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范文
时间:2023-04-05 03:2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盐类的水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叫做盐类的水解。
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从而促进水的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所需条件,盐必须溶于水,盐必须能电离出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叫做盐类的水解。并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从而促进水的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所需条件,盐必须溶于水,盐必须能电离出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教学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因而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篇3
在泰州市中学化学专委会学术年会上,我们主要围绕有效教学问题展开研讨。江苏省中学化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省姜堰中学杨晓丽老师上的研讨课,获得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现作如下评析,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电离平衡的理论认识盐类水解的实质;
掌握盐类水解主要的几种类型,熟悉盐类水解的规律;
学会书写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熟练掌握用pH试纸测溶液酸碱性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盐类水解的具体实验进行探究和讨论,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
学会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和表达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严谨求实精神;
通过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快乐;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盐类水解性质的认识。
1.1 评析
课堂目标的三个维度比较准确、科学、细致,操作性好,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便于实施和达成。
2主要教学过程
2.1新课引入
2.1.1实验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实验问题1:将金属镁条伸入到1 mol・L-1的氯化铵溶液中,你会看到什么?请试试看。
学生实验问题2:难道氯化铵溶液也呈酸性吗,如何检测?
学生分组实验1:用广泛pH试纸测试氯化铵溶液的pH。
(学生完成分组实验1,并填写下表1空白部分。表中楷体原为空白,后由学生填写。)
2.1.2评析
用实验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能最快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利用实验现象的新颖性,与学生已有知识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为学习主干知识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1.2过渡
为什么氯化铵溶液呈酸性呢?今天我们要共同解开这个谜!
出示课题:盐类的水解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①理解什么是盐类的水解?
②了解盐类发生水解的条件是什么?
③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又是什么?
2.1.3评析
以重点解决刚刚产生的三个问题作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研究讨论系列活动一
2.2.1 问题1
氯化铵溶液为何呈酸性?
先让学生写出氯化铵溶液中存在的各种离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由于氯化铵自身不能电离产生H+和OH-,纯水电离产生的H+和OH-的数量应该相等,而事实上氯化铵溶液呈酸性说明c(H+)>c(OH-),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让学生猜测其可能性,然后通过动画演示水的电离平衡移动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NH4Cl+H2O NH3・H2O+HCl
NH4++H2O NH3・H2O+H+
问题2它和酸碱中和反应有关系吗?
引导学生分析:NH3・H2O+HClNH4Cl+H2O与NH4Cl+H2O NH3・H2O+HCl的关系,可见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过程:
NH4Cl+H2ONH3・H2O+HCl
[过渡]由于一个孤立的反应现象往往不能说明问题,它可能存在偶然性,因此不能轻易地下结论,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实验来证实我们发现的问题和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2。在提供的下列盐溶液中,请你先预测还有哪些和NH4Cl溶液一样水解呈酸性,然后再用pH试纸测试其溶液的pH。
K2SO4, Na2CO3, AlCl3, ZnCl2, NaCl, CH3COONa
(学生完成分组实验2,并完成下表2空白部分。表中楷体原为空白,后由学生填写。)
问题3。怎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实验2中溶液呈酸性的反应?
引导学生模仿的NH4Cl溶液的水解原理书写:
Al3++3H2OAl(OH)3+3H+
Zn2++2H2OZn (OH)2+2H+
问题4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强酸弱碱盐因弱碱阳离子水解而呈酸性。
问题5上述实验方案有何不足之处?怎样改进?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实验数量还不够多;都是氯化物;溶液浓度没有变化等不足。
引导学生再设计方案,继续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3。根据各自提出的方案,自选完善实验2,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完成小组实验3,并完成下表3空白部分。表中楷体原为空白,后由学生填写。)
2.2.2评析
这一系列活动紧紧围绕氯化铵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展开,既启发学生思维,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规范和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的同时,重视规范学生对反应原理的描述,增加学生运用化学用语的机会以及提高书写技能。最后还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发现新的问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体验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结合老师对难点的详细分析,加深了对盐类水解本质的理解。
2.3 研究讨论系列活动二
2.3.1引导学生
根据上述过程得到的结论(强酸弱碱盐因弱碱阳离子水解而呈酸性),通过相反类比迁移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假设――强碱弱酸盐会因弱酸根离子水解而呈碱性吗?再对假设进行质疑和研究。
问题6 强碱弱酸盐会因弱酸根离子水解而呈碱性吗?
学生分组实验4。请再次从提供的下列盐溶液中找出强碱弱酸盐并用实验验证。
K2SO4, Na2CO3, AlCl3, NaCl, CH3COONa
(学生完成小组实验4,并完成下表4空白部分。表中楷体原为空白,后由学生填写。)
问题7 由上述实验4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强碱弱酸盐因弱酸根离子水解而呈碱性。
问题8 实验4中溶液呈碱性的反应原理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模仿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原理,书写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H3COO-+H2OCH3COOH+OH-
(2)CO32-+H2OHCO3-+OH-(主)
HCO3-+H2O H2CO3+OH-(次)
问题9 由前面的分组实验2和4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强碱强酸盐不水解而呈中性。
2.3.2 评析
第二系列的活动,是在探讨强酸弱碱盐的基础上,拓展到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和强碱强酸盐溶液的酸碱性,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和实验探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科学探究能力。
2.4研究讨论系列活动三
2.4.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活动1 (1)完成下表5(表中楷体和反应式原为空白,后由学生填写)
(2)根据上表,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律,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成盐物质酸碱性的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成盐物质的酸碱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强的方面决定着矛盾的性质。(如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而强碱弱酸盐溶液则呈碱性,强酸强碱的正盐则呈中性。)
(3)让学生尝试口诀归纳盐类水解的规律,然后教师总结: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
谁强显谁性,同强呈中性。
活动2。归纳书写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注意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引导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1)先找“弱”。
(2)一般由于水解程度小,水解产物少, 书写时用“”联结反应物和生成物,一般不写“”、“”、“”,也不把生成物,写成分解产物的形式。如:“NH3・H2O”不写成“NH3+H2O”。
(3)多元弱酸盐分步水解,但以第一步水解为主,故只写第一步即可。
(4)一般规律:盐+水 酸+碱,极少数的盐类水解程度比较大可以用“ ”、“”、“”。
活动3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归纳盐类水解定义、盐类水解发生条件和盐类水解的本质。引导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条件: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能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本质:促进水的电离,是盐类水解的逆过程。
活动4 练习与反馈。(略)
2.4.2 评析
本系列活动是前面活动的升华,提高了探究学习思维的深刻性、系统性和有效性,避免了探而不究!让学生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化学问题,掌握化学规律,深刻地体现了化学的学科价值;让学生归纳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点,既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巩固盐类水解反应的特征,更能有效地减少其书写时的失误,提高应试能力;让学生尝试用口诀表示盐类水解的规律,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有利于加深对盐类水解特征和规律的理解,其趣味性和简约性更加有利于记忆和掌握;让学生讨论总结盐类水解的定义、条件和本质,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系统的意义建构,与本课开篇确定的学习目标前后呼应;当堂巩固练习及时反馈了学习效果,至此本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
2.5研究讨论系列活动四
2.5.1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内容提出新的生成性问题:对本节课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甲:温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其他条件又是如何影响的?
学生乙:为何同种类型的盐相同条件下测得的pH值不同?为何水解程度不同?
学生丙:酸式盐溶液是否都呈酸性?
学生丁:弱酸弱碱盐溶液水解呈什么性呢?
学生戊:我们学习盐类水解有何应用呢?
学生己:怎样用实验说明碳酸钠水解时CO32-+ H2O HCO3-+OH-为主?
………
2.5.2 评析
这个环节比一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得好!好就好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质疑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展示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美国有效教学原则及能力要求的教学论意义探求[J].上海教育科研. 2006,(5).
[2]李学书, 谢利民. “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研究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7B.
篇4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盐类水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43-0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学会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准确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对对盐类水解实质的探究分析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辨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教学活动更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因此本堂课我采取活动探究与理论探究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流程设计
1、课堂引入设计
问题引入:(1)大家知道酸溶液一定呈酸性,碱溶液一定呈碱性,那盐溶液呢?
(2)Na2CO3属于盐,为什么俗名叫做纯碱?
(3)为什么铵态氮肥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的酸化板结?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入手着手,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达到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探究活动设计一:盐溶液都显中性吗
利用《化学反应原理》54页“活动探究”栏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用pH试纸分别测定醋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铵溶液和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
结论: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
3、探究活动设计二:将以上7种溶液分类,让学生试图找出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或中性的规律
【实验结论】盐的组成(分类)与盐溶液的酸碱性关系: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实验探究的结果,启发学生寻找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或中性的规律。)
4、课堂检测
学生利用自己寻找的规律,判断一些简单溶液的酸碱性。
如:氯化铝溶液、硝酸铵溶液、硫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学生探究出的规律的正确性,从而让学生收获到探究成功后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
5、探究活动设计三:理论探究(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会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呢?)
让学生以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为例探究讨论。提示:可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1、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有没有离子可以相互结合?
3、对水的电离平衡有无影响?如何影响?
给学生5min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给学生一些思路提示,让学生思考的时候有一定的方向,降低理论探究的难度。简化处理的原因是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学习的乐趣)
6、理论学习:盐类的水解
上面探究过的就是盐类的水解反应,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用自己的语言给盐类的水解反应下一个定义。并且提炼出盐类水解的条件、实质、结果、规律。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盐类水解反应的定义,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在学生自行归纳出盐类水解反应的定义、条件、实质、规律后,选择几道合适题目进行当堂检测,检测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效果怎么样?
7、课堂小结: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后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清本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使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能像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一样,学会辨证的来分析,认识问题。)
8、板书设计
(1)盐类的水解
①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_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②水解条件:盐能电离出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③水解的实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促进了水的电离。
④水解的结果:生成弱电解质,使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⑤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2)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与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充分利用了教学内容的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从而使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体会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而且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也得到了提高和培养。并且本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了大量的课堂检测,让学生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上,而是能真正落实考点,使学习的新知识能够得到及时巩固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共同编著.54-60.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教师教学用书.选修4[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共同编著.66-70.
篇5
盐类的水解属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体系。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二节盐类水解“活动探究”栏目的实验内容为:用pH试纸测定CH3COONa、Na2CO3、NaCl、NH4Cl、Al2(SO4)3、KNO3几种盐溶液的pH。编写意图在于,从实验事实入手产生问题:观察部分盐溶液的酸碱性现象――通过讲解说明问题原因――归纳抽象,认识盐类水解的本质――列举其他例子扩大认识。因此,本“活动探究”栏目对整节内容的教学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栏目的引领作用,笔者采用问题引导式教法完成本栏目教学,即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呈现给学生,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形成问题链,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自主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分析问题,从而自主发现、探究问题的本质,形成结论,最终获得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其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一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知识铺垫
教师活动:呈现问题、个别提问。(1)常见弱电解质有哪些?(2)如何判断溶液酸碱性?(3)加酸碱如何影响水的电离平衡?
学生活动:回忆、感悟、整理。
第一,弱酸、弱碱、水。
第二,溶液的酸碱性由溶液中[H+]和[OH-]的相对大小决定:
[H+]>[OH-] 酸性
[H+]
[H+]=[OH-] 中性
第三,加酸碱均能抑制水的电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提问一部分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水的电离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本节盐类水解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2.微观分析,预测溶液酸碱性
教师活动:(1)呈现问题。从微观角度分析CH3COONa、Na2CO3、NaCl、NH4Cl、Al2(SO4)3、KNO3几种溶液体系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预测各盐溶液可能的酸碱性。(2)指导、答疑。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感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合作、交流、反馈,并综合各组分析的预测结果,由各组代表汇报。
溶质Na2CO3 Na2CO3=CO32-+Na+
Na2CO3溶液
溶剂H2O H2O H++OH-
CO32-+H+ HCO3-,生成HCO3-减少了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预测结果[H+]
溶质FeCl3 FeCl3=Fe3++3Cl-
FeCl3溶液
溶剂H2O H2O H++OH-
Fe3++3OH- Fe(OH)3,生成Fe(OH)3减少了水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预测结果[H+]>[OH-],溶液呈酸性。
其余:预测NaCl溶液中性、CH3COONa溶液碱性、NH4Cl溶液酸性、KNO3溶液中性。
教师活动:多媒体动画展示Na2CO3溶液、FeCl3溶液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从微粒观角度,建构弱酸根离子水解微观过程,理解某些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及书面表达能力。
3.规范操作,实验验证
教师活动:呈现问题。(1)可设计几种实验方案证明这几种盐溶液的酸碱性?(2)我们该如何判断各方案的优劣?几种实验方案各有哪些优缺点?(3)选择一种最优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并阐述选择该方案的理论依据及具体操作流程,可能的实验现象。(4)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提醒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活动:
第一,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各方案优劣。得出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案,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有现象明显、简单易操作等优点。
第二,分组实验:(1)单号实验组用pH试纸测定NaCl、CH3COONa、NH4Cl溶液的酸碱性;(2)双号实验组用pH试纸测定Na2CO3、FeCl3、KNO3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各组反馈实验情况:
单号实验组 双号实验组
盐溶液 酸碱性 盐溶液 酸碱性
NaCl 中性 Na2CO3 碱性
CH3COONa 碱性 FeCl3 酸性
NH4Cl 酸性 KNO3 中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知道从哪些方面比较各方案的优劣,规范学生实验操作,落实学生实验基本技能。
4.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感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与预测结果一致,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本质是:当盐进入水中,盐电离产生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能够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溶质对溶剂的自身电离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水的电离。
设计意图:在引导分析中,逐步渗透“研究物质在水溶液的行为的基本程序”,理解有些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解释盐类的水解。
二 教学过程的解析
1.采用问题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热情
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几种平衡的相关知识,以及对原电池、电解池溶液体系微观粒子综合分析的经验,为本节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定基础。从能力和心理层面来看,高二的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素养,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因此,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采用问题引导的学习方式,结合实验探索,模拟微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求答案的热情,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
2.采用问题式引导,有效完成教学
在教学中笔者将教材设计成若干个问题,由一个一个的问题向前推进,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沿着各个问题的线索,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此过程教师只是起引领、导航的作用。因此,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仿接受的知识,而是具有深刻记忆的、鲜活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怎样学习、怎样发现问题和怎样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对已学过知识的回顾训练,可以有效梳理以前学过的与本节相关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能顺利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随着问题的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跌宕起伏,探索热情也不断高涨,在快乐学习与探索中完成了知识的构建,提高了课堂效率。
3.采用问题式引导,遵循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与科学探究过程的实质是一致的,贯穿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在各模块学习中都有分散渗透。在盐类的水解实验环节教学中,设置水的电离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问题来分析水解的实质。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对盐类水解的认识,而且将水的电离平衡也引入,进而指导学生总结电解质溶液体系中的分析方法――不仅要关注电解质自身的电离,而且还要关注水的电离,同时还应将两个电离综合考虑,从而有效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学生就可以对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进行预测,设计实验验证方案并比较各实验方案的优劣,再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认识某些盐溶液具有酸碱性的本质原因,也是盐类水解的本质。这样的问题引导式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探究过程的基本程序。
化学是一门相对抽象难懂的学科,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探索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教学实践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将问题引导式教学引入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篇6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云南昆明 650032
[摘要]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TGF-β指标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进行TGF-β血清水平检查患者45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占45例记为观察组,另外选取45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与对照组的TGF-β水平。结果 经过两组患者的TGF-β指标研究,观察组患者在稳定期ASO、RF、CRP、TGF-β1指标分别为:(59.1±65.1)、(66.3±60.1)、(6.3±14.7)、(537.9±349.9);活动期的患者在ASO、RF、CRP、TGF-β1指标分别:(77.4±67.2)、(83.8±69.6)、(45.6±32.6)、(344.8±355.6),则观察组患者在活动期和稳定期CRP指标和TGF-β1指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观察组在RF、ASO、CRP、TGF-β1指标分别为:(42.9±3.7)、(45.4±11.3)、(12.4±10.1)、(447.4±365.5);对照组在RF、ASO、CRP、TGF-β1指标分别为:(11.8±1.3)、(43.5±10.5)、(1.9±0.4)、(206.2±108.3)。则观察组和对照组在RF、CRP以及TGF-β1等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ASO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针对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与对照组进行TGF-β的血清水平研究得出,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TGF-β含量较之对照组更高,因此可以将TGF-β作为研究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
关键词 ] 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纤维化;TGF-β水平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79-02
[作者简介] 晋松(1975-),男,云南昆明,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风湿免疫。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一种免疫性疾病,对称性关节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特点。流行病学统计的结果显示:我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为0.3%~0.6%,肺间质纤维化是常见的并发症,出现的几率约为11%[1]。由于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使得在早期诊断的困难较大,一旦发展到晚期,治疗效果又不明显,所以尽早对肺间质纤维化进行诊断和预防则对风湿患者预后有重大的积极作用[2]。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进行TGF-β血清水平检查患者90例,对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进行TGF-β血清水平检查患者45例,观察组患者,男性占23例,年龄在4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18.1)岁,女性占22例,年龄在53~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6±17.1)岁;对照组患者,男性占21例,年龄在42~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9±15.8)岁,女性占24例,年龄在51~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7±16.5)岁。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选取患者符合临床肺间质标准,符合风湿关节炎标准;②肺功能不完全符合阻塞型、限制型通气障碍等。排除标准:①患有肺结核或者结核感染患者;②患有慢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③长期吸烟者;④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仪器选择:TGF-β血清浓度检测实验测试盒子;生产厂商: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格型号:SM-3,450nm,37℃温箱,双酶标仪,厂商:上海天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线性:±2.5%,显示方式:LCD2x20字符液晶显示,双蒸水或者去离子。所有患者进行空腹血样采集,将采集的式样分离血清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分离的血清进行检测,测定式样的标准品浓度,绘制出纵坐标曲线,然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TGF-β的血清浓度。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稳定期和活动期指标结果
经过两组患者的TGF-β指标研究,观察组患者在稳定期ASO、RF、CRP、TGF-β1指标分别为:(59.1±65.1)、(66.3±60.1)、(6.3±14.7)、(537.9±349.9);活动期的患者在ASO、RF、CRP、TGF-β1指标分别:(77.4±67.2)、(83.8±69.6)、(45.6±32.6)、(344.8±355.6),则观察组患者在活动期和稳定期CRP指标和TGF-β1指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指标对比
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观察组在RF、ASO、CRP、TGF-β1指标分别为:(42.9±3.7)、(45.4±11.3)、(12.4±10.1)、(447.4±365.5);对照组在RF、ASO、CRP、TGF-β1指标分别为:(11.8±1.3)、(43.5±10.5)、(1.9±0.4)、(206.2±108.3)。则观察组和对照组在RF、CRP以及TGF-β1等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ASO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可能导致患者致残。随着国内外针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TGF-β水平指标的研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有严重的预后影响,同时还对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密切的关联[3]。类风湿性关节炎不仅会对患者的关节造成损伤,而且还会累及患者的皮肤、心脏、眼等多个器官,对于肺部的损伤可能会诱发患者的间质性肺部、胸膜肥厚等并发症。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针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很少,难以满足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4]。
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是一组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和致病原因都很复杂,至今很多因素未明。人们早期针对肺间质纤维化以及肺气肿的认识不足,常常会将其当作为一种类型的疾病[5]。诊断过程中如果不进行仔细诊断,很容易出现诊断失误,本文针对TGF-β指标水平的测定,发现肺间质纤维化与TGF-β水平指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本文主要针对肺间质纤维化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两种单独疾病之间的TGF-β水平指标关系分析,让我们认清了该疾病的变化指标特征[6-7]。
从本次试验研究来看,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观察组在RF、ASO、CRP、TGF-β1指标分别为:(42.9±3.7)、(45.4±11.3)、(12.4±10.1)、(447.4±365.5);对照组在RF、ASO、CRP、TGF-β1指标分别为:(11.8±1.3)、(43.5±10.5)、(1.9±0.4)、(206.2±108.3),其差异显著。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水平高于对照组,由此其与EKSIOGLUDEMIRSLP等人报道一致,此则表明TGF-β1血清的表达水平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肺间质患者的免疫症和骨质破坏有关[8]。另外在观察组稳定期和活动期的指标对比分析来看,TGF-β1血清表达水平在正常人与患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且急性患者同缓解患者也存在着差异,这与CRP诊断检测的临床意义相符。故将CRP可作为TGF-β1血清水平联合诊断方法,而其具体具有多大的作用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孙长虹,王延峰,邱建国,等.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TGF-β1及AngⅡ的变化[J].疑难病杂志,2012(9):691-692.
[2]支颜霄.不同时期COPD与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MMP-9水平探讨[D].青海大学,2012.
[3]耿杰杰.小鼠肺间质纤维化中巨噬细胞亚型诱导Th17细胞分化及CD147在其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1.
[4]李茹,李霞,张晓苹,等.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6):674-677.
[5]魏会强.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病人血清TGF-β、VEGF、IGF-I作用、意义及与吸烟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
[6]刘彦洁,郭芳,王晓宇,等.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征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7):5-6.
[7]戴沛军,林允信,王恒辉,等.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10):1006-1007.
篇7
[关键词] 疼痛专项护理;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睡眠;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b)-0124-0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简称为类风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由自身免疫系统引发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以及关节外病变,多发于手、腕、足、踝等小关节,可能与患者的内分泌、地域、职业、心理及社会环境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类风湿关节炎易反复发作,且多呈对称性,伴有较为严重的关节肿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2012年2月于本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4例,观察疼痛专项护理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疼痛、睡眠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2月于本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制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排除严重的遗传疾病以及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无严重的心肾不全以及肝功能障碍,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治疗与随访。观察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25~73岁,平均(43.4±4.1)岁,病程3个月~18年,平均(8.1±1.6)年,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制订的关节功能分类标准进行分级,其中Ⅰ级4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2例。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24~75岁,平均(47.1±4.8)岁,病程5个月~17年,平均(8.6±1.4)年,其中Ⅰ级3例,Ⅱ级17例,Ⅲ级11例,Ⅳ级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关节功能分级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类风湿关节炎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病变关节的肿胀、疼痛以及其他异常情况,及时与医师沟通,配合医师进行护理与治疗。定期组织患者接受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多了解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知识,通过增加其对自身病情的了解,使其能自觉配合治疗,增强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交流,与其分享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以增加其对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提升专业素质,增强患者的信任感。患者经常由于对疾病的无知以及疼痛等症状,导致其产生恐惧焦虑的心态,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体贴周到的护理,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护理人员还需要给患者以饮食指导,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基础上,饮食以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主,忌食生冷油腻、有刺激性的食物。另外饮食应注意搭配,烹调要讲究,增加患者食欲。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疼痛专项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有关疼痛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疼痛相关的产生机制,减轻患者的由于疼痛引发的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对于治疗效果给予肯定答复,增强患者的信心。护理人员还需要向患者传达疼痛是完全可以缓解的,疼痛作为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症状,通过积极的治疗,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向患者讲解阿片类药物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对于药物的副作用等敏感问题,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增强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信心和打消其对药物安全性的疑虑。另外需要对患者进行疼痛的心理干预,不良情绪往往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舒缓心理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建立一种开朗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疼痛所带来的苦恼,将疼痛带来的心理障碍降至最低。护理人员还应该向患者讲解有关缓解疼痛的方法,通过松弛、想象、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轻疼痛带来的不愉快的感觉。
1.3 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评价指标: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在纸面上制作10 cm目测表,横线一端为0,另一端为10,0代表无疼痛,1~3代表有轻度疼痛,但是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基本不受影响,4~6代表有中度疼痛,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受到一定的影响,7~9代表有严重疼痛,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0代表疼痛无法忍受,情况最为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 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较以往有上升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发病早期主要以关节肿痛为主要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晚期将会发生关节的僵硬变性,甚至导致肌肉的萎缩,最终致残,严重影响或者的生存质量。在没有根治办法的背景下,疼痛作为长期伴随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症状,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4-6]。疼痛专项护理能够使患者加深对疼痛的了解,缓解由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并且能够帮助患者掌握缓解疼痛的方法,将疼痛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疼痛专项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后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疼痛专项护理对于缓解疼痛以及疼痛对睡眠和正常生活的影响,能起到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碧红.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7):788-790.
[2] 唐美香. 认知-行为干预在炎性关节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 广西医学,2010,32(11):1432-1433.
[3] 李燕. 46例类风湿关节炎的护理体会[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2):384.
[4] 李美杏.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关节疼痛的门诊中西医护理[J]. 全科护理,2011,9(14):1239-1240.
[5] 吴丽敏,费梅香.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体会[J]. 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11):132-132.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伤科熏洗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其对R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110例RA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治疗组采用伤科熏洗方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共4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7%和49.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沉、C反应蛋白、TNF-α和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伤科熏洗方下调TNF-α和IL-1β可能是其治疗RA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 伤科熏洗方;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Shangke Xunxi formula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regulating effects on serum TNF-α and IL-1β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RA.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with RA enrolled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hangke Xunxi formula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for 4 week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Curative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fter treatment. Syndrome profile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oreover, ELISA were performed to measure serum TNF-α and IL-1β.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72.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49.1%). Clinical syndromes were improved in the two groups (P<0.05), but it was more obvious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5). ESR, CRP, TNF-α and IL-1β levels were markedly decreased in treatment group (P<0.05), but no obvious change was observed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Down-regulation of TNF-α and IL-1β levels with Shangke Xunxi formula might play a key role in its therapy of RA.
Key words:Shangke Xunxi formula;rheumatoid arthritis;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terleukin-1β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1]。RA发病率高,病机复杂,治愈率低,对该病的治疗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2]。伤科熏洗方是我们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研制开发的用于骨关节疾病外用方[3]。为了客观评价伤科熏洗方对RA的临床疗效,2006-2009年期间,我们选择110例活动性RA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伤科熏洗方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0例RA患者来自武汉地区,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修订分类标准[4],为活动性RA患者(疼痛、关节肿胀和血沉增快),排除Ⅳ期及服用激素患者。所有受试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其中男性41例,女性6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其中男18例,女37例,平均(48±13)岁,平均病程(52±29)年;对照组55例,其中男23例,女32例,平均(49±15)岁,平均病程(55±36)年。2组患者治疗前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心、肝、肾、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等病史,检测前6个月未服用过免疫抑制剂及激素。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为开放对照试验,试验前停用其他内服、外用中药及其他西药,服用安慰剂进行为期1周的清洗,然后进入试验,共观察4周。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300 mg,每日2次,于早晚餐饭后口服,共4周;慢作用抗风湿药(DMARDs):柳氮磺吡啶,第1周每次0.5 g,每日2次,如无明显不良反应,第2周开始服用0.75 g,每日3次,共4周。治疗组采用伤科熏洗方熏洗联合西药治疗。①伤科熏洗方熏蒸方法:中药材在治疗前浸泡30 min后,放入电饭煲加热至煮沸冒蒸汽后,患者躺在熏蒸床上,开始对病变关节进行熏蒸,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4周。伤科熏洗方药物组成:川芎30 g,羌活20 g,独活20 g,桂枝10 g,桑枝30 g,伸筋草20 g,透骨草15 g,花椒10 g,艾叶20 g。方中所有药物均购自武汉协和医院中药房。②西药治疗同对照组。
在试验过程中2组患者均不加用其他具有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以免影响结果的评定。
1.3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进行疗效评价: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沉(ESR)改善<30%为无效;改善30%~49%为好转;改善50%~74%为有效;改善75%及以上为显效。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1.4.1 临床指标 包括晨僵时间、握力、休息痛、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定义为早晨睡醒至关节僵硬消失持续时间,以分钟计算。握力测定采用水银柱型血压计,先将气囊充气至20 mm Hg,读数后减去20,双手各测3次,分别取平均值。休息痛采用10 cm目视模拟标尺法计算。关节压痛指数按4级评分:无压痛,计0分;有压痛,需医生询问才能察觉,计1分;有压痛,无需医生询问能察觉,计2分;压痛明显,呈痛苦面容,计3分。关节肿胀指数按4级评分:无肿胀,计0分;肿胀低于骨突,计1分;肿胀与骨突相平,计2分;肿胀高于骨突,计3分。
1.4.2 实验室检查 ①RA活动性指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②血清TNF-α、IL-β水平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后留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标本后置于-70 ℃冰箱保存备用。血清TNF-α和IL-1β均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所用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具体实验操作由专人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取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各次就诊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与筛选期基础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7%,对照组为49.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2组RA患者疗效比较(略)
2.2 伤科熏洗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影响
治疗组在治疗后,TNF-α和IL-1β的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见表2。表2 2组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比较(略)
2.3 伤科熏洗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指标及血沉、C反应蛋白的影响
试验前2组患者临床指标ESR、CRP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除肿胀关节数和关节肿胀指数外,其他临床观察项目明显改善,但是ESR和CRP下降不明显。治疗后2组相比,治疗组对晨僵时间、握力、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关节肿胀指数、ESR和CRP改善更为明显。见表3。表3RA患者临床指标及ESR、CRP治疗前后2组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3 讨论
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中年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目前临床上治疗RA的药物主要包括缓解症状的NSAIDs、缓解病情的DMARDs以及糖皮质激素等[5]。以DMARDs为代表的药物可以防治病情恶化和缓解关节组织破坏,但因其诸多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消化道反应以及易发感染,同时在部分患者缺乏疗效,使其临床应用收到一定的限制[6]。近几年来开发的生物制剂,由于口服活性差,需反复注射,且价格昂贵,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7]。中医中药在治疗RA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疗效肯定,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加快研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中药,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伤科熏洗方具有活血疗伤、通络止痛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类型关节炎和骨折等[3]。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伤科熏洗方联合西药与单纯使用西药进行对照研究发现,联合用药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初步显示伤科熏洗方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RA活动性实验室指标发现,联合用药和单纯西药治疗,均能明显改善RA的临床症状,但联合用药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提示伤科熏洗方可以与NSAIDs在改善症状方面产生协同作用。ESR和CRP两项RA活动性指标,单纯西药治疗无明显作用,考虑可能是柳氮磺吡啶起效慢,但联合伤科熏洗方后,ESR和CRP明显下降,提示伤科熏洗方可以抑制RA活动病变,增强西药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表明,炎性因子在RA中发挥重要作用[8],其中TNF-α和IL-1β处于中心地位[9],在RA活动期表达明显升高[10-11]。二者协同导致滑膜炎,激活滑膜细胞分泌IL-6等其他炎症介质,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加重关节病理破坏。因此,目前各种研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阻断TNF-α和IL-1β,从而抑制RA的病变进展[12]。在本研究中,为了探讨伤科熏洗方的作用机制,在治疗前后我们检测了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变化,同时,为了避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在病例选择中,我们排除了正在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结果显示,单纯服用西药对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无明显作用,但联合伤科熏洗方后,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降低。考虑其可能的机制是,伤科熏洗方经皮吸收后,通过抑制局部的炎症改变,继而影响全身性炎症因子分泌水平,这可能是该方治疗RA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总之,伤科熏洗方可以下调活动性RA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的水平,明显减轻RA患者临床症状以及ESR、CRP,这为伤科熏洗方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伤科熏洗方作为外用药,如何调节RA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以及其治疗RA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Burton W, Morrison A, Maclean R,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f productivity loss due to rheumatoid arthritis[J]. Occup Med (Lond),2006,56(1):18-27.
2 Saag KG, Teng GG, Patkar NM.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08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nonbiologic and biologic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2008,59(6):762-784.
3 熊鹏程,寿折星,熊昌源,等.伤科薰洗方对实验性兔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5):19-21.
4 Arnett FC, Edworthy SM, Bloch DA, et al.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1988,31(3):315-324.
5 Ward MM. Rheumatoid arthriti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A:breadth versus depth[J]. Nat Rev Rheumatol,2009,5(6):302-303.
6 Katchamart W, Trudeau J, Phumethum V, et al.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methotrexate (MTX) monotherapy versus MTX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non-biologic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 Ann Rheum Dis,2009,68(7):1105-1112.
7 Bongartz T, Sutton AJ, Sweeting MJ, et al. Anti-TNF antibody therap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he risk of serious infections and malignanc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re harmful effects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JAMA,2006, 295(19):2275-2285.
8 McInnes IB, Schett G. Cytokin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Nat Rev Immunol,2007,7(6):429-442.
9 Zwerina J, Redlich K, Polzer K, et al. TNF-induced structural joint damage is mediated by IL-1[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 104(28):11742-11747.
10 Saxne T, Palladino MA Jr, Heinegard D, et al. Detec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but not tumor necrosis factor beta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synovial fluid and serum[J]. Arthritis Rheum, 1988,31(8):1041-1045.
篇9
本节教材来自人教版必修加选修2第3章《电离平衡》第3节盐类的水解。本节盐类水解属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进入这个认知领域,并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水的电离基础上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进而学习盐类水解的规律,这种编排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巩固、整合上章学习的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又为以后沉淀溶解平衡和离子反应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且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现这些有利因素,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
设计思想:
1.力图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科书,用系列探究活动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3.以活动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图片、表格、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盐类水解知识的探究、体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实质、规律。2.能初步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3.基本掌握测量溶液pH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盐类水解实质的探究分析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 推理、 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难点:
盐溶液酸碱性分析及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教设备,化学实验用品(含NaCl溶液、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Na2CO3、FeCl3溶液、KNO3溶液、pH试纸、玻璃棒、试管、酚酞、烧杯等)。
板书设计:
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增大了水的电离度。
3.盐类水解的规律:
(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条件
(2)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结果
(3)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 ――程度
教学后记:
本堂课盐类水解教学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及水的电离等知识之后。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盐类水解的概念和盐类水解的规律等高级规则的学习,属于信息加工类中的复杂学习,所以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通过学习,为今后书写水解方程式和学习水解平衡的移动打下基础。
篇10
盐类水解是高中化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无论是考试,还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事物的看法和思考,都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在本块知识的学习中,一定要培养好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特点,切勿“灌”,一“灌”则“溢”,得不偿失。
对于盐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认识,如在必修中接触到了碳酸氢钠、碳酸钠等水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如何站在理论的高度对盐类的认识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则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基于此,本节课从简单实验出发,以问题探究和逻辑推理为手段,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知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总结和分析,从而提炼出适当的观点,并加以实践。
本节课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OH-结合成弱酸、弱碱的趋势,明确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
二、课型
高二新授课(人教版第一课时)
三、教学要求及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小实验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希望能以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认识空间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态度。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感受科学的能力。
四、重难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引入】
盐酸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所得溶液酸碱性如何?请列举一些常见的盐类物质,它们的水溶液都呈中性吗?
【查资料】根据水解的原理,你能分析下列问题吗?
1.碳酸钾和氯化铵是两种常用的钾肥和氮肥,那么这两种肥料能同时使用吗?为什么?
2.明矾为什么能净水呢?
3.你知道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吗?
4.还记得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吗?
5.你知道焊接金属时,通常使用什么物质来除锈吗?
【设计意图】例1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反馈。例2为有关盐类水解平衡的问题,也为下一节课做出伏笔。留下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有关水解平衡的内容。关于《查资料》是希望更好地能让学生了解有关水解的应用和应用原理。
六、案例启示
化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程度,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思想、途径,并有意识地去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本节课从盐的形成着手,直接让学生动手实验去检测常见的盐类物质的酸碱性,通过对所得到的现象的不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接着,通过几个简单问题,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转移到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上来,以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后,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从水解的本质原因上,对盐进行分类,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规律性掌握。最后通过习题来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