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培养范文
时间:2023-04-03 08:2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去记忆理解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使学习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弱,偏向与感性认知,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同时,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善于挖掘数学本身的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泛,把学生从枯燥的演算、苦恼的思索、复杂的逻辑推理中解脱出来。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从前,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可能是教师教的很多,而学生收获的却非常少。然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指导教师,当学生对于一件事有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思考以及探究,因此,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善于将教材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连起来、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就是在身边的,并且让其感觉到学习的兴趣及其重要性。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二者关系的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周小雨早晨吃完饭后,他妈妈让他给爷爷送一壶茶水去,他骑车出发时正好是8:00整,骑完一段上坡路,周小雨一看表正好是8:30,骑上坡路时每分钟行120米,接下来全是下坡路,当他到达爷爷家时正好8:50,骑下坡路时每分钟行180米,问题:(1)他上坡路行了多少米?(2)他骑下坡路行了多少米?(3)他家离爷爷家有多远?(李小斌是本班一个学生的名字),这样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另外,要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当中获得的。因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们学习动机,尤其是在对“好胜”之心的把握上,通过运用巧妙的手段,让学生在一种“争强好胜”的情况下把所需要的知识掌握住。
二、不断改进教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由于教无定法,因此,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数学活动,教科书的内容有的可以做成动画或课件,有的可以师生一起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
2、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是学习成为愉快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实生活问题。充分挖掘、利用“一个班的学生”及周围环境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增强对地方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史有用的、有趣的。
3、在操作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在找规律中,把圆、正方形、三角形图片各二个有规律摆放的过程中,体验有规律摆放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图形排列中稍复杂的规律。
三、创建激励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跟多的给学生创建激励的学习情景,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乘法分配律的反用”时,在学生掌握了如“11x34+89x34”这种运算类型的基础上,出示如“11x34+17x34+72x34”, “99x34+34”, “101x34-34”, “34 x46+75x34-31x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xc+bx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研究,学生逐步发现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通过教师创建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是课堂教学之魂。师生双方情感的融通,能驱动学生探索,荡涤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因而,在辅导学生时,亲近孩子,满足他们生命个体精神生活的需求。学生回答错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改正,以朋友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宽松的教学气氛,适宜的教学情景,使孩子的想法、做法无拘无束地释放,虽然有些方法有些繁琐,但繁琐之中也可看出他的基础知识的扎实。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驱力。因此,在辅导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这不仅能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创造火花也会不时进发出来。
五、结语
兴趣给了学生求知的热情,是学生学习中的催化剂,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乐于学习,喜欢学习、认为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认知,变得充满趣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浇灌出兴趣之花。
参考文献:
[1]武安.浅谈对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J].河北
篇2
数学是强化小学生思维最好的一门学科,并且其还与学生的生活缠绕在一起、彼此互补可分;此外,与其余的课程相比较而言,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更加难以理解、更加深入,但是多数学生对计算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之中,数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手段或良好的方案来引导小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就小学阶段计算能力的培养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而展开分析讨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师;小学生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如若没有适合自己的计算方式,很容易导致小学生在数学领域中停滞不前,所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之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无可退之路。因此,小学教师必须采用具体的措施分析每位学子的学习状态后制订最合适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
一、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动态分析
部分小学生因为理解和反应速度比较差,总是在计算小学数学问题之中出现错误,而使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深受打击,导致部分小学生对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产生了排斥。除此之外,大部分小学生都有一些共通的常见负情绪,比如,小学生都喜好与自己的小伙伴玩耍,难以将自己的“心”从小伙伴的身上收回,而耐心极差,并且多数小学生过分依赖于计算器而计算能力极差。
二、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以及应对措施分析
小学数学的计算步骤主要是提取关键信息、计算答案自己验算结果。但是多数小学生往往会忽略信息的提取和结果的验算两个步骤,所以降低了小学生的做题准确度以及因对计算工具的依赖而弱化了自身的计算能力。例如,某校教师为让自己所带领的小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手法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位教师要求小学生在做题时必须依据计算步骤的顺序依次写出其中的解题过程,其中包括答案的计算以及所得答案的验算等,使得小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法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使得小学生逐渐提升解决小学数学所带来的相应问题的技能和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数学是强化小学生思维最好的一门学科,但是部分小学生因为理解和反应速度比较差,总是在计算小学数学问题之中出现错误,而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深受打击而厌恶小学数学,所以教师需要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法让小学生可以在课堂之中灵活地运用自己解决数学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还能够通过教学手段强化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
作者:张秀娟 单位:丰宁满族自治县天桥中心校
篇3
一、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入手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指出:“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阅读要从语言角度去理解数学,而面对思维、语言、观察力和注意力尚在起步阶段的一年级学生,往往不注意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因此在信息窗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三个层次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1.引导学生完成从“信息”到“数学信息”的转变。如:不是只用“有小猴子、小青蛙”这样的一般语言描述,而是“树上有3只小猴子,岩石上有2只小猴子”这样完整的数学语言描述,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小猴的数学信息,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信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2.及时准确的评价。如:“你不但说出看到了什么,还用到了数学信息!智慧星奖给你!”“说得完整又清楚,你可是小朋友们学习的榜样!”
3.强化训练。同桌可以相互说一说小朋友、小花、小鸟的数学信息,这样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也学着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看到的事物,完成了一种意识上的提升。
二、培养数学阅读能力重在引导学生的问题生成
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阅读思维的核心。数学阅读应侧重于阅读者自己生成问题。阅读信息窗,提出数学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显著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开始提问题时容易出现“漫无边际”的苗头,在教学中可采用扶、放相结合的策略,注意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把相关的数量搜集在一起,按照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有根有据地提出问题,完成从会提数学问题到会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变更。如:“你能不能根据看到的信息,再提一个这样的数学问题?”这样巧妙引导,顺势开启了学生迁移学习、模仿学习的智慧之门,也让学生对“这样的数学问题”越来越明了了。
数学阅读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重构,要融入学生个人的理解和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要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学贵于自得,学生数学阅读要从“教师问题+学生阅读”过渡到“学生阅读+教师问题”,最后到“学生阅读+学生问题”,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应使阅读方法多样化
1.模仿式。一年级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刚开学时,教师主要采用模仿的方法,教学生一个数一个数地读、一个算式一个算式地讲、一句话一句话地说,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语言来练习说。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简单的基本数学概念,描述数学现象,提出数学问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来说,模仿式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2.找字式。学生刚升入一年级,识字量有限,在数学阅读方面存在着文字障碍,有的学生光依赖老师读题,我就训练学生的读题能力。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认识数学课上常用的几个汉字,如“上、下、前、后、左、右、第几”等,这些字在习题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例如:“从右边数,小猴排第______。”在这句话里面,你不是认识右和第字吗?先找到这两个重点字再去练习读题,长此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读了。
3.填空式。在培养学生较规范、有条理地说话时,教师可设计填空式练习,来减缓学生语言表述的难度,让学生注意叙述的前因后果,上下连贯,把数学思维过程说得清楚完整。如教学连加时,结合教具操作出示这样的填空题:5+2+1=( )。让学生边摆小棒边说:先摆上5根小棒,再摆上2根,再摆上1根,合起来是8根。先算(5)+(2)=(7),再算(7)+(1)=(8),所以5+2+1=(8)。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操作过程有序地叙述出来,并展示了5+2+1的思维过程。通过这一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说清了算理,培养了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培养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二)开发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三)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一)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二)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二)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二)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
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篇5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
一、教师创新思想,明确数感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
社会发展需要有良好数学素养的公民,呼吁公民的数学素养的提高。而数感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数感的地位、重要性做了阐述。把它摆在首要的位置并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明确提出来,是前所未有的。可见,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因为重视不够,更因教材的编写,对如何突破学生的数感,它的表现形式阐述不明。
二、鼓励学生多深入生活体验,提高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情,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数感。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经历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构建数感。现在的学生由于父母的逆爱,社会生活经验少,因此,要让学生经历对某种事物的认识过程。
三、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因材施教,创造性地提高数感
1.创设情境,提高数感
情境创设多种多样,有言语情境创设,图文情境创设,动作情境创设等。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就如同艺术家在表演,我们可以不拘一格地创新、创设,让学生每天都在期待老师的上课,期盼每天都有新的节目、段子。
2.反复识记、强化训练,提高数感
我们在小学学习时,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如在背诵乘法口诀“7的口诀”,时用了一天就熟了,但却不会熟练地应用它,然后在不断的反复学习中逐渐提高了它的应用水平。
3.从数理角度训练,提高数感
例:36×3=积有四位数,最小填( )?只有从算理的角度告诉学生,用尝试的方法去体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多次的训练后有了经验,自然可以脱口而出方格填几。这是从算理的角度,踏踏实实训练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加强算理的讲解,不但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合理的想象比较教学,提高数感
在填写质量单位时可用此方法。如:一头牛重450( ),备选(g、kg、t),如果选t,学生已知一辆卡车4 t,很明显牛没卡车重,如果选择g为单位,难道一头牛只有一包重吗,也不实际。因此只有kg合适,是成人体重的6倍左右;同理,在填写西瓜的质量时,选4( ),选kg合理,如果选择t为结果,那么有卡车那么重的西瓜吗?如果选择g为单位,那么有橡皮那么轻的西瓜吗?在比较教学中学生明确了单位不能张冠李戴,否则会闹笑话。当然,学生的数感也提高了。
四、加强体育学科教学,在交叉教学中提高数感
其实体育运动不仅与健康幸福有关,还与数学有关。它有利于挖掘大脑潜力,调节脑机能,促进智能的发展。小学生经常从事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激化神经元的活性水平,充分挖掘大脑潜力。
篇6
一、坚持不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非常主要的,初中的数学学习同样如此。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优秀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学生的数学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又是多方面的,不过我觉得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计算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它与应用题数学密切相关,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条件。数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学生一旦步入中高年级,由于计算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增加,便造成了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急剧下降,这也成为了师生都为之头痛的一大问题。中、小学教师就要坚持不懈的培养计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明算理,熟算法还要将中小学的算法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分式的除法”时,其法则与小学的分数的除法法则是一脉相连的,我们可以从小学的“分数除法”法则以及算法引入,降低计算的高度,难度,让学生感到数学“分式除法”计算竟然是小学都学过的内容。既让学生兴趣浓厚,又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计算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抓住时机,培养推理论证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重视“概念”“意义”的教学,教师讲的细,讲得多,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反复地练习,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实际上讲,小学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出现机械记忆,模仿学习,而初中则不然。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意义”的内涵,因为他们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就像律师做法律申辩一样,必须注重证据的收集,每一个推理都要讲理论依据的,不可凭空捏造事实。数学也是一个推理过程,每一个理论依据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就要渗透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养成做题有依据的良好习惯。例如六年级有这样的题型:( ):24= 38=12÷( )学生在解决问题是就必须要求学生 说出解题的依据,既要会解决,更要说出解题的依据,这样就能养成有据可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以旧引新,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数学学习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每一节课都是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新知识的产生是依托旧知识的,例如:分数的除法要依托分数的乘法计算,倒数的认识,而新知识也仅仅是个除法的计算法则而已。只要我们依法则进行计算再依托旧知识,解决除法就不攻自破了。而分数的除法又与分式的除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好分数的除法是学习分式的除法所必备的条件。所以,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有效的利用旧知识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也渗透了“类推”、“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所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时候,对于面积的推导过程就要引导学生我们虽然不会求三角形的面积,但我们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尝试用有些方法把我们不会算图形变成我们会算的图形面积,这样就引发学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在类推和迁移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丰富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力是指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在数学中对空间图形的想象,往往还借助于逻辑推理与运算,才能确定它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因此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甚至与运算能力都密切联系着。所以在教学中应大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图形与相应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图形。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子。如“物体分类”,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结合学生日常见到的球、积木块、文具盒和茶叶罐等,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观察、触摸、分类和讨论等活动,形成对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直观感受。 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使学生感受观察方位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不同。 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涉及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这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
五、恰当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篇7
1、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情境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多种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例如,采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课堂小游戏、小插曲、电化教学手段等,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二册“圆柱体的认识”,在教学这一节课时,先让学生看、摸各类圆柱体,然后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好的硬纸,糊成一个圆柱体,引导学生数一数圆柱体的面,测量一下圆柱体的高,通过测量,让学生理解圆柱体有无数条高,并且高度都相等。通过看、摸、糊、测,使学生轻松、活泼、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遵循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最佳情境
“好奇”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好奇是学生通往一切知识殿堂的前提。因此,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显得重要。如通过良好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生日,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哪位同学能够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城楼冉冉升起,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此站起来了!同学们观察一下:1949年10月1日,这里面有那些时间单位,生答:年、月、日,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研究的内容。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取得良好的效果。
3、遵循学生“好胜”心理,创设“成功”情境
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泄气。因此,要善于把握时机,该放给学生的要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饱尝成功的喜悦,该点拨的一定要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的思维。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发现自己。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特征,总结规律,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二、关注身边生活,提升情感素养
苏教版教材处处充盈着情感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内涵,开感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他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例如,在苏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统计》教学中,教科书上有一道习题是“统计2004年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学生合作统计以后,我让学生谈谈“看了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统计表”后的想法。最后,大家形成共识: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课后,我和同学们开展“给全校同学的一份环保倡议书”活动。整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让学生以切身的体验去关注社会,观察生活,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精神的熏陶。这样,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够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成为知识增长的同时也使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三、总结
篇8
On Training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Interest
LI Xia
(Shandong Shanxian Nancheng No.1 Primary School, Heze, Shandong 274300)
Abstract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it is able to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fficiency. Compulsory primary mathematics is a basic science, because of its strong application, practicality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its logical, abstract and high resulting in a relatively boring students. Therefore,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the lower elementary mathematics became more prominent issu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cultiv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o explore interest in learning problems in the culture, and thus to explore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ur areas of teaching interest in the subjec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dia and teaching objects.
Key words mathematics; interest; training; subject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论是“好之”还是“乐之”,都是在言学习中“兴趣”二字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促使学习行为正常开展的内在驱动力,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学科,由于其较强的应用性、实用性而在小学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与此同时,由于其逻辑性强、抽象度高而导致学生学习相对枯燥。加之学习主体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低下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应立足于数学学习的每一环节,充分调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要素。
1 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
(1)从理论层面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一个人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内在力量。这种作为内在因素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兴趣通常表现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愉悦享受的学习倾向。由喜欢而感兴趣,有感兴趣而乐于学,因此便形成了“乐之”而“好之”,“好之”而“知之”的良性循环。一般情况下,对于感兴趣的学科,学习主体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且愉悦地享受学习过程。并且,由于自身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此高效率地学习,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学习效率的提升与学习信心的提升是同构的,信心产生满足感并促进主体深入学习的渴望,因而愿意分配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最终促进优势学科的形成。因此,学习兴趣使得快乐学习成为可能,也必将给学习带来良好的效果。
(2)从数学学科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特殊地位,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习兴趣作先导。一方面,小学数学应用型、实用性较强。同其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一样,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它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小学数学并非研究型数学,也非精英化数学,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生活化、大众化的数学而存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实例启迪和熏陶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进而回归生活、解决问题,充分开发主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以致用能力以及其它素质;另一方面,小学数学相较于其他小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抽象度高的特点。由于学习的主体是小学生,受年龄影响,完整的逻辑思维并未完全形成,导致学习数学所必要的抽象思维欠缺。加之父母、老师对于学习引导的方法欠妥,导致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因而导致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而言,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3)从课标要求看:与此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这一标准看,主体的学习不应是被强制接受的,而应是自愿、自主、自觉的学习和消化的过程。在学习主体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实际亦是在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将兴趣看作是学习动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并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
2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从学习行为的实施者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较低。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缺乏数学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同时缺少学习的恒心,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容易灰心,丧失学习的欲望。数学的学习相较于美术、体育等文体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虽然难度并不很高,但受到年龄的限制,部分学生学习起来依旧存在问题,因而小学数学也就自然成为了全部课程中的“问题学科”。此外,课后繁重作业量,虽是教师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而为,但却往往使得其反。大量重复的机械性训练不但没有达到提高能力的初衷,反而使学习的主题成为了完成作业的机器,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比较反感。既不利于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小学数学的学习。
(2)从学习行为的传授者看,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大多数都是数学老师在“唱独角戏”: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热血激昂,学生却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讲到重点处,老师频频发问,同学却无人能答。为了追赶进度,老师只得自问自答;师生互动中,因为惧怕答案的准确性,大部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完全没有跟上老师的思路等等。诸如此类的课堂现象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度低下。这种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主客二分”的课堂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只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关注教授多,关注习得少;关注讲授多,关注探究少;老师要求多,学生自主少;课堂封闭多,民主开放少。”由于教师少能关注生活化、情境化的数学问题,忽视探究性的活动,同时教学手段单一,使得学生被动、沉默地学习,课堂氛十分沉闷。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只有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才会学习,很难实现学生自主、生动地发展。
(3)从学习活动的对象看,小学数学的学科特性造成教与学对接困难。当前小学数学缺少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初学者的思想脉络。这使得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内容跳跃的情况,这对数学思想的养成和兴趣的培育是十分不利的。同时,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条件所限,多数在教学中并未得到体现。由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使得原本生活化、情景化的问题平面化,学生无法体会问题的原初内涵,因而也就无法领略小学数学的学科魅力。原本应当在探索中开拓数学视野,现在却被禁锢在教室里,丧失了应有的想象力。由于现实问题脱离现实而显得苍白乏味,更加深了学生反感数学的情绪。
(4)从行为主体的关系看,学生与老师父母的关系影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二分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并未完善,这种模式很容易就对数学等逻辑性强的抽象学科感到厌烦,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加之授课者追赶教学进度,基于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状况,导致学生对该学科乃至教师本身产生偏见,进而影响学习兴趣。此外,大量的家庭作业压抑了学生的自由思维,父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催促甚至逼迫学生完成作业,致使学习主体产生逆反心理。
3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1)在教学主体上:改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以往课堂上过度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预设,而应转向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培养。教师应当明确,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并非是知识的机械性的灌输。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在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基础上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教学的实践中转变自身观念: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热爱学习的品质,这样教师就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了兴趣的引路人。同时,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设置悬念、影像展示、竞赛性学习、游戏环节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对于师生关系的营造,教师应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动态,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朋友来友善对待,关心爱护学生,只有做到亦师亦友,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2)在教学形式上:鼓励探究性学习,数学学习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诸多问题在本质上即是生活中问题的延伸。因此,在学生学习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促使课本上的问题回归现实。在教学中,教师应懂得运用身边的实物、生活的例子加以延伸,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同时让数学走向生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探究性问题,创设生活的情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思考、交流探究,在学生亲身参与中完成学习,保证了学习的主体性。以人教版五年级课本中“粉刷墙壁”为例,通过实际情景的创设,使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在真实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原有的旧知识作为探索新知识的工具,增加了学习的乐趣。由于问题生动可感,不会因没有生活经验作指导而手足无措。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此类情境探究,需要学生亲历测量、上网查找信息,促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自收集数据,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此外,方案设计锻炼了学生们的规划能力,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有利于创新。总之,这种解决问题模式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们今后的生活。
篇9
一、我们要知道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要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源泉,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好坏有直接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道理懂得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因此,经常保持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就成了他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数学课也是一样。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才会集中,求知欲也就旺盛,思维就更敏捷、灵活,学生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攀登数学的最高峰。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改变"注入式"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主体",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就顺理成章的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播撒教师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铺垫。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爱数学的童心。
1.1 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 W习上帮助差生。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应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差生学习很吃力。我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差生弥补语文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学生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差生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这样持之以恒,差生就会逐步转变。
1.3 表扬鼓励,树立信心。差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我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上进心,努力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把爱渗透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就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如果学生喜欢了数学,那么学生就对数学有了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毫无疑问是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2.运用直观手段,启迪学生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事物比较敏感、好奇。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直观的教具、学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把那些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数和形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到课堂上,引导他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抽象的数学概念。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了大量的插图,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经常参与的活动场面,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如"1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图形""认识人民币"等内容,教材中鲜明的主题图一下子使孩子们产生了亲切感,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利于培养兴趣。
根据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