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31 17:2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庙会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60-01
陕西关中西部宝鸡地区,是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释迦牟尼舍利供奉地法门寺所在地,在这方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上,庙宇众多,凡庙必办庙会。且民风淳朴,轻物质重信仰,重孝道讲亲情。时至今日,依然顽强地保持着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吃扯面,唱秦腔,耍社火,赶庙会,民众乐此不疲。因此,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精神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
一、宝鸡地区庙会及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
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庙会及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如我国四大镇山之一的宝鸡吴山,由于周文王卜居于千,在吴山下建千邑,时称吴岳。《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在吴山之阳作上,祭黄帝,作下,祭炎帝。东汉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始建寺庙发展不少,据史书载,较大的有始建于汉代的法门寺,道家的景福山龙门洞和吴山庙。法门寺为关中塔庙之祖,是佛教各宗派共同礼拜的祖庭。周公庙,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城北7.5 公里处的凤凰山上,主要为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而修建的祠庙,由于周公开创了千秋伟业,并制礼作乐,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为后人所尊崇,并修庙祭祀。周公庙始建于唐代,为纪念周公而设的周公庙会起源于宋代,一直延续至今。庙会时间为农历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二日,会期十天。西自甘肃,南到四川,东自河南的游客商贾,便如潮水般涌向周公庙。庙内从早到晚鞭炮声不绝,香烟弥漫。他们或进香祈求孕育,或观光游览,或收集古玩,或易物献艺。地方杂货、日用土产品比比皆是,泥玩具随处可见。尤其是周公庙后边的姜圣母祠的祈子活动更具特色。姜圣母祠祈子活动已有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传说已婚不育女子在此处与陌生男子野合,以获得天神赐子。故民间俗称“祈子会”。庙会上大量销售造型别致的泥娃娃、泥老虎民间艺术品,是一项历史传统风俗,其用途在于:供进香求孕的人用;泥老虎供赶庙会的群众带回家镇凶安宅。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原始生命崇拜观念在庙会中的物质映现,带有浓厚的宗教和巫术色彩。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古城,为区政府所辖地。虢镇城始建于商朝末年,是国内已知建城最早的古城之一。虢镇城隍庙立庙和庙会,据传说起始于西虢国都城建成之日,即农历四月初八。虢镇城隍爷别装重饰,与众不同。其塑像头戴顶帘珠帽,身着九龙褚蟒袍,且每年古历四月初八为祭祀之日。其仪式的隆重和庙会规模的宏大,关中以西的州、府治所概莫能及。细考其故,虢镇系周文王母弟虢叔封邑――虢国都城,亦为岐周京畿要地,其城隍乃为王爵。俗语“人赶一年会,全年大吉利”流传至今,可见每到农历四月初八,去虢镇赶城隍庙会,已深深印记于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其庙会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四月初七、初八晚的天明戏,吸引着省内外的各方人士。各乡村以及临县的曲子班、道情班、皮影戏班、秦腔自乐班、秦腔剧团在四月初七和赶会的人群一起赶到虢镇。最多时有上百家,娱神娱人,好戏连台,通宵达旦。“虢镇城、五里长,秦腔乱弹摆两厢;七步曲子八步戏,歌声飞过秦岭去”的顺口溜,生动的形容了这一热闹非凡的壮观景象。
除此,还有颇为完整地保持了庙会历史文化情态的灵山庙会。灵山庙位于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以北灵鹫山上。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因秦穆公在此狩猎,见神鸟灵鹫落于此山,认为是神灵所赐之吉兆,于是命人在此修建房屋数间,派人供奉此鸟,后人因此称为“灵鹫山”,简称灵山。灵山远离村落,依山势而建的庙宇占地百余亩,庙院参差错落,庙会历史悠久。灵山庙会的主角是灵山老母,即商周时期被姜子牙在封神榜上封为三圣母的三霄姐妹,此三圣母在灵山广施善心,保民平安。尤其为信众称道的是,她能够让不育的妇女得到子息,据说有求必应,非常灵验,远近闻名。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前后,进香者每天上万。灵山庙会前后三庙设有两个“义饭”灶房,善男信女或帮灶做饭,或接纳香客的布施,造册记账,或分处于各殿堂和佛像前做执事。偌大一个庙会全为善男信女执事管理,不设关口,分文不取,任凭香客自由进出,全靠信众布施维持庙会经营。尽管前来庙会进香祈愿、求福的香客大都是农耕民众,文化程度和穿着打扮远不如城市市民参与者,但他们执著古朴的信仰态度,虔诚地叩拜于送子老母和佛祖神像脚下的情形,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古庙会的文化形态。
二、宝鸡庙会与庙会文化的思考
庙会文化,是以寺庙为最初依托,以宗教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融艺术、游乐、贸易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社会生活、一种历史现象。庙会的信仰形式,除了祭祀的香火之外,更为主要的表现在民间文化艺术上,借以娱神,从而娱人、聚人。
纵观宝鸡各地的大小庙会,经过民间商会和古庙会长及爱好者的世代传承,已形成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一是神秘性。民俗共有的特征就是神秘性,而庙会的神秘性更为突出。神秘性的表现一方面在于仪式的庄重,一方面在于诸神“显灵”之类带有感应色彩的传说,即人神相通。二是集体性。其特征体现在它是一种集体行为,庙会从最早的形式到今天的发展,始终贯穿着集体性的活动。比如庙会中的各类表演,都是为了显示一种集体力量。三是娱乐性。震天的锣鼓、动人的秧歌、精彩的传统戏曲,既娱神又娱人,特别使人的心理得到有益的调整,形成轻松愉快的心境。四是继承性和变异性的统一性。几千年来,其庙会所崇祭的内容基本上不变,保持着神灵的供奉和各种仪式的固定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形成社会认可的时代变异。这种统一是庙会不断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当然,传统庙会的自发性逐渐变为当地组织的参与和统筹,时间上世代传承,空间上不断扩展;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发经济资源的动机更加突出,庙会正从宗教祭祀的精神活动,向文体娱乐和商业活动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等多元化多层次方面发展,成为展示民间文化艺术与具有地方色彩的传统文化,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互碰撞之际,庙会文化同其他的民俗事象一样,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迁, 在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制约机制的双向并行中发展变化,各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庙会主体的强化影响,从而借助于庙会这个特殊的“场”而向四周辐射,起到文化的传播作用。因而,农村庙会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作为农民文化娱乐的补充,要让庙会文化更加贴近生活服务百姓,充分体现其群众性、公益性,特别是要融入时尚的元素,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庙会,喜欢庙会,让庙会文化代代延续下去。
总而言之,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着人类的精神信仰,映照着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步履印迹。人们对庙会文化的态度,反映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精神取向。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应全面地、科学地、发展地理解庙会文化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征,把自然村落的庙会文化与政府主导的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合力,逐渐形成关中庙会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庙会上每一个游客看的玩的吃的买的都深具农村地方文化特色,充分领略到独特的地域文化,体会到质朴的人文风情,这样我们的庙会才有特色,更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__镇庙会文化活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得以迅速恢复和弘扬,特别是农村庙会文化活动。据调查统计,目前该镇建有庙宇48座、祠堂26座,遍及全镇21个村社,其中在活动中有抬菩萨出巡的45处、搭台演社戏的45处。活动时间大多在农历八月至来年正月,也有在农历五月。
传统的庙会文化活动主要表现为拜神祭祀(给村社所供养菩萨过生日)、抬菩萨出巡等活动,带有部分宗族和封建迷信色彩;广大群众热衷于拜神祭祀,肆意操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造成铺张浪费,影响社会治安。近年来,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管理引导下,庙会文化活动有了新的变化,在拜神祭祀过程中进行移风易俗,逐步改革封建礼仪,举行舞龙弄狮、大鼓凉伞、手持火灯(耍社火)等民间艺术表演,举办芗剧、木偶、电影等演出,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咨询服务,使之形成一种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增进了人们情感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以往农村庙会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庙会文化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必竞带有一定的宗族和封建迷信色彩,如果不加强管理与引导,势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经过全面调查,发现该镇以往的庙会文化活动存在着如下问题:
1、领导意识不强,认识不足。基层领导对庙会文化活动缺乏理性认识,认为庙会只是农村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活动,没有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没有意识到政府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把它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任其自发、自由活动。
2、管理制度松散,力度不强。虽然各庙宇都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人员少,文化水平低,组织能力差,加上镇村两级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宣传不到位,寺庙未批先建现象时有发生,庙会文化活动仍有不文明庸俗低趣的形式出现,宗族派系争端尚未完全消除,成为社会治安隐患。
3、审美取向含糊,品位不高。普遍村社认为,庙会如同村民逢年过节一样,拜神祭祀,操办酒席,请来剧团演戏,宴请亲朋好友。把活动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部份忽视掉,致使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如曾闻名闽南一带的古县南音唱腔消失了,明代传承至今的大鼓凉伞表演服装道具也变样了。反之,名为活跃氛围而公开放映格调低下的录相片等等。这种不良现象的产生,使庙会文化活动品位明显下降。
4、文化内涵不够,缺乏开发。庙会既是传统民间集市的一种形式,又是汇集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每个庙会文化活动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挖掘发挥其文化内涵,必将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该镇的白云岩寺庙,是宋绍煦年间朱熹讲学处,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闽南一带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能把该庙会举办成集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经贸洽谈的大型活动,那么将吸引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投资建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由于对庙会文化活动没有很好地管理与引导,庙会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挖掘,其价值未能开发利用。
三、对农村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与引导
如何传承和发展农村庙会文化,使之形成一种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值得基层领导探讨的问题。对此,__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活动的管理,正确引导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加强宗教活动的依法管理,发挥基层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等要求,设立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相应措施。主要体现如下:
1、广泛宣传,增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正确认识。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收集提供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以及庙宇活动管理等文字图片资料,通过镇、村召开的各种会议进行传达贯彻,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在节庆期间组织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咨询服务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庙会文化活动的要求规范和目的意义。
2、加强管理,规范对庙会文化活动的行为。镇党委、政府明确提出,把庙会文化活动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行分工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把庙会文化活动作为年终镇村挂钩分管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年重大庙会文化活动之前,邀请文化、宗教、法律等专家举办庙会文化知识讲座,组织全镇各村社负责活动的村民理事会成员参加,使他们统一思想,增强认识,文明有序地组织庙会文化活动。由政府牵头,协调文化、宗教、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抵制和摒弃一些低级、庸俗、鄙陋的活动内容,有效地避免火灾和消除治安隐患,使庙会成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
3、因势利导,开辟农村宣传文化阵地。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倡导将村社庙宇(祠堂)改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增加新的活动形式,渗透先进文化内容。结合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活动,举办各种文体比赛,组织法制图片展览,赠送农业、科技书刊资料,营造“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文秘站
-!体育活动中心,该社的民间武术南太祖拳术及弄狮已成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多次派队参加__市、龙文、__等地举办的民间地方拳术比赛,屡获南狮表演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篇3
在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6月2-4日,“2016中国非遗庙会文化遗产论坛”(以下简称“2016庙会论坛”)在中国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庙会文化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联合主办。
“2016庙会论坛”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传承保护文化遗产为宗旨,以“论坛+展演+慈善”的三位一体模式,通过讲、演、展、拍、捐、筹等形式,展现新时代庙会文化。
6月2日上午9时,中国庙会文化研究院院长恒顺法师宣布本届论坛正式开幕。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刘吉先生在致辞中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的重要性,希望以本届论坛为契机,共同发展以庙会为载体的中华文化。
接下来的“中国庙会‘中国梦’――中国庙会国际化”主题论坛上,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常务副台长王凯歌,北京大学原党委常委、经济学院原院长晏智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世界级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建军,文化部非遗保护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厚粲等分别发表了精彩演讲。
篇4
多观察,多试验各种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素描表现技法。画作是反映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和艺术认识的窗口,从画中能够发现绘画者综合表现力的提高过程。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指导绘画,是学生艺术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学生素描课程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画画过程中,调子越来越多,观察和思考越来越少。学生不自觉地陷入用已有的思维方法和经验完成画面,不考虑每一张画的独特因素,根据学过的素描理论和经验表现描绘对象,并麻木地进行完成画面的反复操作。这种为了完成画面而完成画面的根结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画画之初就没有对描绘对象进行整体的认识、分析与把握,只是凭经验、机械地臆造或复制表现对象。对此问题,教师不能采用简单指出不当、直接指示学生修改画面的方法,而应让机械描绘的工作暂停,再次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描绘对象,再述自己的绘画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法,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带动学生自省达到教学目的。当发现学生的型不准或者光影与实际不符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和学生谈谈作画前观察时怎么想、怎么看和计划怎么画,想通过画面表现什么,而现在画面上有什么,与预期效果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画面问题出现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思考方法。
二.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拓展学生思路
利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发展学生艺术探索能力,拓展设计思路。第一阶段:夯实基础,用素描因素分析法进行教学。首先,针对学生在素描训练之初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形体、结构、透视、构图等,教师必须先将基本概念逐一梳理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认识到各种因素的主次地位,理解因素间不可割裂的紧密关系。第二阶段:空间换位、多次组合教学法。这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拔高与提炼,也是建立学生设计思维的主要阶段。通过一些设计手段改变物象的基本性状,如打破物体的正常摆放规律、重新设计物象色彩、切割现有物体、改变物体造型、突破物体空间规律做悬空或失重动态等,使学生对物象做全方位的再观察、再剖析,再次获取直观感受,拓展视野空间和思维空间。空间换位、多次组合教学法的素描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石膏几何模型和随机堆放的水果静物,让学生自由选择座位,在想象中对眼前的静物等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学过的构图的形式规律,利用现有的物象,自己设计构图、形体、光线、明暗等因素,在画面上表达出通过设计而体现出的艺术情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能力。学生根据思考和草图中形成的有自我设计意识参与的意象,运用具体的、传统的方法进行表现。学生在这种具有设计思维的练习中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的同时,让设计思维参与到绘画中,进而为日后的设计学习奠定基础。
三.利用多种评价方法
巩固学生学习成就感,锻炼学生阐述和表达作品思想的能力,学会虚心与探讨,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思考。
(1)教师的鼓励与评价
学生需要一个观点独特而不偏颇、修养深厚而不卖弄,既有独到见解、技法高超,又兼容并蓄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性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更应该像是一个年长的朋友,给予他们诚恳、中肯的评价,告诉他们“这样做会更好”而不是一个只会挑出毛病,告诉他们“你要这样做才行”的监视者。
(2)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
篇5
关键词:文水县;苗木花卉;发展对策
文水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中东部,下辖12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共199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农业人口37万人,劳动力17万个。文水县是一个传统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随着近年来国家将生态林业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水县的种植业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少农民在自家地里开始种植苗木花卉,增加收入。
1 苗木花卉生产现状
目前,文水县苗木花卉生产主要有县国营苗圃、吕梁市国营城子苗圃和青高、桥头、北辛店、南峪口等村育苗大户的个体苗圃。另外,还有许多零星的小面积育苗户,全县育苗面积达533.33hm2。苗木花卉生产起步晚,发展趋势缓慢,苗木花卉种植明显的特点是: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苗木花卉生产专业化程度低,造成其产品缺乏特色、规格难以统一、数量不成规模,而且很多苗木花卉从业人员都是从种菜、种粮等直接转移到种苗木花卉上来,他们没有生产经验,对苗木花卉生物等特征和生态学特性了解不深,造成苗木花卉栽培水平低。但是,农民的积极参与,使全县苗木花卉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扩展,管理不断加强,效益不断增加的良好态势。
2 发展苗木花卉有利条件
(1)文水县有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县国土总面积106853.33hm2,林业用地52440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9.07%,其中有林地面积38580hm2,森林蓄积量达284.2万m3,全县森林覆盖率36.12%,林木绿化率40.94%。(2)文水县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处晋中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文峪河、磁窑河、汾河3条河南北向纵贯其间,土壤较肥沃,适合植物生长发育。(3)快捷便利的交通,境内有夏汾高速、大运高速、307国道及省、县、乡道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苗木花卉的需求迅速增加,为苗木花卉生产发展提供了广大市场。
3 遵循原则、发展规模和重点
3.1 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政策引导,企业带动的原则;二是坚持依托本地资源,培育特色适销苗木花卉的原则;三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原则。
3.2 规模
文水县现在的苗木花卉生产不成规模,比较分散。近几年,我们着重做好全县苗木花卉发展的规划,建立以县国营苗圃和吕梁市国营城子苗圃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户,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和采用新机制运作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进行产业化建设。根据全县林业资源和土地情况,实行乔、灌、草、花相结合,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3 重点
一是加强县国营苗圃、吕梁市国营城子苗圃及个体育苗大户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后劲,重点加强苗圃道路、排灌等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开发乡土植物,做到“我有他无、他少我多、他劣我优”,不断发展壮大苗木花卉生产;三是建立健全相对稳定,竞争有序的苗木花卉营销市场;四是以林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来发展苗木花卉生产。
4 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苗木花卉建设涉及面广,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各级各部门要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苗木花卉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4.2 出台各种扶持政策
苗木花卉企业从事林木培育和种植所得,应免征企业所得税。允许使用林权证和苗木花卉资产进行抵押贷款,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以资金、土地、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参与苗木花卉企业经营和生产基地建设。纳入苗木花卉规划的乡镇、村,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引导苗木花卉经营者成立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各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给予苗木花卉经营者适当补贴。
4.3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发展机制
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项目资金为支撑,信贷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一定资产的企业,加大资本运作力度,通过注入资金,引进机制,使之发展壮大。
4.4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篇6
金华是一颗明珠,点缀在世界上,闪闪发光;金华是知识的金库,孩子们在那儿能学到智慧与才能;金华是一座幸福城,人民在那儿能得到快乐与温暖……
金华是美丽的!清晨,整个金华充满着清新的空气。一望无垠的天空蓝如宝石,没有一点儿色彩,没有一点儿污迹。公园里那片美不胜收,一年四季绿草如茵的广阔草地,草长得既细且嫩,春夏间草坪上繁花点点,红色、黄色、白色……像满天星斗。一串串的紫藤花,就像一串串水灵灵的紫葡萄,又像一串串紫色的铃铛。花的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蝴蝶,它们在紫藤花中穿梭着,似乎和紫藤花融为一体,忽儿,又飞开了!
金华是宏伟的、壮观的!座座大厦一层又一层。这些建筑都极富于灵动奔放的现代意味。高低错落,起伏有序,方圆交融,刚柔相济,显得分外新颖别致,洋溢着雄浑而飒爽的青春气息。尽管没有大屋顶、小亭子、玻璃瓦等外在装点,却由内在格局的营建,协调自然地展示了中国宫殿、庭院与园林的艺术特色。一座座雄伟的立交桥,像一座迷宫。桥的下面,每侧都有许多桥墩,他们就像一个个巨人的双腿,支撑着大桥。到了晚上,那一排排整齐的华灯,装点着立交桥,我越发觉得这座桥边的雄伟、可爱了!
篇7
【关键词】明代建筑绘画;吉祥图案;规格化;定型化
东岳稷益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城西南20公里的阳王村,当地人俗称它为“阳王庙”,相传是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堂。现今东岳稷益庙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外观上看这座存在了几百年的国宝像是被尘封了多年的压在箱底的宝贝,平静、寂寥而又难掩其光芒。一扇朱红的铁门,一把铁将军将它与世俗隔离开来,已经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入了。
这座稷益庙在佛教和壁画研究领域名气很大,已经有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它进行过考证研究,也留下了一些相当珍贵的资料,还有一些专家正在接着考证研究,希望还能从中发现新的有意义或有争议的地方,为我们的历史资料作补充或订正。对于稷益庙以及它精彩绝伦的壁画,关于历史的相关问题由于还存留有一些文字以及有文字记录的碑文,专家们能够发掘的资料大部分已阐述详细。本文从稷益庙壁画以及建筑绘画中的装饰纹样中分析一下东岳稷益庙的装饰艺术特色。
稷益庙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遗构,壁画在现存的明代壁画中属巨幅佳品,而明代的装饰图案整体来说比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变化,逐渐向精纯、淳朴方面发展,色彩较浓艳,国画装饰逐渐流行,吉祥图案盛行。图案设计也渐次走向规格化、定型化。
走进稷益庙院落布局,轴线上原由南向北依次建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两侧建有翌室及廊房,现仅存正殿、戏台、献殿基址。正殿,元至元年间(1335-1340)重建,明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扩建重修。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1.11 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
有关壁画的年代在《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记载:“正德间……百工殚巧,金碧摛辉。”另外在正殿南壁西梢间上边尚存壁画的年款和画师的题记,“正德二年秋九月十五日工毕,翼城县画师常儒、男常耕、常耜,门徒张絪,本州(绛州)画士陈圆、侄陈文、门徒刘崇德”,可见壁画是正德二年(1507 年)由翼城画师常儒、绛州(今新绛县)陈圆带领绘制完成。从而确定了壁画确切的年代。再者在正殿内脊桁的另一木板留有“重修展盖正殿六间四社人等同建,各邑人匠,……画匠杜忼”。从而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在后来的重修中还有画匠杜忼参与到壁画的绘制或修复中。
稷益庙壁画的内容描绘比较特别,在通常的寺观壁画中未有发现。画面中描绘的既不是佛教中的佛、菩萨等佛教人物和内容,也不是道教神袛的内容和神仙,它所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神话历史传说。壁画绘百官、农民朝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故事。歌颂了大禹、后稷、伯益为民造福的事迹,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绘画艺术极其精美,技艺精湛,堪称是我国壁画遗产中的又一瑰宝。
我们先从壁画中分析一下装饰纹样的艺术特点。东壁正中画面主要绘朝圣图,以朝圣伏羲、神农、黄帝三圣帝。三圣殿面阔三间,绘以盘龙柱、黄绿琉璃瓦盖顶,两旁还有配殿。殿前植有梧桐、月季、松竹、槐树等花卉树木。三圣帝坐于殿中,头戴圣冠,圣冠顶部皆画有红白两个圆圈好似青天和红日;坐在正中的黄帝身着青色大袍,坐于左右两边的二帝都着红色长袍。大殿横梁上所绘纹饰为散点式斗拱图案和如意纹二方连续图案,而画面中上部地面装饰纹样则采用了四方连续纹样菱形云龙纹,属于“菱形连缀”。“菱形连缀”是传统构成技法之一。一般以适合纹样填入菱形内,多以花卉组成,而壁画中填入纹样则为云龙纹,彰显壁画中主人公三圣帝的帝王身份。其中的云纹画法皆为明清时期典型的画法。行云绵延似流水,卧云平摆似如意。这些云像云不是云,主要表现在意境上,天上不会有像流水、像如意的云,这种创造的“天上彩云”正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浪漫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中下部地毯装饰纹样为长方形适合纹样,边缘纹样为二方连续的波纹式,中间纹样仍为云龙纹,四方角隅则为缠枝莲纹。
东壁上部绘有后稷诞生故事组画,这些场景中的人物、房屋、花草树木、动物、山峦等占画面不大的地方,但画师能够非常细致严谨生动地表现出画面一系列场景。而这组画中出现的地面装饰纹样则运用了方形适合纹样。纹样的角隅位置还是绘入云纹加以装饰,而中间的方形位置则填入了流水纹。这种纹饰属于四方连续纹样重叠式构成,这种纹饰在明清时期流行,常以各种锦纹、水纹、冰裂纹做底纹,多以连缀式组成,通常还会绘有浮纹,但这幅纹饰中没有绘入浮纹。
西壁画面以朝圣东岳、后稷和伯益为中心,以三圣殿前的一部分布局,殿台、树木为近景,午门、军帐为中景,山川、云树为远景,祭庙楼阁为两翼,形成宏大场面的纵深空间感觉。内容主要有朝拜、耕种、收获、烧荒、狩猎、农妇送饭、碾场等画面,表现晋南地区农村生活场景。西壁画面中地板的纹饰为四方连续纹样八达晕式构成。八达晕式由几何形和自然纹结合在一起组成。以团花为连接点,四方皆是几何形骨架,中间填充图案则为云龙纹,但是和东壁的龙纹有所不同,龙纹形态优美长有双翼。中下部地毯装饰纹样为长方形适合纹样,边缘纹样为二方连续的散点式,中间纹样仍为云龙纹。在东西两壁的上部,群峰林立,云雾缭绕,其中包括有小桥流水、宫殿房屋、田地、郁郁葱葱的树木,人物掩映其中。
南壁东梢间主要表现张大帝带领府吏赴会朝圣的场景,其中山水部分占到画面二分之一,画面主要通过山水把人物的关系展现出来。其中山水山峦重叠、云雾缭绕其间,其中树木和祠山张大帝的宫殿掩映在山水之间。
南壁西梢间表现的是酆都狱门和阴曹地府图。画面中山水部分占到整体画面二分之一还多。整体画面中把酆都狱门置身于山崖峭壁之间,人物错落有致的安排于其中。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稷益庙中建筑绘画装饰纹样的特点。位于庙宇内顶部的平梁、斗拱间隙皆绘有精美的建筑装饰画。稷益庙四方斗拱间隙绘有黑底描金云龙纹。云纹画法皆为明清时期典型的画法,绘有如意云、行云、卧云等云势。四方平梁以下至上都绘有装饰纹饰,最下面的梁上绘有波形二方连续,纹样为花朵缠枝纹,以一波做上下环绕构成,每一波间所饰花朵各不相同,统一中显出多样性。依次向上,为二方连续折线形式,木梁旋子彩画。旋子彩画是明清时期主要的彩画形制之一,题材有旋花、卷叶。
北殿横梁挂落上所绘纹饰与大殿中其他纹饰有所不同,雀替左右纹饰为描金凤纹、莲花缠枝纹;中间则为描金龙纹、牡丹缠枝纹。木梁旋子彩画为描金彩画,题材以龙纹为主,还有凤纹、瑞兽以及仙人图案,西箍头为童子坐莲图,东边箍头为层叠莲花图;藻头为龙纹、凤纹、仙人、瑞兽题材;枋心纹饰为二龙戏珠。根据纹饰以及题材特点,稷益庙挂落更偏向于清朝建筑绘画的特点,有可能是在清朝时所加,或所绘纹饰为清朝补绘。往上的横梁装饰纹饰属于比较典型的旋子彩画,二方连续形式,题材以莲花和梅花为主。再上一层横梁上的装饰彩画为几何形式感强的花卉锁纹构成;在往上一层横梁上则绘有旋子彩画,采用明代典型的牡丹旋花纹饰。东西壁中间梁上彩画以几何形组成的锁纹锦纹构成。最顶部的梁上彩画则绘有花卉缠枝纹,以花为主,以叶为衬,作来回缠绕,结构简单,动感很强。
稷益庙壁画以及建筑绘画中的装饰纹样,综合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传统、艺术创作方法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表现出明朝装饰绘画特有的风格和特色。这些优美的图案,精巧的纹饰是古代工艺匠师,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造出来的。它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信息,是古代画匠们的血汗结晶,是无价的财富。这份民族的、民间的珍贵遗产,我们理应认真探索、整理、研究和总结,找出规律,借鉴学习,这是为继承和研究民族装饰艺术所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 柴泽俊编著《. 山西寺观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 王泽庆.山西新绛东岳稷益庙壁画[J].文物,1979(, 10).
[3] 见新绛东岳稷益庙殿前《重修东岳稷益庙碑》.
篇8
论文摘要:洛阳是我国著名的 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其庙会所在地也是河洛民间文化的聚集地;洛阳庙会的 发展 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历史变迁,从美学角度考察洛阳庙会的发展,可挖掘不同时代庙会的审美内涵;传承庙会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当代人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庙会是我国民间节日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源于我国古代隆重的祭祀活动,其实质在于信仰,它的形成与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密切相关。在
河南地处中原,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外来文化与庙会的结合,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的同时,在中原各个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以其得天独厚的 自然 地理条件和渊源久长的文化历史,不仅分布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隋唐遗址等多处构成古都风貌的古代建筑和名胜古迹,而且还有规模宏大的古庙会群。洛阳庙会作为古都洛阳非物质形态的人文资源之一,与物质形态的古建筑、古迹相比,更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自产生后,它经历发展、变化、复兴等阶段,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变迁,也使其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1洛阳庙会的审美考察
(1)文化互融的传统庙会
洛阳庙会群在中原地区庙会群中颇具特色,堪称豫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博览会。不仅有二郎庙等各类小型庙会,还有关林、龙门、白马寺三处大型庙会。庙会群大多以佛事为主,它们共同促进着佛文化在
自尼采以来,西方 哲学 一再强调审美不但是一种 艺术 活动,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庙会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生存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长的文化意味,是十分必要的。
如今,逛庙会已成为洛阳人欢度春节的习俗,尤其是每年春节,全市都会有百万市民欢聚在庙会上。其中不乏海外华人和外国的游客,专程来赶洛阳庙会。庙会适应了广大群众娱乐和审美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身心、宣泄感情的好机会。其中,很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登台亮相,充分展现了悠久的河洛民俗文化,如:河洛大鼓、二鬼摔跤、抖空竹、大里王狮舞、篙县背装、宫廷宴乐、捏面人、锣鼓书等民间艺术,它们代表着河洛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庙会这个共享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观赏到民间戏曲、民俗文化、文娱 体育 活动和种类繁多的商品汇展,还可以感受淳朴的民风,品尝到带有童年气息的小吃—棉花糖、桂花糕、吹糖人等,通过瞬间回忆质朴的幸福,偷悦身心。春节庙会的举办目的虽然是要宣传河洛传统文化,但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开始出现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活动,带有时尚气息,以期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感性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大众的审美观念从过去的审美到现在的美丑并审,审美方式越来越趋向感性化。庙会就如同一幅活生生的“风俗画”,使人们认识社会的客观存在,会上无数新鲜的事物吸引着人们去理解和探索,只要广泛接触便可充实头脑,获得有价值的文化知识。从传承关系来说,洛阳当代庙会不仅是对洛阳传统庙会的延续和复兴,而且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出发,在继承了传统节日庙会特色的同时,又借鉴了节日游园活动注重文化的特点,努力挖掘民间各种文化活动的娱乐性特点。现在,洛阳庙会已成为对外展示洛阳当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不仅体现出洛阳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当代洛阳 发展 的新风貌。
2洛阳庙会文化的传承意义
篇9
【关键词】 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
姑婆山仙姑庙会是广西贺州民众于农历正月初九、六月二十四祭祀何仙姑,祈求仙姑护佑的聚会。贺州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是4A景区,是贺州市着力打造的生态旅游品牌。从2008年起,景区开始开发仙姑庙会节庆旅游。从目前看,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影响力有限,未能体现应有的旅游效应。深入研究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开发问题,有利于促进姑婆山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推动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旅游名胜的打造。
一、姑婆山仙姑庙会概况
庙会是因庙而形成的具有一定仪式等特定内容的聚会。其实质在于民间信仰,核心在于神灵的信奉。在各地,百姓之所以虔诚地崇拜当地庙宇中的神灵,是因为他们把这种神灵当作保护神来崇拜的。
姑婆山仙姑庙会是贺州民众于农历正月初九、六月二十四祭祀何仙姑,祈求仙姑护佑的聚会,其中六月二十四是仙姑圣诞。何仙姑是中国八仙传说中唯一的女性神,她以女性的仁爱至善而得到百姓的喜爱。根据各地文献,所记载的何仙姑的籍贯和身份都不同,但是共同的特点是她出生在普通的人家,她在成仙之前过着辛苦的日子,她成为仙女是因为善良从而得到了神仙的点化。贺州传说中,隋开皇九年六月二十四,何仙姑出生于贺州桫椤山荷花寨,是当地菜农何韭菜之女,取名何香姑。香姑天资聪慧善良有爱心,双亲、恋人罹难历尽人间沧桑。唐武德四年上山采药巧遇吕洞宾,被收为关门弟子,后得道成仙。仙姑幻化成老姑婆,时常在山中济世救人。世人不忘姑婆大恩,改桫椤山为姑婆山,并于唐武德六年在山顶建“仙姑庙”以供奉。传说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正月初九,八仙齐聚姑婆山拜年赐福人间,正月初九被固定为姑婆山的庙会节日,此后正月初九及仙姑的圣诞当地都会举办庙会以示奉祀。
八仙惩恶扬善、行侠仗义传说在我国流传广泛,深入百姓心中,影响深远,何仙姑更是以大慈大悲、仁爱至善的女性形象深受民众膜拜。每逢正月初九及仙姑圣诞,民众自发到仙姑庙祈福禳灾,仙姑成为护佑一方,拥有强大力量的神灵。2000年,贺州市宗教界人士为了满足和方便百姓瞻仰、供奉何仙姑的愿望,将仙姑庙从山顶搬到山麓,如今的仙姑庙香火日加鼎盛。至今1015年的姑婆山仙姑庙会,已成为蕴涵深厚的节庆民俗文化。
二、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开发现状
庙会节庆旅游开发是提高庙会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的档次,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为了提高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之成为国内外的旅游名胜。从2008年起,景区开始着力开发仙姑庙会节庆旅游活动。
首先,开发者初步挖掘姑婆山仙姑文化。仙姑被视为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善良美丽、勤劳勇敢、能诗善织、好施济世的典范。仙姑出生于贺州姑婆山的传说为开发者重视。他们认为仙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特色,成为姑婆山乃至贺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景区把正月初九、农历六月二十四仙姑圣诞日打造成游客祈福、狂欢的盛会。景区以庙会为契机,充分运用宗教资源,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拜仙姑祈福。庙会期间,祭祀仙姑的仪式、八音乐队演奏、醒狮、粤剧表演、武术、杂耍等富有民族民俗风情的特色活动轮番上演,使游客感受姑婆山生态魅力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文化之旅。
再次,景区通过各种平台积极推介仙姑庙会,并推出优惠票价吸引广大的游客。庙会期间推出半价门票,2013年,庙会期间入园达4万多人次,同比增长200%。2015年,甚至推出每人20元的优惠票价。活动期间,社会各界信众、来宾朝拜圣母仙姑,点洒圣水祈福,景区出现了游客如织的场面。
庙会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体现出品牌影响力。
三、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开发看,尽管仙姑庙会有一定规模、名气,但还未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节庆旅游品牌,仙姑庙会节庆旅游开发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1、仙姑庙会文化挖掘不够深入
目前,隋开皇九年六月二十四何仙姑出生于贺州桫椤山荷花寨的传说尚未得到学术界及民间的普遍认可,关于何仙姑籍贯何处尚存颇多争议。八仙故事流传靠的是戏曲、小说、讲唱等形式。贺州仙姑文化是随着旅游的开发而不断受到重视,但有关仙姑的传说、遗迹、歌谣等重要资料比较缺乏,戏曲、小说、讲唱等形式更加鲜见。
2、仙姑庙会旅游主题形象缺乏独特性
仙姑庙会的由来是祭祀女神何仙姑,提供给游客是祭祀仙姑的仪式、拜仙姑、点洒圣水祈福活动,据此,开发者把庙会主题仅仅局限于拜神祈福,这与各地庙会举办的宗旨如出一辙,缺乏独特性,无法提升知名度。而且在姑婆山的何仙姑尚未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拜仙姑仅仅是对地方某位女神的祭拜而已,游客在此获得的感召是有限的,仙姑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大,难以吸引全国的游客。
3、仙姑庙会旅游项目吸引力不足
旅游项目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也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景区努力把正月初九、农历六月二十四仙姑圣诞日打造成游客祈福、狂欢的盛会。祭祀仙姑仪式、拜仙姑祈福、观看民族民俗风情表演构成庙会期间姑婆山游客除游览山水以外的主要活动。如果仙姑庙会仅仅定位于拜仙姑祈福,基于姑婆山目前的影响力,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是不足的。
4、仙姑庙会旅游产品营销水平不高
首先,早期景区主要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客运车辆广告、下乡宣传车、派发和张贴喜讯等多样式的宣传方式加大旅游的宣传力度,并在庙会期间实行门票优惠。虽然目前增加了微信营销方式,但总体缺乏高端推介平台。其次,仙姑庙会还缺乏形象的旅游宣传口号及形象徽标。目前,仙姑庙会旅游宣传口号及形象徽标尚处于空白的状态,难以达到增强旅游者的认识和记忆以及传播、塑造旅游地形象的目的。
四、加强仙姑庙会旅游开发的策略
1、深入挖掘仙姑庙会文化,增强旅游的文化蕴含
旅游作为一种以文化内涵为主的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属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满足旅游者文化审美需求。开发者应注重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文化特征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何仙姑是中国传统八仙之一,或普度众生或救人危难,为后人拜祭、敬仰。仙姑仁爱至善的思想是仙姑文化和仙姑信仰的核心和基础。开发者应围绕仙姑仁爱至善的思想,收集有关仙姑的传说、诗文、民歌,请专家考证以何仙姑为主题的主要遗迹,使贺州何仙姑的形象越发饱满。在此基础上,创作仙姑大型情景演出等文艺表演,使仙姑济世救人之举、仁爱至善的思想深入人们的内心,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在旅游过程中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打造仙姑庙会旅游鲜明、独特的主题形象
主题是一个节庆的核心和灵魂,活动项目应围绕主题展开。根据地方特色文化及环境,仙姑庙会开发者可以“祈福养生”为主题,举办姑婆山仙姑文化节,打造仙姑庙会旅游鲜明、独特的主题形象。仙姑庙会旅游的主题首要是祈福纳祥。在民众心中,仙姑是大慈大悲、无所不能、悲悯苍生的女性神灵,人们到仙姑庙祈福是为了能得到神灵的护佑。主题蕴涵的养生思想,既体现了道教文化中所追求的,也与贺州旅游发展趋势相一致。贺州正在打造“长寿胜地 养生之都”。无论是以姑婆山为首的自然生态旅游,还是以黄姚古镇为主的古村镇落休闲旅游,养生逐步成为贺州整体旅游产品的核心主题。
3、精心设计旅游项目,增强仙姑庙会旅游的吸引力
旅游项目是满足游客需求和主题功能的承担者和体现者,项目吸引力大小直接决定旅游地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围绕“祈福养生”的主题,开发者要积极谋划差异化、精品化发展之路,精心设计创新的旅游项目,增强仙姑庙会旅游吸引力。民间传说中,何仙姑手持荷花济世慈航的形象在贺州深入民心。姑婆山可以为游客提供赏荷的景点,吸引境内外众多游人前来休闲观光,让游客赏荷影仙踪,沐荷影养心,赏花海纳福;借仙姑以古茶汤悬壶济世的传说,进一步开发游茶园、品茶汤、观茶艺表演的茶文化健康旅游;养生离不开合理饮食的调配,要挖掘体现仙姑文化的特色菜肴,为游客提供健康、美味的饮食。
4、加强仙姑庙会旅游产品的营销
高明的营销活动是把产品的单纯买卖行为上升到文化价值理念的融合和互动,从而使产品的个性色彩更加鲜明,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竞争优势。因此,景区开发者要抓住仙姑仁爱至善的思想,借助文化的亲和力,在企业与旅游者之间达成对产品价值理解上的默契。要加强对宣传口号、标识的提炼,以此传播、塑造旅游地形象,给旅游者以强烈的听觉、视觉冲击力,增强旅游者的认识和记忆。此外,借助高端的推介平台也是打造仙姑庙会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不可少的手段。近两年举办的“姑婆山仙姑文化研讨会”活动,共谋发展良策,实际上是一次智力、舆论对接的有益尝试。学者们积极探研,在深化旅游理论的同时,研究者的学术成果也弘扬了姑婆山仙姑文化。
五、结语
经过近二十年的旅游发展,贺州姑婆山生态旅游已逐步成为广西的生态旅游胜地。进一步深入开发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有利于促进姑婆山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推动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旅游名胜的打造,为贺州打造“长寿胜地,养生之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晓云.洛阳节庆旅游品牌化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6.
[2] 段雅红,卢东宁.我国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3.01.
篇10
2009年浚县正月古庙会入围“河南民俗经典”,由于其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绵延整个正月,吸引着周边20多个省市及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祈福,日游客量最多可达30多万人次,素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山因人而贵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兴盛依托大山和浮丘山,大山和浮丘山也承载着庙会所延伸的文化渊源,神话故事中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挑的就是这座大山与对面的浮丘山。环绕其周围的太行、沂蒙、燕山、伏牛都遮不住它们的光芒。
“大山文化汇聚了1000多年来的宗教风习、石雕造像、摩崖石刻、风物传说等遗存。它们承载的多是水患人战的凛冽、世外边缘的放旷、山野民间的率真,是中国历史文化长链上古朴芳香的一环。而且,离乱时世的文化遗存本来就不多,它就弥足珍贵。”著名女作家王钢如是说。
浮丘山只有105米高、1平方公里大,因山势若漂浮之舟被称为浮丘山,又因其在城南而被称作南山。位于浮丘山南端最高峰的碧霞宫,是全国不多见的古老且规模完整的道观。据传碧霞宫是碧霞元君的行宫,当地人称碧霞元君为“老奶奶”,碧霞宫亦称“奶奶庙”。
明嘉靖年间,浚县知县蒋虹泉历时20年,捐资建起正殿和两侧廊房及院墙和山门。碧霞元君从此名震一方,加之相传碧霞元君专司人间生育之事,“求子有应”被传得神乎其神,祭拜之人日增。
此时,浚县两山已有多个分散的庙会,庙会能使人的心理得到有益调整,但远道而来的香客要赶齐这些庙会非常不便。
由于玉皇是道教中天界最高主宰之神,玉皇庙会在春节刚过的正月初九,正处于农闲时节,于是人们将朝山拜顶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逐渐集中在了正月。当地也积极迎合并主动疏导三教九流的不同信仰者、游览观光者向正月聚集。
这种融合聚集的信仰基础,从碧霞宫建筑的特色上便能找到很好的注脚: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崇的神灵,碧霞宫本是道教建筑,但在浮丘山上的碧霞宫的垂拢上,却绘有儒教的二十四孝图。在我国,忠孝节义历来被奉为至上,将孝道故事画在正面显眼的位置,说明这里已不单纯是道家的内容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御道的拦板上刻着一个佛在心中的吉祥符,再看柱头石刻中的人物有道士也有罗汉。由此可以看出,大浮丘两山的佛、儒、道三教合一。
宗教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分散庙会的聚合奠定了基础,消除了不同信仰者祭祀朝拜时的隔膜和障碍。
1989年成立的浚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先后对吕祖祠、禹王庙、天齐庙、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近年来,庙会期间连续举办社火表演大赛,使正月古庙会达到了空前规模,高峰期每日游客达30余万人。2009年,依托浚县古庙会举办的首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向世人展现出千年古庙会的崭新风姿。
小小浚县城怀抱两座山,城中有山,山上有城,炊烟之中晨钟暮鼓不绝,宛如千年历史退潮之后留在沙滩上的一只双珠蚌贝。
“和”,承载着几多祈福祝愿
大浮丘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字――“和”。宗教上是和,艺术上也是合;人与人之间是和,人与神之间还是合。佛钟上刻有八卦,道家在佛寺设坛作法。千佛寺迁入碧霞宫后,和尚与道士共收香火钱。
历代诗赋文字,豪放与婉约同在,飘逸和伤感共处;文豪与白丁齐抒胸臆,边民和土著共叹古今,“和”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方圆几百公里的百姓对大石佛又敬又怜,沿山崖佛身盖了一座遮风挡雨的敞面楼,因佛足在地面下,故称“八丈大佛七丈楼”。对道教的碧霞元君,百姓唤作“老奶”,每年为她庆生……
人们到此祈求平安幸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一年中,浮丘大两山最安静的时段是腊月三十下午,因为这时家家都在包饺子。随着春节的来临,人们争先恐后地上山放鞭炮,祈福新年,就此拉开了正月古庙会的序幕。
祈神拜佛后,人们总是喜欢用红绒线把心愿“拴”在山上。庙会中流传着朝山进香功德圆满之说,即第一年是为了许愿,第二年是为了实现,第三年是为了还愿。这些习俗是人们千百年来的共同愿望――太平和谐,幸福安康。
庙会通常是民间杂艺大展示的舞台,被列入国家民间艺术保护项目的社火表演是浚县正月古庙会的一大亮点。浚县现有各种民间社火组织60多家,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大家竞相献艺,场面极为壮观。
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阁和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浚县舞狮队后常跟着武术队。武术队俗称“刀枪把子”,真刀、真枪、真拼实打的童子功显示出瓦岗军驻扎此地时留下的习武之风。浚县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郭村舞狮表演最有名,在高亢激越的音乐声中,舞狮者在5张重叠起来的八仙桌上翻筋斗,其跌扑翻滚、跳跃抓耳惟妙惟肖;其双飞脚、大转身惊险刺激,“油锤灌顶”“单手开砖”“双风灌耳”是他们的绝活。
七旬老人王锡让是郭村舞狮队的总教头,“每年舞狮评比,俺村都是第一名。这几年俺村到开发区表演还拿过最佳表演奖。今年俺们争取再拿个一等奖!”王锡让说。
浚县高跷表演的特色是把天津的高跷技巧和湖南小曲调糅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冷静思考才能走得更远
“正月古庙会是浚县文化中的精华,虽然土生土长在浚县,但它却是中原民俗文化的缩影,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祈愿,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情怀。从每年正月古庙会的盛大场面,就可以看出浚县民俗文化强劲的辐射和巨大魅力。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文化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文化矿藏。”第二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儒商子贡文化高峰论坛筹备组组长马金章对古庙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从理论上厘清民间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守望民间与建设未来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搞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现代化的政治文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于塑造鹤壁的地域文化形象,对于区域文化经济优势的确立和发展,对于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对于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开拓文化市场等,都具有十分独特的潜在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