实厚道的马栓结婚了,日子过得很平静;孙少安和秀莲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爱情忠贞专一的李向前终于等到田润叶爱的回应;孙少平与惠英在相互关心相互安慰的过程中找到情感的归宿。

当然,路遥所生活的时代对他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安排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者对自己及这些青年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残酷的现实中想要得到理想中的生活和爱情是那样的艰难,在无奈之下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数选择了向现实低头妥协,按照自己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去寻找另一种生活,而这种生活也是有喜有悲,各具味道。

总体来说,路遥的作品读起来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字里行间描写的一切是那样贴近我们的生活,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更是让读者或悲或喜,但这种类似的人物命运安排,模式化的爱情情节设置,给读者带来美感的同时,也会带来审美疲劳。路遥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摸索。因此,我们要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品读路遥的作品,并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陈泽顺.路遥小说名作选.华夏出版社,1994.

〔2〕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刘荣林.小说:人生命运的美学表达――再谈路遥小说《人生》的审美范式.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种剑德.谈小说《人生》的爱情悲剧.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1).

篇10

3月5日,来到上海代表团,和代表聊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他说道:“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看到了命运的曙光

1949年12月3日,原名为王卫国的路遥出生了。7岁那年,他被过继给伯父,这件事在路遥一生的记忆中,始终挥之不去:“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且又有一颗敏感自尊的心。当七岁时父母一路讨饭,把你送给别人,你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冷酷的现实。你独立地做人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伯父家也是土里刨食的庄稼汉,一贫如洗的家庭哪能拿出钱来给路遥报名上学、给他买笔买纸买课本?可是一天早晨,养母却把他从炕上叫起,在他脖子上挂上一个书包,轻声说:“上学去吧!”那一刻,路遥的眼睛湿润了。

对于陕北生活艰难的农家来说,能识字就不错了,然而两年后,在千余考生不到20%的录取率里,路遥考上了延川中学。

在延川中学里,路遥吃的是同学们帮衬的丙等伙食,吃不上的时候就奔至野外找野雀蛋和能吃的野生果子和植物。但路遥的才华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大量阅读、写日记,也像哲人一般发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诘问。很快,他的名字就成了全校的“文学明星”,这让他看到了命运的曙光。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这一年“”开始,停止招生。村支书同情这个心气高的孩子,1969年冬,将他选送到“贫下中农思想宣传队”,于是他重新回到了县城。

“那人在写书,别惊动他”

1972年9月,诗人谷溪创办了延川县文艺小报《山花》,路遥常在上面发表诗作。所说路遥那时写诗不写小说,就是指那个年月。

作为北京知青,当年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路遥则是当地的回乡知青,他很喜欢结交见多识广的北京知青,他俩成了朋友。谷溪回忆道,当年和路遥进行彻夜长谈的窑洞是“三间房”,这是专门供来客住的客房。两人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家国情怀。

1973年秋,在当时延川县委书记申毅的一再推荐、奔波下,路遥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

1976年8月,大学毕业的路遥成为《延河》编辑,1981年春,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借了500元赶到北京领奖,和生活的窘迫相比,他更焦虑的是怎样尽快写出优秀作品。这年夏天,路遥开始了《人生》的写作,他后来回忆说:

“我准备了近两年,思想和艺术考虑备受折磨;而终于穿过障碍进入实际表现的时候,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18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怕要寻‘无常’。县委指示,那人在写书,别惊动他。”

《人生》发表在1982年第6期《收获》杂志,立即引起了轰动。面对纷繁的争议,路遥日后如此回答:

“这是如何对待土地――或者说如何对待生息在土地上的劳动大众的问题。是的,我们最终要彻底改变我国的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的生活观念和陈旧习俗,填平城乡之间的沟堑。我们今天为之奋斗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这也是全人类的目标。”

写作进入狂热状态

1983年,路遥开始写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借黄土高坡一个农民家族的10年,全景式地书写中国1975年至1985年的城乡社会变化。“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但是,完成第二部的时候,他健壮如牛的身体出了问题:“身体软弱得像一摊泥。最痛苦的是吸进一口气就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会睡过去……”“抄改稿子时,像个垂危病人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在写。几乎不是用体力工作,而纯粹靠一种精神力量在苟延残喘。”

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在简单保守治疗后又开始第三部创作。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完成了最后一行。用热水泡过手脚后,他几乎是不停顿地写,画上最后一个标点,从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