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1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2、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故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爱好英语学习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及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等,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那些既有语言学习天赋又有较强学习动力的学生是比较成功的学习者。可见,英语学习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自信心,才能最大限度增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由于从小较少接触英语,使得在英语学习中有一定难度。英语与小学生自小接触的母语存在较大差异,初学遇到的生词较多,在不了解基础语法知识的情况下,很难了解英语学习的规律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难度,致使英语学习出现普遍的枯燥现象。若教师仍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难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巧妙引入小故事,从而激发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兴趣被激发出来时,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与动力,才能做到自主积极地学习。小学生生性好动、思维想象力丰富、对未知的事物都非常好奇,并具有浓厚的兴趣,而英语教学采用故事讲授法则很好地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性格特征。故事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这些都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因此故事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英语单词、理解英语故事中故事情节,通过故事这个载体,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英语知识。
(二)故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新课标指出,不能忽视语言素材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小学生词汇量小且缺乏相应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无形中造成了阅读理解障碍,所以教师在设计和阅读相关活动时,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穿插小故事来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以往的英语教学主要是讲授英语词汇与语法,教师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做大量的题,教师讲大量的题,所有一切都是为应试考试而准备的,学生的听力训练被忽视。我国的学生学习的英语多数都是哑巴英语,在听力、口语等方面非常欠缺,在写的方面只会写一些非常书面的书本语言,脱离了实际生活运用。教师采用英语故事教学,将英语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到大量的听、读等输入,能够感受到英语发音、音律及英语语音的结构。另外,学生在听英语故事时,会结合上下文理解故事情节,对情节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这样的一个英语故事教学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接受了英语语言的输入,并逐渐地接受了抽象的英语语言规则,长时间下来就会形成很好的英语语感。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一)选取合适的英语故事
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地选取英语故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比较复杂一点并且具有戏剧性与曲折性的故事,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则更偏向于那些情节简单、故事主角是动物的故事,教师应该根据所教的学生年级,选择不同的故事。在确定故事内容之后,教师应该计划拟订故事教学的计划,明确故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实现英语故事教学的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故事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教师应该适当地将语言现象进行简化,讲授故事时把握好节奏、体态语及语气等。故事讲授中,一些必要的教具是不可或缺的,将故事相关的实物或者生词卡展示给学生,将故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实物或者是图片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引发学生的思考。
选取合适的英语故事,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选取这些小故事:《不守承诺的狼》、《铁匠与狗》、《一枚硬币的旅程》等,这些故事情节具有戏剧性,故事情节复杂,故事本身蕴含着比较深刻的含义,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是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选取这些故事时,应该将小学英语课文内容的主旨内涵挖掘出来,将这些作为故事选取的依据。例如小学三年级英语第一单元的课文“I’m Liu Tao”,这篇课文主要用来教授学生与同学之间的日常交流,通过主人公Liu Tao同学与其他同学相互打招呼的方式,告诉学生怎么采用英语询问别人的名字以及向老师、同学问好,课文中还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场景,故事场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分别模仿Liu Tao以及他的老师、同学等,进行角色扮演,增加英语口语练习机会,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自然融入到故事教学中。
(二)教师与学生互动讲故事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讲授英语故事时应该采取多种不同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起来。例如教师在故事开头时,可以采用不同多种方式来做开场白,讲一些与故事内容相关的话题,在故事开头可以直接套用“Long,Long ago”或者是“Once upon a time”等惯用语来讲故事。故事讲解过程中,教师不用自己单独地从开头讲到结尾,而应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到故事的讲述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有关故事的单词卡片,教师可以将其分发给学生,故事讲解过程中学生如果听到了某个关键词,这个持卡的学生举手就表明其听懂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与学生互动,讲故事时停下来询问学生的感受、询问学生在遇到故事中的情境时,他们会怎样做,让学生用汉英两种语言回答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授《披着羊皮的狼》这个故事时,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暂停下来,询问学生如果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发现羊原来是一匹狼时,他们会怎么办?当人们发现这只羊原来是一匹披着羊皮的狼时,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与对策呢?这样的提问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不自觉地就锻炼了自己的英语口语与听力能力。
(三)采用多种形式将故事呈现出来
篇3
问题;诵读;奖励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1―0082―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得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辅助教学。
一、巧用绘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画面。教师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词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词的含义,便于诵读和记忆。如,教学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时,简笔画勾出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二、借助故事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而古诗词里蕴含许多诗人的经历,如果在教学时,将其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能快速理解古诗词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将这首诗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教师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词,能使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词还有《咏华山》《锄禾》《悯农》《江上渔者》等等。
三、再现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词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给学生播放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伯伯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再播放几个生活中浪费粮食的小镜头,自然能对学生进行多节约、不浪费的教育。将生活情景带进课堂,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熟记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问题引领
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词,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引导学生用读诗词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通过联系古诗词的上下文并结合图画,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能很快掌握古词的大意,从而快速记忆。
五、趣味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词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词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或加手势表演,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或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也就能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古诗词的语言极富音乐美,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旋律优美,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唱得不亦乐乎。
六、等级奖励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情景;素养;借鉴意义
G623.5
大体来讲,“数字故事”就是让学生在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乐于学习知识,思考相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 等。通过在数学课堂采用“数字故事”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入课,为学生设置悬念[2]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小学生来讲,它们上课的注意力是不集中的,像数学这种比较抽象、比较枯燥的课程,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厌倦感,从而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小学老师就要善于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成“数字故事”进行教学,这样便于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更好的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等,从而使得学生在这样的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当老师进行加减乘除的教学时候,假如让学生采用算盘来学习时,这样往往会使学生感觉到很枯燥,从而使得学习的效率很低下,鉴于该种情况,老师通过转变教学思维方式,采用“数字故事”来进行有趣的珠算法则的学习,往往会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比如:一张纸按照0.1mm算,折叠多少次后,其厚度能够超过珠穆朗玛峰[3]?学生一听到此问题,就会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去积极思考,此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该问题非常简单,采用珠算三分钟就能够解决。教室内一片哗然,学生们都积极的采用珠算来处理这个问题,在连加27次之后就远远的超出了世界最高峰[4]。当然,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关于“数字故事”的素材是很多的,如:“三人分钱”问题,“毕达哥拉斯算题”等。
二、通过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使学生能够在数字故事中愉快的学习
古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我们的小学教师就会抓住这个功能特点,通过在教学中使用“数字故事”来刺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小学教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相关特点,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1.通过在课堂设计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参与热情
德国教育学家W.A.拉伊指出:“通过游戏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这种数学教学是符合自然的”。 为了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趣,通过使用基于游戏的“数字故事”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还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例如:当W生学习“时、分知识”的时候,老师允许学生在一分钟内做各种事情,如记忆学习,背诵诗歌,拍打球等,在这样的“数字故事”教学活动中,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一分钟的时间的长短,也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2.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
随着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与教学相关的先进技术已经应用于课堂教学,如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相对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数字故事教学情境,学生不仅可以对教材等学习资料进行努力专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相关的优势(如丰富的声音,颜色,光线,动画等)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在海洋知识去深度学习相关的知识,挖掘不同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使学生更彻底的理解数学知识,更牢固的把握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这种视听媒体可以显示出简洁,严谨,抽象和泛化的特点,并且把数学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的“数学故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感知力等等都起到了非常好的强化作用。
3.通过组织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组织比赛,这样能够使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一些中国心理学家通过相关实验表明,在比赛过程中,学生有兴趣进行学习和克服毅力的困难比不参加竞赛的情况要高得多,很明显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率等等。
三、通过把数字故事带进课堂,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课堂上面采用数字故事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这样便于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当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通过讲一个数字故事进行课堂的开始,这样不但能够让整个课堂氛围保持轻松愉快,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放松,并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上课,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害羞,不讲话的学生,当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可以通过讲述“数字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更多的鼓励。这样, 学生在老师的微笑和信任下,它会慢慢地打开封闭的心灵,消除对课堂的恐惧,从而大胆回答课堂问题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等等。在课堂上面,即使学生回答课堂问题回答的不好或者不完整,教师也必须使用微笑来进行鼓励和肯定。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费力的知识,比如:学生在学格,时钟,小格,分针,秒针等的时候,通常情况之下,就会出现各种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教得也非常的累,这样,老师有必要保持耐心和保持微笑,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对比较优秀的同学进行赞扬等,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数量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结束语
将小学数学课堂变成“数字故事”,然后,通过仔细设计课程让学生保持悬念; 通过教学课程的精心设计,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加学生对学生成绩的满意度,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灵和身体都沉浸在快乐和喜悦之中 [8]。
参考文献:
[1]张春枝.数字故事化--增强学生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4,(07),112-114.
[2]郑进军.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实现轻负高质[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4日.
[3]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_以“上海市女教师的故事大赛”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04)89-90.
篇5
关键词:小学生;古典诗文;诵读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中国诗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无比深厚的哲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词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中华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民族传统必须承继,民族基因有赖于一代代新生命主动传承。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可见,阅读在小学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少年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三岁以前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在此期间,加强脑的记忆开发和知识训练,对人的一生都十分重要。在小学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结合我开展古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开展古诗文诵读要纳入课程计划
“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时间才能学习,有时间才能读经,才能保障古典诗文诵读的开展,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与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怀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但古典诗文诵读又不能在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将地方、学校课程1课时设置为诵读课,并明确由语文老师负责诵读课教学,充分利用诵读课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读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读活动。
二、开展古诗文诵读要有校本教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在开展古典诗文诵读实践中,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和古典诗文内容,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典诗文篇目进行了选材,自编自印《古典诗文诵读手册》校本教材,内容有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其中必读篇目有古诗词207首、《三字经》、《千字文》、《中华成语千句文》,选读篇目有《增广贤文》。
三、开展古诗文诵读应明确各年级段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有目标才能有所期望,我们在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中,确立了各年级诵读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其中一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15首,二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30首,低年级段学生必背《三字经》,选读《增广贤文》;三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45首,四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60首,中年级段学生必背《千字文》,选读《增广贤文》;五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六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高年级段学生必背《中华成语千句文》,选读《增广贤文》。明确要求8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读成诵;20%以下的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推荐学生自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论语》、《中庸》、《孟子》、《大学》等内容。
四、开展古诗文诵读要与多种活动形式有机结合
篇6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故事教学 课堂互动模式
小学英语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自信心。而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多是“灌溉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老师单纯地带领学生读课文、读单词,不关注英语基本语言系统的构建,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强迫感,造成种种弊端,比如:“哑巴英语”。为了更好地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产生了许多新类型的教学模式:情感教学、直观导入教学、故事教学等。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新的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就凸现出来了。其中,故事教学的互动模式深受学生的喜欢。下面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互动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英语故事教学的互动模式的概念
故事教学的互动模式主要是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典故事或者改编故事,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句子和语法融入故事中,并运用多媒体、肢体语言等多方面进行英语教学的一种方式,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让学生意犹未尽,感受英语的魅力。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1)图文结合的方式,故事就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后的教学就是围绕故事来展开;(2)故事是复习巩固教学内容的开展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在英语故事教学互动模式中,教师一般都会采用学生朗读故事、复述故事及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找准故事的切入点,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要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如:利用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义句意;利用提问,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生之间的互动,发展发散性思维。最后,在课堂教学后,老师还要进一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习效果,如:小组分角色表演,进行朗读比赛;改编故事,增强趣味性,添加新的内容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意犹未尽,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学习融入生活,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亲切感,更加喜爱英语。
二、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互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语故事教学的互动模式以学生喜爱的故事为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一些细节,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1.英语故事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特性。英语教材上的Story Time版块尽可能地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故事的特性,只是几句话就概述一个故事,不会进行精心设计,忽视英语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比如: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全班齐读—老师讲解—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中,英语故事占用的时间少之又少,虽然增加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的环节,但是教学效果却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无二。因此,在针对英语故事的讲解上,教师应该进行细致设计,将主要的句子、语法融入故事教学中。故事之后,还可以进行拓展,补充教学,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互动形式化。课堂教学中,老师没有把握好整个教学进度,往往为了互动而互动,流于表面,不能够讲授实质内容。在互动过程中,老师缺乏启发性的深入引导,互动多交流少,造成形式大过实质的局面。老师在课堂提问时,一般就是照搬课本的问题或者用暗示性的一般疑问句,老师虽然在不停地提问,但是学生却机械地回答,根本没有深入交流。没有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学生就会被动学习,不能够深入思考。老师也不关注这方面的效果,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程度。甚至有些时候,老师面对学生“不符合答案”的提问或者回答时,会采取无意义的回答敷衍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不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互动模式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不能操之过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师充分挖掘故事的趣味性、情节性以及语境性,围绕故事展开,促进课堂师生互动;(2)课堂师生双向互动,教师需要真正做到与学生有效的互动交流,不能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或者主动沟通。而且,要注意为学生预设思维空间和时间,再设计问题时要巧妙围绕故事,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问题也要难易适中,层次分明,具有启发性;(3)注意课堂情感互动,充分挖掘故事的人物情感,介绍故事背景文化,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异国文化情感之旅。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互动模式,是在改革老师单向“灌输”向师生双向互动“对话”的生动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思想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探索、完善这个互动模式,更好地为小学英语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教师;课堂评价;思考
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
一、学生来评价,老师来归纳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对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聪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创设这种环境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教师本身开始,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下决心将课堂还给学生,是实现课堂评价的重要前提;要从备课到课堂着手,为学生树立学习对手,提供可取长补短的小组组合,尽力创造同学间相互交往的机会等,力求使课堂活泼,充满生气,能让学生置身于积极、充满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环境里,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其次从学生方面开展,充分利用课前的时间让班级里同学之间进一步了解,熟悉各人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试着进行互相评价,然后进行适当的小组评价。
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课堂评价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要充分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多方面的体会和感受,使评价成为学生和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首先,开展自我评价,促进自主发展。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用手段。其次,通过生生互评,增强学习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评价互相促进。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提倡师生互评,保持学习张力。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更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三、评价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学习尤为重要,以学论教,以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状态为参考,关注学生是怎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建议下学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计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学教学的成败效果即要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从关注教师的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把通常意义上的看一堂课的好坏:以看老师教学生教得好不好为标准变成以学生有没有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得更好、得到发展为标准。这一标准的转变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等都带来深远的冲击。
四、评价方式要更为灵活、多样化
篇8
一、了解“微课”的优势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微课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促进自主学习。
它能提供W生自主学习的新环境;是学生课外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新载体;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随时查阅和反复学习。
其次,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发展。
结合微课制作选取课题时,能加深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制作微课中,需要教师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对学情有所了解,对教材有较深入的认识。微课中还能提高教师知识讲解和总结的能力,在较为短小的微课中表达清楚一个知识点。同时还能开拓教师的教育视野,对教育方法和心得做一个较好的总结和积累。
二、小班化和微课的契合点
小班化教学提倡的是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学生展现个性化的学习和能力。那么微课的形式正好给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载体。微课是个性化学习的最佳伙伴,学生可以在微课学习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反复学习和阅读,对课内教学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拓展。所以,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融入微课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三、微课制作、应用和分享
先和大家分享一节我自己制作的古诗词微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结合本节微课的制作和小班化教学中的课堂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设想。
(一)基于学情,在选材和设计中关注学生发展
本次微课,我选择的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荷塘美景的诗,但同时也是一首送别诗。本诗在苏教版中是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教材,是否适合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材呢?我们在微课制作前,也选了一个三年级一个班的同学做了一个前测。结果是:全班都能熟练诵读,大部分同学能背诵,并能通过自己的诵读初步体会到诗句中描写的景象和相关特点。以此为前提,我们本次微课定位是课前自学环节,设计的过程从“学读古诗”“诗中有画”“寓情于景”三个层次去展开。无论是学习任务中的各个层次的“诵读”练习,还是“通过关键词理解诗的意境”,或是研究“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我都是基于学生能力和认知的现有起点去设置,学习目标也是对准学生需要达到的要求来制定,相信三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并在原有学情基础上有所提升。
(二)是整合资源,从文字到文化的心灵旅程
自古以来,西湖在中国人心中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梦、一片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杨万里眼中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十同”,我特别整合了西湖四季的图片和著名的景点介绍。微课学习时,学生随着视频的播放,仿佛就已经跟着走进了西湖的四季,感受到西湖的文化。之后再来看农历六月西湖的艳丽和壮阔的景象,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一下就让同学们明白了诗人为什么用“毕竟”开头发出赞叹,又为什么说“风光不与四时同”了。整个过程中,学生从诵读诗中的文字到感受西湖的文化,再回归到诗人眼中的景、心中的情。这已经不单是一场微课学习的过程,也是一场小小的文化旅程。
(三)聚焦准确目标,全面提升学力
五下教材中,这首诗的情感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六月西湖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研读后,觉得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有层次的,其中当然有对西湖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但最终情感还是要归结到送别之中。另外,这首送别诗也有他独特之处。诗题有送别,但全诗都是荷塘景色的描写,看似矛盾,其实是诗人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曲折的或者说乐观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我的学习目标中情感目标的确定是:“体会诗人曲折、乐观的送别之情,感悟寓情于景的艺术效果。”在学习任务中,我通过用本诗和几首同学们熟悉的送别诗作对比,让学生首先通过诵读从文字中去发现不同,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达到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合理推测等方法,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去体会诗人情感的多种可能性。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把学习从微课延伸到课堂教学之中,更好地提升学力。
篇9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古代的贤达之士用诗歌的形式,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情感流传下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可以品味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可以欣赏到属于他们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美。小学生对于古诗的含义、美感和韵律具有独特的认识,稍加引导就能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诗词理解方面容易产生偏差,在课堂上兼顾应试的理解内容和文学美感培养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比较深层的含义和意境的领会上有明显的不足。所以,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笔者认为,应当通过提升教师能力、引导体验教学、充实教学资源等三个方面,提升小学古诗课堂教学的美育水平。
1 教师能力的提升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小学的语文教师责任重大。由于小学生思维活跃度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记忆力强,但是精神集中能力差。所以,如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任务。
在传统的古诗课堂上,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在背诵整首古诗的同时,还要背诵大段的情景描述和内含描述,学生在繁重的负担之下,根本无法体会到古诗的美感所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美学体验是一种扼杀。所以,如要将美育课程真正和古诗课堂,教师必须要对自身进行改变。将古诗课堂变成美育的古诗课堂,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决定人是教师。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美育的古诗课堂中,作为传道者,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所以,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能力,否则就无法成功将美学教育引入古诗课堂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有极强的汉语言文学功底,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和引领的作用。作为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古诗是古人在汉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的凝练与筛选,不但要求合辙押韵,更是需要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解放,教师必须首先领会到诗人所要表达出的意境和诗词内在的美感,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到心灵上的融会贯通,进而做到理解诗人并且达到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形成自己独到的体验与理解。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教师再进行讲解与诵读的时候,才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向学生传达古诗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古诗美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2 体验教学的引导
如果说,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教师的内功修炼,那么体验教学就是拳脚功夫的提升了。正如中国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亦多数矣,运用在乎人。”具体进行的课堂体验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朗诵和吟唱。心理学中有一门分支学科,叫做心理暗示,即通过一些常识上不会对人造成影响的因素对人的行为和想法进行引导。在古诗课堂中,朗诵和吟唱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和吟唱起到心理暗示作用,从而将学生引领到美学的新层次上。由于古诗都有各自的韵脚,平仄合辙、韵律明快,所以特别适合用来朗诵。在课堂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文中的意境,对古诗进行朗诵。通过改变朗诵过程中的语气和重读音节,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进入古诗的美感意境,得到美的体验。
第二,情感的引导。以教学文天祥的《过伶仃洋》为例,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那个时期的作品大多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出了他在人之将死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担忧和无奈,以及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那份对于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第三,想象的启发。学生对于审美的体验,是介于自身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互联,是一种心灵上的认同,而想象力更是体验诗歌中的美点的关键所在。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让学生更好体会诗中存在的美。《早发白帝城》中提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彩云、猿啼、轻舟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山水景色画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大脑中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美景,不仅欣赏到了白帝彩云,更能将白帝江陵的沿岸风光收入眼底,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诗词的韵律,也能透过诗词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教学资源的充实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充实古诗教学资源,主要做好网络资源利用。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网络制作的教学课件以及网络上可利用的古诗词资源,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快捷”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获得美的教育。
俗语说:“功夫在诗外。”学生的美感培养,关键就是要读懂诗外之意,了解诗外之境。老师可以引导建立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资源网站(即:文字、图片资源库)。包括古诗词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教学古诗词的意境图片、教学建议、教学课件、古诗词翻译、教学设计、相关拓展、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以及经典古诗词的配乐朗诵、歌曲、动画、课本剧录像等。在学习古诗词的课前,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引导他们登陆网站,搜索有关诗词信息,选择感兴趣的记录在课内交流。上课时,老师也展示自己搜集或制作的课件,和学生一起挖掘文字以外的内涵。学生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了解古诗背后那些传奇的故事,体味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审美水平也就在丰富意境的浸润中得到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也就在美学教育的熏陶中得到提升。
总之,古诗课堂引入美学教育,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一定能将美育教育引入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深入实行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汤磊.试论新课标下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0).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38-01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富。”诗言志,诗传情。因为古诗词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古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古诗词所抒发的情感,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古诗词的优美意境。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词的新思路。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从诗文入手,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事物,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到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面浩荡,江面上一叶孤舟,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帆只剩下影子了;眼一迷糊,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
古诗词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古诗词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二、通过朗读,合理发挥想象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通过朗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又如在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的朗读时,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配以旁白“多么繁荣的景象,但是现在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蘩华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同学们很快就投入到了诗的意境,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
三、多元教学,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