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业之道范文
时间:2023-03-22 01:0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修业之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行业专注和聚焦是品牌与技术积累的基础。但凡成功企业,往往都非常专注和专业,在某一细分领域做深做透后才会考虑延伸发展。做好市场细分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的壁垒。另外,专注某一细分领域能明确企业的研发创新方向,容易形成技术积淀,减少企业因盲目多元化而带来的潜在损失。在某些细分领域,某品牌即代表某类产品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固定概念,充分占据了消费者心智。比如一提到饼干就会联想到奥利奥、蛋黄派就是好丽友等,这就是专注带来的价值。国内也有小部分企业因为聚焦某一细分领域而做得比较好,但大部分还处于跟风阶段,只要知名企业一推出新产品,他们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市场上推出同类产品。
研发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休闲食品行业产品更新速度快,市场对创新类产品接受程度高,时尚化趋势强,消费群体普遍年轻,以儿童和青年人为主,青年人中尤以女性居多。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随市场而动,紧跟市场的潮流,加快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速度。另外,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更多消费者已将关注点放在了营养和健康方面,开发安全、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的健康型食品将是休闲食品开发的主要方向。国内休闲食品企业不应该因为缺乏资金或者舍不得研发投入而不去做产品创新,否则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真正和国外企业竞争或者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趣味性营销是一大创新。在时尚、潮流化市场环境下,体验式营销更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休闲食品一般是人们在休闲娱乐时才吃的,如果休闲食品本身加入一些娱乐趣味性卖点的话,更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比如卡夫在营销策略创新上,开吃饼干带有趣味性的先河,发明了吃奥利奥必须“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的吃法,这一吃法风靡大江南北。趣味性是企业营销的一大创新,它能让消费者产生特有的联想,占领消费者心智,因为趣味性容易提升产品的亲和力,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不过产品是否健康安全、能否满足消费者味蕾需求是消费者认可其产品品牌的前提。
行业加快集中。目前国内休闲食品行业进入门槛低,规模小,发展参差不齐,生产经营高度分散,规模大的年销售额几十亿元,规模小的如个体店、街边摊,总体而言,缺乏在全国享有盛誉和具有主导地位的著名品牌。国外品牌依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口碑和技术积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强势地位,形成了少数几家寡头独大的竞争格局,这是欧洲和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特征。未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国内休闲食品行业也将加快集中,小品、弱品会逐步被淘汰。优势企业可以抓住机会跳出产品同质化的圈子,实施差异化战略,用差异化特征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用产品的特色及其优越性吸引消费者,通过创新产品、建设品牌和拓展市场从竞争中胜出。
品牌是企业制胜的关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质量。品牌经历过市场长期考验,无论在质量安全还是口味需求上都有一定保障。因而消费者在选择休闲食品的时候,品牌是其第一考虑因素,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要素。小品牌或不知名品牌因为难以给消费者树立品质有保障的信心,很难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竞争中将逐渐被淘汰。另外,休闲食品很容易被模仿,但品牌却具有唯一性,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品牌可以作为产品识别的重要手段。
中国休闲食品市场现状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修养
在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中,就业者的道德素质被列为招聘和考核的内容之一。在职业教育中,如果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足或存在缺失,则会使职业学校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对于职业道德人才的需求。为此,职业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育,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
一、职业道德教育概述
职业学校中,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与职业的实践活动相连接,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具有稳定收入的、专业的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和职业道德态度,教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对职业问题的甄别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如下具体特征:(1)内容的特殊性。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行业特征,实现对学生的分类职业道德教育。(2)形式的多元化。在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措施,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更好地生成职业道德素养,如,参与车间工作、实训室学习、企业见习等。
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职业教育路径探索
(一)完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在强化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之中,首先,要更新职业道德课程设置理念,使其与社会焦点、热点内容相链接,具有现实性价值和意义,并使之具有行业性。其次,还要注重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开发和配合,要合理计划和安排学科课程、核心课程、综合课程的教学比例,使学生达到规定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并注重在显性教育中融合隐性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开放性教育,采用心理辅助、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二)引入丰富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职业学校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具体的教育手段包括:(1)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整合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素材,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职业道德规范。(2)主题演讲法。这是一种极其感性的教育方法,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围绕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主题,阐释某一观点或看法,可以较好地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浸透力,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将其践行于自己的行动中。(三)优化职业道德教育考评体系。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建构和优化科学的考评机制和体系,不能单纯采用笔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还应当结合口试、谈话、观察、调查等方法,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能力,更好地提升和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配备。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要充分重视和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还要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学等理论知识,学校要为职业道德教育者提供培训的机会,还可以聘用企业名家、社会学者、社会名流等进入校园,通过他们的切身经验和体会,向学生讲解最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事件,使学生沉浸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中,这些鲜活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极其强大的刺激作用,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甄别和选择能力。(五)强化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耻教育,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耻辱观,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用优秀的文化资源滋润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以德修身的高尚情操。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要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和精神,形成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养,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和环境,使学生感知和沉浸于良好的职业道德情境之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精神,成为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劳动者。
作者:罗新程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刚.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2]廖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意识培养[D].复旦大学,2011.
篇3
职业技能要专业化作为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它是执行能力的体现,更是个人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反映,它不仅指职业态度,还指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工作行为中体现出的专业、职业形象。专业的职业技能在优秀人才的身上体现为: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让客户满意的能力、准确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现代企业的工作核心是时间、效率和利润,这些因素的达成需要一支专业化人才梯队作前提。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考虑一个员工是否应该提升、加薪、培养时,是否具有高度专业化职业技能已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
心理素质要坚韧人类社会从另一方面看是一个残酷的竞争生态链,再高级的人才都面临被淘汰、被遗弃的厄运。因此,能否扛得住压力、经得起挫折,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项能力指标。在古代有“卧薪尝胆”、“面壁思过”的英豪,在今天同样需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汉子。在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没有“救世主”,只能自己拯救自己。
在最近一份调查问卷中,经理人们眼中的优秀心理素质是: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差距、失败、否定,能够自我调整保持平衡心态,“不卑不亢,宠辱不惊”。这些经理人们认为,这种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一定的忧患意识和很好的耐心做前提。由此可见,只有强烈的生存欲望,才能造就坚韧的心理素质。
择业要看中组织平台调查显示,越是高级的人才在择业时越看重组织的平台作用,因为他们深信:找到适合个人能力发挥的平台,比找一个坚固的平台重要。人才的内因只有和社会、组织的外因相互吻合时,人才的内因作用才会越来越大。因此,高级人才一般喜欢将眼光集中在选取和谐点、平衡点方面,而不是一般求职者所看重的金钱、职位等短期行为。
篇4
关键词 高校 青年教师 师德师风 对策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青年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大量的教育实践来看,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是好的。都能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不可否认在青年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术不够严谨,学术风气不够端正。
自古以来人们视教师为圣人,将学术领域尊为纯洁的圣土,容不得学术作品有半点瑕疵。但是现实情况是,媒体报道的关于高校教师剽窃,抄袭,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尚存在,高校少数青年教师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这样的学术风气扩散了学术研究的歪风,玷污了学术殿堂。
(二)敬业精神不足,功利思想浓厚。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越来越浓厚,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下滑,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教师的课时增多,在课时津贴等项目的驱使下,部分青年教师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为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疲于应付工作量,忽视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接收的知识含金量降低。另有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发展副业,将精力主要放在经营副业上,而将教学放于次要地位。
(三)理论知识积累较多,实践经验缺乏。
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的学历都在硕士以上,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基础扎实。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课堂讲课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宽度。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才能发挥。
(四)为人师表意识不浓厚。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也影响教书育人者的形象。目前高校部分青年教师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备课不充分,上课敷衍了事,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教学问题时有发生;部分青年教师在言谈举止上不够端庄,授课过程牢骚满腹,对时事评论不够客观;在名利的影响下,片面追求课时量,治学不严谨,剽窃他人成果现象屡见不鲜。
二、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要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领会师德的真正内涵,必须从各个方面培养师德,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好典型,以榜样示范。
道德建设离不开榜样的示范。首先,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高校的中老年教师也要带好头,为青年教师做出表率。其次,要重视典型的示范,古人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要善于利用现实中的先进典型教育他们。最后要鼓励青年教师追求进步,注意在青年教师中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宣扬和表彰青年教师中的先进典型,使青年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抓好典型、发挥榜样力量的同时,还要指出不良行为倾向,并加以引导,抵制错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二)注重教师发展,关爱学生成长。
一方面必须树立“以人为本 ”的指导思想,真正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重视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教学工作;将师德建设同解决教师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民主治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充分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另一方面,帮助高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尊重学生自主性精神来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帮助教师重视对每位学生综合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推行平实的工作作风和真诚的师爱,多一些俯身倾听,少一些冷面教训。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尊重他们的人格,做到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努力发现和开发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和潜在的优秀品质,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三)强化管理严格考核,强化激励机制。
考核其实质是激励,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作用。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首先设立奖项,对在教育,师德修养等方面的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奖励,调动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将师德考核指标量化并与个人自评、学生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评定相结合,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师德考核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奖优罚劣以促进师德师风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教师德性养成教育。
高尚的师德需要培育,必须重视教师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所谓养成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德性,使德性养成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要求。促进校内外学术的广泛交流,搭建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以知识学习与共享思想的推进促进高校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学识、做到终身进取,以此不断激发教师奋进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培养高校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带动和融洽师生关系;通过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和健康的教师沙龙,如:教师音乐会、艺术展、文化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推进高校教师高雅志趣和爱好活动培养高校教师高雅的志趣和爱好,丰富高校教师的业余生活;帮助高校教师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培养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创新,共同打造高水平高校师德建设体系。同时,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才能使自己逐渐成为对一切都洞悉于胸的智者;才能成为宁静淡泊,旷达宽厚,坚韧无比的仁者;才能成为胸藏万卷,心怀天下的文化传递者。
(五)严格高校教师师德考核与制度规范建设。
高校建设者们应建立一整套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指标体系、组织体系、实施体系、奖惩体系、监控体系、反馈体系以及循环改善体系等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师德规范,加强师德监控,实现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切切实实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切身利益紧紧挂钩,为奖惩决策服务,以最大化考核的效用。
篇5
论文关键词 法官 职业道德修养 民事审判
法官的职业道德是法官在行使审判权、履行审判职能的过程中或从事与之有关的活动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豍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虽然不能像诉讼法的规定那样明确,对法官的行为是否违法那么容易判断,但是对法官的形象,对案件判决是否公平的评价及对司法权威、国家法制尊严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经常听到当事人来咨询时问我:“对方是不是托关系了,是不是给法官送礼了”。我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法官法官收礼了或有人托关系,有证据吗?”回答是:“我没有具体的证据,但是我跟法官接触中,觉得法官对我的态度特别恶劣,极其不耐烦,在庭审中不让我发言,老打断我的话,但对对方态度就很好”。可见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审理案件中对当事人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所以法官应该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不能只停留在把案件审理完毕了事的层次上。我国目前规范法官职业道德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该法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五个方面对法官提出了全面要求。但实际上许多法官的行为并不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本文就常见的法官违反《基本准则》的行为做以下分析:
一、法官过多参与当事人的辩论
《基本准则》第11条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应该保持中立。在庭审中法官不能过多的参与当事人的辩论,不得通过言语、表情、或行为流露资金及对裁判结果的观点或态度,避免当事人或其他的诉讼参与人对其公正性产生合理的怀疑。法院的职责是以符合公平正义的方式解决社会各种争端和纠纷,要使每个当事人都能获得预期的公平正义,法官必须在发生争端的双方当事人之间严守中立,不直接介入双方的争议。法官只有保持这种中立的地位,才能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有些法官对自己在审判中的地位认识不清,忘记了自己的中立者身份,参与到双方当事人的辩论中去了。程序公正不能只局限在按照法律规定程序按部就班的去进行,而且还体现在法官在整个庭审程序中是否保持中立地位,如果法官的态度有明显的偏向性就会让当事人产生审判不公的感觉,认为法官受贿了,对方托关系了,法官偏向对方,也许最后的判决客观上是公正的,但是在当事人的心里,会认为法官不公。这就是客观公正和主观公正的问题。
在民事审判中,应增加当事人和律师的参与度,随着法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律师越来越多,公民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充分运用律师和当事人的力量,把证据的收集和庭审的准备交给当事人和律师,把法庭中质证交给当事人及他们的人,法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实和证据的判断上,让法官回归本来的地位,居中主持庭审,公正作出裁判。如果说,当事人和他们的人所提出的证据和叙述的事实有不清楚的地方,法官当然可以进一步提问,以最终弄清事实和证据,但是法官在弄清事实和证据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表情或行为,明白自己的行为时为了弄清事实和证据,如果像现实中有的法官那样,直接代替一方当事人和另一方当事人进行辩论,甚至争的面红耳赤,这种情况下当事人肯定会感到受到不公平待遇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就是法官失去了他在审判中的公正和中立地位,给另一方当事人带来不满,认为法官有倾向性,认为法官偏向对方当事人,连带着对判决也会不满。
二、法官不充分听取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意见
《基本准则》第32条第1款规定:法官应当认真、耐心的听取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除非因维护法庭秩序和庭审的需要,开庭时不得随意打断或者或者制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发言。
我国法院法官一般在庭审之前就接触到了案件,并且对案件有了一定了解,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看法,所以有的法官认为你们说不说我都已经知道,所以在庭审时有的法官就装装样子,简单听一听;有的法官则不给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和陈述的机会;有的法官在庭审中盲目自傲,一味的认为当事人什么都不懂,随意打断当事人的陈述,这些情况中,法官本身并没有想偏向某一方当事人的意思,法官做出的判决可能是公正的,但是其表现会给当事人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这反映了法官责任心不强,处理案件轻率。甚至有的法官偏向性一点也不隐藏,直接而露骨的表现出来,只让其中一方当事人陈述表达意见,不让另一方当事人发言,只要当事人一开口,法官就呵斥“你别说话”,整个庭审中就只有对方当事人和法官两人在演“双簧戏”,另一方当事人只有听得份,也不让当事人做最后陈述,法官就直接做出了决定的。像这种情况当事人肯定会对判决不服,对法官也会产生强烈的不满。“进行诉讼而遭致败诉的当事人经常对判决感到不满,但因为自己已经被给予了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证据,并且有相信是公正无私的法官进行了慎重地审判,所以对结果的不满也就失去了客观的依据而只能接受。”竖如果不让当事人充分参与诉讼,就算最后做出判决,也只是解决了形式问题,在当事人的心理意义上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也就是“口服心不服”。这样一来,原来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不满继而转化为对法官的不满,最终会对国家的司法审判权产生怀疑和不满,表面上看,法官已经解决了一个案件,但积累下来更深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果让当事人充分的发表意见,参与庭审活动,最后做出的判决就算对当事人不利,当事人的心理上也会接受。
另一方面,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对防止法官做出误判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法官不尊重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法律的公正不只是表现庭审的程序上,最后的判决的公正上,还体现在法官的行为和语言上。《基本准则》第32条第2款规定:法官应当使用规范、准确、文明的语言,不得对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有任何不公的训诫和不恰当的言辞。有的法官认为自己是法官,非常了不起,把人民给予的审判权当做自己骄傲的权杖,觉得当事人应该对自己服服帖帖,战战兢兢,在庭审中乱用训诫权,随意对当事人或诉讼参与人蔑视和呵斥,还有的法官在庭审中对当事人或律师进行人格的嘲讽和贬低,“你懂不懂法律吗?”,“就你这样,还能当律师啊”,大有不把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踩在脚下就不舒服的感觉。在法庭上是对事实和法律进行辩论,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这是当事人的权利,如果当事人的理解和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法官可以对其进行解释,就算法官不愿意给予解释,也不应该讽刺当事人,这种做法虽然并不当然影响最后判决,但是影响法官的形象,连带就会影响公众对法律权威的影响。公众会说:“法官素质这么差,法律还能好哪去?”所以在庭审中法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要想到自己是法律的代言人,自己的形象诠释着法律的形象。
之所以实践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法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所以对法官要注意个人修养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注意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法官的选任上要注意。法治发达国家的法官选任一般都是从业绩好的律师中选任,他们一般都是德高望重、有一定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对法律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人。我国的法官大部分都是从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法院工作,没有很多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法官缺乏责任心和荣誉感,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没意识到维护法律的尊严就是维护自己的尊严。
二是注重法官庭审礼仪的培训和学习。在法官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多次的职业培训,希望不只是对法官职业能力的培训,对法官在庭审中的礼仪也应进行培训,包括语言表达,说话方式,说话内容,语言的逻辑。让法官在庭审中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说话用正规语言,法言法语,说话不要太随意,说话方式要得体。
四、法官随意改变已送达判决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学;品质修养
一、音乐教师应从课本内外寻找适合品德教育的素材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二、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到音乐教学全过程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教师要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三、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播德育精华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舞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师要以自身的完美形象和修养感化学生
神圣的音乐教育事业要求完美尽职的教师来完成,如果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价值观;素养;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过硬的教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在与学生日常相处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众所周知,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就是教师,近年来,许多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因为社会环境、价值观和理想的改变,把自己的科研项目,等有利于自身职位和学校地位的提升作为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更有教师收受学生和家长贿赂,戴有色眼镜区分对待学生这样让诸多教师同仁所不齿的做法,这种本末倒置的所为就是因为现在众多的教师缺乏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从而让教师这个神圣而广荣的职业蒙上了太多暗淡的灰色。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是高校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学识、有仁爱之心。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热爱学生永远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只有把自己脚下那三尺讲台作为展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真心热爱教育事业,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时刻铭记于心,才能做到真正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之所及。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了所有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身体情况等等,才能在教学中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功。不仅在课上有限时间中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在课下走到学生中间去,关爱每一位在外求学的莘莘学子,用自己的学识和人生阅历帮助他们,做一名合格的“筑梦人”。
二、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作为一名传到授业解惑的教师,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要有面对未来人生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尤其是面对刚刚从高考中释放,正在从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汲取知识和人生经验的大学生们,他们之中有些是顺利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又或许因为种种原因,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无知。这时候,站在他们面前的教师,就成为了他们最容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我们教师在讲台上任何一个细小的看法和表达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映射,造成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风范,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三、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的结合
要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是应该将这些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问题中。也许每一个教师的人格脾性是由之前累积而来,有人凭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易于感染他人的人格魅力,更加适合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但是在职业生涯中,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觉悟就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了,都是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师岗位和社会实践中长期、逐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作为刚刚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论知识,更应当把这些认知用于日常的指导行动中,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学工作,并且要以理论知识为准则,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随时比对、检查和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快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四、在业务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授知识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学生走进校园,坐在课堂里,就是要学习知识,武装自己,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更应该具有“举一反三”的本领,将有限的知识扩充到最大化,尽可能的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积极的主动的去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用良好的教学理论修养武装自己,以精湛的教学手段为武器,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从始至终的认真对待学习,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古至今,教师一直有众多的比喻和象征,如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荣的职业等等。而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言传身教,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学生和未来以他们为主力的社会,所以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做一位真正可以发现“千里马”的“伯乐”,而真正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我们需要日积月累,始终对教师保持高度的热爱,始终铭记教师的职业操守,一直努力奋斗。
作者:冯冰 赵昆 胡爽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 training in rota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and proposes to establish professional studio a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practice.
关键词: 中职教师;企业实践;进修难点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enterprise practices;difficulties in advanced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45-02
0 引言
培养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与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及综合能力息息相关。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当前,中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普遍还有待提高。而采用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拓展引进教师渠道,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努力培养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对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能为学校带来很多实践培训的新创意和丰富的市场信息。
1 中职院校教师轮训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职院校的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的比例非常低,且进展举步维艰,追溯其原因主要有:
1.1 相关规定尚不完善 目前尚没有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的制度保证,也就是没有对其实践的要求、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管理等相关工作制订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没有予以制度化。
1.2 教师轮训方案的缺失 目前中职院校尚未形成专业化的教师轮训机制,致使人员难以调配,大部分教师因无人替班而无法参与实训课程。中职院校由于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不及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建设始终是薄弱环节,逐渐与不断增加的生源相互矛盾。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较强,教师的在职进修、实践,经常因为缺乏代课教师而难以进行。如果增加代课老师又会出现实践进修结束后师资过剩的情况。表面上看是由于教师匮乏引起的,但笔者认为,这并非症候所在。而缺乏科学的专业教师学年(学期)轮训方案才是真正的原因。
1.3 缺少合理的实践计划 当培训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需要时,再好的设计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训也就事倍功半。教师实训若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极易在实践过程中步入歧途,最终造成实训与现实需求脱节。目前,大多数中职教师到企业中顶岗实训往往迫于教育形势而不得不“走过场”,真正参与一线生产活动的教师非常少,而大部分教师均是打着参观学习的旗号应付差事。最终结果当然是大部分教师不能按计划履行实践任务,很难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实践停留在浅层次的目标。正是由于缺乏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周密计划,实践方案也缺少教师的主动、个性化参与,使教师对进企业实践缺乏目的性,很难保证实践的有效开展。
1.4 缺乏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的供需对接不畅通,导致企业不愿意主动提供技术岗位为教师的实习与培训提供支持,当然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积极探索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但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中,教师对企业的技术和创新支持与企业对教师实践岗位的提供难以形成平衡状态。
1.5 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设计行业的每个项目历时都需要1个月以上,例如服装项目是需要一个季度才能了解到完整的项目开发全过程,而且设计师与企业要有一个月的磨合期,磨合期刚过实践进修也就结束,因此这样的实践期间教师所学到的内容不多,后续客户所需要的设计调整接触不到,而这个环节确实是设计中的
关键。
1.6 教师自身意识欠缺 作为奋斗在一线的中职教师,工作成绩取决于其本身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就会有责任心,有责任感就会把工作做好、做扎实,并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尚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职校教师培养机制,关于中职教师任职资格、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制度也尚未健全,导致中职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有的教师不能充分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也意识不到自身的专业水平对于学生能力的引导作用;有的教师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创新理念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仅凭一纸文凭高枕无忧,不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致明显落后于现代教育体制;有的教师对到企业中顶岗实训的意义理解片面,认为到企业实践更重要的不是提高技能,而是改变思维方式,了解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企业的文化、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安排那么长的时间参与实践。
1.7 待遇问题 今天教师的定位和内涵已不同往昔。对很多教师来说,教书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虽然国家出台了政策以提高教师待遇,但在许多地方仍难以实现。当前教师队伍体量超大、知识对人生命运影响有限,以及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失控,使教师这个职业很难维持知识引领者的地位。在这种状况下,若人们依旧把更多的社会道德担当寄托于教师身上,无疑是漠视了现实。虽然教师依旧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却也只是一份职业而已。当人们依旧把社会道德模范这样宏大高尚的责任加之于教师身上,无疑使教师不仅承担了生活负担,而且也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2 解决策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校内成立专业教师工作室更适合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和进修。其实成立专业工作室在高校中已是非常普遍,例如广州美术学院的“集美公司”早期就是一个教师的设计工作室,华农的“黑天工作室”等都是成功案例。笔者结合现实条件总结分析了成立设计工作室的优势:
①专业工作室是教师大胆尝试的产学研基地,这些工作室包括了项目承接、教学实践、参赛培训等功能,为教师提供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以达到一次次产生质的飞跃的理想平台。
②设计与市场的链接相当的紧密,在校的教师能接到市场项目的不在少数,而我们的学生正需要这些实际项目的实习训练,这样的资源完全可以对接,达到以点带面,促进教学发展。使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累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设计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形成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
③专业工作室在硬件方面投资少,部分资源可与实训室共享。软件方面学生可通过面试筛选完成设计的技术要求。需要非常专业和前端的设计资料,包括书籍、杂志、以及最重要的实际案例,这些在工作室的运作中会慢慢积累,成为学生的专业资料库,为学生提供及时对口的专业资讯。
④工作室可以教师的不同特长而建立,形成专业的细化发展,例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实包括两个方向,即服装设计和服装工程。非常少的学生能做到这两个方向都很优秀,而这两个方向的市场需求也是旗鼓相当,因此可以利用工作室的侧重倾向将学生培养得更专、更细、更
对口。
⑤免去了教师下企业的磨合期,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实践进修时间的长短与教学任务多少之间的矛盾,也可为学校节省部分费用。
⑥工作室能让教师与学生更有归属感,教师在工作室里可以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进入工作室的学生要经过工作室教师的面试,进入工作室的学生持有学习证书,且有优先参赛的机会,这些规定都可以让学生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同时也能体验紧张而且真实的面试过程。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竞争力和危机感,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
⑦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学校能建立奖励制度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教师主动承接市场项目,教师将由被动的实践学习转变为主动寻求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教师如果有学生团队配合协调,就可以承接实际项目,在此过程中还能训练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更贴近实际公司的运作。
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前期主要是投资探索阶段,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经济效益可能很小甚至不可预料;中期逐步走上正轨,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将实现一定的利润,基本满足自身发展及小规模活动经费等需要;而到后期,以专业公司的形式向前发展,实现新的飞跃,将能给学校创造较大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看:通过各专业工作室的实践培训,真正为社会提供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适应市场需求,这将大大提高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知名度,将吸引更多的学子慕名而来。到那时,学校将是名利双收,专业工作室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推进器,而真正实现培养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奋斗目标也指日可待。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教师能承接项目为何不直接在课堂上以项目教学的方式操作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①没有学校的制度保障,容易被认为是“利用学生赚钱”;②承接项目的收入分配方式没有予以制度合法化;③未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学校的现有资源。
因此,建立专业工作室是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原则,且有预期发展计划地将学习型工作室逐步转变为实践型工作室,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团队。可以由教师依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向学校申报,学校需建立申报资料审核的要求与细则。工作室所承接的项目按税点上交学校,其余部分由工作室教师按学生工作比例分配,其中包括教师费用以及工作室运作经费。学校以工作室扣税的多少对工作室进行奖励,扣税越多奖励越多。每学年工作室需要进行年度总结、推出作品集和作品展,以提高工作室知名度,同时也有利于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训资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中顶岗实践虽然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的实训经验,但这种培养方式形式单一,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成本较高,而且校企之间合作关系不稳定,笔者建议中职院校应该基于本校现实条件成立专业工作室,使得教师培训与市场形势挂钩,以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岗位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袁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7(02).
篇9
关键词:驾驶员 提高道德 修养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下,其道德水准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有人感慨讲奉献的人少了,明哲保身的人多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照样有人挺身而出,有奉献精神,社会总是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社会各行业间的职业道德,公德教育正在不断加强,由此联想到日益庞大的驾驶员队伍,其职业道德的高下,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人试就对如何提高驾驶员职业道德修养,谈点个人意见。
一、当前机动车驾驶员队伍的基本现状
机动车驾驶员是一项特殊性的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机动车的拥有量越来越多,驾驶员队伍越来越庞大。驾驶机动车的人已不再是完全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更多地已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目前驾驶员队伍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非专业,专职驾驶员人数的大量增加,他们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良莠不齐,对交通法规以及各种规章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很难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道路交通状。即使非专职驾驶员,也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问题,更何况是新手。非专职驾驶人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驾驶员整体素质的差异,又将影响到交通安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机动车驾驶员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些不良表现
机动车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必须遵守各项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同时还必须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机动车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时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欲超车前车不让,产生报复心理,有些驾驶员在行驶途中欲超车,前车不及时让车,就觉得心里不舒服,超越前车后产生报复心理,故意减慢速度,立即右转方向或急刹车,稍不留神就会人为的增加事故频率。
2.夜间车辆交会不关闭远光灯,只图自己方便,无视其他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如果始终不关闭远光灯,会造成其他车辆驾驶员.骑车人和行人炫目,增加不安全因素。
3.雨天开快车,泥水飞溅行人。雨雪天气,道路积水,路遇行人,不减速避让,任凭车轮冲过积水,飞溅行人一身,熟视无睹,以此取乐。
4.肇事逃逸。少数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不是立即停车积极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及时报案。而是置伤亡者不顾,存侥幸心理,驾车或弃车逃跑。更有甚者,将伤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延误时机导致人为死亡。
5.酒后驾车。酒后不准驾车,哪怕是非驾驶人员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有些驾驶员就是喜欢明知故犯,借酒力开快车、冒险车,左超有钻,横冲直撞,让路人心惊胆战,有的饮酒过量,驾驶车辆反应迟钝、迷迷糊糊,操纵车辆频频失误,致使险象环生。
6.严重超载。有些驾驶员或车主受经济利益驱使,车辆严重超载,尤其是对交通管理相对薄弱的地方,驾驶员见有机可乘无视道路交通法规,视他人生命于不顾,载人车辆大大超出限额人数;货运车辆更有甚者,超过限载吨位的一倍以上,这种严重超载超重的车辆,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会缩短车辆寿命,还会造成路面损坏降低车辆制动效能,有百害而无一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对社会危害极大。
7.闯红灯、超速行驶成了一些驾驶员的习惯。这种行为很容易造成他人的人身安全以及自身安全。根本没有把安全这两个字放在心里,养成了任意违章的坏习惯。
8.不讲社会公德。少数驾驶人员忽视职业道德,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片面认为驾车只要不违反交通法规就行了其他一律置之度外。因此有的驾驶员在行驶途中遇到交通事故,路人或伤者求救时,不理不睬;有的驾驶员路遇违法乱纪行为之人,不敢制止,任其不良后果发生等等。
三、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无论是驾驶单位,群众性驾驶组织,都要十分重视对机动车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采取多形式、多渠道以及生动的实例来引导他们、以提高驾驶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各交通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及驾驶员培训学习,要充分利用换证、驾驶员年审、违章办理、培训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的对驾驶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2.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为了有效遏制交通违章,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运用先进手段对道路进行监控;同时要加强路面管理,对少数不遵守交通法规驾驶人员,在提倡教育为主的基础上,还有进行处罚,让违章者在接受教育处罚中汲取教训,使其改变任意违章的不良行为,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3.开展‘畅通工程’‘平安大道’创建活动,促进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机动车驾驶员是道路交通的只要参与者为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确保人民行车、走路、安全畅通,通过‘畅通工程’‘平安大道’的创建活动,减少交通违章行为,基本杜绝闯红灯、酒后驾车、争道抢道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等违章行为的发生。
篇10
【关键词】教师 师德修养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43-02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建设者,教师按一定的社会标准和需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知世界的能力,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准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而提升师德修养水准的前提是明确师德修养的取向。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只有明确了师德修养的取向,其修养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完善。
一、高校教师要爱岗敬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是一个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这是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基本前提,也是师德修养之根。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识有四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即畏业、爱业、乐业、创业。这是教师敬业纬度的基本形式,也是一个教师爱岗敬业的不同表现形式。“畏业”是指敬畏自己的职业。当一个教师清醒地把自己的职业当做一种“干活挣钱的行业”时,会很怕失去它,那他对教师职业就会具有一种敬畏感,其敬业的精神就始于畏业。畏业者对职业能尽职尽责,爱业者能自立自强,乐业者能无怨无悔,而创业者则表现出一心一意。这四种不同的职业感,虽然层次不同,但都是教师敬业的内在动力。“畏业、爱业、乐业、创业”既可视作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目标,也可理解为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从前者的意义出发,它为教师个体的修养提供了目标参照坐标,使其修养更具目标性。从后者的意义出发,它启示我们,师德修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只有高度重视加强修养,才能不断超越,修成正果。一个好教师只有将职业当做一个事业来做,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岗敬业,他的人生价值才能获得充分的体现。
教师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工作时间上的边疆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决定着教师要有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精神。为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提前做好课前准备;为备好一堂课,更要加班加点熟悉教材、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进行二次创作。对于责任心强的老师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班,上班固然要努力工作,下班常常又是上班的延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场所,校内是“阵地”校外是“工厂”。每天都是在备课、上课、辅导中周而复始。教师的奉献精神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而是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一身粉尘,两袖清风”,“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是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高校教师要热爱学生,具有严父慈母情怀。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决定的,是师表形象的核心。热爱学生和教书育人是一个整体,是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因为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顺利进行,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与方式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只有充分热爱学生这个主体,激活这个主体,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只管教书,上完课拿起教案就走,不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就不可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不可能产生尊师情感。大凡威信高,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无不具有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的精神。托尔斯泰曾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老师。”一个与学生封闭的教师,一个缺乏爱心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热爱学生必须具有严父慈母的情怀,既要像严父,又要像慈母。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有父辈的威信,更有母爱的仁慈。面向每一个学生,应向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学习上给予辅导,微小的长处给予肯定,稍有进步给予表扬,遇到打击给予保护,遭到挫折给予安慰,犯了错误给予教育,安排工作给予信任,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们有些教师年复一年的教,教了一辈子书,却从未在教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未涌起爱的激情,因此,也就无法取得教育的成功。良好的师德修养,应该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你爱教育事业,你才能体会事业成功的乐趣;你爱学生,你才会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的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才能在学生成长中感受到教师生命燃烧的光亮和价值。
三、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具有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强烈的示范性,决定着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用人格力量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以自己的能力向学生传播知识,教育学生学会做事,掌握一定的为社会服务的本领;另一方面,又要以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学会做人。因此,教师具备什么样的情操,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教师具有何种能力和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教育后果的问题。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为师者,一定要修炼职业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性养性、以行导行,时时事事为学生做表率。实践表明,在学校里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的往往是那些情操高尚、学识渊博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所以,只有具备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去影响、熏陶学生,使其“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
教师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是由教师工作的对象决定的。青少年学生在生理、心理和思想品德方面都还不成熟,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很大的可塑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的人物和环境对他们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更有权威性,学生天天和教师打交道,他们时时处处都在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甚至个性、爱好、仪表、教容和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只有身正的教师,才能带出身正的学生。教育家孙敬修曾形象地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收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的行动。”可见,教师不仅在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质育人,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事事处处严于律己,无论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都要以自己良好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必须“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方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
四、高校教师要精通业务,具有厚积薄发潜能。
精通业务是师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姆斯基也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备比教学大纲规定还多许多倍的知识,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精工巧匠。”作为一个教师,与其他的专家不同,他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学生常常把教师当成百科全书,在他们眼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化身。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或者经常被问住,学生会非常失望,对教师的信任度和崇拜程度将会大大降低,也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趣幽默的老师。现代课堂不欢迎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密不透风的先生。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博学多才培育学生。新一代的学生无论在知识面、社会认知水平、个人胆识、交往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从前。面对他们,“先生”的先知如果捉襟见肘,继续得过且过,沉醉于“半桶水”而悠然自得,必将最终失去神圣教坛的主角地位。因此,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