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泼水节范文

时间:2023-03-16 04:0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傣族的泼水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我们这被泼上水叫“落汤鸡”。而他们谁被泼的人多,谁身上就洋溢着幸福,吉祥。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都换上华丽的服装,拿着盆走到大街上,街边的水桶里已经洒满了水,水里还撒了五颜六色的花瓣。人们欢天喜地地打好水,往身边的人身上泼。被泼到的人也“回敬”一下。等到泼累了,个个身上的水顺着发丝往下滴,衣服湿透了。街上一片喜气洋洋,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快乐的节日。如果想去真正体验一下泼水节的快乐,就去傣族做客吧!

篇2

关键词:泼水节;傣族;少数民族节庆

一、引言

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每年傣历的6月份,即公历的4月中旬时,会举办浴佛节,傣语称“阿南帕召”。这个节日是把佛陀诞生、成道、涅三日期合在一起庆祝,浴佛一般在下午举行,活动大约持续一个半小时左右。当天傣族村寨的村民们听到佛寺传来大鼓声后,便知道是浴佛时间到了,大家便挑着清水去到佛殿里,在比丘的主持下有秩序的为佛像沐浴、泼水。同时因为傣历以6月为岁首,也就把这一节日当成了新年来庆贺,把浴佛活动列为贺“桑酣比迈”(庆祝新年)的一项内容。因为节日里要举行浴佛仪式,人们便把浴佛仪式扩大到群众之间互相泼水祝福的活动,所以又被形象的称为“泼水节”。

泼水节作为傣族的民族节庆标志,在西双版纳地区经由政府引导,已经成为一个经受各民族关注的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经政府“加工”以及“再制”之后,泼水节在他者眼中已经成为以泼水为核心的节日。但泼水节是否仅仅是“泼水”,傣族传统村寨中究竟是如何庆祝泼水节,泼水节中蕴含的傣族民族文化则被外界遗忘。

今年泼水节来临时,笔者来到西双版纳州勐养镇城子村,做了长达2周的田野研究,在研究中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到傣族村寨中参与其节庆活动,收集各种资料,试图描绘城子村傣族泼水节的情况。

二、传统傣族村寨里的泼水节

勐养镇地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东北部,据景洪市15公里。傣族是该镇的主体民族,城子村全村均为水傣。傣族虽多数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时期,勐养镇寺庙均被拆除。

清晨的祭祀

清早,香喃和她的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妹妹)便开始准备今天要招待客人的食材。然而其中还单独准备了两份少量的糯米饭、生蔬菜、番茄喃咪和烤肉,香喃奶奶告诉笔者这些都是准备给家里已故的祖先的。9点过后,香喃奶奶在家的大门边上放了一个小的竹编桌子,在桌子上摆放好那些准备祭祀给祖先的食物后,在食物两边点上白色的蜡烛。一家人准备好这些东西以后,全家站在小桌前,奶奶用傣语说了一些祝福的话,希望祖先保佑全家今年平平安安一帆风顺。祭祀结束以后,香喃奶奶对笔者说,如果不在过节前给家里的祖先供奉食物,这一年祖先就不会保佑自己的全家。

过节前的准备

祭祀祖先结束之后,全家又开始进入忙碌状态。香喃今年14岁,妹妹已经5岁了。家里除了香喃妹妹在院子里骑车玩耍外,其他人都在忙碌着准备今天招待客人的食材。香喃奶奶告诉我,今天来家里做客的人很多,有自家的亲戚、邻居、外地的朋友、还有在外工作的子女和子女的同事。提到过节的准备,有两项是必须提前半年以上就开始准备的。香喃奶奶说,她会提前半年买一头小猪带回家养着,等到猪养大了就差不多过泼水节了。在过节的前一天把这头猪杀了,把一部分猪肉分给自己的亲戚,剩下留着过年招待客人。而另一个要提前准备的就是傣装。城子村地处勐养镇镇中附近,在长期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中,年轻一代的傣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穿传统傣装。然而每一个傣族人都会提前半年去到镇上或者是景洪市区里的傣装定制店去定制一套新傣装,过泼水节的时候全家穿上新制的傣装,与亲朋好友相约去赶摆。

举村狂欢的节日

香喃家是在城子村的村口,早晨10点左右,从她家往村口望,就可看见陆陆续续的车开进村里。8号是城子村居民自己定下的泼水节日期,在这一天里,全村寨的人都会在自己家里摆下宴席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吃饭。正午时分,在自家门口挂一串炮仗,点响炮仗就表示自己家正式开席了。宴席从早吃到晚,客人陆陆续续的到达,远的有别的乡镇的亲戚或是同事。香喃家一共六个人,各自都陪着来的客人聊聊家常或是随便吃点桌上的菜,整个家里都是欢声笑语的。年仅14岁的香喃也邀请了同学来家里做客,同学们围坐在一桌里,今天香喃还被家里特许可以和同学一起在家里喝啤酒。

香喃奶奶告诉笔者,像这样招待客人的日子要持续一个星期,每个村寨都会统一制定某一天作为本村招待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日子,所以8日-15日这一周里,要么就是别的村寨的客人到自己家里做客,要么就是家里的人受邀去到其他村子去做客。

赶摆是每一年泼水节的重要活动,不论是在景洪市由政府主导的赶摆活动,还是乡镇上傣族自发举办的赶摆都是泼水节里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勐养镇的赶摆是由各个村寨村委会协商每年轮流由一个村寨承办,每年的活动大同小异,因为曼章村是非遗村寨,今年除了赶摆、放高升以外,曼章村委会还加上傣族舞蹈表演。和其他乡镇不同,勐养镇没有大河流流经,传统的堆沙、放水灯活动都没有,由于没有佛寺,浴佛的活动也在泼水节里取消了。15号这天,城子村的老老少少都会聚在小街前面的水井边上互相泼水祝福,用小盆或是小桶从水井里打一点水泼洒到对方身上。泼水这一天也会有其他村子的人来到城子村和本村的人一起过泼水节。泼水开始的时间一般在正午左右,这个时间段清晨的晨雾已经散去,被凉水浇湿的身体在太阳的照射下也不会太冷,大家只会觉得凉爽又舒服。

三、当地人眼里的泼水节

褚建芳曾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及,很多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为了自己不被主流社会的声音所吞没,经常会在文化表达上下功夫,以期表明自身的存在。泼水节也不例外,西双版纳政府利用其旅游业的宣传、网络上的广泛传播放大以及官方报告和其他方式的推广,已将泼水节、傣族、西双版纳划上等号。而实际本地传统村寨中的傣族对其泼水节的理解究竟如何却少有人知晓。

笔者在初次去到城子村时与一位傣族长者详谈了解到,她每年都期盼着过泼水节,会相约村子里的几个好朋友一起打一套一样的傣装,穿着去赶摆。泼水节家里热热闹闹的,嫁到外地的女儿也会带着姑爷和外孙回家,其他地方的亲戚也会来到他家一起喝酒。勐养没有寺庙,关门节和开门节他们也不像泼水节这样过的隆重,只有泼水节让她觉得像是在过年,像汉族的春节一样。

香喃说她喜欢泼水节,过节的这几天里她不用上学,可以给自己化妆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大人一样请自己的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喝酒。她还想长大一点去景洪过泼水节,听说景洪的泼水节更好玩。

勐养镇政府的一位职员告诉笔者,每年勐养镇的泼水节都不是由政府承办的,当年的赶摆场所都是各个村寨的村支书商定后告知镇政府,举办的活动都是由当年的承办的村子自己商量,需要政府协助的时候会请村支书到镇政府商量。总的来说,泼水节还是一个属于勐养镇傣族自己的节日,与政府引导无关。(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褚建芳.制造传统――关于傣族泼水节及其相关新年话语的研究[J].开放时代,2010(1).

[2]景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景洪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覃娜娜.傣族的泼水节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民族论坛,2009(2).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节日 传播 意义

少数民族的节日传播我们大体上可以知道,就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传播。著名传播学者李彬认为,所谓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所以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来分析少数民族节日所带来的一些文化意义。

一.泼水节

说到泼水节,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幕场景,就是人们穿着傣族的服装,欢声笑语的互相泼着水。傣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一提到傣族,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泼水节。泼水节实际上就是傣族的新年,它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富魅力的民族节庆活动之一。傣族的新年在傣历六月,时间大体相当于公历四月。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里,傣族人民举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庆祝,其中人们相互泼水祝福是一项最富民族特色的活动。因此,“傣历新年常被称为泼水节”。

1. 泼水节的来源

傣族泼水节一般要过3-4天,第一天是除夕,中间的1-2天是“空日”,最后一天是元旦。除夕这天,澜沧江边的傣族村寨,成千上万的傣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澜沧江边,观看赛龙船。在除夕和元旦之间的“空日”里,傣族群众更是身着盛装,在村头树下翩翩起舞,男女青年则到广场上兴致勃勃地玩“丢包”的游戏,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元旦那天,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天刚亮人们就抬着供品到佛寺,每一户人家都在佛寺旁用沙子堆成四五尺高的沙塔,在上面插上鲜花和彩纸,并在沙塔旁聆听佛爷诵经。“人们尽情地泼水,互致祝福,共同祈求疾病不生,四季平安”。

关于泼水节的起源,傣族民间有着很多不同的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到处烧杀抢掠,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他抢了七个傣族姑娘作妻子,第七个妻子善良勇敢,决心要杀死魔王。在探知了国王的保身秘密后,她和六姐妹一起,在魔王熟睡之际,用魔王的头发拴住他的脖子,勒下了魔王的头。但魔王的头在地上滚到哪里,哪里就燃起了熊熊大火。姑娘们情急智生,她们把魔王的头抱起来,火就熄灭了。就这样,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每人抱一年,一年一换,从此傣族人们才有了幸福的生活。为怀念这七位姐妹,傣族人民每年泼水,意为她们洗去身上的血迹,祝她们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所以每年都要泼一次水,世代相传,一直沿袭到现在。

2. 泼水节的文化意义

傣族群众认为水是吉祥之物,它能洗去烦恼、带走疾病灾祸、为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在浴佛时,人们不仅把放了香水的水洒向缅寺的佛像,同时,还用小杯子从盛水的桶里舀水出来,每一杯水都先举过头顶,然后洒向缅寺里面及外走廊的每根柱子上。这是傣族村寨里每个人都必须亲自去做的,因为傣族群众相信:只有这样,吉祥的水才能把过去一年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愉快和不顺利的事全部带走,为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带来吉祥如意。尽管当代泼水的形式已有所改变:从前泼水仅用青树枝点洒以示祝福,今天已发展到用盆或桶装满了水来泼;从前人们泼的是河边或沟边的水,而今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但无论泼水的形式有何种改变, 泼水节的象征意义也没变,那就是:水是吉祥之物,水能冲走疾病灾难带来健康幸福。

二.火把节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传统火把节历史悠久。它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蕴,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彝族火把节时间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几天。

1. 火把节的起源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点:一则是认为火把节习俗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秋浦《火与火把节》);二则认为火把节实为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小年节(杨和森:《楚雄彝族概况》),而十月年则是大年节;三则认为火把节与彝族星月历有关,是通过所观测到的星相的变化而定的过年日(李世忠、孟之仁,《彝族星回节源流考》)。实际上,这三种看法的本质都强调了火崇拜的因素及其与年节的关系,都不约而同地说明了火把节是通过火崇拜的一系列仪式活动来祭岁、除秽、祈年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缘由的,楚雄彝族火把节也不例外,据说他是由一个故事引发的,那是一个美丽感人的爱情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楚雄州大姚县赵家店红山脚下彝族寨子有个聪明美丽贤惠善良的姑娘诺娜和英俊勇敢的彝族小伙阿查倾心相爱。可一个叫魔哈的阴险狠毒的山官头人一心妄想霸占山茶般秀美的诺娜为妾。在魔哈的下,英勇的阿查以弱胜强,以精湛的技艺战胜了险恶的魔哈老爷,魔哈恼羞成怒,便用巫术轰裂了土猪梁子,阿查不幸堕落深渊。后经众乡亲搭救才脱险。在阿查遇难的时候,诺娜为免遭贱踏,便越悬崖绝壁,离家逃走,寻找阿查,终因气力耗尽累死在红山悬崖之下,诺娜的身影永远显映在悬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称。阿查得知这一消息后,痛不欲生,找遍了丛山峻岭,最后才发现诺娜留在红崖上的白色身影。他想跳崖与诺娜同归。众乡亲前往劝阻,从崖边拉回了阿查,并和他一起商量复仇的办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的乡亲们高举着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烧了魔哈宫殿,烧死了魔哈,为诺娜报了仇,为众乡亲解了恨。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们都要点燃松明火把,用这熊熊燃烧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烧死蚊虫,驱邪除恶,以示吉祥幸福、清洁平安。巡游之后,将火把插在田头地角,村前开阔地带,男女青年就围着火把跳起欢快的“左脚”,老人们围坐火塘,打开醇香的白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这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火把节的功能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祭神祭天、祈年丰收、送邪恶为主要风俗内容。在彝区的各家各户门前都竖一个火把,当夜幕降临时,全村男女老少便端着自己准备的瓜果、酿制的米酒汇集广场,点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扑撒火把,顿时光焰冲天。

彝族火把节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他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经济功能。在以民族文化为内涵,旅游业为依托的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火把节在楚雄以文化资源形态,积极进入旅游业市场。

通过上面两个节日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火把节和泼水节这些民族节日,具有很多文化意义,泼水节能洗去烦恼、带走疾病灾祸、为人们带来吉祥幸福。火把节能够促进教育、经济的发展,还能很好的促进旅游事业,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篇4

节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装到佛寺拜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人们围塔而坐,聆听僧人念经和讲解历史传说。中午,妇女们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接着,男女老少提着水桶,端着脸盆,互相泼洒,互相祝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万的人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水”,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聚集到澜沧江边,观看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劈波竞进。

放高升和孔明灯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孔雀舞,斗鸡等活动,也是泼水节中人们欢聚的娱乐项目。

泼水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个法力无边、无恶不作的魔王,他霸占了七个美丽的姑娘,后来聪明的七姑娘用计谋勒下了魔王的头,但从魔头上滴下来的血却变成了熊熊大火。姑娘们赶忙抱起魔头,地上的火也就熄灭了。可一放下,火又重烧起来。于是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的人则用清水朝她身上浇泼,一直坚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扑灭,乡亲们从此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们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于是在每年扑灭邪火这天互相泼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劳和污秽,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来临,从而形成了泼水的习俗。

链接

篇5

泼水节即傣历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间丰富神奇的活动内容,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人,泼水节一般为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传统活动(放高升即燃放自制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为空白,它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而是旧年和新年之间的空日子,所以,这一天(或两天)人们可自由安排活动。第三天为傣历的元旦,也是傣历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传说是“日子王到来的一天”。这一天清晨人们便身着盛装开始忙碌做一些佛事活动。到午时忙碌的妇女们便担水为佛洗尘(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至此欢乐的泼水活动便开始了。

泼水是泼水节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泼水传递了男女青年们真挚的友谊和爱情,泼水表达的人们相互间的祝福,圣吉的水把人们一年的辛劳汗水、烦恼、忧伤冲得干干净净。把欢乐和圣水洒向远方来客和过路人。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把友情传给四面八方的朋友。传统活动还有丢包求偶、跳孔雀舞和雄壮潇洒的象脚鼓舞、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商贸交易、物资交流等。

夜晚,当你躺在草坪上时,你就会看到一盏盏孔明灯从草坪上缓缓上升,带着人们的愿望,飞上天空。

篇6

瞧!那边的小姑娘拿着水盆去偷袭一个正在水池边梳头的另一个小姑娘。“哗——”水顺溜溜的从头顶流至发尾,那个小姑娘为了反击,便抓起身旁的水盆舀起满满一盆水抽地往第一个小姑娘脸上泼去,他们相互泼水,玩得多自在啊!

“呀——”“哗——”“哈哈——”......

咦?什么声音?

我一看,哇!一个巨大的水池里挤满了人,个个舀水泼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帘,多美啊!我多么想加入他们的队伍啊!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好玩的泼水节是怎么来的吗?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魔王,凶恶残酷,无恶不作。他还不怕水不怕火,刀砍不烂,枪刺不入,箭射不着。整天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他有一天抢了一个叫南粽布的姑娘作妻子。有一年六月,魔王为了哄南粽布开心,便和傣族一样给南粽布庆贺新年。南粽布在宴席上趁魔王喝的酩酊大醉之际,了解到魔王的致命弱点。她便暗暗下决心要把魔王杀掉。

后来,她趁魔王熟睡时,把魔王的一根头发扯下,没等魔王醒来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掉下来,每一滴血都变成了一团火,并迅速往人间蔓延。她便把魔王的头抱起来,丢到了一盆清水里。

篇7

Legend in a long time ago, jinsha river side a dai villages live deep in the forest, because the forest fire, the villagers were engulfed in distress, a man named Li Liang dai man, to protect the village, not afraid of danger, rushed out of the warfare, choose to buckets of water out of the jinsha river, douse fires. Fire finally, exhausted after a day and a night of being thrown out, the villagers saved, Li Liang because overworked the sweat dry, thirsty in the hills. The villagers from water to Li Liang thirst, but he drank ninety-nine water solution also not thirsty. Later, Li Liang just a head, from the river to become a dragon, along the river. The dai people to commemorate Li Liang, lunar calendar march grade on this day, in every house cleaning, sprinkle with pine leaves, and in the river or selected by the well, with green trees and set up the long and half blue tents, tent with thick pine needles, put on a tank filled with water on both sides, at noon the sun when the top, all through the shed, between each other with pine and dips in water body, auspicious happiness water splashing each other, said of Li Liang missing and blessing to the New Year.

Put kongmin light is the activity of the dai national minority area characteristic. At night, people in the square yard lamp candle lit, in homemade "balloon", the use of hot air buoyancy, the YiZhanZhan "kongmin light" fly to heaven, and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ancient sages kongming. During the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and row the dragon boat race. The race took place in the lancang river. Groups of PiGongGuaLu dragon boat in "open class" gong and shout "hi hi hi" and whistle, waves, valiant, attracts thousands of tourists to the lancang river edge, added a lot of tension and joy for the festival atmosphere.

These activity continues to this day, to become new blessing auspicious festival,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of the dai people's.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一般傣历的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举行。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味和民族色彩。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了,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把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索性一头扑到江水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傣族人民为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间,相互用青松蘸水洒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泼洒,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

篇8

云南傣族的小朋友有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2、我们进入到名族文化村后,先拍了一些纪念照片,还买了一些小玩意儿,7:30分的时候,泼水节开始了,我们换好泳裤,拿上买好了的盆子和水枪,随着音乐得缓缓响了起,舞台上突然喷出了五颜六色的喷泉。

3、我接了一盆水,就开始泼水了,泼水用的道具非常的多,有水枪,有盆子,有桶,还有的用手泼水,人们一拥而上,不管是小孩、大人,老年人都加入到了队伍中,有的三五个人攻击一个人,还好我准备了游泳镜,可是我的鼻子却没那么幸运。

4、我猛的把水泼在一个大人身上,那个大人也向我发起了攻击,战场上一片混乱,在水里的人也更加的疯狂,竟然泼洒岸上衣服还没有湿了的人,让岸上的老妈也成了落汤鸡,让他们也感受到泼水节的快乐与幸福,舞台来了一个过着毛巾被的叔叔,台上的主持人说,让我们泼这位穿着毛巾被的叔叔吧!

5、这位叔叔来年肯定有好运,因为泼水可以洗去他身上的霉气。

篇10

出外旅游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外出旅游的需求而成为大众的度假首选方式,促进了旅游企业的快速增长。然而,“复制性”、“同一性”的旅游景点如春笋般于极短时间内散布在各个地域,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丰富的旅游心理需求。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独特性”特征,是满足旅游需求的良好资源。传统民族节事作为优质民族文化资源成为被猎取的核心要素,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民族传统节事要如何凸显自身文化特色,成为商业利润增长点,也需要注重与旅游心理文化相契合,在旅游动机、旅游体验以及旅游后感上做好挖掘和衔接。

一、旅游心理与民族传统节事内涵

(一)旅游心理

旅游心理是指在旅游现象中与人有关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其中包括游客以及旅游活动中的工作人员,本文研究对象为游客旅游心理。旅游心理包括旅游动机、旅游体验以及旅游后感。旅游动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张卫红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其分为5个层次:“放松层次、刺激层次、关系层次、发展层次及实现层次”;旅游体验方面,邹本涛提出“旅游体验不单单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旅游者对旅游的参与和体会过程”;旅游后感方面,尚无具体提法。陈荣和贾建民提出消费者后悔心理,指出其是“消费者对所使用或体验产品不满的直接反应,此种心理及其后续行为被认为是全面理解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满意度和解释多种售后行为(例如在购买意愿、品牌转换、投诉及口碑传播)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旅游心理包括:猎奇、怀旧、宣泄、购物、逃离、朝圣、炫耀等。

(二)民族传统节事

过节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核心途径。迟燕琼认为“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的显性文化事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意义的文化符号”。除此以外,民族传统节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以及健全人们的心智生活。人们受自然和社会旅游心理的驱使,践行着外出旅行丰富自身经历,健全着自身心智生活。

为迎合体验型旅游形式,“以定期举办传统节日庆典为核心吸引力、营销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节事旅游,成为旅游者在短期游程中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节事系统地营造了当地氛围,将体验感知从视觉延伸至全身神经。其系统可如图1所示。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语称“桑罕比迈”。传统庆祝时间一般是傣历的六月至七月间,为期三四天。其中包括送旧、空日、元旦几项日程。然而旅游业催生下,橄榄坝风情园于1999年开启了“天天泼水节”节事活动。迎合版纳风情体验的旅游动机,橄榄坝在此创建了一个泼水广场,雇佣当地居民作为表演者,每天在固定时段举行泼水节,性质从集体的自娱自乐转化成为“展演性”和“商业化”,兴建的泼水广场拓展了文化空间,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来源。发展至今,天天泼水节也陷入一些困境,核心原因在于游客的旅游心理逐步丰富,需求更为广泛和深刻,而节事活动主办方未能及时更新节事活动安排,没有创新节事活动方式以及缺乏充实民族传统节事文化内涵的举措,在节事事后并未从参与者方面征求意见建议等。

二、旅游心理与传统节事的契合过程(以泼水节为例)

近年有学者研究表明,节事旅游的核心在于“阈限体验”。“阈限”在《仪式过程》一书中,作者特纳把其称为“从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时间和空间”。后来Getz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事件(包括节庆)体验模型,如图2所示。Getz的体验模型强调了在节事活动中,阈限体验是游客的核心体验。人们在特定的时空,即在一个阈限区域内参与到非日常性的节事活动之中,其角色和行为规范与日常表现发生颠倒。

“天天泼水节”活动设在版纳橄榄坝风景区的中心位置,两栋标志性的傣家吊脚楼相对而立的中间,是一个传统“大锅”式的造型,其中心树立着一座版纳文化符号――大象雕塑。在这个泼水广场的阈限区域内,为满足游客需求,营造着东方传统节事狂欢节文化。

“泼水节”的前提:“泼水节”参与者大致可以根据其旅游心理分为三种类型,即游玩型、体验型和学习型。游玩型多数出于追求“狂欢娱乐”的需求,期望从中释放、宣泄情感;体验型参与者,要么具有“怀旧”心理需求,缅怀儿时戏水的场景或是某一个特殊的经历,或是纯粹需要感受异域风情;也有一部分人则是出自于愿望体验傣族民族风俗习惯,并乐意从中得知一些新的文化知识,通过深刻投入到活动中去,实现自我更新。

“泼水节”过程中参与者的心理:来自四海八方的游客集合在一个文化空间内,情感上热闹而又孤独,需要一种迅捷的方式融合M大众,参与集体互动。这是游客情感的意动过程。泼水时段间隔时间一般是0.5小时―1小时。活动以“梢多哩”(傣语:姐姐)环绕水池舞蹈,舞毕,当地族长出场进行祭水仪式,紧接着是短暂的民族舞蹈表演,同时在主持人不时地引导下,游客集体高声呼喊“水-水-水水水”以激发大众内心渴望,映射了一定的傣家文化,增加游客对于当地文化风情的认知,最后才能进入水池泼水。水池中人们呼声高涨,在水声的掩护和帮衬下,在一群欢闹的人群中释放真我,摒弃日常的拘束和克制,忘我地沉浸在这个自然狂欢的氛围中。在这个节事过程中融合进了游客,体验感增强,是一种升华的演绎方式。

“泼水节”后感:国内民族传统节事十分丰富,如同“泼水节”这种游客参与狂欢娱乐性质的节事却不多。后现代主义熏陶下,“啤酒狂欢节”、“美食狂欢节”等各种狂欢节兴起,冲击着传统节事内在的文化内涵。笔者亲身参与橄榄坝“天天泼水节”活动,并访谈了部分参与人员。人们表示狂欢之后一时间觉得“玩嗨了”占据大部分,少数人会谈及“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傣族人民的习惯”,也有人认为“不过如此,戏水一场”。当然,基于游客文化素质高低以及兴趣爱好不同等因素,游客对节事活动的态度褒贬不一属于常情,但是总体来说,是否可以将这种本身具有深刻的传统色彩,有着浓烈美好的象征意义的传统节事更加深入人心,让“戏水一场”也变得更加有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旅游心理活动呢?

三、深化传统节事体验感知的策略

尼采曾经说过“诀窍并不是怎样安排节庆,而是找一批能尽兴欢乐的人来参加。”尼采所言实质上是有失偏颇的。商业化社会里,需求方的意愿和心理占据着超乎供给方的重要性位置。旅游业中深入了解游客的需求心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其自身发展,安排好事项,节事活动也是如此。在橄榄坝这个以“泼水节”为主要事项的文化空间内,一方面来说,尽兴欢乐的人群已经从当地群众转变成为外来游客,原因在于当地居民从自娱自乐的每年一次的泼水节到“天天泼水节”,其感受已经如同家常便饭,难有欢愉;另一方面,游客尽兴欢乐的需要心理在现代化社会中愈加丰富,简单的“戏水一场”并不能尽兴欢乐,因此,“天天泼水节”从1999年开启至今,也需要更新其发展方式。

(一)再造想象

“心理距离就是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可以将它描述为对象脱离日常生活联系的一种比喻说法。”传统民族节事活动具有深刻的集体记忆和根植于人民心中的美好向往,是拉近当地人民心理距离的一大媒介。然而对于游客而言,逃离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拉开与日常自我的距离,是一种自然的心理需求。科学技术日趋争艳的今天,许多人群已然借助发达的交通系统和信息系统亲身体验或者了解过许多节事的玩法攻略,猎奇心理需求旺盛。然而民族传统节事由于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空间,即在“阈限”内才能真切感知,因此其自身特色契合着旅游心理。其也需要将自身文化优势巩固和深化,挖掘打动人心的一面,凝练成故事,再造与人们需求心理契合的想象。例如在通俗的“泼水节”玩法中,可以容纳进一些可贵的敬水、爱水、护水行为,主持人可以借助适当时机讲述一些短小精悍、动人的民族民间故事,将“水”情节和傣族文化宣扬入人心,提升文化品位。

(二)升级整体系统

传统节事并非只是单个个体存在,而是与其他因子共同构筑起环境文化空间。从文化系统整体性角度来说,构成泼水节的文化要素广泛,包括服饰、信仰、歌舞、认知、行为、民族餐饮、村寨空间以及泼水器具与手工艺等。岳祚认为,“在设计、开展旅游活动时,应当处理好的一些关系:趣味性与知识性、奇异性与熟悉性、稳定性与变化性、观览性与参与性、实用性与象征性等”。在橄榄坝,傣族餐饮相对保留得良好,多数房屋糅合进入了许多现代建筑元素,改造成为“第四代傣家吊脚楼”,在稳定性和变化性与实用性与象征性的关系上处理得较好,成为辅助认知当地文化风情的元素。但是“天天泼水节”从三天三夜的狂欢缩短成为半小时,次数增加后参与性很强,但是也因此缩短了体验趣味时间,加上周边观览性事物缺乏又使得知识性内容稀少,游客心理并未达到最大限度满足。另外手工艺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自带奇异性,因此需要注重包装技术问题,使其更加符合游客旅游心理。

(三)提炼旅游履历

游客是旅游地域中有利的代言人。体验传统节事后的感悟对于当地旅游项目研发者、经营管理者和执行者而言极其重要,这便是笔者想要倡导的“旅游后感”。游客不仅渴望参与进入传统节事活动,并且有许多心得体会愿望与人分享。可以组织参与者即兴发言和演说,汇编成集,做成“旅游花絮”视频和日记等形式和旅游履历,通过一定的修饰后借助当下发达的自媒体广为传播,让游客成为最真实真挚的体验先者,为当地节事文化、民族文化代言。并能从与游客的沟通交流中获取更多提升活动价值与意义的新思路。“泼水节”后笔者访谈得知一些相关建议,如倡导非展演性的体验,回归本身;融入科技元素,丰满历史与现状体验;让旅游回归朝圣模式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深思的好建议。

四、结语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说明社会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民族传统节事也在不断变化和被“再生产”。“水节”在傣族文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空间的再造,延伸自身文化内涵以及简化传统礼俗方式以满足游客心理,增加游客体验感,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传承和创新了新节事文化。但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需求越来越多样,因此,需要追随旅游心理的变化,同时,注重挖掘和维护自身文化内涵,谋求传统节事与旅游心理最佳的契合点,这将是传统节事发展的必然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