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心情范文
时间:2023-03-29 17:2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个人的心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其实这一切,本来都是天马行空的,一种可以被人赞扬的想象力。可是当有一天,我们从这里看懂另外一种途径,我想这些积分也足够让人看懂了。
就好比,当初我们在玩某一个软件,也很喜欢。
我们根本就不会觉得,原来他们的心态,也在我们的歌声当中,得到了一个最直接的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才会使自己的选择,那么过多久之后,我们才会明白,原来这些次数的尝试,都无所谓。
他们的歌声,都是生活的外化形式。
如果我还是喜欢看微博,如果我还是喜欢听他们的歌曲,那么这一切,似乎都变成了过往。那些故事,都显得如此虚假,可是我们想要的生活,都不需要放纵。
篇2
偶得闲暇,翻阅了一些曾经的一些信件,感慨良多。虽然对于网络那么发达的现在,书信好像早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蒸发了,但是我很喜欢这种古老的联络方式。他可以让我尽量慢慢的思量自己的心情,去品读自己对于这个人的感情,静下心来去写下我对于他的种种,还有他对于我的,这样自己能从中学会一些别人不可企及的东西。
关于爱情,它也只是爱情,此事不关其他。许多人一直寻寻觅觅,说我的缘分怎么还没有来到呢?听一个朋友说了件小事,他刚认识一女孩,然后告诉我,他觉得他这二十多年都是为了等这个女孩的。听了很受启示,不仅是因为他的感悟,而是觉得爱情有时就是这样。还有就是因为他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曾经认为爱情只是一些无聊文人的空口胡说而已。因为我在大学时有门选修课,因为那位老师说世界上没有爱与不爱,只有适合与否。后来自己坚信了这句话,并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原则。只是经历后,真的才会懂。有时,就只是那么一次,你的人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现在只相信自己的感觉,你的即使是对的人生经验,对于我来说,或许就是不适合,因为你是你,我是我。
关于亲情,这是个自己最无须烦忧的事情,因为亲情不像爱情会变质,也不会像友情会疏远,无论你怎样,他都会依然站在那儿,无论你开心亦或是悲伤,它都是你最有力的臂膀。今天是母亲节,今早在市区看到一7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拿着束花,顿时很是羡慕。当自己经过花店时,很想进去买束康乃馨给老妈,但是自己还是那么拿不开自己的架子,觉得那样的自己有些做作。所以,回到家了,我跟妈妈说,今天是母亲节,你想要什么。其实我知道老妈会说什么都不要,这是她一贯的回答。我只是想告诉她,母亲节了,谢谢你。这些她心里明白就好,我不想点透,因为我还是有些些孩子样。然后想起来上星期哥哥生日,跟妈妈说了声,每个孩子的生日都是母亲的苦难日,所以感谢妈妈把我们带到这是世界上。有时自己就是很不懂事,老拿话揶揄老妈,说她为什么罚款还是要生下我,本身家里就那么穷;把我皮肤生的那么差,腿那么粗等等。说真的,那些都是我觉得调剂生活的料子,因为老爸太沉默了,所以我尽量让老妈高兴。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妈妈,未来的婆婆,我很感激她对我的好,会提醒他儿子对我好,感觉未来的婆婆简直跟我一阵地似的,所以即使我脾气不好,我也会很耐心的对她好的。谢谢她!
关于友情,自己这么多年了,是有不少好朋友,只是觉得时间和空间真的是把锋利的刀,硬生生的把我们隔开了。有些老友初中后就没见过几次,高中的偶尔还能见些,大学同学几乎毕业后就没见过。看着他们一个个的更新自己的状态,开心抑或忧伤,自己都会思考上半天,他身上发生了些什么事情,会让他有如此的感慨。虽然大家见的机会是很少了,但是见与不见,关心是永远都不会少的。我希望我的朋友们,都开开心心的。因为你们的欢乐,也会让我减少一分牵挂。同样也是上星期,一个高中的大姐结婚了,其实自己很替她开心,但是看到她流泪,自己也禁不住诱惑,眼泪直在眼睛中酝酿。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开心的流泪也好,结局是皆大欢喜就最好。
篇3
2、静静地听她诉苦:她这时候心里肯定会有非常多的委屈和苦恼想要和你分享,所以无论你觉得多么无聊或者觉得是他想太多,但是一定要静静陪在他身边听他把心中的苦恼和难过的事情都说出来,这样他心情也会变好非常多的。
3、带她去吃好吃的:食物对于一个人的情绪是有很好的治愈功效的,所以可以带她去吃平时她一直想吃的美食或者给她买很多零食,然后陪在她身边把零食慢慢吃掉,这样她的心情也会随着零食的增加而减弱,心情会变得非常好的。
4、和她说说心里话:多陪在她身边,她心情不好一个人会特别难受的,所以多和她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她也能有人可以交流,心情会变得更好一些。你也可以和她分享和她一样的经历,不过到最后还是要振作起来的,这样才能继续往前走。
5、安慰要有耐心:当然去安慰别人的时候不是说一定要有华丽的言辞,其实只要有耐心和一些真实的话语,那么伤心难过的她在你的陪伴下心情也会变好很多。安慰别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可以陪伴着她,因为这时候她是最脆弱的,一点小事情就会很难过。
篇4
一个人,总会有没有人,或许不想有人陪在身旁的时候,少有朋友的问候,少有亲人的关心,空空的周围,不是孤寂,更不是落寞,静静的思考着,是生的洒脱。
好像看透浮华尘世,理解世间蹉跎,一种超然超乎所以然的状态,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思考自己所以为的世界,或许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认同,独自享受,柔软的时光里,忧郁某种味道;繁华世界后,体验一种别人不理解的情绪,孤独。在旁人看来孤独就是寂寞,空虚,潦落,一种不被常人接受的状态。其实不然,孤独是一种心境,一种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状态,而寂寞,是一种病,一种渴望交际却不会交际,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独自狂躁,抱怨的病。
在这个繁华花绿的世界,不是所有人都会以一种淡然心境处世,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嘈杂的环境里静默思考,这是一种忧郁的气质,给人一种不是距离的距离感,让人瞻仰。孤独,给自己一种心态,不在意世俗,给自己一种享受,不是寂寞的空虚,是娴静的时光里的柔软。它不像寂寞给人一种脱离世界,脱离人群的恐惧,不像空虚,给人无从适世的焦虑无奈,更或许说,孤独是一种态度。经历过生活的人,都会经历那样一段时光,这之后的人,更成熟,更能以旁观者者的心态对待世界,对待生活,对待人。
孤独独带一种诗意,给人想要观赏的感觉,即使也有恶俗的一面,但终不是寂寞的那种软弱无力,它是强硬的,不是像寂寞定会在夜暮降临下爬上你的心头,噬咬你,让人有种无法自拔的感觉。更或许孤独是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是思想上的淡然平和,是灵魂上的丰盈,精神上的圆润。
在孤独中生存,并不是迷失生活方向,只是选择了另一种生存方式,不是柔软的心,是强硬的生活态度。
真正经历孤独的人会享受孤独时光,独自坐在阳光下,独自呼吸自然,不被人打扰,在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境下,思考,成熟,不被人注意,感受脱离城市的别样状态。不是修道,不是修佛,只是体验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
篇5
2.普通人都难以忍受孤独,处在逆境的人由于不信任任何人,对这种孤立更加敏感。
3.沉溺寂寞该是寂寞之道吧,就像在沼泽里越是挣扎陷得越深,而这种挣所终是徒劳的。
4.雨滴是因为我对你的思念感动上苍所留下的泪水,你看,老天都哭了。
5.一只笔一张纸一根烟一杯茶抬头望夜已暗寒风起思未停笔已断纸也乱烟未灭茶过半情未了心已乱一世情情难浣。
6.我所说的“家”并不是那幢房子或那间草屋,而是那个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的窝。家不分贫富,即使分,也是感情上的贫富。家,是幸福的源泉,离开久了,总觉得心中有些失落,无法言喻。
7.微黄的孤灯下,我无法触摸到灯光下的影子,那是我日夜陪伴的身影,却离我越来越远。天明才发现,原来荒凉下的夜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影子……
8.可不可以别放情歌,那声音听着好寂寞…
9.每当夜深人静,月光透过窗户如水般洒落在我的床前的时候,我就会暗吟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目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谁寂寞了繁华,埋葬了天涯,散尽一身的戎甲。
11.我非常喜欢我的家,不仅仅是一推开大门,海的情景家的情致扑面而来,而是因为家里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如同大自然怀抱的味道。日子过得越久,这种味道越浓。
12.在这个匆忙与现实的世界里,张望着重复着,习惯着而又疲倦着,同一辆车,相同的风景。
13.我的朋友只有一个,他的名字叫孤独……
14.想家的时候,会挑行人起码的街道,一步一跳的,一点点的记忆,一滴滴酸酸的泪;想家的时候,会站在商场对着橱窗里的玩具能傻傻的笑;想家的时候,会坐在大堆的零食里对着窗的游云发愣;想家的时候。
15.孤独是一种态度,寂寞是一种想法。寂寞是武器,有时候致命。
16.想家。想念家中的父母霜染的白发;想念弟弟幽默的话语;想念和弟弟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胶的样子,想念为我遮雨的屋子;想念屋后那清澈见底的水库。
17.坚强独立的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因为她不愿别人看到她的脆弱,别人也走不进她的内心。
18.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篇6
2、喜欢雨,喜欢在看雨时回首往事。喜欢在听雨时展望未来。
3、此刻不再那么幻想,但是还是喜欢雨,喜欢下雨的时候,一个人坐在窗前,数雨滴。
4、雨划过我窗前,玻璃也在流眼泪,街上的人都看起来,比我幸福一点。
5、雨天,很容易回忆,很容易想念;雨天,很容易听歌,很容易寂寞,雨天,很容易让人用最真实的思想细数走过的路。
篇7
1、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2、悲愤填膺: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
3、心急如火: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4、心潮澎湃 :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5、激昂慷慨:心情兴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6、感激涕零:感激得掉下眼泪,形容极度感激;
7、垂头丧气:指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8、灰心丧气:指因遭受挫折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心情极度低落;
9、万念俱灰: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10、怒火中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篇8
作家出版社
2012年5月
一本好书是人生十字路口的路标。
作者成为泰国家喻户晓的名人,不是因为他的财富和地位,而是他的自传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他以坦诚直率的态度讲述了发生在家族和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一个鲁莽的乡村少年历尽磨难走出国门,到台湾寒窗苦读数年,回国独自打拼,因父亲暴躁任性,经营理念不同父子反目成仇。靠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他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五十知天命那年,为替母亲还愿,作者出家修行了三个月,苦思冥想,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坎坷经历和人生感悟与人分享。他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够关爱、重视和培养自己的孩子,激发青少年知恩图报、诚信和勤奋的意识,学会用理智来解决各种难题,努力打造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优良品德。
一句话点评:本书记录的是一个成功者的串串足迹,一个成功者的思想轨迹,一个成功者的人生感悟。《为中国着迷:一位汉学家的自传》
傅吾康/著
欧阳娃/译
定价:99.00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1月作者是当代德国著名汉学家,汉堡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精通中、英、德文,一生潜心研究明清史、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东南亚华人史,著作丰富。
全书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作者各时期的经历,多参照作者日记,书信以及发表的文章、报告等写成,完整地呈现了作者一生的中国情结。他的求学、婚姻乃至治学、事业无一不与中国密切相关。
一句话点评:一个德国人一生为中国着迷,而且是心中只有“一个中国”,为研究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奉献了全部身心。
《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
周质平/著 定价:48.00元
九州出版社 2013年4月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有关现代学人与文化反思方面的文章。人物研究中涵盖了、林语堂、赵元任、余英时等现当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学者,论述着重在思想史层面的分析。语文发展的内容,重点关注现代中国汉字命运的探讨以及简化字、世界语等话题,对百年来的语文发展提出独特的见解。
一句话点评:本书汇集了作者近20年来文化反思方面的文章,内容精练,论断清晰,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易中天/著
定价:29.00元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5月
看清自己,必定先要追根寻源。神话和传说,都是民族的童年记忆,无不隐含着某种文化的秘密和梦想。神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心灵史。只要抹去神秘的色彩,我们就能打开迷宫,依稀看见一些真实的东西。
本书和您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发现我们祖先——女娲、夏娃、伏羲、炎黄、尧舜的本来面目。
本丛书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是首部从全球视角为中华文明立传的宏伟巨著。读历史,懂人性,鉴古知今,提升洞察力!著名科学美术家赵闯,为本书特别创作七幅精美作品。
一句话点评:作者用充满趣味的通俗语言详尽阐述对中国历史的独特洞见,立足全球视野,为您讲述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江山美人谋》
袖唐/著
定价:32.00元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3年5月
女人、乱世、家国、爱恨、命运、
虐恋……
女人究竟要经过多少风雨艰辛,才能成为人生强者。
宋初一以为,她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虽颠沛流离,却有心爱的人陪伴,相守相爱,那便是最美好的事情。
然生逢乱世,人命危浅,生生死死如同家常便饭一般。昨日枕边人摇身一变成为敌国大将军,她一次次心软,一次次放过。妇人之仁换来的竟是他的栽赃陷害、挑拨离间……
转身,她再为谋士,游走七国,历经重重波折,凭借过人才智博得七国君主赏识。成功的路上遍布荆棘,流着鲜血咬紧牙关。从昔日女孩蜕变成万众瞩目的女王……
篇9
关键词:“身体化”倾向 文化心理 独立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体化”倾向惯而有之,体现在“无灵魂”、“无来世”等世界观中,也体现在对于个体自称为“身”的语言文字中。从对“身”的运用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人”的程序设计里,人的生命和存在意向都倒向“身体化”倾向,即个体是没有精神性的“身”,“心”的实现依赖于社会人情。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中,“自我”很难萌芽、生长,使得现代教育的精神―独立人格的培养,也就形同虚设了。本文立意从亲子、师生、家长与教师的循环社会关系中探究传统文化心理中的“身体化”倾向对于现代独立人格教育形成的影响和制约。
一.对“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的心理学定义
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每个人的人格包含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未经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在个体出生时即存在。它代表了与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动有关的原始内驱力。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满足的最大化和压力的缓解。它是人格中理性和理智的部分。自我在个体外在的现实世界和内在的原始本我之间起着缓冲器的作用。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其机能是抑制本能的冲动以维持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人整合到社会之中。最后,佛洛依德指出,超我代表的是个人的良知,用以区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超我形成于个体5岁或6岁的时候,从父母、老师和其他重要他人那里习得而来。
然而,传统的“身体化”倾向使人群心理长期集体处于“本我”的第一阶段,即对于饥饿的原始驱动力,并使其固着在儿童性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从社会的诸多迹象中表现出来,例如:对于“吃”的执着,对于“吃货”二字的褒扬和追求,并使之成为时尚。对于心理疾病的身体化倾向,从“补身、进补”来解决个体的精神问题等等。可以这样讲,现代社会中形形的成人其实只是架着成人骨架游走的儿童,并不是完全具备“自省精神”的独立成人。这就导致亲子、师生、家长与教师的循环社会关系其实是在儿童与儿童情境之中展开的,体现出儿童心理的各种特征,很难提升到独立人格教育的思想启蒙层面。
二.“身体化”倾向对于亲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亲子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环,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思想启蒙导师。但实际情况是,“身体化”倾向文化心理使得大量家长虽名为家长(真正的家长即全面盛开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是存在的,但为数极少),但其头脑则长期处于儿童阶段,并对他的下一代采取儿童式的管理方式。以自身儿童式的占有欲出发训练早期的儿童是其中的一大特点。儿童不是被当作“人”来培养和发展其独立精神的,而更多的是作为社会性角色中的“子”来被定义为拥有物和依附体。
一方面,母亲儿童式的占有欲主要表现在以“养”满足子女的“身体化”需要---吃饭、穿衣、睡眠等为交换条件,换取其在情感上的依附,为其所有,并将满足口欲为主的“身体化”阶段(本我)永远延续下去。(210)母亲与成年子女的交流侧重点停滞在“吃”这一阶段正体现了母亲对于子女的欲望---永远为她所有的儿童。然而,与培养独立情感的一系列训练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不管你多少岁了,在我面前依然是个孩子”等话语形式在文化中的正当性抹杀了母子作为成人进行对话的可能性,把已成人的子女矮化为一辈子的儿童,从中获得对他们的控制权。
另一方面,父亲儿童式的占有欲主要表现为用威权和暴力对子女进行“安身立命”的社会性(自我)训练。之所以说是服从性训练就在于不是将子女视为一个将要长成的独立思考的主体,教育其对社会和他人的思考和理解(他虽然担当父亲的角色,但却不具备与其角色相应的成人心理),而是将子女视为“动物”,将其制服为逆来顺受的社会一份子。由于对于“自我”“超我”的培养方式是用威权和暴力方式灌输的,并不接受质疑和批判。所以这一阶段应具备的理智和理性培养实际是相当脆弱的。即使长大成人,“原我”的本质仍不时透过“自我的仪式”表露出来,而对于“超我”道德良知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在社群范围内部,无有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在这场“强势儿童”(成人)对“弱势儿童”的教养过程中,充满了对于“所有物”的“身体化”的占有心理。在这种强弱不对等的关系中,独立精神的培养是没有前提条件的。
三.“身体化”倾向对于师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借鉴苏联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对文、史、理、德、体、美的全面教育为现代工业化社会培养具备独立思考精神的独立人。这里需要说明的前提是现代社会与人的关系,即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同时反过来创造社会,使社会在发展中保持活力。然而,从这三十年的发展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浸染下的社会并没有因为物质进步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其特征表现出主流社群不成熟的“身体化倾向”的文化心理,对于社会新鲜人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更多抱持的是为我所用的对他人物化的心理特征,并要求思想上的绝对忠诚。而这一需求在现代教育体系的空壳下通过其与儿童化的社会文化心理相符的应试教育理念(考状元)表现了出来。
一方面,教师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父”的概念,成为地位高于学生的权威,继续对学生施加顺从训练,进一步压缩其人格。而由于教师本身的人格也是儿童化的、不发展的,离理性和理智的成人有着相当的距离。因此,一些老师会在“为学生好”的名义下,对学生施加身体和精神上的暴力这样的事例在新闻报道中也并不少见。
另一方面,长期被动式的情感控制(对母亲角色的利用)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产生偏差。从对知识本身的探索和追求逐渐转变为不好好学习对不起父母的负罪意识,背上了沉重的家族式文化心理期待和负担。于此同时,从对“物”而不是对“人”的教育视角出发,灌输式威权(对父亲角色的利用)教育无法使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无法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而只是在单纯的恐慌中,对自己的个性渐渐弃守,以工具性的面貌来顺从社会的期待。
长此以往,在这样师生关系中培养出的更多的是“唯书、唯上、唯师”的顺从性,只会消极的适应环境而不能独立自主地去超越和创造环境,偏离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身体化”倾向对于教师和家长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身体化”倾向影响和制约的最后一环,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将对学生构成最沉重的打击。儿童化的教师和儿童化的家长的关系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类型,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模式:教师(权威)V.S.家长 (顺从者),教师在此关系中占统治地位,主导话语权,而家长则进入了学生角色,再一次发起师生关系之中的不平等关系,进入“教师>家长>学生”的权利制约模式,教师拥有不受监督的最高话语权。
第二种类型,以家长为中心的关系模式:家长(权威)V.S.教师(顺从者),家长从自我出发矮化教师角色,根据性格差异表现为不以为然、藐视、质疑或反抗等。但在顺从社会群体文化的大前提下,家长即无法与社会教化的代表―教师,形成真正的对抗关系,也无法以平等的关系发起有意义的合作交流。
“老师让学生跑步到厕所溜一圈,让后再用鞋底子抽学生的脸……可又能怎么办呢?这个老师的升学率很高,万一换个更差的老师怎么办?” 笔者不止一次见到家长各式的愤慨在此种情形下转变为顺服的叹息。
第三种类型,家长和教师同为权力者或顺从者的角色。这两种情况最易形成合作交流,但这种合作交流所形成的两强对一弱的局面却使身为子女、学生的未成年人面临更加艰难的文化处境。
总之,无论处于何种类型的关系之中,除非外来文化的突破,那么,在大一统的“身体化”倾向的文化心理制约下,个人独立思想和意识很难有发展的空间。
五.结语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但仍不是“人”的萌芽。幼童心理在亲子、师生、家长与教师的循环社会关系一直处于弱势,无法获取到“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省思想意识启蒙。即使成年后突破社会等级藩篱,占据有利地位,也会因为在幼时早已内化的等级关系视为理所当然而再一次重复原有社会次序。如此根深蒂固的蒙昧文化习惯将人束缚在儿童期的本我阶段,使人成为不不发展的个体,只能将自身寄生在集体的大环境下。这与现代教育培养自省而独立的人格教育的目标与宗旨是完全背反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所设定的对于知识的追求也逐渐在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被改造为对于知识权力的追求,仅作用于满足其安全感和在社会关系提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第4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5]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第8版)[M],北京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2011年版。
[6]阿尔佛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篇10
重庆证券监管办事处:
你办《关于长春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收购重庆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四个营业部的审核意见》(渝证管发〔1999〕21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长春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收购重庆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重庆民权路证券营业部、高科技开发区证券营业部、铜梁证券营业部和上海龙江路证券营业部。
二、该收购完成后,原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证券营业部相应更名为“长春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证券营业部”。
请你办会同长春证券监管特派员办事处监督转让双方按有关规定办理证券营业部转让手续,做好交接工作,保证证券营业部的正常经营。同时,通知长春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凭此批复到中国证监会换领《证券经营机构营业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