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范文

时间:2023-04-02 00:0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设与生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设与生成

篇1

关键词:预设生成;和谐;生命活力

长期以来,我们老师把课堂作为自己实施教案的阵地,把自己当作分析、讲解知识内容的容器。教师独占课堂,主宰一切。不能与学生展开平等、民主的对话。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程序在老师心目中是最为重要的,完成这些程序是老师努力追求的。至于学生的学习程度,至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却成了次要的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学和教师。通过新课程理念导引下对理想课堂的追寻,我们发现课堂原本就具有生成性特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刻板、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柔性设计,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叶澜教授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做到因势利导,使“预设”与“生成”成为和谐的统一体,焕发生命活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激起生成的浪花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不是不要预设。只不过我们的预设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淡化狭隘的模式化备课,强调正确预设观指导下的有效备课,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要远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所以,生成的课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品德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如何面对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

(一)认真钻研教材,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的亮点,使人难忘,值得回味的往往是学生生成问题的那一瞬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生成的问题,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现代的课堂,我们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不是坏事,而是好事。面对好事,我们当然要高兴,要欢迎。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哪怕是不着边际的想法),不要将教师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应该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师生间讨论式的交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心理也得到满足。学生是应该出错的,出错的学生并没有错,课堂因出错而精彩!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的生成性来自于教师对教育科学和艺术的把握。

(二)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智慧

面对生成的问题,教师除了有良好的心态以外,还必须发挥教育机智,我的体会是可以分两步走,先加以判断选择,再考虑如何处理。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加以选择,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转换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共同来关注;对于个性的问题则可以个别处理。在一节课中,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对于那些有当堂发挥价值的生成问题要拿出时间,重点处理。对于那些当堂发挥价值不高的生成则可以少花时间,个别处理,淡化处理。

(三)用爱心对待,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不回避也不能简单化,教师不要搞包办代替,要引导大家共同思考、解决。对于有些问题思考了、讨论了不一定要当堂解决,要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的意识。

1.学生自发生成主题时的“顺”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会三三两两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发生成许多不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最能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在这种由学生自发生成主题的情况下,教师应首先讲求一个“顺”字,即顺应学生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等等,使学生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索,并形成主题。

2.师生共同产生主题时的“引”

孩子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形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制约,因此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有的幼儿经常在一个主题即将诞生之时,由于受到干扰或别的原因,就放弃了研究而转向另外的活动,从而失去许多值得研究的主题。所以,在孩子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的生成主题。

3.教师生成主题时的“推”

在生成性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同时,又因为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有限,常常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推”学生一把,即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较高的层次。

4.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积极学习的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 物理复习课 有效课堂 教学设计

毕业班后阶段的课堂教学多是围绕复习这一主题展开的。复习课经常是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口干舌燥,而学生则置身于题海之中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这样的课堂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更会降低老师的积极性和教学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产生麻木和厌恶之情,师生无法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正如孔子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成功的复习课,离不开老师课前缜密的教学设计。笔者结合近几年初三毕业班物理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突破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

复习课的首要目标是唤醒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很多物理学基础知识,如光学知识是初二上学期的教学内容,后续学习过程中并未涉及,时隔一年之久,大部分学生早已遗忘殆尽。鉴于此,一堂复习课伊始,教师要对知识要点进行梳理、整理、归纳、总结,并形成纲要,标注重难点、考核等级及考察方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抓住主干知识,并对照纲要目标要求,掌握基础知识,这是复习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加以处理,例如:找一道易错易混题,让学生先出错,老师再纠正,让学生在错与对的比对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通过事先多次磨课,创设合理的情境,把零散知识连成知识串,从旁激发与帮助,让学生逐步融入,使课堂“升温”;教师也可创新实验设计,实验不仅是新授课的法宝,在复习课中若运用得当,也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如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教师不妨从相机与投影仪不同的使用场合着手,可以很快进入情境。在复习气体压强内容时,设置一个从锥形瓶中取出完好鸡蛋的实验(锥形瓶倒置在铁架台上,用开水对锥形瓶底进行冲淋,瓶中的鸡蛋可从瓶口缓缓滑出)。这样的预设既达到复习引入的效果,又提高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唤醒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收获的喜悦。

二、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复习课绝不能通过“背、默”这种单一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无视学生个体差异,虽然对“学困生”能起到督促作用,但对“学优生”却是一种伤害,会使他们养成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时间久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定会倒退。

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其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休戚相关,可以学以致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对物理学名词、规律、公式的处理应联系实际、突出理解,让学生学有所用,体会学习的实用价值。初学时,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还处于浅层次理解,不够深刻。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如“欧姆定律”中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后续电功、电功率的学习方能融会贯通。

复习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重视名词、概念、公式的导入环节和提出过程,突出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教学中要突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突出物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之功效,达到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乐、乐中促学的理想目的。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相关条件。中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教师培养,让学生的思维在物理情境中畅游。

北京大学物理系田光善教授说过:若能让学生从我们的讲述中得到一点启示,以便他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有榜样追随,有信心前行,有毅力克服困难,既已达成教育之目的,又尽到身为人师的责任,这是一项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工作。

三、题海无涯,回头是岸

“一堂复习课,试卷满天飞”是学生对后阶段物理课堂的形象描绘。“单元卷”、“专题卷”、“提高卷”、“冲刺卷”、“交流卷”、“模拟卷”、“押题卷”、“信息卷”等,可谓卷卷不息。考试是通过试卷检测学生的,在规定时间内做对更多的题目成了老师的执著追求。学生变成了解题机器:只求是什么,不求为什么。

“题海无涯,回头是岸”,教师要以身作则:自己先下题海,对题目予以研究、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不妨从以下方面筛选题目。

1.题目一定要删减。若与考纲(教学大纲)要求有出入的,学生暂时不能接受的,不在本节课(或近阶段)讲解范围内的,过难或过易的,重复练习的,则坚决舍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易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题目呈现的次序性。选择习题应遵循学生智力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还应关注习题的铺垫性,前题为后题起铺垫、启发、分散难点的作用,后题是前题涉及知识的应用和提高。

3.讲评试卷应突出问题,淡化题目。学生关注的是哪道题做错了,有无得分。对错题分析、点评理所当然,然而更多的应是深层次分析:学生为什么会错。它暴露了自己教学环节中的哪个薄弱点,后续教学中要予以修补,加强反馈。更需要对错误问题整理归类,予以拓展,强化训练。这样方能体现错题的核心价值。

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你不是学生,学生也不是你。教师和学生永远属于两大阵营,教师永远无法真正走入学生内心。教师如果对这一点没有清醒的认识,一定会吃亏。高明的老师会尽量缩短这两个阵营的距离,,组织、启发、激励学生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不高明的老师会使这两个阵营对立,增加彼此的距离,极端者甚至势同水火,互不相容。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上,教师应具备真正的学生意识、童年意识、知道敬畏生命……

教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班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如思维特征、个性特征,每个学生所属的层次性特征,甚至于智商、情商等因素都要综合考虑。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进而精心设计缜密的教学方案;教师还要充分分析学情:哪些是学生肯定掌握的(不讲),哪些是学生可能遗忘的(要概括式复习),哪些是学生存在问题的(要重点讲解),哪些是学生易混淆的(要举一反三,加强辨析),哪些是短期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的(要分阶段达成,不可拔苗助长)。只有真正知道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把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落到实处。

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教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以主人身份全程参与课堂,是否学得主动、快乐、有效。一节课堂应该有3声(笑声、赞叹声、惊讶声),5个度(主体参与度、个性张扬度、思维有效度、情感交流度、能力形成度)。一堂成功的物理复习课,教师不可用一张考卷搪塞,重复单调的“做―讲”模式,这种课堂是空洞乏味的,亦不可课前毫无精细的教学设计和策略,这种课堂是收效甚微的。一堂成功的物理复习课,老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学情实际出发,充分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规律,“授之以渔”,切实把“减负”落到实处,把教学设计落到实处,方能达成复习课之根本任务:知识求深化、技能求熟练、方法求灵活、思维求深广。

参考文献:

[1]沈英.浅析物理课堂结尾的实验情境创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2).

篇3

关键词:预设条件;生成时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5-02

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下面就如何做到充分预设与有效生成谈一些看法。课堂预设是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的课堂教学策略,预测教学目标,是一种教学预案。课堂生成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思维碰撞而形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一、充分预设的条件

有效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要想避免教学低效、盲目的生成,预设至关重要,只有预设充分科学才有高效的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欲达到预设的精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教师预设的前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学生依据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加工与包装。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教材挖透、挖深,多角度地理解教材,找准与新课标的结合点;还要博览群书,关心最新的生物科技动态并及时整合到教案中,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这样才能使预设具有前瞻性。

2.潜心研究学生,是教师预设的保证。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预设的内容如是学生熟练掌握的,教学将是低效的,如预设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教学将是无效的。通过课前书面、座谈等多种形式的调研,了解学生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突破教学的难点,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预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如此,教师才能做出更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杜绝无效、减少低效的课堂生成,促成高效的课堂生成。

3.科学预设教学环节,保证学生对知识“咀嚼回味”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老师的讲解及提问在某些方面不要太到位、太完美,留有余地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应该是老师要精讲少讲,给课堂留足、留够生成所需的时间。

案例:《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片段。在讲完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等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后,出示习题:下图表示的是在最适宜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请解释在A.B.C三点时该化学反应的状况。(2)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0C,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3)如果在B点时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相应的曲线。

在评讲完该题后,自我感觉设问得比较全面,学生掌握得也较好。在讲完所有知识后,还余有5分钟,我让学生互相疑问、交流。在此过程中,有一位同学问如果在B点时温度升高100C曲线会发生如何变化?此时对我来说有耳目一新之感,在短暂的思考后,引导学生画出了变化的曲线,之后又让全班同学学习这位同学的质疑方法。如没有最后5分钟的留白,此类有创意的问题是不会产生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每节课最后的5分钟留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知识预设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有效生成的时机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共识下,“生成性教学”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捕捉生成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的有效生成常出现在如下时机:

1.将错纠错生成。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懂得少到懂得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出错儿是正常的。学生错误的暴露往往是动态生成的良好时机,优秀教师善于引导,使学生将错误和正确两相对比,让学生自行判断,得出结论。例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写反应式总是出错儿。光能写成太阳光能、叶绿体写成叶绿素、多写酶、用等号、产生的氧气用放出符号、反应物水写成7个、生成物水写成1个等。这时我就让学生去分析为啥不能如此写,例如日光灯的光也可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含有酶、氧气中的氧来自生成物水等。通过学生的自行辨析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该反应式加深了理解,大大降低了出错率。

2.组织参与探究生成。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常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探究中充满生成,生成又赋予探究新的内涵。案例:《探究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进程中,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不同的酸碱度是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影响?”我回答说:“你提的问题极有创意,它是该实验的一个无关变量,是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你可以设计实验去探究。”该同学经与同组同学交流,很快得出了把浸过酵母液的滤纸片换为普通的滤纸片,其余与课本相同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是:PH=9的烧杯中,出现了明显的气泡;PH=7的烧杯中气泡不太明显;PH=5的烧杯中没有发现气泡。从而得出酸不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碱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结论。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妙招”其实就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在课本原有实验基础上的深入思考。教师能巧妙地将学生的“发难”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理念,收到了预料之外的好效果。

3.在激情争辩中生成。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早或不合时宜地作出评价,可能就会压制、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和做法,当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时,教师不妨首先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让自己认为有理的各方先互相争辩,这个争辩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不断改进的过程。例在讨论“酶特异性实验的设计”时,涉及到对因变量的检测,有的说用菲林试剂,因为实验现象明显;有的说用碘液,这样方便,符合实验的简便性原则;有的说还是用菲林试剂,因为用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被分解,但不可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等等,最后得出用菲林试剂而不用碘液的结论。我们必须看到,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教育的价值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灵活地捕捉生成机会,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并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服务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会有有效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上下工夫,还应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自如地处理各种“意外事件”。

参考文献:

[1]王永胜.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生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预设 生成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教学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生成实现价值。《思品》课的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它体现了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但不能刻意追求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某一主题下充分参与、体验,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没有预设就没有秩序,没有预设就没有规范,没有预设就没有确定性。教师预设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第三课《珍爱生命》,除教材书编排的图片、主题文、旁白、小资料对话外,教师还设计了一组幻灯片,学校花圃里的一株被同学折断的花枝,正在向同学哭诉他的不幸遭遇,并向同学们求救。教师通过这组图片中的一些对话,让学生懂得学校的花圃为我们的学习和学校的环境起到了美化作用,懂得植物和人一样,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要相互关爱,应当珍爱他们、珍爱生命、肯定生命、尊重生命。这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动植物,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出现哪种情况,每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安排,但教案不应是僵化不变的,而应该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二、创设情境,催化生成

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感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孕育道德情感的土壤。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揭示主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会在课堂上催化生成。

三、弹性预设,动态生成

苏霍娒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遇见到所有细节,在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树立预设迎接偶发事态的心态。教师要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了解的学生水平、思维特征等情况预先设计的预案,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只有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才不会在课堂中手足无措。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课《爱在屋檐下》,大家都在夸自己的爸爸妈妈怎样工作,怎样关爱自己,怎样为自己付出了许多辛苦,自己要如何敬爱自己的父母,一位学生突然说:“我恨我的爸爸妈妈!”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了。原来这位学生两岁时,父母离异后就双双外出,后来都在外地建立了家庭,再没有管过他,他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我走了过去,轻轻地抚摸着这位学生的头说:“那么,你现在就说一说你的奶奶吧。”当这位学生夸完自己的奶奶后,老师把学生的头揽在自己的怀里,亲切地说:“孩子以后可以把我当成你的妈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委屈,你都可以找我说,好吗?”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掌声。

四、捕捉契机,及时生成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活跃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和充满变数的,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不曾预设的精彩,教师应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的一颗流星。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教学即兴预设,促进教学的进一步生成。

五、整合资源,有效生成

篇5

《品德与社会》课生成预设一、背景概述

在2014年的山东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上,我执教了鲁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文化采风――礼仪中的文化》一课。这是第四单元《漫游世界》第三课的一个色块内容。教材通过见面礼仪、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的图片、文字资料给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引领,启示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国家的礼仪及反映出来的礼仪文化。本课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注重学生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使学生拥有多元文化观,认识文化习俗的差异,从而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思考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成“懂得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持宽容、尊重、入乡随俗的态度。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形成多元的文化观”这一目标,课堂的预设是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文化之后的现场模拟来实现的,这既符合了品德与社会中“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又符合了“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精彩呈现

通过分析自己的资料,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知道了世界各国的见面礼仪,并了解了礼仪背后的文化,出示世界地图。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了解的世界各国的见面礼仪,那我们就去世界各国转转吧!

生:好

师:我们先去泰国吧,sa wad dee ka撒哇低咔(双手合十礼鞠躬)。

生:sa wad dee ka

师:孩子们,我是站着的啊!

生起立:sa wad dee ka(双手合十礼鞠躬)

师:去韩国看看吧!(安宁哈塞哟)(师鞠躬行礼)。

生:安宁哈塞哟(生鞠躬回礼)。

师:啊!到了新西兰,见到了毛利人――行碰鼻礼,

一女生接受老师的碰鼻礼。走向一男生。

师:咦?怎么不和我碰鼻呢?

男生1:不好意思!

师:是啊,我们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很难接受这样的见面礼仪,那我就是要和你行碰鼻礼,怎么办?

男生1:老师还是算了吧!

师:中国的小朋友,我代表毛利人欢迎你,来吧!孩子!

男生1捂住鼻子:不,不了吧!

师:哎呀,同学们我该怎么办?

男生2:老师,我给他捂上眼睛吧!

生大笑。

师:啊!这样不好吧!怎么办呢?孩子们!

男生1抱头求饶:老师,我求求你,还是饶了我吧!

男生3:老师,我来给他做个榜样吧!

师:好,我喜欢这个中国朋友(师与男生3行碰鼻礼)。

师:谢谢你尊重了我的见面礼仪!你很有国际友人的风范(转生面向男生1)!

男生1:好吧!老师,我尊重你!

师与男生1行碰鼻礼。

师:多好的一位国际友人啊!

你非常尊重我,当我们面对难以接受的见面礼仪时,我们要尊重别人的见面礼仪,并你努力试着去接受他的见面礼仪。

五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之后,基本上能够接受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但是在面对毛利人近距离接触的的碰鼻礼时,比较含蓄的五年级孩子们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课堂的预设是可能会不好意思,但经过学习之后,学生应该会很大方的接受不同的见面礼仪。但是实际情况是孩子很不愿意,老师几经周折孩子才勉强同意,课堂在这里用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这样的课堂生成能让孩子从内心里真正了解礼仪及其文化习俗的特点。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形成多元的文化观,懂得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持宽容、尊重、入乡随俗的态度。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是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体现,课堂教学也成了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学生在老师的预设中,通过体验这样的方式触动孩子心底经过了思想斗争的,最敏感、最细致、最柔软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灵动、活泼的孩子,看到了有情有趣有仪的品德课堂。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它体现了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某一主题下充分地参与、体验,让学生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通过这些活动来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品德教材的呈现与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静态的结构,而课堂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偶然的、随机的因素,难以完全按照教学活动的预设去进行。因而,我们在进行活动教学时,必须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把握生成,灵活应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付出许多努力。

1.把握教材,了解学情

预设的重点是准确地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也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起点。教师在预设时,必须认真钻研大纲,把握大纲对教学的要求及尺度,区分重、难点;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的结构特征。而学生的生活状况,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都是教师在备课是必须把握并预设的。还要对课堂上很多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因素,有预先的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

2.和谐情境,灵动生成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

预设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学生孕育道德情感的土壤。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情境,唤起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成为品德课堂上活泼、灵动的孩子们。

3.弹性预设,多种生成

篇6

关键词:生物课堂 预设 生成

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精心地预设才能预测到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想到更为复杂的可能,从而预见到更为周全的“策略”。只有具备了不俗的课堂机智和精心的课前预设,面对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生成,才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要达到这个状态,我们生物教师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旨在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获得,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经验,提出富有个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模糊意识。尤其是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要正确面对,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可笑、狂妄以及单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教师的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交流,以提出问题为“砖”,为学生搭建个体经验交流的平台去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并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加以指导和培养,让学生形成独特个性和生成创新成果,从而引出更多、更美的“玉”。在讲解《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提到了HIV病毒、冠状病毒及H1N1病毒及其带来的危害时,学生一致认为病毒很坏要消灭它们。但讲到病毒经过处理可以做疫苗等一些好处后学生就会有不同想法,教师及时出示问题“那么人类是作为消灭其他生物的统治者还是与之友好共存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到学生的“生成”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可以使学生对教育中的人文思想进行感知和体验,达到对事物认识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使他们的社会理想、生存意识在自我实现中得到升华,让学生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权利放在首位,这样一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更具生命的活力。

二、 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合理利用生成性的资源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于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能意识到这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最好时机,要鼓励学生自由畅想避免教师基于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价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转贴于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才能使课堂变得富有研讨性,富有创意和动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从而产生不断创新求知的欲望,产生向善向美的情愫;才能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如我们在学《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时用到了一个笑话:一天一个美女遇到了萧伯纳,美女说:你看,我们两个结婚生个孩子拥有你的头脑和我的外表,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么!假如你是萧伯纳你如何回答?根据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生那样一个孩子的机会在理论上是100%么?这个事例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问题的讨论和知识的应用。有效地利用了生成的资源让学生深刻理解在人类诞生的过程中不同基因的融合充满了人类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和坚韧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科学。

三、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对于那些不曾预设的师生即兴互动教学环节,不但需要教师沉稳的课堂心理素质和敏捷的课堂应变机智,而且更有赖于教师课前充分周全的精心预设。因为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是预设;教师的读书、爱好、生活也是预设。只有精心地预设,才能预测到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课堂生成。只有具备了不俗的课堂机智和精心的课前预设,面对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生成,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才能对课堂教学中根据生成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需要对教学作即兴的策划和调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像,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旅程。”我也希望自己在课前做到最精心地预设,在课上及时捕捉到预设外的生成,让它成为课堂中的亮点,给我的生物课堂创造精彩,也让我和学生从各个角度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把自然当做人类生存资本和情感想象的源泉,学会欣赏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让我们与自然建立和谐的相处方式,积极健康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张鸿亮《有效课堂教学》。

篇7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知识的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对讲解的过程进行预想的排列,对学生将要发生的认识上的疑惑进行预先的设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预先的判断。如果说“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那么“生成”则是相对于“接受”的一个思考活动过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生成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叶澜教授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此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智慧地进行预设和如何应对即时的生成。我们要从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出发,让预设变得智慧。

在八年级《我和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我按教学预设用“头脑风暴法”做“爱的天平”的活动:把父母为你做的事情和你为父母做的事情分别罗列在一张纸的两边,看一看爱的天平往哪边倾斜,倾斜得有多么厉害。其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所做的无私奉献,体会父母的艰辛,从而让学生心生感恩之情。5分钟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我请学生把罗列的“账单”念一下,没想到,爱的天平往孩子这边倾斜了,学生们列举的事例几乎都是他们怎么为父母服务的,我当场愣住了。

课后,我立即反思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分析完预案之后,我才明白在这个活动中,我忽略了学生的时代特征。作为“90后”,他们早已习惯了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反而把自己对父母的点滴付出时常挂在嘴边,自认为自己是孝顺的子女。同时,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一些学生在学习的重压下感觉到烦躁,加上父母对他们不停地唠叨,他们要找一个宣泄口,所以对父母的付出他们是不领情的,反而对父母有着诸多的抱怨。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这种思想、心理特点循循善诱?怎样的教学才是适宜的?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要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必须了解这一代学生的特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与心理特点,然后“蹲下身”去,用孩子的视角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增强体验,而不是居高临下甚至脱离学生实践进行预设。

于是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对以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前准备好的两个重达3公斤的沙袋拿出来,请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在同学们的一片哄笑声中,我鼓励两个平素胆大的学生先上台体验,当两个沙袋分别绑在他们的肚子上时,他们弯了弯腰,我请他们在教室内走三圈,谈谈自己的感想。有一位学生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妈妈怀我的过程是如此的不容易,我生下来时有七八斤,妈妈真的受累了!”我又请了不同的学生来体验沙袋绑在肚子上的不同“造型”,或是弯腰拖地,或是举手负重。顽皮的男生感觉“肚子”老往下坠,太难受;细致的女生说到妈妈怀胎十个月,还要做许多的家务,真的很辛苦!由点扩散,回头细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为我们做了多少事,操了多少心,我们怎能不孝敬父母?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亦是如此。预设和生成往往水融、和谐共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智慧的预设为即时生成提供广阔的平台。生成源于预设的充分把握,在生成中,教师要慧眼辨别,选择合适的问题作为生成的“课眼”,以引导教学进程。我们要精心预设,让预设变得智慧,用预设去促进生成,去收获生成,从而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素养。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涵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抓教育契机,重教育情境,提升专业素质,与时俱进,提高应对生成的“智慧含量”。

篇8

通过miaow、bark、bubble等声音来猜测动物cat、dog和fish进行导入,自然过渡到本课要谈论的fantail goldfish;还借助了春节晚会上的“金鱼魔术”视频来帮助学生讨论、了解fantail goldfish,希望达到“Pets need people’s care and love”的共识。如何照顾fantail goldfish呢?钱老师设置的是图片环节,并配上笑脸和哭脸判断正误,把句型It’s important(not) to.../It’s a good idea(not) to do...和语法must/should的操练简单化了,也生动化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设置了How to look after your pets的对话,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到用。

钱老师制作的课件优美,课堂环节设置精致,尤其是音频和视频的使用为课堂增彩不少,我心中暗自为这个年轻教师的成长而高兴,然而真正的汇报课听下来,学生循规蹈矩,教师按部就班,时间恰到好处,感觉却远不如设计的那么精美,师生都缺乏了激情和创造力。从教多年的我陷入了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一、对学生缺乏深入预设

应该说这节课是有预设的,视频音频的采集,图片的积累,贴近教材和大纲,上课流程与教案基本吻合,但为什么课堂没有出彩呢?我感觉,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缺乏对学生的预设,同时课堂缺少弹性预设,教学设计要“弹性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虽然添加了“金鱼魔术”的动态视频,但是有关媒体讨论的话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关注的,让他们用英语来表达,更是难上加难。如果给学生预设恰当的情境,根据情境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处于情境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思考问题、掌握问题的方法,则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一缸金鱼(建议鱼缸是脏的),把它放在阳光下或准备多喂食等等,教师问学生这样正确与否,并给出句型You should/ shouldn’t / must / mustn’t...要求学生使用祈使句,鼓励学生说出How to look after fantail goldfish。这样既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也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

二、缺乏对动态生成的捕捉

课堂中有不少环节的生成是即时的、动态的、不可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捕捉与寻找,在学生的只言片语中及时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其精彩的生成。例如,在引导学生用短语take ... out of,change the water,put the stones at the bottom of the fish tank等来谈论How to look after fantail goldfish时,有几张图片不是很典型,学生说出的内容并不是教师需要的,而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稍有偏离就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虽然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但推敲下来会觉得缺少应变能力。其实教师可以灵活机动,鼓励学生根据图片联想,这样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brainstorm,调动学生表达的热情。很多教育契机就在教师身边,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教材,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教者要把握动态生成,成就课堂精彩,这样不仅能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有时还能超越目标,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更精彩。

篇9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教学

[案例]:这是我自己在去年执教的一堂课,内容小学语文第八册《触摸春天》。

我按照的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教学。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道理;难点是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在自主探究时,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但在交流看法和自己的体会时却都无话可说,无论我怎样启发都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兴趣,反映冷淡。偶尔举起的几只手告诉我,我精心设计的这节课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引起共鸣。学生也因为反复的受挫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我预设的教案已根本无法全部完成,学生学习也远没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知道要让四年级的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确很难,因为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达,告诉我们,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去体会,究其原因,我想是学生没有把课文读透,“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这正是症结之所在。

一、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从实践来看,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背景?(2)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和掌握,不需要教师的系统讲解?(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和讲解?(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的价值

新课程强调生成,这是由其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正像叶澜教授所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可以说,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篇10

摘 要: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静态预设”与 “动态生成”和谐结合的过程。只有加强课后反思与经验总结,才能形成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技巧,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反思;预设;生成

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水平上。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和自我调节性的思考,通过思考,发现并清晰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应该是“静态预设”与 “动态生成”和谐结合的过程。预设与生成的反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眼。

一、反思因预设而生成的成功之处

一堂课结束后,教师总会觉得有些地方上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效果,引起师生共鸣。课后要及时把这些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是怎样“生成”的?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①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落实的?②预设内容是如何恰当处理的?③采取了什么手段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④哪个环节的教学效率最高?为什么?⑤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⑥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等等。

二、反思有预设而未生成的失误点

尽管教师在预设时力求准确完善,但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使得教师难以真正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如果引导不得法,就会出现“预设未生成”而走向“强行灌输”的尴尬局面。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反思:①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②预设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③教学重点为什么不突出?④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⑤学生为什么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⑥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⑦“主体”与“主导”是否辨证统一等。对以上问题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原因,采取对策。

三、 反思非预设而生成“创意点”

由于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而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即时调整教学,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非预设生成”(事先没预设,却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课后对这些师生之间的智慧闪光点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以使今后面临“意料之外”时 ,能够从容不迫的应对,尽可能取得“非预设生成”的良好结果。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认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大量实践证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课前,而在课后。教师教完一堂课,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反思后,会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然后根据这些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寻找到实际教学与教学预设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原先教学预设进行修改完善,能为以后再教该内容提供实践上的保障。同时,也为后续同类课题的教学预案设计提供了经验借鉴。只有经过这样多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后续教学的失误才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效果才会不断提高。(作者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论基础教育改革》叶澜

[2]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叶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