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4-04 05:1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范例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范例教学法

篇1

范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各科教学中应该很普遍.本文主要对范例教学原则、教学程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范例;范例教学法;实施模式;范例教学原则;范例教学应用

“范例”这个词语来自拉丁语"exemplum”,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有代表性的例子”的意思.

可以把范例教学法总结为:学生可以依靠特殊的例子来理解,然后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开发一个独立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范例的选择一般要遵循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范例性原则.

在教学中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 掌握“个”的阶段

在某些现象下,教师在精挑细选、设计好例子,把学具、设备等都准备好之后,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为目的提出问题,学生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设想,然后在教师的解释和实际操作中说明所选择的范例的特征和解决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例子.

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一个长方形的特征(有四个直角四条边、对边相等、具有不稳定性);一个正方形的特征(有四个直角、四条边且四条边都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第二 探索“类”的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从上述例子出发去探求“类”似现象,从而,对“个”的认识迁移到“类”.

如学生在得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可以做一个练习,在十几个图形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三 理解规律的阶段

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主动的探讨,进而揭示、发现在“类”后面隐藏着的规律.

学生在前一个练习中找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上,进一步用尺子量或则其他的办法来验证前面得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普遍特征.

第四 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将客观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以后在获得客观知识的同时,能够把这种知识主动的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转化为可以用来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真正掌握“个”和“类”的知识,全面实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在最后,让学生自己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案例分析

《烙饼问题》是“优化问题”里面的一部分,核心就是在知道怎样烙饼之后来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优化思想.根据这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以及学情,我主要是通过实物操作、举例子、学生仔细观察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等方法,从直观到抽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烙饼是最合理”的实践策略,从而让学生对优化有一定的认识.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在一个汽车站附近的面饼店有五位客人,每一个人都想买一个面饼,汽车在 分钟之后就要开走所以非常着急.但是一个饼两面都需要烙,两面各需要 分钟,可是店里只有一个锅并且一次只能放两个面饼.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五位客人能够在上车之前吃到面饼吗?

(1)生猜想

(2)师: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边,先来理解一下题目是什么意思,请问:

“两面各需要 分钟”什么意思?

“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

(3)要把一张面饼烙熟至少要多少时间 ( 分钟)谁能够来演示一下.

(4)那么要把两张面饼烙熟至少要多少时间?为什么? ( 分钟)谁来烙一烙.

(分)中“ ”“ ”各指什么?

2、探究“分组烙”

(1)那给你 张饼,你要怎么烙 ( (分)中的“ ”指的是什么 )

(2)介绍“分组烙”法

(3) 张, 张, 张……怎么烙 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4)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面,根据小学生现在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目前学习的接受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我利用学具,从探究烙 张、 张、 张面饼的最段时间的方法着手,从而学生能够在脱离学具的情况下知道烙 张, 张, 张饼的最短时间.

3、探究“轮流烙”

(1)师:现在要你烙 张饼,你要怎么样安排才会最节约时间?

(2)小组之间互相合作用发给大家的道具试一试

师:小组内说一说,好好的组织一下语言,怎么样表达才会让大家一听就明白.

(3)反馈交流:指名生回答:

生1: , (让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钟②拿掉③翻面

③① 分钟③好了拿出来①翻面②放回去

①② 分钟①②也好了

(4)师:学生仔细体会并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烙法 省时间的原因是什么呢?

①汇报.根据生的汇报师小结:

烙法 在第二次的时候锅里只放了 张面饼,还空了一个位子.烙法 每一次都有两张面饼在锅里烙,没有浪费位子,没有浪费资源.在我们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时候,要灵活运用不一样的方法来解决从而不浪费资源和时间,这样达到的效果是十分不一样的.我们把第二种烙法叫交替烙或轮流烙.

设计意图:利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来突破这节课的关键和难点--如何尽快烙好 张饼,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探究怎么样烙 张饼最省时间时,我用到教学设备、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以及教师直观演示等方法来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充分的比较,学生自己在观察中发现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的地方.

4、探究"分组烙 轮流烙"

(1)现在要你烙 张面饼,你要怎么样安排时间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

(2)介绍"分组烙 轮流烙"法

(3)到这一步你可以解答前面那个问题了吗?

(4)烙 张呢 张呢 张呢 你要怎么样安排时间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

A、同桌之间合作试一试,然后把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B、反馈:你有什么发现了吗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脑子里面对这个模型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能够比较快的说出烙的方法以及计算出时间,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巩固,并且发展一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还是对学生一个学习成果的检测.

5、发展时间

(1) 个小朋友要测视力和量身高,测视力和量身高分别需要 分钟,每个地方一次只能去一个人,这 个小朋友测完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烙饼问题”是整个数学体系中优化思想中的一小部分,是为了培养学生优化思想,为学生理解优化思想打下基础,让学生把这种思想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合理安排利用时间、资源等.这几个小题目与生活很贴近,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把知识用到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还为了巩固学习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郝春|,于平.范例教学法浅谈[J]. 成人教育,1995,11:37-38.

篇2

关键词:实践;理论;VFP;引导式教学法;部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3-0041-03

1区分两类学生,采取不同教法

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应当分为研究型与应用型两大类,前者以培养科研人才为主,后者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依据。事实上,不妨根据能力的特色将学生分为两大类,一类适合在科学方面发展,俗称理论型人才,他们具有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善于推导、演绎、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从中总结出概念、理论与方法,重点大学中的一部分学习尖子就是这样一些人才。对他们的教学一般遵循理论-实践这样一种过程,在其中实践的作用是验证理论、启发与扩展思路、将理论用于实际,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另外一类适合在应用领域发展,俗称应用型人才,他们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善于归纳、总结、发现具体的技术问题并解决问题,普通大学中的大部分学生都应当是这样的人才。对他们的教学应当遵循人们普遍的认识规律:实践-理论-再实践。在开始阶段的实践的作用是建立感性认识、引导出概念与理论、说明理论的来源,学习从实践到理论的分析研究方法,了解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使其能带着任务进入下面的学习。理论教学是系统地学习概念、理论与方法,较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再实践的目的是验证理论、明了理论的实用意义与实际应用的方法,为将理论用于实践的工作奠定基础。

但是,我们各类大学教学方法、教材的编写都是走理论-实践的路子,都是先讲概念与理论,再通过实验验证。实验课通常在第4周或更晚些才开设。虽然现在强调综合性实验与创新型实验,但这些实验开设时间更晚,都是要求学生在已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尽管许多老师注意遵循认识规律,在讲课中以大量实际例子或演示性实验引导教学,但在开始阶段的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实际动手,仍然会感到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不容易接受,更不知道所讲的内容有什么用,兴趣索然,不重视、甚至厌学,到了几个星期之后开始跟不上进度,直到自暴自弃。许多老师推崇“案例教学法”具有比较好的效果,对上述问题有所缓解,但这类教学法一般也只是提倡用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和实际应用比较接近的实际例子(但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都和实际应用相距甚远)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希望学生学了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上的理论,能将它们融会贯通,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意义,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其基本教学方法没有脱出“先系统理论,再联系实际应用”的轨道,对于培养第二类人才仍然不是最好的方法。

2 实验课引导教学的意义

如果要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规律组织教学或编写教材,必须面对一个困难:每一门课的知识点繁多,如果要一一实践再加以总结,费时费力,知识体系片面、零乱,理论深度难以达到大学教学要求,使大学教学变成培训班或证书班的教学,学生出门找工作可能会容易一点,但后期自学难度加大,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另外,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有把握全局的能力,目前大学的教师许多都会感到困难。

解决困难的出路是将目前的理论教学的优点与培训班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找到应用型学校自己的发展之路。关键之一是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要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需要学的是什么知识,主要应用问题是什么以及较全面认识将涉及的知识点,产生一个比较系统又全面的感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能设计出易学易用,不过多占用学时,同时能让学生迅速掌握多个知识点的较系统的真正有实用价值、有强综合性、能直接配合理论教学的实验或教学工具,为教学服务。

根据以上分析,软件类课程也需要开设4类实验课:认识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创新型实验。其中认识性实验指的不是接触一下万用表、示波器、计算机、键盘或鼠标,而是需要对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开发方法建立感性认识,需要对所学课程有一个贯穿性的了解,弄清楚课程的结构、意义、用途、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的目标与具体任务,为以下带着问题学打下基础。这类实验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启发性质,目的是调动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则具有引导性质,引导学生按知识的体系理顺思路。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所做的每一个细节,允许有一些内容与操作是纯模仿性的,这种模仿其实可以起到极好的潜移默化作用。这类实验应当在开课的第一周、至迟第二周就应开出。

3 部件范例引导式教学法实施方法

根据上述思想,我们设计了软件“部件库最小系统3.0版”,倡导“部件范例引导式教学法”,上第一次课后就安排4个学时上机,通过手把手的教学,要求学生用部件搭建至少6个模块的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迅速掌握项目管理器、主程序、数据表、菜单、报表等设计及项目连编、系统维护与操作等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迅速入门并了解学习的目标与主要内容,为培养动手能力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同时,对代码、域完整性、安全性、派生数据、数据处理等重要问题建立感性认识,为下面系统的理论教学打下实践的基础。再逐一系统讲解数据库与数据表、索引、完整性控制、视图、查询、菜单、报表、表单设计等内容,掌握可视化与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再讲SQL语言、数据库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最后讲过程式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设计。在讲授时始终以部件的应用做引导,以部件设计为范例,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组织课程设计,根据教材要求每生一题,独立设计具有个人风格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单机管理系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再上升一步。

以上教学方法已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商贸学院上学期期末组织了一次数据库课程统考,由非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全部结束之后命题并组织考试。为照顾采用历史方法教学的部分学生,不考具体的程序设计及涉及实际应用系统设计的问题。结果采用历史方法教学的学生成绩情况为:优秀:8.31%、良好:27.26%、中:33.51%;不及格:5.47%;采用新法教学的学生成绩情况为:优秀:8.89%、良好:57.77%、中:26.67%;不及格:0%。显然,采用部件引导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对课程最基本内容掌握情况较好,学生在程序设计与实际应用系统设计方面的收获更是老的教学方法所不可比的。

目前虽然有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Visual FoxPro课程,但学时有限,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普遍不理想。另外孤立地开设这一门课,不继续开设管理信息系统类其他课程,所学知识也无法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解决后一问题,Visual FoxPro二级等级考试的内容也已扩展,但目前Visual FoxPro课程的教学学时没有变,所扩展的内容在许多学校都无法在课堂上讲授,使得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大大降低,要求我们能想出办法在不大量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增大信息量。随着科技的进步,软件复用技术的发展,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已普遍采用各类平台技术进行开发,各类平台一般没有具有自适应性的软件,在其他方面的软件的功能与性能与部件类似。各个学校作为Visual FoxPro课程教学基础的Visual FoxPro课程6.0版本,尤其是其各种生成工具已经陈旧,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部件库最小系统3.0版”是基于Visual FoxPro课程6.0版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很高实用价值的软件,包括多种有自适应性能的数据维护部件、查询部件、统计与报表部件、分析决策用部件、导入导出部件、关系数据运算部件,功能齐全,性能优秀,不需要编写程序就可以用于任何单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高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数倍到数十倍,并大大提高软件设计质量,任何人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十分容易地学会使用。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与易学易用性,比微软的Visual FoxPro6.0版所提供的各种生成器性能有极大提高,使用更加方便,更符合中国国情。提供的执行软件“最小系统.EXE”是一个优秀的办公软件,在使用简单、方便、易学、易用上可以和Excel媲美,在数据共享、数据安全、数据完整性保护、数据相关操作(派生数据、多表操作与代码表应用)等方面更远远超过Excel。对提高数据库应用水平、普及计算机应用具有价值。采用“部件范例引导教学法”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数据库类课程教学效果,使能在不怎样增加学时的情况下让学生不仅学到数据库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对数据库的应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 实验引导式教学法有普遍意义

实验引导式教学方法不只适用于VFP课程和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对于其他课程,尤其是对于语言类课程及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都有意义,我们在汇编语言、计算机接口技术、JAVA语言等课程中采取类似方法组织教学,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一教学方法并不否定推导与演绎在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仍然是我们的追求之一。实际上,当学生对任务与要求理解更清晰后,可以启发与加强他们的想象与逻辑思维,可以加强理论教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宗键,覃文忠. “Learning by Doing”教学模式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5,(12): 26-27.

[2] 李雁翎.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6,(1): 75-77.

[3] 程学先,李振立,等.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黄陈蓉,黄坚,袁宗福,等.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6,(6): 28-30.

[5] 熊振卿. 边学边动手[J]. 计算机教育,2005,(7): 73-74.

篇3

关键词: 范例教学思想 渊源 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德国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范例”教学理论,经受了“传统教育”和“新教育”的双重洗礼,在传统教育的“三中心”中,融入了对儿童个性和谐发展的关注,在以倡导“儿童中心”、“生活中心”为特征的新教育看来,它是课程知识的坚定守护者。提起德国这个以理性思辨而闻名的国度,康德、黑格尔的名字犹如一道电光,刹那亮起。近代德国另一位几乎与康德齐名的“百科全书”式人物赫尔巴特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和“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他致力于教学目的的伦理化和教育过程的心理化研究,并把此作为教育学的两块基石,他认为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是一致的,认识过程与心理过程是同步的,而心理过程就是要把已发现的事实转化为内在经验。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兴趣、感觉和经验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他说:“感觉是唯一我们能把握的本源事件”,“感觉元素构成感觉和思维时可觉察的有意识的心理”,他强调经验与兴趣是学习和认识过程的核心,提出了认识过程的心理机制。他认为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实现双重心理过程,即逐个获取单个观念的专心过程与交替进行同化这些单个观念体系的审思过程,前者称为吸收,后者叫做思考,这是思维的静态和动态过程,也是认识的呼吸过程。“统觉”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他分析提出,意识中包括多个彼此相关的观念,新观念进入意识必先经过意识阈,之后进入众多观念的组合体,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一对新观念理解的过程就是统觉,众多观念的组合体,为统觉团,这一理论假设在教育上的意义是教学生学习新的观念或新知识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赫尔巴特是那个年代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他天才的理性思辨加以心理学化的教育理论体系,影响了世界教育史一百多年。他依据学习的心理过程,提出了四阶段模式,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明了”和“联想”从“个”到“类”属于感知阶段,涉及的心理过程是“专心”,是认知的“静态”理解过程,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是自学、提示、比较、演示、列举、答疑等。目标是会通过对联合表象的关系分析,掌握表象的共同特征和重要性质,“系统”和“方法”属于观念整合应用阶段,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审思”,是认知的“动态”解释过程,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是练习、想象、解释、推理、预测等。目标是协调新旧知识,形成由新旧观念组合而成的综合的意识。

由此可见,“范例”教学提出的“个”“类”“概念”“经验”四步教学法和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范例”教学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使对“个”的特殊性的感知、体验内化为一般的生活经验。赫尔巴特把自己对心理过程的理解作为教学的一条暗线,表现出的是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学习心理过程规律成为握在教师手中的“缰绳”。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体系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突出“问题解决”,他心目中的“范例”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和“根据性”,其目标是精简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赫尔巴特一样,根舍因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偏向“实质教育”,他认为内容决定方法,内容决定直观形式。然而,在他选择“范例”的标准中却体现出了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兴趣、未来发展和主动学习意识的重视,关顾到学生的能力发展,“范例教学”一度被称为“新赫尔巴特主义”,可见其受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影响之深。作为有深厚哲学文化和心理学背景的“范例”教学理论,它表达了人们渴望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善良愿望,它的基本思想跨越时空川流不息。“建构主义”把知识学习的心理机制描述为“同化”和“顺应”,提出了认知结构和图式概念,划分了人类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各阶段的发展目标任务,使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更明朗,更具实践价值。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形象地阐明了学生的现实发展和可能发展,从而为教学内容的选择“立法”。

“范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方法,它认为方法为内容服务,方法从属于内容,教学过程是使主客观统一的过程。也是主客观双重开发的过程。教师备课要吃透“两头”。它提倡以教学论分析作为备课的核心,并且总结出分析教材的五个步骤:①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基本性和范例性;②分析教材对学生智力发展的现实意义;③分析教材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④分析教材的结构,即教材的重难点、组成整体的个别因素及其关系等;⑤分析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现象、事件、特点、人物、状况、尝试等。该理论能使教师提高理解和解释教材的能力,特别是能帮助青年教师把知识由学术形态变为教育形态。但吃透了教材,并不等于就具有了有效实施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由于缺乏现代心理科学成果的有效指导,在设计教学方法方面范例教学存在明显“短板”,需要用当代教育心理学思想来补充。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把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经验(认知结构)的同化学习细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其中下位学习又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这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为范例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设计技术提供了更具体的指导,在教育学的演进中,我们看到同样的两条主线,一是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教学过程与心理过程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更加真实的融合,如语义网络、联结主义网络和产生式系统等认知模型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心理学依据。二是理性分析思维传统,继续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布鲁姆创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使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导向的确定、教学监控的实施及教学评价的落实更具操作性;加涅通过对学习结果分类,提出了各类学习有效进行的内外部条件,提高了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和教学设计的专业水准。为一线教师找到一个工作蓝本是“范例”教学的根本追求,从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模式,到赫尔巴特的“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五阶段模式,到范例教学“个类概念经验”四阶段模式,到凯洛夫的“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五环节模式,再到改进型的“复习思考、创设情境、探究新课、巩固反思、小结练习”五环节模式,教学模式设计除由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化之外,环节越来越具体,可操作性越来越强,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过程结构。

篇4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国际合作持续发展。在这种趋势下,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法律法规,对于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翻译美学角度,语言、超语言两个维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英译本,揭示翻译美学对法律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翻译美学;法律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一、引言

法律语言是律师处理立法、司法争端中运用的语域。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两门学科融合的产物。翻译的完整性、独特性使翻译实践是一种真实的审美活动。毛荣贵指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应该和众多相邻的人文学科“联姻”,美学就是第一值得翻译“联姻”的对象。在法美学看来,“法之美,美在何处?在法中,处处有美”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英译本与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结构。首先是基于文本意义及其表达方式的语言维度。其次指超越语境含义及其美学表达的意义。基于语言之美即形式之美和超语言之外的美学构成整体美学空间。此三维度容纳于美学框架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审慎处理。

三、法之形式美

形式作为承载美学信息的基本因素,可产生强烈的美学感。头韵、尾韵之类修辞手法注重声音的安排,使法律文本的可阅读性最优,立法文本更容易记忆和翻译。

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等价有偿的原则。

Version of LAB:

Article 4 A civil activity shall obey the principles of fairness,voluntariness,providing compensation for equal value,credibility and honesty.

Version of CCH:

Article 4 A civil activity shall respect the principles of voluntary participation,equity,compensation at equal value and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民法通则只需四个短词足以表达。译本却无音节押韵,该两种英译本丧失了源语的美学价值。诚先生所改进的译本更好地补偿其美学价值,翻译如下:

Article 4 Civil activities are subject to the principles of voluntariness,fairness,for-just-value,and full-faith-and-credit.

通过以/v/,/f/,/f/,and /f/开头,译文达到押头韵的效果。尽管牺牲了汉译本重音节安排的音乐之美,却通过另一种方式补偿其美学价值,实为翻译的最高水平。

四、法之超语言美

法律翻译作为翻译实践的一个分支,应如其他分支一样实现其实践价值和美学价值。法律除其宣传功能外,也应满足其美学需要。这便要求译者应审慎地选择词语以达准确,简洁的效果。本文列举其一阐释该维度。

第一百二十八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Version of LAB:

Article128 A person who brings about harm in exercising legitimate defence shall not undertake civil liability.If legitimate defence exceeds the limits of necessity and undue harm is caused,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civil liability shall be borne.

Version of CCH:

Article 128 Civil liability shall not be borne for damage caused in self-defence.If self-defence exceeds the necessary limits,causing unnecessary damage,then appropriate civil liability shall be assumed.

民法通则中的含模糊表达如“必要的限度”,“不必要的损害”和“适当的民事责任”。英译本运用模糊词语,在法律文本中准确性及其重要,但适当的模糊词使表达灵活,提高立法语言效率。

五、总结

翻译美学包括语言和超语言维度,进而构成整体审美空间。法律译者应在翻译实践中平衡译语美学艺术,做到信、达、雅。(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2.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宋雷,张绍全.(2010).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北京: 北京大学.

[2]刘宓庆.(2005).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毛荣贵.翻译与美学[J].上海牙林漆降,2003(3).

[4]Manderson D.Songs Without Music: Aesthetic Dimension of law and Justice[M][]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篇5

关键词:教学 反思 专业化 教师

自我反思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是对现实生存状况的理性估价和对未来生存方式的展望,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师发展的真正动因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自我反思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从“普通人”变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在专业上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质量,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重新树立教师职业的社会形象,进而实现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

教学反思是指在职业活动中,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和结果进行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和分析的行为,这也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和过程性。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让教师指导、掌控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美国在教师教育中,为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学校“培养反思型教师,使他们一生都研究教学、探索教学。”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反思是人们对获得观念之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思想的反刍,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在教师个人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否则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1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

在我国,较早系统地对反思和反思性教学进行研究的是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他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他认为:第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因此反思性教学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性质。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表现为:一是人们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二是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第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反思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前提,反思是检验,反思是动力,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才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知识、信念、经验等进行深入的拷问和分析,使自己的见识在与他人经验的碰撞与交流中不断升华。诚如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探索不仅仅需要各种不同的信息,而且更需要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认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和专业人员,并能在课程开发和教育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杜威早在1910年就明确界定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他主张教师需要将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在教学中来检验他们的想法,即教师应当对实践进行反思,并使反思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者认为: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理解自己的实践,并凭借“实践性知识”来保障自己的专业程度。还有学者指出:教师不仅需要学术理论,更重要的是发掘和提升自己的实践理论,教师在自己实践性理论的基础上与学术理论展开对话,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品质,即促进教师个体和集体的专业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能力的最好方法。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为日后教育教学改进提供借鉴。有关研究表明:促使新教师转变为专家教师的因素,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而是他们对学生、自己及自己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是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和批判反思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种实践性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一般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的学习和具体的行动,不断总结形成的。

国际上的“反思论”教师培养范式,主张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种培养范式正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当前,自我反思已成为新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明显特色,它被看做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要素。

职业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来形成。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反思,体现了教师的自主能动性,将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这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体现。

四、教学反思策略

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反思要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反思流,教师自我反思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微型教学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也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或“小型教学”等,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进行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微型教学使教师更加直接和深入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此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教师在课后根据专家和同事的评价建议,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败进行理性的分析,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日记反思

日记反思是教师将自己教学实践的某些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付诸笔端,是实现自我监控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反思日记是教师教学重要的思想积累、材料积累、经验积累,它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分析和评价,以此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专业发展。

3.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叙述教育教学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的一种文体写作。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的过程,就是教师记录与反思自己教学心迹的过程。教师撰写、开发和描述教学案例本身,就是在捕捉教育教学问题,激活问题的背景知识,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反思意识与研究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记录成叙事研究报告,能够真实、深入地反映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听课观摩

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对这些典型的剖析可以为教师提供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式,从中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即使观摩不如意的实验课,也可借鉴教训,从而少走弯路。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野而难以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5.网络博客

博客具有“在线共享”功能,将学习者与博客上的参与者形成一个社群,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人们在群体的分享和交流中会产生新的认识。博客是一个小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它方便个人知识的梳理,关注个人发展的进程。对一个学习集体而言,它建构了一个深刻反思和交流的平台。

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一个研究者、反思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离开了教研,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教师只有依托教研、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才能逐渐成长为反思型、专家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要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这是日本近代一流剑客官本武藏对其弟子的教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在科学反思中实施教学,使自我发展和完善变成自觉的行动,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大家好!

告别了炎夏的不安与躁动,凉爽怡人的秋天向我们逐渐展开了笑脸;告别了假期的安静与沉寂,期待的校园又充满了笑语欢歌。带着希望,带着憧憬,怀着激动,怀着兴奋,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师对初一的新生能够成为XX中的学子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衷心的欢迎。你们选择了XX中就是选择了拼搏,选择了理想、。我记得有一位青年诗人这样说过:有时我们敢于面对强盗,却未必敢于面对一张白纸。孩子,你们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作为老师我们会和你们共同用爱和智慧描绘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谱写一曲曲美妙的乐章;点燃一盏盏理想的明灯。同时,老师也要提醒你们:人生非坦途,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有很多困难。但这就像踢足球一样,多一步未必能进球,但如果不出脚,就永远没有一脚定乾坤的壮举。所以,请拿出你“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毅力,“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去迎接人生风雨的洗礼,

其次,我也想对二、三年级同学们说几句。有这样一句话:大海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叫大海,而是因为它是大海。希望你们除了学业外,还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为天下先的胆略!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篇7

关键词:行政法学;案例教学;建议

行政法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作为法学必须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不应局限于考查学生对行政法学体系结构与基础理论的掌握,更多是对面临就业学生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目的基本上决定了行政法学既是通识教育又是职业教育,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既照顾了学生对于法学知识理论体系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处理行政执法案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反思

首先是案例质量良莠不齐。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因此正式法的渊源中不包含判例,同时也没有权威的案例汇编。虽然目前教师们已经努力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仍然难像英美等国那样信手拈来。国内教学案例的来源非常繁杂,诸如报纸、杂志、各种教学参考书籍,还有很多是以自己的案件现身说法,很多案例由于时间久远,缺乏现实感、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笔者以为法学案例可大致分为示例型案例和研讨型案例。示例型案例是通过对案例分析的手段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选择案例时通常会对案例进行适当的简化,突出表达案例与该知识点的印证;研讨型案例主要以培养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为目的,具有存疑性。示例型案例分析的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案例的功能基本局限于对所授知识点的解释,研讨型案例作为了学术论坛、学生沙龙的素材。这样的教学设计实际效果是有限的,提升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功能欠佳。最后是教师和学生作用两级化。案例教学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理解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得出结论,其所涉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学生的准备时间等,基本是由教师控制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英美国家的法学案例教学中,学生通常是占据主导地位,在探讨问题时,各种观点自由交流、激烈碰撞,教师只是起辅助引导的作用。我国法学专业的学生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按照概念—命题—定理—固定答案的思维方式运行了十多年,这样思维方式与法律思维不在一个步调上,用这样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高度不确定的形形的实际问题,难度系数过高。由教师选取案例并引导发问,阻却了学生们对案例设问的权利,使得学生们探究意识和批判意识受到影响。

二、一些改善建议

首要任务是做好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案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效果,一个好的案例能把部分真实的社会生活在课堂上生动展现,另人感悟、引人深思。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必须谨慎。案例的来源真实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和,那些为了印证所授知识点而生造案例的做法应当摒弃,若学生无法置身于真实的法律环境当中,那么其教学效果也只能停留在对知识点简单理解的层面上。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定期更新案例题材数据库,做到与时俱进。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教师针对授课需要挑选可以充分体现所授知识点的案例展开讨论,使学生们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动态与发展趋向,使学生对现实法律运行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适应性。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是目前案例教学中最弱的环节,因此需要法学教育工作者更加努力的去做好这项工作。其次是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环节。无论课堂上使教师占主导地位还是学生主动自觉的探讨都不是我国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理想状态。笔者在日常的案例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仅仅满足于填鸭式教学,只是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从不去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态度非常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发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就精心安排设计案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前的准备工作,案例如何抛出,围绕案例的模拟练习如何展开,练习结束之后的反馈和总结如何进行等等。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发挥其必要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和论证方法远比结论本身更重要。模拟练习的安排应当尽量多元化,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尽可能地亲身体验到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要求,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法律资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湛中乐.论行政诉讼案例指导制度[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1).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例;教学

G・波利亚说:“类比和反例是获得发明的伟大源泉。”通过类比使我们获得一系列的猜想,但当猜想实为谬误时,反例是最简捷的一种说明方法。恰当地运用反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反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基石,是判断推理的依据,是作图、解题、计算的前提,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因此,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如果概念模糊,对于数学试题中选择、判断、填空、计算及证明的处理,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错误或曲解。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这一错误,开展反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时,对函数单调性是函数局部性质理解不够透彻。比如说:函数f(x)=■在区间(-∞,0)上是单调减函数,在区间(0,+∞)上也是单调减函数,许多同学认为在(-∞,0)∪(0,+∞)上,原函数就是单调减函数。对于这个错误,只要简单取x10,则x1

二、利用反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确、牢记定理的应用条件与范围

人们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尽管老师在教学中把定理、法则、公式的意义和条件讲得十分深刻、十分彻底,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仍然会出现因忽视定理、法则、公式的条件而造成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适时地引进反例可减少或避免失误。

例如,如图1,已知直线d、e被直线a、b、c截得线段AB、BC、DE、EF,如果a∥b∥c,那么必有AB:BC=DE:EF。这个命题即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它的逆定理是否成立?

对此,大多学生很难准确做出判断。这时教师可构造下面一个反例:如图2,已知直线e、d被三条直线a、b、c所截,当B为AC的中点,E为DF的中点时,有AB∶BC=DE∶EF=1,但此时a、b、c并不平行。故上述定理的逆定理不成立。

三、利用反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否定错误命题的能力

经常见到许多学生通过类比或凭直观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甚至想当然地造出一些“定律”来。对于学生的错误,在教学中,若从正面角度讲,学生会感到模模糊糊,理解不透,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判断。而运用反例加以否定,结果比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使学生信服。为了提高学生认识判断能力,否定这些谬论,反例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例如求抛物线y2=4x过点(1,1)的切线,有同学解答如下:因为y2=2px过点(x0,y0)的切线方程为y0y=p(x+x0),此时p=2,x0=1,y0=1,代入即得切线方程:y=2x+2。

对不对呢?画出图形来就可知道不相切。为什么?原来应用切线公式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点(x0,y0)必须是抛物线上的点,而这里点(1,1)不是抛物线y2=4x上的点,故不能用此公式。此反例也告诉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结果,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反例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能点燃学生灵感火花,给课堂教学增色,使课堂教学走出平淡,掀起教学波澜,较好地展示数学教学的魅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巧妙地运用反例,热情为学生释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权.巧用数学“反例”提高课堂效率[J].基础教育,2008(02).

2.厉从志.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15).

篇9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反思;探索

经济法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法律法规的科学,是国家调整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经济法的研究主要通过观察研究大量的经济法规现象,掌握经济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经济法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但是,由于经济法基本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理论研究的不足和实践中对经济法理解的偏差,使得经济法的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一、经济法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满足于经济法律知识的简单介绍。很多教师满足于简单介绍经济法律知识,而未能适当地阐释立法的精神和原则,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提高其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或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僵化地套用法律规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法律解决复杂的经济纠纷的要求。(2)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受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采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法学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习中学生内在智力的开发以及法律思维素质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法律条文,而缺乏思考和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又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为美国哈佛法学院首先采纳。主要表现为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入典型案例,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辅教学方法。(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在经济法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经济案例,或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经济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使广大学生认真参与案例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经济法学原理。有时,在学习、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要引用到经济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对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结合。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案例,或者是在真实案例的基础进行部分情节的虚构和改造,作为案例教学主角的学生,通过分析、探讨、辩论,提高了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类似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经济法案例的来源与选择要具有典型性、相关性和针对性。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要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服务,其选择十分重要。因此,应该选择真实的、具有典型性、针对性、能够应用学过的或即将要学的经济法理论来分析的案例,通过学习,消化巩固经济法理论知识,实现经济法教学目的,完成经济法教学任务。(2)控制与调整经济法案例讨论的过程。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就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各种观点、理由及其论据才能得到充分表述,使大家对相应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从而加强对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各类信息双向互动。实践经验缺乏是年轻教师共同的弱点,而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弱点,教师指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教学重点,回归教学目的。(3)注意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相配合及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推理过程。案例教学并不是要抛弃理论讲解而走另一个极端。如果一味只注重案例,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案例的内容,可是却无法找到分析案例的切入点。甚至不能用经济法术语或一般的法律语言去表达对案例的思考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推理过程,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推理手段之后,才能真正掌握法律思维的式。

参 考 文 献

[1]秦丽桦.试论法学案例教学模式革新[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篇10

综观国内外优秀的、成功的音乐课,都是在先进的音乐教学法的指导下产生的。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首先要学习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然后要学习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再有就是不断地更新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和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先进的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铃木等教学法都遵循了教与学这对双边活动的主体,只是在各自的思想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特点上有所不同。

奥尔夫教学法认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人,并发掘人的精神。注重元素性音乐教育,以节奏为基础,侧重声态的模拟与创造,采用多声结构与简单的和声体系,使用各种打击乐器,鼓励学生即兴演奏。柯达伊教学法的思想是立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它以唱歌为基础,推崇合唱教学,采用首调唱名法和手势唱名等方法,特别是节奏时值字节读法具有重要特征。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立足于听,实施于即兴,她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主张体态律动,并以游戏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而铃木教学法则侧重创设一种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和强化教育。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重视组织学生积极投入音乐活动,培养和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且使音乐各方面的学习形成一个综合整体,并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