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时间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4 05:0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时间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明确课堂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中,我们按照教材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经常会遇到完不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现象。究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忽略了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处理,未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重组和拓展。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一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内容,如果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偏多,我们是否可以适当减少;如果教材内容较少,我们是否可以做恰当增加。这样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合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是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管理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过程,准确把握活动环节
课堂时间的管理,关键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又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巩固和检测所学新知,同时能有所提升和拓展。因此,各个活动环节内容安排要紧凑,环节与环节之间不拖沓,减少时间浪费。
(1)导入新课简练、节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槌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中,要求导入新课时,语言简洁精炼,导向功能明确,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要能迅速入题、入课,为学生争取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活动的宝贵时间。
(2)适当调控自主合作时间。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首先根据活动单中每一个活动所提供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独立、自主、有效地学习,并通过自我调控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个自主活动的过程是确保后面活动有效实施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合作的问题有较深层次的思考与交流,合作才能更有成效。因此,在时间上要有充分保障,但也不能无限制,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
(3)善用交流点拨时间。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地位的同时,要通过及时、充分地展示交流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自主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来发挥教师的引领提升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和“导”,使课堂教学朝着预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这段时间,精心设计导学点拨语言,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富于针对性、智慧性、概括性。“引”在学生困惑处,“导”在课堂重难点处,“点”在教学核心目标处,力求做到精确、到位,同时坚持“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与本节教学无关的问题不讲”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始终专注于学习内容,高效率完成课堂各项活动。
(4)确保检测练习时间。“检测反馈”练习,是“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本环节主要用于巩固课堂所学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此环节是检验课堂目标达成度的重要途径。一堂课教与学是否有效,检测练习的完成情况是判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节课没有对所学新知进行必要的巩固练习,那么从知识这一目标来说是很难达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预留一段时间给学生独立作业,并尽可能地保证当堂完成,必要时能及时反馈。
三、正确处理偶发问题,提高课堂时间有效率
篇2
1.1内涵
(1)时间管理
时间供给毫无弹性,固定不变的24小时,无法开源也无法转换,不能积蓄存储,更不能节流;无法取代,任何一项行为都有赖于时间的积累,时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无法失而复得,时间的流逝无法被阻止,若不加以利用,就只有白白流失。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时间管理是个人或团体为实现某个目标或某种状态,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和工具,通过事先规划,达到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同时降低临时的变动性。
(2)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是指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教学规模、学生特性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民办高校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也与公办学校存在较大差异,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能增强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推动民办高校的教学发展,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
1.2.时间管理的意义
对于时间的管理,我们追求的是短时间内有更大的收获,这是最直观的表达,时间的不可控制,却又不可或缺,是对时间管理的最大难度。时间管理不在于如何直面的管理时间,而是如何在善用时间的角度进行自我管理,有效完成自我的提升。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尚未成熟,时间监控能力弱,甚至找不准目标,大多存在浪费时间的行为,计划率偏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完成学业角色的转换,导致浪费行为严重,民办高校正?于发展阶段,有待解决大学生时间管理上的弊病,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走向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环境氛围,因此,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研究有迫切需要。
2时间管理研究方法及对象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时间观念、时间规划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把抽象的研究对象具体化,使研究对象更具代表性、研究结果更具可信度,提高研究的有效性,项目小组特选取了广东培正学院大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该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调查抽取了255名该校大学生,其中男生为87人,女生为168人,比例约为3:7,符合广东培正学院的男女生人数比例,说明该调查结果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2.2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
项目研究小组查阅了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万方学位论文以及大量报刊等有关时间管理现状分析、时间管理能力养成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归纳,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研究的发展。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性的为本研究制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和完善该问卷。问卷设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设计: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时间管理情况(时间概念、时间规划、时间选择偏好、学业目标等)。为了得到有效的研究数据,取得更有说服力的调查结果,项目小组采用问卷星平台调查问卷,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发、微博等网络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宣传,以降低实际操作难度,增强调查的有效性。
3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星平台回收了25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中男生为87人,女生为168人,比例约为3:7,符合该校的男女生人数比例,说明该调查结果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另外,在年级分布方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人数分别为58、91、71、35,由于绝大部分大四学生都已外出实习,因此大四数据的微小偏差并不影响整体数据的分析。
在专业类别方面,项目小组根据该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类别的划分,旨在通过研究不同专业背景下,学生时间管理的差异。样本分布如下表所示,由于管理学是该校培养人才的大方向,涵盖较多专业,因此样本比例相对大,结合该校专业科目的设置,该误差为可接受误差。
在时间选择偏好方面,超过60%的同学在寒暑假的时候选择旅行或宅在家里(打游戏、煲剧),约50%的同学选择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或运动,而在专心准备考证方面仅有不到20%的同学选择,由此看来,同学们在时间选择方面都会偏向自我的主观享受,会在假期选择比较轻松的生活方式。
在赴约方面,50.2%的同学表示应该在约定时间前10分钟到,42.7%的同学表示应该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到,仅有7.1%的同学表示可以在约定后10分钟内到,数据表明大学生的时间观念较强。
在时间规划方面,57.25%的同学会被突如其来的事件打扰自己原本的计划,仅有5.88%同学有在自己的计划中预留空闲时间的意识,这表明同学们在计划中欠缺。
在调查中发现身边时间管理意识强的人会对自己有正面影响的比例高达89.02%,不受影响的仅为10.98%,由此可知,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影响较大。
在问及相应时间的处理顺序时,结果如下表,所占权重大小排序为:即将到期的毕业论文、部门会议、建立人际关系、上网聊天。依照事件处理的四象限原则可知,有效的处理顺序应为:即将到期的毕业论文(重要紧急)、建立人际关系(重要不紧急)、部门会议(紧急不重要)、上网聊天(不紧急不重要),由此看出学生对时间管理的相关方法缺乏认识。数据还显示,仅有17.65%的同学利用APP等软件协助自身进行时间管理,82.35%的同学从不利用APP等软件协助自身进行时间管理。
4时间管理现状
(1) 民办学校大学生时间观念较强,但缺乏相应的行动
结束每一天的课程,却总有那么些不重要的会议、约会、聚餐等等,大家都是抱着一种可以推掉则推掉,不可推掉则迟到的惰性心态,心态的改变导致习惯的改变,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不守时恶性循环风气,但是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调查者均选择不迟到的行为,并且选择“比约定时间提前10分钟到达”居多。从对现实行为情况的感知与实际调查所得数据的不相符合得知,学生意识当中已经有守时概念,而大学生活减少了条条框框的时间管理,更多的是个人的自主性、灵活性,自控力弱或者没养成好习惯而导致行动与意识不对等。
(2)时间计划不周全、易被打乱
时间管理在于对时间进行高效分配,使得时间的使用者对时间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不至于随意随性地支配时间,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如果很重要,放下计划先做”占最多数,也有不少学生选择“会临时变更计划,把这件事情加入计划中并有效完成”,从数据看出,大学生已经有计划地管理时间,但是计划极容易被现实中各类事情打乱,当大学生对时间感觉到力不从心、无法把握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进行改变,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把时间计划成近似于中学时期的课表,课表模式陪伴着每一个学生走过大半的求学路,易懂、易操作、易习惯却不易与灵活的大学生活相匹配,导致计划易被更重要的事情打乱,当学生们回过头来继续履行计划的时候,已然发现某些错过的东西很难弥补,时间管理没有系统的教育,学生对时间支配不理想。
(3) 大学生的寒暑假偏重于轻快享受的生活模式
问卷数据中,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旅行或宅在家里(打游戏、煲剧)”和“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或运动”,而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学习考证,由此看出大学生学习与娱乐的分块严重,在学校上学时才专注学习,而放假在家时则基本把学习抛诸脑后,这明显不是时间管理的初衷,要想时间能被充分有效利用,必须劳逸结合,让大脑适当接触不同的方面,一个人只有大脑得到平衡,精力跟得上才能进行时间的有效管理。
5民办高校时间管理的措施
(1)强化大学生时间意识,用行动去落实观念
现今大学普遍具有时间观念,却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想,却没有付诸行动,为改变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把抽象的时间管理融入到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开设相关的课程。以课程为基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其养成强烈的时间管理意识。并配以相应的实践教学,通过详细的案例解析及方法传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开始(比如做好日计划、周计划等),合理规划时间,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力量,利用一些软件平台协助学生进行时间管理,从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2) 明确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没有目标的人生犹如行尸走肉,失去目标的指引,大学生往往会处在一个迷茫的时期,会迷失自我,缺乏奋斗的动力,这也造成时间不合理利用的本质。具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从事的职业都会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校应当引导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增强学生的时间管理效率。
篇3
时间管理的根本是人生的自我管理,它应该是每个追求成功的人的必备素质。
当你一边压力山大地眼瞅deadline分秒逼近,一边焦虑地刷着微博,却无法集中精力全力完成工作;当你觉得一整天忙得水都没顾上喝一口,到下班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做完;当明明是很简单的工作,却因为量大,而不停地重复再重复,使得你不得不加班到深夜……你有没有想过,出现这些状况,可能都是因为你的时间管理出了问题。时间管理要靠长期的习惯养成,但是一些小方法和工具,能够帮你在养成习惯的道路上抄个近道。
找到规律,形成流程
自由撰稿人郑柯的一项工作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在3个不同的网站上更新自己博客,博客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要在3个不同的后台进行更新。因为是一些技术相关的内容,会涉及到一些代码和图片的位置和格式等。因此,郑柯每次都得花上半个小时的时候才能调整好图片位置和格式完成3次更新,还经常出现一些需要重新调整的状况。
郑柯觉得,都是差不多的后台,一定能够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每次“手动”。为此,郑柯专门花时间对三个博客的后台设置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按照某个顺序来更新博客,则可以实现直接从A网站到B网站的粘贴,而不会损害其中格式造成乱码——这一规律,让郑柯更新博客的时间从1小时,变成了5~10分钟。
不仅如此,在日常的写作中,郑柯也总结了一个固定的方法。对于技术评论性的稿件,写作主要是搜集材料,然后以自己的想法来归纳总结,最后形成文章。其中最重要的归纳过程,郑柯使用“思维导图”来帮自己厘清思路——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主要是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形成对时间的节奏感
时间就如乐章,也是有节奏感的,再简单的工作如果做到极致,旁人看来也会觉得其动作流程如音乐舞蹈般流畅,比如说微博上曾经很火爆的同时用15口锅炒菜的“炒饭帝”——就是形成了自己工作时间的节奏感,什么时候开火,什么时候该翻炒哪一口锅,全都有他的规律和节奏,一点不会错乱。
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时间的节奏控制,在于把时间分段,并把每段时间的工作内容基本固定下来。比如说,早上9:00~9:30处理邮件,然后每2~3小时再查看一次邮箱,集中处理。9:30~11:30处理“外联”事务,比如需要同事配合的工作,去沟通跟进;给下属分配任务或者查看进度;与客户的沟通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尽早把集中在自己身上的“工作结”疏通,不让一些工作流程进行到自己处时发生断裂。然后,下午的整块时间集中处理需要自己亲历完成的工作。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有两个成功的关键,一个是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有理性的分析判断,做出相对科学而高效的时间分段。第二点则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的工作,或者是会议等安排,绝对不要随意打乱工作节奏。如何避免工作被随意打断?
关掉电脑和手机的不必要提醒,这不仅仅是指手机上的微博私信提示、微信提示等社交平台提醒。最好连邮件通知的跳出窗口也一并关闭,因为你的时间节奏中已经给邮件划分了专门的时间,而如果真的有万分着急的重要邮件,相信他们除了邮件,也一定会通过手机第一时间找到你。
尽量不要在一个整块工作的中间停下去倒茶上厕所,这里的整块工作是指相对完整的一件工作,比如做一个PPT,可能需要2个小时,那么在这2小时中,尽量不要去做无关的事情,因为你一旦停下,重新进入状态又要花费—段时间。
优化重复性工作
你是否发现每天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市场部门在组织一个活动时,写大量的邮件给每一位嘉宾发邀请函,其中主体的内容都是一致的,但是每封邮件都需要有一些修改,如果仅仅是更换title还比较好办,如果需要改上更多的几处细节问题就来了,工作量大不说,还非常容易出错,漏掉一两个细节,收到邮件的客户就会觉得你不够专业和敬业。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琐事,但另一件事可能就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比如通过邮件或者即时通讯工具发送您的电子名片,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得不断地去重新复制一粘贴呢?
类似的重复性工作,工作本身都很简单,却是消耗时间的大户,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作为一个现代时尚工作人,我们要善于做优化。
工具推荐:Text Expander
一个用于“敲”重复文本的工具,是一款输入增强神器,如果你经常输入一些相同的文字内容,那么你绝对需要TextExpander,它可以记住你经常重复输入的文字,使用简短文字来替代更多的文字、常用短句、邮箱地址、帐号、网络地址、HTML语法甚至是图片等,对于日常使用频率颇高的内容,该工具是不可得多的效率化工具,如果把它用好,你的工作效率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图书与软件推荐:
篇4
高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上的课程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以下也从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具体展开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探讨。
1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实践的教学管理。
先制定出各种课程实践的形式规定。如法学专业: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院旁听、法律咨询、法律文书写作、情境训练、社会调查、与实务工作者对话这8种形式;社会工作专业有学生课堂PPT展示研讨、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社工游戏和小组活动、机构考察、社区探访、实验室实验操作、社会调查这7种形式。首先根据培养方案上的课时中的实验实践教学课时规定,对其中实验实践活动的授课要求提交相应书面材料。制定《课堂实践教学表》、附实践活动图片和相关记录,以此作为教学归档资料。上述材料只是作为一个书面形式的教学档案留存,但是仅仅需要详细材料是不够的,教学管理者还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好相应检查和监督工作,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效果展开问卷调查和分析,看学生是否真正在课程实践中得到益处。
2 关于专业见习的教学管理。
专业见习活动,一般都是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进行,是在学生学习了一系列基本专业知识后开展的,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学习和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见习教学形式为根据本专业特点及见习点的具体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联系见习单位,必要时由学校统一安排。管理方法采取“托管”和“共管”两种模式。专业见习由准备阶段、见习阶段,总结评分三个阶段组成。在见习准备阶段,见习小组和带队指导教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布置见习前动员会、宣布见习纪律和要求、落实见习具体内容、提交专业见习计划等。在见习阶段,根据见习协议和见习计划要求,对见习生实施管理。见习领导小组成员与见习单位一起负责对见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并经常进行交流,以促进科学管理、共同提高。在总结评分阶段,见习单位、见习领导小组成员与见习生认真做好相关材料。见习成绩经见习单位签名、盖章密封后由见习生带回。在整个专业见习的教学活动中,虽然见习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3周,但是也要制定指导教师对见习学生的探望表,规定好探望次数以及人员,做好探望记录,这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见习情况并加以指导。
3 关于毕业实习的教学管理。
毕业实习,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必要时由学校统一安排。按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实习时间为8周,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由准备阶段、实习阶段,总结评分三个阶段组成。首先在准备阶段,也是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要求学生完成与实习单位联系,确定实习单位,组织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开展会谈,学生完成实习计划书,在实习阶段,根据实习协议和实习计划要求,对实习生实施管理。确立学校的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与实习单位一起负责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并经常进行交流,以促进科学管理、共同提高。学生根据实习计划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最后,学生完成实习自我评估报告,汇总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反馈表以及汇总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评估并确定实习最终成绩,完成实结。
参考文献:
[1] 史金联.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154-156.
[2] 刘佳.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述评[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2,8(4):309-312.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知识聚集地与集散中心,充分发挥着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保障了文献知识得以保存与利用,促进了隐性知识的转化利用与科学管理。高校图书馆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其与知识管理理念不谋而合,因此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提高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度,并且将其在日常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予以实践,进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便是对其馆藏知识进行整理、分类以及数据处理,便于读者进行知识查阅,其工作性质刚好与知识管理理念不谋而合。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之下,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充分掌握管理书籍、先进服务以及相应的信息技术,这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对知识管理的高效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实力,并且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知识服务。(一)满足拓展服务功能的需求。在高校图书馆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渗透知识管理理念,能够满足当前高校图书馆深化及拓展服务功能的需求,进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质量水平。此外,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模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展自身服务功能,凸显出知识服务功能的优越性,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二)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共享。所谓隐性知识,是指潜藏在工作业务当中以及人的大脑当中还未发掘的经验与知识,相反,显性知识就是以各种形式载体表达的数据、文献资料、研究报告等等。而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则是通过采集信息、放大潜在知识、发掘信息资源中所隐藏的潜在知识单元,进而实现其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渡,也有效实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共享。(三)助推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知识经济背景之下,高校图书馆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如信息更为复杂、资源环境多变以及技术条件有所提升等等。此外,随着通信技术、存储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传播手段、馆藏资源建设以及建馆模式方面都逐渐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的特征。同时,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图书馆读者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与扩招,这些变化都要求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知识进行快速且准确的整理、处理、储存与传递,同时还要重视对知识的创新,来满足不断发展的读者需求,进而在激烈的竞争出保持足够的竞争实力,助推高校图书馆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当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相关对策
(一)遵循知识管理理论,引导图书馆服务。利用知识管理理论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进行引导,具体可从以下两点予以实践:1.丰富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的知识性。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知识需求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提供知识服务的工作内容中,高校图书馆应将网络虚拟资源与馆藏的实体文献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2.深化高校图书馆服务方法的知识性。高校图书馆开展不同形式的服务模式,有效激发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对读者的信息需求进行研究且对信息知识进行加工,进而将知识信息的无序变为有序,将固化变为活化。(二)构建全新组织结构,助推组织机构重组。高校图书馆为促进知识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应构建全新的组织结构,并且要始终围绕有序化活动和管理方法作为主要内容予以构建。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形势中,高校图书馆的业务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应积极采用知识型组织体系,具体来讲也就是加强横向联系,减少纵向层次,使得高校工作人员可直接提供建议以及信息,通过组织机构的进一步简化达到快速无误的信息传送与知识传递,从而加强并支持知识管理活动。(三)结合信息科学技术,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为能够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建立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去实现对知识的获取、识别、转化以及组合、传播,进而促进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一般来讲,知识管理会涉及非常多的领域,那么究竟要如何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知识管理系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重点探究的课题。针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其客户服务器结构可分为三层,主要由服务器层、中间层以及客户层构成,在这其中服务器层主要包括服务器的特殊应用与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层则主要包括服务性中间件、传输站、网络操作系统;客户层着主要包括用户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等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中,知识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将其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当中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管理改革手段。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也是人类知识管理的大本营,其今后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可能性与挑战性,所以为了将高校图书馆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则需要加强知识管理,在实践中去凸显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超.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分析[J].兰台世界,2013(26):83-84.
[2]苗玲.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索[J].卷宗,2015(8):142.
篇6
[关键词]新校区;管理模式;条块结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17 — 02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快速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和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似乎进入了时代,有相当多的高校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而大幅度的扩大招生规模,原有的校区根本不可能容纳招收的学生,于是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新校区或者合并其他高校,也就逐渐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这种办学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成为我国很多高校的一大特点。[1] 各高校新校区的建立有效弥补了自身教育资源的短缺,同时也实现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繁荣和发展。但新校区的纷纷建立也给各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新校区的管理问题也就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高校新校区的主要管理模式
各高校由于自身的办学传统、管理模式、专业特色、学科背景等不同,因此,各高校所成立的新校区的管理模式、功能定位等也就不尽相同。新校区的管理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集权式的管理模式
集权式管理模式是在不改变主校区的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在新校区设置一个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是新校区运行管理机构的核心。集权式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校区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责明晰,寻求集中与分散管理的最佳结合点。
(二)分权式的管理模式
分权式的管理模式是指新校区在遵循主校区的领导的基础上,下设相对完整的配套管理机构,该机构享有较大的自,有一定的独立性。分权式的管理模式优势在于使新校区获得较大的自,有利于学科和校区特色的发挥。
(三)条块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
条块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实际上是综合考虑本校传统、专业特色、校区特点等各项要素,优化条块管理模块,提升管理效率,实现校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条块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优势在于有利于盘活新校区的资源。
新校区的管理模式并没有优差之分,关键在于如何配置和理顺校区各个部门和各个群体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效率优先和运行成本降低的双赢。
二、新校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高校新、老校区间距离较远,新校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和传统单一校区高校不同但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新校区存在诸多不便
新校区一般远离繁华闹市,在地域上与主校区一般都有一段距离,大概在几十公里左右,新校区配套资源短缺,一般在交通、银行、邮局、超市等方面往往不太方便,师生的所有诉求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另外,各高校教师一般都住在主校区旁边,基本上不愿意住在相对不方便的新校区,同时新校区教师公寓也不可能满足所有教师入住,因此,大多数教师每天往来于不同校区之间。教师因为上下班占用大量的时间而疲于应付,常常感到身心疲惫,这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工作。其次,大多数教师在新校区来去匆忙,缺乏和学生的深入交流,新校区学生也就难以得到优秀教师的熏陶。再次,新校区建设初期周边地区一般缺少大都市的气息,这严重影响到学生感受和接触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开拓视野和增长见识。交通不便不仅造成学生出行安全,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急需锻炼的社会实践。
(二)新校区文化底蕴和内涵不足
目前各高校建立的新校区一般都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新校区建设初就缺乏对整体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没有树立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理念。新校区往往与原校区在地域上距离较远,原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秀经验和措施难以全面有效地传承到新校区,原校区长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优秀品牌项目也难以成功地复制到新校区。另外,新校区办学时间也较短,整个校区缺乏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新校区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但是校园还是缺少了校园文化的灵魂,师生缺乏对新校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有些校园文化的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健全,例如,缺乏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等硬件设施。学生总体上还是对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太满意,离学生理想中的新校区还有差距。
(三)缺乏完善的学生组织和团体
各个高校新校区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部分高校新校区只设立一两个学院或者只负责某一个年级学生(往往是大一)的教育教学,很少有新校区把全部学生都容纳进去。这也就造成了成立的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架构可能是不完整的。例如,个别新校区只负责整个大一新生的教育教学,每年进行一次的轮换,大二学生需要到校本部学习。这样就造成大一新生报到时往往没有之前培养好的学生干部可用;其次,新成立的学生组织和社团没有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工作难以保证,开展的活动效果不太明显,有些学生组织和社团甚至名存实亡。因此,学生组织和社团也缺乏影响力、号召力和稳定性。
三、高校新校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宁波大红鹰学院由校本部、杭州湾校区2个校区组成,其中杭州湾校区地处市郊,是一个由宁波大红鹰教育集团投资建成的新校区,自2009年9月正式启用以来,已整体进入基础学院和自考学院2个学院,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根据杭州湾新区政府和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发展规划,杭州湾校区将有更大的发展。如何实现杭州湾校区管理的科学化,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必须解决的新课题。宁波大红鹰学院积极探索杭州湾校区管理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统一领导、条块结合
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统一领导、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杭州湾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宁波大红鹰教育集团与宁波大红鹰学院的下属机构,在集团和学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对杭州湾校区运行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审核把关及督查落实。管委会办公室牵头的杭州湾校区办公会,代表集团、学校组织协调各部门在杭州湾校区的行政事务。其工作目标是保障杭州湾校区教学、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行,促进各部门发挥整体效能,打造效能新校区。基础学院和自考学院具体负责各自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其他诸如后勤、宿管科、保卫处、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教辅单位为校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配合好杭州湾校区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在管理上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充分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强调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努力为师生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杭州湾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工作中加强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校区教职工立足岗位要求,和学校提倡的“一转两提”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杭州湾校区的窗口部门(后勤、宿管、保卫等)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规范服务,文明服务,确保校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消解师生因新校区偏远造成的孤独感和烦躁感,进而获得师生对新校区的认同感。例如,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尤其是食堂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只有保证师生吃到较好的饭菜,才有可能忘却其他的烦扰,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另外,合理调配好校车资源,尽一切可能来方便师生出行;另一方面,做好杭州湾校区教学楼场地的分配及各部门办公室使用的协调,为师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帮助。
(三)办出校区特色,建一流校园文化
宁波大红鹰学院努力在杭州湾校区办出校区特色,把着力点之一放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争取建设成一流校园文化。杭州湾校区一方面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诸如体育馆、大礼堂、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等具有大红鹰特色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为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提供硬件平台。另外,杭州湾校区管委会数次召开杭州湾校区办公会讨论杭州湾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根据方案把杭州湾校区文化建设内容分为户外方案和教学楼楼内方案。随着方案的逐步实施,不仅可以优化校区的整体环境,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校区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杭州湾校区坚持文化立校,坚持把“百折不挠、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崇高目标”的大红鹰教育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建设有杭州湾校区特点的校园文化。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和发动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文化艺术节、科普活动、文艺演出等高质量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且具有教育性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良好文化氛围,打造具有宁波大红鹰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干部
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根据校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克服学生干部缺乏的难题。通过在大一新生开学前半月组织学生报名学生骨干班,辅导员根据学生报名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并通过学校领导和辅导员老师对筛选出的学生进行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等相关内容一段时间的针对性培训,提升新生骨干思想觉悟,增强其实践本领。其次,培训出的学生骨干马上投入到开学初的迎新实践中,通过迎新实践的考察,确定其是否进入学生干部队伍,这可以有效缓解校区学生干部的短缺问题。另外,通过迎新实践优胜劣汰出来的学生干部都是经得起锻炼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生干部,在接下来一年的学生管理中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这样就有效解决了学生干部短缺的问题。另外,学院领导和教师通过党团干部学习班、主题教育班会等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训学生,同时学生组织和社团通过学院组织的新生节、女生节等主题的各项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而培养出能吃苦、能学习、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要素和力量的共同推动和努力。高校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新校区问题上探索和研究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适时地调整思想观念,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好的经验和路径。
〔参 考 文 献〕
〔1〕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06):63-71.
篇7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65-02
专业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及科技服务的重要场所,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保障。高校实验室的等级、规模和水映了办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各大院校纷纷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但目前高校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普遍不高,传统的实验室资源管理手段明显落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使实验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利用,更好地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已逐渐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采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规范高校实验室管理已成为可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建立设备信息化共享平台,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
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及专业建设的质量,进而影响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专业实验室的仪器数量众多、信息量大,在未建立共享平台之前,各专业实验室购置的仪器设备分散在各自实验室内,由于没有统筹规划,时常会出现重复购置现象,无法将有限的资金购置更多的设备。而且这些仪器归属不同的实验室,造成“谁买谁用”,管理松散、封闭,设备利用率低的局面。由于设备资源无法合理应用,某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在本科实验教学中无法实施。传统设备管理还存在反应迟缓、管理与使用情况脱节,不能及时跟踪设备的最新情况等问题。实施设备网络信息化管理可以实时更新设备信息、随时进行数据维护,保持设备信息的准确性实现动态管理,避免了费时费力的设备统计清查工作。为了建立设备信息化共享平台,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核查现有仪器设备,整理出仪器设备信息清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价格、购置日期、应用领域、技术指标、操作规程、存放地点、仪器设备管理员、开放日期等具体信息),在实验中心网页上向全校公示。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功能和基本操作步骤等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全体师生了解学院现有仪器设备资源的具体情况,如这些仪器设备有什么样的功能、怎样准确地进行操作等,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使用者因没掌握设备的信息而随意操作、损伤仪器设备,使实验室仪器设备得到更好地利用和维护,以便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为了加强在用仪器设备的管理,嘉兴学院材料与轻纺实验中心按照实验中心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原则,制定了实验室通用设备预约使用、日常维护、损坏赔偿办法及公用实验室使用安全守则等设备管理制度。由各专业实验室分散保管仪器设备,实验中心按具体需求集中调配使用,实现管用结合、专管共用、资源共享。设备借用者须先向管理人员提出借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借出设备,设备使用完应立即归还。这样既保障了实验教学所需仪器的台套数,使实验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也使通用仪器设备在整个实验中心流动起来,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以确保教学科研及对外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构建实验室网络平台,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网络信息化教学作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既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又可以大幅度扩充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信息交流,为学生创建个别化学习环境,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验践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建立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首先是将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如各学科的实践教学大纲、具体课程的实验项目、实验运行表、实验指导书、PPT、实验视频等内容公布到实验中心网站上,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实施情况、下载相关实验文档,进行预习,还可以通过实验中心的网络管理平台,进行预约开放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查询实验成绩并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跟学生进行互动、辅导答疑。学院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积累,通过设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改项目等形式鼓励教师将实验教学过程制成视频,并利用已有的平台和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加强实验室网络平台的共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督促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自主学习,提高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促进实践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三、建立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电子档案,使实验室管理信息规范化
实验教学管理是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教学服务的主要工作。实验室日常管理和实验准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工作的进行情况。传统的实验室日常管理模式存在工作繁琐、流程长、效率低下等问题,建立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电子档案的主要目的是将实验室日常工作流程化、固定化,让实验技术人员明确实验室运行维护和教学服务工作任务和方法,改变以往落后的实验室管理状况。
嘉兴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结合学院和实验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通过了《实验教学规范》、《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规范》、《实验室使用守则》、《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实验中心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等制度,将其上传到实验中心的网站,将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通过将实验室基本信息(如实验室人员的组成结构、专业实验室的布局和使用情况、实验教学管理成果等)、实验室日常运行情况、实验场地耗材等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以电子档案形式进行登记管理。对实验室周期性管理工作进行记录、梳理,为实验室日常工作顺利运行及实现高校实验室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保障,具体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岗位日志;通用仪器设备借用、维护、变更登记;大型精密仪器使用情况登记;实验室教学情况及实验室开放情况登记;实验室经费、耗材申请及领用情况登记等。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网络对实验室资源查询统计,获得实验室资源消耗使用的实时情况,确保实验室资源得以充分、快捷的利用,也可以为实验中心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实验教学资源提供参考,并使新到岗的实验人员快速了解实验室基本信息及日常工作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建立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和仪器设备的共享,将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我们在不断实践中,针对当前实验室的管理现状,找寻一条适合地方高校专业实验室发展的实验室网络信息化管理之路。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收集资料,并加以归类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规范化管理措施,使实验室人力物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金荣,徐嘉祥,杨玲.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62-64.
[2]沈记全,赵俊伟.关于高校校内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85-187.
[3]蔡英,余建潮,陈小菊.以资源共享为抓手提升实验室管理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363-364.
[4]王睿.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使用效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400-402.
[5]王娴,刘畅,牛骁.实验教学及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201-204.
篇8
关键词 生物实验室;实验室管理系统;仪器设备档案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21-02
随着我国各大高校生物学科的快速发展,高校对生物学实验的关注与重视,科研教学实验设备以及各种仪器的引进,与之相配套的生物实验室也在不断发展建设,工作任务加重的不仅是教学工作,还有生物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目前,在我国高校的生物实验室中,除一些贵重复杂的仪器设备应当得到很好的管理与保养外,一些实验的易损耗药品也应合理使用及节约,因而也是学校与各院系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将就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问题做一些有益探索。
1 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现状及所面临问题
管理落后,人员责任心不强 生物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验场多样,有室内、室外及野外;实验周期一般较长,尤其是工程专业、园艺栽培专业等的实验课程可达几周甚至几个月;实验类型多,涉及基础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设备种类及数量多,各类分析设备、培养设备、生产线等,价值从几百元到一百多万元不等。实验室管理工作十分复杂、繁重,所以要求有较好的管理模式,人员应有较强的责任心。目前管理人员均为兼职,只是将实验室管理工作作为附带的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实验室,无疑会带来混乱和使用不合理等问题,一些管理上的工作问题也难以实现统筹安排。所以说,存在资源不共享、管理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实验室利用效率低 由于生物实验教学专业性较强,一个实验室能承担的课程数量不多,如植物学实验室与动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与生物化学实验室等,都有专门的设备和功能用房,不能交替使用,导致实验室使用率较低。反过来,实验课的实际课长也并非足够长,这样一来,实验室的利用率就更低了。
对大型贵重仪器管理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一味盲目地追求实验仪器档次,购买了不少大型仪器,然而技术、维护不配套,仪器耗材和检测成本也是损耗较大,甚至有些仪器通常只是在给学生参观演示时被简单地利用一下便被搁置在一旁无人问津,实在有些资源浪费。所以,高校在决定要不要购买大型设备仪器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尽可能选择性价比较高同时又能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仪器,最好是方便学生操作与学习的,当然仪器的成本与后期保养维护也是在考虑范围内的,有时也应考虑仪器的使用寿命及更新换代周期。
2 对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索
完善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系统 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应当周全细致,采取量化管理与激励竞争制度,以便为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实验室首先应逐渐完善管理制度,对实验场所、技术人员、仪器设备以及工作任务等信息进行档案化有序规范的管理,使实验室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其次,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实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及损坏修理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好专业人员专职进行管理,实施培训上岗制;最后,明晰责任制,划分清楚实验教师、实验员与领导各自的职责范围,建立一系列相关配套的管理制度,如奖惩办法等,最好能将具体问题追究到确定的责任人。
充分重视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的工作
1)以教师自身思想为出发点,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课教师不仅需要从事科研工作及实验建设,更是实验课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其工作质量将对高校的科研水准与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事关人才建设与培养的重要问题。
2)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学校应积极安排在职人员的相关进修工作,不断提高其学术和实验的业务水平。对各院系的管理层来说,一定要认识到实验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关注每年在年终考评中优秀人员所占比例及相关的技术职称评定,并要适当提高其薪资待遇。
3)在工作中,实验教师应当与管理员、技术员及时交流、密切配合,发挥团结合作精神,热爱工作,遇事不推卸责任。可以建立分级管理系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编制工作可由各系分别管理,尽量实现人才资源综合利用及优势组合。对新入职的人员采取试讲、仪器维修面试方案,严格管理制度,对工作失职、发生重大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与教学事故者进行降低津贴及解聘等严厉处分。
加强对实验教师及实验员的选配 由于实验教师和实验员是生物实验室的实际管理者,所以要求他们不但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同时能对整套实验装备负责,具有一定的刻苦钻研精神,这样在面对较难的或效果不理想的实验时,他们能够及时进行改进。当然,实验教师还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此才能保证实验效果达到高水准。对实验课教师提出高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努力提高和改善教师的职称评定、晋升与福利待遇水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以便其投入更大的热情到实验教学管理当中。
构建共用实验室 因为仪器的配置首先是要适应学科教学的,所以相关专业间会出现一起重复购买的现象。如质谱仪、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PCR仪等贵重仪器,既然生物科学专业与化学专业均需要,学校就可以通过成立综合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安排,宏观控制,提高实验仪器管理水平,避免重购,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使实验仪器管理由经济化向科学现代化过渡。
加强仪器设备档案建设 仪器设备的档案建设是科研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各院系应该在确保实验仪器完好率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其使用率,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1)从项目申报、组装整理与开箱验收这三项基础工作入手,开展对设备仪器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应事先做好技术资料与说明书配套齐全、主机检查完好和附件配置正确等检查记录工作。
2)建立技术档案制度,也就是从仪器的选型、购置、论证、使用、验收、调试、维修到报废的全程的技术管理。贵重精密的仪器技术档案应当是从一台仪器的计划购置到其报废这一过程的真实记载,而这一珍贵资料无疑会对评价仪器的性价比、实验效益及对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水平的考核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对仪器档案及设备进行实物和价值载体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实现设备及技术档案的保存价值,应将仪器管理和价值管理统一结合。实验设备管理者不仅应优化管理,还应努力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及岗位规范水准,做到定期检查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仪器档案的作用。建议逐步采取电子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由纸质文件分批向无纸化文件的过渡,并在一定程度下借助网络技术扩大承载信息量与服务范围。
3 结语
新时期各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并非一项轻松而简单的工作,而更应该是一项烦琐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这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针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现状,需要通过对学校实验室落后观念的改进,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设备使用率,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的同时,确保高校科研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学生实验操作与实验室管理均在一个良性循环中完成。
参考文献
[1]田飞,赵桂枝,魏秀然.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创新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3):67-69.
[2]肖玉巍,高智琛.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2):163-165.
篇9
关键词:电力营销稽查;垂直管理;电价监管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18-03
引言
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是对供电用电情况进行的规范性的监督检查工作,能够有力规范营销行为,堵塞漏洞,挖潜增效,提高营销政策执行力,减少营销事故,保证电力供应平稳过渡,保障系统运营安全稳定。一些营销稽查工作人员对如何提高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水平、提高稽查效率做了相关研究。毛淑莲等人认为目前中国电力企业的营销稽查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营及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及时采取有力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1~3]。张佳南等人建议定期与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公安及司法机关开展电力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从严打击窃电和违章用电行为[4~5],翟中炜、杜艺彦建议应用电子稽查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对营销关键指标、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全过程、实时化、集中式在线监控和稽查[6]。但是这些研究没有对优化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基于“大营销”体系,力求实现营销管控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要求,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营销稽查管理新模式成为了当前中国电力企业十分急切的一种需求。
基于此,本文试从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内容及管理手段四个方面合理、科学、系统地探究如何构建高效的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模式。
一、电力营销稽查管理现状及问题
正是因为中国迫切需要保证电力供应平稳过渡、规范电力市场秩序,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才开始壮大并且发展。纵观目前中国电力企业的营销稽查工作现状,仍然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企业的发展,分析、探究中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现状及问题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新措施、新思路。
1.部分电力营销稽查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较弱。一方面,公司部分营销稽查人员业务技能不高,有的营销稽查员的业务技能还不如营销工作人员,往往不能发现营销工作中存在的差错。另一方面,公司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对营销稽查人员进行培养,营销稽查工作人员大多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职业培训,业务知识比较欠缺。
2.相关管理制度缺乏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及其人员独立性的硬性规定。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及其人员的独立性是开展稽查工作的基石和标尺。营销稽查工作及其人员的独立性是营销稽查目标实现的要求,是营销稽查作用发挥和其职能实现的要求,是营销稽查工作质量的保证。
3.电力营销稽查的抽查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用到的抽查方法常常是对报表、工作单以及管理台账等进行合理的抽查。但是这种抽查方式所抽取的业务样本难以代表总体业务的特性,稽查人员在抽查过程中不免会带有主观色彩,容易使抽查总体中各项目被抽中的机会不均等。因此,通过抽查方法得出的稽查结论不能全方面地对企业的某一块电力营销工作进行说明,这种片面性的稽查工作不仅仅工作效率不高,还会给稽查工作带去一定的漏洞与不足。
4.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手段和流程缺乏高效性,稽查工作缺乏监督评价。目前很多电力企业营销稽查效率普遍不高,其营销稽查人员工作仍然对相关资料进行逐条核查,从而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下,通过人工的取样、比对和核实,对企业的营销业务、营销表单及相关的工作资料进行大范围的稽查,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最重要的是耗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二、高效的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模式构建
通过对大多数电力企业营销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构建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新模式,改善和提高营销稽查工作必须从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等几方面改进,以此降低营销管理风险,全面提高电力营销业务的管控力、日常业务的执行力以及客户服务的监督力,保证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规范、有序、高效。
1.建立新的管理方式。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出现的相当多问题根本源于稽查部门独立性较弱以及稽查人员工作理念陈旧所导致。因此,重设稽查机构、树立新的稽查工作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1)重设营销稽查机构,建立稽查分层级负责管理方式。地级市的营销稽查部门往往设在所属电力公司下,省级营销稽查部门往往设在省级电力公司下,这种机构设置直接影响稽查工作的独立性。营销稽查工作选用垂直管理体制能大大优化稽查工作的效率效果,因此重设营销稽查机构,建立分层级负责管理(见图1)能够提高稽查工作水平。可以考虑在稽查系统实行垂直管理,省级稽查部门直属国网总部的稽查部门,地级市的稽查部门直属省级稽查部门,然后以此类推,稽查部门只接受上一级的稽查部门的管理,不受工作地点所处的电力公司管理。这种垂直管理可以避免稽查部门的工作受到被稽查单位领导的干扰,增强了稽查部门和其人员的独立性,为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施行稽查垂直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稽查工作的自,可以避免上下级稽查部门之间工作脱节的状况;另一方面,垂直管理可以实现管理权、稽查权的权权分离,使稽查工作成为权力制衡机制的重要环节,防止管理权力的滥用。(2)建立电力营销稽查、电费计算、电价监管“三位一体”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建立电力营销稽查、电费计算、电价监管“三位一体”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新模式,即是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电力营销稽查的作用,规范电价监管的行为,强化对电费计算的日常指导和监管,形成有利于规范、高效、有序稽核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中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中稽查电价主要是对售电均价波动、分时电价执行异常等进行监控和分析,稽查电费计算主要是通过对电费发行情况和核算异常工单处理情况进行核查。除了上述稽查内容外,营销稽查部门还应负责建立电力企业内部稽核管理模式,包括营销稽查、电费计算和电价监管在内的长效协调与制约机制(见下页图2)。在这种长效机制下,营销稽查部门应及时给电价监管部门详细汇报电价存在的异常情况,做好电价二次稽核的实务工作;营销稽查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向电费核算部门详细汇报电费计算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确保发电量能够可靠计量。这种长效机制可以有效促进电价和电费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不仅有助于监督电价监管部门的工作,还有利于控制电费计算的错误率。
“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中的电费计算工作中发现的电费计算错误、某类客户所用电价不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等问题,应及时向营销稽查部门和电价监管部门提交在电费计算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醒稽查人员和监管人员注意,使得稽查和监管工作有的放矢、高效进行。
“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中的电价监管工作应及时将电价不适用客户的详细资料提交给营销稽查部门,稽查部门根据资料核查客户所用电价不适用的原因,判断是否由于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疏忽所致、是否客户与工作人员存在关联性,确定电价不适用带来电力公司或者客户经济利益损失数额,派代表与客户进行相关沟通,尽快规范适用电价的执行。此外,电价监管部门应将电价更改信息及时提供给电费核算部门,确保电费计算准确无误。
2.优化营销稽查管理制度。提高营销稽查管理水平就要在根本上优化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稽查部门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对于完善电力营销稽查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逐步建立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检查规则等相关制度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这种多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形成合力,有效避免了考核工作分散,减少考核负担。另一方面,是将对稽查部门的绩效管理和对稽查人员个人的绩效管理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可起到甄选、指引和监督的作用。选出工作能力不同的人员,以此作为能级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绩效考核发现的失职者,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罚;接受评价结果并在以后加以改进是最好的培训手段。
3.健全营销稽查管理内容。大多数营销稽查管理内容缺乏对职员的管理,缺乏对职员积极性的考虑,因此,实行能级管理,改进激励机制,对调动稽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改进激励机制,不仅在行政方面解决稽查干部升迁问题,而且从业务方面考虑稽查干部职位调动,将行政和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稽查人员工作积极性。
4.改进稽查管理手段,提高稽查效率。强化营销稽查的效率和成本管理可以切实提高稽查效能。首先,从考核指标上,将效率和成本列为主要主要指标;其次,对税电力营销稽查人员进行专业化分工,根据稽查人员所擅长的业务内容安排合适的工作;最后,对于专业性较强工作内容,可以引进外部稽查队伍进行专业检查,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保证准确率。
总结
在电力企业商业化运营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内部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也必须做出新的调整,以应对风险和挑战。以营销业务技术支持平台为支撑,从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四个方面构建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新模式,可以增强企业营销工作的控制力度、工作业务的实施力度以及客户服务的监督力度,最终提高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淑莲.论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方法与途径[J].中国外资,2013,(5):68.
[2] 郑爱民.关于电力营销稽查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144.
[3] 田勇.电力营销稽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3):280.
[4] 张佳南.电力营销稽查探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1):66-67.
[5] 许建新,杨小梅.探讨电力营销稽查在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科技,2012,(23):98-81.
[6] 翟中炜,杜艺彦.论电力营销稽查机制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119-120.
篇10
近年来,随着计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阅览室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在各高校图书馆,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电子阅览室的建立,是现代化高校图书馆形成的重要标志。相对于传统的文献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集电子文献、阅览、咨询、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高校图书馆如何建设和管理好电子阅览室,已经发展成为各大高校图书馆所必须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
现今,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几乎都建立了各自的电子阅览室,而且随着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的不断发展,电子阅览室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典型的电子阅览室通常由资源服务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用户终端、信息资源四个部分组成。电子阅览室在数据信息共享和管理查询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也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1.硬件系统建设
电子阅览室是由服务器、客户PC机、网线、集线器或交换机、空调设备等硬件设施组成。其中网络服务器是网络系统的核心,由于工作站较多,网上数据交换频繁,必须配备各种有独特用途和职能专用服务器,如信息检索服务器、视频服务器、WEB服务器、OPAC 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等。
2.软件系统安装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数据存储量很大,存储设备有光盘塔、光盘库、硬盘镜像服务器、磁盘阵列等。此外,还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服务软件的安装,客户机操作系统、病毒防护系统、各种浏览器、办公软件、学习软件和检索工具等的安装,以及馆藏数据库、电子图书等的镜像安装。
3.电子文献资源建设
电子文献资源建设是电子阅览室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应该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紧密联系相关专业最新发展趋势、抓住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等实际情况,将电子出版物的采购纳入电子阅览室文献资源建设的范畴,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购买最重要、最全面、最急需的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的电子出版物。比如本馆在电子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除了购买国内各种合法权威电子数据库外,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建立了自建库(特色专题数据库),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做好服务。
4.人才队伍建设
电子阅览室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的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设备,如果工作人员没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不可能顺利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图书馆服务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学校要为电子阅览室配备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文献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些工作人员应该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嫡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定期对在岗人员实施继续教育,有计划地进行在岗培训,增强专业业务能力。因此要保证电子阅览室正常有序的运行,图书馆一定要重视电子阅览室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
三、加强对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以提高服务质量
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是图书馆界的新课题,如何加强对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如何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认真研究。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再先进的设备,再完善强大的数据库,再好的技术水平,也无法提高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以及发挥电子阅览室的作用。
1.建立并完善电子阅览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相对于传统文献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是由服务器、客户PC机、网线、集线器或交换机、空调设备等硬件设施组成。而电子阅览室提供的电子文献资源具有体积小、信息密度大、价值高等特点。如何确保电子阅览室的正常运行,提高对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管理人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并确保这些规章制度得到严格地遵守,以防止故障及隐患的发生。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电子阅览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即使故障及隐患发生时,得到很好的处理,保证电子阅览室正常有序的运行。
2.加强读者管理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对象一般为在校的师生,如何引导读者更好地利用电子阅览室,同时也让电子阅览室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强对读者的管理。首先,加大电子阅览室的宣传力度,让读者了解电子阅览室所拥有的资源,了解室内各项电子设备的使用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然后严格执行电子阅览室内的各项规章制度,让读者自觉遵守室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得读者有意识地和工作人员一起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对待不遵守规章制度的读者,工作人员保持耐心,说服教育,使其加深对电子阅览室的了解,并改正错误,以达到能更好的使用电子阅览室。
3.计算机软硬件维护
电子阅览室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是读者使用电子阅览室的物质基础,只有当这些系统都维护好了,才能保证电子阅览室的正常运行。而这些设备机器大多都价格昂贵,对其操作及维护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求技术人员建立健全一套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维护的工作流程,确保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正常运行以及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做到定期对计算机杀毒并升级杀毒软件。另一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加强日常的巡视力度,及时发现并排除各种计算机故障,并对此做好记录,以方便技术人员对计算机故障跟踪处理。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正发生着变化,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立,也正悄然的改变着高校师生的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且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电子阅览室凭借着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趋重要。但是如何更好的建设电子阅览室,使得电子文献资源、网络资源、馆内信息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如何不断扩宽电子阅览室的服务范围,使其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使得电子阅览室真正成为第二课堂,这就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进一步开发创新管理模式,借鉴其他高校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经验,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加强我们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阅览室的作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莫瑞莲,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6(4):154-156
[2]熊刚焯,袁立坚,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19(3):99-101
[3]那世平,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服务( 社会科学版)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7),4(3):142-143
[4]林芳谋,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与管理探[J].琼州学院学,2009(12),16(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