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风景范文

时间:2023-04-05 13:0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胜风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位于福建省的石狮市有很多风景名胜,列举3个如下:

1、六胜塔,又称万寿塔,俗称石湖塔,位于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 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灵秀山,位于福建省石狮市西南境内。灵秀山海拔174、2米。灵秀山前有宝盖山,面向深沪湾。灵秀山周环二十余公里。

3、再借亭,位于福建省蚶江镇石湖村西北的古码头石狮蚶江石湖港林銮渡边。再借亭碑高12、71米,宽0.93米,厚0.16米,为四柱平顶拱形石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简介 多哥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南濒几内亚湾。西与加纳相邻。东邻贝宁,北与布基纳法索交界。多哥是西非洲地区的一个滨海国家,国土面积不大,但拥有多样化的自然条件,佳景处处,美不胜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风景名胜 多哥的地形变化多样,从长满了让人联想到南太平洋椰子树的海岸线到青翠的高山、起伏的丘陵、风景优美的山谷、不断延伸出去的高原、波动的河流,以及宁静的泻湖。在多哥北部,热带稀树大草原上还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物。

理想旅游时间 多哥四季皆宜旅游。多哥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雨量800-1800毫米,中部多,南、北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上联:春水绿浮珠一颗;

下联:夕阳红湿地三弓。

——金安清:西湖湖心亭联

上联: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下联: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张岱:西湖湖心亭联

上联:兴来临水敲残月;

下联:谈罢吟风倚片云。

——孙隆:西湖片云亭棋枰联

上联:泉自几时冷起?

下联:峰从何处飞来?

——董其昌:西湖冷泉亭联

上联:登楼便欲凌云去;

下联:临水应知得月先。

——镇江北固山多景楼

上联: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下联: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上联:门前学种先生柳

下联:岭上长留处士坟。

——桃花源、陶渊明祠

上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下联: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广州黄花岗

上联: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伴取岭上梅花;

下联: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山残水留得风中劲草。

——杨州梅花岭

上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下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州醉翁亭

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下联: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吹,有人吹到月三更。

——扬州二十四桥

上联:草堂留后世

下联:诗圣着千秋。

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跃几诗容;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

上联: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下联: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武汉黄鹤楼

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

——四川峨眉山

上联: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下联: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江西南昌滕王阁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四川成都武侯祠()

上联: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下联:采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湖北省黄州城文赤壁

上联:楼观沧海日;

下联: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西湖韬光庵观海亭联

上联: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下联:鹫峰云敛,千年挂月印湖光。

——赵孟頫:西湖灵隐寺联

上联: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第三条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二章设立

第七条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九条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提交包含下列内容的有关材料: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以及核心景区的范围;

(三)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保护目标;

(四)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条件;

(五)与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的内容和结果。

第十条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一条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在报请审批前,与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充分协商。

因设立风景名胜区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章规划

第十二条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第十三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风景资源评价;

(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

(三)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四)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范围;

(五)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

(六)有关专项规划。

第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应当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

第十五条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要求编制,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第十六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十七条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按照经审定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和保护目标,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八条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应当进行听证。

风景名胜区规划报送审批的材料应当包括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及意见采纳的情况和未予采纳的理由。

第十九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风景名胜区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查阅。

风景名胜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未经批准的,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

第二十二条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保护目标、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游客容量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对其他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修改风景名胜区规划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届满前2年,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评估,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在新规划批准前,原规划继续有效。

第四章保护

第二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和自然环境,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

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和游览者应当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和各项设施。

第二十五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对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景观进行调查、鉴定,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四)乱扔垃圾。

第二十七条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第二十八条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应当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十九条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一)设置、张贴商业广告;

(二)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

(三)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

(四)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

第三十条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

第三十一条国家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报送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情况;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情况,及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

第五章利用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观光和文化娱乐活动,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

第三十三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

第三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规定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涉及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和文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还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实施情况、资源保护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三十六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游览安全,并督促风景名胜区内的经营单位接受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的监督检查。

禁止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和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

第三十七条进入风景名胜区的门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出售。门票价格依照有关价格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服务等项目,应当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者。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与经营者签订合同,依法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经营者应当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三十八条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应当专门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风景名胜区内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损失的补偿。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

(二)在风景名胜区内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的;

(三)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未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核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设置、张贴商业广告的;

(二)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的;

(三)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的;

(四)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造成破坏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施工。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的;

(二)风景名胜区自设立之日起未在2年内编制完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

(三)选择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

(四)风景名胜区规划批准前批准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

(五)擅自修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

(六)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立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或者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的;

(二)未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的;

(三)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的;

(四)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的;

(五)允许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的;

(六)审核同意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不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建设活动的;

(七)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第四十九条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有关部门已经予以处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再处罚。

第五十条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侵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财产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风景名胜区内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建设活动,自行拆除;对继续进行建设的,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期满不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篇5

1、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外3.5公里。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东达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中国的东大门。

2、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称不肯去观音。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明朝时,把莲花洋南的一小岛称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两个山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甘宁河段,名闻遐迩、享誉中外的“亚洲第一瀑”,以它惊天地、泣鬼神的磅礴气势和众星拱月般的奇特景观与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受到世人瞩目。

二、万州大瀑布群景区:

瀑布面积达约9739、5平方米,是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它位于万州区境内,距城区30公里,景区面积约60.13平方公里。万州大瀑布群景区山青、水秀、瀑宽、洞奇、潭幽、湖大、虹美。

三、万州西山公园:

篇7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原住民、保护利用、经济利益

Abstrac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amous scenic sites at the same time, its social problem increasingly. Most of these problems and the scenic spots on indigenous people. How to recognize and properly solve the control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positive studies the corresponding planning theory and method have become very urgent.

Keywords: scenic spots, and indigenou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economic interests

中图分类号: S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1.1风景名胜区与原住民的矛盾日趋突出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人口猛增,风景区内居民点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村庄、城镇随着旅游服务基地的建设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活动越发活跃,加之风景区管控不到位,造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风景资源价值逐渐降低。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随着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将越来越突出,严重威胁到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2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居民调整环节薄弱

风景名胜区规划中规定“凡含有居民点的风景区,应编制居民点调控规划;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必须编制居民社会系统规划。”虽然居民调控作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专项规划,但由于原住民的延续性、社会性和复杂性,使得许多风景名胜区规划选择性地回避了居民调控问题,或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按照风景名胜区规范中的内容机械的划分为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等,造成居民调控专项规划空泛,可操作性差。

1.3管理者与原住民关系不平等

我国法律规定,风景名胜区的居民不掌握资源的所有权,即使是当地居民数代耕种的土地也不属于居民所有,而管理者和开发者却掌握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所以当前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者与原住民在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

2.风景名胜区原住民现状

2.1原住民的聚居特点

2.1.1原住民人口地域分布相对分散,多沿河公路分布

由于受风景名胜区自然条件影响,大多数景区内的原住民以村为单位聚居,且主要分布在山麓、河流及道路两侧,而在公路网络相对发达的景区,沿公路分布的特征相对明显。这些特点在大多数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中均有体现。

2.1.2农业是风景名胜区的主体经济

大多数风景名胜区内的原住民目前主要从事农业,除部分居民从事护林、风景区管理、服务工作外,大量原住民从事农业、采矿业、乡镇工业,居民的生产生活与景区形成紧密关系,一方面依赖景区,“靠山吃山”,并造就独特的景区文化;另一方面其生产生活对景区生态环境、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破坏。

2.1.3原住民对景区具有一定保护意识

现在许多人认为风景名胜区内资源的破坏与原住民有着不可推卸的关系,甚至把责任都推脱到原住民身上,主观的把原住民“妖魔化”。事实上,原住民对于景区的感情要比管理者、旅游者、规划者等人深的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世世代代居住在此,已经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另外,加之我国几十年来对于保护环境的大力宣传,大多数原住民已经具有自然保护的意识和行为,能够有意识的约束自己不进行资源破坏等行为。相反,许多村庄随着景区的开发建设,淳朴的民风与善良的村民反而逐渐消失。如何在景区建设中保持原有的民风民俗或许也是我们规划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2.2风景名胜区与原住民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与原住民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共生型、共存型、冲突型。

2.2.1共生型

共生型是指风景名胜区和原居民两者同时存在并相互依赖。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风景区和原住民相互能够产生正面影响,形成良性互动局面。风景区的发展,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旅游消费,使原住民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财力资源。同时,风景区原住民多为几代居住于此,文化具有可贵的平民性和连续性,这个特色是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物,大大增强了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2.2.2共存型

共存型指风景名胜区和原居民两者同时存在但相互之间影响不大。景区和原住民虽然在某一个区域存在,然而却是“各行其道,影响甚微”。一种情况是,风景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活动的开展未对原住民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同时风景区的原有自然资源和后续经济资源也未被原住民充分利用,居民继续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另一种情况,原住民虽然利用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资源来维持着他们的生活,但是对风景区的景观、资源等未造成破环,原住民也是风景名胜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风景名胜区特有文化的一部分。

2.2.3冲突型

冲突型是指风景名胜区和原居民两者同时存在,相互冲突并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景区和原住民“两败俱伤”的局面,使得风景名胜区不能获得持续发展,原住民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原住民生产生活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使居民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产生反感;另一方面,风景区居民点规模的增大,人口密度的增加,生产经营的不当,环境污染的加剧等,降低了风景名胜资源价值,阻碍了风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仍以冲突型为主。

3.如何协调风景区与原住民关系的思考

3.1对管理者的教育宣传与对原住民的一样重要

我国法律规定,风景名胜区的居民不掌握资源的所有权,即使是原住民数代耕种的土地也不属于居民所有,而管理者和开发者掌握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这些严重侵害原住民权益的事情与景区管理者缺乏对风景名胜区的认识和专业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管理者往往与开发者合一,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景区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原住民的妥善安置等问题则考虑甚少。所以风景名胜区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应仅仅是管理者对原住民、游客等提出的要求,更应该在管理者内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遍提升管理者的相关专业知识与道德素质修养。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很大层面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只有拥有一支道德水平高尚、专业知识过硬的管理队伍,风景名胜区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2以人为本与保护优先并不矛盾

面对风景名胜区原住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生存博弈,以自然为本与以人为本已成为风景名胜区规划过程当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要求,在风景名胜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发展需求,为当地居民谋求幸福、实现人居和谐的规划;以自然为本的规划理念认为,在人与资源的发展关系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当牺牲人的利益以确保资源的安全,资源保护在一切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活动中都必须占据第一位。无论是以自然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面对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与原住民生活的双重发展需求,规划过程中应因事、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各要素的发展权利,通过风景名胜区的适度开发,以局部自然状态的损失,换取当地经济结构和居民生存状态的改变,使其长远的发展同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起共生关系,是实现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最现实可靠的途径,也是促进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和谐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

3.3生态优先并不是风景名胜区唯一不变的原则

风景名胜区最容易产生的典型问题就是多方利益博弈最终导致“公共悲剧”,即所有利益主体都致力于利用风景资源而无视资源保护的责任,使得风景资源濒临灭绝。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优先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唯一不变原则。在这一场博弈当中,风景资源无疑处于弱势,而作为风景资源使用者之一的原住民由于资金短缺、信息闭塞和技术落后等原因在博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生态优先要在景区内部不同区域分别对待,在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应当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而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地带,尤其在风景名胜区村镇内部应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经济优先或是社会优先原则,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村镇与资源生态、村镇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淑芳. 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2010(3):139—143

[2] 魏民. 风景名胜区现状问题的判读与解析[J].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2010:146—147

篇8

而在这里,它当然也是一颗绚烂的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是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远近闻名的“桐城文派”的象征,它依然是古代的寺庙建筑的经典。它,便是文庙,位于古城桐城市中心的广场北端的一座古庙。

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乱,而并没有过多久,文庙便被整修一新,里面的布局依旧是那样的古朴、典雅,也含有几分清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开始关注它。文庙以大成段为中心,以南北的中心线为对称轴,里面的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等等,且总面积为3200平方米,各种各样,各姿各态,主次的建筑,也是错落有致,似乎已经浑然一体,而且,它的门楼里的“文庙”二字是由赵朴初先生所题写。

我曾经听说过,有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文章出自桐城。我想那是当然,在这座文庙里,真的是大有文章。这里面有孔子的生平,有“渔樵耕读”、“魏星点斗”“独占鳌头”等故事,它们都逼真传神,也生动、有趣。

要论文庙,它不仅有很多难得的稀世珍宝,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但是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最喜爱的应该还是要算数状元桥了。只因这个桥有一个奇怪的规定,只有每次科举考试的状元们,才可以从这个桥的上面走过去。每次停留在桥上,看水下的鱼儿的游动,我总是有一种无法说明的意境。

每年,都有众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纷呈踏来,来到这里参观游览,而他们,大多数都会站在这里,缅怀各位硕儒的历史功德,求索着古桐城文化之渊源。我相信,他们都会由衷的赞叹,桐城文庙的悠久历史,以及桐城的美丽、雄伟。

篇9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山水、热爱自然的民族,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到景致优美、人文环境独特的风景区旅游更是成为如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对于旅游这种休闲活动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大。许多地方都是借助这个契机大力开展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使旅游业迅猛发展。毫无疑问,适度的旅游开发可以使风景区的多种价值得以体现,而且相对其它产业来说对风景资源的破坏也较小。但是盲目发展旅游业往往也会导致景区资源的无序开发,进而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甚至过度发展旅游的代价可能远远超过其收益。目前,我国的风景区在发展中就遇到诸如旅游人数剧增、文化遗产损毁严重以及大规模的旅游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旅游业的过快发展造成风景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风景旅游区开发对风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开发必定利用资源,而无论其利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旅游开发都将对当地自然及人文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当下许多旅游区的随意开发和盲目建设更是给大量的风景资源造成了不可挽救的破坏,接下来本文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探讨风景旅游区开发对风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

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风景旅游区的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风景旅游区在景点内建设大体量的建筑群和服务设施,大面积的水泥与铺地造成旅游区内城市化气息过重,在有的景区内旅游建筑甚至占据了景点的最佳位置。2)许多的旅游区没能很好地结合地形和自然环境设计旅游线路,设计者往往只考虑了游览的便捷性,而忽略了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机动车道、游步道的建设,特别是人工索道的修建,阻隔了自然地水文过程,破坏了植被,影响了动物的繁殖迁徙活动,比如张家界武陵源“世界第一梯” 的建设,不仅对旅游区的生态平衡的维持造成困难,还对其景观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3)过度开发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游客容量与服务设施上。许多旅游区的规划忽视了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旅游人数超载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资源环境破坏、观景拥挤以及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等问题。

2、人文环境破坏严重

一方面,旅游区内的商业化气息愈发浓厚,破坏了人文景观中原有的生活气息和古朴典雅的氛围,使其失去了本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古建筑保护存在误区,不合理的改建和盲目的“重建”、“恢复”历史古迹的现象屡见不鲜,却忽视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实物遗存的保护,从而降低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杭州雷峰塔的重建就是典型的一例。

3、对民俗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民俗旅游的发展,使民俗风情同化的现象更为突出和明显,这种同化一般是旅游者的文化施加于旅游地,由于旅游者在民俗旅游地停留的时间不长,接触的当地人也有限,受民俗旅游地民风习俗的影响较小,也不会持久,而民俗旅游地则长期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长期处于外来异地文化强烈冲击之下,自然而然,这些本应传承的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异地文化。

二、风景旅游区开发对风景区的积极意义

然而,风景区的开发并不只是对风景名胜区带来负面影响,它也在某些方面对风景区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大自然遭到人类严重破坏的今天,正是在一定程度上益于风景旅游的发展,在这伤痕累累的地球上才有一些难得保存下来的原生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事实上,合理科学的风景名胜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保护而不是让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或对濒临湮灭的历史文物进行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文化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对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进行恢复和开发,重现其光芒。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尤其在我国政府每年对风景区的财政拨款及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旅游等产业开发可以获取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的经济压力,进而保障风景资源规划、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正常运转。

三、风景资源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1、风景旅游区发展与保护的相互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开发和保护是相互矛盾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对风景名胜区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在目前粗放型开发模式普遍存在的今天。然而过量的保护也会妨碍开发,只有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

开发与保护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风景名胜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更无开发可言。保护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开发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也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

2、风景资源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

由此可见,保护与开发并不应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旅游“开发的目标应当是景源的综合潜力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并使风景环境不断地改善”,而风景区保护的目标也正是实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从这方面来看,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与风景区保护有着统一性的目标。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需求极为旺盛的今天,如果我们只强调保护,采取封闭式的保护方法,无异于强行割裂了风景资源与人之间的关系,浪费了风景资源;而如果我们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生态资源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因此,风景区保护与旅游开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在风景区与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中,有摩擦但更多的是共同的利益。风景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是密不可分的,保护生态、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应当是风景名胜旅游区的最基本功能。我们应该在树立可持续的风景名胜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落实与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各项工作中,对风景名胜区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以及合理开发。这样不仅能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环境与经济利益,还会给周边区域的生存生态环境、发展空间等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认识到风景资源的珍贵性。又要根据当前区域的状况和未来的长远发展保护好风景资源,利用好风景资源,是风景资源能够不断的持续的存在下去,最终获得保护与发展共同长远良好发展的局面。

四、风景旅游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篇10

【关键词】仙女湖风景名胜区;SWOT战略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西部的新余市,因东晋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中“毛衣女”下凡豫章新喻县的神话传说而得名,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湖泊型景区,不仅拥有优越的水文环境,而且拥有庄严的佛教文化和与民亲近的仙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氛围,具有优良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经过十余年的经营发展,仙女湖景区作为龙头的新余旅游业获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4%;旅游总收入33.23亿元,增长31.3%。入境旅游人数1.62万人次,增长18.6%;旅游外汇收入397.8万美元,增长35.3%。

二、景区SWOT分析

(1)优势(S)。景区拥有良好的生态与文化背景优势,生态旅游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元的景观构成,浓厚的“情山爱水”文化,通过与佛教和仙文化的结合,将形成多元的生态环境加底蕴深厚的文化的综合性旅游区。(2)劣势(W)。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观念和机制落后,发展资金匮乏。由于我省整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省市两级政府预算内旅游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上省内、市内旅游投融资环境不佳,使得仙女湖景区整体投资水平不高。还有开发品位不高、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统一规划、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威胁等劣势。(3)机会(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节假日的设置都将极大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经济的活跃发展,也为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带来了机遇,进而推动旅游景区和企业共同发展。(4)威胁(T)。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对手来自于省内外等多个景区,在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拥有众多景区景点,其中有一部分景点景区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基础设施、消费口碑等。同时,还存在产业转移对景区形成污染的威胁(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

三、具体发展战略与策略措施

(1)创新营销模式。仙女湖的游客主要有观光类型、度假型游客、生态、文化体验型等类型。为此针对以上游客分类,仙女湖景区采用了主流新闻媒体、中介机构、宣传网络、行业主流杂志、墙体广告、印制宣传画册等多种营销手段的同时,还应针对以上三类游客的特点,改变现有营销的模式,创新营销方式。(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遵循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基于旅游产品的六大要素,从产业链的角度,可以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餐饮供应、游览观光、娱乐项目和旅游购物这六个方面考虑仙女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加强环湖路交通网络建设和支线机场、城际高铁建设,大力加强内部水上交通建设,解决旅游交通。仙女湖有着极为丰富的特色地方食品,但在食品的形态上可做进一步的改进,结合赣菜系列开发饮食新特色,深入挖掘新余本地特色饮食习惯,配合景区得天独厚的“有机鱼”产品,向旅游者提供的一般以鱼为特色的“鱼宴”,让旅游消费者感受景区所特有的饮食文化。(3)做精“佛”文化做活“仙”文化。仙女湖文化与佛教名山五台山联姻,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仙女湖圣集寺暨佛教文化博览园,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仙女湖圣集寺打造成江南的五台山和南方佛教圣地。在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应重视本土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仙女湖风景区是“毛衣女”传说的发源地,“仙”文化的集大成者。为此,仙女湖景区应以传统情人节“七夕”文化为重点,围绕“情山爱水”主题,在仙女湖的青山绿水中,通过建成天下最大的情人桥、情人庙,最大的情人锁、情人结,最大的爱情诗碑林,最浪漫的情侣休闲度假中心等。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