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范文
时间:2023-03-14 07:4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思想政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针对大学生认知导向的价值性,坚持整合一元导向。认知心理学认为,构成人类最基本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我们不妨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也对道德知识做一个粗略的层次划分。我们认为,在道德知识体系中,人们关于规则、正义、善恶、良心、荣辱的观念与认识应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内容。这些“底线”的道德认识是个体日后形成关于具体道德事件分析和评判能力的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掌握的最高目标是形成和发展元认知知识,就道德知识而言,这种元认知的知识应该包括个体在综合了解道德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自主价值选择的自由境界。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备的陈述性道德知识和程序性道德知识为基础。据此,我们是否可以依据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对大学生的认知活动作出这样的解释:个体在道德发展过程中,需要基本的道德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与具有价值倾向性的认知导向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网络资源的高度共享,大学生认知导向的多元价值性更加突出,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应当坚持价值观教育的一元导向,在坚持主导前提下促进多样化的发展,保证价值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所谓一元价值导向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开放性和宽容性的价值引导。为此,一方面,要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兼顾本人、他人、集体、国家的四者利益,当四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为重。另一方面,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价值评价,在开放与宽容之中加强价值的筛选和滤导,引导学生吸纳合理化程度较高的意识观念,缩短学生在学校中的理念价值与在社会中的经验价值之间的距离。
2.针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理智性,注重启发道德思考。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强调的是教给学生吸收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就等于在学生的心里培养了一位“老师”,随时可以告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知识和策略,就可以解决其学习中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认知策略水平越高,其思维的理智性也越强。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知识获取中逐步培养了自身的认知方式,具备较强的理性选择能力。仅靠思想政治工作者灌输的教育方式难以使学生接受并履行某种道德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与强化是一个道德信息接收、理解、加工等知、情、意、行的过程,涉及一种道德知识或规范的理性认同,以及由知识的理解到内化的机制,是由相互交错的复杂的思维系统的层次结构关系决定的。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方式从以往的以外部权威为主转向了以内部理性为主。“所谓道德思维,是指根据道德感知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对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性认识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理”的角度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掌握道德思维的艺术,而不是满足于对规范的表层灌输,要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信仰,使“知道-理解-信念”三个教育环节紧密相连。
二、针对大学生认知意义性、敏锐性,拓宽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1.针对大学生记忆活动的意义性,积极创设真实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的记忆就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大学生倾向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活动,即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从而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显然缺乏个体的理性理解和判断,道德规范只会是一种他律性和强制性的外在规范。如果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只是一种简单的、不稳定的工具性认识和记忆性认知,那就难以升华为价值性和观念性认知。怎样实现信息有意义加工呢?认知心理学依据概念、命题和图式予以说明,而它们三者的联系是用组块和序列来描述的。组块是由联结在一起的概念所组成的、序列是指组块排列的顺序。因此在学习某些信息组块以前先要掌握其他某些信息组块。当然,如果不按一定顺序,通过反复学习,也可以掌握任何信息,可是这种信息不可能与记忆中其他信息相互联系,因而是孤立的,很难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使信息的组块前后有序,其重要性并不是是否习得信息,而是因为它决定了在学习新的组块时能够激活的命题的质与量。意义性是根据学生能够形成的,把新信息与已有信息联系起来的命题的数量来测定的。因而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念认为要用例子来阐述信息,以增加其意义性。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激发他们对道德信息的意义加工。情境的创设法有很多。可以从生活截取情境,直接就同学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开展情境教育;可以用画面再现情境,通过看图画、投影、录像等来再现学生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开展情境教育;可以将故事描绘成情境,通过叙述虚拟的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故事开展情境教育等。
2.针对大学生感觉知觉的敏锐性,大力优化校园环境。认知心理学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与学习具有情境性本质。其对人的文化适应的研究表明,人从出生直到生命的终结,都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观察和实践接收着他所处的各种社会团体的信念、行为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影响。由于这种文化适应的隐蔽性、复杂性和客观存在性,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所熟悉的一切不是外部教学的结果,而是周围环境文化的产物。因此,就必须关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环境,且设法净化这些环境。现实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环境并非一个完全适宜道德成长的环境。学校行政事务中的不正之风,教师中的一些不良教育观念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校风、班风,作为动态呈现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现实的影响。真实情境的不道德作为知识形态作用于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在对真实情境的感知中学习的,而不是依赖于课本、依赖于教师的说教。因此,优化学生生活其中的自然真实的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我们要通过营造一个健康、明朗、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渗透。换句话说,就是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隐形教育的一种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提升美的感知体验,是道德教育的审美渗透。马克思也说过,“人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社会生活的,而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的事物、美的情境常常使人赏心悦目,身心愉快,并自觉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激起大学生美的感知体验,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开启智慧。
三、针对大学生认知灵活性、多元性,锤炼思想政治工作艺术
篇2
【关键词】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我们要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继承原有途径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涵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改革和转变。
1.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来看
创新包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发展的过程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深化发展的过程。
2.从创新的模式上看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分为移植型创新发展模式和自主型创新发展模式两种类型。移植型创新发展模式主要指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和文明,在继承中发展。注入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自主型创新发展模式,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完整、独立的内在结构和功能特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源发展。
二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转型的、开放的、伟大的、复兴的社会变革。社会坏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目前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现实需求与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如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且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从小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心促成了他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只注意自我的感受与效果。
三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
1.以解决问题办实事为抓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
(1)建立和完善能够保证优秀大学毕业生优先就业和就好业的新型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现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固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但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无法杜绝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不公平竞争行为,没有完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就业领域的社会公平、公正。
(2)针对现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歧视现象,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就业过程中的歧视虽说带有普遍性,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性别歧视、经验歧视等,但对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还遭遇一些“中国特色”的歧视,如身高相貌歧视、健康歧视、学历学校歧视、户籍地域歧视甚至还有姓氏歧视、血型歧视。
(3)完善大学生创业制度,不仅要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落实政策。一个好的政策,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也会使政策成为摆设,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2.实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从不合适宜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去,随着不同情况的变化,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强化“学生发展”意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加重要,更加直接;其次要加强与学生沟通,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思想;第三是要有提倡多样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理念。
(2)要有把学生的成才需要作为自己工作切入点的意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激起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以,在大学生成才的愿望与迫切性日益强烈的情况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成才需要的结合点上找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2]王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
[3]刘道玉.21 世纪中国教育之展望[J].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4)
篇3
【关键词】高校 新生 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
1引言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他们能否在这一时期顺利地完成学业,全面地发展自我,将对其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大学新生过渡期因其中所存在的许多特殊问题倍受思想政治工作者关注。
研究高校新生的困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依据多年高校新生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结合调查研究,对困扰高校新生的问题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问题,谈点浅见。
2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2.1易产生心理失衡
对于在学海奋力拼搏的中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们所向往的地方,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象牙塔”。然而,当他们一旦跨入大学的校门,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时,院校可能不如意,专业可能不称心,加之高校严格的规章制度、繁重的学习任务、单调的业余生活,简直与高中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没什么两样,学生不禁产生一时的困惑和迷惘。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学生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主动地适应变化了的这一切,顺利地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也有些学生会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出现程度不同的情绪反映,如思想不求上进、学无斗志、行为散漫等,严重者会出现厌学心理和心理障碍以及某些疾病。2.2易出现不良情绪
在整个中学阶段,由于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奋斗目标,那就是考上大学。如今这个目标已经达到,学生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紧张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得以调整和放松,于是就出现了目标的真空。而有些学生想在大学有所发展,有所造诣,就急于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结果因目标不切实际而导致目标的失当。具体表现在:虽经努力,但目标的实现却遥遥无期。不论是目标的真空,还是目标的失当,学生一时都会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2.3易发生心理焦虑
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开放式的,任课教师课上只介绍内容的梗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而中学的教学方法是封闭式的,任课教师课上所讲内容要求全面、具体,并明确规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内容,使学生处于紧张的应试状态中。大学的教学方法要求大学生必须改变中学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些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仍然希望用题海战术来取胜,导致一些新生常常因学习方法不对而赶不上教学的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中学时期学习方面的优越感已渐渐丧失,内心深处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因此产生心理上的焦虑。3大学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其他工作必须服务于这项工作,针对以上新生入学后产生的困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3.1引导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
怎样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成长和今后事业的起步打下良好基础,是每一个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帮助、引导大学一年级新生尽快完成这一转变,也是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面对一年级新生,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与中学不同,大学的学习环境上更加宽松和自主、生活环境上统一与独立并存,交往上丰富与平等并存,课余活动严谨与多彩并存的大学生活的特点,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3.2加强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入学教育的时间及时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打破“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思想,使他们尽快树立起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和校风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人才培养规格、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弄清校规校纪,如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课堂规则、食堂规则、宿舍规则等,以便学生遵守集体生活的原则;发动学生自己订计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在的要求为内在的愿望,使每个新同学明白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教育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结合军训,提高纪律观念,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3.3重视新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培养和引导
一些人在新的环境中因各种原因又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和挫折,他们多从相似人群,所谓“同命相连”的人身上去寻求慰藉。因性格、志向、兴趣爱好或故交等原因,形成了一些涉及不相同专业、班级、性别、籍贯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小群体。这些群体是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作为正式集体的补充、补偿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每个群体都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人际网络,当正式群体的活动内容、途径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学习、生活需要时,这些非正式群体会显得更为活跃,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乃至号召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产生不小的影响。但是这些小群体自由度、随意性较大,带有明显的两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都能达到一定范围和程度,如果引导得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3.4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为了尽快地帮助新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给他们算算账,使他们了解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社会以及家庭为之付出的代价,特别是当前高校实行收费上学,家庭寄予了更多的期望,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而且大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由政府、学校和劳动就业部门引导,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对大学生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这些情况向学生讲明白,使他们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开始思考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教师要介绍学生所学专业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前景,使学生了解专业,热爱所学专业,明确自己具体的奋斗目标,树立巩固的专业思想,使每个同学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自己,脚踏实地地搞好学习。
4结语
总之,大学一年级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层面,处于接受系统的大学教育的最初阶段,他们一旦进了大学校门,不管其适应性如何,都以一个新的社会角色进入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要使他们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交往经验很快丰富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艰巨。因此,既要抓住主旋律,又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尽快实现他们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龙运初.高职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中国科技信息,2008,06.
[2]张红.大学新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创新教学;教学策略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
1.就业压力大影响大学生的思想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人数急剧上涨,就业问题俨然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难题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冲击。当代大学生是“90后”群体,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学校,都存在较强的依赖心,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踏入社会后,难以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遇到挫折后茫然失措。再加上,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使得他们的思想开始被社会思潮影响,产生较大范围的波动,有的甚至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出现“辍学”、“厌学”等问题,更有甚者心理严重被扭曲,身心健康发展受到阻滞。
2.网络技术发展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的进步,互联网已经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然而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平台,它的发展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对于大学生来说,属于一个大的社会集体,他们非常关注国内、国际所出现的大事情。作为教师,应该针对一些时事给予评价、分析。而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认识是单一、简单的,在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书本去讲课,不能满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思想政治课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这种单一的理论解说不仅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就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来看,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仍旧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知识层面上,以社会道德理论知识为核心教授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以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成效显微。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实现大学思想政治创新教学的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
开展创新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创新。在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不利于教学顺利进行。所以,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此外,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教师团队,对教学现状进行讨论和分析,使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方式
实施分层次教学,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下“满堂灌、一言堂”所存在的弊端。教师在进行分层次教学时,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学习意愿,这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还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与讨论结合以及理论与案例结合等教学形式,来构建一个层次化的教学体系。例如,针对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热点问题的舆论特性,进行理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社会实际大胆发表自己对热点问题的看法。
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关系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按照教育部和的要求,要充分依据现有理论成果,确保教材内容的严谨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结合教学实际,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组织编写相关的辅助教材,形成以理论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材体系。
4.在创新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调整。在教学方面,应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活力,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勤劳勇敢、诚实坚强等优良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资源和财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熏陶作用。倘若教师能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相信能够开辟一条具有继承性、借鉴性和创新性的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新途径。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每年以数十万计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以及农民工,使得我国每年的就业人数达上千万,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00万,比2010年的670万多了将近30万人,广大毕业生面对如此局面变的无所适从。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着考研、学业、恋爱等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大学毕业生由于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而感到非常的苦闷,少数生活目标不明确、思想不开朗的毕业生甚至出现了“意外”,大学毕业生的这一时期称之为“多事之秋”,因此,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千头万绪的窘境,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2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择业前的紧张焦虑
临近毕业,这些“天之骄子”仿佛一夜间从天上落到了地上,突然一下间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压力,通过笔者的调查,85%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就进入了择业阶段,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心态:综合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心能否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成绩不好的同学担心找不到要自己的单位:女大学生担心受到职场歧视:家庭困难的同学担心求职过程中的各种花费。同时,就业与创业、就业与考研以及就业还是出国深造也成了这些大学毕业生焦虑的源泉。
2.2 择业过程中的负面情绪
调查显示,85%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期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或者是因为大学期间成绩的平庸、或者是因为自己的所学专业、或者是因为自身相貌、或者是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以及疾病等方面的原因,这就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严重的影响着自己的自信心。
2.3 离校前的复杂心理
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在离校前都会对自己几年的大学生活进行相应的回首总结,由于年少轻狂,大部分的学生在回首大学生活时,都会有相应的感慨,有对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伤感、有对大学生活的眷恋、有因为大学期间的玩乐而产生相应的后悔情绪,因此,在这一阶段很多大学毕业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对入党、评优以及社团活动及其热心,由于得失心较重又极易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的出现。
3 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3.1 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人本思想强调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归属点。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尊重大学毕业生的人格特点以及加强服务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坚持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广大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理解这一特殊时期毕业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以帮扶、善意的心态去教育和面对学生,让毕业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校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市中去。
3.2 加强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要求高校管理者用自身的真情去打动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毕业生都基本上是成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已经基本成型,因此要逐渐弱化管理色彩,强化情感的引导力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3 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毕业文化
校园毕业文化主要是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要符合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要求和群体特点,有助于大学毕业生个性化发展、素质提高以及个性健康成长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氛围。要把毕业文化当做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建设校园毕业文化,对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提高校园文化的发展层次、拓展校园文化的建设空间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校园毕业文化建设,是对我国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3.4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职业可以让大学毕业生受益匪浅,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小的,但是就是这种看似微小的差距却能够让人在未来的短短几年拉开巨大的差距,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大学毕业生在上学期间是否探索未来阶段的发展规划并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4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如何将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难题,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研究关注点以及视角的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国高校开展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大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与方法[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3
篇6
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问题,正是由于相对稳定使得我们难以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它。当前坚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忽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已经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掉。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不断增长的矛盾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和实践中着力解决的问题。围绕着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方法、特征等等问题成为了理论界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却被“雪藏”于理论之中,没有人进行专门挖掘。在实践中,由于全社会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关注的重点往往也是就业。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价值取向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定的约束,但是模糊的价值取向往往被忽视从而始终敌不过现实,往往理论让位于了现实,就业与否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功利性和狭隘心态,导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往往成为了一种流于形式的口号。
(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滞后
当前,所有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健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性强、情感丰富、富于理想、易受外界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位,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很可能不如农民工收入,读大学的时间还不如自己到外面打工挣钱。面对这样一种读书无用论思想,如何从价值取向角度帮助大学生认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实现二者统一是需要我们予以回答的。
(三)片面理解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由于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忽视导致在实践中对于该价值取向的理解不统一或者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工作,因此,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比如,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形成和完善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达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和国家统一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由于片面的理解,在定位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时,往往只重视择业的学生,忽视其他在校生。其实,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覆盖所有在校学生,只是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片面理解也使得我们把学生就业作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二、坚持就业指导中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取向应处理的几对主要关系纠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辩证地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做好就业指导与突出人文关怀
就应然的角度而言,人文关怀应当内含于就业指导当中。然而,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过去人们通常会简单地认为就业指导是技术性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学生找工作,从而割裂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关系,要么忽视人文关怀,要么轻视人文关怀。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择业问题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尽管如此,由于体制、机制、方法等原因,当前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还存在水乳难融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思维,正确处理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将二者炼成“一块整钢”。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需要我们摒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并在做好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技能培训,学生择业观树立等等就业工作的同时,在择业学生中建立特殊困难学生排查、帮扶,心理问题学生预警、干预,家校联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等等人文关怀机制。
(二)积极引导与学生主体角色定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和客体性问题时,学生往往片面地被理解为教育的客体,成为了被灌输、被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忘记其实学生本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他们也是主体,而且内因是根本,只有让学生成为主体,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即将毕业的学生多数都在校外实习、求职,实习的忙碌、求职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少和教师保持有效的沟通。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难以把握,教师也难以对这部分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择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自己就是最好、或许是唯一的“老师”。因此,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尤其需要学生实现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化。这样的转化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在就业指导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精神,提高战胜挫折的勇气,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三)学生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
毫无疑问,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就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青年只有在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要通过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市场经济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国家需要统一起来,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修身成才,将青春奉献给国家建设。这样,学生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四)把握多样性与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
篇7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51-02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以及思想意识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起到长久的教育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和特点
(一)含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的终极目的。
(二)特点
1.教育目的潜隐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在无形中受到教育从而更好地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的目的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教育意图隐藏到人们生活的环境中,以较为潜隐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情境中,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实践活动的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2.教育方式超时空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一种超时空的方式进行教育。它突破了传统的在固定时空进行集中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利用潜在的资源,比如宿舍、校园生活或是娱乐休闲时刻,使大学生在所在的时空范围内时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主体自主性
美国学者德里本曾指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自愿、自主的主体,受教育者自行决定参与哪种活动,如何参与活动。诚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完全是受教育者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结果。
4.教育评价形成性
一般说来,教育评价是对参与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的价值评价。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实践过程中渗透的,因此评价也要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虽然过程纷繁复杂,但是消除了终极评价一卷定终身的局面。
二、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客观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加之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意识形态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自身进行调整才可以存在下去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二)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观念创新挑战的现实需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大学生。大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思想观念接收方式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机械的接受传统的观点和理论,试图通过批判传统观点和亲身体验找到属于自己对世界、人生、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他们不再习惯于在抽象的理性王国里漫游,喜欢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常常带着批判和审视的思维进行逆向思考。他们面对鱼目混杂的信息可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加以选择和吸收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先进经验的科学借鉴
当前高校引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西方国家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体系。比如美国,高校虽没有设置思想政治的课程,但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不隐含在社会科和公民科中,并且大学里的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美国的这种潜隐方式把教育的目的渗透到各种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参加了实践活动,而且身心也得到愉悦,当再次进行实践活动时人们就不会生疏躲闪而是积极主动,达到的教育目的可想而知。
三、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我们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思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首先,领导重视不够,大部分人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课堂教育和讲座这些单一的形式等教育完成的。其次,教师认识不到位,只是注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把理论和实践分离。再者,学生认识不够,如果是参加了实践活动,他们只是单纯地进行活动,思想意识进行升华,没有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和手段不妥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环节。当代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这些特点使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我们很多学校很多课堂都还采用老式的教育方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老师讲课落入俗套,学生无精打采。
(三)高校隐性思想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到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观,对于如何去评价一次活动所产生的教育效果还无计可施或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就拿高校现有考评机制来说,教师授课过程中,往往利用课堂点名的形式促使学生被牵着鼻子上课而非学生积极主动,上课点名的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四、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其实效性。
(一)加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我们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研究。此外,还要完善隐性思想政治课程的结构。例如,自然科学中就隐含着深厚的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思想,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和忠心报国的爱国情感等,这些隐蔽的教育因素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将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作用。这一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充分地利用。而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探究方兴未艾,因此,我国高校必须拓宽“非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隐性思想政治课程”的利用范围,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发挥这些隐性课程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限功效。
(二)加强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硬实力环境和校园文化软实力环境。校园文化硬实力环境是指校园建筑构成、文化设施、花草树木等物质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校园文化硬实力环境的构建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物化,传递出的是学校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软实力环境涵盖大学里制定的规章制度、宣扬的思想观念、秉持的价值体系、遵守的道德准则。不管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环境,无不蕴藏着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我们可以从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出发,开展众多喜闻乐见、积极向上、意义非凡的校园活动从而加强隐性教育。
(三)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可见,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一个高素质的教育者,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具有深远的影响,要想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者提高自身素养责无旁贷。
(四)充分发挥大学生教育主体的作用
大学生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拥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可以采取自我教育的方式。比如,在课堂上采取自由讨论的形式,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科学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所谓见多识广,就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觉悟,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自我教育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综上所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制约,也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我们不能只偏其一,应当将两者相结合,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寻求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凝练自身的科学教育方法体系,努力提高我国隐性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7]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8]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伦理学的一封信[J].教育研究,1983,(8).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5日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辅导员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宿舍、党团组织、班级和学生社团为载体,从学习、生活细微处入手,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养成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手段。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个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另一个是学生工作人员进行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时时刻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
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方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证明,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非常容易导致突发事件的产生和学生工作的失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所以,我们不但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力度,更应该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主要学生骨干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靠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说服教育,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体会到学生工作对其自身的关心和爱护,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自觉地按照教育目标去发展和完善自身。
2、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要做到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对学校的意见、对教学的不满以及心理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这些是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的。如果我们对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学生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就会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学校的发展产生质疑甚至不信任,一些问题就会向恶性方向发展,给我们的教育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实际,正视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并积极进行解决,把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普遍的、随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它是基于一定目的,有规律的教育活动,所以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教育引导为主,行政管理为辅。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运行,学校都会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都要求学生要遵守并且执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也只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学生按照当代大学生的规范和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把规章制度自觉地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习惯呢?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些规章制度是为自己着想,是为自己服务的,这样才能够从思想上接受、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加以引导,要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引导,寓教于管理之中。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以教育引导为主,行政管理为辅,只有用思想政治教育晓之以理,行政管理引导其行,二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目的。比如,我们管理高年级的辅导员,如果其所带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很有可能会对自己放松要求,出现逃课情况。那么我们就要对学生加强管理,重申纪律要求,并结合就业形势以及个人理想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是典型的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二)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当代大学生是出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时代青年,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的特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思想工作,必须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避免传统的灌输教育、“填鸭式”教育,而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有目的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注意要平等的对待学生,平等的与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创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握住学生的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比如,我们在每次进行考试纪律教育的时候,如果照本宣科的宣读考试纪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但是我们有的辅导员采用的是开展辩论的形式,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以“作弊利大于弊”和“作弊弊大于利”为辩题,在学生中开展辩论,学生们积极参与,争论激烈,在辩论的过程中,对于考试作弊慢慢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这也是隐性教育的典型例子。
(三)自我教育为主,外部教育为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是,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的发挥学生教育主体的作用,要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自我教育的组织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会以及党团组织的功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适时引导下,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制定管理条例,评比措施。学校要积极支持学生自治,积极为学生开创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来参与学生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这样,是从教育形式来完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我们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的“学生党员宿舍”,学生党员“责任区”,都是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意识和功能,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
(四)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都是教育的手段,表彰和处分都是教育的措施,都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决定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效果要更加有利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某高校有一个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学业成绩一落千丈,一学期出现了5门不及格的情况,按照学校规定处于退学的境地。辅导员经常找他谈心、做工作,帮助该生分析原因,寻找差距,但是收效甚微。甚至发展到后来,该生见到辅导员和同学都不再打招呼,甚至回避见面。辅导员通过与其家长沟通了解到该生自尊心甚强,好胜心甚强。辅导员于是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从该生的长处入手。该生沉迷于网络,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比较熟练,辅导员请他帮助制作并管理班级主页,为班级同学传授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而且辅导员还经常在公开场合表扬该生网页管理的效果,在学期结束授予他“对班级贡献卓越先进个人”。这些正面的教育慢慢的显现了教育的效果,该生由此开始在各个方面显得比较积极主动,慢慢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成绩慢慢提升。辅导员对于该生的转变更是适时的给予表彰和鼓励。一个学期结束,该生成绩大幅度提升,没有出现不及格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正面教育的例子。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教育方式,较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手段。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坚持教育原则,更好地完成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佳状态。
篇9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从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情景等六个方面来分析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所以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存在不足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较低,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不能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还有教师自己本身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严重缺失,甚至会在课堂上宣扬不道德的思想观念。这样素质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会给学生带去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胜任满足教学需求,在学校发展较好的教师常常会担任专业课的教师,而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往往是学校的干部或者是辅导员,他们的工作任务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另外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能力也比较缺失,对学生没有实质上的思想方面的帮助。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职业化水平不能适应该岗位的职责要求,思想教育工作岗位地位较低,待遇自然也不高,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很少会专心的工作,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做。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但是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并不像对专业课或者是体育课一样,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另外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存在一定偏差,对思想教育认识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强调了社会的功能,忽视和否定个人存在的价值,强调的是教育的主体性而并非以人为本。在思想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关注更多的是社会需求和教育质量的需求,并没有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去研究和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的作用。另外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偏向政治,在思想方面没有可取的内容,而恰恰有人对政治方面的内容会选择无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不足
(一)缺乏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意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的视野并不开阔,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跟理论相结合,没有将理论作为研究的指导,在研究的成果中,更多的是对大学生教育的分析和就事论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为了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更多的是研究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但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最为缺乏的是深厚的理论底蕴的支撑,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另外在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原因时,体现的是某一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研究,所以在评价有效性的同时常常会顾此失彼。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常常采用的是方法套用,并没有建立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方法不适用,也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二)对有效性内涵认识不足
对于研究者而言,对“有效性”三个字的理解只会停留在结果上,并且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停留在教育的成果上,这是一种直接探讨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是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开展的,对于这样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结果就会让我们产生疑问,难道大学生情绪上的发泄就是思想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吗?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相关学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之一,当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教授给学生正确的思想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要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有效性的一项重点投资。
(二)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接受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激起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能够自觉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展望
目前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总体有三个大的趋势,首先是问题领域的创新趋势,也就是说要整体考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全面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开展。其次是方法上的改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上作出了改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虽然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方法要更加的先进,但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缺乏整体性,在方法上也就无法满足我们整体性研究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创建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一个趋势是研究向职业化靠近,当代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是社会和生存的压力,所以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将其跟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挂钩,就会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总结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近年来,新课程标准改革在持续深化,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也逐渐开始在教育领域根深蒂固。在高校教学中,思想政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与政治觉悟意义重大。当下在我国高校中,大学生多数为出生于九十年代的青年,尽管其思想意识正面阳光,而且创新水平高,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导致其独立能力差、不能正确的对待挫折。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采取可行性举措使学生的思想素养与政治觉悟同步提高,从而使大学生得以健康地全面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脱节
当前的社会发展势头迅猛,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日复一日的进步,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更加便捷,并且其对社会上的一些崭新潮流兴味盎然,其知识含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与现下的时展相结合。然而,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对此点加以重视,导致思想政治课堂死板、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对于课堂内容也十分的不感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本中,也存在弊端,其理论知识过于冗长,而相关的实例分析却很少,即便出现了实例分析,其实例也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无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脱节的状况一直在持续,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就产生了厌倦心理,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不良状况[1]。
(二)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施行了扩招措施,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数量上急剧增长。然而,高校在教学设施以及教师的师资力量上却没有与之同步发展,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当前,尽管一些高校对教师进行扩大规模的招聘,然而其聘请教师多为一些刚走出学校的大学毕业生,或者被聘任教师所学专业与执教专业并不符合,导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因而,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经验有限,所以难以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起到良好的启迪作用,也无法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更正[2]。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模式探析
(一)使政治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
在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中,常常包含着其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思想互动。因而,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有针对性的使政治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相衔接,在课堂中就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理解、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3]。同时,时事内容的新鲜、灵活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习热情得到激发,从而使课堂效果更加理想,学生思想素质得到全面培养提高。
(二)强化师资力量
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启蒙、指引作用,因而要求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一定要足够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心理素质良好,同时必须本身的政治修养足够优秀、道德素质较高,唯有如此才能以身作则,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起到典范作用。鉴于此,高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考核工作加以重视,对其教学能力以及实际教学成果进行考评,使考评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奖工作直接挂钩。与此同r,高校还应该对教师展开专业培训工作,使其能够专业水平增强,并能够与时俱进,对学生的思想素养以及政治觉悟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帮助其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其思想素养与政治觉悟水平高低对其健康地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因而,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重视,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素养与政治觉悟,使其能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举措――“互联网+”模式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0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