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人生范文

时间:2023-03-21 03:0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转折人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转转折折,折折转转之间,人生才算是完整而丰富的,所以说,转折,与人而言不可或缺。那么,当转折来临时,你,准备好了吗?

转折可以是个契机,也可以是个陷阱,可以轻松愉悦,也可以漫长深沉,可能荆棘遍布,也可以开满鲜花。陆游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转折来临之际,一定要慎之又慎,然后,鼓起勇气,大步前行。

眼下,一次人生的转折已在我面前铺开,正虎视眈眈的望着我的脚步,面对高考,我如他人人一样紧张,焦急,兴奋,不安,期待,恐惧,因为它的结果将决定我的将来。也许有人会说,人生的路还长得很,这一次错过了,还有好多好多机会,不必看得太重;但要是一次次都过去啦,都没有认真面对,没有把握好,那么,人生还剩余什么呢?转折又转折,生命早已画成句号。错过了,就不会有机会可以重来,转折,叫人学会珍惜,珍惜生命,珍惜现在,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转折教人学会选择。面对它,你必须学会失去。因为你无法带着所有东西上路,所以要把某些包袱卸下,才能走到得更远。放下负担,轻装上阵,也让你更了解拥有的意义,越向前进,就越不能失去,也就更要努力,与其拼命逃避,或不顾一切迎头冲上,不如站在原地微笑面对它,面对挫折,要有风度。

篇2

关键词:武汉音乐学院;上课;采风;学术活动;生活经历

中图分类号:J6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34

作者简介:方 石(1954~),男,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协理事、湖北音协常务副主席、湖北省中青年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 430077)。

收稿日期:2013-09-20

我的人生道路有过四次重要的转折。第一次是初中毕业后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从重庆巫山到湖北公安插队落户,在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次教育的时间不算太长,只有9个月。第二次是被武汉钢铁公司招工,从农村回到城市,在武钢冶炉厂当工人,一干就是7年。第三次就是1977年的冬天,我国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我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考上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即今天的武汉音乐学院,从工厂又回到学校。此时我已23岁,这个岁数应该是正常大学毕业的年龄。虽然上大学晚了四、五年,但我依然感到庆幸。因为这次难得的高考,我有幸成为全国1000多万考生中被录取的40万分之一,有幸成为报考中南音乐专科学校音乐系3000多考生中被录取的36分之一,更重要的,它是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拐点——如果没有它,我想不出我会是谁,我会在哪里,我会到哪里去。由于有了它,我才有了自我,有了现在,有了第四次至今长达31年的音乐经历。

记得那年高考,我报了理论作曲与小提琴两个专业。作曲试题包括两部分,一是写歌,歌名为《的扁担》,要求只写旋律不配钢伴,用简谱也可。由于我在工厂写过82首歌曲,故对此毫不费力;二是基础乐理与和声,其中一道题是为12345671配四部和声,有一个指定的K46标记把我给难住了,想来想去始终不知其意,不知道当时究竟是怎样做下来的。小提琴考试我演奏的是《红河山歌》与《新疆之春》,余光中见一位老师不时地摇头,心想没戏了。只到后来才搞明白,这位老师的摇头是他自然的生理反应,并不是在评判。那次高考,所有考生都要考作文,题目是“初见成效的可喜景象”。因为有七年多的工厂生活,故我写起来较为顺畅。文章的结尾,我把纵横交错的铁轨比作一行行乐谱,把满载钢水的火车比做流动的音符,汽笛高歌,唱着喜悦。这种想象或灵感突如其来,毫无准备,其实它仍然是源于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音乐这一行特别需要灵感,其另一层意思就是特别需要生活。听说那篇作文曾被学校附中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其原因或许是这篇作文将劳动场景与音乐形象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亮点,同时又特别对应音乐门类的考试。无庸置疑,当年的考试难度与今天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这是音乐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还想提及的是,当我家乡的的一些朋友祝贺我考上大学,而在看到我的录取通知时,却对“湖北艺术专科学校”表示出一种不肖的感觉,说“专科学校”是什么大学呀,不很实吧(重庆话,意为不怎么样)。当时我不可能去作怎样的介绍,因为自己对学校也知之甚少。现在看来,一个学校的校名的确是一件要事,否则,我们的母校怎会一次一次地更名呢?我想,今天的“武汉音乐学院” 再不会被人轻视,再不会被人更改,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名牌。

还记得我们住过的第9栋楼,尽管它现已不存在了。六个同学一间寝室,三张高低床,每人一张书桌,外加公共厕所,大锅炉烧开水,以及一间可能只有一两个自来水龙头的简陋的洗澡房,好像这就是当时学生宿舍的基本状况。回想一下,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却没有谁对生活条件有过什么抱怨,或许压根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在那个年代,能允许考大学、并能考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况且有不少同学是来自农村,其生活条件还不如学校呢。我们77级是78年春天入学(这种情况恐怕是史上仅有的一次个例),在快进入夏天时,同学们的棉被棉衣等没有地方置放,于是建议学校腾出一间房来做仓库。我和邹野同学主动提出做仓库保管员,获得校方同意。于是,我俩在堆满同学们的冬季物品等杂物的那间寝室里,置放了一张高低床,他睡上铺,我睡下铺,就这样度过了三年多相对安静一点的时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住的标准间,相比之下,已经很特殊了。

忘不了好多回第一次。

第一次全班课堂见面,音乐系(当时没有按专业分系,两年后才分为作曲、声乐、管弦、民乐等系)主任梁訢老师说,你们班现在是36位同学,毕业时就不见得还是36了,这是我们学校常见的现象。当时我们都不明其意,也没在意。果不其然,两年后林则忠(小提琴专业)同学去了香港,三年后郑力(声乐专业)同学转到中音郭淑珍门下,印证了梁老师的判断。我不知道其它班会不会也是这样,以后会不会都是这样,虽然这不是什么问题,但也说明了世事难料这样一个道理。

第一次上和声课,副院长谢功成老师与马国华老师同在讲台,足见学校对77级的重视。正式开讲前,谢老师点名让我回答,一个自然大调里有几个大、小三和弦。我从座位上站起,心里有些紧张,对如此简单的问题居然没有答全,就像现在“青歌赛”的一些选手,一到素质测试就发懵。谢老师说了两点,一是以后回答问题可以不用起立;二是上课前要预习教材。他的话让我感到既亲切又严肃,尤其是做好预习对听课的确很有帮助。以后的课由马老师主讲,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说到“互联网”,当时如听天书,现在想来马老师是何等了得。

第一次上复调课,发现廖宝生老师经常用到“美丽”这个关键词。他说,复调的主题一定要美丽,只有主题美丽,答题才可能美丽,越是重复才可能越是美丽。多年以后,我在写《亲爱的中国越来越美丽》一歌时,眼前除了展现祖国日新月异的崭新景象,也不时飘过那个“美丽”的影子和声音。今天,我们都在感受美丽中国,而三十多年前的廖老师就把音乐的“美丽”带到了我们面前。复调课后由赵德义老师接任,他的“面对面、线对线、点对点”的思维与技法同样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体验。

第一次上曲式课,感觉孟文涛老师讲话温文尔雅,娓娓道来,一点不动声色。似乎没有重点、没有强调、没有起伏,就像一湾湖水,平静而悠然。下课后同学们议论,有的说听课时思想不易集中,有的说好像不得要领,等等。几堂课下来,大家却有了别样的感受。听孟老师讲课,一定要聚精会神,容不得丝毫分心。因为他的每一句话、每一次分析以及每一个论点,看似平淡却充满睿智,轻描淡写之中蕴涵了深刻的理性力量,一不留神你将只会感到遗憾。看来,不断适应老师的个性特点,从而捕捉其闪光的知识,也是作为一名学生必须懂得并掌握的本领之一。有一段时间,彭志敏老师协助孟老师进行个别改题,其理论素养、缜密思维及治学精神也非同一般,不愧为孟先生之弟子。

第一次上民歌课,方妙英老师让同学们解释什么是民歌。在同学们的各种回答后,我说了一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此话引来大家一片哄声,这使我莫名其妙。而方老师却对此给予肯定,她说对许多事情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接着方老师又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与之其名的还有什么。见没人回答,我说还有屈原的《楚辞》。也许是我答对了,也许是我与方老师同家门,大家一致选我做民歌课的课代表。我没有推辞,心想,当代表就是多花一点时间为同学们服好务,同时也促使自己首先要学好,何乐而不为呢?事实证明,学好民歌课是很管用的。

第一次上童忠良、陈国权、曾理中和钟信明老师的作曲个别课。一年级上学期,童忠良老师教我作曲。第一堂课他对我说,你按自己的兴趣写,写什么都行,我都可以教。我说就先学写歌吧,他说没问题,歌曲一样可教。他的教学方式让我体会到什么叫“自由作曲”。期末考试我的习作是《放风筝》(不是我后来写的现在作为中国院声乐教材的同名歌曲《放风筝》),成绩还不错,得了90分,为全班最高。后来,我们班的配器课也是童老师讲授,其时,他在和声学、乐律学、数控理论等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并具有前沿意义,他的博学与精深实在让人折服不已。

一年级下学期直到第二学年,均由陈国权老师教我。第一次上课是在陈老师家里,此时他刚得贵子,一边改习作,一边摇摇窝,事业家庭两不误(那个摇篮里的婴儿,就是现在中音作曲系毕业留校任教的陈欣若博士)。在他门下,我写了古筝与大提琴《静夜思》,成绩不理想,只有80分。还写了声乐协奏曲《神女的礼赞》第一乐章,成绩又回到90分。写此作品的动因,一是家乡情结,二是此类体裁的作品少见,三是陈老师认为我的旋律写作已基本过关,所以想以此作品来较为全面地检验和暂时结束我在学校期间的声乐写作。这里很想提及一点,其时,所谓的新潮音乐已渐入我国,同期的中音、上音等学子正热衷于此,而我们却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显然这是信息不灵和缺乏交流所致,否则,我们的学校的教学与学习成果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样子,当然这是后话。在那期间,曾理中老师代上了几堂课,给我留下亲切、幽默的印象。他曾说,现在条件有限,你们写的东西如不能变成音响,就找木匠打个柜子,把它们锁起来,日后总会有用。今天我想告慰尊敬的曾老师,现在作曲系学生的习作基本不用锁在抽屉里了,能听到自己写的总谱已是轻而易举之事。

第三、四年级,我转到钟信明老师门下。第一次上课就被钟老师的激情与自信所深深感染。授课时,他除了用钢琴弹奏总谱,还常常舞动双手,以指挥的方式与你一起感受、把控作品的张弛起伏和发展趋势。这种方法使我受益匪浅,至今还起作用。在他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交响序曲《鹤归》和交响组曲《舟山渔号》两部毕业作品,成绩为全班最高分90分。临近毕业时,我们77级、78级共十四位同学一起,有幸聆听了郑英烈老师关于《序列音乐写作基础》的专题课。想必这门课是学校临时加进来的,其良苦用心和与时俱进的深意,让我非常感动。郑老师的课为我们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艺术无止境,学习不止境,只有坚持继承创新,才能不断推动音乐的进步与发展。

四年中,作曲系根据同学各自的特点与学习程度的逐次升级,安排、更换不同的老师进行教学指导,这种方式既有针对性,又具拓展性,它打破了传统的门户观念,建立起一种新的师(徒)生关系,这对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学识无疑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学学相长。相对于一教到底,我更赞同我们作曲系的做法,并希望推广开去。

还有一些挥之不去的记忆。

例如三次采风。第一次是78年冬,曾理中与彭志敏老师带领我们77级作曲专业的7名同学赴湖南嘉禾采风。我们背着被子及行李,分散住在农民家里,整整一个月,走村访户,学喝米酒,学唱民歌,用笔记录,最终收集了200余首民歌,以《湖南嘉禾伴嫁歌》为名装订成册。回校后我以此为素材,写了钢琴组曲《嘉禾伴嫁歌》(5首)。第二次是79年秋,我们7名同学随方妙英老师到湖北江陵观摩荆州地区民间文艺汇演,其中对监利县的薅草锣鼓《啰啰咚》印象深刻,方老师还逼着我们连看三遍荆州花鼓戏《站花墙》。 多年以后,这两种音乐元素都曾运用到我的创作中。第三次是81年夏,为写毕业作品,学校让我们自选采风地点,每人补助100元。我与邹野、宋桥、陈朝汉三名同学结伴,赴浙江舟山群岛。通过当地群艺馆的协助,我们在岛上活动了三天,采集到不少有用的素材。当我们返汉途中到了南京,宋桥同学说发给他的补助还没用完,故提出一定要住有电扇的房间,让我佩服他好会过日子。不过,那时的100元倒真的管用,譬如部队招待所住宿每人一天5角,一餐1角5分,只要稍加节约,100元还真够。今天说起这些,有如天方夜谈。我的毕业作品交响组曲《舟山渔号》自然是源于此次采风。

例如两次会议。一次是1978年8月,中国音协在武汉东湖召开“全国声乐作品创作座谈会”。中国音协主席吕骥、副主席贺绿汀等全国许多老一辈音乐家和著名词曲作家百余人云集武汉。这次会议是粉碎“”后,全国第一个大型音乐学术会议,对我国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借“近水楼台”之便,我有幸旁听了此次会议。部队作曲家生茂老师讲述他创作歌曲《老房东查铺》的经历使我记忆犹新。歌中那句很长的拖腔,既是描写房东手提马灯缓缓查铺的过程,以体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细致如微的关爱之情,同时又破了常规的乐句结构,让人耳目一新。作品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另一次是1979年10月18日至25日,由文化部主办、湖北艺术学院承办的首次“高等音乐院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来自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和声学学科的近百余位专家、教授和音乐理论工作者出席会议,会上宣读交流论文论著60余篇(部)。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举行的第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对于促进高等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于音乐和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会议就在学校举办,故我们更有“先得月”之利。亲耳聆听众多老师的宣讲,感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同时,我们也首次接触到本校不少老师的论著论文,如《和声的三大功能网》等等,了解到我校和声学理论的整体水平,让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此次报告会是对我们和声课一次难得的补充与扩展。

例如两次讲座。一次是施光南,一次是傅庚辰。施光南是继聂耳之后,第二位被授予“人民音乐家”称号的作曲家,至今还没有第三位“人民音乐家”诞生。施光南老师来我校讲座的时间大约在79年,确切的日子已记不清楚了,但他创作的《你在哪里》、《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及《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当时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永远难忘。他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与创作体验,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音乐永不放弃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深深热恋的赤子情怀。他说他在默默无闻时也曾经做过一些好玩的事情。例如他以“阿查都力亚”、“阿热布森”等一些模仿外国人的名字创作了《懒惰的杜尼亚》、《圆舞曲》等三十多首中外民歌,在晚会上演出或在刊物上发表,结果很受欢迎,而自己则在一旁偷着乐。他“骗”过了群众也“骗”过了行家。讲起为何这样做,施光南说,其一,当时自己十分腼腆、怕羞,不喜张扬;其二,觉得好玩,从中感受到某种心灵上的快乐;其三,只有如此,才可能得到较为公允的评价。我没有像他这样去做,但有时出于某种原因,也用过好几个笔名,把自己藏了起来。傅庚辰老师当时为八一电影制片厂专职作曲家,二十多年创作了数十部影视音乐和数百首歌曲,后来他成为总政歌舞团团长、军艺院长、第六、第七届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老师与方妙英老师是沈阳音院的同学,或许因为这层关系,故邀他来我校讲座,其时应为前次讲座不久。也许普通人对傅庚辰的名字不太熟悉,但只要说出《雷锋,我们的战友》、《地道战》、《的话儿记心上》、《闪闪的红星》、《红星照我去战斗》及《映山红》等歌名,就无人不晓了。傅老师讲起自己的创作,更多的是讲到他怎样体验生活。例如写电影《雷锋》,他就去“雷锋班”当战士,写电影《地道战》,他就去钻地道,每部作品的背后都有许多故事。他认为好的作品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体会,只有生活到了,情感也就对了。傅老师介绍,电影《雷锋》起初的主题歌为《高岩之松》,突出了雷锋高、大、全的形象。经过大量的采访、切身的体验以及反复的推敲,终于从捕捉到其伟大又平凡的主题形象,这就是《雷锋,我们的战友》。傅老师的创作态度极其认真,对每一部影片,他都仔细钻研资料,根据影片发生的地区,寻找该地区的音乐素材,然后加以提炼整合,最终完成自己的创作,使其既富有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又有作者个性特点,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大家风范。电影《地道战》中,那段由板胡主奏、揪人心魄、极具紧张感的音乐旋律就是一个经典的范例,想必它常常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傅老师的创作故事,给了我许多启迪。最近,他针对三十多年我国交响乐作品乏力的现象,提出交响音乐民族化、民族音乐科学化、现代技法中国化的观点,体现出他对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发展孜孜不倦的思考与追求。

与以上的回忆不同,毕业前夕,准确地说是1982年1月16日,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挨家挨户尽可能找到教过我们的老师,请他们赐言寄语,至今我还对此做法感到有些得意。每每翻开阅读,总有新的感慨。这也是一种回忆,一种看得见的回忆。我想摘录部分与大家分享,按签写先后为序。

谢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方石同学毕业留念。

王义平:艺术品都需要情操,不炫耀、不争名、不争利,这是走向艺术的必要的第一步。与方石同学共勉。

钟信明:以毕生的精力献给崇高的音乐事业,为维护艺术的纯洁性而斗争!方石同学留念。

童忠良:让我们共同为祖国的音乐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方石同学留念。

方妙英:努力虚心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为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曾理中: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努力工作。写与方石同学共勉。

廖宝生:为祖国的音乐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方石同学毕业纪念。

孟文涛:音乐是人类文化结晶之一,要为人类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方石同学毕业留念。

韩备初:为提高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努力奋斗!

陈 威:伟大的中华民族,蕴藏着无穷无尽的音乐遗产和艺术精神,我们这一代人,要为开拓社会主义的、中国气派的、富有创造性的音乐而献出自己的一生。与方石同学共勉。

刘正维:没有创造,不成为艺术;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是不会有前途的。与方石同志共勉。祝毕业展翅,鹏程万里。

赵德义:唯知奋飞!与方石同学共勉。

周 畅:艺无止境,要去登山;学无穷底,要去挖井。方石同学留念。

谢玫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方石同学毕业留念。

陈国权:一位音乐教育家说过:“从艺术院校毕业,好比是给人们端上一碗白面条,需要到社会生活中、音乐实践中添上各种各样的美味的作料,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以享受、欣赏、品味等等”。而调作料比之煮白面条可要艰难。共勉。

四年学习中,常常听到大家将作曲系七位老师习惯简称为“谢曾童马廖孟王”,并以他们为荣。就像“竹林七贤”、“扬州八怪”以及“维也纳三杰”和“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那样,永远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一个经典性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是,“谢曾童马廖孟王”只是以姓氏集合,而没作任何修饰与评价。尽管这样,人们却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对前辈大师的尊敬与赞美,感受到武汉音乐学院的优势力量与团队形象,同时还富有特别的亲切感和亲和力。多年以后,我在我的第一张个人专辑的文字介绍里,引申出一个新的称谓集合,即“钟陈赵周晏匡彭”,想以此来衔接对应。我并非妄自杜撰,也非随意拼凑,因为后来的这一代人同样了不起,同样值得我们骄傲。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接力,我们的学校才继续保持着应有的实力与地位。本来我好想趁此机会,再搞一个集合,但有的去,有的走,似乎聚不起来。今天,在“前浪推后浪”的歌声中,在以人为本的共识下,我衷心期待学校出现更多新一代的“谢曾童马廖孟王”和新一代的“钟陈赵周晏匡彭”。当年中音的“四大才子”,不就是你说我说,而成为天下传说了吗?

毫无疑问,六十年校庆,聚八方人气,当成为武汉音乐学院发展的新起点。

My Third Life Turning-1978~1982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FANG Shi

篇3

有多少个瞬间。

在我眼前浮现,

童年的五彩缤纷,

是我快乐的旋律。

少年的懵懵懂懂,

是我忧愁的音符。

青年的喜怒哀乐,

是我生活的琴键。

童年,少年,青年,

铸成了我生命的全部。

童年时,我宣誓:

要有个理想,

要成就未来。

少年时,我宣誓:

用信念战胜困难,

用成功打造理想,

用无悔的汗水浇灌希望。

青年时,我宣誓:

用十年的奋斗与汗水,

铸就自己成功的一生。

人生的转折,

就在其中,

未来由你决定。

我相信,

谁的转折点,

篇4

踏着初晨熹微的光,我迈进了实验中学的大门.一切都是全新的:全新的树木,全新的画报,全新的教学楼,全新的操场等等,都那么似曾相识,然儿这已经不再是小学生活了.

我们学校的树木很多,几乎可以成林阴大道.每个年级的班级也不少,光初一就有18个班.每个班级里都整齐的排放着很多桌子,椅子,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干净.黑板上,玻璃上,低砖上,完全没有上一界留下的痕迹.

刚进校没几天我就认识了不少同学:比如丁依萍,张肖等等.丁依萍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她不太爱说话,与我的性格正好成对应,我很喜欢说话,一说起来没完没了,甚至连走路也蹦蹦跳跳的.丁依萍很细心,而且说话做事都很实际,也可以称的上是一个淑女.

但是中学的生活毕竟是很忙的,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的:"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而是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篇5

尹先玲命好。自己吃公粮,丈夫也吃公粮,一双儿女,粉雕玉琢。在1990年代初,这样的家庭想不让人羡慕都难。

尹先玲在山东莘县生产资料公司上班。那时候无论在省城,还是在县城,生产资料公司都是有“实权”的单位,化肥、农药、柴油,都从这里“流出”。和同行一样,尹先玲身后也排着长长的“走后门”的队伍。这么地被人需要,即使自己开不了后门,心里也是如沐春风的。

当很多村里的姐妹还穿着自家裁做的衣裤和布鞋时,尹先玲已穿起了翻领的西装、蕾丝边的衬衫和四公分的高跟鞋。“嗒嗒嗒”地走在路上,就是一道华丽丽的风景。

如果这样过完一辈子,那将是许多人不可企及的幸福。

可是一辈子太长,而幸福又总是太短。1993年,生产资料公司改制,尹先玲“请辞”下岗了。

尹先玲想得很简单,没了工作那就“下海”呗。1990年代,“下海”是个很时髦的词汇。

那个时候,这个连游泳池都没有下过的26岁女人,还不知道下海泅渡的危险。

创业之初

村子1公里外有个牛棚,棚子里有个破炉子,加上现带去的一只锅、两个碗,以及搭床的几块木板、两床棉被,就是全部的家当。

尹先玲住到了老家村外的牛棚里,她要在那儿养鸡。听人说,养鸡一年能挣4000多元,那是个多么诱人的数字啊!那时候,丈夫每月的工资只有60元,要维持一家人的吃喝拉撒。

牛棚里有个破炉子,加上现带去的一只锅、两个碗,以及搭床的几块木板、两床棉被,就是她的全部家当。牛棚1公里内没有人家,所以她最怕晚上下雨,柴草的屋顶和玉米秸的房墙不抗风雨,她连个帮忙遮盖塑料布的人都找不到。

这些都不算什么,她的所有心思都在鸡苗上。5000只鸡苗是靠借款买来的,借条还在口袋里,那上面规定了还款日期。

她是见过养鸡的。小时候,家里常年养着十几只鸡,她经常帮助母亲给鸡拌食。那些勤快的鸡,每天都会下蛋,不勤快的则被卖掉。她相信,鸡也是有不同天赋的。但愿她养的那些鸡都勤快些。

可是,没等到下蛋的季节,鸡苗相继死去。每天从鸡棚里往外清死鸡,尹先玲觉得像在割自己的肉。这一年,她连本都没有赚回来。

脸黑了、手糙了、人瘦了、钱赔了,就这么回去?尹先玲不甘心。

尹先玲的父亲14岁时就没了双亲,为了生计,他天南地北地闯荡,要过饭、放过牛、变过戏法,日子比她现在苦多了。尹先玲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父亲没有怂过,她也不能!

她到银行贷了款,还了欠账,重新进了一批鸡苗。有了上次的失败教训,这一次她加强了鸡苗的防疫。3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这一批鸡苗不负厚望,回报她以丰厚的利润——1万多元。

1996年,有了些积蓄的尹先玲开始养猪。这是个挣钱的好门路,可是投资也大。尹先玲决定先小试牛刀,“以鸡养猪”——养猪的同时继续养鸡,用卖鸡蛋的钱来买猪饲料。

在莘县买不到猪崽,尹先玲就到冠县、到泰安、到河南去买。百十里路,在高铁时代算不得什么,可是那时候尹先玲和丈夫只能拉地排车(一种农用人力车)。去的时候还好说,两个人能换着坐会儿车,回来时就不行了,拉着一二十只小猪崽,肩膀都能被绳子磨破。一路上,俩人紧走慢赶不敢停下来喘口气,路程遥远,人不吃饭没关系,饿着小猪崽可怎么好,那可是他们的命根子!

冰冷的绝地

那段日子,尹先玲充满了恐惧。每天早晨一睁眼,她就往猪舍跑。要是哪只猪不肯起来吃食了,她就像接到了病危通知书,满心满肺的绝望。

第一批猪崽很争气,到年底的时候,尹先玲顺顺利利挣到了5000元。比养鸡可观多了。年后,她把所有的鸡卖掉,又从银行贷了2万元,一次性购进50头猪崽。

猪的食量超乎想象。每天早上5点,尹先玲就得起床拌食、喂猪,然后蹬着三轮车挨村收饲料;回来后继续拌食、喂猪,然后清理猪舍;再一次拌食、喂猪。凌晨,远处的万家灯火俱已熄灭,村郊她的这盏孤灯还亮着,她得把明天所需要的饲料打出来。

那段时间,尹先玲一天天地不洗脸,常常一天就吃一顿饭,“只要猪吃了这顿有下顿就行”。

清理猪舍是个危险活儿,哪只猪也不会乖乖地躲到旁边任你打扫宿舍。有一次,几只猪追赶打闹的时候,尹先玲一个躲闪不及,被撞倒在墙上。最惨的一次,一只成年猪踩了尹先玲的脚,趾甲立时就掉了,鲜血一片。即使这样,尹先玲也没休息过一天。

本以为全力的付出,年底会换来一个好收成,没想到灾难降临了!入冬后,几只猪开始变瘦,起初,尹先玲以为是饲料没跟上,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猪消瘦。她慌了,赶紧请了县里的技术员来看,说是副流感。隔离、打针、猪舍消毒,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可是,一栏的猪却像中了魔咒,接二连三地死去。

那段日子,尹先玲充满了恐惧。每天早晨一睁眼,她就往猪舍跑,要是所有的猪都没事,她就长出一口气;要是哪只猪躺着不肯起来吃食了,她就像接到了病危通知书,满心满肺的绝望。

腊月二十八黎明,尹先玲拿着手电跑进猪舍,最后几只猪也死了。她的心,一下子空了!

埋完最后一只猪后,她环顾四周,没有人家,没有禽畜,连一棵草也没有。只有她,像一棵光秃秃的树,立在荒野里,被风吹霜打!

孩子还在等着她回家过年。可是她拿什么过年呢?

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尹先玲跑到镇上为公公婆婆置办了年货,想给孩子买挂鞭炮都拿不出钱来了。

年三十中午,儿子缠着尹先玲要新衣服,她摸着口袋里仅剩的毛票,眼泪“啪嗒啪嗒”地掉进饺子碗里:咱们初一的饺子还没有着落呐!

想想以前漂亮时髦意气风发的自己,再看看如今脸如霜打紫薯、手如苍老树皮、一无所有的自己,尹先玲觉得,这个年,过不去了!

她跑到药店,以猪吃为名,买了一瓶安眠药。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看到灿烂就忘了世界的残酷,看到世界的残酷就忘了给自己灿烂。尹先玲不是这样的人。她只吃了一片,她要好好地睡一觉。

激昂的反弹

四顾无人的时候,她学着技术员的样子,把刀衔在嘴里,把猪摁倒在地,一脚踩住耳朵,一脚踩住尾巴。手一直哆嗦,浑身是汗。

尹先玲说:“假设我有100元花了99元,还有1元作资本,只要别人相信我,我还可以用1元挣到10元。”相信,是最有价值的财富。

年后,尹先玲参加了养殖培训班,之后四处借钱。信任她的乡亲们不仅帮她还上了贷款,还为她筹集了3万元。她再次买回一批猪崽,并引进一批血统优良的种猪。

有了科学的养殖知识作支撑,加上之前积累的经验,这批猪崽生长得很快。猪的存栏量迅速增加。

猪多了,尹先玲更忙了。她每天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晚上2点后才睡。遇上母猪下崽,一夜不合眼也很正常。有一次,一只母猪难产,大冬天尹先玲守在猪舍里,两天两夜没敢眨眼。等从猪舍里出来,她全身上下黑乎乎一片,连儿子都认不出她了。

第一次看到猪生产的时候,尹先玲吓得跑出去老远,半晌才回过神来跑去喊人。发展到后来,帮母猪接生,给刚出生的小猪剪牙、注射疫苗,她都不用假手他人。

猪崽长到三四十斤的时候,公猪要进行。往年,她都是找县里的技术员来帮忙。可是这一次技术员抽不开身,再等下去就晚了,怎么办呢?狠了狠心,尹先玲摸起了刀。

四顾无人的时候,她学着技术员的样子,把刀衔在嘴里,一把把猪摁倒在地,一脚踩住耳朵,一脚踩住尾巴。手一直哆嗦,浑身是汗。鼓了几次勇气,最后眼睛一闭,刀挥了下去……阉第一只猪,她用了十几分钟。等猪跑开了,心还在扑腾扑腾地跳。

过了两天,看第一只猪没什么事,尹先玲放下心来,给所有公猪实施。每次,她都挑在清早或傍晚没人的时候,她怕让人看见笑话,这哪是一个女人干的活儿啊?

到2001年,尹先玲的养猪事业进入高峰,她的养殖场已占地30亩,年出栏4000余头,成为全县的养猪大户。她真正成了一名养猪专家。

有了成熟的养殖技术,尹先玲发动起附近的十几位妇女养猪。通过统一供猪崽、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用药、统一回收,每位妇女的年收入都在5000~10000元。

这只是尹先玲事业的第一个高峰。3年后,她又经营起生物蛋白加工。如今,她的生物蛋白加工厂已发展到6个,她的事业也已辐射蔬菜种植、餐饮、洗化等多个领域,并在云南西双版纳投资了1500亩橡胶林。她成了不折不扣的下岗再就业明星。

最贫穷的富有

父亲经常在实验室做实验,但是不让她看。这特别像《大宅门》里的白家,所有药方传儿不传女。

网上有个著名的帖子这样写:“作为女人,我希望自己要开眼界,知道世界上其他女人在怎么生活。还要有一颗一直向上的心,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我一定要过上我想要的生活……我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对于尹先玲来说,这不是宣言,只是必然的道路。

刚下岗时,尹先玲曾想过到父亲开的饲料厂帮忙,尽管在兄妹五个中她的性格最像年轻时候的父亲,但是因为嫁出去的女人不便插手娘家的“家族事业”而未能成行。

发展养殖业后,尹先玲经常从父亲那儿进饲料。父亲的工厂主要加工东阿阿胶厂的下脚料,尹先玲突发奇想,鸡毛和驴毛不是有相似处吗,莘县是鸡屠宰大县,如果用鸡毛代替驴毛,不是更好吗?

父亲经常在实验室做实验,但是不让她看。这特别像《大宅门》里的白家,所有药方传儿不传女。直到尹先玲收集了大量饲料加工的资料,并调研了莘县的鸡毛日产量,父亲终于松口,答应借给她实验室用。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尹先玲做出了鸡毛粉。鸡毛粉获得了多所高校专家和国家饲料质量检验中心的一致肯定,这才有了后来的莘县诚信生物蛋白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初期很艰难,人手不够,尹先玲常常钻进锅炉房半天不出来;鸡毛紧张的时候,她也开着大三轮或拖拉机到屠宰厂收鸡毛。凭着这股子干劲,莘县诚信生物蛋白有限公司扩张很快,短短几年时间,就在河南、安徽等地开了5家分公司。鸡毛加工这个行业在莘县也迅速发展起来。

尹先玲有三个哥哥一个弟弟,父亲把自己的饲料厂传给了他们,可是不几年的工夫就倒闭了。如今,三个哥哥都在她的分公司上班。

这样的结果令人唏嘘。

人生在世,一无所有者更容易义无反顾,那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富有!

建一个大“家”

人,贵在爱人。爱着别人,其实也是爱着许多年后,那个遥远的、腰如弓鬓如霜的自己。

尹先玲有一个梦想:建一所养老院。为此她已努力了两三年。此前,她已在莘县朝城镇连续举办了四届老人节。每届老人节,她都为朝城南关村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现金和慰问品。

尹先玲是在农村长大的,后来又回到农村发展事业。农村人在她的人生里铺了两种底色:一叫做善,二叫做难。

刚开始养鸡时,尹先玲的儿子还不到3岁,由于无暇照顾,她早早就把小家伙送进了学校。那时候,他还分不清男女厕所,第一天上学就闹了笑话。尹先玲平常没时间接送孩子,一直是同学的家长照顾他,遇到阴雨天,总是把他送回家里。

养猪折了本,尹先玲向乡亲们开口,没有哪个不借给的;乡亲们把玉米送到养殖场,从来不问价格。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她真真体会了父亲为什么“挣十个给别人花九个”。那时候她就暗下决心,等到有钱了,一定要回报他们。

2004年,尹先玲因声带息肉做手术。躺在病床上,她似乎看到了未来的自己,那么虚弱,那么艰难,那么寂寞!自己只是生了一场病而已啊,那些孩子们不在家的老人,生活又该如何不易?

她决定,要建一座养老院,一座园林生态型养老院,让老人们在那里享受到充足的护理、医疗、膳宿服务。

篇6

科   类

分数线

文史、中医

187

艺术

130

理工

120

经济、管理

120

法学

159

教育学

138

农学

145

篇7

有个小男孩在脚踏车店里当学徒。有人送来一辆有故障的脚踏车,男孩除了把车修好,还把车子擦的很干净。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雇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就请男孩到他的公司上班。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今天你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你今天没有生气。”原来拥有漂亮很简单,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让他的孩子每天都在牧场上辛勤地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用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茁壮成长的。”牧场主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而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就可以了。

有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网球掉进草堆里怎么找?”有人答:“从草堆的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堆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高的地方开始找。”教练最后宣布了正确答案:“很简单,从草地的一头找到另一头。”原来寻找成功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任何数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总是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用的什么牌子的灯管?怎么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经常坏,坏了就马上换呗。”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常常更换灯管就可以了。

田边的青蛙对路边的青蛙说:“马路上太危险了,你搬到我这里来吧。”路边的青蛙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几天后,田边的青蛙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它已被汽车撞死。原来把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了。

有几个小孩很想做天使。上帝给他们每人一个烛台,告诉他们要保持烛台的光亮。好多天过去了,上帝还没来,多数小孩便不在擦拭烛台了。后来,上帝突然来了,发现每个人的烛台上都落着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小孩的烛台是光亮的,最后这个小孩成了天使。原来做天使很简单,实实在在地去做就可以了。

有一只小狗,想做神的门徒。神欣然答应。此时有一只小牛由泥沼里爬了出来,浑身都是泥。神对小狗说:“去帮它洗洗身子吧!”小狗吃惊地说:“我是神的门徒,怎么能侍候脏兮兮的小牛呢!”神说:“你不去侍侯别人,别人怎么会知道你是我的门徒呢?”原来变成神很简单,真心付出就可以了。

篇8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象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你的朋友是你宝贵的财产,他们让你开怀,让你更勇敢。他们总是随时倾听你的忧伤。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支持你,向你敞开心扉。"告诉你的朋友你多么爱他们,告诉所有你认为是朋友的人,你的行动可以从邮寄这个小小的故事开始。有一天,当这封信回到你的信箱里时。你会发现你有一个很大的朋友圈.

最后,我要说:"友谊的幸福之一,是知道了可以向谁倾吐秘密。"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是因为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为你也爱你身边的一些人。如果你总说太忙,不能将这封信转寄出去,老是说:"改天再寄。"你将永远都不会去做这件事的。所以,不要找借口,静心的看看这篇古老印度来的故事,然后决定为你的朋友们作一些事,从传寄这封信开始。当你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时,请认真的说出来。当你道歉时请看着对方的眼睛。

永远不要嘲笑别人的梦想。不要随便给一个人定性。说话时要慢,思想时要快。

打电话的时候请你微笑,对方一定感觉得到。

这封信应该在你收到的96小时内转发,你会发现4天后,生活起了变化。这不是迷信。

转给0-4人:你的生活会悄悄起变化

转给5-9人:生活如你所愿

转给9-14人:接下来的三个星期你会有惊喜的发现

转给15人以上:你的梦想终会成真.

这是一个朋友转发给我的信。常常收到类似的让我继续转发的邮件,号称如果这样做了就会发财之类,通常我会把自己作为终点,但是这封信打动了我,因为它说:"收到了这封信,是因为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为你也爱你身边的一些人"。带着爱的,一切将如愿以偿。

这是一封给你送上好运的信,它始于新英格兰。此信的复制由南非教区主教索尔安东尼起草并由维尼乌拉发出,已经绕地球转了十次。现在好运已降临到你身上,只要你照办,将此信网址复制2O份分别寄给亲朋好友或QQ上的朋友,使它在世界各地周转,你将在四天内交到好运,这不是在开玩笑,不需要寄钱,因为幸运是无代价的。

朋友本不该有那么重要,朋友又的确那么重要。生命里或许可以没有感动、没有胜利...没有其他的东西,但不能没有的是朋友。

朋友是可以一起打着伞在雨中漫步;是可以一起在海边沙滩上打个滚儿;是可以一起沉溺于某种音乐遐思;是可以一起徘徊于书海畅游;朋友是有悲伤我陪你一起掉眼泪,有欢乐我和你一起傻傻的笑……

朋友不一定常常联系,但也不会忘记,每次偶尔念起,还是感觉那么温暖、那么亲切、那么柔情;朋友是把关怀放在心里,把关注藏在眼底;朋友是相伴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携手共度一个又一个黄昏;朋友是想起时平添喜悦,忆及时更多温柔。 朋友如醇酒,味浓而易醉;朋友如花香,淡雅且芬芳;朋友是秋天的雨,细腻又满怀诗意;

朋友是十二月的梅,纯洁又傲然挺立。朋友不是画,它比画更绚丽;朋友不是歌,它比歌更动听;朋友应是那意味深长的散文,写过昨天又期待未来。

朋友的美不在来日方长;朋友最真是瞬间永恒、相知刹那;朋友的可贵不是因为曾一同走过的岁月,朋友最难得是分别以后依然会时时想起,依然能记得:你,是我的朋友。

有朋友的日子里总是阳光灿烂,花朵鲜艳;有朋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切。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朋友也许并不能成为一段永恒,朋友也许只是你生命中某段时间的一个过客,但因为这份缘起缘灭,更使生命变得美丽起来,朋友的情感更加生动和珍贵。即使没有将来又有何妨?至少,曾经我与你一起走过朋友的路。

篇9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13-04

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得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高新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产生深度融合,这种趋势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从业人员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浙江快速推进了工业化进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浙江省提出“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目标。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1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约为32319亿元,相比上年增加了 9.0%。三次产业相比上年分别增长3.6%、9.1%和9.4%。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结构由上年的4.9:51.6:43.5调整为4.9:51.3:43.8。2007~2011年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长率,第一产业为3.2%,第二产业为10.6%,第三产业为12.3%。

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从1990年开始逐年下降,自2006年至今保持在5%左右;第二产业自2006年开始基本保持微降趋势,但仍维持在50%以上;第三产业则从1990年开始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至今仍未超越第二产业比重。这表明浙江省正逐步趋近于“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二)浙江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的变化势必导致各产业间劳动力的流动,从而影响从业人员的结构。从吸纳劳动力数量看,第一产业自1991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自2001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至今仍保持领先并持续快速增长,2001~2011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6.39%,第三产业除个别年份(2003年)外吸纳劳动力数量一直稳步增长,2001~2011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4.13%。

由图2可以看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上升,且呈现出第二产业增长速率快于第三产业的特征。与图1对比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三产业结构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变化呈现相同态势,第二产业在结构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下,从业人员比重反而逐渐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浙江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轻、小”为特征的浙江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没有伴随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而发生根本性变化[1]。

从上述两个结构的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已经促使就业结构发生改变。为适应浙江省经济发展,高职院校要面向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各产业之间的交融,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高职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紧扣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增强高职学生就业适应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浙江省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专业对口率评价指标与复合型人才职业迁移的矛盾

专业对口率是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专业对口率最主要的作用是反映学校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用人单位的受认可程度,一般理解为对口率高的专业就业质量就高。专业不对口的原因有很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行业的特征不再那么明显,复合型人才培养带来的职业迁移性是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中不能忽视的因素。

(二)缺乏适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在高职院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有一些阻碍。如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两个及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非常困难,加之各高职院校自身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束缚,学生缺乏自主选课,尤其是选择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条件。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办学自逐渐扩大,如学分制推行、自主招生、大类招生、弹性学制等,但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求打破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桎梏,需要更为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建立更有效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各专业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三)专业之间沟通与合作不足

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三大产业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很多就业岗位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构建是以专业为基础的,院系与专业的细致划分明确地分离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这无疑使得管理更加便捷,教学资源聚合更加紧密,但同时也自然地隔断了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渠道,降低了合作的可能。这必然导致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脱节

复合型人才的复合性一定要建立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之上。学校应提供学生进行发展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条件,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并确立未来发展目标,进而有目的地拓宽自己知识结构和层次。但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通常为就业指导、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答疑及职业性向测试等,缺乏专业针对性,更谈不上在学生专业之外开拓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辅导。

三、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与规格

(一)设定渐进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

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不同专业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因此,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和渐进式关联为:知识积累丰富,基本通晓包括本专业在内的两个及以上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知识通用性与专业性结合,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交融渗透;拓展能力强,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相辅相成,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

(二)培养本专业基础牢固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应该在保证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开展,必须要先奠定稳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某个职业领域或某个岗位上的技术能手,在其他方面也具备一定能力[3]。

(三)开展以兴趣为主导,以能力为基础的“精英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参差不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对象应该是学有余力且有意愿拓展学习领域的学生。首先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以一刀切的方式全面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必然导致部分学生达不到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

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重视个性教育,帮助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我,引导学生在自身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获得充分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坚持原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建立适用于复合型人才的更为灵活的培养体系。

四、浙江省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浙江省高职院校在产业转型升级期,应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坚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探索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在此原则下,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流培养是比较稳妥的一种做法,即对普普生源坚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有意愿且学有余力的生源采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机制,如适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生源筛选机制、教育资源调配机制、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及培养效果评价机制等。其培养途径具体如下。

(一)通识类课程选修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一般包括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任选性质的通识类课程,通过“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渗透”的方式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挖掘学生潜在的跨专业学习兴趣点,为生源分流做必要的铺垫。而要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状况开设行业或职业指引性质的任选课程,并逐渐形成体系。

(二)跨专业核心课程选修

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限定选修课一般包括素质拓展课、基础拓展课和专业拓展课,其教学模块设置相对于必修课更为灵活。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可以在理顺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在限定选修课中增加校内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在不转专业的情况下深入理解其他专业、充分发展自我的条件。

(三)特长生联合培养

高职院校目前正逐渐深入开展的特长生培养是对学习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进行技能强化,使其达到该专业中、高级技能水平的一项工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工作实践中可以建立特长生联合培养制度,即针对分流出的有意愿、有能力学习跨专业知识的学生建立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组成的导师组,通过让学生参加不同专业背景导师的项目,或者由学生自主引进、开发交叉学科背景的项目而由导师组指导完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专业技能及实际应用能力。

(四)专业主辅修制

在有条件开展弹性学制的高职院校,在符合学校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之外,可以申请修读另外一门专业。在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后,颁发辅修专业证书。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不断充实自己,掌握复合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鑫芳.浙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分析[J].现代商业,2009(27):163.

[2]金一平,吴婧姗,陈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34.

[3]周从周.论当代高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9):3.

Research on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SUN Jian-jun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Ningbo Zhejiang 315012,China)

篇10

曲婉婷的走红,网络功不可没。然而,与大多数只能被低端口水歌淹没的网络歌手相比,曲婉婷一边赢得了点击率,一边为加拿大唱片公司Nettwerk Music Group所垂青,一跃成为Dido、Avril lavigne的同门师妹。这其中或许有几分运气,但更多的是对音乐品质的坚守。

《我的歌声里》是曲婉婷的首张个人原创专辑,相继推出的还有亚洲特别版。在曲目编排上,英文歌与中文歌平分秋色。不难看出,唱片公司意在通过比例相当的曲目设置来平衡两大流行音乐阵营的听众的口味。要知道,即便曲婉婷在大洋彼岸收获了鲜花与掌声,但她依然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制造”。在中文流行音乐迈入国际化的当下,没有谁甘愿将这个市场拱手相让。

英文歌方面,第一主打“Life Is Like A Song”,从前奏的由缓入急到副歌部分的瞬间爆发,凸显了曲婉婷对嗓音的掌控力;“Drenched”随着电影《春娇与志明》的热映进入大众耳膜。肆意蔓延的伤感氛围俘获了一批挣扎在情感漩涡中的善男信女,也让初试啼声的曲婉婷“未红先热”;而该片主演余文乐的再次演绎,为这首歌平添了一重男性的隐忍;“Anxiety”有着英式流行乐的流畅与电子音乐的迷离,是整张专辑中的上乘之作;中文歌方面,“我的歌声里”以简单的歌词、温情的旋律和忧伤的文艺气质成为曲婉婷最为热门的单曲;但也正是如此,其“万能”的前奏也遭遇到网友的调侃,大有成为新一轮“神曲”之势;“承认”有着些许民谣色彩,钢琴与吉他交汇其中,给稍显乏力的中文歌挽回了一些人气。

初听曲婉婷,第一感觉便是中和了王若琳与蔡健雅。相近的声线、相似的气质以及同样精良的制作,太多相似很难让听者将三个人彻底剥离,甚至在曲婉婷的第二张专辑问世之前,这种印象仍会存在。但细细品来,可以发现,曲婉婷的流行小品较之王若琳的爵士情怀更具流传性、原创性与草根性,在网络之外,借助传统的推广渠道―电影,为听者所熟知。这与先前通过晚会、电视剧来推广新人的方式异曲同工。此外,与金曲歌后蔡健雅娴熟的创作相比,曲婉婷的原创仍显稚嫩。但也亦如曲婉婷在“没有什么不同”中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回溯:任何时候都要用音乐证明她只做自己。

曲婉婷的最初亮相来自一段段录制粗糙的网络视频。在这些视频里,曲婉婷面对话筒,怀抱吉他,动情地演绎着一首首或原创或翻唱的单曲,那首热门的“老男孩”被她演绎出了特别的感觉。某种程度上,这首歌也流露着曲婉婷自己多年来对音乐理想的坚守。这样一个中性、慵懒却不失爆发力的嗓音,从名不见经传到崭露头角,在新人辈出的流行乐坛,以不算新人的年纪,努力实现着从新人到中坚力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