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范文

时间:2023-03-17 17: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儿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双面胶 男 30岁

我的老婆是你们刊物这个栏目的忠实读者,所以这次我选择给你写信。

我的烦恼说来有点不好意思,好像在吃自己儿子的醋。可自从有了儿子,老婆似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不仅在哺乳期,断奶之后依然如此。

儿子现在正在学说话,当他伸手要什么东西,我想启发他自己说出口再拿给他,可老婆一看我这样,就会立马翻脸,说我“忽视了她儿子”。

老婆心疼儿子,说两个大人带宝宝睡觉,孩子容易缺氧,于是她一个人带着他睡。我想和她亲热一下,她也是一副厌烦的表情,推开我,然后笑成一朵花去哄儿子。本来,我和老婆感情挺好的,可现在却很微妙,我觉得,儿子地到来已经完全取代了我的角色,甚至觉得老婆会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但她却不以为然。我想请问专家,这种情况如何改善?

【专家回复】

夹在老婆和儿子中间的男人,有时的确是一块特殊的双面胶。我想,任何人都容易忽视、回避自己身上的问题,特别当你老婆认为自己疼爱儿子理所当然的时候,她很难站在你的角度想问题。但你可以让她回答这样一道测试题:在一个大家庭中,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婆婆与儿子关系等多重关系,哪种关系是这个家庭的主宰?

我无法预测你的老婆会如何作答。但目前,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能很肯定地说,这么多对关系,主流只有一个,就是夫妻关系。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与认知,决定着这个人能否处理好大家庭的矛盾。如果能意识到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从这个关系着手去厘清其他问题,这个家庭的相处模式才容易健康。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无论是婆婆与丈夫或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中国家庭最常见的两个家庭问题:糟糕的婆媳关系和日后严重的恋子(恋母)情结。而这两个问题常常是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

很多女人抱怨婆婆难搞,以为只是婆婆太坏,其实,这个婆婆在外人面前可能是温良恭俭让的优秀女性。糟糕的婆媳关系,往往是因为婆婆和儿子建立了太过于亲密的关系,婆婆在潜意识里把儿子当成了丈夫的角色,想要依靠儿子。当儿子有了爱人后,婆婆自然不堪分离,有意或无意地妨碍他们。

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子,知道自己是母亲心目中胜过父亲的最重要的人,于是要回报母亲,所以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是“妈妈为我付出了太多,老婆你就忍忍吧。”

这不正是导致家庭矛盾最原始的心理秘密吗?其实,只要婆婆把握好与儿子的心理界限,明白他18岁以后就是独立的人了,随时会寻找自己的幸福;儿子也不再依恋母亲,明白自己未来最重要的责任是对另一个女人的,当母亲和妻子有了矛盾,自己有必要出面调停,母亲自然也会看着儿子的面子,不再为难媳妇,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怎样劝说老婆了吧。中国的文化传统的确有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的倾向,但现代人必须意识到这样做的隐患。为了儿子的未来,你的老婆也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爱,明白能陪伴自己一生的人是谁,自己真正应该重视的是什么。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有着健康养育观念的父母,深爱孩子,但不是为了独占他,也不是为了时时刻刻和他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向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而他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自然也会学习到这样健康的理念,用以对待自己的下一代。

爱,就是在这样一种循环中不断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到新生家庭。希望你的老婆能看到这样一段话,与你共勉。W

篇2

我有一个2岁可爱的侄儿子,他的名字叫杨家祺,他个儿高,眉毛浓,一对圆溜溜,水灵灵的眼睛镶嵌在胖胖的白脸蛋儿上。他有一对很特别的“兔子耳,”长长的,软软的,可爱极了!大家说这是招财的耳朵,可我却认为是上天怕把小孩搞混了,才特意做的“记号。”他不但名字好听,一张小嘴更是说个不停,他生气时,小嘴就翘起来,那样子能挂一个油壶上去;高兴的时候,小嘴就会不由自主的咧开,露出洁白如玉的牙齿。

有一次,他在幼儿园吃饭时,大家伙都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可他却跑到老师面前,让老师给他肉吃,他那样子,老师不得不给他吃,他放学后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暗下决心,今后再也不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了。

还有一次,我放学后,去老师那问分数,老师给了我试卷,并笑了笑,看着试卷上的一百分,我仰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小鸟一样“飞”进了家门,侄儿子知道后,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心里美滋滋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哎呦!原来以为自己拿了满分。他那伤心的样子,只好安慰他了。

篇3

刚刚打开你的爱机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你设置的开机问候真是吓了我一大跳,那低沉的一声“哈罗”让我意识到,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

真的,转眼间你已经16岁了,不再是那个像“附件”一样跟着我的小男孩了,已经到了具有逆反心理的年龄,这就使得我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兼容”,“冲突”也越来越多。记得对我以前给你下达的命令,你的“运行速度”不亚于当今的酷睿处理器,可现在哪怕是让你倒个垃圾这样的小事,你都不大情愿,有时候我还得敲几次“回车”你才执行,遇到你不高兴的时候就干脆“死机”――根本不理我。

有时逼你吃饭,我是怕你“系统”资源不足,“主板”受损,尽管你已经瘦得像一根“内存条”,你却毫不领情。看着你漫不经心地吃着饭菜,我恨不得在碗里“剪切”了,直接往你嘴里“粘贴”!

自从买了电脑回来,你的眼里就只有它,只要在家,你都是坐在电脑前。我担心你在电脑前坐久了会过早地“安装”上“视保屏”,担心影响你的学习,更担心你被网上的“病毒”传染,为此,我限制了你的上网时间。你却对我说,我对你的这一套“操作系统”版本太旧,需要“升级”。

前天的家长会上,你们班主任说你的成绩明显下降,还说了你在学校的种种“非法操作”。比如作业没做好就顺手将同学的作业“复制”一份,上课时用小纸条给MM“发送”讯息(还画个小企鹅)……

我承认你在电脑方面有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过省计算机中级考试,可是现在你不打好文化基础,将来还是会被社会“删除”的。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些陌生,因为我越来越看不懂你了。在我眼里,你有时像加了密的文件,而我忘记了密码;有时像幅不知是什么格式的图片,没有合适的看图工具打开它;更多的时候,你像一堆乱码,我看不懂,解不开。

说实话,我并不想改变你的“界面”,也不愿每天挂着个“黑屏”的脸面对你,更不愿“压缩”你的个性,只想用我的爱为你筑起一堵抵御侵袭的“防火墙”。亲爱的儿子,你能理解做母亲的这颗心吗?因为从你来到这世界的那天起,我就中了“I LOVE YOU”病毒,无药可救了。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我不想做你威严的母亲,就当我是你的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希望这封信对你有所帮助,还请你用“磁盘清理”程序检查一下“系统”中的错误,用你自身的“杀毒软件”杀一下毒,或者干脆重装一下“系统”,那样运行起来会更快,更好!

祝你重装成功!

篇4

盛夏,弗罗里安如期而至。当这位褐发碧眼、个头高高的德国小伙子站在我面前时,我想起正在德国留学的儿子。

当晚,我和老公为他接风,问他喜欢吃中餐还是西餐。他回答:“当然是中餐啦。”接着又加上一句:“以后我顿顿吃中餐,可以吗?”他告诉我,中餐在德国非常受欢迎,但价格贵,一般人吃不起。

自此,我开始施展全身解数,每天调剂着饭菜花样。无论我做什么,弗罗里安都爱吃。只是再好吃的饭菜,他也不会吃太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怕胖,胖了不好看。”

弗罗里安作息很有规律。起床,洗漱,吃饭,出门上课,放学回家,他安排得井然有序,精确到分。上午,他一般去汉语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学习;下午,在一家合资公司实习;晚上,回家吃完饭,陪我和老公聊一会儿天;睡觉之前,他还要复习一二个小时的功课。

弗罗里安的中文说得不错,发音准确,这得益于他在汉堡大学一年的汉语学习。不足的是,掌握的词汇量太少。比如他不会说痒、酸和难受之类的词,总用“想哭”来代替。晚上,腿被蚊子叮了一口,他会挠着红肿处说:“唉,我想哭。”凉拌菜里醋放得多了一点儿,他会龇牙咧嘴地说:“吃这个菜,我想哭。”中午出了一身汗,洗完澡他会轻松地说:“我不想哭了。”听他说这些话时,我总憋不住想笑。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用词不当,就凑过来问我:“是不是我说得不对?应该怎样说?”还有平时碰到我说话语速快,或说一些他听不懂的词,他又会像小孩子一样央求我:“您――能不能说得慢一点儿,最好――再慢一点儿。”

从见到弗罗里安第一眼起,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开朗、坦率的小伙子。在他身上聚集了许多美德:善良,诚实,宽容,勤勉,节俭……他特别爱干净,每次外出回来都要兴冲冲地喊一声:我回来啦!然后洗澡,更衣。每次出门都要梳梳头,往身上喷点儿香水,随后笑眯眯地说一句:再见!弗罗里安有好多不同用途的香水,按瓶子大小顺序整齐地排在衣柜里。

有一段日子,弗罗里安突然一连几晚不回家吃饭,甚至彻夜不归。我每天等到深夜12点多钟,仍不见他的踪影,非常担心。有一天,我好不容易打通他的手机:“我想和你谈谈。”他从我的声音里觉察出事情的严重性,赶紧回答说:“好好好,我今晚6点回家吃饭。”晚上,他准时回来了。望着他眼睛里布满的血丝,我大吃一惊。他赶忙安慰我:“朋友过生日,这几天陪她上街买东西,吃饭。”朋友?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他没白没夜地陪伴? 我突然意识到什么:“是女朋友吗?以前没听你说过呀!”我像审自己的儿子一样,步步紧逼。“嗯,我们认识不久。”他老老实实地回答,脸涨得通红,表情竟有些窘促。一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说话带着几分羞怯,还是很动人的。我舒了一口气,故作生气瞪了他一眼:“怎么不早说?”“这不是说了吗?”他调皮地做了个鬼脸。

我邀请他的女朋友塔娜到家里做客。她来到我家,手捧一大束鲜花,举止端庄,谈吐优雅,笑靥如花。

按说,弗罗里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结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他认为,18岁他就独立生活了,边打工边上学,这几年有了一些积蓄,要让塔娜跟他过上好日子,还必须多挣钱。他又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等毕了业,他一定会到中国来做生意。

篇5

我这样说不对吗?难道不是可以让他更好吗?如果我说的不对,那该怎么说呢?

松松妈

咨询师:你是一个对孩子要求较高,抓得很紧的母亲,站在你的角度考虑,你说的话没有错,只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就要想一下了。

你的孩子是一个乐观的、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也很有上进心,很想让妈妈对自己放心,让妈妈为自己骄傲,他也的确说到做到了。

请你体会一下他的心情和感受: 他在学校里有了进步,兴冲冲地向妈妈汇报之后,很想和妈妈一起分享内心的快乐,很想得到妈妈的肯定,让妈妈相信自己,为自己高兴。而你心里也确实挺高兴的,不过可能你和很多家长一样,相信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必须先让他感觉糟糕一点。你害怕当着孩子的面表达你的高兴,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起来,只能在心里偷着乐,当着孩子的面却要打击他。儿子受到这样的打击,不生气倒有点儿不对头了。

再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你回家兴冲冲地给你的老公说:今年我超额完成了任务,老板给我发奖金了!老公却说:你们单位还有人比你拿的多呢,你有什么可炫耀的!你会怎么想?你还能感受到老公很爱你吗?

父母爱孩子,就要接纳孩子所有的感受,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可以一起分享和分担。建议你不妨试试下面的说法:

“妈妈真为你高兴!这学期你在学习上下了很多功夫,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还读了很多课外书,你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我很喜欢看你写的你身边的事,那么真切有趣,活灵活现的。有时遇到困难你也不放弃,即使睡得很晚,也要钻个明白。”

篇6

50岁的郑芳觉得自己是个不幸的女人,“离婚、失去亲儿”这两件女人的痛苦都摊上了她。眼下,自己年龄越来越大,郑芳老无所依的担忧越来越强烈。

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严厉的上世纪90年代,郑芳曾生下了两个儿子,令村里的老人和妇女羡慕不已,但14年前的婚变,让她不但失去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也失去了对两个儿子关爱的机会。

离婚后,郑芳的大儿子跟了前夫,与自己的关系淡薄;而她最在乎的二儿子在两岁时被前夫偷偷卖给了外地人,得知此消息的郑芳撕心裂肺,为阻止前夫不负责地“卖子”和夺回对二儿子的抚养监护权,她四进法院,到处写信、上访,即使再婚后,对二儿子的念叨依然是她生活的重心。但是,她的二儿子依然回不到她的身边……

被丈夫卖掉的儿子

郑芳是北京市密云县慕家峪镇西慕家峪村人,1987年,25岁的她和比自己小一岁的高海强结婚。婚后第九年,高因在酒厂盗窃设备被判刑一年。当时,小儿子高高才出生4个月。

一年的牢狱生活完全改变了高海强的性情,郑芳说,1997年7月20日,她第一次挨了丈夫的打。丈夫出狱不久,她就发现他喜欢拈花惹草,而且常把女人带家里。“我心理特别不平衡。”郑芳说,高海强一点也不念及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的艰辛。

1997年12月的一天,郑芳在自家的床上发现了村里小卖部的老板娘。她发疯似的要把老板娘赶出家门,而高海强却极力护着,甚至当着老板娘的面朝郑芳的小腹一脚踹去,随后是一顿暴打。当天晚上,郑芳收拾好衣物,带着满脸的肿痛回到了娘家。

在娘家养伤两个月后,郑芳又回到了自己家,“完全是为了两个孩子”。

然而,再次回家后,郑芳发现自己已无法跟高生活下去,1998年12月,分居一段时间后的郑芳、高海强到法院协议离婚了。

因有病在身暂时无法照料小孩,郑芳同意两个小孩由高海强抚养。离婚前,郑芳就打听清楚了,将来可以随时变更抚养权。她准备养好病再把二儿子要回来,然而这一别却是两年多。

离婚后,高海强不让郑芳见孩子,她只能从高海强的邻居嘴里打听孩子的生活。

2000年3月,她在邻居口中得知,二儿子早在她离婚前就被高海强卖给了别人,牵线人是以前租住在高海强家的一名河北住户。听到这个消息后,郑芳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到当地刑警队报了案,称“高海强买卖儿童”。

警方调查到,高海强在1998年五六月间,以经济困难、无力抚养为由以5000元的价格将小儿子高高送给河北省河间市的张民夫妇收养。但警方认为,高不构成买卖儿童罪,其行为属于一般送养行为,因此没有对其立案。

说起往事,郑芳已泣不成声。“前夫一家人太过分了,当时卖我儿子时,婆婆也在场,她也向张民夫妇要了1000元,说养这个孙子有她的份。”郑芳之所以如此在乎这个小儿子高高,是因为生养他的过程确实辛酸。

1995年,郑芳生大儿子后没有按照计生办的要求去上环,结果怀了二胎。当时,村里人正忙于十年一轮的耕地重新分配,凡有新生子女或娶媳妇的家庭都有一份,但到了郑芳家就没有,因村支书指责郑芳的丈夫高海强不配合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高海强气愤地说,“不给分地,我就把孩子生下来。”这样就有了高高。

因为是超生的孩子,罚钱肯定是少不了。但从怀孕到可以出生这段时间,郑芳四次躲避计生部门的检查。“二儿子在肚子里六个月大时,计生的人晚上到我们家查访,我躲到下水管道里,还去过密云县深山老林里躲。”

当孩子好不容易生下来时,高海强已犯案入狱。郑芳常常记得那时独自抱着生病的儿子到卫生室赊药,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连奶粉都需要向小卖部赊账,个中辛酸只有自己能体会。

艰难的执行

为要回儿子,郑芳四上法院。“一开始并没想到有这么难。”2000年6月,警方调查到孩子的落脚点后,郑芳把张民夫妇和高海强告上法院,要求确认张氏夫妇的收养无效、变更高高的抚养权。

2000年6月29日,密云法院第一次开庭,张民夫妇带着高高来了。郑芳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宝贝儿子。法庭上,法官多次要求郑芳控制情绪,但看着孩子坐在别人的怀里用一双陌生的眼睛打量着自己,郑芳心里纠结。庭审休息时,她不顾阻拦,紧紧抱着儿子,哭着说想儿子。由于情绪过于激动,郑芳在法庭外昏厥过去。

毕竟,“儿子在张家生活了两年,对我比较陌生。”郑芳说,这是她最后一次见到孩子的情景。

等郑芳醒过来睁开眼后,张氏夫妇再也不让郑芳看到高高。那天,法院下了(2000)密民初字第485号判决,判决张氏夫妇收养高高的行为无效,送还由高海强抚养。此外,高海强还应返还张氏夫妇5000元。因为变更抚养人属另一个民事关系,法院当天也驳回了郑芳的变更抚养请求。庭后郑芳毫不犹豫地又写了一个诉讼状,要求把对高高的抚养权从前夫手中变更过来。

2000年8月1日,密云法院二度开庭,把高高的抚养权变更为郑芳(密民初字第465号判决)。而此时,儿子高高仍在河北省河间市。

密云法院接到郑芳的强制执行申请后,先后于2001年4月和2003年9月两上河北执行,但都扑了空。

篇7

我的儿子皮卡之尖叫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许许多多的书,但我最喜欢的就是其中一本书的主人公皮卡。皮卡是作家曹文轩笔下《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中的主人公。《我的儿子皮卡》共有8本,我读的正是这第一本《我的儿子皮卡之尖叫》。

这本书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了小男孩皮卡幼儿时期的故事。皮卡从一出生就充满了悬念,“卡”在那里怎么也不肯出来。医生就像拔萝卜一样,扑通一声将他拔了出来。

皮卡愤怒着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愤怒很快就变成了好奇,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在医院里,他是个安静的“乖娃”;回到家,却突然变成一个令人烦躁的“夜啼郎”,扰得爸爸妈妈简直无法工作。他爱听哥哥撕报纸的声音,爱听哥哥敲打锅碗盆勺的声音。后来,由于父母工作太忙,不得已把皮卡送到了乡下。四个姑姑和皮卡的奶奶轮流照看着他。皮卡渐渐会走路了,可他却不愿走路,整天要人抱着。半年后,皮卡终于要自己走了,满世界乱跑。后来又发生了许多令人大跌眼镜的事。皮卡很容易对一件事着迷,甚至走火入魔。当他要让乌云下雨时,对着乌云乱叫一通,便发现了自己会尖叫,就时不时尖叫。他的尖叫吓得花儿一连几天没来上课;吓得周五爷的鸭子乱下蛋;吓得鸽子不敢再来;吓得同学直捂耳朵??

当我读到这本书第六章花指头中的月光下的一家人时,令我深受感触。当皮卡深夜感到自己丢了一个笔套时,全家人觉得很晚了并不想去找,但为了皮卡,迫不得已去帮皮卡寻找笔套。我从这里体会到了全家人对皮卡的爱,为了皮卡,竟然去一个大大的打谷场里去寻找一个小小的笔套,真难得。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随时随地的照顾我们,虽然很严厉,爱唠叨,但都是为了我们好。从中我也感受到了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篇8

那是2011年初,一直如空中飞人的吕燕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

吕燕的老公是法国人,在纽约做投资顾问。在吕燕眼里,老公帅气浪漫,喜欢艺术和哲学。和他在一起,不仅使吕燕眼界大开,还让她的个人品位得以提升。

就像因为互相欣赏自然而然地进入婚姻,怀孕生子也不是早有计划,小生命说到就到。基于自己的工作性质,当得知肚子里正在孕育一个小生命,吕燕不禁有些担忧。

和老公一起去医院做产检时,吕燕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医生。那个法国医生告诉她:你怀孕了,不是生病了。除了不要抽烟,不要喝酒,其他该干吗干吗。孩子是否能在母腹健康成长,其实更多的取决于你的心态和心情。

医生的话让原本就大大咧咧、不喜欢被约束的吕燕彻底放下心来,接下来的几个月,她一直都坚持工作,常常在北京、纽约及巴黎之间飞。直到怀孕第八个月,感觉到身体不方便了,没法工作了,她才暂停下来。

回国待产后,吕燕首先想到的是给即将出世的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经过一番筛选与权衡,她最终决定把家安在上海。

2011年12月,吕燕生下儿子。她和老公欣喜地为儿子取法文名字阿瑟,吕燕还给儿子取了个很好听的中文名字――吕羿庭。于是,T台上光彩照人的超模,成了一个每天给儿子喂奶、洗澡、换尿布的孩子妈。在儿子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吕燕坚持自己带孩子,为此,她很少出去工作,偶尔因为工作外出,也都把儿子带在身边。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了她心中最重要的那个位置,她突然觉得自己以前极力追逐的东西没有那么重要了。用她自己的话说,以前工作第一,现在儿子第一。

重新再回到T台上,吕燕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内心有了牵挂。以前,她只是一门心思地工作。说出去,常常拎着箱子说走就走。如今,随着儿子的降临,她却开始顾虑重重,怕自己离开儿子没有人照顾,怕自己在外面遇到事情不能及时回来……

作为中国获得国际国内荣誉最多、知名度最高的模特,吕燕因为拥有一双多变的小眼、高高的颧骨、丰满的嘴唇而得到众多品牌大师的青睐,与众不同的外貌及在T台上的惊艳诠释让她一步步登上国际超模的席位。然而,一路走来,因为长相,吕燕也备受争议和质疑,她说,以前自己其实是个坚硬的人,无论经历什么,从不轻易流泪,儿子的降临,彻底改变了她,让她变得感性十足,会为偶尔的分离顾虑重重,甚至会因想念儿子而难过掉泪。

轻轻松松做妈妈

虽然吕燕很疼爱儿子,但她对儿子从不宠溺和娇惯,而是崇尚外国人放养的教育方式。在她看来,小孩子哭一哭、闹一闹,甚至磕磕碰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根本用不着过于小心。带孩子累不累,其实就看你自己带的方式和方法。

为了让儿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阿瑟还不到半岁时,吕燕就开始训练他自己睡觉。最初一两次,阿瑟似乎有意和妈妈作对,一直哭闹不止。即便如此,吕燕仍狠下心拒绝抱他,结果,在足足哭了三十五分钟后,阿瑟终于投降,停止了哭泣。吕燕知道自己赢了。自那之后,每天晚上到了睡觉的时间,只要把他往床上一放,他就意识到自己该睡觉了。帮儿子养成了固定的作息习惯,不必每天抱着他、哄着他,作为妈妈的吕燕,自然就会轻松许多。

同睡觉一样,在吃上,吕燕也有些狠。当从法国医生那里得知,小孩子睡觉,特别晚上睡觉是比吃饭更重要的事情之后,儿子刚过半岁,吕燕就开始训练儿子晚上半夜不吃任何东西、睡整觉的习惯。为了让儿子慢慢适应,她在时间的把控上遵循着由宽松到严格的原则,刚开始阿瑟最后一次吃东西是在晚上十点多钟,吃完了早上六七点醒来再吃。在训练的过程中,将最后一次吃东西的时间逐渐往前推,这样一来,到阿瑟七个多月的时候,每天晚上八点半左右就会准时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六七点,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睡到七点半到八点。

除了在儿子的吃和睡上严格要求,吕燕不会给儿子划太多,比如这个脏,那个不能摸。阿瑟会爬后,什么都摸,东西掉在地上还捡起来吃。吕燕从来都不介意,在她看来,这些都不是原则上的问题,没必要过于干涉。但阿瑟要是摸电源开关,吕燕就会毫不客气地打他的小手,让他知道,这是危险的东西,绝对不可以摸。会走路后,阿瑟就清楚地知道哪里可以去,哪里不能去。

随着阿瑟一天天长大,吕燕渐渐加大了工作量。在儿子还不到一岁的时候,有一次,吕燕因为工作需要独自飞往纽约,那是她第一次离开儿子,吕燕觉得心里空落落,一有闲暇就打开手机看儿子的照片,或通过facetime与儿子传情达意。到纽约后的第一天,吕燕早上出门前跟家里人视频,看到儿子在很远的地方正独自玩,她忽然感到鼻子一酸,眼睛不由得湿了,那一刻,她只觉得什么走秀、拍照都不再重要了,她心中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家抱抱儿子!

生命中最神奇的灵丹妙药

早在三年前,吕燕就开始酝酿做自己的服装品牌。十几年的模特生涯,她穿过无数设计师设计的衣服,不同品牌、各种款式和面料,长时间的熏陶,使得她对于什么样的服装让女人看上去更美有着独到的见解。然而儿子的到来,却让她不得不暂时将计划搁置下来。

直到阿瑟一岁半,可以上幼儿园了,吕燕才决定将计划付诸实施。于是便有了她的个人品牌“Comme Moi”,中文意思为“似我”。

做模特的工作轻松而单一,而做一个品牌绝不仅仅是设计衣服那么简单,还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跟工厂打交道,安排生产,还要将价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面对这样的挑战,十几年前刚入模特行业时的那股拼劲和韧性又重新回到了吕燕的身上。她会不辞劳苦地亲自飞往世界各地去寻找合适的面料,去香港、深圳或者南方的工厂洽谈业务时,经常都是一天来回。

无论多么忙碌,吕燕也要将30%的时间留给儿子。只要在上海,她仍坚持每天早上送阿瑟去幼儿园,然后到工作室开始工作。如果没有拍摄、采访和活动,她会争取在七点半前赶回家,陪儿子吃饭、洗澡,给他讲故事,哄他睡觉。对她来说,儿子就像一剂神奇的灵丹妙药,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不管身心多么疲惫,只要一回家,儿子冲过来抱住她,纠结在心头的那些烦恼与不快顷刻便烟消云散。

因为想先看看市场的反应,吕燕没有进行任何宣传,她设计了10套款式的系列服装,悄悄卖给中国的一个多品牌连锁店进行市场测试。结果很快便售罄了,商家还想要补货。市场的认可是对自己作为设计师这一角色的最好奖赏,吕燕相继又与多家品牌连锁店开始了合作。

2014年7月1日,吕燕自创的服装品牌Comme Moi2014秋冬系列女装在北京柏悦酒店举行会,章子怡、景甜、宋佳等众明星纷纷到现场助阵。这一次,以设计师的身份站在台上,吕燕同样熠熠生辉。

首秀的成功,让吕燕既激动又开心。从台上下来,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远在法国度假的阿瑟视频。如今已两岁九个月的阿瑟,正和爷爷奶奶在海边度假。“妈妈,我正在吃冰淇淋……”阿瑟用中文说。吕燕说:“宝贝,妈妈要给你带礼物。”“我要一个大大的……”刚刚还说着中文的阿瑟,突然就出现了语言混乱的状况,转换成了法语,边说还边用两只小手比画着。

篇9

年逾八旬的唐老先生夫妇健康状况都很糟糕,各自是一身的毛病,本该享受儿女的赡养,但是唯一有能力来赡养他们的儿子,对二老完全是不闻不问。

唐老先生先生一生命运可谓坎坷,但是他自己也承认,全是他自己的责任,如果个人的历史可以重写,那么,唐老先生现在就应该是一个级别不很低的退休老干部。

早在解放初期,唐老先生已经是上海市公安局某区分局的一名公安干警了,当年也是意气风发过一阵子的。可是在60年代初发生了一件事情,瞬间让这位当时的人民警察,变成了人民的“敌人”。

当时唐老先生的一位同学,因为“投机倒把”被逮捕,按照那个年代的政治风向,这可不是一条小罪,可能会判7年的有期徒刑。同学的家属找到了唐老先生,求唐老先生疏通关系,减轻罪名。年轻时候的唐老先生大约也是有些江湖气的,就答应下来要帮这个忙。而且那会的唐老先生也确实有些能耐,他四处走动了一下关系之后,竟然将这位同学可能被判7年的有期徒刑,改判成了仅仅劳动教养6个月。

同学只劳动教养半年,但是唐老先生东窗事发。“两肋插刀”,从此也改变了他自身的命运,因为不久之后,唐老先生就被革命群众举报了。结果唐老先生自己被抓进去了。他被判了8年有期徒刑,比他那位同学原来的刑期还长,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于是,唐老先生1960脱下了警服,穿上了囚服,被押送到安徽劳改农场劳动。好不容易熬完了8年的刑期,终于被释放的时候,霉运连连,又赶上了“”如火如荼的年代。当时安徽劳改农场规定,刑满释放人员一律留在所在农场,工作。也就是说,刑期结束了,但是人还是在原来的劳改农场,户籍也留在农场不能回上海了。

唐老先生就此便滞留在安徽的农场里继续改造,这一呆又是9年,直到结束。1979的时候,唐老先生才终于回到了上海。这距离他原先被判刑,已经过去了整整17年。一失足成千古恨那。

唐老先生当年去安徽服刑的时候,儿子才5岁,等到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这17年的隔断,显然造成了儿子与他之间难以弥补的情感疏离。要知道,在1960年代,家庭出身,阶级成分,是一件大事情,有一个服刑的父亲,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是耻辱。

在唐老先生服刑的这段日子里,也是苦透了唐老先生的妻子韩女士。当时她的工作是需要三班倒的,一个人还要操持家务和带孩子,结果也是累出了一身病,而对于儿子的照顾也很难说能够很周全。

唐老先生觉得,可能正是因为他当年做的这件错事,导致了儿子在成长过程之中,缺失了来自父母的关爱,这大约便是日后他们关系始终不佳的肇始。

想给无私的女儿一个交代

唐老先生原来有两个孩子,儿子是老二,还有一个大几岁的女儿。1979年唐老先生回到上海之后,他们一家四口是挤住在一套23个平米的老房子里,房子是他妻子单位里的福利分房,是公租房,承租人是妻子。

后来唐老先生的两个孩子先后结婚,大女儿嫁到了男方家里,户口也迁走了。小儿子1982年要结婚了,唐老先生夫妇便把其中15个平米的大房间给儿子做婚房,自己老两口住8平米的小房间。

唐先生以为这已经是他和妻子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可以换来儿子媳妇的亲情,不过也正是在儿子结婚之后,儿子与他们老夫妻俩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原先的感情疏离,发展成了矛盾重重。

这其中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其实看起来似乎很微不足道。因为当时唐老先生夫妇与儿子一家共处一室,因此他们是一起搭伙吃饭的,有一次晚饭过后,唐先生的妻子张罗着洗刷碗筷,儿子媳妇却没有来帮忙擦桌子。做婆婆的不开心了,况且还是宁波人,生活规矩蛮多,于是就嘟囔了几句。可不想这几句埋怨被儿子媳妇听见了。结果第二天一早,儿子和儿媳自己出去买了锅碗瓢盆,意思是从此之后要同父母分开吃饭了,而且也开始变得不愿意搭理两位老人了。这是让唐老先生老两口始料未及的。

第二次冲突更激烈了。唐老先生也承认,第二次不愉快,他自己也有一部分责任。有一天他下班回家,发现家里大门敞开,儿媳妇则是躺在大房间里睡觉。唐老先生说脾气上来了,加之多年坎坷的经历导致他说话总是会带点脏字,因此便是不三不四地骂了几句。媳妇一听就冲出来,争锋相对地和公公对骂。老爷子本来也就是个老思想的人,二话不说就打了媳妇一记耳光。媳妇也毫不示弱,操起身边的皮带对着唐老先生就抽,老先生的一只眼睛也是重重地“吃了一记生活”。儿子回来后,站在老婆一边,同父亲大吵了一架。这么一闹腾,儿子媳妇同唐老先生夫妇从此便是形同陌路,同住一屋檐下却不相往来。

到了1990年,儿子赚了点钱在外买了房子,他们一家人就此搬走了,连户口也都迁走了。唐老先生夫妇,从此就连见儿子一面都难了,更不指望儿子前来照顾一下他们。

可是随着唐老先生夫妇的年岁越来越大,身体状况真是每况愈下。唐老先生后来中风过,腿脚越来越不好,心脏也是出了点问题,不能情绪激动。而妻子则是因为胆结石接连两次入院开刀,还患有轻度脑梗,心脏也是不太好。

就是在两位老人这样的情况之下,儿子似乎始终无法释怀过往的一些过节,不愿意来照顾父母,有时候哪怕来上门,也只是像走个过场一样。好在老先生夫妇还有一个女儿,虽然出嫁了,但是女儿还是牵记着父母,常来娘家。使得老夫妇俩很是欣慰。

2008年,唐老先生家这套28平米的老房子传来了动迁的消息。当时为了感谢女儿那么多年的无私付出,唐老先生夫妇决定让女儿和外孙的户口迁到这套老房子里,以后万一动迁了,女儿这里也好分得一些利益。

可是,唐老先生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再次捉弄,2009年的4月,女儿竟被查出患了晚期肺癌,仅仅6个月后,女儿就撒手人寰了。这个沉痛的消息,无疑又是重重地让唐老先生夫妇受到了打击。

儿子失踪且为何

唐老先生夫妇还沉浸在痛失爱女的悲痛之中,唐老先生说儿子浪子回头了。在那段时间里,儿子和儿媳一个礼拜能来看望他们二老两三次,而且每次来还大包小包,阿爸长、姆妈短的。这可是过往十几二十年里都没有发生过奇景。

唐老先生夫妇心里重又点燃了对儿子的期望,以为大家真的已经相逢一笑泯恩仇了。不过仅仅两个月后,儿媳妇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将他们一家三口的户口迁回到唐老先生夫妇的老房子里。当时唐老先生夫妇一合计,觉得女儿已经不在了,以后自己的养老问题,终究是要靠在儿子身上了,因此也就答应了下来。从那会开始唐老先生这套老房子里的户口状况就变成了六个人的户口,分别是唐老先生夫妇、唐老先生的儿子一家三口、还有唐老先生的外孙,房屋承租人依然是唐老先生的老伴。

万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唐老先生说,儿子一家的户口前脚刚刚进来,后脚就翻脸不认人了,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一年时间里,最多来看两个老的两三次。唐老先生觉得自己原来是上了儿子一家的当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进户口,好以后获得房子的利益。

唐老先生说的这个情况,在他邻居中得到了证实。一位相处十几年的邻居说,他在那么多年里看到过唐老先生儿子的次数屈指可数,也就是2009年前后,他们要进户口的时候,来得勤一些。甚至这位邻居表示,听说唐老先生还有一位孙女,他那么多年了从来都没有见过。

有一件事情足以说明儿子媳妇根本没有将二老放在眼里。几年前,唐老先生的孙女结婚了,可是二老连什么时候结婚都不知道,连孙女结婚的喜宴也没有受到邀请。只是事后,儿子给了唐老先生20包喜糖。

唐老先生目前生活状况很差,由于自己腿脚不便,而他现在所居住的房屋是二楼又没电梯,他想将这套房子置换成一套底楼的房子。但无奈自己的房子是公租房,里面还有儿子一家的户口,要想处理这套房子,必须得到儿子一家的同意。唐老先生曾经找儿子,希望儿子能够将他们一家的户口迁走,结果儿子抛出种种理由不肯还和二老大吵了一架,之后就玩起了失踪。

“甲方乙方”节目组为此采访了唐老先生的儿子,可是他一接电话得知是电视台,二话不说就将电话挂断,再度打过去就变成关机了。之后我们又寻着地址上门去找他,结果敲开了门里面住的竟然是一位老太太和她的保姆。邻居说,现在这位唐先生将他的房子给了丈母娘和保姆居住,而唐先生一家则搬到别处生活了。

那么唐老先生的养老诉求到底该如何解决呢?律师告诉唐老先生夫妇,现在如果老两口想处置房子,如果儿子不配合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唐老先生夫妇,可以向法院,要求儿子支付赡养费,一旦打了官司,儿子再逃避都是没有用的。法院可以强制执行,从儿子的工资账户里直接将赡养费扣除,支付给唐老先生夫妇。另外老两口还可以将自己的房子出租,儿子一家作为空挂户口,也是没有权利来干涉的,那么这笔房屋的租金、加上儿子应当支付的赡养费、还有老两口自身的退休工资,应该是可以负担起两位老人住养老院的费用。这样也可以解决唐老先生夫妇目前面临的养老困境,未必一定要把房子置换出去。

篇10

【教学目标】

1.以《我的儿子皮卡——尖叫》一书为载体,由表及里,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2.学习猜读、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3.模仿文本的写法,学习间接描写,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以及运用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由词到句,轻松导人

1.看老师写字“叫”,组个词。如:哭叫、喊叫、尖叫……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皮卡,皮卡的尖叫可是相当厉害了,你看——

出示句子:

皮卡尖叫一声,一树的鸟会飞得干干净净,甚至还会震荡下无数的落叶。

皮卡尖叫一声,一塘浮到水面上呼吸早晨空气的鱼,会一忽闪全都沉入塘底,只见水面上有无数小漩涡

皮卡尖叫一声,正在觅(mi)食的鸡会咕咕咕地拍着翅膀,不是飞进草丛,就是飞到草垛、墙头,甚至是屋脊(jT)上。

3.自己读读,看看皮卡的尖叫有多厉害?

4.总结:作者通过鸟、鱼、鸡的反应写出了皮卡尖叫的厉害,这种写法叫间接描写。(板书:间接描写)

5.猜猜,还有谁也被吓到了?你也能像这样来写一句吗?

皮卡尖叫一声,________。

6.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读一组句子,发现作者通过描写乌、鱼、鸡的反应来突显皮卡尖叫的厉害,总结出间接描写的方法,并尝试用间接描写来写一句话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层层递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悦地完成了阅读和练笔)

二、由句扩段,具体生动

1.皮卡的尖叫不止惊动了鸟、鱼、鸡呢,看看他还惊动了谁?出示句段:

他张大嘴巴,捏起嗓门,冲着一河正在觅食的鸭子,长长地、长长地尖叫一声

顿时河面大乱,

受惊的鸭子,呱呱呱地叫作一团,纷纷扇动翅膀,不要命地四下逃窜,那样子,仿佛突然有一群黄鼠狼席卷了过来:

有几只鸭子,居然吓得飞到了空中。

第二天,一些孩子在岸边的芦苇丛里找出了十几只鸭蛋,有一个孩子跳到河里摸,又摸了好几只一

2.自读,指名读。说说皮卡这次的尖叫怎么样?你从哪里觉得厉害7和刚才写尖叫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板书:动作修辞)

3.我们再回到第一次出现的三个句子这儿,你能加上动作描写,用上修辞方法,把这几句话写得更具体吗?选择其中的一句写一写,也可以选你刚才自己写的那句。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同学们写得真好『原来加了动作、用了修辞,可以使间接描写更具体生动。

(设计意图:第二次出示的文本通过动作描写、运用修辞等方法,把一次尖叫写得更具体生动,这个板块的读写结合点就是要孩子们通过读发现如何把间接描写写得更具体、生动,并把总结出的写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

_三、由段谋篇,突破创新

1.你觉得皮卡还会在什么时候尖叫?

2.出示片段,师生合作读,师读第一句,学生接读。

皮卡尖叫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高兴了,尖叫;

愤怒了,尖叫:

兴奋了,尖叫;

害怕了,尖叫:

伤心了,尖叫:

别人不注意他了,尖叫……

有时,也不需要什么理由,他想尖叫了,就尖叫。

3.皮卡尖叫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们来看下面这一小篇,读一读,皮卡为什么尖叫.尖叫后又产生了怎么样的效应呢?出示片段:

第二出小戏的效果更好于第一出小戏演到时,台下笑声一阵高过一阵。

皮卡也咯咯咯跟着笑,但笑着笑着,凝住了神,转而立直了身子,张大了嘴巴,冲着正演得出神的一台演员,嗓门一捏,于一片笑浪声中陡然响起一声尖叫!

坐在皮卡周围的孩子,耳膜生痛,都“啊”地叫了一声,随即用双手捂住两只耳朵?

正演着戏的一台演员,一下怔住了,一个个都傻呆呆地站在舞台上,像一根根木头。

台下,所有的脑袋,都像向日葵一般转向皮卡。

爷爷一脸尴尬。

三姑一手捂住还要继续尖叫下去的皮卡,一手抱了他赶紧往家走。

皮卡在三姑的怀中竭力挣扎着。

刚走出操场,三姑一松手,皮卡又是一声尖叫。

三姑只好再度用手捂住他的嘴巴一

操场上大乱,所有的人都在大笑一

台上,一台演员僵在了那里

台下,爷爷僵在了那里

4.学生阅读,引发讨论。

皮卡为什么尖叫?(高兴)惊动了哪些人?(孩子们、演员们、其他人、爷爷、三姑)这一片段的间接描写是通过什么写具体的?(板书:神态)这段文字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板书:短句分行成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突出了皮卡尖叫的可怕,渲染了全场紧张的气氛)

5.第三次练笔。

皮卡尖叫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他为什么愤怒,愤怒了,他怎么尖叫的,尖叫后产生了怎样的效应?他为什么兴奋,兴奋了,他怎么尖叫的,尖叫后又产生了怎样的效应?害怕了,伤心了,生气了……他又是怎样尖叫的,仿照短句分行成段的形式,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再写一段话。

6.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继续呈现一个更加具体的间接描写的片段,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动作描写和修辞运用能使间接描写更具体,还可以抓住神态的描写,并且感悟到短句分行成段的排列方式的作用最后再让学生动手模仿写一写,真正做到读与写的相辅相成。)

四、推荐阅读

1.推荐阅读。围绕皮卡的尖叫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他们都藏在这本书里,《我的儿子皮卡——尖叫》。如果你喜欢,赶紧去找来看看吧!

2.介绍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曹文轩老师,他写了很多给孩子们读的书。比如《草房子》《红瓦》等等o我的儿子皮卡》是中国首部少年成长系列小说,共八册,分别是《尖叫》《淘金兄弟》《再见,钢琴》《仰望天空的猫》《尿王》《影子与灰狗》《矮鬼》《背叛的门牙》。这是一套非常有意思的小说,非常值得我们品读哦!

(设计意图: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以期能实现读写互助的理想阅读状态)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始终围绕“以读带写,以写带读”,以学生的读写来代替教师的说教,将课堂还于学生,将读写一体落到实处。

一、从“读”看课

本节课从“叫”字入手,让学生自由给“叫”找朋友,瞬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引入了学生自主的轻松氛围中。接着由“叫”字扩展到词语“尖叫”,进而引申到和“尖叫”有关的句子、段落,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感悟“尖叫”,体会“尖叫”,并从中领悟相关的写作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个启发者,在引导学生读写的过程中,巧妙把握时机,将课堂进程有机推进到“推荐阅读”环节,从而达到了导读的目标。

二、从“写”看课

本节课学生一共进行了三次写作练习。第一次是学习用间接描写来体现皮卡尖叫的厉害,用时2分钟,评价的重点在于间接描写的运用。第二次是仿写一个段落,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出皮卡是怎样尖叫的,用时6分钟,评价的重点是有无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皮卡是怎样尖叫的。第三次是以段谋篇,写一个完整的皮卡尖叫理由的篇章,用时10分钟,评价的重点是神态描写和短句分行成段的运用。这三次“写”是层层递进的,从句到段再到篇,从学习间接描写到运用修辞手法,再到短句分行成段的使用,由易到难,逐渐提高要求,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三、从“读写^{本”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