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时间:2023-03-23 23:2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1

一.中国文化五千年传承

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早期的文化,如近似文字的刻划符号,舞蹈,音乐,城市建筑等。在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时期,神权至上,青铜器文化高度发展,成熟的文字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华文化体系形成。秦汉时期,佛教、道教出现。宋朝是中华文化最发达、由盛转衰的时期。清末以来,中华文化受西方文化强烈影响,思想活跃,但破坏严重,思潮奔涌。近现代,中华文化力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儒家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

(二)文化软实力的缺失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够强大,那么它将会面临在国际社会上毫无影响力、凝聚力以及感召力的困境本文由收集20世纪的苏联曾强盛一时,不论是在军事、政治、外交上,还是在经济、工业化建设上,都与当时的美国不相上下。然而,它的文化软实力缺失,长期的体制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这座大厦分崩离析,永远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与保护

1.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的创新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环顾当今世界,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亚洲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讲,是亚洲一些国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拿不出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现在中国文化产品不是总量不足,而是产品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分散,人才、资金、市场恶性竞争,效率低下,最重要的是文化产品的创意严重不足。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必须把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及创意文化结合起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界。

2.保护文化,同时也是对文化软实力的保护

近年来,中国的四大发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因此,当今对中国文化安全的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四)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与创新性。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三. 结语

篇2

关键词: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全球化,中国

软实力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1991年首先提出的概念。针对传统的国家硬实力建设,奈指出一国的软实力主要来在于三个方面的资源:该国的文化(对他人具有吸引的地方)、该国的政治价值观(当该国在国内、国外都实践该价值观的时候)、该国的外交政策(当这些政策被看做合理、合法并具有道德权威的时候)。奈提出这一概念之时,恰逢世界进入新的实力转移时期、美国进入战略转型时代,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美国战略界居安思危的素质和能力。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其指精神财富。文化虽然不会直接给人类社会发展创造财富,但它可以通过积极的、优秀的层面来帮助人们来实现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于它对人类社会的共享价值贡献的多少,能为大家所共享的程度有多深。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文化软实力问题看作是促进自身文化价值的实现,以及在能够更好地在世界全球化范围内达到一种所谓文化共享的过程,而且它的实现也要基于一国家自身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可靠性和自愿性。

近些年来,随着“软力量”一词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不断提出,越来越多的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思想家开始关注软实力在国际战略中的应用,尤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在通过经济、政治、军事等手段以期实现其本国的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之后,人们也在开始反思通过战争、军事威胁、政治渗透等手段达到国家实力的提高之后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同时,随着二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伴随苏联国家的解体的两极世界的终结,国际局势开始向着多极世界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际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通过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以达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二.中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前景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实力转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因素方面,技术、文化、观念等软实力因素也越来越被视为实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日益变成世界性的,并为达此目的而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把哲学、文学也变成世界性的人文科学”,在此基础上“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如此”。

从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其对文化的要求也有着相应的要求,什么样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已经成为中国国内许多政治家、学者们所开始探讨的问题。但是,纵观中国发展的现状来看,中国的软实力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其实并不乐观。当前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并不强大,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中国在的软实力建设还有待提高。

在国际关系的层面上来看,中国的软实力建设问题具体落到了外交政策的层面。这里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交政策本身要符合我们所提出的价格,和谐世界的理念和政策目标就高度地体现了这一点;二是外交政策要能够起到传递这些价值的作用,譬如我们的对外援助政策,就是要设法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

(一)推动本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文化宣传其实可以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实际上正是某些文化的推广活动只是处于经济目的的事实,让人们以为理性的文化推广必须遵循一定的商业原则,从而难以接受政治意义上的文化宣传。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文化宣传作为政治手段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而且更加具有政治意义。这种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可以更好的帮助世界各国更好的了解其本国文化,对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二)大力发展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是提升人口素质,打造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发达国家无不是重视教育的国家,也无不是教育水平领先于世界的国家。实际上,教育既依赖于经济发展,也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当然,发展教育也是有不同的途径的,教育要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的,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也必须惠及尽可能多的人口。

(三)立足本国国情,吸取国际经验,完善本国制度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无论何时,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这样活那样的制度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类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更应该对此问题加以重视,要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与国外一些国家的有效的制度运用加以剖析并能够正确应用在我国的文化制度改革体制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唐晋主编:《大国策——软实力大战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篇3

文化软实力的定义及特点

软实力( soft pow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 ・奈于 20世纪 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相对,是指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而这种权力由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 (或曰政治价值观 )和国际制度所构成。 [1]在此基础上,他进而提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三个源泉: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对外政策。其中文化资源要转化为软实力,必须要在对他人有吸引力的地方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影响他人以实现有利的结果。而我国政府和学者在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时候,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作了延展,形成了对内对外两方面的界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基于前一种功能,我们充分意识到了戏曲,特别是地方戏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的作用,保护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而文化软实力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提升国际竞争力,正是戏曲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很难直观把握戏曲对外传播与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软实力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种关系的晦暗不明。其一,就结果而言,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运用相比,软实力的运用能否成功更多地是由权力运用对象所控制的。第二,软实力的效果往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得到体现。第三,软实力手段并不完全由政府掌控。尽管政府支配着政策,但文化和价值观根植于公民社会中。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把软实力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必须经过长期的准备和价值观的积淀,这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但这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即便这种关系不甚明朗,我们也应指出,软实力这种非经济因素对社会的影响不如经济影响那样即时可显,却可能更加持久深入广泛。对艺术传播来说,这种既非经济因素,又超越美学意义的部分,只有我们正确且充分地意识到戏曲对外交流之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时,我们才能给予其全面的评价。

在戏曲传播与文化软实力构建方面,一个代表性的案例是 20世纪 30年代的梅兰芳访美。 20世纪,梅兰芳到美国演京剧,国人当时都认为是匪夷所思之举。这个动议,最初却是好几年前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向北洋政府时的总统徐世昌提出的。因为他曾看过梅兰芳的《奔月》,所以在他辞职卸任的宴会上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 ”芮恩施进一步强调说,这话并非无稽之谈,他深信艺术欣赏和理解是最少有国界和民族障碍的,因此用艺术“沟通两国的友谊,是最容易的”。后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又在美国联络、极力促成此事。显然,他们在那时就知道“软力量”的巨大作用。而近代以来的文化交流几乎一直是“欧风美雨”向中国的单向流动,所以他们主动提出让梅兰芳赴美演出,以增加美国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了解。作为美国人,他们尽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对美“输出”,可谓用心良苦。 [2]

二、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软实力转换途径

传统艺术本身并不等同于文化软实力,但它是一种能形成软实力的潜在资源。传统艺术在审美上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在呈现主题和内容上又往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凝聚性体现。现阶段,文化资源要转化为能形成国际影响的文化软实力往往经由两种途径:以文化多样性为展现特征的交流活动和文化贸易服务水平为衡量标准的文化产业形式。这两种路径在艺术交流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于这两种途径,我们都不应该简单地选择一方而粗暴地否定另一方,应给戏曲的对外传播留下足够的空间。

就文化交流活动而言,主要的交流主体可以分为两类:政府和民间专业团体。政府渠道是指由政府出资或是主导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多表现为由政府搭建的文化年、大型文化节庆、文化交易会、文化艺术奖项以及政府之间通过文化交流协议所进行的文化团体的互访。在交流内容中,我们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选派京剧、昆曲艺术主动走出国门,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成果。

另一方面,民间交流渠道也一直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具有形式多样,灵活高效的特点。文化软实力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权力,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产生与积累起来的,所以,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团体可能更适合“文化使者”的角色。学术交流、演出交流、研讨会等非官方色彩的沟通渠道能够为文化软实力提供更加宽松的平台。润物细无声,营造一种彼此信任的氛围,是文化软实力生成的关键所在。回顾中国戏曲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不难发现非政府的社会团体之间的剧团邀演、艺术交流活动占据了很大比例。时至今日,民间艺术机构团体之间的交流更加活跃。

虽然戏曲对外交流次数已经有明显的增加,但戏曲作品的文化贸易能力还十分有限。纵观近年来在国外进行长期驻场演出的中国演出作品,大多只是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组成要素之一,从要素传播的角度进行呈现与推广。或许偶有戏曲名家名角在海外受到追捧的情形出现,那也只是极为特别的案例。不过我们不能就此否认戏曲对外传播的意义,因为文化软实力并非建立在唯一的经济标准之上,而是有更多文化的意味。

三、“与他人相关”的软实力及文化主体意识的确立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问题,现在一种普遍存在的状况是:交流主体对于中国对外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创作主体简单地将文化资源等同于文化软实力,认为只要艺术作品呈现了,就对受众形成了影响,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使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文化交流”被当做原汁原味的传统展示和不创新的托辞。因为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交流活动,所有无需过多考虑观众接受,交流传播效果也没有可以评价的标准。这类活动最后的结果是人力、物力和资源被占用了,但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相反还产生负面作用。这种情况在我们戏曲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并不少见。我们精心选择的认为能代表我们艺术水准的戏曲唱段被外国观众评价为“不明所以”和“刺耳”。另一方面则是一边倒的“外国观众中心 ”,把热闹的杂耍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将外国人爱看作是主要的艺术创作标准。但与此同时,导致外国人误解中国传统艺术只有世俗化的肉体艺术,缺乏艺术的高雅和有价值的“光晕”。出现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文化软实力建构中权力建构的“与他人相关”和文化软实力所包含的“文化主体意识”。

根据约瑟夫 ・奈的观点,就软实力而言,权力运用对象与权力实施者都十分重要。很多时候,在软实力建构活动中,前者会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即权力运用对象的想法尤其重要。在软实力建构过程中,如果我们仅仅把权力――一种影响他人以获得偏好结果的能力――视为“超越他人 ”而不是“与他人相关”是错误的。 [3]戏曲的对外传播所形成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这种“与他人相关”可以表现为两种方式。其一,在表现内容上充分考虑观众的水平和审美习惯,根据具体观众调整演出内容。梅兰芳访美能够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在选择参加国际戏剧节交流的剧目上,也会认真针对戏剧节要求及当地观众的欣赏习惯来挑选合适的剧目。其二,在作品创作阶段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主题之间的关系。以戏曲艺术形式为依托,相互参与,相互融合,达到实现东西方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移植效果。近年来我国很多戏曲的对外交流活动都在考虑,如何让外国观众与中国的古老戏曲在演出中发生关联。这就需要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戏剧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包装。例如在表演中穿插当地的文化要素或是邀请当地的演员参与演出,这些都是在演出中拉近演出和观众心里距离的方法。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国家之列 ,应当由学习、模仿阶段转入确立主体意识 ,进而扩大自己文化软实力的阶段了。当戏曲作为民族文化中重要的部分保留下来,政府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的扶持、保护和对外传播,使中国形象增加了主体内涵 ,形成东方与西方交汇、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型国家形象。总之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一定要有国家、民族主体意识的深厚内涵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形成可以影响他人的文化软实力,逐步实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与传递。

传统艺术的对外传播是融合,不是生硬的展示,也不是求媚的迎合,而是基于尊重的推广和渗透。传统的东西、民族性的东西,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基础部分。但国家形象塑造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随客观要素环境变化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在发展变化的语境中,走向世界的中国戏曲也应该意识到自己所承载之文化的意义。除了根据行为主体与受众群体关系状态的不同进行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外 ,我们还应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 ,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更新。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仅要将经典的戏曲作品传播到海外,还应该创作新的有时代意味的作品,反映新时代下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因为只有与我们当下生活相关的,与观众相关的,才会被记住,才会成为有力量的东西。这一点,无分海内外。

注释:

[1] [美]约瑟夫 ・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6 - 110.

[2]雷颐.被“梅兰芳”省略的[N].经济观察报.2009.4.4.[3][美]约瑟夫 ・奈.权力大未来[M]..王吉美译.中信出版社.2012.127.

篇4

摘 要 如今,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也在互相开放和交往中日益趋同,中西体育也日渐走向融合。西方现代体育竞技性、普遍化、个性化、娱乐化和东方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相互弥合、相互借鉴,逐渐消除隔阂,体育文化发展呈现出全球化、市场化、民族化、大众化趋势。

关键词 软实力 体育文化 趋势

一、体育文化全球化

体育运动是人类展现其本质力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文化主旋律。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由器物性显性文化和内涵文化构成,活跃于世界各个文化层面。文化是个动态变化过程,体育文化也不例外。特别是当今社会传播手段的不断现代化,全球同步转播可以令全球观众同时欣赏到异常精彩的比赛画面,并有身临其境之感,现代化多媒体网络可以让人们不受地理限制以最快速度获悉最新体育资讯,物理距离被这种视听感官的盛宴无限缩小,同时带来人们看待事物的视域发生扩张,接受不同于自早已习惯了的,新生事物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一如既往地尽力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同时,也能主动去接触并吸收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体育文化,不断跨越空间障碍、跨越制度、文化障碍、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实现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而迈向国际化、标准化。全球化将一切国家和地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构成了一幅多元一统的世界体育文化图画,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全球组织、全球活动、全球营销、全球传播。体育文化全球化最为明显的标志体现竞技体育全球化、大众体育全球化、体育产业全球化。

二、体育文化市场化

中国体育文化正在迎接市场大潮洗礼,但是鉴于国情和历史阶段性,中国的体育文化产业采取了市场方式、半市场方式、非市场方式同时存在相结合的方式运行体育。在国内足球、篮球采用市场化运作实行自负盈亏,努力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市场化由初级向高级运动,公益性体育诸如体育彩票等采用市场和计划结合的形式,政治性体育采用计划指令,但是参照市场讲究投入和产出。中国虽然走出了体育文化市场化重要一步,但是在中国,举办体育赛事、组织体育联盟等等的体育产业活动,受到监管部门审批制度的影响,进展较为缓慢,中国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与开发程度目前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破冰在即。2014年中国掀起了一场重大体育改革,这次重大体育产业改革的背景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政策、体育部门配合,改革力度为历次之最。改革所触及到问题也更加核心,都是一些近年来阻扰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的最大障碍,诸如赛事审批、职业体育联盟、电视转播权、大型场馆利用等等。在体育产业化进程中突出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性,突出社会管理自我调节的功能弱化政府指令性计划的指定,来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弱化政治夺金奥运争光政策,适当倾斜大众体育锻炼,强化市场力量的高效调配。

三、体育文化大众化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的一个基本观点,体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奥林匹克运动对大众体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多年来,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在顾拜旦的思想中,竞技运动与大众体育是统一的。无论是西方的民主还是东方的发展体育的最终落脚点都会是实现现有的资源用于全民化发展。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体育大众上已经日趋完善。体育发展精英化是指将现有的资源集中来培养一批通过淘汰机制选拔而出的具有天赋的运动员。而体育发展的大众化是指将现有的资源用于体育的全民发展。体育文化大众化是相对于体育文化精英化的一个概念,是两种并不冲突的不同发展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投入下是令体育发展的快一些,中国体育倾向了精英化,举国体制下精英化确实也给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近些年来所取得的众多体育成就对于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大影响。但是随着我们国际地位提升,并且经济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势必我们会扭转倾向,加大对大众体育的投入,完成体育大众化的华丽转身。虽然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远不及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但是历届执政政府都非常重视体育大众化发展,出台相应文件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以为核心的党的这一届政府更是以法律形式确定体育文化的发展地位。受制于庞大的人口中国若想把体育普及的程度提高到美国的水平成本之大超乎想象。也就是说我们仍然没有发展到以大众化为主的阶段。体育文化大众化是不能超越阶段社会条件而超前发展,但是体育文化大众化是必然发展趋势。

篇5

摘 要:舞蹈艺术作为艺术门类中一支独特的分支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之一,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多层次的表现状态,即“强势的发展状态、能对别国文化产生影响、对文化继承产生积极作用“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三方面的分析使得我们客观认识舞蹈艺术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从不同的视野研究它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角度。

关键词:舞蹈,文化,软实力,表现状态

一.前言

艺术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作为一种中坚力量是最易传播、最生动、最有力量的体现。无论是历史的进程中,留给我们关于舞蹈艺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诸多史实;还是现代社会,各种艺术门类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中,舞蹈艺术一直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国家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凸显着本国的实力与特色。舞蹈艺术已经作为国家文化实力的代表,在社会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我国而言,舞蹈艺术无论是历史的过往、现在、或是未来中,它都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方面。

二.历史进程中,我国舞蹈艺术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状态

历史的发展总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舞蹈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时间的推移从激情澎湃变得波澜不惊。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连绵不断的向社会传递着艺术的能量。并且在每个朝代的国与国之间总能找到舞蹈艺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史证。

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舞蹈艺术最能代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面就是它有着强势的发展状态。如果说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是形成表演性舞蹈初期时,对于特定阶层的“特殊服务”的话,到了春秋时期,舞蹈艺术已经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发展状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就才有了历史上的“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实质上就是民间乐舞的强势发展状态,影响了在周代就已建立起来的乐舞体制,导致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在乐舞时已屏弃了旧时的体制,从而也体现了社会制度即将瓦解的一个鲜明史例。也正是由于民间舞蹈的兴盛发展,才促进了舞蹈作为表演性艺术的形成,也培育出了一些专业的舞蹈人才。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也增强了社会各阶层人民对于舞蹈的喜爱。同时,舞蹈的强势发展也造就了它对社会民众的巨大影响力。才进而出现“以舞相属”的礼节性舞蹈和即兴舞蹈。比如汉代宾客间就有相邀起舞的习俗,在当时如果你拒绝起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舞蹈能作为一种礼节仪式已经是它强势发展状态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得以肯定的表现。而即兴舞蹈普及性的发展,更可以说明社会发展过程中,这样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作为礼节仪式的普及及老百姓可以自娱即兴舞蹈,可以看出在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下,舞蹈艺术的发展状态是强势的。

在舞蹈艺术自然的互动中对别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舞蹈艺术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地域的迁移与他国的舞蹈艺术频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他国优秀的舞蹈艺术强大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对外交流中也对他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启,打开了东西方物质交流的通道,同时也激起了东西方艺术的碰撞。早在周代,中原地区乐器就曾传入西域。到了汉代东西方舞蹈交流更为频繁,西域乐舞也曾对汉代“百戏”的发展助力。而到了舞蹈艺术大发展得唐代,舞蹈艺术不仅继承了前代所留下的优秀乐舞文化,同时也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了本朝代的乐舞艺术,对他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唐代乐舞对日本艺术的影响,当时由遣唐使带回日本的经典乐舞形式,至今也可在日本的雅乐、能乐中觅其踪迹。而朝鲜的音乐中的《唐乐》,演奏乐器都是我国一些传统的器乐。在艺术的碰撞中,被吸收的一方一定是有值得为之自豪的某些方面。在朝代更替的纷繁战乱中,舞蹈艺术也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朝代的变更中形成自己的舞蹈美学思想,作为思想上的武器影响着战乱中的各国人民。比如儒家的乐舞理论,除了对舞蹈本质的论述外,它所提倡舞蹈的社会作用及政治作用。不仅在历史中被历朝历代所推崇,在现代社会还起有一定的作用。不仅对我国,甚至对周边国家的艺术思潮也有所影响。

舞蹈艺术对国家文化继承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艺术的继承是复杂而奇特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舞蹈艺术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融入了戏曲艺术。在戏曲艺术的发展中,舞蹈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并且没有被湮没在这样一种综合的表演形式中。它不仅承载着戏曲艺术的传承,同时也维护着自我的艺术特性。也保证了后来的艺术家在戏曲中对它进行剥离。同时我们发现,历史中除了乐舞以外,其他的艺术门类,比如诗歌、戏剧、文学等等也有很多是通过舞蹈作为载体在表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汉代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传统文化没有区分明显的时候,诗歌的表达并不单纯是文字的书写,伴随着高亢的情绪,有时候是歌唱、甚至是手舞足蹈的形式。也许正是这么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才值得人们记忆深刻。也正是舞蹈的这种特性,才可以让更多的文化通过这样生动的形式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同时也逐渐深入到社会中而得以保存。

三.结语

无论是历史发展脉络中的强劲动力;或是由于自身散发的独特魅力对别国文化艺术的影响;再或者在文化继承中作为鲜明的符号记录着自身发展脉络。这些都是舞蹈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方式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发展状态。我们试着分析它可以更加深知舞蹈艺术的独特性,我们需要更多的分析历史中它所能代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诸多方面。这样,在现代社会中,会对我们更好地认知这门艺术,提供更好地借鉴、参考作用。由于水平有限,文章不足之处请多指教。(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全球竞争;国际市场拓展;目标市场级别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9-0080-04

文化产业既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民族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龙永图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也是民族尊严问题。”①十七大之后中国文化产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良机。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也成为了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市场拓展的必要性

1.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来的。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却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以至强国,“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资源。

中国“软实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建设成就、改善国际形象三个方面具体地体现出来。其中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最具渗透力。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积极为文化产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支持。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持续经济低迷时,惟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在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举全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韩国从政府作为服务者的立场出发,成立了专门性质的国家机构文化产业振兴院,制定了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孵化扶持、信息提供等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创新。

中国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生产的弱国,在文化产品贸易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入超。例如:书籍和影视的版权贸易的逆差都在10倍以上,这对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努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跨越本国市场的竞争力是中国提升“软实力”面临的必由之路。

2.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内在要求

十七大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标志着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已经来临。

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文化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产生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经济活动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已经把世界各国变成了一个全球性市场,任何一个开放国家的文化市场都已经被纳入世界文化市场的版图,不具备完全独立的特性。因此,任何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都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必须参与全球竞争[1]。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幼稚期或初创阶段,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国内大多数企业主要还是立足于国内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不应投入人、财、物去拓展国际市场,相反,只有努力拓展国际市场,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3.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是,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2006年,中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54%、煤炭总产量的15%,而按汇率测算,中国GDP总量仅占世界比重约5.5%。随着有形资源日益紧缺与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传统产品生产的成本不断加大,生产的边际收益迅速减少。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文化产品由于主要依赖于智力资源进行生产,且其边际收益是递增的,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抓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现代服务业,推动文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市场拓展定位的依据

1.中国文化的影响度

选择中国文化产业出口的目标市场,需要考虑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程度的地域差别。其中有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一是历史上受中华文化影响程度高低。一般说来,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程度越深的地区,中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的文化折扣度越低,越是我国文化产品理想的出口市场。二是海外华人市场。目前海外华人总数已经达到5000万,绝大多数海外华人都对中国文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认同感。这些海外华人不但本身对中国文化产品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同时通过他们还能带动非华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

2.中国文化企业的产品供给状况

和许多其它产业的国际竞争一样,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源于产品的差异化[2]。中国文化企业必须挖掘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以比较优势抢占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的制高点。中国文化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产品供给有必要考虑三个方面因素:一是是否立足于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中国有深厚根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是商周铜器、秦砖汉瓦、唐宋陶瓷、明清丝绸,还是京剧武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服饰美食,都极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别人无法重复和模仿,是中国文化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一个有利条件。二是文化普适性价值的挖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强调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一面,更不能局限于泛泛介绍和简单挖掘,而是要在深度上发掘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核,提炼其中的普适性价值,才能得到国际市场更广泛的认可。三是文化创意程度。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进行文化创意,这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文化产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保证。

3.目标市场的需求状况

商品贸易离不开需求,国外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状况决定了中国文化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走向。一是目标市场的富裕程度。文化消费是在物质消费以上的精神消费,是人们在吃、穿、住,这些基本生活需求获得满足条件下的高层次要求,因此,全球较富裕发达国家与地区对文化产品有更多的需求。二是目标市场的开放程度。开放程度高意味着文化的多元性增强,开放度更高的国家与地区对异域文化往往持更欢迎的态度,并对异域文化产品的需求更旺。三是目标市场对文化产品进口的贸易壁垒程度。任何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当然要寻求产品进入容易,贸易壁垒最低的国家与地区。文化产品往往会涉及意识形态、政党关系、、民族观念,会遇到比一般日用商品多得多的禁忌与壁垒。因此,文化产品贸易比较自由的地区,才可以作为主要的目标市场。

4.其它因素

还有一些因素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出口的目标市场选择。比如:目标市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目标市场中华人的处境与地位、目标市场的地区安全形势等。全球经贸往来必然促进文化交流,进而推动文化贸易,一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经贸关系越密切,则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越大。同时,那些对华人移民比较开放,华人新移民增长快速的国家与地区,往往对中国文化产品有更多的需求。而目标市场的地区安全形势则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中国文化产业企业是否愿意提供相关产品到这些国家或地区。

三、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市场拓展目标市场级别评价

1.指标选择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选取八个主要指标来对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市场拓展的目标市场进行级别评价:(1)中国传统文化对目标市场所在区域的影响程度;(2)华人华侨数量;(3)华人的处境与地位;(4)目标市场所在地区的富裕程度;(5)目标市场所在地区的经济自由度;(6)目标市场所在地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7)目标市场所在地区安全形势;(8)中国文化产品与目标市场文化产品差异性。其中:指标(1)用来说明中国文化产品在目标市场的折扣水平,目标市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深,则折扣度越低,中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地区就越有市场。指标(2)至(3)用来描述海外华人形成的文化依赖水平,目标市场华人华侨数量越多地位越高则对中国文化依赖水平越高,中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地区市场就越大。指标(4)至(6)用来描述目标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水平,目标市场地区越富裕、经济自由度越高、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越密切则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大。指标(7)至(8)用来描述中国文化产品企业的供给意愿与能力,目标市场越安全则中国文化企业越愿意提供相关产品,而中国文化企业越能生产与目标市场差异性较大的产品,则目标市场人们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量也越大。

2.目标市场级别评价

根据以上指标,综合相关分析,我们得到下面目标市场级别评价表:

说明:Ⅰ、表中部分评价为主观判断,难免出现偏差,所得结论仅供参考。Ⅱ、其中大多数欧洲国家如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在17世纪前曾受到中国文化的传统较大影响,但在欧洲工业革命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变小。Ⅲ、为2004年及以后数据,其中有部分国家的华人数量包括华裔混血儿(第一代)。Ⅳ、以2006年的人均GDP为依据,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为“富裕”、5,000~10,000美元为“较富裕”、3,000~5,000美元为“中等”、3,000美元以下为“贫穷”。Ⅴ、以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联合于2007年1月30日公布的“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见)。

[参考文献]

[1]Ulrike Mayrhofer,“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Does the HomeCountry Affect Entry-Mode Decisions?”[J].Journal ofInternational Marketing Vol.12, No.4, 2004.

[2]Beliz Ozorhon and Irem Dikmen and M. Talat Birgonul. Case-Based Reasoning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Selection,[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September, 2006.

[3]Harry Hillman Chartr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Affairs: AFourteen Country Survey[J].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Society, Vol.22, No.2, 1992.

[4]宋承敏.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J].国际经贸导刊,2006,(17):26-27.

[5]杨京英,王金萍.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统计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7,(1):27-31.

The Ranks Assess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arget Markets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Zeng Xiangyan1,2,Zhang Ying2

(1.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篇7

2008年12月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莅临研讨会。文化部相关司局领导,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高等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就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软实力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就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如何应对国际挑战、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文化部长蔡武就文化软实力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与与会专家进行了研讨。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都是国内有关领域的著名专家。社科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提出,一切可以外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包括制造力、运输力、打击力等等,都是属于硬实力。可以内化为精神动力的力量,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软实力,如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道德规范、纪律约束等等。文化当中最具意义的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既可以是一种软实力,也可以变成一种硬实力。文化发挥硬实力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方面。意识形态的载体是人文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相关的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提出,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有四种:其一,在政治文化领域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二,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思想体系,其中包括集中体现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终极理想的文化价值观;其三,在主流文化领域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清华大学尹鸿指出,市场是最大的政治。中国文化产品的供给很大,但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太大,导致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不好。提高软实力应当适应国际市场需求,适度妥协,用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扩展话语权。人民大学金元浦指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两轮驱动。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有四点:文化凝聚力,文化创造的重要源泉;文化影响力,文化吸附的强大力量;文化生产力 ,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文化服务力,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力。四种内涵集中体现为文化竞争力,体现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元素。中山大学李宗桂提出,应当通过增强国民对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海交大胡惠林认为,应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思考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世界性认同,需要具备世界性文明高度,需要用人类文明进程的尺度来衡量。

中央民族大学朱雄全指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应当受到尊重,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中国传媒大学路盛章指出,应当承认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艺术形态的合理性,只有国际化、现代化、人性化的文化产品才可以走向国际,只有强大的产品才可促进文化软实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崔宪指出,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发展文化必须处理好立新和复古的辨证关系。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出发点。中央政策研究室原文化局局长严昭柱指出,文化软实力是吸引力和亲和力。国家文化要转化为软实力,就必须被世界所认可。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能宪指出,文化软实力具备可以衡量的标准,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发展的程度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标志。《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观对外可以构建民族国家形象,对内可以加强国民的集体文化认同。中国美术存在西方艺术殖民问题。文化软实力若不能维护民族和国家自身的利益便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实力。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应是中国美术坚定不移坚持的价值取向。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郑长铃指出,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活化载体和活态传承,保留了最鲜活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开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措施。北京大学向勇指出,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成熟。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核心价值观的走出去,应当重视普世价值,要真正进入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要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光宇指出,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刘托以建筑为例生动地阐释了非物质文化对文化软实力的促进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文峰指出,保持戏曲文化多样性是增强中华文明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李心峰指出,提高软实力的具体措施要过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库管理中心主任王路指出,互联网应当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赵卫防指出,我国利用电影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努力多数是失败的,其原因在于我国输出的电影缺乏感染力,没有表现我国的主流生活。

在研讨会上,贾磊磊还了由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和王文章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委托课题学术成果《中国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上下册)。贾磊磊对参与课题研究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说:“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机构,文化发展战略中心理应联合各院校的专家学者,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文化发展与建设提供学术支持和决策参考。”与会专家围绕文化软实力、文化战略、核心文化价值观、文化产业、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在诸多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

篇8

所谓文化软实力,就是某种文化通过人们的行为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力。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是要用中国文化的智慧与活力,对内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外促进世界的和谐进步,并且凭借它在这种实践中取得的积极成果,自然而然地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从而成为其他国家可以分享、愿意分享的精神财富。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创造过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如在唐代开元年间,中国就是文化软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发达、社会活力的迸发以及善气迎人、海纳百川的大国风度,使得中国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成为许多国家和民族心仪的对象。“天下朋友皆胶漆”,诗人杜甫曾用这样的诗句形容众望归唐的盛况。

然而,自1840年以后,随着丧失、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也成为西方列强轻蔑的对象。于是,在濒危中求新生,在落后中图富强,在屈辱中争尊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便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梦寐以求、舍身奋斗的理想。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什么能够不断上升呢?

中国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社会实践,顺应了世界历史进步的潮流。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就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有人或许要问,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深深扎根,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之后仍然大放光芒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文化上说,则是由于它在中国有着比在西方更为深厚的土壤或者更为深刻的认同机制。

与西方个人主义相反,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辩证主体原则来把握人世间的各种关系。最具概括性的表述当推宋代张载的“物与民胞”。意思是说,但凡人类都是天地所生的同胞,世间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分类来看,在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人“最为天下贵”,承认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权;一方面又强调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用《易经》的话说,就是“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在把握人与人的关系时,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推己及人,将关爱他人视为内在于人的主动要求。例如,儒家讲“仁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讲“兼爱”,“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在把握全社会的关系时,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已经交汇在一起。维护世界和谐、保障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需要中国作出榜样。中国在推动世界和谐、保障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中作出了榜样,就是实现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不能放弃世界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中国人民不能辜负世界人民的期望!

为此,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建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基于理性把握而对自己的文化抱定的信念,就是不管潮涨潮落、云起云飞,始终坚信中国化社会主义是个无可替代的好东西。只有确立了文化自信,我们才能表现出高山一样的定力和大海一样的襟怀,才能在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基础上,从而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完善好、建设好。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思考题

1.下列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国文化通过人们的行为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力,就是文化软实力。

B.一国文化凭借它实践中取得的积极成果,自然而然地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也属文化软实力。

C.中国文化软实力,就是凭借中国文化的智慧与活力,对内深刻推动了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外引领了世界的和谐进步。

D.中国曾经是全球文化软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如唐代开元年间。

2.下列不属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能够不断上升”原因的一项是( )

A.在濒危中求新生,在落后中图富强,在屈辱中争尊严,一直是中华儿女梦寐以求、舍身奋斗的理想。

B.中国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社会实践,顺应了世界历史进步的潮流。

C.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已经交汇在一起。

D.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辩证主体原则来把握人世间的各种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表现在各种文化的复兴。

B.不管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我们都应该始终坚信中国化社会主义是个无可替代的好东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

篇9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经济学 分析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与问题

经过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文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已经拥有数十万家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由于文化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与发展,仅在2008年就有406部电影出现,并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占据前三名,随之而来的电影票房也上升到42.15亿,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前十强。不仅如此,在全球范围内还建立了数百所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使儒家文化遍布全球,并与多国共同举办文化年[1]。再加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我国的开展,更是将我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这些繁荣的背后,也应看到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化赤字严重。无论是影视产业还是动漫产业、图书产业,都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产业为例,我国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数量只有33本,而被翻译过来的资方作品则是我国的100倍。且被译成外文的作品则基本都是《孙子兵法》、《红楼梦》等名著,现代作品却很少,这样就使外国对我国文化了解较少,并不利于我国现代文化的普及。

二、通过经济学理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一)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范畴

现代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技、经济与军事之间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竞争也成为国家竞争重点内容,但由于我国对文化软实力并不十分重视,这样就使文化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产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一部分,从国家开始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样也能使人民逐渐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属于国家文化发展基本战略内容,通过这项政策国人也能看到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在文化政策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二)注重文化创新,打造文化名牌

通过研究国外文化产业可以得知,要发展与壮大文化产业,就要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逐步扩大品牌效应,构建文化产业链,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作为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到品牌战略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高科技、高含量以及高知识化作品的制作与生产,将原创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关注精品作品的形成。同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拓宽思路,形成创新意识,在作品中融入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践行国家发展战略[3]。此外,应通过跨国投资等形式打造一支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企业,逐渐形成国际知名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学习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由于文化品牌并不像传统商品一样具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放大,形成系列化文化名牌,尤其是要通过电影电视、图书作品等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也方便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最终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展。

(三)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单单依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做好产业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4]。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尽管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扶持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应加大扶持,并扩大扶持范围,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其次,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文化基金。通常情况下,文化产业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但为了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的支持,这就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基金,鼓励与引导社会企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建设中,最后,注重专项资金制度的建设工作。要促进文化产业资金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就需要建设专门的文化资金,实现专款专用,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任何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庇护,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如此,这就需要国家方面构建完善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首先,政府方面以《文化产业促进法》为参考,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法规,注重《著作权法》的建立。最后,普及国民法律意识,注重立法质量,相关执法部门做好执法工作,真正保护国民知识产权。

三、结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在逐年上升,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唯独文化软实力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应有采取措施逐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我国逐渐成为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发展大国。

参考文献:

[1]童珊.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战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文化霸权的视角[J].研究,2014,05.

[2]申红心.论文化软实力对民族复兴的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15,12.

篇10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59-02

“文化是行为的方式和交际的模式。文化决定人们行为举止所遵循的习俗规范,也决定人们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毕继万,2009)

“在全球化时代,每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大门自动敞开,每一种类型的文化都积极、主动、自觉与异质文化沟通、交流、交融,使文化传播冲破原有的地域和国界限制,走出民族文化的狭隘和偏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同。”(徐稳,2013)有时文化传播也会演变成文化冲击。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个性,当它们都被全球化浪潮席卷到一起,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碰撞,不管过程如何,结果都会难以避免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冲击甚至被同化。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逐渐普及和迅速发展,文化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而西方国家也凭借自身在计算机科技方面的优势在文化传播领域占得了先机,大量地输出本国文化产品,在别国渗透和扩张其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动摇了其他国家民族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加剧了这些国家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推动了西方国家文化霸权战略的进一步扩大。“所谓文化霸权,就是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尤其是美国打着文化普遍主义的旗号,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肆意地渗透和入侵到其他民族文化当中,不考虑其他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甚至中断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使整个世界的文化同质化,使全球文化朝着单一的向度发展。”(金民卿,2004)西方的话语霸权是西方霸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话语霸权必须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国际散播性的思想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文化的输出却无法与经济输出相对等。近年来在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思想下西方文化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渗透,可实际上我国的文化思想普及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的文化赤字严重,形成逆差。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也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的难题之一。

一 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英语是目前国际上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要想与世界进行充分的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能忽视英语的作用,通过英语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单纯的英语教学能够使人具备使用英语的能力,却无法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目前国内大多数英语教材内容多是西方文化、传统、地理等,而对于本国的文化习俗却鲜有明确的表达方式教学。这些只能靠教师在课上进行扩展教学,然而由于国内应试教育的固有环境,教师们无暇顾及本国文化的拓展教学,只是为应对考核而针对性地教授内容。各大高校在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分数,很多学生单纯地为考试而学习英语,忽略了英语在表达中的实际应用,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概念,缺乏文化的自觉意识。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的全是西方文化,英语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都会尽量地宣扬西方文化。很多中国的大学生对于西方的文化可以如数家珍,但却无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用英语流畅地表达出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在我国的年轻人中受到追捧,商家也在这些日子举行促销活动。如此环境下,尽管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是在文化知识的限制条件下,无法充分发挥这种能力,进而引起文化交流中的障碍。从最初我们普及英语教学的目的来看,这并没有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自古以来,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如果只有一方进行单向的文化传输,那便不叫交流,而是同化、殖民。我们学习语言,并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而是要借助语言来进行交流,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语言的学习重在运用,提高运用能力才是学习英语的目的。

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群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主体,当他们在进行国际交流时,要想展现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就必须拥有用英语来介绍和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必须要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出现在英语中,不仅可以丰富英语的表达范围,同时也能够起到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大学英语课程在承担‘文化输入’责任的同时,必须担当起‘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承’的重任。”(曹迪,2013)

二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切入点

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有助于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应从调整教材内容开始,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明确描述中国特色元素的英语表达方式,将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思想引入课堂教学与讨论中,加入使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后练习。

1.普及词汇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中,在词汇层面最为明显。例如节日(Spring Festival 春节、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艺术(Peking Opera京剧、Paper Cutting剪纸)、传统文化(Confucian Culture 儒家文化、The Book of Songs《诗经》)、历史(Chinese Wall长城)、食物(jiaozi饺子、rice-noodle米粉)等。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及特有元素的英语表达方式,不仅有利于我国的英语教学,而且对传播中国文化也大有益处。词汇组成句子,句子构成段落,段落形成文章。如果准确拿捏了词汇的表达,翻译的准确性自然也会得到相当大的提高。在通过英语输出我国文化思想的同时,保留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色,彰显文化底蕴与民族个性,充分展示了中国的风采。

2.增强文化的对比分析能力

文化差异是能够通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体现出来的。例如,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而牛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汉语中很多成语都是和“牛”相关的,如“九牛二虎”“牛刀小试”“初生牛犊不怕虎”等。而在英语国家中,“马”(horse)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因此在英语中会有相当多与horse一词相关的短语,如“drink like a horse”(牛饮)、“be on the high horse”(趾高气扬)、“beat a dead horse”(白费力)等。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及内涵,分析这其中所蕴含的国家的文化背景,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在其他文化面前做到不全盘接受,不盲目崇拜,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认同感。通过文化对比分析,可以跨越语言文化差异,达到文化沟通交流的目的。

三 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要注重适当性原则,不能盲目地在英语课上进行渗入,以至于主次不分,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通过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新时代所需的人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时要尽可能做到准确客观,避免主观随意;要引导学生平等对待各国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避免产生崇洋的思想;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客观看待不同文化的优缺点。学生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得体地将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这对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