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范文
时间:2023-03-19 04:1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夕乞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篇2
1、“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后来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3、现在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越过一座富丽堂皇的牌坊,便跨入西樵白云洞。面对秀丽的西樵,宋代诗人就已发出了“碧玉峰边多胜迹,西樵奇胜岂虚传”的赞叹。白云洞是个山谷,四周是险峻的山峰,葱茏的树木由于夏风的渲染,其色彩变得甚为丰富:绿色为主,红黄为辅,与蓝天相互映照,有着极佳的视觉效果,一看便知是丹青妙手的精雅之作。
入门,奎光楼仍然昂首挺立在那里,虽不甚高大,却是精美别致,灰色的基调在四周葱茏树木的掩映之下,透出古拙雅致的风韵。这一楼朝天,配上“文光射斗牛,志气凌霄汉”的对联,自然无须多余的闲述,一呼一吸之间,那种文气、文韵、文味立刻在四周弥漫。这奎光楼又叫文笔塔,听说此塔能助文运,怪不得自从有了这文笔塔,西樵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不,武有黄飞鸿,文有康有为,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这一笔擎天,以云作墨,以地作纸,还有什么文章写不出?还有什么画画不出?还有什么名人不能出?
文笔塔其右有绿湖,绸缎似的湖水平铺开去,宁静祥和,波澜不惊。湖心有一亭照影,绿檐红瓦,旁有白色的拱桥将湖面细腻地分隔,极有园林意趣。塔左是一片密密的林子,林中藏有一寺,曰“白云古寺”。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在林中若隐若现,悠扬的佛乐,美妙的钟声,和着清雅的檀香,袅袅升空,立刻给这片山水涂上了一层溶溶仙气。这山、这水、这寺、这塔、这桥、这亭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我快步走上湖面拱桥,举起相机想要将这美丽的画面定格,但又觉得少了点什么。正在犹豫,一群在文笔塔前悠闲踱步的鸽子突然腾空而起,在明媚的阳光里一起扇动着羽翅,将白色透亮的阳光揽入怀中,然后凭借一股清风之力,自动排成两列,飞向湖面,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晴空‘数鹄’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白云’。”这突然飞起的只只白鸽犹如丹青妙手信笔点来,给这幅高旷悠远的山水画增添了无限的气韵。金色的阳光恰到好处地为它们的翅膀镀上一层金边,使它们宛如一个个灵动的金色音符,自然而然地谱成了一首美妙高雅的古典乐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了这美丽的山水,为了这善解人意的温柔生灵,我频频按动快门。待快门关闭,这群美丽的天使已经在湖中的亭檐上飘然而落,次第排开,这一动一静之间显出无限的高贵与圣洁。我于是对这些鸽子生起无限的羡艳,甚至是崇拜。它们犹如偏居一隅、寄情山水的隐士,每天受到青山碧水的润染,领略这文风古韵的熏陶,气质自然高贵文雅,甚至还带有几分仙风道骨呢。
观画不如入画,我和友人一头扎进了密林。走过鉴湖,赏过白塔,拜过古佛,我们来到了三湖书院。1878年冬,年仅21岁,忧国忧民、胸怀锦绣的康有为来到三湖书院。“医国奇方芳百日,补天壮志志三湖。”康有为在这片灵山秀水之中,闭门苦修,韬光养晦。苦求变法强国之路,终于演绎了后来震惊中外的“”,成就其一世英名。伫立三湖书院的大门前,放眼白云洞无限风光,我想起了一首诗:“烟雨西樵乍霁开,三湖碧水映楼台。追寻遗迹康南海,不尽沧桑过眼来。”
山环水绕、曲水流泉,顺着山路,我们来到飞流千尺瀑。这里是山路的尽头,至此,白云洞在留下最后一道美丽的风景之后,终于要将其心中的秘密掩藏了。这正应了一句古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也是千百年来,无数游人百看不厌的一道风景。无数文人为她留下翰墨,洒下灵感,四周的岩石刻满了各种各样的摩崖石刻。瀑布前有一巨石,斗大的“洗心”二字最为引人注目。
昨晚刚刚下过一场大雨,瀑布的水量比平时多了很多。泉水如银色的锦绸从山崖的密林中飞身而下,宛如西施浣纱,透出飘逸与俊美,冰清玉洁之外显出灵动的风姿。为了成就一道千古绝美的风景,美丽的山泉义无反顾,将生命化作细细的水珠,化成谷底清新的空气。我轻轻呼吸,一股清凉在心中弥漫,仿佛身上三万六千个细胞,都被洗了一遍。我抬头看了看“洗心”二字,心中暗赞古人的高妙。“洗心”二字用在此处,实在是非常贴切,泉可洗心,树可洗心,诗可洗心……
宝峰寺
宝峰寺在西樵山的大仙峰上,平日云缭雾绕、梵乐悠扬,如九天仙境一般。寺前有一湖,日东湖,绿草如茵,水若丝绸,光洁如镜。湖虽不大,却颇具仙家灵气,宛如瑶池,映出三千大千世界。
游客若来朝山须先绕湖一周,排除杂念,洗涤尘污,带着一身虔诚与清澈前去朝佛。朝宝峰寺先绕东湖一圈,可使人感受到,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光洁照人,如湖中之宝镜一般。它照出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便是宝峰寺前东湖存在的玄机。游人在东湖走,确实会有肝胆如冰雪、表里俱澄澈的感觉。因为东湖的水极“绿”,绿的不好用世间的词来形容,有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的禅机,只能是自己去体悟和觉察。
绕过东湖,我发现心中的杂念消除了很多,剩下的只是虔诚与恭敬。这时,我发现宝峰寺已经在正前方,扑面而来的庄严之气迅速包裹全身,身心激动,迫不及待要融入其中。拾级而上,便是一堵巨大的石墙,上面雕满了各种形态的天神与菩萨,工艺精美自不用说,散发出来的灵气更让人肃然起敬,并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合掌。再往上便到了山门,在飞檐斗拱之下,闪来一联:若欲登天,且试西樵峰七二;果真向佛,何愁南海路三干。这个对联很有气势,很值得欣赏玩味。上下联起笔很妙,处处透出玄机。“若”和“果”,虽都是普通连接用字,却也皆为极具“佛根”的字,从《般若波罗蜜多心径》到佛家常说的“修成正果”、“因果循环”,禅心佛意就此扑面而来。第三字是动词, “登”与“向”字相对,也是绝佳。让人能感受到一种“不懈”的震撼。天固然高,佛也甚远,因此世人只有以顽强的“向”之心去“登”,才能达成所愿。“佛”字与“天”字相对,也是万分扣合。对于人类来说,天空是没有边界的,而佛法也是无边的,佛的空灵可像天一样弥漫。佛门的人对看佛法与天空,能感受到相同的宁静与快乐。“南海”既是西樵所在的区名,也是{弗学(尤其是中国^所领受的佛学)中的一个重要地点,是救苦救难观音菩萨的所在。“情、景、意”在此处便有了绝妙的融合,让^赞叹佛法的高妙,景色的奇特,当然,更有人的智慧。
进得山门,便是高坐法位的弥勒佛,慈颜永恒的笑脸,如永远飘荡的春风。宽阔的胸怀,能装下整个宇宙乾坤。这种境界世人是无法企及的。
出山门,眼前豁然开朗,一大明堂宽阔平整,中有香炉与拜垫,正上前方即是高大庄严的大雄宝殿,但见香烟缭绕、清香四溢,有信男善女早已在中间拜佛许愿,念念有词。
大雄宝殿是整个宝峰寺的核心建筑,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入得殿来,令人高山仰止。里面供奉三尊大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右边是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三尊巨大的佛像占据着殿里大部分空间,佛像慈眉善目,脸上散发着对众生的无边慈爱。大雄宝殿里每天都有出家人在里面做佛事,打板念经,绕佛颂经,庄严肃穆的仪式,吸引很多游客观看,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佛家礼仪。
从大殿里出来,还是要向上攀登,虽然有点累,但却是层层有境界,景色也非常奇妙。前面现出一个高大牌坊。上书“大慈大悲”四个大字。抬眼望,远处的最高峰安坐一露天大佛,善颜含笑,双目如星,法相庄严,气贯南天,这便是著名的观音菩萨坐像,高有61.9米。传说观音菩萨和西樵山很有因缘,曾经在这里现身并解救了此地老百姓的苦难,后人便在这里建了这座观音菩萨像,供人朝拜。时至今日,这里已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过牌坊便是一座回音壁,正面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主席赵朴初手书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背面是另一位高僧所书的藏文六字真言“崦、嘛、呢、叭、咪、哄”,也是观音菩萨的心咒。据说,诚心念诵这个心咒,可获得观音菩萨的护佑加持,不但可消灾免难,更能业消智朗、障尽福来。
篇4
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除了当日活动内容以乞巧为主外,七夕节也蕴含着另一种动人的情愫。七夕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世间无数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美满姻缘。
在中国,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由这个故事派生出来的七夕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神话中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就在七夕。
七月初七正值三伏天,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抬头看向星空,就会发现在横贯长空的银河中间与两边有三颗星分外明亮。其中最亮的一颗闪烁着青白色光,位于银河西北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织女星。另一颗亮星位于银河东南,稍暗于织女,这就是牛郎星(又名河鼓二),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正是牛郎挑着的一对儿女。
这两颗美丽的星星拨动了中国人的情思,从而产生了浪漫的牛郎织女神话。这个神话最早在西汉就已经产生,东汉时定型。凄美的故事曾令无数文人倾倒,而吟咏出众多歌咏七夕的诗词。
七夕节在民间有很多民俗活动。如浙江嘉兴制作香桥,祈祷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山东则视七月初七为牛生日,感谢它为牛郎织女所作的贡献;台湾还祭祀七娘娘,以祈求生育;有些地方还祭拜魁星,以求高中。当然七夕最普通的习俗,还要数姑娘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织女是天上仙界的巧妇,据说天上美丽的五彩云霞就是她的作品。拥有她这样的女工是人间女子的共同心愿,而乞巧则是实现这一愿望最便捷的方法。乞巧的花样很多,有穿针乞巧、投针卜巧、喜蛛应巧等等。
织女的手艺天界第一,每年七夕与牛郎相见,兴奋之余说不定会向人间泄露一些,所以姑娘们要准备好祭祀,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测试自己是否得巧。
【投针卜巧】七夕中午,放盆水在太阳下曝晒,过一会儿,尘土在水面结上一层薄膜,这时将针放在膜上,观察水中的针影。如果呈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已经得巧。
【喜蛛应巧】七夕捉只蜘蛛放在盒中,让它在里面结网。第二天早上打开,如果蛛网又密又圆,则得巧多。
【穿针乞巧】七夕晚上用彩线穿针,谁先完成就说明谁得巧。
【书画乞巧】乞巧不是姑娘们的专利,也不光只求针线活,文人仕子也可以在七夕磨墨挥毫,祈求自己写得一笔好字、画得一幅好画。
七夕还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妇女们在乞巧的同时,还进行各种活动祈求姻缘、生育。这一天还是她们的美容节,据说这天用树叶打水洗头不但能使女性年轻美丽,还能使未婚女子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篇5
七夕节介绍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xx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日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 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篇6
2、乞巧节,汉代时,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3、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4、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篇7
关于七夕的由来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超越时空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发展、演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情节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织云彩,也称云锦天衣;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诉他,天上织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银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织女的羽衣,这样没有了羽衣,织女就不能飞回天上了,就会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就会得到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来有一天,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凡间,大为恼怒,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想起老牛告诉他急难时披上牛皮会得到帮助的话,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飞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织女的关键时刻,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在织女身后一划,那划痕就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现在牛郎星旁的两颗小星,称扁担星,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最后,牛郎织女的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它们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丽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
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民间如何过七夕?小易
古人在“七夕”时有许多民俗活动。南北朝时就有所谓“七夕节”,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月色中以丝线连穿7个针孔。
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很多,不是单纯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选择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红豆。红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讲,北方最讲的还是中国结。
穿针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种多样,我小时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过乞巧活动,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阳晒,晒出一层白皮,端进来让女孩子在里面放针,看大家谁摆的针最好看,谁就是巧女。如果没有摆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这种乞巧活动。还有一种就是用线去穿七孔针,一根线穿过去,难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经常绣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颤抖。还有九尾针,如果穿过去你就是最心灵手巧的姑娘。光针就有各种各样的乞巧形式。
种生
特别注重乞巧的还有女孩子种生乞巧。就是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种生乞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会穿针引线,会做活,而且农活一样能做,是生活当中必备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种本领。
牛郎会织女
七月被称之为“蓝月”,七月的夜晚被称之为蓝夜,这天的习俗就是牛郎会织女,小的时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黄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谁都说听到了。为什么?因为晚风习习,树叶的响声就理解为他们的情话。
篇8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篇9
2、它起源于汉代,宋代之际,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3、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4、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篇10
七夕节是情人节,也是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七夕节的时候人们也会精心准备礼物送给心爱的人,那么关于七夕送什么礼物氛围才能温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七夕节最温馨的礼物排行榜_七夕节的含义是什么,欢迎参阅。
2021七夕节最温馨的礼物排行榜送浪漫的鲜花
七夕节想要为老婆制造惊喜和浪漫可少不了鲜花,现在的鲜花不仅造型喜人,包装更是不走寻常路,深受女人的欢迎,七夕节在陪老婆烛光晚餐的现场冷不丁的把玫瑰鲜花拿出来,是不是很有仪式感和惊喜感呢!
送精致饰品
饰品在女人的心中都是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更是七夕送礼的热门之选,七夕想要向老婆表达情意还是少不了一件精致的饰品。
送女士手表
或许你认为手表只是计时的工具,但是在七夕节中,手表可是最能“表表心意”的。对于女人来说手表更是时尚,动感,年轻的代名词,很多妻子也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送自己一款秀气又精细的手表,那是一种爱的体现,更是七夕最好的告白。
送爱情寓意礼物
在送给女性的礼物中,很多都赋予了不一样的爱情含义,都是一种对美好感情的祝福,在七夕节送老婆一些爱情含义浓烈的香水,梳子,巧克力,化妆镜等等,在上面刻上你的祝福语,礼物更显心意哦。
送气质实用礼物
七夕节也是比较炎热的季节,送老婆一套气质丝巾,可以当做丝巾防晒防热,也可以为她增添迷人的气质。其次女人出门必备的质感包包也是很实用的,七夕送包包同样可以打动她的心。
七夕节的含义是什么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的别称七夕节也叫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七夕节也叫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七夕节也叫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七夕节也叫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七夕节也叫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也叫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