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16 01:4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管理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管理研究

篇1

【关键词】建筑市场 管理 对策

1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建筑市场管理工作是确保建立秩序的有效途径,由法律层面来讲,使得建筑活动以及实践行为更加规范,各个行业主体的操作运行在有关规章体制的约束管理下,有效的预防了暗箱操作行为,避免了不当竞争以及私下交易等违规现象。引入公开制度则令建筑行业市场之中的各类项目建设信息更加透明,使得炒卖信息、违规作业或是非法交易的现象无处遁形,明显扭转了业内不正之风。另外,建筑市场管理则在该过程之中渐渐的迈向正轨,并构建形成了科学有效、规范有序的整体化建筑市场管理系统,推动了建筑行业市场以及企业单位的全面持续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建筑市场管理秩序的日益完善令市场各方主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加。

再者,建筑市场规范的管理秩序令政府单位针对市场管理的工作流程作出了有序协调,也就是说有关建筑单位需要在市场管理体制的约束之下从事项目报建工作,完成合理的项目招标并进行有关合同备案,这样一来将为政府单位的有力监督管控提供更大的保障。该类程序化作业模式之下,将有效避免暗箱操作的不当行为。在建立市场化管理模式之下,建筑活动的执行开展有了较为固定的场所,使得服务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工作力度明显增加,建筑市场之中的主体行为则受到了更好的约束,使得建筑市场之中各类交易活动的开展程序更为清晰明朗,明显的抑制了建筑腐败行为的嚣张气焰。在创建有形的建筑市场阶段中,引入了更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得办公环境不断改善,体现了现代化特色,并构建形成了优良传统作风,不论是行风建设或是主体利益均实现了明显提升,使企业自身管理工作水平以及建设质量稳步提升。

2建筑市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建筑市场管理工作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例如,一些建设机构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建设,不履行招标投标流程,工程发包行为体现了一定的不规范性,甚至时常发生私下交易行为。一些单位随意的将发包工程进行分配肢解,强制规定采购价格高且质量不过关的建筑材料,该类行为严重阻碍了建筑市场的良性循环,将对公平有序的竞争发展形成负面影响。

建筑行业市场竞争发展的环境下,一些承包方则为了多接任务而善于应用不正当的非法竞争手段。通过四处拉关系、走后门、非法贿赂等私自许诺,得到工程后如何进行回报。一些单位则打着招标的幌子进行虚假招标,私下将标底泄露出去以确保其中标为前提赢得更大的好处,此种私自牟利、假公济私的行为屡禁不止。

当前,建筑行业市场之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即一级资质单位中标、二级资质单位进场施工、三级资质单位进行管理,包工头负责施工,如此形象的话语道出了建筑行业市场之中频繁发生的工程层级转包、项目被不断剥皮的问题。

一些建设机构进行项目发包的过程中,并非由工程本身建设特征以及根本利益入手,优选综合水平良好的总承包方,相反衡量如何处理各层面的关系,将一个个不应进行分割的项目通过人为方式完成层级的肢解。一些行政单位或是部门则为了一己之利,为施工项目发包应遵循的正常流程设定障碍,将市场封锁起来。还有一些领导通过自己编织的关系网以及工作的便利,为自家亲属或是朋友联系工程项目,甚至亲自批条子、电话联系确认,施加压力,在这样一种拼关系、讲权力的风气之下,谁的力度最大,谁便能承揽到建设项目。

一些享有审批权限的单位或是项目工程配套机构,在承包工程任务的过程中,强行将同专业或是行业关联的项目进行垄断,或是逼着承包方以及建设方必须选择某个指定的单位生产材料,该类现象导致施工方苦不堪言,甚至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问题。

3 新时期强化建筑市场管理科学策略

3.1严格依据法定要求履行市场建设行为

新时期,面对不断复杂的行业环境,建筑市场建设杨业唯有全面依据法定流程执行,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倘若建筑单位一旦引发不依照法定流程进行建设、没有取得开工资格便施工建设、承担建设项目没有获取充足的建设资金便开工的问题,行政主管单位应不予办理开工凭证或施工许可。针对建筑单位之中存在的不法建设行为,监督管理单位应提升查处管理力度,全面预防市场之中不遵循法定流程非法作业的行为。针对建筑行业市场之中的一些政府重要项目或是引资工程,监督管理单位应为其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更加人性化、更为快速便捷的优质服务。这是由于该类建设项目工程在新时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或是优化建筑市场管理流程之中,均发挥了表率的作用,可推动建筑市场进一步向着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3.2有效监管招标项目、强化评标专家人员管理

建筑项目招投标管理监督阶段中,就项目工程不同的资金来源,应进行必要的分类管控。针对应用国有资金建设的项目应将其作为监督管控重点,仅仅抓住招投标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利用对项目工程发包方案、招投标管理公告、委托、明确潜在投标方、具体的招标文件、评标分析报告以及前期的招投标有关资料做充分的备案管理,强化对开管理、有效进行评标监管,确保招投标行为的可靠性与规范性。

评标专家始终为建筑项目招投标活动实践的重要主体,直接影响评标管理的公正公平性。因此,监督管理单位应将评标专家人员管理看做是一项重要任务来做。近年来,逐步完成了在专家库系统之中随机抽调专家人员进行评标的做法,降低了选择专家人员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抽调专家人员过程中实现了比例合理、专家从事专业配套的目标,建筑工程主管单位人员将不再参与到评标工作之中,而不是评标委员会内部成员的工作人员不能进入到评标室之中。通过这样对评标专家人员的动态、静态集成管理,可达到良好的评标效果,同时针对评标阶段中没有全面履行专家职责的工作人员应清除出专家队伍。

3.3实施动态监管、做好主体定位,提升执法力度

针对建筑市场之中的企业单位资格以及资质水平应全面实施动态管理监督。例如,建筑单位在囊括招投标管理、施工建设、报送检验在内的各类建设环节过程中如果引发违规作业行为,那么建设主管单位应对违规部门进行立案侦查,限定期限进行整改,并将不良行为登记再案,通过公示制度进行必要的揭示。针对违纪违规现象较为严重的单位,建设主管机构应对其资质实施监督核查以及专项稽查,同时对承建的建筑项目工程做必要的检查,限定其再次承揽新型建筑工程项目。制定建筑市场管理工作规定目标在于更好的面向各方参与主体进行服务,为此应由自身定位的视角入手,不论是建筑方经营性质或是市场定位,均应在管理文件之中进行清洗规定。倘若不能落实市场定位,则必定会导致企业职能划分不清晰,市场定位较为模糊,或是最终致使市场分割的不良问题。为了全面推进建筑市场的有序良好发展,应在各方参与主体工作职能之上做好进一步的市场定位,进而为建筑市场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大的保障以及支撑。

建筑市场之中的违规分包以及转包行为对内部的良性发展形成了负面影响,为此应增强执法管理力度,制定有效抑制转包或是违规分包行为的科学对策。应由优化行业市场内部法规制度系统、约束市场实践行为、严格员工工作流程、强化监督管理、履行诚信工作体制等层面入手,针对违规分包转包单位,一旦在质量、支付对象工资、安全管理等层面引发问题,要一律暂定施工或将其资质吊销,进行严厉惩处。

4结语

总之,建筑市场管理任务艰巨,该项工作中涉及到的项目众多且管理工作难度大。为此,做好建筑市场管理离不开各单位的有效配合、协调以及持久的规范性。另外,应强化有关建筑市场管理的策略研究,创建更全面配套的政策制度引导、法制条款,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方能为整体建筑行业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大的保障,凸显市场的勃勃生机,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越.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乱极必治[J].中国市场,2012,(07).

[2]夏文武.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1,(10).

篇2

关键词:市场管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运行原则;管理举措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新的科技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新的个性化的消费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企业都逐渐解决由过去的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走出来,都逐步进入到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中,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新是形势下、新的环境下,我们的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规模日益增大、企业管理的难度逐渐复杂。对于现代企业在这样复杂激烈的环境中能否生存和发展,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我们企业的管理问题,笔者分析了现代企业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及企业的管理,提出一些管理的运行原则及完善企业管理的具体举措,进而促进我们企业的完善发展。

一、现代企业市场管理及面对的形式

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不仅要面临外部的激烈的竞争,而且在企业的内部同样出现各种复杂的经济体,使得企业的管理日益复杂及难度逐渐增加。现在结合外部的市场经济环境来分析现代企业的内部市场的经济管理

内部市场经济,就是在企业内部存在市场条件和市场要求,经济体根据自身的利益及整个企业的发展,不同经济体之间就存在交易、契约、合作及竞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同企业对外部的社会市场的关系一样,彼此存在交易矛盾,进而可定义企业的内部市场经济。企业根据外部的市场的需求,通过对内部市场经济体的组织来进行规模的生产,在通过外部的市场交易来完成企业的利益和发展目标。企业集团进行企业内部有效组织达到良好的生产经营的环境和条件,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最大盈利目标。那么企业就必须充分重视内外部市场经济的有效科学管理,在企业的外部市场及企业内部市场并存的基础上,把市场机制完全引入到内部管理中,用市场的方法来解决内部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实现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增加,使得企业的市场的管理尤为重要。

二、企业市场经济管理运行原则

在企业的内部经济体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经济体按着市场的原则来进行经济活动,进行市场机制与企业的内部管理结合,进而约束经济体的不良经济行为和规范企业内部市场经济的秩序。这些原则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 设立管理中心

通过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使得内部小企业、部门变成经济主体。在各个经济主体中设立管理中心,计算分析部分小企业的成本与收入,依据部门的经营特点及生产形势来制定适合的工作方法,把工作对企业的绩效考察进来,使得部门的经济管理具有了核算性及可衡量性。

2 转变管理观念、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对于企业集团要有效的对小企业、部门进行协调和管理,就必须完全引入市场经济管理的理念,加大计算机管理平台的建设,更新管理技术,使得企业相互协调、信息流转方便快捷,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3 把握整体、协调全局

企业的管理层要在高度上抓住企业的前进方向及调控下面的经济主体,使得内部明确方向及形成整体,与此同时,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塑造先进的企业工作生活,进而规范引导了经济主体和工作人员的经济行为和工作方式,保证部门经济体得到有效科学的管理,协调全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生产力。

三、促进完善企业内部市场经济管理的举措

面对激烈复杂的经济环境,要让企业拥有抵对外部冲击增强竞争力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解决好企业内部经济体的管理问题,使得经济体团结、合作形成整体,进而增强了企业的生存盈利能力。完善内部市场管理的体系,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建立以下的体系。

1 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中心

部门经济体的管理中心的工作要保证企业内部的绩效可核算性和可衡量性,按着一定的工作模式进行自制管理,实现企业行政与经济活动分离,增强部门经济体的灵活性和积极性,使得内部市场经济活动有序、稳定、科学的运行。与此同时制定具有企业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合理的标准、有效的方法和灵活的手段的制定,使得经济体具有自己的自和企业任务,保证企业内外经济活动都合理有序的进行。

2 建立检查考核的保证体系

企业要迫寻政企分开、废人治立法治的工作体系,用市场经济的形式来运行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管理的制度、运行规则并在实践中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各自部门要充分发挥人力、财务、管理中心、企业管理层等职能部门的检查监督,使得内部市场的经济关系受市场供需的支配,在共同的原则制度的指导下,可以进行部门与部门间、部门与外企业间的经济活动,禁止破坏内部市场经济的秩序,保证各自部门经济体的利益,与此同时让部门经济体顺应企业的核心利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建立合理的市场价格及内部结算体系

制定完善科学的内部价格及劳务结算标准,组织专业人员对企业内部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以及人的劳动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价格结算体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企业内部的产品的研发、制作、生产、宣传、销售以及设备等生产要素都有了内部价格体系,进而保证各部分资源有效流动,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公平公正的结算体系,保证企业部门的资金信贷、支出收入、资金流动等方便快捷,安全科学,保证部门经济体及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4 建立先进的管理系统,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部门经济体的管理中心进行部门信息采集、处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协调和控制,就必须有先进的企业内部计算机工作网络,用过学习、借鉴等手段,建立适合企业内部市场经济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应用现代的通信技术、企业数据分析技术、协调控制管理技术、检测考察技术等,提升企业的先进生产力,保证企业的管理质量和效益。

5 建立内部市场经济的竞争及风险机制

竞争和风险是任何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必然要面对的,既然竞争风险不可避免,那就应该调整管理竞争风险的管理形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内部竞争机制,禁止不正当非法的竞争手段,促进内部经济体的竞争有序、健康的进行。同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做好各部门的经济运行风险评估,对新产品的开发、竞争优劣、部门间竞争等进行风险分析,保证各部门的利益及履行责任义务,降低经营生产风险,保证企业整体的最小风险和健康的竞争机制,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完善。

6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引进先进人才,进行统一培训,使其适应认知我们企业的文化、工作模式,根据需要调配到部门经济体工作。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和晋升机制,让内部市场经济的需求来决定人员的配置及发展,使人员的才能充分发挥尽其所能。另一方面,企业部门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工作人员的合理流动,保证企业的积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旅游市场;管理策略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其反应的是一种特定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应增长的一个动态过程,并且强调的是人群的老化,而不是个体的老化。个体的老化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而人口老龄化则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相对比例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称为老龄化社会。本文研究的主题是老年旅游业的发展,综合考虑我国老年人的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和国际老年人口年龄下限的界定,除特殊注明外,本文所提到老年人均以60岁作为老年年龄下限。

一.品牌塑造,培养忠诚顾客

老年用品的营销模式相对比较固定,关于老年旅游产品的营销一般采用的营销方式是包装一个不新不旧的概念――密集的广告轰炸――多渠道铺货――花样百出的促销活动。这样做在初期有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一旦促销力度减弱,产品很快就会消失。所以,企业应注重品牌塑造,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塑造品牌文化,这样能在老年旅游市场中得到长期发展,培养更多的忠诚顾客。

二.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体系

服务的人性化发展要求旅游产品的服务也需要从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入手,从而为老年人提供特色的服务。如老年人对目的地选择性强,对出游活动安排慎重,在宣传时,尽量内容丰富详尽,简单明了;老年人对旅游文化情有独钟,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考虑老年旅游者健康保障的需要,要有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应配随团医护人员,及时与旅游途中和目的地的医院挂钩;考虑到老人出行时携带了不少行李,旅行社应选派精干义务志愿队员,一路上悉心帮助老年游客,为老年游客广播天气预报,到房问寒问暖,在车站、码头、景区搀扶老人、陪伴老人、接送行李等。由于老年人重感情和亲情,在老年旅游服务中,应该注入浓厚的情感因素,营造一种亲情融融的气氛。构建多元化、网络化的老年旅游服务体系。为拓展老年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应积极展开合作,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一个相对健全的老年旅游服务网络。还应开拓老上旅游服务平台,建设老年旅行社的主题网页,既开辟社会各界了解老年旅游服务的新渠道,也拓展了吸引老年旅游爱好者的新平台。

三.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制定不同价格

市场细分策略的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设计老年旅游产品。老年人往往对价格比较敏感,所以应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从国内市场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老年人出游比例较高,西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老年人出游比例较低;城市经济比较发达,老年人出游比例较高,乡村经济相对落后,老年人出游比例较低。在设计老年旅游产品时,应当考虑老年人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和群体差异,采取高端产品和中低端产品相结合、实惠游和豪华游相结合、传统游和特色游相结合的形式,使有旅游愿望的不同收入群体的老年人都能选择适合自己价位的旅游项目。这就要求一方面重点开发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旅游市场,积极为高收入老年人群体提供多种形式和层次的旅游项目;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开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旅游市场,从简单、价廉、近途开始,鼓励老年人出游,并对这部分老年人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

四.积极促销策略刺激老年人消费

我国大部分老年人都保留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因此对出游并不是很理解,旅游意识薄弱强,这就需要旅游企业采取积极的促销策略来刺激需求,引导消费。旅游企业的促销必须适应老年人的特点。老年人渴望与人接触,渴望得到社会、家人的尊重和关注,因此,在促销内容上,要与“情”字贯穿始终,要同老年人有心灵上的共鸣。例如利用一些传统的老年人节假日(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开发老年旅游;利用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孝心旅游等等。在广告媒体选择上,可重点选择视听广告(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播放的广告)与报刊广告。

五.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

并不是所有的旅游产品都适合老年人,因此需要我们在把握老年人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他们的旅游产品。一是开发体验性参与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如在旅游中安排老年人参与劳动量不大的农业劳作、手工编织、制作陶瓷的活动,留出专门的时间给他们分享各自的生活经历、人生体会、展示才艺如下棋、打太极、唱戏等,老年人一般都很乐意分享当年的回忆。二是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保健、康复和疗养性旅游产品。如旅游业可以利用温泉、海滨之地的新鲜空气、充足的阳光来开发保健旅游、康复旅游、疗养旅游产品,如采用温泉疗法、药膳疗法、高山疗法、海滨疗法、森林疗法等开发保健旅游项目。三是可以开发一些专题旅游产品,如老年人喜欢怀旧游、寻根游、红色革命故地游等,在这些产品开发中不妨在饮食方面尝试家乡菜、上山下乡时的饭菜;在住宿方面开发一些旧时的家具、用具等;当然也可开发一些怀旧性的旅游产品、土特产品供老年人购买。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等主编.2001~2003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王红、曾凡英: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篇4

关键词 城市市容 市场化管理 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面积也越来越大,带来的各种城市市容管理问题也越发突出。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在市容管理上已经出现了市容管理力量配备不足,在市容管理人力物力设备及财力配备上捉襟见肘,影响了市容管理水平。在这种形势下,更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城市市容管理的市场化改革,依靠市场化吸引外部社会力量介入到市容环卫工作中,不断提高城市市容管理整体水平。

二、城市市容管理市场化及优势分析

城市市容管理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建筑物、道路街道、公共场地、园林绿化、公共设施以及广告标志等进行的管理,市容管理主要包括了为城市居民提供清洁的宜居环境以及保持动态管理两方面的内容,也正是由于市容管理中包含了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两方面的内容。因此,市容管理任务较多,涉及的管理部门也比较多,往往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市容管理市场化也就是将现有的市容管理工作,主要是环卫管理等工作推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吸引市场上具有相应资质的经营单位参与环卫作业管理,政府管理部门重点在于制定政策、行业标准等加强规范市场管理。推进市容管理的市场化改革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市容管理市场化有助于减少市容管理方面的财政支出

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市容管理运作以后,需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外部市场中的企业竞争参与。由于企业在成本控制等管理方面的经验较为成熟,因而有助于进一步的降低市容管理作业成本,进而节省政府财政支出。

(二)市容管理市场化有助于提高市容管理服务质量

在市容管理方面实施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淘汰竞争的管理方式,在这种制度下,参与市容管理的企业将会更加注重市容管理服务质量,这对于提高城市市容管理水平,改善市容市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市容管理市场化是落实推进简政放权要求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行政管理部门的简政放权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具体到城市市容管理领域。推进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市容管理部门在具体的环卫作业业务管理中脱身,更集中精力于市容环境的监督控制,这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非常有利。

三、当前制约城市市容管理市场化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市容管理市场化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完善

推进市容管理市场化,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具有相应配套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市容管理市场化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虽然行业技术标准已经较为成熟,但是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却非常不健全,长效机制的缺失制约了城市市容管理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二)政府主管部门在市容管理市场化方面的职能转变不彻底

市容管理市场化改革的有效推进实施,要求政府与参与的企业之间必须进一步的厘清职责,尤其是管理和执行责任。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在探索市场化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深度过大、干预性较强,影响了市容管理行业的市场资源规划配置,不利于市容管理市场化的稳步开展。

(三)社会资本参与市容管理市场化的积极性不高

市容管理关系到城市的每一位居民,对于市容管理的整体要求也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参与市容管理市场化的门槛限制。目前,由于参与渠道相对较少,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行业领域业务经验欠缺、经费扶持保障不到位等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外部企业对于城市市容管理参与程度不高,这也是制约城市市容管理市场化最为关键的因素。

四、加快推进城市市容管理市场化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推进城市市容管理中政府的职能转型

要实现城市市容管理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首先必须解决当前城市市容管理中存在的职能交叉以及多头管理的问题,迫切需要城市市容管理部门按照市容管理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市容管理方面的职能转型。在具体的推进落实过程中,首先应该理顺市容管理体制,破除不同部门在市容管理之间的壁垒,加快职能的整合。例如,可以将涉及城市市容管理的市容、环保、绿化、市政等职能部门进行整合,采取成立专门管理委员会的方式,解决条块分割的问题,减少城市市容管理上的层级,提高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其次,应该加快推进市容环卫作业等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从行政管理部门中彻底脱离出来,将市容管理方面的管理、作业、服务彻底分离,以企业的形式参与到市容管理行业的市场竞争中,这不仅是落实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提高市容管理服务质量。

(二)加强对城市市容管理市场化改革的保障力度

城市市容管理市场化改革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在市场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市容管理的扶持力度。首先,政府管理部门应当适当增加在市容管理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市容环卫行业企业的发展进行扶持,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增强市容环卫服务能力。其次,应该不断地健全完整政策机制方面的保障扶持力度,对市容管理行业的相关要求通过制定法律、政策的方式进行明确,指导市容管理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发展。

(三)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

在推动城市市容管理市场化改革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环卫、城管、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共同联合,对道路清扫、垃圾清运、街道管理等相关的业务作业模式进行确定,重点加强经费核定、招投标管理,确保市场化运作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企业的参与上,进一步完善购买机制,全面公布购买服务项目内容、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积极地拓宽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四)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在市容管理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作为城市市容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好监督管理的职能。在管理监督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合同管理方式,对财政资金、企业服务类别、数量和标准等进行明确,并采取现场调查、群众问卷、绩效考核等方式,对企业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同时,配合采取绩效公开、考核公开、竞争公开、末位淘汰等相应的激励管理措施,进一步的督促企业完善内部运作和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市容管理服务水平。

五、结语

市容管理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完善,是我国城市市容管理的主要改革方向。在推进城市市容管理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城市市容管理部门应该以全局的理念,加快推进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改革,对市容管理理念、思路、制度以及举措等进行创新完善,统筹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在市容管理行业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新格局,进而推动市容管理工作的改进提高。

(作者单位为聊城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参考文献

[1] 王待遂,杨满珍,彭龙富.以建设和谐城市为导向创新城市管理[J].改革与战略, 2015(05).

[2] 顾杰.城市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5(30).

篇5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监督;多维机制

一、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概况

(一)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定义

移动电子商务是指依靠收集、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一种商务活动,完成商务活动中的交易、支付等所需过程均通过移动终端。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移动电子商务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次革新。第一次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出现,表现为以短信为基础,开展查询、收费等业务。这种方式的电子商务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响应速度太慢,因此很难满足大部分商贸的需求。第二次是在WAP出现之后,移动终端(主要是手机)可以访问WAP网页,实现了实时查询,这是第一代所不能做到的,但是这一访问技术不够便捷灵活,还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也逐渐被革新取代。第三次革新就是在SOA架构基础上,通过结合3G网络技术、智能移动手机等多种技术的移动商务,这就是目前我们广泛使用的通过手机APP完成的查询、支付、反馈商务活动。

(三)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分类

目前,根据市场主体,大概可以将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分为无线网络服务、系统平台、应用平台和应用服务四类。无线网络服务是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系统平台是移动终端的系统,如安卓、ios等,应用平台即传统的电商平台,如商城、社交网络等,而应用服务则是数量最为众多的APP终端服务。

(四)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特点

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到第三代,相比之前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人群和所有的行业,其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涵盖的信息量也是十分巨大,并且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使用,移动终端也越来越智能。这就意味着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

二、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督管理多维机制

(一)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随之带来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发展、使用上的便利,同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和加以预防的问题。1.安全性受到挑战互联网的可连接性强同时也带来了众多安全方面的隐患,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端口非法传播不良信息,盗取用户隐私,窃取用户财产,并且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散布,侵犯到用户的个人隐私和个人财产安全。而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又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到这些信息,这就对使用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方便用户使用的前提下又能够最大程度的组织不法分子的从数据库中窃取信息,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能够跟上。2.内容的积极性需要核查在第一代移动电子商务运维模式下,对于有害垃圾信息,在汇总和传送阶段,可以直接将其屏蔽或者删除,在到达用户终端时的信息能够保持准确健康,能够完全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而到了第三代,交互性的提高,传播空间变得更加宽广,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这些垃圾信息的传播会危害社会安全,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十分需要建立一个监管的体系,来控制这些不良信息对社会大众造成不良影响。我国对于这种移动电子商务的监管还非常薄弱,一方面由于市场的自由性,监管存在不便利之处,另一方面,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再者,由于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足,这也使得我国监管采用的一些手段是比较落后低效的。种种因素使得市场监管还需要更加完善,来保障用户的利益和安全。

(二)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的几种类型

纵观全球的电子商务市场,市场监管主要可以划分成三种类型。第一,不把经营一方当作特殊主体进行监管,但是针对电子商务本身进行专门立法。比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菲律宾、印度等国,就是颁布了一些的法律法案,来对交易的进行了规则制定,但是政府却尽可能的不进行干预,而是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对经营者进行无形克制。一旦发生问题,通过消费者协会和各种自发组织进行调节教育,对于其他的出格行为上报法院制裁。第二,经营一方设立专门的法规监管,同时也对电子商务或电子交易专门立法。比如韩国、英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就在对电子商务做出管控要求之外,还设立了一系列的法规,来规范经营一方的合理合法性。通过立法来对经营主体的资质进行了审查,确保经营主体有合格的条件来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并且对于交易活动中的种种情况负责。第三,完全不区分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非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全部按照某一法律法规进行管控和约束。如瑞士、日本等,这些国家按照电子商务平台的完成的整个过程对每个环节进行规定,严格审查各个服务点。

(三)国内外监管机制的差异

1.国外的监管机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这些地区的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管控机构,而是将警察局、税务局、法院等部门机构进行资源整合;第二,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把电子商务经营个人的监管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有着非常强大的信用审查体系,通过信用来控制市场行为,而很少去对市场准入门槛进行特别规定;最后,对于在市场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是“零容忍”的态度,对于这些行为的制裁十分严格,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国外对电子商务市场的治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的力量使电子商务市场发展不断优化,如美国的Apple、Google、Facebook等公司在自由竞争推动了移动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同时,第三方主体在网络安全和企业身份、信用等级的认证等方面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行业自律。2.国内的监管机制国内的电子商务监管模式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来实现。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是我国商业行为立法的开始,2005年以后,各种法律法规也不断出台,并且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了不断修订。立法立规是我国对市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移动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发生转移,很难再通过运营商来监管整个市场,因此,监管的中心逐渐下放到各个互联网平台,采用了层级管理制度,电子商务平台对其所运营的各个业务进行规范监管,这样一来尽管在整体上得到了一定的管控,但是对于下一层级的具体内容却无法继续深入,因此还是会有很多垃圾信息的存在得不到及时的清理。行业自律也是重要的管理机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就是各个系统平台的审查,一些应用商店对所上架的应用进行审查,将一些不良应用排除在外,这要求这些应用平台能最大程度上保持公正自律,不因为一时的利益就放宽要求,让不良应用进入市场,进行传播。

三、针对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前期的市场法律法规

1.借鉴国外优秀的立法经验,完善法律条款。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条文基础上,对法律法规进行细化要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律条文,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有的法律进行完善和重编写,使立法更加完善、具体。同时还可以借鉴立法的过程,推进立法机构的工作效率,确保所有行为都有法可依。2.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审核标准。在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设立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实时监控调整,建立完备的体系。对应用商城、移动终端、传播途径进行审核,提高规定准入门槛,建立完备的检测认证标准,及时更新监管信息,防止经营主体通过软件升级等修改信息,编著不良信息。

(二)加强经营主体的自律

良好的市场需要经营主体的自我约束。加强经营主体的自律,不只是要求对经营一方的自律,更有用户方的自我约束。1.提高用户自身对市场监督的积极性。移动电子商务最核心的还是用户,用户是连接经营者和监管部门的一条纽带,经营者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来进行推广,监管部门也需要根据用户反馈来调整监管措施。用户在市场监督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发现市场监管漏洞的重要来源,加强沟通,能够让市场监管更加完善。2.大力培育与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在监管环节中是重要的辅助,他们如果担负起市场监管的责任感,不仅能够减轻政府监管负担,更更能够帮助确立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他们由于第三方监管的身份,也容易为用户接受,与经营方和用户的沟通会更顺畅。3.建设移动电子商务的信用环境。明确信用在移动交易中的重要地位,鼓励个体和平台进行信用认证,同时加强信用审查制度,防止假信用的出现,树立群体对于信用交易的认可,并且自觉维护信用建设。在信用环境下的交易会更加便捷,也更加安全。4.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是在一定的平台上建立起来的,那么对于这些基础平台的建设和管控则更为重要,加强这个基础平台的社会责任感,让这个基础的运营商担负起旗帜作用,保障源头的公正透明,传播优秀的文化,并能够为市场负责。

(三)对各个环节的进行审查和管控

除了上述的对基础平台的和交易个体的约束之外,也要防范一些不良竞争导致的不良信息,因此对各个环节的审查和管控是尤其不能放松的。特别是应用商城的审核和管控,所上架的应用是否包含不良信息,程序是否盗用用户隐私,是否存在不良广告等等,均应该纳入审查范围,应用的每一次更新也不可以放松审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市场的安全性和公平性。

(四)设立市场管控底线

1.保障公平竞争市场竞争是不可消除的,要想使市场能够持续发展,在管控之内,鼓励市场多样化发展,鼓励良性竞争,丰富市场内容,消除垄断,不仅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电子商务的不断改进和优化。2.确保安全底线市场安全是市场监管的最后底线。它包括用户的信息安全,经营主体的经营安全,基础平台的通信安全等众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户的信息安全。移动电子商务企业获取了大量的用户隐私信息,用于开展盈利性的商业分析,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便捷的商业服务,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巨大的用户信息安全隐患。用户信息安全的保护,不仅需要市场本身来强化经营主体的对用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来对用户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四、结语

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在发展的同时,监管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完善市场管理机制,提高市场自律,未来的电子商务市场将会获得更科学、更合理、更有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秀芳.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J].电子商务,2013(11).

[2]吴勇毅.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尚不成熟[J].IT时代周刊,2013(Z2).

[3]黄江玲,陈福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文献综述[J].知识管理论坛,2013(08).

[4]陈志刚,陈健.浅析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的整合[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03).

[5]周娇.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3(05).

[6]许志远.移动智能终端发展进入窗口期带动产业深度整合[J].世界电信,2013(Z1).

[7]张晓琴.我国移动支付监管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3(03).

[8]谢剑超.流量运营,运营商须“抛弃”更多[J].通讯世界,2012(09).

[9]杜春娥,孙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特点与受众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2012(13).

篇6

关键词:企业集团 主业及非主业 内部市场 研究管理

企业集团是众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产、服务单位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是有着共同经营方针进行统一管理的企业群体。内部各生产经营单位,在资产资金、生产协作、供销、后勤服务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之间提供着形式多样的有偿服务。本文就如何管理好内部单位之间交易,达到总体目标要求进行了探讨。

1.内部市场的概念及其管理特性

由于现代化制度的建立,大部分企业集团的主业与非主业经营单位都是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他们之间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必须符合市场的基本要求,具有商品交换的性质。企业集团内部机构、成员单位之间通过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市场,我们称之为内部市场,是在内部成员单位依照一定的“内部规则和程序” ,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从事的交易活动。所以内部市场不但具有市场的特征,还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部分,既然是内部管理,内部市场就与竞争性市场有了区别,具有以下几个特性,首先具备市场性,各个经营单位是独立经营或核算的,所以交易活动不但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还要依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其次具备竞争性,由于是市场经济下的交易行为,各经营单位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内部资源而自觉的同内外部同类生产厂家进行竞争。第三具备行政性和内部性,由于各经营单位基本属于同一个经济体,总的看内部交易行为是在经济体内循环,从组织结构上就具备形成上下级或了限制外来竞争以及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经济竞争活动的条件。

2.内部市场形成及加强内部市场管理的原因探求

我国很多企业集团非主产业形成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营大型企业通有弊病,大而全,小而全,内部重复建设,形成大批企业(厂、队)。二是改革放开放初期,为大力发展经济,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进行企业改革和安置工作的需要,利用自筹资金或三产发展基金大力兴办一批三产企业。三是由职工家属兴办起来为主体产业生产服务的集体或私营安置性企业。这些企业与主体企业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简单的进行切割并不符合我国社会现实,而大量的内部关联交易的存在对整个企业集团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内部市场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2.1加强内部市场管理是企业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科斯声称“当企业的行政管理费用大于市场费用时,企业就会产生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迅速,以资产为纽带,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确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效率的提高要求在企业集团中进行专业化分工成为必然。由于集团内部经济单位大都为相对独立经营单位,建立内部市场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协调各经营单位的关系,协调组织好专业化生产,更能维护整个集团的整体利益。

2.2加强内部市场管理是均衡发展的要求。在企业集团主体产业大都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集中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而集团内部的非主业经营单位相对发展速度较慢,缺少大资金的支持,还处在竞争激烈产业,发展的难度更大,所以加强内部市场管理,既是主业摆脱包袱,轻装前进,也是推进非主经营单位的发展,实现整个企业集团均衡发展的要求。

2.3加强内部市场管理是优化产业结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迫切需要。非主产业也是企业重要组成部分,其成立的目的就是服务主业,而主业的发展也能够为非主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非主企业做大搞活也能够为主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者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都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集团存在大量的富余人员,解决富余人员问题,不但要依托主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非主产业,扩大非主业企业规模,提高效益,增加就业岗位,也是确保职工能够充分就业,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另一种方式。

2.4加强内部市场管理是主业正常生产的需要。企业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主业富余人员大量向非主业分流,使得主业能够轻装前进,更好的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并且非主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能够满足主业的正常生产需要,成为主业稳定生产的良好合作伙伴,加强内部市场管理不但可以促进非主企业的发展,培养竞争能力,实现依托内部市场,开发外部市场,还可以成为主业的稳定供应商。

2.5加强内部市场管理是非主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非主业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主业生产服务而设立的,企业成立之初其市场的目标定位就是为主业提品或服务,由于国营企业经营机制制约,参与市场竞争程度低等原因,“以块为主,条块分割”造成的小规模、低档次、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先天不足日益显现,除个别企业发展较好,其他企业大都没有摆脱对主业企业的依附性,经营情况较差,为更好的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增强安置分流主业富余人员的功能需要加强内部市场管理,进行适当的政策扶持。

3.内部市场的运行管理

由于内部市场具备市场性、竞争性、行政性和内部性的特性,所以内部市场管理不但要遵循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还带有行政管理的特点,对内部市场就可带有行政命令性指导意见进行管理。由于内部市场有着稳定的需求以及较低的交易费用,大量的外部企业将采取各种方法进入内部市场,这和内部市场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排除非相关企业进入内部市场是加强管理的前提条件,限制内部市场其实就是内部市场份额的划分,所以市场份额的划分首先要控制好内部市场准入关,从源头规范掌控内部市场;其次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交易,针对内部市场出现的问题,可采取带有命令性排他性政策划分内部市场,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及时进行协调和纠正,逐步规范交易行为,有效维护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第三要加强调度和协调,消除内部产品生产单位与使用单位的矛盾,让双方能够平等互利。

4.加强内部市场管理的几点要求

篇7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首先企业竞争的对手从国内市场逐渐转变为了全球市场,其次人们对商品或者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难度也随之上升。在这样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企业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改革创新,其中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创新内容。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创新模式是企业健康稳定生存及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具体来说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同时提高企业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生存能力。本文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简述了目前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提高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整体水平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经济管理模式;市场经济;问题与措施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发展都逐渐步入正轨,有关产业的发展甚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远超世界其它国家,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具有风险意识居安思危。对于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外界环境发展的越好企业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想要在竞争中长盛不衰唯有不断研究市场变动特点,进行改革与创新。所以企业一定要在发展的同时主动关注市场变化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深入分析市场变化的原因,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在企业内部进行必要的经济管理模式改革,为企业创造出一套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及变化的高质量经济管理模式。所以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意义。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来说,各类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经济管理模式在发展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仍然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经济管理模式的整体质量。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一定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管理制度仍是建立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的,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创新,还是存在非常多的缺陷,所以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如今的市场。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保证领导层与基层员工之间成功的进行互动,这是经济管理模式中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这直接导致了领导下达的指令不能全面完成,或者说完成的质量非常低,使得整个企业的经济收益一直在原地徘徊甚至还出现下降的情况。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低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我国的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危机,而危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形式:首先,企业中低层员工的流动性非常大,这导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开展,首先,人员流动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其次还会对产品的最终质量带来重要影响。第二,员工的专业技术以及道德素质底下,这不但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还对企业的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第三,员工的工作热情非常小,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制度不够健全。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组织灵活性不足

相对与西方一些国家来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很多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而企业想要建立其完善的组织结构是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的,这导致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市场经济给企业组织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面对市场变化的时候,企业组织结构一定要有足够的随机应变能力,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关键的生存法则,不然就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二、改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基础性建设之一,所以一定要对这方面的内容引起重视。首先,企业领导以及各级管理人员一定要对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有一定非常明确的认识,只有在思想上对它有了深刻的认识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改革。第二,企业一定要冲破原有的束缚,走出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制度模式,并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加以改进和创新,创造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型创新模式。拥有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意味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个非常稳固的根基,对其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质量

任何组织想要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对于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企业的发展绝都是依赖人力完成的,所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想要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全面进行,首先要在招聘过程中就对企业人员进行第一次的把关,制定严格的面试制度,选拔出专业水平高同时富有责任心的员工;第二要在企业内部制定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或者是激励制度,提高员工整体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第三,在企业内部定期组织员工的培训,或者是讲座形式在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

(三)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度

企业组织结构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内容,会对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外界环境瞬息万变,如果企业一直故步自封,沿用传统的结构模式必然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所以企业一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创新组织结构。如果组织结构与市场能够进行很好的适应,在市场发生一定变化的时候,企业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高效的应对,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对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企业组织结构灵活度的提高还能够促进企业创造出新型的生产及销售模式,有利于企业营业额的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结束语

如今经济发展的脚步发展越来越快,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经营同一类产业的企业数量自然也就增加了,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所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一定要从基础性建设开始改革,完善企业的内部建设,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经济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之间的适应性,避免经济管理形式落后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质量的提高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保障企业长期的生存发展。

作者:武靳 单位:邯郸市商务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护士长;执行力;工作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96-02护士长的管理能力,是护理管理中,有效利用护士人力资源,组织实施完成领导决策中制定的工作目标,深刻贯彻医院领导的决策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1护士长的感悟能力

提升护士长执行能力,要历练接受领导旨意的感悟能力,理解领导所制定的工作目标的控制范围,不可偏离领导的引线,尽量做到准确的执行领导意图,不可一知半解地将科室工作走入误区,使科室工作目标与领导的决策背道而驰,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2护士长的计划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要检验护士长计划能力的制定和实施效果的技巧,随时把握护士工作兴趣,完善计划工作可实现的局限性。制定计划以减少人、财、物的重复为基础点,与护士共同制定目标:各班的职责,工作程序、抢救程序、仪器使用程序、交接班流程等,通过护士长监督的工作计划所实施的能力,把护理工作做到标准化、细节化,科学化,提高工作进程。3护士长的指挥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要树立护士长作为指挥者的素质,果断、干练、处事不惊,具有当机力断,抓住时机的能力,处理临床的突发事件,有条不紊,临危不乱,勇敢行事,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非程序化决策,敢于担负后果。此外,平时要对科室的细微之处,心中有数,,掌握护士心理生理及工作的能力,博采众多之长,达到护理工作综合综效。4护士长的控制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护士长要面对处理繁多琐碎的事件中,首先要认知受内外条件变化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个人思维认知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渠道不同。往往护士实际执行情况结果与预期制定的目标有差距,护士长要掌控情绪,因势利导,纠正偏差。以适当的方式提出意见和提醒,既要预测潜在偏差,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纠正,对已出现的问题和事件敢于负责,让护士从心折服而自觉工作,更能有效达到工作的预期目标。5护士长的协调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拥有协调能力很关键。重在整体协调中,形成一种有效沟通体系是亮点。护士长在医院管理中起桥梁作用,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与医生之间、护士与病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都是由护士长协调管理使之达到平衡点。协调中,素质,职业,年龄的不同,人与人之间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护士长要采用协调艺术进行协商调节,处理问题以公平合理的原则及实现共赢为指导思想,大局出发,学会理解尊重他人,护士长的协调能力会经常性贯穿医院管理深层次中。6护士长的授权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学会授权管理事物。如今竞争的机制中,需要护士长学会有效利用时间。特别是护理活动中,负性事物多,护士长不能对科室工作事事亲力亲为,适当授权,是明智的选择。护士长身兼重任,事事亲力亲为,分配时间不科学,会影响更重要的工作实施,只有学会授权,才能按工作轻重缓急的顺序排列。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热情,分担繁杂的事物工作,让护士从授权的工作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授权后,护士长应经常听取临床的反馈效果,及时检查和质控,对可能出现的不足,并应主动承担责任。7护士长的决策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决策能力的强弱是判断护士长能力的准绳。决策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护理方案中比较后,分析判断,选择优化方案实施。护理活动中,随时会出现错综复杂的问题,常需要护士长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方案解决方案。护士长做决策时,众博广言,提出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进行充分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相互启发、反馈,导致创造性意见的产生,使护理工作处于最佳运行状态。8护士长的创新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创新是护士长或隶属团队,是否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护士长要有敏锐、开拓、创新意识,时刻掌握护理活动新动向,借助于网络、媒体、解决疑难问题后解决方案的灵感,形成独立的见解和特色。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护理工作落伍的局面,要具备识才之能、爱才之心、融才之量、育才之责的素质。要带领护士,对本科室日常的护理常规,善于总结、分析,及时不足之处,做出适应本科室的护理工作和满足患者疾病治疗需要的决定。临床护理活动中,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会出现,不能单纯地、机械地执行计划,护士长要拓展创新的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情况的变化特点,及时修改计划方案和调整步骤,创造性地开展工作。9总结

护士长管理的执行能力,需要夯实的自身素质、善于利用女性柔性化管理与激励隶属护士的积极热情,更.需要管理能力和知识的铺垫,如上除阐述的8种能力外,还要增加自身修养,增加与护士的亲和度,以自身的魅力赢得护士的尊重和工作的支持。其次,知识的填充上,要一种专业的技长,才能在临床工作变数中,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才更有说服力在护士群体中增加威信的力度。使之在护士长管理执行能力的过程中,畅通无阻,顺利实施。参考文献

[1]常晓辉.护士长素质与护理管理技巧的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12卷期1974-1975.

篇9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市场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引言

交通运输在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交通运输业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交通运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来,国家一方面加快了高速公里的建设,另一方面对交通运输产业也进行了重点扶持,颁布了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来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使交通运输市场规范化。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交通运输管理还是出现了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影响到了交通运输业的和谐发展。因此,企业及国家需要对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使其经济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从而加强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是教育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

交通运输市场代表的是道路交通运输中所产生的商品交换场所以及买卖双方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国家只有健全交通运输市场,才可以落实运输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从而使企业具有转换经营机制的权利。交通运输的机制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许多地方性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定会进行经营机制转变,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作为我国主要经济模式,可以采用公平竞争的方式,来带动整个交通运输业经营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淘汰一些经营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佳的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各级政府还可以采用行政手段,对交通运输市场进行调节,对交通运输市场上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及时的行政干预,在政策上保证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2.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一部分,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交通运输经济又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国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交通运输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一定要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相配套,所以说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我国社会高速发展下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市场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氛围下,交通运输企业同样面临着随时被淘汰的危险。交通运输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胜出,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进行改革,而企业改革关键往往是管理。所以交通运输企业应该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将各级的部门的管理内容及方式细化,保证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产品销售预测的准确性,制定出准确的企业发展及经营目标;各级部门也要对其岗位工作标准进行确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从而克服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低下、内耗严重等问题;企业还要做到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每个岗位上都安排合理的人员,从而达到对企业进行系统管理的效果。企业还要定期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培训,保证企业每个岗位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企业还应该将企业的管理制度化,利用市场经济下的条理性、公平性等特点,尽量减少企业以包代管理的问题,制定出科学性的岗位工作标准,尤其要保证赏罚分明,从而完善企业的自我约束内容,以科学的方式来规范企业的经营及管理行为,做到合法经营与管理。

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我国先进管理经验之一,它将每个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建立在权、责、利结合在一起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部门的监督及分配功能,来对企业所存在的内部管理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达到完善企业高层对企业实行分层管理的目的。企业管理者要将现代社会的先进管理理念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去,并且要充分认识到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紧迫性及重要性,一方面懂得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具有很好市场前景,继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企业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时要对以下的两个问题进行解决。第一,全面预算管理要与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因为全面预算管理直接关于着企业利润的问题,所以企业必须对目标成本进行重点管理,从企业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发现影响企业利润的关键性问题。企业还要对国外的先进水平进行及时地学习,制定出降低生产成本的规划及措施,并且要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认识到降低成本对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激励大家努力完成企业所制定的利润目标。第二,全面预算管理要以成本控制为基础,将现金流的控制作为核心。企业只有把对现金流的控制作为核心,才可以保证企业及时的收回项目投入资金,保证其它费用的合理支出。企业采用这种方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核算中心的功能发挥出来,从而保证企业高度集中其资金运用权力。这样企业一方面可以降低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企业的资金效率进行提高,保证企业投资、生产等方面资金的合理需求。

3.加强合同运输管理

交通运输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完全按照合同法中的内容,在交通运输的货主及运输业主中推行合法的运输合同。交通运输的交易方实行合法的运输合同,一方面可以提高运输方的责任心,保证货物的准时安全到达,另一方面可以方便交通运输部门对运输市场进行管理,提高运输部门的管理效率。交通运输采用合法运输合同还可以减少货主及运输业主在货品进行运输时出现的一些纠纷。现在许多地区的交通部门都在大力推行运输业主及货主实行合同运输。例如山西临汾某车队与某煤建公司签订了运输合同,煤建公司需要将其公司的2000吨煤运往火车站,车队不分昼夜,及时地将这些煤送到目的地,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双方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4.运用现代先进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各项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不例外,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正逐步向制度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许多新的现代经济方法就相继问世。企业要尽快掌握市场动态、对经济信息进行快速的模拟分析,需要重视广泛运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采用现代化市场的一些模式和理论,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企业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准确的预测运输市场动态,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时调整。另外交通运输企业还要重视运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来对企业进行进行管理,例如: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运用,采用一些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5.加强运输收入管理

我国的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交通运输企业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来加强运输收入的管理。例如:企业一定要采取实地稽查、会计核算及内部审核的方式,来对交通运输中所产生的款项进行监督与审核。企业的稽查管理部门要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稽查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工作作风,尽量减少工作中的差错,尽可能的挽回企业及国家的损失。

6.加强路车综合管理

道路是交通运输经济交易的重要场所,离开了道路,交通运输的管理便失去了实际意义。各地的交通部门可以加强对路车的综合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交通运输市场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运输市场管理的活力。各地可以将运输管理机构与养路费的稽征部门进行合并,设立专门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机部门,并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来对各级的交通运输业进行管理。只要各地的交通部门提高了对路车管理的意识,再加上交通部门各级机构责任的详细分工,一定可以为交通运输企业及国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一定会越来越规范。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一定要对国内外先进的交通运输技术进行及时的探索及研究,交通运输企业也要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只有这样,我国才会拥有一个公平、规范的交通运输市场,交通运输企业才可以在此良好的市场大环境中得到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鹏.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于调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3(13).

[2]张辉.适应市场经济-提高运输收入管理水平[J].铁道财会,2004(6):56-57.

[3]苗慧博.荣乌高速公路沾化管理处.探讨怎样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J].经济与法,2012(5下).

[4]常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公路经济发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4).

篇10

Abstract: The leve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quality of project in highway engineering, therefore,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of highway engineering is the core of the whole highwa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problems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and corrective measures were described.

关键词: 公路;施工现场管理;问题;措施

Key words: highway;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problem;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48-01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陆续完善,公路工程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公路的质量问题也备受观注,使得我们不得不把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下面我们就对公路现场施工管理进行剖析,找出问题得出解决措施。

1 施工现场管理所涉及的内容

加强公路施工现场管理一方面要研究其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施工现场的某些特点,要想全面理解施工现场管理的含义,就必须要掌握施工现场的特点,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①施工现场管理的基础性。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是施工企业最基本的管理工作,离不了标准、计量、定额、信息、原始记录、规章制度及教育工作,这些都是施工企业最基础的工作。施工企业只有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才能使施工企业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得以适应,提高施工企业的应变能力。②施工现场管理的系统性。施工现场管理是直接对建筑产品进行生产的管理活动,必须把生产出合格的建筑产品作为目标。所以,它是围绕目标系统的活动。③施工现场管理的开放性。施工现场管理是开放的,在它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常常要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流,这样才能使生产活动有秩序的进行。④施工现场管理的群众性。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的施工活动和管理工作全部都是现场的人来完成的。所以,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⑤施工现场管理的动态性。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随着施工阶段的变化有所变化。

2 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质量较好且得到了建设单位的认可。但是也会由于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而造成建设单位不满意的地方。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制定的施工计划缺乏可操作性 制定施工计划的编制人员往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较多的现场经验。一般来说,做得比较好的施工企业可以按时按质按量的把制定的较短时间的施工计划完成,但对于较长期的施工计划,尤其是对各个阶段各个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很理解的,施工企业完成的就不是很理想。另外,对于那些做得差的施工企业,基本上都无法按计划完成所有的施工计划,就等于把每个阶段的所报的施工计划当作了废纸,而施工企业也没有根据总体工期应该完成的工作量来制定施工计划,只是估计施工人员有可能完成的工作量制定施工计划,从而导致总工期的大大延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时间观念逐渐加强,业主对工期的长短进行限制,使得这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2.2 施工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工程建设中,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由于公路施工易受外界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某些施工现场管理者在施工前往往只是简单的对其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而没有仔细研究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因素,就开始进行施工,当工程一旦受外界的影响就会造成停工或返工,影响了工程原本的工期也使得物力资源造成浪费。

2.3 施工现场管理者管理意识淡薄且素质不高 ①一直以来,在工程建设中,人们普遍都有着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管理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各个施工企业都成立了自己和管理机构,但其管理者定位不明确,经常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由于没有找准问题的根源,同类的问题就会反复出现,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②有些管理者没有站在整个工程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只是津津乐道于一部分的工程收益,说白了,这些人做的是彻头彻尾的投机活动。③施工现场的管理者对施工质量管理意识薄弱。施工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是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但是施工企业常常为了抢工期就产生了“重进度、轻质量”的错误意识。

3 改进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 施工企业只有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才能使施工过程均衡、协调、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施工准备工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建立严格、规范的内部考核、内部激励机制,用制度管理人员,用规章管理工程。②要对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因素进行补充调查,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的调查报告作为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控制预算的依据。③要仔细研究施工图纸,了解设计意图,解决图纸中出现的问题。④要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培训及技术交流,让相关的施工人员对工程的操作过程、技术标准、质量控制都有全面的了解。⑤要从工期、技术、机械设备、材料、自然条件等方面对施工现场进行综合分析,选出最佳施工方案。

3.2 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合理配置施工资源会使施工现场的动态投入工程达到最佳状态,是完成阶段工程,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所以,在配置资源时要尽量达到均衡。①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来制定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②要根据材料的供应需求与使用情况决定材料储备量;③资源进场要随着天气情况和施工实际进度来进行调配。

3.3 做好施工现质量的管理 公路建设永恒的重点是工程的质量问题,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施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中之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①要处理好软弱路基问题,保证整体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做好地表清淤工作、路基分层填筑及振实工作;另外,在非连续地段如施工分段交界处和地基填挖方交界处要加强质量控制。②要严格控制路线的线型和标高。平整度差、纵横坡不适等问题要从路基开始施工时就要认真检查验收,没有达到要求的就必须返工,以免积重难返。

4 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公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对整个公路工程的发展极其重要,施工现场的管理者只有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新的管理办法,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傅森成.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问题探讨[J].建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