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范文

时间:2023-03-21 23:2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

篇1

----题记

最近受《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的荼毒,我突然感悟起我的青春,仿佛盛夏的白莲花在一夜之间全部盛开。那些隐藏在内心里最深处的想法一夕之间全部向我袭来,让我有点措手不及。青春无悔、无悔的青春。一直还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还在起跑点未曾出发,尚有大好的年华,大把的青春可以挥霍,却不曾想,时光的脚步一早就将你丢在了通往终点的岔路口。

这些年过的日子就好像搭了一班长途列车,爱情停停走走,朋友去去留留。未曾开往终点,我却已经忘却来时的路。我曾经张扬的青春,我花样的年华,都在这场长途旅行中消耗殆尽,徒留下满身风尘的我在时光的记忆中静静缅怀我曾经的无悔青春。

每天上下班做在公车上面时,是我这一天心情最沉闷的时候。如同阴雨天,我的内心也是阴霾一片。时间是最狠心的刽子手,我的年少与轻狂,我的不羁与张扬,都成了这刽子手下的亡魂。而这丢失了灵魂的躯壳,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每天过着淡若如水的日子,守候着那早已腐烂的梦想。

午夜时,我多么想要抱着酒瓶子,找个人宿醉一场,到最后却只能独醉到天亮。朋友们都各自闲忙,偶尔聚到一起聊的最多的却是贷款买房、车价上涨,谁还能记起那些年我们曾经一起追逐过的梦想,聊过的青春与悲伤。

篇2

关键词:电影小说文学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文学一改传统媒介传播的方式,以网络为载体迅速转型为大众文学。网络小说是指以网络为媒介,网络作者发表的一种原创小说。它是一种草根化的文学形式,自由是网络小说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十年前,当红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虽然在当时取得的成果并不多,但却拉开了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序幕。

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往往会选择受众度高、点击率高、出版率高的人气小说进行影视改编。这样的做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降低影视拍摄的投资风险。在电影开拍之前,由于原始作品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人气指数,从而获得了相当多的关注度,最后很有机会取得相当多的收益度。因此,由网络小说改编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如: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成为2010年最大的票房“黑马”,是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成功案例。《失恋33天》上映后票房约3.5亿,成为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新神话”。而今,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对于其电影改编的问题,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想法。下面,就其改编问题进行论述。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小说的销量超百万册。电影的上映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杂谈改编》中说:“从一种样式改编为另一种艺术样式,就必须要求在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之下,增加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不得不加以扩大,通过稀释和填补,来使它成为主要通过形象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形式。”

该电影编剧李樯曾表示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题材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电影人物性格大部分保留着原著小说的基调。林静的性格做了一些改编,除了主角陈孝正、郑微、林静之外,电影还突出了一些副线人物角色刻画,如敏感自尊的朱小北、世俗的黎维娟、游戏人间的老张,还有腼腆害羞的富二代许开阳在电影里被改编成性格暴烈的男人等。可以看出李樯对于每个人物的改编都耗费了心血,生动的改编和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人物复杂性的一部分,不管好与不好,都是组成人性的因素。编剧把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成了一部群像戏的电影形式,而群像戏最大的弊端在于角色的丢失。

小说中“林静”这个角色有着很大的改动,电影里他是一个少年才俊,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变得世故,面对爱情依旧停留在纯情阶段,他后面玩世不恭其实都是在报复自己对感情还怀有纯洁的手段,他用一种吊儿郎当的状态来掩埋自己对爱情所持有的纯洁性,好像因为他的岁数大了,所以对爱情还保留纯洁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一样。在电影中,“林静”的角色完全降为配角,而小说中稳重能够给人依靠的他变成了心胸狭窄的人,阶段式的偶然出场,让这个角色成为了一个“影子”,支离破碎的感觉。突然的消失,突然的出现,并未给予这个角色整体感,塑造的并不完美,是一种角色的丢失。

对于一部群像戏来说,要把握好每一个人物的塑像是一次不容易的改编。这里,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心理描写,从而来丰富人物刻画,弥补在视听语言上的不足。忽视这一点的改编并不仅仅是这一部,如电视剧《泡沫之夏》的编剧,改编套用了原著的情节主线,可是却忽视了心理描写在原著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某些桥段显得过于生硬,甚至出现了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看不懂或者误会主角的情况。

所以,做一部群像戏,特别是青春题材内容来说,编剧是寄希望于通过每一位角色来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但这往往会出现单一的效果,同时也难以突出重点。同样作为青春题材电影的《那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就巧妙地避免了群像戏的怪圈,紧紧抓住男女主人公两条线而已,仅仅就是这“单调”的情节人物线路却令全剧形象生动,让人产生共鸣。

篇3

——题记

低吟一缕清风,静守安然,浅谈一曲弦音,迫逝流年;陌上寒烟,阐解青春各种深意。光阴流转,岁月渗透忧伤,曾经的那人、那事、那段过往,千年轮回,随着云烟仓者。满月风华,也许是一曲流觞,祭奠青春年华,或走,或停,或遥望。

戏里戏外,浅谈流年过往

时光安然,一弯浅笑,笑醉多少柔情;一抹清愁,送走青春多少过往!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叫《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屏幕上闪过点点滴滴,把我们的青春演绎得淋漓尽致,叩问了我们年轻不安的心。在青春面前,我们浅笑浅愁,无地自容,片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震撼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直到内心深处。

心灵的慰藉,人生路途中莫名的思念,青春让我们赤手可得。同事,又让我们伤透脑筋。戏里戏外,借着镜头,我们且吟唱且回首。青春是用来怀念的,青春是不完美的。

义无返顾的青春

流逝的时光,翻转的年轮,义无返顾的青春。

可能有些岁月,需要我们慢慢等待;可能有些事情,需要我们只入脑海。每当生后的年轮碾过记忆,留下岁月的吻痕时,才知道,青春淘走了昔日友人的欢笑和同度风雨的艰辛,留下的仅仅是自己的支离破碎的影子,孤独的灵魂和痛彻心悲的回忆。

我们的青春终将老去,有很多时光,我们不能言语。是什么让我们在每个夜晚彻夜孤枕难眠?是什么让我们在孤独的时光里默默地感伤人生?是什么让我们在举手投足间倾诉出所有的思念?也许是风里飘过的青春,来得突然,走的也仓促。

低首抚琴,浅谈一曲青春的歌;戏里戏外,真真假假,就这样铺垫流年,无言,不见,不回首!

岁月如痕,再回首恍然如梦

岁月无痕,再回首悠然如梦。榕树下,埋葬着曾经的回忆;河面上,泛起一丝思念的涟漪;晚风中,我把回忆收进梦里。

前世不言,眷恋今生,红尘过往,万千纠结,青春盼回首,胜过柔情凉苦。青春路苦,执一念,踩碎伤感,或祭奠曾经离别的无言伤感,或庆祝至今延续不变的过往。

此文,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

篇4

关键词:青春、现实、辛夷坞、人物形象、刻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伴随着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青春》票房的成功,青春校园类题材电影再一次引发收视狂潮。而该电影改编于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者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深刻饱满,使读者能够对号入座,引起共鸣。整部小说用郑薇的爱情线索阐述了青春的含义,正如辛夷坞所说:“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来看,一切才有了意义。”小说的社会篇写的更加深刻有内涵,步入社会之后,不管是郑微的成长,对陈孝正以及林静的感情变化,都写得循序渐进且不拖沓,此间穿插各种旁线详略得当却都富有深意,而且感悟与对话都很生活哲理。“这部电影中关于钱的焦虑就非常真切。电影是在今天市场化完成时,主流白领缅怀失落的单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赞赏道。

郑微的经历就是一部女性的成长史。儿时的她性格急躁喜欢耍小聪明,多亏了邻居大哥哥林静一家的悉心照料。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林静出国后,郑微用其穷追不舍、狂轰乱炸、苦情示爱手段终于追到陈孝正,两人相伴度过整个大学时光。到了毕业季,学校到美国的公派名额也少不了品学兼优的陈孝正,他在前途和爱情之间犹豫不决,最后内心的自卑母亲的鞭策迫使他选择去美国拼一个将来,而和郑薇的爱情也不得不走到了尽头。郑薇一人踽踽独行进了面试的公司,时间的磨砺使她从刚毕业的小丫头蜕变成办事严谨的郑秘书,而此时却在阮莞的订婚宴上遇到了检察官林静,陈孝正也从美国回来进了同一家公司。社会现状的残忍夹着青春和儿时美好的回忆,编织了新的故事。然而在郑薇的人生中经历过生离死别才真正的明白,原来爱情并没有那么伟大,自己所需要的也不过是个归宿。就像书里写道“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

(一)郑薇,一个浑身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的都市女孩,自称“玉面小飞龙”。作者对主人公行为刻画的非常细致。比如得知林静不辞而别的消息之后的她在公交车上大哭,不顾全车人讶异的眼光,也要把心里的难过、压抑、失望和委屈通过这种方式歇斯底里地宣泄出来,一个在象牙塔里从未受到伤害的年轻女生的形象就这样被勾勒了出来。作者用幽默的语言描写来体现她充满朝气的自信,她也曾骄傲的断言:“总有一天会在他的心中插上我的五星红旗!”郑薇对于爱情表现出了足够的勇敢,有人会说郑薇太过于张扬,女生的自尊在她身上荡然无存,可我恰恰觉得这样的率真女孩子是难得的品质。失恋后她对自己说:“如果挽不回我的爱,尊严能让我不那么悲伤?”对于喜欢的就勇敢去争取,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是最弥足珍贵的,年轻的她相信只要努力争取,这个世界就没有她得不到的东西。爱一个人爱的坦坦荡荡,在追求陈孝正的路途中,面对一路的磕磕绊绊和陈孝正冷漠的态度,郑薇的坚持和隐忍不可谓是一种难得。工作后的郑薇不得不改掉了往日毛毛躁躁的脾气,受伤后的她面对爱情一再的逃避,太多事情使她寒心,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也只能欲哭无泪,曾经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飞龙”早已消失在身后。

(二)、陈孝正,出身贫寒清苦心怀理想,遗腹子的他从小生活在母亲严厉的教育之下,被时刻提醒要出人头地,同时也被他母亲病态的偏执提醒着他从来就是个贫,贫无幸福。他只关心自己的学业是否有成,厌恶一切虚度关心的生活方式,对于“众星捧月”的郑薇更是毫无兴趣。所以作者在塑造陈孝正寡言冷语的形象时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面对郑薇百折不挠的追求,他觉得自己是可悲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智者在遇到勇者的时候都是可悲的,他更能接受的版本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正常人遇到一个不正常人通常都是可悲的。”描写陈孝正最多的词语就是冷淡自持,直到他终于被郑薇的快乐感染,所有的少年老成转变成了无休止的抓狂,这种变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他的生命中,多年以后蓦然回首,自己不得不承认当年的郑薇就是他最大的财富。陈孝正有一句经典名言概括了他大学时期的小心翼翼:“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步错。”然而郑薇却回应道:“我不就是你那一厘米的差错?任何一栋大楼都允许存在合理范围内的误差,我这一厘米不足以让你的大楼坍塌。”作者在塑造二人的成长背景用了大量的反差,导致二人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的方法也是相反的。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自身性格的反差让读者好奇故事的结局。留学归来的陈孝正阻止不了即将结婚的郑薇,曾经那个孤傲的少年竟然会如此低声下气的恳求,犹如他的一颗心,终于学会了低到尘土里。对陈孝正内心的刻画,原本的孤僻和凉薄在步入职场后更添加了几分圆滑,这些描写都成功的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三)林静的形象前半部分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的,作者主要是通过大学时期的郑薇来描写她记忆力的林静,时隔七年后才迎来了林静的正面出场。时间让林静从最亲近的人变成了一个正气凛然的检察官,肩膀宽厚眼神锐利,尽管看上去那么气宇非凡,风度翩然,可是她再也找不到昔日的贴心和依恋。林静面对不了郑薇的母亲拆散了自己完美的家庭选择出国:“谁是圣人,谁没有面对不了想要逃避的时候。我曾以为我的父母是最幸福的一对,甚至为我的家庭能给你带来温暖而感到骄傲,原来都是假象。”一出场的林静就有着胜券在握的自信,这与陈孝正在挣扎中放弃更是形成了对比。林静最大的性格特点便是气场强大,作者通过正面描写陈孝正的嫉妒而侧面体现这一点,他的自信而笃定,看着郑薇的时候还有淡淡的温情,这些都是陈孝正午夜梦回时嫉妒和失落的根源,是他渴望而不能拥有的一种本质,他的这些表现更突出了林静自信的特质。那种舍我其谁的天经地义让陈孝正无处遁形,面对敌人不留丝毫的颜面,他们在郑薇家的楼梯里相遇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陈孝正不会忘记,当自己在某个午夜,看着这个男人怀抱着猫一步步走下她家的楼梯,然后笑着说:‘听说陈助理地任命就要下来了,贵公司欧阳总经理对你厚望有加,你是聪明人,这个时候,为谁风露立中宵?’”林静一语毁了陈孝正多年的努力的结果,这时的陈孝正已经知道自己的手中没有了任何筹码。正如辛夷坞所说:“每一个男人曾经都是陈孝正,当他终于成熟,就变成了林静。”

小说中并没有大是大非,唯一的错就是那时太年轻,年轻到我们来不及体验就失去。《致青春》并不是一出悲剧,按照尼采悲剧美的观点,悲剧“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不管现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中的生命仍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这样的青春也终将逝去,看着书中的人映出自己年少的倒影,一并爱恨,一并幸福,一并悲伤。想起郑薇她们402毕业时的散伙饭上,朱小北大声念苏轼的词:“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青春就是这样,抬头挺胸无所畏惧,即使言不由衷也不低头。每个人的青春都一样,一半用来挥霍,一半用来回忆,但青春不为任何人停留,终将逝去。

参考文献

[1] 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M].北京:朝华出版社.

篇5

“青春”是最近大热的流行词语。从《致青春》到《中国合伙人》再到《小时代》,从没有哪一年的夏天像今年这样青春逼人,这样热血澎湃,全民都浸透在青春的鲜气儿里不能自拔,仿佛一夜间,大家都感动、励志、回顾往昔、心潮起伏,女生的小情绪,男生的大情怀,满屏都是鸡血打过量后难以自持的兴奋或者逆流成河的悲伤。

“青春”是一个如此华丽又如此忧伤的词语。作为成长必经的一段最美好的年华,从起航到怒放到散场,我们都曾经或者正在青春岁月里一步一步跋涉,一步步走向青春的终点。那么,对于所有处于青春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人们来说,青春究竟是什么?

“神回复”戳中许多年轻人痛处

因为一系列与青春有关的电影,让大家都在回忆青春时代,“青春”成为一个大热的话题。

不久前,某节目以 “什么是青春”为主题进行街头采访的视频在微博上走红,面对记者抛来“你认为什么是青春”的问题,一位男生“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像我们这种人就只有大学了”的一番言论,被众网友称为“神回复”。网友们纷纷感叹“多么痛的领悟”。

因为电影中的大部分都在讲述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恐怕很多人就把纠结分合聚散的感情与青春划了等号。的确,相貌漂亮的人不管走到哪都会很显眼很招人,所以相对于普通人来说会有更大的几率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这个“各种各样的事情”就组成了青春。至于平平常常的人,大都会默默无闻淹没在人海之中,身边没有那么多蜂蝶自然不会有那么多事情发生,所以青春也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流逝了。现实的确就是这样,大部分人也许没有遇到过一个能督促自己学数学的沈佳宜,没遇到过一个漂亮又死心塌地的阮莞,也没遇到过一个能穷追猛打的郑薇,更没遇到过一个能白送来一次出国机会的曾毓。如果没遇到这些的原因是因为长得不够好看的话,那么长得不好看是不是就没有青春?

所以,这个男生说的也不无道理,就像网友“害怕不孤单”所说:“他这话表现出了对‘好看’的重视,这和我们的一些实情契合。虽然很多人都说‘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可‘好看’这一点确实有优势。”而网友芷睿则坦言:“看到这个评论我豁然开朗了,我说我对大学生活怎么一点都不怀念呢,因为没有恋爱、没有失恋,一切都平淡无奇,一切都缘于貌不惊人呀。”还有同学更是发出这样的疑惑:“不知道别人的青春是什么样子,但我的青春一定不是这个样子,我不知道我是代表了普通大众中的一员,还是茫茫人海中凤毛麟角千年难遇的一棵废柴?”

爱来爱去的,加几句小资的对白,这就是青春的全部了吗?《致青春》中阮莞最后奔去看演唱会,不幸出事。事发后,郑薇说:“你就这点为爱情牺牲的出息。”这个批评很到位。我们的同窗里,没有霸气的豪门二代,没有孤傲自信有洁癖的高材生,没有敢爱敢恨当众表白的御姐,更没有忠贞不朽的女神,有的只是一些平淡精致的面孔,但大家都努力和上进,单凭这一点,无论结果如何,在我们彼此看来,我们都已足够优秀。而这些又何尝不能成为青春里最珍贵的记忆呢?

青春是时光平等的恩赐

电影《致青春》中,除去“长得好看”的主角们, 郑恺饰演的富二代许开阳, 包贝尔饰演的张开和刘雅瑟饰演的朱小北,他们也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张开空有文采却始终不得志,朱小北背负着信仰却总被人欺负。导演赵薇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所谓致青春,就是形形不同人的青春,青春不属于某一种人,而属于所有人。”

再好比《小时代》里被调侃为配得上有青春的四位女主角,观众透过她们各自不同的青春,看见的是所有人的世界。

林萧是最接近现实平凡的角色,拥有寻常女生的经历和悲喜,不管是男友的背叛还是在《M.E》杂志社受委屈,她永远都以善良而干净的姿势立在那里,经历着不断学习、长大的青春。理智冷静的顾里,不光貌美,还是个如假包换的富二代,她始终以一种一贯不近人情的冷漠和高贵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在无数次难以忍受的悲伤里,始终对一切拿捏得那么好。南湘,在这个现实的电影里成为了一个异类。为了爱而不断受伤又不断隐忍,这种对爱的坚持是南湘的青春。神经大条的唐宛如,在电影里既不属于长得好看的,也没有什么家世背景,却让人看到了一个单纯天真的勇敢追求爱情的小女生形象,她也一样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

电影可以将青春具象化,但青春却没有单一的定义。如果所有人的青春都一样,就没有必要拿出来回忆了。所以,无所谓把青春定义成什么样,只要你认为你应该记住或是怀念的一切,都应该算在这个范畴内。狭义一点的青春就是年轻时的那几年,广义一点的青春就是年轻那几年发生的事,而青春就泛指那时候的记忆。青春是时光平等的恩赐,无关于长得好不好看,有没有钱,我们都一样沐浴着青春的阳光雨露,同样要接受“刀刀催人老”的岁月剥蚀。只要有过经历,就有了青春。

好的青春让我们变得更好

青春之于生活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青春,所以各自都有各自的看法。有人认为,好的青春应该是拥有健康的体魄,美丽的容颜,充沛的精力,这一切都成为享受青春的资本。要趁年轻好好玩,把青春裹进花前月下的柔情里,挥洒在旋转的舞步里;也有人认为为理想奋斗是人生永远的主旋律,让青春选择为梦想奋斗,去经历伴随着奋斗的孤单、汗水、呐喊、激情以及狂喜的青春。但无论如何,与疯狂、叛逆、迷茫、爱情、奋斗紧密相关的还是成长。

“我们最终都要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这是《致青春》里触动许多人神经的一句台词。原话是这么说的:“长大成人这件事最恐怖的地方之一在于你或许会变成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那种人。”是的,那种不求上进的生活,浑浑噩噩的人生是所有在年轻岁月的人们最瞧不起的,但是大部分人却不经意地一步步成了过去自己最讨厌的人。时间能够给你足够的自由,也给你与之对等的冷漠与残酷。无论你选择《致青春》里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勇气,还是《中国合伙人》里为了事业而百折不挠的坚持。当青春逝去时,回望过去,你可以选择拥有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快意人生,也可以只是默默地为自己的青春唱一曲爱的哀歌。

篇6

一个人要是伤害了另一个他爱的人,绝对比被伤害那个更痛。

月光再亮,终究冰凉。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

曾看到一句话,相信你,就像相信我自己,可是当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呢……

少年意气的时候我觉得有很多东西比感情更重要,后来才发现我们能记住的偏偏只是一些小的幸福。

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永远比默契更坚固。

在爱情里付出的心血和收获的幸福从来不成正比,越想去爱的人就越得不到爱。

他即使有千般不好,万般辜负,毕竟是我爱过的人。

上帝是智慧的,他让女孩的第一次在男人的入侵下感到不可抑制的疼痛,因为快乐是转瞬即逝的,唯有疼痛可以铭记于心,她可以忘记一个给予了她最强烈快乐的男人,却永远忘不了最初的那个人给她的疼。

时间真是一服霸道的良药。得不到才会念想,送上门去他未必真的会要。功名利禄在手,就偶尔叹往昔,有些人,要的也仅仅是念想而已。

再好的过去,回忆的次数多了味道也就淡了。

注定要失去的东西,失去了,也不过是早死早超生。

看得见的伤口,迟早有一天会痊愈的。

也许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计量,你给我几分,我还你多少。我们可以付出的东西是那么有限,再也经不起虚掷和挥霍。而年少时不计代价去爱的我们又到哪里去了?

她来过,她爱过,她努力过,得之是幸,不得是命。当然,年少时的我们如何会相信会有得不到的宿命。

当年舟车劳顿只为与爱人片刻相依的她,一心只想把那份感情守成天长地久的她,可曾想到会有今天?爱着的时候,以为那个人就是自己的一生,谁料到一朝梦醒,就站在了另一个人的身边。

我们一生里有可能遇到很多人,有时正好同路,就会在一起走一段,直到我们遇到了真正想要共度一生的那个人,才会把余下的旅途全部交给这个人,结伴一起到终点。

万物守恒, 所以一个聪明人一般都搭配一个傻子。

为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

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痛苦只为无处言说。

少年人的爱恋,也许爱情的方式是错的,然而爱情的直觉永远是对的。

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月亮只有一夕如环,夕夕长如■,何况是人?

篇7

这怀旧关乎友情、关乎爱情、关乎那些永远无法回去的美好岁月,生命中渐渐远去的有很多,你最在乎的是什么?

当我怀旧时,我在想些什么?

小时候,未来对于我们很遥远。如今,我们就呆在曾经遥不可及的“未来”中,而青春却成了无法回去的美好时光。于是我们聆听老歌,阅读怀旧文字,纵然老友相逢,也总是谈起那些过往,不胜唏嘘。当我们沉浸在怀旧的情绪中,我们珍惜的是记忆,怀揣的是希望。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爱情

爱情是所有怀旧故事中最容易打动心绪的话题,无论是夏日蔚蓝的天空,还是冬天温暖的地瓜,太多人的青春爱情故事都有着相近的情节,所以任何一个元素都能轻易带领我们回到曾经的过去。并不是说如今的爱情不够美,只是长大成人后,太多现实的因素让爱情变得不那么纯粹。又或许,爱情仍然很纯粹,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分吃一碗牛肉面也觉得无比幸福”的青涩时光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友情

小时候总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却“为赋新词强说愁”,身边朋友多多,却总认为没有人懂得自己。多年后即便面对陌生人也能轻易地叫出“亲爱的”三个字时,才明白“亲”虽多,还能躺在一张床上彻夜谈心的却早已寥寥无几。昔日的朋友如今还有几人在身边?新换的手机中是否还保存着老同学的号码?夜深入静寂寞时,你能打给谁?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纯真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我小时候,我极力装得像个大人,当我不再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又希望自己是个孩子。”时光流逝,每一个人都被推着一路向前,无论你是否愿意。时光机器永远是发明家们热衷的研究对象,我们想要找回的究竟是什么?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游戏?一场失败后想要重现来过的考试?还是面对玻璃橱窗中的甜甜圈垂涎三尺的纯真表情?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梦想

每个人年轻的青涩岁月里,都会有很多不羁的想法,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梦幻,但是当大家30多岁的时候,而立之年悄悄过去,生活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我们是否真的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是否仍然记得年少时充满信心的自己?给自己一点怀旧的时间和空间,也许真的有机会再一次鼓起追逐梦想的勇气。

青春怀旧正流行

每一年,青春怀旧都是经久不衰的主题,

而“追忆美好往昔”自然也是所有被时间强推着渐渐长大的每个人最好的话题。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专属于自己的回忆。在热热闹闹的怀旧大军巾,触发我们记忆的,有时或许不过是一个再微小不过的细节。

连环画、不倒翁、变形金刚、塑料口哨、铁皮青蛙、奇多圈……这些都是“80后”们再熟悉不过的玩具,而淘宝上居高不下的销售数字总是分外清楚地告诉我们,无论隐藏得多深,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自己反锁在房间中玩小火车的“成年小孩”都大有人在。志代表:小齐(32岁医生)

“如今的小孩子最喜欢玩的就是各种触屏设备,甚至连吃饭的时候都放不下,不知道等他们以后长大了,能够回忆的是不是就只剩下电子设备了。虽然已经当了妈妈,不过我仍然非常迷恋小时候那些游戏,直到今天踢毽子仍然是每天早上的晨练必修课。每天我都会带着女儿一起玩,因为我想和她分享记忆。”

吃货群

能勾起吃货群对于过去时光的怀旧情结的,永远是形形的美味。北冰洋、小浣熊、大白兔、果丹皮、棉花糖、浪味仙……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法忘却的,只是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中,用最少的零花钱满足小小欲望的那一丝熟悉的味道。

吃货群代表:Vivi(29岁 网店店主)

开了一年多网店,vivi的零食生意可谓相当红火,作为一名资深吃货,vivi对于零食的热爱简直可以用“无零食,不成活”来形容,而这也正是她选择以卖零食为事业的主要原因。“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是一样的,对于小时候吃过的那些好吃的一直都没有办法忘记。也许后来我们吃过更多更好吃的东西,但是总有一些味道是无法被取代的。”

动漫派

有人折服于黑猫警长的威武神勇,有人最热衷圣斗士的力量无边,也有人遇到了难题就要学一休哥打坐冥想……那些生动活泼的动漫人物带给所有人的,不仅仅是6点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的心潮澎湃,还有更多成长过程中的乐观与积极、坚韧与勇敢。动漫派代表:拉拉(30岁 记者)

抱着手机疯狂猜图的时候,拉拉最抓狂的就是动漫题目,只因为动画片对于她而言,所有的记忆仅限于“啄木鸟乌迪”。“朋友都说我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所以长大以后就拼命地补课,那些动画电影除了带给我新鲜的感受外,还让我有一种回到童年的感觉,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希望能多看一点动画片,多体验一下那种单纯的乐趣。”

看电影,忆青春

逝去的青春,流逝的爱情,洋溢着怀旧情怀的电影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无数观众走进影院,一起寻找曾经的记忆。

Ta用文艺致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起热议,应该说导演赵薇的功劳占了很大一部分。初出道时上蹿下跳的“小燕子”本身还是许多人青春记忆中不褪色的风景,而今天她竟又换了一个身份带着我们找自己。红领巾、篮球鞋……校园爱情的美好与青涩在赵又廷一句“你神经病啊”中,引人捧腹不已,却也难免心下黯然。而一瞬间席卷网络的各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句式中,唯有一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胶原蛋白”,才是听起来最让女同学们泪流满面的吧。

“谁年轻时也要走过一些弯路,错失一些东西,放弃一些初衷。反正都是懵懵懂懂的;回过头看,有对有错,该坚持的没坚持,该放弃的放弃了。虽然电影和逝去青春有关联,可我相信青春可以一直陪伴我们。它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不同的面貌陪伴藿我们!她的力量就像薪火与热情,与岁月其实毫无关系!”——赵薇

Ta用物质致青春——《小时代》

郭敬明首秀大银幕作品《小时代》将娱乐氛围再次推向新的。作为青春题材,《小时代》无疑是华丽的。这华丽背后,或许是郭敬明内心无数梦想的投射,也或许他本人异常清醒,但却精明地懂得如何去抓住当下同龄人甚至是更加年轻的“晚辈”们的心理,为大家营造出一场精美的梦境。无论是哪一种可能,他都成功地吸引到了所有人的注意。而撇开那些似乎格外脱离现实的桥段来看,留给观众的,似乎在“怀旧”之外,更多了几分“为何我的青春无法做到如此绚丽”的感慨。

“我希望写一部反应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青春心灵史,把《小时代》做成一个系列,写5年,连载5年,为我身处的时代,为我们都曾经历过的青春,更为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曾经的岁月而不曾遗憾。”——郭敬明

Ta用纯爱致青春——《天台》

篇8

青春中的人都有过叛逆的心理,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叛逆的我们应该都做过同样的事:喝酒,抽烟,染红发,早恋写满厚厚的情书,穿奇装异服,上可爱接话茬让老师难堪,以和老师作对为乐。

但是你不知道,其实这是在浪费青春。青春是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终将失去的。那为什么不为我们的青春做点有用的事呢?等悼念老是再拿来细细品味定有另一番滋味。

我们的青春没有谁不会犯错。

其实犯错也没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改正才对,那些叛逆期的女孩其实说她坏,她也不坏。其实那些坏是那个女孩最本真的一面,当她走过青春叛逆期,她依旧可以变成温顺、乖巧、美好的样子。因此,在我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哪怕是一个人人都不喜欢的坏孩子。

青春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就像在火车路上行驶。选择的车票不同,就代表她的人生过得不同,选错了车票,也没什么,是可以改的。你可以转车在到达目的地。就像要学会转弯一样。

所有不珍惜青春的人都会在年老时叹气。我想叹气又有什么用呢?都怪自己当初没有做对的事。没有后悔药卖的。

我决定了,为了不让自己有什么恶果,有什么后悔。我愿为我的青春闯一闯,为我的梦想拼一拼。因为追梦是每个年轻人应有的权利。

我们的青春尽管说出口那么的骄傲,那么的嚣张。可它本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疯狂过、坚持过、也执着过。最后怎么过都看你有没有梦想过。青春是终将逝去的、终将失去的。为自己做一切有用的事,为我生命中的青春做一份努力。还有一句话“做自己所喜欢的事,为自己而活的精彩。”

我为了我而珍惜青春。

致我生命中终将逝去的青春于珍惜,致我生命中终将失去的青春于努力。

篇9

1、韩庚的电影有《大武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寻找罗麦》、《万物生长》等。

2、2011年9月9日,其主演的民国动作电影《大武生》上映,在片中饰演从小背负着家仇的孟二奎,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11月11日,凭借电影《大武生》获得第二届纽约中国电影节亚洲最受欢迎艺人奖。

3、2013年4月26日,其主演的青春爱情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最终以7.26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收官;之后,与杰瑞米·埃尔卡伊姆、阿丽丝·德·朗克桑合作主演爱情电影《寻找罗麦》。

4、2015年4月17日,其与范冰冰搭档主演的青春爱情电影《万物生长》上映,在片中饰演表面流氓痞气、内心脆弱良善的男主角秋水,该片上映6天票房便突破1亿人民币,另外他还制作了纪念出道十周年的纪录影片《卸装》;此外,他还为动画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中的成年时期大雄配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一、《西游降魔篇》、《人再途之泰》

――高票房背后的反思 由徐峥首次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人再途之泰》于2012年12月12日公映,上映一个月票房达到12亿,可以算是2013年国产高票房电影的前奏了。随后而来的《西游・降魔篇》可以说是“强势接棒”,以12.46亿拿下年度票房冠军,与第二名《钢铁侠》差距拉大到近5亿元。

但是电影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作品,高票房并不一定意味着好作品。以《西游・降魔篇》为例,它是依传统的《西游记》故事为蓝本,添加了玄幻、惊悚、冒险、爱情、喜剧等类型因素,由周星驰作为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创作的电影作品。《西游・降魔篇》自上映起,便在口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它是周星驰的一次自我致敬,它也在数字特效上有可圈可点的表现,然而其中血腥暴力的镜头带来的恐怖感远远超过了喜剧元素,影片虽然要表现的是“大爱”的主题,却充满了暴戾和惊悚,甚至“血腥暴力”也成为了该片的卖点之一,不能不令人感到担忧。同样,贺岁喜剧《人再途之泰》以搞笑娱乐取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却让人难以恭维。

不仅仅是《西游・降魔篇》和《人再途之泰》,《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等,更是持续演绎了恶评连连却票房走高的情节。分析其原因,《富春山居图》的大牌云集、3D大制作成为吸引人的噱头,《小时代》营造的奢靡炫目也成功迎合了年轻观众爱幻想的心理,此外,强大的营销手段将一些“烂片”炒作为话题,也成为观众买票进场的原因。虽然这些电影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但如此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票房,的确让人堪忧。

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青春派”电影的崛起 一批年轻导演拍摄的青春题材的电影,可以称之为“青春派”电影。作为“青春派”的典型代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可以说是兼具高票房和好口碑的作品。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影片中有浪漫热烈、也有迷惘彷徨,有美好,也有残酷,有校园电影的清新时尚,也翻涌着怀旧的情怀。影片中对青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反思,都引起受众深深的心理共鸣。《中国合伙人》则是一则青春励志故事,三个朋友之间的冲突和友谊展现得真实感人,而年轻人考学、留学、创业的奋斗历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传达出对“中国梦”的追求。

除此以外,《北京爱上西雅图》、《等风来》等“青春派”电影,虽不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那样广受好评,但也不啻是年轻导演们的一种探索,青年导演的创造力开始显现。“青春派”电影多是中小成本制作,不再仅仅追求大场面、视觉化,而是追求情节的精致化、人物内心的表达,更贴合现实,也更贴近观众的内心。这些电影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现实题材小制作电影的发展,是对古装大片占重头戏的国产电影市场的补充,相信更多的佳作会渐次涌现。

・电影理论李杜若李璐:2013年国产电影典型个案探讨与反思三、《一九四二》、《私人定制》――尴尬的贺岁片该何去何从 2013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可谓蓬勃火热,相比而言,贺岁档却略显冷清而尴尬。到底贺岁片应该成为怎样的类型,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2012年底贺岁档的《人再途之泰》、《一九四二》、《西游・降魔篇》都有较高的票房和话题性,总体而言是撑起了贺岁档的“门面”,然而《人再途之泰》因娱乐有余,深度不足而受人诟病,《西游・降魔篇》因血腥暴力也被认为不适合全家观看,《一九四二》虽受到较多赞誉,却被认为沉郁压抑,不适合贺岁档的气氛。

到了2013年贺岁档,《扫毒》、《无人区》、《风暴》、《警察故事2013》等相继展开了贺岁票房的争夺,然而这几部电影都属于警匪类题材,主题都偏于沉重,且主角命运悲惨,与“贺岁”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贺岁大王”冯小刚执导的《私人定制》登陆院线,冯导的名气、巨大的排片量等因素促成了《私人定制》的票房成功,但网络上几乎“一边倒”的吐槽,显示了观众对于“贺岁片”的心理期待远远未得到满足。

起源于香港的“贺岁片”,多是热闹有趣、大团圆结局的喜剧片,像是影视大餐中的一道“甜点”,可以在年终岁尾让观众轻松消遣。然而出于对票房的追求,各种类型的影片都涌向贺岁这一“黄金档”,企图分一杯羹,而具有贺岁特点的影片如《人再途之泰》、《私人定制》等,又常常乏善可陈。贺岁片到底该何去何从?是否特定类型的影片才适合贺岁档?怎样的作品才能既符合节日的氛围,又是较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四、《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缺乏美与深度的国产动画电影 凭借着原有系列动画的影响力,《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上映不久,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业绩,然而国产动画电影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从这两部动画电影中探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