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庭范文
时间:2023-04-03 23:2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家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狭义上讲,SPA指的就是水疗美容与养生,它的形式各异,包括冷水浴、热水浴、冷热水交替浴、海水浴、温泉浴、自来水浴,每一种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松弛、缓和紧张、疲惫的肌肉和神经,排除体内毒素,预防和治疗疾病。另外水疗配合各种芳香精油按摩,会加速脂肪燃烧、具有瘦身的效果。从广义上讲,SPA包括人们熟知的水疗、芳香按摩、沐浴、去死角等等。现代SPA主要通过人体的五大感官功能,即听觉(疗效音乐)、味觉(花草茶、健康饮食)、触觉(按摩、接触)、嗅觉(天然芳香精油)、视觉(自然或仿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等达到全方位的放松,将精、气、神三者合一,实现身、心、灵的放松,如今SPA逐渐演变成现代美丽补给的代名词。
SPA小常识:SPA一词源于拉丁文“Salus Per Aquam”(Health by water)的字首,Salus(健康),Per(在),Aquam(水中),意指用水来达到健康,健康之水,是由专业美疗师通过水、光线、芳香精油、音乐等多个元素组合而成的舒缓减压方式。
SPA的要素
SPA所需的氛围:在轻音曼妙、芳香又袅袅的雅致空间里,精心营造出别具情调的氛围享受水滴、花瓣、绿叶、泥土的亲抚,吮吸自然森林原野的植物所散发出的清新气息,一切是如此温馨宁静。
SPA的内容:包含脸部护理、音乐按摩、芳香疗法、淋巴排毒、水疗、泥疗、海洋疗法、瑜珈、五感疗法等,以养生、美容、健身、舒心为主旨,利用水、颜色、声音、光线、植物芳香精油、死海矿物泥,甚至热乎乎的石头做美疗工具,带给人愉悦享受,让人身心舒展。有的侧重排毒舒压、有的侧重美容瘦身、有的侧重草本疗法等等。
在家可以做吗
很多人都觉得去美容院做有些奢侈,其实如果家里有浴缸的话,利用家中现有的浴盐、精油及小道具等,在家也能DIY。可以利用柔和的灯光、翠绿的植物、芬芳的蜡烛、轻灵的音乐等营造温馨、浪漫的氛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制造不同情调的SPA。如果喜欢法兰西式的海水浴,那就配上一袋浴盐和一瓶海藻精华素,用42℃以上的水将其冲开,便可感受法兰西海水浴的浪漫。若是中意土耳其浴,只要选购茉莉花精油或可可油,在水中滴上几滴,就可以在焕肤的同时给肌肤留香;要想感受英格兰的烛光泡泡浴,也只需一瓶质量优良的泡泡浴液和制造浪漫气氛的香味蜡烛。且不同的精油具有不同的功效。如玫瑰精油能收缩微血管,是治疗微血管松弛的神奇之宝。薰衣草精油可促进细胞再生,帮助伤口愈合,并可平衡油脂分泌,治疗灼伤与晒伤,对心脏有镇静效果。茶树油具有净化效果,可治疗脓疮、粉刺,改善皮肤湿疹,去除头皮屑等。
什么精油适合你
头部刮痧精油:适用于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的复方精油
配方:百里香、甜橙、罗勒、葡萄籽油
功效:渗透性佳,能改善微循环、提神醒脑、舒缓减压、养护头皮、香气清新怡人,可平静心情。
用法:每次5毫升用于按摩刮痧。市场上常见的类似精油还有神经系统调理精油。
面部淋巴排毒精油:适用于面部排毒的复方精油
配方:乳香、薰衣草、迷迭香、甜杏仁油
功效:其能渗透至肌肤深层,有效促进皮肤微循环,加速代谢毒素及污垢,平衡油脂分泌,消除面部浮肿,改善面部黄气及晦暗,令肌肤更有活力,白皙透明。
用法:用于面部淋巴按摩及刮痧。市场上常见的类似精油还有排毒养颜精油。
养眼修护精油:适用于眼部黑眼圈、眼袋的复方精油
配方:檀香、天竺葵、薰衣草、迷迭香、甜杏仁油
功效:改善眼周微循环,促进肌肤新生,调理、滋养眼周肌肤,消除黑眼眼圈及眼部浮肿,迅速恢复眼周皮肤弹性和滋润。
用法:洁肤爽肤后,取本品适量均匀涂于眼周轻柔打圈至完全吸收,用后避免强光照射。市场上常见的类似精油还有紧致莹采修复美目精油、养眼莹采精油。
SPA除了提供脸部、手部、脚部美容之外,更有养生、塑身、减肥的各项疗程,客户群除了女性客户来做瘦身之外,还能让男性客户做身体健康保养。而SPA馆内的温泉通常也可饮用,此类温泉一方面可治疗胃肠道疾病,另一方面可促进淋巴循环,代谢身体内部多余的脂肪及废物,从而使身体的消化系统更加强健。
不同问题“对症”做
1想拥有白嫩肌肤的人
添加美白精油的SPA水疗,能帮助去除化学色素沉淀,呈现光滑肌肤,恢复弹性、防止老化、活化细胞、收敛皱纹。还可进行牛奶浴,只要在浴缸里加适量的牛奶,让淡淡的奶香滋润你的每一寸肌肤,几次下来,白皙细嫩的好肌肤吹弹可破、人见人爱。
2痘痘肌人群
某些精油(如茶树精油)具有杀菌功效,可以帮助快速清除毛孔阻塞物,避免细菌感染,改善全身肌肤,帮助你免遭痘痘及其他皮肤问题的困扰。
3 容易痛经的女性
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只要在月经前一个星期,天天享受水疗浴,就能有效缓解痛经。因为温暖的SPA水流可以使血液循环顺畅,经期正常,减少痛经现象的发生。
4特殊人群的保健、理疗
如有风湿、关节炎、腰酸背痛等疾病的患者,可定期享受一次SPA水疗,能达到松弛肌肉、消除酸痛、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SPA常见误区
ASPA就是洗个花瓣澡
洗澡只是SPA的形式或者过程之一。抱着这种看法去美容院做SPA,你可能会觉得洗这样的“澡”,又贵又麻烦,还浪费时间。这样做的SPA,可能只会达到清洁肌肤的最表层作用而已。
B做SPA太闷,边做边用手机聊天
有人说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腰间别着手机,估计他就成不了“诗仙”了,因为他可能刚有一点写诗的灵感,就被各种各样的手机铃声烦死了,还谈什么写诗?做SPA也是同理,带着手机,各种烦琐事务随时有可能在SPA的过程中打扰你,让你不能真正享受SPA的乐趣。
C一种SPA适合所有人
篇2
“这是我们第一次进电视台,也是第一次跟爸爸一起进国家大剧院,一起看戏!”东城区环卫局职工尚斌的女儿饶甜甜兴奋地拉着家长对着镜头合影。今天,饶甜甜等100个来自环卫职工家庭的子女,由家长陪同参观了北京电视台,并走进国家大剧院欣赏了一台亲子舞台剧。这是“华夏银行助力环卫子女成长基金”成立后,为环卫职工家庭举办的首个大型公益活动。
活动邀请的环卫职工都来自北京市环卫工作的第一线,这些首都的“美容师”,无论严寒酷暑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城市的干净和整洁,但他们很少有机会能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假日,环卫职工子女的成长与教育问题也比较突出。
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和北京环卫集团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环卫一线工作的员工共有48,000余人,近三分之二的人员是外地来京人员。他们为清洁首都环境默默奉献,但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差。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一线环卫工人在京上学子女共计16,618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女学生3,553人,占总数的21%。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最需要家庭的关爱,而由于环卫家庭的工作性质,孩子们往往得不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和辅导,迫切需要社会的帮助。
“华夏银行助力环卫子女成长基金”由此诞生。记者了解到,该基金由华夏银行每年向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捐赠善款一百万元,并将持续捐赠三年,共计三百万元人民币,款项主要用于对北京地区家庭条件困难的环卫一线职工子女进行助学帮扶等系列公益活动,进而缓解环卫一线职工家庭生活压力,使他们的子女在社会的关爱下圆自己求学的梦想,激发他们更好地服务首都的热情,为共同为美丽北京加油。
华夏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公益活动由华夏银行、北京电视台、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希望能唤起全社会对环卫工人及其家庭的关注与关心,关心环卫事业,为“美丽北京”加油。
一方面,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以关爱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帮扶救助困难妇女儿童、改善优化妇儿发展环境等为宗旨,是北京市百家社会组织示范基地,2009年以来已募集款物8200余万元,先后向2余万名妇女儿童提供了帮扶救助,为缓解首都贫困妇女儿童生产、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此次华夏银行对环卫工人及其家庭的关注与帮扶公益活动非常契合。另一方面,本次公益活动也是华夏银行与北京电视台携手发起的“筑梦有我――为美丽北京加油”大型公益新闻行动的一部分,为提升此专项基金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对一线环卫工人及其子女在京生活的关注,活动将在北京电视台推出系列公益宣传片,呼吁更多社会人士加入公益行动当中。
篇3
年轻家庭最需要理什么
除了存款、车房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财富还来自于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无形资产。所谓无形资产就是指年轻父母的挣钱能力。这种能力来自哪里?是由个人的素质、技能,以及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决定的。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竞争,包括在职场发展中能够领先别人一步,都需要这种无形资产的支撑。对年轻的家庭来讲,也许有形资产在目前的整体财富比例中不高,但无形的能力资产比例却是很高的,一定不要忽视。打理自己的能力资产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理财方式,比如进修、学习、更多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这种资产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是完全属于个人的。存款、股票都会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只有自己的能力不会。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非常多,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世界是不确定的。怎样才能在不确定的状态里生存得很好,在各种突发事件以及意外发生时提高小家庭的防御能力,就要靠这种看不见的财富了。
另外,能力资产也是需要配置的,比如丈夫可以选择从事工作压力大但同时收入较高的行业,但他受经济的影响也会比较大;太太则可以做比较稳定但收入少一些的工作。这也像债券投资,配比是最重要的智慧。
学会看资产负债表
理财,不光要看有多少有形及无形资产,还要看有哪些负债。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来说,最直接的开销是孩子的教育,这就是我们未来的负债。另外,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决定着负债的情况。有的家庭比较节俭,从不去外面吃饭,买东西都是量力而行,那么它的负债就少一些;有的家庭花钱大手大脚,总是透支,那么隐含的负债就多。
现在有很多“80后”父母本身是独生子女,将来要赡养4位老人,这个倒金字塔的沉重负担,也是隐性的负债。在年轻的时候,会觉得这些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在理财时要把这些全部归纳到计划之中。也就是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时候就要想到,谁的父母是不能享受到单位的医疗保障的,那么也许要考虑上一些商业保险。这种考虑要提早做,因为在父母身体还好的情况下买保险会比较便宜。不早规划,等生了大病时再去找保险公司,条件就会很高,还有可能被拒绝。所以,这类隐性债务对于一个小家庭来说,是要特别被关注的,这才是具有全局的理财观念。
关于保险的3点建议
给孩子买保险是种浪费
教育险
教育保险的定义是帮孩子筹措教育资金,但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到他上大学还有18年左右的时间,这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而保险的投资方式是“乌龟慢行”,所以这么早就给孩子买教育保险无疑是种浪费。保险公司是通过把投保人的钱放在股市来赚取利润的,但一般来说,法律规定它的投资绝大部分要稳,只能有很少一部分去做高收益的股票,因此它的投资方式、资产配置不可能非常激进,可想而知它能够带给被保人的收益也不会是非常高的。所以,建议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把预备给他上保险的钱投放到比较激进一点的市场中去,赚取更多的收益。比如在中国,那种能分红的蓝筹股就非常好,资本和分红都是可以积累的。这样的投资在10年之内,收益一定比保险公司能给到的收益多。
人身保险
给孩子买人身保险就更是完全没有必要。人身保险的起源,是因为那个时代只有男人在工作,养家糊口,女人待在家里没有任何生存技能,给男人上保险是为了一旦他出了什么意外,这个家还能有一些收入,不至于完全倾塌。因此,从投保的真正含义上看,给孩子上人身保险没有必要的理由就一清二楚了。就像一件商品,本身没有价值就没有保它的必要,等他能够有能力挣钱的时候,才是需要上人身保险的时候。所以国外基本没有人购买儿童人身保险,卖这种保险的也很少,市场上没有需要。另外,孩子发生重大意外的几率非常低,即使发生了,在那个时候,情感上受到的打击和人身保险能够给到的索赔是不能均等的。
父母要购买“合适”的保险
如果说上人身保险的话,父母自己倒是应该上才对。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一旦父母有意外,可投靠的亲戚很少,所以父母可以考虑给自己购买人身保险。但是这需要一个平衡,不是说去买最贵的保险,因为资金使用的时候要最有效益才最合理。以美国家庭为例,一般一个月购买人身保险的费用在100美元左右,美国家庭收入的中等线是每年4万~5万美元。一个30岁左右身体很健康的年轻人,人身保险的支出可能一年不到1000美元,比例还是很低的。保险只是保万一,所以没有必要买很贵的保险。
投保时,各种条款一定要看清楚,尽管它的字很小,否则当你领保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麻烦。保险公司是一个盈利机构,是要赚钱的,所以它肯定不会只为投保人的利益着想。
要有敏感的税务概念
现在中国正在跟国际接轨,很多政策可能会有变化,包括保险中涉及的个人所得税这部分内容,也会不断完善,关注税务也会慢慢变成理财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有这方面的政策变动,一定要及时关心,及早利用。像美国,一般保险理赔是要纳税的,但是不同的险种会有不同的差别,这在购买前就要考察清楚。心里有这个概念和意识,当有这种信息出现时就能非常及时地捕捉到。
组合投资的学问
金字塔型的合理配比
小家庭中的当家人要对家庭开支情况非常清楚,对近、中、远期的需求也应该比较了解。如果确实有一些闲钱的话,建议把资金分成几部分来运做:第一部分,存款,这是绝对要设置的。这部分要保证你随时能根据需要把它取出来。第二部分,投放到货币市场中,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它比较安全,而且这种方式会使你的收益相对高一些。但是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进去,因为这种投资的赎回是需要一定日期的。第三部分,放一些在股票市场里,但建议投资蓝筹股或表现稳定的股票,这类股票不会有很大波动。这一部分的分配比例要少一点,就好像我们做菜,加一点调味料,提一点味足矣。尤其是资金规模并不是很大,成就没有那么高的时候,股票配置的比例就更要低一些。
不投资也要关注
对于年轻的家庭来讲,更多的精力要放在培养自己的能力资本上,这才是将来能带来持续收入的“潜力股”。但是,在有形资产这方面,也要培养自己的意识,不要觉得钱不多,股票、基金之类的话题都与我无关,反而更要经常地接触和关注,用以积蓄理财智慧。很多事物都是要积累很长时间才会有感悟的,平时碰都不碰,指望用的时候得心应手很难。保持对投资的好奇心,在增加能力资本的同时,也会无形中使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有很大提高。
定投基金的秘密
被平摊的成本
基金定投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对于在家庭支出方面没有计划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强迫储蓄的方式。但如果本身计划性和投资意识都很强,倒不一定采用这样的投资方式。因为定投基金的收益不会特别好,只是因为投放有规律,而股市又在不停地波动,所以可能这次投的时候赶上高点,但下次又恰巧赶上最低点,因此成本就被摊低了。基金定投之后也要关心它的表现,不要投了以后就放手不管了,至少一年要重新看看这些基金是不是还值得保留,判断它有没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需要组合投放
目前中国市场上有很多支基金,因为投资手段有限,基本上都是随着大势上下。这样的基金能够带来的价值其实是很少的。因此合理配置它们更为重要,所投基金的风格应该尽量有所差别,并不是只看它的业绩排第几就去投。如果所有投的基金都是集中在小盘股就很危险,还应该选择一部分大盘股去投放,再配上一点债券基金,这样的组合投资风险比较分散,收益也会比较高。大盘蓝筹股的基金有可能有时表现不太好,很多人不愿意投,但其实在一个经济周期(3~5年)来看,大盘股的单位风险与获得的收益相比,很有可能比中小盘股好,风险大的投资要和风险比较平稳的投资搭配来做。
受益伴随风险
不同类别的品种相关性可能会比较低,因此有时大盘不好的时候小盘可能很好,投资就会一直比较稳定,整个组合的波动性可以相互缓冲。如果完全不考虑配置,只找业绩最好的基金全投进去,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因为所谓的业绩好可能只是暂时的,它跌起来也是很厉害的。在投资得到较大回报的同时,一定要弄清楚风险所在,如果光拿高回报而不知道风险点在哪里,是件很可怕的事,也许接下来就会是资产莫名其妙地缩水。
孩子财富观的培养
孩子很小的时候财富观是很难培养的,这个时候父母的榜样作用更为重要。如果父母非常注意节约,比如随手关灯,孩子就会从小养成不浪费电的观念。如果他看到大人花钱大手大脚,想要什么都可以买到,也就会形成“我想要的东西都会有”的观念。
财富观的培养也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是伴随着人生观、世界观同时传递给孩子的。大人在购物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跟孩子讲,为什么会选择买这个,而不买那个,那么孩子也会在实际生活中慢慢地对钱有一些观念,甚至对物品的价值有一个判断的标准。比如我带儿子出门,有时渴了要买饮料,我就只买矿泉水而不买可乐,尽管可乐还更便宜一些,然后告诉孩子我为什么买水,因为可乐虽然便宜,但可能给身体带来更大的危害,水是健康的,健康也是有价值的。再比如有时候我会买减价的东西,也会跟儿子讲其实减价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外表难看了一些或者不够新鲜,但并不影响它的价值,而且可以省不少钱。孩子都是很愿意和父母待在一起的,可以利用很多生活中的事情教给他很多东西,完全没有必要严肃、认真地教给他什么财富观或理财方法。
篇4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美好家庭动力之源”。总感觉这次演讲比赛更象是我们女同胞共同分享创建美好家庭心得体会的盛会。因为这次演讲是为女同胞举办的关于探讨美好家庭创建,以及家庭对生活、对事业的影响。
家庭的范围是什么?美好家庭又包括那些内容?家庭小到三口之家,中到双方双亲,大到兄弟姐妹。在美好家庭的概念上我想家人关系、事业、感情、生活是美好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平和这四方面的关系营造美好和谐的家庭呢?
首先,美好家庭源于责任。在我的概念里,责任的同义语就是付出。有人说,一个家庭有男主人背负责任足矣,女性谈责任问题似乎力不从心。因为女性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是被照顾的对象,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从付出的角度谈一个女性对家庭的贡献又是合情合理的。另外,还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是否还可以这样诠释美好家庭的概念,那就是小家庭的幸福是美好的,大家庭的其乐融融才是真正的美好。
我是家里的长女、父亲的掌上明珠。1969年出生于山东泰安肥城。我几乎集合了双亲的所有优点,母亲的聪惠,爸爸的坚毅。1986年我便顺利考取葛州坝水电工程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当时17岁。90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电业局检修公司继电保护班,从电检修、调试及安装。1996年竞聘电力设计院从电设计,这个时候是我从实践到创作的开始。那个时候工作地挑战性时常给我巨大压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母亲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初步确认为癌症。对于工作和母亲的选择上,我透支着去平衡双方。记得当时我时常带着图纸穿梭于省城济南山东省肿瘤医院、单位和家三个地方,除了照料母亲就是研究图纸,工作到深夜2点也是常有的事儿。好在家庭的支持,我才坚持下来。不久,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在未来的三年里,母亲几乎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德州赶到济南治疗。那个时候,从济南到德州的客车也不知道乘过多少次。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丢掉工作,在这三年里,我接到了第一套220KV变电设计,获得了“东郊变电站改造工程设计”省级设计二等奖,积累了常人难以积累的知识财富。然世迁,尽管我们无微不致的照料母亲,她也并没有逃出病魔的连连侵袭,99年春节,母亲被突发的脑益血夺走了生命,时隔一年爸爸也倒在了他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上。双亲的离去让我沉侵在悲痛之中,没有成家的妹妹、正在读书的弟弟显的有些恐慌。也许继承了爸爸的东西太多,我用不太坚实的肩膀挑起了这个家。为了照顾他们,我对丈夫给予的确是少了许多,直到现在我没有回过婆家过春节,不是不想,只是想给弟弟妹妹一个家的感觉。对于这些公婆还是支持,这让我对他们存在太多的感激。几年来,妹妹出嫁,弟弟工作也都顺畅,这对我心理是种莫的安慰。操心归操心职业生涯,也并没有因为家庭的担子而中结。2002年5月,我由变电设计到供电公司生技部专工,从事项目资金管理;2003年2月通供电公司中层干部岗位竞争,被聘为电力设设备厂生产厂长,负责生产管理工作。体会工作上的历程,看着小妹的孩子,自已的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一种幸福的感觉也有此而生。幸福就是付出,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其次,美好家庭更源于一个平和包容的的心态。平和就是不急不燥、欲望随和,这个包容可以理解为给对方犯错误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去强求不切合实际的贪欲,更不可不去包容尚存缺憾的现实。棚户弄堂纵然不如豪宅别墅,但只要生活舒展也别无它求。现在,收入提高了,手头宽裕了,更要平和好自己的心态。心态平和了,思想就会冷静,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清晰。有了一颗包容的心就不会盲目去追究对方的一点点错误。对于丈夫和女儿,我允许他们犯错误,也不排除低级错误,但有一点,那就是得知道改正,自己改不了,我可以帮他改。就像女儿待人处世的礼貌问题,一个是她会犯不懂礼貌的错误再个就是我们从严要求,现在她无论接受谁的帮助,那怕是一丁点,那怕是我的还是她爸的帮助,她都会说声谢谢。另外,平和、包容也是维系家庭感的重要条件。版权所有
这样,一家子的平和包容便形成了整个家庭的和谐和健康。
最后,美好家庭是动力之源。健康和谐是美好家庭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活、工作、学习的动力源泉。正所谓内忧外患。内忧是外患的有利条件,外患是内忧的必然结果。如果内部没有弱点,外部不良动机也不足矣形成祸害。这样内部团结了,也就形成了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多年来,家庭责任,以及平和包容的心态让我享受着整个家庭的幸福,更乐于我的工作和学习。
自2003年2月走上电力设备厂生产管理岗位,接任生产管理工作以来,不习惯总是有的。毕竟以前是自已动手,也总以自己的思维去考虑下属的工作,不习惯。但从另一个解度看,这种不习惯应该转变为全局意义上的把握以及关键环节的监督指导。每天,我都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半小时下班,现在仍是如此。如果说以前是为了适应工作,那么现在是为了更好的做工作。
篇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设计好数学家庭作业,给学生提供富于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趣味性、层次性的作业材料,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是提高数学家庭作业的质量,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一环。
一、作业内容生活化,呈现开放性
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感到喜闻乐见。另外,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的安排学生的作业是:(1)去超市找一找1千克重的物品有哪些?(2)调查:1根火腿肠、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一袋醋、一个鸡蛋等的重量。(3)和爸爸妈妈一起先猜一猜1千克的花生大约有多少粒?然后称一称,数一数。又如教完“百分数应用题”后的作业:(1)小红的妈妈准备买4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6.5元,如果买5千克或者5千克以上可按八折优惠,小红的妈妈可以怎样买?(2)小强家准备买一台彩电,爸爸事先去两大商场调查了一下,情况如下表:
爸爸请小强根据调查情况确定买哪一种彩电?(如果班级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可以布置学生自行调查,并得出结论)从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作业过程活动化,突出实践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因此,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安排这样两道题:(1)通过度量、计算,求出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外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内盒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2)如果每平方米墙面需2千克油漆,重新粉刷你的卧室,100千克油漆够吗?(本题学生要知道先测量出自己的卧室的长、宽和高,再求出自己的卧室四壁和天面的面积,最好还应扣除门窗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出100千克油漆够不够。)通过这两题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趣味性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正应还其本来面目。
1、书面作业要创新,要讲究图文并茂,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对话”、情境图等形式,做到“寓做作业于兴趣中”。例如:教学“加和减”后,设计的家庭作业有:
(2)一只书包38元,我付50元,应找我多少钱。
2、数学家庭作业还应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布置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知识,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做到“寓做作业于游戏中”。比如像《小学生数学报》《小学数学》等报刊书籍中有很多数学童话故事(如“丁呱呱和他的伙伴们”、“八戒分桃”等)、数学游戏(如数学跳棋、抢“30”游戏、模拟购物等)、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如高斯求和、毕达哥拉斯定律等)。
3、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例如:学了统计之后,可以布置调查所在的居民小区(或村民小组)各户的月用水量和用电量,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或者调查报告。又例如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学雷峰,做好事”活动(修理学校桌椅,扶正小树苗等)。
4、设计一些制作或者创作,做到“寓做作业于创作中”。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后,布置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一些有趣的图案。又例如学了“圆的认识”以后,布置学生用若干个圆创造一幅美丽的图案。(如:奥运五环图、肥猪“嘟嘟”等)。
四、作业数量个性化,迭现层次性
篇6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 丈母娘 再现 象征性歼灭 男权意识形态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2013年1月,“丈母娘成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入选了“2012年十大国内家庭事件”。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指出,将公务员职位的抢手、房价的疯长怪罪于“丈母娘”的“刚需”,显然是打错了板子,成为“女人祸水”的翻版。
大众传播媒体是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场域。电视剧作为电视媒介的产品,是当下中国最重要的大众文化形态之一,不仅是使原子化的个人与外部社会相联系的拟态符号系统,同时还具备建构并强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功能。
当“婆媳矛盾”的题材由于被开发过度引发审美疲劳,“丈母娘与女婿”便成为大众审美的新燃点。本文以2012年的热播剧《丈母娘来了》作为典型文本,检视“丈母娘”这一形象的媒介再现,拆解其中男权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从而探讨媒介是如何维护男权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将家庭关系、代际关系的失谐归罪于丈母娘的。
二、理论探讨
(一)家庭伦理剧
家庭伦理剧是以家庭生活为背景,叙述家庭成员生活状况和生活经历、表现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情感纠葛,体现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电视剧。家庭伦理剧“更多地把重心横移到个体婚姻的狭小空间中,有着明显向内转、私密化的趋势。对人伦亲情、两性关系、婚姻质量、家庭责任的关注明显超过对社会历史宏观问题的揭示与表现。”
家庭伦理剧作为类型剧的一种,常常遵循已经成型的一套叙事模式。例如,以“丈母娘”为题材的类型剧几乎都是这样的套路:一对小夫妻是如在女方母亲的阻挠下,数次聚散离合,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一类的电视剧借助“丈母娘”这一形象,构造了“老年”与“青年”、“保守”与“文明”、女人”和“男人”、“乡村”和“城市”等模式化的二元对立关系,来构造影片的叙事框架以及价值体系。
(二)女性主义影视批评
1978年,美国社会学者盖伊・塔奇曼在《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一书的《前言:大众媒介对妇女的象征性歼灭》中指出,在诸多大众传播媒介中,尤其是电视以及电视广告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她从三个方面阐释这一概念:被责难,被琐碎化,被忽略。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女性主义影视批评的奠基之作。
家庭伦理剧中以女性为目标受众,主要情节也围绕女性的日常琐事和情感心态展开。一方面,观看家庭伦理剧被认为是女性在男权话语的包围下寻找自身话语空间的“愉悦政治”,另一方面,女性在观看过程中又再次被裹挟进家庭伦理剧构建的男权意识形态之中。
三、“丈母娘”的媒介再现
《丈母娘来了》是2012年梁山导演的一部家庭伦理剧。该剧讲述了北京男青年刘波和上海女白领赵蔓蔓携手克服赵蔓蔓妈妈为代表的一拨人的重重阻挠,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电视剧中的“蔓蔓妈”这一形象是当下家庭伦理剧中丈母娘形象的典型代表。
(一)叙事空间
叙事空间分析起源于文学批评,后逐渐成为电影研究的重要范式。叙事空间理论认为,叙事是“日常生活的实践”,电影电视中的“空间”并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空间简单、机械的复制,而是物理空间与隐喻空间的结合,影视作品的物理空间建构中,隐含了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与性别、阶级、种族等压迫机制紧密勾连。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重视对媒介文本中女性的活动空间的考察,女性的活动空间常常与公共生活相隔绝,被置放进闭塞、私人的家庭空间之中。电视剧《丈母娘来了》中,丈母娘蔓蔓妈这一角色的活动空间则是以“家”为中心的向外辐散,哪怕她出现在公共场合,也都是与家事有关。
1.家庭:上海的老房子、北京的新房子。在电视剧的开头,蔓蔓妈出现的场景是在一座老房子里与邻居聊天搓麻将。她在上海的家位于老街深处一条狭长逼仄的弄堂中。
而在女儿赵蔓蔓和女婿刘波北京的小家里,蔓蔓妈为了不让北京的婆婆欺负自己的女儿,再次从上海老家搬到北京,和婆婆一起常驻这对小夫妻家,两个人展开拉锯战,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导致小夫妻俩关系也变得紧张。
除了在上海的房子搓麻将、在北京的房子与婆婆斗气,剧中还多次出现蔓蔓妈在家中晾晒衣物、养护花草、打扫房间、买菜做饭的镜头,她的主要活动都在家庭中为绕家事、家务展开。
2.社会:银行、公证处等。剧中也有少量场景描述了蔓蔓妈的社会生活,但都是为了“家事”而不得不进入社会。例如,赵蔓蔓前男友突然造访并赠送了一百万给蔓蔓妈,蔓蔓妈拖着一箱现金去银行。这是丈母娘这一角色第一次与社会生活产生交集。然而,当蔓蔓妈咨询存款事宜时,她与银行职员打交道一改平时的自信张扬,表现得噤若寒蝉,对存款之类的事没有任何经验。同样第11集,蔓蔓妈拿着女儿女婿的房产证去公证处检验,与工作人员交流时她畏畏缩缩。可见,在家庭之外的社会领域,蔓蔓妈被塑造得没有社会生存能力。
综上,在电视剧里由家庭、家事、家务搭建而成的物理空间中,丈母娘这一形象被再现成一个远离社会的边缘人物。她似乎已被外部世界“开除”了,成了被家事缠绕、无法进入社会的人。
(二)家庭关系
《丈母娘来了》将丈母娘蔓蔓妈这一角色置入了三组关系,分别是她和赵蔓蔓的母女关系,和刘波的“丈母娘-女婿”关系,以及和刘波的妈妈王老师的“丈母娘-婆婆”关系。这三组关系折射了“青年-老年”的代际对立、“女性-男性”的性别对立以及“寡居普通市民-城市知识分子”的阶层对立。
1.“母亲-女儿”的代际对立。在第一集,当蔓蔓妈在麻将桌上与牌友谈论女儿婚嫁的问题时,其中一个牌友称要给蔓蔓介绍对象。并强调对方是有房子的。这时,蔓蔓妈的台词是:
“明天,明天我就让她回来。我什么时候让她回来都可以。”
接着在随后的剧情发展中,蔓蔓妈因为贪财收下了蔓蔓的前男友严小武送的一百万,因此多次强迫女儿从北京回上海来见严小武。蔓蔓妈在和女儿的相处中,表现得强势、霸道。
在剧中,起初,女儿赵蔓蔓对母亲几乎是言听计从的,但到了最后,经历了一系列坎坷挫折,赵蔓蔓不再依赖母亲,变得坚强独立。
家庭伦理剧中青年一代往往象征着独立、自由、文明和开放,而老年人却往往扮演着迂腐、守旧、落后的负面角色。电视剧中蔓蔓妈和赵蔓蔓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控制-被控制-反控制”,母女关系的前后转变体现了“老年人-青年人”代际关系的对立和冲突。
2.“丈母娘-女婿”的性别对立。剧中“丈母娘-女婿”这一对关系之间,除了和母女关系一样有代际冲突外,同时还隐含着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刻板印象。
丈母娘蔓蔓妈和女婿刘波初次交锋是在第二集,第一次见面时,蔓蔓妈盛气凌人,千方百计阻挠婚事,对买房子提出诸多不合理的要求。最初在女儿未出嫁时,蔓蔓妈和刘波的相处模式表现得“女强男弱”。
但一旦女儿出嫁后,两人的相处模式反转成“男强女弱”。按中国传统观念,嫁出去的是“别人家的人了”,所以必须要讨好女婿,才能让女婿对女儿和自己好一点。
家庭伦理剧建构出这样的性别秩序:作为老年妇女的丈母娘是蛮不讲理的,而是作为青年男性的女婿则是理性、有素质的。丈母娘在最初之所以表现得具有压迫性,但那是因为女儿尚未出嫁。一旦结婚后,女婿成为拥有支配权力的家长。因此,丈母娘的强势是一种表象,其实质上仍然是“男尊女卑”。
3.“丈母娘-婆婆”的阶层对立。作为遵循着一定叙事套路的类型剧,家庭伦理剧除了重复再现“老年-青年”“女性-男性”等对立关系外,还常常构造“农村-城市”“南方-北方”“贫民-富人”等地域和阶层上的二元框架,具体到这部电视剧中,则是“底层普通市民-中产知识分子”的阶层对立。
剧中蔓蔓和刘波婚后,王老师(刘波的母亲)和蔓蔓妈先后住进了夫妻俩的新房。蔓蔓妈是寡居的普通市民,而刘波的母亲则是教师出身。由于两人在兴趣、性格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于是她们在蔓蔓和刘波婚后一直冲突不断。
尽管这部电视剧中的丈母娘是“小市民”,婆婆是“知识分子”,二者之间存在阶层对立关系,但无论是丈母娘还是婆婆,她们在剧中都扮演着同样不讨好的角色:刁蛮,刻薄,精明世故,插手下一代婚姻。男权意识形态下的家庭伦理剧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再现并不分社会阶层。
(三)社会角色
前文从叙事空间的维度论述了“丈母娘”这一角色是如何被紧密地捆绑在家庭、家务与家事上,而与社会公共空间脱节。接下来,将试图进一步探讨为何“与世隔绝”的丈母娘会成为社会问题的替罪羊。
电视剧中,“房子”是丈母娘蔓蔓妈这一角色几乎所有行为的动因,这似乎隐含着这样一个信息:处于社会边缘的丈母娘是房价上涨的幕后推手,也是年轻人“婚房之痛”的始作俑者。男权意识形态的支配手段体现往往体现在对行为主体和客体的“反转”与“错置”上:
将一组互动关系中两方的结构关系对调,形成原先弱势者反转为强势者,或者强势者反转为弱势,这就是意识形态运作中的“反转”策略。以丈母娘为代表的老年妇女是社会的边缘人群但在剧中,却被再现成一个刁蛮、霸道、欺软怕硬的人,而女儿女婿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他们本应该是社会的主流人群,在剧中却成了受母亲摆渡、受婆婆(丈母娘)欺负的弱者。
“错置”(displacement)是在论述层次的归罪过程中,将另一行动者置放于肇因者的位置,或以抽象性的代名词代表,使真正的肇因者得以隐形。具体到这部剧中,是将“婚房之痛”的真正原因隐藏了,简化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将房价高这一个社会问题简单地归罪于丈母娘对女婿的逼迫。
四、结语
前文通过对《丈母娘来了》这部剧总“丈母娘”这一角色的活动空间、家庭关系和社会角色进行了分析。
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领域有盖伊・塔奇曼提出的“象征性歼灭”这一视角下,研究发现,在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模式中,“丈母娘”的叙事空间往往局限在家庭内部,其主要活动是“家事”与“家务”,她的主体性“被琐碎化”了。同时,她与社会公共生活脱节,在社会中被“被忽略”了。在家庭中,她和女儿、女婿以及婆婆呈现出代际、性别与阶层的对立,是家庭失谐的主因,同时,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反转”和“错置”下,成为“婚房之痛”这一社会问题的替罪羊,是被责难对象。
不可否认的是,家庭伦理剧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中往往有惩恶扬善、批判物质主义、倡导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道德教化功能。但同时也应该重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捍卫以及对社会强势主流人群的迎合,极有可能会导致男权意识形态的悄无声息地嵌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邵奇.中国电视剧导论(第1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 戴清.人伦之和的主调与变奏[j].当代电影,2005(2).
[3] 曹晋.批判的视野: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评述[J].新闻大学,2005(4).
[4] 程锡麟等.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篇7
“计时隔离”的时间
“计时隔离”的时间和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即一岁一分钟。比如2~5岁的孩子应接受2~5分钟的“计时隔离”时间,如果是6岁的孩子,那么“计时隔离”就是6分钟。孩子一旦进入“计时隔离”区域,父母就开始计算时间,而不是等到孩子完全安静下来才开始计时。“计时隔离”的时间不能很长,因为时间过长,孩子很快会使用自己的想象力,把隔离惩罚变成一个有趣的活动。
“计时隔离”的地方
“计时隔离”的地方选择在父母能够看到,便于监控的地方。如果孩子和家人大多数活动发生在客厅,那么“计时隔离”的地方可以在客厅。在客厅的角落,放一把椅子,让孩子坐在椅子上。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父母可以让他们回自己的房间里。但是,父母会先告知孩子在“计时隔离”时,不能进行其它活动,如看电视、玩玩具、阅读等。
“计时隔离”的过程
在实施“计时隔离”之前,父母会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不可接受的。比如父母对孩子说:如果我数到三,你还不把你的玩具捡起来,放进盒子的话,我会给你们“计时隔离”。
如果孩子听到警告后停止了不良行为,那么父母一定会好好表扬孩子,鼓励他们的正确行为。反之,如果孩子拒绝接受父母的警告,那么父母会在给出警告以后的1分钟内,冷静地把孩子带到设定的“计时隔离”的地方。
在实施时,父母会用闹钟,定好“计时隔离”的时间。有了闹钟的帮助,父母就不用记挂着“计时隔离”的时间有没有结束,也避免孩子在“计时隔离”期间,不停地询问父母:时间到了吗?
篇8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时代化 多元化 审美化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作为电视剧类型中的主力军,在不断热播的同时,其收视率也随之一路走高,成为当下业界关注的对象之一。在引领大众化电视消费的同时,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意蕴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世俗生活的时代化书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文化层次上来讲,上世纪八十年代盛行的精英文化逐渐退居次席,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文化,亦称为平民文化。当下,世俗化的市井文化、普通人的生活和通俗化的语言,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在电视剧创作方面,作为以家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伦理剧,承载了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满足了观众的潜在的审美期待。近年来获得较大影响的家庭题材的电视剧有《金婚》、《媳妇》、《孝子》、《更年期的幸福生活》、《新结婚时代》、《我的丑娘》、《婚姻保卫战》、《蜗居》,等等,都是将人物置于社会的巨大变革之中,让主人公在新旧的变革中,在社会与经济的交织中,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作出自己个人的判断,具有鲜明的时代观念。
在家庭伦理剧的创作过程中,仅仅局限于反映家庭圈子里的故事是不够的,因而创作者大都试图通过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在基于对婚姻、家事、爱情、亲情等内容表现的同时,来寻求家庭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强作品的厚重感和文化内涵。如在《新结婚时代》中,时间的跨度很小。电视剧一开始的时间便是当下,是对男女主人公结婚以后种种问题的表现,并没有对两个人美好的感情进行过多的描写。2009年底热播荧屏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它的编剧是一直以创作婆媳、保姆题材闻名的王丽萍。而她最为擅长的,则是将故事背景立足于当下社会,用新视角讲述老话题,对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进行筛选和雕琢,展现出普通家庭、婚姻中的种种现状。如今,“80后”的婚恋问题早已相当普遍,社会中出现了大批的“剩男剩女”。另外,离婚率居高不下,离婚后的重组家庭又衍生出新的问题。于是“80后”的媳妇如何处理好与多个婆婆、小姑子等关系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编剧正是紧紧围绕这一社会形态和受众心理进行创作,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又如《金婚》就是用时代的变迁来构成故事的外部结构,导演巧妙运用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文丽与佟志这对夫妻五十年坎坷婚姻路。本剧在男女主人公情感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反映了建国五十年我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对于观众来讲,特别是那些同样经历过、、、改革开放的观众,欣赏电视剧的过程就是回忆自身经历或者身边人经历的过程,类似的人生体验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接受,自然能够引发他们的审美共鸣。这样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年代下的特定环境来表现,把普通家庭平凡的世俗生活与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巨变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认同感。
二、传统伦理的多元化重构
近年来,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物质文明提升之后,精神文明势必成为当下人们的诉求之一。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转型与变革中,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特别突出的是对家庭成员的关系、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伦理规范在不断被解构的同时,也必然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对于传统家庭的反思和新型家庭关系的建构,以及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怀旧等,就成为家庭伦理剧在创作上所体现的必然趋势。同样地,正是由于其在精神文明所承担的责任,造就了家庭伦理剧的收视保障,掀起了家庭伦理剧的一个又一个收视热潮。
如电视剧《半路夫妻》描写的是当代都市人的再婚现象,它所关注的是社会上日益渐长的离婚后再婚现象,给了观众一个新的观看视角。剧中人物胡小玲与丈夫江建平离婚,并不是由于第三者家庭暴力等因素,只是为了结束一段两人都厌倦的这段命中注定的婚姻。这样从一开始就给观众一个全新的感受,把两人的感情破裂建立在一个并不消极的观念下,可以说这是对于传统的颠覆。同样,也使观众充分理解了他们之间的难处与苦衷,能够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婚姻与爱情,特别是离婚问题成为社会的关注的焦点之一的情况下,具有更加典型的积极意义。虽然《半路夫妻》讲述了一个婚变的故事,也是对原有婚姻价值的否定,但是它从中体现出的对婚姻价值的再认识是传统伦理价值的回归。婚姻双方不再只是承担义务和责任,也开始追求和享受权利,这是其创作的内涵所在。《半路夫妻》不是简单地去演绎一个离婚与再婚的故事,而是深入到婚姻的内涵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中,表现出当代社会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双重影响下的个人的婚恋观,符合受众的期待视野,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
此外,《我的丑娘》、《亲兄热弟》、《孝子》、《婚姻保卫战》分别以母子关系、兄弟手足、父子及夫妻关系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家庭中的各种伦理关系,在不断结构传统道德的同时,也以不同的视角展示着人性的回归和多元化的伦理重构。其中《婚姻保卫战》选取了四个不同类型的现代都市家庭,通过对四个家庭各自产生出来的不同矛盾,力图展现在当下社会家庭生活中,由于新式家庭问题引发的新式家庭战争,并从这些家庭战役中,为婚姻中的夫妻双方总结出如何保卫家庭、保卫婚姻的全新生活理念。这些构成了新型社会条件下对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全新阐释:其实婚姻中的夫妻矛盾,大多都只是由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真正矛盾,关键在于用一种什么方式、什么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
三、美善统一的审美化关照
在我国电视产业日益成熟的今天,电视剧发展在日趋产业化的同时,深深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家庭伦理剧作为电视剧类型中的主力军,它在审美价值上所表现出的人性关怀、生命意识,抚慰了人们的心灵,满足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最具审美化关照的剧种之一。它的大部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将以“仁”为核心的人文关怀贯穿于审美形象的营造之中,通过从平民化的视角来塑造伦理化的人物形象,把浓重的人情味注入其中,达到对“善”的一种真实还原,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在这样的审美诉求下,家庭伦理剧势必会在“人性善”、“善恶有报”等方面下足功夫,以达到创作者的意图,即将自己的艺术主张注入作品中,通过中国各式各样的家庭伦理道德问题,完成在审美价值层面上的美善统一。
为了更好地实现美善统一的原则,导演都会从亲情、善良等方面入手。大部分作品的审美价值恰恰是展示人物的道德境界即人物的善良来赢得人们的审美同情从而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的。[2]《我的丑娘》这部电视剧讲的主要是儿子因为母亲丑娶不上媳妇而“拒绝”认母,母亲以其人丑但心美最终与儿媳儿子相认。《我的丑娘》引起观众共鸣并取得高收视率的核心所在,便是一个个与“孝”相关的文化符号,被观众解码产生选择性注意,进而选择性理解,再选择性记忆。“百善孝为先”,“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伦理思想之一。这也是这部剧的核心所在。
总之,家庭伦理剧作为一个热门的电视剧创作剧种,由于其承载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一直备受国内电视观众的厚爱,这也是我们对其探研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离异家庭青少年 媒体形象 偏见 纠正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4-0117-07
一、问题与背景
《父母离婚孩子易患湿疹》《父母离异,孩子得了多动症,谁之过!》《父母离异致孩子心理失衡 单亲家庭子女差生多》《调查显示:离异家庭孩子数学成绩和社交能力差》《离婚家庭易致孩子性格缺陷交往能力减弱》……这是一些我们从报纸、网络、广播、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中读到的信息。其主体声音是父母离婚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损害孩子学习能力等,总之,父母离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极其严重。媒体的大声疾呼可能引起社会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高度关注,敦促政府、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施予援手,更要警醒为人父母者保护婚姻,关爱孩子。应该说媒体的初衷是善良的,动机是积极的,但是结果一定好吗?
多病、厌学、低能、缺陷、偏差、问题等字眼撞击着我们的神经,这就是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媒体形象吗?这样的媒体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当社会以这样的刻板印象看待与解读离异家庭青少年时,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理性、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二、文献回顾
围绕着离异家庭青少年问题国内研究基本形成了两大关注点:一是父母离异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的影响,二是父母离异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在呈现、梳理、解释、分析上述两个关注点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三派观点:“家庭残缺论”、“家庭冲突论”和“有限影响说”。
“家庭残缺论”认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一个保障机制,即家庭结构的完整。父母在家庭中扮演角色各不相同,对青少年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双亲抚爱、健全家庭的青少年更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反之,父母离异导致的家庭破碎,对青少年而言是一种家庭结构的残缺,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叶文振、徐安琪:《父母离婚与子女福利——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循着这一研究路径,众多研究着力凸显父母离异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的消极影响,验证父母离异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相关性等。④韩晓燕、魏雁滨:《离婚家庭青少年研究——一个独特个案的反思》,《青年研究》2004年第7期。研究者大多使用定量研究法,采用引进或自编量表对离异家庭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其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进行比较,父母离异——家庭残缺——孩子出现问题是最为常见的线性解释。“家庭残缺论”的内在理论基础是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残损必然导致功能损伤是其基本倾向。近年来,这一倾向受到了一些挑战,有研究发现,结构损伤并不必然导致功能缺失,父母离异反而激发了孩子的成长潜力,这样的案例也不少见。
“家庭冲突论”认为,与家庭结构破碎相比,离异家庭青少年产生问题更多归因于离婚前的父母冲突。父母之间的敌意和对抗导致家庭关系恶化,使孩子经历紧张、痛苦和不安全感。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与打骂中,即便在离婚后,父母间还互相指责、埋怨甚至推卸责任,最严重的是把子女当作要挟对方、控制对方的筹码,将婚姻冲突的恶果转嫁于孩子,导致孩子长时间生活在父母冲突的阴影中,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蔡志海的调查研究显示:“37%的孩子在父母离婚五年后仍非常的郁闷和沮丧,在他们中间发现了许多越轨行为,如吸毒、偷窃、滥交和酗酒等。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甚至比贫困等因素的影响更大。”蔡志海:《父亲缺位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这一观点强调父母冲突及其“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干扰,父母之间的“拉锯战”、“持久战”使孩子左右为难,不得安宁,倍感烦恼,这是最大的负面影响。
“有限影响说”是相对较新的观点。徐安琪等研究者不完全同意“家庭残缺论”、“家庭冲突论”的观点,认为父母离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般严重。透过千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视角评估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最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并非离异事件本身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是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是否尽职最具解释力。④该研究力图消除以往把夫妻伦常与国家社稷相关联的思维定势以及将单亲家庭子女等同于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认为“以往的研究着力于推论或验证离婚的负面效应及其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许多学者及一些传媒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偏颇思路与夸张渲染,强化了受众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消极、否定评价,乃至影响到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修改,离异家庭的子女也因此受株连而遭遇不公正待遇”。徐安琪:《父母离婚与子女犯罪关系的学术拨正》,《青年研究》2001年第9期。徐安琪、叶文振2001年开展的对上海500名父母离异的孩子及其家长、班主任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婚姻破裂虽对学龄子女的生活福利、学业、品行、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有消极影响,但其负效应并非如一些学者所推测或传媒所渲染的那么严重,不少孩子在家庭变故的挫折经历中成长、成熟。徐安琪:《问题儿童?缺陷儿童?异常儿童?——千余名教师视角中的父母离异学生》,《青年研究》2002年第3期。还有学者认为父母离婚对青少年子女具有部分积极意义,“离婚家庭使孩子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为青少年带来了和平的成长环境,这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学海》2002年第4期。离异家庭的青少年自立愿望得到加强,与单亲父母之间增进了情感交流,而且部分子女在父母离异后生活技能提高。王金云:《我国特殊结构家庭子女问题研究综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年第1期。
持“有限影响说”观点的研究者指出了媒体报道离异家庭青少年时的偏颇思路与夸张渲染,导致了社会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消极认知与否定评价。但此类报道的视角、数量、性质、影响究竟如何,相关梳理很少,更缺乏对这种媒体偏见的深刻分析,这正是本文力图推进的地方。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设计
1基本思路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法,收集整理2002-2012十年间大众媒介中关于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报道,进行筛选分类,呈现新闻报道中建构的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形象及主要表现。在对新闻报道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篇章,对其报道的方式、内容和推断逻辑作深入解读,以考察新闻媒介评价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思维逻辑与推理机制,揭示媒介报道方式与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
2研究设计
(1)限定条件搜索新闻报道。大规模搜索统计之前,我们进行了预先的探索性搜索,结果表明:百度搜索所得到的结果与谷歌、新浪爱问等搜索系统所得的结果基本相似。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与媒体资料的代表性,本研究分析样本全部取自百度新闻搜索系统。笔者对搜索条件进行了设定。首先是新闻报道横亘时长,选取2002-2012十年间的媒体报道。其次是查询关键词位置,选取离异家庭青少年、离异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关键词,在百度搜索查询关键词位置设定在“新闻标题”中搜索,结果显示5279篇新闻,实际打开阅读的报道是1034篇。
(2)筛选新闻确定研究样本。在搜索到的1034篇新闻中,存在较多与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不符或重复篇章。经过筛选与剔除符合要求的报道有316篇,作为本研究的最终样本。
(3)整理分析设定研究编码。根据研究目标,我们设立了6个内容分析变量,作为对新闻样本进行编码分析的线索,6个变量及取值分别为:
变量一,新闻来源。取值分为:网络与报纸。
变量二,新闻来源媒体的性质。取值分为:主流和一般。主流媒体指中央媒体、各省、市党委机关报及相应网站,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其他则是一般媒体。
变量三,新闻来源媒体的级别,取值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
变量四,新闻标题中体现的评价。取值分为:正向、负向、中性。判断依据主要根据标题出现的关键概念及基本倾向与社会主流价值判断的契合程度。例如“坚强”、“独立有主见”、“体谅父母”等为正向评价;“心理障碍”、“自私冷漠”、“违法犯罪率高”等为负向评价;“需要被关爱”等为中性评价。
变量五,新闻内容中表明的评价。解读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提炼出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评价。取值分为:正向、负向、中性。
变量六,新闻动态分析。分析2002-2012十年间的新闻动态,从中发现相应特征,并对与之相关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描述。
(4)深入解读呈现媒体形象。为了提炼媒介中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形象及表现,我们对316篇新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其一是计词法,对报道文章中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其二是概念组分析,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分成群组,设定为理论假设的相关变量,作为深度分析的依据与支撑。
四、媒体建构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
笔者对研究样本中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进行统计,媒体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总体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所体现的媒体评价
新闻标题新闻内容媒体评价频数百分比频数百分比正向评价185.7226.9中性评价4615.1247.5负向评价25279.227285.5合计316100.0316100.0
表1的统计表明,无论是新闻标题还是新闻内容,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负向描述都占绝大部分,比例在75%-85%之间,媒体中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基本形象为负面。究竟有哪些负面形象?具体表现如何?呈现如下:
1受害者
新闻报道叙述中,父母离婚对青少年意味着“心灵的创伤”、“不散的阴霾”、“挥之不去的阴影”,离异家庭青少年普遍很“受伤”。
(1)生理健康受损。此类新闻报道大多引用国外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证明青少年在父母离异后有身体健康受损的风险。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不健康饮食、缺乏锻炼,容易过早发生、滥用及酗酒,罹患中风、多动症、过敏性皮肤病等病症及死亡的几率较一般家庭成长的青少年更高。
(2)学业表现受害。新闻报道认为离异家庭子女更容易出现学业受损,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表现不良。首先是学习成绩差。经历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学习成绩退步较为明显,差生较多。令人好奇的是出自父母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最常见的是数学成绩差。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人员金贤植称离婚对孩子的数学成绩影响最显著,离异家庭孩子的数学成绩比同班同学要差。《离异家庭子女数学差》,中国日报网站,2011年6月4日。其次是学习能力弱。报道称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能力较弱,存在更多的学习障碍。单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习能力比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弱一些,存在更多的学习障碍。《单亲家庭孩子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人民网,2008年9月9日。离异家庭子女遭遇父母争吵不休、糟糕的心情、生活不稳定等因素,会严重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调查显示:离异家庭孩子数学成绩和社交能力差》,《长春晚报》2011年7月15日。再次是学习兴趣低。报道称离异家庭子女学习兴趣降低,“不爱学习”、“厌学情绪重”、“逃避学习,沉溺网络”。最后是退学率较高。有媒体引述丹麦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如何,父母离异的孩子比与父母同住的孩子更容易退学。在父母离异的孩子中,306%的人经过9年义务制教育后退学;而在与父母同住的孩子中,这一比例仅为138%。《父母离异的孩子更容易退学》,青岛新闻网,2005年3月22日。
(3)心理情感受伤。新闻报道认为,经历父母离婚的青少年心理笼罩着一层阴影,无论在心理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蒙受着巨大的创伤。“像根草”——被忽视、被遗弃感。有媒体渲染称,父母离异青少年的身世凄楚可怜,心灵遭受创伤,“像根草”一样被家长忽视,感觉自己是多余的,被人遗弃感滋生。“玻璃球”——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离异家庭的孩子被媒体描述成“玻璃球”,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经历父母离异后往往心理失衡,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差,轻者产生心理偏差,重者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扭曲。“含羞草”——过度自我保护。媒体描述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因为害怕受到伤害,像含羞草一般稍有风吹草动就闭合,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防御机制极为敏感。这些孩子往往自尊心很强,不想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他的单亲身份,更不需要大家的怜悯,他们会把大家的同情看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侮辱。《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对策》,中国妇女网,2011年5月5日。
(4)成长发展受阻。我们在新闻样本中找出表征成长发展层面的关键词,并对它们在文中的出现频次作了相应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媒介塑造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在情绪、性格、人际交往等社会性发展层面存在重重阻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负面情绪严重。通观316条新闻,描述离异家庭子女负面情绪的字眼比比皆是。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痛苦、孤独、仇恨和焦虑。此外还有悲伤、烦躁、自责、恐惧等,严重干扰了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性格缺陷明显。离异家庭青少年性格表现出内向自卑、多疑偏激、自私冷漠、任性叛逆、固执逆反等特征。其中自卑在新闻样本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为139次。很多新闻报道引用“研究结果”、“专家观点”支撑此结论。人际交往偏差。报道认为,离异家庭子女在社会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外人异样的眼光、同情与嘲笑,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内向,人际交往受到限制。不仅如此,来自离异家庭的青少年还常常自我封闭,自我保护机制突出,表现出较高的防备心,甚至影响到他们成年阶段的恋爱与婚姻。许多单亲家庭发生变故时,恰恰是在子女的青少年时期,他们有着比同年龄孩子更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对环境的怨愤感。这些情感易导致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与同伴结成友谊关系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帮助,这些不良情感会逐步积累起来,导致心理上的交往障碍。《教师坦言单亲孩子五大“欠缺”》,新华网,2004年3月31日。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后来发生非婚生育和遭遇离婚的可能性高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中国高离婚率调查:6成少年犯来自离异家庭》,《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4月27日。
表2 离异家庭青少年新闻报道的关键词统计
成长发展层面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序情绪痛苦551仇恨502孤独483焦虑483消极424抑郁405恐惧336暴躁277怨恨248悲伤159厌学159烦躁1210自责1011易怒612厌世313悲观214性格自卑1391敏感612孤僻543脆弱414内向335冷漠316自私287任性238自闭189叛逆1710多疑1411偏激1112固执513以自我为中心414人际交往缺乏安全感301仇视112敌对93不信任他人84攻击性55婚恋难36
2缺失者
新闻报道中,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缺失者”形象尤为显著。具体在以下四方面:
(1)家庭关爱缺乏。大量的新闻标题折射出离异家庭青少年缺乏关爱。如《缺爱的羔羊易迷途:六成工读生来自残缺家庭》《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害他一生,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占七成》《离异家庭缺关爱 少女盗窃入班房》。大众媒体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报道,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叙事逻辑: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出现偏差,导致犯罪。
(2)家庭教育缺位。媒体认为,社会文化对人的性别角色有一定的要求,健全的家庭教育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天然结合,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缺少非抚养方父母的教育与陪伴,单亲父母的教养方式容易出现偏差,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与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夫妻离异,家庭结构变得不完整,势必会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出现缺损。《为离异家庭子女疗伤,学校能做什么》,《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9日。
(3)家庭功能缺损。结构功能论主张,完整的家庭由父亲和母亲共同组成,父母双亲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缺一不可。媒介遵循传统的家庭功能论,认为家庭功能依赖家庭结构存在,家庭结构的瓦解,家庭功能必然随之丧失。在离异家庭中,孩子由于失去了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关爱与呵护,稳定与安全的基本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因此在情绪和性格的发展上,极易出现各种问题与障碍。《单亲家庭的孩子能力更强》,《每日新报》(天津)2011年4月14日。
(4)家庭关系失调。基本的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夫妻离异,婚姻关系的解除意味着夫妻关系解散,伴随而来的是家庭关系的失调。媒体认为,父母离异之所以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根本原因是由于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离异家庭孩子的感情世界》,新华网宁夏频道,2009年9月13日。
3越轨者
新闻媒介建构的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第三个形象是“越轨者”,具体表现为:
(1)偏差行为多。根据对新闻样本的统计,离异家庭青少年存在较多偏差行为,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是网瘾、辍学、厌学、离家出走、拉帮结派、抽烟、喝酒与自杀等。
(2)犯罪率较高。新闻报道显示,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主要的犯罪行为有偷盗抢劫、聚众斗殴、故意伤害与杀人、赌博、猥亵、纵火绑架、投毒吸毒贩毒等。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与单亲家庭子女联系在一起。与日俱增的“单亲”孩子,被视为青少年犯罪的“重点嫌疑”群体、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少年。《单亲子女被视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重点嫌疑”群体》,新华网,2004年3月31日。通过对新闻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与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相关的新闻报道呈现动态趋势,一些典型案件与关键事件的出现导致新闻报道数量激增,对离异家庭青少年负面刻板印象的夸大与渲染力度也随之加重。例如,2002年1月29日、2月5日和23日,22岁的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先后用硫酸泼伤了5只熊。事件曝光后引起极大社会反响,犯罪嫌疑人刘海洋离异家庭的背景与清华大学学子身份引发社会极大关注。又如,2008年7月1日,杨佳携带尖刀等作案工具闯入上海闸北公安分局机关大楼,持刀捅刺、砍击楼内数名公安民警及保安人员,杀死6名民警。媒体报道称杨佳的父母早年离异致使其性格孤僻是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五、总结与讨论
1主要结论
通过对媒体新闻报道的系统解读与内容分析,不难发现大众媒介中离异家庭青少年主要呈现为一种负面形象,受害者、缺失者、越轨者成为三个高频使用、集中表述、反复出现、典型报道的“标签词语”。诚如我们在上文中展示的,3/4的媒体新闻、报道文章普遍采用这三个“标签”描写与建构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形象。事实确实如此吗?离异家庭青少年有如此多的问题吗?优秀、正常的离异家庭青少年这般稀少吗?都是我们不得不发出的疑问。
基于日常经验和生活观察,我们认为“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媒体形象”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即媒体对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的建构带有偏见。我们强烈感到,上文中呈现的媒体对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的叙述与解释是不全面的,口径与视角有所偏颇,逻辑与推理不够严谨,行文与标准有待纠正。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频繁,社会转型的加速,离婚率攀升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离婚率升高,伴随而生的就是离异家庭子女的出现。如何看待离异家庭青少年?如何叙述离异家庭青少年?如何解释离异家庭青少年?从而反映和影响社会受众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与爱护,这是我们做出以下纠正的初衷所在。
2若干问题的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闻报道不是学术研究,本文试图予以纠正的重点不是对其阐述观点与研究方法的探讨,而是对媒体新闻报道所采用的观念视角、叙事方式和推断逻辑进行反思与省察,以期达到纠正的目的。
(1)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习惯
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对父母离异的负面影响进行夸大与渲染,给离异家庭青少年贴上负面标签,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将离异家庭青少年等同于“问题青少年”、“缺陷青少年”。使人们谈及离异家庭青少年,不自觉地就会想起“心理缺陷”、“偏差行为”。旧观念一旦形成便会自我强化,掌握舆论导向的媒体如此建构强化了受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消极评价、负面印象,容易导致社会大众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误读与偏见日益加深。
(2)摆脱以偏概全的推理逻辑
由于新闻采集常常只限于能使事件突出的事实,因而选取的事实常常是片面、典型和特殊的。媒体在解读离异家庭青少年时也是如此,通过选取一些极端个案、典型案例,由此推而广之,从个别推论到整体,从特殊延伸到普遍,解读逻辑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如个别离异家庭青少年产生偏差行为,则判断“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达40%以上”。实际上,在此类新闻报道的特定事实与所得出的普遍性结论之间,往往不能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
(3)警惕观点先行的新闻习气
通过分析316篇新闻样本,我们发现媒体主要遵循的是观点先行的验证逻辑,即报道离异家庭青少年时,首先认为父母离异势必造成青少年“受伤”、“缺失”甚至“越轨”,再以此寻找相应的事实依据佐证先前观点,验证所持结论。大众媒介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评价、分析与结论通常依赖于传统、常识、经验和权威,而不是源自实际调查。这种观点先行的验证逻辑是导致公众对离异家庭青少年产生误读与偏见的病穴。
(4)兼顾双向本位的新闻立场
传统的社会本位论强调婚姻当事人的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离婚不仅影响个人名声和职业前程,还会被视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新闻媒体站在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社会监督的立场上,表现出强烈的治理动机。社会是个体的集合,脱离了个体的社会就成为虚无飘渺的空洞。表现个体生命的鲜活与灵动,倾听个体内心的真实与渴望,传达普通大众的声音与表白,也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义务。
(5)淡化家庭本位的文化惯性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家庭完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劝和不劝分”、“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等家庭本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在报道离异家庭青少年时也未能免于这种文化惯性,将离异家庭青少年建构为破碎家庭结构下的“受害者”、“缺失者”与“越轨者”形象,以此警示社会,告诫父母谨慎离婚,注重家庭的完整。为了家庭的完整维持破损的婚姻,缘于维持的无奈,父母争吵打骂、相互指责,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篇10
[关键词] 梅尼埃病;利尿剂;倍他司汀;眩晕
[中图分类号] R2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3(b)-01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and effect of diuretic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 due to Meniere disease. Methods 112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vertigo due to Meniere diseas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s.According to different therapeutic regimens,they were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Ginkgo leaf preparation for injection was used.In the research group,diuretic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was applied.The clinical effect and prognosis were evalua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clinical related time indexes were also recorded. Results In the research group,time of treatment and clinical symptoms disappearing was grea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
[Key words] Meniere disease;Diuretics;Betahistine;Vertigo
梅尼埃病又称膜迷路积水,是一种特发性的内耳疾病,临床表现为耳闷和耳鸣、波动性听力下降及旋转性头晕[1]。临床上常采用传统的注射银杏叶制剂进行治疗,但其临床效果偏低,且病情易反复发作,不能特异性的针对病症予以根治[2-3]。为此我院新开展了利尿剂联合倍他司汀的疗法,并与传统银杏叶制剂疗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应用效果,以期选出更为高效安全的治疗梅尼埃病所致眩晕的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用药种类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2012年10月~2015年9月接受我院治疗的112例因梅尼埃病所致的眩晕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2~57岁,平均(41±3.2)岁,平均发病时间(3.2±0.9)d。对照组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31~59岁,平均(40±3.6)岁。平均发病时间(3.1±1.1)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保证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均严格按照分组执行用药种类及用量。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银杏叶制剂的方法: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26,17.5 mg/支),每次取52.5 g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混配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疗程7 d。研究组患者采用利尿剂联合倍他司汀的方法:利尿剂[氢氯噻嗪片,世贸天阶制药(江苏)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0254, 25 mg/片;螺内酯片,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070,20 mg/片],倍他司汀(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754,0.02 g/500 ml)。研究组患者于每日早晚口服氢氯噻嗪25 mg、螺内酯20 mg,并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疗程7 d。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控并记录两组患者症状改变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的康复情况。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实时病情改变及生理状态,用以评价药物的作用疗效。显效[4]:患者的耳鸣、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状态,患者可正常参与工作、学习、生活;有效:患者眩晕等临床相关症状得到缓解或减轻,听力水平较以往得到提高,患者可参与简单的学习、工作;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无变化,病情延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6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出疹、心悸等临床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梅尼埃病是一种类似膜迷路积水的内耳疾病[5],临床表现为耳聋、耳鸣、突发性眩晕、眼球震颤等症状[6],且患者的眩晕症状有明显的间歇期和发作期。患者多为中年人,发病原因多认为是内分泌障碍、变态反应、精神神经因素及缺乏维生素等引起患者神经自主功能紊乱,因之使患者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血管神经功能失调,致使膜迷路积水,球囊及蜗管膨大,刺激耳蜗及前庭感受器时,引起耳聋、耳鸣、眩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7-9]。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滴注银杏叶制剂的方法。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扩张脑血管和冠脉血管的作用,可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心、脑组织的代谢过程,保护神经细胞,对失眠、头痛、头晕等症状有缓解作用[10-11]。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不高,且易复发,治疗周期长,不适宜被广泛应用[12]。我院结合相关研究结果,特引进利尿剂联合倍他司汀这一新疗法,以期改进临床治疗梅尼埃病引起眩晕的方案。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发现,采用利尿剂联合倍他司汀疗法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2.86%,显著高于采用银杏叶制剂组的69.64%。利尿剂联合倍他司汀疗法患者的临床总治疗时间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也显著短于银杏叶制剂组患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3]。利尿剂是一种疗效显著的降压药物,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作用[14]。在联合用药时,当其他降压单药治疗无效时,应用利尿剂,其疗效可以得到显著提升[15]。倍他司汀可有效扩张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环,并扩张心脑血管,达到增加心、脑及周围组织血流量的作用。同时可以松弛患者内耳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增加前庭以及耳蜗的血流量,从而消除耳鸣及眩晕感;此外该药物还能增加患者毛细血管通性,使细胞外液内吸,从而消除患者内耳淋巴水肿,缓解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16]。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发现利尿剂联合倍他司汀疗法的并发症发生率(7.14%)较银杏叶制剂疗法(14.29%)有所降低,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其可能与研究样本太小有关。理论上认为利尿剂联合倍他司汀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利尿剂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疗效显著,患者治疗时间短,经济负担轻,复发率低,较银杏叶制剂疗法有更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子栋,高帆,温彦华,等.难治性眩晕的初步临床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2):155-159.
[2] 张娅,陈建宇.梅尼埃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34(6):526-531.
[3] 兰德,魏雪梅,钟玲,等.老年梅尼埃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8):5265-5266.
[4] 查达珍,郑志雄,郑建明,等.眩晕临床误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1379-1382.
[5] 刘慧.激素治疗梅尼埃病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4):432-435.
[6] 高云,单希征.梅尼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4):426-431.
[7] 许敏,陆学胜.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及其伴随症状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19(3):228-230.
[8] Obermann M,Bock E,Sabev N,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vertigo and dizziness associated disorders following treatment in specialized tertiary care:the Dizziness and Vertigo Registry(DiVeR) Study[J].J Neurol,2015,262(9):2083-2091.
[9] 项迎春,戴丽.银杏叶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 29(6):413-415.
[10] 威武,王士列,李年春.不同方法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29-30,33.
[11] Ren H,Yin T,Lu Y,et al.Intratympanic dexamethasone injections for refractory Meniere′s disease[J].Int J Clin Exp Med,2015,8(4):6016-6023.
[12] 杨时鸿,覃小兰.眩晕的急诊诊断思路[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354-2356.
[13] 邵义泽,王会民,赵文莉.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J].中草药,2014,45(7):982-984.
[14] 黄海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