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4:0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血管医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服务营销与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并非是互相独立,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两者的联系也突显起来。
(一)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构成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理论的基石
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已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服务和管理理念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引进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经营管理之道,同其他信息服务实体竞相争艳。
营销者将产品(服务)按照从核心到的顺序,依次是: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产品也可以参照此方法来划分,由此可以看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除了提供基本的核心产品和实物产品外,还要提供给用户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它们共同构成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的价值层次,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为了维持和发展用户,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另外,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也要借助服务营销理论进行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运营和管理。
服务营销的根本理念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正符合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的客观需要,即忠诚地服务用户。医学信息服务的知识化要求高素质的人员创造高质量的服务,为此,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更关注对人(包括内部员工和用户)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服务营销就是强调对人的管理,认为人是产品(服务)的一部分。[1]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动态性要求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特别注重创新和服务质量的管理,而服务质量是服务营销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对服务营销理论的逆向促进
服务营销与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及其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服务营销在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专门领域的发展,会促进服务营销理论的成熟;通过专门领域研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以新的视角审视服务营销,促进服务营销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理论的发展可以拓宽服务营销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发展和促进的,这使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和管理理论与实践蒸蒸日上;同时,服务营销在专门领域的深入研究使得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有了新视角,体现服务营销理论的价值。
二、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对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一)服务营销强调顾客导向的理念对医学数字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影响作用
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标,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2]顾客的满意是企业未来利润的最好指标。因此,服务营销的核心是用户满意和忠诚,并通过信息服务组织战略概念的制定以及内、外部各个服务环节体现信息用户导向理念,体现每一个工作或管理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服务提供者,同时又是上一环节的服务接受者。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从中得到启示,努力研究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以及用户信息需求行为,学会与用户交流和沟通等,以实际的数据分析用户市场,指导医学信息服务管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管理促进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用户的巩固和发展,切实推动医学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公益性)和经济效益。
(二)服务营销管理更注重“人”这个因素的作用
在服务营销管理理论中,人是产品的一部分,既包括用户也包括服务组织内部员工。服务营销使得用户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且对服务质量做出最终评判,因此,管理好信息用户成为服务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服务绩效的好坏还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素质,这是构成服务质量的内容“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积极营造内、外部营销和互动营销的环境与氛围,创造性地激励员工和用户的潜能,这在服务营销管理理念中至关重要,以此体现人文关怀,培养服务精神,培育组织文化。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努力吸收服务营销管理中先进的理念和观点,为我所用,在医学信息服务组织服务文化战略的驱动下,通过对医学信息服务员工的合理激励,适时培训,适度授权,充分关怀和满足其需求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以及对用户合理与互动的管理与满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真正体现人本原理,创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品牌效应,满足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精品化和个性化需求。超级秘书网
(三)服务营销以服务质量为关键环节和要素,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服务质量的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在服务营销理论中,不仅强调产品质量同时强调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同信息用户的感受关系重大,它不仅取决于预期质量与体验质量之比,也决定于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水平。功能质量则指用户同服务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行为、态度、穿着等方面对用户感知的影响状况。因此,产品也反映了产品的服务和利益。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也要特别强调信息服务产品的质量问题,医学信息服务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评价同样是通过信息用户的感知获得的。用户除了对产品核心价值、基础价值的评判外,还包括对附加价值、潜在价值的判断。因此,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是全局性、系统性管理,任一个服务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服务的失败。对于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吸收借鉴服务营销的质量管理控制的先进理论,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与制定质量管理、控制模型和方法。保证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组织从整体服务系统到每一个员工再到用户实际的感知服务整个服务过程环环管理环环相扣以及持续控制和改进医学信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1.1对象
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全部患者,并遵循以下排除标准进行排除:肾炎、肾病等肾功能损害疾病;急性脑出血、脑梗死;所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除外)、肾脏疾病以及使用激素;妊娠、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通过病案查询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供325例(女109例、男216例),年龄35~80岁。
1.2方法
依据《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四组。按照ACC和AHA冠状动脉造影指南,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HICORA-COM大型X线机与美国GE公司AdantxLC心血管造影机、Judkin’s法按常规选择投照。样本采集:清晨8点之前空腹采集静脉血5ml。测定方法:3000r/min离心分离血清,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C的浓度C(正常值0.6~1.3mg/L)。检测试剂为北京利德曼公司的CysC试剂盒;检测仪器为日本Olympus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等。依据年龄、性别及血肌酐,使用简化的MDRD方程计算eGFR(ml/min•1.72m2)=186×血肌酐(mg/dl)-1.154×年龄(岁)-0.203(女性×0.742)。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分析
2.1CysC与冠心病病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四组的CysC值分别为(1.02±0.30)mg/L、(1.15±0.29)mg/L、(1.47±0.50)mg/L、(1.10±0.37)mg/L。上述组间的CysC值比较结果为: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组、UA组CysC值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UA组CysC值比S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AMI组CysC水平比U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CysC的升高,冠心病患者中存在加重的趋势。
2.2CysC与冠脉病变的多因素相关研究结果分析
以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结果将325例患者作为整体进行多因素的分析。与冠脉存在无病变相关因素的是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通过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与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显著相关的因素是LDL-C、糖尿病史、性别、年龄、HDL-C、Glu,通过表2可以看出,CysC与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依旧存在独立相关关系。
3.讨论
血管壁重建过程的干扰或混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再狭窄形成的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胱抑素C作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重要生理功能是调节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影响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参与血管壁、细胞外基质产生及降解的平衡过程中以及炎性反应过程等。本研究结果显示,CysC参与了心血管系统疾病诸多病理、生理的过程,随着CysC水平升高,冠心病的病情会逐渐的加重;血清CysC水平还可以用来反应炎性反应活动过程,而炎性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进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血清CysC的水平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检测Cys对于预测冠心病的发病、发展及预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3
1.1人工处理医学信息的局限性
人工处理信息是有很大缺陷的。第一,速度慢,手写字符平均为40字每分钟。第二,人工的处理繁杂的医学信息出错率很高,一旦出错,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医患关系。还有,人们凭着自己的感觉直觉在识别信息上是很弱的,在推断和概率估计上存在着很大的主观倾向,这是万万不行的。如上的种种局限性在医学信息管理中会严重影响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适用性。医学信息管理的中的各类信息,是在诊疗康复过程中相互依赖,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会引起“水波效应”,使整个有机整体处于紊乱状态,影响工作的进行。
1.2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优越性
众所周知,计算机以迅速,准确,可靠和拥有极大的储存能力为突出优点被广大工作者所喜爱。而且,其计算和分析能力远远的超过人工可能达到的最大程度。计算机用于处理医学信息适应了其信息量大,面宽的特点;与医学信息处理的及时,准确的要求相适应。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了医学信息管理人员工作性质和条件。所以,计算机技术用于医学信息的处理,是医学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繁杂的医学信息一旦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就会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错失,保证医疗过程科学而协调地进展,对病人,对医生,对有的医疗机构乃至整儿社会,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3辩证地看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有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我们不能否认医学信息管理更协调,更有效率;但是,计算机也不是万能的。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尤其在信息采集方面,对于涉及面广的信息很难实现计算机化,自动化。而且,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在灵活性方面就明显的没有人工有优势。因而,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管理;才能让信息不但具有准确和高效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因才施用,才能更好的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二、对计算机技术教学方式的建议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对于医学信息的管理意义是重大的。儿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事情了。当今时代,每个医疗机构在每个季度,都会有一定的计算机教学,对象上至院长下至护士,可见其重要性。因此,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多媒体教学相对于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有如下优势:
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3、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4、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5、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6、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7、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8、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教育,是的医务工作者快速的,有效的,持久的掌握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信息技术的结合使用,这不仅仅使利医疗机构本身构成更加精准,有效,有机,更是让病人得到了很大的便利。
三、结论
篇4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课主要采用投影讲授或在计算机室中采用电子教室统一控制讲授与上机练习相结合的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先统一讲授,然后学生上机练习,尽管教师和学生均对该课寄予很大的期望,也付出了努力,但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两极分化
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大部分城镇小学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来自城镇小学的学生基本上操作技能较为熟练,在初中阶段学习起来较为轻松,而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开设,学生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课,初中阶段学习从零开始。因此,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技能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2、教学效果较差
采用电子教室统一控制讲授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控制主机上专心讲授知识、操作方法,学生聚精会神听课,课堂基本上以满堂灌为主,上机练习时学生主要模仿教材中的案例或老师提供的案例,学习好的学生做完练习后便无所事事,操作技能不好或学习差的学生则做不完。由于只听或只练,形不成新的学习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仅能保持较短时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自学能力欠缺,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3、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学生在上机练习只会模仿教师课堂所讲授过的案例,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设计、制作有创意的作品。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解决,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影响
以上问题是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急需一种能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个别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并不陌生,现代信息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所常见,多媒体的教学效果以其直观性和内容的丰富多彩性获得了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喜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和社会中各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充满学习兴趣与渴望,但教学实践中如果不能恰当地把握好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差异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必然导致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要么是理论性太强,操作较为复杂,基础差的学生学不懂、摸不会;要么是学生嘴里面说的小儿科、没意思。学习兴趣的丧失,无疑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一基本问题?笔者认为要处理好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把握好学生差异性,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相比较于其他课程来说,在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这一基础性应用的课程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很大。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态度存在差异性,这是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差异性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一点。大部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充满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但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兴趣和态度是有差异性的。有的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期望值更为有兴趣的是各种各类的时尚游戏,或者是各种好用的上网冲浪的内容及方法,而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必须系统地对相关的信息技术做详尽的学习。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好恶、兴趣与态度的差异性。其次,学生性格有差异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实践。学生的性格差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明显:性格外向、大胆的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活跃,敢于尝试,乐于操作,求知欲强;而平时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往往不是害怕在同学前因为出错而面子扫地,就是怕弄坏学校电脑,不敢尝试,不敢操作。最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常常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也布置了作业等要求学生在课堂后去自主的温习和学习一些教学的内容,而因为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同,其完成学习任务的家庭条件存在差异性。比如说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和学习条件较好,配备了设备齐全的计算机,家长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技能,甚至参加各种计算机辅导培训课程。而有的家庭还没有计算机,孩子信息技术的学习完全靠在学校的学习和操作。同时现代信息教育中存在一种情况也就是家长普遍提及孩子上网就畏之如虎,怕孩子上网成迷、影响学业,以致许多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完成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针对学生情况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原则
实施差异性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端正理念尊重学生差异
教师应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倾心交流,从深层次真切感受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学生,尊重差异,发展个体特长。
2、深入观察
鉴别学生差异,准确鉴别差异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改变仅靠考试分数对学生的发展给予界定的做法,结合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和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对学生发展的差异进行鉴别。
3、开发资源利用学生差异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差异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教师要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努力创造公平环境,让学生品尝成功。
4、形成课堂学习功能小组展现个人化智力
在实施差异教学时,教师应划分若干个课堂学习小组,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组织联系,从而协同学习,发现和研究问题。此外,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将部分信息技能水平高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参与一定的具有实际效用的任务,如负责本班甚至本校的网页制作与维护,参与教师课件的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弹性课堂设计为学生的差异留下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景,根据学生的差异有计划地进行弹性教学设计,留下可变化的余地,实行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参与留下空间,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6、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建立针对个体独特的学习模式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根据多元的标准,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性、终结性评价,及时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给强项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同时运用强项作为弱项的人口,促进弱项发展。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
1、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学生思维的释放,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拈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融人课堂,都学有所获。
2、因材施教进行目标设计
目标设计把握三个要求:一要以学生学情为根据,吃透大纲、教科书,以符合教材编排的逻辑层次为序列,以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述为载体。二要具有三个特性:整体性,指知识、能力和思维的三位一体;客观性,指目标制定的质与量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统一,既体现大纲要求,又切合学生学情,并有一定弹性;可测性,指目标可以操作,这要对目标表述行为化,对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有明确的说明。三要做到三个有利,即有利教师钻研教材和处理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达标的信心,有利于以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如在学习在Word中制作表格时,根据学情,有的学生从没有接触过,有的能设计一般的表格,但对其调整、美化等操作没有涉及。设定目标时,就要有弹性,一般性教学目标是“在文档中插入表格;合并、拆分、删除单元格;表格文字字体、颜色的设置”,拓展目标是“除掌握上述任务外,调整表格的行高和行宽,表格线条、单元格背景颜色设置,样式的应用”。
3、巧妙进行问题和任务的设置
差异教学实行问题化教学,将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块,指导学生按照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逐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刚开始时,先实行小模块问题化教学,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适时地进行大模块问题化教学。同时任务设计要合理,具有阶梯性。例如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任务。任务一:比一比哪位学生先找到教师带来的照片。任务二:观察照片,学生小组内一起分析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任务三:选择一张喜欢的照片,运用“ACDSee”中提供的相关功能菜单进行调整。任务四:给照片作注解———添加文字。任务五:探索“ACDSee”中更多的功能,制作一个有个性的桌面或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相册。每个任务都包含了教学目标的部分内容,如通过第一个任务的完成,学生轻松掌握了利用“ACDSee”浏览图片。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任务五,拓展了视野。这样的任务设计层次清晰,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4、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要较多地介入他们的活动并及时反馈,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强化和逐步达标。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必须经常、及时地开展对学、群学等互协作学习,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知识,还可以从其他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和增加学习的途径。
5、分层进行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定性评价可采用语言描述,两者相辅相承。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基础差的学生重在定性评价,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过程,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鼓励,例如:“你的做法很好!”“你用你的思考解决了问题!”这样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里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定量评价,评价他们学习活动的质量和结果,激发提升自我的欲望。
6、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创建虚拟学习环境,教师使用网站、电子邮件、校内ftp服务、校内网络硬盘向学生提供任务和资源,同时作为与学生交流反馈、展示作品的工具,将学生作品分类上传,及时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如,在完成网页设计的学习时,要求学生上传个人作品到网络硬盘中并及时展示,让学生们相互查阅,相互学习,形成积极向上、互信互助的氛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7、渗透“合作”与“协作”的互助教学
篇5
[关键词]梁漱溟 新儒家 文艺思想 心 身 本能 理智
〔中图分类号〕I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2-0124-04
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既不同于熊十力及其门人所坚持的“返本开新”的努力方向,亦有别于马一浮以儒家六艺之学统摄天下诸学的致思理路,而试图以西方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根据,将传统儒学所建立的精神世界纳入一种具有普世性的人类精神发展图式之中。而这一人类精神发展图式的建立,则是以其对身心关系的独特理解为理论基石的。在梁漱溟所设想的人类精神发展图式中,儒家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境界居于最高位置。而“文学艺术之属”则是实现这种理想境界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梁漱溟看来,文学艺术活动可以使人进入一种“能人化境,这是人的生命顶活泼的时候。化是什么?化就是生命与宇宙的合一,不分家,没彼此,这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1] (P120) 由此可见,“文学艺术之属”在梁氏文化哲学中的重要位置,惜乎为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巨大学术成就所掩,学术界迄今对梁氏文艺思想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也不够深入。近年来关于梁氏学术思想的各种评述,关注的热点大都集中在他对中西文化哲学的论述方面,而较少涉及其文艺思想。仅有的几篇提到梁氏文艺观点的学术论文也只是在谈及梁氏文化哲学或者道德哲学的时候顺便涉及其艺术哲学,而且大多也只是罗列一下他关于文学艺术问题的各种观点而已,既缺少对其文艺思想之内在逻辑的分析,也未能阐明其文艺思想与文化哲学思想间的内在联系。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分析,揭示梁氏文艺学思想的基本构成和理论脉络,借以把握梁氏文艺思想对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身心关系:梁漱溟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梁漱溟看来,“人的个体生命即人身,通过某种感觉器官与环境相接乃发生感觉、感情,一切文学艺术都建立在这上面”。[2] (P232) 而所谓“感觉、感情”者,则是“从身达心,往复心身之间”的,[2] (P231) 因而文学艺术之属也就可以被看作是往复于人类的身与心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方式。这是梁漱溟关于文学艺术问题最为根本的看法,也是其一切文艺观点的理论基石。
在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中,身和心是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对身与心之间关系的阐释也是梁氏整个文化哲学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在梁漱溟看来,所谓身,即“生命活动所资借的物质条件”;而心则是“生命活动的表现”。[2] (P106) 他征引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生命活动赖以发生的生理基础是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由于人类神经系统的发展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因而拥有着地球上最高的智慧。人类因为有了特见发达的头脑,有了高级神经与低级神经之间的分工,“人类生活既进入理智之一境,知行之间往往很有间隔”,[2] (P105) 于是身与心之间也出现了必然的分野。
身和心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梁漱溟说:“人身――人脑只是给人心(生命)开豁出路道来,容得它更方便地发挥透露其生命本性耳”。[2](P130) 即是说,就人类而言,身是为心服务的,心是身的统帅。身、心虽性质互异,却并非彼此悬隔,而是一体相通的,“譬如电解池内两端有阴极阳极之分别,却往复相通而不隔”。[2] (P111) 因而,在梁漱溟看来,身和心之间是彼此相反而又相通,共存于生命有机整体之中的。这也就为感情“从身达心,往复心身之间”之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则感情又是如何在身心之间往复的呢?这里需要提到梁氏文化哲学的另一重要概念――理性。梁氏是在与理智相对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从生活方法上看,人类的特征无疑是在理智”,[3](P126) 但“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从这里不期而开出了无所私的感情(Impersonal feeling)――这便是理性”。[3](P127) 这种理性,梁漱溟也称之为“情理”,以表示其偏于主观的特性。 这种“无所私的感情”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感情也是不同的。梁漱溟认为,一般所说的感情可归诸“冲动”一类,与他所谓感情含义有别:“冲动(impulse)无疑地是身内机械运动的发作,感情(feeling)则不尽然。一般粗重的感情当然联结到冲动,同为身之事;进于高尚深微的感情,离身愈来愈远,其境界便很难说了”。[2] (P111)
由此可见,在梁氏哲学中,感情与冲动都存在于身心之间,而有高低之别。冲动离身――本能较近;感情则离心――理智较近,其至为“高尚深微”者,即梁氏所谓“无所私的感情”,也就是理性。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言,感情之粗重者,还难免与冲动相关,其“高尚深微”者,则与冲动关系极为渺茫了。但也还不能说是毫无关系,因为身与心之间原本就是相通的,因而所谓感情,也就不能绝对与身――本能无涉。在梁漱溟看来,这种“从身达心,往复心身之间的”的感情,适足以成为文学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
身和心也是传统儒学谈论较多的一对哲学概念。但梁氏从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出发对这一对传统哲学概念所做出的全新阐释,无疑使其具有了现代科学的某些特征,从而也给他的文艺思想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梁漱溟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问题
梁漱溟认为,文学艺术之属“大抵可以美或不美为其概括地评价”,[2](P231) 文学艺术显然应当属于美的范畴;然而,他又认为“文学艺术总属人世间事,似乎其所贵亦有真之一义”,[2](P231)于是文学艺术之属又具有着真的含义。美耶真耶,文学艺术现象的本质特征究竟如何?依梁漱溟之见,就文学艺术而言,“真切动人感情斯谓之美”。[2] (P231) 可见,文学艺术之属要成为美的,除了要表现人类多层次的丰富感情外,还要求这种感情必须能够真切动人。如是,则既是真的,亦是美的。因其是真的,才成为美的。这里所说的真,“与科学上哲学上所求之真固不同也”,[2] (P231)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为了说明真的不同含义,梁漱溟曾借用佛家《瑜伽师地论》中的“四真实”之说详加阐述。所谓“四真实”者,一是“世间极成真实”,“此即肯定现在通称的感性知识是有其一面真实性的”;二是“道理极成真实”,“此即肯定现在通称的理性知识有其真实性”;三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谓烦恼障指缘自“我执”(或曰“人我执”)的烦恼使人烦扰昏乱,真理无从显现,净除此障,即成“净智”,真理方得以显现;四是“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所谓所知障,指缘自“法执”(或曰“法我执”)的障蔽使人迷惑于假象,真理无从显现,净除此障,即能进入佛家所谓“真如”之境(梁氏认为此即宇宙本体)。[2] (P206-209) 比较而言,前二者属于人世间的真实,后两者属于出世间的真实。
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真实。梁漱溟的新儒学观点是深受佛学影响的,在他的文化理想中,始终为佛教天国在人世间的实现留有一席之地。因而,在人世间的真实与出世间的真实之间,他明显倾向后者。梁氏认为,从根本上讲,“世间一切相幻妄非真也”;[2] (P231) 但“平情论事,世间的真实性又何妨予以承认,却是出世间就更真实耳”。[2](P206) 在梁漱溟看来,科学研究所求的是他所谓人世间的真实,“治科学者意在求真,其真不出吾前文所云四真实品之前二者”;[2] (P231) 而哲学所求的则是出世间的真实,“然真莫真于破除所知障,是则非世人想象所及矣”。[2] (P231)
然则文学艺术之真实,与科学或哲学所求之真实又有不同。梁漱溟认为,文学艺术之属,莫非作家与其观众之间藉作品若有一种精神上的交通”。[2] (P232) 从创作者方面来讲,“创作家出其生命中所蕴蓄者以刺激感染乎众人”;从欣赏者方面来说,则是“众人不期而为其所动也”。在这种状态下,“彼此若有默契,若成神交”。[2] (P232) 可见,文学艺术活动不是科学研究那样基于主体对客体的分析,因而不是感性认识或者理性认识之真实与否的问题,也不是哲学探讨那样基于主体自身的体悟和探究,因而不是破除什么“执”或“障”的问题,而是基于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之间,经由作品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交流活动的真实发生。文学艺术之属的真实,指的就是在这种精神交流活动中感情的“真切动人”。这种“真切动人”,不一定是上述四真实之任何一种,但却可能在每一种情况中存在:既可以是人世间真情实感的催人泪下,亦可以是出世间神秘情感的令人神往。在梁氏看来,“人的感情大有浅深、厚薄、高低、雅俗之不等”,[2] (P232) 因而体现在文学艺术之属中的精神交流活动之真实状况,也就有了不同的层次。层次低者,只可“悦耳悦目”;层次高者,则可“怡神解忧”;感情至为“高尚深微”者,则可以上通“宇宙本体”。
于是,在梁漱溟的文艺观念中,作为文学艺术之属之本质特征的,自然是美;然而此所谓美,又必须是真的,只有首先是真的,才有可能成为美的。因为“美者非止悦耳悦目,怡神解忧而已”。[2] (P231-232) 尚须由人心之广大深远以通乎宇宙本体,[2](P236) 亦即人类之生命本体,如此才能成其为无私的至美。显然,梁漱溟对文学艺术之属之本质特征的理解,也是奠基于他对身心关系的独特理解之上的。
三、梁漱溟论文学艺术的分类问题
梁漱溟所说的文学艺术之属,所涉极广。“说文学,涵括诗歌、词曲、小说、戏剧、电影等等。说艺术,涵括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建筑等等”。[2] (P231) 面对繁多的文学艺术门类,梁氏试图从不同的方面对之加以分类说明,借以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特征。
首先,梁漱溟依据文学艺术作品之艺术形式作用于审美主体之感觉器官的不同方式,将所有文学艺术分为三类。第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即“从第一信号系统以与人类生命发生交涉”者,如音乐、绘画之类。第二,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即“形之于文字符号或口语者”,属于从第二信号系统以与人类生命发生交涉者,如小说、诗文、书籍及弹词、说书之类。第三,多种方式综合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即一般所谓“综合艺术”,如中国的京剧。[2] (P232) 这样的分类方法看起来似乎借鉴了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之说,而实质上依然是基于梁漱溟自己对于身心关系的独特理解之上的。梁氏所谓身心之间的分野,实际上讲的就是本能与理智的差异。梁漱溟概括巴氏学说为:“其所谓无条件反射者概属本能;其所谓条件反射则不离本能而向于理智发展之见端。凡此皆其所谓第一信号系统,为人类与高等动物所同具。其所谓第二信号系统,亦即信号之信号者,则理智之能事,而为人类所独擅矣”。[2] (P42) 在梁漱溟看来,第一信号系统多半基于本能,第二信号系统则全部建立在人有理智这一事实之上。因而,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发生作用的范围,就在本能和理智,亦即身和心之间。而文学艺术之属的存在方式,不是第一信号系统便是第二信号系统,当然也是存在于身和心之间的。
其次,基于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对象的差异,梁漱溟又将文学艺术作品分为“联属于身者”与“联属于心者”两类。“联属于身者”,即表现人的本能的艺术作品。依人类本能的不同,这一类作品大致又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其一,表现人的性本能的。在梁氏看来,“文学艺术任何一方面自古至今的创作,如其不全是围绕在此,至少亦必涉及乎此”。其二,表现人的斗争本能的。这主要包括武侠小说、惊险影片、球类竞技以及取材于雄师猛虎的绘画、舞蹈之类。另外还有一些是表现人类其它本能的,如:探究之本能、游戏之本能、自由冀求之本能”等等,“亦皆为文学艺术各方面创作中所常利用”者。[2] (P234) 在关于人的本能问题上,梁漱溟显然是深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影响的,认为“所谓生活问题者,从一切生物所有生活看去,要不外个体生存、种族蕃衍两大问题而已。围绕此两大问题预为配备所需用之种种方法手段,随动物生命以俱来者,即所谓本能也”。[2](P47) 因而他在人的诸种本能之中最为强调性与斗争两项。而所谓“联属于心者”,指的是那些“意境甚高的文艺作品”,此类作品能够“感召高尚深微的心情,彻达乎人类生命深处,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品德”。在梁漱溟看来,这一类作品无疑属于可以感发人的“无所私的感情”者,是至真的,也是至美的。在这一类作品中,梁氏特别提到了“陶渊明的诗,倪云林的画,恬淡悠闲,超旷出尘;又如云冈石窟、龙门造像,静穆柔和,耐人寻味;或如欧洲中世建筑仿古罗马式哥特式大教堂,外高耸而内闳深,气象庄严,使人气敛神肃,起恭起敬,引向神秘出世之思”。[2](P235-236)凡此种种,均可算作“联属于心者”的艺术作品。
综上,我们看到,在梁漱溟的文艺观念中,无论是从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着眼进行的分类,还是从其内容方面着眼的分类,实质上都是基于他对身与心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一根本文化哲学观念展开的。
四、梁漱溟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
在梁漱溟看来,文学艺术之属并非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作为人类生命本性自然而真切的外露,文学艺术具有引导人生摆脱庸俗,走向典雅、高尚;引领人类社会平息各种争端,走向和平、安乐的意义。当然,这些在眼下还不能实现,但梁漱溟深信,不远将来,在他所谓中国文化在全世界得到复兴的时候,文学艺术之属所具有的上述种种人生的、社会的意义将会得到完美的体现。几乎在他所有涉及文学艺术问题的论述中都讲到这些内容,梁氏称之为“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问题。我们不妨按照梁氏的逻辑将这一问题分为人生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析。
梁漱溟认为,心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方式,主要体现为理智,但理智却并不必然会引导人们进入理性的精神境界。在很多情况下,理智的运用适足以使人“在人情世故利害得失上易有许多计较”,于是“他的情绪常是被压抑而不能发扬出来,他的生命常是不活泼,而阴冷、涩滞。”[1] (P120) 而文学艺术之属的作用恰恰就在于它能够“使人解脱于分别计较,从支离破杂的心理得到很浑然整个的生命,发扬出真的有力的生命,把一切俗俚琐碎的事都忘了。”[1] (P137) 通过文学艺术之属的熏陶,原本被本能桎梏的理智终于得以脱离其障蔽,从而获得一种合乎理性的精神生活。
从社会方面看,梁漱溟认为,在一个有宗教生活的社会里,人们可以借助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在一个缺乏或者宗教势力逐渐失去其原有影响力的社会里,则需要以道德力量构建人们的精神世界。而道德,在梁氏看来,就是“一种人生的艺术”。这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道德本身所达到的效果,其情形恰好就像是一种艺术形式,“道德是什么?即是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1] (P87) 其二,道德本身要起到更明显、更妥帖的作用,也需要借助某些艺术手段。比如中国古代常将礼乐并举,就是出于这种缘故。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4] (P7) 是具有某些宗教意味的仪式。中国古代没有明显的宗教形式,礼主要还是一种维护道德规范的手段。而乐者,为“五声八音总名象”,[4] (P124) 显然主要是指各种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两者并举,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礼和乐看作维持社会人生正常秩序的有效手段,正是道德活动对艺术手段的借重。梁漱溟如此看重文学艺术活动在社会人生中的积极意义,与他的文化发展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梁氏认为,作为两种早熟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将会在不远的未来依次得到复兴。古印度文明的复兴意味着一种宗教精神的重新抬头,而古中国文明的复兴则意味着道德社会的来临。在梁氏看来,不论是古印度文明还是古中国文明的复兴,都离不开社会人生的艺术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学艺术活动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也将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在梁漱溟看来,这是一种更为合乎人类理性的生活。
尽管梁漱溟并不以文艺思想家著称,但在他为数不多的有关文艺问题的论述中却包含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艺思想。他对“文学艺术之属”作为往复于人类身心之间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方式的理解,既带有明显的儒家传统文艺思想的印记,亦融合了许多西方现代思想观念,而出之于他个性化的现代新儒学论述方式。因而,在将前人学说推向前进的同时,梁氏文艺思想的形成过程也为后来者指示了一条如何将中国古典文艺思想由传统推向现代的门径,这一点无疑对我国当代文艺思想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 (第2卷)[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梁漱溟. 人心与人生[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篇6
查看更多《中国现代医药》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中国现代医药》编辑部
论著
(1)微针联合硬化剂对鸡冠毛细血管网作用的实验研究 徐思达 韦强
(4)射波刀治疗中患者拍摄的千伏级影像数量统计及受到的剂量评估 徐慧军 李玉 张素静 韩萍 杨晓
(7)衡阳地区2749例女性宫颈人瘤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陈友军 唐双阳 李乐
无
(10)科技论文正文书写的要求 无
论著
(11)卒中后抑郁患者载脂蛋白h与血脂的相关研究 李静 郑振雨 郭康 宋景贵
无
(13)《中国现代医药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无
论著
(14)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qrs间期心衰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研究 李琳 芦芳 段银玲
(17)亚低温对于心肺复苏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ros产生量和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 陆件 张艳
无
(21)医学论文选题的原则 无
论著
(22)不同麻醉方法在小儿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陈慧 张林勇 罗曼
无
(24)科技书刊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数字的用法 无
论著
(25)钉棒系统与髋臼上外固定架在骨盆tileb1损伤模型中的生物力学比较 李尚政 苏伟 谢能峰 何肖丞 郭杰
(29)ceacam1和ca199测定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许先锋
(3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临床分析 邓钧 郑鹏远 李晶
无
(34)著作权的概念 无
论著
(35)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预测价值 申彪 郝东侠
(38)p188在电损伤动物实验中疗效观察的研究 陈国华 陈浩杰 李梅 余文富 于新国 王彬彬
(41)无功能肾上腺疾病的外科治疗分析 胡世成 王军起 朱旭光 曹成松 马祝新
(43)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分析及外科治疗策略探讨 欧阳远武
(46)高龄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研究 翁少涛 李廷坚 陈钊诚 王博智
无
(48)单位符号使用和书写规则 无
论著
(49)单管或双管引流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影响的研究 宋杏
丽 王钢
(51)妇科体检中应用tct结合高危型hpv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筛查价值 陈冬梅
(55)后路减压联合不同融合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研究 周新强 汪代东 彭军 赵有春
无
(57)医学论文中引言的写法 无
论著
(58)剥脱性食管炎诊治经验并文献复习 孙中武 牛雷芳 马亮
(60)超声冲浪式浸浴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观察 周蓉
(63)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身心恢复的影响 陈少芬
无
(66)医学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 无
临床经验
(67)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10例胶囊内镜结果分析 邸雅南 彭德银 张波 杨林英
无
(69)医学论文选题的类型 无
临床经验
(70)急性脑梗死与血清载脂蛋白a、b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探讨 王继勋
无
(71)表格形式的选取 无
临床经验
(72)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中线移位与血肿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周晓坤 杜贻庆 莫万彬 阳永东 杨保华
无
(73)论文摘要的分类 无
临床经验
(74)a型肉毒素治疗眼睑、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田林 杨全兴 熊伟
无
(75)医学论文选题的基本程序 无
临床经验
(76)ct引导下臭氧治疗在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刘勇 杜朝辉 赵寰飞
无
(77)论文摘要的意义 无
临床经验
(78)剖宫产指征6046例初步分析 姜云兰
无
(79)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无
临床经验
(80)tct异常患者274例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病理分析 方煜蓉
(82)利多卡因联合布比卡因预防气管插管拔管期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 马新 王克满 蔡团序
无
(83)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无
临床经验
(84)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用于口腔正畸临床效果观察 蔡嘉喜
(86)重组人干扰素αlb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观察 史跃杰
(88)重症急性胰腺炎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疗效分析 付华 马国英
无
(89)论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 无
临床经验
(90)补佳乐配伍复方萘普生栓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的临床观察 吕秋云
(92)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钱红翠
病例报告
(94)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例 常炳庆 邹煦 李爽 黄新春 邸雅南 彭德银
无
(95)医学论文书写中的有关规定 无
病例报告
(96)肠内营养液错位输入静脉1例 曹一波 马晶 侯英卜 马亚辉 杨凤斌 金伟 丁玉泊
无
(97)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无
病例报告
(98)平阳霉素治疗新生儿龈瘤1例 张魁山 马莉
无
(99)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无
护理
(100)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及产后并发症的影响 陈娟
无
(101)医学论文书写中的有关规定 无
护理
(102)slipa喉罩与lma喉罩用于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郭婷 郭丽娟 陈素丽
无
(104)受保护作品的特征 无
护理
(105)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徐海君
(107)提高三伏贴贴敷效果的护理干预措施 何玉梅
无
(108)关于文稿投送介绍信的要求 无
护理
(109)糖尿病住院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汤金珍
无
(110)作者署名的意义及原则 无
药物与临床
(111)我院门诊西药房电子处方的开展与意义 林良沫
无
(113)医学写作的概念 无
综述
(114)socs1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邱辉 张俊萍
(117)急性胰腺炎相关致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张瑜(综述) 张炳太(审校)
无
(120)执行国家标准遇到问题时的处理“原则” 无
篇7
关键词:语言本体论;翻译“二层次”论;新时期;方言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13-01
一、语言“通译”的质疑:翻译本质的“二层次”论
高玉将语言思想功能的控制力和决定性作用引入中西翻译文学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翻译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但绝不仅仅只是语言技巧问题,同时还是语言深层的思想思维和文化问题。语言既是工具,又是思想本体,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相应地,翻译作为语言问题也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即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在语言作为工具的层面上,翻译是技术问题;在语言作为思想本体的层面上,翻译是文化问题。”
语言本体论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根本上是语言思想层面的差异。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外在客观形式互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关于语言深层本质的思想和思维的问题。翻译的难度并不在于语言形式外壳的转换,而在于不同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之间交流融合的巨大复杂性。所以,“翻译对母语来说,与其说是‘转换’,还不如说是创造”。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翻译和语言一样也存在着一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一是技术层面,一是艺术层面。在技术的层面上翻译是一种科学的存在,是有客观标准可以依据的。比如英语中“star”就是中文“星星”的意思。在这一层面上,翻译不存在思维的转换与解说。不同的语言系统大都可以实现“通译”。但是,在语言作为思想的层面上,翻译成为了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比如,英语中的“science”与其中文翻译“科学”之间在思维架构上是有很大不同的。类似的词汇在英语语境中,其意义是和欧美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一类的西方语言打上了深深的汉语思维烙印,他们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转换是一种全新的创造而不是所谓的“等值”或者“等效”的译介。
总之,翻译作为技术,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工具层面上。而它作为一门艺术,则相对应地体现语言的思想层面上。在技术层面上,翻译可以实现“等值”“等效”的“通译”。而从艺术的角度看,翻译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译性,即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翻译,而是相对的不可翻译,就是翻译无法做到“等值”或者“等效”。
二、方言“通兑”的质疑: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方言意识的形成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方言作为一个相关话题再次被提出来,它再次作为一个极重要的语言资源受到许多作家的关注是在新时期。许多作家将其看做一笔重要的资产,力求趋利避害,开掘和利用其潜在的巨大表现力。新时期作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的转变主要得力与这样两个条件:其一是受新时期创作的拉动。其二受到新的语言观念的影响。
在方言问题上,学界一直以来都存在这样一个误解,那就是认为汉语的方言毕竟有着至亲的血缘关系,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的是语音,各方言的词汇以及词汇表达出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是能够通兑的。但是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恰恰是错误的。语言本体论认为,一种语言的概念义通常是人类理性筛选的结果,它在不同语言的译介中不会发生极大的消耗;而语音结构往往是一种语言的特殊性所在,更为关键的是它内在地规定了一种文学的能指形式。而语言所携带的感彩更是依附于理性概念义之上。总之,对文学创作来说,一种语言的语音和情感形式其实正是所谓那种“模子的色彩和线条”,它对文学创作是至关重要的。
新时期有一大批作家追求创造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新的语言理论认为,文学的地域文化氛围第一位的要素就是语言,或者说文学的地域性其实就是地域性的文学语言。语言本体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即语言不是透明的。这一论断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语言是一种先在的符号系统,在创作中作家并不是创造了语言,而是在使用语言,而且是在一种比较有限的意义上使用语言。其二,读者在艺术欣赏中面对的也是语言,而不是直接面向作品所讲述的那种生活。任何地域色彩、风土人情都首先必须是语言的,或者说必须通过语言来彰显。而方言土语就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产物,它与民俗和民情是相互渗透的,或者说他们干脆就是同一个东西。文学中的地域风情其实是在语言中展现的风景线,用来建构这种风情的材料是语言,是那种有意味的地域语言,而不是某一种物质现实。
语言本体论关于语言思想对于文化尤其是文学决定性作用的理论,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20世纪翻译文学的“通译”观点以及新时期之前的方言与普通话的“通兑”理论提出怀疑。从这一点出发,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中西语言作为两个截然不同语言体系的差异以及汉语内部方言土语的异质性地位。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本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理论上,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命题的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确处理基本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构建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体系。
2.实践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3.学科建设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属于理论二级学科范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有助于丰富理论二级学科建设的内容,从而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国内外关于本问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研究既需要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
国外学者不仅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而且也十分关注意识形态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于德育课程理论和德育课程实践的研究上。对如何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赞・巴里的《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等,基本观点认为,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灌输,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而党的十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随之繁荣起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如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等等。论文方面数以万计,如陈力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周中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韩振峰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途径》,等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和内容、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等。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论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如周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方法、对策以及路径方面的研究。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关系研究
做这方面基本问题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其中钊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讨,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辩证统一的。[1]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薛明珠、陈树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一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难点进行了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难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层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困难。并提出了具体恶实施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拓展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行多元化评价方法。[2]
陈延斌、周 斌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这篇文章中,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围的弱化;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显现出两重性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与环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实现有效融入具有极大的意义。
(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路径研究
胡绿叶、何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条路径选择:以提升教师素质槠鸬悖展开理论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为主线,精选教学内;以大学生认知律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以校内外教学资液为载体,拓展教学途径。邵 银 、余 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分别从四门思政课特点出发,提出了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问题:“基础”课重在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原理”课教学重在帮助大学生理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纲要”课教学侧重于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概论”课教学重在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鉴别和选择能力。陈宗章在《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一文中设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规范化路径,即合理规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大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依据,使之成为总体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评估机制;生活化路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体现生活内容,在生活叙事中展开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新常态;社会化路径,即搭建社会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展开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加强大学生面向社会的志愿者活动等。王占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几条途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手段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认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体系,从环境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基本范畴、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鲜有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及局限进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径和策略等方法论上”的研究,体现出一种急于求成的倾向,而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维度和文化维度问题缺乏细致的思考和探索。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条件研究不足,对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重视。
4、技术性路径研究呈现出简单重复的研究状态,缺乏可操作性的创新。
5、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误区的思考。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驾驶员警惕一氧化碳中毒
案例1:出租车司机小王,在一生活小区等待客人时,因疲劳睡着了。门卫发现该车在门口停了很长时间,几次敲打车窗,小王均无反应,遂打110报警。警方赶到后发现小王早已死亡。现场无任何博斗痕迹。遂与法医取得联系。经法医鉴定认为,该司机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案例2:晚上10点左右,36岁的赵先生将朋友吴先生送到先锋路办事,自己开着空调在车里等待。“不知道等了多久,感觉越来越困,慢慢失去了知觉。”等赵先生清醒过来,已是深夜11点10分左右。原来10分钟前,吴先生拉开车门,发现赵先生竟然昏睡过去,赶紧将其抱下车来摇醒。吴先生庆幸地说:“还好当时他没有锁门,否则就麻烦了!”原来赵先生属于一氧化碳中毒。
案例3:女老板张莉,一直做煤炭、酒店生意,在当地小有名气。去年,女老板在某小区租了一间车库,停放自己的越野汽车。今年5月,车库租期已到,房东多次联系女老板,但一直未找到其人。6月1日,房东打开车库医学论文,发现车库内停放着女老板的那辆高档越野车。但是,当他走到车窗玻璃前一看,被眼前所见吓了一跳——驾驶员和副驾驶员位置分别躺着两具干尸。
原来,出事当晚,女老板和司机进入车库后,用遥控器关闭了车库的卷闸,随后两人在车内休息。因为外面天气很冷,车内开着暖风,所以车一直没有熄火。时间长了,车库内的汽车尾气(含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最终让两人在昏睡中中毒身亡。
据专家介绍,汽车在停驶状态下,车内外的空气难以进行对流,发动机长时间运转排出的一氧化碳可能逐渐聚集在车内,加上车内人员呼吸耗氧,时间一长,车内氧气逐渐减少,车上人员便不知不觉中毒而失去知觉,严重时会丧失生命。
隐蔽杀手――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的毒性很强,是一个隐蔽的杀手。
汽车驾驶员经常与汽油、燃烧蒸气、汽车排出的废气接触,其中就含有一氧化碳,高浓度短期接触吸入即可致急性中毒;低浓度长期慢性蓄积可造成慢性中毒。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吸入的浓度和接触的时间。造成驾驶员中毒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发动机中燃烧排出的废气。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达4%一7%,而在加大油门或车辆燃烧系统发生故障时,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可成倍增加。
此外,在长途运营中,发动机盖密闭不严、汽车废气排放管位置不当,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废气,都可倒流入车厢或驾驶室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密闭较严的面包车及小卧车若在行车或停驶时开着空调,因开空调时发动机在工作,产生的一氧化碳可被空调机的风扇吸入车内,而车门窗紧闭很容易产生一氧化碳中毒。
慢性中毒,多由于长期或短时间反复接触一氧化碳所致。
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肺脏,然后经血液循环遍布全身。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在正常人体内血红蛋白可与氧结合,载着氧供应全身所有组织和器官。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亲合力高出24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可以抢占氧的位置,而且还可把本来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夺过来,把氧挤出去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它是没有携氧能力的,这样就使周身的器官、组织、细胞严重缺氧。
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
一氧化碳中毒按中毒性质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按严重程度又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
轻度中毒: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为l0%-20%,可感觉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反应能力和灵敏度下降,吸入新鲜空气或氧气后,症状会较快消失。
中度中毒: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30%~40%。早期为轻度中毒症状,随后可出现昏迷、虚脱,口唇及面颊、皮肤呈樱桃红色,若救治及时几天后可恢复。
重度中毒: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大于50%。中毒后可突然昏倒医学论文,立即进入昏迷状态,昏迷可长达几日,严重者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极高。有的经抢救虽挽救了生命,但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瘫痪、痴呆、听觉障碍等,或变成植物人。
慢性中毒:长期低量接触一氧化碳所致的慢性中毒,主要是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亦可导致不明原因的头昏、乏力及疲劳等。
一氧化碳中毒的抢救与预防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抢救时应立即将中毒者搬移至空气新鲜处。有条件应立即吸氧,并注意保暖,清醒者可喝热浓茶。然后迅速送往医院抢救。对中毒场所要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充分对流换气,并查找、清除一氧化碳来源。
因抛锚修车,发动机废气冒进驾驶窒或车厢内,驾驶员感觉困倦无力、睡意渐浓时,要意识到是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应立即停车,关闭发动机,打开车窗,下车呼吸新鲜空气。
同时驾驶员在思想上必须树立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意识,并应熟悉容易引起中毒的原因,才能切实予以预防。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保持良好车况,防止发动机废气逸出弥散到驾驶室或车厢内。
(2)改善废气排放管,防止废气倒流入车内。
(3)最好不在不通风或密闭的条件下加大油门、启动车辆。
(4)在发动机密闭不严或废气倒流时.都应关闭发动机。绝对不能在发动机工作的汽车里睡觉,尤其是冬季门窗紧闭或使用空调机的情况下睡觉。
篇10
伍汉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一至三届内分泌学委员会委员、湖南医学会八、九、十届理事会副会长等。曾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的编委。兼任《糖尿病新世界》杂志顾问。
从事内科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50余年。在内分泌及医学遗传学领域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部省级奖9项;另获国家级荣誉奖励2项、省级奖励5项。主编或参编医学专著38部,发表医学论文388篇、科普文章数十篇。入编《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中国大陆名医辞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等辞书、画册、文献。
良好的生活增进健康,帮助疾病康复。
和谐人生
人体许多物质与功能随着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停地起伏波动。体内物质与功能的变化如果有序而和谐则生理功能是健康的;如果体内环境的变化无序而不协调就引发疾病。
和谐人生包括下述内容:
1.宇宙与人统一和谐:人的生活与工作要顺应自然规律与生理规律方有利于健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和日丽适当户外活动,天寒雪雨必须防冻。人的生理功能是经过长时期适应宇宙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留下来的,故人与宇宙应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2.社会与人统一和谐:高尚和良好的社会因素对健康有益,低劣的和不好的社会因素对健康有害。事业顺利,同事间关系良好,家庭和睦都有利于血糖的降低。吸毒贩毒、、凶杀掠夺、侵略战争都会加重疾病。人心情愉快时血糖和血压都倾向平和,忧郁、惊恐和愤怒则使血糖和血压上升。
3.精神与肉体统一和谐:人的认知、思维、行为、语言文字和艺术等都属于精神活动。大脑细胞健康才有良好的精神活动,大脑细胞退化衰亡就会出现老年性痴呆,思维就不健全了。精神活动又影响肉体,例如饮酒与吸烟都是不良习惯,影响健康。酒损伤肝脏,引致肝硬化和脂肪肝。酒也损伤脑细胞,易发生痴呆。酒还可引起高脂血症,是发生动脉硬化和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因素之一 。吸烟者易发生肺癌及其他癌症,也是发生心与肺疾病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除了可偶饮葡萄酒外应戒绝烟酒。
4.环境与人统一和谐:空气清新,水源干净,居室与工作环境整洁,优美安静,使人身心愉快,有益健康。
综上所述:建立和谐的人生,使人体内外环境都和谐,是防治各种疾病的根本。
合理饮食及运动
糖尿病饮食如欲安排得恰当细致,需要复杂的计算、查食物营养成分表及对食物称重量,这对于一般患者不易操作。简易的方法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使体重、体质指数和体型趋于正常。具体实施注意下列数点:
1.保持理想体重: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例如身高167厘米,则理想体重为62千克。允许有±5%的增减范围,即62±3.1千克,可认为合适。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仍用前例数据,体质指数=62÷1.672=22.2。体质指数 18~24可认为正常。体重和体质指数过高代表脂肪过多。
还要注意脂肪分布,测定腰围、臀围及腰臀比值。方法:空腹,呼气状态。腹围:皮尺置于腋中线肋骨下缘与髂嵴连线中点水平位置周圆长度。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超常。臀围:皮尺水平环绕臀部外侧最大处周圆长度。腰臀比值男性<0.90,女性<0.85,有危险性。超常者易发生糖尿病及心血管病。
2.饮食量概要:不吃含糖食品(糖块、可乐、冰琪淋等),食品均衡不偏食。每日主粮(大米、面条、米粉、馒头、玉米等)4.5~5两(220~250克),烹饪用油25克/天,蔬菜随便,但含淀粉多者(如芋头、马铃薯)若多吃应减主粮。各种肉类总和2~3两/天(100~150克/天)。饮食供给能量,工作、学习和运动消耗能量。通过增减饮食和活动量以达到理想体重、体质指数及腰、臀围及其比值为目标。
主食中含糊状及含水分多易使血糖升高。少吃多餐可使血糖水平较平稳。因糖尿病属消耗性疾病,无机盐与维生素亦被消耗,宜补充。
摒除不良习惯
成瘾摧毁健康,致家破人亡,烟酒致病等于慢性自杀,赌博使生活与人格堕落,都直接或间接加重糖尿病,宜戒除。
适当脑力活动
读书、工作、学习及思维可增强脑的活动,避免老年思维退化,减轻记忆力减退,克服孤癖、忧郁等表现。生活规律,不要过度疲劳,适当用脑,可确保脑的健康,思维敏捷。
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