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选择范文

时间:2023-03-16 05:2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存的选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存的选择

篇1

因为有同行企业的抵抗和反垄断规则的存在,所以一国市场中很难由一个企业轻易地获得市场垄断地位,但一国市场确实存在由外商企业掌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跨国公司用已有的技术手段在东道国建立起了产业制造加工体系。在此基础上,为了获得东道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和超额收益,跨国公司适度地将先进技术投放到东道国,同时加强对技术的控制力。跨国公司除了在母国进行技术研发之外,同时在东道国设置独资的研发机构,招聘当地知识素质高、工资费用低的技术人员进行研发工作。或者兼并当地的研发机构为己所用。跨国公司通过本国研发和国外研发的成果,强化自己的全球技术基础和在东道国的相对技术优势。据有关资料反映,当今世界80%的新技术新工艺、62%的技术转让由跨国公司垄断,有46%的跨国公司有意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采取各种方式增强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建立战略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如果跨国公司希望东道国产业具有依附效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技术垄断基础上的技术壁垒。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认证制度、技术标准、专利、诀窍等方式来遏制东道国企业,或者通过合作、兼并等方式来控制东道国的研发机构,降低对其具有竞争性的研发能力,进而造成东道国对外资技术的依赖。由于东道国企业难以在合资合作中真正形成自己的创新及研发能力,所以,在壁垒前束手无策,只能跟在后面走。

跨国公司将处于价值链低端但又比较现代的产业给了发展中的东道国,同时又垄断了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强化技术控制,维持高进入壁垒,使本土企业成了跨国公司技术上的依附者和“打工仔”。这样,就奠定了跨国公司战略性超额收益的基础。发达跨国公司对历史上欠发达区域的投资战略大体如此。对发展中东道国“低附加值产业加高技术壁垒”的模式,就是跨国公司全球性的高质量生存模式。相对应,发展中的东道国企业则处于打工式依附性的低质量生存模式。

篇2

论文摘要:刘亮程以他“ 自然 之子”的特有身份带我们走进了他的乡土世界,去感受和领悟与之相关的人生哲理。然而,在这沁着朴实无华的“牛粪”味的文章中,我们读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生存的困境,它源自人类无限的欲望,同时也与现代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困境是刘亮程的,也是我们的。对于无根的城市,刘亮程的乡土文学中淳朴的风土民情是一种抗衡,一种文化庇荫。他要用乡土文学来弥补现代社会的精神匮乏。

有评论者说刘亮程的作品《一个人的村庄》是一种“乡士 哲学 ”,他本人也是“自然之予”。的确,刘亮程在他生活的村庄参悟}n了如此多的生活思考,并且将自己生活多年的村予作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他理解的人生哲理。

一、生存困境与人类欲望

在“人畜共处的村庄”这一辑中,刘亮程认为人与畜的命运紧紧相连;“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呜叫都是人的呜叫。”换句话说畜即人,人即畜。

“马既然要逃,肯定有什么东西在追它。那是我们看不到的,马命中的死敌。马逃不过它。”其实,我们人命中也有那个看不见的死敌,我们也同样无法摆脱。它就是人类生存的重重困境。这困境正是因我们无休止的欲望而导致。正如叔本华所说:“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一个欲塑满足了会导致更多欲望的产生,因此人生充满了挣扎痛苦。”若欲望少困境则少,但是喜悦与痛苦足并存的,谁又竹心只满足一个欲望而过一种平淡的生活呢?所以,叔本华又说,人类的痛苦永远无终点。“马老得走不动时,或许才会明白世上的许多事情,才会明白世上许多路该怎么走。”人和马一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错了以后才知道自己错了。但你买不到后悔药,于是你想把这些经验教训传给你的下一辈,可晚辈自古都是愿意“吃亏在眼前”的,所以当你终于走出了困境,到丫垂死之年时你又不得不看着下辈重蹈你的覆辙。马可逃,人难逃。

人的生存困境足人根本无法选择和逃避的。刘亮程同样也没能摆脱这困境,为刘亮程“扛着铁锨进城”了。:进城后的那些日子里,刘亮程说自己足《城市过客》,是《没有钥匙的男人》。他面对这个城市的“豪华”而感觉自己足个外人,是不相干的人。在《城市牛咋》中,他写道:“城市的所有t作像被一种叫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只足被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 “我是从装满的车厢跳…米的那一个。足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是挣脱屠昂着鲜红的脖了远走他乡的那一个。”显然,刘亮程把自已看成这座城市中的异类。但不管城市足否有种种的小好,不管他是否是扛着铁锨进城的,他最终还是进城丁。刘亮程这个“自然之了”也如“芸芸众生”一样往高处走r。进城或许足为了家人,或许是为丫自己的文字,然而这刘亮程面临的生存困境:不进城家人永远生活在村单,自己的文也可能被埋没;而进城却又只能是这座城市的一位客人,水远没有钏匙,二者只可选其一。而无论选哪一个都足注定要放卉另一个。人总是不断地往商处走,这就是叔本华告诉我们的:人类追求世界的强烈欲望。然而当你到曲处你也并不能对人生饱览无余,为你的下一个欲望已经马停蹄地米到你面前了。丽史重要的是你终归要失去,要逝去。人生的天永远都是左右摇摆。这又是人生的一晕困境,无法改变,别无选择。

二、生存困境在现代语境下呈现

如此说米,生存困境足源于我们的欲望,欲望少了痛苦将减轻,所要面临的困境也将之减少。仅此而已吗?现代i:会的今天远不足那么简。现代社会让现代人变得麻木,变得孤独,变付,无家可归。

现代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丫前伟火的变革,它让我们过.了前人不曾有的富裕生活,但也给我们带来污染、战争、异化、抑和困惑。此同时农业文明四分五裂“乡下人”,你究竟还行什么魅力可寿呢?刘亮程在城市文明与农业文中游走、困惑。

面对困惑,刘亮程这样的呐喊者,然而更多的人则是沉默的,他们已经麻木丫。刘亮程似乎有着同样的感受或者说这也足他的一种困惑,不然他怎么会《天边大火》中这样说:“火种终十熄灭了……村了毕还足静静的,没有一个人米,没仃一条狗叫,没仃一只鸡鸟叫” “我”的黄沙梁j黑夜中带着全村人谎野中奔走,一步比一步更荒凉地奔走,町伞村的人却都j熟睡,“我”想弄醒他们,“我”想冲…去人喊火,于足“我”放了一把火火,那是-j{火海,可伞村仍没仃_一个人醒来,唯有“我”,“我”是唯一着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t j-发条的机器,机器每灭为生产it;有n-~.r图的产品而运转,这样的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所谓的“归宿”。实际上,有时候群众的眼睛也并非是雪亮的,因为他们看不见自己是身处困境之中。这样说来,这困境就更是别无选择的了,因为你根本看不见。刘亮程在天边放火,在荒野上呐喊,但他没有同路者,于是他孤独了。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这本散文集中常用的一个字足“荒”,现代社会让人觉得困惑,困惑让人深感刷遭荒凉,荒凉让人变得孤独。好多现代人都说自己孤独,孤独并不是被冷落和被遗弃,而是不被理解。

当刘亮程还在黄沙梁时,他的孤独还是实的孤独。他的困惑和孤独在朴实耕作的村民看来也许只是驴拉的屎或是人放的屁,他没有知己也不被理解。但即使是这样,刘亮程的孤独仍是真实的,因为他脚下的是坚实的庄稼地,他躺下的是火热的士炕,他用围的一切足一个叫黄沙梁的村予。这个村子是他呐喊的载体,这个载体厚晕i又实在。所以他说:“我写的那些人和事,牲口和活儿,你也不会找到。” “我的故乡母亲啊,当我生命的远方消失,我没有别的去处,我只有回到你这坐……我没有天堂,只有故土。”

然而,当刘亮程进城以后,他找不到了许多东西,而连他的孤独也变得不实在。城市里有与他一样对 现代 社会感到困惑的人、一样内心孤独的人、一样敏感的文人、一样的呐喊者,但他们并不是刘亮程的知己,闲为他们是城里人。刘亮程脚下的是水泥地,他的黄沙梁不在眼前了,也许还在他的心里,但那是忆。他《城市牛眸》中这样写道:

多少次我看着比人高大有力的牛,被人轻轻松松的宰掉,他们不挣扎,不逃跑,甚至不叫一声,似乎那一刀捅进去很舒服。我在心里一次次替他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用我不如牛的那点力气,替千千万万头牛在逃啊逃,从一个村庄逃到另一个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不语,偶尔在城市喧嚣中发出一两声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地接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被人们一个一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a-~fl用太多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深厚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嗝或一个屁被排放掉—— 工业 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刘亮程带着他的孤独从一个村庄跳到另一个村庄,最后逃到城市,但到了城市后他才恍悟他和他们是两种动物。工业化城市如此快节奏,但它背后却是对权力欲望的追求:对自由呐喊的压抑;以及对传统文明的彻底颠覆。然而,“现代性的故事已经成功地构造了一个‘ 历史 的必然’……相异的价值观念无非是落后或者愚昧的表征”所以刘亮程在喧嚣城市中偶尔发出的一两声牛哞,惊动了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他。刘亮程说:“我的孤独比我更强大。这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境况,这就是一种生存的困境。

三、在生存困境中寻找家园

当你被孤独深深包围的时候,当这样的困境不打一声招呼地来临的时候,你便会顺其 自然 地陷入下一个困境一无家可归。在《寒风吹彻》中刘亮程写了一个冻死在漫天大雪中的无家可归的老人,一个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那个冬天留住的姑妈。“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人生的寒风正在吹彻刘亮程和他的亲人,也在吹彻我们,难道最终寻找到的回家的那条路竟是死亡吗?物质的家园,我们每天都在回;而精神的家园,我们有多久没有回去了?我们有多久没有回家了?刘亮程一直在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说:“你已经没有家了,四处漂泊得你,又能将一块石头带到哪里。”虽然黄沙梁是刘亮程的故土,是他几乎所有文字的载体,是他迟早要回去的地方,但那也只是一个可供宣泄的载体罢了,在面对巨大的现代社会时,刘亮程又能做些什么?只不过是大喊两声或是仰天长啸而己,仅此而已。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一切机遇、一切竞争、一切工业化、一切商业化都是打击个体的致命武器。也许,倍受打击的个体只有回到物质的家园了,不然怎么办?是继续被寒风吹彻,还是变成一块石头?即使回到了家,寒风依然吹彻;即使变成了一块石头,石头依然四处漂泊。

篇3

[关键词] 网络化生存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主体

网络化生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它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当前在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代的群体性力量。作为一种虚拟的生存状态,网络化生存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交往规则和价值取向,影响着教育主体的施教活动,也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接受主体对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水平和接受效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化生存的界定及表现状态

网络化生存是以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从微观上讲是采用二进制编码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对其进行的加工、转换,从而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影响[1]。网络化生存作为一种虚拟性存在,而“虚拟实践活动是人的智能活动的直接物化和延伸,是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社会等一切对象的物质器官,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在本质上是人类智能活动的外化和延伸”[2]。网络化生存在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个体与网络整体形成了点对面的共时往关系,从而使人在思维方式上树立系统思维、非线性思维和超前思维”[3]。

对于高校学生来讲,网络化生存是指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具体表现为:其一,网络作为工具理性的存在。“工具理性作为实现满足欲求目标的工具,只关心工作实现过程的程序与条件,而不思考这一目标的价值意义,特别是不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评估这一目标在人生与人类整体中的地位”[4],这也正契合了当前高校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知识结构的完善、外界信息的获取、娱乐和交往的工具理性。其二,网络作为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温床的存在。由于网络化存在具有“超越时空、弱化不平等性和多重信息反馈的特征”[1],使得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失衡、找不到自我的学生将目标指向网络,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以自我为中心被公平的对待,而不必考虑周围人的权利和地位,掩饰住自身与别人的差距和病态心理,享受网络世界中的平等和自由,重塑自信,进而对网络世界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其三,网络奴隶的存在。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把网络社会中的群体分为了“网络工作者”“被网络连接者”和“被隔离的劳工”,认为当“被隔离的劳工”从现实社会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由于对网络技术的不掌握、对网络精神的不了解,自我完全丧失个体,成为网络运营商赚钱的搬运工,精神被控制,意识被主导,就成为了网络空间运营商的奴隶[5]P294。大学生在网络化生存中,典型的就是其在沉迷网络游戏后,身体和精神都被游戏运营商牵引、指使和控制而难以得到解放。

二、网络化生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化生存作为社会人在数字化媒介中的生活方式,为大学生拓展交往空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拓宽视野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由于网络空间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融,以及网络具有的超越地域性、自由性、开放性特征,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网络的超越地域性对接受主体价值观的冲击

超越地域性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传输途径,同时也成为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一个平台,其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以及渗透性超越了以往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诞生以来,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他们利用这个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优势,广泛输出和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现实的政治霸权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一种‘文化霸权’甚至‘文化殖民’,变成了一场争夺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为目标的没有硝烟的战争”[6]P389。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还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价值判断能力和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对网络世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缺乏理性的思考,在充溢着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的网络世界中被一些错误的言论和极端的思想所误导,增加了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网络的自由性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交往的方式由现实性转变为虚拟性,致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现实社会中更全方位和多样化”[3],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有效平台,但也存在着与之伴生而来的问题。在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中,人们隐匿起姓名、年龄、性别,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和价值评判标准,在一个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体验着不同于现实空间的超脱和自由。另外,由于没有了现实空间人与物的限制,一些网络自由客利用网络空间中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社会民众的道德尺度,甚至违反道德标准和法律,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这种无排他性、无节制性、无过滤性的特点导致网络信息的过度膨胀和嫉妒泛滥”[6]P392,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空间的无序性。而“网络的无序化导致价值标准迷失和道德失落,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淡化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7],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3.网络的开放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授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把其内化为内在的主观意识,再由内在的主观意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最后作用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和自我意识的过程[8],这个接受过程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在网络化生存空间中,“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和广泛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占有方面是平等的”[6]P391,颠覆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其次,接受主体接受来自网络空间的大量信息,有些信息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而部分信息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接受主体习惯结构的否定,引起接受主体心理上的‘空白’”[9],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再次,接受主体将网络碎片文化进行吸收,形成主观价值判断,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观察、评价与思考,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指向和不同强度的需要都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的一种驱动力,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欲求倾向”[10],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网络化生存视域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网络化生存作为一种虚拟性存在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彰显了人在社会环境维度上的个性人格的发展和丰富,也促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队伍、育人理念、育人环境和育人方式方法等方面必须发生重要的变革,提升网络化生存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要做好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队伍建设。高校的“两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是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首先,这支队伍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魅力,更要把握网络化生存的特征,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掌握他们在网络化空间中的生存状态。其次,着重提升这支队伍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一是要真正融入网络生活,真切感受网络文化,体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交往、学习和娱乐过程中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与大学生共境。二是要掌握网络话语,真正与大学生展开思想对话和交流。三是要转变教育观念,降低姿态,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2.主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网络上这样来形容微博的影响力:“你的粉丝超过一百,你就好像是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一万,你就好像是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了。”[11]而网络良莠不齐的混杂信息和西方敌对分子的网络煽动,均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走势和价值判断。我国现阶段处于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者共生的时代,多元价值观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合了“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12],“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13]。因此,必须通过将大众媒体的相关信息移植到网络,实现与网络传媒的优势互补,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视频资料,来增强其生动性和鲜活性,达到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目的。

3.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首先,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而非科学认识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认识理论,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性。根据价值认识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我们想教什么,同时必须要研究接受主体的特点、需要等,这样才能使主体性与客体性较好地统一”[14],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把握住接受主体的自我认知需求、情感性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原则,才能够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是否得到了实现,其价值是正价值、无价值抑或是负价值。

其次,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既要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又要有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而这些具有抽象性、理论性、长效性等特点的理论内容,要求教育者创建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料,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需求,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实践活动,解读出让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和理解的内容,对有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信息进行合情合理的解释说明和批驳,使接受主体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要改变单线条的灌输为多元的立体的信息输出,把握接受主体的心理需求,加强与接受主体的互动和交流,注重同接受主体生活经验、思想积累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4.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互动平台

“互联网是现实社会与公众心理的延伸、拓展、承载与反映,而互联网中所出现的问题大多都是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的反映,而这些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必然会对处于网络化生存状态中的学生思想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1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形成接受主体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而新媒体所具有的边界开放、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从而使得两者之间交流的平等性具有了可能。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BBS、QQ群、微信、飞信、网络空间、微博等形式,降低姿态,以平等的身份同接受主体进行沟通和交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受众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选择性,是“眼球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动态,洞悉生活中的变化,关注反应时代特征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校园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撰写主题博文和评论文章,来激发青年学生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反思,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健全管理体制,净化网络环境

一是要加强网络立法,强化他律约束,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护教育主体在信息空间的管辖力。二是要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清理网络中的消极信息和垃圾信息,并通过网络监控,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和反映的问题,在做好教育引导的同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三是要推动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管理和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和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不制造不传播网络污染信息,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孔繁玲等.网络化生存[J].理论探讨,2001(5).

[2]杨富斌.略论社会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宋妍.网络化生存及其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5).

[4]姚海娟.高等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广西教育,2010(12).

[5]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寇晓燕.网络化生存状态与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

[8]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与现实,2004(4).

[9]许莉萍.论文学接受的动力系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3).

[10]刘先义.论德育接受机制[J].教育研究,1991(11).

[11]孙佳音.微博见人品,下笔需文明[N].福州日报,2010—3—27(8).

[12]张丽娜.论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与引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10).

[13]申维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N].光明日报,2012—11—12.

篇4

[关键词] 卫生公平 小康社会 制度因素

新的“人类发展观”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增长质量,关注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二者不仅成为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其本身直接构成了人类福利。健康是构成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而研究表明,公共支出数量与其成果之间仅有微弱联系,关联度更高的则是公共资源投入的质量和分布。根据曼斯菲尔德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可知:面向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公共卫生投资可以更多地提高整体绩效,增加人类福利。不仅如此,诚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言,每个公民获得健康的机会应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不该被剥夺,这种基本可行能力对于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我们引入“卫生公平”概念,对我国农村卫生公平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卫生公平的政策设计。

一、卫生公平性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转轨,传统医疗保障制度由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寿终正寝,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则越来越远地驶离卫生公平轨道。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第53届大会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改善绩效》报告中,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国家卫生系统的业绩做出量化评估,进行排名。结论是:中国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位居尼泊尔、越南之后,排名188位,倒数第四,与巴西、缅甸和塞拉利昂等国一起排在最后,被列为卫生系统“财务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总的看来,我国卫生不公平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分配失衡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乡人口比例大约为36%和64%,但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占有比例刚好颠倒过来,城市占了60%以上,而农村占了不到40%。根据全国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1993年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34.9%,1998年为24.9%,5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1998年全国城市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52张,而每千农业人口卫生院床位数只有0.81张。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和服务水平的地区差距也十分明显, 2002年我国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北京最多,分别为6.31张、4.13人、3.40人;而相应指标最少的分别为贵州1.50张,安徽0.97人,贵州0.56人。

2.政府卫生支出比例逐步下降

注:①卫生总费用为测算数;②本表按当年价格算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32.0亿元飙升到2003年的5150.3亿元,上涨了39倍。同期,人均卫生费用也从13.4元上升至403.6元。从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来看,已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5%的最低标准和5.3%的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达到了5.3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卫生支出的绝对值虽有增长,但无论是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都呈不断下降趋势。同时,三大项卫生费用(政府、社会、个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构成比却发生了严峻的变化,在20年时间里,政府卫生支出比例平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而居民卫生支出比例实际上是以平均每年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快速上升。政府在本应承担更多卫生费用中的缺位,使得对健康等人力资源严重依赖的贫困者极不公平。卫生领域存在着极度不公平的事实,迫使我们对我国的卫生体制、财政体制、改革模式和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刻反思。

二、卫生不公平的制度分析

1.政府缺位和越位

医疗服务具有特殊性,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政府适当管制是必需的。然而,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并没有遵循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特性,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缺位和越位导致了“过度市场化”和“市场化不足”并存。“过度市场化”是指一些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转由市场提供,出现了市场失灵,加剧卫生不公平。在经济转轨时期,为了解决卫生筹资和医疗成本控制问题,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疾病控制等公共服务在缺少公共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被推向市场,成为趋利性机构;药品虚高定价一方面使“以药养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寻租、药品回扣等大量腐败现象的根源。“市场化不足”则指政府提供了本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和资源,主要是指对城市大医院的补助和某些私人保健服务的补贴。在这种体制下,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高昂而效率极其低下,并且趋利性明显。

2.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

公共财政是以满足公共利益、增进全社会福祉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主要用于投资市场失灵的公共物品和弱势人群的转移支付方面。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经济政绩合法性认同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并且没有相应的配套改革或制度设计使政府关注的重心从经济建设转移到公共事业上来。在财政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对物质资本的过度投资挤占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财政体制没有在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能界限基础上做明确具体的制度设计,使得公共财政概念模糊而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卫生公平的政策选择

1.改革卫生体制

具体而言,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实行真正意义的医院分类管理。2003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96%,社会办医院仅占4%,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局面没有改变。应该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承担能力和人民基本医疗需求,科学确定保留多大规模的公立医院。有多少现有的公立医院可以转制,要制定完整的区域卫生规划,通过改革将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由社会力量举办,允许民间资本、外资等进入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市场,为群众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政府集中财力办好一批公立医院,加大投入、严格管理、转换机制,明确政策,真正办成为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医院,政府举办的医院坚持低收费,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控制医务人员的工资总水平。公共选择理论表明,政府有着与生俱来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在此表现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不会自觉地放弃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权力,因而,更为周密的制度设计是必要的。可以考虑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公立医院的国有资产,卫生行政部门从国有卫生资产人的角色彻底解脱出来,履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和市场监管职能。

2.创新投融资体制

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卫生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规范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人口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具体说来,中央财政主要负责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投资、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投资、医疗卫生领域重大科学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转移支付等;省级财政主要针对省内相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投资、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投资等;地市、县级政府财政将资源配置的重心转移到农村镇村两级和辖区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逐步取消对医院的人员经费补贴,改为对公立医院按项目进行补贴,确定一个动态的全国性公共物品服务包和针对省级特征的公共物品服务包,这些公共卫生服务在基层主要通过公共财政购买的方式予以落实。

3.构筑医疗保障制度

在城市,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可以考虑将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城市失业人员、贫困人群政府要设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除了政府的经常性投入外,积极鼓励各类民间团体、社会力量的捐赠。在农村地区,要构筑强有力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实现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大病有保障。农村医疗保障的形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搞一刀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可建立大病风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相结合的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而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政府应集中财力搞好大病保险,防止因病导致人力资本极度恶化。

此外,政府还应对本地区的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的基金可来源于政府财政和各种社会团体的捐赠。通过各级财政的努力,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面实现均等化。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5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久高速发展,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以来,泗水县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网络。公路的大量建设,必将形成大量的边坡。边坡的开挖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同时在边坡较大或构造不良的地方,还可能造成崩塌,滑坡等,治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关键词:公路;高速;建设

1公路边坡植物选择的依据

1.1气候条件

光照、温度、降水、风季气候条件都影响着边坡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是在选择边坡植物时主要应考虑的气候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决定着植物能否正常生长发育,能否顺利越夏、越冬季;降雨(雪)的时期及降水量也是决定采用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

1.2土壤条件

土壤成分:肥力、土壤结构、酸碱性、盐碱性、土壤原度等土壤因素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着边坡植物能否良好的生长。其中,在选择植物事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结构和土壤pH值寻。

1.3种植目的

农村公路边坡植被的主要目的是固土护坡,防止公路边坡水毁,稳定公路路基,净化空气,保护生态,以及美化公路沿线生态景观。因此,要求边坡植物根系发达,抗道性强,茎叶生长旺盛,能快速覆盖地表。

2农村公路边坡植物应具备的条件

根据泗水县公路边坡的特点和边坡种植的目的,边坡生态防护的植物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①适应当地气候,耐寒、抗旱性强;②根系发达、扩展性强;③耐瘠薄、耐粗放管理;④种子丰富,发芽力强,容易更新;⑤绿期长、多年生;⑥育苗容易并能大量繁殖;⑦播种栽植的时期机较长。

3护坡植物的选择

3.1不同种类护坡植物的比较

农村公路边坡可用的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草本植物、灌木、藤本植物以及乔木等。农村公路边坡一般坡度度较大,坡比一般为1:1.5~1:1,有的甚至更陡。栽植乔木会提高坡面负载,增加土体下滑力和正滑力,在有风的情况下,树木把风力转变为地面的推力,造成坡面的不稳定和坡面的破坏,同时,边坡栽植乔木还可能影响司乘人员观测公路两侧景观及行车安全,因此,一般不宜在公路边坡栽植乔木。由于草本植物作为护坡植物的缺点,因此,在某此发达国家已开始重视灌木的护坡作用,并作了大量研究。灌木作为护坡植物主要的缺点是成本较高,早期生长慢,植被覆盖度低,读一早期的土壤侵蚀防止效果不佳。但是可以通过与草本植物混播,利用草本植物才、早期迅速覆盖地面防止土壤侵蚀,后期田灌木发生作用的方式解决。

3.2草本植物的选择

可用于护坡草本植物大部分属于禾本科和高科。禾本科植物一般生长较快,根量大,护坡效果好,但由于可以固氮,故较耐瘠薄,便于粗放管理。其花色较鲜艳,开花期景观效果较好。根据各草种对季节性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可分为暖季型与冷季型两类。冷季型草比较耐寒,但耐热性和耐旱性较差。而暖季性举较耐热,耐旱,但不耐寒,以地下茎或葡匐茎过冬,故冬季景观效果较差,但其管理较冷季型草粗放。农村公路边坡绿化草种可选择野牛草、草熟禾、小冠花、结搂草等。草本植物的繁殖可采用营养繁殖,也可采用种子繁殖。

3.3灌木的选择

农村公路边坡采用灌木绿化主要有棉槐、火炬树、沙赖、护枝子、仁柳和坡柳等。这些树种都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根系的分蘖和萌蘖能力很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造价低,防护效果好,生产周期长的特点。灌木的繁殖可以采用扦播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播种的方式。对于栽植难度较大,施工困难的高边坡、灌术宜和草本植物混合种植,如果只栽灌木不栽草,初期不能很好的起到拦截坡面径流,减少侵蚀的作用,因灌木生长初期比草本植物生长慢,覆盖地表能力差,不能彻底控制水土流失。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又避免两者的弊端。达到快速持久护坡的目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3.4藤本植物的选择

目前,我国的垂直绿化主要应用于市镇园林中,公路边坡采用垂直绿化的还较少。藤本植物宜栽植在靠山一侧岩石下一般不宜坍方或滑坡的地段,或者坡度较缓的土石边坡。可用于公路边坡垂直绿化的藤本植物主要包括:爬山虎、五叶地锦、蛇葡萄、三裂叶蛇葡萄、藤叶蛇葡萄、东北蛇葡萄、葛藤、扶芳藤、常春藤和中华常春藤等。爬山虎,又叫爬墙虎,中国地锦、属葡萄科爬山虎属落叶藤本植物。卷须补而多分枝,有气生根和吸盘。叶宽阴卵形,通常了裂,以草叶为主,也有型成二叶或三叶的,最多一柄三叶。聚伞花序,花期在6—7月份,球形浆果,果熟的蓝黑色,有白粉,果期在8—9月份。目前爬山虎在农村公路绿化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立体绿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达到绿化、美化效果,同时也发挥着增氧、降温、减光、减少嗓音导作用,是藤本类绿化植物中用得最多的材料之一。

4结论

泗水县农村公路绿化树种的选择要因地制宜,要选择那些抗寒性强,耐干旱,耐瘠薄,抗污染,抗病虫害及管理粗放的植物。目前,泗水县农村公路绿化所应用的植物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创建优美景观的要求,一些可用于公路绿化的乡土树种及经引栽生长良好的树种待开发、利用。只有在植物材料的选择利用中上一新台阶,才能设计出集“绿化、彩化、美化”于一体的农村公路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黄星高.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植物选择[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5):169-170.

篇6

【关键词】高职院;煤炭行业;安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011年10日6时,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35人死亡,8人生死不明。该事故是2011年以来全国煤矿发生的第一起特别重大事故,损失极为惨重,社会影响恶劣。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面对上述血腥的煤矿安全事故,不仅令社会中的人们毛骨悚然,也诱发了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他们摆脱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笔者欲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评价主体在自评过程中对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进行不对称的评价,实质上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或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些活动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潜意识)进行自我否定。或者因自身某些暂时的困难觉得低人一等而感慨。比如部分大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太差而感到自卑。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所产生的自卑心理,从对象上看,主要是采矿、通风、矿山机电、选矿等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农村),从内容上看,他们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生活单调、远离都市的脏、苦、累、险的工作,社会地位低,甚至连对象都难找,让人看不起。酗酒闹事、为争口所谓的“气”打“气架”,或者争风吃醋打“醋架”,因上述原因受处分的学生中,据统计,80%以上是这些专业的学生。

2.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恐惧主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混乱。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恐惧心理,主要源于煤矿血腥的安全事故,如上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笔者对2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是: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你对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有恐惧心理吗?结果表明:258人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占91.16%,17人有一般的恐惧心理,占6%,8人没有什么感觉,占2.84%。在有强烈的恐惧心理的群体中,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居于绝对数量。

3.抑郁心理。忧郁心理有时也称徘徊心理,它是一种情绪低落、言行谨慎、遇事多虑甚至焦虑的心理现象。往往会使行为主体疑而不决、寸步难行、斗志衰退,丧失机遇,有时后果会不堪设想。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煤炭行业及一些艰苦行业,其内在的抑郁心理主要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难有保障、今后的幸福指数不高等特点。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尽管煤炭行业大量需求人才,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在犹豫不决中丧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忧郁心理的背后还隐藏着依赖心理,即期望或依靠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找工作,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亲朋好友等。

4.逃避心理。逃避心理也称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煤炭高等职业院校一些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镇、父母是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的逃避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愿到煤炭行业中生存发展,这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得到佐证;在校内招聘会中,非煤炭行业单位热闹非凡,学生如潮涌动;一些学生甚至不参加校内招聘会,企图在校外招聘会中寻找就业机会等等,这都是内在逃避心理的外化,导致许多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

5.无奈心理。无奈就是解决问题时没有办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态度。笔者曾对283名大学生(煤矿主体专业学生192人,非煤矿主体专业学生91人)进行抽样调查,问题1:毕业后,如果在其它行业能够顺利就业,在同等收入条件下,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17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76.67%,有66人表示可以考虑到煤炭行业工作,占23.33%,这部分学生又以采矿、通风、选矿、煤化工专业居多,这是由所学专业就业领域所决定。问题1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向往美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心理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问题2:当在其它行业实在找不到工作时,而在煤炭行业容易就业,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69人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占95.05%,只有14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4.95%。问题2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表现出一种别无选择的无奈心理。

二、帮助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思路

1.运用认知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自卑心理。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其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心理学理论指出: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如前所述,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是觉得在脏、苦、累、险的煤炭行业工作,社会地位低,没面子,颇压抑。这是认知的误区。要帮助大学生努力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煤炭行业进行认知重建。(1)职业有类别之分,但无贵贱之分。(2)煤炭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煤炭需求量将达到15.8亿吨,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中的比例仍将保持在50%以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煤炭工业的大力支持。(3)要为做一名煤炭工业建设者感到欣慰。(4)要为当前煤炭行业人才紧缺,容易就业拥有知足心理。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许多大学生难于就业的背景下,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要为自己容易就业充满信心,而不是自卑。

2.运用放松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恐惧心理。放松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如果能改变“躯体”的反应,那么“情绪”也会随着改变。也就是经过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克服恐惧心理,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3.运用心理置换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此方法是心理疏导者在直接对受挫者进行挫折疏导时所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疏导者在对受挫者进行疏导时,要设法使双方在心理上调换一下位置,即疏导者要设身处地为受挫者着想,急其所急,难其所难,满腔热情地给予指导、帮助;同时受挫者也要能设身处地为疏导者着想,相互理解,顾全大局。比如,对于出现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上要和他们互换位置,以师生平等的地位为基础,耐心听取受挫者的言论,当忠实的听众,并从其心声中分析出哪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那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心理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

4.运用心理暗示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无奈心理。心理暗示疗法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大学心理教育中,暗示疗法就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威望、学识的教师通过语言、眼神、情境或行为等方式,让大学生在“思想潜入心,润心细无声”的自然状态下接受暗示者的正确意见或观点,并以阳光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去付诸实践,最终取得良好的暗示效果。比如,就全国来讲,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煤炭行业目前对人才(力)资源的需求空间却比较大,而煤炭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却因种种原因到该行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大学生说:“到煤炭行业就业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时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堂上进行了巧妙的讲授,即心理暗示教育。比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时代,基本上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也就是大学生基本上已成为一般的普通劳动者,社会看待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视觉也从“仰视”变为“平视”。其实静心而论,一朵“普通的鲜花”插在“牛粪”上,也许是其最聪明的选择。试想,一朵普通的“鲜花”若插在高贵的“牡丹花”丛中,谁又会认为你是“鲜花”呢?世界也真小世界又太大,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能生存、能发展、能实现才能和人的价值的地方都能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能人。

参考文献

[1]郭祖全等.金融危机时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哲学思维教育[J].管理学家,2009(07).

[2]Nelson--Jones,R.,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Lond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2.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2.

基金项目:共青团云南省委课题《高职院大专生心理及行为“亚健康”问题研究》(云青办【2006】8号)。

作者简介:

龙勇(1978—),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

篇7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是指6o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7%。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o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保障体系残缺,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养老保障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现出诸多缺陷。目前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发展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安徽省长丰县阮巷、罗塘、水湖、双墩四个乡镇;蒋庄、兰桥、黄岗、邵集等十几个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走访部门有:长丰县民政局、统计局、卫生局等。

1.2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日常物质消费、受照料、健康等状况以及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问题,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16份。

2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成因分析

2.1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40.09%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养,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补救度日,在所调查老年人中仅有1.46%享有退休金。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质消费状况主要包括饮食、衣着、住房、医疗、精神娱乐等指标。从饮食状况分析,54.3%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较满意,24.0%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不满意;从居住状况分析,被调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35.6%的老人与一个子女同住、59.8%不与子女同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从医疗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费支出中,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长丰县民政局资料显示,在所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调查老人总数的56.3%,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状况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78.07%,其中独居老人占23.53%;无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调查老人中高达21.93%,相当一部分孤寡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独居,也不愿进入乡镇社会福利机构养老。

2.2我国农村养老状况成因分析

我国老年养老保障模式从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模式。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经济条件也不尽人意,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日益暴露出严重弊端,与我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住要原因如下。

2.2.1农村劳动力弱化,家庭养老受到冲击。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农村人口特别是大量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加速,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弱化,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电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其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减少。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严重匮乏,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给家庭养老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2.2.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缺陷。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介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保险品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标准进行筹集,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政府没有对农民提供相应的补助,造成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状况看,仍然存在着征收成本过高、制度覆盖面过窄、基金筹集困难等弊端。

2.2.3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衰竭,供给能力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分为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的情况,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户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我国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又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养老存在局限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家庭养老的局限性严重的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和稳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带来了负面效应,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呈现滞后状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选择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农村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家庭赡养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家庭养老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的农村养老必然会经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3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型的建议

3.1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论老年人的心理、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加上政策倾斜解决人地结构矛盾;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公益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设立“夕阳绿色通道”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满足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针对老年人去指定医疗点看病不方便.报销门槛较高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特殊的医疗报销制度,扩大报销范围,放宽报销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切实从老年人角度出发,建立“夕阳绿色通道”。

3.3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健全农村老年人心理保障体系

除了道德层面的宣传外,各级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对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子女给予处罚,对孝敬老人的子女给予表彰,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此外,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老人维权机构,使老年人维权途径更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开展多渠道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度态度,并建设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心理治疗技能的培训,做到及早发现和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3.4推进保障模式的创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建立参与式发展的机制,加快调整个人帐户整体规模,使之更加方便农民,减少农民享受的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灵活多样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好处,让制度受到农民的欢迎。首先,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其次,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同时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自筹养老基金,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

3.5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体系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公民敬老的教育应从小抓起。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年人娱乐场所,增加娱乐设施,组织娱乐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开展老年福利事业,促进老人身心协调发展。将家庭养老的责任与义务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养老机制,应该是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形成以经济为基础,以保险基金为前提,以家庭保障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体系。

3.6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转型

家庭养老对农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保障需求的不断上升,给农村家庭带来愈加沉重的养老负担。

传统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有限,要把农村养老完全抛向社会是不现实的。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协调统一,在继续支持和鼓励家庭养老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造条件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型。

篇8

关键词:风险;技术化生存;技术选择;技术锁定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1-0023-04

当今时代,人们处处受到技术环境的包围,技术系统和过程改变了周围世界的外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当我们环顾四周时,会发现构成我们生活的一切,无不打上技术的烙印,这是一个“技术化生存”的时代。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一切,逐渐成为左右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然而,“技术为现代性提供了物质框架。这个框架不是一个人们可以追求他们的美好生活概念的中性的背景,而是自始自终影响着这种生活概念”。反之,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情景,物质与精神的资源,历史和制度的条件等共同构成技术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也具体制约着现实技术的演变轨迹。

一、技术选择的风险

今天的技术已成为一种“存在”,一种“展现”,人的生存已成为技术化生存,已经存在的技术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正在或将要(尚未)形成的技术将改变未来人的生活。“反映了特殊社会利益的技术代码决定了我们在哪儿和如何生活,我们吃什么样的食物,我们如何交往、娱乐、协调等等。随着技术成为我们生活越来越多的层面的中心,它的合法性权威也在增加。”然而,“技术是一种充满风险的试验,技术在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的同时,也使现代社会成为一个风险社会”。风险本质上是指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危险,即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危险对主体的损害性。技术选择的风险主要是指技术选择的不确定性对技术预期可能带来的偏差从而带来的潜在危险。风险与危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往往指涉危害发生的事实和客观性,前者则“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1.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

技术是一项创新活动,创新充满了无目的、未意料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是因为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是极其不完善的、粗糙的。它在现有技术知识条件下能否很快地完善起来、向哪个方向发展以及在多长时间内能够取得成功,发明者和进行技术创新的专家都没有确切的把握。首先是理论上的不确定性。现代技术的基础是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从本质上讲都是有待检验的知识,技术也绝不仅仅意味着对科学知识的正确无误的应用,技术人员与其说是把握了知识的应用者,不如说是处在人类已有知识限度的边缘抉择者。其次是设计中的不确定性。从产品原型到工程化与大规模生产是一个相当大的跨越,当原型试制成功,进人工业化生产时,常会出现大量工程、工具设计与产品制造方面的问题,以及新技术与现行技术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技术发展方向的多种选择问题。再次,在技术真实历史过程中的小小改动就会为我们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生活方式。另外,技术的一些预期的或有目的的结果不仅往往不能成为现实,而且技术“先见之明计划”中往往存在被拒斥的他择性,然而这些他择性,在“后见之明计划”中有时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时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

2.市场选择的不确定性

任何技术的最终成果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技术创新必须恰如其分地适应并反映市场的需求。传统观念认为:市场决定生产,需要决定技术。技术的发明往往被视为是由需要的推动而产生,事实上,社会一旦有生产的需要,确实能推动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产品在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中,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偏好和需求,尽管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开始时是由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和选择引起的,但是市场的需求和经济利益的拉动终究要靠技术的创新来满足。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设备创新,其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实现都要靠技术本身的创新。另外,新技术的产生也创生新的需要,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思维等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一项新技术能否成功地被市场选择,其技术含量的高低以及能否转化为产品固然重要,但物化的技术即产品只有与市场有效嵌合,才能使社会从不能容纳到能够容纳,从而导致技术成为现实的技术。总之,一项技术无论是市场需要的技术,还是技术创生的市场,只有得到市场认同的技术才会被选择,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这就是技术的市场选择。值得指出的是,市场不是存在于人类价值之外,它们通常以一种双向关系对人类的感知做出反应,从而影响市场选择。其实,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具有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创新技术的市场特点不易把握,以及如何将这些特点融入创新过程之中。当出现根本性创新时,创新者可能因此而找不到市场目标。即使在确定了基本的市场目标之后,创新者还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潜在的需求带人到创新产品的设计中去,以及未来产品应如何变化以反映用户的需要。当存在创新竞争者时,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指创新技术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等,这些不确定性将增加技术选择的风险。

3.“技术锁定”的阻抗

一旦创新者所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获得成功,并成为主流技术,新技术与技术系统便与政治、经济、社会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以及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一大批企业将成为主流技术的既得利益者,当存在替代技术的选择时,现有企业也会通过增量式的改进或者寻租行为,极力避免主流技术被淘汰,从而形成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技术锁定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第一,任何技术和技术系统都是由其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任何一个进人本系统的外系统要素都会或多或少的破坏该系统的有机联系和该系统组织结构的稳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使用“技术锁定”这一概念,认为技术和技术系统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使得摆脱该路径越来越困难,代价越来越高昂,结果它们在更长的时间里趋于维持存在状态,而抵制潜在的更加优势的技术及技术系统的竞争。第二,技术复杂顺序的过程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锁定和进化停滞。即使采用最好、最仔细的技术,失败率仍然较高。技术创新是代价昂贵并极富冒险性的行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可以存在的获得成功率的唯一途径是尽可能准确地重复每一个阶段,使用完全同样的方式对之进行调制和加工,禁止变异、禁止创新,并严格遵守规则。第三,发明者个人的偏好也是导致“技术锁定”的重要原因。如果浏览一位发明者的大量草图就会注意到,发明者对某些元件有一定的偏好,会重复使

用这些元件。例如,爱迪生在他的许多发明中,包括他的多路电报方案和电影放映机,就经常使用一种叫做极化继电器的特殊电报装置。第四,主流技术的形成,必定与一定的文化、制度等相互耦合,然而,“文化和制度的惯性将减缓技术变化;技术变化则破坏已确立的制度模式”。因此,技术锁定必然带来技术选择道路上一系列的障碍即阻抗。另外,技术的历史也表明,被选择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技术性能最好的技术,有许多偶然因素起了作用,或者说初始条件起了重要的作用,然后寻着路径依赖,使得某种选择的垄断地位延续下去,构成了似乎是一环扣一环的技术链条。这些起作用的偶然因素势必造成技术选择的风险。

二、技术选择的经济性与自主性

传统的技术选择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概念,技术选择往往是作为一种技术――经济行为,核心追求的是经济价值。这种强调经济功能、追求市场价值的技术选择观带来的技术创新活动效果的评价,也只能看是否实现市场价值,能否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这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技术选择理论主要包括产值标准理论(J・Po-lak,1940)、社会极限生产效益标准理论(A・E・Kahn,1950)、投资率标准理论(W・Ga-lenson,1950)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大体一致的技术选择原则,即先进性、经济性、适用性等。这样的技术选择理念虽然与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前提有关,但它又是与一定的制度框架,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有关。资本主义制度依靠“资本逻辑”的力量,以追求高速的生产效率为根本,以追求剩余价值、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在“时间就是金钱”、“信息就是金钱”、“金钱能生金钱”的感召下,致力于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并通过物的增值实现自身的物化生存,从而将人的生存拖入一种“技术异化”的境地之中。这一理念客观上加速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费,造成了生态失衡。

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性相互关系的角度考察技术时提出“技术自主论”这一观点,即技术自身是一种实在,它自我产生、自我决定、自我满足。其中,在他看来自动性是现代技术的特点之一。自动性意味着技术的发展是自动进行的,而不是由人所作出的,任何非技术活动都受技术活动的驱使并最终被转化为技术活动。在他看来,技术选择实质上是人在技术的驱使下作出的,不是人自主作出的,技术选择的自动性在使原有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同时又会引发出一批新的问题,它们要求由技术进一步给以解决,这就导致了技术的自我增长。埃吕尔的技术自主性“充分展示在技术过程的技术目标、技术发明和技术应用等环节之中”,这实质上是对技术选择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应当承认,他的技术自主论从一个侧面较明确地阐发了现代技术的异化以及国际技术竞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看到了技术发展固有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特别是技术系统在其高级阶段日益增强的自主性和自组织性以及“自我强化”的特点,并为人类把握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忠告。但他过分强调了技术的威力,把技术的威力强调到了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自存的地步,否定了技术的社会属性,从而走向了技术虚无主义。只承认技术具有内在逻辑即自主性,必然导致技术决定论。作为技术即使有内在的逻辑,也不可能自主地展开,而是要受社会的制约和规定;同时,技术的社会建构也不能脱离技术的物理、化学和其他客观性的规律,这种建构无非是在技术逻辑所提供的空间中进行选择。

按照的技术观,技术绝不是某种孤立的东西,它总是历史的、社会的技术,任何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条件,否则,它只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洞的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基于对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大量事实的哲学分析后,明确指出:正是人的生存需要构成技术产生的根本动力;正是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人们新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因而,技术作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承载着人的价值观、人的利益要求和欲望,是人追求更合理的生活和更有意义的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使技术集中鲜明地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赋予。

三、正视技术化生存的风险

篇9

Ⅲ期N2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患者的1/3左右,虽然外科治疗可以取得一定实效,但远期生存率令人担忧,无疾病进展5年生存率仅19.2%~22.0%[1,2]。对已经确诊的Ⅲ期N2NSCLC是否选择外科治疗,术前化疗和手术方式对预后有何影响,如何通过术前评估判定手术的可行性,各文献报道偏倚很大。本文通过1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筛选影响Ⅲ期N2NSCLC预后的高危因素,探讨各影响预后因素中外科治疗手段的正确选择和最佳综合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164例均是我院胸外科1998年1月~2002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116例,女48例,平均56岁,全部行肺叶切除或单侧肺全切除+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理论上达到R3或R4根治标准。纳入病例符合肺癌1997年pTNM分期标准中的ⅢA期、N2、NSCLC;随访截止时间2007年10月,最长随访时间5年,随访资料完整,剔除混杂因素(如心梗、脑卒中、外伤等)导致死亡者。

1.2 分析项目:性别、年龄、肿瘤位置、T因素、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组织类型、术前化疗情况、手术方式等与预后的关系。

1.3 统计处理:生存时间从手术日开始计算,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层单因素分析,自动生图,计算1、2、3年生存率,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统计软件为SPSS13.0。

2 结果

2.1 不可控因素对生存的影响:患者年龄、T因素、淋巴结转移个数和转移范围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5),而患者性别、肿瘤位置、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区域对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新辅助化疗对生存的影响:本组38例进行了新辅助化疗,126例未行新辅助化疗,1、2、3年生存率新辅助化疗组为76.3%(29/38)、42.1%(16/38)和29.0%(11/38),未行新辅助化疗者分别是57.9%(73/126)、29.4%(37/126)和16.7%(2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Square=3.868,P=0.049);累计生存函数曲线新辅助化疗组高于未行新辅助化疗组,见图1。

2.3 手术方式对生存的影响:29例肺叶切除,135例单侧全肺切除,1、2、3年生存率肺叶切除组为54.5%(19/35),27.6%(6/35)和13.8%(4/35),单侧全肺切除组分别是62.9%(85/135)、33.3%(45/135)和20.0%(28/35),两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Chi-Square=0.323,P=0.570),见图2。

3 讨论

Ⅲ期N2NSCLC属于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肺癌,虽有手术机会,但术后复发和转移率高,远期生存率低,探讨影响Ⅲ期N2NSCLC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选择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医生无法回避的挑战。

3.1 不可控因素对生存的影响:年龄超过60岁的Ⅲ期N2NSCLC患者,5年生存率仅12.2%,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生存率。提示年龄是影响NSCLC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充分估计手术的耐受性,是提高术后生存率的关键,临床时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决定是否手术治疗。Ⅲ期N2NSCLC包括T1、T2、T3和T4四个亚组,各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38.9%、22.7%、13.3%、0.0%,手术时应考虑T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本组有10例患者淋巴结转移数量超过5个,1年生存率仅20%(2/10),1例最长生存22个月,我们对随访60个月内死亡的132例患者生存情况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存月数与淋巴结转移个数显著负相关(r=-0.876,P<0.01),提示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对判定NSCLC患者手术预后有较大载荷,淋巴结转移数量很可能为影响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治疗时,只有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才能准确评定纵隔淋巴结转移数目,正确评估患者的预后。事实上,系统淋巴结清扫理论上可取,但实际上真正的系统淋巴结清除难以实现。有研究表明:系统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廓清创面大、手术时间长,对患者免疫系统影响较大,术后早期心律失常、肺不张、肺内感染、支气管残端瘘、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选择性廓清,因此,肺癌手术时,对于那些身体条件差、高龄患者施行选择性纵隔淋巴结廓清为宜[3]。

3.2 可控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影响Ⅲ期N2NSCLC患者预后的可控因素有手术方式、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和放疗等,手术是影响生存率最大的变量,Ⅲ期N2NSCLC患者手术治疗的利与弊历来就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很多学者认为,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是NSCLC外科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只有少数N2期NSCLC患者在通过手术治疗同时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才能获得较好效果。因此,Ⅲ期N2NSCLC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影像学上单站或多站纵隔淋巴结转移,估计能完全切除者宜手术治疗,影像学上有纵隔的团块状阴影与周围组织结构密切者宜选择保守治疗,能完全切除者也应采取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4]。我们认为: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估计能完全切除的Ⅲ期N2NSCLC患者为外科治疗适应证,宜尽早原发肿瘤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有研究显示肺叶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单侧全肺切除[5],我们研究的结果是单侧肺全切除与肺叶切除的生存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因此,对于Ⅲ期N2NSCLC患者应采取尽量对机体创伤小的术式,强调过大的根治性手术并不能提高术后生存率。对于有多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考虑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各家报道很不一致,有认为新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会给手术治疗效果带来负面影响,而潘泓等[6]回顾性分析268例Ⅲ期NSCLC例显示: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和单纯手术方案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7.6%和16.6% (P<0.05) 。辅助化疗(术前和术后)为影响N2NSCLC术后无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新辅助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7]。本资料表明: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术后生存率,与未行新辅助化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因此,采用术前全身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有可能提高术后的远期疗效 。

参考文献:

[1] 刘顺寿,魏 峰,罗 全.1 667例肺癌外科治疗的多因素预后分析[J].临床医学,2003,17(1):34.

[2] 王绿化.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5):321.

[3] Aoki T,Tsuchida M,Watanabe T,et al . Surgical strategy for clinical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octogenarians[J].Euro J Cardio-Thorac Surg ,2003,23:446.

[4] 王云杰,谷仲平,马群风,等.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04,12(5):385.

[5] 程 超,吴一龙,谷力加,等.右肺PN2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无复发转移及预后因素探讨[J].肿瘤防治研究,2004,31(11):702.

[6] 潘 泓, 刘德森, 茅乃权,等.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3):173.

篇10

关键词 德莱赛;进化论;嘉丽妹妹

《嘉丽妹妹,是美国19世纪作家德来塞的作品,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美国小说家,出身贫穷,当过收账员和新闻记者,1900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嘉丽妹妹》这部作品中,德莱塞通过对18岁女孩嘉丽跌宕起伏的人生摧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旨在反映他独树一帜的自然主义道德观:人的行为是内在的本能和外在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行为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的选择,人只是被动的实施者;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人类只能像达尔文进化论中所描述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1809~1882)是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达尔文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但学说的中心是选择,特别是自然选择。而自然选择又是在人工选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来积累的资料,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从遗传、变异、人工选择、生存斗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物种的起源。该书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物种起源》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著作,是生物学研究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他不再相信上帝创造万物的观点,认为神创论解决不了他所观察到的事实。经过长期的思考、分析、学习和研究之后,达尔文于1842年写出了长达35页的进化理论的初稿,形成了“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达尔文认为: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个体被保留下来,而对生存不利的变异个体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但适应对生存也只有相对的意义,一旦生活环境改变,原来的适应就可能变为不适应。最后,达尔文认为:通过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

德莱塞是一个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他在小说中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做了如下的描写:“在我们跟着嘉丽到处转悠找工作之前,让我们先瞧瞧她寄予希望的这个世界。1889年芝加哥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甚至连年轻姑娘也会不畏风险的到这里来碰碰运气。它的大量经商机会远近闻名,使它成了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有的满怀希望,有的出于无可奈何。有的是来发财的,还有的是在别的地方碰壁破产以后来的。”

德莱赛暗示着充满机遇的大都市就像达尔文笔下的原始丛林一样到处都是竞争。而都市对来“碰运气”的人所采取的态度显然是不同的:“整个都市中心显出一种财大气粗、高不可攀的气势,为的是让那些普通的求职者望而生畏,不敢问津,也为的是让贫富之间的鸿沟显得又宽又深。”这表明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社会中同样适用。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的目的被简化为为生存而奋斗。”“争端和竞争就是社会交往的流通货币。”上帝已离我们远去,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更好地生存。那些出自想象的也包含了一些社会风俗的超自然的道德约束力即将被摒弃,“新的道德必须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

达尔文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自然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优胜劣汰自然界处在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唯一欣慰是我们知道人类会不断地进化,而理想永远是可靠的灯塔,人类不会永远在善与恶之间徘徊。”德莱赛在小说第八章的这段议论表明“永无止境的社会修炼将使人性得到彻底的陶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道德势必也将达到它最为完美的境界。到那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是完美高尚的,即便用上帝的标准也无懈可击,而且这些行为和所有的本能一样不带强制性,而只予人以快乐。年仅18岁的嘉丽,充满年轻人的热烈幻想,尽管“只是一个装备不完全的小骑士”但也斗志昂扬地向自己的梦想之地出发。作者所谓的“装备不完全”大概是暗示嘉丽除了年轻美貌以及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外,没有显赫的家庭支撑,没有庞大的金钱铺垫,而且缺乏基本的人世经验。所以,才会感叹一个18岁女孩子离家出走后逃不脱的两种结局:也许她会遇到好人相助,变得更好;也许她会很快接受大都市的道德标准!而变坏了――二者必居其一。作者向我们暗示嘉丽即将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抉择和人生道路。成功与否都是机会使然,但决定权和选择权仍在自己得手中。作者坦言社会对个人有巨大的影响力“像最老于世故的人才可能想到的甜言蜜语一样乱人情怀。都市的万点灯火比起情人脉脉含情的迷人眼神来,那魅力是不差分毫的呢。”所以作者对嘉丽的担忧不是毫无根据的。可以说有一半涉世未深的纯朴心灵是被非人为的影响力带坏的。城市里喧闹的人声和热闹的生活,加上鳞次栉比的楼房建筑,在令人惊愕的同时,又令人怦然心动,教给人们模棱两可的生活意义。这时候如果没有人在她们身边轻声告诫和解说,又有什么谎言和谬误不会灌入这些不加提防的耳朵里去呢。头脑简单的年轻人看不清生活中的那些虚假外表,而为它们的美所倾倒。就像音乐一样,它们先令人陶醉松弛,继而令人意志薄弱,最后诱人走上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