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十分钟范文
时间:2023-04-10 06:5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下课十分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叮铃铃——”终于下课了!老师的目光把全班扫了一遍,走了。我们坐得端端正正,用余光盯着老师的脚后跟消失在了教室门口,班上鸦雀无声——嘻嘻,我们才不呆呢!我们可是在学校与老师“对抗”了5年的、经验丰富的“老油条”。要是老师杀个“回马枪”,那你就惨了!三秒过后,坐在走廊窗台边的“小灵通”做了个OK的手势,安全指数及急剧上升。
不知哪位仁兄起了个头,一个喷嚏打得震天响,“阿——嚏——”班上一阵哄笑,这下,大家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个谈笑风生,开起了“茶话会”。真是“猫儿不在,鼠儿成精”。一个男生,一屁股坐在桌上,和几个女生谈笑,逗得几个女生前俯后仰;一位同学抄起塑料瓶,在课桌上敲来敲去,似乎在为这场闹剧伴奏;徐胖托着他圆鼓鼓的肚皮跳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歌”他学着老师的腔调,突然性格分裂,娘娘腔地唱道,“太阳当空照……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要炸学校,校长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就完了!” 前排的同学笑得肚子疼……
“老师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那个男生蹿回了座位,那位同学收起塑料瓶,讲台上的徐胖不见了踪影。大家将目光聚集到教室门口。门口空空荡荡的,连个人影都没有,大家这才知道上当了。“切——”,教室里又开始大闹起来了。两个家伙操起了扫帚当吉他,一边拨动扫帚上的草,一边唱起了歌,声音还算凑合;有一位情绪高涨的同学,拿了根破绳子当鞭子,学者圣诞老人滑雪橇的样子,挥舞着绳子:“叮叮当…….”他的同桌一看,立马来了精神,把书包挂在脖子上,奶声奶气地哼起了歌:“左三圈,右三圈……”教室里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个同学,大家笑成一团,真是快活极了。
忽然,歌曲戛然而止,“圣诞老人”的鞭子僵持在半空中,同学扭动的脖子僵住了教室里静得可怕,大家一起向门口望去——老师来了!上课了!“叮铃铃——”
篇2
下课了,美妙悦耳的铃声缓缓响起,原本肃静的班级开始吵闹起来,老师不耐烦地说了一声:“下课!”全班就散了,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向教室外走去,嘴里还聊着最新潮的网络游戏。
教室里,有的同学还在专注地想着上课时老师布置的题目,有的三两成群,玩着拍手游戏。瞧!李春江面露难色,还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可恶!”啊!他眼看就要败了!但他巧妙一招化解了危机,只见他露出转忧为喜的表情,节奏也慢了下来。教室里活动多样,大家都和谐相处,形成了一幅快乐融洽的画卷。
上课铃响了,大家都沮丧地回去了。可不是嘛!连班长丧气地说了声:“唉,只好下节课休息时再玩了。”大家都回到了座位上,有的还在说说笑笑,议论着这节课上什么,有的在喝水,有的已经坐端正了。直到老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教室,大家才安静了下来,眼睛直直地盯着老师。老师也说了声:“上课!”一堂课就这么又开始了。
庆师附小四年级:刘峰
篇3
1 温故知新导入法
顾名思义,这一导入方法需要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在本课之前做合理的迁移,即对旧知识起到有效的复习作用,对新知识又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增强对旧知识印象的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秦朝的统治》课例,以公元前356年的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进行知识性的回顾,其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县制,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第二,废井田,变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第三,统一度量衡,统一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其影响有:变法使秦国逐渐强盛,为实现统一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在复习了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导入本课的新内容,如:在“除商鞅变法的影响之外,秦朝统一全国还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为何秦朝统治时间又这么短?”首先温习已学过的背景知识,然后再带着新的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2 问题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乘机板书课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时,设问:英国发动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是否如愿以偿地在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呢?为什么他们的廉价商品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呢?这场战争又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3 歌曲导入法
音乐是社会的产物,许多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一首好歌曲就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巧妙地把音乐引进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兴奋激动,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获得知识。例如,在讲《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可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使学生对为什么会发生和我们是如何抗日的等问题充满了兴趣,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
4 图片导入法
教师可以利用电化教学的手段,把书本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的“导入”变得生动有趣。图片种类良多,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丹青等,可直接揭示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的形象,给学生以活跃的视觉感染,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历史教学供给珍贵的素材。如在讲文艺回复兴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出示拉斐尔的名画《西斯廷圣母》的图片和中世纪的圣母绘画,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片中的圣母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阐述后指出拉斐尔所绘画的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柔以及青春健美,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会迅速阅读课文,独立解决问题,由此进入新课。
5 诗词导入法
诗词艺术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奇葩,而我国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既有对当时社会历史的歌颂,又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有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来设计导入语,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在给学生讲到《》这节的内容时,可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先介绍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这首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谭嗣同那种视死如归,大无畏的精神。那么,谭嗣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了这样一首诗歌呢?当时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就这样,利用一首诗就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进而顺利地进入到《》的学习中来。
篇4
1.2013年的中考考试说明中指出,生物会考命题试题命制为,选择题30道题目,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分析说明题)40分。这说明,会考试题的题目命制形式和要求基本确定下来了。生物课教学应该紧紧围绕《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进行。会考考试也应该考查课标提出的学习目标。《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就是我们教学和会考复习的指导性文件。
2013年会考试题中,七年级上册内容所占分值44分比2012年还多7分,而且10个一级主题在会考中都占有相应的分值。可见,现在的生物会考题目的命制,不是以哪一册课本为依据的,而是以课标的10个一级主题为依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复习时不能偏重哪一册课本,而是按课标10个一级主题进行复习。也要求学生全面复习,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
2.本次生物期中试题是以课标的10个一级主题为依据,共有两道大题组成,第一大题选择题(共40分),第二大题是非选择题(分析说明题,共60分)。基础题占了整个卷面70%,综合应用占30%。
3.命题考查的目的很明显,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与应用,命题量大,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紧紧围绕《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整张试卷将10个一级主题在会考中的主要考点进行了全
面的考查,如:对照试验;显微镜操作步骤;临时装片制作注意事项;动植物细胞结构差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人体及植物的基本组织等。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本次试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学生如果没有细心审题和读题就会产生错误的思维。如:选择题1、2、18题和非选择题54、55题,这给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在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方面加大力度。
2.不认真检查所做题目的对与错,很容易被减分。
3.学生做过的题在考试中再出现,依然出错。
4.学生答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差,如:34、36、38题。
5.部分学生对最基础的知识记忆不清,导致失分严重,如:41、43、48题。
6.试卷中的错别字现象严重,如:神经―神精;输导―疏导等。
三、数据方面
平均分75.94。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生物基础知识不扎实。
2.做作业不认真,凑数,应付差事。
3.生物“点拨”中做过的题,大多数学生没有改错题的习惯。
4.错别字在生物教学中也重点强调了,可收效甚微。
5.七年级学生在审题、实验综合分析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在生物教学中始终紧紧围绕《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以集体备课活动为载体,大家畅所欲言,目的明确,一起找出本章、本节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必写的作业,为了让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掌握本节的知识点,我们继续在课堂上采用“学、讲、练”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作业力争当堂完成,课后不留作业,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复习课上,我们采用让学生来总结这一章或这一节的内容,
学生要想说清楚,自己就要明白知识点,这从侧面督促学生进行有效复习,学生没涉及的内容,教师加以补充,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贯穿“学、讲、练”的教学模式,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和自学的习惯,在“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和动脑的习惯,在“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正确书写的良好习惯。
3.夯实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必须夯实基础,要多练习、多巩固,对基础知识加强督促,争取学一课记住一课。
篇5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命。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的注意力必须要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积累知识,激发兴趣,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在物理常规教学基础上把各种形式的课件作为新教学媒体用于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师教学。课件演示可以动态呈现物理中不便于直接观察的变化过程,把瞬间结束的运动清晰缓慢地呈现出来,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充分感知的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图景,为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提供方便。笔者所处的农村中学设备条件相对较差,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的模式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课:“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的模式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出物理规律,但很多实验学生的观察常常比较被动,而且相对滞后,有些物理现象瞬间消失,或者不清晰、可视性较差,学生的观察比较困难。“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的模式,带学生感知实验情景,再用课件重现物理过程的细节,最后再让观察实验,方便学生形成概念,充分认识规律。例如,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分析,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初步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这一现象,有了亲身的实验体验,学生意识到这一现象的“瞬态”特点,教师再用视频课件把本来无法清晰观察的瞬态过程放慢,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整个过程的物理量变化,增进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重新观察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演示(或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再次演示(或分组)实验—抽象概括。物理实验是严谨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待实验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实是求是,“模拟展示细节,尊重实验事实”,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现象、规律,给学生创造反复观察和逐步提高的条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些实验比较危险,如高压送电,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高压送电模型,然后用课件展示其工作原理,让学生充分了解高压送电原理,最后回归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一些非常重要又不便观察的实验,如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使用,则能更加充分地体现用“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这一模式的优越性。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为基础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以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展示实验中难以被观察的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成为学习的主体。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助于弥补高中生生活经验相对欠缺的问题,方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了课件的展示和教师的解释与指导,能让他们对实验有更深的理解。对于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或需要教师详细指导重复训练仪器使用课上,一个教师则可以在课件的帮助下,完成几个甚至十几个教师才能完成的事。
二、概念教学:“展示—试误演练—拓展”的教学模式
物理概念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智力活动,是全人类长期形成的智慧结晶。概念能使人在复杂多样的物理现象中体会事物的内在本质,认知物理现象的思维起点。概念的形成,是人对大量错误认识分析辨别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也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误中加深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教学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观察思考、经验内化等一系列活动,自行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已有方法重新认识加工、思维整理、内化重构,从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功的概念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结合实例,向学生展示与功相关的情景,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功相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试误演练中加深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不断拓展学生对功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内容的重新建构,彻底摆脱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把知识像物品一样从教师口中转送到学生的课堂笔记上,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是将与概念相关的“常误情境”集中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知识的内化及意义的重新自我建构。物理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这不是轻视知识,而是重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理课堂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让教师有机会将更多的信息,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呈现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更加全面的知识环境,让学生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亲身体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及意义的重新自我建构。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展示基本内容—试误演练—小结—试误演练—小结—总结拓展。
三、规律课:“理论分析—实验—讨论—运用”的教学模式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出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与概念相比,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对象进一步认识的产物,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物理规律可以加深人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引导人们思考发现事物的更多属性,形成新的物理概念。从物理学知识结构来看,概念、定律是物理学的两个基本元素;从了解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来说,使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理论分析—实验—讨论—应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一)理论分析:搞清规律的建立过程
高中物理规律有很多,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使用数学方法自行推导新的物理规律,建立起学生所遇到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接受和内化,减少机械记忆的成分。让学生亲自经历建立理论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知识的体系性与延续性,感知规律所揭示的各种性质的内在关联,认识到定律在认识物理现象中的作用。尤其是学生在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体会科学问题从低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的处理过程时,可逐步建立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
(二)实验:探索物理规律
“实验—模拟—实验”的教学模式应用在物理规律的探索中,让学生重新体验定律发现的过程,学生自主做好实验,协作完成数据的测量、分析,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形成定律。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规律建立的过程,避免把物理规律表达式当作数学公式乱套的现象。自己动手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加强对不易观察或不易捕捉的东西进行实践模拟,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奠定基础。模拟之后的实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科学规范地完成实验。
(三)讨论:深化物理规律的理解
俗话说,理不辨不明。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也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加深对规律本身的理解。当然,这不是说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还要从中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物理规律。首先,要从理论上理解规律。其次,要从物理意义上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再次,要指导学生建立物理规律间的联系,体会物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最后,要充分了解物理规律建立的来龙去脉,明细各物理量的含义,避免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乱套公式。
(四)运用:灵活、准确地运用规律
物理规律通常是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或推导而来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适用范围,物理规律会有很大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知识在教学中反复提醒显然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问题或科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并独立应用,学生才能深切体会到规律本身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例如库仑定律学完之后,让学生解决带电的金属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并不急于向学生说明,等学生自己试着应用,学生在自己的应用中才会加深对适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当然,在学生自己运用之后,教师还要从理性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理论分析—实验—讨论—运用。这样的模式规律性较强,可适用于学生自行推导的物理课程,比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自由落体、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效果非常不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4.
[3]万里红.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究兴趣[J].考试周刊,2008(19):162.
[4]冒小洁.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2):36.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高中数学 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事业也投入了更多的P注。新课改的提出,是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的改革方式,这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知识被动接受的对象,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有教师自身的问题,也有学生群体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想进一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解决的方法。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教师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以来,不断的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和认可,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绩。但是,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对于自身教学的经验仍然十分倚重,将成绩来作为对学生评判的唯一标准,不愿意采用新课改中提倡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思维。并且,部分老师对于新课改的认知比较表面和浅显,没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没有同其他老师进行一些交流,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是流于形式,课堂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都对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制约作用。
(二)学生的问题
应试教育是教育事业传统的教育模式,沿袭了很多代,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固话性,对于广大师生的影响和家长的观念是深远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过于依赖老师,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方式以及技巧的掌握比较差,没有自己去进行一些研究,只是完全的跟着老师的思路来,通过对于一些题型的死记硬背来学习数学,这种方式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来说,比较僵硬和死板,这就造成了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好,造成了对数学学习的厌恶感。如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应用十分灵活,考察的知识点也不尽相同,学生们只是根据课堂中老师的解题思路和方式来有样学样,缺乏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这对于现阶段课堂的效果以及后期更深的知识体系都是不利的。教师如何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是目前教师的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导入课堂的方式
以往的高中数学的教学都是老师开门见山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分秒必争,不愿意进行一定的引导,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这使得学生注意力以及关注度都不够集中,学习效果比较差。通过创新导入课堂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教师讲了一个故事。阿凡提向某公司求职,老板答应他:试用一周(七天),日工资20元,阿凡提对老板说:“日工资是否可以谈一谈?”老板很随和的说:“你开个价吧!”阿凡提心里暗喜,说:“第一天付给我五分,第二天付给我5×5分,第三天付给我5×5×5分,每天付给我的钱数为前一天与第一天的钱数之积.”老板略加思索,欣然签下了合同:本公司决定聘用阿凡提,在试用期期间,工资按如下方案付给,第一天付0.05元,以后每天付的钱数为前一天与第一天的钱数之积。阿凡提想,到了第七天我就有5七次方=78125分=781.25元,比原来的7×20=140元还要多。老师这时问,大家猜猜阿凡提最终是亏了还是赚了?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了一番计算,得出了阿凡提这次亏了的结论。这时老师说,大家的结果都是对的,但是,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计算,就是《指数函数》,我们学习完再来进行一遍计算,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通过这种对新知识进行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对于提升课堂效果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利用这种方式,也能够使教师自己对知识具有系统性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将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目前,相当一部分同学觉得高中的数学知识距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没有学习的必要,因此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也是学生厌恶高中数学的一个客观理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重要性。如在学习《概率》时,,某教师根据一条新闻来说明高中数学的现实应用:纽约乐透一人中两次头奖,就单次来说,中头奖概率是1/22500000,那么按照常识,一人中两次概率为1/506250000000000,但是单纯的平方计算没有考虑到开奖次数的问题。每年开奖104次,15年大约1500次开奖。所谓的赌徒心理会让中过奖的人继续买彩票,每次总注数超过3000注。15年内再次中奖概率则大于五分之一,所以连中头奖才是真正的小概率事件。十几年内如果中两次头奖,从概率角度则不算太稀奇。这就揭示了现实中为何许多人期望通过买彩票来改善自己的条件,一夜暴富,是因为其确实是有可能的,只是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仅仅通过改善一些教学方式和让学生意识到高中数学的重要性对于提升课堂效果还是不够的,这都需要一个基础―师生的良好关系。在传统模式中,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其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这就造成了学生有问题不敢提,师生之间缺乏相互的交流和协作。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起主要的引导作用,这对于构建和改变师生关系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应该放下身段,主动去融入学生群体中去,了解他们的思维动态以及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及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才能让学生多与其进行交流,这对于课堂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语文学习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实现新课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新课程改革下,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广大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及家长的脑海中,对当前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必须正视在这些积极、正面影响背后存在的某些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理解偏差造成的流于形式的严重不足。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及早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1.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对于这两个度必须严格区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手段,单纯向小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其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
2.小学课堂活动参差不齐,盲目跟风
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盲目将课堂教学活动理解及施行简单化、单一化,认为课堂活动越多越好,追求标新立异、热闹化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不利于良好课堂规范的形成。
3.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的统一。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这就使得小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不会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地运用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探讨
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课堂讨论不仅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及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利于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效率。鉴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时要特别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认真聆听讨论过程,发挥好主导作用,切勿喧宾夺主
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在前面已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详细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善于倾听。在这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要选取时机将小学生的观点引向深入。
如在讲授五年级课文《假如没有灰尘》时,可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就“如果没有灰尘,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要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讨论,有一定的目的针对性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较为深奥且涉及知识背景较多的知识鉴于理解偏差问题就不适合予以讨论,这也不利于讨论的展开。再如过于简单的话题,由于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大众都熟知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性。因此,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讨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
2.1讨论内容要有价值性
组织课堂讨论是为了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鉴于此,教师要选取有价值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对“坐井观天”个人理解。在学生分组自由表达完自己观点后,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生对“坐井观天”的认识。
2.2讨论内容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讲解课文《刻舟求剑》时,可向学生提问问题“主人公最后能找到他的剑吗?”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3讨论内容要有一定的话题性
课堂讨论是否能开展得开、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除却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因素外,还得力于讨论话题是否具有争议性、话题性。一个具有话题性的议题,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激发课堂活力,在有组织的课堂讨论下,使得小学生们各抒己见。例如在讲授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可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圆明园应不应该再重建?”“为什么至今还保留着圆明园的废墟,意义何在?” 这种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寓教于乐的目的。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讲解专业知识和背景
在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时,教师除却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外,还要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和进度适时穿插专业知识和话题背景,保证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且有一定的方向目的性,不至于讨论天马行空、学生泛泛而谈。
篇8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正吹拂着中国大江南北,中小学各科都在讨论着如何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问题。思想品德课自然也不例外。本文拟从微观角度,分析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这些问题和策略只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而提出的一些粗浅想法,未必妥当,仅供各位同仁参考,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1、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
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学科,也是一门加强学生爱国精神的学科。因此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浸透到发生的国家时事中去。而教师对新课改下的教育内容理解不到位,导致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思想品德教师容易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而淡化了品行、品德、能力的培养,这样是完全得不到效果的。
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氛围的不浓厚
即使教师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但如果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只是自顾自的讲述,不听取学生的意见,无法完全整合教材正文与辅助资料,无法整合教材内与外的资源,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能够辅助教学,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或者把握不住教材正文的中心地位,无法区分难易部分和重要次要部分;或者放弃了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这些都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教材内的资源是指正文、说明材料、思考练习等等;教材外的资源是指思想品德教师自己收集整理的与教学、学生息息相关的素材。教材内的资源虽然很重要,但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材外的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掌握所学到的内容,能够更好的起到补充辅导的作用。
3、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插图未被充分利用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插图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不仅能补充说明正文,还能起到教材中的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插图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出丰富的信息量。然而在课堂的教学中很多的思想品德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是走马观花的让学生浏览。这样使课堂教学变的枯燥无味,学生也会渐渐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这也是很必要的一点,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插图重视起来。
二、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
1、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身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他们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决定着教学的最终成效。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优化业务素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对学生所有行为的认知和分析,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及时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以后教学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也要进一步的激发教师的上进心、责任心,使之在不断改进提升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教师的教学业绩。
2、改善教学形式,创建浓厚学习氛围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为只有学生掌握了主动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建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讲授《严也是一种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相关现象,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讨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悬念或者有趣味的问题,本着密切结合课本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原则,科学的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积极热情的融入到该情境中,相应的做出适当的引导,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授《自尊自爱》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然后再通过设置悬疑,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时候,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此外教师应该注意教材中的正文和辅助文并重。正文部分是以表达本文章的观点为主,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案例是通过列举与本文有关的经典案例来对正文观点进行补充说明;而相关链接也是对正文观点进行补充。这两个起补充作用的辅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教师只注重正文的教授,而忽视了辅助的作用,就很难让学生把正文观点完全理解透彻,也不能够融会贯通。因此把正文和辅助有机结合起来,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的有效的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材内外的事例要并用。教材内的是典型,教材外的是鲜活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贯彻课本中的内容,让学生牢记,就不至于只记得教材外的新鲜事例而本末倒置。教师应该注重收集一些时政素材、生活素材等,就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当今时事有所了解,不至于与时代脱节。
3、图文结合,育人为先
篇9
1.分层备课
完成对学生的分组之后,接下来就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备课,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计划才能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教学要求需要在备课的时候体现出来,以便使教学能够有的放矢.在备课的时候规定出哪些内容是哪一层次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具体要求.
比如,在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对于学生的掌握状况也是有区分的,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多种程度.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需要让学生首先了解这样一个数学概念,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来说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概念,对概念进行分析理解;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来说就要求达到学会应用的程度,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会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当中去,真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点.
2.分层教学
教学的层次化又分为几个小的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来进行分层教学,从教学目标上就要进行层次化的设定,有了教学目标才能够确定发展的方向,这样能够使得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符合各层次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基本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有简单的识记了解、理解领会、掌握应用等这些,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是不同的.还有课前预习要层次化,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来说又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要正确地进行课前预习,这样才能够在上课的时候有重点地听教师的讲解,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正确的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来说,要鼓励学生复习学过的旧知识,从这些旧知识中得到启发,基本上能够看懂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就可以了.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来说要对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尝试按照书中的计算形式来进行尝试,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要及时进行询问.对于能力层的学生来说,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尝试进行公式的推导,并且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习题的解答,解决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些问题.比如,在预习“圆的标准方程”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圆的标准方程的表达式“(x-a)2+(y-b)2=r2”.首先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这一表达式的含义有清楚的了解,(a,b)表示的圆心,r表示的是圆的半径,这样一来圆的位置就能够在坐标系中体现出来.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来说,应该对圆方程的条件进行重点的分析,进行重点的分析和理解.对于能力层次的学生来说要进行深入的预习,进行知识的拓展,寻求圆上一点到圆心距离的求法,圆就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因此求解圆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公式就是(x-a)2+(y-b)2=r,进行知识的拓展学习.
除此之外,在教学上也要进行分层的管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统一的讲解方法,一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问题,但是为了照顾中上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又不能将教学的内容降得太低,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以中层的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其他两个层次的学生,适当地涉及一些基础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教学内容,尽量在教学内容上不要有太大的落差,让基础层次的学生能够听懂,由简到难的进行知识的渗透,做好教学的过渡,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比如,已知函数的表达式为f(x)=3sin(x2+π6)+3.(1)请用五点法画出该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闭区间的图象;(2)指出函数的周期、初相、对称轴以及振幅;(3)y=sinx,x∈[0,2π]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变换才能够得到f(x)的图象.从这一题目来看,(1)(2)两个小问的问题是比较基础的,适合中下等的学生来进行研究,对于第三小问来说就比较偏重能力的,需要进行想象和分析,联系两个函数图象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确定变换的步骤,得到正确的答案.
3.分层布置作业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阅读教学 调查分析与实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内容,人们常常把阅读看作打开知识宝库大门、通往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从一定意义上阐释了阅读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那么,阅读是什么呢?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可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愈来愈多地依赖于阅读。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阅读教学却长期以来被忽视和歪曲,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
在种种不足之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现行的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呈现出的应试化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的答案,全班全校、甚至全省、全国学生出现了阅读中的“标准答案”。而根据考点设计出大量习题,反复训练学生,更成为时尚。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三主题”。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了解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广东省中山市几所高中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及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问题及数据统计如下:
1、对学生的调查
①从对阅读的重要性这一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读书还是很重要的,并且有将近一半的同学会抽出时间阅读课外书,但有1/3左右的同学一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只有半小时,一半的学生一周只能完成一本书的阅读量;一半的学生喜欢读文摘类、消遣类的书刊。大多数同学读书的范围比较宽泛,为了获取知识和兴趣而读书,而几乎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读的太少,这与学生沉重的学业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有关;61.67%的老师要求学生必须读指定的课外书,却只有一半的老师指导学生的阅读, 三成以上的老师对学生读书的现状不太满意;大部分家长支持并鼓励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而孩子的阅读习惯也受到父母的影响. 1/3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的书比较陈旧,甚至将近1/5的学校没有图书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阅读。
②在对学生阅读书籍类型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的学生并不多,仅占3.8%,相对来说,在课余时间看武侠言情小说、漫画的学生则较多,各占19.3%与26.9%,在课余时间看得最多的是报刊杂志,约占50%。
2、对语文老师及部分校领导的调查
①在被调查的52人中,对中学生必读课外书籍有所了解的占38.5%;还有11.5%的被试不清楚“新大纲”中规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据此,笔者认为,一些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了解不够,而少数老师根本不了解此项规定。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了解、不清楚有关学生阅读的规定是失职的,不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扩大及与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需要说明的是,那些不了解、不清楚有关学生阅读规定的老师多非语文科老师,但在日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今天,即使是非语文科老师也应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有所了解。
②各校图书馆的充分利用率不高,仅占11.6%,大多数被试认为本校图书馆还没有被充分利用,约占84.6%。这就说明各校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不够充分。
二.基于学生阅读现状的实施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了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令人吃惊,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即使阅读了,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甚至把名著当作快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应用整齐划一的答案来作为束缚学生思想的缰绳。根据新课标要求并结合现实情况,我认为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好的效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动机就是推动并指引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而阅读动机就是推动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内部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需要心理动力,没有动力就读不进去书,即使硬性强读,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只有将被动的阅读变为主动的“我要读”,才能带来良好的阅读效果。所以就要求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新课要激趣,整个教学过程也要激趣。
其次,重视阅读环境对阅读行为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阅读习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成就动机,及他们的价值观对学生的阅读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父母在孩子阅读时的参与度也对孩子的阅读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给孩子读书或陪同孩子读书、给孩子以读书指导,对孩子读书兴趣的产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理解能力的提高、自我成就感的激发都有很大帮助。学校环境包括教师和同伴的影响,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指导、参与、鼓励,同伴之间的阅读行为的互相感染和竞争等,都是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古人阅读时,需万籁俱寂,心如古井,点一盏孤灯,燃一柱清香,静静地把整个人沉浸其中,全心地去享受阅读的过程,去领略作者心中所蕴含的智慧;第二,要使环境“竞”。竞是指竞争的心态,指与周围同学的竞争,与前辈的竞争,要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心劲,要读出新的东西,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
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个性阅读,即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创新或“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有意义,而且这种学习便于以后对知识的回忆和巩固。各个学生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历程决定了他独一无二的阅读感受,让其对文本进行自主、独特的理解,获得更多的读者再创造、再发展的意义。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此就可以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叶圣陶所说“读书贵有新得”,这样做才是有效的阅读。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更不要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第四要加强学法指导,教师要有选择地根据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及兴趣,指导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提出质疑,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不同意见。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做到自己能阅读,带着兴趣阅读,不依赖教师的讲授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历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才可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P4
[2] 闫国利.阅读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P70
[4] 夏华安. 整体阅读的要义与门径[J].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1994,(02)
[5] 王文彬. 重视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J].. 语文教学通讯, 1994,(10)
[6] 曹银根. 怎样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J].. 职业技术教育, 2000,(04)
[7] 周君奇 , 黄坤鹏. 如何开展整体阅读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1,(19)
[8] 陈霞. 浅谈整体阅读的益处[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9] 张铁明. 教学过程的分析及其科学管理[J].. 教育科学, 1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