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15 18:2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心理健康

篇1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关系、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由于性格特征、适应能力、生存条件等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因各种心理疾病而违法犯罪、报复社会的事件屡屡发生,心理问题已逐渐演变成社会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宠爱有加,在物质上几乎是有求必应,但在精神上的给予却相当匮乏。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形成不健康的心态。

1、学习的压力

当今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日益渗透到学校,初中阶段所学所考的科目增多,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在竞争面前,老师、家长轮番加压,上学期间,老师采取题海战术,每天等待学生的是做不完的习题、试卷,忙到晚上十点、十一点是常事。周末本该放松一下,但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优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

在这种紧张的竞争氛围中,初中生的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优生充满自信,勇往直前,但也有一丝担忧,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中等生举步维艰,他们有上进心,但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上课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听课效率低,做作业效果差,考试成绩不理想,与父母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耳边常常少不了唠叨和紧箍咒,他们自己也想有一个好成绩,又总是不如人意,于是产生焦躁、不安、紧张、抑郁、畏惧的心理反应;差生则止步不前,原本基础就不好,到了初中学习任务增多,难度加大,他们的学习目标和自信心渐渐发生动摇,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倦、反感,最终自暴自弃,消极颓废,精神空虚,整天沉溺于电子、网络游戏,或哗众取宠,干扰他人,甚至染上打架斗殴、抽烟、赌博等恶习。

2、交际的困惑

(1)、与父母的沟通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初始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认为自己长大了,什么事都要独立自主,他们的许多愿望、要求常常被父母否定、阻止。于是认为父母不理解、信任他们,与父母的感情逐渐疏远,产生了代沟,心里的想法不愿与父母沟通,而是深深埋藏心底,独自承受,加重了心理负担。

(2)、与老师的交流

大部分学生与老师关系融洽,也有部分学生因性格孤僻、胆小、自卑等原因对老师敬而远之,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老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感到失望,当他们犯错误时,老师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而是横加指责,甚至讽刺、挖苦,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产生对抗情绪,致使师生关系紧张。

(3)、与同学的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初中生交往的对象开始转向同龄人,渴望从同学的友谊中获得心灵的支持和归属感。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部分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从小形成了自私、霸道、心胸狭窄、孤僻、不合群,依耐性强等不良心理品质。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争强好胜、唯我独尊、斤斤计较、嫉妒、孤傲,或是害羞、压抑、笨拙、迟钝、局促不安,不能正常地与同学交往,得不得自己所期望的友谊,感到苦闷、失落。有的独立、自理能力差的同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住校的集体生活。

3、成长的烦恼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身体发育逐渐接近成人,但年龄尚小,心智发育还不成熟,阅历尚浅,缺乏经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情绪多变而不稳定。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1)、生理缺陷

到了初中,学生的自我体现意识增强,他们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一些同学因为个子矮小或相貌平平,深感自卑,总认为别人看自己的目光异样,害怕被人瞧不起,封闭自己,不敢大胆地与同学交往。

(2)异往

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初中生,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对异性产生爱慕心理。他们渴望与异往,又不知怎样处理恰当,或多或少会对生理发育、心理成长产生忧虑、恐慌、不知所措的心理。

4、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缺失

近年来,农村留守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大,为了改变家庭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有的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和,生活不如意,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情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常感到被抛弃的绝望与痛楚,内心逐渐变得敏感、脆弱、抑郁,产生敌视、怨恨的心理。

(2)家庭教育的不当

长期以来,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饮食、身体、成绩、升学,特别是农村,家长素质不高,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与孩子不能正常沟通,致使孩子形成孤僻、专横、暴戾等不良品质。还有的家长成天打麻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对孩子不管不问,就更别谈心理指导了。

5、社会环境的污染

由于现代社会公德意识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习以为常,见惯不惊,导致许多学生对行为的正确性认识模糊,对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偏离。一些学生信奉享乐主义,懒惰成性、好逸恶劳,无心学业,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老师多次做思想工作不见成效,还时不时甩过来一句话:“我不想学,你管不着”,做个清洁都拈轻怕重、偷奸耍滑。认为穿漂亮衣服,理奇异发型,大把用零花钱,在同学面前扮酷,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填补精神的空虚。还有某些娱乐场所、不健康的网络、书刊直接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蜕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我们的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近几年,青少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心理疾病,离家出走、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难道不是给我们的教育、社会敲响的警钟吗?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早已提上了日程,但许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纸上谈兵,缺乏专业的心理老师,普通教师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心理指导不一定得法,收效甚微。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正确掌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要相信大部分学生的心理还是健康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慎重区分和对待,切勿乱发议论,乱贴标签。

2、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实事求是的认识自我,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长补短,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冷静分析,坚强面对,学会自我排解、自我鼓励。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抵御花花世界的不良诱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架起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用更多的爱心去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情。

4、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间的交流应是双向的、民主的、平等的。教师应从思想上引导,从生活上关心,从学习上帮助他们,让他们的内心为之所动,接受你,信任你,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

篇2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初中生心理现状

初中是青少年心理状态最为微妙的时期,该时期人群正接受从懵懂到理性的过渡阶段,因此其心理状态多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相信自身判断,急需认同却又不屑于他人认同的矛盾时期。该时期青少年心理普遍较为脆弱,却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典型矛盾且极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的重要时期。针对该时期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分析,众多专家人士认为,自我中心是意识完善的过程,青少年借由确定自身价值来形成初步价值观,并借由该价值观审视并权衡周遭事物价值,因此于此时期梳理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养,可有效导正其三观建设,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培养价值

初中生心理建设价值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其心理健康培养必将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养的重要手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而这其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是教育引导受教群体的重要组成。其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素质培养,以尊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实现对青少年思想的建设与加固,从而使青少年以端正积极态度应对群体生活,并由此实现自身存在价值。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针

落实心理健康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针的目的所在。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单凭传统的价值思想灌输显然力度不足。因此,考量当前受教群体思想的活跃性及心智的成熟度,采用更科学的理念渗透于教育引导更加重要。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保证教育群体拥有良好的引导心态,以平等视角对待受教群体,重在教育引导,以尊重为出发点,才能有效建立二者间的互信关系,便于进一步沟通引导。其次,应实现肯定与包容并存,理性与理解合作手段,肯定学生正确的积极思想,疏导偏激错误观念,以实事求是为主,以榜样教学为辅,力求生动扭转学生观念,使其分清善恶曲直,从而有效建立自身思想观及价值观。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以平等引导角度出发,实现尊重下的交流互动,从而确保从学生接受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心里健康建设。

参考文献:

篇3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对其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以便采取对策初促进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调查对象:文成县南田片区,大学片区7个学校三个年级段,抽取其中21个班320学生。

方法:对上述初中生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温州市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情况调查表。发放问卷320份,进行无记名调查方法,收取问卷300份,对问卷的各个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详见表1,表2,表3,表4)

从本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我县初中生在学习方面、人格方面、社会适应方面以及性心理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学习和人格方面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由此可见,我县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忧心的局面呢?

原因

1.青春期的影响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体和生理状态发生了骤然而剧烈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往往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动摇期,意识上要求独立,行动上又少不了依赖。一方面,表现出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青春与活力,表现出对友谊、人生和未来的憧憬与思考;另一方面,对性的觉醒与萌动,对情感的需要与体验,以及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又会产生种种成长的烦恼与困惑,表现出迷茫与恐慌。这种生理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给初中生带来诸多矛盾,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与环境的影响

(1)独生子女家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就得到双亲和长辈的溺爱与娇惯,形成他们骄傲、任性、脆弱、自私等不良性格特征,给他们心理健康蒙上了阴影。

(2)离异单亲家庭

父母离异、家庭破裂,这种生活的变故,对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与刺激,尤其是初中生还缺乏生活阅历,对突发事件的自我调整能力差,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村外出打工的人群越来越多,大部分家长把孩子托给亲友或老师照看,时间一长,造成在校学生的亲情缺失,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农村贫困学生心理问题

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步入中学就意味着需要重新开始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是,对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这一过程对他们充满挑战,他们在以前的生活环境中已经养成了一种认知模式,而且农村的社会结构相对单一,到城镇后,由于生活方式多样化,对于这些贫困学生来说,无疑会在心理上有一种不平衡感。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自卑、焦虑、虚荣乃至偏激和封闭等心理问题。

3.来自父母与升学的压力

(1)父母的高期望值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适者生存,弱者发展”的考虑,每位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愿更加强烈,他们付出的越多,希望也就越大,这无疑给子女的心理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2)升学压力

虽然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入逐年提高,但教育的供需矛盾仍显得异常尖锐。大部分学生家长把子女的学业置于第一位,家长的最大愿望是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由此而产生的升学压力从孩子踏进初中的大门起就笼罩在他们心头。

4.文化媒体的负面影响

大众媒介日益发达和完善,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不仅开拓了初中生的视野,给他们输入了大量信息,丰富了他们的学识,同时也把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传输给青少年,对他们健康成长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对策

1.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客观环境激发并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预防和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县目前已开展了对文明县城的建设,社会环境有所改善,同时也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创建了积极的社会条件。此外,政府还要加大力度整饬文化市场,特别是加强对网吧的监管,让不健康资讯远离初中生的视听范围,为学生营造洁净的社会文化氛围。

2.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或消除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常识,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以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并改进教育子女的方式,尊重和理解子女,正确认识和评价孩子。从长远考虑,为子女创设和睦民主的、健康的家庭环境。

3.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的大部分活动在学校进行,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因此,学校是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在加强校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还应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加强青春期教育,开设心理辅导课、开通心理热线、增设心理咨询室等等,为他们排忧解难,减缓他们承受的种种压力,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初中生身心健康的水平。

4.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化的综合治理可以产生强大的外部力量,但预防和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还须通过学生的内因产生效果。因此,提高学生自身修养至关重要。父母与老师应帮助初中生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主、自立、自制、自理等优秀心理品质和学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样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篇4

文章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即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学生控制情绪,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做好长期的心理辅导准备。

关键词: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教师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和心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心理问题影响工作和生活,这就使得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更应该重视,避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本文就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压力过大,自制力差

初中生承受压力的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好,而学生最大的压力就来自于考试。考试带来的压力,不仅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还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初中生只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阶段,这时候的学生并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人生的规划也很是模糊,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弱,自我控制力差。这种情绪不加以控制的话,慢慢的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二)与人交往障碍,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难免会过度的呵护。这时候的学生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叛逆,不服从管教,同时又缺乏与人交往相处的技巧,严重的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为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就会在网上玩游戏寻找解脱,在网络中寻求刺激,最终沉迷于网络。还有早恋问题,不可否认这个时候的学生处在情窦初开的阶段,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过密的交往就会导致早恋现象的发生,进而影响学业。

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学生控制情绪

心理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告诉我们:“当你苦恼时,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当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感情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忘我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当你遇到较大刺激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1]在日常教育中,作为教师,要做到细心、认真、有耐心。只有这样才会注意到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变化,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偏差的时候,要认真倾听,及时指导,使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心理研究调查表明,不同家庭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常常指责体罚儿童的父母会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比较孤独内向,不善与人相处。而时常表扬鼓励孩子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多数都是心态良好,乐观向上的。由此可见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学生在学校的的时候,周围有教师进行指正引导。但是学生回到家中,就需要家长的关心与关怀。父母的关心和关爱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心理安慰。传统的思想使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与家长无关。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心里健康教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三)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中学生活力充沛,积极好动,多鼓励初中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学习过程枯燥、单调。这些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舒缓学生身心,调节学习带来的压力,一举多得。

(四)教师做好长期的心理辅导准备

多数人常将心理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两者相差还是很悬殊的。道德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的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关心的却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进行的教育措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学生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心理会经过很多波折。教师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做好长期坚持下去的准备。在学生心理辅导教育中,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道理的讲解,心理的安慰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从真实的案例中学到正确的心理舒解方法,帮助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进而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三、结语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有这样一句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健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也承受着各种各样的挫折。有的人在挫折中强大,有的人却在挫折中堕落。日后学生在社会中能否承受巨大的压力,与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学生在校期间,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压力,舒缓压力。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探索 沟通

当一个男生上课睡觉的时候,当一个女生烫发、染发的时候,当学生都不爱穿校服裤子的时候,当女生给同桌传纸条的时候,当男生抽烟打架的时候,老师都是怎么处理的?是生气,还是理智地认为是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的一系列微小变化?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我们要不断观察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则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但是我们应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呢?

一、尊重并且理解学生,不断沟通,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校园生活中,当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要急躁,不要不问原因地批评他们、指责他们。而应该心平气和、温柔地询问他们为什么,以尊重、关心的口吻询问他们,从朋友角度关心他们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我班有一男生,在校表现很好,而有一天其家长却打电话来说:在家很不听话,双休日经常出去玩,在家基本不学习。后来我找该生谈心,他很委屈地说:“我的兴趣都被剥夺了,还有什么值得我去做的呢?”原来他喜欢踢球,而父母却不让他踢,每踢球一次就被父母责骂一次,以至造成了他反抗父母的心理。如果遇到这类问题,则肯定要和学生心平气和地沟通并且告诉他们占用大部分时间踢足球的缺点及跟父母顶撞的不对。在和他进行良好沟通的同时,也要与他们的父母沟通,告诉他们不能绝对控制学生的踢足球时间,应保证他既不影响学习,又没有耽误兴趣需求。这样既可以极好地处理学生遇见的问题,更能让他们的身心不受伤害,以后在此类问题上肯定不会出现类似问题[1]。

二、老师和家长应该拥有同样的心理

在跟学生交往过程中,我们要拥有孩子一样的心,要学会站在别人角度思考,像朋友和同龄人一样关心和交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家长是朋友,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对我们真正敞开心扉。例如:某男同学因被某女同学骂而打了她一下。我找到那个男同学,第一句我先这样说:“你很气愤,是吗?老师明白你当时被人骂的滋味一定不好受。”这样,该男生的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然后我问他:“但是你打人对吗?”他摇了摇头后说:“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我会向她道歉的。”最后我说:“很好,不过以后可不能再干这样的傻事,打伤了别人怎么办?”他说:“我以后一定吸取这次教训。”

三、多多激励并且鼓励孩子,增强信心

每一个人都喜欢听美言美语,初中生也一样,每个学生都是依靠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在学生心里,他们的每一个成绩和努力成果都是需要别人肯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特征,不能总是强调缺点,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奖惩制度,制定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增强学生本身的自信心。如可用量化计分法给予表扬或送小礼物以示鼓励[2]。

四、要重点培养心理教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是教育的出发点。”可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每个人的生活及教育的成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对人才的选拔非常重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应该具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初中阶段非常重要,是孩子们从孩童过渡到成人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常常伴随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生理特征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心理状况也会发生很大转变,因为生理上的变化,与不同学生进行交流、相处,学生会对自己的外表和造型非常关注,造成很多学生喜欢照镜子,由于学生心理的巨大改变,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内心发生变化,喜欢与异往,喜欢一起交流爱情。他们大都宁愿相信自己同伴的话,也不愿意相信父母的话。他们的独立自我意识非常强,但是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成熟,性格也不是很成熟,辨别能力不强,导致孩子们的辨别能力很差[3]。

数据表明,大多数初中生的心理都存在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沟通和教育,或者教育方式不得当,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打架、与父母顶撞、离家出走、往坏方向发展等情况。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多多进行心理方面的沟通和开导。

老师和家长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多多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开导,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吸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人,而且可以使学生成才,在正确的引导中茁壮成长。美国心理专家特乐曼研究表明:智商在人的成功因素中并不是决定因素,一个能够取得成就的人,往往是有责任感的,对于生活充满信心的,有恒心、自信且有威信的人。

参考文献:

[1]王芳.七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6).

篇6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是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化的群体。他们的生理健康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如果对他们的心理关注或研究不够,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身心培育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任其发展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危害身心和社会。为了使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在初中生产生心理失调之前或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矫治,有必要对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解和掌握。课题组对我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发放调查表格:《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学习方面》,每个年级抽出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又抽出100份问卷进行分析。以下是这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对策。

厌学,占到二分之一,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出现厌学情绪,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要引起老师的关注。在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那些厌学、退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留守和单亲家庭。父母外出打工,没人管教,放纵自己,不是打游戏,就是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无心学习。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习。这些学生都是老师重点关爱的对象。

学习问题是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反之,则不能。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一直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以及自尊情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评价。如果获得成功或良好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就会产生挫折感。这两种情绪体验常常交替出现,一时满怀激情,一时低沉沮丧。对此,老师要教会他们积极的应对方法,如矫正是非观念,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同时,采用激励、赏识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提高个人成绩和技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反馈,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

学生对文化课与体育、劳技课的重视程度不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的仅占三分之一,半数以上处于消沉状态。对于不懂的问题,主动放弃的占半数以上,自己钻研和请教老师解决问题的各占半数。把自己的成绩得分,归外因的占三分之二以上,归内因的占三分之一。

初中生的记忆容量、记忆效果是个体发展的最佳时期。一般来说,人到了14岁智力水平就已基本定格,因此,中学生在重视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智能的锻炼和发展。老师要进行高层次的记忆策略、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意志品行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人际关系的变化。人际关系问题是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二大主因。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也产生了变化,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已从小学阶段的过多依赖老师,逐渐倾向于与老师主动拉开距离。调查结果统计表明,和班主任老师关系融洽的只占调查人数约三分之一;对于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处于很渴望的仅占不足四分之一,而持无所谓态度的占半数以上。此外,在对待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上,持不在乎的占到三分之二。初中阶段,学生更倾向于小圈子交往。

篇7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87-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教育;方法;对比研究;学生

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并且随学龄增长而增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3.76%,高中生为18. 79 % ,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等;女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1]。初一学生由于刚进入初中阶段,心理活动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上冲击,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关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武汉市5所中学的143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23份,其中男生818人,占57.48%,女生605人,占42.52%,男女之比为1.35:1;年龄范围在10~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87岁。

1.2 方法 随机按班整群抽样,采用自拟问卷和标准量表对学生进行自填式调查。填写前统一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写要求,为保证回答的真实性,强调对受测者的资料保密,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家庭情况。包括生长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对父母的满意程度、是否为特殊家庭等。(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2]。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步成教授编制。全量表由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8个内容量表构成,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根据常模表换算为标准分,凡标准分在8分以上或总分在65分以上时,就必须制订特别指导计划。(3)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3]。包含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即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即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每个项目采取4级评分: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将各因子的项目评分相加得该因子得分。

1.3 统计分析 资料回收后,将问卷统一编号后用VFP9.0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份录入,经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得分 见表1。初中生MHT总分平均值为37.25,初中生MHT各因子得分均分在1.79~7.28之间,其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因子得分较高,均分均高于4分,孤独倾向因子得分较低;女生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上均高于男生,其中除孤独倾向因子和过敏倾向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及MHT总分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武汉市男女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分

总体14237.28±3.173.89±2.161.79±1.894.76±2.374.79±2.274.52±2.742.94±2.622.58±2.4637.25±14.69

男生8187.09±3.203.70±2.201.76±1.834.58±2.404.70±2.364.24±2.692.53±2.502.38±2.4235.50±14.75

女生6057.52±3.114.16±2.071.84±1.965.00±2.304.91±2.154.91±2.753.50±2.682.85±2.5039.62±14.28

t值 -2.52-4.04-0.80-3.30-1.68-4.61-6.98-3.57-5.92

P值 0.011

2.2 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MHT总分比较 不同成长环境的初中生MHT总分不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初中生MHT得分较高;父母学历不同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初中生MHT总分也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MHT得分高于其他。见表2。

2.3 父母养育方式 初中生在父亲养育方式6个因子上的得分在8.92~46.74之间,其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男生在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女生,其余因子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在母亲养育方式上5个因子上的得分在9.11~47.22之间,其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得分较高,偏爱被试因子得分较低; 男生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女生, 其余因子

表2 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MHT总分比较

人口统计学指标 人数总分(x±s)F值

地区城市105236.72±14.632.79

县城11838.23±14.16

农村25339.04±15.11

父亲学历大学及以上19836.14±15.834.26**

大专12936.25±16.15

高中38935.03±13.51

初中58238.73±14.45

小学10640.07±15.68

文盲542.80±9.65

母亲学历大学及以上14435.66±17.113.86*

大专13737.53±15.74

高中34035.52±13.11

初中53237.58±14.14

小学24039.17±15.37

文盲1743.14±17.94

家庭经济条件富裕3434.79±17.585.02**

中上24834.25±14.17

中等87237.44±14.33

中下20440.20±15.41

贫困4438.14±15.68

注:*P

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4。

表3 武汉市不同性别初中生父亲养育方式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

总体142346.74±11.6819.82±6.8219.63±4.968.92±3.249.99±3.4910.21±3.09

男生81846.74±11.5720.88±7.2019.98±5.208.91±3.1810.31±3.6510.48±3.19

女生60546.75±11.8518.28±5.90**19.17±4.578.94±3.329.56±3.22**9.85±2.92**

注:男、女生比较,**P

表4 武汉市不同性别初中生母亲养育方式得分比较(x±s)

组别人数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总体142347.22±11.3834.16±7.9713.73±4.7014.18±5.419.11±3.24

男生81846.87±11.2634.47±8.3214.07±4.8214.70±5.589.26±3.24

女生60547.69±11.5533.76±7.4613.29±4.50**13.48±5.10**8.92±3.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注:男、女生比较,**P

3 讨论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对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行为、家庭关系及情感交流、师生、同伴关系等。

3.1 性别与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中,女生的平均MHT总分比男生要高,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且内心比较脆弱,女生适应性也比男生差。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关怀,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3.2 初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显示,成长环境不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随父母工作变迁而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相对陌生和不适应,相对于城市的初中生信息闭塞、欠缺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引起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可能由于学历较低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思想上存在偏差,容易忽略子女的情感需要,往往采取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从而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因为要担心经济的问题而不能专心学习,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父母忙于经济来源可能更容易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甚至给他们施加过多的压力,这些学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有被冷落忽视的可能。

3.3 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在父母养育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偏爱被试因子得分较低;父母对待儿子时更易采取粗暴手段,男生较女生更易受到严厉对待;MHT各因子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除与情感温暖理解为负相关为,其余皆为正相关,也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4]。

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认知发展、性格特征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消极不当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6]。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尊重和情感温暖使孩子得到安全的归属。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能形成较好的自尊和自我效能,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时心理和行为的不适,心理健康状况好,适应能力强。父母的惩罚、严厉并不一定能使子女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反而常会使子女反抗和压抑。父母越是严厉,子女越是不服从,他们逐渐会无视于这种严厉,同时反抗已成为他们一贯的作风。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会表现为敌对和攻击,把对父母的惧怕和痛恨发泄于周围人身上。或者有些孩子把矛盾和痛苦压抑在内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恐惧、警惕,不敢和人交往,在交往中极易受伤。在父母的拒绝、否认下,子女也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无能感,行为畏缩。在交往中表现敏感、多疑,经常对自己进行消极评价,甚至会有自杀的意念。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子女缺少和人交往及独立生活的经验,在工作和交往中常因不能战胜困难而产生受挫感,从而消极厌世或否定自己,表现为情绪波动强烈,烦恼多,易受伤害和灰心丧气,内心冲突激烈等。父母对被试的偏爱,让被试一直生活在不平衡的优越中,而在和人交往时也会找寻这种优越,这会给被试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障碍,而当这种优越无法得到时,被试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和挫败感,这同样是不利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7-8]。

综上可知,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9-10]、父母养育方式等都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给初中生一个安全健康、融洽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4 参考文献

[1] 吴汉荣.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评价. 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5):432-433.

[2] 郑胜圣,温,郑全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问卷的构建及施测.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7-19.

[3]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4] 李薇,谭代林,刘国清,等. 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 (6) :421.

[5] 王秋英. 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277.

[6] 陈坚.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93-2294.

[7] 王俊红,王欣. 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2):135-136.

[8] 石立红,黄悦勤,云淑梅,等.北京市城区中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2):109-111.

[9] 王延社,瞿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 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10]方双虎. 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25(2) :232.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身心健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而农村的信息与交通又相对来说十分闭塞,以至于学生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和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例如:盲目从众心理、自闭自卑心理、过度内向心理以及过分依赖等心理问题。下面将针对这些心理现象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在农村中学设置心理健康课程

在我国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基本上都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农村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获得发展,也应该在农村的学校中设置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主要是一些扮演角色以及交流方式训练等内容,让学生掌握一些克服自卑感、合理宣泄情绪等方式,有效防范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

二、加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我国学校实行的是班级制,学校的活动主要是以班级的形式组织实施的,班主任负主要责任,所以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成为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使命。众所周知,班主任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因此,班主任必须具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技能,这样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误区,而且还能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9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问题;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52-02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升学压力与社会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有关调查表明:初中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因此发生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情。不仅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所以,对他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学习方面。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1.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1.1.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人际关系方面

1.2.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1.2.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1.2.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青春期方面

1.3.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1.3.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1.3.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创设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

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因为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2.1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2.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现在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因学习压力重造成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3.校医应与教师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及时调整。

4.应与家庭密切沟通,增强教育效果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心理障碍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篇10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1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学到基本的社会规范,还可以从父母、长辈那里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面临中考及其他各种考试的压力,每天的任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几乎为零,他们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对外界事物敏感,存在要求独立与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及个体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家长重智育轻德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多言传少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家长重物质轻精神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关系的研究及解决途径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2、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3、父母应该和初中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