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时间:2023-04-07 13:1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导语】芬芳袭人花枝俏,喜气盈门捷报到。心花怒放看通知,梦想实现今日事。喜笑颜开忆往昔,勤学苦读最美丽。继续扬鞭再向前,前途无量正灿烂。努力备考,愿你前途无量,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
拾荒者也可在此过夜
安徽合肥有一家24小时营业的新华书店。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悄悄走进书店,在座椅上安然入睡。
书店工作人员说,在这过夜的很多是拾荒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有离家出走的人和在自习的学生,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
谈一下感受,自己命题。
篇2
【关键词】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作文课;教学策略
作文课是高三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有效的作文课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通过作文题目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的技巧。
一、高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
1.提高审题立意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往往被爆出“零分作文”的新闻,而大部分的“零分作文”的原因是作文严重离题。因此,在作文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让学生能够迅速、正确掌握命题者的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到语文作文课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在审题立意方面有所侧重,改掉传统作文教学中过多地重视写作技巧及写作方法的习惯,专门抽出时间来训练学生审题立意能力。
(2)要在课堂作文训练中结合人教新版教材来布置一些作文命题,尽量做到命题的多样化、细化、具体形象,总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在看到题目时才会静心分析,在头脑中整理出写作思路。
(3)要依据近几年语文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来进行课堂训练,要加大作文题目的难度,侧重训练学生对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分析材料内容,引导学生探讨材料的引申意义,寻找立意点。
2.增强阅读量,为审题立意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的阅读能够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指出:“我们不能只思考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作文,无非想着原料是合理的,是完好的,才动手去作的。”在作文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人教版教材的阅读模块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另方面可以依据高考命题趋势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二、高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以历年高考作文题为素材,培养学生总结各类文体结构的习惯
高三语文作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备考,让学生在总结归纳高中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课教学中,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高考作文题作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高考作文题开展训练,并且引导学生对历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进行深入的分析,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去找出的高分作文的共同点。
例如2008 年有写偷看老师的日记来歌颂老师的关爱学生的品质(63分),2009年有通过时尚写母爱(65分),这两篇高分作文都是以记叙文的形式来描写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主动总结高分作文的文体结构,虽然目前高考命题趋势是文体不限,但在备考时期可以让学生多写记叙文类型的文章,形成自己的一套行文方法。
2.以历年高考作文题为素材,引导学生归纳作文构思的模式方法
除了学会总结文体结构形成自己的行文方法外,学生在作文课中要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作文的构思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用历年高考作文题目让学生自拟提纲,在拟纲训练中学生逐步提密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再对高考高分作文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比自己拟的提纲和高分作文提纲的不同点,最后进行总结。经过构思模式的训练,学生不但对如何写作文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对如何写出高分作文有了自己的心得。
三、高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要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作文是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直接体现,在作文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尝试多种类型的表达方式,在写作内容方面力求做到新颖生动,在细节方面要做到语言细腻,引人入胜。
具体在教学中可以用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作为例子进行分析,例如 2012 年山东省的高考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在开篇进入主题后先后用了四个排比句结构,让读者耳目一新。又比如2012年的湖南省满分作文《一只手上的中国》在开篇点题,层层递进吸引读者深入到故事中。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自己有了感悟和积累,在作文训练中也不再拘泥于模式化的表达方式,而是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结语
高三语文作文课要以高考作为导向,一方面要把学生高中三年所学的语文知识综合到作文中并通过作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爱上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放飞想象的翅膀,享受写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3
从“生活经历”到“情感体验”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中强调:学生应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大同小异的,而“情感体验”却像树叶纹路或掌纹一样是不尽相同的,因此,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应更关注“情感体验”的个体化和真实性,应会削弱一些人为的、外在的标准因素,给学生的情感松绑。命题者应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引导学生真实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那些容易让学生习惯性套上虚伪面具的题目。2006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即呈现出了说“自己”的特点;是“我”在“想”,而不是“他人”,因此会写出“真我”。
从“特长和兴趣”到“自主写作”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中强调:学生应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客观上讲,高考作文命题具有某种统一的、强制性的特征,很难顾及每个考生的“特长和兴趣”,但是,既然“新课标”体现了“自主写作”的精神,那么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会尽可能地与这一特点和要求达成默契。在充分尊重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基础上,加大命题的无限性,材料作文也好,话题作文也罢,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是客观存在的,但标题作文的限制相对弱一些,这几年的命题似乎有回归标题作文的趋势,像2006年的作文题“北京的符号”、“愿景”、“读”、“肩膀”、“谈意气”等,这些都给学生的自主写作预存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从“搜集素材”到搜集“有用信息”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中强调: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素材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原始材料,一般是零乱的、不完整的,但“有用信息”却包含其中。每个地区的考生可搜集的“有用信息”莫过于身处的环境(地区)所赋予他们的文化信息,比如北方的“黑土文化”、南方的“朝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等,命题者会尽可能引导考生写出自己家乡独具文化特色的东西,如让考生写家乡的名胜古迹、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甚至街边具有传统风味的小吃。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应该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命题,尤其是在很多省份可以自主命题的情况下。2006年北京卷的命题“北京的符号”就极具“地方特色”,不能在全国“通吃”。
从“鼓励学生”到“写作欲望”
篇4
关键词:中国 美国 考试内容 录取方式 比较 思考
高校入学考试内容的分类和科目的设置、录取制度不仅直接关系高校所选新生的素质高低,还影响着学生学习进展的方向,关系到中学教育的发展水平。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人才观、素质观和价值观。本文拟从大学入学考试内容和录取制度两个方面谈谈美国高校入学考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中美高校入学考试内容的比较
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覆盖高中所有必修课程,考试内容是中学教学最基础的和最主要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这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适当脱离课本的分析能力,从而减少高中生整日陷入题海的不良现象,以改变高中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减少大学入学考试对高中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基础知识型的考试类型。这可以从考试大纲中得到体现,即以中学教育内容为主,不强调渗透大学教育的内容。这主要也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大学入学率过低、入学竞争过于激烈等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就高考作文来比较一下中美教育的区别。
美国的作文一般不定题目,而是定“场景”。譬如: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场景”一旦限定了,每个任写的内容就基本上是一致的,学生之间的可比性必然很高。这类作文显然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才有可能完成。美国教师出的作文题都非常宏大,譬如,《我心目中的美国》、《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样看人类文化》,这些宏大的题目使学生兴致勃勃。实际上是知识性、趣味性的作文题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在满足心理需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写作这一工具。美国大学招生考开卷作文。许多大学提前半年到一年公布作文题。题目很有意思,比如西北大学有四道短作文题:第一,创造一个能代表你的人生的首字母缩写;第二,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他们将什么素质传给了你?第三,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物,如果让你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第四,请给明年的申请者出一道作文题。这些开卷作文题非常有特点,更绝的是这些试题都是从上届学生为下届学生征集来的,芝加哥大学是这样的,西北大学也是这样的。哈佛、耶鲁的作文题,年年不变。他们不怕作弊。要说怕,他们更怕的是闭卷作文给孩子带来的弊端。作弊毕竟是少数人,但是闭卷作文的弊端伤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中国的作文大多是命题作文,尽管题目都一样,但各自写的内容会相差甚远,文与文之间常常缺乏可比性。作文题目小而具体,顶多一句话,《一件小事》、《我的老师》、《面对大海》两三个字乃至一个字的题目也不少见,如某次的作文题目为《变了》、《买镜》、《霁》、《忙》。这些笼统而含糊的题目很容易发生歧义,出题者总习惯于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甚至费解难懂的题目来难为学生。高考闭卷作文考的是速度。比如跑步,有短跑、中跑、中长跑、长跑、马拉松……我们现在考闭卷作文只能测出短跑,排除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考闭卷作文,孩子是封闭状态,是防备状态,而开卷作文是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与人合作的状态。
比较中美两国的作文题目就会发现,美国的作文题多侧重生活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评介,而中国的作文题则侧重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及道德问题评判。美国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心人类命运方面的世界性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展现自我意识、想象力及生存技能。中国教师则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上,为了作文而作文,对写作之外的能力不太关心。作文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即文字的表达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题目应当倾向文学化。然而,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其政治、伦理色彩太浓。
造成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中国,高度集中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统一的中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客观上为实行统一考试创造了条件;中国文化和考试传统对于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考试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而在美国,中学教育的灵活性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就无法对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和内容作出统一的要求。当然,不同的考试科目设置还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上,尽管以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在评价手段上,以知识为中心和以能力为中心的两种模式仍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中美高校入学录取方式的比较
美国高校入学录取标准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学生历年的学业成绩。其次,推荐信必不可少。最后,学校还要审核填有学生的学业成绩、活动情况、获奖记录等情况的申请表以及论文。有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还要进行面试,从各方面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高中生考大学的过程,就是他在中等教育阶段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美国高考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灵活的考试制度作保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不过,美国大学招生重视考生发展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情况既有优点,也有弊端。其优点有: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选拔人才,录取标准既体现文化素质又体现能力和特长,使不同层次的考生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允许学生双向选择,对高校带来压力。其存在的弊端有:招生制度多半受政治影响太大,尤其是公立大学要以州政府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太讲究个性,使得某些学校降低了录取标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辩证的看待是正确的选择方向。
我国高考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分散办理相结合的方式,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是其突出特点。教育行政部门既是高考的决策机构,又是管理和执行机构,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的实体并没有真正实现包括计划权、考试权、录取权在内的自主招生权,忽视了考生的自由选择权和个性特质的存在。首先,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对不同性别、不同学习经历与背景的考生不具有适应性与公平性。其次、“填志愿”模式和“第一志愿绝对优先”的游戏规则使考生处于被动的“待分配”地位。最后,以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的不合理性。仅以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相对公平,防止腐败,但是这种简单、片面的人才判定标准只是片段式的,无法全面、完整地评价考生,结果导致一定数量才华出众的学生因考试失误而被拒之理想的高校门外。
三、我的思考
首先,要客观正视考试的存在。怎样评价孩子,不是孩子的难题,而是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的难题,甚至是全世界的难题。考试只是一个公平尺度,是衡量一个学生水平和学识才能的尺度。不是所有问题都是考试造成的,实际上很多问题是社会竞争造成的,不用考试竞争就有可能用其他方式竞争,高考只不过把学生将来前途和社会地位竞争弄到高考考场上来,通过高考考场体现出来。
其次,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考试的功能是检测还是淘汰?中美教育观念存在冲突:在美国,考试是教师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手段,就画画而言,教师不在乎你画什么,而且教师也参与,美国学生画完画后,从来不问“像不像”,只问“好不好”;中国学生只问“像不像”,不问“好不好”。中国学生善于模仿,美国学生善于创新。但是,在中国考生就是择优汰劣的最终极、最权威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考试本身只有检测功能,没有汰劣功能。考试的检测功能有先天缺陷,所以需要相对完善和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
再次,要善于学习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本国国情实际应用。为什么美国的高考没有导致应试教育?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以高考的考分为唯一衡量的标准。美国是我学什么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考什么;我国是考什么我学什么。美国是教育指挥高考,中国是高考指挥教育。中国的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的学生“学得少,悟得多”。中国幼儿园学的算术足以应付美国二年级的数学课程,在美国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还向人请教有关百分比的问题;美国二年级就开始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而这是中国大学生才能作的学问。不同的教育体制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成年后的中国学生大多表现出基础扎实、思想依附、唯书是从、缺乏创新精神的现象;美国的学生大都表现出敢想、敢干、富于竞争。为何产生这样的反差呢?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1)中国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严重脱节。中国教育采取的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初级阶段,很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对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对前人知识继承和掌握,而长期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悟”性。到了大学才开始学做研究。而此时,由于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没有从小得到培养,创造力缺乏,难怪“悟得少”。(2)美国教育重视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一贯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根基不牢,“学得少”。但美国注意对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重视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的培养,“悟得多”。最佳的教育的模式是应是既保留中国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吸收美国重个性、重自主性、重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善于学习其他国家有用的经验并且外为中用,古为今用,同时结合本国具体情况把它们加以改造,使之更符合我国各方面的需要,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和高校招生选拔制度。
结束语
中美普通招生考试制度仍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但由于各国的实际国情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盲目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只有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坚持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才能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考试制度,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乃美,蔡炽昌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版,218-223.
[2]黄全愈.中美教育比较――关于考试与考试制度[J].中国教师,2004(2).
[3]杨光富.美国高考制度的三大特色 [J].中小学管理,2003(5).
[4]陈彬.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 [J].当代教育科学,2005(24).
篇5
强烈。
生活中大家进菜场买蔬菜都挑最新鲜的――又好看又好吃!选素材的道理也是一样,新鲜更有看头。新鲜的时事素材时代感强,更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展现考生的时代责任感,为此在备考阶段考生可以有重点地记住本年度的热点事件。当然找新闻故事也是有讲究的,有两点准则要记住:1.有“新闻性”才有“新鲜感”;2.有“颠覆感”才能“唤起兴趣”。
第一例:宿舍管理员阿姨的一封信
2014年4月13日,看到学生沉迷于睡觉、打游戏,安阳工学院一宿管理员阿姨写了一封霸气的“劝学信”。
致一号楼同学的一封信
夏天已经快到了,外面阳光明媚,正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不少同学早起背书,图书馆、篮球场上也不乏他们的身影,可你还在宿舍里抱着被子打着LOL,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呢?难道你女朋友以后受欺负了你就拿着键盘鼠标喊着“德玛西亚”去救她?快醒醒吧!大学时光并不长,毕业虽易,找工作不易,且行且珍惜!
――爱你们的宿管阿姨
(注:LOL是一款网络游戏,叫《英雄联盟》,“德玛西亚”则是该游戏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台词。)
这个新闻故事为什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呢?因为它颠覆了人们对学校宿舍管理员阿姨“刻板、文化程度低”的一贯认识。读者对这则新闻感兴趣的点就在这封很潮、很诗意的公开信,相对于宿舍管理员阿姨一贯的大喊大叫所表现出的强烈反差,读者的思维被颠覆,阅读、评论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这个新闻故事如果用在2014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门与路”)中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可以这样巧妙地嵌入文中:
进了大学的门,不代表就是人才;走在大学的路上,也不代表就一定能留下生活的印记,总有人虚度四年。这不,2014年4月13日,看到学生沉迷于睡觉、打游戏,安阳工学院一宿舍管理员阿姨写了一封霸气十足的“劝学信”……面对记者,这位宿舍管理员阿姨李金玲说:“进大学并不等于进了保险柜,哪个年龄段就应该做哪个年龄段的事儿,大学生就该好好学习,不能浪费父母的血汗钱。”一位文化程度并不算高的管理员尚有如此认识,身为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们不感到脸红吗?我们需要反思:学习、探索、创造才是年青人生活意义之所在,无论你在门内,还是在路上。
准备、记忆一则新闻素材不容易,所以考生一定要思维灵活,尽量做到一材多用。上面宿舍管理员阿姨的故事除了浙江卷,还可以用到其他多个省市的考题。江苏卷“青春的朽与不朽”可以用:宿舍管理员阿姨的青春与大学生们同在。北京卷“老规矩”可以用:宿舍管理员阿姨提醒的“认真学习”对学生而言正是丢掉的“老规矩”。重庆卷“玻璃垃圾要分装”可以用:宿舍管理员阿姨在“责任心强烈”这个角度上就是中国版的那个“波罗的海海滨的房东”。山东卷“看风景”可以用:从窗子望出去,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落脚点,所以我们应当热爱我们的生活。无疑,宿舍管理员阿姨是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典型代表。湖南卷“乡党委书记的故事”可以用: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宿舍管理员阿姨的公开信堪称一道靓丽的风景,因为她的心就在学生身上。广西卷“老王的故事”可以用:打工还债的“老王”凸显了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善良品质,宿舍管理员阿姨也可与之同列。上海卷“穿越沙漠的自由与限制”能不能用呢?貌似很深奥的上海卷其实也可以用:“穿不穿越沙漠”,这只是一个比方而已。其间蕴含的道理是“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些事情,我们必须面对,比如学习,比如社会公德”。既然如此,大力呼吁学习的宿舍管理员阿姨又可以闪亮登场了。
除了上面结合2014的高考作文题所作的分析应用以外,就这则素材我们还可以进行挖掘:
1.从宿舍管理员阿姨的角度分析:闪光的,不一定非得是金子。人才无处不在,只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力,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都会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别瞧不起你身边的人。作为学生应当听得进劝告,不能丧志。3.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人人都是教育的主体,校园处处都是教育的阵地,我们应该让每一朵花、每一根草都发挥育人的功能。
二、“草根素材”入文,认同感强烈。
生活中,那些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共鸣。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让读者品尝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体察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阅卷老师也是普通百姓,因此他们对于出现在高考作文中的百姓素材肯定是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与亲切感的。让我们再来看看怎样化用一则“草根素材”进入高考作文。
第二例:“不扔就失业”的强盗逻辑
48岁的康仲军是泰山景区的一名环卫工。2014年10月3日,康仲军遇到了十一黄金周以来的第一个垃圾小高峰,从早上五点半起,他就开始下到山谷捡拾垃圾。一位游客往山谷扔了一个易拉罐,差点砸到康仲军的头上。记者问他最难干的活是什么,康仲军告诉记者就是他现在干的――捡树上、岩石上和山谷里的垃圾。倒不是怕危险,就是太麻烦。很多乘客吃完了东西,就往山崖这边一扔,有些挂在树上,有些掉到了山谷里,还有些就挂在山石上,清理起来特别费劲。他曾经试图制止游客乱扔垃圾,但有一位游客说:“我们不扔,你们不就失业了?”
篇6
那么如何挖掘写作的素材呢?
一、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新课标也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写自己的一段特殊经历。比如一次学生告诉我,她的外公外婆都是聋哑人。于是我要求她写作《无声的世界》。结果文章写得很感人。一个学生放假时回家,看见爷爷在田里劳动,于是他喊爷爷,爷爷没听见,直到走到跟前喊,爷爷才听见,于是他痛心地发现《爷爷不再年轻》,一个同学本是山东人,随父母卖水果来到江苏,于是我让他写《父母的艰辛》。还有一个学生根据外公外婆对生活在城里的舅舅的牵挂写出《思念是一种痛》。每个学生的生活是不尽相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自己的经历往往比较熟悉,表达起来相对容易。这样表达的感情往往比较真挚。也许学生不一定懂得所谓的表达技巧,但是这种无技巧反而胜过了一切技巧。新课标在写作方面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课改的要求,作文的考题越来越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实际,越来越明确了作文应有的职责,那就是关注社会、积淀文化、书写思考。因此,作为教者要与学生一起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可写的素材。
二、我们应该想到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
正是由于注意了这一点,一些考生在作文时能以新闻时事为材料。世界发展风云变幻,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时事涌现。以这些时事为材料,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系,而且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们有一个学生有感于“2012世界末日” 这个话题。写下了《2012,你相信吗?》
文章的结尾写到:我是相信末日的,在不久的将来,可我什么都做不了,我只能珍惜现在,末日来临前的每一天。有没有末日,只在一念之间,信则有,不信则无。珍惜每一天吧,战胜心灵的末日。
2012,你相信吗?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会引发人们很多的思考。比如对生命,对环境,对科学,等等。关于社会、时代,曾经有很多人关注,从而写出好文章。比如关注非典、地震、矿难、奥运会等。中学生要多读书报,关注社会热点。从而写出“与时俱进”的好文章。
三、接通历史
高考作文,很多时候蕴涵了对考生历史素质的考量。
综观历年高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维的色彩。我们应当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支持和拉动高考作文的创新。文史交融,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效果,取得语文和历史学习的双赢。我们有一个学生在写作《心往之处》时,写到了越王勾践的苦心,岳飞的忠心,刘备的诚心。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心归何处》时,写到:古人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然后分别写到陶渊明、柳永、诸葛亮。用历史典故很好地诠释了命题。由此可见,一定的历史知识是我们很好的写作素材。
四、接通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