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9:5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医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医药论文

篇1

①成人教育同普通教育相比,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力度较小。

②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理念还没被社会特别是行业完全认可。

③法规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如关于卫生系统医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由于卫生行政部门缺少强有力的约束,地方保护及基层体制等因素,而使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又如,据毕业生反映,成人学历教育的文凭在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药师考试时受到歧视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中医药成人教育在新形势下持续发展的因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成人教育观念,真正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二、从科学发展观看普通中医药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和作用

坚持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而坚持协调发展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推进政治、教育、文化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据此,我们对当前我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的定位应是:

(一)是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教育职能和培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应该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而又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其原因是成人教育“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好学上进的社会风气有着直接作用。

(二)搞好普通高校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对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首先要认识到当今社会成人教育活动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鲜明的社会性,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必须使成人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对象需要,才能正确地对成人教育进行定位,才能回答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的问题。其次,要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科学的研究,构建成人教育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纵观国内中医药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实践,基本上有三种管理模式,即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经验管理模式是最早的模式,成人教育办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了管理者集体成员的实际经验。到行政管理模式阶段,则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以行政职能的发挥为中心。这种管理模式树立了管理者的权威中心,有严格的层次区分及明确的职责、权利,统一的指令、细化的组织,规整了教育行为,杜绝了混乱的发生,有利于工作的进行,但也应看到成人教育管理者个人意见和组织意见的混淆,成为管理政出多门的根源。进入新世纪后,国内有关院校成人教育管理出现了新的模式即科学管理模式,强调把测量、统计的方法与人本管理的观点自然的融合到一起,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这种管理模式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但成人教育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们今年学习科学发展观,对构建中医药成人教育管理学科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再从发展模式审视,过去从质量效益角度上强调规模型及效益性发展模式,从结构优化角度强调多序列并举、多样化并举、以学校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性模式,这些模式还能否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很值得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借鉴其它类别院校先进的经验,注重内涵式发展模式和外延式发展模式相结合,规模质量效益相结合,全方位推进与联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也可学习国外发展成人教育的经验。如以人力资源为目的,以社区发展为目标,以构建终身教育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注重产业化、社区化、个性化、网络化发展模式等等。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动画教育;动画艺术;民间艺术文化;动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15-004

数字时代下,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终端的崛起与发展不只意味着动画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的变化,更蕴含着动画创作的方式与内容的发展变迁。如何培养出能够在未来与世界动画强国进行竞争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是摆在中国高校动画创作人才的教育面前的一大挑战。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动画创作人才具备适时吸纳数字技术优点,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与新设备,提高动画创作的技术手段与视觉表现的能力。从目前国产动画的创作过程来看,我国的动画创作人员并不欠缺这方面的能力,高科技的应用早已经渗透在我国动画创作的过程当中,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我国早在2005年推就出了国内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当是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平已经在向高技术发展,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告知全世界,中国当时就已经拥有独立生产和制作三

维动画的能力了。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动画教育要增强动画创作人才提升其所创作动画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能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合理结合。目前的国产动画虽然应用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可是创作出来的国产动画片却只能面对低龄化的受众市场,近几年屡创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电影就是很好的例证。国产动画的低龄化创作趋势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对动画创作人才民族文化培养的缺乏。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从事动画制作的人员也已经不在少数,中国的动画产业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背后,却是中国动画片创作人才的极度缺乏,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提高。

2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动画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近些年来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缺乏艺术创造力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将其归因为动画制作的技术水平有限,画面效果无法与国外动画片抗衡。这种过时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站不住脚的,目前,我国的动画教育虽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上已经与数字时代的发展像接轨,配备了先进的动画教学实验设备,并搬用了国外的动画教学课程设置。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出来的动画创作人才的动画技术制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况且,中国动画这几年在平面和三维的制作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制作水准同国际动画强国的一线水平还有差距,但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中国高校动画教育这几年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的动画制作水准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是停滞不前的创作思想却阻碍了他们创作出高质量的动画片。为什么配备了顶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课程却仍然难以培养出能够创作出优秀的高质量动画创作人员,这其中既包括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思路的狭隘问题,也有动画教育人员对于动画艺术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了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难以胜任国产动画的质量发展需要。

动画创作人才的成功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一个成熟的动画创作人才并不仅仅要精通绘画与电脑软件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一定的创新能力。因为动画是一种文化,动画业被定义为文化产业,它被看作是多学科的互融性与交叉性,从实用性的、解决问题式的活动上升到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的大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作为现代设计中最重要部分的动画,它集中了美术、设计、服装、电脑技术、美学、文学、社会学、营销学、电影学、表演等最为广泛的要素,是最具有多科性和互融性的学科综合体。因此,动画的繁荣,决不仅仅靠熟练使用电脑、绘画造型能力强就可以做得好的。

动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具有很强的外在形式的可塑性,但是合适的内容题材的选择才是优秀动画作品所必须具备的。丧失了主题内容的动画作品,就好像没有燃料的跑车一样,纵然被设计制造的再精良,也只是件摆设。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5年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第一部纯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这部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历时五年,耗资上亿的大片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到最后上映时却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特色。不论是剧情的设置还是人物造型的设计方面都不免显得有些俗套。从概念构思创新角度看来,《魔比斯环》并没无可取之处,它既没有达到预计中的走国际路线的效果,也没有体现出任何民族性的特色。可是如果站在有利于动画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魔比斯环》则填补了中国动画史上没有三维动画电影的空白,证明了中国的动画制作水准的提高。从这个例子看来,国产动画的制作水准已经不是束缚其发展的主要枷锁了,中国高校动画只有想办法提升动画创作人才的创作构思、丰富动画的表现手段,真正地体现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色,才能培养出能够与从众多动画强国进行竞争,并找到突破的契机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

相比之下,美国好莱坞在1998年曾经以中国的民间故事《木兰从军记》为故事素材,改编成的动画片《花木兰》在上映的第一周就取得全美票房冠军。但是作为如此优秀的动画故事素材的原产国,中国国内的动画创作人员却对如此耳熟能详的素材“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教育对动画创作人才培养的失职,使得现在的中国动画创作人员对本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不甚了解,这也是制约中国动画发展民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对高校动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伟大民族。如此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多样的民族风格,必然使得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培养出独具一格且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化。它是我国本土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最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而将优秀的民间文化中所包含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合理地应用到艺术创作当中去,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形态的过程,则成为中华民族体现自身民族特色的主要方式。

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品,它的民族特色就如同戏剧一样,主要从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品格的深度与广度。动画的民族风格是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其内容、形式、格调、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需要,体现出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气质。

首先,从审美心理方面来讲,就动画而言,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题材内容,就越容易引起国际动画界的兴趣,越能在世界动画中标出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能契合外国观众猎奇的观看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国际性。中国老一辈的动画创作人员就是通过自身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和体会,将其运用到动画的创作当中去,才在当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从万氏兄弟于1926年完成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后来的《三个和尚》、《九色鹿》、《牧笛》等等,这些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在伴随着中国动画成长的过程当中,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题材选取方面,民间艺术都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取材范围。在题材选取方面,中国动画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通俗文学为原始素材,进行再创作。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就来自于神话传说;来自于民间故事的有《马头琴的传说》、《日月谭》、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等等;还有的取材于寓言和成语,例如《三个和尚》和《骄傲的将军》。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由于我国民间美术、曲艺非常发达,艺术形式种类丰富,例如像国画、剪纸、皮影、刺绣和书法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段都完全可以运用到动画领域当中。中国动画在发展的几十年中,就是吸取了民间美术的营养,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动画形式,而且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由于从国画当中得到启示,我国于1961年拍摄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为世界动画界增添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新片种;在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片中运用水墨表现了人物、家畜和山水,清秀的画面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而这些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动画形式必然只能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遗憾的是,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就被世界动画界所瞩目的中国动画走到今天却迷失了方向,如今这一代的中国动画观众对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耳熟能详,对国产动画片却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的悲哀。

中国动画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能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创作的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我们并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将其转化为动画艺术形式,如何使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接受和喜爱的动画艺术形象,是需要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就不能仅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当中,要经过动画创作人员经过自己的创新思考,将传统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现代民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表现。如果仅仅是照搬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等具体艺术形象,将无法脱离这些艺术自身的功能特点,掉入模仿抄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本土文化、民间文化中应该寻找那些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动画素材加以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现代化是不相违背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构思、如何运用。作为现代的国内动画创作人员,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木板年画,还是皮影、壁画等艺术形式当中,都有动画创作所需求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创作人员进行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其实美的本质是一致的,但美的形式却是多样的。这形式的多样性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自己对动画的不同理解而发展的适合本民族的表现形式,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对于中国动画,照抄照搬不是办法,重要的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开创自己的民族风格,那样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民族化是指动画的精神内核,一定是反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文化特色,没有民族性便没有个性与特色。

中国本土文化中包容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参照。动画不仅是一个影视形象,它可以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衍生开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发展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坚持从本土文化中发掘宝贵的资源,不仅是国产动画的发展出路,更是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现在,中国动画的发展正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经的辉煌固然令我们骄傲,但残酷的现实还是逼迫我们进行思考和学习。我们的动画民族化的路子走了几十年,突然走不动了。于是就有人提议放弃民族化创作道路,发展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动画的“洋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是内容题材和形象设计多方面的“洋化”。这种倾向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一味的模仿别人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这样制作出来的动画片当然不会被认可。解决现代化问题不能否定民族化,民族的特质、民族的文化才是中国动画创作的根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需要在将民族性作为其发展根基的同时,必须深入探索现代化改革,使民族的精神特质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需要,才能真正融合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动画创作人才。任何艺术作品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之后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有将民族的精神与时代的内涵相结合,在现代语境下探索展现民族特质的新道路,探索时代条件下民族新的动画话语,实现新型数字技术与传统民间文化相结合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动画才能够迎来振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刘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人动画竞争战略.现代传播[J].2006(4)

2 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娴.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电视,2005.(8)

4 娄淑芬,李明.中国动画“民族化”之思考.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

5 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13(1).

篇3

[摘 要]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

>> 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论文化开放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 如何发挥镇纪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文化概念的解析 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软实力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探析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地位、 作用及方向 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 彰显文化的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浅谈档案利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文化软实力及其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中的意义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作者简介:邓雪英(1975―),女,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艺创作,创作的小品《租儿子过年》等获省三等奖,辅导的小品《老爹进城》获省二等奖。现任新兴县文化馆任文艺创作员。

篇4

1文稿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练、通顺、重点突出。论著一般不超过5000字(包括摘要及图、表和参考文献),讲座、综述、会议纪要、临床病理(例)讨论类文稿字数可视情况而定;论著摘要(简报)、病例报告等800~2000字。来稿请打印,标点正确,并占一个汉字字符,1.5倍行距。外文除英文外,请注明文种。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并能反映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文题一般不用英文缩略语。

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顺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具体到科室)及邮政编码应脚注在同页左下方,并附第一作者简介(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和Email)。通信作者请注明。英文单位及姓名同中文一致。

4摘要论著应附英文摘要,摘要按结构式格式书写,内容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四部分。中文摘要力求简略。英文摘要应详细一些(4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文题、工作单位和全部作者姓名及通信作者。

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3~5个关键词。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最新版本《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要求书写。中文与英文关键词应一致。

6正文层次编号正文中标题层次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别编号,一般不超过4级。第一级标题1;第二级标题1.1;第三级标题1.1.1;第四级标题1.1.1.1。编号一律左顶格排列,不要空格。

7医学名词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尚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

8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如需使用,应先给出其通用名称,并在括号内注明商品名。

9缩略语文题一般不用缩略语。摘要及正文中使用简称,首次出现注出中、英文全称及缩略语并加括号,后两者间用“,”分开。

10图表能用文字简洁说明的内容不必列图表。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序号及表题。表格请用三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表格应出现于相应正文段落之后。照片背面注明文题、图号和上、下方向。

11计量单位按国务院命令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及其导出单位,具体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

12统计学应注明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使用的统计软件及计量的具体值(如t值及P值)。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13参考文献按国家标准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的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发表的、作者亲自阅读与稿件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近几年文献内容。参考文献按稿件中引用先后顺序列于文末,并在文内引用处以右上角码加方括号标注。所引文献务必与原著核实,内容、版本、卷号、期号、页码、年份应准确无误。日文汉字勿与中文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为1~3名需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三名,后加“,等”。

14著作权相关事项本刊可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作者在收到录用通知后按要求由作者亲笔签署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著作权转让协议书》并寄回,该论文的专有权即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方式出版已刊登的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文稿刊登后据作者人数,赠送作者的当期杂志2~5册及论著类文章抽印本5份。

15医学伦理问题当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人时,凡涉及到伦理学方面事宜,需提供受试者知情同意书复印件,作者要申明无任何形式的利益冲突。

16快速通道对重大研究成果及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论文及时效性较强的论文,可通过“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单位介绍信和专家推荐信。对国家、省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需提交批文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稿件审定后20~40天快速出版。

17投稿来稿需请作者所在单位主管学术的机构审核,并附单位的推荐信。一般稿件作者在接到回执卡后30天左右可有审定结果;个别稿件如未接到稿件处理意见,系稿件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如40天仍未接到录用通知单,请自行处理。纸质版10天内、电子版稿件4天内未接到回执卡或电子回执,应与编辑部核实确认。本刊不退稿,见谅;特殊稿件需退者请注明。作者收到录用通知后,请尽快填写并寄回作者回执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著作权转让协议书》。

【中国医药投稿邮箱】:

篇5

参考文献资料不是随便找的,为了论文的写作质量我们选择的参考文献要作者亲自阅读并且在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所以要精选文献资料。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临床药学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在写作当中参考借鉴。

临床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1]颜青,李喜西,夏文斌,吴永佩.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房.2004(09)

[2]赵智慧,刘凤华.2000―2009年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1)

[3]张新江,齐荣珍.浅谈医院临床药学和临床药师的发展方向[J].福建医药杂志.2004(05)

[4]邱季,范兽雁,李建中,等.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内容及方法[J].安徽医药,2003,7(6):4767.

[5]董根山,杜习智,陈琦,等.临床药师和门诊处方、用药咨询[J].中国药师,2002,5(4):209-210.

[6]孙淑娟1探讨我国临床药师的现状与未来[J]1中国药房,2007,18(1):11

[7]苍爱军,田作明,高尚伟,等1临床药学服务思考与实践

[J]1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2):411

临床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梅,刘威,杜晓俊.药学服务模式在我院的开展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07:1635-1636.

[2]周宇升,林杭娟,倪晓莉.医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发展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1,14:2218-2220.

[3]蒋修灿.临床用药咨询与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1,Z3:90+92.

[4]梁智明,任剑雄,梁碧怡.从临床用药咨询探讨医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6:152-154.

[5]万宏.中医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药事,2014,05:555-558.

临床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1]吴满平,叶德泳.改革药学教育发展我围临床药学事业.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13(1):53.

[2]蒋霞,李耘,蔡映云.对临床药师培养的几点思考.上海医药,2005.26(8):372.

[3]周济中.培养医院药师的根本出路在于药学教育的改革.中国药学杂志,1993,28(9):557.

[4]孙淑娟.浅谈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国药房,2007,18,35;2794.

[5]方宇,杨世民.日本Kyoritsu药学皖一点束药学硕士学位的培养计划和评说.药学教育,2003,19,1:54.

[6]陈欣,谢晓慧,邵宏,史录文.我校三年制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之探讨.中国药事,2007,2I,1:61.

篇6

关键词:中国医药大学;台湾;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01-04

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当代中国医药卫生的重要资源。大陆与台湾虽有海峡之隔和政体之异,但近50年来中医药事业均有很大发展。若论及当代台湾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史,就离不开中国医药大学,因为它不仅是当代台湾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也是台湾中医药医疗、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堪称台湾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引擎。

今年时值中国医药大学50周年华诞。为庆祝建校50周年,该校于今年3月举办“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本人有幸受邀作为嘉宾参会,期间除作学术演讲、参与研讨和结交海内外同仁外,更有良机深入了解该校50年来的发展历程。现据调研材料整理成文,既作为对该校50周年华诞的纪念与庆贺,也作为反映当代台湾中医药发展历程之史料。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5000年来,我们的健康与民族生命的延续,很大程度上是仰赖中国医药的伟大贡献。自18世纪以来西洋医学昌明,反观中国医学日渐没落,当现代医学(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中医就不停地遭受质疑,甚至到被禁止的地步;关于中医药的研习,在上世纪50年代前的近代中国亦从未纳入正规教育体制,使中医未能结合现时代新科技发展,导致中西医学发展之落差加深。50年前,为使中国医学之固有国粹能迎头赶上西洋医学,台中市覃勤、陈固、陈恭炎诸先生起而大声疾呼振兴中国医学,以创办“中国医药学院”为手段,并以“发扬传统医学,结合现代医学,创新医学体系”为创校宗旨,让学子学习西洋现代科学方法,来改进中国医药,使学子成为中西医学兼备的人才。

1955年于台中成立筹备会,并即于台中市选购建校基地,继而动工兴建校舍,其间波折重重,所幸筹备会诸公排除万难,于1957年筹备就绪,乃拟具设校计划,送请台湾省政府教育厅转呈“教育部”核定。1958年7月该校第一届董事会成立,推举覃勤先生为董事长,台湾“教育部”亦下令:“董事会准予备案,学院亦同时准予立案”,由董事长覃勤兼任院长,同年10月“中国医药学院”开始招生,初期招考医科新生两班,药学系新生一班,于12月1日正式开学。

1961年6月第一届董事会任期届满,奉台湾“教育部”之令改组,其后历经杨肇嘉、王德溥为前两任董事长,积极增建实验大楼、化学实验室及充实教学标本和实验设备,继之又兴建护理专修科教学大楼一幢,增设普通教室和福利社、餐厅。1965年3月,该校设置药园一处,栽植药用植物500余种,为台湾私立药学系之首创;并在同年8月增设夜间部药学系、中医学系及护理专修科,为该校扩充科系之始。

1968年,第三届董事会任期届满,因故未能改选,台湾“教育部”为顾全该校及在学学子之前途,依办理法于同年9月明令成立“私立中国医药学院整理委员会”,以行使第四届董事会未产生前之职务,整理期间为一年,此期间,本着安定中求进步的原则,整顿校政,增建电化教室、综合球场。至1969年9月初,得以重新组成第四届董事会,由谢东闵先生担任董事长,该校在谢董事长领导下,积极从事建设,首先将改建实验大楼、护理大楼,旋复兴建综合大楼一座,并辟地下室为书库、阅览室、联合办公厅、礼堂等地,规模宏伟。1971年该校兴建学生宿舍,连地下室共六层;地下室为餐厅,第一层为教授招待所,提供远道教授供住宿之用,第二层至第六层为学生宿舍,可住学生400余人,为全台湾第一座套房设备的学生宿舍,同时该校亦吁请台湾“国防部”及台湾省政府核准拆除校门前之军眷宿舍,并修筑学士路,使该校前门有康庄大道得以通行。

1972年第五届董事会成立,公推陈立夫先生为董事长,继续积极从事校务之发展与改进。陈董事长接任后,手订教育方针十六条,为该校务发展之依据;同年,该校获台湾“教育部”核准中医学系由六年制改为七年制,授予医学士学位,且台湾考试院亦核准中医学系毕业生获取中医师执照后,可参加西医师检核面试,使中西医得以融会贯通,进而建立新的医学体系。此时,中国医药学院更相继成立针灸研究中心、抗癌研究中心和中国药材研究中心,冀望能对中国固有之针灸医学,中医治癌方法及中药之现代化,做进一步研究,进而对人类之健康幸福有所贡献。1973年,该校为加强医学基础教育,乃筹建基础医学大楼,费时年余,于1975年6月6日举行落成典礼。1974年,该校获得台湾“教育部”核准设立中国药学研究所硕士班,此为该校培育高深学术人才之始。同年9月中国医药学院设立针灸止痛动物实验室,聘请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哈鸿潜教授主持该实验室,并采用弥猴做动物试验,以证明针灸止痛之正确性,于国际医学会,颇获国际学术界的好评。

1975年台湾“教育部”核准中国医药学院设立中国医学研究所硕士班,并将护理专修科改为护理学系。同年7月间,该校与台湾省立台中医院及军方803医院订定合作办法,并由该校之针灸医师于两医院开设针灸门诊部,为民众诊治疾病。1977年,台湾“行政院卫生署”与该校合办中医师现代医学进修班,于3月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招收合格中医师,授以西医基础医学及检验法,促使中医现代化。1980年6月,郑通和院长退休,董事会聘请郭荣赵博士接任院长。郭院长接任后即积极推展校务,更新人事,实施退休制度,并鼓励教师在国内外进修,提高师资水平,改善研究风气,资助论文出版,完成中医教材之编订,亦筹设院史馆,开办推广教育,争取国际学术地位。

1981年2月间,因英才路之开辟,贯穿该校校园,使原已狭隘的校地更形窄小,于是有迁校之议,1983年7月经陈董事长同意,决定选择与云林县北港妈祖纪念医院毗邻30万m2土地为该校第二校区。1984年5月台湾“教育部”核准该校在北港设立分部,并在北港校区成立中正医学中心;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北港妈祖医院于1985年11月正式开幕。1987年2月,郭荣赵辞卸院长之职,董事会聘请台中附设医院王廷辅院长兼任院长职务,王院长稳健踏实推广校务,首创台湾医学院第一座中药展示馆。同年7月董事会通过聘请台湾“教育部”前次长陈梅生博士担任院长,陈院长到任之后,努力从事软硬件之建设,不仅增设系所,扩充设备,更提升师资水平,奖励学术研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成效卓著。1988年台湾“教育部”核准该校设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博士班,为中国医药学深入研究的开始,第一届毕业生有林昭庚教授与陈荣洲教授,目前皆任教于该校,并各自于中医针灸科与中医妇科享有盛名。

1991年10月台湾第一座中药展示馆开幕,让更多民众认识传统中医药范畴。1992年2月该校呈请台湾“教育部”建请“法务部”举办中部地区成立“教学遗体中心”可行性研讨会,经与会人士充分讨论后,由“高检署”转报“法务部”,于同年6月正式成立“中部地区遗体处理中心”,使该校大体解剖教学遗体免于匮乏之虞。另一方面,致力于推动“中、西医一元化”的陈董事长亦于1992年交付中国医药大学杰出校友林昭庚博士主编《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重任,希望他能以中、西医双重背景的专长,让中、西医病名成功配对,让西医更了解中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的发展;林昭庚博士接下了陈董事长交付之重任,邀集台湾具有博、硕士之中、西医学者及专家,秉持着“中、西医一元化”的精神,以惊人的毅力、强烈的使命感,花了九年的时间,于2001年终于排除万难完成当代医学巨著《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第一版》,是目前唯一的中西医病名对照之工具书,也是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国所完成之中西医学病名汇编及工具用书中,数据最为齐全的书籍。

1996年因陈梅生校长将于7月底任期届满退休,该校在6月即依新颁大学法,由董事会通过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选出校友郭盛助博士接任校长,于8月1日正式接篆视事,12月该校成立中程校务发展计划执行管考委员会,追踪考核计划执行成效,并拟订新年度中程校务发展计划。并于1997年1月修订系所主管遴选办法,严格实施主管任期制度。3月再成立校务发展募款委员会,劝募学校发展基金。1998年3月该校全面实施学术网络计算机化,学生语音选课及简化注册流程等措施,于5月成立校友联络及就业辅导组,积极推动校友连络和就业辅导事宜。

1999年2月台湾“教育部”同意该校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硕士班”,并开始招生。同年7月第13届第13次董事会议通过成立第二届校长遴选委员会,选出校友谢明村博士接任校长。谢校长就任后,依法推动校务,致力于营造安全温馨校园,加强校园社团活动,促进教职员生和谐;并建立行政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学校与医院沟通管道,提高教学服务质量;继而推动学术研究,成立具有特色之研究群,以争取台湾“国科会”等相关机关之经费补助;同时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及两岸学术交流。

2000年5月中国医药学院申请改名“中国医药大学”获台湾“教育部”核定同意进行筹备。而该校为维护中医高等教育之发展,亦对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者具取得“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高等考试”之中医师应考资格提出修正意见书,经“立法院”三读通过,该校中医学系及后中医学系之学生权益得以维护,并建立中医师考试之正规高等教育体系。此外,中国医药学院对于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的推动也不遗余力,该校谢明村校长与高尚德所长、苏奕彰主任及黄维三教授等中医学系师生多次赴大陆作学术交流活动,并于2000年10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校,再修正签订双方学术交流协议书,启动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之新页。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中国医药大学依然延续两岸中医药学术之交流活动,陆续与来台参访之香港东华三院、浙江中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议书。

蜕变中的中国医药学院除了积极改善研究环境,整合教师学术研究,成立各具特色之研究群,以提升研究风气及水平外,更于2000年12月获得台湾“国科会”整合型研究计划“提升私立大学研发能量项目计划”及台湾“教育部”“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划”之经费补助,并得到台湾“教育部”私立大学整体校务发展推广教育项目较优学校之殊荣。2001年3月该校召开董事会,经由全体董事一致通过推选蔡长海董事为第六任董事长,蔡董事长曾任该校台中附设医院第二任院长,任内兴建立夫医疗大楼,并经台湾“行政院卫生署”评鉴为医学中心,亦为该校第十二届医学系毕业校友、日本帝京大学医学博士,他就任后,便致力于医学教育的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杰出医学人才,以提高整体学术形象及地位,进而建立一个中西整合、优异而有绩效的中国医疗体系,在其带领下,2003年8月该校由“中国医药学院”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

2001年3月该校成立医学系医学教育改革委员会,为因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实施医学教育改革,于7月更名为医学系教改执行委员会,使组织架构更为完善,贯彻“问题导向小组学习”,整合基础、临床课程,提升医学教育成效。2001年5月,中国医药大学为争取医师法修正案能维护中医学系双主修之权益,蔡长海董事长、谢明村校长、林昭庚董事、黄明和董事、张永贤副校长及中医学系苏奕彰主任等师生,分别赴“立法院”拜会朝野党团说明及争取支持,2002年1月新修正医师法公布后,该校中医学系双主修终于有了法律之依据。

2002年8月该校新任校长叶纯甫教授因故无法实时接任,由陈伟德教授校长。蔡长海董事长提出未来一切制度,须依三合(合法、合情、合理)及三公(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办理。台湾“教育部”于11月莅临访视时,陈校长简介该校董事会校务发展目标,揭橥十年百亿未来规划,同时也为该校校训做了新的诠释――仁(视病犹亲)、慎(修己善群)、勤(终生学习)、廉(术德兼修);直到2003年2月,叶纯甫教授正式接任中国医药大学校长之职。2003年3月台湾“教育部”高教司率领20余位评议委员,针对改名大学及增购校地之议题,到中国医药大学做实地访视,4月台湾“教育部”核定该校自2003年8月起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蔡长海董事长亦宣示,将以“发展中国医药大学为国际一流的医药综合大学”、“提升附设医院为国际知名的中、西医学中心”、“设立卓越的生物医学科技中心”为三大发展目标。

为发展中国医药大学为国际一流的医药综合大学,叶纯甫校长更积极与国内外之学术单位从事学术交流活动,2003年10月,叶纯甫校长率该校教授,前往日本第一药科大学参访并签订学术交流协议书,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同时成立“都筑汉方药研究中心”,协助支持药科大学之中药教学。2005年12月“日本药科大学”副校长都筑稔率领6名教授访问团参访中国医药大学,并再次签订学术交流合约,其中包含二项重要内容:①日本药科大学捐款中国医药大学1亿元日币成立“都筑传统药研究中心Tsuzuki Institute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由两校老师共同研究中草药;②加强两校之学者与学生交流。此外,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于2004年6月与中国医药大学为双方学术研究合作与研究生之训练,共同签订学术合作之约。同年12月该校叶纯甫校长与密西西比大学Dr.Daniel K Jones副校长,代表两校签署教学及研究交流合作合约,双方可互派医学生与住院医师做短期见习交流,密西西比大学同意协助该校成立药理毒物检测中心。

2005年8月,中国医药大学之董事会极力遴聘有卓越教育理念的台湾前教育部长黄荣村教授担任该校校长。黄校长接任后,便努力促进中部地区各大学成立策略联盟,在教学与研究上发展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以发展中国医药大学成为“强调大学部教育质量的研究型大学”为目标,陆续启动“百蛋计划”、“三年百师计划”、“奖助国际交换学生计划”等活动,并加快国际化及电子化的脚步,积极礼聘国内外学者专家为该校讲座教授,以提升教学质量与学术研究水平,努力朝向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迈进。

2006年3月,该校向台湾“教育部”提出“中国医药大学前瞻未来Foresee(4C)Our Future 教学卓越计划”,其理念是使教育整合建构化(constructivism),在学校以生活化教学,在医疗体系以实务实习,让学生在情境中(context)做有效的学习,以培养具有能力(competence)及关怀(compassion)的专业人才;该计划于2006年5月底经复审会议审议通过,核定补助经费7800万元台币,为医药类大学中补助经费最高者,其具有十二大特色――精进师资、诱发学风、生活导师、课业辅导、问题导向、特色学程、空间重整、数字学习、小区关怀、职涯接轨、国际认证、卓越基金等,中国医药大学冀望藉由该计划之实施,得以实现早日成为具国际水平、强调大学部教育之“教学卓越大学”的愿景。

与此之时,中国医药大学亦陆续与国内外院校签订学术交流协议,在台湾方面,2006年5月与国立中兴大学达成协议,为促进校际合作、推动两校资源共享,同意就学术合作、教师合聘、研究发展、图书与信息等四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并签订“国立中兴大学与中国医药大学校际交流合作协议书”;9月则在台湾“教育部”见证下,与台北医学大学、高雄医学大学等3所医学大学为促进台湾医药卫生相关科学教育之发展,并推动校际教学资源整合,共同签订合约,同意就跨校际选补修课程开放及相互承认、跨校修读硕博士班课程、通识教育师资合聘或兼聘、互相开放实习医师训练等四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同年12月黄荣村校长与逢甲大学刘安之校长代表双方,就学术合作、教师合聘、研究发展、图书与信息等四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再签订“逢甲大学与中国医药大学学术合作协议书”,希望有助于促进跨领域知识之创新,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而国外方面,2006年4月中国医药大学与南加州健康大学(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s;SCU)签订教学研究交流协议书,协议在往后5年内发展更为深入且密切之学术交流活动,培训出具有专业美语能力,传授针灸并将之推往世界舞台之学生;同年6月美国杜兰大学(Tulane)副校长Dr.Paul K.Whelton与中国医药大学签署学术交流协议书,两校针对研究生、博士后候选人、老师等人员及研究计划进行交流;且哥斯达黎加中美洲自治大学(UACA)亦在同时间与其签订学术交流协议书,以加强两校针灸及传统医学之研究及专业训练。2006年11月该校蔡长海董事长获颁罗马尼亚国立欧拉迪亚大学暨维索迪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时两校亦与中国医药大学缔结为姊妹校。同月该校为美国及世界知名的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M.D.Anderson Cancer Center)院长孟德森教授(Dr.John Mendelsohn)颁授名誉博士学位,显示该校正积极朝向国际化医学中心的目标大步迈进,蔡董事长提到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对癌症研究、教学、临床治疗,堪称世界顶尖的医学中心,尤其孟德森教授更首创利用特异性单株抗体观念,研发出抗癌药物,嘉惠各类癌症病患,获颁无数荣誉奖章,并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医药大学将以该中心为标竿,藉由多方面的合作,努力建立一个具世界水平的癌症中心。

中国医药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拥有的校区,包括台中校区,及云林县北港镇之北港分部,台中校区之主要建筑物有立夫教学大楼、医学大楼、互助大楼、实验大楼、学生宿舍、台中附设医院第一医疗大楼、第二医疗大楼、立夫医疗大楼、复健大楼及美德中医大楼;北港分部的主要建筑物则有教学大楼、活动中心、学生宿舍及北港附设医院等设施。此外,该校另设有学术交流中心、药物安全中心、教师培育暨发展中心、推广教育中心、生物科技发展育成中心、针灸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及法医中心、语文教学中心、生物统计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心理及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都筑传统药物研究中心、艺术中心等14个中心,及立夫中医药展示馆、图书馆、环安室、贵重仪器组、实验动物组等,兼具教学、研究及社会教育之功能。

而教学研究方面,中国医药大学现有6个学院、23个学系(含二年制在职专班)、23个研究所硕士班(含在职专班)、6个研究所博士班、台中附设医院及北港附设医院等教学研究与医疗单位,各项研究及医疗设备完善,不论是临床实习或是服务社会方面,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校设有6个学院,分别为医学院、健康照护学院、中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命科学院;其中包括医学系、牙医学系、生物科技学系暨硕士班、医学检验生物技术学系暨硕士班、护理学系暨硕士班、营养学系暨硕士班、物理治疗学系、药学系暨硕博士班、中医学系、学士后中医学系、公共卫生学系、医务管理学系暨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职业安全与卫生学系暨硕士班、药用化妆品学系、中药资源学系、健康风险管理学系、运动医学系、放射技术学系、口腔卫生学系及护理系二年制在职专班等。7个独立研究所包括:医学研究所、中国药学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针灸研究所;其中药物化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研究所、中国药学研究所等另设有博士班、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班、药学系博士班、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班、药学系博士班、生态暨演化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所等,因此中国医药大学可说是一所涵盖教学、研究以及医疗服务的综合性医学教育学府。

中国医药大学的专任师资约465人,教授89人、副教授130人、助理教授158人、讲师88人;招收之学生人数约为7 949人,大学部学生共7 017人,硕士班513人,博士班153人,二年制在职专班266人,其毕业校友已超过两万人,遍布台湾各个阶层,或在各大医学中心,或于穷乡僻壤,皆为照护国人的健康,而默默奉献心力,其杰出者并于中央政府机关,或各医学公会团体担任领导者,在产官学界均有该校校友卓越的成就与发展,目前该校之荣誉校友有中国医药大学蔡董事长长海博士、中国医药大学林董事昭庚教授、台湾卫生署中医委员会林主任委员宜信。

篇7

[关键词] 潜意识理论;睡眠疾病;心理紊乱;睡眠;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35-02

睡眠缺失的心理学意义大于生理学意义。睡眠疾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渐进性放松训练、光照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心理治疗、针刺针灸、推拿、气功、按摩与导引、耳压等。药物治疗方法有中、西药之分。服用安眠药(催眠西药)可以补充睡眠,但长期服用易使人产生依赖性、抗药性,损害睡眠能力,最终造成催眠药依赖性睡疾。

基于中医理念给出多种助眠食物和药膳,提出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的治疗方法。

1 睡眠的实质

睡眠环境、作息规律、饮食习惯对于睡眠都有影响。

睡眠的主要作用是:①消除疲劳,恢复体力;②保护大脑,恢复精力;③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④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和智力发育;⑤延缓衰老,促进长寿;⑥保护人的心理健康;⑦有利于皮肤美容;⑧保障心理健康,避免心理紊乱[1]。

失眠对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其原因有多种[2~3]。

睡眠的产生机制有自主神经系统学说、睡眠中枢学说、网状系统上传阻断学说、血液中毒学说、基于中医理论的阴阳、卫气、神主学说、潜意识活动学说等几种说法。

亚里士多德说:“梦是睡眠者睡着时的心理活动。”自以为从不做梦的人都被发现在睡眠中有梦发生[4],说明梦是睡眠状态下普遍的心理活动。

梦具有象征性,由梦可以推知潜意识的想法。对梦的解释有潜在梦、显在梦、反梦、情绪梦、噩梦、健康状况梦、反复梦、早年生活经验梦等。

2 基于中医理论的助眠方剂和食物

文献[5~6]给出了治疗失眠的中药方剂,如人参归脾汤、温胆汤、黄连阿胶汤、柏子养心汤、半夏秫米汤以及近年临床上用的新神宁、安神健脑液、七叶神安片等。还有二陈汤系列、通瘀汤系列、补肾汤系列、酸枣仁汤系列、疏肝解郁系列、调理脾胃系列等。文献[7~8]指出多种助眠食物并明确了西药的依赖、耐药、成瘾等缺点。

根据中医理论,助眠食物有小米、面、牛奶、豆浆、黑豆、啤酒、白煮蛋、(瘦)肉、猪脑、鱼、海鲜、新鲜的起司、各种豆类、莴苣、大蒜、洋葱、南瓜、包心菜、桑葚、莲子、食醋(劳累)、糖水(烦躁发怒)、蜂蜜、大枣(酸枣)、人参、芝麻、核桃、桂圆、百合、枸杞等。药膳如龙眼猪脑、五味鸽蛋、枣仁莲子粥、桑葚大枣汤、珍珠汤圆、玫瑰蜜炙羊心、两仁酥、老年人百合粥、酸枣仁白糖粉、小麦甘草粥、蜂蜜鲜百合蒸饭、红枣葱白汤、核桃仁黑芝麻桑叶糊、鲜花生叶赤小豆蜂蜜汤、黑豆小麦合欢花粥、桂圆酸枣太子参汤。

失眠是神经衰弱的典型症状,多与肝火上升灼伤心阴、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导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有关。中药偏方有酸枣仁粥、秫米粥、茯苓饼、小米粥、小米枣仁粥、玫瑰花烤羊心、八宝粥、远志莲粉粥、柏子仁粥、夜交藤粥(何首乌的蔓茎)、乌灵参炖鸡、白酒泡灵芝、红果核大枣、灯心草代茶、竹叶煎酸枣仁熟末、蜂蜜煮白鸭等。

可见,治疗以失眠为特征的神经衰弱不需太高的费用。某些学科为了转移人们对睡眠的注意力,也为了为相关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将神经衰弱归入抑郁症的范畴,给服安眠药和抗抑郁药,易造成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

3 催眠药依赖性睡疾的三阶段治疗方法

3.1 停药

疾患较轻的可突然停服。疾患较重的须逐渐减量,否则由于下一阶段严重的睡眠缺失,易出现心理紊乱[1],甚至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重新患上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减量服用时睡眠可稳定在2~4 h/d,身体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其间应减轻劳动强度,不能直面复杂事务。

3.2 恢复睡眠

以梦的出现为结束标志,可持续2~4 d。可服用中草药,以加速恢复过程。须停止任何工作、卸除任何心理负担。

3.3 巩固

睡眠时间由少到多,可在中医的指导下继续服用中草药2~5个月,然后经1年左右可达到健康水平。须有意识地进行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也可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治疗过程中,还应保持平和心态、淡泊名利、多食用助眠食物。

有关文献介绍了某16岁女学生因考试失手,导致失眠,服安眠药患上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经中医对证治疗后痊愈的案例。维思通是常用的催眠药物,其价格不菲,中等药量需500~1 000元/月。与其他催眠药相比,该药被公认为没有催眠效果。但是健康人服用0.05 mg(半片)即可长睡。该药通常与安坦配用,偶漏服安坦,则热汗淋漓,难以入眠。服用2~3个月,会感到神经支配的活动都被不同程度地抑制。按照上述治疗方法,可恢复健康。

睡眠是人体必需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失眠是神经衰弱的主要特征,两者都应避免服用安眠药,避免按照精神疾病治疗,以免不能康复并罹患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

[参考文献]

[1]李春明.潜意识理论新解及其应用[J/0L].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7-07-30.

[2]葛素侨.老年失眠症的评价和非药物治疗的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4-5.

[3]李洪涛,赫楠.失眠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6):62.

[4]巨天中.睡眠的艺术[M].北京: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02.10.

[5]提桂香,高荣林,王今觉.阳虚失眠辨[J].中国医药导报,2007,3(21):111.

[6]李莉.失眠的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0):40.

[7]吕晓川,陈丽.新治疗失眠药物在老年人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 4(15):13-14.

篇8

关键词: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8-02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 燕.吴世玉.姜卫.关于医药经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药学进展2004,(10):471-474.

篇9

国家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

初步统计,我国拥有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约200个;拥有研发人员3万多人。全国有现代生物技术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过去5年,仅中央政府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已超过120亿元。

生物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迅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陆续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一是学术论文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中国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分别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30余篇。特别是中国科学家打破了连续20多年未在《细胞》杂志上的尴尬沉默,仅在2005年一年就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二是发明专利申请量成倍增加。“九五”期间,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数为455项,其中国际专利10项;“十五”期间,专利申请总量达5182项,其中国际专利456项,增长幅度惊人。三是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日益增多。“十五”以来,中国参与了“国际人类单核苷酸多态性作图计划”,高质量完成了其中10%的工作;2004年,中国科学家发起并领导了“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中国已成为国际生物科技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生物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近五年来,我国共育成通过审定的超级杂交稻组合60个,其中产量验收达到每亩800公斤的新组合有7个;累计推广超级杂交稻1.5亿多亩,按照每亩增产50公斤稻谷计算,累计增产稻谷750万吨。在此期间,中国获得抗虫转基因棉花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1.2亿亩,减少农药使用量5万吨,获得经济效益168亿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抗虫棉花品种的推广面积已大幅度超过美国进口品种。

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大幅提升

在国家863计划的推动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水平近年得到大幅提升:45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41个新药证书正在申报,109个药物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206个候选创新药物即将完成实验室研究。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

篇10

关键词:护理教育;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计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再加上我国的人口总数相对于其他国家较多,导致了大多数老年患者看病难、就医难[1]。而且我国医疗事业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老年病人的专业护理更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在本科护理教育中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计在当前的医疗发展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1老年护理教育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老年人群是患有疾病最多的群体,而且多数为慢性疾病,这就会使老年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也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况且现在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都相对缺乏,对于前来医院就诊治疗的患者不能完全的照顾周到,更不用说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对于护理人员的缺乏是目前老年患者护理教育的主要问题[3]。

2老年护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存在看病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再加上各大医院设施的科室相对较多,一般包括儿科、妇科、急、门诊、口腔科、内科、外科等,这些科室都需要大量的护理工作人员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工作内容,所以护理人员的缺乏是医院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各大医科专业院校应增设关于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老年护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以满足各个医院医疗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要求[4]。

3老年护理专业设置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基础医学、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与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热爱老年护理事业,尊老、敬老、爱老,具有对老龄人群实施整体护理、长期照护、临终关怀及社区健康服务基本能力能够胜任医疗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工作的高级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

4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4.1授课对象

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4.2开课时间

4.2.1全部本科在校学生在大一期间完成主修专业课程之后,并且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没有其它选修课程的,都可以主动报名选修开设的老年护理专业课程[5]。

4.2.2老年护理辅修专业采用学分制管理,辅修专业需修3~4门课程,总学分为8~10分。每门课程学时控制在30~50学时之间,并有一定的实践课或综合论文。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4.2.3为保证学生有计划修读课程和保证开课质量,凡申请辅修老年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在30人(含30人)以上时,单独编班组织教学。

5教学模式

5.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团队式、小组式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5.2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理论讲授与小组讨论、小讲课、多媒体、角色扮演、临床情景剧表演等相结合。

5.3课程内容安排:具体内容详见表1、2。

6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7]。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丽,杨淑臻.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预测[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156-157.

[2]施永兴.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3,14(1):39.

[3]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645.

[4]WolfJL,StarfieldB,AndersonG.Prevalence,expenditures,andcomplicationsofmultiplechronicconditionsintheelderly[J].JAMA,2002,162(20):2269-2276.

[5]高文荣、李春瑛,李彩福.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与展望[J].科技资讯,2011(36):235.

[6]杜丹丹,柯永红,陈靖.护理专科毕业生从事老年护理意向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9):867-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