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范文

时间:2023-03-16 12:1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堰河我的保姆

篇1

2、原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3、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4、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篇2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也展示了“我”的情感世界,表达了“我”对大堰河的爱戴之情。诗中反复强调“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说自己是吃大堰河的奶水长大的,说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所以“我”非常感激大堰河,对她念念不忘,心存感恩。

为了表达这种感激之情,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对比等表现手法。

先看排比的表现手法。第四节用“在你……”八个排比句,以“手”为切入点展开叙述,突出了大堰河勤劳、艰辛的一生。第七节“她含着笑……”六个排比句,生动地写出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把她的宽厚之心呈于纸面。在诗的最后,诗人又以“呈给你……”七个排比句,表达了“我”对大堰河的无比怀念。排比句是本诗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语气贯通,句式整齐,真切地再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篇3

关键词:读;听;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183-0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诗歌浩如烟海,佳作如林,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企及的一座艺术高峰。但在高一学生的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喜欢诗歌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对诗歌没有什么感觉或课外基本不接触。这无疑是一种精神贫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摒弃,我们不能过没有文学的生活,尤其是不能没有我们喜爱的诗歌。一颗玲珑的心,需要诗意地生活。那么,诗歌,让我如何走近你?

我们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把握诗歌。从形式上说,要把握诗歌的“三美”,闻一多先生说过:“诗歌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一种感性的美,它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当然,诗歌也有着知性的美,它是诗歌的灵魂,需要我们从内容上去把握。那么,在操作上,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的:

一、美美地读

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也是第一步。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到诗歌的建筑美。建筑美主要表现在:

1.叠词的使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反复的吟咏。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3.回环的妙用。

秦观就写过一首很有意思的回环诗,原诗如下:

已 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 如

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在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了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让人惊叹于诗歌建筑美的神奇和魅力。

4.排比的装饰。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5.矛盾对比的趣用。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家”和“客”是对立的,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在家的时候不是客。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和客的一对矛盾,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之情。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6.词性的改变。

“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7.词序的颠倒。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唯《山居秋暝》)

二、美美地听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有义有音,具有音乐美。英国诗人科勒律治在《文学传记》中说:“心灵里没有音乐,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诗歌的音乐美无处不在。

1.节奏美。

节奏是形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它能给人以和美感,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因此节奏本身就具有非常动人的魅力。节奏美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拍上面,譬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崔颢的《黄鹤楼》被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所押的韵分别是“楼、悠、洲、愁”,读起来徐缓而悠长。

2.音调美。

《文心雕龙・声律篇》提出有“同音相应,异音相从”。“同音相应”是求整齐,“异音相从”是求变化。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整齐,抑与扬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即形成和谐的音调。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在《琵琶行》中很为明显,譬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的是双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的是叠韵。

有了这些手段,读起来,使音调或铿锵,或婉转,或荡漾,或促节;有了这些手段,读起来,使铿锵的更铿锵,使婉转的更婉转,使荡漾的更荡漾,使促节的更促节。

三、美美地想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王国维也说过“有造境,有写境”。我们在听读诗歌的时候,最好闭上眼睛,让思维驰骋。想象一下诗歌的绘画美。

绘画美主要表现在:

1.色彩美。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清”为冷色,“紫”为暖色,在淡雅中涂抹一缕亮丽的色彩,彼景不正象征着彼情吗?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滕王阁序》),大红大绿的渲染,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时光流逝的动感。

还有的诗歌是有颜色的。《沁园春・长沙》是红色的,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雨巷》是白色或紫色的,那是丁香一样的颜色;《再别康桥》是绿色的,那是诗人放飞的青。

2.留白美。

留白实际上是艺术上的一种虚实相生之法,汤贻汾在《画鉴析览》中说过:“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笔者想把这个“画”字改为“诗”字,其实,苏轼早就说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譬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言简而意丰,让人回味无穷。

四、美美地品

读诗如品茶,怎样把握诗歌的主旨?是很多学生感到困惑的。他们在读诗之后,常感觉不知所云:“这首诗传递的是怎样的信息呢?”其实应该分四步走: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际遇。

譬如在学《再别康桥》之前,笔者提了三个问题:①美、英的社会环境,哪个更适合徐志摩?②为什么徐志摩会对康桥有这么深厚的感情?③徐志摩回国后的六年,他的理想、追求与国内的现实有怎样的差距?在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之后,我们就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切入点。

2.找出诗中的意象,而对意象的把握无疑是解读诗歌的金钥匙。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就连用了十个意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

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作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是比喻意象。而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他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四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3.捕捉意象的特征。

在上《雨巷》这首诗时,要求学生找出“丁香”“姑娘”“油纸伞”“雨巷”等意象,然后找出这些意象的特征。学生们读后分析得出:“姑娘”的特征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默默行着/叹息一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4.从意象的特征去体味诗人的情感。

还是《雨巷》这首诗,从“姑娘”的颜色、眼神、神态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是想传递一种哀怨、彷徨、凄婉迷蒙的情感。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春风化雨;自信;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106-01

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在校园掀起,可是课程改革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我们有过彷徨,走过艰辛,直至今天走向坚定,迎来收获。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探索,一路上播撒汗水,一路上收获喜悦。我愿意采撷课程改革浪潮中一两朵浪花,和各位同仁分享。

一、春风化雨的力量

“旧貌换新颜”,又是学子新来到。新学年的第一周早读课,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同学们都矜持地读着课文。我在教室巡视,了解他们的读书情况。正当我来到教室后排背朝他们时,“哐”,背后一声响,转身看去,一个男孩兀自站在座位旁。我平静地走过去,一改我往日面临此情此景时的满脸不悦。我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这个男生徐俊很不高兴地说:“看你选的科代表,泼了我一身。”原来,徐俊被后排的女生梅佳佳惹火了:梅佳佳弄了他一凳子的水,并且弄湿了他的裤子。听了他的话,看看他的衣服,再看看气嘟嘟坐在后排的梅佳佳,我轻声地告诉他:“首先我选她当科代表和泼水没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生活在集体里,难免磕磕碰碰,要多一点包容,即使她是有意的,也试着去包容,这样,对方也会感动,心生愧疚,否则,火了自己,恼了他人,激化了矛盾。男孩子,你就擦擦身上的水,包容包容她。”徐俊的同桌会意地笑了,梅佳佳的脸不绷了,刚才还窝着火的徐俊也坐了下去。我此时不想追究事由,也不想弄清谁是谁非,但我要让他们明白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其实,我想可能是昨天自我推荐科代表时他们之间有误会。后来,每逢看见他们课后有说有笑,我就想:退一步真是海阔天空。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也许就是这样:把他当做自己的朋友,尊重他,而不是高他一等。

二、无处不在的真情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一节:“我是地主的儿子,在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家里。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学这节内容时,我问同学们想到什么。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地主与穷人生活状况差别很大,有的说不理解大堰河为什么不舍“我”的归家。很多同学的父母在外打工,每年春节才回家一次。为了让大家体会大堰河的母爱和母子之情,我让同学回忆自己经历的小时候与父母分别的情景或看见的父母与孩子分别的场面,并让同学用语言描述。其中一个女同学描述:妈妈又要走了,她嘱咐我要听奶奶的话,她会在过年 的时候买回漂亮的衣服,说着就走,我也跟着要走。奶奶一把拉住我,我只有哭。妈妈又折回来了!眼睛红红的,强忍着泪。但车不等人,妈妈还是转身而去,只见她擦拭着眼睛。讲到这里,底下传来一片声。这时,我播放了一首满文军的《懂你》。我想,同学们已经体会到大堰河的不舍和心碎。下课了,同学们似乎长大了不少,一改往日的喧闹,静静地离开教室……我想,这大概

就是“爱的教育”的力量吧!一节课的教育远远不够,作为教师,我们在抱怨孩子们不懂事的同时,如果能够以一些更为生动直观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爱的感化,效果或许会好得多。 屡试不爽的赏识 李韫哲可是班上个性突出的一个学生,底子薄,爱讲话,静不下,学习习惯差,还算有礼貌,要面子。今天的语文课上,同学们都进入了《风雪山神庙》中,为林冲的遭遇而扼腕,为奸臣的当道而痛恨,可坐在后排的李韫哲嬉皮笑脸的,脸凑向同学。看到这不和谐的一幕,我心中不乐,准备训斥一番,但转而一想,这样的场景不是第一回了,苦口婆心开导过,批评过,他就是“虚心接受,绝不悔改”。于是我对同学们说:“李韫哲有林冲般的身板,但童性未泯,如果他能成熟起来,上课专注,我要奖他糖。”听完,大家可乐了,他也又羞又乐。第二天,我期盼的情景出现了:李韫哲专注地听着课。当然,我包中准备好的

奖品――糖也送出去了。以后的他可在日益进步,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舒心的?

篇5

但是、直到一个寒假、我听说学校的老师们都去重庆学习了、开始、我没多大好奇~

开学了、班主任精神焕发的谈他在重庆的学习、训练、我们个个都认真的听着、因为真的很有趣、也许、那次学习真的对老师们有所启发、之后的课堂都变得有趣不少。

有一天、学校让我们尖子班的四个主科老师去重庆参加训练、学习新的教育模式、我们开心得不得了、《因为又有几天可以不烦啦》

两个周后、老师们回来了、班主任说、我们即将有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同学们期待吧!

语文课上、我们的石老师一身新走了进来、她说:“同学们、现在的课堂是属于你们的、而我只是一个引导者、我们新的学习模式叫《生本教育》,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生本教育》提倡、快乐、素质、成绩。”我们听了个个摸不到头脑、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个问题很有趣、当时我们正在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个问题是“大堰河是什么?”我们就像砸了锅一样叽叽喳喳的、纷纷讨论了起来、二十分钟过后、老师就让我们说说自己的见解、同学们都活跃起来了、他们所说的是五花八门、有些说大堰河是天上的星星……嘿、不一会、我们自己就将这首诗的结构、作者的感情、所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等、我们自己就将那些全部讨论、总结了出来、最后不足的老师就帮我们补充、那节课过得好快、老师也第一次在一节课全部上完、然后笑吟吟的说:“同学们辛苦了、你们表现得很好!”我们也笑着说:“老师您辛苦了、我们表现的很棒!”

篇6

无法比拟您博大的胸怀

也许,我小小的脚步

无法追赶您伟大的足迹

可我,仍愿——

在您曾经起步的摇篮里

与您一样

放声地歌唱

歌唱我们共饮的婺江水

歌唱我们共读的学校

歌唱我们脚下共同的土地

歌唱我们共同的祖国妈妈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您感人的诗篇

激荡着我小小的胸膛

催进着我不倦的脚步

在您曾经起步的摇篮里,让我

拥抱您伟大的灵魂

拥抱您不朽的精神

篇7

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传统的高中语文作业形式封闭而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在最佳状态,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努力达到的。

在这里,我仅谈谈从作业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通过作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设计作业时,应本着以下三个原则:

一、语文作业应与课本挂钩

设计作业时我们首先应做到的是紧密联系课本,对课本内容进行消化和巩固。

在教《归去来兮辞》时,我曾布置过这样一个作业――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例句: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学生们能准确理解题意,选取的意象大多是“菊”、“云”、“鸟”等。这样的作业,易于让学生认真审视陶渊明这一人物形象。

二、语文作业应与生活挂钩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考,发展能力。只有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有生气、有灵气、有活力,才能让我们的语文在新世纪素质教育中焕发出青春光彩。

我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因为考虑到本文可以让人想到感恩这个话题,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请认真阅读下面一节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仿写。要求:形式与文本相近,自选对象,表达感恩之情。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学生们见到这样的题目,觉得很新颖,很贴近生活。他们基本上都能认真地反思生活,表达对父母、朋友的感恩之情。

又如学完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我要求学生为林冲写一首歌。虽然学生们在押韵方面还存在问题,但通过这样的练习,他们对于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对于流行歌曲,都有了一个新的深刻的认识。

三、语文作业应与高考挂钩

提到这一点,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做有些功利性,但学生最终要面临高考,所以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我认为如果有可能的话,语文教师在教授每一课时,应当按照高考题型自己编一套题,而且这一套题应当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太耗精力,那么我们可以变通一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针对文体特点与文本内容,主要训练其中的几个题型。比如《滕王阁序》一文成语非常多,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成语自己组编几道成语运用题;或者选用潘碧秀的《流泪的滕王阁》作为现代文阅读的素材;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对联,因为文章属于骈文,对偶句不胜枚举,如此便能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贴近课本,又与高考挂钩,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是综合运用了其中的几点的――在教某些课文时,我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作家的特点,通过联想和想像,设计一些书籍封面。比如我教《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要求学生根据作者的形象和其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为同名书籍设计一个封面。另外如教完《醉花阴》这首词后,我让学生思考并完成这样一个作业:假如你作为出版社的编辑,要出版一本《李清照诗集》,现在请你为这本书设计封面,要求运用《醉花阴》里的意象,可选取其中的几个,也可全部选用。学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后,我布置的作业是这样的:如果要拍一个关于李清照的纪录片,以《声声慢》作为背景资料,作为导演的你将如何设计一系列的片段呢?开头可以是这样的:在深秋的黄昏,走来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而教《窦娥冤》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窦娥的冤屈,我想到了这样一个作业:假如你是一个导演,在拍摄一部关于窦娥的电影,那么在窦娥临死时,你准备怎样设计电影画面?

这样的作业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他们在认真研读作品后各显其能,设计出了风格多样的封面与片段。这些作业既贴近课本,又贴近生活,学生也乐意去完成。

篇8

在急救室外,凤翔没有哭,他想他会哭,可他没哭,在那一刻,他不得不承认,他爱她,爱的无可救药。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他会为他说出的话负责。

而慕容飞看自己捅出这么大的事情,早就吓的没有主意了。

在急救室里,大夫忙碌的身影映在凤翔眼里。不一会,雪诺出来了。

可大夫说,雪诺受了严重的伤,要住院。

艺术团不让凤翔去陪雪诺,怕耽误了凤翔。

每天黄昏,能看见秋千旁,有一个俊俏的少年,若有所思的看着秋千。

秋千上,仍有一本书《大堰河,我的保姆》。

那天,凤翔在雪诺的床旁找到一本日记:

我爱他,真的,不是假的,曾经我想去陪父母,可因为他,我留下了。

什么是爱之殇,在那秋千上,我好快乐,好快乐……

凤翔看这日记哭了,自从母亲去世,他没哭过,可今天,他哭了,为雪诺哭了,不是虚情假意,是真的,为雪诺哭了……

还是一个黄昏,凤翔在悠着那个空秋千,眼睛看着前方,忽然,一个浅蓝色长裙映入他眼帘:“雪诺。”那长裙上的大眼睛,羞涩的笑,是她,是她,我的雪诺。

黄昏下,又能看见他们,两个人,一个悠,一个荡,浅蓝色的长裙迎风飘扬。

那片景色,好美,远看西方,一片残霞……

秋千殇……

【后记】

有谁愿为我哭泣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现代诗歌;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质疑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指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中,向老师提出问题并试图解答的过程。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问题意识的培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原因及意义

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质疑活动也有利于教学的反馈,让教师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

现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直接聚焦诗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情感性。这种情感的宣泄和延续,对学生有着天然的感召力。现代诗歌形式自由,表现手法多样,语言更容易理解,内容更贴近现实的生活,学生愿意质疑,能够质疑。因此,现代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质疑能力的很好媒介。

长期以来,现代诗歌的价值得不到重视。高考作文中,诗歌体裁受到限制;中考、高考中,对现代诗歌的考查缺失;教材编制中,现代诗歌所占的篇幅比例较低。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够引起学生探索现代诗歌的兴趣,深入挖掘现代诗歌的价值,从而扭转现代诗歌的边缘化地位。

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在朗读中质疑。现代诗歌作为主情的文本,在课堂教学中也以朗读为主,以达到欣赏的目的。长期以来,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多样,范读、齐读、听读等等,但教师的指导缺乏,朗读的内涵不够丰富,很少联系诗歌的内核,以至于学生觉得现代诗歌诗句散漫,难以读懂。朗读需从节奏、韵律、梯度上层层把握。指导学生由正确地朗读逐步加强练习,过渡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诗句的意象、意境之美,从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之美,由纸上之诗过渡到作者的心中之诗。优秀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美读法,采用表情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在语音、声调、节奏方面直接受到感染,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不同的诗句,对语气语调加以处理,引发学生的质疑。例如,“你的某个句子读得很有特色,为什么这样处理呢?”“我觉得在某方面可以改进一下,该如何改进呢?”诵读的同时可以牵出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二)在想象中质疑。想象是指改造原有表象,创造新表象的心理活动过程。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从诗歌中抽象凝练的文字,过渡到栩栩如生的场景,这中间的桥梁就是思维想象。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的过程就好比学生根据剧本,在自己的头脑中导演一部电影的过程。学生根据诗歌中的语言描绘,在大脑中想象出各种人物的情节环境,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疑问。例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想象的镜头从现在切换到诗人的小时候,地点从大堰河的坟头切换到大堰河的家中。大堰河过着清贫的生活:她辛苦地劳作;她细心地照顾乳儿;她孤独地病死……这一幅幅的画面划过脑海,学生融入其中,继而会提出许多的疑问,大堰河为什么会有这样悲苦的人生?诗人为什么怀念她?

(三)在矛盾处质疑。矛盾是指前后的陈述想法或行动,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学生细心诵读现代诗歌,经常会发现诗歌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现象,这些矛盾常常是有意安排的。于矛盾处质疑,能够发现前后矛盾的原因,探究作者的意图。例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诗人改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改变了以往故事的悲情,描绘了他们的美好生活。这样的结局与人们熟悉的故事大相径庭,可引导学生对这矛盾之处产生质疑。诗人为什么这样写?继而引导学生对其创作背景进行质疑。结合作者的创作缘由,深刻地把握诗歌的内涵: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反衬出当时社会的不安稳和人民的痛苦。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更寄托着作者对幸福的向往。

(四)在空白处质疑。现代诗歌的内容较为凝练,但言有尽,意无穷。诗行之间留下不少艺术空白,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质疑,可以开辟出更广阔的审美再创造空间。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妈妈为什么说他是“坏孩子”?他真的是“坏孩子”吗?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空白点进行质疑,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疑是求之源,疑是思之始,疑是学之端。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高,这是长期形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让学生慢慢形成质疑的意识――明白为什么要质疑,掌握质疑的方法――明确怎么样进行质疑,才能使学生变得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2011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篇10

有“圣人”之誉的,幼年时期也曾十分顽劣。他一度觉得自己的老子死了,没人管他了,所以很是张狂,结果被他孀居的母亲拧肉――在他的自传《四十自述》中有详细的记述。他母亲从不当着别人的面打骂他,给他留着面子,等到半夜三更再教育他,罚跪,或拧他的肉,不论多疼也不许他哭出声。为了他学习好,母亲总是多给私塾老师钱,老师自然格外用心给“吃小灶”,的学业因此进步很快,朱子的《小学》,老子的《原学》,《幼学琼林》以及“四书五经”……一路读过去兴趣盎然。成年后,感念他的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父。

与鲁迅、茅盾等那一代许多作家一样,对母亲最大的服从是违背自己的心愿,接受了旧式婚姻。告别外国女友韦莲司、中国表妹曹佩声,对于文盲且小脚的太太江冬秀的接受,有一点“痛并快乐着”的意味,颇具改良主义的折中的喜剧色彩。婚姻是旧式的,婚礼却是文明的、西式的,一身西装而非长袍马褂,江冬秀花袄花裤代替了凤冠霞帔,新郎新娘相对三鞠躬,就算礼成。在婚礼上还一通演讲,提倡革除旧礼节等等。这个新潮的文明婚礼让家乡父老颇感稀奇,议论纷纷,一时传为笑谈。婚后,还作了好几首白话诗,都是旧体诗中赠内、寄内那一类,显得夫妻融洽,让一直担心的母亲颇为欣慰。

曾公开表扬自己的夫人,说最让他敬重的是江冬秀反对他做官,希望他一心做学问这一点。似乎他的旧式婚姻也建立在这个敬重之上。有“敬”,亦有“威”,维持着旧式婚姻白头偕老的佳话。

执拗、强硬的鲁迅对于旧式婚姻的妥协,全部原因在于那是“母亲给的礼物”,他只好接受。在遇到许广平之前,鲁迅是打算陪着小脚夫人“做一世牺牲”、“完结四千年旧账”的。鲁迅一直认为在进化的路途中,他自己这一代人是“历史的中间物”,其历史使命是由自己承受几千年旧道德的沉重与残酷,“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他太懂得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故此也明白、体恤母亲的心意。既然朱安是母亲给予的礼物,而且朱安自己也是历史牺牲品,那他就只有好好供养。但是,在旧式婚姻中,鲁迅从来没有付出自己的感情,这是不同于的决绝。

考察鲁迅与母亲的关系,其家庭日益困顿、破落的大背景是关键。祖父的入狱,父亲的病与死,族人的白眼,作为长子的鲁迅,在小小年纪就分担了母亲的愁苦。所以读鲁迅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一个深沉的有担当的父兄形象,因为鲁迅没有经历过青春的飞扬;而另一方面,鲁迅对于他的母亲而言是个不折不扣的孝子。

只因母亲喜欢看旧小说,新文学家鲁迅就四处收罗,买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美人恩》之类给母亲;因为天气冷,母亲爱吃的应季的笋干寄迟了,也要在信中报告一下。鲁迅写给母亲的信,抬头总是恭敬地写着“母亲大人膝下敬启者”。为了慰藉母亲喜爱孙子的心情,鲁迅几乎每封信都用一番笔墨写海婴逸事,这样轻松休闲的笔墨在鲁迅是不多见的,流露着融融亲情。

所以,最早一批新文学作家尽管在五四时期做文章猛烈抨击旧道德,非“礼”,非“孝”,在个人生活中却还是母慈子孝的。到了30年代前后,有“阶级”概念了,于是文学中有了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在巴金的小说中出现了昏聩的、伪善的甚至卑劣的封建家长和叛逆的革命的子孙。《家》、《春》、《秋》中的家长,几乎都在这个模式内,即便不是坏的、落后的,也是懦弱无用的。同时期的诗人艾青则是把他的爱献给了他的保姆大堰河,写出了动人诗篇:

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

这时的母与子有时竟站在了不同阶级阵营中了。

时代车轮滚滚驶过,再晚一些的张爱玲又呈现不同的情形。或者说张爱玲显赫的家庭超前于时代,中西教育背景不同又强化了这种超前,使得张爱玲有那样一位得风气之先的摩登趋时的妈。这位仪容优雅的黄逸梵女士毅然抛弃了又吸鸦片又纳妾的丈夫――张爱玲的爸,亦抛下年幼的女儿、儿子,潇洒地和小姑子联袂漂洋过海看世界,在英国陪读,在法国学画,踏着三寸金莲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

这位在张爱玲四岁就出洋的母亲,在张爱玲的童年生活中忽来忽去,在年幼的张爱玲的眼里是“辽远而神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