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范文
时间:2023-03-23 02:2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太空一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于是,我连忙吃好早餐和机器人玛丽坐上了太空飞船去太空.在飞船上我想了很多太空是什么样的,究竟有多奇妙,可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太空.
我和机器人玛丽连忙下了飞船,把飞船变成一辆新型小汽车在云朵路上行驶。啊!真奇妙,太阳是花朵;凉亭是用巧克力做的;河水是用牛奶做的……真是千奇百怪。
接着我们又去月宫,一进门,这里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啊!一个月牙池,清澈明亮;一簇簇草中开着朵朵鲜花;还有一棵樱花树开的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真是太漂亮了。突然,一位仙女抱着一只兔子走了出来,``你不就是嫦娥吗?’’我惊奇的叫到。``是,我是嫦娥’’她说到。后来我问:``这不是广寒宫吗?很冷,为什么会如此美丽,’’她说到:``因为玉帝把我放出来,还赐我这座月宫,”原来如此,怪不得这么好呢?嫦娥又带我和机器人玛丽参观了``奇异城’’。
篇2
一、入
校
准备
家长在家做好
学生
体温测量,如有身体发热等症状,及时告知教师,不送
学生
入
校
;保育员要提前半小时到岗,做好午睡室、活动室等场所开窗通风工作,对室内物品及高频接触面进行清洁,检查防疫物品准备是否充足。教师查看、登记是否有
学生
请假,并及时了解请假原由。
二、晨检入
校
学生
要在
校
门外间隔一米的警戒线排队等候体温检测,显示健康后方可入
校
,用“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接受保健医生检查;保健医生对
学生
做到一问、二看、三测、四查,身体无异常方可入班级;家长要在
学生校
门口等候区等待,
学生
晨检正常后,方可离去。
三、教学活动
开展分散式教学活动,
学生
之间要间隔一定的距离,不安排有亲密接触的互动;区域活动要控制各区域内的人员密度,提醒
学生与同伴保持合适的距离;各类活动中,教师随时关注
学生
的身体状态。
四、盥洗。
学生
在餐前、便前便后、外出归来后、使用活动器械后、接触动物后、接触可疑污染物品后均要洗手,每次洗手要用“七步洗手法”;教师保育员提醒
学生
没洗手之前不能触碰眼睛、鼻子等“易感”部位。组织
学生
分组有序如厕;保育员做好盥洗室的消毒工作,随时保持盥洗室地面干燥,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五、进餐
学校
提前
30
分钟用含氯消毒液对桌面进行“清-
-
消-
-
清”;用餐时学生
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用隔板间隔,错时、定点就餐,可以一部分孩子先进餐,另一部分进行相对安静的活动;餐后
学生
分散开展安静活动。
六、午睡
教师在午睡前对
学生
进行测温与记录;保育员做好午睡室空气流隔
通工作;午睡时尽量间隔
1
1
米就寝,或头脚错位间隔一定距离就寝;教师加强午睡巡视,发现
学生
身体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与处理;教师与保育员要在
学生
起床后对
学生
进行体温测量并记录。
七、户外活动
教师要错时错峰组织开展户外活动,引导
学生
保持一定距离,按规定路线上下楼梯,选择空旷的地方,增设多个游戏场地;提醒学生
按需喝水,根据气温增减衣物,如有身体不适要及时告知教师;要循序渐进安排体育活动,活动结束后组织
学生
分组错时整理运动器械。
八、离
校
采取错峰、弹性的方式离
校
。教师要组织
学生
分批离开教室,按照指定路线并保持一米间距有序离
校
,提醒家长与
学生
不在
校
门口聚集,即领即走,不逗留;
学生
完全离
校
后,保育员进行各场所的“清-
篇3
你们好!
我是河南省周口市六一路小学的学生—朱永帅。我可崇拜你们了!你们于2005年10月12日登上“神舟六号”飞船,并成功地升上太空,那一刻我高兴极了,心里好激动,好兴奋,仿佛我也飞到遥远浩瀚的太空里去了。我天天观看你们在太空的电视节目,希望有朝一日真能穿上笨重的航天服,登上雄伟壮观的飞船,在奇妙的失重状态下,品尝美味的太空食品。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像你们一样,做一名光荣的航天员,亲自驾着宇宙飞船,带着我心中的梦,带着我心中的疑问,到宇宙大开眼界,解开我心中无数的迷。但我相信只要坚持跑步,积极锻炼,身体一定会棒棒的。听说做航天员心理素质也很重要,你们不必担心我,如今我能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我已不再胆怯,自信已经和我交上朋友。说到科学知识,我可好学了,每天认真地听讲,积极发言,作业清楚明白,课后看各种书籍。我想,只要我现在不断地努力,这个愿望不会是天方夜谭,你们认为我说得有理吗?
你们在太空上感觉好吗?冷吗?在飞船上看地球美吗?你们有没有见着拖着长尾巴的慧星?听说聂海胜叔叔还在飞船里翻了个跟头,一翻就从台湾到了北京,这是真的吗?
我多么希望得到你们的指点,使我快速地成为航天员。此致
敬礼!
篇4
太空植物形态各异有点“怪”?
近日记者前往旅顺太空植物馆时,馆内的太空植物有的还没有“崭露头角”,看上去与普通植物无异。在太空种子展示区,记者看到的太空种子也和生活中常见的无不同。馆长马继国告诉记者,这是还没到时候。马继国称由于今年大连天气异常,馆内的植物最快要本月底才能长成,到时大如篮球的大青茄、麦克风瓜、飞碟瓜等,造型上“神奇”之处便一览无遗。
尽管如此,在馆内,记者还是发现了一此“异常”。在太空大南瓜展区,记者看到地里金黄的大南瓜的个头明显大普通南瓜很多,但马馆长却告诉记者,这还早着呢,长成后的太空大南瓜最大一个可达四五百斤,一个成年人环抱都抱不过来。
在一片藤架区域,记者发现长在上面的并非葡萄,而是番茄和地瓜。番茄藤下还有枝干,像是一棵树。据馆内讲解员董莹颖介绍,这叫番茄树。和普通番茄属于草本植物,矮小且产量有限不同,进入太空后的番茄种子长成后,成了木本树且四季常青,一般一棵成年树的株高达到1.5-2m,覆盖面积最多可达200平方米,年产量可达600公斤。而太空地瓜则有了“出头之日”,从地下“升”到空中。据马馆长介绍,作为东北地区首家太空植物展馆,旅顺太空植物馆内展示的太空搭载变异品种20多种,500余棵,植物种子全部是神舟飞船的乘客。
太空射线使种子DNA打断重组
是不是上了太空的植物种子就叫太空种子?回地球种植就能长出神奇果实?马馆长称其实并非这么简单。
马馆长给记者提供了一份参考资料,里面介绍搭载飞船进入太空只是培育太空种子的第一步,搭载回来的种子至少要经过三四代的筛选,然后到多个省份的试验点去试种:试种成功后再拿到品种审定委员会去审定。这其间,品种委员会试种三年,如果三年的表现都超过对照品种,才能得到审定证书,才会被称为“太空种子”被合法推向市场。
一个新的太空育种品种诞生则需经历两个步骤。首先将种子送到太空中。由于太空环境真空,无重力,各种射线复杂,强烈的太空射线将种子的DNA打断,打断的DNA又会被重新接上,这一过程后,植物的生长状况就发生了基因变异。
其次,基因变异的种子被带回地球培植会出现新特性,有些特性是负面的,直接影响种植成活率、产量和外观等,将负面性状筛除掉,再将具有有利性状的品种选,经过三四年培育最终才能形成新的作物品种。
据马馆长介绍,馆内因形似佛手而得名的太空佛手茄就是在2002年3月和2003年10月分别搭载神舟三号和神舟五号返回地球后培育的,而最大能长到1.6米长的太空菜葫芦也曾是神舟四号(2002年12月)的“乘客”。
太空育种
通过辐射改变了植物的基因序列,使植物出现新的性状,但是这些基因和性状还是这个种类作物本身的,其基因遗传变异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并没有引入外来基因。
转基因食品
是将另外一种生物的基因引入到作物中,从而使作物表现出另一种生物的性状,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释疑
太空蔬菜并非转基因产品
植物种子上了太空,回到地球上长出来的果实变了形态,这让很多人担心它们是否成了转基因蔬菜?馆内出售太空蔬菜的柜台前,有游客好奇参观,也有人为纪念购买,但谈到食用,购买者多会摇头,表示不敢轻易尝试。
篇5
“太阳历”2035年11月7日,在经过4个月的漫长航行后,美国宇航局(NASA)的飞船赫尔墨斯号顺利登陆火星。5天之后,一场风暴席卷了基地,马克・沃特尼失联。飞船返回地球没带上他。
在黄沙和岩石中,他呼唤队友,无人回应。他存粮告急、淡水匮乏,文明世界离他足有3.8亿公里。
好莱坞科幻大片《火星救援》描述的是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在那个未来里,如何在火星生存下去,是件恼人的事儿。
对科幻作家来说,太空探索永远值得人类倾尽全力。对好莱坞来说,劳心劳力地拯救必死无疑的男主角,也已成惯例。保守估计,片中的宇航员在救援到达之前,得在火星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坚持4年。
幸好在男主角眼中,火星上不只有眼前的黄沙,还有土豆和远方。
火星的平均气温为-53℃,火星土壤也摆出一副不欢迎地球土豆的架势。
这些都没能难倒马克。他把自己的粪便跟火星土壤混合,铺在基地的室内,让土豆安家。他从火星登陆舱的火箭燃料中分解出氢气,混上氧气,点着,得到了水。最终,他在基地的栖息舱里开辟出126平方米土豆田,种出了帮助他撑过500多个火星日的口粮。
火星上长出的土豆苗,搔到了NASA的痒处,对现实中的科学家来说,也颇有杀伤力。关于人类如何能在火星上多扑腾几天的法子,他们研究了不止一两年。
物理学家霍金曾说:“除非我们移民太空,否则,我不认为人类在未来1000年还能幸存下来,因为会有太多意外事故降临到栖身于这颗行星的生命身上。”
上个世纪,关于火星移民的种种科幻设想备受欢迎。21世纪以来,NASA不断向火星发射探测器。2013年,一家名为火星研究协会的非营利性机构,还在美国西部犹他州汉克斯维尔沙漠中,组织了一次火星模拟生活试验。
这家机构专门致力于鼓励火星探索和研究,他们从志愿报名的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和工程师中选出了6位“宇航员”,让他们置身于沙漠巨大的岩石地形之中。这些年轻的科学家行走在空旷无际、一片赤红的荒漠里,那是地球上看上去最接近火星的地方之一。
受试者时刻穿着太空服、戴着头盔,住在一个直径8米的白色模拟“太空舱”里,每顿饭都按照规划好的量进食,出行都乘火星车。他们希望通过这项生存试验,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对有朝一日真正的火星生存有所借鉴。
科幻照进现实,NASA的最新计划是,要在20年内把人类送上火星,眼下还有许多技术难关等待被攻克。
他们需要研发能够向宇宙深处进发的太空发射系统,还需要能在深空中安全推动大负载量前进的太阳能电力推进器。一个有着小型生态系统的太空生存舱正在地球上的沙漠接受测试。正在筹建中的火星2020探测器,其目标除了完成常规科研任务,还将测试一种从火星大气中制造氧气的方法。
为适应火星环境,所有航天装备都需要重新设计,一项NASA的太空服设计挑战赛夺人眼球。2012年开发的火星太空服Z-1,造型酷似《玩具总动员》中的巴斯光年。新近面世的Z-2则更加轻便,能够保护宇航员不受细微宇宙飞行物撞击,隔绝高热和极寒。
篇6
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之向往。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太空,并为此做出过大量的探索。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遨游太空提供了可能性手段, “”升空,“天宫”遨游,中国航天的好戏接二连三,中国“空间站时代”指日可待。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仅跻身于绝无仅有的两国俱乐部,还重新定义了21世纪太空的意义: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政治上。并且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脚踏实地,亦要仰望星空。人有好奇心,只有不断探索人类才能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地球空间资源有限决定人类要走出地球。抚今追昔,从“两弹一星”的撼动天地,到“东方红一号”的比肩强国,从“嫦娥”的飞天探月,到太空行走的坚实足音……顶层设计者对中国梦的苍穹勾勒,正是自信于这个国家发展处于螺旋向上的实力使然。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这纵横,是天空的高度,也是历史的厚度。
从看客到主角
从远古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神舟”“天宫”“嫦娥”,这些字眼凝结中国先祖对太空无限想象。而今天,它们恰如其分地成为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航天器的名字。
1903年,鲁迅翻译出版了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三个探险家乘着炮弹飞船射向月球去旅行的故事,在当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译文的序言中,鲁迅指出,人类是不断进步蕴含希望的生物,将来总有一天会克服地球引力、空气阻力的束缚,在太空中逍遥自在地飞行,他甚至还预见了未来太空殖民、星际战争的爆发。
经过多年投资和战略实施之后,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成为太空大国的征途上,也凸显了变太空为重要的民用和军用领域的目标与雄心。现在,卫星可以为中国的飞机、导弹和无人机导航,同时还可以监测农作物产量及外国军事基地。中国火箭和航天员参加的飞天任务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成为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之源。
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创始人约翰・洛格斯根说:“太空能力赋予中国与大国相关领域的合法地位。”据估计,中国的太空预算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相比仍相形见绌。但是,中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它的预算。过去一年,它成功进行了19次太空发射,数量上仅次于俄罗斯的26次,超过了美国的18次。未来几十年,中国将进行大量堪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此前探索飞行任务相提并论――甚至可能超越的――太空发射,包括量子通信卫星和本世纪30年代的载人登月任务。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火箭发动机推举二号F火箭,成功将10艘神舟飞船、12人次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中国不仅仅跻身于绝无仅有的两国俱乐部,还重新定义了21世纪太空的意义――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政治上。
华盛顿特区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刘易斯说:“我不担心中国会突然超越我们。我担心我们自己心猿意马,有朝一日明白过来,意识到他们已经在太空占据了非常强大的地位。”
太空力量崛起与地缘政治
时间追溯到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年,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事实上,中国现在仍然依赖他参与研究发射的太空系统 “”火箭。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无法支撑,该工程很快就暂停了。
1978年,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派遣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他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从月球上带回的石头。中国科学家对这块石头进行了切割,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月球实物研究。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建造了先进的通讯和情报卫星,并向其他国家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它开始了航天员培训计划,并开始建造出载人飞行航天舱和太空飞机。2003年,随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中国的太空竞赛开始实现目标。从此,中国取得了快速进展。
而此时,中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在头顶上方的太空绕轨飞行――这样的安全体系确保了任何试图拦截或篡改信息传递的行为都会向发送者和接收者发出警报,理论上量子加密是不可破解的。在全球电子侦探时代,量子通信网甚至可以避开最先进的网络情报活动,同时令潜在的对手或间谍蒙在鼓里。除了加强经济安全之外,它还将享有战略安全优势。
展示太空能力常常转化成地面影响。中国的太空崛起可能重组太空伙伴关系。与模糊的火星之旅恰恰相反,中国国家航天局给很多国家发展新的伙伴关系、开展积极的太空探索提供了大好机会。美国航天基金会中国政策高级研究员瑞恩费认为,在航天领域的某些方面,中国的技术领先美国,比如对接。
篇7
蒂托在花甲之年圆了自己40年的太空梦,标志着人类太空飞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然而,与大多数创造航天纪录的人不同,他在飞天之路上要征服的不仅仅是生理和技术上的难关;迎接他的也并不全是鲜花和掌声。
美利坚难圆飞天梦
蒂托1940年8月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父亲是印刷工,母亲是裁缝。现住在加州。离异。有两儿一女。有航空航天和工程学两个学士学位。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蒂托就产生了飞向宇宙的愿望。1961年,苏联人加加林首闯太空,更让他的飞天梦愈发强烈。1964年,他进入美国航宇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在那里工作了5年。其间,他参加了飞往火星的水手4号和9号探测器以及飞往金星的水手5号探测器的飞行轨道设计工作。当时,蒂托曾多次提出申请,想成为航天员,均被拒之于千里之外。
带着对梦想无法成真的无奈,蒂托离开美国航宇局开始下海捞钱。靠着深厚的数学和工程学功底,他发明了分析股市风险的新方法。他先是在华尔街当投资管理顾问,1970年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他在40岁前赚到了第一个100万美元。到1998年,他的公司成为全美第三大投资管理咨询公司,资产上亿。此时,蒂托再也不是一文不名、屡遭拒绝、无可奈何的毛头小伙子了。人生旅途漫漫,蒂托对遨游太空一直痴心不改。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他实现自己的愿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他在寻找着每一个可能的机会。
金钱铺就通天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世纪90年代末,在太空运行十余年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因经费拮据而处境尴尬。俄航天界人士为了给和平号筹集续飞的资金绞尽脑汁,并开始尝试商业运营的道路。对蒂托来说,这实在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有钱,他就有可能飞进太空!
实际上,蒂托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向俄方表达太空旅游意向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数位竞争者中蒂托心最诚;他有钱,也愿意出钱圆一个梦。他开出2000万美元的价格并同意预付100万美元,于是最先拿到了去太空旅游的通行证。
1999年夏,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蒂托在58岁之年开始学习俄语。他在俄宇航中心进行了体检,并在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训练。蒂托总共训练了700个小时,通过了航天员训练中心至少10项专业技能考试,包括无线电通信、导航和电力工作的知识测验。俄罗斯航天专家对蒂托的表现非常满意。一切进展顺利。蒂托离实现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好事多磨难成行
然而,事不凑巧,年事已高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苦熬一段时间后,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今年3月23日,俄对其实行了有控再入。蒂托渴望已久的太空之旅的目的地突然间消失了。煮熟的鸭子真的要飞走吗?蒂托心里打起了鼓。虽然根据蒂托和俄宇航局签订的合同,如果该局未能在今年1月30日前将他送入“预定轨道”,俄方有义务将蒂托送往国际空间站观光,但俄方会对一介平民守信用吗?
事实证明,蒂托没有看错人,俄同意把蒂托送上国际空间站。此言一出,立即招来美国的强烈反对。3月19日,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宇航部门的官员照会俄罗斯宇航局,表示反对俄将蒂托送往国际空间站,理由是蒂托上站可能会影响正常工作。俄没有采纳这些合作伙伴的意见,坚持履行与蒂托达成的协议。俄方的理由很简单,蒂托支付了2000万美元,这是一桩严肃的交易,俄方应该守信用。如果不履行合同,今后没有人会认真与俄合作。美国在无奈之下,十分不情愿地点了头。
踏平坎坷入仙境
莫斯科时间4月28日11时37分,蒂托搭乘联盟TM32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出发,飞向梦中的地方。与他一同前往的是俄航天员穆萨巴耶夫和巴图林。4月30日13时28分,联盟TM32号顺利地与国际空间站的星辰号舱对接,穆萨巴耶夫、巴图林与蒂托依次登上了国际空间站。
蒂托是以首位太空游客和国际空间站短期考察组成员的双重身份到站的。他负责飞船的一部分无线电通信、导航和供电工作,还与俄航天员共同执行对地观测任务。除此之外,蒂托还帮助在站上生活的航天员准备一日三餐,或做其它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想让航天员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科学实验上。
当然,观光是蒂托此行的主要目的。为此,他随身携带了一架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台录音机和一个随身听。此外,他还准备了30盒胶卷、8张光碟及一些录音带等。在站上逗留的5天多里,蒂托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拍照、录像、录音以及搜集准备发表的材料。
在飞船飞向空间站途中,蒂托曾因太空反应感到阵阵恶心。进入国际空间站后,蒂托的胃部仍觉不适,但这都没有影响他太空观光的心情。
5月4日,蒂托在接受俄电视台采访时说:“我自我感觉非常好,这2000万美元花得值。我希望自己为普通百姓打开一道飞往太空的大门,这就好像当年坐飞机是一种奢侈,之后靠许多富 翁的支持才渐渐普及开来;上太空旅游也需要这样的先驱者。有许多人同我有着相同的梦想,他们也很有钱。我想太空旅游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产业。”
在与地面的3个孩子通话时,正经历着他这一生中最无与伦比美妙时光的蒂托还未开口,已经喉头哽咽,万千思绪瞬间涌上心头。这是在亲人面前自然的真情流露。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克服的困难和得到的快乐恐怕也真是语言难以描述的。
篇8
“方特”之旅
今天是“五一”节假日的第二天,我们一家趁着这大好时光,来到了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开始了一日游。
一大早,我们就坐车来到了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虽然下着雨,但也没能阻挡我们的脚步。我们先看了充满温馨的“西部传奇”;再看了发生在“海螺湾”的海底故事;接着又爬了弯弯曲曲,蜿蜒曲折的“精灵山谷”;接着在“失落帝国”发现了悟空归来;随后还来到了“太空世界”玩“飞越极限”、“太空山”和“星际航班”,然而,最后一个,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项目,那就是:《恐龙危机》。
我们排好队,耐心等待着……终于等到我们啦!我们第一个冲上浏览车,系上安全带,带上4D眼镜,开始了“逃亡”的旅程。啊!不好一只迅猛龙过来啦!还好,两名空中警察来了,开始对迅猛龙一阵进攻,但迅猛龙也不傻的,开始反攻,一名空中警察不幸牺牲,迅猛龙也死了。当我还没反应过来时,一只霸王龙出现!它张着血盆大口,不顾一切的朝我们扑了过来!“哦哦”!霸王龙突然死了。啊!是空中警察来了,这下我们有救了!嗯?这是哪儿?哇!来到了下水道!这还不算是什么,更关键的是,有两条水龙在这,它们是怎么来到这了?先不管这么多了,逃命要紧!空中警察开始和水龙进行了激战,水龙晃了一下脖子,一名空中警察就从空中掉了下来,剩下两名空中警察开始用冰冻枪冻结水龙,水龙瞬间就变成了冰龙。当我们来到空中时,哎呀,这儿翼龙好多,飞来飞去真挡路!一个石像砸中我们坐的浏览车,浏览车掉到了地上后,立刻开始逃离现场,在火焰和钢管中飞行。啊!一块楼板要掉下来了,好像要砸到我似的,让我虚惊一场。终于浏览车到达了目的地,有惊无险的动感电影在尖叫声中结束了,真是太逼真了!
这次游玩既让我玩到了惊险刺激的项目,还丰富了我的知识,正是一举两得。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真是一次难忘的旅程!
篇9
当袁隆平日益攀登超级稻产量高峰的时候,产量也成为时下种业界一个热点话题,确实,提高粮食产量始终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不过对于育种而言,除了产量,也还有另外的发展空间值得去注意:诸如口感、营养、外观等等。
去年7月,日本“越光”大米进入中国,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以每公斤约99元的天价,震撼了传统米业市场,不仅使普通百姓吃惊,在种业界引起的反响也是空前的。“越光”大米是日本味道最美、质量最上乘的大米,是日本高级大米的代名词。当普通消费者在对这种天价大米纷纷质疑的时候,“越光”大米所引发的市场效应倒是我们要注意和重视的:“越光”大米登陆中国市场实际上引发了人们对大米消费追求优质、口感、外观等诸多要素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一日三餐不起眼的大米也深藏着被我们忽视的利润空间。
“越光”所引发的优质高价效应是很明显的,不管你买不买,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了。去年11月河南原阳“太空营养米”以每公斤30元的价格亮相北京大型超市,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太空营养米,独特之处就是从选择搭载卫星材料到搭载后的选育,都是以追求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作为终极目标,虽然亩产仅250公斤,但品质有了保证。它不仅有饱满晶莹的外观和软筋香甜的口感,而且富含硒、铁、钙等微量元素。用原阳县农科所所长、水稻专家李兴启的话说,太空营养米定位为高端产品,价格是高了点,但物有所值。
作为传统产品,我国的大米利润一向偏低,竞争也相当激烈,大米市场的营销基本处在一个“低价———低档———无品牌”状态,究其原因,对育种品质的追求还重视不够,对品牌的培育还很淡薄。结果就是产量上去了,品质却没有跟上。实际上我国的优质大米还是有一些的,如东北五常美裕大米、吉林圣水禾大米等,但势单力薄,还没有形成气候。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虽然不断取得丰收,但种粮效益仍然偏低,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作为最普通的一种农产品,价格上不去。目前,我国稻米80%作口粮消费,全国年均消费大米2.4亿吨,其中品牌大米仅占2%。如果育种单位、粮食企业多从品牌、营养保健、精加工等方面下功夫,那么优良品质所带来的利润将是无比诱人的。
篇10
佩蒂特在现已关闭的这个博客上说:“我在这个世界萌芽、扎根,没有先例可循。我是一种坚韧、充满活力的植物,能在任何恶劣环境下照常生长。我是一棵西葫芦,我正置身太空。”
这是以一种非传统方式耗费美国人所纳的税,但是在你偷着乐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棵小小的植物将会成为我们人类未来的关键。如果像一些末日学家预言的那样,我们最终将会耗尽地球的资源,使它变成一个难以生存的不毛之地,那么太空农业将被证实对我们人类继续幸存下来至关重要。
世界各地的政府和私人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在空间站、飞船,甚至是火星上种植可食用作物。火星协会正在犹他州一个偏远的角落试验温室的生长情况,安大略省圭尔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大豆和大麦等生长周期长的作物,普渡大学的科学家也在整理适合太空环境的垂直花园设计。也许最为重要的,要数今年晚些时候美国航宇局将会首次在轨道上生产自己的食品。如果太空农业现在看起来似乎仍像一个无法实现的白日梦,那么这颗西葫芦还充当着一个更加现实的角色。它让佩蒂特和其他船员能够保持头脑清醒。
在太空种植可食性植物有助于解决太空旅行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食物的成本。据美国航宇局国际空间站和飞船处理董事会项目科学家霍华德·莱文说,把1磅(0.45千克)食品送上国际空间站需要花费大约1万美元。保质期较长的高热量食物还需要额外费用。
美国航宇局的博士后吉奥亚。玛莎表示,补给船运送的这种数量有限的新鲜产品,航天员几乎立刻就把它们消灭掉。莱文和玛莎是研制蔬菜生产系统(VEGGIE)的科研组成员,莱文准备在今年底登上国际空间站。今年12月,美国航宇局计划发射一系列凯夫拉“枕包”,它们里面填充了类似猫粪的材料,可种植6棵长叶莴苣。勃艮第莴苣将在亮粉色LED灯下栽种,并准备在短短28天后收获。
美国航宇局尝试在太空栽种植物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大部分试验的目的都是为了理论研究。这些试验包括:计算出失重状态对植物生长造成的影响;通过航天飞机任务检验速生苗芽,以及评估不同种类的人造光的生命力。但是蔬菜生产系统项目是该局首次尝试在太空种植可食性植物,为太空旅行者提供食物。无疑,这个梦想是为了打造一种再生生长系统,以便空间站上可以不断长出食物。甚至有可能是在月球移民地和火星上种植可食性作物。
勃艮第莴苣被提名为第一阶段蔬菜,它属于速生植物,富含抗氧化剂(是宇宙辐射的一种潜在解毒剂)。稍后采用的蔬菜可能包括萝卜、豌豆和一种特殊的西红柿变种,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最小的空间种植最多的蔬菜。确定要在空间站上种植哪些东西,植物的大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这里的每一平方英尺都被小心分配,用于特定用途。收获时间也极其重要,该项目希望在每位机组成员6个月(平均)的停留时间里,尽量使植物的生长周期达到最佳化。
1.犹他州火星沙漠研究站(TheMDRS)是火星协会的一个项目,这是由一群科学家和太空爱好者组成的团体。在汉克斯维尔这个偏远的地方,研究人员尝试模拟火星环境,其中包括在温室里种植他们自己的吃食。该研究站的栽培学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该站的目的是评估太空环境对参与者的健康产生的影响。
2.圭尔夫大学不喜欢蔬菜生产系统(VEGGIE),这个加拿大项目正在认真研究大豆和大麦等生长周期长的作物。
3.普渡大学的卡里‘米切尔博士认为,太空农业需要采取垂直方式。即与地球上的城市农业提倡的方式类似。LED的重要支持者米切尔已经从事垂直农业很多年,采用垂直农业是为了支持太空生活。
4.南极使用室内温室,为了复制太空环境,吉恩·贾科梅利已经率先在南极洲进行研究。这项试验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其目的是评估这种环境对南极居民产生的心理影响,因为他们认为,太空环境也是与此类似的隔绝环境。绿叶蔬菜是最理想的选择,只要把它们从土里,就会被立刻吃掉。马铃薯或甘薯并不是太好的生食,因此被玛莎称之为“中间水平”的植物。最不切实际的作物应该是小麦和稻子,它们的生长周期更长,而且需要大型研磨设备。很显然,需要深加工的植物对太空旅行而言没有太大吸引力。莱文称,美国航宇局已经通过过去的太空任务,对速生矮杆小麦的变种进行试验。但是要想大规模种植这种作物,为太空旅行长期提供食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莱文说:“在这一点上而言,这个盈亏两平成本对严肃的生物再生农业来说还是太高。6头莴苣成为机组成员饮食的一个很好的补给,但是他们不会长期食用这种东西。”
然而这些植物并不只是为了食用,它们还充当着一种情感寄托物,即园艺疗法。这是因为照顾植物是-剂人类心灵的安慰剂。据自1989年开始给莱克斯岛上的居民进行这种疗法的纽约园艺学会说,照顾植物的好处非常多,例如“减小压力、改善心情、缓解抑郁、促进社交、改善身心健康”和一般健康。无疑这些好处在太空中很受重视,在广袤无垠的太空中,即使是最坚强的航天员,也有可能会被逼到忍无可忍的地步。
莱文说:“那里的环境非常苛刻,你会被困在一个狭小的金属盒子里。每天侍弄侍弄植物能够减少心理压力,让航天员由此及彼,回想起地球上的美好时光。”在为期6个月的停留阶段,佩蒂特把这个太空西葫芦和另外“两个新机组成员”——椰菜和向日葵带入太空,这是一个私人计划。他没有新奇的设备,只有一些土壤。
他通过经常在空间站的窗户间来回移动植物,让它们获得阳光,他把它们种在一个塑料袋里,利用混有食物残渣的液体浇灌它们。机组成员从未尝试吃这些植物,佩蒂特半开玩笑地说,这让人感觉有点像是同类相残。他说:“我们认为,它们就是我们中的一份子。有这些植物陪伴在身边,把鼻子凑近一片叶子,感受叶片上的绒毛引起的痒痒的感觉,看着向日葵完全盛开,是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它使我们的体验完全发生了改变。”
玛莎认为。蔬菜生产系统也能为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提供类似的心理安慰。该项目的第二阶段将包括种植鱼尾菊,以便让航天员获得更刺激的视觉体验。更不用说照顾植物还能魔法般召唤出不可知的联想记忆。例如儿时收获季或者是早就被遗忘的夏季在花园中散步的美好画面。玛莎说:“航天员会像饲养宠物一样侍弄每株植物吗?他会在不经意间忆起早被遗忘的记忆吗?这些都是未知答案。”
对美国航宇局的机组成员来说,第一批为太空准备的莴苣有点像是捉弄人的把戏,因为收获后它们会天被冷冻,并保存起来,等待送回地球进行检验。在彻底检查这些植物上有没有宇宙微生物以前,不准许任何人食用它们。
1982年的《儿童全未来手册(Kids’Whole Futu re Catalog)》,出人意料地促使一些人开始思索太空农业的未来。除了采用水培法和堆肥栽种植物,该书还指出,航天员可能很快就会在太空饲养兔子,作为肉食来源。这种说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牵强呢?也许答案是否定的。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已经花很多年时间用来研究对太空任务来说最可行的蛋白质。在选择合适动物时,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体积和它们排泄的粪便,日本和墨西哥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可食用太空昆虫。在日本,有关闭合循环生命保障系统的试验最近已经在小山羊身上进行。不管是虫子还是山羊,目前均未被送入太空,但是俄罗斯航天员已经对一种潜在的食物来源一一日本鸣鹑进行了大量试验。机组成员自1979年开始把日本鸣鹑蛋送入太空进行研究,事实上1990年第一枚卵被成功孵化出来。自此以后,俄罗斯航天员开始亲手抚养刚出生的日本鸣鹑,研究它们的适应能力。据美国航宇局的玛莎说:“航天员对它们日久生情,很难舍得杀掉它们。”
而那些太空微生物经常都是有益健康的,它们类似于在任何潮湿的根部滋生的天然细菌。俄罗斯机组成员允许食用在他们那侧的空间站上种植的蔬菜,但是美国太空任务对微生物标准的规定很严格,而且丝毫没有松动的意思。玛莎表示,美国航宇局的外科医生不管是“有益”细菌还是“有害”细菌,只是简单的根据细菌量设定标准。对第一个收获的莴苣进行试验后,她希望该局会重新评估细菌标准。
这个障碍一旦被清除掉,玛莎将对该项目充满信心。她的科研组自2011年开始在美国航宇局的实验室里试验该系统,计算细菌量,并对该技术进行评估。威斯康星州的轨道技术公司(ORBITEC)制造的植物生长箱非常轻,而且极易保存,拥有相对简单的浇水和照明系统。每个生长箱需要空间很少,而且容易大规模复制。与笨重、很耗费能源的前辈不同,植物生长箱所需的电能与笔记本电脑大致相同。玛莎说:“这着实是一个设计精巧的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