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16 00:4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健康

篇1

然而,一次史无前例的寒流南下时,这棵幸运的木芙蓉却在一夜间凋零死去,而离路灯很远的那几颗光秃秃的木芙蓉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第二年春天又恢复了生机。

最幸运的一颗木芙蓉一夜间变成了最可怜的木芙蓉,这不能不让我深思。

几年课改,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服务意识似乎被过分强调了。很多老师错误地认为,学生主体就是片面地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怕学生受累,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被老师代劳了;老师怕学生受苦,天气稍微的不好,晨练取消了。由于经常换位思考,因为天气太热,课间操被取消了……我们的这些“关照”与冻死的木芙蓉平时被路灯“关照”是否一样?我常常这样想。

一、“每天锻炼一小时”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都寄托于体也。”早在1917年,同志就在他的文章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体育应该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筑牢这一基石,孩子的生命之树才能永葆常青。可是,总有一些老师对体育工作不那么“感冒”:每次课间操、体育课,总有一些班级迟迟不到,大家似乎都觉得自己的课比体育课重要,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还怎么能保证?

这种不惜牺牲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换取高分的做法必须制止。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把学生的健康水平列为评价的“硬指标”:要想成为三好生,先进班级、模范班主任,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素质标准成绩,包括身高体重比、50米跑、跳绳、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垒球等项目。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评为三好生。合格率不到90%以上的班级不能评为先进班级,模范班主任则必须有组织开展班级体育活动的相关经验。有了评价这根“指挥棒”,我校的体育工作蓬勃开展起来。哪位老师下课稍微晚了一小会儿,学生会小声提出抗议:老师,下课了,快放我们出去吧!班主任也会站在教室门口,一脸严肃地等着跟操。这样就从时间上有了充分保障。

二“爱阳光,爱体育,爱健康”

运动是孩子的天性,可体育课怎么上,该有个说法。有的孩子不喜欢做操,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学生抱怨:天天做操都烦死了,能不能改一改?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体验体育乐趣为核心的“阳光体育60分”应运而生。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就拿课间操来说,20分钟,除去集合等时间,实际用于做操的时间只有5分钟,除此之外的活动课形同虚设,在有限的时空里阳光体育难以走到学生中间。因此我们把上午第二节课后的20分钟和下午两节课后的10分钟确立为每天的阳光60分时间。再有就是变“大统一”为“多样性”,还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快乐体育”即是其中之一。“快乐体育”即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方法,它被誉为实施“阳光体育”的最佳方法之一。当然,具体的实施中需把握好三点:一是注重对游戏的选择和安排,教师要明确游戏是用来替代准备活动的,是配合教材的辅助练习。只有明确了游戏的性质,才能决定游戏的分组、场地器材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及时间的安排。二要突出游戏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和轻松的氛围中学到应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不是简单的为游戏而游戏。三要结合场地器材及教具进行相关知识的串联,丰富学生的认知系统,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陶冶学生的情操。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上好体育课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当前中小学生的体质下降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体育锻炼,让体育锻炼成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

篇2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身体健康 加强锻炼

一直以来健康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从古至今,无论是将相王侯还是平民百姓,无不在探寻长生不老的方法,但这只是愿望而已,其实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世间的时间长一些。古希腊有句名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这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锻炼跑步对身体有其重要性。人类步入高速发展的文明时期,对于生命的认识和健康的观念越来越强。

一、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我们参与了体育运动,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时候,就强化了我们的右脑,人体的右脑是主导人体的思维的,这样就强化了人体的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所以体育教学与右脑的智力开发有直接的作用,也是右脑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使你变得聪明,发展你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

二、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表象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身体健壮,精力充沛。所以坚持运动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完成其他科目的效率,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高、矮、胖、瘦,对于自我自身条件的不满可能减少他们的自信。而有计划的体育训练,可以让学生身体强壮起来,在训练的同时经历着心理历练。比如最简单的跑步,跑一段路简单,跑一天也简单,可是天天坚持跑,每天都在加大跑步的路程,在这一坚持过程中,不但使学生的身体强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增强自信心,所以如果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可以让人身心两健。

三、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体育运动是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践证明,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而且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质受多种因素影响,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神系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人的免疫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断增多。用脑过度会使脑细胞转入抵制状态。如不做调整,则会导致记忆力减退甚至神经官能症而严重影响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四、体育运动可以调整心情,提高身心健康

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体育运动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够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与工作;可以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增强自信心,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研究表明,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身体锻炼有助于降低轻度和中度精神抑郁者的抑郁水平。如果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则比单纯进行体育运动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运动可以磨炼意志,而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坚持锻炼,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育运动是一种欢快的活动,它使人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有利于塑造一颗愉快、开朗、健康的心灵,促进个性气质的健康发展。

五、体育运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篇3

2、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是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3、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

4、“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

篇4

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娱乐活动,它随着社会生活、生产力和生成方式不断发展。它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是将各种性质的游戏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游戏的条件下更容易学习掌握巩固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达到锻炼身体和娱乐身心的教育目的。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还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适宜的体育游戏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愉悦身心。这些心理素质对开朗性格、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体育游戏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及特有的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和观赏性,调动学生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达到健身、健心的效果。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同一窝生下的两个健壮的羊羔安排在相同条件下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一只羊羔边拴一只狼,而另一只看不到狼,结果看到狼的羊处于恐惧的心理状态,不吃东西,逐渐消瘦下去,不久死了,而另一只看不到狼的羊健康地活着。可见,拥有身体健康同时拥有心理健康多么重要。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已被学校教育视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阵地。

合理安排游戏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但素质练习内容单调枯燥,学生不能自主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而体育游戏既可把以往单调的体育内容变活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游戏中通过跑、跳、改变方向等动作来完成任务,寓一定技能于游戏之中。通过调查和实践,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垫子上前滚翻—爬过高栏架—跳过小山羊—跨越低栏架—绕过障碍物—返回加速跑”的组合游戏中,增添了练习的趣味性,有效地巩固了动作技术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体育游戏能培养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优良道德品质

目前将道德品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受到了普遍关注,体育教师通过精心构思组织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心理挫折,增加锻炼的乐趣和群体的和谐,冲淡心灵上失败的阴影。使人以一种良好的心境投入体育锻炼中,获得心理上不可多得的愉,促进紧张、焦虑、忧郁的消除。例如:在“跳山羊”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跳山羊都有畏惧感,为了增加学生自信心,我安排了一个小游戏——跳“人山羊”,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最先完成任务。每一个人直到腿体前屈两手扶住自己小腿成“人山羊”,最后一个依次向前跳过一个个“人山羊”到最前方自己再成“人山羊”以此类推,直到一个轮次结束。每一个人既是“山羊”又是跳跃“山羊”的人。学生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改变态度,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有了相应地分化过程,掌握跳跃“人山羊”的一部分技巧。对山羊畏惧感消失,充满信心积极挑战真正的山羊,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增加群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培养出学生独立、协作等精神。

二、体育游戏对学生交往的人际关系有积极的影响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等诸多因素,体育游戏的趣味性、竞技性、公正性正符合了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尤其是班级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全校性的运动会。它是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都能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的集体荣誉感。经常参与体育运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更强。体育游戏中包含有很强的社会性成分,通过游戏使学生了解到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逐渐培养起尊重他人的习惯,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和道德责任感。例如:在游戏“两人三足跑”“三人五足跑”到最后班与班之间“多人多足跑”比赛中,想要取得胜利就需要同伴间相互“沟通—实验—再沟通—再实验”等一系列练习,游戏者在合作的时候,团体凝聚力增强,相互沟通,思想和心理得到交流,心理问题得到倾诉。特别是在游戏的时候肢体的接触,内心不合群的心理语言在肢体表现上得到放松。最终达到最佳状态来参加比赛,力争获得胜利。通过此项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学会尊重、忍耐、服从。理解合作在完成游戏任务中的作用,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互帮互助,在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同时,体验到愉快和欢乐。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学生之间良好的交往心理准则与集体荣誉感得到培养。

篇5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篇6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本学期我将通过教学实践,确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田径及篮球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教育,确实完成教学任务,以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高一新生,由于他们来自各间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

三、教材与教辅分析

高一上学期主要进行田径运动的必修课教学。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高一年段进行田径运动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田径运动,作为基础运动项目的功能,为学生进入后期的选项学习打好运动技能和体能等多方面的基础。田径模块教学内容为:短跑和跳远。

高二年段选项教学班的教学内容为篮球运球三步上篮。上篮一般称三步上篮或三步跨篮,是一项基本的投篮技术,上篮按出手时手与肩的相对高度,分为高手上篮和低手上篮;上篮包括单手和双手两种手部动作,同时又还包括行进间和跳起两种身体姿态。手部动作有正手、反手、勾手的区别。本学期以行进间单手肩上上篮为主要学习内容。

四、教学目标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篇7

【关键词】健身 健康 体育 关系

大多数的人都会将体育认为是通过各种运动而现实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目的。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还有一部分的人把体育当成是一种游戏,瞧不起体育。因此,直到现在,体育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就在此时,体育理论界又出现了健身与健康的使用词汇,从而更加混乱了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对此,加快理清这三者的概念,并掌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人们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身

所谓的建设主要是指通过饮食、卫生手段、身体运动等途径,对人们的身体进行锻炼、培育、养护,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在一般情况下,体育运动主要是以健身为主,它所表现出来的锻炼身体意志、促进身心良好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包含着健身的所有规律和特点。可以说健身是对体育手段、体育目标以及体育效果最公平、工作的检验和评价。建设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在人类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健身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健身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分别以锻炼和养身的方式作为健身的基本形式,并且成为了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政策、体质、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卫生状况等,其健身观念、健身运动也有所不同。因此,应该建立积极的生命观,提高人们的健身观念,鼓励人们主动参与到健身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使得“现代文明病”的严重性日益突出。对此,应该呼吁人们珍惜生命,维护健康,从而使得健身价值有所体现。

二、健康

健康要求人们身体的各种机能与其性别、年龄、社会环境等相符合,各种机能都属于正常,并且还能够保持在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中。其实健康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动态概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想要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全民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健康不仅是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且还是社会的共同目标,因此要求每个人不仅需要树立健康意识,促进自身的健康,而且还需要对他人、集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健康有着责任和义务。而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卫生保健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健康教育已经变成“三维体育”,即健康服务、健康环境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同时这也是素质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来看,由于各个地方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保健要求以及卫生政策等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要求也有所不同。随着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等的不断增大,人们的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多个国家的健康教育代表和专家对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认为健康教育并不是像一般的卫生知识,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宣传、动员便可以了,它的着手点主要是以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方式为主。目前,根据我国的卫生水平、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实际情况,可以将健康教育定义为促进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卫生知识有效的传播给人们,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的发展,成为提高我国人们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体育

体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体育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出于人类生存的需求,有的说是各部落之间的战争需要,还有的说是一种娱乐的要求。而本文更加赞同体育是出自于人类生存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猎捕食物。基于生存需求,人们便会在不知不觉间进行某些体育运动,并在以后被冠上“体育”的名称。在这过程中,关于体育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因为体育自出现以来,它的内涵就在发生不同的变化,由原先单纯地生物学观点演变到生物、社会、生理等综合学科,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现象,因此用简单话语进行概述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怎样,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加强身体素质,因此其具有健身和竞技两种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加之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等发展,使得“现代文明病”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从而让体育成为人们迫切的一种需要。同时体育中的竞技运动对于体育本身来说有着促进的作用。目前的体育教学仍然是以竞技运动的有益成分而进行的,但前提是需要处理好健身与竞技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体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体育现象,其根本任务是加强人们身体素质,提高身心的健康水平。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必须要树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意识,从而为我国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体育与各个学科之间思想、操作等内容的进步和更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不仅需要有健康心理、向上的生命力,而且还需要有健美的体态和健康的体制,从而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翁孟迁.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及运动健身信念模型[J].体育学刊,2014,(3).

[2]牟利明.美国“总统青少年健身计划”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7).

篇8

一、存在问题:

1.虽然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发展很不平衡,还有部分教师重视不够、对什么是体育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大纲有什么不同根本不了解,个别教师连体育课程都没有认真阅读过。因此,课堂教学方法依然比较陈旧,无法体现新课标准的观念和目标。

2.课程标准是以目标体系为主,没有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教参也只是供参考。所有的实施方案都必须老师自己制定,所制定的计划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当教师一下子失去了照搬照抄的教学大纲和教师指导用书时,感觉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困难重重。因此只有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全体教师共同来研究制定方案,才能逐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3.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当前老师最困惑的问题。很多老师要么还是以竞技体系为主的教学方法或者干脆学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通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尽快找到符合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切人点。

二、认真学习《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体育课教师用书,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尽快地理解、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制定出实施课程标准的方案。应该包含学生体能、学生兴趣、爱好、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面,供教师设计时参考,更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三、把课程标准落实于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课要贯彻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②.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强调在设计体育课时是否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应该承认,课程改革给体育课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第一,教案的改进,广大体育教师打破了传统四段式的编写方法,有的采用流水式的写法、有的运用主题的形式进行编写、有的根据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进行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案形式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第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应加强交流相互学习、讨论,以教研促课改。讨论内容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

1)如何深入挖掘体育教材的娱乐性,也就是教材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解决好怎么教学生才爱学的问题。3)如何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层次目标。4)如何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一种民主、和谐与亲密的师生关系。5)如何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6)如何让学生获得运动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篇9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每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提及的“《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编制和实施《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国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状况却背道而驰,不断下滑。《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一书中叙述到:“自从07年颁发中央7号文件,全力提高青少年体质以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滑20多年的势头有了改变。”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连世说,这些“改变”包括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与中学生相比,被“改变”的大学生则相对较少。“多项运动项目显示,中学生的数据目前都已止跌并逐步回升,但大学生耐力素质依然持续下降”;“多项身体素质检测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青少年总体的体质状况与欧美、日韩等国相比仍有差距。早在十多年前,“体医结合”这一概念已被人们所熟知,可以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为体育运动与医疗相结合,即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代替医疗,使身体回复健康。“体医结合”是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方式。青少年体质下降是综合性社会问题,涉及到遗传基因、膳食营养、合理运动、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任何领域出现短板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所说: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过错,而不是孩子们的过错。因此,健康不仅是青少年个人身体发展变化的结果,社会及其制度亦对之产生影响并负有主要责任。

2.学校体育如何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校体育工作蕴含着健康与教育两大国家战略,是这两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所在。如何对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健康指标,考验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2.1强化青少年的体育意识。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身体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呈现为一条生命曲线。婴儿、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阶段,身体在每个生命阶段都体现出不同的机能水平与生命样态。基于身体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学校体育就是要教会学生主动在生理生化水平上改善调节身体的退化与异化,进而优化身体的生长发育,延缓衰老,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青少年虽处于身体的上升期,也要对不同的生命周期有所了解,学校体育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在不同生命阶段发展不同的身体能力,柔韧、力量等基本身体素质的发育有其自身的敏感期,一旦错过这个黄金时期,即使再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只有加强青少年的体育意识,才能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2.2对青少年的“健康第一”教育不可缺位。2013年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9.48%,意味着每100个人中不到10个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水平非常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和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学校教育一头连接健康手段,一头连接健康知识,既自成体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养成。学校体育要进一步丰富“健康第一”的内涵,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技能。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3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教育不可缺失。纵观目前世界各国国民的健康水平,由医学知识进步和医学技术提高所催生的国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幅度不断地缩小。当医疗手段对提高国民健康的贡献日趋微弱之时,非医疗手段的作用与价值便获得时代青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在学校中开展体育运动,传授相关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最本质上就是要扼守住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上游关口,注重预防。《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表明,我国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不主动体育锻炼率达72.2%。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有530万人因缺乏运动而过早死亡。实际上,运动不足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问题,它还涉及到运动技能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要求学生达到的“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是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推手,过去的体育教育,往往只重视运动技能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忽视了运动手段与技能方法的传授。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的运动技能除了本能性动作之外,其他动作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与传授所习得。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也要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根据自身需要掌握操作身体的技能。可以说,运动技能的传授,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纽带,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手段。即使学生离开学校也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陶冶身心,收获健康。

3.结语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形态,在推进“健康中国”,尤其是以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健全人格当中,既可为又不可为。对学校体育教育和医学相结合,和社会相结合,要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依然需要体育工作者创新工作方式,研究工作方法,以医学和教育的理论为指引,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更快更好地为大众健康的促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华.医学院校体育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研究—生理学、保健学视角下的体医结合尝试[J].体育世界,2014,9(9):131-132.

[2]王海等.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2(32):78-81.

[3]王瑜等.体医结合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内容研究[J].运动,2016,9(146):132-133.

篇10

关键词:幼儿;体育;科学锻炼;强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缺乏运动而引起的体能低下,会造成多种健康问题。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最好砥石,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从小锻炼,将受益终身。

一、幼儿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体育锻炼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有利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骨骼生长需要不断地吸收蛋白质和无机盐(特别是钙和磷),人体必须有足够的维生素才能使钙和磷很好地吸收。户外活动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另外,体育锻炼中,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中心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使肌纤维变粗,肌肉血液供应好,毛细血管增多,促使肌肉强壮。

(2)、有利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运动中,肌肉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因而改善和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

(3)、有利心脏的生长发育。经常运动的幼儿,心肌健壮,跳动次数比一般少,这是心脏健康的表现。“您的心脏就是您的健康”,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日”提出的口号。

2、体育锻炼能使幼儿更聪明。

一个人是否聪明,主要取决于大脑的功能。幼儿大脑需氧量占整个人体需氧量的50%,体育锻炼消耗大量的能量,为了满足运动的需要,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从而保证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大脑工作时的能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体育锻炼还可使体内胰岛素工作正常,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发挥“聪明”功能。

3、体育锻炼能增强幼儿的抵抗力。

锻炼与不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就大不相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经受各种气温的刺激,尤其是在冬季,能更有效地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儿适应环境,抵御疾病的能力。

4、良好的体能是学习和工作的保证。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我们的调查表明,经常参加运动的幼儿与同龄幼儿相比,平均身高4厘米以上,肺活量多200毫升以上。此外,体育锻炼还能改善幼儿的心理气质,形成热情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怎样从小进行科学锻炼

1、锻炼时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明确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讲究锻炼的科学性和兴趣性,调动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在锻炼过程中,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兴奋情绪中。

2、注重身体的全面锻炼。

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等各项身体素质,提高生活劳动所必需的跑、跳、投掷、攀登和游泳等实用技能。在锻炼中培养果断、机敏、勤奋、吃苦耐劳、大胆沉着的意志品质,起到健身、强身、养身之功效。

3、音乐、棋类可提高锻炼效果。

音乐能调节运动时的情趣,在优美动听有节奏乐曲的伴奏下,能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棋类活动是一项比智力、比体力、比技巧、比意志、比作风的全面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列宁曾形象地把棋类活动比喻为“智慧的体操”。它同样可以起到开发智力,增强体质的作用。

4、锻炼应掌握时间和量。

体育锻炼要遵循人体的生理机能规律,而不是时间越长、越剧烈越好。每天活动持续时间为1小时左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在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三、幼儿锻炼时应注意的问题

1、空腹时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长时间清晨空腹进行锻炼,体内的能量大量消耗,对身体不利,最好适量进食后开始轻微活动,使休息了一整夜,长时间处于安静状态的肌肉、关节及内脏器官积极活跃起来。

2、饭后不立即进行剧烈活动。

饭后,人体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统,此时如进行剧烈运动,血液就会流向运动器官,以保证肌肉工作的需要,造成消化系统血液供应不足,胃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正常进行,严重的会导致胃痛、消化不良、溃疡等疾病,一般在饭后0.5~1小时再进行活动比较合理。

3、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

因为运动,消耗大量能量,必须等人体各系统机能恢复正常后(大约半小时)才去洗澡。

4、剧烈运动后切忌暴饮。

因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会将血液稀释,使血量增加,加重心肾负担,同时稀释胃液,导致消化功能和食欲减退。运动后,饮适量的淡盐水,以补充因汗水带走的盐分,千万不要喝生水,以免大量病菌带入体内、感染疾病。

四、锻炼过程中的身体自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