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内容范文

时间:2023-04-06 23:1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节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节内容

篇1

1、悦耳的铃声,妖艳的鲜花,都受时间的限制,只有我的祝福永恒,永远永远祝福您给我智慧之泉的老师,愿我的祝福像清茶滋润您干涸的喉咙,像蜡烛照亮您的办公室,像鲜花送给你一片清香!

2、在笔和纸的摩擦间,你度过了你神圣地一生。祝福你,老师!再也听不到你的教诲,对我来说,真是遗憾。对于你为我付出的辛劳,我无以为报,我说一声“老师,你好!”

3、愿温馨喜悦与幸福……如同吐露芬芳的花朵洋溢在您欢乐的时光我们最爱的老师。 愿老师的船永远平安!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拥有年轻,梦想即成真;拥有幸福,频频出佳绩;拥有财富,桃李满天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教师节微信祝福语应该怎么发送

1、老师:每一缕的阳光是我对您的祝福,每一颗星星是我看您的眼睛,每一丝雨牵着我对您深深地思念,想念你。 如今,天空已经成为我们的领地,而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是您给了我们飞翔的信念和力量。

2、老师!向您致十二万分的敬意!您好!现在嗓子好吗?身体好吗?儿女听话吗?学生努力吗?校园的记忆和您灿烂的笑容,一直都在身边。

3、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当年您凭此教导劣徒,今天我以此驾驭人生。老师,您辛苦啦。

4、本想用电话向您道一声节日快乐。但是您一笔一画教我学会了写字,所以这里我要用短信息向您道一声:教师节快乐。

5、见过大海发怒,却没见过您生气;见过蜜蜂在花朵小憩,却没见过您课堂休息;亲爱的老师,我用真心祝福来表达对谢意;祝您教师节快乐。

6、莘莘学子心,难忘恩师情。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

7、是您托起我的理想之帆;是您点燃我的知识之火。您是我一生敬重的人!是你帮助我进行实质性重组,让我从“ST”变成了今朝之“白马”。衷心感谢你。

8、悦耳的铃声,妖艳的鲜花都受时间的限制只有我的祝福永恒永远永远祝福您给我智慧之泉的老师愿我的祝福像清茶滋润您干涸的喉咙,像蜡烛照亮您的办公室,像鲜花送给你一片清香。

9、亲爱的老师:感谢您用心血和汗水为我做的一切,您的美好身影在学生心中永远不会磨灭。老师您好亲爱的老师,虽然我不常去看您,可是每当想到您,我的心头都会掠过一丝温暖。祝您天天快乐。

10、在您关注的目光之下,给予了我无尽的信心和勇气!您是我永远的老师!衷心祝您健康幸福!在教师节到来之际,祝我亲爱的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快乐。

教师节贺卡内容推荐

1.您把我们当成一只鹞子,过去将我们抓紧,添上坚强的羽翼,现在,您松开双臂,让我们自由安闲的远行,但牵挂却从不曾健忘,老师,教师节快乐。

2.丹心映日月,赤诚浇新花。秋果结累累,桃李满天下。所有的诗词歌赋,都颂不完对您的尊敬和谢意。教师节来临之际,只想轻轻说一句:老师,节日快乐!

3.弹动岁月的每一根心弦,铭记起成长的每一次涅?,忘记那些曾经刻骨的辛酸,特殊的日子里总有特殊的情怀,教师节,忘不了每一个良师益友,祝天天愉快。

4.当年恩情不敢忘,当年故事不敢放,当年街道总来逛,当年尊师意悠扬,教师节到了,祝老师您快乐美美,笑容圆圆,日子甜甜。

5.您是一位建筑师,一砖一瓦的塑造了奇迹,你是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节快乐,学生们永远爱您。

6.您虽然不是明星,但我心中,您是明星中的明星,三尺讲台焕发您的风采;您不是伟人,但我心中,您是伟人中的伟人,方寸课堂塑造您的伟大。教师节快乐!

7.您辛苦了,教师节到了,您也该歇一歇了,坐着接接电话看看短信吧,接受我们对您的敬仰和祝福吧,祝福您节日到,心情佳,桃李芬芳满天下!

8.您用青春耕耘,花园里鲜花灿烂;您用心血浇灌,果园中芬芳弥漫;您用微笑播种,一路上快乐无限。教师节,愿您拥有最多财富最大幸福:桃李满天下。

篇3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老师

——平凡的人生,壮丽的事业;

有一首歌谣最为动听,那就是奉献

——无私的奉献,播撒着未来的希望;

她们将自己的青春,理想,信念,智慧毫无保留奉献给幼儿教育事业..... 

9月的秋风微微吹起,和平新时代幼儿园内热情高涨,笑语一片。  

为了让幼儿园教职工队伍进一步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建设。9月10日,我园组织全园教职工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团建活动,每位职工都积极参与活动,团结协作,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和价值,也凸显出团队的热情和活力。

本次活动到场的领导有:???。会议在副园长杨丽主持的主持下拉开了帷幕。

——领导就坐照片

——杨园长主持照片

——大家就坐照片

前章:园长致辞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2020年是艰苦奋斗的一年;2020年是幼教人重生的一年。2020年我们团结一致共渡难关,我们克服困难坚守岗位。此时此刻,第一园长——程智慧将最美的祝福送给所有人。

——程园长讲话照片

篇章一:浓浓尊师情  礼赞教师节

有这样一群兢兢业业、活力四射的人,她们是和平幼教者。你坚信,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你坚信,和平的教育是精彩的,你让光荣与梦想在和平遍地开花。活动中,我园特对园所发展贡献较大的教职工进行表彰奖励。

——表彰合影照片

领导讲话

乘风破浪扬新帆 追逐梦想创新高。???为老师们送上温暖的问候与衷心的祝福。赞扬了老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希望全体教职员工继续努力奋进,立德树人,全力提高保教质量和保教水平。 

——领导讲话照片

篇章二:激情凝聚力量   团队绽放活力

本章节活动由保教干事常虹主持。活动中,教职工们按班级、部门分组,成功挑战了“找朋友”、“狼进羊群”、“爱的魔力转圈圈”、“共起蹲”、“卷白菜”、“听数抱团”等团队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活动,体现了教师们的活力与激情,促进了教师之间互相了解,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游戏照片 青春、活力是我们的标志,优秀、卓越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愿我们所有人能够在最美的年纪开出最美的花,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相信在漾着秋韵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会高举旗帜再创辉煌。

愿九月阳光永驻,

愿人间万世师表,

篇4

[关键词]科教节目 传播内容 策略

90年代以后,中国的科学传播观逐渐与世界接轨,先进的科学传播理念普遍被科学传播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公众所接受。许多电视科教节目开始注意到虚实并存,开始关怀人、人类的心灵、情感、发展、生存等。据2007年全国科教栏目调查报告显示:在科教栏目的主题分布上,自然科学类的科教栏目中,农业占22.22%,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各占18.52%,生物技术占19.75%,传统的医药健康和地理健康均占28.40%;而人文科教栏目已经成为科教栏目的一个新的热点,占科教栏目总数的33.33%。然而,我国科教节目在摒弃传统科普理念、接受新的科学传播理念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节目制作经费少、节目推广和运作机制不完善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我国科教节目的传播内容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节目雷同,诸如狮虎情缘、怪胎畸形、疑难杂症等同类型的节目频频出现在不同的科教栏目中;不少科教栏目在选题上纷纷走向猎奇、怪异、探秘、惊悚。这样的选题思路,很难说真正做到广泛地、全面地传播科学知识。由此还带出,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主持人常常采取主观臆断,下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甚至让受众感觉受到愚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也难觅踪影。面对这样一些问题,笔者以为,在当代科学传播内容上,科教节目应重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才有助于人的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科教节目的功能和价值。

一、重视科教节目中科技精英文化与科技大众文化的分离与互补

科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类型一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它会以不同的、多样的姿态出现。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里,科学传播领域里始终存在着科技精英文化与科技大众文化的区别。

科技精英文化是由科技精英阶层(或称作科技知识分子)创造的,主要在科技知识分子之间传播、交流。科技精英文化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较高深、抽象、专业性强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部分科技精英文化内容还包括,“与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的:普遍性、竞争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合理的怀疑性。这些都被纳入科技精英文化的文化圈中”,体现了科学活动的基本精神气质,充满人文关怀,意义追求。对科技精英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总体上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对第一部分科技精英文化内容的理解,还必须具备相应或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精英文化总是显得高高在上,很难直达普通民众阶层。而科技精英文化的另一部分内容,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家园,提升人的情操和价值追求。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但它更具有较强的普遍实用性,尤其考虑到现代人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普遍易于接受;同时,人类需要进步和超越,不断地向着崇高、积极、理性前进。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传播和交流,不仅不能局限在科技精英阶层,而且应怀着撒向人间都是爱的博爱精神,广泛地向普通民众传播和交流。

科技大众文化是属于现代大众文化的一支。它与大众文化的一般特性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即在传播形式上存在着模式化、类型化、标准化、复制性、包装性;传播对象面向全体大众;追求消费性的娱乐功能,以满足大众感官的娱乐刺激,引领大众的世俗消费。不过,科技大众文化自有它独特的品格,尤其在科技大众文化的传播内容上,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其他类型的大众文化。它在满足大众娱乐、消费的同时,并不是稍纵即逝的、无深度的平面文化。虽然它没有科技精英文化那样强烈的拯物济世的古道热情,但它总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和人生,关于古代、现代和未来这些与人之生存密切相关的信息。科技大众文化更不具备大众文化的批评者所论及的“大众文化提供的文本,供人消费而不供人阐释,供人娱乐而不供人判断。它们华丽丰富,但又一无所有……他们得到的往往是生理或心理的宣泄和满足,而遗忘了意义和生存本身。”科技大众文化则恰恰相反,当人们阅读一部科技大众读物,或收听科技大众广播,或沉醉于科教影视节目时,往往被神奇的科技所陶醉,思绪或驰骋于广袤的太空,或遨游于深邃的大海,由此产生对科学的痴迷和热爱。《小灵通漫游记》、《星球大战》、《DISCOVERY》等 ,这些风行一时的科技大众读物和影视节目,都曾经激起无数青少年对科学心向往之,从而走上科学的探索之路。

电视的介入,使得科学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加通俗、形象,加速了科学的大众化进程。不过,首先应认识到,电视虽然是最具大众性的“大众媒介”,但它的作用绝不止于对大众文化的传播。其次还应认识到,在电视传媒中,科技精英文化和科技大众文化绝不是彼此对立的,相反科技精英文化和科技大众文化是既分离又互补。在内容的处理上,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科技精英文化去专业化、去高深化,努力走向科技大众文化。科技精英文化借助电视媒介向大众传播时,必须大胆舍弃其中过分专业性的、高深的内容,找到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或者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当代先进的高端科技,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无疑属于科技精英文化。而这些科技精英文化其实又无时不与人类以及个体的生命发生着联系,最起码对科技信息、科技发展动态的掌握和了解,可以让现代人感到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那么,在对广大电视观众阐释高新科学技术知识时,就只能是点到为止,让观众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

2.科技大众文化并不是无内容的平面化,而应重视其内容的实用性、生活性、服务性、常识性。如《科技博览》栏目制作的节目《睡梦杀手》、《陌生者来访》等,《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化学与人类健康》、《绿色食品与人类健康》等,《健康之路》栏目播出的《明辨咳嗽》、《温暖过冬》等节目,都把镜头聚焦在一些日常的、实用性较强的科学常识上,内容贴近观众的实际生活,体现科教节目对人们生活的指导性和服务性,因而自然引发了人们的收视兴趣。

3.科技大众文化应融入科技精英文化的精神内核。即在传播实用性、生活性、服务性、常识性的科技知识的同时,注入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体现科学的基本精神气质。这才是科教节目最具生气的根本所在。国际上优秀的科教节目《原来如此》,内容往往取材于生活,取材于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知识含量并不高深精尖,制作者尤为重视向受众揭示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在不经意之间就培养了受众科学的求真、探索、怀疑精神。

4.科技精英文化走向世俗化。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科技精英文化,寻找那些虽然不实用,但为普通大众感兴趣的内容,而大众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人类、自然的前世今生的许多未解之谜。国际上优秀的大型科教节目《DISCOVERY》、《国家地理》最擅长这方面的选题。这两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 发现》、《走近科学》栏目,都在这类选题上作了许多节目,收视率明显上升,带动了受众对科教节目、对科学的极大关注。

二、重视传播内容的人文内涵

科学从来都离不开人文。科学文化的内核: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正如沈致远先生所说:“科学好比是一艘在雾海中夜航的轮船,需要人文来导航。科学越发达,航船越大,速度也越快,如果缺乏正确的航向,就更容易触礁。”就电视科教节目来说,电视最易于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象化,对于传播抽象的人文内涵是十分有利的;而人文内涵的注入又可以使节目变得有血有肉,耐人寻味。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材,即能体现科教节目的人文内涵。

1.选取富有情感性的素材。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而尊重人的情感,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又是尊重人的最基本表现。就电视受众来说,收看电视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电视,只要能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都容易激发他们的收视兴趣。科教节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高尚情感。首先,科学家的情感是深厚丰富的。科学家在对知识、真理的执著追求过程中,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了无数的坎坷、艰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这里面凝聚着丰富复杂的情感。有人类普遍的亲情、友情,更有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甚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其次,关于动物、植物的自然题材中,尤其是动物,有着许多与人类相似的情感。

2.选取富有科技消费性、时尚性的素材。

现代科技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满足人们各方面的消费需要。现代社会人的科技消费需要已经变成了一种基本的物质需要,人们迫切需要关于汽车、美容、食品、手机、家电、电脑等方面的科技消费性、时尚性的知识和信息。科技的形象不再是严肃、崇高、神圣,而是变得时尚、可亲,与大众处于同一平等的地位。电视则是提供科技消费性、时尚性需要的窗口。科教节目及时传递那些富有消费性、时尚性的科技知识,就是体现了对现代人生活质量的迫切关注,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3.选取与人、人类的生存、发展有关的素材。

首先,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个体人的生命,关注人的健康。这一点,在我国电视科教节目中向来是做得比较多、比较好的。其次,对人的尊重,还在于帮助人们生存下去,生活得更好。提供一些劳动就业技能、致富信息,无疑是科教节目应有之义。农业科教节目一直是用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向农民传播了大量的农业实用技术知识,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天,在新形势下,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科教节目也是可以对此探索的。最后,人类社会的整体生存、发展更是我们普遍的人文情怀。一个人如果只关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那么他肯定是不道德的。我国的科普以前比较忽略环境、生态这一类人文科技素材的传播,因此,我们的环境、生态意识较差,科教电视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应努力开掘富有生态化、和谐化的题材。

参考文献:

[1]李琦:《试析电视科技传播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沟通》、《电视研究》2003年第5期

篇5

关键字:视觉传达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衔接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近几年来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始终把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充实、更新,构建符合视觉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在研究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性成为我们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因此,我提出在教学内容中要强调课程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并必须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

一、视觉传达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原则和规划思路

课程是实现这个培养目标的主要保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急剧变革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人才资源必须在社会市场的配置中发挥效能。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课程方面,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把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师徒方式,延伸为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实现由单一的专业技能模式的知识教育体系转向多元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组

(一)分析课程结构,解析课程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很快,但就总体而言,教育者缺乏战略性、结构性的眼光和思维,造成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阻滞的瓶颈。视觉传达设计本身的综合性很强,在课程设置上融合了广告、装潢、环艺等边缘相关知识课程,以平面设计为主,涵盖了印刷、广告设计、包装、展示设计、图片影像等主干课程,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复合型技能人才。

课程设置中涉及相关知识杂多,把所有的知识融入课程中是不现实的。而原教学计划中课程罗列,系统性不强,课程之间承接性不明显。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目的性不强,对专业方向不明确,学习效果应用性不够。为了改变现状,必须对课程进行革新。

(二)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计划体现了在课程体系中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模式的基本要求,反映着一个时期教学思想与观念。而课程体系结构是一个发展概念,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延续与发展,课程结构体系也将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对课程的设置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新设课程、应设课程越来越多,课时量越来越少的矛盾,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整合工作,即对一般性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还有修养性课程进行系统、有条理的整合,使之形成模块化;如课程体系化为几大模块:造型基础、动态界面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形象设计、项目课题等。

2、分解工作,将专业骨干课程进行符合内在结构和组织分解,以形成纵向有传承、横向有联系的课程重点;如广告策划与设计模块中横向分解为广告策划、招贴广告、样本广告、电视广告等。

3、分类工作,即依据每门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作用,调整其课时比例、课程顺序、课程形势。

三、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中的问题

(一)教学大纲陈旧,各占其位

我们一直强调更新教学内容,依据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而教学大纲更新的速度较慢,不能完全跟上教学计划的更新,造成教学大纲内容机械仿制并且更新迟滞。另外教学大纲大多由有经验的任课老师编写,虽然这些有经验的老师在相应课程的授课内容上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可往往会忽略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在这种情况下编写教学大纲,单个课程的教学大纲比较完善,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学大纲单个课程各占其位,缺乏系统上的宏观协调。

(二)教学内容独立,衔接不力

1、视觉传达专业特质强,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类学科。专业知识多、杂,独立性强,是造成“衔接不力”的客观原因。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滞后,学习盲目、被动,是造成 “衔接不力”的直接原因。

3、学生生源复杂、水平不一、课改步调不一致、学校要求及教学设施差异明显,是造成“衔接不力”的客观原因。

4、教师责任心、事业心不强,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单一、专业化水平差距较大,教学压力大、负担重,缺少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是造成“衔接不力”的深层原因。

四、教学内容以“衔接性”为目标,总体设计、重点突破,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一)把握课程体系的纵横联系

1、专业知识的纵向联系。教学内容应有意识地将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起来,做好课程本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衔接作用。一个专业教学和设置的系统化和连续性是靠多门课程的关联来实现的。任何同专业的课程都应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能独自为营。

如在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作业设置中压缩原来的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内容,应增加应用设计方面的内容,如标志设计、字体、摄影、插图等,在平面与色彩构成方面重点讲解的构成规律和一些普遍的形式法则,并解释如何将有关的构成原理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去。比如在标志设计中如何运用重复、渐变、对比等规律进行设计。教会学生用设计的眼光看待自然,启发学生对自然规律进行了解。例如构成中的渐变原理,使学生认知如果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形成的过程。比如花的生长过程,花的开放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理解能力。

再如字体设计属于专业平台模块中的重点课程,原来的教学内容机械老套,惯于讲授文字的历史、文字的笔画特点、文字的装饰和文字的创意等,学生也下大功夫研习汉字和罗马字体的字形,并认真的完成了一组汉字的装饰和汉字的解析和创意设计。作业完成后,大家都表示满意,可是在上标志设计、招贴设计、VI设计等课程时,学生却几乎忘却了字体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又重新陷入创意的空白和设计的盲目。学生自身存在不能完全将知识体系化,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授课老师没能做到将课程的目的给学生明确好,并把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的课程衔接好。在作业设置上也应该安排,如以字形为主的标志设计、以文字创意为主的标志设计、企业标准字体设计以及文字创意的招贴设计。其中既锻炼了文字的本体设计、装饰技法,又与其他课程有了很好的衔接,学生有兴趣也同时明确了知识的重点和学习目的,并且知道学习字体设计除了本身的研究之外,今后在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和VI设计中也是要应用到的。

2、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专业知识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应注意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知识的因果联系。

教学计划体现了在课程体系中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模式的基本要求,反映着一个时期教学思想与观念。而课程体系结构是一个发展概念,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延续与发展,课程结构体系也将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中,专业知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如平面设计软件课程历年高校的课程内容在矢量设计软件的安排上一直使用CorelDRAW设计软件,可学生毕业进入设计单位后,由于地域不同,相应的矢量排版软件均有各地的不同习惯,大部分学生均要增加学习其他矢量软件,这就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少部分毕业生走入高校任教,还是继续教授矢量设计软件CorelDRAW,而且大部分高校教师实践机会少,与市场脱轨,更缺少对矢量设计软件的更新认识。加之对自身学习新软件,更新教学内容的惰性,循环反复,造成了目前学生就业时在软件方面的窘困。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针对视觉传达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符合社会需求的变化和考虑地域的个性化软件使用特点,重视在课程自身的发展,适时的增加更新内容,比如增加Illustrator、Indesign等功能全面的、市场上流行使用的矢量设计软件。虽然增加了教学内容含量,造成与课时限量的矛盾,但可适当调整比重,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矢量软件完成相应的设计项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正常完成作业的同时,在就业时又能在技术的要求上有个全面的保障。

结语

视觉传达专业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逐步受到广泛的重视。在近几年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始终把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重点,通过修订教学计划,构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强调课程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并必须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遵守课程建设的指导原则,最终完成教学任务,也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能否稳步发展、开拓前进,在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保证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的探索。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

篇6

关键词: “探讨胜利的历史意义”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教师都意识到有效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内容标准进行的教学。于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标准做到心中有数,使用了各种办法:打印在每课的导学案上、将课程内容标准做在课件中展示、直接投影课程内容标准让学生齐读等。但是因为课程内容标准概括性强、理论性强、弹性较大而不具体,所以往往教师和学生都很难吃透标准,无法制定出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据此合理制定每课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何谓分解内容标准,如何分解内容标准,分解内容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笔者将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单元“伟大的”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中的一条内容标准“探讨胜利的历史意义”为例谈谈体会。

何谓分解内容标准?“分解”最基本的释义是整体分成部分。分解课程内容标准,其实指的是在对课标中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挖掘基础上,依据教师用书、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学习条件等要素,将课程内容标准进行分析、剖析,并把课程内容标准由整体分成部分,转换成为具体的细化的有利于学生递进式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分解内容标准是为了内化内容标准,实现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效果,它是教学的出发点,是归宿,是教学的灵魂,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分解课程内容标准有六个步骤:第一步,分析关键词;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如“探讨胜利的历史意义”,根据这六个步骤可以这样进行分解。课程标准表述:探讨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一步,分析关键词。经过分析,这条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是探讨胜利的历史意义。其中行为动词为探讨,行为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第一步已经得出核心概念是胜利的历史意义。经过剖析可以得出,此核心概念包括胜利的标志、胜利的原因、胜利的意义。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根据第一步已经得出行为动词是探讨。探讨即说出、简述、归纳、讨论。结合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得出基本的学习目标是说出胜利的标志,简述胜利的原因,归纳胜利的意义。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如何达到第三步确定的学习目标,需要确定一些行为条件。说出胜利的标志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简述胜利的原因可以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合作讨论,归纳胜利的意义可以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讨论。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以上这些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可以在最终确定的学习目标中加入一些限定词,如无误地说出胜利的标志、准确说出胜利原因中的关键词,在教师的指导下至少归纳出两点胜利的意义。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经过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最后得出本内容的学习目标是: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无误地说出胜利的标志;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合作讨论,准确地用关键词说出胜利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讨论,至少归纳出两点胜利的意义。通过对分解前后的内容标准的对比可见,如果我们对内容标准进行有科学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掌握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步骤等。因此,科学地分解内容标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但是在分解内容标准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不能为分解而分解,而要在分解内容标准之后在课堂上落实内容标准,还要评估内容标准,也就是保证课标、目标、教学活动及课堂评价的一致性。其次,进行内容标准分解,不是想当然地进行分解,而要有六个依据:第一是现代分类学,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就是将内在的心理动词换化为外在的行为动词;第二是中考说明,评估检测。第三是教师的专业经验,什么样的知识匹配什么样的动词,主要依据我们的教学经验;第四是教材,课标分解必须在一定的文本上进行分解,不要去情境;第五是单元教学目标;第六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教师用书相同,但各个地方的学生存在着差异,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对于如何分解课程内容标准,我们已经上路了,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相信只要有心,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篇7

一、国外产教融合的发展实践 

1.美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美国产教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高校及地区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对硅谷、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为硅谷的兴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成立之初,斯坦福大学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大萧条,加上政府对斯坦福大学的财政支持有限,该校曾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Frederick Terman) 提出建立斯坦福科技园,对外出租斯坦福拥有的土地资源。这一措施不但吸引了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进驻科技园,为学校筹集了办学所需经费,而且为斯坦福大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促成了美国高科技集聚地——硅谷的形成。斯坦福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到社区生活都与硅谷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解决了大学自身经费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大学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和锻炼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人才,为硅谷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这种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双方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斯坦福大学对教授办公司非常支持,只要教师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就可以到公司兼职或创办自己的公司。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在发明了MIPS后,便合伙创办了公司,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司运营中。几年后,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期将公司出售给SGI公司后,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又回到斯坦福大学担任工学院院长,并于2000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至今。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协同融合发展成为城市与高校合作发展的典范。 

2.英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英国产教融合的代表案例为牛津大学与牛津郡的融合发展。60年代的牛津郡以农业为主,随着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对牛津郡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提升。目前,牛津郡地区80%的高科技企业由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创办,科技创新及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了牛津地区的快速发展。据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John Hood)介绍,牛津大学技术转让中心平均每6到8周就能创造一个新企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为牛津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牛津大学不仅带动了牛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牛津城中仅次于健康服务部门的最大雇主。据相关学者的测算,牛津大学对地区经济影响的基本凯恩斯指数为1.34,即牛津大学每支出1英镑,就为地区增加0.34英镑的额外收益,可见牛津大学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力非常明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牛津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国内产教融合的发展实践 

1.北京产教融合发展实践。北京产教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是中关村的建设及运营。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40余所,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200余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近30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0余家。目前,中关村聚集了联想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移动互联网等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2014年,实现企业总收入超过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除了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对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科技支撑。截至2014年10月,北京地区中央和地方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让项目1709项,收入超过百亿元。高校与中关村乃至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了深度融合与共生协同发展。在高校与中关村的协同发展中,政府发挥的推动作用是两者实现合作发展的基础。 

2.上海产教融合发展实践。上海拥有高校67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9所,“985工程”高校4所。高校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科技支撑,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超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等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以复旦大学为例,正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说,上海与复旦大学在度“蜜月”,并且日后也将越来越“蜜”。上海为复旦大学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并且在土地等办学资源的配置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复旦大学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了飞速发展,办学规模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截止2014年,复旦大学有1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数量位居全国第二,理工科有3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前100名。复旦大学也一直视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凭借自身强大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强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4年11月,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立足上海,聚焦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和总结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城市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寻求解决我国城市发展现实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3.深圳产教融合发展实践。深圳经济的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高等教育规模、办学层次及其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并不明显,距离深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差距明显,成为深圳城市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软肋。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政策、资金投入,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合作。一方面,重点扶持深圳大学等本土高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在2015年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深圳大学有光电技术与材料学科群、智能信息处理学科群、特区经济与中国道路学科群等,3各项目被确定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深圳大学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由深圳市政府、国外知名高校、国内知名高校三方合作,共建高水平大学,例如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建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市政府与吉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共建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等。 

三、国内外产教融合实践的启示 

1.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是基础条件。通过国内外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另外,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国内的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来看,高水平大学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科研能力更高,能够在科技创新和成果的应用上发挥引领未来的功能。因此,对地区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语言;设问解答式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等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基本的编程训练,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软件设计的基本能力[1]。C语言程序设计概述(下简称“概述”)是课程的第一讲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C语言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和C语言程序设计的特点[2]。作为课程的导入课,“C语言程序设计概述”的课堂教学应该树立起学生对课程的宏观和整体认识,要解释和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3]252:为什么要学这门课?这门课有什么用途?什么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自然语言有什么异同?什么是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是什么样的计算机语言?C语言又是什么样的程序设计语言?如何学好C语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对上述问题没有完全回答或回答得不好。

2教学内容设计

笔者曾经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对正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而且学习已经接近尾声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75%的学生回答不出来课程有什么用?85%的人不能准确说出“计算机语言”的概念,80%的人不能说出到底什么是“C语言”?70%以上的学生认为没有十足的把握一次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从这个调查问卷,发现笔者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真的很失败――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掌握,我们感到上好“概述”真的十分重要。教师在讲解“概述”时,一般就是从给学生演示“程序编辑调试”入手,进而讲解C语言的发展,接着讲解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数据类型、控制语句等。殊不知,这些学生都是从高中才进入大学,他们对程序设计可能一无所知,乍一接触这些知识,一下子可能无法接受,更有学生从此就失去了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

2.1设问解答式教学思路[4-6]

“概述”是C语言教学的敲门砖,上好这一节课,直接影响到后续章节的成败。讲述这个内容时,我们首先需要讲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必须要学好。在学生还不知道课程内容时,适当地通过课程提问,逐一分析解决,使学生认识到C语言的强大功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希望学好C语言,了解C语言的学习方法。如图1所示。

2.2承上启下讲解课程的性质

对于学习,人总有一种想法,重要的东西才去学。对任何一门课程,教师必须要跟学生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扩充知识体系方面去强调重要性,同时要用通俗的语言来提起学生的兴趣。对于C语言程序 设计,我们采用了如图2所示的讲解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课程的重要性。

2.3层层递进提出问题

设问解答式在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方法,但在问题设置和解答方面都要有技巧。很多人习惯提的问题是某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殊不知,学生还没有开始内容的学习,如何能做到对提出问题有印象,从而做出解答。针对学生对程序设计的了解情况,我们设置以下问题,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如果学生了解了这几个问题,那么就对C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

1) 有了丰富的人类语言,为什么还要有计算机语言?

2) 计算机语言有何特征?

3) 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计算机语言?

4) C语言是什么样的程序设计语言?有何特点和作用?

5) 如何学习C语言?

2.4教学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

2.4.1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语言

这是每个计算机初学者遇到的问题,我们利用图3所示的方法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区别:计算机语言是人与电脑交流的工具,计算机看得懂;而人类的自然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计算机不认识。因此我们要指挥计算机做事,就必须要学习计算机的语言。

2.4.2计算机语言家族

有学生认为所有的语言学起来都枯燥无味,计算机语言也不例外。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列举一下“图灵奖与计算机语言”,如图4为计算机语言的类别,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语言的大师们对计算机语言的贡献,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的贡献,使他们感受到计算机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4.3以独特的视角展现“C语言”特色

学生在了解了计算机语言的概念后,肯定很想知道计算机语言的特征,我们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C语言的特点总结如下:

1) 严格定义,有严谨的语法;

2) 语义上无二义性;

3) 比自然语言要精简;

4) 是机器可执行的。

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与人类的自然语言进行对比,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4.4层层细化,讲解C语言的发展

当学生了解了“语言”、“计算机语言”之后,接着即可引入“C语言”的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的步骤[3]252-253,如图5展示了讲解思路,采用图示的方式讲解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过程:

2.4.5图解“程序”的概念

我们一直强调,要计算机做事,要控制计算机,而其中重要的步骤是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理论上说,计算机可以作任何事情,只要把实际问题抽象、制作为可求解的程序,本过程适宜采用如图6所示的图示方式讲解[3]252。

3结语

我们在全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普遍实施上述教学思路,教师和学生普遍感觉收获颇多,特别是加深了学生对C语言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效果都比过去有了明显改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2010年度被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C语言教学更适应学生的需求,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7]。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最终使我们的教学更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

注:本文所涉及内容的视频录像可在湖南工业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省级精品课程网站:218.75. 216.182/vc/850839观看。

参考文献:

[1] 张锦祥.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71-76.

[2] 谭浩强. C程序设计[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2.

[3] 赵娜.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8):252-253.

[4] 郭敏,刘会杰.“目标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54-56.

[5] 刘小燕,申艳梅.“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析[J]. 计算机教育,2010(6):94-96.

[6] 杨素吟. 设问讲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 职业教育研究,2005(8):59-59.

[7] 温雅敏. 数学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科技经济市场,2008(5):119-120.

[8] 楼蔚松. C语言教学新模式探索[J].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22):191-192.

Based Question and Answer Style’s“C Programming Language Overview”Teaching Content Design

LIU Qiang, LI Changyun, RAO Juhua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China)

篇9

语文教学核心价值实践策略

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我们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理想之路在何方呢?笔者认为,从偏重内容分析到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是语文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是理性的回归。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学习,能掌握一定的文本表达形式方面的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

目前,纵观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总是把“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重要的目标来完成,而对和文本思想内容同样重要的表现形式却关注不够。

但是完整意义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内容和形式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文学作品的形式作为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包括两个紧密相联的方面:一是作品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排列方式,称为内形式,如炼字、遣词、造句、修辞等表达技巧以及记叙、抒情、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一是与内容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式,称为外形式,如体裁、结构、详略、层次等。对于语文阅读课堂来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还要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那种只注重文本的内容分析,忽略文本的表达形式的教学,是有失偏颇的,是不完整的,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因此,只有把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二、语文教学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的实践策略

1.根据文本类型,寓关注表达形式于制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中

怎样制定教学内容才是正确有效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依据教材的类型来确定合宜正确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鉴别出语文教材选文(课文)有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讲课文有讲课文适用的地方(定篇),教读法有教读法适用的地方(例文与样本),离开课文作听说读写的延伸,也有作延伸适用的地方(用件)。”

显然,具备“例文”和“样本”特征的文本,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侧重于文本表达形式的教学。而对于具备“定篇”和“用件”特征的文本,则可以分别从文学鉴赏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两方面来设计合适、准确的教学内容。成尚荣说:“一个对阅读课教什么,心中十分清楚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个优秀教师,至少可以逐步成为优秀教师;一个对阅读课教什么,心中茫然,只是凭依‘老经验’教语文的教师,不可能是,也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

2.指导阅读方法,寓体会表达形式于理解文本内容中

尽管我们强调语文课要着力于形式,但形式必须附着在内容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把理解文本内容和品读表达形式巧妙融合起来,才能呈现出高效的课堂。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会表达形式这两个方面,要做到有机融合。

如在老师层层深入的问题引领下,学生从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到慢慢关注“课文怎么写的”,从“感受美”,到慢慢发现“课文抓住了哪些特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语来写出了这种美”。老师再恰到好处地一步步总结写法和学法,使学生从对文本语言、事物形象的感性认识中,又丰富了理性的思考。这样,在课堂上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事物的外部形象,更收获了如何抓住特点,用优美的词语描写外形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

3.善于运用比较,寓渗透写作方法于领会表达形式中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要求的达成,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中逐步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常常出现“了然于心而不能了然于手和口”的现象,对优美的句子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很美,又说不出美在哪儿的现象。此时需要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审美的思维框架,寓渗透写作方法于领会表达形式中。借助教材提供的例子,通过比较的方法,积累词句,渗透写法,学生会发现看似平常的词语、句子蕴藏着不平常,同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的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鉴赏能力,自然语文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4.运用迁移模仿,寓仿写训练于学习表达形式中

篇10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体系;世界文学史

1997年国家教育部进行学科调整,将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二级学科后,许多学者和高校纷纷开始新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出现了好些优秀教材。但这一学科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体系的形成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其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适应文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将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加以利用。二是如何通过极其有限的专业授课时数,让这门囊括了全球范围、知识信息量非常大的学科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学科知识分解成不同层次进行教学。整体课程体系由三个学习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为“外国文学作品选”,以讲解外国文学经典为主。致力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该课程适用于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新闻专业等基础课程,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第二阶段的“外国文学史”课程主要适用于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在大学高年级开设。这一阶段主要体现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启迪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第三阶段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再开设专业选修课:如“比较文学”、“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东方文学专题研究”、“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略”等,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学校师资特点和优势,灵活开设。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进行一定的学术训练,在专业选修课中一般将“比较文学”作为必选课。因为虽然外国文学史的教学必须运用比较的方法,但比较的方法并不等于比较文学课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更偏重于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的系统介绍,同时对比较文学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这三个阶段的课程讲授的内容和知识体系各个不同,各有侧重,但有一个总体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具备文化创新能力,为从事现代文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精神。

依据上述课程体系,我们需要打破过去将文学史和作品解读一锅烩的教学内容体系,重构上述三级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外国文学史”。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外国文学教材越编越厚,所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对知识点的罗列愈来愈多。绝大多数评论,对教材的这种变化给予充分的肯定甚至高度的赞赏,以“既……又……”这样的句式来概括之,以示教材涉及知识的全面甚至无所不包。但笔者认为,这种趋势并不值得倡导,因为所有的教材都面临对知识信息的筛选问题,落实在课程的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学内容体系无论如何不可能囊括学科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必须通过一定的价值观为学科知识进行定位,确立在教学体系中有效的知识。而且,还须进一步对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度、位、量”,进行提示说明,才能体现教学内容体系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作用。

目前在“外国文学史”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经过教学改革实践,基本上在两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一是外国文学史中必须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知识组合;二是要破除过去教材编写和课堂讲授中的“西方中心论”,东、西方文学应该并举,同时得到重视。根据这些共识,现有的教材编写在知识内容的更新和东、西方文学结构体例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大量引进了中、西方文学交流等“影响研究”方面的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仍然沿袭着两种基本教学模式:一是将东、西方文学分离,用大概2/3的时间讲授西方文学,用1/3的课时讲授东方文学,或者因课时的原因,干脆在必修课中省略东方文学,而将东方文学作为选修课。二是虽然同时讲授东西方文学,但东、西方文学实际上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或者将“世界文学史”讲成“中西比较文学”。

为避免上述两种模式的缺陷,已有学者呼吁:“应站在人类总体文学的高度,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比照,寻找在文学中蕴藉的人类文化本源,探讨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特征,描绘出人类总体文学的基本构架。”应当说,上述见解描绘出了学科建设的理想状态。但这些有益的见解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去呢?

笔者认为在外国文学课程讲授中,应该着重于整个世界文学总体发展的文学路径的描述,就像绘制文学地图一样,在各民族文学总体特征的比较、概括中,注重不同的文学形态的类型划分和对比,注重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对文学作品表现内容和方式的制约。通过深入研究,尽量廓清世界文化发展总体线索。不仅做到东、西方文学并举,更重要的是,以比较的方法,打通东西方文学的共时性联系和差异,以宏观的视野,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学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因此,需要大胆调整世界文学史的分期,打破外国文学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陈旧分类法,以崭新的理念和逻辑框架对外国文学知识元素进行重组和定位。在教学内容体系中,世界文学史分期不一定完全以社会形态和阶级属性线索作为标准,且宜粗不宜细。可以将东、西方文学放在同一时空中进行比较,把整个世界文学史参照历史分期划分为四个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代文学(17――19世纪)、现代文学(20世纪文学)。对过去划分比较混乱的中古文学和近代文学大刀阔斧地进行重新整理、分类、合并。将中古东、西方文学的下限统一划在16世纪末。以便将中古时期的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放在同一时限下考察研究。将17世纪到19世纪东、西方文学统一合并为近代文学。这种划分, 目的是为了更连贯地理清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发生、发展与文化、文学发展进程之间的联系,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下,考察东、西方文学的总体规律。这样的教学内容体系避免了对外国文学支离破碎的讲授,让学生形成宏观文化视野,并对世界文学的演进过程作规律性的把握。

除了对世界文学史分期进行调整外,对每一时期中东、西方文学现象作共时性的比较考察。例如古代文学时期,我们不一定为了证明教学体系的博大厚重,就一定要从几大文明古国所有文化现象说起。可以直接从文学起源及最早的文学要样式入手,以口头文学的主要样式:神话、诗歌、戏剧发展过程为线索,在文学样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以东、西方文学都存在的典型样式进行比较研究,比如神话,我们可以将埃及、巴比伦、印度、希伯来、古希腊神话进行总体研究,既总结出各民族神话的共性,又寻求制约着不同体系的神话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同时从希伯宋文化与巴比伦文化之间

的血缘传承和变异中,比较巴比伦神话与希伯莱神话相似的基因以及变异,而史诗和戏剧,则同时以希腊史诗、戏剧和印度史诗、戏剧及其他民族早期史诗相比较,或以“平行研究”,或以“影响研究”来了解世界史诗文学存在的不同形态。这样的比较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定势。说明东、西方文学之间,并非是截然划分,互不相干的文学形态,而一开始就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在处理史诗问题时,由于过去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体系都预设了古希腊史诗的标杆作用,一直以来,学者们费尽心机去阐释中国为什么缺乏史诗性作品。其实,站在世界文学这一整体的角度,这个问题也可以倒过来问,为什么西方缺乏中国那样的抒情性短诗?在诗歌起源、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东、西方民族特性的不同,出现了哪些典型的诗歌形态?在这样视角的提问下,就可以认定古希腊的叙事性史诗和中国的抒情性短诗分属于的不同典型的诗歌形态,而且各自成为自己民族文学的源泉。这样,中国的《诗经》和荷马史诗,就无所谓优劣,都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典范性。

这里涉及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疆界的新问题,即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中国文学作为比较对象和世界文学史的对象,是否应该进入该课程?如果要进入,应放在什么样的位置讲授?笔者的看法是:从世界文学总体发展格局中,对于世界文学多元存在和发展,中国文学对此起到过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在哪些方面具有典范性?如果关涉上述问题,中国文学现象就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如果与上述问题没有联系,则不必在世界文学的知识框架中涉及中国文学。不然就很可能就将世界文学史讲成了中、西比较文学。

另外,中古时期是世界格局变化最剧烈、最动荡的时期,也是文学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态变化最难以捉摸的时期。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将文艺复兴运动从中古时期分离出去, 自成一体,其依据是以社会性质和阶级属性,来强调人文主义文学作为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划时代意义。但这样却完全割裂了宗教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之间的联系,将西方从宗教改革运动中滋生的人文主义文学的演化过程,分离成静态孤立的现象。这样便无法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讲清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密切关系,也割裂了一些文学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如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共同的基督教色彩。事实上,基督教文化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信仰与理性、神性与人性之间此起彼落的矛盾张力。西方人文主义文学的兴起,不应视做完全是与宗教文学的对立,而是基督教文学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文主义文学对“人性”的大力张扬,实际上也是在基督教信仰的笼罩下展开的。从这一角度,我们就能顺理成章地阐释《神曲》作为基督教文学的经典之作的价值意义,而不会有“落后的基督教因素和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矛盾对立”之迷惑。因此不宜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为不同质的文学,硬性划分出去。

一般的文学史还将中古东方文学延续至19世纪,给人的印象是东方文学辉煌一段时期后,就进入漫漫的落后时期。由于中古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在时间划分上的不一致,就无法在一个时空的横向比较中,把握其世界文学的基本格局和总体特征。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整个东方文学从14世纪到18世纪几乎完全缺席、失语,形成教学和研究的空白。因此,将东、西方文学的下限统一到16世纪之后,有利于在世界整体格局中把握其内在联系。

应当说,在中古时期,世界三大宗教先后确立、发展和扩张,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与政治形成或者是政教合一、或者是政教分离的紧密关系。东、西方的主要地区,以三大宗教为纽带,大致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因此,当时东、西方文学中不管是哪一种类型,都呈现出深厚的宗教色彩,这是中古世界文学的总体特色之一。

同时,随着三大宗教的发展和扩张,在三大文化圈之间,形成剧烈的冲撞,特别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更是战争不断,基督教文化圈的扩张带来东、西方文学剧烈的震荡,在此过程中,基督教世界虽然多次进行,以武力征服了东方,给东方人民巨大的灾难,但东方文化反过来给西方文化以极大的刺激。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其实包含着大量的东方因素。碰撞过程中的交融也就包含着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的过程。不同文化圈的东、西方文学交流与影响也前所未有地处于活跃状态。相同的文化圈内,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交融也同样如此。如在佛教文化圈内,虽然佛教在印度本土逐步衰落,但它播散到亚洲各民族之后,与本土文化融合,又产生变异。从这个角度认识当时的很多具体作品,我们也许可以重新发掘《堂吉诃德》、《源式物语》、《一千零一夜》、《西游记》这些作为世界经典著作的跨文化价值。因此,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具有先导性质,而且在彼此的渗透、融合中,促使西方文学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中古世界文学的总体特色之二。

17世纪之后,西方基督教文学中理性与情感因素,越出宗教藩篱,轮番主宰文坛,成为近代社会主导性趋势,也成为文学的主旋律。这一趋势在历经18世纪之后,在19世纪达到了高峰,之后的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又有一次大回旋和反拨。在此运动过程中,宗教的躯壳褪尽脱落了,但基督教信仰中“神秘”和“爱”却一直融铸成西方文化之魂,成为文学表现的最高境界。

近代文学时期,可以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不以国别文学为主要线索,而从文化圈理论入手,找到这一阶段文学史构架的基本思路。文化圈的碰撞,不仅是中古时期的文化特征,也是近现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文化特征。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政治、军事、扩张,以西方传教士为先头队伍的西学东渐形成强大的文化扩张态势。大量珍贵的文物和文献资料通过各种途径流到了西方,许多实用技术也被西方吸收运用。凭借殖民扩张的强势,西方文学确实前所未有地影响了东方文学。但即便如此,东方和西方的关系也并非仅仅是冲击与回应模式。“东学西渐”的状况仍大量存在。东方文学作为与西方文学形态迥异的独特类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承认西方文学在表现人的本能欲望和心理深度方面,有东方文学无法企及的先天优势,那么,东方文学在意蕴、哲思表现方面,在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方面、与西方文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泰戈尔、纪伯伦、曹雪芹、川端康成等人的创作,从世界艺术水准和体现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而言,并不亚于托尔斯泰、乔依斯、爱略特等文学大师的创造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如何重点选择联结东、西文学的典型个案,将能够联结东、西方文学的重大文学现象和重要作家作为教学重点,是有效整合东、西方文学的关键,比如日本文学在西方文学和亚洲文学中发挥的“桥梁”作用。还有在传统和现代剧烈冲突中探索前进的阿拉伯地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