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范文

时间:2023-04-02 17:2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建设

篇1

一、对干部开展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学法活动,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和能力

领导干部的认识和思维是决定工作走势的航标,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领导干部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依法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各类问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始到终自觉纳入法制的轨道健康发展,必将减少许多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

在领导干部学法活动的形式上,可对乡(镇)、村两级主要领导举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制学习班。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宪法,增强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认识和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旨在努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县委及上级对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对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具体内容研究制订出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做到方法法制化、形式规范化、内容合法化。杜绝行政命令、形象工程和工作随意性。

二、对农村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三难问题配套与政策相适应的法律保障措施依法推进

对农村上学难问题适用逐年减免杂费,照顾贫困学生的政策,可采取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双层签订协议的办法,约束双方,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到100%。

对农村看病难问题,继续完善推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协议管理的方法推进。可考虑从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和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两个层次均签订书面协议,明确两个不同层次的权利和义务,既减少不加入合作医疗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又以法律措施和手段推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程。

对农村打官司难的问题,一是适当放宽法律援助政策,扩大援助对象范围,二是从严把握法律援助案件审查关,对确属因为财产和生产经营权遭受侵害者减少或免除费用。三是可能研究完善败诉免援协议制,即办理法律援助时签订协议,约定胜诉者给予援助,如经法院审理认定争议事实属受援助方过错而败诉者免除法律援助。从而使法律援助真正起到既救助弱势群体,又支持正义、惩戒邪恶的作用,体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篇2

一、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

邗江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区、镇(街道)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年初,市委常委、原区委书记张京霞主持召开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区委专门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载体,在广大干群中进行多形式、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的热情,在全区形成了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强烈共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统筹规划农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三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四是加强农村各项改革,启动全面小康村建设。

二、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难题。

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区有相当一部分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财政转移支付,加之农村实事工程需要镇村的配套投入,村级债务有反弹的趋势,同时由于受规划、土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村级发展二、三产业的难度较大,村级集体收入的渠道偏窄。据调查,全区164个行政村,**年村级集体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29个,50—100万元的有23个,30—50万元的有41个,20-30万元有32个,10万—20万元的有20个,10万元以下的有18个,其中5万元以下的就有7个村。我们了解到,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一般需要20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也不少于15万元。而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有收入。二是经济发展没有空间,既无土地资源,又无自然资源,既无资金,又无资产。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无钱办事、难以办事,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难题。

2、农民增收难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

富裕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因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一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价格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上涨,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我区的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农业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劳动力转移率较高,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因此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农业税及其附加全部取消,“一免三补”政策落实,虽然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已经大大缩小,没有更多途径。五是创业性增收难。当前,各级政府为全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宽松环境,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本领、创业资本,致使致富无门、致富无能、致富难成。

3、规划滞后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村居住现有状况小、散、乱。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的镇村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全区160个行政村,3572个村民小组,近33万人口,共有自然村庄6100多个,有的自然村庄甚至只有几户居住,布局分散、凌乱。二是农村环境整治难度较大。生活垃圾难以处理,长期养成的乱抛、乱扔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特别是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严重阻碍着农村环境的改变,“田园、庄园、农园”清洁难度极大。三是农民集中居住卣想存在差距。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爱单门独院、前庭后作的居住环境和模式,很难接受进社区集中居住,守故土、恋旧家的传统思想制约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程。四是集中居住建设成本加大。目前,我区农民住户楼房率已达80%左右。同时,随着近几年的农村实事建设,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今后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和建设成本都在增大。

4、投入不足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实事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但农村实事仍有很多工程没有完成,“十一五”期间,我区仅道路建设和河道清淤两项工程就需投入2.28亿元,其中通村通组公路800公里,需要资金1.2亿元;河道疏浚500多条1300万立方,需要资金1.08亿元。而实施这些工程,政府虽有补贴,但远不能满足投入需求,资金缺口则留在镇村,使得经济实力本来就薄弱的镇村组只好举债搞建设。这几年我区农村实事工程总投入近4.39亿元,其中区级以上补助仅1.31亿元,只占工程总投入的30%。不少村旧债未清,新债又举。截止去年底,全区村级债务总额为9373.18万元,同比增加3000多万元,平均每村负债达50多万元,最多的村负债达100万元。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小,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不健全,解决贫困生就学、农民就医难、救助弱势群体等问题没有着落,目前,全区尚有1150户五保未能进入财政供养,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任务繁重。

5、农民素质不高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阻碍。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体,目前我区大部分务农主体都是年龄偏大、特长不多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水准、行为习惯等方面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够吃够花”,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有怕冒风险和“赚得起,亏不得”的心理,创业意识不强,从“洗脚上田”转变为“洗脑进城”的差距较大。有的农民法制观念和意识不强,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只愿享受权利,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据了解,当前农村80%以上的矛盾纠纷集中在建房造屋、路田界址等方面,有的农民为了一点小事而不肯谦让,不惜常年上访、反复上访,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在农村,随地吐痰、随意倾倒垃圾、乱堆杂物的现象司空见惯,不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进程,亟需教育养成农民群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6、政府不配套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由于我区农业企业规模体量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政策很难逾越,一定程度上存在“依法、有偿可做,群众自愿难行”的现象,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难以有效推进,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政策条例上来,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善,“线断网破”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镇级农技服务能力逐步削弱,少数镇(街道)仅剩一、两名农技人员,且既要忙技术服务,又要忙经营创收,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益,村级兼职的农技员很难承担相应的农技服务职能,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程。农村干部待遇低,报酬少、压力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干部后继乏人,这些都需要加以研究并制定政策予以解决。

三、推进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1、突出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工业化推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建设提高镇工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产业化提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农业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三品”联创,大力推进农业结构集约化调整,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组织化创新,加快城郊型农业建设的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规范劳动力转移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适应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围绕村强民富的目标,因村制宜,大力发展农村村级一、二、三产业,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不少于20万元,劳动就业率达90%以上,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快农村扶贫济困步伐,促进中低收入的农村持续增收。

2、突出以生活宽裕为主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提高各镇工业集中区集约化、专业化开发建设水平,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配套服务产业,力促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的培训力度,增强其创业、兴业、就业的能力和素质。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流转办法,努力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继续抓好新型合作医疗改革,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更新添置设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快镇文化站、图书室、体育健身等文体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多渠道着手解决好市民和农民待遇一元化的问题,把“两个反哺”、“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落到实处。

3、突出以村容整洁为重点,加大农村综合环境整治。

一是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积极推行工业向集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或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种植集中,合理确定路网、线网、管网。衔接好城乡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乡工业化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规划、城乡社会保障规划。二是继续实施农村实事工程,着力优化农村人居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硬质化和小农桥建设进程,推进区镇道路向村组道路延伸。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特别是村组河道的疏浚力度,增建扩建丘陵山区当家塘库,强化水源管理,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农户安全卫生水饮用率达到95%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90%以上。实施“五沿”战略,推行沿路、沿江、沿湖、沿河塘、沿村庄植树造林,提高村庄森林覆盖率,以“两清、两改、一绿”为总体目录,全面改观村容村貌。三是继续推进村镇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协调。按照建设田园村镇、工业园地、生态社区的理念和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农田方整、土地整理工程,积极推进镇村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城镇组团和区域突出、产业或资源特色鲜明的重点中心镇,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逐步减少自然村落。

4、突出以乡风文明为标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不断深化以创建“文明村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真正把文明村镇与卫生村镇、生态村镇的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企业与村镇、部门与村镇共建活动,努力提高创建成效。要组织开展“八荣八耻”、“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沟通交流,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统一认识,服从大局。要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满足农民富裕之后求知、求乐、求健康的精神需求,推动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

5、突出以管理民主为目标,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建设,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开展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村干部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以及灵活运用工作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处理村级事务、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大力实施富民党建“强基工程”,继续开展好农村"双带"型干部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有80%以上的村干部成为“双带”型干部。注重培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着重从致富能手、创新好手、干部帮手三个方面注重培养,从镇机关部门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发展经济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到村任职,积极推行村主要干部“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做法,配齐配优配强农村基层干部。

四、加强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措施保障

1、强化领导,广泛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基层。全区各级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协调和组织指导下,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规划,狠抓措施落实。要注重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切实增强他们想干事、敢干事的发展意识,提高他们能干事、干成事的发展能力,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因势利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传统兼顾,协调推进。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各镇(街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要注意工作方法,把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政策激励作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相信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按照“区指导、镇主抓、村实施”的要求,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单项工作和全面工作、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及时总结经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有形和无形的关系。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重农村硬件设施的改善,又要注重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3、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方面,要整合政策资源。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及我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要以实施“双百千万”工程为重点,对农村路桥建设、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技能培训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要确保到位,尤其是要敢于突破体制性和政策,研究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整合投入资源。全区各级都要“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各项支农政策,各有关部门在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建设项目时也要注重向农村倾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立项、优先实施,并要精心编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要按照“经营村庄”的理念,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加大对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培训创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篇3

为切实搞好**寺村**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村建设工作,**镇成立以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的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新农村建设的镇领导任主任,镇、村、社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寺村**年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重点推进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等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关

为确保**寺村各项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按照规划,实行公开招标,由具有资质的专业队施工建设。项目实施镇要建立部门联系工作制,在县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搞好完成了规划实施项目工程建设。

(一)龙王路水泥路建设

龙王路的修建由县交通局和镇经发办负责,共投资25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万元,个人捐资100万元,农民投工135万元),长2.5米,宽4米,厚度(深)0.2米。建成三重四级水泥路面,现已交付使用,方便了5、8、9社农户的枇杷运出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其它农产品的运输,同时也方便外地客商采购和运输枇杷,农户的枇杷及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实施支柱产业(枇杷)的品种改良

枇杷品种改良由县林业局、农业局、镇林业站和镇农经站负责,由于我村枇杷树龄老化,品种退化,经济效益显著下降,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势必对品种进行改良,农民积极性很高,于8月份购回优质枇杷24000株(其中大五星21000株,早钟六号3000株),每株5元,共计12万元,进行土壤改良、砍伐老树76.8万元,共计88.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25万元。购回的优质枇杷在**寺村1、2、4、8、11等5个社进行约完成380亩品种改良,已完成投资85万元。

(三)续建小型提灌站一座

购买和改造小型提灌站由县水利局和镇水电站负责,受益的有:**寺村的1、2、3、4共4个社,受益农户223户,灌溉面积120亩,所需资金上级补助5万元,并在6月底完成了水渠维修。

各部门根据自己所分工的项目质量要求进行工程质量跟踪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按照工程进度安排,按时完成各项工程任务。

三、强化资金管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按省、市、县、镇、村、农户“五加一”模式,建立健全村民自筹、财政补助、项目打捆等多渠道筹资机制,筹措项目建设所需资金。财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和县级报账制,资金使用情况要及时向村民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通过实施**年省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寺村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重点支柱产业更趋合理,农民素质大大提高。

篇4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指挥部”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切实达到强班子、树形象的目的,**领导下的**村**班子决定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

二、抓调整,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我们区在亩耕地上以前种植的多是小麦、芝麻、大豆,产值低、收入少。**干部与群众共同分析地理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并把怎么调、调什么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自己掌握,村干部把精力放在服务上。**支部带领群众赴***、***等地参观、学技术、启思路。为了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在经过多次市场考察后,村干部号召村民种植脱毒红薯、金寿杏、中药材,走特色种植业之路。

三、规划先行,全力建设新农村

“光彩推进村”建设,规划是前提。好的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广泛进行调研,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组织外出参观,认真借鉴外地经验,为做好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规划中,我们立足高标准,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年实施。在《***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邀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全区**个行政村村庄布点规划全面完成,并对**示范村总体规划及**工业项目区、**等重点路段进行专项规划设计,力求体现“因地制宜,各富特色”。同时,对于重点发展而又无力建设的地段暂辟为街头绿地,坚决防止低标准重复建设,确保建设品位,着力塑造特色。

四、提速前进,大力发展新经济

建设新农村,经济是支撑。我们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实现生活宽裕目标的重要抓手,做到特色农业强基础,工业经济谋腾飞。****年,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五、夯实基础,着力培育新优势

(一)实施“***”工程。

抓住政策机遇,宣传发动群众,规范筹资筹劳,完成**、**等*个村***公里的水泥路修建工程。

(二)加快城镇建设。

坚持新街开发与老街改造并举,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并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加大投入,硬化***路,***路,打通**国道,推动**道建设。

(三)规范经营管理。

为加大投入,我们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在成功进行*次国有土地出让竞拍基础上,又将***路建设权整体拍卖,所得资金全部反哺城镇建设。

六、多措并举,努力创造新生活

新农村建设贵在一个新字。农村旧貌换新颜,农民兄弟笑开颜。为此,我们广泛开展以“**”、“**”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努力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广电、科技等事业。把文化当作产业来发展,经济上大力支持,创新上大力扶持,目前全镇文化资产达***万元,年创收***万元;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学杂志定期出刊,文艺演出队长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电影队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多场,**小组经常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全镇人民,增强了构建和谐乡村的动力。

七、发挥优势,尽力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是有根之木。我们充分发挥**职高的作用,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提升劳务经济,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洗礼,得到锻炼。全区**万人的外出创业大军,每年不仅带回来超亿元的劳务收入,有的还成为返乡创业明星。

篇5

一、进一步明确开拓全市农村市场的目标

坚持把加快开拓全市农村市场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上级部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与中心村建设相配套的原则,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以有实力的企业为主体,以农家店为载体,运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用3年时间,在全市镇、村两级建成400个农家店,建成一批面向农村市场的配送中心和“以店代配”的中心店,形成连锁经营、商品配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服务规范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实现市区有物流配送中心,镇有中心店,主要行政村有农家店,促进我市农村商业有一根本性转变。

二、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

以我市被商务部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市和市扬子广场有限公司、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被上级主管部门核准为试点企业为契机,加快建立或改造标准化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农家店,以市区配送中心或镇中心店为基础,加快向行政村延伸经营网点。试点企业要根据商务部颁布的建设和改造农家店的标准,在经营面积、购物环境、经营品种、配送比例、商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规范。要加快试点步伐,同时,试点企业要加快配送中心和中心店建设步伐,形成上下贯通、较为完备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向面上推开。

三、整合农村商业资源,加快发展镇村连锁网点

鼓励有一定实力的连锁企业通过新建、租赁、控股、参股等形式,到农村建立直营店、加盟店、便利店,构建以市区为中心、镇为骨干、行政村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整合农村现有的中小型门店,实现网络化、规模化经营。整合农村商业资源,按照“多元化投资、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要求,选择区位条件较好、有经营能力的农村代销店、下伸店、食品站、农机站或个体中小型门店,加盟有实力的连锁企业,通过标准化改造和整合,实行统一标识、统一价格、配送供货等集中管理,实现网络化规模经营,使其成为有实力连锁企业的农村经营网点。发挥供销社系统的传统优势,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通过标准化改造和统一标识、集中配供等方式建立网点,推进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下镇进村。市供销总社可在农家店的基础上,积极建设为农服务社,扩大为农服务范围,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平台。

四、加快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对全市农村批发市场建设的统一规划,由市经贸局、发改局牵头,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规划的总体思路,制订详实的实施规划。加快发展依托本地重点和特色产业,向市外辐射的规范化销售市场,通过市场集聚带动产业集聚。加快规模化批发市场的技术改造,不断改善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层次、提升水平、提速发展。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处理、检验检测、仓储运输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发展和创新农产品拍卖、经纪人、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分拣、加工、包装业务,扩大向超市、社区菜场、便利店等配送产品,推进市场 加基地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相关镇要依托当地的农产品生产优势,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扩大与城市农产品市场的对接,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进城通道。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严格执行税收扶持政策。连锁企业在市内开设非独立核算的连锁店,由总部统一纳税。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连锁企业在省内跨市、县经营,凡由总部完成控股开设的,在总部领导下统一经营,与总部实行微机联网,由总部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化管理,并且不设银行结算帐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帐簿的直营门店,报经省国税局、地税局会同省财政厅审批同意后,可由总店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二)设立我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配套资金。市财政在预算中逐年安排资金,对有规模的日用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省际边界市场、商贸连锁试点企业,改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经营环境等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给予贷款贴息和补贴。被纳入连锁试点企业,在镇、村设立连锁店,市政府在上级补助的基础上,连续3年每年安排30万元资金,对不同类型的店进行补贴扶持。各类补贴经费经市经贸、供销、财政等部门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按实支付到位。各镇、有条件的村也应视情对所在地开设农家店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同时,市金融部门要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给予信贷支持。

(三)对连锁企业用电实行价格优惠并提供交通便利。大型冷藏、冷冻和各类加工设备的生产用电,以及列入省规划和重点扶持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大型配送中心的照明用电,按普通工业用电标准收取电费。公安交警、交通管理部门优先发放货车通行证,为物流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停靠提供便利。

(四)简化连锁企业证照办理手续。对连锁企业在镇、村开设的中心店、农家店,工商、卫生、城管等部门优惠收取有关规费。连锁企业证照办理手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发17号)有关规定办理。

篇6

(一)健全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

国家近几年从法律上赋予县级人民银行领导和监督管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使现有人员在开展农村金融工作时有法可依,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而且各级银监管理部门通过认真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在县域农村地区增设金融机构,鼓励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资金,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组织保证。

(二)农村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关键因素。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单从邮政储蓄来看,其贷款业务由原来的只存不贷,改变为又存又贷。而且,为了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的新型农村金融结构,这些按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为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提供支持。

(三)农村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采用市场和政策干预的最佳组合,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国家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还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县域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可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和组织实施“金融人才工程”,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

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合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三、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业务萎缩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面临市场化改革,不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不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再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从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所以,一般的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不愿开办此项业务,只有政策性银行经营此项业务。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是8.5亿元,全国财险保费收入是1509.4亿元,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尚不足财险的0.6%。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对于后者,政府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而前者始终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在通货膨胀时甚至为负数),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资金缺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四、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政策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等途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壮大经营实力,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对资金困难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要给予临时贷款支持,同时,要允许贫困地区的银行机构少缴或免缴存款准备金。在利率方面,对于贫困地区的贷款要实行差别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二)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民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但是,民间金融伴随而来的高利息、高风险给农民带来了高成本、高负担。要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力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政策,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参照国外经营理念,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扶持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引导、规范民间互助会等互的融资形式,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或者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增加民间金融交易的正规性和安全性。

(三)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想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除得到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自有优势去吸引其他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将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对于外资企业,可以吸引其在中国农村直接投资。但也要注意在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时,忌盲目引入,要切实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保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发展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根据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扩展我国的农村保险事业,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要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活动,在农村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倡导信用文化,切实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机制,制定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部门考核范围中,形成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重构农村金融体系[J].广西金融研究,2008,(4).

[2]管红彬.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现代金融,2008,(4).

[3]钟兵.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李颖.发展壮大农村金融的探讨[J].经济,2008,(3-4).

篇7

一、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残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退化。目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即使存在的部分网点也收缩了放贷权限,支农业务大幅萎缩。作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过于狭窄,主要负责粮棉油的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供给,没有体现出政策性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所应有的推动作用。邮政储蓄的性质决定了它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只要将吸收的存款转存到人民银行就可获得巨大的利差收入。因此,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这样,金融支农的重任就全部落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虽然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较广,但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资产质量差,可用资金紧张,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等资金支持不足。并且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其资金投入“城市化倾向”日益突出。

(二)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既不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也不利于金融服务的整体推进。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开办农业保险的机构较少且险种不多,不能覆盖农业生产风险。受农业生产周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呢儿歌里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保险机构承担农业风险的积极性不够,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一旦农业生产遭遇风险势必减少农民的收入,从而增加农民偿债的困难,降低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同时也抑制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发展。

(三)不良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农村信用环境不佳,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比较普遍。在农村,从政府部门、乡镇企业到个体农户不讲信用,不还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风险是不可预见的,其对后续贷款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二是农村法制建设滞后,法制环境相对弱化。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进行规范和保护,并且“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农村法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顽疾,这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放贷容易收贷难的局面;三是农村担保体系不发达。担保机构数量少,担保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担保范围及对象相对较窄,担保机构缺乏法律规范和有效的监管。

二、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一个有活力、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将资金安全、高效地留在农村的最佳途径。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立以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导,其他金融机构辅助配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第一,调整政策性金融职能,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完全靠市场,必须由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和推动。而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单一,支农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适当扩大其业务范围。在继续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持力度;加大以农村能源、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和生态资源保护工程为主体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

第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允许其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但无论怎样改革,农村信用社都要把“支农”放在首要位置,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以农为主的经营方向,更好地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第三,重新确立农业银行的支农主体地位。农业银行不应该大面积撤销农村乡镇一级营业所,而应在保留一定网点机构的基础上增加业务种类,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农业银行可以开拓中间业务市场,为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汇兑结算和等服务,也可以向农业开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较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为农民提供信用卡等现代金融服务。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

第四,继续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在现有邮政储蓄开办小额信贷业务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可以考虑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允许邮政储蓄直接贷款或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切断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外流的渠道,建立市场化的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增加支持“三农”信贷资金的供给。

第五,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民间金融作为非正规金融,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信息优势、成本优势和速度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保住了大量资金,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将民间金融纳入正式金融安排,支持和鼓励农村民间金融向各种形式的信用合作机构发展,让规范的民间金融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有益的补充作用。

(二)积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农业属弱质产业,具有投入高、产出低、风险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一方面要给农民帮助,补贴农民保费;另一方面又要给农业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优惠,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具体做法是:一是组建全国性、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将国家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救济、补贴方式转化为农业保费补贴方式;二是对开办涉农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和经营农险的农村互助保险组织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三是建立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国家应设立再保险公司,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涉农保险以及互保险实行与一般保险有区别的再保险,以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总之,要发展农业保险,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因地制宜,建立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风险特点、农民保险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撑、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

篇8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美国、台湾等农业发达国家、地区都是通过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它们的成功经验或有差异,但都经历了产业化的道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领先者的历史和经验,也许就蕴含着今天的中国农村建设的成功之道。

美国:三类企业支撑农业产业化

上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中,美国形成了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农业生态产业体系等众多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在全球约有2万亿美元的销售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控制,而全球从事食品行业的十大跨国公司中,有6家就是美国的公司。

美国农场大多数以产业化方式运作,美国农业企业主要依靠专业化分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美国的棉花农场专业化比例为76.9%,大田作物农场为81.1%,果树市场为96.3%,牛肉市场为87.9%,美国很多优势企业的成功大,都是紧紧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展开的。

美国的农业产业体系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发达的、多样化的深加工、销售和流通。在美国,有许多企业将生产和营销分离,通过合同关系,把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完全让给专业厂商来经营。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者和经营者结合的方式,目前加工企业主要有综合型、契约型、合作社型三种:

1.综合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这类企业是工商资本兴办的企业,工商资本直接渗透到农业,将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各关联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形成完全纵向一体化的综合经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经营范围涉及产、供、销各个领域。如科罗拉多州的蒙福特公司,在该州两个地方经营两个各有400英亩土地、10万头牛的肉牛养育场,年产肉牛40万头;在其他州拥有谷物种植农场和饲料厂。有运输车队、屠宰厂和包装供应公司,并按照合同向美国各地的定点饭店供应牛肉。

这类企业的特点:一是集生产和服务于一身,能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费用,从而降低了经营成本;二是能够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平衡盈亏,使总公司保持总体盈利;三是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在一个经济实体中,免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加快了产品进入加工和投放市场的速度。

2.契约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是指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和稳定的业务关系,通过工商企业负责向农场主供应农用物资,提供技术服务,保证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农场主则按照合同向对方提供农产品,并且保证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交货期限等条件。通过合同契约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连结起来。

这类企业的特点一是合同双方均保持经济上、法律上的独立性,各自实行独立核算。农业生产与产品的加工销售是由不同的经营者独立进行的,双方能够发挥各自的经营灵活性和积极主动性;二是通过合同建立了严格的经济责任和稳定的业务往来关系,从而保障了一体化经营的正常运行;三是把农产品的产、供、销诸环节整合咸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四是加工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合作社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这类企业由农业合作社兴办。合作社的每个农户都与合作社订立合同,一般为期三年。合同规定各种条件和双方承担的义务,如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供货期限和地点等。如果农户达不到关于产品质量的规定或其他要求,合同可以提前废除。期满后台同可以重订,条件也可以修改。

192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誉为“合作社大”的《帕尔・沃尔斯太德法》,对合作社成员的资格、权利、义务以及内部的管理和利益分配做了具体的法律界定。桑克斯特公司就是一家由农业合作社兴办的果汁加工企业,有6500个社员。社员生产的水果先由分布在全加州的65个收购点进行收购,然后分类、包装,质量稍差的水果送到桑克斯特公司加工成果汁或水果制品。该公司每年加工100万柠檬、120万吨柑橙,产品销往美国各地。以色列:犹太人创造“沙漠奇迹”

以色列政府一方面积极进行商品生产的宏观指导,设有专门的国际市场信息研究机构,负责定期向农户信息,指导种植。国家推广服务中心的市场委员会指导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组织出口,供过于求时,指导农民进行农产品加工和新鲜产品储存,以减少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稳定市场,保护农民利益。

以色列国土面积少、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有限,农业品种着重朝优质、高产、高效、具有比较优势和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种植业主要以柑橘、番茄、辣椒和花卉等高价值、特色农产品为主,畜牧业主要以鸡、奶牛和羊为主。而价值相对较低的水稻、小麦和油菜等大宗农作物产品则主要依赖进口。

以最具特色的果蔬植物和观赏植物培植为例:农业经营者把农业温室当成工厂车间进行运作,使温室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温室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900公顷发展到2005年的3200公顷。通过利用温室大幅度地提高了温、光、水、土地等稀缺资源的利用率。目前,鲜花生产已成为以色列一大支柱农产品,占整个农产品的7.6%,占新鲜农产品的31%,种植面积达2000多公顷,95%的鲜花销往欧洲市场,成为世界上鲜花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市场农业战略使以色列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创造了较高的农业附加值,农产品大批出口欧洲、北美乃至远东市场。95%花卉、70%棉花常年出口,每年各类蔬菜和水果的年出口量分别高达9.5万吨和33.3万吨。2005年农产品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41%。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科技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得以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色列建立了一套科研机构与农业相结合的科发体系。科研人员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同时担当科技推广者和技术承包的实践者,科研人员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定期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为发展农业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技术也成了为以色列创造价值的工具。在发展温室农业中,科学家成功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软硬件,实现温室中供水、施肥和环境自动化控制的温室管理技术,为适应以色列缺水的自然状况发明和发展起来的节水滴灌技术……都成了以色列的出口产品。

台湾:功能强大的农会

台湾的农业非常发达,农会是推动台湾农业发展的农村组织。独具特色,而且功能强大的台湾农会总会给参观者很大的震撼。台湾的农会能够办金融、推广技术、促进销售、维护农民

权益……台湾农会设理事会、监事会、总干事,下面还有信贷部、技术推广部、会务部、产品营销部、加工厂……

农信部是台湾农会核心部分,台湾农村一直是农会办信用社,一个乡一个农会,一个乡农会办一个农村信用社,也就是农信部。每个乡的贷款规模,一般在20亿到100亿新台币之间,一个乡才1万人左右,就有这么庞大的贷款资金。台湾一个乡的贷款总额是大陆一个县的几倍!而且他们的贷款利率极低。台湾农村的金融是农民的金融,农村信贷部的利息收益很庞大,利息收益用来推广技术、营销、加工农产品、支持农业策略联盟的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可以说没有农村农信部就没有农会,因为农信部提供了农会组织所需的运作成本。而且,台湾农民的土地、房子都可以在农信部作抵押。现在台湾农民1甲地,大概15亩,可以贷款900万新台币,有的地方更高一些。农会有一个土地估价的职能部门,而不是由政府部门来估价。

台湾农会的第二个部门是农技推广部和产销部,台湾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靠农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推广费用主要来自于农会,政府也给予补贴。政府按照自己的农业产业政策的方向,比如,分析国际市场,鼓励台湾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一乡一品”。如果某个产品在国际上面有市场,要推广这一项技术,就对产品有优势的乡进行技术方面的补贴,让它去推广这方面的技术。所以,政府的资金直接投向符合它的产业政策的方向。

农会的推广部门下边还有产销班,农会在里(村)里边建立产销班,产销班就是生产或销售的班组,按照农会的统一标准去组织生产,一个农会都有自己统一的农产品品牌。产销两方面都有自己农产品营销的部门。例如,台南屏东的洋葱最好,如果在台北市场里买到它的洋葱技术含量指标不达标,那么上面的条码可以追溯到哪一个农会生产的,哪一个产销班生产的,甚至哪一个产销班的哪一块地生产的,这个地的生产者是谁。农产品的营销系统达到这样的水平,必须按农会的统一标准执行,不能砸农会的牌子,谁要砸了农会的品牌就把他开除出农会,还要加以很重的处罚。农会与农会间有竞争,它们的技术标准是统一的,品牌的意识非常强,所有生产是编了班组,按照技术标准来生产的。

德国:将合作社精神进行到底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发源地,合作社对德国的农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德国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来又多次修改完善。

在运作过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反映了农民社会经济利益,对政府政策制定具有强大和持久的影响力,农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得到保障。农民参加合作社还可以取得很大的经济利益:一是在生产交易活动中减少中间损失;二是在资金融通方面能免除债息过高的风险;三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处;四是在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和设施方面互通有无;五是通过农业产业内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如良种供应、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

合作化精神也渗透到德国的土地政策中,德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把原本规模很小、没有生命力的小农场联合起来,调整零星小块土地,使之连片成方,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粮食总产量跃居欧盟第二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的大多数农业合作社为了扩大影响力,纷纷走上联合发展之路。许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区性合作社联盟、专业性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在互通情报、控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场主投资开办的合作企业是合作化的第一层次,地区联盟或专业性联盟开办的企业就属于第二层次,而全国联盟或跨国联盟则算是高级层次。

启示录

对比我国和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业发展,可以看出我国不仅在农业生产技术、规模上还处于落后阶段,而且在农业发展政策、组织架构上也还有很多急需突破和完善。

1.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

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生产经营和势单力薄的农业经济,难以与大规模的工业和商业进行平等竞争,其利益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海外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只能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合作组织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应从政策上培育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行业协会,让合作组织代表农民的利益,成为农民在产业化发展中的谈判代表。首先要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个分布在农村基层的经济联合体,由农民自身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在此基础上,将已建立起来的单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连接起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组成跨行政区域甚至全国性的合作经济组织系统,同样由农民在其中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应当作为组织的主体,而不是成立一个管理农民的各级行政组织。

2.工商资本介入农业市场

农业要实现产业化,必然需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仅靠发展农村自己的加工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美国柑橙加工企业桑克斯特,除了将柑橙加工成橙汁,还把橙皮做成生产饲料等副产品,剩余废料则加工咸电厂燃料,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美国晨星公司投建了85个不同种类的乳类加工厂,每年向市场提供400多种奶制品。比如有的企业能把玉米加工出2000多种产品……这些被高度延展的农业产业链和令人惊叹的深度加工,都需要有技术、有实力、专业的王商资本介入才能实现。

根据美国经验,通过合同关系,把深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完全让给专业厂商来经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美国经验中,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者和经营者结合的方式,有综合型、契约型、合作社型三种类型,都需要有工商资本不同程度的介入。在我国,工商资本的介入,不仅需要有国家政策的允许和支持,还依赖于农村合作组织的完善。因为在目前一盘散沙的农村,工商资本进入后面临的合作谈判对手是个体的农民,合作不易达成。而且在没有形成一个农民合作组织之前,资本与农民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过大,容易造成资本掠夺农民的情况。只有通过理性代表农民整体利益的合作组织与工商资本建立平等合同关系,互惠互利,才能使资本在农业领域获得长远的发展。

3.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应实行农业企业投入主体多元化。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大对农业企业投入,开列农业企业贷款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农业企业发展。

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以非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基于市场机制的受法律制约的、规范的、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各种农村基金(如农业企业基金、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动员各种物质资源,连接各个农业投资主体,构建农村多元化的农业企业投资新体系。我国曾提出“在农村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但政策出台三年,全国没有一个成功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浮出水面,因为没有

生存空间。按照《银行法》及金融法规规定:经人民银行批准、实缴资本5000万以上者可以开办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拥有两个亿资金者可以开办私人银行。这个门槛太高,限制的是农村的金融流通,这样的金融组织在农村是很难产生的。

4.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各级供销合作社和外贸部门购销农产品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和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网络体系,通过农村民间流通协会、农产品市场信息冈站及经纪人等渠道,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信息,帮助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大力发展和培植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的龙头企业,实行以销定产,推行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切实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从而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积极推行农业清洁工作,大力发展国际畅通的绿色产品和安全食品,从根本上解决产后难销问题。

5.逐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农村承包制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若要让农民致富,则需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益。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首先必须解决好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问题,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在保持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使用,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一是实行土地经营权的绝对集中,实现绝对规模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有股份合作、反租倒包、转包等。二是实行土地经营权的相对集中,实现企业带动式的相对规模经营。三是实行产品经营权的区域化集中,实现市场拉动式的规模经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市场拉动和农民的自主选择,实现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相对集中生产,形成区域规模,以市场特别是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各种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种植。

篇9

内容摘要:本文以L村为个案,着重分析了农民外出流动带来的农村消费方式的变化。研究发现流动经历有助于推动农村消费方式现代化的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且农村消费方式变迁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各方合力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人口流动 农村消费方式 现代化

农村消费方式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重要范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实现,显然离不开农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最初受经济利益驱动进城打工的农民往往会穿越农村文化、经济、价值观的藩篱,最终以社会行动者的角色改变农村生活消费方式。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到城市寻求发展空间,获得城市生活的体验,接受到一定现代价值观念,城乡流动使“他们可以将在城市获得的对现代文明的体验带回乡村社会”,“从而对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变革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李强,2008)。本文主要从消费方式入手,以期正确评估城乡流动在农民消费方式变迁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实践调查

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笔者对L村选取30名农民为调查对象,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定性调查方法。调查地点L村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型自然村,距离中心城区15公里,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还种植少量经济作物。访谈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被访问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最高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占45%),其余只有小学或以下文化程度;从职业看,男性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制造业,女性主要分布在餐馆、发廊、服装等服务性行业。为了便于区分各群体消费方式,访谈资料标注了年龄段、性别和是否流动三项内容。

流动对农村消费方式影响

消费方式是“人们消耗生活资料和享受服务的方法和形式”(尹世杰,1999)。农村消费方式主要体现在农民采用什么形式安排自己的支出即消费金额的配置比例。随着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传统的满足生存需求的“一吃二穿三住四用”已逐步向“住、用、吃、穿”的享受生活和用于自身发展的消费格局转化。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减少,住房和教育费用大幅度提升,农村消费方式转型明显。

(一)居住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化居住模式向农村辐射

城乡流动过程中,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在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农耕消费文化模式逐渐消解,城市商业消费文化模式逐渐酝酿形成,当他们回到家乡后,居住方式与农村原有的生活格格不入甚至发生冲突,这从住房的需求变化有所反映。

村里新盖房子,都盖二层楼房。访谈对象中一留守老人谈到:“我们家2002年盖的楼房,儿子现在都觉得样式过时啦。说实话,现在新盖的二层楼确实挺讲究,跟城市差不多,分客厅、卧室、厨房、储物间,还是比我们以前盖的楼房结构合理”。

挣的钱大部分寄回家或过年带回家。访谈对象的一中年打工人员谈到:“我们家住楼房,村里要有下水道就好了,在外面(打工地)经常洗澡,回到家还要到外边澡堂洗,很不方便,如果上下水问题能解决,就装太阳能热水器了”。

挣的钱主要自己花。访谈对象中一青年打工者谈到:“我不操心房子,我们家已经盖好了,主要是结婚。现在结婚很花钱,除了要楼房还得家电齐全。没想过也不敢想在城里买房,太贵且消费也高。农村有地粮食不花钱,城市什么都得买,现在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结婚后还有小孩读书,没有地我挣的钱养活不了全家人”。

中国人对家的情结特别浓厚,农民同样如此,他们辛勤劳动的最大目的便是建房留给后代。就这点而言,流动与留守农民没有多大差异,但是随着打工带来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住房条件大大改善,流动农民向城市人看齐,除了要求楼房舒适、宽敞、干净、独家独院外,对房间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还要求与居住相关的家庭配套设施的完善,而留守农民对这方面的要求并不高。眼界的开阔带来了流动农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更明显的追随,但仍可以感觉到农民的小农意识,要求独家独院,并没有改变住宅的分散格局的要求。说到在城市买房成为城市人,大部分农民望而却步,即使年轻人也不例外。其实看得出,从内心来讲,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外出农民是想成为城市人的,但想到在城市生活的条件并不具备,而土地还可以提供他们生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故而农民与城市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二)教育消费比例明显提升,城市教育理念改变农村教育观念

农民在城市打工由于工作及待遇等方面原因,认识到知识、文凭、学历等对职业及就业前景的重要性。许多农民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子女能通过教育改善他们自己将来的境遇,达到与城市人同样的待遇。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外出农民只有一个或两个小孩,很多人都尽可能给子女创造好的条件,希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到城市发展。

访谈中一位中年打工者谈到:“很羡慕,城里小孩条件多好,我也想给小孩创造好的条件。我儿子和女儿都在私立学校读书。私立学校管理严格,老师用心,教学质量要好些,费用比村里高多了,村里义务教育,不交什么钱。希望子女将来有出息,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农村人想风光走出去,只有读书一条路。只要他们能考上,我砸锅卖铁都供他们读书。同样也有中年打工者谈到:儿子读书不好,念完初中就打工去了。反正读书也不好,早些挣钱,盖房子找媳妇,现在也挣了一些钱,楼也盖起来了,家里条件还可以,到时给他找个媳妇我就安心了”。

不能否认,中国人骨子里天然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愫。显然,由于农民见识阅历的不同,流动农民比留守农民眼界更开阔,更看重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走出去”的现代性意识更强,而且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更具体的追求目标―尽量能与城里的孩子看齐。即使现在的教育费用很昂贵,他们还是舍得在子女身上进行教育投资,想方设法让孩子读更多的书(林少真,2007)。由于流动,外出农民了解到家电下乡,决定给自己孩子买电脑,而留守农民还不知电脑为何物,更别说为了孩子学习而购买了。

城市文化的辐射使流动农民对子女教育和职业的期望更高。留守农民虽然也懂得教育的重要性,知道“不读书没有出路”,但很大程度上仍坚守“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的保守观念,缺乏主动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现状的意识。英克尔斯提出“立志使自己及子女在职业和教育方面,达到远大目的”,这是个人现代性的特征之一。从这点来看,外出流动农民的教育消费观比留守农民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

(三)农村基本生活支出减少,高层次需求增加

流动农民受到城市文明熏陶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低层次的休闲消费,要求更高的社交和尊重感的满足。总体上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高层次需求的支出增加。

访谈中外出务工的青年人谈到:“很羡慕城里人搞自驾游,但我们没钱,平时逛公园、上网、听音乐、唱卡拉OK、上酒吧或跟朋友吃饭喝酒聊天。要不就买衣服,偶尔也去商场买打折衣服,商场的衣服太贵但款式好。周末也逛书店,在书店看书很充实,感觉很好,周末好多城里人在书店看书。过年回家没什么事做,就是看电视、走亲戚、打麻将、听音乐,很无聊。而留守老年人的生活观念不同:平时也没事,就看孙子,看电视,聊天,打牌。我一般早上锻炼,城里人在公园晨练,我们没有公园,不过农村本身就是天然公园,现在条件好了,还有健身器材。城里人早上晨练还是挺好的,我也早起锻炼,身体好多了。我要求不高,只要吃饱穿暖就行。现在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你看我姑娘在城里打工,挣的钱只知道买衣服、玩,也不知道补贴家里”。

外出农民经历城市生活后,他们宁肯某种程度上压缩基本生活费也要追求着装、用品的时尚,向城市人看齐,扩大社会交往的视野。他们穿着的款式和花色越来越新潮,已经看不出农村人与城市人的差别;他们听音乐、上网、偶尔也去书店看书,不再只是打麻将、看电视等低层次的娱乐。同时,流动农民还把科学的闲暇活动方式带回到农村,像晨练这种既健康又不花钱的方式传入农村,得到老年人的认可。但留守农民对年轻流动人员的消费方式并不是完全认可,大多数父母辈的农民对年轻人的消费方式是更多指责,认为他们应该多攒钱。从访谈也可以看出,由于收入限制,农村更倾向于不花钱的休闲,看电视、打麻将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跟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很大关系。

结论

外出流动对农村消费方式现代化的辐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流动农民的城市生活经历在解构原有的农村生活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开始构建现代的生活消费方式。外出农民生活消费观念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父母及下一代,进而影响到整个村庄。对于农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城乡流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农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可能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在现代中国经常扮演着社会变革催化剂的角色。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善极有可能对中央政府的进一步刺激经济计划乃至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供正面的反馈,从而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农民外出打工对于引进新的商品和在村民中塑造新的消费目标很重要,但现代城市商品并不会自动带来变革农村社会的现代价值观(瑞雪•墨菲,2009)。访谈中也发现农民消费方式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奢侈、攀比之风日盛。农民花几万或十几万建楼房,除了改善居住环境外,在亲戚、朋友或村民面前撑 “面子”是很重要的因素,实际居住人数很少,造成很大浪费。二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虽然电视基本普及,生活消费品市场化进程仍然缓慢,诸如没有蔬菜、水果、肉类批发市场及连锁超市;“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得到贯彻,路修好了但没有公交车通过。三是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农民打工收入除了维持在外生活外,大部分补贴家用,现代消费方式的提升只能大打折扣,而且并不是农村所有的消费方式的变化都得到认可。一位中年流动农民讲到:政府提倡家电下乡是好事,洗衣机、电视机我们需要,冰箱没有什么用,再便宜我也不要,还费电。可以看出,农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各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政府的政策、农民的需求、收入等都是影响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民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则有着他们自己从当地实际出发的理性选择。

总之,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今天,把农村消费方式的变迁置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去理智地思考,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政府应积极引导城乡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商品市场环境,调整农民消费结构,倡导节约、实用的消费理念,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教育农民采取健康的休闲方式、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带动农民增收,在他们身上塑造一种符合时代内涵的文化性格,这样才能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强.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现代性视角下的农民工研究述评[M].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篇10

要说出这句话不容易,要有底气。如果叶敬忠没有半年的深入农村走访,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他就没有这样的底气敢说。伟人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叶敬忠还说,如果几个月前有人问他“新农村”是什么,他可能会和很多人一样,马上就能给出答案,而且看起来会非常恰当。可是,现在他不敢了。为什么不敢?因为“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从2006年2月开始,历时八个月,走访了江苏、湖南、河北和甘肃四地,共收回农民的有效问卷四百八十份,这让课题组组长叶敬忠对新农村建设有了和其他学者不同的观点。那些专家关于新农村的描述其实和农民、农村的情况相距甚远。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农民才最有发言权(2006年11月 22日《中国青年报》)。

有一句话农民说得很经典:“让农民住别墅,牛也住别墅?”建设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按理农民最有发言权,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他们应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这个主体却难以发出声音。因为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是这些强势的声音把他们的声音淹没了。“当前的现状是,丧失话语权的农民不可能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也必定是纸上谈兵。”“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决策层都有必要知道,农民是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他们面临着什么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的期望和真正需求是什么。”叶敬忠的这个忠告值得深思,这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某些端倪。我们总不能老是“好心办坏事”。

住着“豪宅”却愁米下锅,是建设新农村的怪胎。这事说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确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事情。西安北郊麻家什字村二百四十二名农民盖起了“豪宅”,但不少村民却因没有后续产业从此断了生路,有的村民守着“豪宅”开始为米面发愁。姚芳香住上了上下两层新房,由于把钱用在建房和治病上,钱花光了,迫于生计,带着辍学的孩子挖野菜。这是《中国青年报》对福建漳州市西坑村最著名的别墅群落的描写:果树、竹林掩映中的别墅群格外醒目,四十多幢黄白相间的小别墅排列整齐,大理石柱、绿化草地、停车场、升旗台……乍一看,颇像一个旅游度假之地。这样好的环境为什么没有给村民带来幸福的生活?原因是村民们背着沉重的债务,这四十三户老实巴交的农民光欠漳州市平和县阪仔镇农村信用社的钱就达八十多万元(2006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沉重的债务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广东省英德市高塘新村的四十二户农民就更是“爽死外母哭死女”。为建英德市“第一个别墅式农民新村”,村民负下一百六十万元的建房债(《北京晨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乡干部要这些农民还款时,他们并不积极,乡干部说:“我们帮你们建了新房,你们应主动还款。”一老农反问:“当初你们帮我们建新房,问过我们吗?”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调查问卷中的两组数字显示,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生产发展46%、生活宽裕34%、管理民主8%、村容整洁6.3%、乡风文明4.7%;农民最关注的生活问题数据表明依次是:收入增加、教育条件的改善、就医条件的改善,然后才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应该说这些数据表明了农民最希望什么样的新农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